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 11:42: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阅读经典文学的看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成功的专题学术讨论
――评《文艺报》“为什么读经典”专栏
我们的文化传统是重视阅读经典的,但近些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失去了阅读经典的兴致和耐心,另一些人则借着让经典通俗化的名义将经典肤浅化,甚至庸俗化。处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情境下,《文艺报》组织开展以“为什么读经典”为主题的专栏讨论,可谓主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应运而生、适时而出。这是当今学术研究关注时代、参与现实、服务社会的成功案例和典型表现。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争鸣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由于“为什么读经典”专栏讨论的论题重要且是适时提出,因此吸引了文学理论界、当代文学研究界等领域的众多知名学者积极撰文参与讨论,可谓阵营强大,影响广泛。撰文者的视角是多方位的,论述的问题涉及多个侧面、多个层次,讨论取得的成果已经具有了相当的深度和较强的系统性。詹福瑞的《时代挑战与文化选择》敏锐而理性地正视问题,提出首先要讨论“为什么读经典”这个问题的前提,人们为什么不阅读经典了。当我们议论经典阅读这个问题时,说明经典阅读这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已经出现了问题。“问题”就是经典受到了挑战。论者在具体分析经典阅读所遇到的挑战的同时,深入地探讨了如何面对挑战的策略。吴元迈的《也谈文学经典》对文学经典自身进行了有深度的学理探讨,在给出“广义的经典指人类一切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界定后,层层深入地探讨了“文学经典的独特品格”、“文学经典的艺术奥秘”、“文学经典与我们”、“文学经典与时代调弦”等重要问题。刘俐俐的《叙事探究与文学经典研究》以与人类学视野相关的叙事探究理论来重新思考文学经典研究问题,得出了颇有启发性的如下新见解:人类的叙事本能是文学经典存在的根本理由;人类的叙事本能决定文学经典研究是永无完结的历时性过程;人类的叙事本能使文学经典研究在学习中展开。梅新林、葛永海的《独自去面对经典》深刻地指出在文化消费背景下,“重读经典”活动本身体现出复杂的时代性;基于对复杂的时代性的解析,论者提出了五条今天“重读经典”的有益建议。其他如,刘勇、张弛的《不读而还是经典的》,简德彬、林铁的《永恒的与流动的经典》等文,从不同侧面充分肯定经典不以某些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本质和永恒价值;谭旭东的《图书报刊出版与文学经典化》等文,专题研究文学经典建构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那就是书籍报刊印刷出版业的兴起对文学经典的形成和建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赖大仁的《当今谁更应该读经典》、朱静宇的《文学经典与人生智慧》、赵俊贤的《阅读经典与知识结构》等文,对今天我们如何更好地阅读经典做出了多方位的探索;田川流的《艺术经典的当代价值》由文学经典延伸到艺术经典,认为艺术经典与文学经典一样,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李玉平的《“文化熟知化”与艺术品质》等文提出区分“经典化”和“经典性”两个概念,认为“文化熟知化”是文学经典生成的必要途径;等等;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或借助不同研究方法对“为什么读经典”这一论题展开了有新意的、深入的探讨。综合起来看,上述各文的共同特点是:关注时代,直面现实,面向未来;在深入分析现状的同时,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力求做到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观察和分析。
“为什么读经典”专栏讨论是由《文艺报》慎重提出并认真组织开展的,但组织者并没有囿于己见,其眼光是开阔的,心胸是开放的,所以整个讨论也是开放的、自由的、生动活泼的,能发表多方面的意见乃至不同见解。在人们普遍肯定经典的意义和价值时,王先霈的《经典的两重性和对它的两种态度》特别具有独创性,该文指出,把“为什么读经典”作为一个问题,进行一场讨论,切合当前的需要,这个题目很好,很多人会对此有话要说;但同时,最好还有个相对应的题目,那就是“为什么不读经典”,鼓励有些人的不同意见发表。两个题目相配,议论起来可以避免片面偏颇,避免凌虚蹈空。该文进一步鲜明地提出论者的独到看法:就问题的本身来说,不是一切经典今天的人都需要读,不是任何一种经典对任何人都会开卷有益,不是一切人都需要读各门各科、各种各样的经典,读经典还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更明确地说,现在有些大媒体、大名人,所鼓吹要读的经典,现时在许多场合流行的经典解读的方式,未必都是适应时代需求的。论者在这里发表的意见,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此外,詹福瑞的《时代挑战与文化选择》提出经典的相对性,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经典保存下来,有些经典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是正常的。张浩文的《文学经典:时间的朋友和敌人》,指出,时间既是经典的“朋友”,时间又是经典的“敌人”,等等,都是论者独立思考的结晶。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经典阅读
中国是东方的文明古国,虽历经几千年的风雨洗礼,那灿烂的文化经典依然如太阳般熠熠生辉,滋养着炎黄子孙的灵魂。这些经典曾在功利的教育事业中被人为地忽略,看到国人更多的口吐“abc”,问及孔子都不知道何许人也时,我们的心震惊了。于是近些年的语文教育领域里呼吁阅读回归经典的呼声越来越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传承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能领略经典的博大精深,这样不仅不会有悖于我们的教学,反而会锦上添花。
一、重读经典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阅读经典,在文字所构造的美好境界中去感受美、领悟美,启迪自己的智慧与心灵。
1.阅读经典可以启迪智慧,提高思想认识
经典著作不单塑造了光辉的人物形象,张扬了人物的个性,它的价值更在于其蕴含了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优雅而通透的智慧,对于修养我们的人格,启迪我们的心灵都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犹如一道道清泉,灌溉着我们思想的田野。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告诫我们要珍惜生命;“人无信不立”启示我们做人要诚信;“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启迪我们生活应劳逸结合。在初中这个正在形成思想价值观的阶段,多阅诵读经典名篇,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开阔心灵,启迪智慧,何乐而不为?
2.阅读经典可以铸造坚实的文字功底,积累广泛的写作素材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它本身还是语言优美、讲究技法的名篇。如,孟子的散文,巧用比喻,说理形象,易于理解,使用大量的排偶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曹操的《短歌行》中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比喻精彩、诗律清新;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多么苍凉雄壮的边塞风光啊!这些美好的词句、意境、技法,都统统成为后人创作的范例。孔子诲人不倦、孟母三迁、曾参杀猪,陶渊明的淡泊、李白的洒脱、宋濂的勤奋、顾炎武的责任等令人敬仰的鲜活事例,即使穿越千年的风霜依然熠熠生辉,会成为写作中最真实而又典型的素材,架起文章的脊梁。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3.阅读经典可以传承民族文化,永葆其不竭的魅力
没有民族文化的民族是危险的,早晚会在历史的发展中失去本民族的特色,这样该多么可悲啊。让每个学生都去阅读,都能娓娓道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的神话,都能兴趣勃勃地说出司马光砸缸的睿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述武松打猛虎的勇敢,都知道仁义礼智信,都了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都弘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经典中流露着中华的精神,张扬着华夏的个性,传承着民族的血脉!经典,是不能不用心享用的精神食粮。
二、阅读经典的方法
1.举办经典阅读交流会
每个月举行一次读书交流会,大家就自己读的书籍,互相交流。如,讲述精彩片段,赏析妙语佳句,推荐自己最近看的好书、拟写颁奖词、故事会等。教师也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美文佳作,引导学生积累。只有这样真正去阅读,才能有效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2.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在学习阅读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不妨指导学生把经典文章改编成课本剧,用表演的方式展示,既能激发阅读兴趣,又能加深印象。如《木兰诗》《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等,在表演的过程中,经典就真的成了经典,当欣然而为之。
3.亲子同读,师生共读
教师要引导、鼓励家长陪孩子读书。教师自己也要主动阅读,带动学生一起走入经典,和学生一起交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看法。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靠大家的力量,有了良好的氛围,学生主动阅读,爱上阅读,而且能和家长、教师一起分享,还能促进家庭之间及师生关系的和谐。
4.仿写经典片段,积累妙语佳句,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少儿阅览室;少年儿童;阅读;职能
少儿阅览室作为重要的文化教育机构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教育对象是不满16岁的少年儿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儿童文学与少儿读物日益普及,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具有不同层次的阅读要求。少儿阅览室应该根据少儿的年龄和实际情况,为少年儿童提供具有典范性美学价值和教育意义的读物。年龄幼小的儿童适合读比较通俗易懂的童话、寓言、连环画和小学生作文等。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中学生则应该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和一些优秀杂志,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目前,受网络小说和快餐文化的冲击以及学习压力的影响,少儿阅读状况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系统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个人见解,希望可以为少儿阅览室的发展提供帮助。
一、少儿阅览室的教育意义
少儿阅览室具有公益性、服务性、低碳性与和谐性等特点,阅览室为少儿提供了大量的阅读作品,少儿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在低碳文化的引导下,阅览室里的灯光节能而且不刺目,自然就保护了少年儿童的视力,窗帘色彩柔和,能够起到遮光的作用。室内还摆放着赏心悦目、净化空气的绿色植物。这样的阅读环境和谐、愉快,可以充分调动少儿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阅览室会自动提醒少儿不要长时间看书,要注意保护眼睛,并为少儿提供了纯净水,保证少儿饮水方便。
阅览室里的读物种类繁多,具有丰富的教育内涵。很多少儿阅览室的墙壁上陈列着少儿必读名著表,并分为儿童必读经典作品和中学生必读名著表。表一就是某阅览室的儿童必读经典作品统计表。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儿童必读经典作品侧重于启蒙读物和童话故事,有利于启迪儿童的心智,在孩子的心灵上播种真善美的种子,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
作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基本判断能力的中学生来说,阅读经典名著有利于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培养庄重的气质,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塑造完美的人格,提升文化素养,与此同时,品读经典作品能够引导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鼓舞他们为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奋斗。很多阅览室在制作中学生必读书目统计表时分为三种不同的表格,例如古代必读书目统计表,现代必读文学表,外国文学名著表,以下统计表就是某阅览室的中学生必读书目表。
中学生在阅读这些文学经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动力,而且可以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古今中外的文化,扩大眼界,增长见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
二、少儿阅读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一)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目前,少年儿童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受网络文学、娱乐性文学的冲击,很多少儿喜欢读快餐文学和网络小说,据调查统计,某中学65%的学生喜欢看网络小说,20%的学生经常看杂志报刊,只有15%的学生会拼读文学名著。
另一方面,在学习与升学压力的影响下,小学六年级与初三的学生会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复习升学考试,几乎没有时间阅读其他作品。图书管理员在阅读方面的引导力度不足,没有指导来阅览室看书的学生深入体会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与智慧,学生意识不到品读文学经典的重要意义,必然对阅读文学经典缺乏兴趣。很多阅览室因为空间有限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实行全面开放制度,不能面向广大少儿读者。
(二)阅览室没有充分挖掘图书资源的价值
阅览室虽然有大量的优秀阅读作品,但是没有充分挖掘这些图书资源的价值,很多文学杂志放在书架上很长时间都没有人看过。在少儿来阅览室看书的过程中,阅览室的图书管理员没有对这些图书进行相关介绍,只是让少儿自由看书,没有引导少儿应该看哪方面的书。部分图书管理员专业水平有限,很难做好本职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少儿读物的价值,实现提高少儿文化素养的目标。
另一方面,阅览室的管理模式存在不足,很少为少儿开设读书讲座,举办读书活动,在阅读教学这方面存在缺陷。阅览室为了营造安静和谐的读书环境,禁止大声喧哗,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阅读的活跃化功能。
三、延伸与拓展阅览室教育职能的措施
(一)阅览室应加大开放力度,引导少儿广泛阅读文学经典
要发挥少儿阅览室的职能,应实施全面开放制度,允许更多的少儿来阅览室看书,然后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读书历程,或者写自己来阅览室读书的感想,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少儿的阅读兴趣,逐步实现阅读教育的目标。
另一方面,图书管理员要引导少儿广泛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为学生整理出大量必读书目的名称,告诉学生经典文学作品是优秀文化的精髓,具有无与伦比的思想价值、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读书可以使人明智、灵秀,能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陶冶思想情操,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图书管理员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阅读活动,可以通过扮演讲解员与教师的角色采用以点评感悟主导的教学路向,以策划引导为主的教学路向和汇报表演的展示阅读路向这三种阅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以点评感悟主导的教学路向属于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少儿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先用某一个话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让学生阅读《甜甜历险记》这篇和糖果有关的童话故事的时候,先询问学生最喜欢吃哪一种糖果,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发表自己对糖果的看法,然后再让学生阅读故事,等学生读完故事以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以策划引导为主的教学路向具有先进的技术性,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和西方教育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图书管理员在讲解文学阅读之前,先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或者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的表述猜测文章内容。汇报表演的展示方式是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让少儿展示自己的阅读学习成果,朗读优美的文章、名著精彩片段或者讲故事等,这也可以全面提高少儿的阅读鉴赏能力。图书管理员理应鼓励少儿可以讲述从书中阅读过的故事,也可以讲述自己编写的故事,开发少儿的潜能,提高少儿的写作水平与文学素养。
(二)完善阅览室的职能
阅览室应该为少儿开设读书讲座,让少儿理解读书的意义和价值,知道应该广泛阅读哪方面的书,让阅览室成为传播知识、扩大少儿视野、开发少儿潜能和提高少儿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文化场所。另外,阅览室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活动来调动少儿的阅读兴趣,例如"读书月活动"和"读后感写作比赛"等,少儿能够在参赛过程中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的发展,少儿阅览室的教育职能也在不断延伸,让少儿在阅读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心灵世界,增强精神动力,增长知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目前,少儿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因素是在网络文学和学习压力的影响下,少儿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偏少。因此,阅览室加强开放力度,图书管理员要引导少儿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允许学生来阅览室品读经典作品;阅览室应通过开始读书讲座和举办文化活动来完善教育职能,使阅览室成为传授知识,提高少儿文化素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文化场所。
参考文献:
[1]黄瑾.西南地区少儿图书馆教育职能延展的实践与思考[J].贵图学刊,2013(04)
[2]方孟秋.略谈少儿图书馆创新服务[J].图书管理理论与实践,2014(12)
双动诵读法包括“查、注、诵、演、评”五步。其中“查、注、诵、评”都侧重于静态的文义表象感知,即动脑的范畴;而“演”,则更多侧重于调动诵读个体全身的感知动作,动体又动情。故谓之“双动”。
我的双动诵读法是在引领小学生诵读经典作品中逐渐形成的高效诵读法。该诵读法已经尝试实施6年之久,成效显著。此诵读法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目前小学生诵读经典作品中出现的诵读兴致不高、诵读不够深入、诵读放任自流、教师引导缺失等问题。我的双动诵读法的实施,也体现了“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一教育主张。
一、形成背景
小学生诵读经典,对于他们文化底蕴和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已是教育界的共识。为此,国内外掀起了诵读经典的热潮。潍坊市奎文区各学校也顺时而动,利用学生在校六年的学习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有效的经典诵读。我的评演诵读法形成已有6年的时间,在幸福街小学争创“经典育人特色学校”之前。当时,小学生诵读经典是幸福街小学申报的一项省级“十一五”重点规划课题,全校语文老师都在根据课题方案引领学生诵读经典。但在实施诵读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经典作品并不是很感兴趣,读书的效率也不高,即使勉强读了,也很肤浅。有的老师把所读经典的书籍放到课外,学生更是感觉困难,部分学生对诵读没有兴趣,甚至个别学生对难字多、语言难懂的半文言经典作品有些反感,更谈不上有效的阅读。据调查,这样的诵读现状在其他小学也普遍存在。
我们发现造成小学生诵读经典不深入现状的原因很多。首先,经典的书籍大都属于文言的体系,这对于小学生来说,诵读是有难度的。其次,在现实的诵读中,学生诵读不够深入,兴致不高,诵读还有些放任自流。这表现在学生没有深入到语言文字中,没有真正的思考,读过之后,自己脑海中的人物形象比较模糊,文章中的语言在脑海中没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的精华没有积累更没有提炼。这样的阅读能提高阅读速度,但学生所花的时间精力与收获不成正比,其语文水平很难有飞跃式的提高。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引导缺失,对学生的诵读评价不够科学,导致了学生诵读不够深刻。
如何让小学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有兴趣地深入诵读经典作品呢?基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产生了研究的想法。这也是我们研究的切入点。
于是,我主持的课题“引领小学生深入诵读经典作品的策略研究”申报为潍坊市“十一五”立项课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规范而深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的评演诵读法形成了。该诵读法站在课程的高度,设计语文学习的内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诵读经典由肤浅变深刻。
看到学生诵读得很深入,在自豪的同时我还是感觉有些不踏实。虽然诵读的效果不错,但是却苦于自己对这样的做法一直找不到理论根据。直到读了朱永新教授的《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这本书是朱永新对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梳理。书中谈到清代学者李光地提出的精熟一书法,和我的评演诵读法是一致的。清代学者李光地强调:“读书要有记性,记性难强,某谓要练记性,须用一步书之法。不据大书小书,能将这部书烂熟,字字理解得道理透明,诸家说能辨其是非高下,此一部便是根,可以触悟他。”李光地认为,精读一部书的方法不仅有利于锻炼记忆力,也是触悟领会其他书籍的基础,对于精读的这部书,一定要选好,必须是能有利于打好基础、触类旁通的书。当看到这一读书法时,我感到特别兴奋,因为我从这里找到了这几年领着学生精读经典作品的有力支撑。
读完新课程标准后,此做法的支撑就更有力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1.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评价学生阅读经典作品,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3.应注意将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评价结合起来。这些在我的课堂中都有所体现。
二、实施策略
(一)站在课程的角度设计语文教学的内容
如果站在课程的角度审视语文学习,那么现行教材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点,在这个点上教师下再多的功夫,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见得有质的提高。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我把经典书籍的诵读和现行教材的学习同时作为了学生学语文的主要内容。把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度的整合,学生每学期除了学习现行教材外,还要精读一部经典名著。同时,我把学习的时间进行了适度的调整,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每个学期都安排诵读月,诵读月期间,学生在课堂上诵读经典作品。
很多老师会质疑:这样的读书不是占用了大量的课堂学习的时间吗?答案是肯定的。每学期,我班都会有读书月,这几周的时间,不学教材,只读书,课内、课外都读。这样就压缩了学教材的时间。当然,这几周也有测试,也有作业,不过都是与读书相关的。通过适度调整学习现行教材和诵读经典名著的时间,保证在课堂上诵读经典作品顺利进行。从几年的运行情况来看,这样做是可行的。
(二)实施流程
双动诵读法的一般流程为:
查:文通字顺注:思考批注演:揣摩表达诵:丰富积累评:概括提升。
1.查
我要求学生读经典书籍时必备一本字典。不理解的字词,必须要查字典,弄清楚字的读音及意思,并要求学生在书上注音,写出其意思。这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的第一步。学生读书必须备字典,要求学生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必须查字典。如《水浒》《三国演义》《史记》《西游记》《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经典中有许多学生不认识的字词,需要学生查字典,在书上注音,写出其意思。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调控,需要有策略。其实,对于小学生来说,不用高深莫测的策略,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会有效率。
尝试了一段时间后感觉有成效,但也出现了问题:听话的孩子照做了,但还有部分孩子懒得动,不认识的字就囫囵吞枣读过去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于是有了再次的思考和调整。我想到了评价。
我们怎么知道孩子读书时使用字典呢?这时教师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怎么评价呢?老师要检查孩子所读的书,在检查过程中,老师认为这个字你可能不会读,但你所阅读的书中却没有注音,那就要查一查、问一问。认真查字典,认真读的学生不但会受到口头表扬,还有一些量化指标要求他。可以说这一步对部分孩子来说不是兴趣使然,是教师要求的,规范其这样做。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还要求他们定期进行交流。如,让孩子把自己学会的字拿到课堂中来,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当一回小老师,负责教会本组成员,此方法的运用可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是调动孩子读书兴趣的第一步。既有教师对学生的硬性要求,规范他应该这么做,又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兴趣引领。学生当老师了,能教别人了,这是自豪感所带来兴趣。此方法的运用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这一步让学生初步读懂了作品。
这一步只是把书上的语言读通了。初步读懂了,但要深入地读,那就得想其他策略。我想到了语文教学中提倡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于是就有了第二步:注,即做批注。
2.注
每个人对语言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他认为精彩的语言肯定有他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要求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把能引发自己思考的句子、人物或是段落等画出来,并以批注的形式写明画出来的原因。这能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但是真的让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也非一日之事。根据老师要求,部分学生能做到,但一部分的学生做不到。怎么办?研究中真的随时出现问题,随时带来思考。我决定还是运用要求和评价。首先对于每一章,要求至少做批注2处,学生就算是完成任务。批注多的就在读书评价中加分。这个办法不错,班里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了,但是还有至少20%的学生存在应付的做法,这一小部分学生做的批注一看就是随意写的。怎么调整呢?教师检查。让学生说说为何在此处做批注,好在哪里?特别在哪里?和老师面对面交流。
相信孩子积累多了,当他下笔时,他的语言中就会不自觉地透出这种精练、典雅的语感。所以,我要求孩子在读书过程中做到“背死记硬”。当然不是死记硬背。所以就有了诵读法中的第三步:诵。
3.诵
积累是学生学习语言所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诵读经典的作品,我们发现,学生现在所用的许多名言、警句、成语等都出自其中。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些只是《史记》中的少数经典句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把这些经典的语句积累下来,丰富他们的积累。
我还要求孩子们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所认为的精彩片段做好记号,反复朗读,直至能背下来。为了能调动他们背诵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把部分语文课上成精彩片断诵读课,并且充分运用好评价手段以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学生上得很投入,教师也上得很轻松。
这样的课,我一般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他们谁背过了,让同学检查过关了,就到黑板上记下自己的名字,同时写上背过的精彩片断的个数。然后继续往下背,再背过了,就到黑板上改精彩片断的个数。下课后由小组长记录下个数,汇入到班级量化管理之中。看似乱哄哄的课堂,孩子们实则学得很投入。教师也很轻松,我们感觉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孩子们。
4.演
可以说,这是能深入阅读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一个环节。通过想象语言背后的意思及情景,学生在不断的揣想中,把握故事情节、人物神态、语言特点及整个人物的特点,然后运用适合的语言表达出来。
语文课中的表演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本以为孩子读半文言很难,很难深入地读。但通过课堂的表演看,用这种形式读书能化难为易,孩子能深入到古文中,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学生个个如小演员般啃着剧本。在形式上,我要求同学们自由组合,自己找搭档,不局限于前后四人一个小组,可以根据演的剧情随时加人或减人,也可以随时更换人,可以说孩子个个都是好演员。这个片断和这个同学演的,那个片断可能就要挑选更合适的另几名同学。
一般的表演课,我提前两周告诉孩子,这两周的时间就会掀起读书、表演的,下课了,在走廊中,孩子们没有了打闹嬉笑,他们都在郑重地排练,那一招一式,很是入情入境。
随着孩子表演热情逐渐高涨,我们的语文课也变得异常热闹。外人听了可能觉得有些吵。所以,我们上语文课的地点也改变了,从教室搬到了操场,一是怕影响其他班上课,二是孩子的表演互不影响。
这样的课堂,教师是真正的组织者,孩子们在自主、互助的氛围中,学得深入,学得快乐,他们很有兴趣,完全可以不“理会”教师。当然,这样的课堂同样也要教师的评价,如放风筝,教师得时刻拽一拽那根线,所以我会搬一个小板凳坐在一个角落,谁觉得自己的表演成熟了,就到我那里去过关,这也是评价的问题。学生在表演成熟要过关时才去找教师。
要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光有丰富的积累还是不够的。所以就产生了诵读法中的最后一步。
5.评
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肯定对故事、事件、人物等有自己的看法,我要求他们用流畅的语言把自己的这些看法表达出来。这不仅是对孩子组织语言,运用语言能力的训练,更是对语言的概括能力的一种训练。如写人物点评,一段话即可。同时要求学生调动自己丰富的积累,能运用的就尽量运用,也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如有的孩子借鉴说:“‘其身正,不令则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说大将军李陵的吧。”然后让学生接着点评。也可以用一个词进行高度的概括,说出你对人物的看法,如知错就改的廉颇,()的项羽,()的卫青,()的大禹,等等。这既是一种比较深入的读书,更是一种表达的训练。
诵读一部经典作品,按照这五步读下来,就读得很深刻了,语言的积累,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哪个情结如何,学生都会熟记于心,而且谈起来头头是道。
三、主要成效
关键词:阅读要领;阅读动机;自由表达;阅读教学
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一直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任务之一。开展“阅读经典”的活动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问题造成了阅读教学的低效。一是学生在阅读经典时,读得不够深入和仔细。在开展“阅读经典”的活动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贪多求快、一目十行,只对经典名著的故事概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而忽略了作品中的遣词造句、结构安排、古今中外的风土人情、各类知识等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式直接导致了他们虽然在阅读经典上花费的时间不少,却没有吸收到书中的精髓,无法体验到文学之美,没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丰富内心,提升素质。二是在开展阅读经典的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实际参与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不好掌控。尽管教师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书目和阅读的时间,但究竟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地阅读,读后又有哪些进步,成为教师进行考核和评量的一个难题。
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把经典读好、读透是摆在每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经过多次的思考和反复尝试,本人试图在“阅读经典”活动中,把“读”的活动进行拓展,以训练学生的说为突破口来促进学生的读,兼顾培养学生“说”的语文能力,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尝试进行高效的阅读教学。下面从口语训练、口语测试和限时演讲三个步骤来谈谈对构建高效阅读教学课堂的认识、理解。
笔者结合平日的理论学习和语文课堂实践的探索,将学生“读”的能力和“说”的能力结合起来培养,通过口语训练,帮助学生把握住阅读要领;通过口语测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通过限时演讲,鼓励学生阅读后的自由表达。这样的尝试能够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阅读活动,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口语训练,帮助学生把握阅读要领
教师开展以“阅读经典”为内容的口语训练,就要求学生把“经典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利用起来,通过自身的再加工后将信息输送出去,对学生的“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口语训练具体操作分三步。首先,教师提前布置给学生需要阅读的经典篇目,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心阅读,做好口语训练的准备。学生带着任务去“读”,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
接着,教师在课堂上列出和名著相关联的思考题目,要求学生思考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当堂展示。教师板书的“思考题目”,体现了教师对名著的理解和对学生阅读掌握的要求,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名著作进一步的思考。在这里,我想重点介绍我设计的关于名著阅读的思考题目。在我进行的口语训练当中,使用的训练题目有诗词欣赏方面的,如“《红楼梦》中给你印象最深的一首诗歌,并做出简要的赏析”;有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方面的,如“假设你是公司的老总,在《西游记》的师徒四人中,你会选择哪位做你的员工?说出理由”“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性格上的共同点”;有了解故事情节方面的,如:“列举一个《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经历的磨难,并讲述你从中受到的启发”;有比较阅读的,如:“《三国演义》中有位家喻户晓的军事家诸葛亮,他谋划的诸多战役堪称典范,前段时间热播的电影《赤壁》就是一例。那么,大家能告诉我,与他同期相存、争斗多年的另一位魏国著名军事家是谁吗?诸葛亮六出祁山与他交锋几次?结果如何?”“《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作者在刻画这些人物时,非常注意他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举个例子说说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这些思考题目的设置,一方面,要求学生对书中的人物或情节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督促了他们必须仔细地阅读原著,才能对著作中的关键人物、重要情节把握精准,并在此基础上养成善于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杜绝“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另一方面,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需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应对――思维清晰、条理分明、言简意赅地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是一个思维和表达训练的过程。小组内的讨论还是一个思维碰撞的机会,学生把自己已有的信息加工整合,交流合作。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能力、综合能力必然得到大幅提升。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及时点评、指导,这不仅使学生对本次阅读的名著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传递的阅读方法、技巧和思维的训练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乃至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都大有裨益。
二、口语测试,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
进行一段时间的口语训练后,教师拿出一节阅读课对全班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口语测试。测试的分数将记入学生的平时成绩。
我详细地介绍一下口语测试的操作过程。我将口语测试的总分定为100分,内容和表达各占50分。将事先准备好的几个与经典名著相关的问题作为测试题目,每个学生测试一题。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文能力有高下,为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还要提供几个备用问题,以便学生在不能作答的情况下,降低口语测试难度,对其加以引导。测试过程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答题情况评分,并在学生回答完毕后给予及时引导。如阅读《空城计》时,在感受了诸葛亮的机智谋略之后,请学生介绍“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等典故并对相关人物做出评价,激发学生对三国人物的好奇、敬仰、评点、思考,从而激起学生认识三国人物的欲望,阅读三国故事的兴趣,探索三国历史的信心。学生答题完毕后我直接对其进行反馈和指导。在内容上,是否忠实于原著,是否对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有准确的把握,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有没有合理性成了很重要的标准。在表达上,是否有话可说,能否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能否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做到表述清楚、自圆其说成了很重要的标准。指导时,对学生以鼓励为主,发现学生答题的亮点,并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进行简单讲解,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提高很快。口语测试是个系统工程,我建立了学生口语测试成绩档案,在进行过几次口语测试后,我对学生的阅读情况已经十分清楚,这有利于我在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中因材施教。对那些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对经典名著的内容越来越熟悉、掌握越来越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对那些一直没有进步的学生则要弄清情况,及时督促改进。
通过口语测试,学生逐渐重视对经典名著的阅读,积极、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测试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在阅读中没有关注到的重点,不理解的部分。针对这些不足,及时指出学生哪些方面理解上存在差异,循序渐进地进行正确指引。口语测试的成绩将协助我更详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看清楚每个学生在阅读、思维、表达方面的特点,以便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三、限时演讲,鼓励学生阅读后的自由表达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总结了阅读时的“三到法”,即“眼到、手到、心到”。其中他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心到。因为唯有做到心到,才能真正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我们的认知与思想。经过名著阅读、口语训练、口语测试这一系列的活动后,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加深了,知识面宽了。在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希望能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个限时三分钟的演讲机会,鼓励学生将在“阅读经典”这个活动中获得的纷繁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创新思维,自由发挥。
这是一个培养创新思维的舞台,鼓励学生经过训练掌握思维方法后自己思考的行为。思考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我们阅读时,对于文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问题的思考,联系现实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读完名著后对人生价值与自我的思考……我试图训练学生能够在演讲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不雷同,不抄袭,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自由表达。这中间,总有思维的火花,有让人惊喜的收获。同时,限时演讲也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剪裁素材的能力……学生收获的还有很多。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与其督促学生阅读,不如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调动他们阅读的紧迫感和内需力。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有效引进竞争机制,学生将加强对“经典”的理解,提升思想深度。以上是我在高效阅读教学中的一点尝试。
[关键词]经典阅读 图书管理员 阅读活动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0-0323-01
“与书相伴的每一分钟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阅读是要让真正的阳光住在心里。”“在书中不仅有眼前,更有诗和远方。”“在书中可以和优秀的人物为伴,思想共舞。”“要过日子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阅读让内心强大,勇敢面对抉择与挑战。”
然而在这个“快餐文化”日益盛行的今天,现代人已经无暇顾及经典,如果不把经典改头换面包装得面目全非,是不会有人要看的,于是“三国”被水煮,“西游”被大话,经典阅读已渐行渐远。那么置身于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置身于物欲横流、奢华浮躁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读书吗?即经典阅读,现在还有它的价值吗?图书管理员又该怎么做呢?
一、什么是经典
所谓经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常说的经典,是指那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经久不衰的著作,其内容或被大众普遍接受,或在某专业领域具有典范性与权威性,且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
在这个意义上讲,经典具有以下三个特性:影响力、时间性、广泛性。也就是说,一切著作,若要成为经典,它必须具有吸引力,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且所讨论的问题是人们普遍关心、普遍接受的。
二、为何阅读经典
1920年,曾开列一份〈〈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从《诗经》《论语》,到《史记》《汉书》,从陶渊明、李白,到欧阳修、马致远,皆入其选。1923年,清华一批学生出国留学在即,为了短期得到国学常识,请梁启超开列一个有关国学的书目。可见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注重传统经典阅读的民族;亦或许是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所赋予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作为现代人在新世纪亲近书籍特别是经典阅读是必要的。
1.文化传承
梁启超说:作为中国学人,就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2.价值的选择
梁启超认为,在我们困惑的时候,这些经典可以给我们以指引。唐文治的看法:“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故居今之世而欲救国,非读经不可。”
3.写作与气质
梁启超认为,青年学生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从中汲取养分,充实和丰富写作内容。
4.对传统的尊重
在美国,习读传统经典,同样是受人关注的话题。20世纪初以来,哥伦比亚大学就创设了“文学人文”和“当代文明”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致力于提供一个欧洲文学名著及哲学、社会理论名著选目。这两个目录包含了大量的西方传统经典。学校认为,学习这两门课,正是对西方传统的极度尊崇。
5.教养
一些学校很清楚地知道,社会弥漫着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通过对这些名著的讲授,希望引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从而远离消费主义和平庸趣味的污染,让名著的知识与思想能成为每一个人的教养的一部分。
三、作为图书管理员,如何引导读者进行经典阅读
1.采购经典书籍
采购是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开始,采购哪类书,采购多少册,都决定着藏书比例的合理性、科学性。虽说中外经典名著不像畅销书那样更新的速度快,但名著在图书馆藏书结构中应占有重要位置,图书采购要以名著作为经常性的采购对象。另外在采购时还要注意那些经典书籍的不同版本,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比如有原汁原味的原版著作;有适合年纪小一些读者阅读的注音插图版;有便于学习外文的英汉对照版;有始于连续阅读的成套成系列的版本;还有图文版、精简版、珍藏版等等。但是近几年戏说、歪说历史及古典名著成风,误导读者对传统文化、古籍名著的认识,所以采购时还应考虑出版社的权威性、专业性,比如岳麓书社、中华书局等都是较为规范的出版社。如果再贴心点,最好注意选择质量好、翻阅轻松的书籍。
2.定期推荐精品书目
别林斯基说的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置身茫茫书海,好些读者都应接不暇,一时无所适从。针对这一现状,图书馆可以通过馆员创造性的工作,将经过实践和时间验证的各种影响书目、推荐书目、必读书目、专题书目等有选择性地介绍给读者,并且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书目导读和促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书源,帮助他们接触和阅读这类比较优秀的读物。比如在两会期间,我馆相关馆员,根据会议内容的需要,专门搜集相关资料,跟踪服务两会人员。要想真正达到推荐的目的,个人觉得应具体考虑以下几点。
1)作为基层图书管理员,我们要根据不同年龄读者的不同需求,采取针对。就未成年读者而言,其兴趣受年龄和识字的限制,大都喜欢卡通类、科幻类、童话故事类、神化传说等书籍。他们的阅读动机不明确,容易受同伴和环境影响,在选择图书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图书管理员要加强对他们的阅读指导,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且有利健康成长的书籍,如拼音读物、寓言、谜语、神话传说、童话故事、科幻类、百科知识及英雄人物故事类图书;针对成年读者,则可推荐一些中外名著、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科普读物等。
2)从提高读者的文化素质着眼,推荐书籍的品种覆盖率要广,品种要比较全面。不能跟风,某个时间段流行什么就给读者推荐什么。推荐书目要像给读者配营养餐一样,或小说或散文,或科幻或诗歌,或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或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
3.组织多种有益的读书活动
1)现代社会,图书馆成为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基地,担负了更多的教育职能。作为图书管理员,我们应该向广大读者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经典的方法,必要时就阅读哪些经典、阅读经典等开展专题讲座。
2)提供交流平台,让其乐意读书。对于来馆读者而言,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公平合理的展示机会,让他们喜欢读书、痴迷于读书。比如组织开展名著人物推荐会、经典作品再现演出、经典作品传唱、经典作品知识竞赛,让经典作品进校园、进社区等。
3)拓展我馆现有的“小蜜蜂活动”,使其不仅仅局限于上书、整架。与此同时,引导他们在整架过程中发现适合自己的经典读物,阅读经典,进而向同学、朋友、家人进一步推荐经典。
总而言之,如果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另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参考文献
[1] 王余光.推荐书目与传统经典的命运[N].中华读书报,2008-4-23.
[2] 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7.
[3] 李焕娥.论文学名著的教育价值[J].天津:天津教科院学报,2002.
“诵读经典”就是诵读中华文化传统的经典著作。其实早些年就有很多家长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让未曾识字的孩子强行背诵《唐诗三百首》,那时,这样的做法不为人所提倡,认为这种在不理解基础上的背诵是一种填鸭式的教育,不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年所提倡的“诵读经典”其实是源于台湾的积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倡导利用13岁以前的人生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基础,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作出贡献。那么“诵读经典”到底有什么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去“诵读经典”呢?
首先,“诵读”的这些“经典”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是先人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它凝聚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与智慧。以《论语》为例,这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它的内容涉及治国从政、为人处世、学习态度方法等方方面面,学生通过诵读《论语》,可以大大拓宽视野,学习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能对古代的政治经济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再如《庄子》《老子》,已经涉及许多哲学内容,有一定的辩证法在里面,学生通过诵读,可以初步对辩证思维有一个感性认识。当然,对于中学生来说,更直接的意义在于,有利于学好语文。在诵读这些经典之后,他们可以将之运用到平时的说话作文中去,让文章增彩不少。经典诵读可以使学生的识字量显著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典文学的阅读能浸润学生的心灵。在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写作和言语表达引经据典提供了丰富的更具文化内涵的内容。经典诵读除了可以为学生写作提供大量的引经据典的丰富内容之外,还可以学习到古人的逻辑思维和写作的基本知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程度。从“经典”本身来看,它的确会对学生有不少好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鼓励孩子去读呢?
其次,我们的“经典诵读”区别于过去的让孩子死记硬背式的背诵,而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来达到记忆的目的。这与一般的背诵又有什么区别呢?一般的背诵是运用各种方法有目的地将材料识记下来的方法,背诵要求明确,要求在记忆过程中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所以,思维也容易疲劳,一次性背诵记忆的材料量也有限。而诵读则不然,它是通过对材料的反复诵读中达到的自然而然的记忆。这种方法每天所需要的时间并不多,可能只花上十分钟就够了,也不需要大脑高度紧张,对于反复诵读的内容,不管量有多少,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以背诵七首绝句为例,如果用诵读的方式每天诵读十分钟,一个星期后可以达到背诵的目的;如果用传统背诵的方法,每天背一首,一个星期也能全背出来。不过,实际效果却是用诵读的方式背诵的诗歌更流畅,而背诵的方式却可能已把第一天的诗歌忘得差不多了。“诵读”是一种全新的背诵方式,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背诵出了不少经典名篇,收获颇丰。
再次,在诵读实践中,可以感受中华经典的魅力,提高记忆力,积累语言,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一方面它能增强记忆力。科学家研究表明:正常人一出生,大脑就有1000亿个脑细胞或称神经元,它们彼此孤立。当受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刺激时,每根神经元会形成发达的神经网络,大脑的功能就越强,记忆能力越强,智力就越高。经典教育能够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快速的阶段,接受大量优秀的强而多的信息刺激,使孩子大脑每根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网络,也就使孩子大脑的沟壑就越多,大大提高儿童的记忆力。同时,在反复强化诵读的基础上,学生有意识增强专注程度,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摸索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创造力。经典教育看似简单落后,却是科学、高效、扎实而又易行的教育方法。他可以迅速开发右脑,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知觉、灵感、创造力,乃至真正地打开智慧的大门。在青少年时期,通过经典教育,接受大量优秀的强而多的信息刺激,学生大脑的沟壑就越多,脑力就越发达,智力就越高,这就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存在问题;现状分析;策略指导;取得效果
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首先,是书源问题。社会上一些乱七八糟,格调不高或庸俗污秽的书籍影响,其次,网络信息的传播,一些不良的信息总是最引人眼球的出现在通讯设备上,办公软件上等等。受此影响学生阅读兴趣大都集中在目前流行的言情、武打、青春偶像剧或漫画上,导致课外阅读的知识出现范围窄、层次低、较肤浅的现状。再次是单纯兴趣观点,阅读盲目性、缺乏自控能力,不会选择读物,不会利用图书馆。为了教育与社会接轨。由此,学校向学生推荐开拓指导阅读优秀读物,完善他们的心灵和人格,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经典名著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它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促进人不断地成长。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长篇名著,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选取适合学生的名著来阅读,激发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阅读活动是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在教师指导下,采用多种读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刚开始阅读课外长篇名著时,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不耐心,不细心,此时教师应首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让学生懂得,名著经过了时代的考验,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对自己的一生起决定性的作用,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外许多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的例子。激起学生对名著的兴趣。
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既浪漫又危险
而这一切又取决于有着怎样的阅读经历。要想扭转危机,就要补足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作品能引导他的人品方向,阅读名著经典作品,使人成年后变得自信而且满怀抱负。古今中外的名著,卷帙浩繁,不可能全部读过来。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年级不同,给学生确定阅读范围和时限,选择《语文新课程标准》建议的有品位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童年》、《简・爱》等,来让学生阅读,这些长篇名著比较适合学生的心理和情趣的需求。
三、阅读分阶段
阅读初期,使学生对名著有深厚的兴趣,同时,加强古典文学熏陶,引进阅读大门,组织观看易中天《品三国》、于丹《庄子心得》。在学生激情满满之时,开展名著讨论课,让学生得到道德、理智和美感的升华。
阅读中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跟进阅读方法介绍,关于《文章阅读的速读、跳读、精读和浏览》、《文章的凤头、猪肚和豹尾》、《文章的细节》、《人物形象在名著中》等讲座,给学生在阅读方面加以辅导。
阅读后期学生已大量的名著,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养。此时在阅读风气热烈的情况下,再向学生推荐《中外文学名著典藏系列(套装共10册)》主要包括:《缘缘堂》、《城南旧事》、《纳兰词话》、《童年》、《野草》、《朝花夕拾》、《寄小读者》、《园丁集》、《骆驼祥子?二马》、《茶馆?龙须沟》,内容丰富。《城南旧事》《海底两万里》、《海狼》、《鲁滨逊流浪记》、《哈克贝里・弗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福尔摩斯探案集》、《猎人笔记》、《父与子》、《罪与罚》、《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等。同时组织演讲比赛和名著任务辩论赛。
四、预期效果检验
(1)全校教师达成一致看法,认为名著人人要读。全校掀起一股读书热潮。
(2)76%的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感觉到不读书步自在。
(3)感觉名著就是名著,读不完和读不下去的情况逐渐减少。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名著精品中的人物,大部分学生感觉一定要了解名著中的故事和人物,不然感觉没面子。
(4)20%的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对平时漠视的花鸟、虫草及周边的人物开始感兴趣并细致观察,写出比较精彩的作文。他们中的大部分开发关注生活的点滴,热爱自己所处的环境。
梁启超先生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如果说“为了不需要教”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要做好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对教育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最好体现。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2]文红,董家平.《指导初中学生阅读名著的认识及实践》.成都教育学报,2006.
[3]杨敏.《阅读教学的案例及思考》.广西教育,2007,(Z4).
[4]谢银根.《新课标下的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初探》.教育导刊,2005,(09).
学生能不能真正阅读的关键是语文教师,文化经典教学和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有较高要求,要求教师要有广博和精深相结合的知识结构。如果只凭大学阶段或中学阶段读过的几本书指导学生阅读,迟早会“穿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炼好内功,打好功底。教师不但要广泛涉猎经典内容,而且对经典要有准确、深刻的理解,真正吃透经典的内涵,并能对经典文本进行独立的、创新性的解读,这样才能驾驭课堂,达到经典阅读的教学目的。
1.配合课堂教学
1.1 选修课教学现状。
人教版《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有关《论语》、《孟子》的阅读分别只有一单元共7课,每课围绕一个主题编排,以《论语》为例,每课取相关语句为标题,内容大体涉及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实践、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思想等。当前文化经典阅读教学存在以下弊端:架空经典文本以练代读讨论孔孟思想的,有不加选择依序读解经典而耗时费力的,占用过多教学时间;将识读概括当成最重要教学任务;对文化经典缺乏认同传承,一味批判纠偏。学生在经典作品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主要则是没有时间阅读,缺乏阅读兴趣,由于存在语言障碍,常常会看不下去,不能坚持读完;不理解主题,读不出内涵,没有好的阅读方法。
1.2 文化经典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思考。
教授孔孟,由于文本有大量复杂的实词、虚词与多变的句式,繁琐的人名字号,神秘的文化习俗让师生难以招架,如果不借助相应的参考资料、工具书或文献汇编,精心的设计教学流程,撰写详细的授课内容,要想在45分钟娓娓道来,恐怕没有几人可以胜任,我们如今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还是传统的讲授法。至于教学内容,到底是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与落实文言知识呢还是着重从思想内容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纵横延展,这个问题应该说一直困扰着很多教师。
笔者认为文化经典的教学内容可分成文字、文章和文化三个层次,逐层深入,先扫除语言障碍,让学生读懂文章,理解和积累语言文字,在这个基础上学习章法,分析和鉴赏文章章法技巧的,最后让学生评析和传承文化传统的,提升思想。
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古汉语词典自行疏通文意,教师只需要对其中的重要字词和文言现象加以点拨即可。在点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文言知识,从中总结出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次要加强诵读,让学生能熟练背诵重点篇章,这是学生积累文言文知识,培养语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老师带有活力色彩地解读上文学经典,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诸如对话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手段,引领学生挖掘出经典的当下意义。
2.课外阅读
《论语》、《孟子》博大精深,课文选读部分并不能完全充分展示其魅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己知阅读向未知阅读延伸。因此,必须通过指导,提升学生阅读经典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1 制定阅读计划。
学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阅读经典,语文教师以身作则,不仅自己,也要帮助学生制订一份阅读计划。计划中应包括阅读目的、方法、进度等。为配合此项活动,教师每周可抽出一堂课进行“经典名著研究”。还可每月作一次阅读心得交流,以便鼓励督促,并使之加深对经典名著的理解。
2.2 阅读检测。
中学生的经典阅读必须采取检测手段,除了在月考、期中期末试卷出一定比例的考题题检测外,还要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心得,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对优秀者进行表扬。
2.3 有效阅读策略指导。
能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阅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品质。在经典教学中,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策略,让学生成为自我阅读活动的策划者和监控者,成为阅读的真正的主人。什么是阅读策略?曾祥芹《阅读学新论》认为所谓“阅读策略”,它是指“阅读主体为保证阅读任务的完成、阅读效率的提高,对阅读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谋略。这种谋略既有对阅读全程所做的宏观的总体谋划,也有对某一阅读行为的具体方略,还包括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阅读策略关注的就是“为达到阅读目的、应当采取何种阅读方法、按怎样的步骤来读”的问题。阅读策略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它的理想化状态是:学生拿到读物,能够自觉确定阅读目标、灵活调用阅读方法、有效监控阅读过程、最后能够对阅读效果作出客观评价;最终养成自觉运用策略进行有效阅读的习惯。所以说,阅读策略是一种有意识的、可灵活调整的认知活动的计划,是阅读前读者主体对阅读活动的筹划和部署。
绝大多数中学生他们的阅读经验贫乏,如果从老师那儿得不到科学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阅读的低效、盲目是可想而知的。课内的经典阅读策略指导到位,还能帮助学生由课内的经典或经典节选部分走向更广阔、更完整的课外经典。经典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策略”势在必行。
其次,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阅读策略”教学?在经典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阅读策略的一般模式是:确定阅读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监控阅读过程、评价阅读效果。而这四步都强调学生主动自觉,这是有效阅读的根本要求。
(1)指导学生自主确定阅读目的。《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部分的教学目标要点:“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具体阅读时,要引导学生注重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要求能够从材料中筛选出作者的看法,并进行分析和概括和评价。
(2)引导学生自己选择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依存于阅读主体和阅读客体,受制于阅读目标和阅读思路。可以说,有多少读者,有多少读物,就会有多少阅读方法。文化经典的阅读方法: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做点读笔记,抄名言,写摘要,作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比较阅读、批判性阅读等。
(3)要求学生自觉监控阅读过程。在阅读时对策略过程进行监控和调节也是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要引导学生检查是否理解所读文章的内容。并根据理解情况及时调整阅读策略,改变注意水平和阅读速度。
(4)鼓励学生自觉评价阅读效果。这是指阅读结束后评价自己的理解程度,了解认知活动的结果是否达到目的以获取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