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绩效考核的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3 17:47: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绩效考核的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绩效考核的思考

第1篇

[关键词]企业员工 考核 绩效

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影响到员工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及职务升降、职业生涯设计等很多的切身利益。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

一、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1.绩效考核的正确理念没有被员工认知

在很多企业,绩效管理思想只被少数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所掌握,没有在基层得到很好的推广,在执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并且有些部门会认为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与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无关。有的员工认为绩效考核是企业寻找职工的错处,为下一步淘汰员工做好铺垫。因此大多数职工对绩效考核比较抵触,不愿意企业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从企业方面来讲,没有具体的数据表明实施绩效考核究竟能使生产率、作业率提高多少,企业面对绩效考核也有许多的疑惑。

2.绩效考评角度单一

在人力资源的考评实践中,往往是上级对下级进行考评,这样不可以避免地发生由于主观个人的偏见及个人的喜好以及某些主管有意压制下属而造成考评结果有误差,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会不利于员工在此企业的发展,甚至也会出现上下级的关系紧张。

3.无法克服的误差

在绩效考核理论中一直强调误差的存在,不得不承认在实际运用中误差一直伴随着考核始终。绩效考核的误差主要有以下几种:

(1)隐藏性的人格假设。如果考评者进行绩效考评之前就对被考评者的人格进行了分类(如是个敬业者,或者这个人是个喜欢偷懒的家伙)那么在绩效考评中,他就会带着墨镜看人,导致评分的误差。

(2)近期误差。由于人们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忆深刻,而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印象浅显,所以容易产生近期误差。考官往往会根据被考评人近一两个月的表现来评判他一个季度或一年的综合表现,从而产生误差。

(3)光环效应。当考评者对员工的总体印象是以该员工的某些具体的特点如:相貌、聪明和某个事件作为判断基础,得出的结论往往以点盖面、以偏盖全。

4.绩效考核结果与奖惩不对等

目前很多企业管理人员把绩效考核当成是为了完成上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因此,在考核过程中,工作态度不认真,考核形式单一化,草草走过场了事,之后将绩效考核结果束之高阁。从总体上看,绩效考核结果几乎不会对被考核者最终的报酬和未来职位的升迁产生任何影响。奖罚的力度与绩效考核结果不相符,对于绩效显著的员工不能给予相应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奖励,而对绩效差的员工惩罚力度不够,这样必然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失去了绩效考核的目的。在对待考核结果上,一方面要保证公正、公平,另一方面还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员工不同的气质差异,采取个别沟通的方式,把绩效结果反馈到被考核者,并帮助他们分析、查找结果好坏的原因,从而激发起被考核者重新崛起的希望,树立搞好工作的信心,帮助他们和企业一道成长和进步。

二、对效绩考核工作的建议

1.让绩效考核思想深入员工心中,消除对绩效考核的错误认识

绩效考核不能为考核而考核,考核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考核不能激发员工发展并整合为企业成长,那我们考核的结果可想而知。企业主管若只想运用绩效考核来控制员工,往往会令员工惊讶、反感和对抗。可以通过和部门主管和员工的沟通,让其了解绩效考核的必要性以及能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益处,对于部门主管,明白的告诉他,持续的绩效考核,会提高本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保持本部门的竞争力,进而小到对其个人,大到对公司都有益处;对于员工,要像他们灌输一种奖罚分明、公平的理念,付出就会有回报。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取消员工对绩效考核的抵御情绪。

2.加强宣传、培训,适时沟通、奖励

绩效考核的设置初衷并不是企业对职工挥舞的“大棒”,考核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拉大员工间的差距,而是发现职工工作的长处、短处,改进工作,提高效率。企业要加强考核者的相关知识培训工作,让考核者正确理解评价标准,了解在绩效考核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避免出现考核误差。当然,企业在进行绩效考核工作时,要做到及时沟通,包括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如书面报告,会议、正事会谈,当然要做到适时随地的沟通,建议还是采用非正式的沟通。 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个员工,应该从上级、同事、下属、多角度的进行考核,针对不同的岗位,以参照某一考评方的分数为主,其他考评方分数为辅,可以设置相应的权重,从而客观、精确的进行考评。

3.让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成为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中介

绩效考核作用的有效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价值分配不仅仅包括物质的分配,也包括挑战性工作岗位的分配、职位的晋升等。从现在的物质分配来看,主要有工资、奖金、福利津贴以及远期收入。在工资方面,要充分让个人的工作能力、绩效在工资的组成结构占有合理的位置,并成为个人工资提高的主要因素。当然,更重要也是更主要的还是要加强工作本身的激励,要不断创造有挑战性的工作岗位并将之赋给有创造、进取的高绩效员工,给他们创造更大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考核评价要真正成为企业组织内部价值分配的客观、合理依据。

第2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思考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是企业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业绩、工作的数量、质量和社会效益以及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品德)进行评价,并用评价结果来判断员工与其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从绩效考核应用实践来看,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拟结合基层工作实践,就企业绩效考核谈几点看法。

1 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内涵是开展好绩效考核的前提

从理论上讲,绩效考核的有效实施,能够整合并激活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形成强大的内驱力和拉动力,通过不断地改善员工个人的绩效,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然而在基层具体的操作中,很多管理者对绩效考核的认识是填表打分,在考核表上对员工过去一段时间的表现进行打分,这样一来绩效考核就简单化了,无法发挥改善员工的绩效作用。绩效考核在管理中必须发挥“执行+反馈”这一功能,管理者除了执行考核任务外,还必须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要与被考核者开展绩效沟通。这些沟通包括:制定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的时候,员工是否参与?员工的意见是否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双方在考核指标和考核标准上的分歧是否已经达成一致?在绩效周期内,管理者是否主动与员工沟通绩效问题?是否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影响绩效目标达成的障碍是否被明确识别,并被及时清除?员工是否主动与管理者沟通绩效问题,管理者提出的建设性改进意见是否得到了执行?等。这样,员工才能消除对绩效考核的抵触心理,主动配合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使绩效考核成为双方探讨成功的机会,减少双方的互相指责和摩擦。同时,通过绩效面谈也能获得被考核者对绩效管理政策的信息,从而进一步修正完善绩效管理政策,使之更科学,更合理。

2 绩效考核政策科学合理、行之有效是开展好绩效考核的基础

绩效考核政策是开展绩效考核的依据。没有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政策,不可能开展好绩效考核。

2.1 绩效考核覆盖面应该是全员性的,在绩效考核面前没有特殊性群体。在具体的实践中,绩效考核并未覆盖全员。这一现象,导致了部分基层员工对绩效考核的存有抵触情绪,他们认为考核是作为对员工的控制手段而存在的。在这种错误认识下,员工尽可能的逃避考核,没有把各项考核目标看作是提高个人绩效的努力目标。进而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管理矛盾,最终会影响企业的士气和发展。另外,参与考核工作的人员应来源于基层各类人员的代表,有基层干部、班组长,也要有职工代表,这样的考核评价小组才有民主的可信度,考核结果也能相对客观。基层队考核班组,班组考核个人,是大多数基层队采取的模式。这一模式不能只是将考核任务逐层分解,也要通过明确不同的考核重点,为个人、班组、基层指明提高绩效的努力方向,这样才能统一步骤,形成合力。

2.2 绩效考核的细则应该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要与团队整体绩效高度相关。笔者发现,很多绩效考核细则,存在空洞、粗放、缺乏操作性等弊病,主要表现在可操作性差,过多的掺入了考核主办人的好恶,内容不具体、表述不简洁,在考核指标的排列上堆砌无序、重点不明。细则指标应该明确,细化,要避免模棱两可的语言,要力求提高指标的真实程度和有效程度。同时,考核的弹性成分大,分配各项指标的分值(权重)时,没有将细则作为一个整体去考虑,使得考核细则失去重心,这些往往造成为兑现不严或兑现不公。清晰的指标能帮助员工把握工作重点,明确努力方向,知道怎样才能提高个人绩效,这样考核才能体现激励作用。

3 绩效考核过程“公开、公平、公正”是开展好绩效考核的关键

绩效考核是管理中的一面镜子,甚至企业的文化也是在考核中逐步形成的,因此务必重视绩效考核过程的“公开、公平、公正”,这是开展好绩效考核的关键。

3.1 考核的程序性要明确,应该尽量减少随意性。在实践中,“有章不循”是绩效考核中的一个通病,有些考核行为成了基层管理人员的“一言堂”,这影响了考核工作持久有效的运行。从公平理论的角度来看,员工喜欢将自己的投入和所得相比较,也喜欢将自己的投入所得与周围其他员工进行比较。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在比较过程中只要出现不平衡,就会产生不公平感,这种不公平感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必须强调减少绩效考核中的随意行为。绩效考核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但并非是唯一的管理手段。要坚持“有章可依、有章必依”,时刻注意维护绩效考核的权威性,才能更好的发挥绩效考核的积极作用。

3.2 关注考核过程,不宜过分注重考核结果。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拉大岗位、个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只是手段而决不是目的。应该关注“差距是怎样拉开的”;不应过于关注“差距拉开了多少”。考核是对管理过程的一种控制,其核心的管理目标是通过评估员工的绩效以及团队、组织的绩效,并通过对结果的反馈、分析绩效差距来实现员工绩效的提升,进而改善企业管理的水平和绩效。在实际考核中,基层往往更关注考核结果,而忽视考核过程。应该将考核延伸为一种日常的管理行为,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因为对绩效考核存在畏难情绪,容易导致平均主义思想产生。平均主义抵消了考核的动力,容易造成管理上的“不作为”。因此,在基层考核中要体现考核小组整体权威,要立足于考核细则,“用制度说话,用制度管人”,公平的执行考核细则,严肃的维护考核细则。只有树立了正气,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

3.3 考核结果的透明性要强,重视考核结果的反馈。绩效考核要有一定的透明度,不能搞暗箱操作,不能制造神秘感、紧张感。考核结果应该采用不同方式与被评者见面,使之心服口服,诚心接受。在绩效考核工作中,被考核者不能及时准确的了解到考核结果,容易造成对考核结果的片面认识。一个完整的考核过程,应该包括员工对考核结果的反馈。因此要提供渠道,允许被考核员工申辩和解释。对确实有误的考核结果要及时纠正。开展绩效考核不是目的,通过考核改造和转化员工行为,变消极为积极才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第3篇

目前,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中存在考核机制不够完善、考评制度对辅导员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缺乏科学认识、对考核缺乏系统的规划、考核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等问题。高校应使用360度绩效考核法对辅导员的基础工作进行定性评价,使用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对辅导员工作绩效进行定量评价,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过程,运用好考核结果,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360度考核法;关键绩效指标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责任轻权利的考核方式在一切围绕着绩效考核开展工作的环境下,考核部门主要以此加强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强调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与担当的责任。这样严格的管理引发了管理者与基层辅导员之间的矛盾,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严格管理的基础,无法给辅导员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和发展平台。

2.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在一般的量化考核中,规定的量化可比性指标只能是数量上的考察,而无法做到质量上的考察。目前,多数高校在辅导员考核时往往先下发通知,提供考核表格或者考核佐证,而辅导员往往就简单地认为这种绩效考核是填些表格和数值。双方也常常觉得考核只是工作任务,这样就会导致多数考核缺乏事后的总结,只关注考核结果,不注重考核过程及考核结果的运用。

3.重管理轻引导的考核方式绩效考核体系包含着体现辅导员工作的可以量化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辅导员有时为了考核而考核,为了得到好的分数、拿到优秀,工作的开展围绕考核指标进行,这样的考核方式引导辅导员只去管那些需要考察的显性工作,而对于考核中不涉及的隐性工作就不去做或很少去做,或者是疲于应付繁杂的显性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做更多隐性的但是对大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工作。

4.重视全面忽视重点的方式现在的辅导员考核中普遍存在着过分追求全面指标的现象,这样做的结果可能会导致部分指标被舍弃或者权重被降低,而这些被舍弃的或者被降低权重的指标可能恰好是关键绩效点。事实上,辅导员的工作中充满了诸多职责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工作难以量化考核,而且缺乏考核的必要依据和标准,无法考察出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绩效。

5.重短期轻长期的考核方式有些高校过度重视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量化标准,一味地强调量化的作用,而能量化的指标往往是可视的、显性的,辅导员在这样的考核方式下,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样的考核内容中,围绕指标开展工作,力求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不断地为达到这样的效果而沾沾自喜,不愿意也没有时间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

6.重共性核标准的考核模式辅导员在年龄、性别、性格、学识、阅历等方面均有不同,也有面对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人数的工作量的不同。现在的量化管理考核工作在辅导员这些工作量的差别上,没有考虑到或者很难得到体现,势必会挫伤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另外,统一的量化标准评价在实际操作上是非常容易且可行的,但是忽视了辅导员的个性化工作,他们的创新工作得不到展现以及组织的认可,使得辅导员被动地接受工作,辅导员开拓创新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压抑。

二、改进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主要策略

1.使用360度绩效考核法对辅导员的基础工作进行定性评价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考核应具体实行“一看三听”的多维评价机制,即每月查看辅导员的《工作记录本》(包含学期工作计划、每周工作计划、学期工作总结、每周工作总结、听课记录表、宿舍检查详细单、谈心谈话记录表、联系家长记录表、班会记录表、班委会记录本、填写好学生生涯规划手册等内容),了解其工作状态。同时,定期召开学生、教师座谈会,向学生、教师代表以及院系领导了解辅导员的工作情况。考核实行学生代表测评、同事测评、考核领导小组测评、自我评价的全面考核办法。学生代表由考核小组抽取,主要从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产生,要求普通学生代表和学生干部代表各占一半;同事测评则要召开本系全体辅导员会议,在评议会议上,辅导员首先进行学期工作述职,再由同事填写测评表对其工作进行评议;由系主管学生工作书记、副主任、系主任及各教研室主任组成考核领导小组进行测评的是考核领导小组测评。各考核主体围绕辅导员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四个方面对辅导员进行考核评价。也可以通过问卷评议的方式,通过学生评议、个人自评、辅导员互评、职能部门评议和领导评议进行综合评价,考察辅导员是否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是否努力钻研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提高工作水平。对辅导员工作的定性考核,为辅导员工作更加细致地开展进行了指引,引导辅导员在工作中更加侧重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辅导、心理咨询辅导、生涯指导、学术科研指导、班级的管理与学生干部的培养等方面,进而达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2.使用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对辅导员工作实绩进行定量评价工作实绩考核主要根据不同的年级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对工作实绩的考核即工作完成情况的考核,主要采取定量的办法进行。建立辅导员岗位说明书,围绕岗位说明书内容逐一细化成若干项目与考核指标,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工作的不同特点,细化指标考核。比如,大一辅导员工作侧重于新生的入学教育、大学适应性引导与班集体建设,通过这些工作为大一学生奠定四年的牢固性基础;大二辅导员工作围绕着学风建设、班风建设狠下功夫,继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避免大二学生在经历大一严格的管理后而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大三辅导员工作侧重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考虑就业的方向以及对考研学生的动员与管理;大四辅导员工作侧重于研究生报考和复习指导以及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等。

3.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过程要做好考核之前的相关准备工作,包括工作量的统计分析、考核前培训、认真学习考核办法并提出建议、学生处及时统计相关意见。学生处根据学期工作目标、计划制定指标体系,并在学生处、辅导员双方讨论、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地认证并最终确定。实施绩效考核,辅导员要提交本学期的工作详细记录本,由党总支书记组织成立系辅导员考核小组,对辅导员进行上级、同事、学生、自我的测评工作。学生处对辅导员进行工作绩效考核工作,并根据系提交的基础工作考核情况进行成绩汇总,对结果进行公示;学生处将考核结果形成分析报告反馈给各系,由各系党总支书记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在一周内与辅导员进行反馈面谈。学生处在年底时综合两个学期的考核情况,召开学校辅导员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优秀辅导员做工作经验交流。学生处将考核结果汇总人事处登记备案,作为今后辅导员晋升、薪酬管理等人事决策的依据。

4.充分运用好考核结果学校依据考核结果,把辅导员定格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对于“优秀”的辅导员要进行年度表彰,对于“不合格”的辅导员要给予批评指正,对于“良好”、“合格”的辅导员也要在共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新的工作目标,鼓励其不断提高工作绩效。此外,要将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薪酬奖惩、资证培训结合起来,有效运用考评结果。与切身利益相关的结果运用才能使考核真正起到作用,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工作队伍的制度化、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汪强,汤苗苗.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的实施与思考〔J〕.江苏高教,2011,(5):93-95.

第4篇

【关键词】 企业;绩效考核;思考

一、从定义出发,正确理解绩效考核的意义

所谓绩效的考核当然是指对成绩和效益的考核。绩,应该是指成绩、政绩;效,应该包含效益、效力、效率等含义。所以绩效考核就应该是对考核对象工作的全面而实际的考核。管理上有句名言,叫没有考核就没有管理。通过考核,对人员的绩效进行合理的评价,让有才能的人脱颖而出,让有贡献的人得到合理回报。这样就会逐步形成奖优惩劣、崇尚绩效、崇尚执行的企业文化。

综上来说,绩效考核既保证企业核心目标达成,又能给人员充分的激励,从而实现企业与人员的双赢,这就是为什么绩效考核的说法和做法一再被人们称道,众多企业趋之若鹜的原因。

然而虽然绩效考核名噪一时,许多企业纷纷聘请咨询公司或亲自操刀,或全面指导来进行绩效考核设计。老总们视绩效考核为“灵丹妙药”,排除万难,强力推行。但时过境迁,事与愿违,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逐渐偃旗息鼓,或者流于形式。这是为什么呢?

二、绩效考核的出发点和方法

一位管理大师说,“管理必须遵循一个原则:每一项工作都必须为达到总目标而展开”。绩效考核就是通过对组织战略目标的逐层分解和对目标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价,促使人员朝着企业期望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总目标。考核不是目的,通过考核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才是真正的目的。通过考核,可以发现阻碍企业目标达成的原因,认清企业自身的不足和人员存在的差距;通过设计合理的提升和改进方式,弥补差距,改善业绩,从而为企业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出发点明确了关键的就是方法了。其成败的关键是有没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体系。任何体系都不可能完美,但必须至少保证切合实际和因地制宜、保证有效和有激励作用。

三、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应该有不同的考核体系

有人把企业划分成资金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或者服务型等等类型,或者几种类型的组合。有人把企业的岗位划分成一线的和管理的、服务的和监督的、关键的和辅助的、综合的和相对单一的等等。那么,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就应该有不同的考核体系。比如学校就应该主要是教学质量、升学率;酒店就应该主要是上座率和利润,物资部门就应该主要是资金的周转率,办公室就应该是办会、办文、办事的效能、效力和效率。

考核体系的设计是对管理者管理水平极好的体现。现在,由于因为考核的结果会与收入挂钩,往往把绩效考核的工作放在人力资源部门。但是,很少有从事人劳的人员对企业的业务能做到足够的熟悉,所以指标的制定从一开始就有了问题。比如项目的设置是否是关系企业的主要因素、比如分值的分配是否合理、比如定额的确定是否科学等等,都对管理者是极好的检验。有个真实的例子,有个焦化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负责制定绩效考核的标准。他对焦化厂的生产流程一无所知,对车间的构成和各自的职责听都听不明白。大家关心的是产品品种、产量和质量,而他最看重的是出勤率,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中甚至规定了请病假人数的比例。有些企业考核人员只会考核打分,作加减乘除汇总,这样的事情,小学生都会做。所以,一些企业的考核就流于形式。

四、考核指标应是定量指标和非定量指标相结合

最简单的考核就是计件制。说好了拉一车土多少钱,他就会积极去拉。或者要求必须完成多少数额,然后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算出个百分比,根据这个百分比打分,这就是定量的指标。

事实上,一个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可以用一些数字来描述,但是并不能用几个简单的数字就可以涵盖。有许多东西是不容易或者干脆不能简单用数字来衡量的。比如企业职工队伍的精神面貌、比如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比如在困难环境下某个业务主管开拓进取的精神等等,就需要用文字定性考核,而不是数字来描述。所以如果指标都是笼统的文字、显然就不好打分;如果都是简单的数字,也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好的指标体系应该是定量的和非定量的两部分内容,描述的方法应该是定性和定量的结合。

五、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相结合

有这样一组数字,说世界几个汽车厂商在中国的销售额与利润所占的比例。其中福特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3%,但利润占到25%。这说明中国市场对于福特公司来说是何等重要。这里就是用相对数字即百分数来描述福特的业绩。所以绩效考核的体系指标中同样是可以有绝对数字也可以有一定相对数字。企业大小不一样,不能都用一把尺子来量。一千万对一个大企业可能是个小数字,对小企业来说极可能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对指标可以形象地反应变化中的情况,形象地反应考核对象努力的程度。

六、应因岗设人而不能因人设事

岗位说明书是对考核对象考核的基础和依据。岗位说明书的编制,牵扯到整个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所以不能在没有明确岗位体系的时候确定岗位说明书。有的企业因人设事,或者分工出现空挡,或者职责本身不明确,就对着人头来进行岗位说明书的编制,其考核效果可想而知。

七、做好考核的服务和指导工作

把考核工作做好,其内涵有二:一是做正确的事,二是不断地把正确的事做得更好。要达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完整的实现绩效考核体系所包括的指标制定、过程管理、考核打分和绩效改进四大环节。由于对考核的作用认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理解,绩效考核的概念被人为的大大缩小了。把整个绩效考核只停留在标准制定和考核打分上,缺乏过程管理和绩效改进两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绩效考核成了瘸腿走路。从而导致了做法不科学、管理不到位、考核成负担、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使绩效考核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有种说法叫不要讲过程,要讲结果。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甚至不负责任的。事物都是作为过程出现的,管理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不注重过程哪能有好的结果呢?不讲过程,只讲结果的说法,是对那些只讲原因而没有效果的人的批评,但不应该是管理者对下属的托词。关注过程,对下属的工作做到密切关注,并且能够施以具体、有效、及时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才算是好的领导、有能力的领导。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个不好的现象,就是似乎领导的作用是管人而不是管事;事干不好是手下人的事,我的任务是管人。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企业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思想的深入人心,这样的干部没多大市场了。但是所有管理岗位上的管理者并不都是非

常称职,并不都能像上面说得那样,既有管人的本事还要有管事的能力,这是存在于企业发展中很重要也是很普遍的瓶颈。

第5篇

摘要:本文对当前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现状及成因进行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科学设计考核指标、规范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等方法来实现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创新,从而促进绩效考核在为事业单位效率提升和良好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绩效考核 思考

新形势下,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总体要求,事业单位通过绩效考核建立一个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事业单位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现状

近几年事业单位在绩效考核工作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的考核制度,并逐步向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在职工的奖惩、任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仍有不少值得注意和不容忽视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并加以改进。

1.绩效考核更多仍旧停留在“干部选拔与培养,以及为选拔干部提供依据”的单一层面上,考核的实质是“干部考核”。其考核内容基本统一设置为德、能、勤、绩、廉等五方面指标,其指标只是一种工作面的分类、指标性质混杂。虽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但实际考核过程中定性与定量结合不够合理,往往是定性多、定量少,其指标过于简单和笼统,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评价效果不好,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现实情况。同时由于工作岗位不同、职业分工有别,更加重了考核的难度。

2.绩效考核一般是年终集中性考核一次,缺少必要有效的平时考核。在年终考核时临时成立考核领导小组,主要运用召开年终考核会、集中述职、测评打分等方法,考核过程偏重于述职报告、个别谈话和民主测评等,方法比较单一、效率低下,流于形式现象大量存在;考核结果按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划分,优秀等次往往是轮流坐庄、平均主义,没有起到奖优罚劣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挫伤优秀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再加上受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考核缺少专家参与指导,难以保证考核结果的有效度和信誉度。

3、对具体考核结果缺乏有效反馈与应用。在现实中,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反馈环节往往被忽略,管理层和职工没有对考核结果进行有效的双向沟通,职工难以意识到绩效考核中反映的问题及其成因,也找不到改进的方向和措施,更不用谈及促进职工增强责任感,达到教育和提高的目的。在考核中,职工的职务晋升和考核结果关联性不强,一些从事创造性工作或者在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职工,往往也得不到应有的激励,直接导致职工的信任支持缺失,严重打击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考核工作的严肃性、真实性和有效性,使绩效考核流于形式,不能很好地激发职工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绩效考核的激励约束功能在事业单位中也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策

作为支撑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健康发展和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绩效考核在事业单位应该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笔者认为要建立行之有效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树立科学的绩效考核理念。绩效考核体系对于任何一个事业单位和组织而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价值,必须从观念上和思想上正确认识绩效考核的价值和地位,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要把绩效考核从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工具提升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和层次。绩效考核不仅仅是人力资源岗位基本职责,还要跟单位的职能与组织的发展有效有机地结合起来。简而言之,绩效考核其实是将部门和个人的努力与单位的职能和发展相衔接的一个程序,各级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与职工应该积极热情地参与到绩效考核的各部分环节中去。绩效考核不仅是领导层和人事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和全局工作的大事,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离不开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要通过宣传、教育、沟通和鼓励等方法让广大职工对绩效考核有个正确的认识。只有取得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绩效考核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绩效考核也不再是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附属配套系统,它本身就具有其他管理系统不可或缺和替代的作用和重要价值。

2.提高考核人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素质。考核人应该以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客观、辩证地对被考核者进行考核评价,不应掺杂私心和个人成见,防止以偏概全。对被考核人情况应从单位角度和立场进行理性分析,总结其在平时工作绩效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工作绩效,确保考核效果。

3.建立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要发挥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积极作用须将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有机相结合,增加对平时工作的质量、数量的动态考核;具体考核时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减少评估中的主观性和臆断性;坚持以领导为主、群众参与的科学评估方法,扩大考核信息来源,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引入多方评估主体,提高评估的效率和效果。考评内容方面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和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关的评估维度。事业单位应根据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三类岗位的特点,实行分类考核,不同的岗位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结合三类岗位的职责、内容,完善岗位说明书,明确细化工作标准,对思想政治、工作表现等主观性内容设置定性考核标准,对工作业绩等客观性内容实行量化考核,设置关键业绩指标和评分标准,关键业绩指标应以事实材料为依据。通过量化考核评价标准,力争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4.建立健全评估反馈体系。绩效考核反馈是一种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考核主体只有很好地通过与相关被考核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全面地了解被考核者的整体情况,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而被考核者只有了解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的差别以及个人工作与组织期望的差距所在,才能改进个人工作,提高自己的工作绩效。由此可知,加强考核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建立科学的考核反馈机制就非常有必要和价值。在考核结果的运用和兑现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强化与被考核者的沟通交流,正确认识并评估职工的工作价值和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纠正和提高建议,使职工切实感受到绩效考核的正面作用,促进职工和单位的共同发展。

第6篇

关键词:绩效考核;薪酬制度;改革

1.薪酬激励与绩效考核概述

1.1 薪酬管理

薪酬管理是一个单位的管理层对员工进行的薪酬方面的规定以及调整,包括薪酬方式、薪酬水平、薪酬构成和薪酬标准等方面,薪酬管理可以更好的帮助单位提升效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1.2 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作为一种员工评估制度,是为了评定员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的,即通过科学且合理的方法来评定企业员工是否履行了职务所规定的职责,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其工作业绩的方法。1989年Beatty提出的理论里认为员工绩效考核机制需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关注企业员工个人要为组织贡献什么价值以及如何做出贡献;二是绩效考核需要与技能相联系,作为组织要充分的建立起能增加利益的技能;三是不管是财务还是非财务的绩效薪酬都是需要的,同时薪酬体系要在系统中有所反映;四是要坚持并且强化持续反馈,赞扬和薪酬一样是绩效激励的一种。

1.3 二者的相关性

首先是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之间的关系。薪酬管理作为绩效考核管理的重要部分,绩效考核管理可以看作是更深层次的薪酬管理。薪酬管理制度关系着单位的基本分配制度,只有做好了薪酬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激励作用,保障绩效考核管理的推行,确保深层次的经济分配。同时要想做好薪酬激励机制,确保绩效考核管理可以推广的更加深入和顺利,就要保证薪酬管理机制更加的公平和有竞争性,对外有竞争力但是对内要公平并且可以充分的激励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员工向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努力,让员工可以和单位共同成长。管理层也应该意识到: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要充分地运用薪酬激励使其发挥作用,保证企业和员工可以“双赢”,公正、客观的为每一位给企业做出了贡献的员工给予回报,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员工获得经济以及心理上的满足,还可以帮助单位更好的发展。想要达到这种最佳结果,就需要保证薪酬管理体系的公平和竞争性,同时保证绩效考核标准客观公正。

其次是薪酬管理机制和激励之间的关系。薪酬对于人力资本的努力程度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也是衡量人力资本能力如何的重要标志,人力资本薪酬情况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的,从内部来说是治理结构,从外部来说是市场竞争。人力资本的努力程度以及人力资本自身的能力共同决定了人力资本的管理行为。只有不断的将薪酬机制进行优化改善,才能将人力资本水平最大化,提高绩效。

2.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的相关建议

2.1 正确地薪酬定位

单位在确定工资水平之前应该要充分的考虑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情况,在薪酬调查时最好选取和自己有竞争关系的单位或者同行业的其他单位来进行比较,薪酬调查的数据包含的数据众多,包括不同薪酬的结构对比、不同职位的薪酬数据、奖金、各种福利状况、长期激励措施、未来薪酬走势等,在对这些数据进行了调查过后再来结合单位内部的情况,比如盈利能力、人员素质以及支付能力等来制定薪酬。

2.2 量化考核指标与定性考核指标的结合

如果在定量业绩考核以及薪酬制度时仅仅对易量化指标,那无疑是存在明显的缺陷的,但是也有优点就是便于操作,由于一些重要的定性指标很难定量化,所以没有纳入业绩考核体系中来,所以员工的实际表现与考核结果并不是完全符合的。对此,必须将量化考核指标与定性考核指标结合起来,譬如:我单位对职工的中心绩效考核体系主要突出德、能、勤、绩四方面的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具体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以岗位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效率、工作业绩、实际贡献度等为标准,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每位员工每月根据其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综合评分,连同任务贡献度得分的总和,确定其月度考核等次。

2.3 考核过程与结果的公开化,鼓励员工参与

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方式,单位必须注重薪酬激励机制,可以用特定的方式将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公开化和透明化,通过公告栏或者其他方式将员工考核的过程以及结果,还有具体的薪酬激励的标准以及方式也予以公示,这样可以实现其公开透明化,更好地让员工信服;另一方面单位可以安排专人集中的收集员工对于工作考核和薪酬激励的意见和建议,并予以集中答复解决,帮助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更加科学、合理和公开。

2.4 建立科学合理多元化的薪酬体系

首先可以实行工资岗位制,例如岗位等级工资、岗位效益工资等,在实行岗位工资制的基础上还可以考虑岗位的特殊性来分类管理,不同的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调控,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起不同岗位员工在工作上的积极性。其次是实行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以结果作为最终考核标准,强调用目标作为主要的评价依据,将员工工资调整和个人、部门以至于整个单位的效益以及收系起来,绩效工资对于业绩优异和业绩较差的员工具有收入调节功能,可以通过影响员工的心理行为来对员工进行刺激,从而激发其潜能。最后是混合工资制,结合不同能力工资和岗位工资的优点来科学的分类不同的工作人员,让薪酬的灵活性更强,同时由于各个工资单元可以对应体现劳动结构的不同形态,所以更好地反映了按劳动、按技术、按岗位分配的原则,积极的推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单位整体效益的提高。

2.5 建立灵活的薪酬激励机制

灵活的薪酬激励机制的优点是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员工的个人价值以及对其岗位的重要性和对企业的贡献,让奖金的高低不再和职位高低相绑定;同时单位也可以灵活的依据经营状况、员工的业绩和工作态度来随时调整奖励标准,让员工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奖金的高低和工资的收入是与自身的表现以及单位经营情况成正比的,这种危机感也会更好的促使员工努力投入工作。

2.6 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完善薪酬管理

一是要做到和事业单位的相关改革制度配套进行,比如人事制度改革和分类改革,加快了事业单位的相关聘用制改革、分类改革和岗位设置方面的步伐,可以更好的为工资制度的革新以及其发挥良好的效果打好坚定的基础;二是按照分类管理的要求来对事业单位的工资总量进行加强和改革;三是给予事业单位更高的自主分配权,改变工资的管理方式。政府行政部门想要更好的管理事业单位的工资,需要将微观管理变为宏观管理,将按人头数进行的管理变为总量管理,将过程的管理变为目标的管理。所以事业单位在对内部分配方案进行制定的时候,要遵循和谐发展和效率有效的原则,兼顾公平合理,从而建立起更为自主、灵活且形式多样的分配激励机制。(作者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质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 朱瑾红.浅析现代绩效考核与薪酬系统建设――以医院为例[J]. 中国集体经济,2013,30:70-71.

[2] 王永爱.现代医院绩效考核与薪酬系统建设[J]. 新经济,2014,08:109-110.

[3] 罗晓玲.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的辨析思考[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6:232+83.

第7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中层干部 绩效考核 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是学校办学的中坚力量,是实施高职院校管理的主体,是学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领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中层干部工作水平的高低和完成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学院的竞争力。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中层干部基本实现竞争上岗和任期制,一般任期为三年。如何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中层干部绩效考核体系,是管好、选好中层干部,激发中层干部活力,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的含义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是指学校党委对照事先制定的工作目标或岗位职责,采用较为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考核中层干部一段时间以来完成工作任务和岗位职责所表现出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个人行为规范等,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中层干部续聘、晋升、解聘、薪酬奖励等的依据,同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中层干部的过程,更多的是运用考核结果对中层干部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高职院校党委要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战略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目标需要把目标分阶段分解到各部门,这就是各部门中层干部的工作目标及岗位职责了。其次,各部门中层干部要吃透学校党委所下达的战略目标及工作职责,对照目标开展工作,准备任期内分阶段接受考核。再次,就是学院党委对中层干部整个工作过程的定期监督检查以及学院党委组织考核;考核一般为一年一次,任期届满时实行总的考核。最后,就是考核结果的运用,当然,考核结果要公示和接受申诉。

二、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的构建

1.绩效考核指标的选取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的绩效考核应充分体现代现行政管理的功绩制原则,考核指标应简洁、实际。考核指标的设计除了政治思想素质及廉洁自律两方面以外,主要围绕工作目标及岗位职责完成程度来考虑,以量化考核的方式进行,总分100分。具体如下:

(1)思想政治素质(10分)。包括政治思想素质(3分):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态度;职业道德素质(4分):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等;组织纪律性(3分):执行组织决议和领导指示、遵守学校各项制度的态度。

(2)工作目标完成程度(40分)。工作目标一般指与学校总体战略目标或近期中心工作相关的指标,在学校总体目标分解到各部门比较具体、明确的前提下,用这个指标考核中层干部的业绩比较客观和便于操作。考核的方法就是对照学校党委的工作分解目标,考核中层干部中心目标或重点目标完成程度和质量。具体评分标准为:全部完成40分,大部分完成30分,小部分完成10分。在这里,可进行加分奖励,如超额完成或创新性完成加10-20分。

(3)岗位职责完成程度(40分)。岗位职责一般指已经明确的中层干部岗位职责,在职责明晰的情况下,利用这一指标进行考核是客观、公正、可行的。这一指标也可称为一般指标或基础指标,是所有中层干部通过努力均可达到的。考核方法是对照学校党委所制定的中层干部的岗位职责,一一考察完成情况及完成质量,依据历史标准,进行纵向比较,看其是否达到或超过历史水平及其程度。具体评分标准为:全部完成40分,大部分完成30分,小部分完成10分。在这里,可进行加分奖励,如超额完成或创新性完成加10-20分。

(4)廉洁自律(10分)。廉洁奉公意识(3分):廉洁奉公意识的强弱,处理个人利益、组织利益的方式;公正公平意识(4分):管理及教学工作中的客观、公开、公平、公正程度;诚信自律意识(3分):诚信与否、自觉接受监督的程度。

2.绩效考核权重的分配

(1)主管校领导考核评议占权重30%。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直接接受主管校领导的管理,并对主管校领导负责,因此其主管校领导对其考核的权重比较大。

(2)本部门人员考核评议占权重20%。本部门人员与中层干部朝夕相处,熟悉中层干部的执行力、决策力、沟通协调能力,熟悉其工作的方式方法,更加熟悉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因此,本部门人员评议权重设计比重也较大。

(3)本部门全体人员绩效考核平均分占权重30%。中层干部工作绩效如何,重点看其是否能团结和带领本部门全体工作人员努力工作、和谐共处和顺利完成本部门各项工作职责。本部门工作人员业绩突出,领导当然会更突出,因此将本部门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业绩与中层干部的业绩直接挂钩,有利于发挥团队优势,这是单位事业进步的根本。

(4)中层干部互评占权重20%。高职院校中层干部之间的接触频繁,互相之间对于所担任工作、完成情况、沟通协调能力、为人处世之道等有较多的了解,因此,将他们之间的互评也作为评议要素之一。

3.绩效考核等级的确定

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等级根据量化考核结果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优秀,考核分数大于或等于85分;称职,考核分数小于85大于或等于65分;基本称职,考核分数小于65分大于或等于60分;不称职,考核分数小于60分。

三、高职院校中层干部绩效考核的实施和管理

1.考核的组织实施

(1)校领导高度重视。成立由主要校领导任组长的中层干部考核领导小组,成员由校领导、教职工代表、有关专家等组成,具体组织实施工作由人事处负责;力求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客观、公正、以事实为依据。

(2)做好政策宣传和引导工作。中层干部聘任前要以文件形式公布各中层干部岗位的年度工作目标、岗位职责等,倡导人岗匹配、能者竞争上岗的干部聘任制度;大力宣传引导,让全体中层干部真正了解绩效考核的意义、作用和主要内容,使中层干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与中层干部绩效考核评价的要求和谐统一,自愿接受考核和参加考核;建立规范化和正常化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督促中层干部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开拓创新、努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建功立业为宗旨的绩效考核评价的长效机制。

(3)每年年底进行考核,任期届满时进行整个任期的考核,也可取任期3年的平均分作为届满考核成绩。首先,中层干部述职并根据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自评,并提供相应业绩材料;其次,人事处组织相关人员对中层干部进行评议并将结果报学校中层干部考核领导小组;再次,学校考核领导小组确定中层干部考核等级;最后,人事处将考核等级进行公示并反馈至中层干部。

2.考核结果的运用

第一,考核结果作为中层干部评先评优、岗位调整、职务晋升以及奖惩等的重要依据。第二,考核结果与校内津贴挂钩。第三,考核结果为基本称职的中层干部,组织部门应对其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改正。第四,考核结果为不称职的中层干部,视具体情况,进行降职、低聘等处理。第五,作为历史记录存于个人档案。

参考文献

[1]谢义华,王文,陈利荣.基于Web平台高校中层干部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69-172

[2]朱中华.关于构建高校中层干部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2):22-24

[3]于晓光.关于高校中层干部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研究.现代管理,2012(2):175-178

第8篇

关键词:管理人员 绩效考核

1 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管理需要从明确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两个不同的概念进行,因为两者为两个概念,因此需要由浅入深进行管理,就需要改正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相分离的观念和做法。而绩效考核的广义考核主要从全方位定位,考核的过程主要包括考核和评估绩效成绩两方面进行,也通过考核过程中上下级和同事之间对话和讨论,来完善相关的绩效管理制度。所以,为了完善绩效考核中的成功,并加以运用,就需要以战略、管理和开发为目标。一般绩效考核都有一个时间段,我们称为考核期来进行,而绩效管理则是贯穿员工整个工作生涯过程,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也是全方位、全面进行。

我们在绩效考核体系中一般容易出现区分不开的两个概念即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然而现在我们的考核模式就是在考核进行的过程中,考核管理人员对表格进行填写,考核结束后所统计出来的数据又被相关人员搁置很久,这样一定意义上耽误考核进度,并不能有效结合考核结果和工作绩效。因此,绩效考核制度就会只流于形式,考核制度管理如同虚设。因此,为了完善制度,就不能单独把绩效考核从整体的绩效管理系统中单独分出来。因为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过程,就需要把相关的管理措施如指导、评价、区分、激励、沟通等落实到位,这样也能提高现有员工的绩效,也能持续改善绩效的资源开发力度。

2 强调沟通

绩效管理的核心在于沟通。绩效考核沟通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怎样实现有效的沟通,是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绩效管理工作一般都不是上级对下级单向实施的。主要是各部门之间和同级之间的互相考核,一般主要是自上而下、自下到上的顺序进行考核。绩效考核必须要得到被考核人的认可和支持才能发挥自身的作用,因为考核管理制度是需要双方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任务。在考核的每一个实施阶段,所有人员之间的对话,无论是上下级之间还是考核者和被考核者都需要沟通达成共识,所以就需要讲究考核办法。为了建立统一的完善的考核体系和制度,就需要考核人员和被考核人员沟通好,这样才能调动考核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也能够及时发现考核工作中的不足和漏洞,也能够加以改正。以此来保证考核工作的有效性和真实性,也能够避免因为考核出现的冲突和纠纷等现象。这样能够整体提高考核效率和考核水平。

3 专业机构

在设置设立专业结构进行绩效考核的时候,为了避免绩效考核只是表面形式,就需要完善这些部门的运作流程,培训实施考核的人员,针对考核制度要有专门的指导方针。在考核期间,考核机构与各组织部门之间要密切合作,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对各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不同的要求,帮助各部门确定自身的绩效考核标准和尺度,必要时帮助完成绩效目标调整。

4 五级标准

绩效考核的尺度是根据五级标准进行的,是较为科学的分级方式,如出色、非常好、好、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等来划分。如果分级较少,只能用“优秀和合格”两个等级区分,因此绝大多数的公务员都要按职能来划分到合格的队列中,导致他们的绩效无法得到有效区分,因此无法根据绩效结果来参与相关的晋升等。由于区分度不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五级的考核标准可以有效地区分好与差之间的各层次绩效表现,又不会过于繁琐。

5 有效应用

进行绩效考核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绩效考核的结果与个人的实际利益息息相关,而且考核结果与薪酬也直接挂钩,所以能够一定程度上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领导会根据考核结果来对专业素质高、能力潜质好的个人进行定向培训,也可以根据绩效考核的结果知道个人平时付出的多少来划分薪酬等级。因此为实现岗位与人员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效途径,所以在培养对象的时候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来选拔。绩效结果能体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也能对个体进行定向培训,也能根据个体不同的自身特点,安排相应的岗位,这样能够有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也很有帮助。

绩效考核结果很重要,但是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只是占据一小部分原因,并不会成为选拔人才的最终依据,考核的结果能够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也能够在安排工作时候合理运用。但是为了防止考核过程与目的相悖,避免考核制度只是一个形式,就需要保重绩效考核在组织中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廖红兵.对高校员工绩效考核的若干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8).

[2]英树志,曲立.我国高校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03).

[3]汪燕林.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建筑,2010(02).

[4]康宛竹.如何从绩效考核走向绩效管理[J].中国劳动,2002(02).

[5]张青辉,张向东.企业绩效考核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02).

[6]田芳.关于绩效考核的几点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第9篇

摘要:由于出版社的行业特点以及出版社现行绩效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出版社编辑流动性大,工作不积极,因此搭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迫在眉睫,从而吸引并能留住优秀编辑人才,实现出版社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 :编辑 绩效考核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品牌

编辑部门作为出版社的核心业务部门,其绩效考核事关全局,在当前传统出版面临较大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如何留住优秀的编辑,如何提高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将成为出版社发展的关键。笔者根据自己的从业经历,对编辑部门的考核原则、考核方案的设计,以及当前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能丰富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

一、编辑部门的考核原则

1.效益是主要考核目标

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效益通常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是它与其他经济产业明显的不同之处。出版所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经济效益应自觉服从社会效益。这是因为,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的价值实现形式主要表现在社会效益上。因此,在对编辑部门进行考核时,务必要对这两个效益目标进行合理的评估。

第一,社会效益考核。有些图书直接创造的经济效益可能不大,甚至是赔钱项目,但它们在学术、文化或艺术上的创新价值或积累价值却难以估计,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很大。而且此类图书对于出版社的品牌价值的提升往往具有很大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出版社通常会把此类图书作为重点图书对待。

目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已经连续十多年对上海的出版社进行社会效益评估,根据公开的信息,参加2013年度社会效益评估的全市出版社共计37家,评估得分90分以上的22家(其中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4家,大学出版社7家,社会出版社1家)。名列出版社社会效益评估前三位的是: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在对编辑部门考核时,可以参考同类评估数据。例如,对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行业内奖项的图书按不同权重,视同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并对获奖图书的策划编辑、责任编辑给予一定的奖励。

第二,经济效益考核。根据《2013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出版图书44.4万种,较2012年增加3.0万种,增长7.4%(其中,新版图书25.6万种,增加1.4万种,增长5.8%);总印数83.1亿册(张),增加3.9亿册(张),增长4.9%;图书出版实现营业收入770.8亿元,增加47.3亿元,增长6.5%;利润总额118.6亿元,增加3.4亿元,增长2.9%;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由第五位升至第四位。可见,只有创造出利润,整个行业才能具备发展的动力。

但是,对经济效益进行考核的同时,也要考虑其社会影响。当前,绝大部分出版社已经转为企业,于是很多人便认为,企业强调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天经地义的。这种逐利心理会导致个别编辑唯利是图,出版一些格调不高甚至有违社会伦理价值的图书。因此,对于此类图书,即便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要按照其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的程度给予一定的折减甚至处罚。

2.保证薪酬的内部公平性和外部竞争性

薪酬的内部公平指的是薪酬分配的合理与平等。必须指出,薪酬公平并不是薪酬分配结果的均等,而是分配机会、分配过程和分配规则的公平。对每个员工来说,参与收入分配的机会均等、公平竞争,而实际分配的结果必然是不均等的。传统的“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薪酬分配,没有体现出各种不同工作的不同价值含量,也没有体现各员工不同的个人劳动生产率,恰恰是不公平的表现。

对于编辑部门来说,内部的公平性主要是根据每位编辑的工作对企业整体目标实现的相对贡献大小来支付薪酬,要实现这一目标,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要在部门内部建立起全员一致的薪酬公平观念,避免员工因为彼此标准不同而产生不公感。例如对于策划编辑、文字编辑的工资标准要有合理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可以让编辑在部门内部自然流动,例如,刚参加工作的编辑可以从文字编辑做起,经过几年锻炼完全可以做策划编辑,当然,以前的策划编辑也可以回到文字编辑岗位。

第二,坚持同工同酬的原则,以合理价值体现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劳动多样性。例如,出版社要给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确定基本的工作量。超额完成的应给予奖励,未完成工作任务的给予处罚。

第三,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保证考核的公平合理。对于编辑的考核应该是多方面的,例如,不仅要考核编辑创造的经济效益,还要考核其社会效益,以及编校质量。出版社应该成立专门的编辑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可以由分管社领导和业务较强的资深编辑组成。考核结果则应该定期公布,同时建立相应的申诉机制,如果考核过程中出现错误,应该及时纠正。

薪酬的外部竞争性,是指编辑部门在设计薪酬时要充分考虑同行业薪酬市场的薪酬水平以及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保证企业自身薪酬水平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从而可以吸引对于企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的优秀人才,也能够留住自己的员工。

二、考核方案的设计

尽管各出版社编辑部门的设置不尽相同且各有特色,但是考虑到绩效考核具有导向性,绩效考核方案的设计首先应公平公正、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编辑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

出版社在设计编辑部门绩效考核方案时,要尽可能提炼编辑部门中不同岗位工作的共性,使考核结果具有可比性和说服力,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编辑绩效考核可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

1.定性考核

主要是考核编辑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修养等。一般在员工手册中都有所规定,在员工入职后的培训中,应该将相关规章制度传达下去。

2.定量考核

这是编辑考核的重点,侧重对编辑工作数量和质量的考查。对于工作数量,可以明确编辑审读加工等级,确定分类审读加工量化的标准,并以此核算等级评分指数,建立科学合理的编辑审读加工等级评分体系,同时计量编辑发稿数量。例如,对于同样字数的图书,对本版书和外版书的工作量考核上应该有所不同,考虑到外版书需要对照原文,因此在计算工作量时应该乘上一个大于1的系数。

对于工作质量的考核将更为复杂,主要包括对书稿加工质量、图书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考核。首先,社内应该建立图书质量保证体系,对图书在出版前和出版后进行质量监督。出版前的环节主要是对于三审、三校要严格把关,出版后则是定期抽查社内图书,对于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的图书的相关责任人应该通报批评或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其次,从发货码洋、市场占有率和净利润等方面综合考虑图书的经济效益。再次,对于具有较大社会效益的图书,如学术书、古籍整理类的图书,应该着重考核其社会效益已经对出版社品牌建设的贡献率。最后,应该考核图书的重印率和重印数量。这样可以鼓励编辑做一些长销书,而不仅仅追求眼前利润跟风出书,从而把品牌质量也纳入到编辑绩效考核中来。

三、当前编辑部门考核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出版社的薪酬基本从以前由职务和职称决定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转变为由基本薪酬和绩效相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编辑的工作质量和效率。然而,现行编辑绩效考核体系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考核制度不健全

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奖励与惩罚,最大限度地调动编辑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编辑工作绩效,实现出版社的发展目标。考核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许多出版社实施绩效考核时并未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有的是为了考核而考核,甚至把它作为一种强制的“压迫式”的管理方式。这势必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考核标准设计不合理、考核过程流于形式等。

2.考核指标不科学、合理

因为图书不同于其他的商品,这直接导致了编辑绩效考核指标设置的复杂性。如果关键指标设置的太多,将直接加大考核的计算难度和评估难度,并会降低考核效率。例如,对编辑的编校质量、审稿字数、工作效率、选题通过数量等都作出明确规定,看似管理严格规范,实际上目前整个出版业信息系统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完全支持高度量化的考核方法,导致编辑工作的价值取向向商品价值倾斜。

3.过于强调成本考核

出版社一般都将图书成本考核纳入编辑绩效考核之中,并将图书的利润与编辑收入直接挂钩。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节约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过度的成本考核,将导致编辑一味追求降低成本,可能使图书印制质量下降,甚至会使出版社品牌价值降低。从长远来说,过度的考核成本得不偿失。

四、对于编辑部门考核的建议

编辑部门绩效考核要以发展为目的,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要围绕出版社的发展战略,有利于出版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考核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要以编辑为核心,尊重编辑的工作。

第一,考核指标的设计要建立在对编辑工作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参照编辑岗位说明书来制定,关键指标的设置要少而精。要德、能、勤、绩并举。“德”是指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等;“能”是指知识总量、业务水平、政治素养等;“勤”是指出勤率等;“绩”是指工作的完成质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第二,完善薪酬正常调整机制。首先,建立编辑薪酬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其薪酬水平与社会物价的同步增长,这是调动编辑工作积极性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其次,出版社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避免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在人才、创新能力和品牌上,是非常典型的人力资源和资金密集型企业。因此,编辑绩效考核要以评估编辑绩效、反馈绩效考核结果、分析绩效差距、实现编辑绩效提升,进而提高出版社管理水平和业绩为核心目标。只有建立了卓有成效的薪酬制度,才能激发编辑的工作热情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姜明.建立科学的编辑管理体系势在必行[J].编辑之友,2002(6)

[2]李小艳.关于国有出版社转企后薪酬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9)

[3]高鹏.关于出版社薪酬制度改革的思考[J].现代出版,2015(1)

[4]张晓明,王家新,章建刚.文化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