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建筑标准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5 15:48: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标准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建筑标准设计

第1篇

1、商业建筑设计中建筑材料的节约与应用

商业建筑不同于民用建筑,商家更注重建筑的地标性,建筑的外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样会应用大量的材料对建筑的外立面进行装饰,从而使得材料没有很好地得到应用,导致材料的浪费。对此我们在设计的时候要把绿色建筑技术用到商业建筑中去。尽量减少和避免无用装饰结构的设计,或是以最少的材料达到最好的效果。目前,商业建筑材料的节约主要通过采用绿色环保技术达到,降低装饰构件的能量消耗,采用可以再次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从而提高节能效果。在建筑结构体系选择方面要着重参考资源需求量小、对环境影响小的建筑体系,在建筑强度件设计时,要选用强度较高的混凝土及钢材等,减少建筑材料占用空间量,从而节约建筑用地。

2、商业建筑设计中节约土地设计标准的应用

在进行商业建筑设计时,要注意商业建筑的用地情况及室外环境情况。商业建筑通常处城市之中,在本已十分紧张的城市土地上建造商业建筑,就要最大的发挥出建筑所用土地的所有空间,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进行综合性利用。并对相关的建筑设计尽量采用自然通风、自然光照等设计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对相关噪音的处理,尽可能的结合道路沿线景观设置绿化带,减少噪音污染。此外,在进行具体的商业建筑设计时,还要对预先制定出一定的绿色施工方案,对可能由于施工而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进行及时的预防及整治。

3、节约能源的绿色设计理念的应用

商业建筑的绿色环保理念还体现在建筑窗体及墙体的设计之中,在设计中要注重窗墙比及朝向问题,在建筑保湿方面可采用先进的墙体保证技术,室同温度调节可采用节能空调系统进行调节。此外,可以利用市政热网蒸汽凝结水的余热为建筑提供所需的生活热水以及其他的节能设备。在商业建筑中,可以通过自然通风的模拟优化建筑幕墙来开启位置对于水资源的节约问题,也要采用绿色的建筑技术,节水器也可以利用到商业建筑中。

二、商业建筑设计中要注意的绿色建筑准则

1、对商业建筑中室内的环境质量的监控

除了了商业建筑中注意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标准,也要注意对商业建筑中室内的环境质量的监控。室内的设计要结合建筑立面来设计遮阳反光板,分区照明并控制优化的采光设计。同时分析室内各功能区的噪声源情况,分别安排合理的噪声功能区,进行优化的隔声设计。在商业建筑的室内做到视野优化设计,并且在人员密集的区域中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以保证健康而舒适的室内环境。

2、把握绿色建筑准则,对商业建筑中运营进行有效管理

商业的运营管理的灵活性很强,商业要实施高水平和高质量的管理,尤其注意商业建筑中的垃圾分类回收以及处理方法。在商业的建筑中注意设备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并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行。此外,还要提供高水平的物业管理,对商业综合体以及商务的办公楼中的空调通风系统以及其他动力用能系统设置合理的监测系统。

三、总结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给排水,标准体系,应用

建筑给排水设计是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是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技术依据和准则,正确理解和运用现行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是设计人员能够设计出符合工程建设规定控制的质量标准、系统合理并能达到预期使用功能的产品的关键。

1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应用存在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建筑给排水技术标准有几百种,分为四级两类,四级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两类即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另外还有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用于设计参考的还有建筑给排水设计手册和各种技术措施。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往往对这些标准、手册和技术措施不能明确地界定和在使用上不能准确地把握。审图人员在审图时常常发现设计人员在写设计依据时出现下列问题:1、重要规范漏写;2、把技术措施当作设计依据写;3、写了与本工程无关的规范;4、所列举的不是最新版本的规范。还有对于规范的地位、层次不能很好地理清,导致所写的设计依据层次混乱等问题。另外,对于规范条文理解和应用有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整体设计质量。

2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

建筑给排水设计标准体系分为基础标准、通用标准、专用标准三个层次。

2.1基础标准

是指在某一专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术语、符号、计量单位、图形、模数、基本分类、基本原则等的标准。如给水排水制图标准、给水排水设计基本术语标准等。

2.2通用标准

是指针对某一类标准化对象制订的覆盖面较大的共性标准。它可作为制订专用标准的依据。如通用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要求,通用的质量要求,通用的设计、施工要求与试验方法,以及通用的管理技术等。

2.3专用标准

是指针对某一具体标准化对象或作为通用标准的补充、延伸制订的专项标准。它的覆盖面一般不大。如某种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及质量验收的要求和方法,某个范围的安全、卫生、环保要求,某项试验方法,某类产品的应用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等。

现在将给排水设计中最常用的基础标准、通用标准及专用标准列举如下:

基础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1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

GB/T50001-2001

2

给水排水制图标准

GB/T501062001

通用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3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9

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5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05年版)

GB50045-95

专用标准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代号

1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50067-97

2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2001(2005年版)

3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50140-2005

4

气体灭火设计规范

GB50370-2005

5

低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51-92(2000年版)

6

高倍数、中倍数泡沫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96-93(2002年版)

7

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38-2003

8

二氧化碳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193-93(2010年版)

9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

GB 50364--2005

10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50400-2006

11

游泳池给水排水工程技术规程

CJJ122-2008

12

二次供水工程技术规程

CJJ140-2010

13

住宅建筑规范

GB50368-2005

14

住宅设计规范

GB50096-1999(2003年版)

15

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

GB50038-2005

16

第3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围护结构;设计标准

1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在不同气候特征环境下的地区具有不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根据我国相关的节能设计标准在夏热冬冷地区具有不同的建筑设计方案计划、施工任务以及具体工作内容,对于南北方来说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不同,北方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的原因采暖能耗远远超过南方,所以在建筑设计上的围护结构和保暖结构设计需要具有更高的标准要求。建筑节能设计一般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围护结构,指的是对门窗结构的设计标准;二是生活方式,例如温度和湿度造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建筑的设计结构要符合温度和湿度要求;三是设备系统,建筑在进行节能设计时需要具备一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自我保护和独立运行。制定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良好地控制建筑的能耗大小,但是在建筑节能设计中涉及到的建筑者使用方式和设备很难用准确地标准去衡量并加以控制针对同类型的地区出台了不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于北方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来说,采暖系统在大范围内覆盖,注重提高建筑本身的保暖性尤其是围护结构保温的隔热性能,以便减少空调设备的使用达到节能的效果,与未采取节能设计的建筑相比在空调设备和采暖设备上的能耗应节约到一半以上,在2010年出台的相关节设计标准来看,将“采暖和空调能耗”作为能耗基准值,但在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之下最后得到的实际水平与能耗目标还有有所差异。对于严寒和寒冷地区的建筑来说,节能百分比目标和能耗基准值又不同的含义,在以往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要求采暖能耗在百分百的基础之上节能30%、50%和65%,要实现这些节能目标主要依靠对围护结构进行节能设计创新,这一地区的居民生活方式与假设的生活方式差异较小,所以对于节能量的计算数据上的差异较小,在严寒和寒冷地区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集中采暖系统管网和热源并没有被包括在内,所以要确保围护结构承担起节能设计的任务需要这一地区的城市规划建设和供热相关部门共同制定方案与贯彻落实。

2建筑节能量估算

建筑消耗的能源成为国内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尤其是在未来几年内建筑能耗将达到总能耗的30%及以上,能源的急剧消耗会带来能源危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房屋建筑和公共建筑中实行节能设计来减少能源消耗,尤其是在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等方面,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需要按照既定的设计图纸进行建造,同时也要关注建筑节能设计并对建筑进行节能量估算,确保其符合相关节能设计标准。

2.1对建筑节能量的估算条件

建筑通过节能设计之后减少的能源消耗量而增加了部分收益就是这个建筑的节能量,要遵循相关规定内容明确需要进行计算和分析的数据,例如当要计算的内容含有100%的能耗基准值,需要将所有数值计算在内,不同的地区必须具备的要素不同,北方地区是采暖设计结构,南方地区是空调设备系统。

2.2相关数据计算

在对围护结构包括外墙、门窗、屋顶等保温性能进行计算时都需要运用到热传导系数,如果在一种材料之中热量的传导速度越大,说明这种材料具备较差的隔热性能,用K0表示传热系数,其公式为K0=1/R0。R0是隔热材料中的传热阻,由内外表面的换热阻大小所决定,R0=Ri+∑R+Re,其中∑R是各个材料中的热阻和,需要计算出材料的热阻、厚度和导热系数,当导热系数较小时该材料为绝热材料。对于外窗等围护结构的节能量进行估算时,要运用到窗墙比系数、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等数据,如果窗墙比越小那么建筑的自然采光效果越好,能够有效节省建筑的照明能耗,在目前的建筑节能技术中利用铝合金断热型材能够建造出效果和性能最好的窗,其窗体的传热系数用K表示,数值为1.5W/m2•K,相较于普通材料的传热系数6.4W/m2•K是它的六倍。窗体部分热量的流失是建筑能源消耗较大的部分,所以根据建筑节能设计相关标准来看,窗墙比要小于0.7,虽然在建筑外观的设计上会有所影响,但利用较好地材料能够满足标准要求和设计的外观需求。除了窗墙比之外还有对当阳光的遮挡效果,即遮阳系数,SC值。在夏热冬冷地区一般要进行外遮阳设计,遮阳系数为玻璃的遮阳系数与外遮阳的遮阳系数相乘,如果没有外遮阳设计时,遮阳系数就等于玻璃的遮阳系数,要想去的较好地采光效果就需要具备较大的遮阳系数,将3mm的标准白玻璃作为计算基础,其太阳光的透过率为0.89,建筑物使用的材料太阳光透过率除以0.89就可以获得所使用材料的遮阳系数,对于SC的标准要求大于0.4,小于0.6。

2.3举例说明

以东北地区某民用建筑为例子,建筑所在的热工分区为严寒地区,建筑设计节能标准中规定的节能目标为50%,结合当地居民生活的具体方式和生活环境,包括空调设备、水电等能量的消耗,发现该地区建筑的平均能耗数值与实际能耗较为详尽,节能百分比相一致,小区的建筑面积为5300×104m2,,根据节能设计标准估算节能量计算方法来看,结合热源传播效果和供热系统的运行功率,该小区的平均耗能为24kgce/m2,其节能量为53.23×104tce,达到了50%的节能设计目标。

3结语

节能是当前建筑工程中最重要的任务和目标,不但节省大量的建筑资源和建筑成本,而且能够有效为居民提供一个绿色环保舒适的生存空间,对建筑进行科学正确的节能量估算,明确节能百分比的构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就能在设计环节对建筑工程进行改善和调整,促进建筑施工节能目标的实现,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涛,朱建雯.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节能量估算[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3):122.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原则;标准;规范

Abstract:Today, we have a wide assortment of design schools and different value-orientation whereas architectural design is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merely meeting design standards and codes, so it becomes necessary to reaffirm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to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of architects. It is even more necessary to improve architectural design standards and encourage innovation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rchitectural codes.

Keywords: architectural;principles;design standards;codes

中图分类号:TU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8-0105-01

两千年多前维特鲁威就将建筑三要素归为“实用、经济、美观”,尽管不断变化的流派风格不断地挑战这一命题,但是它仍然坚固地站在建筑类教科书的原理一行,这个原则指导我们大规模高速度地复制完成一个又一个建筑工程。然而建筑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它所包含的目标和内容也随时代而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几乎没有条件去谈论建筑的精神属性,更没有人去实践理想城市问题以及文化、生态等问题。今天,不断涌现的新思想新技术,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的不断变化,我们的确应该认真思考建筑设计的标准和规范了。

1 “实用”和“经济”依然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过去讲“在可能情况下的美观”,现在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社会财富的悬殊,资本和权利的力量正在瓦解建筑的基本原则。然而对于13亿人口的大国,建筑设计必须有所制约,就是在考虑资源、人口、土地、能源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的前提下,坚持“实用、经济”的原则。如果脱离国情,仅仅是表现资本和权利的设计欲望,而不关心具体的国力、普通大众的生活,那么就脱离了建筑设计的真实标准,就不能称为好的建筑。

同时,“实用”、“经济”是一个社会的综合结果,而不是技术上制订一个不变的体系。维特鲁威的三个基本原则延续至今如果仍然有意义,是因为它具有社会发展的动态内质。不同社会形态同一个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都有对实用经济的不同理解要求。因此实用和经济原则是对应当前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是任何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2市场是建筑设计的评判标准

所谓建筑设计标准,在计划经济年代,由于是国家投资,需要控制规模,在建筑面积、用地、设备、装修等方面规定上限,便于解决既满足基本使用要求,又不铺涨浪费。进入市场经济年代后,除政府投资项目外,一般就不必制定建设标准性质的建筑设计标准。如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可以制定经济实用住宅设计标准或廉租住宅设计标准,而商品住宅应根据市场上需求来确定项目的标准。比如,《住宅设计规范》中统一制定套型及其使用面积已不适用。舒适程度是和造价联系在一起的,经济是规范的要素之一,但是不能因此就过份地强调经济,比如大连的一个开发区正在拆迁近60万平方米寿命不足二十年的建筑群,当初就是过于强调经济,从而造成现在更大的浪费。因此,经济的原则应该从长远发展的全寿命角度综合看。

因此建筑标准应该交由市场来检验,这些年来,好的建筑和好的建筑师是通过市场的考验产生的,而不是依靠专家的或建筑的标准来评判的。市场会促进整个建筑的繁荣,激发建筑师的创作热情,好建筑的标准也就不断地丰富。

3减少强制性内容对建筑创作的限制

国外技术标准大多是产品标准和基础标准,而且是推荐性的标准,建筑设计标准规范较少。一般建筑设计除必须遵守建筑技术法规外,就应用设计资料、指南、手册等。标准体系应在技术法规的基础上制订,除少数为建筑法规指定的技术标准是强制性以外,大多数技术标准是推荐性的。我国当前状况是市场经济尚不成熟,开发商讲求经济利益,设计师力求标新立异,形式主义盛行,不讲求建筑的实用,而且有的是浪费资源和能源,破坏环境。还有是设计人员水平有限,年轻一代功力不够。因此,强制性标准规范还不能取消,但应逐步减少,将强制性的内容逐步提升到技术法规中去,并向推荐性标准转移,要建立推荐性标准的权威性,成为标准体系的主体。要真正区别强制性与推荐性内容,不要设过多强制性的内容来限制建筑创作。

4职业道德是建筑设计的衡量标准

当代建筑有三个趋势:第一个趋势是保护传统的保留性建筑。第二个趋势是保护环境,提倡绿色建筑。第三个趋势是数字建筑。关于绿色建筑,并不是把绿色放在建筑上就叫绿色建筑了,而是要有很多的标准,有绿色建筑的一套系统。仅就能源的问题来说,太阳能、风能都可以在设计中应用。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绿色建筑的相应标准和规范。好的建筑要尊重环境、体现节能、环保,凝聚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就是依靠建筑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操守。

建筑创作是不能用标准来衡量的,有标准就会有限制,有了束缚则无法创作。但是建筑设计应该有原则,应该提倡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以正义、诚实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以建筑创作的理念引领未来生活。也就是说建筑设计的创作原则,是依靠建筑师的良知和知识能力营建未来社会,把握社会发展和经济命脉才能创造好的作品。

5在建筑规范中创新

规范是带有法律性的东西,一方面永远是滞后的,另一方面永远有通融的空间。规范永远不是为了建筑的多元化而制定的,然而并不就是说有了规范就不会有多元化的设计。最主要的是建筑师要理解规范建立的意义在哪儿,变通方式同样能达到创新的要求。

很多人喜欢欧洲一些城市的风貌,这些城市的风貌也完全是由当地的规范所决定。法国老城区在规范和标准上更加细致,每条街道每个城区都不同,哪个房子要保留,要保留的时候建筑可以建成什么样的程度,不保留的时候可以建到什么程度,都在规范中限定出来。建筑但并不因为规范严谨就盖不出特殊的建筑来。

第5篇

关键词:标准层;原则;平面形状;构成手法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ndard layer concept, elaborates basic principle of standard layer design and graphic forms, and finally analyzes the design method of various types of building standard.

Key words: standard layer; principle; plane shape; compositio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中规定:10 层及 10 层以上的民用建筑和总高度超过 24m 的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为高层建筑。建筑高度超过 100m 的建筑均为超高层建筑。在建筑水平与垂直系统中,有由大多数相同的楼层重叠起来的空间,这些空间的建筑、结构、设备等性质均相同,称之为标准层。

1 标准层的相关概念

在建筑水平与垂直系统中,有由大多数相同的楼层重叠起来的空间,这些空间的建筑、结构、设备等性质均相同,称之为标准层。

在高层中,建筑除了受竖向荷载作用外,还要考虑风力或地震力引起的水平荷载,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标准层设计的自由度。高层建筑的竖向交通系统以电梯为主,楼梯只是一个消防疏散和短距离运输的辅助手段,这点对标准层平面布局的灵活性构成了极大影响。

2 标准层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重复性原则

标准层的竖向积层,向空中发展是含有标准层建筑的固有属性。有效水平重叠与合理垂直贯穿是建筑标准层设计的基本精髓,揭示出高层建筑的实质构成。为此,重复性是标准层设计要遵守的最为基本原则。这种重复可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完全重复和部分重复。完全重复是最为常见和最简单的重复原则,即标准层平面的各项要素都完全一致,随着建筑的日新月异,完全机械式的重复所带来的空间单调、形式乏味被人们所重视,而部分重复原则在标准层的设计中表现了更为强大的优势。

2.2 高效性原则

高效、集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针对标准层这样一个容纳丰富社会活动的场所来说,更加具有现实性,提高标准层空间的高效利用率、使用率等关系到整栋建筑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标准层高效性原则是现在以至将来标准层所必须遵守和充分重视的基本设计原则。

2.3 安全性原则

标准层的安全性原则主要指交通组织、消防疏散的安全性以及结

构材料的坚固性。

2.3.1 交通疏散的安全性由于标准层建筑面积一般都较大, 使用功能复杂,各种设备管线繁多,人员密度大,人和各种物品的流动量大,引起火灾的潜在因素颇多。发生火灾时,将被火情围困人员迅速安全地疏散到地面安全地带是防火疏散设计的重要环节。疏散设计的原则是路线简单明了,便于人们在紧急时进行判断,同时提供从室内任何位置向两个方向疏散的可能性。

2.3.2 结构材料的坚固性不同性质的建筑等级都有规定的使用年限,这种划分主要就是从建筑的结构、材料的耐久性来确定的。在合理的

结构选型基础上,要保证建筑材料的可靠性,保证标准层的使用寿命。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建筑不能完全按照规范的使用年限进行维修和拆除,所以,在标准层的结构选取、材料配比上要放宽限度,尽量为延长建筑的使用周期做出富余,这也是保障标准层安全性的重要一点。

2.4 经济性原则

标准层的经济性长期以来一直是设计者和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标准层形状的经济效益主要从长宽比予以考虑。相对来说,随着建筑层数、规模的增大,办公、商务等需要有较大进深的建筑更适合用点形的塔式;旅馆、住宅、医院等更适合用条形的板式,由于在大规模时进深受限,如果要采取塔式不得不采用内天井,而损失使用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标准层长宽比较小(≤2)的宽板式高层得到了广泛的采用,如果利用得当常能有效地利用塔式和板式的长处,避开短处。

2.5 人本性原则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已经成为当代建筑师创作的基本原则,是以人的基本生活、心理、行为和文化物质为出发点的设计。

2.5.1 人性化建筑的目的就是为人服务,人性化是建筑的生命,在今天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强调人性化设计更有必要。标准层人本性设计就是要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新一代建筑标准层空间布局更为灵活,空间设计的侧重点应向营造宽松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转变。在设计中“中庭空间”“、景观空间”“、交往空间”“、共享空间”的概念不断被采纳,并与功能空间相结合,为标准层人性化设计铺开道路。

2.5.2 可持续性对自然的渴望是人的本性, 注重标准层生态化设计是人本性的重要体现。要保持生态必然要做到节能,两者互为因果关系。可持续性建筑标准层设计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设计中要紧紧把握“注重效益、崇尚自然、尊重科学”三个生态建筑基本点。“注重效益”就是“建造房屋少用资源,使用房屋节约能源”“,崇尚自然”就是通过建筑设计和构造的处理手法,实现建筑标准层平面高效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隔热和遮阳。“尊重科学”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建筑标准层的设计达到生态建筑的要求。

3 标准层的平面构成手法

3.1 组合连接

组合连接简称组接,可分为硬连接和软连接,都是将相同或不同的若干个形状有序连成一体的构成方式。

3.2 复合叠加

复合叠加是将相同或不同的几何平面采用“交集”相叠形成新的平面形式。如方形的叠加、圆形的叠加、方与圆的叠加等。采用这种方法,可在基本几何形体的基础上以复合方式衍生出多样化的建筑体形。

3.3 网格旋转

这种组合方式往往是利用单一的几何形平面单元在平面构成网格上进行圆周式转动,以简单元素做平面进行立体构成的变形处理,可以打破简单形体重复的单调、乏味,获得非同一般的效果。也可将不同的形以几何中心为圆心进行多角度旋转。此种构成方式虽然平面形式简单,但逻辑性很强,对构件尺寸设计及施工的精度要求很高。这些处理都能产生光怪陆离的平面及立体形态。

3.4 边角切割

边角切割是在完整基本几何形上做局部的简单剪切,是标准层构成及建筑造型上最为常用的手法之一,是在简单几何形平面基础上,用直线或曲线为“刀”对其进行切削,构成新的平面形式。

3.5 多向扭曲

扭曲是将基础几何形标准层平面隔层按着某种规律进行不同角度的扭曲变异或在“力”的作用下整体变化,如矩形弯成弧形,扭成 S 形等,这些均可产生奇妙的新型平面空间关系和赋有雕塑感的建筑形象。

3.6 自由成形

自由成形就是适形的平面形式,是依据场地环境条件和造型上的需要,充分利用钢筋混凝土的可塑性,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平面形式。复杂的基地形状,不规则的边缘条件,采用不规则图形设计的方式布置建筑,使建筑的体型与基地相呼应,是建筑师设计的基本手法。这种构成方式虽然不能有明显章法可循,但一定是有机的、整体的、符合形式美物质运动规律的。

4 各类建筑标准层设计

4.1 居住类建筑以居住为使用主体的建筑标准层平面多以单元(住宅单元、客房单元)形式出现,各单元空间划分方式基本相同,规模大小差别不大,基本表现均质空间效果。建筑外观也呈均匀变化趋势,很少出现大面积体快及材质的对比处理。

4.2 办公类建筑

第6篇

我国在80年代前,由于片面的强调降低基本建设的造价和减轻结构自重,导致一再削弱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水平,采暖和空调能耗大,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很差,形成设置费与维持使用费严重失调局面。现我国建筑用能已接近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3。

建筑在我国分为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工业建筑本身能耗不大,所以国家还未对工业建筑作出节能方面的要求。民用建筑又分为两大类: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在各专家编写规范之前的社会调查阶段中由电业总局与燃气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就目前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而言,居住建筑能耗与公共建筑或国外居住建筑相比是非常少的。居住建筑提倡节能设计,目的是提高人们生活的舒适性。而公共建筑提倡节能设计才是建立集约型社会的关键环节。公共建筑分为以下几类:办公建筑(写字楼、政府部门办公楼),商业建筑(商场、金融建筑),旅游建筑(旅馆、娱乐场所),科教文卫建筑(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体育),通信建筑(邮电、通讯、广播)以及交通运输(机场、车站等)。有数据显示:就政府部门办公楼每年所消耗能量相当于全国八亿农民全年全部的能耗:办公室里夏天穿毛衣御寒、冬天衬衣短袖解署、白天亮灯办公、热水机饮水机下班后没人关。现在全球范围内已开始能源紧张,尤以中国较为严重,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能源的使用和节约就更加迫切了。

以下着重介绍《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有关建筑部分的要求。《标准》比刚才提到以往的有关规范要严格些,按照本标准设计,与未采取节能措施前相比,全年能耗应减少50%。《标准》的章节不多,共7页17条,但简明扼要,省去了复杂的热工公式,归纳总结出来几点要点,强调了规范的实用性。涉及到的基础知识及术语结合规范本身展开叙述:

1 热工设计的分区:

按照我国的气候条件,划分为五个分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以及温和地区。

热工分区的基本规律是: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基本是我国的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这些地区的地域辽阔,面积大,建筑节能设计起步也比较早,经验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主要考虑的是冬季保温。夏热冬冷地区大体上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成都、武汉、南京、上海等,这些地区的建筑的节能设计由于历史原因起步较晚,面积虽然不是最大,但人口密度高,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可以说这一地区的节能潜力最大,效果也会最明显。设计考虑的是冬季保温与夏季防热兼顾。夏热冬暖地区大体上是华南地区:福州、广州、南宁、台北等。这些地区的建筑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夏季防热。温和地区,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如:昆明、西昌、元江等。一般可不考虑夏季防热,部分地区注意冬季保温。《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在这五个分区的基础上根据公共建筑节能的设计特点作了些调整:把严寒地区细分为严寒A区与严寒B区,而温和地区不强制执行节能设计标准。

2 热传导系数:

这个概念是本标准的核心名词.所有的围护结构:门、窗、外墙、屋顶以及地面都围绕这个概念展开的。图纸审查或政府检查部门的抽查也是这个数据。她的名词解释为: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1h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2.k 。简单的说便是热量在某种材料里传递的速度,速度越小,那么这种材料的隔热性能也就越好。怎样求得这个数据呢? 传热系数K0=1/ R0 。

R0 ,传热阻 :R0 = Ri + ∑R + Re 单位:m2/K .W

Ri 与Re 分别是材料内外表面的换热阻。他们是固定数据,可由表差得:0.11m2/K .W 0.04m2/K .W 。

∑R是各层材料的热阻之和。某单层材料的热阻R=δ/λ,δ为该材料的厚度,单位是m,λ为该材料的导热系数,单位是W/m .K。λ为此公式求值过程中的关键数据,也是每种材料的固有的属性。她的名词解释为:1m厚的物体,两侧空气温度差为1℃,1h通过1m2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W/m.k 。通常把导热系数λ小于0.3 W/m .K并能用于绝热工程的材料,叫做绝热材料。导热系数是绝热材料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热物理指标。例如:普通混凝土λ=1.74W/m .K,钢筋混凝土λ=1.51W/m .K,多孔砖λ=0.58W/m .K,聚乙烯泡沫塑料λ=0.047W/m .K,聚氨酯硬泡沫塑料λ=0.0216W/m .K,(这种材料在全球范围内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作为建筑绝热工程中最普遍使用的材料),而铸铁λ=49.9W/m .K。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卡特比勒办公楼的外墙部分设计采用聚异氰脲酸酯(PIR),这种更新型的材料λ=0.020W/m .K,属绝热材料。这便是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的求解过程。

下面结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上海地区的各部分围护结的隔热要求构逐一探讨:

2.1 屋面:K≤0.70W/m2.k

我们的习惯做法一般可以满足这个要求。例如:120厚现浇混凝土楼板+20厚水泥砂浆找平层+泡沫混凝土找坡层最薄30厚+40厚的λ=0.03W/m .K挤塑板(XPS)+防水层+20厚水泥砂浆保护层,这样的做法就可以达到K≤0.60W/m2.k。须注意关键的保温层一般应选用40厚挤塑板,若选用聚苯板,厚度应增加至60。

2.2 外窗部分

第7篇

【关键词】建筑;策划;设计;技术;质量标准;信息

生产行业也面临着为了占到不断变得专业化的市场的份额,更多的产品也因而发生了变化这个问题。甚至于在得到了更为严密控制的生产程序中,提供多样性的真正费用也并不总是得到人们理解的。如今的生产目标是大规模定制或者对于产品进行调整以便满足特殊的顾客需求,同时将费用保持在或者接近于大规模生产的费用水平。能够使其得以实现的方法就是最大程度地利用用户友好界面的信息技术系统、生产技术和装备的迅速改良、富有经验的供应商和供应系统以及新的管理结构。建筑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伴随着对于用比以往低的价格和更少的时间来交付出一个定制的解决方案的不断增长的需求。惟一不同的只是产品的范围而已;问题基本上是一样的。然而,用来衡量建筑设计中的多样性“数量”的技术目前还需要进行开发。

1.设计是任务的一个网络

复杂的设计程序包含了来自许多专业人士的贡献。在信息的每一次传递过程中都有时间流逝了,而这些信息被吸收进了接收者自己的设计生成过程中去了。将信息结合起来所花费的时间取决于信息的数量、质量和它对于整体设计的生成来说的重要性方面。在许多例子中,在分离的组织里开展的设计工作是可以平行展开的,但是因为瞄准了的是一个单独的整体化目标,即:建筑,在每一个专业设计师之间都必须有实质性的相互参照。每一个专业的工作内容很可能都是不同的,影响到了所需要的资源和用来完成每一个部分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每一次交换都可能会带来积极的进展,或者它可能要求在前面阶段里产生一些变化。

因此,设计程序是内部相互关联并且在设计专家们之间的一种设计信息的不稳定交换,这就要求仔细地进行规划和协调。当一幢建筑的设计程序包含了少量的连续操作的时候,那么对于整个程序的管理工作来说相对就很简单了。然而,因为每一个构件都是固定在别的构件上面的,所以在每一个构件的设计师们之间必须有一种频繁并且具体的互相作用,以便确保用来巩固和支持的供应物是相容的。因而专家设计师之间的前后次序和接触点就形成了设计活动的一个网络。

2.开发有效细节的环境

对于健全技术的简单应用和成本效率构建之间的联系是被人们广泛了解的。没有经过重大修改就被利用的简单系统可能无法制作出令人兴奋的设计来,但是它们确实使得重复、学习和自动防故障装置得以实现。在美国,专业承包商们在不同的项目中对于相同的途径拥有一个很广大的应用范围。生产力因此可以很高,工资也是如此,因而劳动力的总体社会地位也很高。现在对于使用标准化了的产品的迫切要求是受到了它们能够带来经济繁荣的这种认知所驱动的。

美国和日本的承包商们都意识到如果想要提供一个高质量的产品的话,建筑工作就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他们非常注意管理他们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因为建筑过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客户的业务要求可能会在这段时间里发生变化,然后建筑团队就会得到一份修改过的要求大纲。如果这种情况不得到控制的话,那么建筑工作就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环境中,因而变得很难操纵。对于一个项目的成功管理是通过尽早地控制客户做决定的程序来提供决定的确定性这种方法来进行。这通常是由让客户们完全参与到具体的决策制定程序中去的方式来实现的,这样他们就会意识到必要的时间安排以及所制定决策带来的后果了。

根据一个行业的成员们安置它们优先次序时的主要方向来看,设计和建筑的途径是两极分化的。英国通过密切注意细节将第一优先考虑的因素定为设计。别的国家通过密切注意细节将成本效率定为优先考虑的事情。两个系统都利用专业承包商来达到这些目标,但是它们对于程序造成的影响却是极为不同的。

3.降低费用的技术对设计分化

为了理解受设计领导的一种途径的某些内涵,七幢英国建筑物组成的一个例子被进行了分析(格雷,1996年)。对于主要构件的测试显示了一次性使用的构件的利用率相当高。在所有的构件中,至少有一半在建筑物的设计中是独一无二的。剩下的构件在一个设计中被重复使用的平均次数在2 ~6次之间。尽管有些结构性的构件,例如地板架和横梁确实被频繁地使用,这可能会给人造成一种初步印象,好像建筑物是为了经济目的而设计的,没有总体上的连贯性。在独特构件这种程度的利用率情况下,几乎没有与非现场预先制作方面相关的成本优势了,所以惟一的利润就在于现场的迅速生产上了。

4.关注细节对承担风险

低成本的途径要求对于细节要极为关注,而且要经常进行过滤筛选,去除掉不必要的东西,以便确保重复率和简单程度。对于细节方面的关注需要能够将供生产用的设计最优化的组织来提供正确的信息。在英国的项目中,如果将制图的总数量平均算下来的话,每一幅制图能够覆盖9m2的建筑物空间。虽然不同项目之间的变化很大,但是总的来说它们是符合一幅制图覆盖10m2的基准的(格雷,1995年)。平均说来专业承包商每17m2绘制一张制图,或者说大约绘制一半数量的制图。这与本书前身的那本手册中的研究成果是一致的(格雷等,1994年)。在美国,那里专家们所做的贡献是为了达到生产的经济优势和成本效率,他们绘制的制图数量是设计团队所绘制数量的4倍(弗拉纳根等,1986年)。然而,制图的总量与在英国建造同等的建筑物时所能找到的相比只是它的1/10。

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英国设计团队参与了针对项目每一个方面的具体阐述工作,而且建筑师在这种阐述工作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专业承包商在这两种系统中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英国,他们贡献的是生产和技术知识,用来在具体执行设计的时候达到完美程度。在别的国家里,使用的是相同的知识,但却是在一个更为广泛的框架里,这种框架要求将专家的投入最优化,以便产生具有成本效率的建筑。这是一种整体的单一化,但是在具体的策划阶段中,它对于设计管理问题的复杂性确实具有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8篇

1 地铁站的主要设计原则

1.1 车站设计应以人为本,以满足客流要求,乘降安全,疏导迅速,环境舒适,布置紧凑,便于管理为基本功能要求。

1.2 站址应选在客流量大、并且便于乘客乘降的地方。使其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客流。不但方便地铁各线的换乘,也能方便与其它公交系统的换乘。

1.3 车站规模除满足远期高峰小时预测客流集散量和运营的需要外,还应满足事故发生时乘客紧急疏散的需要。

1.4 车站防灾设计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地铁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1.5 车站平面设计力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紧凑,并便于运营管理和设备布置,车站内应具有良好的通风、照明、卫生、防灾等条件。

1.6 地下车站出入口、风亭、冷却塔位置应符合市规划部门的规划要求,尽量与现有或规划建筑合建,减少对城市景观的影响,并符合市人防、消防部门的有关要求。

1.7 考虑无障碍设计,设置盲道和无障碍电梯。如遇到设置垂直电梯有困难的车站,考虑输送残疾人轮椅车的无障碍升降平台。

1.8 防洪(涝)安全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新颁布的《人民防空工程战术技术要求》,城市地下交通以及其他地下工程的建设,应兼顾人民防空的需要。

2 地铁车站设计的主要控制因素

地铁车站站位和出入口的布置以及施工工法的选择取决于几点控制因素:

①站址附近的环境以及建筑的情况;

②客流吸引;

③地面交通情况;

④工程地质条件;

⑤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

下面以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长龙站的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在做地铁站的建筑设计时应该如何综合考虑这几点控制因素。

2.1 长龙站概述

深圳地铁5号线西起前海湾,经宝安新旧城区、西丽、龙华、布吉,至终点黄贝岭站。线路全长40.058km,其中高架线3.424km,地下线路35.858km,过渡段0.776km,共设车站27座,其中高架站2座,地下站25座,平均站间距1.512km。5号线与深圳市初步规划的轨道网络14条线(含国铁、城际铁)交叉换乘,形成12座换乘站,其中换乘枢纽4座。

长龙站位于深圳地铁5号线,龙岗区布吉街道布吉中学段吉华路下。

2.2 具体方案设计的分析和推理过程

(1)站位的选择与总平面布置

①站位选择的比较:

综合分析站址环境,考虑车站设计控制因素,对车站总平面布置作如下分析:

分析A:根据《深圳地铁5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本站的站台宽度为10m。经计算,10m宽站台已能满足远期客流集散和运营管理的需要,也能满足事故期间乘客紧急疏散的需要,因此站台宽度选用10m。

分析B:考虑地下管线的避让。站址地下的管线包括通信、电力、水管等,均为可迁移管线。但若车站放天城路道路中间,两边管线均要迁改,现往一边偏移移,只迁改一边的管线,便可以避开另一边的管线,减少管线的迁改量。另外此段吉华路北侧有暗渠,拆迁难度很大。因此,车站主体明挖条件南侧优于北侧。

分析C:从地面交通状况分析,此处为交通繁忙,车流量人流量都很大的吉华路商业路段,车站施工期间不能中断该道路交通,且应尽量保证原有车道数。对于施工期间交通疏解压力来看,站位在北侧优于道路中间。

分析D:从施工场地条件分析,吉华路南边多为低矮砖建筑,施工场地充足。

分析E:站位范围内的地质条件,基本上为淤泥质粘土层和粘土层。如果选择暗挖法施工,需增加站位范围内土体的加固的费用。

综合以上一系列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果:

(Ⅰ)从节约投资、控制成本出发,建议站台宽度选用10m。

(Ⅱ)车站站位南移优于站位北移及放在道路中间。

(Ⅲ)为解决施工期间交通疏解的问题,车站需采用临时盖挖法。

(Ⅳ)车站可采用二层明挖岛式车站。

②总平面具体布置

长龙站将车站设在吉华路布吉中学段,车站沿吉华路呈“一”字设置。四个像限都有通道可以进站及过街,并可尽可能缩短通道和风道的长度。车站为全明挖地下2层10m岛式站台,有效站台中心里程:右DK30477.00,设计起点里程为右DK30355.10,设计终点里程为右DK30568.40,车站总长为213.3m。

本站共设4个出入口(含1个预留出入口)及1个紧急疏散口。吉华路南、北侧各设置2个出入口,两站厅之间设置通道连接,兼可作过街通道。南侧的1号、2号出入口于道路边,北侧设3、4号出入口(4号为预留出入口),其中2号出入口设残疾人电梯。

在西北端设备区设有1个紧急疏散出口。车站的过街功能通过2、3号出入口之间的通道解决。所有出入口均按敞口式出入口设计。本站的4个出入口(含1个预留出入口)均具备结合地块规划建设的要求而增设出入口的条件。

整个车站分设两组风亭,风亭设于车站南侧,分别位于吉华路南侧2个地块范围内。1号风亭和冷却塔合建,按高风亭设计,可考虑按城市小品建筑造型设计。2号风亭考虑周边是绿地以及位于尖角处对行车视距的影响,按矮风亭设计。

3 车站各层平面布置

车站各层平面的布置应以人为本,满足客流要求,保证乘降安全,疏导迅速,并且布置紧凑、便于管理,其次尽可能做的美观有特色。在车站设计中要考虑到弱势群体的需求,才能充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因此必须有无障碍出入口和残疾人电梯。

3.1 站厅层平面布置

站厅公共区流线布置:中间为付费区,付费区两端为两个非付费区,两端非付费区通过通道相连。付费区通过两组相对布置的楼扶梯组与站台层相连,电梯设在付费区中部。车站东端为环控设备用房,西端为主要的设备管理用房,设有紧急疏散通道和楼梯直通室外。付费区中楼扶梯采用正八字布置,进站客流有一定的迂回,电梯布置在中间。车站出入口设在站位的四个象限,方便各个象限的客流进出车站。站厅非付费区由通道连接,实现非付费区的连通,同时兼顾了过街问题。由联络通道的一边进入付费区,在付费区的左右两侧出站。

3.2 站台层平面布置

站台层均设在地下二层,在有效站台范围两端布置了部分设备用房。

4 车站防火分区的划分

防火分区的面积不得大于1500m2。因此长龙站分为三个防火分区。站台和站厅层公共区为一个防火分区;西端的设备管理用房按每个防火分区面积不大于1500m2的要求,划分为一个防火分区,东端的设备用房按一个防火分区划分。

5 验算方案是否满足疏散要求

火灾时紧急疏散量为远期高峰小时一列满载到达列车的载客量(1608人),加上2分钟内在站台上候车的设计客流量及工作人员20人,紧急疏散要求在6分钟(其中1分钟为反应时间不列入计算),把上述疏散量疏散到上一层或安全区域。

按下式验算:T=1+(Q1+Q2)/{0.9[A1(N-1)+A2B]}

其中:

Q1每列车满载人数1608(人)

Q2――站台候车人数工作人员=5001*1.3/3020=217(人)(候车人数根据工可所提供数字)

1.3――超高峰系数(一般车站的超高峰系数在1.1%1.4之间,闸弄口站的客流超高峰系数取1.3。)

30――高峰期一小时内列车对数

A1――自动扶梯通过能力,按9600人/h,即160人/分钟

A2――人行楼梯通过能力,按3700人/h,即62人/分钟

N――车站设计站台―站厅的扶梯总数3台

B――人行楼梯总宽(2.40m*1)=2.40m

疏散时间:T=1+(Q1+Q2)/{0.9[A1(N-1)+A2B]}

=1+(1608+217+20)/{0.9[160*(3-1)+62*2.40]}

=5.48min

车站设计方案的扶梯、楼梯数量满足紧急疏散要求。

综上所述,一个地铁站的建筑设计,是需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的,对于这种百年大计的工程,一定要作全方位的考虑,才能做出功能合理、可实施性强的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LEED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模式 探讨

目前,我国建筑绿色设计存在绿色建筑设计程序不完善、建筑项目信息渠道不流畅、建筑项目设计人员配合不当等问题。LEED是美国能源与环境先导计划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简称,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权威的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之一,在我国建立基于LEED 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可不同程度地推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本文根据笔者所在绿色设计团队的工作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基于LEED 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模式,主要从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流程、共享项目信息、建立设计人员配合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1、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流程

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的总体目标是在建筑设计的每个环节中都自然而然地将绿色设计融入其中。科学、合理的绿色建筑设计流程可以保证建筑设计工作顺利进行。流程中主要环节是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确立、自身条件的分析、检验和认证的完善。

1.1绿色建筑设计目标的确立

绿色建筑设计首先要明确设计的总目标以及各个策划阶段的分目标。而目标的确定需要在掌握大量的绿色设计信息和设计工具的基础上结合科学的研究、总结,才能明确符合绿色评估标准的合理目标。例如,笔者所参与的绿色建筑项目团队确定目标的具体过程是:专业设计人员的指导分析现有条件、结合决策者和业主的意见、借鉴国外较为完善的标准评估工具设计的总目标以及各个策划阶段的分目标。进而使项目的总目标与策划阶段的分目标都能具有绿色理念、可操作性、科学性。

1.2绿色施工的管理

在建立完整绿色建筑项目设计的基础上,绿色施工管理是又一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绿色施工理念已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但绿色施工实践却没有广泛展开。因此,对绿色施工进行合理的管理便尤为重要。例如,笔者所参与设计团队的具体环节是:绿色设计专业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工作要求、程序安排、数据记录等信息进行整理,细化施工人员的工作要求。同时,设计人员跟踪、监督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对于建筑材料、产品进行审查。

1.3检验和认证的完善

检验和认证是施工结束后的又一阶段,传统的检验方式总是对建筑的空气质量、环境性能、设备等内容进行检验。而绿色建筑设计项目还应注重对使用者的培训,便于他们合理使用和维护设备,保证绿色建筑充分得到使用。而认证环节更为重要,绿色建筑设计项目与传统设计项目认证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对项目的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进行全面评估才能获得认证。基于LEED为标准的认证方式要求对设计图纸、管理文件、现场图片、材料检验报告等各个方面提供相关证明。因此,不断地记录和检验项目设计和施工全过程可以帮助团队明确思路,获取认证。

2、绿色建筑设计信息的共享

2.1设计信息共享

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单位的工作主要集中于大力宣传建设成果所具有的绿色性能。由于国内具备绿色建筑设计能力、资格的设计单位较少,对于具体的工作流程就很少涉及和论述,且这些单位缺乏向社会公开工作流程、设计成果的意识,促使大众只是仅仅停留在对于绿色建筑概念的认识,而难于深入了解绿色建筑的情况,这将阻碍绿色建筑的全面普及和推广。

笔者参与的绿色建筑项目团队就在尝试这种信息共享的方式。主要构思如下:首先,加强对项目团队的教育,针对绿色设计方法、设计程序等,不断更新团队成员的设计理念,以便使项目团队更好地参与项目的设计过程。其次,通过项目团队的努力,获得阶段性的成果。最后,第一时间发表和公开于社会,便于社会、公众的了解。

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有利于改变设计单位固有的保守思维,向社会、其他设计单位提供设计信息,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上,推进全社会对于绿色建筑的认知,扩展市场,促进我国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

2.2产品和材料资源共享

绿色产品和材料是绿建筑实施的主要要素。设计人员只有及时、方便地掌握产品和材料的相关信息,才能保证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而目前,我国绿色材料和产品的信息的不流通性进一步阻碍了绿色建筑事业的发展。解决这一困难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建筑材料标准认定机构应细化、明确行业标准,促进行业生产规范化、经营合理化。如对各种建筑产品、材料的实用性能和环境性能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定期公开建筑产品、材料的生产消耗、检验数据等信息。其次,设计单位应将材料、产品的信息、使用情况进行记录,总结、归纳,及时了解新材料、新产品,更新供求双方的反馈。第三,建筑材料的供应商应不断更新了解行业的新需求,加强自身工艺的水准,不断创新,推出新的产品。总之,建筑材料标准认定机构、设计单位和供应商三方共同合作,提供可靠的材料、产品信息,可便于设计单位了解可用材料的正确信息,同时也方便消费者在了解的基础上,多项选择、合理采购、增大需求。

2.3基础研究成果共享

绿色建筑设计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设计工作开展的基本环节。我国建筑行业的基础性研究起步较晚。笔者在绿色设计的工作中发现,片段地散落于某些文献中、小范围公开、未成体系、缺乏有效管理、信息未能透明公开等情况是我国基础性研究成果在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因此,应建立严密的基础研究体系,介绍关于原材料的选择、生产、拆除到整个建筑产品不同阶段的所有基础性信息,以详细内容、数据为根据,增强了说服力和公众的信任度。改变科研人员、设计人员过于注重效益的思想,不断促进建筑市场趋于成熟。信息的公开、共享,不仅是设计人员可以及时地得到准确的数据资料,而且还使消费者方便地了解所需的信息,进而加大全社会关注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度,促使我国绿色建筑行业良性循环地发展。

对于资源的共享可能会在短期阶段使绿色建筑设计行业的竞争加大,但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利于开拓市场,增加社会对绿色建筑的需求,进一步扩展设计单位的业务。

3、建立设计人员配合模型

观察建筑行业里人员配备中突出的问题,通过团队的构建、核心控制和配合的几个层次建立基于LEED标准的绿色人员配合模型。通过三种类型的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目前建设境况下人员组合合作的最大化。

绿色可持续的设计团队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团队拥有全面的知识。因为建设及设计本身就具有全部生命周期特征的有机产品体系,一个绿色而完整的团队应该拥有各个知识面的代表。例如,笔者所在团队的成员主要有:战略管理者、业务营销顾问、财务顾问、设计顾问、监督顾问和认证机构、业主代表、建筑设计师等等。

同时,绿色建筑的建造需要对项目进行全过程和整体的控制和监管,并保证规划、施工等各个阶段都能够顺畅地进行下去。由此,项目的进行全程中应有一位能够进行全局控制和把握的绿色监控者。笔者所在团队则请专业的绿色设计专家担当这一角色。这一核心角色的两个作用是能够给予团队成员更多的指导;能够协调团队成员,使各个不同性格和文化知识背景的人员更顺畅地沟通和配合。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