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5 10:16: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环境保护的意义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第1篇

关键词:生态园林;建设;环境保护

生态园林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新形势下,积极探究生态园林建设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1.生态园林建设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与价值

1.1改善城市环境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物密集程度、人口密集程度越来越严重,城市绿化程度降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大量废弃物、CO2、污染物严重危害城市环境。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注重了对植物景观的运用,不同的植物按照一定的风格构成了绿色空间,大量植物的种植和栽培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以及城市环境。

1.2合理规划城市空间

生态园林的建设非常注重因地制宜地对植物进行空间造景,结合城市具体地形与气候特点合理搭配植物。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按照生态园林的建设方案,可以在更好地满足人们观赏、娱乐、休闲的基础上,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生态园林建设以生态环境为起点,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通过尽可能地加强植物造景与地形的融合,避免了生硬的人工痕迹,进一步提升了自然环境与植物搭配的融合程度。与此同时,生态园林建设基于植物多样性原则,综合城市空间规划以及植物特点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了城市的环境质量与舒适度以及城市空间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1.3绿化城市

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结合了植物的高低、形态、色彩等情况,使生态园林看起来疏落有致、主次分明。生态园林的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运用了植物特性、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构建出了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使生态园林处处体现出自然环境之美。总之,生态园林建设在美化环境、绿化城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加强生态园林建设。促进环境保护

2.1以生态平衡为主导

生态平衡系统指的是在较为稳定环境中的生态系统,此系统内部功能与结构协调发展,能量输出与输入之间平衡发展,进而充分发挥出系统整体效益。生态园林建设的重要目标就是保护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因此,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着眼于整体生态环境建设,科学规,结合城市地形地貌、自然景观、江河湖泊以及本土植物等进行造景,协调组织多种因素,将其直接引入生态园林建设中,既能提高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又能提升园林的生态价值。例如,合肥、南京、丽江等城市均开始将森林、绿地、生态植物等引入园林建设中,积极建设与城市发展实际相吻合的生态园林景观。

2.2遵从生态位原则

生态位指的是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作用、功能以及地位。生态位原则直接决定了环境与物种之间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具体关系,决定着园林植物的选择与搭配,并直接影响着生态园林的综合功能与审美价值。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遵循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不同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植物类型,预防不同植物互相竞争的局面。功能健全、布局合理的复式群落结构能充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进而建设成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园林景观。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应充分结合区域特点,合理地选择树木、植物。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利用物种在营养、时间、空间上的生态位差异,合理搭配植物,进行植物造景。例如,杜鹃与槭树搭配不仅能保持生态景观、群落的稳定性,还能提升生态园林景观的整体价值。

2.3保持物种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园林建设、生物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途径。物种多样性:一方面反映了植物的均匀性与丰富度;另一方面反映了生态群落的稳定性与和谐性。因此,在生态园林建设中,必须保持物种多样性,合理配置不同的物种植物,充分利用多种生物、空间等资源,使不同植物合理搭配、优势互补,促使生态园林景观稳定发展,更好地保护园林生态环境,维持园林生态平衡。可以加强地被植物、彩叶植物及竹类植物的合理搭配,充分利用生态空间。地被植物不仅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彩叶植物观赏期长、成景陕,观赏价值极高,在园林建设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竹类植物风格特异、形态优美、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地被植物、彩叶植物及竹类植物的合理搭配,必将营造出观赏价值高、生态稳定的生态园林。

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环境保护,意义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房屋面积的中国,也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绿色建筑市场,我们测算,未来 10 年,中国绿色建筑市场改造的规模将超过30 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个需求的市场化运转,不但必然成为中国最大的改革主题之一,也将成为中国人民生活最流行的消费追求。

2.推动与发展绿色建筑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经济发达,城市化发展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规模也随之越来越大。建筑业大力发展为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但这种对能源过度消耗的建筑使人类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同时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污染。而绿色建筑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能源与环境的问题。首先,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能源紧张的必须。能源是建筑发展的生命,建筑业是能源消耗的主要体系,许多高消能、高投入、低效率的建筑使得能源问题日益严竣。或许有人会说,我国地大物博,自然能源丰富,但死水怕瓢盛,再丰富的资源不加以合理规划利用,不走节能、再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终将面临能源枯竭,生态环境重度污染的困镜。事实上,我国的人均占有自然资源量相对于世界平均量是处在非常低的水平。面对严竣的时代考验,绿色建筑体系的价值赋予了其历史使命,是当前社会条件下,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必须途径。其次,是解决气候污染的重要措施。时下,气候异常是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气候问题被提上日程。客观现实让人们认识到,建筑业的发展不仅造成能源紧张,也成为制造自然气候污染的重要元凶。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大量的建筑,它对气候环境产生着非常大的影响。而基本上所有的建筑都需要使用人工照明和机械空调,这也是建筑对气候环境污染的一大原因。据统计, 50 %的全球能量消耗都是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造成的。气候污染,全球气温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绿色建筑以低能消耗、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特点,切合节能减排主题,对解决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解决气候问题一大重要创举。因此,要想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维护人类生态平衡以及和谐共进,就必须大力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这种在倡导低碳环保,遵循自然生态原则的前提下的建设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将关系到人类更加长远的未来。

3.绿色建筑发展现状与建议。

3.1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绿色建筑从进入人们视野到人们对其基本理念的认知,再到进入技术实践研究中,时间并不长。相对来说,我国发展绿色建筑起步较晚,直到2005年,“建设节能与绿色建筑”才正式列入国家科技优先发展规划之中。政府不断出台的相关战略和相关法律法规为推动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和前提保障。截止目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推崇,建设面积突破了预期目标,各地相继推出一批示范性项目。绿色建筑的政策制度、评价制度、创新技术研究进一步完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立足长远,我们不能只看到成绩,发展的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更有待于我们解决。由于起步晚,我国绿色建筑理念和技术实践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各地发展水平不均,建筑总体规模比较小,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绿色建筑理念应运与技术实践的研究相对落后、缓慢,形势尤为不乐观。虽然“绝色”理念已成为共识,但现实中,绿色建筑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多困难。

3.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合理建议。

直观当前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现状,总结问题,结合实际,当前我们首要任务应从以下方面进行调整、改进:①增强政府介入力度。追溯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政策的推动作用巨大。因此,我国政府部门也要增强对绿色建筑的重视,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提高相关行业、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共同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政府作为发展的领头羊,实施诸多鼓励性和引导性政策,绿色建筑的发展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②绿色建筑发展的法规保障有待完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引导、制约和保障,绿色建筑也不例外。而我国是惟一一个以国家形式来推广绿色建筑的国家,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上更具社会影响,应依据我国情,举全民之力加快完善绿色建筑统一标准和地方标准体系的编制,确保标准能够覆盖不同的气候区及不同类型的建筑。③需要更理论、更适用技术的支持。绿色建筑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把握,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统计。我们要大推广绿色理念使之深入人心,在国外先进理论技术策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与创造适宜本土的绿色建筑技术,走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发展之路。使之再跟我们的理论结合起来,为绿色建筑了发展创造一个实实可实现空间.

4、如何节能环保

4.1 注重“产学研”加快对建筑节能的研究设计工作

1)开展标准化 、多样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设计 ,为实现住宅建筑节能的通用化、配套化、系统化提供技术支持。

2)在建筑体系上 ,要加快以承重结构为主线 ,包括围护结构、隔断、厨卫、门窗、管线等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符合产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完整建筑节能体系。

3)加速建设科技成果的转化及应用,使用智能遮阳及门窗自控系统,门窗应向节能、高档、新型、多功能、多品种的方向发展,减少使用能源,卫生间上下水管设计和使用 U 型管,避免外溢返臭和冬天防寒。

4)使用建筑节能部品体系 ,包括护 、厨卫 、设备 、智能化、小区配套等六大部品体系,要形成通用部品、系列开发、规模生产,不断研究、设计、生产出新颖、环保、防腐、隔音、保温、隔热的建筑节能材料。

5)在住宅中设计储放再生水的固定容器,充分利用再生水,要使建筑成为节能建筑和绿色环保建筑。

4.2 工业固体废渣在建筑材料中的综合利用

以粉煤灰为例: 据有关资料统计 2005 年产量已达到11677 万吨,综合利用 5592 吨,排入河海 176 万吨。 主要用来生产粉煤灰水泥、加气混凝土、蒸养粉煤灰砖、烧结粉煤灰砖、粉煤灰砌块。 而煤矸石建筑行业每年用来制砖就是 2000多万吨,年产砖 30 亿块。 由此可见,建筑工业为工业固体废渣的综合利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但据计算 2005 年工业固体废渣的平均利用率是 39.7%,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结语

实施绿色建筑要建设一个节约型的社会外,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只有把两者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系统工程,才能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实现绿色建筑, 除了干好本国的事业外, 还特别强调对全球环境的影响、对世界人民的影响,虽然我国还不是发达国家,还没受到京都议定书的制约,但从现在起,我们就要用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在世界面前显示出大国的义务、大国的责任、大国的风范,在世人面前,让中华民族的精神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佚名《浅淡环境保护与绿色建筑》,《生态环境网》 2009年09期

[2] 薛敏《绿色建筑对环境安全的保护意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李双 《建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第14期

[4] 华夏 张擘《探讨绿色建筑实施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第15期

第3篇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一直以来都是整个世界关心的问题,节能减排是人们总结出来具有重大意义的方法。节能减排对于环境保护的意义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现在可以看到的美好事物。它的意义从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节能减排应用于工业 、农业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人们俗称的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这些工业垃圾中含有很多有害物质,如果没有经过处理而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就可以造成空气、水、土壤、食物等环境的污染,导致环境质量恶化。

如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的废水,如果未经处理排放到河水中,水中的生物就会受到污染甚至死亡,受到污染的水用来灌溉庄稼,收获的农作物也遭到了污染。人们食用受到污染的水产品及农产品后身体机能就会受到影响,引起疾病甚至死亡。

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SO2、NO2等污染物,当它们溶于水气中,经过氧化便凝结成酸雨。酸雨能使土壤中的重金属溶解增加,能使水中生物生长受到影响并破坏水质,还能腐蚀建筑物,腐蚀人的皮肤。

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类农药的长期广泛使用,可造成农药残留,空气、水、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量的化学药物残留改变了土壤中化学元素的百分比,即改变土壤结构。

乱砍乱伐虽然近些年已明令禁止,但仍有不法分子违反法律,工业用树数量仍然庞大,树木减少、植被破坏,土壤沙化,沙漠面积每年都在增加,看着拍摄的众多的沙漠照片,触目惊心。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节能减排过程中,无限再生资源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可以发电、供暖等等,在工业、农业中应用十分广泛,减少了不可再生能源煤炭的使用,降低了能耗,温室气体、有毒气体的排放也随之减少。工农业坚持创新科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对环境加以保护,造福于子孙后代,坚持可持续发展。

二..节能减排应用于生活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垃圾的产量也在不断上升,城市改造后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外迁,生活性污染则成为大都市污染的主要来源。生活垃圾的成分比较复杂,不仅仅含有蛋白质、纤维素等可快速降解物质,还含有大量高分子难降解成分。

白色垃圾是人们最为头疼的污染之一,不仅影响城市美观,还造成环境污染。这类物质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属于难降解的高分子化合物。塑料袋虽然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这一时的方便却带来长久的危害。废塑料制品若混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会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若被动物当作食物吞入,会导致动物死亡,这样的事在动物园、牧区、农村、海洋中屡见不鲜。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物质,排放到自然水体中可使水中的藻类和水生生物大量繁殖,导致耗氧量增加,出现水体富营养化,赤潮便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2000年8月,深圳坝光至惠阳澳头海域发生赤潮,面积约20平方公里,此次赤潮导致东升网箱养殖区养殖的卵形鲳参、美国红鱼、红鳍笛鲷、师鱼等大批死亡。这只是2000年28起事件中的一起,同样的触目惊心。

为了国家乃至地球的美好,生活中,随身携带购物袋,抵制一次性垃圾袋的使用,减少白色污染,保护环境;选用不含磷洗涤用品,并节约用水,爱护水资源,保护地球的美丽蓝色;节约用纸、用笔,减少树木的砍伐,保护大自然的绿色生机。生活中时时注意节能减排,虽然这是个微小量变的过程,但是水滴穿石、铁杵成针,只要坚持,节能减排的意义就能实现。

在日常的生活消费和工作中,我们要增加节能和环保意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更要注重节能减排。如今,节能减排也已成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这样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节能环保的队伍中,环境保护的意义也会更快的实现。

三.节能减排应用于交通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当代社会对节能减排应用于交通尤为重视,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汽车数量迅猛增加,交通工具污染越来越严重。汽车排放的尾气是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交通工具产生的噪音,震动排入大气,也成为大都市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国的交通也在随之不断发展壮大,汽车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其数量在迅速的增加,产生的尾气所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对生态环境平衡及人类身体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人体患病率的增加以及光化学烟雾的产生方面。

据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中心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分担率调查显示,目前机动车氮氧化物造成的污染占城市空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的比例已上升到40.1%,一氧化碳的污染比重达到94.1%。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在50ul/L以上时,冠心病患者就会感到胸痛,还可以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动脉硬化、脑溢血和末梢神经炎等症状。

汽车尾气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一种浅蓝色的混合烟雾,即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对鼻、咽、喉、气管和肺等呼吸器官具有明显的刺激作用。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洛杉矶首先发现了光化学烟雾,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为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推动城市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工作,建设部决定,于2010年9月在全国开展主题为“绿色交通,低碳生活”的中国城市无车日活动,此项举动证明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措施有很多方面,可以使用清洁能源、甲醇或改为电驱动、无铅汽油等,这些措施目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在世界共同努力和关心下,节能减排一定会为地球大气环境净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 发展经济 保护环境 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

人类社会活动在发展着,自然界本身在演化着。社会生活和自然界都有自己的规律,当前面临枯竭的不可更新资源、环境污染的进一步加剧等等全球性问题说明,人类所直接面对的生态环境系统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向演化。因此,如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如何解决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直接关系到全人类千秋万代的事业。

1 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国家环保总局原局长解振华发表讲话时曾说,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传统经济不可避免的突出矛盾。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层矛盾,就要实现发展方式从传统经济到循环经济的转变,这是21世纪的战略选择。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现象,也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国家发展研究中心的冯飞先生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他的看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单位GDP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现在的发展方向是将环境因素纳入经济运行的内生变量,把环保作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通过环保降低生产成本,这样的循环经济在财务评价上应该也是可行的。

2 何谓循环经济

我们知道,仿生学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类得以用全景式的视角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普遍联系,造物界的神奇一次次为人类的进步发明提供灵感。21世纪的今天,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生态系统、食物链又成为人们解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神奇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人们所说的循环经济。

自然界的生物与非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物的高低级生物间,非生物与生物间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食物链。每一种非生物与生物都是这个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能量与物质在这个食物链中逐级传递,由低级到高级,又由高级到低级循环往复流动,使之形成一个相互关联和互动的生物链,从而维持自然界各物质间的自然生态平衡,保证了自然持续不断的发展。

人们受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的组成及运动原理的启发,对多工业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的工业系统之间也与自然生态平衡系统中的各种物质一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存在相互关联作用。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运用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原理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

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3 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态――生态工业

生态工业使在一定区域内的工业企业形成了互动的产业链,生产过程中上游产生的废物在下游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既实现了区域内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又实现了污染物产生的最小化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废物的充分利用带来一定的效益,使污染治理变成了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自觉行为,而不是在政府行政强制下的被动行为。

生态工业的发展并不只是立足于单一的工业企业或产业的发展,而是建立在多个企业或产业的相互关联互动发展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如果能在生态工业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当地的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及产业构成,通过有目的的规划,进行多个企业或产业间的链接和组合,建立起相互关联,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体系,无疑对该区域充分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工业的发展摒弃了传统工业发展中把经济与环保分离,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弊端。生态工业把不同阶段产生的废物利用在不同阶段的生产过程中,使污染在生产过程中即被消除掉,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循环发展,真正使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双赢。

生态工业园区是实现生态工业的重要途径,是循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大势所趋。生态工业园区是运用工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寻求企业间的关联度,进行产业链接,通过模拟自然生态循环平衡系统建立工业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循环途径和食物链网,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可以用作另一个工厂的投入或原材料,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物质闭环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通过以点带面,逐步建立起我国的生态工业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工业建设实质上是根据一定地域内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产业结构,进行产业间的组合、链接和补充,使之形成互为关联和互动的工业生态链或生态网。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的官员表示,要进一步加强生态工业建设的技术指导,制定生态工业规划编制,生态工业示范区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区验收等方面的技术指南和指标体系,使生态工业建设在规范、有序、目标明确、技术路线清楚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4 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的实践包括从企业层次废物排放最小化实践,到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内企业间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再到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在这三个层次中,生态工业已经成为循环经济实践的重要形态。生态工业是按照循环经济原理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及和谐生态功能的网络化、进化型工业组织模式。

循环经济体系是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物高效回收为特征的生态经济体系。由于它将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因而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经济过程中协调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

参考文献:

第5篇

伊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辖县,该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境内的黄河支流伊河纵贯南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具有农业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81万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较为严重,对农业生产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和杜绝污染,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工业“三废”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一是工业废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2011年为例,伊川县工业废气排放,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8万吨,粉尘的排放量为0.35万吨。另外还有砖瓦和焊剂行业排放的氟化物等,严重影响农作物生产,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直接或间接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危害,粉尘飘落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二是工业废水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伊川有十年九旱之称,特别是旱季,农业生产污灌现象严重。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1年,伊川农业生产用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因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个别还含有汞、铬等重金属,利用工业废水进行农业生产,造成有毒有害物质在作物中聚集,严重影响作物的安全和质量。三是工业废渣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当前,由于技术等各种原因,大量工业废渣得不到有效处理。以伊川县电厂为例,目前,每年产生粉煤灰150余万吨,近年来,虽不断加大粉煤灰综合利用力度,但仍有大量堆存,堆存过程中雨水冲刷、渗漏等影响企业周边的农业生产。

第二,生活污染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一是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这些生活污水一部分排入河渠,影响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被部分农民为减少农业生产费用,对农作物进行污灌,以伊川区域为例,2009~2011年间,年生活污水排放量由6000吨增加到1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居民进行污灌。二是生活垃圾污染。在生活垃圾中,除去有机物外,还有大量塑料、电池等污染环境的物质,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一般县级城市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但对农村村庄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还基本是空白,在城市周边和农村周围,随处可见农田被垃圾包围,农作物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二、当前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地缺乏保护规划。经对全县农田调查,全县农田70%缺乏周边环境规划和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二,缺乏农作物生产的质量标准。特别是传统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红薯等的生产,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主要靠农民自身按照传统模式进行生产,造成对农田环境缺少必要的监控。

第三,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在农产品市场上,质量安全信息是不对称的,生产者对此具有完全信息,而消费者具有部分信息或完全无信息。在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消费者仅仅凭借观察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确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假定在农产品市场上存在两种类型的产品:一是质量安全性较好的农产品;二是质量安全性较差的农产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逆向选择不仅可能加剧农产品质量和价格的下降,还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质量安全性好的农产品被挤出市场,从而最终导致市场的退化和“柠檬市场”的出现。

第四,部门管理不协调。环保、农业部门各自为战,部分工作协调不力,信息沟通不到位。如农田周边建成污染企业,环保部门清楚其排放的污染物,但不知道对农作物的影响,而农业部门不清楚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情况。具体到企业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最终都不明白,粮食质量到底如何,谁也说不清楚。

第五,基层组织不健全。当前,农村普遍缺少粮食生产安全管理机构和检测机构,农业生产安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控。

第六,群众环保意识不足。调查中发现,在农村,群众对农业生产的安全认识不够,求量不求质的问题相当普遍。

三、解决农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措施

第一,切实制定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规划,划定农业产地保护区,明确标准、目标和措施。

第二,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不是农业部门可以单独解决的,需政府各部门尤其是环保部门协同作战、综合整治,才能扭转环境污染严重局面。一是加大治理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对已有的工业“三废”排放企业要从严清理整顿。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小炼铁、小炼油、小造纸等“十五小”企业要坚决取缔,防止其死灰复燃。对属于国家限期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要限期停产,绝不手软。要采取政策、管理等方面的手段,引导和支持企业清洁生产,对“三废”进行回收利用,延伸产业链条,从根本上减少污染。二是提高准入门槛,减少污染项目。环保部门要把好市场准入关,采取环保一票否决制,坚决拒绝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拒绝污染总量超过总量指标的项目,坚决拒绝工艺落后已属于淘汰的项目。实行环境容量控制,对接近或超出环境容量的地方不再审批污染较大的建设项目。三是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的工业增长模式是以环境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循环经济可以把环保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按生态工业方式组织生产。

第三,加强农业污染的控制。一是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科学施肥技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使用杀虫灯、防虫网等器械进行物理防治或采用生物防治,以减少农药的污染。要大力开展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更新农药品种剂型,推广新型喷药器械,提高药效,减少污染。大力普及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推广使用专用肥、复混肥、生物肥、沼气肥等新型肥料,以满足无公害化蔬菜的生产要求。二是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相互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产品效益。三是以创建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和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根据生态创建要求,一要推广新能源技术,减少农村生活污染。大力开展沼气利用,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禽畜粪便进行处理,减少农村环境污染。二要对农村生活垃圾要集中起来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于房前屋后、田头路边,对电池等危险性垃圾要实施回收政策,以免严重污染农田生产环境。

第四,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成立专门的机构和检测机构,充实基层环保队伍和农技队伍,从人员上保证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第6篇

【关键词】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U412.3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强大的经济基础也为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近些年来,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迅猛,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正逐渐形成,不仅仅大大促进了了我国城乡,区域间的的基础设施的完善,更加强了区域间的交流合作,促进了文化,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繁荣,总体而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要致富,先修路的思想在很多地区广为流传。高速公路的覆盖,虽然很大程度的加强了公路沿线的经济文化发展,但一定程度而言,由于受到高速公路设计,施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高速公路也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威胁了高速公路沿线的生态平衡。随着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政策的提出,加强对高速公路的环境保护,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速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1. 高速公路对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设初期,由于大量边坡的开挖和填方会形成面积巨大的边坡,同时对区域环境内的原有动植物群落造成破坏,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随后与之相伴的坡面土壤侵蚀、山体坍塌、滑坡、河流阻塞、水污染等灾害,不仅影响道路的安全和水土资源的保护,而且危及周边地区环境及公共设施的安全。

2.高速公路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速公路施工规模逐渐扩大,施工的周期也越来越长,高速公路修建完毕,投入使用之后,可以使高速公路沿线的很多原来无法变现的农牧产品可以很快的得到运输,变卖。沿线个矿产资源,林业等各种自然资源能够得到更为便利的开发,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区域间的商品,信息,劳动力等多种类型的资源得到了更为优化的交换配置,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高速公路在促进沿线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也使得高速公路沿线的土地使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原有的单一的农田或者林地变成了商业开发用地,使得土地不再仅仅是发展农业,也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更为有价值的综合开发利用。在带来这些变化的同时,也使得很多农田永久的失去了农业生产的能力,而且,高速公路沿线容易产生一些“黄泥水”,很大程度的使得高速公路沿线的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受到了严重影响。最后,高速公路的建设,必然会使得沿线的居民发生拆迁,一定程度的改变了沿线原有的居民需求,带了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3. 高速公路对水文地质引起的破坏

高速公路在进行设计施工过程中,会因为填方和挖方对沿线的地质地貌产生影响。当一些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进行隧道施工时候,会进行仰面破的动土开挖,一定程度的破坏了整个山体的稳定性,容易发生塌方,泥石流,滑坡等多种地质自然灾害,由于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会进行比较多的动土开挖,如此,必须对地表的植被进行砍伐或者是毁坏,让高速公路眼线的土体,土壤更容易失去水分,变得更为松软干枯,发生风化严重,沙漠化,盐碱化等比较严重,当遇到雨水季节,很容易产生水土流失,从而引发比如河流渠道上升,湖泊淤积,从而造成一些洪峰涝灾。在施工过程中,会使用很多的重型施工机械设备,对沿线的土壤进行高强度的碾压,让土壤的结构和致密性,透水性能等方面发生变化。影响到土壤的肥力和透水透气性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

4. 造成水土流失

高速公路多会通过一些山区地形,而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一般都比较脆弱,在高速公路动土开挖时候,或者填方,挖方,挖隧道,土渣丢弃等各个方面,都会对工程沿线的水源产生很大的破坏,从而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三.加强高速公路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1.科学设计高速公路的走向

高速公路为了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会通过一些城镇地带,因此,在进行高速公路施工设计时候,可以从全局发展的需求考虑,尽量减少对耕地,农田的占用,通过科学测量,综合分析,选择最佳的高速公路穿过方向。减少多沿线土地资源的破坏。

2.对比选择最佳的路基设计方案

在高速公路进行施工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比分析,设计出最优的路基设计方法,如此,可以很大程度的对农田耕地等土地资源进行保护,也能够很大程度的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3.要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工程绿化

对高速公路周边的绿化工程关系到整个高速公路中环境保护的质量和效果。要在综合考虑到高速公路施工地段气候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植被种类,比如草皮,乔木,灌木等。针对具体的工程特点和自然风貌,采取有效的绿化措施,。如此,既可以防止高速公路沿线的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净化沿线的空气,同时,也可以使得沿线的景色得到美化。加强对沿线的绿化,不仅仅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也可以减少对公路的养护费用,有着一定的经济效益。

4.要加强对高速公路沿线的水土保护

在进行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要结合高速公路穿越地区的地质地貌特点,采取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等多种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的保护。在进行工程措施保护水土流失过程中,可以采用排水,导流等方式,比如可以在线路交叉处的灌溉渠道设置桥涵等,保证灌溉畅通。对一些高填深挖的高速公路地段,要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情况,用挡墙,护墙,浆砌片石等方式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护。

四.结语

高速公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过社会的和谐,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改变,对高速公路工程中环境保护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对高速公路工程中环境的保护标准和规范也更为严格。因此,要加强对高速公路工程中环境的保护,在综合考虑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规范,对高速公路的线路等方面做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并从公路全局出发,兼顾局部细节,严格控制高速公路施工环节,加强工程验收的规范性和制度化,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保护规范贯彻落实到整个高速公路的设计施工等全过程,如此,可以有效的实现高速公路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徐小余 陈放全 基于环境保护的高速公路路线设计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7期

[2]张莹 余卫民 渝湛高速公路(粤境段)环境保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期刊论文] 《公路》 ISTIC PKU -2007年6期

[3]李金玉 试论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的环境保护[期刊论文] 《环境保护科学》 ISTIC -2007年3期

[4]王莹 李纶 杨大禹 杨碧聪 保龙高速公路声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噪声与振动控制》 ISTIC PKU -2008年4期

[5]韩立波 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初探[学位论文] 2003 - 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

第7篇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达和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形成了明显的对比。目前我国在开发、加工和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多种生态环境问题。随着各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加大,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最突出、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一、提高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了我国的世界地位,以及综合实力,但是随之而来的生态资源问题也日益严峻,对于矿山开采领域来说,其开采矿石的过程中,原本就是一种机械式的破坏大自然的过程,因此,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那么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样一来,资源生态问题与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同时也非常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各省市中的相关部门应该以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充分体会到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尽快转变自身职能,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不断的完善和制定的新的制度,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环境保护方法,从而有效维系好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和谐[1]。

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基层矿山管理部门和企业业主的生态环境意识薄弱

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非常重要,其决策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但是,实际管理中,政府对于资源开发过于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所忽视,这就导致了基层矿山管理部门以及企业重生产,轻生态的现象普遍存在,久而久之,管理部门更加重视业务管理,对于生态环境的监督和管理力度越来越减退,人们往往只是看到了眼前利益,从而忽视长远发展。这对于矿山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2、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执法能力有待提高

从我目前的生态环境法律规章制度以及相关条例中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相对较少,在很多问题上没有明确规定,这也是我国目前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问题丛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在生态环境保护执行力度上,我国一部分地区在矿上生态环保工作上还是十分薄弱,具体表现为:执行机构体系不健全、在很多环保单位内部,根本没有单独的生态保护科室,其次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不重视自身工作,环境监理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其中还有少数人员在矿山环保中对于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不够重视,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基于上述种种问题,导致了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没能得以有效控制和解决[2]。

3、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职能相互脱节

现阶段,我国环保局在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方面,虽然已经逐渐加大了力度,但是与实际要求相比,还是远远不够,国土资源部在矿山环境管理职能上缺乏明确规定,也就是各部门的责任和义务都没有明确,环保局项目审查与监督部门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科室,彼此之间缺乏交流和联系,在具体进行工作的时候,由于管理部门与监督部门长期处于相互疏离的状态,因此,就会出现工作相互脱节的问题,同时采矿许可证与环境许可证件的审批也相互脱节,造成审批不管监督,监督无法真正履行的被动局面。具体到矿山项目的环保上,还没有突出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的特性,不能从源头上把握生态环境关。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的生态部门不能真正履行其职责,不能实现矿山项目建设前期和生产过程的全程监督。

三、解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探究

1、健全矿山生态环境许可证制度

第一,应立法规定矿山企业在进行矿山开发前不仅必须申请矿山生态环境许可证,还要具备环境计划、开采方式、环境影响评价、资源评价、复垦计划登记等资料,并对具体的计划方案、评价标准、开采及复垦的具体方案做出具体要求。第二,应当限制矿山企业的排污量,建议由主管部门进行登记及审核,审核时一定要对申报材料进行严格的核实,汇总当地排污总量信息,根据本地区的环境容量确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数,通过可行性分析和择优计算,确定矿山企业的允许排污量。

2、深化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及法律之后,我国在《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后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处理我国矿山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针对矿山项目的特殊性仍然存在不足,建议在下列方面予以加强。第一,在对区域环境实行评价时,充分考虑矿山周边生态环境的复杂性、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潜伏性。第二,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加大对环境影响的预测评价,尽量避免预测结果带有主观性。第三,要定期地对矿山开发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做动态的环境影响评价,使开发活动与环境影响评价同步进行。

3、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

首先,采矿权人必须依法履行矿山环境治理的义务。保证金是采矿权人为履行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义务而缴存的保证资金,促使采矿权人保护地质环境和自然景观。其次,保证金数额的确定也要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不得过高或过低。再次,建议有地质环境治理任务的地方政府设立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对停办、关闭、闭坑的矿山,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治理。保证金的缴纳数额的多少必须能够保障矿山生态环境可以得到全部完整恢复和治理。第四,如果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成效显著,环境恢复较好,那么当矿山生态环境治理验收合格后,保证金及其利息会全部返还给矿业主。

4、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污染监督检查制度

为了加强我国矿山的环境治理,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在矿山生态环境监督检查制度中,政府要对矿山企业环境治理的进度与程度进行监督检查,并规定报告制度;要严格按照“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落实企业具体的治理责任。可以借鉴国外的有效做法,在每个矿山设立一个矿山监察员,帮助有关执法部门进行一线执法。

5、建立矿山生态环境污染强制保险制

矿山开采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大,极易受到气候和地质灾害的影响,尤其是遇到地震、泥石流等不可抗力时,往往给环境和他人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根据我国民法中的无过错责任原则来看,又无人承担相关责任,从整个社会效益来说,对整个社会乃至受害人均不利。因此在此情况之下,建立矿山生态环境责任强制保险制是刻不容缓的[3]。

6、完善土地复垦制度

目前,随着我国矿山开发活动的全面开展,对矿山土地复垦法律制度作一个完善势在必行。在土地复垦制度中,采矿企业应该上交土地复垦计划,明确土地复垦及治理的对象、治理目标、治理办法、实施的进度和成本等内容,由主管部门监督执行。

结束语

采矿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也不可避免地使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受了破坏。我国现阶段由于法律制度的滞后助长了这种趋势。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根据我国目前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本国国情,汲取国外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先进经验,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体系可以说势在必行且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克帮.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

第8篇

举个例子:我国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个清澈见底的河流,但现在它已是鱼虾绝迹的污河,又为我们的地球母亲添多一道疤痕。这,不是给人类重重地敲响了警钟吗?

由此,我郑重地向仍未觉悟的人们建议:

第一,人类要想征服可怕的大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决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第二,要从我做起,首先选择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善待我们的家园、善待地球,共创一个美好的生活环境。

1、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

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2、绿色消费 环保选择

用无铅汽油、无镉铅电池、无磷洗涤剂,减少水与空气的污染。

购买低砩家用制冷器具、无砩发用摩丝,减少对臭氧层的污染。

3、分类回收 循环再用

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

4、讲究卫生 保护环境

第9篇

【关键词】公众环保;意识;环保工作;影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发展着,科技在提高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带来社会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资源长期、大量的开采,造成了对环境的巨大压力和破坏。所以,为了保护、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使公众树立和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并自觉保护环境,不仅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一、我国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现状

生存环境的恶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目前造成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压力的主要人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口增长数量过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现在,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问题,其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紧密相关,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讲,人口问题是其他一切问题的根源。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资源总量在世界上都位于靠前位置,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过多,所以人均资源占有量就非常少。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不断减少,这就迫使人们运用更多的手段去开采资源和能源,从而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和损害。同时,人口剧增还会导致教育的相对落后,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差,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加剧了对资源环境的损害。

(二)法制不够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的现象时有发生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项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毋庸置疑,从整体上看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而且缺少与之配套的实施细则,所以很难成为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一些地方的资源开发、经济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等决策,依然会由少数的领导作出,因而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一旦这些官员的环保意识不够,那么更会加剧对环境资源的破坏。

(三)生产技术不够先进,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问题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虽然如此,但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目前我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设和生产效率都不够高,工业化水平较低,又因为人们的环保意识差,管理方式方法混乱,这就必然导致了资源的利用率非常低,废物的排放量过大,从而造成对环境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二、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作用和影响

(一)公众的环保意识是提高保护环境工作的基础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另一方面,人类又能够通过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局部气候的改变等,而这些严重的后果最终的承受者还是人类。当然,人类对自然做出的各种伤害行为从根本上讲都是因为人们缺乏对于环境的正确的认识。因此,要想提高环境保护力度,就必须从公众的意识出发,只有公众在意识上充分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进行环保,如回收利用一定的物质资源,节约对非可再生资源的运用。

(二)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 我国的发展道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我国的科学发展观不妨这样定义: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根据我国科学发展观及道路方针的指导,我们可以看出,从实现文明发展道路,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都要高度依赖贯彻和开展环境教育。

(三)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有助于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增强 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民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严峻现实还缺乏清楚地了解认识,对中国环境保护的变化趋势盲目的持有乐观态度,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想,而且缺乏基本的环保知识,环境道德意识十分淡薄,并且公众参与环保的比例也相对较低。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是改善我国严峻的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更是落实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三、如何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一)应积极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管理机构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有英国和美国设立了专门的环保教育机构。长期以来,我国的的环保教育工作的设计和开展一般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者相关环境保护部门来进行管理。由于受到教育机构和环保主管部门工作目标的一定限制,由它们负责环保工作教育的开展,可以说会明显地降低环境保护在公众心理的地位和重视度,从而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国可以借鉴美国、英国的做法,设立一个专门的环保教育机构,从而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达到环保教育的效果。

(二)从上到下大力开展环保教育工作,使环保观念深入人心

1、在相关的领导决策层加大环保教育力度

(1)在政府部门加大环保教育力度。资源开发、经济规划、工程项目建设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统筹决策才能实施进行,因而必须要加大对领导决策层的环保知识教育力度,让环保意识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中,这样他们的所想和所做才能真正从环境出发,从而制定出既能发展经济又能保护环境的发展政策。

(2)加大对环保部门的教育力度。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担任着重要的职责,所以必须加大对环保部门执法力度的教育,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地位,从而树立环保部门在环保工作中的权威。另外,还要加强对环保工作者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及教育,增强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及重要性。

2、在基层加大环保教育力度

(1)建设、完善公众参与环保的机制。成功地完成环保工作,公众的参与是一项重要支撑。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公众有时并不清楚他们自身在环境保护方面都有哪些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行使和履行这些权利和义务。这就需要相关管理部门设立并完善一定的公众参与机制,使公众能够轻易的获取到清晰的环保知识,让环保宣传社区化、使环保意识全民化,以便于形成公众积极参与环保事业的良好局面。

(2)增强在学校的环保教育力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祖国的各项事业在未来都会落到他们的肩上,所以,从小培养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十分重要。青少年具有求知欲强,学习能力强,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的特点,抓好对他们的环保知识教育,必将会影响到我国未来社会建设中的方方面面。在中小学的教育中设立一定的环保教育课程,不仅能够使他们树立起环保意识,更能够以他们为中心,带动公众树立环保意识。

结论

公众的环保意识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和影响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更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能够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和工作效率,更能促进我国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更好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J].世界环境,1995(4)

[2]陈双基.环境教育发展走向[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0(10)

[3]陈志军,俞喧一.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功能[J].体育师友,1999(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