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城市规划的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4 10:03: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规划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城市规划的概念

第1篇

关键词:土力学 含水量 应力

一、含水量

土壤的含水量是另一种有用的参数,尤其是对于粘土。它已被用于定义中的水含量中一定重量(或质量)的水与固体的比例,可以注意到这不是一个新的独立参数,对于一个完全饱和的土壤,它遵循孔隙比大约是含水量的2.65倍的规律。对于孔隙度是一个正常的值,一定量级的干砂有一个正常值是常见的。如果该材料是完全饱和的,对于饱和砂土这是一个普遍的值。粘土的体积重量也可能是更小的值,特别是当水的含量是很小的时候。泥炭是经常要轻得多,有时比水重的几乎没有。2立方米干砂的卡车近似等于“3吨”以上的空卡车的重量,什么是沙子的体积重量,如果它是已知的砂粒材料的密度为2600 kg/m3,那么什么是孔隙度和空隙比,这将有可能以填充干砂的以前的问题与水的孔。什么是水沙能量,然后什么是饱和砂土的体积重量,在圩田土壤中粘土层的5米厚度处,具有50 %的孔隙率,在硬砂的深层的顶部水位粘土从1.5米处开始降低。经验表明,粘土的孔隙率会降低到40%。什么是土壤的塌陷,砂的3.5的粒度约为1毫米。砾石粒子是1厘米大小。砾石的形状颗粒是大约相同砂颗粒。这是粒子大小对孔隙率的影响。

二、在土壤中的应力

1、应力

作为其他材料的应力可能在土壤中仅仅作为材料本身的外部负载和体积重量的结果。然而土壤有一个与其他材料区别开来的属性。首先,一个特殊的属性是土只能传输压缩正应力和无拉伸应力。其次,土壤只能传输剪切应力,该剪切应力相比于正常的应力是相对较小的。此外该剪切应力是应力的一部分,土壤具有水在孔隙中转移的特性。

因为在土壤中的正应力通常只有压应力,使用符号约定应力是标准的做法,这只是相对经典的连续符号约定力学,即压缩应力被认为是阳性的,而拉伸应力被认为是阴性的。应力张量被记为应力分量符号的正式定义是,一个应力分量为正当它在行为正坐标方向的平面上,其正常向外负坐标方向或当它作用在负方向的平面上,其向外的正常积极的方向发展。这意味着所有应力分量的符号为正对面他们将不得不在大多数的符号连续介质力学和应用力学。据推测在指示应力成分的第一个索引表示的平面上的应力的作用下与第二索引表示应力本身的方向。这意味着对于例如该应力成分表示在y方向上的力在一个平面上具有其正常的在x负方向上作用,减号是必要的,因为土力学的特殊符号约定导致。

2、孔隙压力

土壤是一种多孔性材料,土壤包括颗粒它们一起构成了晶粒骨架。在晶粒骨架的孔隙中的流体通常是水,所有正常土壤的孔隙结构是这样的:气孔之间相互通过填充的水连接从而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空间形状,但是该形状构成了一个单一的连续体。在这种水体上的压力可以被传输并且水也可流通过毛孔。在孔隙水的压力被表示为孔隙压力。

在流体处于静止状态没有剪切应力。这意味着压力是在所有方向上是相同的。这可以通过考虑一个小三角形单元的平衡条件来证明,通过一个垂直平面为界,一个水平面和一个以45°的角度倾斜的平面。如果在合适的垂直平面中的压力为P,因为没有剪切应力在较低的水平面上,该水平力的必须由倾斜的平面上的分力来平衡。因为在这个平面也剪切应力为零,接下去还必须有垂直力以便在平面上所产生的力是垂直于它。这种垂直力必须在与在元件的下水平面的垂直方向的力的平衡。由于该区域该元素也A,在该平面上的压力为P等于在垂直平面上的压力。使用小的几何形状可以显示出这个压力p通过同一点作用在每一个平面内。这往往是表示为帕斯卡原理。如果水是静止的(即当没有流动的水)中,在水的压力由所考虑的点的位置来确定相对于水表面。如由斯蒂文在装有水的容器底部的水的压力的大小,只有当水的柱和水的体积重量而不是在容器的形状看到的高度依赖仅在具有垂直侧面的容器,这是等于水在容器内的总重量。斯蒂文表明对于其它类型的容器,这可以通过考虑平衡来证明水体,考虑到墙壁上的每点处的压力必须始终垂直于壁。该容器在最右边的酷似土体其孔隙空间。可以得出结论该水在土壤满足的原理流体静力学前提是水在孔隙空间形成连续体。

3、有效应力

对土壤正应力的元素以及剪切应力可以采取分解的办法。最简单的情况是在各向同性的法向应力的情况下,推测在各个方向上这种应力的大小作用,在土壤中例如在一个内部交叉的中心部分,该应力是由孔隙压力在水中传播并通过颗粒应力的方式来表达,即几乎完全围绕着颗粒。可以预料颗粒骨架的变形几乎由集中力的接触点完全确定,因为该结构只有在这些接触点产生滑动和滚动变形。所有晶粒在水中产生相等的压力。由此可见,这个压力作用于整个表面的横截面上,并通过从总应力减去该压力获得接触力的量度。它也可以是认为,当颗粒在孔隙压力P作用之下没有接触水,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形是这种压力造成的颗粒和水的压缩。石英和水是非常坚硬的物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的变形是很小的。相对于土壤,通常观察到的较大的变形被忽略。

这些因素表明,总应力和孔隙压力的区别为孔隙压力是有效应力。有效应力是作用在粒状材料接触点处的集中力。表示当时没有集中力的接触点。这并不意味着在晶粒中应力为零的情况,因为总是会有颗粒的应力等于周围水的压力。其基本思想是,如上所述该颗粒材料的变形几乎完全是集中力下变形的晶粒,从而导致轧制并在接触点滑动引起接触点的变化。这些都说明有效应力是由太沙基引入的一个概念。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通常被引用为“总应力等于有效应力加孔隙压力”,但应注意的是,这仅适用于正常的应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第2篇

关键词:我国;城市规划;环保概念;

一、我国城市规划的整体发展趋势

(1)、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和完善,在大部分城市的规划方案中日益呈现出“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同时,由于我国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规划中也多是重视生产型城市的建设,而相对忽略了生活型城市的建设理念。随着城市的日益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要求的提升,城市规划逐渐向生活型城市转移,已经开始注重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在我国的城市规划中越来越多的注重城市生活的舒适性和方便性,逐步将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

(2)、通过城市规划,有效促城市的进经济发展

城市经的济发展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质疑,也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工作中,要打破城市规划仅仅是建设规划的概念,而是要使城市规划更加深入地研究城市的经济问题,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经济空间布局的协调作用,及对不同阶层经济利益的调配能力,有效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3)、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现代城市规划中要坚持以人类居住、生活、工作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和行动纲领。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要严格按照城市的整体情况进行全面的规划,使城市资源的地区分布能保持平衡。城市规划还要有效促进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的健康与教育、保持区域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德使用城市的现有资源。同时,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对地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并保证后代生活中对于能源的基本需求。还要注重保持城市空气、水、森林和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质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是城市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工作的迅速开展和推行,各大中城市的经济建设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大中城市在经济建设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逐渐开始重视到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传统的城市规划多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规划项目中以工业区、商业区、高档住宅区为主体,往往忽略了环保概念的应用。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深入,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和质量要求的日益提升,环保概念已经逐步被应用于现代城市规划中,并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产业结构方面。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求部分大中城市在规划重要逐步向“非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和过渡,逐步减少和整改城市中对环境危害较大的工矿企业。同时,城市规划中还要制定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加强对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扶持与监管,利用具体的法律法规促进金融业、批发业、交通、管理、法律等第三产业地位的不断上升,使现代城市产业布局日益向全面化、高新化、科技化的角度高速发展。

(2)、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中,在空间布局主要呈现两大趋势:一、开发或再开发市区内部用地,以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开发郊区,乃至周边地区,以疏散市区人口和工业,为市区创造优美好适的环境。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震需求,现代环保概念要求在城市规划中,要不断完善城市中的工厂、商店、住房、交通、电信等人工设施,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这些人工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和融合。

(3)、生态环境方面。现代城市规划中多以工业发展为主体,片面的强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相对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是,随着城市经济建设中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到了必须治理的关键时刻了。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在新型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在控制和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同时,更要注重为城市居民创造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是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重要体现。

(4)、自然资源的使用。现代城市规划环保概念的应用更多的注意对现有能源利用的节约与保护,以及如何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等问题。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应用的基本原则是:更多的依赖城市中现有的可再生能源、最大范围内减少废物垃圾的排放、扩大物资的回收和再利用,以及尽量避免使用有害物质等。我国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的应用,要以自然资源的使用为根本出发点,并加以全面、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5)、城市交通。现代城市规划中的环保概念要求城市建设中要注重发展高效、低污染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使地铁、轻轨铁路等逐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城市人口数量巨大,人们出行对于交通工具的要求也较高,既要符合环保的原则,又要保证人们出行的方便和快捷。城市交通是城市主要环境污染源之一,在城市规划中,必须以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加以有效地治理,已达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环保目标。

三、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科学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强调科学的发展理念和观点。城市规划是地区政府干预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手段,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建设进行综合、全面的部署。积极处理城市建设中面临的各项问题。维持城市的和谐与公平,有效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实现对城市的管理和控制。随着城市规划工作在城市建设工作中地位的日益突出,我国城市规划中环保概念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注重对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并逐步向科学发展的方向发展。

第3篇

【关键词】 滨水区景观概念规划 城市用地 城市结构 城市形态 城市布局

基金项目:本课题受南京艺术学院校级课题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XJ2011017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的概念笼统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因此它既是陆的边沿,也是水的边缘。滨水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河滨、江滨、湖滨和海滨。城市滨水空间范围包括200-300米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域空间,其对人的诱致距离为1-2千米,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

城市滨水区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自然要素和非自然要素的集合。水体本身是城市重要的生态自然要素和景观自然要素;水体驳岸既是城市防洪工程也是市民重要的亲水场所;滨水建设区是城市极具活力的社会经济、生活的载体和生态敏感区域,也是城市重要的形象区域。滨水地块由于其功能的混合性、位置的独特性,城市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不能仅仅从生态、景观美学的角度去研究,更需要结合城市规划和设计,综合考虑滨河区域与整个城市的功能布局、交通组织的等方面的关联,从整个城市的层面进行研究。

本文中的麻城市两河四岸景观概念规划,其规划核心理念就是从整个城市的规划布局、功能定位的角度,运用城市经营理论、城市生态理论、城市意象理论,合理的安排滨河用地功能、确定滨河的景观主题,塑造富有活力的滨水新形象。

1、规划背景

麻城市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武汉城市圈地区性中心城市、综合通枢纽。京九铁路、大广高速公路与沪汉蓉快速铁路、沪蓉高速公路四条国家高等级主干道在麻城呈“井”字型交汇。

举水河、桃林河流经城区,是城市重要的天然水体和景观资源。两岸滨河地块,是城市未来重点开发建设的区域。

为了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倾心打造城市景观带和城市亮点,形成高品质城市生活区和旅游休闲区,麻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展开举水河、桃林河“两河四岸”景观带概念性规划设计。

规划范围为麻城市举水河、桃林河城区段,沿岸200米为核心规划范围,总用地约为20.7平方公里。北至举水河桥,西南至闵集二桥(规划),东至桃林河大桥。

2、基于城市整体定位的规划目标

研究路径是“问题研究>规划策略”的方式,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城市整体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方向等专题深入研究,来解决本次景观概念规划的核心问题: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发展战略目标是什么?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规划功能定位是什么?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开发强度和时序如何安排?

两河四岸滨河地块的土地价值如何提升?

以这些问题作为此次概念规划的导向,通过研究麻城市整个城市的发展战略、总体目标以及对滨河地块的功能定位,来确定滨河地区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根据《麻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中对麻城市的定位是:

显山露水魅力之乡——麻城市背靠二山,面依一水(举水河),整体形成山、城、水、林的自然空间格局,具有优越的城市环境与人居品质。因此,构建山、水、林、城的相互融合的自然生态格局,建设山水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生态城市是首要目标。

宜居宜业人居之地——城市整体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质量有一定提升,但存在大量的旧村建设用地,居住环境普遍较差,旧城存量土地需要盘活,城市缺乏高品质商业、娱乐设施和市民活动场所。

双色文化体验之都——城市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卓越,著名的革命老区,旅游资源相当的丰富。但需要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合理安排游线、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和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才可以使得麻城在周边城市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交通便捷现代之城——“三高、三铁”在城市内联接,麻城迫切需要在新区建设和门户节点处集中展示城市的形象,提升城市的品质。

滨河地区位于麻城市中心城区东部,连接着城市中心城区与东部旅游风景区,是城市未来居住核心区和景观门户地区,因此此次规划目标是要打造“城水相依人水亲和”麻城滨水活力区,将地块建设成为集居住购物、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生态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展示城市山水风貌和城市形象的,可持续性的现代城市滨水地区。将滨河地带塑造成为麻城的“富有活力的宜居之廊、城绿相融的景观之廊、丰富多彩的休闲之廊、形象鲜明的风貌之廊”。

3、基于城市功能优化的用地布局

3.1 滨水地区功能结构

依据总体规划麻城主城区为“一体两心两翼”的结构。旧城片区和金桥片区共同构成麻城市中心城区的主体部分,“两心”为指旧城商贸服务中心和金桥综合服务中心,“两翼”中东翼为城东片区。

城市东扩是麻城市发展的重心之一:跨举水河东进,举水河东岸以生活居住、旅游服务拓展为主;对举水河西岸的旧城核心区的城市功能进行更新改造,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在举水河西岸城南新建高档住宅小区,并配套相应的社区服务设施;河东片区集中分布主题公园、现代生态观光园等旅游景区,建设以旅游服务、居住为主,科教、商贸为辅的综合片区。

承接麻城市功能结构与用地布局,滨水区呈现“两带串多点,轴带相交错”的空间布局(图1)。结构为“三带三轴多节点”——沿河绿色景观带;东西向功能轴;多个功能景观性节点。

举水河西岸滨河绿色景观带——以北部多功能商业、文化休闲服务带、南部休闲公园带以及生态绿化带组成西岸的绿色景观带。

举水河东岸滨河绿色景观带——以北部多功能商业、旅游服务带、生态绿化带组成东岸的绿色景观带。

桃林河南岸滨河绿色景观带——沿岸的生态绿化带。

河东大道商业综合服务轴

杜鹃大道文化旅游景观轴

金广大道滨水生态景观轴

多节点——滨水市民广场、亲水平台、滨水商业中心、滨水文化中心、滨水中心公园等一系列功能景观节点。

3.2 滨水地区规划策略

3.2.1 共享——创造连续共享的滨水公共空间

保证滨水地带的共享性,利用连续的公共空间如市民休闲广场、滨水林荫步道、城市公园等沿整个滨水带布置,保证滨水地区的共享性。

3.2.2 功能联动——滨河西岸与中心城区功能联动

顺应主城区总体功能布局,在举水河两岸滨水地块内构筑三种不同功能性质的功能带:城市综合服务带,城市开放公园带,城市生态绿带。

城市公共服务带位于城区旧城中心区的滨河地区和举水河东岸旅游服务中心的滨水地段,通过对现状不符合规划要求的用地进行功能置换、建筑改造,植入娱乐休闲、商业商务等服务功能;滨河新建的文化建筑,比如小型展览馆、小行剧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对滨河地块内现有的散布的区级政府行政办公,予以集中布置;改造自建宅,逐步用现代化小区取代农民自建宅,构建城市集办公、商业商贸、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滨河综合服务带。

城区开放公园带位于为主城区南部和举水河东岸北部的居住区的滨河地段,配合相邻地段的为规划居住片区,开放公园内设置由不同主题,如体育运动公园、历史文化园区、儿童游乐园等打造城市绿色社区公园水岸。

城市生态绿带。位于城市南部发展预留区的滨河地区,通过水土保持、增加绿植,设置绿色步行道等方式打造滨河的生态绿色廊道。

3.2.3 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土地混合利用

对旧城建成区不符合规划的用地进行功能置换,植入商业服务和文化娱乐的功能、增加包括城市广场、公园绿地等,建立商住混合、商办混合的那个混合用地模式,迅速的改善城市形象。新区居住组团,低层、多层、小高层住宅混合布局,将水景、绿地引入居住地块内部,改善城市居住品质。

4.基于城市活力塑造的景观设计

4.1 绿色景观系统构建

绿色景观系统利用现有水网、路网两侧设计绿化带,构建水路网绿廊生态模式。引绿入城、引水入城、水绿交融,结合城市公园、广场的设置、绿色步行系统的开设、建筑的布局,强调东西向绿色景观的渗透,使得滨河的每个地块都可以与河岸取得直接的联系,最大限度的满足城市人群观河、亲水的需求。

4.2 发掘城市特色要素营造独特景观效果

凸显水体要素:对河堤岸进行改造,利用举水河水位季节性落差大,在堤外设置不同标高的亲水平台或道路,构建可淹没的水体景观,满足不同季节的亲水观景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亲水体验。保持支流水流通常,维持城市排洪功能,沿河设置绿化景观带,结合市民较为集中的地点设置广场/公园的等。地块内池塘满布,郊野的池塘尽量保持原生态;村庄内部的池塘,对周边建筑进行整治增加绿化植被,或设置成亲水广场、公园使之成为村民的公共活动场所。举水河堤顶现状比周边基地高2至4米,堤岸提供了较高的观水景观视线,同时堤岸也阻碍了人们更为便捷地到达滨河区。规划在重要的景观节点、景观视域较好的区域设立广场、坡道,用建筑共构、建筑底层架空等形式解决上述矛盾。

营造历史古迹点的氛围:麻城市孝感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移民之乡,“湖广填四川”中祖辈多来自麻城。举水河的古河道旁,现存有一个古渡口的遗址,需要善加保存,深度挖掘移民文化,可设置成麻城的文化公园,展现城市文化内涵。

特色植物的保护和利用:保护和利用现状良好的植被,增加特色植被,营造特色植被为景观的道路、广场等。

现有厂区建筑的改造策略:中心城区内尚有许多工业厂房,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工业厂区需要撤出旧城中心区,本次景观概念规划设计中对现有主城区内的厂区建筑进行梳理,对建筑良好、具有历史意义的厂房进行保留,内部功能予以置换,由工业转化成商业商贸、文化娱乐用途,打造旧城的商贸服务中心。如老啤酒厂地块整体功能置换后,规划为城北的居住片区中心,由滨水的城市广场、餐饮、娱乐、商业服务等多重功能为一体。

滨河慢行系统的安排:滨河慢行系统可供市民步行、慢跑和骑自行车。滨河慢行道贯穿各个主要的功能区,是一个完善的步行系统网络。主要形式为滨河步行道、滨水步行道、特色步行街区、地块内步行道、郊野自行车道多种等形式。步行系统布置在滨河绿化带、滨河公园内,紧密联系城市的服务中心、城市广场、滨水空间,满足人们的旅游、休闲、生活、工作的需要。郊野自行车道利用现有的河堤和村庄之间的道路改造而成,便于市民游览、观赏滨河郊野风光。

4.3 提炼公园主题营造乐活城市

举水河西岸城市滨水公园规划以城市文化为主题,结合设置麻城文化中心、展览中心,构建历史风貌、城市剪影、城市水文化、城市美食等层次、多主题的休闲长廊,同时加强滨水公园与周边居住社区的联系,在居住社区中心集中设置休闲体育广场供市民享用,提高居住环境品质,打造乐活城市新滨江。

结语

麻城市两河四岸滨水地区是麻城市规划高品质居住、高端生态旅游、休闲、商业服务集中的重点发展地区,是未来城市的乐活新区。麻城市两河四岸滨水景观概念设计的范围为河道两侧500米的范围,涵盖包括是滨河的50米范围内的限建区,以及50米外的严格控制建设区和控制协调建设区,必然需要立足于完善城市功能、延续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基础上,对该地块的功能分区、用地性质、空间形态、景观主题进行规划。

滨水区的景观概念规划一直是热点,且城市滨水景观规划项目的用地范围尺度大、功能复合、空间形态多变,因此滨水区景观规划也是景观设计中最富有挑战性的一类,它的规划对象既包括水域的、水陆交接的和陆地上的,需要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景观场地规划等核心知识,同时学习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在景观规划中对地块更加合理而准确的定位,最终创造出更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第4篇

论文关键词 园林绿化种植 工程 技术

通过阐述园林绿化的规范与特征,回顾其发展历史,指出园林绿化的不足之处,对园林施工规范提出具有的指导性作用的意见;并尝试着提出一些规范性的技术原则和要求。

1、园林绿化工程概念

园林绿化工程是建设风景园林绿地的工程。园林绿化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息、文化娱乐、亲近大自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场所,是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措施。园林城市绿地和风景名胜区中涵盖园林建筑工程在内的环境建设工程,它是应用工程技术来表现园林艺术,使地面上的工程构筑物和园林景观融为一体。

2、施工前准备

2.1 城市绿化工程必须按照批准的绿化工程设计及有关文件施工。施工人员应掌握设计意图,进行工程准备。

2.2 施工前,设计单位应向施工单位进行设计交底,施工人员应按设计图进行现场核对。当有不符之处时,应提交设计单位作变更设计。

2.3 工程开工前应编制施工计划书,计划书:2.3.l 施工程序和进度计划;2.3.2 各工序的用工数量及总用工日;2.3.3 工程所需材料采购进度表;2.3.4 机械与运输车辆和工具的使用计划;2.3.5 施工技术和安全措施;2.3.6 施工预算;2.3.7 大型及重点绿化工程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2.4根据绿化设计要求,选定的种植材料应符合其产品标准的规定。

3、种植材料和播种材料

3.1 种植材料应根系发达,生长茁壮,无病虫害,规格及形态应符合设计要求。生长旺盛,姿态丰满,品种优良,苗源取近原则。

3.2 苗木挖掘、包装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一般土球大小为胸径的8-10倍.包装时用草绳将根部土球包扎好,使土球不松散。

3.3 观叶植物,叶色应鲜艳,叶簇丰满。

3.4 铺栽草坪用的草块及草卷应规格一致,边缘平直,杂草不得超过5%。草块土层厚度宜为3~5cm,草卷土层厚度宜为1~3cm。

3.5 播种用的草坪、草花、地被植物种子均应注明品种、品系、产地、生产单位、重量、采收年份、纯净度及发芽率,不得有病虫害。自外地引进种子应有检疫合格证。发芽率达90%以上方可使用。

4、种植前土壤处理

4.1 种植或播种前应对该地区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化验分析,采取相应的消毒、施肥和客土等措施。

4.2 园林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最低种植土层厚度应符合表4.2的规定。

园林植种植必需的最低土层厚度 表4.2

植被类型 草本花卉 草坪地被 小灌木 大灌木 浅根乔木 深根乔木

土层厚度(cm) 30 30 45 60 90 150

4.3 种植地的土壤含有建筑废土及其他有害成分,以及强酸性土、强碱土、盐土、盐碱土、重粘土、沙土等,均应根据设计规定,采用客土或采取改良土壤的技术措施。

4.4 绿地应按设计要求构筑地形。对草坪种植地、花卉种植地、播种地应施足基肥,翻耕25~30cm,搂平耙细,去除杂物,平整度和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种植穴、槽的挖掘

5.1 种植穴、槽挖掘前,应向有关单位了解地下管线和隐蔽物埋设情况。

5.2 种植穴、槽的定点放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5.2.1 种植穴、槽定点放线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位置必须准确,标记明显。在树穴弄挖前施行种植放样定位,骨架大规格乔灌木可用插杆法标志点,群植小灌木及地被可用白粉划线标志确定种植面及林缘线。5.2.2 种植穴定点时应标明中心点位置。种植槽应标明边线,标线要直。5.2.3 定点标志应标明树种名称(或代号)、规格。5.2.4 行道树定点遇有障碍物影响株距时,应与设计单位取得联系,进行适当调整。

5.3 挖种植穴、槽的大小,应根据苗木根系、土球直径和土壤情况而定。穴、槽必须垂直下挖,上口下底相等,规格应符合表4.3-l~5的规定。

常绿乔木类种植穴规格(cm) 表5.3-1

树高 土球直径 种植穴深度 种植穴直径

150 40-50 50-60 80-90

150-250 70-80 80-90 100-110

250-400 80-100 90-110 120-130

400以上 140以上 120以上 180以上

注:另外,树穴的尺寸还需依各树种不同的生活习性区别对待。树穴形状为圆柱,要求壁直底平。挖掘时将表土,心土分开放置。

落叶乔木类种植穴规格(cm) 表5.3-2

胸 径 种植穴深度 种植穴直径 胸 径 种植穴深度 种植穴直径

2-3 30-40 40-60 5-6 60-70 80-90

3-4 40-50 60-70 6-8 70-80 90-100

4-5 50-60 70-80 8-10 80-90 100-110

绿篱类种植槽规格(cm)表5.3-3

苗高 深×宽 种植方式 单  行 双  行

50-80 40×40 40×60

100-120 50×50 50×70

120-150 60×60 60×80

5.4 在土层干燥地区应于种植前浸穴。即在种植前先向穴内浇灌水。

5.5 挖穴、槽后,应施入腐熟的有机肥作为基肥。肥料不要直接与根头接触,即在肥料上盖层土。

6、苗木运输和假植

6.1 苗木运输量应根据种植量确定。苗木运到现场后应及时栽植。

6.2 苗木在装卸车时应轻吊轻放,不得损伤苗木和造成散球。吊时在树身上绕草绳或其他保护材料。

6.3 起吊带土球(台)小型苗木时应用绳网兜土球吊起,不得用绳索缚捆根颈起吊。重量超过1t的大型土台应在土台外部套钢丝缆起吊。

6.4 土球苗木装车时,应按车辆行驶方向,将土球向前,树冠向后码放整齐。

6.5 裸根乔木长途运输时,应覆盖并保持根系湿润。装车时应顺序码放整齐;装车后应将树干捆牢,并应加垫层防止磨损树干。如长时间运输每超过12小时在根部洒水一遍,最好用湿布盖根部。6.6 花灌木运输时可直立装车。装时要整齐,带土球的把土包扎好。

6.7 装运竹类时,不得损伤竹竿与竹鞭之间的着生点和鞭芽。

6.8 棵根苗木必须当天种植。裸树苗木自起苗开始暴露时间不宜超过8h。当天不能种植的苗木应进行假植。

6.9 带土球小型花灌木运至施工现场后,应紧密排码整齐,当日不能种植时,应喷水保持土球湿润。

6.l0 珍贵树种和非种植季节所需苗木,应在合适的季节起苗并用容器假植。

6.11种植后一定要浇透水。

7、苗木种植前的修剪

7.1 种植前应进行苗木根系修剪,宜将劈裂根、病虫根、过长根剪除,并对树冠进行修剪,保待地上地下平衡。

7.2 乔木类修剪应符合下列规定:7.2.1 具有明显主干的高大落叶乔木应保持原有树形,适当疏枝,对保留的主侧枝应在健壮芽上短截,可剪去枝条1/5~1/3。7.2.2 无明显主干、枝条茂密的落叶乔木,对干径10cm以上树木,可疏枝保待原树形;对干径为5~10cm的苗木,可选留主干上的几个侧枝,保持原有树形进行短截。7.2.3 枝条茂密具圆头型树冠的常绿乔木可适量疏枝。枝叶集生树干顶部的苗木可不修剪。具轮生侧枝的常绿乔木用作行道树时,可剪除基部2~3层轮生侧枝。7.2.4 常绿针叶树,不宜修剪,只剪除病虫枝、枯死枝、生长衰弱枝、过密的轮生枝和下垂枝。7.2.5 用作行道树的乔木,定干高度宜大于3m,第一分枝点以下枝条应全部剪除,分枝点以上枝条酌情疏剪或短截,并应保持树冠原型。7.2.6 珍贵树种的树冠宜作少量疏剪。

7.3 灌木修剪应符合下列规定:7.3.l 带土球或湿润地区带宿土裸根苗木及上年花芽分化的开花灌木不宜作修剪,当有枯枝、病虫枝时应予剪除。剪下来的枝条应及时处理掉。7.3.2 枝条茂密的大灌木,可适量疏枝。7.3.3 对嫁接灌木,应将接口以下砧木萌生枝条剪除。7.3.4 分枝明显、新枝着生花芽的小灌木,应顺其树势适当强剪,促生新枝,更新老枝。7.3.5 用作绿篱的乔灌木,可在种植后按设计要求整形修剪。苗圃培育成型的绿篱,种植后应加以整修。

7.4 苗木修剪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7.4.l 剪口应平滑,不得劈裂。7.4.2 枝条短截时应留外芽,剪口应距留芽位置以上1cm7.4.3 修剪直径2cm以上大枝及粗根时,截口必须削平并涂防腐剂或漆油漆将截口包裹住。

8、树木种植

8.1 应根据树木的习性和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宜的种植时期进行种植。

8.2 种植的质量应符合下列规定:8.2.l 种植应按设计图纸要求核对苗木品种、规格及种植位置。8.2.2 规则式种植应保持对称平衡,行道树或行列种植树木应在一条线上,相邻植株规格应合理搭配,高度、干径、树形近似,种植的树木应保持直立,不得倾斜,应注意观赏面的合理朝向,种植密度适宜。8.2.3 种植绿篱的株行距应均匀。树形丰满的一面应向外,按苗木高度、树干大小搭配均匀。在苗圃修剪成型的绿篱,种植时应按造型拼栽,深浅一致。8.2.4 种植带土球树木时,不易腐烂的包装物必须拆除。8.2.5 珍贵树种应采取树冠喷雾、树干保湿和树根喷布生根激素等措施。

8.3 对排水不良的种植穴,可在穴底铺l0~15cm砂砾或铺设渗水管、盲沟,以利排水。

8.4 树木种植后浇水、支撑固定应符合下列规定:8.4.1 种植后应在略大于种植穴直径的周围,筑成高10~15cm的灌水土堰,堰应筑实不得漏水。坡地可采用鱼鳞穴式种植。8.4.2 新植树木应在当日浇透第一遍水,以后应根据当地情况及时补水。北方地区种植后浇水不少于三遍。8.4.3 粘性土壤,宜适量浇水,根系不发达树种,浇水量宜较多;肉质根系树种,浇水量宜少。8.4.5 干旱地区或遇干旱天气时,应增加浇水次数。干热风季节,应对新发芽放叶的树冠喷雾,宜在上午l0时前和下午15时后进行。8.4.6 浇水时应防止因水流过急冲刷根系或冲毁围堰,造成跑漏水。浇水后出现土壤沉陷,致使树木倾斜时,应及时扶正、培土。8.4.7 浇水渗下后,应及时用围堰土封树穴。再筑堰时,不得损伤根系。

9、大树移植

9.1 移植胸径在20cm以上的落叶乔木和胸径在15cm以上的常绿乔木,应属大树移植。

9.2 大树移植前应对移植的大树生长情况、立地条件、周围环境、交通状况等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移植的技术方案。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机械移植作业。

9.3 当要移植大树时,移植时间宜一年前确定,移植前应分期断根,修剪,做好移植准备。

9.4 大树移植应符合下列规定:9.4.1 移植时对树木应标明主要观赏面和树木阴、阳面。9.4.2 一般地区大树移植时,必须按树木胸径的6~8倍挖掘土球或方形土台装箱。9.4.3 吊装和运输大树的机具必须具备承载能力。移植大树在装运过程中,应将树冠捆拢,并应固定树干,防止损伤树皮,不得损坏土球(土台)。操作中应注意安全。9.4.4 大树移植卸车时,应将主要观赏面安排适当,土球(或箱)应直接吊放种植穴内,拆除包装,分层填土夯实。9.4.5 大树移植后,必须设立支撑,防止树身摇动。

9.5 大树移植后,两年内应配备专职技术人员做好修剪、剥芽、喷雾、叶面施肥、浇水、排水、设置风障、荫棚、包裹树干、防寒和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养护管理工作,在确认大树成活后,方可进入正常养护管理。

结语

随着人民对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不再仅仅局限于一个简单的种花栽草的美化,而是需要置身于一个融汇着自然、文化、艺术的高品质生活环境当中。因此我们应该把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营造优美宜居的居住、生活环境放在首位,通过对景观植物的科学设计与栽植,满足人们对绿化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

第5篇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规划城市新区规划思考

Abstract: Rapid urbanization has increased the consump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urban surroundings, the need to minimize these impacts of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urban plan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the low-carbon ecological considerationsthe preparation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in urban construction, or the introduction of low-carbon concept has become the trend. In this paper, the urban New District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actual briefly first low carbon cit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urban planning,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significant proposed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planning should be concerned about urban form, land us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energy use, transportation,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positioning of the new district plan for low-carbon city, theoretical studies based on low-carbon cities New Area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low carbo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we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cities New construction mode.Keywords: low-carbon city urban planning of new urban areas planning think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气候变化是目前人类面临最具挑战的环境问题,也是当今影响最为深远的全球性问题。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城市实现低碳发展最重要的第一步,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城市新区将是未来城市建设中变化最快、最活跃的地区,在城市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新区规划中落实低碳城市建设理念,确定低碳规划定位、内涵,并予以实施对新区的发展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一)低碳城市概念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2003年《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对于低碳城市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界定的内涵,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二)低碳城市规划概念

低碳城市规划是从不同城市形态、城市发展模式、不同建筑群体构成出发,以低碳城市为发展目标,合理布局城市用地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低碳城市规划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建立低碳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和方法,以多元的标准衡量城市规划与建设,通过低碳城市规划寻求城市发展的低碳化方向,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低碳城市规划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三类。一是宏观层面的低碳规划,其重点是解决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低碳发展模式;二是中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承上启下”低碳城市建设方面的内容;三是微观层面的低碳规划,重点研究解决城市发展中具体的低碳规划问题。

(三)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

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是当前各界关注的热点,二者的建设理念和核心内涵密切相关,但需要理清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首先,低碳城市与生态城市在核心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但同时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生态城市关注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而低碳则主要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因此,相对来说生态城市内容更宽泛、更综合,而低碳城市则侧重强调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低碳城市是生态城市的一个子集。因此,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将低碳作为生态城市的重要概念之一来进行阐述。

(四)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实践

第6篇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城市化、环境动态化的背景下,城市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城市规划决定了城市的格局和发展方向,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正是由于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特殊地位,业界都把规划看成是城市建设的“龙头”。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概念规划在新加坡、英国、香港等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广泛采用。我国计划经济发展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传统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模式即: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这套城市规划模式对于我国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个模式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发展速度,传统的城市规划对城市管理和发展的制约作用愈发突现,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更为简洁有效的规划模式,而城市概念规划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规划类型,以其更加灵活、滚动、富有弹性、淡化时间期限等特性, 在中国的现实需要下应运而生,因此具有很强的适应性。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新形势,城市规划学界借鉴国外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开始探讨一种独立于传统规划的,以城市整体发展策略和土地空间开发的政策纲领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规划,即城市发展“城市概念规划”。“城市概念规划”简称“概念规划”在目前国内属于刚起步的规划学术类型,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等诸多方面在业界都尚未形成共识,还存在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

在中国,业内对于“概念规划”有多种理解。王蒙徽等认为:概念规划不是规划层次中某一层次,而是在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的规划。它侧重于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详细的规划设计。赵燕青认为:概念规划是一个横跨经济与空间的规划,其内容涉及部分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并包括总体规划大纲阶段的主要工作。张兵认为:概念规划是要表达城市与区域在一个长久阶段内发展的整体方向,以及可以指导当前行动的整体框架。实际上概念规划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种问题,是规划师对城市的理解和概念物化的过程。针对“概念规划”这一新的范式,城市规划学术界展开了诸多讨论,并形成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认为概念规划可取代城市总体规划;另一种观点在国内占主导地位,认为概念规划独立于城市规划体系,指导总体规划或者是总体规划的前期研究概念规划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总体规划标准单一、运用死板、适应能力差的状况,推动城市规划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概念规划的对象涵盖从宏观到微观多个层面的内容,可以是公园、港口、校园、城市中的一个地区或者整个城市。从城市规划这个角度看,目前国内普遍考虑概念规划为战略层面的宏观规划。因而,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性质的规划,其称谓目前也存在多种形式,如“城市总体概念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战略性空间规划”、“城市空间战略规划研究”等。

“概念规划”中的“概念”,主要是指规划中那些整体性的认识和观念。可以说, 所谓“概念”表明的是规划的工作深度和研究把握的层面。从已经正式出版的文献中大致可以得出“概念规划”基本概念特征:概念规划是一种注重规划理念而非详细的规划设计,可为任何层次的规划提供思路和发展框架。它是在不断循环的规划过程中解决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

城市概念规划在对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简化、区分轻重缓急的基础上,选取对城市发展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基本研究、宏观研究、微观研究。

基本研究指规划目标的自然地理基础、历史文化特征、经济发展历程、经济结构特点以及重大问题的研究。

比如丽江是一个特色十分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文化遗产,其城市特色就主要表现在:自然风光、人文古城、田园景色、纳西家园等。因此,丽江未来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为:在保护中谋求发展、在发展中坚守特色。

宏观研究指城市定位问题研究,也就是以基本研究中的结果为基础,在国家发展战略与政策的大背景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宏观分析和判断,准确把握城市发展建设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最终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为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的长期发展战略奠定基础。

比如丽江城市的功能定位应为:保存完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精品旅游城市,云南西北部的区域旅游中心,玉龙雪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之一,丽江地区以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为支柱的新型经济基地。从丽江古城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综合性要求来看,在经济结构上,丽江应以旅游业、生态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在旅游方面,应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特色,开发新型旅游产品。在农业方面,要结合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抓住生物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发展新型农业。

微观研究指深入城市发展的各个部分和层面问题的研究。既包括对基本研究和战略研究中某个重点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包括城市发展中的一些专门规划问题的研究。

城市概念规划侧重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它是一种运用哲学规划观完成的规划,是在辨证思维中定格一个城市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融入了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美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的思想。

我国最早的“概念规划”实践探索源于2000年的“广州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从我国已经进行的若干城市的概念规划实践来看,我国“概念规划”主要侧重于对城市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和论证,提出并论证城市或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可以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选择的一部分,与空间物质形态相联系时,可以理解为较为宏观的空间结构选择,一般用研究报告的形式来表达规划成果。与通常政府行为下的规划不同的是,“概念规划”的成果作为一种学术性技术文件,只是用作政府城市发展政策的决策依据或参考,不是法定城市规划的组成部分。

城市概念规划不是规划层次系列中的某一层次,而是在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但是,由于概念规划侧重于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详细的规划设计,因此概念规划多出现于城市的、社区的和局部地带的规划范围。总之概念规划强调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简化,区分轻重缓急,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题的研究。如从国家、区域的角度对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探讨,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发展战略等,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变化和决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春艳. 城市概念规划理论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2] 王春艳. 概念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3] 项冉,谭婧婧,时静. 浅谈城市概念规划[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10)

[4] 夏杰,林炳耀. 从国外概念规划引起的思考[J]. 城市规划汇刊. 2003,(01)

[5] 李欣,刘科伟. 概念规划在我国的应用[J]. 现代城市研究. 2006(01)

第7篇

一 关于城市规划的本体观

(一)城市规划的性质是什么

城市这一概念的出现在古老的中国已经有五六千的历史,当时工匠们遵循代代相传的质朴经验、以及君主们一统天下的规章与礼制结合的思想来规划城市。19世纪上半叶现代规划理论诞生,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改良性的理论和实践方案。直到20世纪初,英国才有了与规划相关的法律,即《住宅与城市规划法》,从那时起,规划的本质属性一直是人们众说纷纭的对象,是科学还艺术,是政策抑或是技术手段?

何为科学?科学即是人类对宇宙规律的客观性探索;艺术者,是人类感知世界从而得到主观反映与创造性的超越;策略是团体性的政治手段,而技术则是改造世界的经验方法。城市规划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而是兼容并蓄,兼而有之。它既有科学的客观探索,也是艺术的主观创造,既有政治层面的宏观大略,也有技术层面的经验手法。但究其根本,它是一种政策。其区别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本质在于,只有政策必须的社会行为,是受命于政府,为城市的将来负责的行为。

(二)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什么

任何一座城市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一定的特征,并经历历史的数次累积逐渐成为特有的城市环境。那么城市规划的意义究竟是对城市的环境层面予以组织使之有序发展,还是综合考虑城市的土地,资源等一切眼前和未来的利益进行预期的调剂和分配?如果只考虑表面因素,我们大可以说是前者。但经过深层的思索,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城市层面的环境不仅包括城市层面的环境的人工因素、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等等。其中人工要素是指城市中经人工建造的整体的城市结构关系。自然要素不仅为城市提供必须的用地条件,同时还影响城市和建筑的布局,城市层面环境的人文要素是指人类的历史文化形态,社和形态,城市发展政策等。意思在协调城市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城市层面的环境的人工要素,自然要素,人文要素等的协调。

(三)城市规划的对象是什么

若要说到城市规划,从事规划的人士不禁要联想起管线的纵横交织以及不同颜色的地块图形。而其他人则可能联想起或直或曲的街巷以及高高低低的建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外城市重要地段的建筑规模不断扩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建筑功能与城市功能的相互接纳和紧密联系,然后这一切的主体和受众,归根结底是人,是人群。尊重人的意愿,反映人的意愿,体现人的需要和价值。才能实现对物质的规划转变到人的规划。

二 .现今城市规划中的传统与创新

中国城市规划一直被所谓的传统城市规划与创新困扰着,总结这个困扰了城市规划近30年的课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城市规划队伍中的集体文化意识的缺失。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本身没有基于城市文化的概念之上,有的只是特色城市的影子,或是混搭后各种特色城市的影子,模仿混搭或是简单的照搬,规划出来的城市都没有自己独有的核心,没有城市文化的概念,没有城市主题的宗旨。

西方规划理论基于城市文化的概念,基于自己的城市的地域特色,时光荏苒,西方规划理论经过时间的打磨,需要结合新的城市面貌进行改革。而中国城市规划依然照本宣科,显然不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需求。

一个城市规划设计的灵魂来源于城市的历史、经济、人文风情、习俗、地貌等,城市文化的概念反映出城市规划设计团队对城市的理想、情感、愿望与祈祷,是一个有灵魂的城市塑造原则。

然而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路上,把大方向放在有待改革的西方规划上,洋规划是万能的,中国城市是国际化的,是世界国际大都市投在水里的倒影,与自己特有的城市灵魂背向而驰,在高仿与怪异的道路上,城市文化彻底倒塌。在工业主义和机械主义为代表的规划思潮的侵袭下,中国特有的文化被严重干扰。开发性破坏和破坏性开发,一直以来被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大方向,直至城市仅有的一点特色也被抹灭。中国城市规划创新的主题已被悬隔已久,使城市规划严重地失去了灵魂的皈依。究其根由当是传统城市规划缺乏灵魂,缺乏与时俱进,缺乏使命。我们的传统城市规划需要深刻的反省,需要进步,需要自己特有的灵魂,中国城市规划需要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通过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的惨痛教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巨大的诱惑是我们必须要阻挡,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特色危机将成为中国城市走向未来的一道门槛。然而一个有灵魂的城市,是基于历史的,基于文化风情的,基于经济习俗的。城市规划的特色,是城市的标志,是独一无二的形象,是与城市融为一体的身份,是一个独立的品牌,是一经提起就被人们津津乐道引以为豪的家园。因此,城市特色规划和城市主题文化规划是一个城市规划中永远的目标和方向。

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它的每一个城市的细胞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特征。它们渗透到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它们根植于人们的思想里,生长子啊城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中。于是城市有了自己的性格和特色。城市的一肤一发,街道广场,都有了最近的意蕴和魅力,这就是城市生命的源泉。像这样的时间性的过程,我们又称之为历史的文脉观。如何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文脉主义和符号学家已经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考虑到传统环境形态和建筑形态与人们所具有的生活习俗和历史意识有密不可分或多或少的关联,如果将这些因素运用得当将有助于促进人们对时间的记忆。

第8篇

关键字:城市规划;低碳;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城市规划的本质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预见性,对阻碍城市健康发展潜在因素的预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是城市规划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动力。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城市规划的创新源于解决现实存在或将要产生的问题,只有尽早发现和预见城市可能面临的问题,才可能不断改革与创新,使城市的发展能够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并为其创造出更适合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环境。

一、低碳城市与低碳城市规划的概念与评价体系

低碳城市就是将城市空间作为载体来发展低碳经济,革新低碳技术,改变原有高碳的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中不必要的能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清洁、可持续的低碳发展。

低碳城市规划是基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基础上,从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详细规划入手,提出土地利用、密度控制、城市交通与功能的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并在低碳经济条件的控制之下提出城市规划的策略。

低碳城市的评价体系一般将由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指标、城市空气质量指标、城市低碳建筑指标、城市绿地覆盖率指标、城市直接减碳指标、低碳出行指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及低碳产品应用率、媒体传播指标、公众满意度和支持率指标、一票否决指标等十个大项构成。其评价体系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建筑的节能、城市绿色照明、森林碳汇建设指数等等。这一体系即为发展低碳城市提供了一个评价标准,也为低碳城市规划提供完整的数据保障。

二、低碳概念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兴起

气候与环境变化已经成为人类现阶段乃至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碳排放量的增多被认为是气候变暖与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变化呢?经过近些年来的大量研究,我们发现,城市化的发展是导致碳排放量增多的罪魁祸首。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所产生的永不熄灭的霓虹,川流不息的拥堵车流,林密的钢筋混凝土森林等等的浮华景象的背后却是对能源过渡的消耗和碳排放量的增多。为了应对这一现象,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低碳城市规划的概念并在很多城市加以实践。

中国目前已经是碳排放量大国,近些年来出现的如沙尘暴、雾霾等恶劣气候环境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的城市规划也不得不做出相应调整,2009 年,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了2009―2020 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设想,从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层面,初步建立了低碳城市的指标体系。而在理论方面,同济大学的潘海啸教授等提出了城市低碳空间规划策略,从总体、区域、详细规划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绿色交通支撑的空间结构;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限定居住小区规模,避免大街区空间的低碳发展模式。另外在实践方面,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目标。到 2012 年止,中国在建低碳城市建设已初步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及西南地区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格局分布。

三、中国目前发展低碳城市规划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几年来的低碳城市规划的发展,国内的一些城市如上海、保定、日照等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这为我国更大范围的推广低碳城市规划提供了可参考的范例。同时,这些城市在发展低碳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如现行城市规划缺乏理性,发展低碳城市规划需考虑的长期性、因地制宜性和引入公共参与体制等相应的问题,这些问题既暴露了发展过程中的缺陷与不足,也为现行城市规划体制改革提供了源动力。

1、我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缺乏理性

在我国的城市规划发展中,常常是从理想化的状态出发,城市盲目扩大,缺少对城市存在的问题以及城市化进程所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无法建立现实与未来之间的逻辑联系。

在制度方面:与城市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并没有从城市规划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但凭借传统的经验做法、专业人士的臆想或城市的决策者根据某些特定时期的需要而不切实际的设立。这就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制度缺乏理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的现象。而由于规划部门与其他部门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协作,这也导致了制度制定后难于实施。

在规划设计方面:由于规划过程中往往更注重直观的视觉感性认识而忽略了理性客观的分析问题的态度,因此我国的城市规划设计普遍存在着以理想化替代现实、以艺术审美替代科学推演、以天马行空的浪漫主义愿望替性客观的思考之类的现象。同时,尽管近些年规划设计已经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引人其中,但并未建立起很好的融合与互动的关系,造成了规划中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只是形式上拼凑在一起的局面。因此目前国内很多城市规划设计所标榜的“综合性”实际上仅仅是种虚假 “综合”,经不起推敲。

2、低碳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发展低碳城市规划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使在欧、美、日这样的发达国家,从规划的实施到达到预期目标也需要 30~50 年的时间。而国内的一些城市却把低碳作为城市炒作的概念;或作为招商引资的新噱头;或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成效。事实上,低碳城市并不简单等同于单一发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内容,不能仅停留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安排。低碳城市规划需要建筑、规划、工程、交通、环境、园林、经济、管理等各领域专家相互协作,从前期的系统规划、阶段性方案实施、方案实施后调研评估(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公众满意度、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技术的适用性与改进)与二次修订等环节进行详细的周期跟踪调研,确保低碳城市规划沿着正确方向顺利推进。这一过程需要国家设立专职部门,严格执行和监督整个方案的实施,将低碳发展模式落到实处,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其环境影响。同时,这一过程也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参与,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我国城市规划的转型。

3、低碳城市规划需要因地制宜

目前国际上,各个国家发展低碳城市的模式各不相同,如英国的城市行动、丹麦的发展低碳社区、瑞典的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日本的低碳社会模式等等。这些模式都是根据每个国家不同的政治结构、城市功能关系以及城市自身特点建立的。这些模式为中国发展低碳城市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范例,但我们绝不能将这些模式原封不动的复制到我们的城市发展中。其原因很简单:首先,我们与以上国家的政治结构不同;其次,中国现阶段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以上国家不同,我们不能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发展中国的低碳城市;最后,从历史、文化以及地理环境上我们与以上国家也有差别,因此完全照搬以上模式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就国内而言,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功能定位的差异,因此发展低碳城市规划的模式也会有所区别。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优势来打造相适应的低碳模式,如在日照充足的城市引入太阳能技术,提供清洁能源;在有地热储备的地区,合理开发地热能源等。避免盲目照搬而导致的全国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

4、发展低碳城市规划需要引入公共参与机制

由于中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能力持续增长,城市居民对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理念淡薄,低碳意识不强。因此在发展低碳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引入公共参与机制。引入公共参与机制主要指公众在低碳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其中,包括公众参与到城市规划的构想、评调、决策和实施中去。这种参与机制一方面可以摒弃某些专家或设计者的臆想专断,或是某些城市决策者独断的规划管理过程,将广大民众的想法和意见引入到低碳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来,从而在规划过程中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映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并保障其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在参与的过程中也能使低碳的概念在民众中逐渐得到普及,使民众了解“低碳”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减少高碳消费,让低碳意识深入人心。

第9篇

关健词:城市经营理念;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85-01

一、什么是“城市经营理念”

城市经营就是运用市场机制,把城市经营的对象――城市资产,包括城市土地、城市建筑、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文物古迹和旅游资源等有形资产,以及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生态、城市知名度、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还有依附于各种有形资产之上的使用权、经营权、冠名权、各种特许权等的无形资产,通过市场运作获取收益,并投入到城市发展的新领域。这是“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城市自我增值、自我发展的市场化道路。它有三大特点:一,经营所需的资源是泛资源的概念,即没有什么不是资源;二,强调在政策引导下用经济杠杆调控城市;三,“经营城市”是比城市管理内涵丰富的概念,即城市管理属于“城市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经营的基本思路

城市经营理念下我们要把城市整体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利用市场手段和经营思维,整合城市部内的各种资源,发挥城市的系统效果和整体优势,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和手段,宣传和促销城市,建立城市品牌,树立良好的城市整体形象,增强城市对各种资源的吸引力,加大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最终实现发展城市经济,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三、城市经营理念下的城市规划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