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6 09:34: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复习笔记重点归纳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认识“误区”
一些教师认为,开卷就是打开课本、资料,抄抄便可,因此教学时只需让学生看看课本,教师讲讲资料,考试时便可以应付自如了。有些毕业班的历史教师认为自己教学任务重,没有太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而学生则认为历史是开卷考试,复习不复习都差不多,到时候翻书找答案就行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不及时纠正,历史教学工作就很难开展,教学质量也很难保证。历史开卷试题具有开放性、主观性、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等特点,可以在教材中找到其“源”,并且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在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只有将教学方面的认识误区纠正了,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历史考试成绩。
二、科学分析
以开放性、主观性、探究性为特点的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训练学生的主观思维为主,融历史知识于始终,营造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共进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还要做好初中、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工作:一是引导学生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联系现实的抽象思维分析、概括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引导学生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及时捕捉各种有效信息提供给学生;二是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强调该背的一定要背,把知识消化吸收,并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将知识点系统化地划分成不同的专题。
三、有效教学
历史实行开卷考试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重视过程教学,让学生多讲、多说、多做,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如总结知识、归纳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熟悉开卷题型,掌握答题技巧。初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开卷试题题型一般有选择题、列举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学生应知其解题规律、特点、技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答题水平。
1.选择题一般由题干与选项两部分组成,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阐释能力与辩证思维能力。解答时,应从准确性、最佳性角度去思考。
2.列举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综合、归纳能力。
3.材料解析题能全面地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人物、事件的能力。做此类题,首先要读懂材料,从时间、出处、人物、事件及相关历史知识理解考虑,并迅速查阅课本资料,再分析所问问题,找出相关知识点,最后综合分析,归纳作答。
4.问答题是历史考试的传统题型,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完整准确的认知掌握程度。做题时,先审题,重点分析关键性词语,找准知识点。
四、初、高衔接
关键词: 初中历史 开卷考试 问题 对策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许多省市在中考历史考试中采用开卷形式,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对历史开卷考试产生了一些错误认识。例如,开卷考试简单了,不用记历史知识了,有历史书抄能考不好吗?凡此种种。这些错误的认识往往导致历史成绩普遍不理想。笔者结合近年来九年级历史教学实践,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误区进行分析,就如何应对初中历史开卷考试提出见解,以抛砖引玉。
一、存在的问题
1.开卷考试简单。一提到开卷考试, 一些同学就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到时翻书找答案就行了。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开卷考试的命题中适当引入了开放性试题,这些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多,范围广,综合性强,答案比较灵活,极具创造性,没有平时的扎实积累和系统训练,想在有限时间内单靠查找书本和资料答好试卷,取得理想成绩,难度很大。
2.开卷考试不用记忆历史知识。开卷考试很容易让一些学生产生基本知识点不需记忆的想法。殊不知开卷考试只是开放了课本及相关资料,时间却是封闭的、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如果不能处理好翻书与答题的关系,将导致考试作答时因将主要精力用于翻书,使书写时间不够而意外失分的情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因翻书导致时间十分紧张,试题答不完,或者仓促完成试题,成绩自然不高。
3.多带复习资料。一些学生认为开卷考试时携带的历史资料越多越好。事实上,在考试过程中部分考生根本来不及翻阅大量资料,即使能找到,感觉也像“大海捞针”。或考生在考试中遇到平时做过的类似题目,为了找“原题”而耽搁时间。
4.重笔记轻理解。学生课堂学习就是记笔记、记答案,把笔记和答案及相关资料不厌其烦、密密麻麻地全部抄在教材的空白处,做到“有备无患”,相反对教师的讲解重视不够。
5.盲目抄书。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这样在考试时就会产生误答、乱答现象,导致失分。
6.只注重课本,不关心时事。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注重结合重大时事和热点,突出时代性。这类试题在课本上根本找不到答案。由于初三学生学习紧张,因此对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较少,在这种类型题目上很难取得高分。
二、相应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学生对开卷考试要有正确的认识,采取开卷考试形式,主要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在减轻学生过重学习负担的同时,锻炼并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历史开卷考试的命题理念是“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体现历史课的综合性特点和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试题中渗透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考查学生历史学习过程和方法”。
2.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把握中考方向。《历史课程标准》是编制教材的基础,是中考评价的依据,是制订《中考指要》的依据。因此,研读《课程标准》和《中考指要》对于把握历史中考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师生应认真学习《中考指要》,了解考试范围、内容、形式、题型、分值及能力要求等,并根据《中考指要》对考点的要求学习,这样复习历史时才更具针对性。
3.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自实行开卷考试以来,试题越来越灵活多样,情景的设置、材料的运用都很有新意。但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就会发现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没有变。只要认真审题就发现大部分试题都来源于教科书,即便综合探究题也是对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我们在中考复习期间要引导学生回归教材,掌握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4.进行专题复习。专题复习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和具备明确知识体系之上的重要步骤。专题复习就是把同类型的知识整合,不仅有助于弥补基础复习中的不足,而且有助于打破原来教材体系的限制,进行知识迁移和重组,从而提高学生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如复习中国古代侵略与反侵略内容可按时间先后顺序归纳为:①戚继光抗倭;②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③郑成功;④雅克萨之战。如此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才不易遗忘、不易混淆,运用自如。
5.精选习题,有效训练。中考历史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研究考纲,结合热点焦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精心编写或挑选习题,进行专题或综合训练。训练目的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应试心理素质。教师应当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学生能力的新、活题型,练习形式多样化,包括课堂口头回答、书面作业、单元检测等,但不能搞题海战术,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每次训练,教师都要认真评阅,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集中评讲,教给学生审题、解题方法,分析错误原因,以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
6.关注时事。近几年中考日益贴近生活,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重大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同学们在复习中应重点关注一些时政热点问题,发展思维,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三农问题、科教兴国问题等;其他恰逢周年纪念的重大事件,如中美建交、六方会谈、汶川地震等在国际国内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也要适当关注。教师应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评析。
关键词:初中历史 学习方法 教学 学生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概念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做出反应。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初中阶段的笔记除了这些,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在历史教学的实际中,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一些最基本的方面:
一、阅读教材的方法
这里说的教材,是指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材料,包括历史教科书、历史资料、历史读物等。阅读历史材料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式之一,是接收历史信息的主要途径。要想有丰富的历史知识,是没有什么捷径可寻的,主要是靠阅读。一般地说,阅读包括认读和解读。认读是搞清阅读材料的代字含义,如认识字词的形、音、义,懂得词和短语的外延和内涵,认读句子和语段并明了其意思。在认读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在含义,这就是解读。在解读时,不仅要了解和分析历史材料中表述的实际所指,而且要能够与具体的历史事实联系起来,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辨析、归纳。历史学习的内容,其信息承载的形式虽然很多是抽象的代字,但也有很多是以具象的形式出现的,如历史地图、历史图片、历史照片、历史实物或模型、历史遗址、历史建筑等。对这些形象化的学习材料进行观察,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历史的情境和氛围。在对这些形象化材料进行观察时,既要把握其整体的面貌、情况等,又要关注有关的细节,尤其是细微的特点。观察时也要动脑筋思考,并与所学的代字材料联系起来。历史学习常常要运用历史材料,并将适当的材料作为证据,进行历史的推论。尤其是研究性学习,更多地涉及到对材料的搜集和使用。应该认识到,能够搜集材料,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之一。
二、运用证据的方法
搜集到的历史材料,并不能拿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还需要对材料进行辨析,搞清材料的价值,这包括对材料的来源、材料的作者、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真伪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把材料用作证据时,一是要注意选用典型的、重要的材料,以说明问题;二是要选用多则来源不同的相关材料来论证某一个问题,这就是遵循“孤证不立”的原则;三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所选材料的含义,不能断章取义,主观臆断,随意阐释;四是要用证据支撑论点或结论。对历史证据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编写、分类、探查、概述、转述、质疑、推断等。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历史的认识,这就不仅要搞清楚历史事物“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探讨“为什么”的问题。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对具体的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都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进行评说。对历史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解释。要全面、正确、客观、辩证地解释历史,必须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这就需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并逐步学会运用这些来进行历史的解说,从而形成自己对历史的认识。例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阶级与阶级斗争、个人与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辩证法等,对于我们正确地评述历史具有指导意义。评价历史是要把历史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考察,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三、记忆和练习的方法
历史本身可以说就是一种人类的记忆。学习历史知识也是在记忆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记忆历史知识往往是比较头疼的事,甚至是烦恼的事,因此学会和掌握一些历史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是有必要的。从记忆的策略上讲,要遵循一些记忆的规则,如学习与记忆的结合、及时进行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相结合、从系统化和结构化的层面上进行记忆等。具体的记忆方法有很多,如联想记忆法、形象记忆法、逻辑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归类记忆法、提纲记忆法、图表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学习中的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学会做作业,也是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一是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二是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是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含义及要求;要熟悉各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复习的方法也是多样化的,基本的方法有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复习提纲、重点阅读、比较相关的知识、对知识进行分类与归纳、构建知识体系等,并与练习相结合。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笔记
历史中考已实行开卷考试,课堂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了很多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课堂笔记的记法也与传统的方法有所不同,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记笔记的速度和准确度,更有利于学生在中考时查阅而提高考试速度和做题的准确度,规范做好课堂笔记就显得致关重要。那么,如何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呢?
一、做笔记的必要性
笔记本的有三个作用:一是做预习记录,以明确听课的目的性;二是在课堂上用来记下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与疑点、解题技巧,以利于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或知识要点;三是用于课后总结,用它来对听课内容进行分条理性的课后整理,为的是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并为今后的复习留下一份完整大资料。
做课堂笔记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技巧。笔记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弥补记忆缺陷的最有效的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笔记是一份永恒的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大脑记忆方面的限制。一堂课下来,即使再聪明仔细的学生,最多也只能记忆课堂内容的大概结构,大部分细节很快就会淡忘,特别是那些资料性比较强的内容﹙如图表、数字、公式等﹚更容易被遗忘。为了充分消化和理解,记录听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指导初中生做好历史课堂笔记的策略
1、明确做笔记的宗旨
做笔记的宗旨,就是进行知识转移。因此,做笔记要以大脑为主帅,思维为中心,理解为标准,重点为获取,变老师和书本的知识为自己的知识。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知道该让自己怎样去做笔记。
2、把握做笔记的时机
做笔记的前提,就是不能影响听讲和思考,这就要求学生做笔记时把握好时机。做笔记的时机有三个:一是老师板书时,要抓紧时间抢记;二是老师讲授重点内容时,要挤时间速记;三是下课后,要尽快抽时间补记。
3、注意做笔记方法
做笔记不是要将所有东西都写下,我们需要的只是“详略得当”的笔记。做笔记究竟应该完整到什么程度,才能算详略得当呢?对此很难做出简单回答。课堂笔记,最详可逐字逐句,有言必录;最简则廖廖数笔,提纲挈领。做笔记的详略要依下面这些条件而定。
讲课内容——对实际材料的讲解课可能需要做大量的笔记。
最讲授的主题是否熟悉——越不熟悉的学科,笔记就越需要完整。
所讲授的知识材料在教科书或别的书刊上是否能够很容易看到——如果很难从别的来源得到这些知识,那么就必须做完整的笔记。
做提纲式笔记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做笔记,故可在听课时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听到的内容.事实上,理解正是做好提纲式笔记的关键。一言以蔽之:做笔记的方法是:课前预习有重点的记,详略得当选择记,结合理解灵活记,抓紧时间迅速记,不懂问题特殊记。
4、老师在念笔记时,语速要适中
由于历史老师任课班级多,每班的周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又重、工作量大,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可能在黑板上板书每一个笔记,多数时候是老师口头念,学生自己写,这就要求老师在口述时语速不宜过快也不能过慢。过快,学生跟不上,势必会造成学生笔记的字迹潦草,甚至无法完整地记好;过慢,无法保证完成教学计划按时完成。同时老师在口述笔记时,要不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以调整语速,把学生写不来的字、词板书在黑板上。
5、历史笔记中的圈、点、勾、划技巧
圈、点、勾、划更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笔记方法。“圈”就是圈住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点”就是将课文中的重点历史图(包括历史人物图、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图等)作上符号;“勾”和“划”就是把基础知识用直线或波浪线进行勾画,(学生可按自己的习惯使用符号)在进行勾画时只需要学生划出主干部分,修饰成分可去掉。
6、注意笔记内容
记笔记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像“速记员”一样,一切都记;二是像看电影一样,一切都不记。笔记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内容:一是老师讲的重点、要点、难点与疑点;二是基本理论和公式的解释、说明、推导与结论;三是基本观点、论据、论证及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事实、实例;四是老师对某些新问题的新见解及老师对问题的分析思路、方法和技巧等。
7、课后要及时补充
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迫,老师所讲的一些内容当时可能漏记。下课后,应尽快抽时间去补充。对课堂上所记的混乱部分,最好重新整理、归纳,这也是加深理解和强化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8、定期整理笔记,可以升华为单元归纳、主题归类等。
一、学习历史的记忆方法
1.兴趣记忆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有了力量的源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呢?培养学生的兴趣可以从多方面人手。例如,可以用生动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讲历史课时,教师要经常介绍当时的历史背景,生动的故事往往能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认真学下去,达到应有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
比较法是历史教学常有的重要方法,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学生就会马马虎虎、张冠李戴。
3.联想记忆法
有人说历史很好学,不过就是死记硬背,那样就大错而特错了。学习历史时,我们可以由一个事件联想到另一个事件,由一个时间联想到另一个时间,从而达到学习巩固知识的目的。
4.归纳记忆法
这种方法适合在学习新知识时,更适合复习。中国近代史是民族屈辱史,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在学习完《》以后,我们就应该进行一下必要的总结归纳了。条约的内容一般就是围绕着割地、赔款、通商来表述的,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三方面都有。只有《》与众不同,它没有通商口岸,而且在众多的条约中,它的赔款数额最大。我们可以归纳出三个条约对这个社会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我们还可以归纳出英国和日本都单独分别挑起了第一次和,同时他们还都参与了。
5.时间记忆法
历史教材的时间很多,学生记忆起来有很大的困难。掌握了时间记忆法,学生能把握时间的脉搏,对历史的年代分期有一个清楚的脉络,能准确地来做排列历史时间的试题。
6.数字记忆法
数字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加以归纳整理,找出知识内容的特点按规律强化记忆。
以冀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为例,教学时笔者采用“一二三四”数字记忆法。具体方法是:一条主线,即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为主线;二次运动,即运动和;三个条约,即《》、《》、《》;四次战争:即、第二次、中日、。
初中历史的学法很多,这是笔者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但“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学生要根据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要学会使用好课本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部分来看。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于知识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的练习题。
三、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陕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有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的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其次教材编写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的过度脱节。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的是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转变厂时很难适应。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汉凸显出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还是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序列,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0过渡捉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一蹦而就地过渡到高中的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的历史知识不足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岸生很难从相对-低幼化.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岸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再次教师的问题。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匾乏甚至厌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第一学生思想和学习方法的衔接。1.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赴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的作一些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赴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教育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岸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2.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沧业设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但学生刚刚升入高中仍存在依赖性只有逼其自立辅以学法指导,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敷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上一堂学法课,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时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重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教材的衔接。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还有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膜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侧重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轻松
初中历史是学生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接触历史知识,虽然内容简单,但学习起来也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何让初中历史的学习更轻松呢?
一、找到窍门,灵活记忆
历史属于文科范畴,有大量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记忆,这也是历史让很多学生望而生畏的原因。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是如此,出现问题并不可怕,我们要引导学生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记忆能力是一项基本能力,如何在短时间内强化记忆,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地在脑海中反映出来更是一项本领,找到适合所学学科和自身特点的记忆方法,才能夯实基础,为后续学习奠基。为此,针对一些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点,教师可根据其不同特点,归纳总结出不同的记忆方法。例如,历史大事年表内容繁多,且极易混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将大事年表上的顺序进行重新排序,将每一年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汇总到一起,无论是古今中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站在一个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历史。比如,1861年这一年,中国进行了,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掌握这一记忆方法后,学生脑海中的一个个小事件就不再是孤立存在的零星碎片,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形成了一个整体。除此之外,还有图表记忆法、歌曲记忆法、对比记忆法等,等待学生的灵活运用。
二、回归教材,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时,常出现的问题是题没少做,成绩却不见提高。究其原因,学生忽略了教材内容而一味地拔高,只能是高屋建瓴。初中历史教材汇聚了编写者的智慧,将历史初步展现在学生面前,逻辑清晰,与学生的接受水平一致,是学生最好的参考资料。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将教材读懂读透,才能在此基础上学会举一反三。以《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为例,“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等加粗黑体字为一级标题,是这一节课中几个大的方面,而下面具体的展开内容与之相对应,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加深理解并记忆,而绿色的小字部分基本不要求学生掌握,只是作为上述内容的拓展和延伸,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这节课是初一上册的第一课,教师将这些给学生讲清楚,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以此类推,学会使用课本。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做笔记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如果一堂历史课下来,学生的课本依然是空空如也,看不到批划的痕迹,自然也看不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从初一开始,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勤于动笔。首先,要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初识历史,在讲授新课之前对课程有所了解,不理解的地方圈点出来,做好标记,上课时认真听老师是怎么讲的,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课堂上,善于运用红色、蓝色、黑色不同的笔做好标记,比如一个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与结果几个要素都需要自行总结出来,哪些地方是重点需要记忆的历史概念,哪些地方只作拓展研究,都要心中有数;最后,课后做好复习,温故而知新,将知识
内化。
四、善于利用课堂提问,勇于提出质疑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通常来讲,一节课往往是由教师所抛出来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组成的,将这些问题熟记于心,自然形成了本节的框架结构,有利于学生进行全面的把握。例如,在进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时,戚继光抗倭这一部分有如下几个问题:(1)戚继光为什么被称为民族英雄?(2)他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3)戚家军与我们学习过的哪支军队有相似之处?(4)戚继光与岳飞有何异同点?这四个问题从内部结构上说是呈递进关系的,只要学生认真听讲、仔细思考,都不难作答,会听课的学生不仅仅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更不满足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要充分体会老师的思路,掌握主动权,并且针对与自己想法不一致的地方,勇敢地表达出来,提出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提出质疑意味着学生进行了思考,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提出有意义的质疑就应该得到表扬,如果学生一味被动地接受老师所灌输的大量知识而不去思考、不去提问,终究还是没有形成独立的见解,不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
总而言之,初中历史可以说是会了不难,难了不会,只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帮助学生共渡难关,把学习历史当做是一件乐事,让学习在轻松快乐中进行。因此,作为历史老师,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再将学习历史当做是一项任务,让学生爱上历史,爱上历史课堂,在历史的长河里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效 方法 小组
高效的历史课堂就是教师和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最佳的课堂效果。高效的历史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因此要构建历史高效课堂必须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积极的创建。
一、高屋建瓴“教”――教师是主导
1.目录学习法。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新形势下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用一根线将众多的知识联系起来,清晰地掌握历史的发展脉络。课本目录无疑就是一条最清晰的线索。在复习每册书时,我们可以利用目录帮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在对每本书形成整体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剖析其中的“点”或“面”。
2.读图学习法。相对于枯燥的文字来说学生更喜欢生动直观的历史图片。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插图,通过观察分析图片内容掌握相关历史信息,达到读图学史的目的。通过给图片归类(如:人物类、战争类、会议类等)、分析各图片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读图及分析能力。
3.专题学习法。在学习历史课本内容时,我们还可以打破课本的顺序,把课本里涉及的历史事件进行专题分类,如:会议专题、战争专题、民主法制建设专题、国别史专题等。这种方法主要适合在复习时使用,有助于学生对同类事件进行分析比较。
学习历史的方法还有很多种,如列表对比法、图示法、歌谣记忆法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二、锐意进取“学”――学生是主体
1.未雨绸缪――充分预习。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集中精力解决好新课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学习新课前必须预习。预习时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新课内容,预习时要读懂词句,联系有关知识,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难点,画出生字新词或概念。预习时要边读边记,把疑难问题注在书上,为上课作好准备。课前预习中如果发现有与新知识相关而又未能牢固掌握的旧知识时,应先回头来重温旧课,并弄懂旧知识。
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努力就行的,需要坚持每天预习。在预习的时候,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不能把预习仅当作任务完成,而要将它作为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来看待。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圈点的过程,就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聚精会神――认真听课。听课是关键环节。听课是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的一种主要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一堂历史课所涉及的内容(如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过程等)、概念(如历史的时间概念、地理概念、人物概念等)是比较多的,而且往往是一次性出现(如一个历史事件的过程,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上重复讲述)。听历史课的方法,可分为“听”“思”“记”三个方面。所谓“听”,即在听课时要抱着认真的学习态度,集中注意力,及时和准确地吸收教师所讲的内容,尤其要关注要点,把握重要之处。所谓“思”,即在听课时要主动进行思考,一方面要对听到语音、语义等进行辨识,对所传达的信息及时作出反应;一方面还要对信息加以筛选,以吸收有价值的信息:听课的思考也包括考虑是不是听懂了,有没有疑问等自我质疑。所谓“记”,是指在听讲的过程中在笔记本上做听课笔记。历史课堂笔记,一般是记录板书提纲、基本概念、重要观点等,还可对教师讲述的内容选择记录,尤其是一些补充性的内容。笔记的书写要整洁、快速,以便于整理、复习。
关键词:初中历史;复习课;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1-045-1一、备好历史复习课
1.深入研究课程标准之内容标准的要求,确定所要考查内容的知识要点和能力层次要求。建议大家首先可以自己列一个表格,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列出考试的知识要点及相应的能力层次要求。这样在进行复习时,对所要复习的内容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也便于复习时随时查看。关于知识的能力层次要求:哪些知识是要求识记的,哪些知识是要求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运用的,大家可以阅读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里重点是要弄明白要达到这些能力层次要求,对知识点的掌握究竟应达到什么程度。一般来说,属于识记层次的,只要掌握知识点是什么即可;属于理解层次的,则需要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让学生真正理解;属于运用层次的,要求更高,需要能够运用所了解到的基本事实,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归纳等解决历史问题。尤其是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更需要我们把它们真正弄懂弄透。
2.认真备好每节课,重点是制订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另外,备课时,还应出好每课相应的课堂练习题,以检测课堂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通过讲练结合,使学生的复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二、复习课要有三个“结合”
1.历史复习课要注意“新旧结合”。复习课的教学,内容虽是已学旧知,但也要上出新意。传统的课堂基本流程应该有课堂导入、师生互动、教学小结和反馈练习四个环节。过程中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延伸、拓展,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我在复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课堂导入中,选用了《大运河示意图》、《武则天》、《杜甫》、《敦煌莫高窟》四幅图片,让学生说说这些图片所放映的历史。既紧扣南京市中考考点,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在复习《的兴起》(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时,我设计了个活动――《参加和领导的中国革命》图片展。活动中,学生动手查阅书籍,整理归纳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复习课就不那么枯燥无味了。有新意,学生才有兴趣;有参与,教学才有效果。
2.历史复习课要注重“讲练结合”。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上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且力求做到。但在复习课上却不是这样:由于复习课内容繁多,头绪复杂,教师不自觉当中就会花去大量时间去讲解、梳理知识点,从而来不及让学生去“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应该想好这节课重点解决什么问题,时间怎么划分;讲什么,怎么讲;练什么,练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问题都很实际,不能不考虑。千万不能跟着感觉走,事先没有作精心的设计与安排,想到哪,讲到哪,教学效益将无法得到提升。我的做法是每节复习课都要设计一份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知识梳理”、“拓展提高”和“反馈练习”四部分,课上既有教师梳理知识的展示,又有学生的动手参与,还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学模块看起来有点呆板,其实对学生来说,上课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很强,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时间的把握也会“心中有数”。先讲后练,边讲边练,还是先练后讲,教师可以根据复习教学的需要,合理安排。题目精选典型,训练落实到人头,评讲侧重讲方法。
3.历史复习课要讲究“点面结合”。点,指的是一个个知识点;面,指的是知识点的横向比较和纵向联系等。“点”是基础的夯实,“面”是能力的提高。点面结合,既要求学生能掌握基础知识,又要求学生能拓展延伸,以达到融会贯通。我们教师经常做的一个方法就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以建立知识体系。殊不知,这里还有很多讲究。历史知识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要素。学生在掌握基本要素之外,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拓展。如何拓展?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经过(或内容)、结果(影响)等方面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