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15 15:48: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第1篇

关键词:二氧化硫;酸性;还原性;漂白性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41–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背景分析

二氧化硫的含量是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氧化硫与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休戚相关。酸性、还原性、漂白性是二氧化硫基本的和突出的化学性质。笔者构想从学生熟悉的空气质量指标切入,“走近”二氧化硫,“初识”二氧化硫,进而通过系列实验设计,系统、全面、深刻地揭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完整地构建二氧化硫性质的知识网络。以下是这一构想的教学实践。

2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初步体悟二氧化硫的水溶性、酸性和刺激性。

(2)通过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认识可逆反应;由亚硫酸的不完全电离和分步电离,理解二氧化硫水溶液中的组成微粒和微粒大小顺序。

(3)通过设计和实施探究性和对比性实验,认识二氧化硫的酸性、还原性和漂白性。促进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的发展。

3 教学过程

3.1 “走近”二氧化硫

[情境导入] 2011年12月19日~2011年12月29日“上海市空气质量日报”表格和变化图。(表、图略)

[教师提问]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有什么危害?

[学生观察并回答] 二氧化硫有毒、有刺激性;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因。

[教师分析]酸雨的主要成因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上升到空中,与水汽结合生成亚硫酸SO2+H2O= H2SO3,随着雨水降落到地面。

[问题讨论]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采集酸雨样品,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其pH,得到下列数据:

采集到的酸雨放置一段时间后,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亚硫酸H2SO3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硫酸。

[师生总结] 亚硫酸是较弱的酸,不完全电离,而硫酸是强酸,完全电离,亚硫酸被氧化成硫酸后,溶液酸性增强,pH变小,当亚硫酸完全转化为硫酸后,pH保持恒定。

[师生归纳]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二氧化硫与水结合生成亚硫酸:SO2+H2O=H2SO3;亚硫酸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硫酸:2SO2+2H2O+O2=2H2SO4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走近”二氧化硫,“初识”二氧化硫,为后续深入探究作好铺垫。

3.2 二氧化硫的性质

3.2.1 物理性质

[呈现资料]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mp:-10℃),易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40体积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

3.2.2 化学性质

(1)二氧化硫的酸性

[实验1] 将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约2 mL)中,观察现象。(溶液显红色)

[教师]写出S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亚硫酸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H2O H2SO3;

H2SO3 HSO3-+H+,HSO3- SO32-+H+

[教师讲解] 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不稳定,同时分解为SO2和H2O,像这种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H2SO3作为二元弱酸,酸性主要取决于其第一步电离,第二步电离更加微弱。因此,SO2水溶液中,分子有:SO2、H2SO3、H2O;离子有:H+、HSO3-、SO32-、OH-(极少);且:H+>HSO3-> SO32->OH-(极少)

设计意图:从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感悟并初步建立可逆反应概念。由亚硫酸的不完全电离和分步电离,理解溶液中的组成微粒和微粒大小顺序。

[实验2] 步骤及现象

[教师]写出以上实验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Ba(OH)2=BaSO3+H2O

SO2+Ba2++2OH-=BaSO3+H2O

BaSO3+2H+=Ba2++SO2+H2O

[教师强调]步骤②表明,BaSO3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

[实验3] 步骤及现象

[教师设问]为什么步骤①中没有生成沉淀?

[学生回答]二氧化硫水溶液与氯化钡不反应。

[教师追问]如果二氧化硫水溶液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亚硫酸钡,反应方程式如何表示?

[学生尝试] SO2+H2O+BaCl2=BaSO3+2HCl

[教师强调]我们知道,BaSO3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所以,该反应不能发生。

[教师设问]为什么步骤②中出现了大量白色沉淀?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2NaOH=Na2SO3+H2O

Na2SO3+BaCl2=BaSO3+2NaCl

SO2+2OH-=SO32-+H2O

SO32-+Ba2+=BaSO3

[教师讲解]在二氧化硫水溶液中,亚硫酸根是亚硫酸第二步电离产生的,其浓度很低,不足以与钡离子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在二氧化硫水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后,生成了大量的亚硫酸根,然后亚硫酸根与钡离子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

设计意图:实验2和实验3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和教师的分析,旨在让学生感悟到亚硫酸根与钡离子浓度都足够大时,才能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硫水溶液中亚硫酸根浓度很低,加入碱后,可生成大量的亚硫酸根。

(2)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实验4] 步骤及现象

[教师设问] 为什么放置一定时间的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后出现了浑浊?生成了什么沉淀?

[学生思考、联想]二氧化硫水溶液放置一定时间后,有少部分被氧化生成了硫酸,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教师]写出生成硫酸钡沉淀的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2SO2+O2+2H2O=2H2SO4

2SO2+O2+2H2O=4H++2SO42-

SO42-+Ba2+=BaSO4

[教师设问]在实验室里,还有哪些氧化剂可能把二氧化硫水溶液氧化生成硫酸?

[学生思考、交流]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氯水、漂液……。

[实验5] 步骤及现象

[教师] 写出以上系列实验中二氧化硫水溶液被氧化生成硫酸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5SO2+2H2O+2MnO4-=4H++5SO42-+2Mn2+

SO2+ClO-+H2O=SO42-+Cl-+2H+

SO2+H2O2=SO42-+2H+

SO2+X2+2H2O=4H++SO42-+2X-(X=Cl、Br、I)

SO2+2Fe3++2H2O=2Fe2++SO42-+4H+

[师生归纳]二氧化硫水溶液能被O2、KMnO4、NaClO、H2O2、Cl2、Br2、I2、FeCl3等很多氧化剂氧化为硫酸。

设计意图:实验4和实验3也是一组对比实验,旨在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硫水溶液易被氧化,“暗示”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实验5进一步强化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同时丰富对物质氧化还原性的认识,巩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

(3)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在实验1里,将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中,溶液变红色。品红也是一种常见的酸碱指示剂,若将几滴品红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中,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6]步骤及现象

[教师讲解]二氧化硫能与品红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故能漂白品红。但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又恢复原来的红色。

[实验7]用胶头滴管将SO2水溶液逐滴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至红色完全褪去。

[教师设问]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红色褪去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1)H2SO3中和NaOH,溶液呈中性;(2)SO2起漂白作用使酚酞褪色;可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加少量NaOH溶液,若又显红色,则是原因(1);若不再显红色,则是原因(2)。

[实验8]向实验7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显红色)。

[教师归纳]以上实验表明,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漂白但不能使显色后的石蕊和酚酞漂白。可见二氧化硫的漂白有很强的选择性。

[资料卡片]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辨等。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能跟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辨日久又变成黄色。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等。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商贩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体的肝、肾脏等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图片呈现]葡萄酒标识“微量二氧化硫”作防腐剂;用硫磺“薰蒸”银耳。

设计意图:实验6揭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及其特点。实验7的探究和实验8的验证,同时与实验6也构成对比,旨在突出二氧化硫漂白的选择性。“资料卡片”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和全面的化学观。

[师生归纳] SO2的主要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②具有还原性;③具有漂白性

4 评价反思

(1)本课以二氧化硫水溶液代替二氧化硫气体,使得实验操作变得简便易行,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二氧化硫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2)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看,二氧化硫水溶液的性质不完全等同于二氧化硫的性质。但以二氧化硫水溶液为载体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还是合适的、科学的。

(3)重视通过实验手段感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突出实验的系列性、对比性和探究性,重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以及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巩固、应用化学用语,是本教学实践的重要特点。

(4)“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传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1]本课正是努力践行这样的追求。

第2篇

关键词:学案导学;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8-0061-01

学案导学是凭借教师编写的学习方案,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其基本模式可分五步,即:设计学案,引学激欲;借助学案,尝试自学;揭示问题,合作解决;总结突破,探讨规律;分层练习,差异发展。

一、学案导学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意义

把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即备教材和备学生,是传统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特点。学案导学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设计,强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关注所有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导向。学案导学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模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基于学案导学的二氧化硫性质实验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展示洛阳龙门石窟遭受酸雨侵袭的图片,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洛阳龙门石窟变成现在模样的原因是什么?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可以加速对古建筑物的损害?第二,单质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分别是什么?

【自主预习,初探新知】学生查阅资料,合作探究,得出结论:龙门石窟成为现在模样,是由于酸雨的长期腐蚀,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汽车尾气排放、燃烧含硫的矿物质等都会加速对古建筑物的损害。硫是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的黄色晶体。其在自然界有两种存在形态,一是以游离态存在于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岩石中,二是以化合态的硫化物、硫酸盐形式存在。硫既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也可以与铁发生反应生成硫化亚铁,说明硫既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教师点拨,再提疑问】点拨:硫单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是因为硫元素常见的价态有-2、0、+4、+6,处于0价的硫单质化合价不仅可以升高被氧化,还可以降低被还原,由此还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设问: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那么硫酸在大气中是怎么形成并腐蚀建筑物的呢?汽车尾气排放、含硫矿物的燃烧与酸雨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学生探究,提出假设】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与合作探究得知:汽车尾气排放及含硫矿物燃烧都可以产生一定量的SO2。空气中含有一定的H2O、O2、SO2,从酸雨的主要成分出发,学生对酸雨的形成有以下假设。假设一:SO2可以与H2O发生反应。假设二:SO2可以与O2发生反应。假设三:SO2可以与O2、H2O共同作用。

【实验验证,知识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装置图安装好实验仪器(图略),然后慢慢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进行实验,并让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尝试进行解释。

【层次指导,完成小结】对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教师对应指导,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考核。

【启发探究,抽样检查】教师问:第一,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为何先褪色?当再进行加热时为何又恢复红色?第二,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学生1:二氧化硫为酸性氧化物,它与碱性的品红溶液发生可逆反应;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学生2:品红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是被二氧化硫漂白,加热后又变红,说明生成的物质不稳定;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硫。

【教师评价,得出结论】SO2是酸性氧化物,所以能与氢氧化钡发生反应,但它与品红溶液发生的反应并不是可逆反应。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品红溶液由红色到无色、再到红色的过程,不是在同一条件下进行的,后者进行了加热操作。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是因为SO2具有漂白性,它与某种有色物质结合可以生成新的无色物质,但这种无色物质不稳定,加热后又能恢复原来的颜色。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SO2,所以,在此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应该是过量的,以充分吸收多余的SO2,防止污染环境。经过以上实验,可以对SO2的化学性质进行总结。

【解决疑点,总结归纳】酸雨的形成是SO2、H2O、O2共同作用的结果;SO2是酸性氧化物,具有漂白性、氧化性和还原性。

【升华课题,结束实验】保护环境迫在眉睫,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出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勇敢挑起保护环境的重担,为打造一片蔚蓝的天空而努力。

三、结束语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案导学应用于二氧化硫性质实验的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覃伟合.中小学学案导学模式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01).

第3篇

本节是典型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有实验,与生活、环境联系广泛,学生学习兴趣高。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两方面问题:一是二氧化硫的性质,二是环境问题。在讲述二氧化硫的性质时,主要突出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主线:,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其危害。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

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讲述法、比较发现法、探究与体验法

教学用具:实验用品

课型:新课

课时:2(以化合价为主线探究硫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新课的准备:

1、硫元素的主要的化合价有哪些?有哪些代表物质?

2、硫的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与氢气反应、与氧气反应)

3、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与用途,它给人娄带来哪些危害?

新课进行:

第二节二氧化硫

一、二氧化硫的性质

1、物理性质

无色、有剌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mp:-10℃),易溶于水(S=40),密度比空气大。

2、化学性质

①与水反应——实验:二氧化硫溶于水实验

二氧化硫水溶液呈红色——溶液呈酸性:SO2+H2OH2SO3

复习可逆反应的概念,简介亚硫酸(H2SO3)。

②二氧化硫氧化性与还原性

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4,可以升高,也可以降低,表现氧化与还原两重性。

2SO2+O22SO3:还原性;(可逆反应)

SO2+Br2+2H2O=H2SO4+2HBr(使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SO2+Cl2+2H2O=H2SO4+2HCl

思考: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溶液褪色,氯气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若将它们按1:1比例混合通入品红溶液中,品红溶液也褪色吗?

SO2+2H2S=3S+2H2O

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氧化性(分析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及还原产物)

简介三氧化硫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固体,mp、bp都比较低;

化学性质:与水反应,放热SO3+H2O=H2SO4,(强调工业上制取硫酸的原理:SSO2SO3H2SO4)

③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实验6-2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加热。

现象:品红褪色,加热又呈现红色,说明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强调:二氧化硫漂白具有不稳定性、选择性,二氧化硫也具有杀菌、防腐之功效。

举例:二氧化硫漂白纸浆、毛、丝、草编制品。

比较:与氯气、过氧化钠漂白有何异同?

新课的延伸:

①写出硫化钠溶液与亚硫酸钠溶液在酸性环境下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反应离子方程式,再总结一类反应的规律,共五个方面。

②离子共存判断:Cl-+ClO3-和Cl-+ClO3-+H+;S2-+SO32-和S2-+SO32-+H+。

教学小结:

①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的物理性质;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氧化还原两重性、漂白性);③复习归中规律及其应用。

第4篇

1流程图

确定主题――创设情境――自主探究――教师点津――拓展延伸

2课堂开始

[主题]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及物理性质

[情境]1.农民夏天戴的草帽刚买来时很白,过一段时间,变黄,为什么?

2.取一段红毛线放入事先准备好的亚硫酸溶液中,学生观察现象。(学生讨论)

[教师解释]这两个现象都与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关。由此引出对二氧化硫的学习。

第二节 二氧化硫

2.1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及物理性质

[情境]给出一瓶贴有标签的二氧化硫气体,标签上有其化学式和化学名称。

(1)你从标签上能获取哪些信息?

(2)你还想了解除标签上信息以外的其他问题吗?同学间可以讨论。(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透明气体。

②二氧化硫是由氧和硫两种元素组成的。

③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其个数比为1∶2。

④二氧化硫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4。

[教师点津]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多少?硫元素与氧元素的化合价分别是多少?(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1。

②二氧化硫硫元素和氧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各为50%。

③组成二氧化硫的氧和硫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2、+4。

通过以上探究式学习,学生们对SO2这种气体的分子组成已经很熟悉了可以进行物理性质的学习了。

[提问] (1)如何闻集气瓶中二氧化硫气体的气味?(请学生上台表演)

(2)二氧化硫气体保存时应注意什么?(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用手扇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

②二氧化硫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应远离人群,密封保存。

[教师点津]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和空气相比较,如何?

[学生回答]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二氧化硫气体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情境]将一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滴有石蕊试液的水槽中,并晃动。

[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①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中,但未充满整个试管;

②水溶液由无色变红色。

[教师点津](1)二氧化硫溶于水

(2)二氧化硫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2.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提问]上面实验中,水槽子中溶液为何变红?(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提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SO2+H2O=H2SO3

[教师点津]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情境]将一集满二氧化硫气体的试管倒置于盛有NaOH试液的水槽中;(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水槽中的水进入试管中,几乎充满整个试管;

[提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SO2+2NaOH=Na2SO3+H2O

[教师点津]SO2与水反应、与碱反应等反应

[情境]将二氧化硫气体通过溴水、KMnO4溶液,观察它们溶液的变化情况。(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溴水、KMnO4溶液褪色,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反应。

[教师点津](1)SO2中S呈+4价,化合价可以升高,作还原剂

(2)SO2可以与O2、氯水、溴水、KMnO4溶液等强氧化剂反应,SO2中作还原剂

二氧化硫与O2、溴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点津]学生阅读课本,写出工业上制硫酸的化学方程式。(学生探究)

[情境]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品红溶液中,观察现象。(学生探究)

[学生回答]品红溶液褪色

[情境]将褪色的品红溶液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品红溶液恢复红色

[教师点津]SO2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是由于二氧化硫可跟某些有色物质化合成无色物质,而化合成的无色物质却是不稳定的,易分解而恢复原色,故这种漂白是暂时的。

[情境]比较氯水与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学生探究)

[投影]

[教师点津]学生总结SO2有哪些化学性质?SO2有哪些用途?(学生探究)

[投影]①SO2有还原性(SO2的氧化性课本不作要求,可简单介绍)

②SO2有漂白性

③SO2是酸性氧化物

④SO2可制硫酸;漂白纸浆、毛、丝、草帽等;杀菌消毒等。

[拓展延伸](投影)1.根据国家环保部的统一规定,目前进行常规大气检测的主要指标有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可吸入固体颗粒(烟尘)等三项。

2.“空中死神”――酸雨

第5篇

人教版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SO2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酸雨的形成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实验观察获取信息,通过归纳对信息进行加工。体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热爱科学,树立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SO2的漂白性、还原性和氧化性。

【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S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用具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我们知道在干燥的季节里大家都希望有一些雨水降临,那么除了正常的雨水之外,还有一种雨水被称作酸雨,大家了解它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有关酸雨的视频,请看大屏幕。

教师:播放酸雨视频,酸雨视频展示酸雨对我们环境,动物生存,建筑物及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以及酸雨知识。组织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问题酸雨危害有哪些,酸雨的主要成分有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危害方面并说出酸雨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

教师展示:大家请再看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酸雨对空气污染的报告,SO2中毒现象,被SO2 漂白过的食物,大家说这些现象中都免不了一个始作俑者,是什么呀?

学生回答:SO2,(由此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SO2。

【板书】课题3 硫和氮的氧化物

第二环节:新课教学

1.SO2 的物理性质研究

教师多媒体呈现并讲授:二氧化硫中重要的是硫元素的存在,硫的物理性质如下:淡黄色晶体,脆,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CS2。硫或者含硫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首先生成二氧化硫。化学方程式为:S +O2 ==== SO2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在纯氧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教师提问:经过前面的学习,大家思考下我们从哪些方面可以确定SO2 的物理性质呢?

教师引导:回忆上节课研究氯气的性质的方法,思考从哪些方面去研究SO2 的性质。

教师学生共同活动:说出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毒性、溶解性方面去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师设问:你对哪条性质还不了解?你能利用一个装满SO2的试管来设计实验说明吗?

教师演示实验:实验SO2的溶解性。经过实验大家观察到,SO2 是溶于水的。

学生归纳SO2物理性质:SO2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容易液化,易溶于水。

【板书】一、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易液化,易溶于水

2.SO2 的化学性质研究

【板书】二、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探究一:从分类的角度SO2属于哪类物质?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教师引导提问:下面我们从分类的角度想,既然SO2溶液显酸性,那么SO2属于哪类物质?想想具有该类物质的哪些通性?

学生讨论回答:是酸性氧化物,(总结归纳出SO2作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反应,和碱性氧化物反应,和水反应等等。

教师活动:请两位同学来黑板上给大家展示一下SO2与CaO、Ca(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判断正误。

探究二: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活动:农民伯伯夏天劳作的时候也是带“太阳帽”的,他们这个太阳帽是用草编的,相信很多同学都没有见过,没关系,请看大屏幕,(展示新草帽、旧草帽图片),同学们看看两个草帽颜色有区别吗?说明SO2有什么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颜色不同,说明SO2有漂白性。

【板书】2.SO2的漂白性

教师指导阅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上第90页关于SO2漂白性的原理和其不稳定性,想想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还有哪些?其漂白原理与SO2的漂白是不是相同?

学生阅读思考:上节课学过的氯气也有漂白性。氯气的漂白是因为它的氧化性。

教师提出问题: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思考SO2具有哪些性质?

学生实验探究:上讲台将SO2通入到老师准备好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观察现象,并对反应后溶液进行加热。

教师引导:大家观察分析下,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是几价?说明什么呢?

学生回答:正四价,处在硫的中间价态,所以可以得出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板书】3.SO2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学生讨论探究:由学生代表上讲台用教师提供的试剂(石蕊试液、SO2水溶液、品红溶液、双氧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仪器或用品,选择合适的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SO2具有还原性。

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讲授:SO2的氧化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来理解,大家请看黑板(写出SO2与H2S反应化学方程式,带领大家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

第三环节:巩固提高

教师设问:我们刚才学习了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大家也说出了两者的漂白原理是不同的,那大家会不会应用呢,我们通过一道习题来巩固下:

二氧化硫和氯气都具有漂白性,若将等体积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充分混合后,通入湿润的有色物质,可观察到有色物质发生什么现象?

第四环节:小结作业

教师陈述:我们请同学来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其他同学认真听作补充。

学生回答:酸雨的主要成分之一二氧化硫,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教师肯定鼓励。

作业

收集当地的雨水样品,测定其pH。如果是酸雨,分头了解产生的原因,提出防治对策的建议。

五、板书设计

看了高一上册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教案的人还看:

1.高一化学教程视频:硫和氮的氧化物

2.高一上册语文我的四季教案

3.高一上册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

4.高一生物《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教案

5.高一化学氨教学设计

第6篇

关键词:高一衔接期;化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7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29

高一衔接期是指学生进入高一后逐步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过渡期,一般认为是高一开始至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后。笔者在了解高一衔接期学生化学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开展衔接期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在缩短学生高中学习的适应期,减少化学学习的两极分化等方面做一些尝试。

一、教学目标

了解SO2物理性质和用途;探究SO2的主要化学性质;了解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方法;培养关心环境的情感和利用化学知识化害为利的科学思想。

二、教学方案设计

1. 高一衔接期教学方案设计原则

高一衔接期教学方案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1)激趣性,即通过多渠道激发、维持、增进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化学学习兴趣。(2)主体性,即以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为依据来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实施过程强化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3)发展性,教师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终点)和学生起点能力(教学起点)之间的相对关系。(4)探究性,即落实课改的理念和要求,精心设置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适宜的学习平台,教学中问题设置要体现探究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2. 教学起点分析和教学设计主题

本节课相关的学习起点:(1)认知起点:初中阶段已学过二氧化碳与水、碱溶液等性质,知道正常雨水的pH,对酸雨的成因、危害等有所了解;化学1专题1的学习建立了酸性氧化物的概念。(2)技能起点:能够用双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一定的实验观察、实验操作和现象表述能力,但容易忽视对细节的观察,实验设计能力和对现象的分析能力不足。(3)态度起点:实验观察和操作兴趣较浓厚,有一定的实验探究和分析的愿望。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实际能力,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四大主题。

三、教学组织过程

1.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调查二氧化硫气体的来源及其危害。

2. 新课引入

[投影图片]展示雕像、森林、水体受酸雨毁坏的图片,硫磺燃烧法熏银耳的图片,食品中二氧化硫超标的报道,直接引入本课题。

[教师引导]二氧化硫既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又是大气严重的污染物,如何测量大气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或检验食品中是否使用二氧化硫漂白,捍卫自身利益,保护自身健康?如何合理利用二氧化硫?我们需要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

3. 二氧化硫性质的探究过程

(1)二氧化硫的分子组成和物理性质

[情景创设]用蜂窝煤取暖,室内经常能闻到刺鼻气味;展示一瓶软塑料瓶盛装的二氧化硫气体,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后观察现象。

[学生总结]无色刺激性气体,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易液化,有毒

(2)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取上述1-2mL塑料瓶中液体于试管中,滴加1-2滴石蕊试液。

[教师提问]SO2溶于水过程仅仅只发生了物理变化吗?如果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方程式该如何书写?

.

[教师讲解]二氧化硫在遇到硫化氢等强还原剂时,也会体现一定的氧化性。

[教师提问]二氧化硫除了上述化学性质外还具有哪些化学特性?

[演示实验]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试管口塞一小团蘸有浓氢氧化钠溶液的棉花,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再加热试管,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归纳]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漂白效果不持久。

[联系生活]二氧化硫熏蒸银耳、馒头等食品的危害;二氧化硫用做纸张漂白等。

[教师点拨]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与品红化合形成无色物质;无色物质分解又生成品红和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只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不能使石蕊试液褪色。氯水也具有漂白性,我们从原理、本质、效果和范围等方面进行比较。

[学生思考讨论]比较氯水和二氧化硫漂白性。

(3)硫酸型酸雨

[指导学生阅读]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来源?硫酸型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②酸雨有什么危害?

③如何防止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学生交流]结合课前调查,对硫酸型酸雨的成因、危害和防治进行交流。

[观看录像]酸雨的危害和防止措施

[教师点拨]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主要通过两种不同渠道,最终都形成硫酸;酸雨对土壤、水体、森林、建筑等多方面构成危害,被称为“空中的死神”!大家谈到的防治方法都很好,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治理酸雨,保护环境!

4. 课堂小结(含板书)

[教师点津]①学习重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主要是还原性和漂白性;运用

二氧化硫的性质特点来理解硫酸性酸雨的形成、危害和防治办法。

②学习方法指导:多角度多视角来认识、研究物质。

5. 作业设计

你能用哪些方法区分两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气体是CO2和SO2?

四、教学方案的反思

1. 关于学生起点能力分析

所谓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准备水平。对于高一衔接期的课堂教学设计来说,要格外关注对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如果说教学目标是目的地,那么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就是教学的出发点。了解高一衔接期学生化学学习起点能力,就是要科学确定教学的出发点,深入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准备状态。实际上,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之前,要对化学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予以全面分析,既要关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化学的一般特征,也要对不同学生个体学习特点进行分析把握。

2.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学习兴趣作为化学学习内在动力系统中的发动系统的重要因素,对高一衔接期的学生化学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性地探讨和实施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的培养方法。然而,如果离开了对化学学习需要的充分重视去谈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显然是徒劳的。高一衔接期的学习兴趣培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不断维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最终进入化学学习动力维持和定型系统,使学生的化学学习顺利进行。比如,本课开始以酸雨危害的相关图片来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和酸雨的关系,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预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探究实验的设计中引入微型实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作业设计中安排了难度较易、操作性强的开放型问题,以期学习兴趣得到巩固强化。

3. 探究实验的设计改进

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原课本上二氧化硫与过氧化氢水溶液反应生成硫酸的实验成功率低,即使在不加过氧化氢水溶液的条件下,也会与氯化钡作用生成白色沉淀,不利于学生对二氧化硫还原性的理解和把握。为了强化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创造条件体现学生的实验能动性,学生通过对溴水与二氧化硫水溶液的反应前后溶液pH的变化来发现两者间的反应原理,更能吸引学生。

由于该课所涉及到的多种物质具有毒性和挥发性,我们进一步将微型实验置于学生分组探究实验中,尽可能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学生身体的伤害和对环境的污染。使学生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绿色化学和环保理念。

4. 教学设计主题

本课以“从生活走进化学用理论引导分析用实验探究知识从化学走向社会”为教学设计主体,目的在于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即强化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用化学学科知识分析、加工、提升后,再用于生产生活实际。通过对教学设计主题的贯彻,即能提高整节课的流畅性,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衔接期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 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第7篇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合作探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四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总体教学思路:

质疑激趣实验引探释疑解惑启思诱导合作研讨反馈小结.

(一)教学重点:

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硫的还原性、氧化性与漂白性)

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重点:

(二)教学难点: 探究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设计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硫的特殊性、氧化性和还原性。

(2)能列举出二氧化硫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一些重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化学特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培养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2)通过类比预测、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实际应用来探究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氧化性和还原性等,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性质、用途及酸雨的控制与科学处理,进一步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化学的价值。

(2)通过实验设计的微型化和环保化操作,培养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 “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探究的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式教学。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实验、探究,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最高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四个探索究实验任务驱动学生展开学习活动,通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合作探究得到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树立环保意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质疑激趣,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第二环节:分组实验,合作探究

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探究实验一:

实验步骤:

1、在反应板中放张石蕊试纸,再滴 入2~3滴SO2水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2、在反应板中加入5滴澄清石灰水,再滴入2~3滴SO2水溶液,观察现象

探究结论:SO2溶于水,与水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酸;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 ( 与二氧化碳的性质很相似!)

探究实验二:

实验步骤:

在小试管中加入1ml品红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若干滴SO2溶液。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

实课堂练习:下列可以用来鉴别SO2和CO2的方法是( B D )

A.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B. 根据气味鉴别

C.通入澄清石灰水 D. 通入品红溶液中

思考:

根据SO2中S元素的化合价,从氧化还原角度推测它应该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注意:废液要倒在小烧杯里!!!

探究实验三:

实验步骤:

1.取酸性KMnO4溶液各5~8滴,分别滴入几滴SO2的水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或方程式

酸性KMnO4和SO2水溶液 KMnO4溶液的红色褪色

探究结论:SO2具有还原性

注意:废液要倒在小烧杯里!!!

探究实验四:

实验步骤:

在2ml饱和Na2S溶液中加入适量SO2的水溶液(同时滴入几滴稀硫酸),观察现象

实验内容 现象 结论或方程式

Na2S溶液和SO2水溶液 溶液变浑浊

探究结论:SO2具有氧化性

第三环节:启思诱导、释疑解惑

思考练习:二氧化硫和氯水都有漂白性,现把二氧化硫和氯气二者以等物质的量混合,让混合气体通入品红溶液,则其漂白性将( )

A. 和氯气单独通过时相同 B. 和二氧化硫单独通过时相同

C. 是二者作用效果之和 D. 可能失去漂白性

分析:二氧化硫和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

而HCl和H2SO4是没有漂白性的,因此漂白性可能消失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

这是一节以二氧化硫性质为探究重点的常规课,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点:

1.能紧密结合STS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2.能整体认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能对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思想,提高环保意识。

4.着重提高了学生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小结的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6.巩固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而投入,思维不断碰撞,比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

第8篇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生成什么新物质?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观察、思考。

描述现象:1.无

变化思考。

2.剧烈燃烧、发白光

回答:木炭与氧气反应是有条件原。

3.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设疑

初步学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记笔记巩固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进行环保教育。

【板书】2.硫+氧气二氧化硫记笔记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在燃烧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生成的物质叫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请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形态。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观察并描述现象

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回答:白色、固体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叙述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板书】3.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记笔记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实验现象:剧

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记笔记

【投影】课堂练(见附2)做练习强化训练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

(更剧烈)(活泼)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生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真情为,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及时复习科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做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变成无色液体(D)在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附2:课堂练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A)氧化铁(B)三氧化二铁(C)四氧化三铁(D)氧化亚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铁丝(C)木炭(D)镁带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

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8.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A)碳(B)硫(C)蜡烛(D)磷

9.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C3.C4.C5.A6.B7.B8.D9.略

附4: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难溶于水(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磷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

(A)发红光(B)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E)发出淡蓝色火焰(F)发白光

3.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可燃性(B)能支持燃烧(C)不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小

4.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教学现状

一、提问设计和优化

教师的教学中,备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工作的实施至关重要。上课提问设计和方法,直接关乎学生是否能够吸收知识。现在以《二氧化硫性质与应用》的章节为例,设计课堂提问的步骤,从而对问题进行优化。

1.提问设计

这一章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对二氧化硫化学性质了解,所以在备课之时,就需要做提问设计。首先是根据学生对生活中二氧化硫的认识入手,通过对二氧化硫的危害阐述,从而引导学生有了解二氧化硫的兴趣,再将问题逐渐渗透、深入,同时,提问需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来合理开展。

(1)举例阐述二氧化硫的危害有哪些;

(2)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

(3)认识到二氧化硫对人类的生活有哪些危害;

(4)二氧化硫如何应用。

通过这样的问题构架,对教学目标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

解。对本章知识有了初步掌握,在此基础上,对提问设计的环节进行优化。

2.提问优化

在课堂中的提问也是一种艺术,由于备课之时已经对课堂提问规划完成,即便渗透艺术性,也无神秘之感。在有了目标的基础上,问题要突出实用性、引导性。

(1)利用学生想表现的心理,问:你有什么看法?

(2)基于学生好奇的心理,问:二氧化硫为什么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利用以上问题,将本章内容重点引出,认识二氧化硫有怎样的危害,对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该如何去了解。

二、实际应用提问

高中生已经有了相应的生活经验,对某些事物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因此,课堂提问环节一定要经得起学生去质疑。

1.问题情境

提问有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例如,可先将一副20世纪80年代的街头图片展示出来,小贩将粉末倒进笼屉,过会儿馒头就变得雪白。问:粉末是什么?小贩的意图是什么?

2.问题应用

在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会自我思考。这时,教师可对二氧化硫的知识进行讲解。在提示之后,再让学生逐步回答问题,课堂知识才能加深记忆。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关键,以高中化学为背景,提问设计到优化,结合教学现状,将问题潜移默化之间被学生所吸收,教学成果就能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