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3 17:47: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在如今的这个技术社会,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渗透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影响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发展受到信息技术的形塑作用,变得越来越智能,人类步入“智慧时代”。最近几年,在教育信息化领域中,一个新概念“智慧教育”(Smart Education)应运而生。然而,“智慧教育”究竟为何物?其所谓的“智慧”又有何意?这些问题的回答关系到对其本质的把握,也是重要的基础性的学理问题。本文在技术哲学视角下,借用“道”与“器”这两个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理解与把握。
一、何为“智慧”:基于技术哲学的视角
在教育信息化的语境中,“智慧教育”是IBM公司所提出的“智慧地球”(Smart Planet)的衍生概念。该“智慧”指的是“把新一代的IT技术充分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即要把传感器装备到人们生活中的各种物体当中,并且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网上数字地球与人类社会和物理系统的整合” [1 ]。新技术迅速影响到教育领域,从智慧地球推演而得的“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热议话题:智慧学习、智慧教室以及智慧校园等新名词不断撞击着人们的眼球。总体上说,该“智慧教育”不同于教育领域原有的老话题之智慧教育,它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需要对其内涵正确把握。
《新牛津英汉词典》对技术的“智慧”(Amart)与人的“智慧”(Wisdom)两个概念进行了解释。该词典Smart的解释为“设备的独立性和某种智能性的功能” [2 ],而Wisdom则是人的“一种基于经验、知识和判断的高级思维品质” [2 ]。可见,两个“智慧”存在截然不同的内涵,一个指向有智慧的技术或可称为“智慧技术”,另一个直接指向人,技术所蕴含的智慧并非人所特有的那种高阶思维能力。在很多关于智慧教育的文章中,将分别源于Smart和Wisdom的智慧不加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智慧教育”认识的争议。可以说,把技术的智能性表述为“智慧”,更似乎是一种“拟人”的修辞,实则有“智”无“慧”。
我们也看到,“智慧技术”表现出强大的信息存储、处理和传播能力,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构建了高度技术化和充满信息的生存环境。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智慧技术提供的海量信息,尽情地享受到个性化、多样化与实时的信息服务,从而使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适。同时,当今社会也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用数据“量化一切”是大数据时代的诉求。“就像望远镜让我们能够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 [3 ]透过数据及其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发现和理解数据的载体内容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不仅认识事物的当前发展状况,还能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向,而且“随着系统接收到的数据越来越大,它们可以聪明到自动搜索最后的信号和模式,并自己改善自己” [3 ]。所以,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形态,大数据及相关的智慧技术不仅具有原初的工具意义,还具有较高的信息丰富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智能化的色彩。
智慧技术的应用不仅拓展了人的实践能力,还对人的思维过程和传统的世界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当代智能技术不仅能使得诸多人工物品实现数字化和网络化,而且还能通过技术的“信息化”和“会聚”作用,使得信息世界与物质世界的界限得以消弭,“技术本身既是客体也是中介,而后还成为主体的一部分,使得主客体之间具有了流动变换性,一定意义上主体就是客体,客体就是主体” [4 ]。于是,人和技术的界限变得模糊,两者相互融合于彼此之中。技术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工具,更构成了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对作为一般使用者来说,智慧技术的存在几乎是一个自明的现象,人们习以为常地运用这些技术,而且似乎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理所当然地生活在这个被技术构建的世界里。因此,因智慧技术推动的智慧教育的出现并非偶然,人们总是渴求各种“上手”的教育资源和“随心所欲”的教学过程,并将这种希望寄托于各种新兴技术之上,试图借助技术之功效优化教育。而信息时代下的移动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物联网等新兴智慧技术的广泛应用,则为教育发展创设了技术化、智能化的环境,使教育过程更富有交互性和一定程度上的智能性。
至此,智慧教育及其“智慧性”的涵义已经水落石出,这里所谓的智慧就在于教育环境的智能性和相关信息的丰富性,这是对教育环境的一种外在的描述。智慧教育实质就是在于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智慧技术构造智能化教育环境和平台,从而促使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教育过程的优化,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迁与创新,实现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目的。作为一种高技术化的教育形态,智慧教育展现了一幅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美好教育愿景。
还需要指出,人的智慧是一种内在的高级的思维品质,它具有“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品质。因此,当下所谓的“智慧教育”之“智慧”(Smart)并非等同于人的智慧(Wisdom),智慧技术的应用与人的智慧行为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智慧教育也不同于传统教育领域中所关注的“智慧教育” [5 ]或“教育智慧” [6 ]。
二、智慧技术:智慧教育之器
“道”与“器”是中国哲学中的两个重要范畴,《易经》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抽象的、无形的,表现为超然于事物形体的内在的本质、规律、原则等;“器”是具体的、有形的,表现为事物形体的外在的具体的器物、工具、行为等。“道”具有根本意义,是“所以然”,“器”是“道”的衍生,是“然”。智慧教育作为一种高技术化的教育形态,智慧技术的教育应用是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因此,本文先从技术的层面对智慧教育之“器”进行讨论。需要指出的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实体性的工具,它还是一种意向性和关系性的存在。技术的工具价值最先进入人的视野,这是由其实体性功能所决定的。那么,对智慧技术的认识也是如此,首先认识智慧技术教育应用的工具性意义,然后探讨智慧技术与人的存在关系。
智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更具包容性的技术范式,通过“交叉、整合、融合从而协同发挥集群效应,产生出更大的价值和效用,形成单项或单类技术难以具备的影响和功能”,并“使得虚实两界不再是截然分割的两个世界,虚界可以取得实的效果,实在则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虚化,并且被无限地复制” [4 ]。因此,智慧技术打破了以往物质性技术与信息性技术之间的界限,兼有物质形态和信息形态,构筑卓尔不同的智慧教育环境。
智慧教育环境包括实体性的智能学习工具以及情境性的学习资源与教育社群,而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网格计算等技术是智慧教育环境重要的技术支撑。借助这些智慧技术不仅能提供实体及环境资源,还能对物理教育环境和学习者行为进行感知,“在获取环境信息和位置信息的同时,自动调节环境条件,从而创设智能的物理环境” [7 ]。而且,智慧技术能对学习过程、教育环境以及社会关系进行全面的感知和记录,在获取相关数据的同时,还能进行协同和实时的数据分析和处理,并利用各种智能学习工具、认知工具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学习者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更进一步,智慧技术还能实现虚实结合教育环境的搭建。在智慧教育环境中,既能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又能实现物与物、人和物的交互问题,并能将从真实环境中获取的学习信息与虚拟教育环境融为一体,这就促进了教师、学生与教育资源和环境的全方位互联和智能化整合。
智慧教育环境的构建还需要大数据技术的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虚拟世界的数据量急剧增长,大数据成为反映人类现实世界的一种虚拟“镜像”。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也催生了“数据密集型”的科学研究的新范式。而且,学习分析技术是大数据时代教育技术的新发展,引领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浪潮,也有力地推动了智慧教育的发展。
大数据技术秉承“量化一切”的理念和全数据的思维模式,推动了学习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往的教学分析大多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和成绩分析,而学习分析技术则可以全面、及时和客观地挖掘整个教育过程的相关信息,并使得以往无法观测的教育现象得以量化和分析。比如,可以对学习者内在的学习风格、行为特征以及学习情绪等心理因素,进行客观的、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可以说,学习分析技术超越了传统教学的经验性教学模式,能更全面更科学地促进教育发展。首先,它能极大地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的把握能力,帮助教师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而且还能根据学生学习数据的智能分析,主动推送合适的学习资源,进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实现名副其实的个性化教育。其次,学习分析技术也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数据智能分析,进行自我评估与诊断,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进行有目的的查缺补漏。因此,学习分析技术能根据个人需求和认知风格,有力地促进一种定制化的学习方式,进而凸显学习过程的智能性。
但是,对智慧技术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纯粹的工具意义上,还应该深入探讨智慧技术蕴含的内在本质,揭示它与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智慧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构筑了新的教育环境,塑造了新的教育存在方式。在智慧教育环境中,依据智能化服务以及身临其境的感官刺激等,教师和学生可以无缝接入并沉浸于智慧技术之中,享受到智慧技术带来的独特教育体验。而且,师生也对智慧技术产生了某种依赖感,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持,相关的教育活动便会受到影响。因此,技术成为师生教育活动的“天使”,并构成了教育的一种新“世界”,使师生“逗留”其中。甚至,师生在鼠标的指引下,沉浸于知识情境与学习体验之中,而忽略了技术本身的存在,这就意味着技术与师生的关系进入原始的“上手”状态 [8 ],如同长期戴眼镜的人对鼻梁上的眼镜浑然不觉。在这种情境中,智慧技术与师生的教育活动融为一体,不再成为一种外在于教育活动的技术实体,赋予教育更灵活、多样的发展可能。
智慧技术正是以这样一种“透明”的方式在影响学生的学习,它先将师生带入一个技术化世界,而后又悄然“抽身离去”。智慧技术所支持的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为有效呼唤教育的人文价值与人性的回归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回望传统教育技术,在声、光、电等物理功效的支持下,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推动教育的发展,但它是一种单一化的、凸显自我的技术形态,它及其承载的工具理性的张扬,却造成了技术与人的发展的对立,并打破了传统的教育价值追求和人性目标。技术的运用反而对师生的成长起到某种“限定”和“强求”作用,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教育也因此失去本应具有的个性化色彩,逐渐被加以功能化。因此,“人们对那种原始的、尚未破裂的、直接的存在之渴求就一再涌现出来。当越来越多的生命领域为技术所征服时,‘返回大自然’的呼声也就愈渐强烈了” [9 ]。
三、艺术化审美:智慧教育之“道”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现阶段形式,不仅要关注其技术的应用,还应探讨其独特的存在之道。“道”的原意是“道路”。在中国哲学范畴中,道是抽象的、无形的,表现为超然于事物形体的内在的本质、规律、原则等。《易经·系辞上》指出“道”属于“形而上”的范畴,赋予了“道”的本体意义。老子也在哲学意义上对“道”做出深刻阐释,他把“道”确立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具有超感觉、超形象与无始无终的特征,并强调“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是体现在实际操作活动之中的无形的、合乎事物自然本性的途径或方法 [10 ]。
海德格尔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深刻论述。他认为,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 (Ge-stell),其根本特征就是“限定”和“强求”,从而使自然和人都进入非本真的危险状态。但艺术却能完成这种危险的救渡,艺术和技术本具有亲缘关系,而且“艺术乃是一种唯一的、多重的解蔽” [11 ],人还应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人“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也就是说,人的技术实践还具有审美超越性。可见,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两位哲学巨人的技术思想具有内在一致性,透过他们深邃的技术哲学思想,我们可以认为,艺术化是技术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对于饱受工具理蚀的现代技术而言,无异于一剂良药,这为智慧技术的教育应用指明了前进的道路,智慧教育应践行艺术化审美的发展之道。
首先,智慧教育的审美之道在于重塑教育中的人与技术的关系。这是智慧教育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它涉及智慧教育的存在方式。在以往的技术教育应用过程中,人们曾一度盲目追求媒体技术的教育效率,极为重视技术硬件建设,并出现“见物不见人”的教育现象。这实质上是技术工具理性的膨胀导致了人与技术的分离,单一的技术图景祛除了教育应有的人文关怀,遮蔽了教育的丰富意义。而智慧技术不仅可以将人工物品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以及互联互通,还具有人性化与艺术化等特征,如同手工技术一样,充满美学意味和个性色彩。因此,智慧技术呈现一种独特的艺术美特征,有助于人们开启人与技术完美交融的审美境界。
在智慧教育环境中,教学媒体不单是一种被利用的教学工具,还能把教育建立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关系之中,进而创造一个极富有诗意的教育世界,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上手”技术享受到沉浸式的教育体验。因此,技术不再是教育过程中的对象化存在,人与技术不再是彼此外在的关系,而是呈现出“我—你”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建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智慧技术的教育运用,能创造一种人与技术“和合共生”的教育方式,从而摆脱技术对人和教育发展的束缚,重返“物我两忘”的教育审美境界,实现人、技术与教育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其次,智慧教育的艺术化审美在于克服工具理性的束缚,恪守“以人为本”的价值基准。在技术理性的推动下,教育媒体技术能提高教育效率,优化教育活动,教育的发展条件和存在空间也能得到有效改善。但工具理性的膨胀如果不能得到遏制,会导致其教育应用的“俗化”。当前信息化和智慧化教育的产品和服务可谓目不暇接,我们应该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虽然大多产品在表面上是利用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但实质上是“新瓶装旧酒”,许多高新尖的技术产品依然承载着原有的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并成为知识灌输和“统治”的教育新工具。
智慧教育不能沉醉于技术功能上,应把技术的教育应用置于新的价值视角之中,其价值归宿应指向自由、全面而又充分发展的人,人自身的发展才是技术教育应用的最终依据和根本目的。因此,智慧教育要顺应人的感性和审美性质,尊重学生发展的自然本性,通过优化和提供人性化与个性化的教育过程和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发展。同时,智慧教育还要面向诗意的技术交往,消除人与技术的隔阂,强调两者的和谐“相遇”,藉技术之力重新“照亮”被工具理性遮蔽的教育本真存在,开启教育发展的澄明之境,从而推动人和教育的完善发展。
最后,智慧教育的艺术化最终指向人的自由。自由是人的“类本质”,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指向。技术的进步与人自由的发展存在密切关联,智慧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外显力量,能赋予智慧教育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再造了教育发展新模式和新时空观念,不断突破既有教育活动的界限和束缚,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教育选择和可能。
同时,智慧教育扩展了学生的交往方式与空间,教师、学生与技术之间在智慧教育环境中能生成主体间的共生与平等关系,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种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充分地敞开各自的心灵世界、寻求主体间的共在与视域融合的过程。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共在有助于个体在共在中超越自身,而且个体与他人之间存在着自由的关系 [12 ]。而且,主体间性是对个体主体性的超越,也是个体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因此,通过主体间的智慧教育活动,学生之间彼此相互理解,互相呈现,超越了现实主体的局限性,成为充分发展的个性形式,自由的意义也因此得以解蔽,并获得澄明。因此,智慧教育能促进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并为学生通向自由之境搭建了一座更畅通的桥梁。
四、“器”“道”融合:智慧教育的超越之路
“器”与“道”是辩证统一的,所谓的“形而上”与“形而下”,只是逻辑意义上的“上”与“下”,并不是两者地位的“上”“下”之分。朱熹曾说道:“道未尝离乎器,道亦只是器之理。” [13 ]也即是说道寓于器中,道与器彼此联结,互为依托。同样,作为智慧教育之“器”的技术,与其艺术化审美之“道”互为表里,相互融合。
技术具有主观社会属性与客观自然属性二重性,不但表现为技术的硬件产品,还包含着“如何做”的方式与方法。而且,任何社会实践中的技术都不是作为单一的要素发挥作用的,每一种技术都有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不是简单地‘发生’的,而是为造成特定结果而被选择和设计的” [14 ]。智慧技术既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传输能力,还蕴含着信息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的时代特征和教育意义。因此,智慧教育的发展需要适宜的教育生态系统,不仅要搭建性能卓越的技术环境,还应遵循相应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践行艺术化发展之道。换言之,智慧教育需要协调技术运用和教育理念两方面的同步发展,才能彰显智慧技术的教育价值,满足信息时代特定的教育诉求。
因此,智慧教育要克服鼓吹技术的“唯技术论”和逃避技术的“浪漫主义”两种论调。唯技术论者只强调技术的效率和功能,将技术应用和教育发展的关系简化为一种因果关系,企图利用强大的技术功能来影响和改变教育,却忽视了技术运用和教育发展的其他因素,极易导致教育发展中的技术异化现象。比如,在我国教学课堂屡见不鲜的“黑板搬家”、“人灌变电灌”等现象就是其中的典型写照,只是把先进的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手段的简单代替,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并未随之得以更新。
所以说,如果仅强调智慧技术高科技的一面,而忽视其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人文意义,那么,其承载的特有的教育意义势必会丧失,并导致智慧教育变革意义的蜕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浪漫主义者则是沉迷于“田园式”的艺术化教学风格,刻意强化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的作用,而否定了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然而,技术是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是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形成、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和度量尺度” [15 ],承载着每个时代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教育价值,技术能有效地优化教育的要素和过程,是促进教育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因此,智慧教育应注重教育之“器”与“道”的融合,“技术并不是按一种内在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社会的产物,由创造和使用它的条件所规定” [14 ]。智慧教育能变革和重塑整个教育的未来,但它不只是教育工具的改变,还在于教育理念的全面更新。
我国的智慧教育发展应充分考虑中国特有的技术和社会发展大背景。需要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继续提升我国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急需信息化教育环境的建构和完善。总体看,我国智慧教育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应充分利用、升级现有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并进行智能化教育应用系统的深度互联和全面融合,这是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前提。而且,还可以将智慧教育纳入“智慧城市”和 “三通两平台”建设的浪潮之中,整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通信网络等新型信息技术,共建共享相关的智慧性公共基础设施和相关的教育环境设施,从而促进教育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运行和发展。同时,智慧教育还应建设、共享海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与管理数据的整合运用与无缝共享,并促进各个教育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以促进智慧教育各个部门的协调运行,从而为师生提供可按需获取的智慧性教育资源。
其次,还要进一步强化坚实的学术基础。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在面向世界、追踪教育信息化的最新发展方面,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已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还缺乏深入研究。追踪学术前沿不是盲目跟风,还需要相应的分析鉴别与批判;引进也不是简单模仿,而是要为我所用,研究国外教育信息化最终是为了发展我国自身的教育信息化。同时,发展我国智慧教育必须具备足够的文化自觉,吸收我国传统的教育和文化思想精华,其中蕴涵着珍贵的教育理念和审美化的技术思想,这是我们进行智慧教育研究的源头活水,脱离了我国的教育传统和文化思想,所有的努力将会变成“空中楼阁”。“要想离开中国的传统,一来是不可能的,二来也是不明智的。我们的生活塑造了我们,与其努力去摆脱它,不如实事求是地去迎接它,从这片土地上吸取营养。” [16 ]因此,智慧教育发展还必须立足于我国自身的文化土壤,从而体现出智慧教育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最后,智慧教育发展还应植根于我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技术与社会的需求越相吻合,就越有价值,就越是一种准确反映了社会需求的社会性产物” [14 ]。智慧教育只有与我国的教育发展现状和需求相融合,才能彰显出其独有的价值和永久的活力。长久以来,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课堂教学中可谓根深蒂固,这种教育理念过于强调知识传承,虽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却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忽视了信息化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而智慧教育却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它不仅能促进高效率的知识教育,还能通过艺术化审美的发展理念促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并能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支持和服务,进而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以及我国教育的变革。当然,这就不仅需要远见卓识的理论自信与自觉,还需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教育魄力,更需要对智慧教育的深刻理解和身体力行。
“老师,我背书给您听。”已经下早自习了,我正准备走出教室,曾循同学追上来,急切地说。
“明天吧,我下面还有课呢。”我随口说。
“老师,我重感冒,明天也许来不了,我今天背给您听。”他坚持说,嗓子确实沙哑,还用纸揩了一下鼻涕,一脸诚恳,看着我。
“好吧。”我没来得及多想,赶紧点头。
就在讲台边,我站着,他也站着。《兰亭集序》那样的文章,对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可他居然一口气背完了。
我微笑着看着他,说:“行,我让语文科代表给你记过程性评价分数。”
“谢谢老师!”他一脸灿烂地走了。
这件事的发生,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我原来上有两个A层次的班级,由于有老师请假,我途中增加了高一(6)班的课。从成绩来说,高一(6)班在年级属于B层次班级,共有66名同学,到目前我对多数同学还不熟悉,而曾循是比较熟悉的同学之一。熟悉的原因很简单,他坐在教室最后的角落里,上课心不在焉,经常做小动作(可能是在桌箱里玩手机),有时还和同学说废话,故意打岔,出洋相。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前一天下课时,我特意告诉他,我要亲自检查他背书,原本只是想作为对他课堂上的不良表现的一种“警示”,并没有寄希望他真能背给我听。但是,真的没想到,这孩子第二天就会有如此好的表现。
后来从班主任徐老师处了解到,这同学开学以来还曾有过喝酒后来上夜自习这种劣迹。
再后来,从他的作文里,我还了解到他以四百八十多分的成绩考进我校,虽不是很优秀,但他对自己还是很满意的。而按学校规定,四百八十多分是进不了B层次班级的。看来他是属于有“特殊关系”的学生,而现实中,成绩不很优秀的学生,越是有关系的,常常是越令人头疼的。
但是,自从积极主动背书这件事之后,曾循同学像变了个人似的,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直到高一结束文理分班,表现都是令人满意的。
这件事,于曾循同学可能有这样几层意义:一是对老师“重视”与“赏识”自己的一个回应;二是向老师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三是给老师一个自己也是优秀学生的明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今后得用言行不断强化他这次留给老师的良好印象。
这件事,使我再一次强化了一些认识。首先,作为教师,必须从灵魂深处确立这样的理念:成长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可造之材,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都有着向善向上的基因。其次,作为教师,必须时刻警醒自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所谓“差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与赏识,老师不仅要关注与赏识每一个学生,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与赏识。也许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就可激活学生向善向上的基因,也许会因此而成就他的一生;反之,亦可毁掉他的一生。作为教师真的应该常想陶行知先生的谆谆告诫:“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是泥土,把他烧成砖瓦;是铁矿,让他百炼成钢;是金子,使他绽放光彩。
教书育人,重在育人,难在育人,需要智慧,更需真情。
二、着意育苗花盛开
下面是郭梦莹同学一次作文的内容(略有删节):
“这一次我们班的最高分是郭梦莹同学,只可惜电脑上少打十分。”赵老师的这句话犹如炸弹似的在我耳边炸响,当我站起来领卷子时看见赵老师的笑脸,似乎给予了我很大的肯定。
捧着考试卷,伴随着掌声回到了位置上,周围的同学纷纷向我借卷子,不停地赞叹我的成绩。而我的心底却轻轻地披上了一层羞愧。
赵老师的笑容让我觉得无地自容,要知道,上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我一直在给自己理由,一个可以让自己在课上干与课堂无关的事的理由。书上虽页页有笔墨的印迹,可心里反复问自己,你真的把赵老师所传授的知识铭记在脑海里了吗?
我无奈地摇了摇头,要回同学们手中的卷子,看着卷面上那零零碎碎的答案,我不禁觉得自己对不起这样一个高分,更对不起赵老师的肯定的笑容。
抬起头望着赵老师手中不停分发的卷子,我想赵老师心里一定有猜疑。一个平时连上课都不认真听讲的同学怎么可能考出全班第一的成绩呢。
在这次小考中,我又一次获得了与同学们相比而言较高的分数。当这一次赵老师对我微笑时,我觉得没有了猜疑,只有肯定。
望向讲台,看着正在分发卷子的赵老师,我绽放了笑容。
我想这一次,赵老师肯定了我。
我的一个平常的笑容让郭梦莹同学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很大的肯定,从而在她的心中掀起了一个小小的波澜,使她面对高分不是欣喜若狂,更不是狂妄自大,而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当然,教师也因此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剖析自己的不足,继而改进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并因此而有了许多收获,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其实,郭梦莹同学的改变不仅体现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上,据老师和同学说,她已经是本班上课状态最好,课下最爱问老师问题的学生了。
硬要说我的一个笑容改变了一个学生,确实是贪天之功,但要说我的这个微笑对她的转变与进步起到了“一小点”催化作用,应该不算过分。我们有许多处于“临界点”的学生,如果都遇到这样“一小点”对他“有用”的催化剂,也许他们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站在我们的面前。
学生是各不相同的,“有用”的催化剂也应该是各不相同的,但是,只要我们拥有对学生、对教育的一片真情,认真去开掘课程教育资源,“方法总比问题多”就不是一句空话,教师的每一根头发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实践中,很多“方法”也并不是刻意的追求,只不过是真情的一种自然流露。
教书育人是一门崇高而精致的艺术,讲究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春风化雨,大道自然,无痕乃是教育的一种至高境界,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努力去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教师 教师自由 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017―03
[作者简介]尹芳,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四川成都610068)
现代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在其著作《教育的目的》中指出,古代的学校热衷于智慧的传授,而今天的学校教育却将知识与智慧相对立,只致力于各种科目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略学生智慧的启发,结果导致死板知识的泛滥以及大量书呆子的出现。现代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不仅要向学生传递文化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启迪人的智慧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部目的。而智慧教育所需要的第一资源便是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智慧型教师的培养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教育智慧:基本意蕴
学术界对于教育智慧的界定说法不一。有些学者把教育智慧看作是教师所达到的一种教育艺术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教师充分地运用自己的教育激情、个人智慧、独特的创造力和审美经验进行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表现为教师的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经验总结能力、对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育实践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知识类型――实践知识;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就是教师所拥有的各种智慧的集合体,主要体现为在教育知识的整体认知和把握过程中所形成的知性智慧,在探索规律的理论思考中所形成的理性智慧,在个人实践和教育反思中所形成的实践智慧以及基于教育责任感、对学生的关爱、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情感智慧;还有些学者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对个人教育生活进行反思后而获得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我们无需刻意地为教育智慧寻找一个确定的、统一的概念解释,因为教育智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作为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可以是教师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或者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态度,也可以表现为教师的一种教育技艺。概括而言,教师教育智慧主要有以下特点:(1)个体性,教育智慧是属于教师个体的,它充分展现了每一位教师独特的、充满个性化色彩的教育风格。(2)生成性,教育智慧无法直接传授,而是需要教师在获取知识、积累经验的过程中不断感悟与生成,进而建构起对教育世界的独到见解。(3)创造性,教育情境的多变性、教育内容的复杂性以及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性都要求教师能够具备创造性的智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模仿。(4)情境性,智慧型教师必须随着瞬息万变的教育情境而不断调整自身的认识、策略等,从而引导整个教学流程顺利进行。(5)情感性,积极的教育情感为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激情、对学生的热情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真情投入,教师的教育智慧只能是空中楼阁,难以维持下去。
二、教师自由:教育智慧产生的必要条件
正如自由主义哲学家哈耶克所说,人们的各种经验都是自由获得的,只有这样才会有新的知识出现以及人类认识的进步。有智慧的人一定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拥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也一定占有和享受着自由的心灵和环境。然而在历史上,关于“什么是自由”,学者也有着各自的理解和评价,不同语境中的自由赋予了教育智慧不同的内涵和意义。追求智慧的教师需要采取一种理性的态度,建构起自由与教育智慧的逻辑关系,并从中去体验教育职业的幸福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一)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教育智慧
17世纪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人通过理性能力认识自然的必然性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之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明确指出,人类的自由应当建立在对规律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一个人越是有理性,他的思想和行为也就越自由。因此,教师教育智慧的生成应建立在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思考和把握基础之上。
1 领悟教育教学的真谛。现代解释学认为,理解是人世间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想,同时还告诉我们该怎样存在。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一方面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另一方面也影响着教师对教育智慧的领悟。由于长期受西方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强调模式化和标准化,按部就班是课堂教学的常规做法,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根据预先设计好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程序将知识直接传递给学生的过程,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性被扼杀,教师的理论视野和教学智慧被束缚。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使课堂教学有了一些改观,教师专业发展理念的确立也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得到了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仍然限制着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僵化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而阻碍了其教育智慧的生成。
理解产生智慧,对教育教学真谛的理解是教师教育智慧产生的基础,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教育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的精神交流和对话,教育过程不仅要进行文化的保存与传递,同时还要培养具有创造文化意识和能力的人;另一方面教师要明确教学是有双重性特征的,它既有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一面,又有多样性、灵活性、复杂性、生成性的一面,教师需要辩证统一地认识教育教学的意义、程序和规律特点,进而重构课堂教学的理论体系。
2 科学整合教师的角色。多元化的社会期望以及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要求现代教师的角色定位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还需要扮演终身学习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和管理者,学生健康心灵的培育者,学生模仿的榜样以及学生的朋友。这些角色反映了社会对教师理想状态和角色行为的向往,是对教师应该如何的期待。角色观念明确的教师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应该朝什么方向努力;能有效协调自我角色期望与对他人的角色期待,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能真切体验到自尊、自强和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成就感;能与学生和睦相处,共享共创。而在实际的教育情境中,不同的教育环境、价值取向、思维模式以及认知水平使不同教师对教师角色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表现出多样化的角色行为,不少教师还因为角色模糊、角色冲突等问题而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育智慧因此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由此看来,充分理解教师的理想角色,科学定位自身角色是成为智慧型教师的先决条件。教师应树立理性的角色意识,用理想的教师角色约束自己,深刻认识不同角色的内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熟练运用角色技能,将多重角色有机整合,从而在成功扮演相应角色的经历中不断提升
个人素养和智慧。
(二)实践论意义上的自由与教师的教育智慧
马克思强调,人是自由的动物,人在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在此过程中发展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实现自己的自由。人类所追求的真正自由正是“实践的自由”。站在实践论的角度,教师的自由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由的、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这种自由实践使教师成为自己职业的主人,并且在创造精神生命的工作中感受快乐、传递快乐,教师个人的生命意义得以释放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也在自由的教育实践中不断生成、提升和完善。
1 关注教师的教学实践反思。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做“搬运工”的工作,常常打着借鉴的名义,把标准化、固定化的教学方案或者别人已有的教学设计原封不动地嫁接到自己的课堂中,教学过程中喜欢人为地控制或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追求标准答案和共同目标的达成。这种机械化的教育教学方式不仅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也曲解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本质和教师的教学自由。
现象教育学的开创者之一范梅南教授曾指出:“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的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实践反思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的源泉和基础。智慧型的教师往往拥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较强的反思能力,他不仅懂得占有是什么的知识,更注重通过思考为什么、怎么办等深层次、理性的问题以挖掘隐藏在教育事实背后的原理或本质。作为一种理性智慧,教师的反思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反思的内容应涉及到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对自己的教学方案、教育观念、教学过程、教育能力、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审视和分析,对其中的成就和问题进行反复琢磨,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另外,教师的实践反思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总结或回顾,而是教师与教育情境之间展开的一种对话,它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眼光和心态面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自我追问或与他人对话,不断完善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将个人教育经验理性化,进而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2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教育者、学习者以及教育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非预期性因素和突发状况,因此面对动态的、复杂的、多变的教育情境,教师需要具有洞悉他人内心世界的聪慧心灵,具备较好的分寸、尺度感和道德直觉,即教师需要一定的教育教学机智。可以说,教育教学机智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具有教育教学机智的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问题意识,能及时捕捉到教学情境中的信息变化和问题性事件,快速敏捷地做出教育判断,并能果断地采取恰到好处的教育措施从容有效地将教学引向。
当然,教师的教育教学机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对教师在教育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探索中所获得的教育经验进行概括、升华的结果,它要求教师能够透彻领悟教育工作的本质,深入研究教育对象,整体提高专业素养,不断积累并反思教学经验,以满腔的教育热情和丰富的人生智慧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畅谈,用自己淳朴的教育情怀、完整的教育实践、博雅的专业知识和自由的个性品质创造出独具魅力的教育智慧。
3 正确定位教师的科学研究。教师的工作是直接面向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的,身居一线的便利条件使其最易了解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能在教育实践中检验对策的有效性以建构起适合教育情境的教学理论,可以说教师具有开展教育研究的先天优势。多年的实践证明,教育科学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发展,同时也是教师教育智慧生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实用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当前教师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突出,应引起高度关注。
教师的研究是直接指向教育实践、意在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研究只是一种是手段,并非我们追求的目的。教师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研究工作,摆脱功利化色彩,脚踏实地地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实践,以教育问题为核心展开有价值、有意义的教育研究,并以研究来带动个人教育智慧的提升。学校也要创造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引导教师明确教育科学研究的内涵与价值,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外在强迫或功利性任务对教师的负面影响,本着以研究促发展的理念科学认定和评价教师的教育研究,让教师在自由、和谐、公正的环境下不断提升教育智慧,从而创造性地、高质量地推进教学工作。
自由是智慧之门,教师的教育智慧离不开自由的滋养。只有在自由的教育氛围中,充分地占有和享受属于自己的各种自由,教师才能在“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教育人生境界中实现自我超越,不断孕育出属于自己的璀璨夺目的教育智慧。
注释:
①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52,66
②③张冬玲.教育智慧与教师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④⑥石中英.教育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9,175
⑤邵长春.斯宾诺莎自由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⑦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32―133
③李福岩.论马克思哲学实践论自由观[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⑨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74
⑩刁培萼,吴也显.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唐斯斯,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同时也是一名三年级学生的母亲,对于教育信息化和智慧教育,有着更直观认识。她在演讲一开始就抛出了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该怎样去立体地、智慧化地评价一个孩子?孩子不是平面的,不是血型、成绩就能代表他的好与坏,更不能就此打上标签。而是应该从他的创新能力、人格品质等方面去立体评价,这就需要很多的数据支撑,从健康数据到行为数据,到实践项目、创客教育等,归纳、分析一系列的数据,才有可能还原或者相对准确地体现一个孩子特征与潜质。”
智慧教育的生态体系
每个人对智慧教育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在唐斯斯看来,智慧教育应该要实现泛在的、随时、按需的学习,要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无缝衔接,要实现多层次个性化的教学,要能实现智能化的管理,要实现智能化的决策等。“也许每个人理想的智慧教育都不一样,但不管是怎么样的,背后一定需要保障系统和很多的技术去支持。”她解释说,这些技术的核心要素包括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教育云平台、教育产品、智慧校园等。
唐斯斯认为,大数据对教育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加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什么样的智慧教育才是理想中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大数据的评价体系能起到引导、抛砖引玉的作用,引领我们去发展。大数据对教育的影响,在理念、发展以及融合创新层面,都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同时,就现有的效益层面来讲,大数据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降噪、倍增效益,还具有破除效应,能够破除教育的不均衡,而最重要的,是能够加速智慧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我理想中的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应该是一个能够实现教育自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多元互动的环境体系,包括多元教育体系、完善的教育机制和成熟的教育产业基础,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智慧教育生态体系要以教师、家长、学生、公众和管理者等五大教育主体为基础,搭建一个以大数据为支持的平台体系,同时具备良好的智慧教育环境、完善的智慧教育机制、成熟的智慧教育产业链,以及完备的运行机制,包括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反馈机制等,从而保障生态体系的良好运行,实现数据到服务,服务到数据的转换模式,最终能够实现一个良性互动。通过这一完善的体系,用其中的大数据去更好更快地修正不佳的教学行为、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等。
唐斯斯说:“目前,我国正在从国家、省级到市级全方位地部署大数据战略,这为智慧教育生态体系做一个很好的铺垫,我们可以通过对从学习、管理、教育、科研各方面数据的采集来丰富智慧教育的大数据资源,从而丰富教育产品和服务,构建成大的服务体系,最终能服务于教师、家长、学生者、公众和管理者等五大教育主体,实现‘人人可学,覆盖全人群’的大教育的愿景。”
教育大数据解决三大问题
起初的大数据,是为了使各种各样的数据变得可用,消除数据割据、数据孤岛和数据碎片化现象,从而提升数据的质量、可用性、安全性。发展教育大数据的意义在于解决现存的三大问题。
一是信息资源不匹配。唐斯斯说,现阶段,社会上都广泛关注着互联网教育,但是政府推行的“三通两平台”、“数字校园”、原题库等教育信息化措施往往是在校内进行,与广受关注的互联网教育相脱节。同时,存在互联网技术人员懂IT不懂教育,教师懂教育不懂IT的现象,使信息资源不能匹配。
二是行业规范不健全。我国目前尚未出台智慧教育行业的统一标准,从而产生数据不兼容、系统不兼容,以及规范欠缺等问题。
三是资源融合不足。既然要立体地评价学生,就不能局限于学习本身,还需要跟其他行业、领域的资源整合,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融合等,目前这些领域的融合仍显不足。同时,从国家到省市到县村的总体大数据体系尚未完全打通,也是资源融合不足的原因。
唐斯斯归纳说:“我们希望通过教育大数据策略的实施,能够很好地对教育数据做科学的分类和管理,同时对教育数据做全流程的管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以及加强安全管理,从而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加强教育管理能力以及科学制定教育发展的政策。”
如何发展智慧教育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同时,教育也正进入新常态。教育法律的修订,高考等教育体制的变革,民众需求的变化、信息技术的渗透,使改革、融合、创新成为了教育新常态。目前,智慧教育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各地的智慧教育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智慧教育正从数字化走向均等化、智能化和精准化,但在经济欠发达、信息化基础较弱的地区,智慧教育仍停留在数字化阶段。唐斯斯分析说:“在教育新常态下,我们要用新的方式并行发展,从普惠到个性,从数字到智慧同步发展,这既是机遇,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唐斯斯认为,智慧教育发展的重点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利用大数据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特点,整合、运营全国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同时,将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进一步融合,使之能够更好地为老师所用,使学生接受。
第二,要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变。例如,编写、采用互动教材,更好地衔接校内外的教育子云,以及更好地让教育大数据落地。同时,还要思考如何使老师更好地适应教学模式的变化,怎样借智慧教育发展去更好地培育创新性人才。
一、教育是爱的世界
张校长说教师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心、自信心、要赏识赞美孩子。其实这些说白了,都应该叫吧?因为有爱,所以小心地呵护孩子,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太爱孩子,往往因为爱孩子,而使出了使孩子变笨的高招,诸如:“过分苛责、处处干涉、追求完美、看重高分、事事代劳、限制游戏、鼓励听话、拔苗助长”。用我们的思维去要求孩子,最终因为爱而伤害孩子。这是,我们又会堂而皇之地告诉孩子,我们这样做只不过是“恨铁不成钢”罢了。这时,我又不由得想起了那个故事:一个小女孩,因为忍受不了妈妈对她的种种要求,离家出走了,她在给母亲的信中写到:“妈妈,我离开了,按照您的心愿去把铁炼成钢……”于是乎,伴随着我们的爱,一个个 差生诞生了,一个个爱因斯坦、爱迪生消失了;一出出悲剧上演了,一颗颗诺贝尔之星陨落了……痛定思痛,我觉得我们不是缺乏爱,而是不会爱孩子。王金战教授说:“优秀是夸出来的,要戴着放大镜去寻找孩子的优点。”张校长说“搞好关系很简单,就是真心实意地赞美对方的优点,要发现孩子的美好,要会欣赏、唤醒孩子,为孩子的心灵加油,让孩子在你的手上得到发展。”那就让我们放下“恨铁不成钢”的情感,用欣赏的摄像机去拍摄学生的言行,这样就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孩子身上迸发出来的可爱的火花,教育就是我们手中的小扇子,用它煽旺孩子心中的上进心,这或许才是真爱吧!
培根说:“欣赏者心中有朝霞、露珠和常年盛开的花朵”那么就让我们做个欣赏者吧,只要有条件,沙子也是会发光的。我相信,只要用心雕琢、打磨,褪尽污泥的沙子,也会是一粒金沙,也会迸发出耀眼的光华。
二、教育是智慧的世界
有人说:“真正的教育世界里,教师付出的全是智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配得上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每次观摩名师们的课堂,惊叹他们睿智的教学风采;举重若轻的挥洒自如;收合有度的侃侃而谈,收获一次次智慧的洗礼。但我知道,这种智慧不是天生的,而需要培养、需要修炼。张校长是富有智慧的,他能洞察孩子的心灵世界,用智慧的方式扬起孩子自信的风帆。不妨做个窝囊的父母,体现着教育的智慧;勤于课前,懒于课上,思于课后,洋溢着智慧的光芒;神奇的魔卡上镶嵌着智慧的钻石;饿死的梭鱼,诠释着智慧的内涵。这一切让我明白,教育的智慧需要我们以心灵进入心灵,以心灵赢得心灵。当我们的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时候,便会发现很多困扰我们的教育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了。还记得邓虹老师给学生的作文写了这样的批语:“我触动了怎样的一座活火山,让他炽热的才情如滚烫的熔岩中天而喷发。”试想,谁看了这样的评语能不怦然心动?又有谁能不从心底油然而生一股擎天撼地的力量。又如:“我心爱的徒儿,你的光芒晃得我睁不开眼睛,孩子看了这样的评语会欢呼雀跃,接踵而来的是篇篇佳作从学生的手里飞出。这或许就叫做:“教育的智慧”吧!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待。很多时候,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而用心做事则往往体现着你的智慧。
张校长的讲座让我的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经后的日子,我会用爱与智慧经营我的课堂,教育我的学生。相信,有名师的引领,我的人生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就让我赋词一首为自己壮行吧!
名师几时有?且看张景浩
良言散尽愁雾,云开见青天
只恨相见太晚,无缘听君圣言,虚度又十年
教书本有趣,何惧前路险?
多赏识、会尊重、敢创新
不再有恨,名师引路天地宽
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本刊本期隆重推出通讯《摇响侗家孩子心灵的铃铛》。这篇通讯向我们展示了通道县第一完小校长蒙兰凤26年如一日用责任与智慧编织教育理想的动人风采。
26年来,蒙兰凤扎根偏远侗乡,靠一双大拇指竖起侗家孩子的自信,用自己春风般的真诚与宽容,轻拂孩子们稚嫩的心灵;用自己春雨般的赏识与鼓励,浸润孩子们自信的幼苗。为了让侗乡的孩子们快乐学习、享受学习,她靠一只小板凳,带领学生到莺飞草长的大自然中亲身体会,在群星璀璨的夜空下细心观察,在思维碰撞的课堂里飞扬激情。从蒙兰凤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不难梳理出这样的真谛:教育需要责任,教育更需要智慧。因为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所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教师作为特殊形式的艺术家,必须根据具体的对象、情境和内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这需要每一个教师用自己的责任和智慧去工作。
教育需要强化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首先是一个极富爱心的教师,因为没有爱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蒙兰凤26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成功的教育在于一种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教诲,在于用理性智慧让学生逐步成长,以至成人成才。蒙兰凤的学生们是幸福的,他们在她的宽容、热爱、尊重、理解、信任和情感的感召下,一些丧失信心的孩子消除了自卑感,增强了自信心,在一个健康、自由、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教育从来就拒绝威慑,也从来就拒绝简单生硬的批评训斥。如果我们广大教师都像蒙兰凤那样,多用“大拇指”赞许,不用“食指”指责;多用肯定的目光,不用游离的眼神;多与学生打成一片,不和学生“楚河汉界”,我们就能把深埋在泥土中的学生的自信与阳光挖掘出来,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位学生的自信与潜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幸福地健康地成长。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还应是事业心极强的教师,需要废寝忘食,需要诲人不倦,需要坚强的定力,把根深深地扎在教育教学的沃土上。蒙兰凤26年的执着与坚守,诠释着一个人民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呼唤有智慧的教师。我们常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科学,教师的教育智慧无疑是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长期学习、实践、反思的结果,是教师多方面素质个性化的综合体现。那么,教师的智慧从何而来?蒙兰凤的切身体会告诉我们,除了真爱,除了责任,学习与历练必不可少。教育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一个教人学习的人,如果自己不爱学习,是难以取信于人的。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博览群书,才会有教育教学智慧的源头活水。于是,蒙兰凤读孔子,读陶行知,读于漪,读魏书生,读苏霍姆林斯基,读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专著,读云技术,读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框架,读现代教育评价,也读于丹……蒙兰凤用切身的体会启示我们,读书多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精神必然充实,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当然,要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师,仅仅博览群书是不够的,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了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教师的发展与智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才是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用责任与智慧引领教育行为,用责任与智慧编织教育理想,这是每一个教师的毕生追求,也是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赋予广大教师的神圣使命。
关键词:教育智慧;研究现状;研究取向
由于教育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要面对难以预期或把握的教育情境,需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智慧。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教育智慧的意义与价值,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让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生活充满教育智慧,是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第一次提出教育智慧并加以研究的是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他在1984年发表的《一种独特理论:教育机智的智慧性习得》和1986发表的《教学风格》两篇文章中,最先使用了“教育的智慧性”这一概念。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国内一些敏感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意识到教育智慧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专业生活及其教育实践的重要影响,教育智慧的研究才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特别是我国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教育研究者对教育智慧的研究明显增多。教育智慧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
一、教育智慧研究的现状
(一)教育智慧的界定
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教育境界说”、“教育能力说”、“教师素养说”、“教育机智说”四种。
在国内教育理论界提出较早又影响较大的一个观点,是田慧生提出的教育智慧“境界说”。“从大的方面讲,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内在品质,表现为教育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和创造的状态,表现为真正意义上尊重生命、关注个性、崇尚智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1]这也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探讨教育智慧的最先尝试。
“教育能力说”把教育智慧视为教师所具有的能力。既可以是教育问题的解决能力、临场应变能力、行动创造能力等;也可以是教师个人的特殊能力、魅力、魄力;以及由这些各种能力所形成的“合力”。如熊川武认为,教育智慧是“合理认识与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才智。”[2]
“教师素养说”强调教育智慧是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叶澜认为:“教师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教育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意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进入科学和艺术结合的境界,充分展现个性的独特风格,教育对于他而言,不仅是一种工作,也是一种享受。”[3]这样一来,教育智慧就是教师以全部的身心投入教育实践所能体现出来的全部优良的教育品质的总和。朱小蔓也认为:“教育智慧是优秀教师内在的秉性、学识、情感、精神等个人独具的性格化的东西在特定的情景下向外的喷涌和投射。”[4]
“教育机智说”把教育智慧和教育机智同一化,把教育智慧归结为一种应对教育情境中突发事件的能力,把教师在其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机智视为其教育智慧。很多研究者也把范梅南的“智慧教育学”视为“教育机智说”的典范。范梅南的理论出发点是把教学机智理解为教育智慧的外在体现,揭示教育学是充满着智慧的一门学科。在某种意义上讲,范梅南的学说引发了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于教学机智、教育智慧探索的热潮。
当然,这四种界定的区分并不具有绝对的分野,其实很多研究者基本上把教育智慧既视为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也认为是教师应达到的专业境界。如果我们认识全面一点,田慧生的教育智慧观就不仅仅是一种“境界说”,实际上也是一种“能力说”。也有明确从多层面揭示教育智慧的含义的,如王枬指出“教育智慧”具有双重含义:在过程的维度上,它表现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具有解决教育问题、处理偶发事故、创造生命价值的卓越能力,它是出乎意料的、动态生成的,是一种教育机智;在结果的维度上,它表现为教师对美好生活及存在意义这一“畅神境界”的执着追求,它是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是永无比境的终极鹄的。[5]
关于教育智慧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视角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这是非常正常的。
(二)教育智慧的特征
在研究教育智慧的文献里,基本上都阐述了教育智慧的特征,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一是知识性。教育智慧发生的前提是要观念性的掌握教育理论所提供的“是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教育知识是教育智慧的基础,教育智慧是教育知识的提升。二是独特性。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育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教育智慧。三是缄默性。教育智慧是不能通过语言进行逻辑说明的,也很可能不在教师清晰的意识范围之内,无法清楚的表达或理性的加以反思,不能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是只能意会的一种体验。四是艺术性。教育是一种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教育的复杂性使得教师的教育智慧既是艺术化的科学力量,又是科学化的艺术力量。五是实践性。智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成为真实的、有效果的、有意义的智慧。教育智慧直接指向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矛盾、关系之中展现和生成。
(三)教育智慧的分类与构成
关键词: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关键支撑技术
1.智慧教育研究现状
就国外智慧教育的一些研究来看,比较注重智慧教育解决问题的方案研究,纯粹的学术层面研究才刚刚开始。智慧教育是借助于物联网及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对教育系统的各项信息化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目的是转变教育观念,从教育内容、方法及实践上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强化教育的服务只能,构建以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及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国内学者尹恩德总结了智慧教育的技术架构,他认为智慧教育实际上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教育行业智能化的表现,其特点是集成化、自由化和体验化。葛红认为要根据区域的差异进行智慧教育云构建,尤其是在构建的方法、技术及策略方面进行研究,以便实现教育管理、学校应用及社会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最终促进教育资源信息的开放和共享。
2.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与关键支撑技术
(1)智慧教育体系构建内容。智慧教育构建主要包括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教育管理、智慧教育评价体系、智慧科研及服盏龋最终实现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有效地促进教师、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及社会公众对教育资源的分享和利用。教育智慧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类环境、三个内容库、四种技术、五类用户、六种业务。如图所示。
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智慧城市的构建有密切的联系,包括城市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关、智慧物流及智慧能源等。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因此除了关键支撑技术的支持,还需要相应的建设保障机制和应用推进机制。
(2)智慧教育体系构建的关键支撑技术。智慧教育的关键支撑技术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及无线通信技术,利用这些信息化技术将教育信息智能化,达到数字教育的高级发展阶段,提升教育体系的智慧化水平,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管理及实践的高度融合。物联网是借助于互联网形成的连接各类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各类所需信息的网络体系,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借助于物联网进行教育资源信息的收集和储存。大数据是核心技术是IT技术,包含海量的多样化的交易数据、交互数据及传感数据,其目的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可视。云计算是第三次IT技术改革,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和信息服务的需求目标。无线通信技术是将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高度协同和融合,将实现跨网络、跨行业、跨应用、异构多技术的融合和协同。
(3)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智慧教育的研究还在进行,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像智慧教育建设的环境问题,如何有效提高学校、社区、家庭及公共区域教育环境的智慧性,实现教育环境的共融和联通。其次,智慧教育产业标准的制定需要国家制定规范化的标准才能更好地得以落实。另外,像智慧教育业务的开展,尤其是学校是教育教学环节实施的重心,那么如何实现教学、管理及评价环节的智慧化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最重要的是智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以及智慧师资队伍的建设都是智慧教育体系构建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智慧教育体系的构建有效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并且逐步改善了由于地区差异造成的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局面,有效地改进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智慧校园 教育平台 信息化建设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校园的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的推进,朝着“智慧校园”的方向不断迈进。“智慧校园”及“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建设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的指导方针。如何才能进一步加快智能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已经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智慧校园一般是指通过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社会性软件等新技术,将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事务以及各类校园资源和应用系统高效整合,从而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新型信息化校园建设模式。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智慧教学平台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1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的总体框架设计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为学生、老师、家长多方交流提供了便利环境。本系统分服务器端设计和客户端设计。
客户端提供多角色登录:学生、老师、家长、企业等多种角色。学生登录本系统在线学习和测试,根据答题的数量及正确率得到相应的积分,根据积分进行等级划分,鼓励每个学生从学渣变成学霸。本系统还为学生提供错题集,学习中有新的成绩、新的突破时,除积分外还会得到来自家长的奖励。通过本平台随时与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登录本系统进行问题的解答,系统自动统计学生答题时的出错情况,绘制曲线图形,教师可以方便的查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根据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改进教学。家长登录本系统查看孩子的学习状况及为孩子的每一次进步给予鼓励设置。企业登录本系统可以方便的查找到学霸的信息,及时发现人才。本系统也提供了企业的用人需求、用人要求和用人标准的,让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感。
服务器端设计主要是服务于教师的使用。移动端更新试题不便利,所以把大量试题的更新、试题的修改的工作移植于PC机处理。服务器端实现试题管理、用户管理、错题管理。
2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服务器端的设计和实现
本系统使用PC机作为服务器端,Android作为客户端。客户端通过HTTP连接服务器,实现网络的通信功能。服务器端具体工作步骤如下:
(1)设计连接数据库的类,通过Class.forName("com.mysql.jdbc.Driver");加载MySql数据库驱动,实现数据库的连接。
(2)在WebRoot中设计.jsp页面,完成数据库数据的维护。具体分为用户管理、试题管理、错题管理。
(3)分别为用户管理、试题管理、错题管理设计相应的类,使用gson完成传递数据的封装。
(4)设计的相应客户端请求的服务器端HttpServlet子类。当接收到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建立连接,服务器端响应请求并生成结果回发信息,客户端解析回发响应报文并恢复页面。
3 智慧校园教育平台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客户端完成分角色功能实现,分为学生操作、教师操作、家长操作、企业操作。具体客户端设计步骤如下:
3.1 设计连接服务器的类
创建URL,URL url=new URL("IP地址:端口号/服务器名/..");通过HttpURLConnection conn=(HttpURLConnection) url.openConnection();连接服务器。利用Google提供的gson将一个list集合写成Gson形式的字符串Gson gson=new Gson();
3.2 登录、注册模块的设计
未注册过的用户需要注册后才能登。登录界面显示登录信息输入框,在登录按钮的Click事件设置监听,连接服务器,发出连接请求并把用户名和密码及身份信息传递给服务器端,等待服务器的反馈。
3.3 学生操作模块的设计
以学生身份登录后,界面下方显示学习模块、测试模块、错题集、在线交流和我的信息模块的选择提示。学习模块采用音频视频及文字的表现形式。
学习和测试提供了提供了离线和在线两种方式。与服务器的连接,获取服务器资源使用了线程机制。new Thread(new Runnable() {public void run() {Operaton operaton=new Operaton();String result=operaton.login("Login", name, pw);message.obj=result;}}).start();
在线学习和测试能够及时查看教师每天更新的试题信息,方便与教师同步。生成的错题便于记录,又便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还便于做对比分析。
3.4 教师、家长、企业操作模块设计
客户端的教师、家长、企业模块都分别设有信息的浏览,数据的查询,奖励的设置功能。教师、家长、企业通过本平台可以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本平台进行交流。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也可以设置奖励或任务。
4 结束语
“以人为本”是现代学校的重要理念之一,如何在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是建设成败的关键。把学习类的软件平台和社交性的软件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就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可以进行分享、互助、讨论的平台。通过交流、关注让教育平台有效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真正发挥其智能化。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2011-2020年)发展规划》解读[J].山西电教,2012(3):21-29.
[2]熊频,胡小勇.面向智慧校园的学习环境建设研究:案例与策略掳[J].电化教育研究,2015(3):64-67.
[3]冀翠萍.智慧校园信息化运行支撑平台的艰涩[J].现代教育技术,2012(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