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7:47:1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基础知识笔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良好的记忆品质是人在再认和回忆经历过的事情时,所表现出的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的一致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因为具有良好记忆品质的人能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扩大经验,储存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未来知识与能力竞争的社会中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的工作还做得很不理想:许多学生对课文应掌握的知识如过眼的烟云,往往是学到后面忘了前面,回忆不起需要回忆的事物,经常想错试题的答案,记错英语单词或数学公式,背错文章等等。这种情况不能说我们教师没有责任,不能不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失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教师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认识和作法上,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如:有的教师认为只管完成教学任务,至于学生对知识掌握如何,那是学生自己的事。于是他们对课文中的知识不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归纳、整理,对其中的重要部分也不明确要求学生记下来,更谈不上去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记忆品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因此,造成了学生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与新时期人材需要的差距。由此看来,在初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获得牢固的知识。
怎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呢?下面试探根据我们的体会,将培养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结合起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指导。
心理实验证明,记忆依赖目的和任务。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记忆任务。如:背诵课文中某个精彩片断,记住某个公式或定理等等。与此同时,教师可对学生不断地进行前途理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多地、主动地、自觉地提出学习任务和记忆的任务。还可在不同的场合、环境,训练学生注意力集中、感知认真、观察仔细、思维积极、记忆专注的品质,以此来促进记忆的目的性和自觉性的形成。
二、提高使用正确识记方法的能力。
科学的记忆方法,能使人获得牢固的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注意引导他们:
1、发展意义识记的能力。充分理解材料是发展意义识记的必要条件。对于有关材料要让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编写提纲,列表格和图示来识记。对于相关的材料可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寻找出异同点来识记,并在比较的基础上对识记材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类,然后分别采用“联想记忆法”、“分类记忆法”和“重点记忆法”进行识记。这样可以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识记效果。
2、应正确组织学生复习,锻炼记忆能力。复习是增强记忆,克服遗忘的主要方法。组织复习应注意:第一,要及时复习。对刚学过的内容要及时多加复习,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的次数可相应减少。第二,复习要注意科学性。在复习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合理安排复习内容。第三,复习方法多样化。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可以避免枯燥、单调,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掌握的知识更透彻、更牢固、更灵活。
三、运用多种分析器协同记忆。
记忆本来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只有调动心智器官和心理机能,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古人强调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我们在进行语文和英语教学时,让学生视、听、读、写相结合的效果要比单一视或听的效果好,再如:学化学做实验时,不但进行了操作,看到了各种光、色,还闻到了气味,甚至尝到了味道,耳、眼、手、鼻、口全都动员起来投入学习,记忆就特别清新。
四、养成自我检查习惯,提高正确再认和回忆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夏洛蒂·吉尔曼 “我”的困境与出路 女性主义观点
1引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FeministLiteraryCriitcism)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第二次女权运动的社会背景中诞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观念与行为,是女权主义在文化领域,尤其是文学活动领域延伸的产物。
美国女权主义者艾德里安娜·里奇(AdrienneRieh)说:“没有日益发展的女权主义运动,女权主义的学术活动就不会迈出第一步。”挪威学者托里·莫依(TorilMoi)更直接地说:“女权主义批评家同任何其他激进的批评家相似,均可被视为一切主要关照社会和政治变革的斗争的产物;她们在其中的主要作用是试图将如此普遍的政治行为扩展到文化领域。这场文化、政治的战斗必然是双向的:它的目标的实现,既要通过政治改革,又要通过文学媒介。障以此为基础,美国女权主义批评家伊莱恩·肖沃尔特在她的《走向一种女权主义诗学)(TowardaFeministPoetics)一文中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分为“女权批评”和“女性批评”两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女性作为读者的“女权批评”。“女权批评”是女权主义文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注重分析男性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这一阶段中,以女性为读者特点,对男性文学批评家对女性形象的歪曲和对女性作用的忽视进行严厉的抨击。
第二阶段是女性作为作者的“女性批评”这是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女性批评”的主要任务在于挖掘那些被埋没的女性作品,历史地批判地看待那些女作家,并与一种女性文学的传统联系起来,撰写女性文学史。在这些作品中,夏洛蒂·吉尔曼的《黄色壁纸》就是对当时父权制中心文化具有鲜明强烈批判意识的作品。小说表现了一个女权主义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探索了处于意识刚剐觉醒的女性对自由和独立的渴望及面临的困境,揭示了夫妻关系的性别政治,同时也引发了读者对这一关键命题的思考,在父权制为主流的背景下。新女性的出路在何方?
2女作家——夏洛蒂·吉尔曼
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CharlottePerkinsGilman.1860—1935)是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作家,也是19世纪2O年代初美国妇女运动的著名理论家。
吉尔曼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童年凄惨,家贫如洗,孩提时代,她就表现出高度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她先后结过两次婚,家务琐事烦恼使她几度精神崩溃,但她仍坚持写短篇小说、诗歌,用发表有关妇女、劳工和社会组织等题目的演讲来维持生计。自1909至1916年吉尔曼一人编辑、出版女权运动月报《先驱》,批判以男性为核心的社会。在《妇女与经济》(WomenandE—conomios)一书中,她提出使妇女从家务事中解脱出来,倡导妇女的经济独立,在当时女权运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确定了她的著名女性主义理论家的地位。
《黄色壁纸》(TheYelowWallpaper)是吉尔曼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是女性主义作家描写具有女性意识萌芽的妇女的痛苦困难的经典文学作品。
3《黄色壁纸》中的“我”的困境
《黄色壁纸》发表于1899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女主人公没有名字,意指“我”不单仅某一个孤立、封闭的女性个体,而是指代任何一位女性群体中女性意识已觉醒个体女性,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的《一个自己的房间》中说道:“那么,这就是我,叫我……或是别的你所喜欢的名字——完全没有关系。”作者将虚实结合,描绘出了有神经抑郁的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挣扎的困境。那么“我”的困境到底是如何一点点逐步形成的呢?文中以第一人称妻子的口吻叙述了夏天她产后不久,丈夫约她和孩子到一乡村别墅休养。“那是一所殖民豪宅,世袭财产”,隐约透露着其象征着父权制社会的历史积淀根深蒂固,这也侧面解释了其象征物黄色壁纸的颜色图案为什么那么令人难以琢磨、难以分辩,“那是一座闹鬼的豪宅”是“我”的本能的主观感受,表现了父权制的复杂、纷扰和顽固,也体现了“我”既不同于高高在上的丈夫,“一个极端主义者”,也不同于麻木的,与父权制相妥协的“完美而古道心肠的家庭主妇”的简尼,约翰的姐姐。“我”的女性意识在觉醒萌动,渴望自由和独立的神经弦在跳动。如果说这座大宅院已经使“我”感到不安的话,那么给“我”安排的楼顶的房间则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作为男权专治统治象征的丈夫,只在乎“我”生理上的恢复,对“我”精神上对自由独立的追求视而不见。反而逐步打压限制,一步步将“我”陷入困境,推向深潍——变成了一个疯女人。那么这个困境的根源在哪里呢?先分析一下文中的人物。
丈夫:约翰,“一个自视颇高的内科医生”。
哥哥:“也是个内科医生,同样自视颇高”。
米切尔大夫:“他只不过与约翰和我哥一样,而且更过分”。简尼:“一个完美热心的家庭管家,不期望有更好的工作了”。丈夫、哥哥、米切尔大夫,具有的共同点是男性,医生,自以为是。可以说,他们经济上的独立,赋予了他们在社会及家庭中的“话语权”。他们可以任意指责控制没有经济独立性的妇女们,就像简尼一样的好家庭管家,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永远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文中的“我”就是因为没有获得真正的经济上的独立,虽有独立意识的萌芽,(通过“我”极力要求写作这一事例来表现)但还很幼小、柔弱,无法摆脱男权控制的枷锁,在无数次痛苦挣扎和斗争中,成为男权专制统治下的牺牲品。
文中“我”初到这所豪宅时,“我向约翰诉说我的不安”,但他却说“我”该学着适当控制自己,因为“我”在经济上对他的依赖,导致彼此家庭地位的不平等,“我忍痛在他面前尽量做,之后,疲惫蹂躏着我的心”。接着,“我”被安排进一间屋顶的由幼儿室改成的护理间,“玻璃窗被安装木栅,一些金属环挂在墙上”,“牢固的床”,还有在屋的另一头那“糟糕透顶的壁纸。其实,“我”并不喜欢这房间,“许多阴郁的麻烦压得我十分消沉”,但约翰却一厢情愿地认为“这屋子对你的病有好处”,根本不顾及妻子的感受。当“我”想写东西,那将会减轻意念给我的压力,让我得到解脱时,约翰却不允许,“他不喜欢我写,哪怕一个字”。那么,约翰为什么不让“我”写作呢?在父权制统治下,女子的角色便是家庭中的贤妻良母,从属依赖于丈夫,作为丈夫的约翰要求“我”在物质上依赖于他,精神上安于现状,也要绝对顺应。而写作需要的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深入的思考能力和洞察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放妇女的思想,抒发她们的胸怀,达到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1979年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格巴在其蜚声评论界的《阁楼上的疯女人》一书中,认为想象不是发狂的根源,而是妇女获得健康和解放的根本。反过来,写作也可做为一项职业帮助妇女们实现社会经济上的独立,所以约翰想的只是妻子尽快恢复生理健康,回到贤妻良母的角色,对于她的女性主义萌芽是有所防范并坚决打压的,这就体现在上述丈夫对妻子的写作要求一再拒绝,不许她外出,与外人沟通,嘱咐不要幻想,要多睡的一些细节上。
4黄色壁纸中“我”的出路
在小说结尾讲到,黄色壁纸后有一个想爬出来的女人,这是一个被扼杀创造力和女性意识萌芽的女作家及知识女性的代表,而“黄色壁纸”则是女权的象征,“我”就是困在壁纸中,在父权压制下佝偻爬行的女人,最终在痛苦挣扎中疯狂了。
吉尔伯特和格巴认为,小说结尾标志着叙述者获得了坚定的自信,肯纳德(JeanKKennard)则从文学史和读者批评角度认为,“我”的疯狂是健全或真理的更高形式,与他们看法相似的评论家迈克派可(LoraleeMalpike)和思卡泼·思齐凌(BeateSehoppSchilling)也将‘戬”的疯狂视为积极创造性的行动和成功的反一,然而,“我”的下,在打破现实强大父权统治屡次无果的情况下,被迫转向精神世界的自我满足造成的,严格意识上讲,这并不是实际的成功,而是失败。毕竟人是社会中的人,生活在想象世界中,脱离现实生活的人,并不是正常的社会人,那么应如何看待“我”的疯早在1852年,FlorenceNi异htingale曾在她的自传散文“Cassan-dra’’中说到“女性觉醒的痛楚是女性取得独立进步的保证和要素”。“还回我们痛苦,我们从心底里向上常常大喊——要痛苦不要冷漠——因为痛苦中会出现治疗法,疼痛要好于麻痹:有一百个人斗争着丧生在碎浪中,就有一个发现新世界”。
Nightingale的隐喻不仅预示着她自己的医学生涯,也预示着l9世纪和20世纪女性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命运,因为她们是文学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不难发现,正如Ni曲tin斛e所言,其中大多数女主人公都是在斗争中遭遇各种各样失败的。如:GeorgeEliot的MiddleMarch中的M~gieTuUiver,EdithWharton’SLilyBart,OliveSehreiner’sLyndall,KateChopin’sEdnaPonteUier,这些作品中女性主人公的困境源自于她们所处时代的父权统治,正如伊莱恩-赫基思认为《黄色壁纸》中的叙述者“在半疯半清醒的状态下,认识到了女性的真正的处境,“我”的最后疯狂,表明了抗争的女性最后彻底地被强大的父权统治打败和摧毁。虽然无数个“牺牲”了的女性没有彻底推翻父权制(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但警醒了更多的女性,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呼醒她们的女性意识,为未来的女性主义运动铺平了道路。
级别
试 用 大 纲
试用修订版大纲
词量速度
无
100个/分钟
二
90~100个/分钟(100~110个/分钟)
120个/分钟
生词
一
无
无
二
无
有
读速度
一
无
40~50个/分钟
二
40~50个/分钟(50~60个/分钟)
50~70个/分
生词率
一
大于2%
大于2%
二
大于2%
大于3%
写(听写)速度
一
5~7个/分钟
6~8个/分钟
二
10个/分钟(12个/分钟)
10~12个/分钟
词汇掌握
生词
一
350个
450个
二
600个 (700个)
800个
习语
一
100条
100条
二
200条
200条
认读
一
180个别 (300个)
无
二
400个 (500个)
400~500个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 生物化学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2012年山西中医学院专业建设改革课题(No.20111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85-01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临床紧密联系的西医基础课程,由于生物化学理论比较抽象,代谢反应错综复杂且相互联系,因此成了医学院校基础课中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大多数同学在学习该课程时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以应付期末考试,并不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当进入临床实习时对生物化学的记忆已所剩无几,只会简单的看化验单而并不明白各检测指标的真正内涵【1】。因此生物化学学的不好,也对将来医术水平的提升带来了一定的桎梏。为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我校学生的现状提出了对生物化学多元化改革的思路,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取得一定的收获。
1.中医院校学生的现状
生物化学是一门西医基础课,需要一定的理化知识,而中医院校一半以上是文科生,高中的化学基础几乎为零,且中医院校大一不开设化学基础课程,因此与西医院校的学生在基础方面差距很大,也必给生物化学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通俗化、形象化对中医院校的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也督促我们进行改革。
2.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方案措施
我们选择了2010级针推班、针推英语班学生作为改革对象,就我们设计的教改方案模式进行了初期的尝试。
2.1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国内各院校使用的都是统编教材,虽然照顾了各个学校的使用,但却忽略了各自的特点。此次改革针对统编教材使用中的内容繁杂,新知识缺失等缺点,根据我校各专业的需求编写了更适合学生使用的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中,我们改变了传统教材多年不变的排列顺序,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所需知识的相关性按相近知识点组成一个知识单元,使教学内容的知识性更连贯,衔接更合理,学生在掌握上更系统。
2.2教学方式多元化
生物化学是一门非常难懂的课程,通常是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因为生化的知识前后应用比较多,也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为此我们对教学环节进行了一些改进。
2.2.1 知识延伸法 学生到学校学习,不是只背诵课本知识而是要学会让知识延伸和扩展。为了将有限的课堂知识扩展到无限的治疗疾病中,我们让学生学会通过网络和自学方式将所学的知识延伸。如学完酶后让学生在网上查找酶缺乏引起的疾病,并让学生进行总结。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查找所掌握的酶的知识超过了课本的知识,也为他们今后在临床中遇到疑难疾病时知道从酶的角度去考虑。又比如在学完维生素后,结合维生素的生化功能,对常见中药方剂进行分析。大部分同学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中药,重新引入维生素所起的作用,对传统方剂进行了新的认识。如有同学分析了寿胎丸中维生素与药效的关系,认为寿胎丸中的川续断富含维生素E,而君药菟丝子为种子药材也富含维生素E,所以从维生素E(生育酚)的角度可以看出该方具有安胎的功效。很多学生通过这样的延伸学习,对生化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2.2.2 框架式笔记法 生物化学是一个系统性、知识性衔接非常紧密的学科,各物质代谢犹如一条条立体交错的交通,而每个章节又犹如一条条孤立但又与其他物质相互联系的道路,只有让学生自己绘出这些道路,他们在今后分析疾病时思路才能清楚。过去我们一直是老师在课堂上卖力的讲,但学生掌握的效果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路不是学生自己摸出来的,所以不知道该怎样去掌握。此次改革,我们采用框架读书笔记法,让学生将所学的各物质代谢画出代谢的框架图,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路线,为他们很好的掌握生物化学的精髓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绘制,改变了过去单纯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使所掌握的知识更灵活和更扎实。
2.2.3 病案分析法 生物化学涉及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通过病案分析,可使学生对疾病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对今后临床处理这些疾病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如氨中毒是与临床结合非常紧密的知识点,但很多学生并没有彻底搞清楚氨的去路是生成尿素还是尿酸,也不能完整解释其发病机理。因此这部分内容通过一些大家熟悉的名人因肝病在临死前出现昏迷去分析讲解,学生听起来既感觉生动,也能很好地了解了致病的原因,对其今后临床工作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另外像酮症酸中毒、苯丙酮尿症等,这些疾病学生有一些了解,但对其机理并完全清楚,但通过病案讲解,帮助学生学会了如何利用生化知识来分析一些常见的代谢紊乱疾病。另外通过西医基础知识对疾病的分析,为他们在今后中医辩证中更好的结合西医知识提供了科学的思路【2】。
3.教学效果评价科学化
学生的成绩是教学质量好坏的主要指标。教学效果评价对教学双方有着重要的引导与激励功能,如何评价引导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3】。目前我国采用的都是闭卷考试为主,甚至是期末一次考试定结果。这样的考试只能体现学生的记忆能力,无法体现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生物化学分子结构、代谢过程都比较复杂,因此一些学生出现畏学、畏考、甚至考试作弊等现象,这样考来的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了改变这样的弊端,我们提高了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在平时成绩考核中根据不同知识单元的要求不同,我们对学生的考核也采取不同的方法。如酶、维生素等基础知识,主要考核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完成的相关论文来评分;对于生化的核心内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则根据学生做的框架笔记进行考核;对于和临床结合紧密的如肝昏迷、酮症酸中毒、黄疸等则根据学生写的病例分析进行考核。除此还建立了网络在线测试提供学生方便时自我测试。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实施效果
通过以上的改革,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改变过去单纯由老师全篇灌输的方式, 让学生也参加到教学环节中,自己总结、自己分析,使学生对生化学习有了很大的兴趣,通过学生在网络上查找课本相关知识,拓展了他们的课外知识,为他们今后临床工作中遇到疑难杂症能很好地分析和解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政,杨云.提高中医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6):1241-124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医药基础》 教学改革
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教育管理体制和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之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因此,专业设置上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则要突出职业技术特点,主要是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笔者通过暑期在中医院实习两个月时间,感受颇深,无论是在工作态度还是在教学理念上都有所改变,同时发现现今的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比较的前提下,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们在过多地抱怨学生基础差、学不懂的同时,是否也应从自己本身入手,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以《中医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教学方法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应有所改进。《中医药基础》是专业基础课,是贯穿基础与专业之间的桥梁。本门课程包含了3部分的内容:1.中医学基础知识。中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中医学知识,是为将来胜任高级工岗位工作打基础,学一些中医知识,有助于其了解商品性能,理解中医处方,更好地与医生、顾客沟通,提高服务质量。2.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药性理论及各种药物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应用的一门科学。3.方剂与中成药基础知识。方剂和中成药都是由药物组成的,是在辩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定适宜的药物,遵循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科学配伍而成,以便在临床上得到更好地应用。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一、激发学习兴趣,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现有的教学方法基本是沿用教师系统讲授、学生听并记笔记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打好基础是课程改革成果得以体现的基本条件。教学改革不能简化为“教改”,教学改革本身包涵两个内容,既有教的改革,也有学的革命。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何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课题,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首先要有学习热情,渴望获取知识,同时要对科学有浓厚兴趣,要有揭示自然规律、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这可为成功的教学提供非常好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要学会分析、比较、综合,前后连贯,结合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再次,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加强与教师的交流,使教与学互动。对于学生容易看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教授,转化师生角色,这样学生不但能对所学的内容加深记忆,而且自我表达的能力和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胆怯心理都能有所提高,并能从其他同学的掌声中获得了一种自我成就感。此外,还可以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表演模拟医患之间诊断和交流的过程。
二、指导好学生应如何进行合理的课前准备
笔者首先对传统的课前预习方法进行改革,将课前预习的目的进行重新定位,即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习欲望,调动学习潜能。[1]因此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例如,中医学基础知识第八章是防治原则,可以针对这一章节展开提问:1.防治原则包含哪两个方面?2.增强人体正气的方式从四个方面来讲述,请举例说明这四个方面(不用书本上的例子)。3.我们曾学习的文言文《扁鹊见蔡桓公列传》说明了什么样的防治原则?4.什么是三因制宜?举例说明。四个问题中有两个不是书本上的内容,而有待于学生进一步的探究,这样做的前提就是必须对书本的内容熟悉且举一反三。
三、侧重于教学内容在纵向系统上的连贯性和横向联系上的相关性
《中医药基础》课程如果要细分的话,里面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多。因此它之间的连贯性也就要求很高。本门课程包含《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温病学》《伤寒论》《针灸学》等课程,所以在讲课时,要把知识进行横向与纵向讲述,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中药的时候,提到中药的五味应联系到前面所讲述的五行学说的理论,在讲功效时应提到前面防治原则的内容,在讲用途时应提到前面诊断的内容,这样能使学生从纵向系统上掌握知识的连贯性。依此类推,在讲中药时,还应在横向上加强联系,例如在讲黄连时,应和黄芩、黄柏相对比,三者虽然都是一类药,功效也相似,但是三药归经的侧重点不同,黄连主要归心经,善于清心火;黄芩主要归肺经,善于清肺热;黄柏主要归肾经,善于清退虚热。
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和完善教学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进入课堂,为教学开辟新天地提供了可能。多媒体教学具有更多的协作性、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创造性,其自主操控、认识、模拟和资源共享等优势,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传播渠道,提高了教学效率。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例如在讲经络学说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经络学说这在《中医药基础》里所占比例甚微,此部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故制作课件时,经络分布图必不可少,经络的循行与分布以古代人物图谱来展示,色彩鲜亮,线条简单,学生在收到良好视觉效果的同时,能一且了然地领会到经络的分布与循行。
五、育人与授业并重
笔者在中医院实习时,发现一个很鲜明的道理,专业课和实践能力都很好的医生不一定是个好医生,因为他们往往漏掉了一点――医德,应讲究医德和医技并重。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存在一些问题,对于这种现象不能讳疾忌医,应该正确面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是终身性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行为习惯的形成是阶段性的。因此职业教育阶段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职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尤为紧迫。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抓住机会、结合职业特点进行德育工作,让学生学会做人,使学生形成尊重他人、诚信处世、友善互助、遵守公德的良好品德,保持积极乐观、自我控制、自我平衡、正视现实的心理素质,具备对是非、善恶、荣辱的认知、判断和评价能力,养成自律、严谨、上进、务实的行为习惯。言传不如身教,育人工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教师本身素质的提高是关键。一个懒散、呆板、责任心不强、缺乏上进心、知识结构陈旧、教学方法死板、端着一付架子的教师肯定无法赢得学生的尊重,更谈不上喜欢。而一个责任心强、知识渊博、自律严谨、积极上进、达观自信、风趣幽默,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的教师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吸引住学生,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总之,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中药生产、经营一线岗位的高级工,所以《中医药基础》这门课的教学目的是应使学生掌握中药行业高级工必备的中医药基础知识。我们在大力提倡课程改革要适合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改革,这是刻不容缓的。
一、成立培训领导小组
组 长:陈永雄
副组长:谢日升
成 员:谢文强、王岸、曾凡航、李育群、邹彩凤、
廖 剑、黎思财、何荣龙、严天琳及医共
体负责科教培训人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总院科教科。
主 任:谢日升
副主任:严天琳、何荣龙
秘 书:李春妤
二、培训组织:在医共体领导小组领导下,由医共体总院科教科负责制定年度业务培训、考核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培训形式:根据医共体成员单位工作需要,安排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专题讲座、短期培训、进修、远程培训等学习。
三、培训内容:以卫生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诊疗常规以及新项目、新技术推广、中医诊疗操作规范、医疗核心制度等以中医药知识为主的培训。
1、基础培训,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三基培训。
2、知识更新培训,包括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能为主的四新培训。
3、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学习全科医学基本概念和全科医学服务模式,掌握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适宜技术。
4、中医特色康复技术,以基层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为主。
5、中医药知识。
四、人员范围:阳春市中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医、药、护、技人员
五、时间安排:原则上每月至少举行一次,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可增加培训次数。
六、培训考核:培训采取签到制,参加学习的医务人员不得无故缺席,如因工作需要或家中确有急事要按规定请假,学习中认真听讲,遵守学习纪律,不得随意走动或接听电话,并做好笔记。培训结束后以考试形式进行效果评估,并存档,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七、继续教育管理:医共体成员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每年需按要求完成专业课、选修课和公需课。积极参加总院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学习班,选修课由医共体各成员单位自行录入单位自管学时,公需课自行在华医网学习。每年12月31日前,各成员单位负责继续教育的人员负责将各自单位当年的继续教育完成情况汇总给总院科教科。年度对成员单位考核,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的参与率。
关键词:有机化学 教学过程 中医药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29
有机化学是各中医药院校中医中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大一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为以后药物分析、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专业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在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又要尽快适应大学老师的教学方法,并掌握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时,还要不断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技能等方面的指导。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有机化学的教学体会。
1 紧扣教学大纲,勾勒教学内容的框架结构
在中学时学生已经学过了化学,到了大学化学有了更为详细的分科,有机化学主要学习什么,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讲解绪论时特意安排了一节课,根据大纲分析有机化学主要内容的框架结构及各章节的编排。将基本框架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晰。
2 授课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注意与中学内容的衔接
第一,授课过程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不必机械地按照教材讲解。我院各专业基本上理论课为72学时,要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讲完有机化学,并使学生接受和掌握,教师必须合理安排课时,对课本内容作必要的删减,对中学已学过和对以后的学习影响不大,或者在以后的其他课程中还会重点学习的内容可作简要介绍。
第二,设计教学过程应注意与中学教材的衔接。大学化学是对中学化学的拓展和深化,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引导学生的学习。
第三,注意学生课堂反应,及时归纳总结课堂内容。中学时教师讲课速度很慢,往往一页内容讲好几节课,而且还会反复复习,大学教师讲课速度快,一节课能讲好几页,而且不一定按照课本上讲,没有预习的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到哪儿了,讲的什么内容,有些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不听教师讲解。因此教师应该及时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提醒学生课前预习,讲课内容的起止页码,只需对书上没有的、教师重点讲解的内容才要作笔记,课堂上要尽量理解讲课内容。大学有机化学一节课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因此教师对授课内容应及时归纳总结,还可布置相关作业督促学生课后及时复习,让学生做到掌握知识时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3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第一,使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特别是对于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这部分内容,以往常利用平面图形和实物模型来讲解,平面图形过于呆板,在大教室运用实物模型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且它们体现不出电子的激发、原子轨道的杂化、形成分子轨道的动态过程。我们借助Flas放映三维立体图片的动态变化过程,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利于学生理解。
第二,将理论讲授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比如学生通过性质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质的认识。
第三,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思源于疑,提出问题是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有效方法,提出的问题既要注重与旧知识的联系,又要能启发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层层深入,可让学生独立思考一段时间后互相讨论,相互启发,加深印象,那么在教师讲解后学生就能更好、更深刻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4 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教学是一个创造过程。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学是人与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学, 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 而是一个创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条件,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 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 对一些基本定律和基本概念, 注意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层层分析, 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其次, 集中精力弄清基本概念、命名、反应、性质的来龙去脉, 掌握系统的知识。在教学中注意抓重点和关键以及不易理解的内容, 删除陈旧内容, 将学生能够看懂的内容略讲, 甚至不讲。第三, 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 尽量穿插一些有机化学的最新进展, 包括药物、环境、生物等各个领域中的新成果、新进展, 教师在教学中跳出书本的限制, 注重学生思维的开拓与能力的训练, 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向课外延伸。这样, 不仅可以活跃学生学习气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而且可以鼓励学生不受老师惯性思维的影响。
5 关心学生,时常与学生沟通
爱心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教育素质,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某著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也常常会“亲其师而重其课”,可见教师平易近人,言谈文明,关心学生,平等待人,才能形成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特别是对于高中没有选修化学的学生,他们本来基础就比一般学生薄弱,对学习有机化学感到无从下手,缺乏信心,而如果大一时没有打好基础,没有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往往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造成“逢化学必不过”的局面。所以对他们教师应该更加关心,增加答疑时间,耐心、细致地解答他们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备课,做到教授知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还要不断探求新的、适合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铁步荣.有机化学[M].科学出版社,2005.
[2]吕惠柳.有机化学教学经验与体会[J].药学教育,2005,21(3):34-35.
[3]王萍.中药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J].广东化工,2012,39(5):254-255.
【关键词】 中医学 多媒体 计算机辅助教学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渐广泛,从而对教学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成为教学方式改革的一种潮流。多媒体课件利用声、光、电技术把计算机作为媒体平台,通过提供图像、声音和文本等多媒体素材,生动、形象、交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1]。
近年来我校各学科也在积极探索和开展多媒体教学,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概念、知识及病例,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学生原有基础知识的直觉中,借助形、声、色、情的配合,不仅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多媒体技术给中医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我们仅就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后谈谈几点体会。
1 传统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方法单一
枯燥传统的中医教学方法是以板书形式讲课,利用挂图、幻灯等资料辅助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演示时形式单一,特别是在讲解中医名词如阴阳、经络、腧穴等基本概念时,既抽象又繁杂,学生不便理解和记忆;在演示经络分布、循行、走向,腧穴定位等,只能用平面挂图演示,既模棱两可,又很难理解想象,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1.2 见习场地少,教学病例短缺
由于近年学校招生不断增加,临床见习时,学生多、病例少的矛盾突出。一些年轻老师临床经验不足,教学比较生硬,只能照本宣科,这种灌输式教学效果难以令人满意。
1.3 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更新缓慢
教育内容更新缓慢,不能及时反映科技发展的成果和适应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的需要。传统教学方法仍以课堂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忽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这在信息时代是绝对不能适应的。
1.4 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创造性人才培养
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能保证中医学教学质量与效率,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更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改进中医学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是中医学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
2 多媒体中医教学具有的优势
2.1 中医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更能充分地接受、理解、消化知识。中医学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医学学科,它具有独特的、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并糅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因而在学习中医时,其思维方式给初学者带来了不少困惑。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普遍反映理解困难,教师若只是简单地用口授的方式进行灌输教学,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从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如中医的阴阳学说非常抽象,中医学基础是以阴阳为中心,其变化规律在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中得到体现,如果单凭教师用语言来形容和描绘,学生反应是听得一头雾水,教师上得口干舌燥、大汗淋漓,学生也听得筋疲力尽,索然无味。而利用多媒体形象、具体、生动的画面来呈现有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本抽象的、复杂的、不易理解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和谐的信号刺激。如多媒体课件可以随时变换颜色与图片,配合适当动画、声音,加上教师的身体语言和面部表情和适当板书,可极大地调动课堂气氛,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记忆深刻。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中医的奥秘,切实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2.2 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增强感知效果。众所周知,西医学相对直观,比较容易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在古代医学中一般是师带徒,手把手的教育,而现在的中医教育面临大锅饭,同时中医学的核心在于临床实践,因此教学的核心自然也在多让学生多接触和临床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热情,如果一点热情都没有,谈学习中医学也没有任何意义。多媒体教育的引入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听效果,比单纯一个老师在讲课生动很多。比如老师可以收集一些电视的关于中医的短片,尤其在操作上,如《神医喜来乐》电视中一个外国人经其针灸后马上见效的镜头,如果学生看了肯定终生不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关键,关键的引入就在视听效果。
古人有云“传心岂如会目”,在中医课程的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某些方面单靠口传心授更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中药学、中医诊断、针灸学那些有较多图像和图谱而适宜直观教学的课程,就非常适合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临床教学中能够通过多媒体见到临床上积累起来的多种标本资料和罕见的病例,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年轻教师临床病例不足的缺点。在针灸、推拿课教学中,教材中许多手法、动作要领内容很难掌握,而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手法,于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来补充这些不足,把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就易于接受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必然会深刻的多,会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
2.3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多媒体教学使中医知识来源丰富、容量更大、内容更充实。并且能及时、充分的反映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结果,利用它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传授量。
3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取长补短
不可否认,多媒体的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一面,给中医教学的手段带来了改革性的新变化。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多媒体也是如此[2]。在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老师都是“藏”在计算机的后面,全神贯注于自己面前的显示器,点击鼠标,演示课件。而大屏幕上连续滚动的文字、图片使学生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光忙着看课件、记笔记了,但老师讲的很多内容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没多少,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是失败的,是不足取的。中医理论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感悟,如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医之不可缺一,如果仅以一诊代之,即所谓窥管而已[1]。所以,作为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粉笔+讲述”的教学手段,仍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长处。某些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原著,我们认为不宜过分强调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这些知识不是靠直观地观察去理解,而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板书和生动讲授加学生的认真听讲和阅读去感悟的。其次,师生交互性强。对于一些推导、推理过程,“板书+叙述”的方式有时会比使用多媒体表现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因此,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忽略因材施教。因为机器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中医多媒体教学定位在“辅助”上,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更不能滥用。换言之中医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中医教师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中医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努力寻找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姜晓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8):763-764.
[2]李娜,张宇辉,孙妍.从我院多媒体教学观摩课谈多媒体教学的再定位[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3):279-280.
[3]许成钢.中医多媒体教学的反思与探索.中医研究,2005,18(9):5-6.
转贴于
2.2 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增强感知效果。众所周知,西医学相对直观,比较容易理解,中医学的理论不容易理解和体会。在古代医学中一般是师带徒,手把手的教育,而现在的中医教育面临大锅饭,同时中医学的核心在于临床实践,因此教学的核心自然也在多让学生多接触和临床有关的知识,因此教学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热情,如果一点热情都没有,谈学习中医学也没有任何意义。多媒体教育的引入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视听效果,比单纯一个老师在讲课生动很多。比如老师可以收集一些电视的关于中医的短片,尤其在操作上,如《神医喜来乐》电视中一个外国人经其针灸后马上见效的镜头,如果学生看了肯定终生不忘,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关键,关键的引入就在视听效果。
古人有云“传心岂如会目”,在中医课程的课堂上,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在某些方面单靠口传心授更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如中药学、中医诊断、针灸学那些有较多图像和图谱而适宜直观教学的课程,就非常适合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在临床教学中能够通过多媒体见到临床上积累起来的多种标本资料和罕见的病例,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年轻教师临床病例不足的缺点。在针灸、推拿课教学中,教材中许多手法、动作要领内容很难掌握,而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手法,于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来补充这些不足,把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诉注于学生的感官。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就易于接受并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对中医知识的理解必然会深刻的多,会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
2.3 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
多媒体教学使中医知识来源丰富、容量更大、内容更充实。并且能及时、充分的反映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最新结果,利用它把多学科的知识交叉,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上来,增加信息知识的传授量。
3 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取长补短
不可否认,多媒体的应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确实有着积极的一面,给中医教学的手段带来了改革性的新变化。但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有它的优点和不足,多媒体也是如此[2]。在一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纵观整个教学过程,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老师都是“藏”在计算机的后面,全神贯注于自己面前的显示器,点击鼠标,演示课件。而大屏幕上连续滚动的文字、图片使学生应接不暇,一节课下来,学生光忙着看课件、记笔记了,但老师讲的很多内容真正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没多少,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是失败的,是不足取的。中医理论知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难以感悟,如中医诊断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医之不可缺一,如果仅以一诊代之,即所谓窥管而已[1]。所以,作为教师不能让“鼠标”牵着鼻子走。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时.教师的语言、表情、动作是多媒体所不具备的,也是多媒体所不能代替的。因而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粉笔+讲述”的教学手段,仍有多媒体教学无法替代的长处。某些中医基础知识及经典原著,我们认为不宜过分强调依赖多媒体课件。因为这些知识不是靠直观地观察去理解,而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板书和生动讲授加学生的认真听讲和阅读去感悟的。其次,师生交互性强。对于一些推导、推理过程,“板书+叙述”的方式有时会比使用多媒体表现更能引起学生注意,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因此,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师生之间的直接交流,忽略因材施教。因为机器是死的,而人是活的。中医多媒体教学定位在“辅助”上,不能过于依赖多媒体,更不能滥用。换言之中医多媒体辅助教学不能完全代替中医教师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针对中医教学的内容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努力寻找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取长补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3]。
【参考文献】
[1]姜晓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医课教学.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6,2(8):763-764.
[2]李娜,张宇辉,孙妍.从我院多媒体教学观摩课谈多媒体教学的再定位[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3):279-280.
1 明确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要想正确、有效地进行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就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深刻的认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医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对西医的思维模式和诊治手段也要有深入的了解。高等中医药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临床工作,适应当前医疗服务特点,学习与掌握西医内科学等各西医临床专业课,尤为重要。因此,中医专业学生绝不能忽视对西医的认识和了解。对中医专业进行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目的是使拥有扎实中医专业知识基础的中医专业学生对西医内科学也有深刻的理解。内科学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关键,学生务必扎实地掌握内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能在毕业时承担适当的临床职责,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高等中医院校始终重视西医临床专业课的设置与教学,其中西医内科学为最重要的临床专业课之一,其课程教学时数在众多高等中医药院校,近年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同时多数中医院校已将其作为毕业理论考试与技能考核的内容与重点。明确了目的,就应该适当加大西医内科学教学力度,增加西医内科学课时比重,更为重要的是要使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领导认识到中医专业西医内科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内科学教学的特点
2.1 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为临床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相对于西医院校,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主干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前期西医基础课课时较少,部分学生西医基础知识较薄弱,应掌握的相关知识在临床课的教学中显示出不足,为临床课的教学增加一定的难度。
2.2 学生思维不够活跃,有模式化倾向
西医基础课程开设的同时,开设中医基础课程,由于中医基础课程多数需要学生熟记,以达到熟能生巧,使学生养成按条例记忆的学习习惯,而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很多内容不需强行记忆,应用思维与推理的学习方法,掌握的知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中发现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存在不能灵活应用的特点。
2.3 西医内科学课时相对较少
尽管西医内科学的教学课时在很多院校有所增加,但相对于教学要求与教学目的,仍显紧张。众多院校西医内科学均在一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课时多为90~126学时,使很多疾病的讲授受到一定的限制,不能充分进行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穿插疾病诊治的进展内容。
2.4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未接触临床,不了解临床的情况下,对西医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很多学生抱着应付考试过关的心理学习。因为中医与西医的学科特点明显不同,如果没有任课教师的引导,对为什么要开设西医课程,很多学生存在疑惑。
3 教师的素质及行为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是对内科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内科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只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才能充分理解理论的深度与广度,把握重点及难点,这是分析教材的基本要求。把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传授于学生则是课堂教学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又起到了主导作用,只有具备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使这一传授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具有实践性,也才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和建立起理论概念。由于相关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的迅猛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改变,使得内科学理论不断丰富,如果教师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则很难适应内科学的发展,更谈不上站在教材的理论高度之上得心应手地传授知识。与西医专业学生相比,中医专业学生西医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基础较差的中医专业学生获得较好的西医内科学学习效果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要避免以下 3 种情况发生:①有些教师认为中医专业学生学习西医内科学以后用不上,了解一下就行了,于是对授课内容大删大减,敷衍了事,使知识缺乏必要的连贯性,学生听起来似是而非,难以理解,从而丧失了学习西医内科学的兴趣。②有的教师过分低估了学生的基础水平,害怕学生听不懂,所以讲课总是点到为止,对知识点既不深究也不展开,更不介绍学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深入,知识面也过于局限。③还有一部分教师虽然重视西医内科学教学,但是他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这样使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4 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
内科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临床学科,传统的教学手段已远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随着理论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给内科教学工作注入了生机,但是,单一的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满足完整的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便于理解、记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从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信息可以发现,它同时存在着许多不足。一是教学速度快,学生难于记笔记,也难于跟上授课节奏;二是多媒体教学过分强调直观,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三是教学按部就班,忽视即兴发挥,教学互动性差,抑制了教师的一些突发灵感和创造;四是喧宾夺主,课堂实效性差。传统教学虽然不及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但其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根据学生课堂听课的信息反馈,及时判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另外教师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能跟上授课节奏,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除可用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外,还可用板书及肢体语言增加互动性,可即兴发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等。由此可见,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也正是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而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又可以用传统教学的长处来弥补。
5 多元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