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4 11:47: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临床药学学科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明晰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核心,确定临床中药学的学术内涵,需要全面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与成长过程。临床中药学是在大中药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药学二级学科,具有其自身独特的学术特色与科学内涵。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科具备以下三个学术特点:首先,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医药交叉的学科。大中药学科经过分化,根据研究领域的不同,逐渐形成了临床中药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等一系列二级学科。同时,随着临床用药问题的大量涌现,病患呼吁安全用药、合理用药,促进了药学服务理念逐步深入,要求临床药师直接面向患者、面向医疗机构、面向整个社会,提供全面的、全方位的药学服务。这种临床药学服务需求,同样对实现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医药交叉学科———临床中药学的建立。在中药学一级学科中,临床中药学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的研究内容既包括中药基本理论等中药学基础知识,也包括临床合理用药和中药药物警戒等中药临床使用知识;它既为中药研发提供理论和临床支撑,同时更是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知识体系。第二,临床中药学科是一门专业基础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临床中药学继承发扬中药学基本理论,强调医药交叉、基础与临床交叉的学术特色,具备独特、完整的理论体系。临床中药学的核心是研究中药临床合理应用,目的是实现中药应用的安全、有效、经济与适当性,主要任务是推动全程化药学服务,主要内容包括中药基础理论与中药应用理论两大方面的研究,其研究成果不仅面向患者,面向中西医临床医师和药师,而且还面向药品生产及管理部门。第三,临床中药学是中医中药的纽带学科。临床中药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临床学科均有学术交叉,但临床中药学是以指导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为根本目的的学科,具有链接中医学和中药学的纽带特点,是中医临床与中药应用的桥梁。
2界定学科外延,促进学科分化与交叉
随着临床中药学科的成熟与发展,明晰其学术外延,推动学科的次级分化是必然趋势。首先,临床中药学科具有医药交叉的学术特点,与中医学、中药学的学术联系密切。应该明确的是,临床中药学以中药学为基础,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换言之,中药性能理论与应用理论是临床中药学科的基础理论,依靠这些理论辨识中药性效特征;同时中医学病生理观、辨证论证是临床中药学认识人体、指导用药的前提。第二,在学术外延上,临床中药学科与中药药理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以及临床药学有学术交叉,但又有显著区别。如临床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相比,中药药理学侧重于研究中药和机体(包括人体、病原性生物及实验动物)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但临床中药学立足于发展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旨在阐明中药及其配伍功效的现代药理学含义,用以深化传统认识并拓展临床应用,并不刻意追求全面揭示药物的全部药理作用和机制。再如临床中药学与现代临床药学从内涵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共同之处是都是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与有效为核心,均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为目的,研究手段也有相通之处。不同之处在于临床中药学以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而现代临床药学则以化学药品为研究对象,以现代医学理论为指导。第三,根据临床中药学科特点与研究任务,可逐渐次级分化为中药基础理论、中药临床监测与评价、中药临床治疗学、中药临床信息学等三级学科。相关分支学科的形成与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拓展为临床中药学科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临床需求,确定研究方向
临床工作需要是确定临床中药学科研究方向的重要依据。临床工作对临床中药学的要求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当。鉴于学术特点与临床需要,确定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对于发展临床中药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与指导原则,是中药理论体系的灵魂。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将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提供科学依据。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根本。具体研究内容包括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继承挖掘与科学实质研究,阐释中药药性基本理论和中药应用特点与实质。第二,中药药物警戒是现代药物警戒理论与传统中药药物警戒思想相互融合而成的中药安全用药理论体系,是与中药安全相关的科学与活动,是临床安全使用中药的保障。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中药药物警戒具体研究工作包括深入挖掘中药传统的安全用药思想,探讨中药临床安全用药理论与中药安全性实验研究,开展中药上市前与上市后安全性监测与评价,进行中药安全用药普及宣传等。第三,中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采用先进手段,阐释某类中药在临床优势领域的作用机制、相互作用,进行中药疗效评价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将中药防治相关优势病种的基础研究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有利于促进中药的临床应用,促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第四,中药的经济学评价对于合理配置有限的中医药资源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中药经济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即使是这些少量的研究也大多照搬传统的西药经济学评价模式,没有体现中药的特色。中药经济学评价作为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任务是探讨符合中药特色的经济学评价模式,全面衡量中药的价值,促进中药应用经济性。
4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展望
4.1完善临床中药学科学术思想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全程化药学服务”作为一种新的药学观念、理论、策略,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临床中药学关注中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适用性,以“全程化药学服务”为宗旨,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临床中药学在新形势下中医药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目前,临床中药学学科正处于一个方兴未艾的好时机,临床工作者应抓住这一机遇,抓好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与学术队伍建设。完善与发展临床中药学学科体系和学术思想,加强学术对话与交流,继续深入探讨临床中药学科的学术内涵与外延,完善学科的次级分化,打造学科特色。
4.2探索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探索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临床中药学科立足和发展的关键。笔者认为,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可以参考国外临床药师标准化训练模式,并结合中医药学特色,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新的课程体系:①设置医学相关课程。适当增加医学课程如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使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具备较好地与患者和医师交流沟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②调整药学相关课程。在中药学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医药交叉的实用性课程,如中药治疗学、临床中药学专论、中药药物警戒等。③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作为能够解决临床药学实践环节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需要接受大量具体的临床实践训练。④增加法规、信息与沟通交流类课程。使学生熟悉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政策、法规和管理手段,培养学生评价临床用药的能力和制定临床用药方案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3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提高临床中药学的研究水平
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必然途径和重要支撑。临床中药学科应积极与生物信息学、药物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循证医学等学科合作开展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且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临床药学科学研究,是临床中药学科科学研究在多学科交融中绽放新的活力,推动临床中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应用研究,增强学科自主创新能力。具体而言,临床中药学科可以与信息学结合,应用数据挖掘方法开展临床决策、处方挖掘、药性探索等领域研究;可以与药物流行病学结合,开展具有中药临床特色的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可以与循证医学结合,开展体现中药特色的循证药学研究,对中药有效性进行评价。
4.4探索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新手段
近年来,包括临床中药学在内的中药学各二级学科一直在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特色研究方法的形成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临床中药学科而言,探索形成突出中医药特色,凸显临床药学特点的研究方法是进一步促进学科研究发展,完善学科研究手段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临床中药学应在服务临床原则的指导下,借鉴现代临床药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模式,探索形成体现中医药理论内涵与特色的临床中药学研究新方法。如可以借鉴药物流行病学中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等研究方法,循证医学中系统评价、随机对照研究方法,药物经济学中“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等,开展中药临床安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探索这些研究方法与中医药特色元素的结合点,逐步形成中药流行病学、中药循证药学研究新方法。换言之,欲真正形成体现临床中药学特色的研究方法,需要将中医药元素植入这些现代研究方法之中,充分考虑中医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特点,探索形成中药循证药学、中药流行病学等独特的研究理念与方法,实现和推动临床中药学特色研究方法的完善与提升。
4.5促进临床中药学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利用
建设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有效地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无论是从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促进国民经济及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角度讲,还是从地理概念、农村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经济的份额和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人口数量的角度讲,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抓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和学科创新,有其必要性。
一、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大家知道,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而且更新不断加快。知识间的交叉、融合、渗透不断增强,使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出现。就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现状而言,学科的专业内涵正在发生质的变化,非农、离农专业日益增多,又农、又经、又管不仅成为学科演变的趋势,而且也成为体现学科特色和优势的重点所在。如何通过学科创新和内在有益的交叉融合来顺应学科发展趋势,体现学科特色与水平,既是知识更新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具体而又现实的历史任务。
二、产业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21世纪,我国正面临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代产业不断成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换代的形势。据统计,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1531万人发展到2002年的1.6亿人,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由1952年的1881万人增长到2002年的2亿人,分别增长了9.6倍和10.1倍;一、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80:12.8:7.2发展到2001年的15. 2:51. 1:33.6,劳动力分布由83.5,7.5:9发展为50:22.3:27.7。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增加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多,相应的要求对其的管理力度和水平也要提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从传统的以农林为主,转变为面对农业向外拓宽和延伸,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
三、经济体制转轨和运行机制转型的内在要求
农林经济管理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适应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学科的使命和天职。然而,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进行着七个方面的转型:
一是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部循环转向开放和实现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二是正在从计划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型,农业生产从资源和要素的配置组合到产品供应销售的全过程,都由市场来调节,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正在成为农业发展的新要求;三是正在本文由收集整理从农产品供给短缺约束条件下的数量型农业向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丰年有余或过剩条件下的质量效益型农业转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四是农业生产结构正在从单一的粮棉油种植结构向农林牧渔产品多样化的综合结构转型,发挥区域农业比较优势,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正在成为农业生产布局的新要求;五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在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向现代集约经营转型,农业增长从主要依靠传统的土地、劳力等物质要素投人转变为在依靠土地、劳力等传统要素投人的同时,主要依靠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现代物质要素投人;六是农业发展从主要靠国内资源,国内市场向依靠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转型,农业的发展将遇到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新约束和新挑战,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七是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从农业为工业贡赋的关系向工农两业平行发展和工业反哺农业及保护农业转型,农业将得到工业的支持,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程度和资本有机构成会进一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将不断增强,二元经济结构正在消减。
因此,学科建设与发展必须适应这种转变,需要及时调整学科结构,凝炼学科方向,使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能够更好地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四、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历史地看待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与上个世纪末相比,的确有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专业设置、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置,几乎都翻了一番。但是我认为这仅仅是数量的扩张,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来看,并没有多少发展,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从学科地位和影响看,在专业设置上逐步从农业经济管理和土地资源管理向大经济管理类专业扩展以后,学科发展的竞争对手也从农业院校扩大到综合院校;从人才队伍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由于处在农林院校这一大的环境背景之下,学缘结构与一些综合大学和名校根本无法相比。从承担各种科学研究任务和学科创新任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和传统的弱势产业,课题来源少,经费支持水平低,因而服务的力度和水平也低。从教学科研条件和基础设施改善看,尽管本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但常常被看成是软学科因而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其它学科的差距日益拉大。所以一定要加快发展,要抓学科建设和创新。
五、竞争学术地位及学科影响的内在要求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机制是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体制和改革的体制取向,必然向各个方面深人和渗透。教育及学科发展也不例外,目前学科建设中的专业设立和选择已经基本是市场化了。我们常讲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市场上什么专业的人才走俏我们就设立什么专业,而在专业设立、选择时,各有办学条件的同行实际上都是一个一个的独立经济主体,实际都在同一个市场上竞争,竞争生源,竞争学科专业地位。如果本学科建设跟不上,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就要在竞争中落伍。此外,即使在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色彩的教育逐级管理体制下,竞争目前也是十分激烈的。这种竞争主要来源于各种评估和财政的支持,来源于大家对社会公共产品和公共资源的利用及占用。比如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重点学科评估,都引起了同行之间、不同院校的同类专业之间的竞争。为什么要竞争,因为国家支持的力度是有限的,支持的资金是无偿的,谁要获得国家支持,要树立在同行之间的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就必须参与竞争,就得抓学科建设与创新。
1.凝练临床中药学学科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
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从宏观层面上讲,学科方向建设的内涵是指学科发展的专业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在微观层面上,学科方向建设是指整体的学科布局以及单一学科内部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结合医院具体实际,临床中药学学术研究方向原则上不宜超过3个。
成功凝练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方向,有利于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有效配置,克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并有利于形成品牌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在我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实践中,学科团队主要围绕中药材、中成药、中药制剂等研究对象,利用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对中药质量标准进行不断地丰富完善,并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新的用药知识。同时,重视骨伤科中药新制剂、新技术的使用和临床应用研究,丰富了临床中药学的内涵。临床中药学的核心是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我院学科团队成员紧紧围绕临床中药学的核心任务开展中药新药临床药理研究,为开发新药作准备。
平乐郭氏正骨传统药物是我院的特色和优势,继承和发展平乐郭氏正骨传统药物一直是一项重要工作,注重选择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品种展开新药研发工作是我院的一项光荣传统。临床中药学学科研究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研究方向也体现了学科的特色。学科研究方向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并符合社会与医院发展需求,具有代表性、创新性,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2.重视学科科学研究建设工作
提高医院科研能力与水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只有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学科建设可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知识、人才结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需要学科人员不断地更新完善临床中药学学科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结合实践与心得,笔者认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科研建设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突出创新是科学研究的核心,医院科研工作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术成果,促进医院学科发展。
二是注重发挥本单位多学科综合优势,打破学科壁垒,根据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需要,按照适当的组织形式,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实现与临床学科联合承担科研课题。
三是克服科研选题盲目分散,与学科建设脱节的现象,注重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进而增加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
四是改善学科基地建设,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以利于开展科研工作,形成良性循环。搭建临床中药学实验技术平台,构建适合科研建设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条件,能够为学科的研究者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新型基地。
五是实验平台的建设要坚持开放性的原则,通过结构优化、资源重组,使实验教学平台真正成为实践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创新能力的基地。
3.培养临床中药学人才队伍
提高医院临床药学服务能力与学术创新能力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队伍建设是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任务是在学科带头人领导下,在特色研究方向的基础上广泛引进人才,形成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临床中药学学科队伍,是由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学科成员等不同层次结构、学历结构的人员组成的团队。科学整合团队成员,使人才个体各得其所,各显其能,以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中药学学科队伍的整体功效,提高临床中药学学科整体的学术水平。拥有一个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并构建一个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学科队伍建设应结合自身实际。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队伍建设,既要符合医学科学发展的规律性,又要适应整体科学前进的趋势。要重视学术人才的培养,注重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鼓励学术创新和学术争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使每位学科成员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定位,最大限度地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条件与环境。
二是注重学科交流,注重学科资源的利用和共享,为学科群体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创造条件。临床中药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要以此为契机,坚持以中医药理论为主体,以指导临床有效、安全、合理用药为宗旨,坚持中医学与中药学相结合、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临床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并与药理学、药物化学、毒理学及临床各科等多学科协作,以高起点加快学科建设,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是学科队伍建设应重视青年人员的吸纳和培养,完善知识传承和帮带机制,使学科队伍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趋于合理,以实现中药学科的持续发展。
二、结语
临床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和基础,临床中药学学科工作不仅要面向药品生产,面向医药管理部门,而且还要直接面向患者,面向临床医护工作者。医院加强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它不仅仅是医院现实与长远发展的需要,更是广大医师与患者的需要。
一、认真领会、把握内涵是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根本
1. 把握改革主要目标,更好发挥地方高校在省级统筹中的重要作用。改革方案中提到的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发挥省级政府在优化学位授予单位布局、促进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与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相协调等方面的指导、规划作用,改善学位授予单位布局结构,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因此,作为地方高校,在今后的学位授权审核中,要十分明确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进行结构调整的主动性。
2. 把握改革主要目标,更好发挥地方高校在学位授予单位在授权审核工作中的自作用。改革的另一个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扩大学位授予单位在授权审核工作中的自,增强学位授予单位适应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创建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等方面的主动性,并促使其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转到提高培养质量上来。因此作为地方高校,在今后的学位授权建设战略举措上,要十分注重增强学科建设特色意识,以特色谋发展,科学把握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3. 把握改革主要变化措施,在学科建设和学位授权学科申报中做到有的放矢。如《改革方案》对已有学位授予单位增列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由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审核;严格控制申报和新增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数量;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确定新增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的指导意见和方案,各省级学位委员会统筹组织本地区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的申报和新增硕士专业点的审核工作。加强对学科建设的宏观指导;对学位授予单位的学科建设、授权学科专业申报和评审进行引导和指导;进一步拓宽学位授权审核的学科专业口径,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学位授权均按一级学科进行申报和审核。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这些具有指示作用的重要的变革都应该反映到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当中去。
二、适应改革、科学规划是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主线
1. 合理定位,建设自身优势特色学科。地方高校要充分领会《改革方案》中的指导精神,准确把握地方高校在区域高校及学科类比中的定位。在类比当中,一要考虑到在本区域内高校的发展情况,二要考虑到同类高校的发展情况,三要考虑到本校现有的潜力和特色。在实施学校发展战略和做好学科规划当中要注重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与研究型大学及其他地方高校优势学科比拼。以广东药学院为例,广东药学院是我国独立建制的三所高等药科大学之一,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已发展成为一所融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于一体,医药与医药类相关专业并举,在广东省有较大影响的医药院校。从学科建设基础来看,学院拥有一个药剂学省级重点扶持学科,设有15个校级重点学科,设有广东省药物新剂型重点实验室、省教育厅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科教兴医重点实验室,初步建立了省校两级学科建设体系。从学位授权学科来看,学校现有中药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内科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病原生物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覆盖了药学、中药学和基础医学三个一级学科。学校努力贯彻省委、省政府对我校发展提出“在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达到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的指示精神,确定了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民主和谐高水平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因此为适应《改革方案》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在把握努力建设“以药为主、医药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上下功夫,强化特色,争取在综合办学实力上达到广东省省属重点高校水平,在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上成为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医药大学,在学位授权体系建设上,建设特色医药硕士授权学科,争取建设医药学科领域博士授权单位。
2. 谋篇布局,完善学位授权学科体系。在《改革方案》下发不久,各省份就在各自范围内开展了制订学位授权学科发展规划工作。目的在于增强各学位授予单位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创建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等方面的主动性,减少学位授权单位增列学位授权学科的盲目性。因此,地方高校无论是在规划的制订还是在规划的实施当中,都始终要明确“合理定位、统筹规划、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保证质量”这一指导原则,完善地方高校学位授权学科体系。需要强调的是,由于地方高校一般学位授权建设起步晚、起点低,因此这里的学位授权学科既包含已授权学科,也包含特色拟申报学位授权学科。在建设学位授权学科建设体系上,一要建设好特色优势主干学科群,二要强化建设基础扎实的资源互补的支撑学科群。以广东药学院为例,首先要建设好包括中药学在内的医药特色学科群,满足广东省医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落实中医药强省战略部署,提高创新能力,推动广东医药事业发展。其次,要建设好一批颇具实力和特色的支撑学科,发挥其对主干学科的支撑作用,协调发展,推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一要建设好基础医学学科,深刻把握医药学科建设规律,真正发挥基础医学对医药科学的基础支撑作用;二要建设好生物学学科,提升中药学、药学学科研究深度,拓展中药学、药学学科研究层次;三要建设好医学临床科学和医药商科等学科,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更好的培养高质量医药应用性人才。
三、措施得当、落实到位是做好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归宿
1. 在学科建设意识上,要加强领导、完善管理。这是学位授权学科建设的前提条件。地方高校要充分认识“学科建设是龙头”战略意识,充分认识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当前的高等教育背景下,要以学位授权点建设为学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着力建设好学位授权学科点建设。要协调学校领导班子和学术委员会的不同的行政与学术决策作用,积极发挥专家治校作用。完善学位授权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制度,实施分层目标责任管理,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
2. 在建设措施上,要适应学科发展趋势,拓宽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口径。顺应学位授权中按一级学科进行申报和审核,增列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可按二级学科进行申报和审核的政策要求。一要厘清原有学科建设模式与现行政策管理模式的区别,在新一轮学位授权学科建设规划中,务必做到按一级学科建设规划,重新遴选学科负责人,综合协调二级学科建设。二要厘清学位授权点建设与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的区别,即注重在学位授权学科建设中的宽口径,又要协调做好拟申报省部级重点学科的二级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在一级学科内协调发展。
3. 在学位授权学科组织申报上,要遵循规划、立项、建设和验收的步骤。顺应授权学科和支撑学科均按一级学科进行规划、立项、建设和验收的管理模式。在校级重点学科建设模式中,也务必注重立项负责建设模式,即强调规划先行、立项登记、目标管理、考核验收的步骤。改变以往重临时申报、轻规划指导、疏忽考核管理的建设模式,真正做到科学申报、科学选拔。
4. 在考核评估体系上,要建立起与上级主管部门一致的考核评估体系。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或省级学位委员会组织对学位授权学科建设情况及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专项评估。专项评估合格者,继续行使授权,此后按正常的定期评估周期接受评估。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一致的考核评估体系。以评估体系来规范和引导学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科方向的凝炼,促进梯队结构的完善,鼓励学位授权学科承担高水平科研项目和参与区域产学研合作,支持学科积极承担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以定期评估和验收考核评估来科学考核学位授权学科的建设效益和差别,以校内评估为基础、校外评估为目标,真正促进地方高校的学科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中国药科大学的科研工作始终坚持“强化基础、加强应用,推动创新,促进联合”的指导思想,立足国际前沿,充分发挥药学、中药学学科齐全的优势,通过学科群建设,促进了学科的交叉、渗透,显著提高了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能力。学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0多项,获得国家新药证书100多本,不少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国钧教授主持的“常用中药材品种整理和质量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至今,承担的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数,在国内同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中位居前列。
进入21世纪,医药科技已成为推动医药卫生事业和医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加入WTO后,提高我国疾病防治水平和医药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关键在于实施教育与科技创新。新的形势对学校教育和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此,中国药科大学组织有关专家、有关部门对学校科技工作的发展方向、科技体制与机制的改革进行了多次讨论,确立了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体制与机制改革为动力,创新药物研究与基础研究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为支撑,团队建设为保障,提高创新能力为关键,不断增强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能力,获得高显示度标志性成果。明确了以创新药物研究为主攻方向,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做好应用基础研究。
服务社会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之一。学校积极探索建立教育、科技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机制,与许多大中型医药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近5年来,科研成果已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项目有100余项,为医药企业创造了数十亿元的产值,学校获转让费近亿元。
“十五”期间,中国药科大学面向社会需要,研制了一批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新药,积极为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争取到的横向科研经费数逐年增加,2001年~2005年共签订横向项目1659项,到帐经费1.23亿元。获药品临床批件和药品生产批件共101项,新药证书43本,其中获一类新药证书7本,二类新药证书12本。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加强中国药科大学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十五”期间,积极参加各项科技成果洽谈会,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推广中国药科大学的科技成果、科研信息,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信息,使科研工作更加有的放矢。中国药科大学还十分重视与社会和企业的合作与联系。先后与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中山市等签订了长期合作意向书。利用多种渠道不断向企业传递中国药科大学的科研信息,吸引他们来学校参加合作交流。
加强学科建设 提高科技水平
中国药科大学十分注重支持创新药物及基础研究,加强重点课题的前期研究工作,组织力量攻克技术难关,为申请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期间,主持、参与“863”项目37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共62项,以及教育部重点项目、国家新药研究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新技术项目等其他项目共一百多项,共获资助1.48亿元。
学科建设是高水平科研的重要基础。“十五”期间,中国药科大学以“211工程”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学科群建设为途径,以创新药物理论与新技术、中药和天然药物现代化、生化与分子药学和药物制剂新理论与新技术等四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重点,加强学科建设。强化了学科建设意识,根据创新药物研究的需要组建学科群,按学科群配置资源,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集成创新。“十五”期间,中国药科大学在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重新申请中,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点,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学学科被批准为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
打牢科研基础 加快创新进程
“十五”期间,中国药科大学自筹资金组建了新化合物结构测定、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新药作用机理与新靶点发现、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筛选、现代中药与天然药物学、蛋白质组学与功能基因研究、新药合成与纯化技术和药物制剂新技术等创新平台。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部省级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其中,“江苏省新药筛选中心”、“江苏省创新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药物制剂研发创新技术中心”获得资助。中国药科大学为组长单位承担的科技部“临床前药代动力学关键技术及平台研究”获资助1800万元;2004年6月“现代中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实验室建设任务论证,已进入正式建设阶段。
“十五”期间,中国药科大学始终把调动教职工积极性作为科技管理的首要任务,建立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先后制定和完善了10个管理文件,为规范全校科研数据的管理,中国药科大学科学技术处编制了《中国药科大学科研管理数据库》,该数据库收集了全校科研项目、纵横向课题和经费、获奖项目、授权以及申请中的专利、新药证书等信息,为科研管理和各项数据的统计提供了可靠的基本素材。
突出药学特色 提升成果质量
【关键词】 药学服务模式;素质教育培训 ;药事发展模式
药学服务 (Pharmaceutical care)是药学人员使用药学专业知识和工具 , 向社会公众 (医药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其他关心用药的群体等 )提供与药物使用相关的各类服务。药学服务是一种药师对患者药物治疗有关需要承担义务并对这种承担的义务进行负责的实践 。我国药学界在 90年代初就接受了药学服务的概念, 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了发展[1]。
随着医药改革及医疗卫生行业建设的建立健全 , 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工作职责发生巨大变化 , 由原来单纯药品供应逐步转向患者用药全程化服务。药学服务的转型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是一项严峻挑战 , 同时也是发展药学学科建设的契机。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队伍建设成为当前药学工作者的一项课题。
1 基层医院药学服务的现状
1. 1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药学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在二级医院、一级医院药学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 第一学历全日制本科、硕士生在二级医院较少 , 占据医疗机构药学人员比率 22% ;一级医院药学人员第一学历全日制专科药学人员较少 , 占据医疗机构药学人员比率 10%;相比医疗护理队伍 , 药学人员素质水平存在极大差异;药学服务人员职业资格没有出台相应法律法规 , 导致医疗机构药学人员队伍准入门槛低 , 相应医疗机构人力资源药师队伍配备水准较低。
1. 2 医疗机构药学人员自身服务模式没有转变 医疗机构药学人员由于队伍水平较低 , 专业药学服务理念及知识无法满足患者需求 , 简单机械的药品供应及“窗口式服务”的被动服务仍然是药学人员工作主要模式。药学人员积极参与药学服务理念存在极大欠缺。
1. 3 药学人员专业教育与药学服务存在差异 我国的药学教育过度注重药物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 轻视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培养 ,在专业设置上偏药学化学课程 ,忽视临床医学知识。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均属于该类人才 , 因此药学人员需要补充学量临床知识 , 并结合药学专业知识才有可能满足临床药学服务。
1. 4 基层医疗机构行政领导对药学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 药学服务投入不足如:人员、药学信息的储备、药学人员继续教育等投入欠缺。
2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如何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
2. 1 转变药学职能 我国推行的新医改制度 ,使医院与药品的直接经济关系弱化 ,医院将要求药学工作人员集中更多精力用于向患者提供的更优质的药学服务 ,这就要求药学人员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服务于患者 ,药学工作由单一的药品供应模式, 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技术服务型模式[2]。
2. 1. 1 目前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仅由各医疗机构专职或兼职临床药师开展。
2. 1. 2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应转变陈旧观念 , 药学人员全体参与临床药学服务工作, 更有利于药学学科建设。
2. 1. 3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部门负责人应有加强科室学科建设思想理念 , 积极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相关科研课题 , 组织人员加强开展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各环节的科学研究工作 , 积极参与医药卫生行业各项循证医学调查研究工作。
2. 2 药学人员素质队伍建设
2. 2. 1 目前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队伍素质水平决定着药学服务水平 , 药学人员素质队伍建设是当前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必须解决问题。
2. 2. 2 卫生部执行临床药师培训基地 , 并为二级医疗机构设定单独临床药师培训课程。即使如此 , 临床药师在基层医疗机构仍然稀缺。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获得系统学习临床药师相关专业学习机会很少 , 不能够满足基层医疗机构药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2. 2. 3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可以探索与上级医疗机构合作培训基层医疗机构临床药师工作。该模式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开展。
2. 2. 3. 1 基层医疗机构专职临床药师 , 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卫生部开展的临床药师专业中选择一个临床药学专业 , 并严格按照卫生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课程 , 完成相应专业知识的学习。
2. 2. 3. 2 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开展远程教学模式 ,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可以在培训基地远程教学模式下完成临床药师培训学习继续教育, 从而更好开展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
2.2. 3.3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外派继续教育学习机会少 , 从而导致药学服务理念陈旧;医疗机构药学服务如果开展邀请上级医院药学专家下基层服务 , 可以将临床药学服务新理念及新思路带给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 , 利于基层医疗机构药学学科建设 , 更有利于我国医疗机构药学服务水平整体学科建设。 3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 ,一级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轨 ,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快速发展 ,小病进社区 ,大病进医院已逐渐被广大居民接受 ,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推广药学服务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药物的临床使用效果 ,具有重要意义[3]。
3. 1 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及专业较少 , 二级医院药学人员获得临床药师系统培训机会仅有 5%比率 , 一级医院药学人员几乎没有获得系统培训机会。如果临床药师培训采取分级培训 , 分级设立培训机构 , 就可以使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获得更好继续教育培训。
3. 2 二级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应与社区药师协作开展社区患者用药服务工作 , 加强合理用药宣传工作 , 及基层医疗机构药物临床应用再评价工作。
4 开展网络药学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对药学服务的作用
4. 1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可以在本医疗建立药学服务群 , 可以邀请患者加入药学在线服务 , 针对患者在线咨询问题进行网络药学服务 , 使药学服务通过网络进入患者 , 真正做到患者用药服务全程化。针对特殊患者 , 采取网络追踪随访药学服务模式。
4. 2 基层医疗机构药学人员积极参与信息部门合作健全医疗机构网络药学服务工作。如:药剂科采购人员及时更新网络药品信息、药品库房管理员依据药品周转率不同设定医院药品库存预警信息 , 药房工作人员对需要特殊存储药品等信息更新工作。
5 政策与制度是基层医疗机构药学服务深入发展的保障
5. 1 将药学服务作为药房新工作标准 , 并对专业人员进行必要培训 , 根据药师自身兴趣与条件积极培养投入药学服务实践 , 同时建立新的报酬补偿机制 , 还必须建立便于药师与医务人员及患者交流的经常性组织机构[4]。
5. 2 医疗机构行政领导提高对药学工作重视程度 , 重视临床药师培训, 从而有利于药学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The Editor.Pharmaceutical care:the Minnesota model. Pharm J, 1997.
[2]毛胜启 .基层医院药学服务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医药指南 , 2008,6(13):185-186.
近年来中药学学科迅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中药学”一级学科之下,逐渐细化形成了中药学(临床)、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商品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分支。而这些衍化内容,在多数中医药院校中已被纳入到中药学院或药学院(系)的学科建设范畴;唯独中药学(临床)仍多隶属于“基础医学院”或“中医学院(系)”。为了更好地区别于“中药学院”的中药学相关分支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专门组织有关专家论证,提出了“临床中药学”的名称,并对其学科概念给予了初步的界定[1-4]。笔者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临床中药学》的相关概念,提出了《临床中药学》学科的三个桥梁作用,并初步探讨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发展方向。
1临床中药学及其三个桥梁作用
众所周知,所谓中药是指“以天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为主要基源,以主产于中国并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类药物”。而中药学是指“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炮制、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包括临床中药学、中药炮制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中药商品学、中药制剂学、中药资源学、中药药理学等多种分支学科”。临床中药学,属于中药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但又明显有别于中药学其他分支学科内容。笔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其进一步概括为: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研究中药性能、功效特点、应用规律、治病原理、用药禁忌等为主要内容,并注重研究临床药效与中药资源、加工、制剂等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历经多年的发展,日益完善,为中药临床安全有效、合理应用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临床中药学双栖于中医学、中药学学科群中,既属于临床基础学科,又具有药学基础学科性质,是一门医药交叉的二级学科。其在中医基础、中医临床,以及中药学科中发挥着三个重要的桥梁和枢纽作用。
第一,是中药学与中医学密切结合的桥梁和纽带。临床中药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中医基础理论“理法”为指导,又是方剂学组方配伍的药学基础。因此,临床中药学也属于中医学学科的分支学科,成为中药学联系中医学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是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与中医理论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中药学“以研究与临床应用相关的中药性能理论、功能特点、应用规律、治病原理,以及用药方法、配伍禁忌等知识为主要内容”。其理论为临床组方、防治疾病奠定基础,是中医临床各科防病治病的重要武器。因此,也就责无旁贷地发挥着中医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第三,是中药学各分支学科联系临床的纽带与桥梁。临床中药学与中药学密切相关,既是中药“资源学、鉴定学、药理学、炮制学、制剂学”等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并与之共同完成研究中药的科学任务,又极为注重研究临床药效与中药资源、加工、制剂等的相互关系,是中药学各学科研究成果应用于中医临床的桥梁和纽带。
2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建设目标
为了充分体现《临床中药学》学科的基础性质,紧密围绕其中的三个桥梁作用,适应临床发展的需求,总结本学科多年来的教学、临床和科研经验,制定如下建设目标:将《临床中药学》学科,分别在中药性能、中药应用药理、中药临床毒理、中药配伍、药材药效学等方面进行深入发展和建设。
2.1中药性能方面主要研究指导中药临床应用的基础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理论,以及各个药物性能特点、变化规律等内容。中药性能理论为临床中药学的基础理论,其内容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历经几千年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发展而来。其中,四气五味和毒性理论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而升降浮沉、归经理论则形成于金元时期。随着现代研究的逐步深入,其理论更加丰富,如毒药使用原则日益完善,四气五味理论的药学基础正在得到进一步揭示等,将为更好地正确认识药物,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
2.2中药应用药理方面主要研究中药的临床应用规律和治病药理机制。几千年来,随着临床疾病的变化,尤其是复杂疑难疾病的日益增多,中药学者研究发现,探讨药物的治病原理是临床中药学的重要内容。若秦汉唐宋时期本草学还主要侧重于用药经验总结,而到金元时期则已开始重视探讨治病原理。尤其是近现代,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深入和扩大,治病原理研究已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到微观,相关研究也已涉及到动物实验和临床药理,明显提高了中药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开拓了中药防治新的疑难病疾病的应用领域。
2.3中药临床毒理方面研究药物毒副作用及其与治疗作用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毒中药的使用原则与方法等相关理论。其中包括以毒攻毒原则、配伍炮制等控毒方法与原理、药后监控原则、药物中毒机制和抢救方法等。中药不良反应、毒副作用及中药药源性疾病研究,也将为临床安全有效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20世纪80年代,临床药学开始在我国慢慢兴起.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临床药学仍未赶上国际临床药学的发展进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缺乏有效的政策制度支持及正确的导向,以及现有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尚不能满足实践需求等等.因此,深入了解临床药学实践的现状和要求,能有效地推动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临床药学相关政策与制度的建立,对临床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了了解广东省临床药学开展状况和临床实际对临床药学教育的需求,参考美国医院药学协会(ASHP)组织的医院药学服务调查[1-3]和我国临床药学状况的文献报道[4-6],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邮寄方式对广东省70家三级医院及大型综合医院的临床药师对临床药学教育的建议进行问卷调查,以为我国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调查时间为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共回收问卷42份,回收率为60%,有效率为100%.
1调查结果
1.1临床药学开展状况和临床药学人员情况大多数医院都对临床药学工作比较重视和支持,42家医院都开展临床药学,但60%左右都是近5年才开始的,具体开展的项目情况见表1,在临床开展的科室主要有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ICU等.178名临床药师中有约77%从事临床药学工作不到5年,并且这些临床药师绝大多数为本科学历(约占60%),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不到30%且尚有6%左右为大专以下学历.
1.2临床药学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被调查的的临床药师普遍认为临床药学学生应该综合掌握药学、医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具体情况见图1.其中临床常用治疗药物的用药信息方面,超过90%的临床药师认为应该掌握这些药物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药物动力学信息、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或配伍禁忌等.当然,除了这几项外,与医护人员及患者沟通的技巧、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也都是临床药学学生应具备的.因此,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仅仅要涵盖一些其他的药学与医学课程,临床药物治疗学、临床药学实践、治疗药物监测、药物不良反应、案例分析、临床药品评价与药物警戒等临床药学专业课程也是非常必要设置,以增强临床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3临床药学学生的临床实践对于临床药学学生的临床药学实践,34%被调查的临床药师认为实践时间应设为1年,58%认为最好能长达2年;另外,88%的临床药师认为临床药学学生很有必要在进入临床实践阶段前,利用每年寒暑假时间到医院或药店进行短期实习;67%的临床药师认为临床药学生在实践阶段应先轮转各科再定一个科集中培养.根据调查情况可知,要培养出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的临床药学学生,临床药学实践基地的筛选非常重要,应该具备以下条件:①有专职临床药师;②有至少1名2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的临床药师;③有基本的能检索药学信息的工具,如计算机、药学信息系统等;④至少有开展药学监护活动;⑤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能针对患者用药问题提出建议;⑥同意接收临床药学实习生.综合这些标准,对我们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综合评价,统计出42家医院中有32家可以作为临床药学实践基地.
1.4临床药师对临床药学教育的其他建议在调查问卷中,许多临床药师对临床药学教育还提出了一些其他建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①改变原来偏化学的教育模式,加强临床医学知识的教育,这样同时具备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才能和医师一起平等讨论问题,从而真正参与临床用药工作;②重视临床实践,精心为临床药学生选择临床实习基地,并设计良好的实习计划,临床药学实践最好分为见习、实习、驻院等阶段进行,这样才能为临床输送符合要求的、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临床药学人才;③保证到临床实习的时间至少1年,最好设置6~8年制本硕连读的临床药学专业,因为临床药学是一门综合型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能综合应用药学和医学至少于临床实际的学生才能成为合格的临床药师,而要满足这一点,4~5年的学习是不够的,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独立工作;④要培养学生与患者、医护人员的沟通能力,临床药师主要就是为患者以及医护人员服务,为他们提供药学监护和用药信息的,因此只有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用心沟通,才能真正起到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作用;⑤注重以临床实践或临床案例分析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高早期接触专业、临床实践、临床演习和案例分析的机会,使学生能尽早把握临床药学的真实内涵与研究内容,以帮助学生有目的性地学习;⑥临床药学教育要紧跟医院药学的发展,并与国际药学教育接轨,医院药学特别是临床药学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研究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这就需要临床药学教育也不断丰富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跟上医院药学的时代步伐,培养具备新时代临床药师必备职业素质和技能的临床药学人才.
[关键词]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
我国在深刻认识到医疗机构临床药学的重要性之后,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医疗模式的医疗改革,对医疗技术和医疗政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为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1]。由于现今我国临床药学服务的内容已改变了以往一对一的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患者对使用的药物的综合评价体系和系统计划,构建新的跟踪系统等,一般来说,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模式的三个层次:
1.第一层:临床药学的开展
我国的药剂科学科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医药科学科,临床科学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改革开放以后,医药科学科没有很好的进行控制和调整,仍习惯于以往的用药方法,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问题的出现,同时,这些问题也成为了药剂科学科中一个重点的研究内容,这也使得药剂科学科的人才培养有了新的方向,这其中尤为显著的即为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转变。
1.1订立个科室的临床药理师,这是临床药学工作的前提,主要负责审核处方,包括药品名称、日期、医师签名等一系列药物的质量评价指标,要严格核查一些药物的配伍差错和禁忌,保证处方的合理性之后再提交与科室药师复核签字。
1.2在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中,医药师要积极的参与到临床治疗的工作中,建立和完善患者医疗机制,在治疗中注意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对负责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治疗的全称要直接面对患者,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建设一个安全高效经济的药学管理体系,为医疗机构临床药学的服务模式的建立创造前提条件。
1.3要充分了解患者的情况,查明患者的病因情况之后,要通过查询的资料查询患者的各项相关病史病例,评估治疗的需要。从药物的适应性与疗效等进行总体评估,保证患者、能够及时得到适宜的治疗。
1.4当务之急与我国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的改革首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调动药师的积极主动性。应当转变传统的思维和方法,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临床药学服务中所起的作用。部门也应当对薪酬制度进行调整,建立有效的激励体系,培养高素质的临床药师[2]。
2.第二层:临床药学知识的将的坚固
在我国,医院主要的运行机制仍以项目收费、自负盈亏为主,临床的药学价值仅通过社会和和个人来实现,药剂学科的发展缺乏动力,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医院的运行机制不断的进行完善,药剂科学科也被逐渐的重视起来,使得药剂学科在建设中更加注重其公平、高效,从而促进了医药学科的不断完善,一系列法规性文件与技术规范,为医院药学发展和药师作用的发挥创造了十分有利条件。
2.1坚实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要求要有坚固的临床药学知识作为基础,由药师长领导的各个可闷的临床药师共同组成了临床用药小组,参与和结合患者的实际方案制定一个合理的用药会诊,经过全面综合的分析,协助主治医师进行药物检测和药量根系,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方案,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以最大的限度充分的发挥药物的疗效,真正的达到“医者父母心”的行医理念和服务原则。
2.1主治医师与护士团队查房和对患者进行查房和对患者提供用药建议和对患者进行询问和建议,保证用药的安全以及合理,并且还要指导一些特殊患者和危机患者的抢救意见和用药指导。
2.3药学服务是整个医疗工作发展都一个至高点的反应,为了提高药学服务模式,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要求药师要通过用药知识的宣传与参与,开展药物的咨询服务等措施[3]。
3.第三层:临床药学的科学性
我国临床医药学的发展并不是只将目标定位在大中国的情态之下的,而是将之放在与世界的整体发展持平的一个程度上,传统的药学理念将被摒弃。新的药剂学科得到了越来越顺利的建设,临床学科的发展使得药剂科学科更加丰富的同时,对在学科建设中的障碍因素一一的破除,从而降低了建设过程中的发展阻力,使得建设的进程速度加快。
3.1通过对临床药学的用药配伍和副作用进行研究和探索,解决在临床药学服务中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模式探讨和技术支持。
3.2临床药师应当走向临床,进行实践与探究,不仅能够增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临床实际应用,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加药师用药时的信心。
3.3应当适当的拓宽服务的领域,开展各项与药学服务相关的项目,拓展自己所学学科的范围领域,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规划好临床药学服务模式。
3.4另外,要加强药剂科学科的信息化建设。我国医疗建设的速度让我们看到了可悲可喜的两个方面,要跟上时代的发展,积极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条必须长期探索的道路[4]。在药剂科学科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强化药剂科学科“信息流”的核心地位,不断提高药学的核心地位,促进临床药学的发展。临床药物信息系统是指通过收集和处理与临床相关的药品和医疗等信息,并将收集的有用结果引入到计算机管理当中,建立统一的咨询系统,以提高医护人员工作的方便快捷程度,进而使整个临床药学的工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随着药物医学的不断发展,我国医院正从药物导向逐步向患者导向转变,在今后的医疗工作当中,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意识,重视知识的积累和科学技能的不断提升,是现在的要求[5]。虽然在我国现今存有很多不利的因素使得我国目前临床药学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如:药学部门整体技术素质较低,不能满足药剂科学科的建设规划进程速度;工作模式落后,药剂学科的建设不能得到所需的工作调剂;思想观念落后,与改革发展的步伐不相匹配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在药剂学科的建设中越来越突出,因此,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我们不仅要充分掌握和应用国际上医院药学所推崇的“四新”理念,转变药剂学科学的发展方向,还要特别注意临床药师的培养,重视药剂科学科的建设水平,下面我们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们相信,在不断完善和研究中,我们将会探索出更为高效的模式出来。
参考文献:
[1]刘滔滔,钟小斌,陈龙英.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考核评价系统初探[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191):1714―1716.
[2]王晓璐,魏水易,纪晖.建立合理的临床药师职称制度、激励机制以及教育制度[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4,13(3):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