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6 16:19: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物化学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概念图;生物化学;教学;学习
概念图(Concept map)最早是由美国康奈尔大学教育系的诺瓦克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科学的教学策略。自开展研究概念图以来,国外有关概念图在理论研究和应用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我国有关概念图的研究却非常少,即使是介绍性的文章也不多。
研究表明应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能够显著地改善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效果。具体包括(1)学习者通过制作概念图,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在此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搜集多方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选择综合,从而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此避免了被动学习,加强了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能力;(2)教师制作概念图,有助于其梳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准确地把多知识有效而系统地联系起来,展示给学生。这种实践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等等。
生物化学课程是生物学专业类学生的基础课程,学好生物化学是学好其它生物学课程的基础。生物化学课程涉及的概念非常之多,其间的联系也甚为复杂。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属于教师讲,学生听,结果是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掌握的知识要么是清楚的、零散的、分割的,要么是完全概念不清而且混乱。只有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找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拥有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改善学习效果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充分利用概念图,开展生物化学教学有利于解决上述教学中的难题。
概念图在教学上具有以下三个含义,我们将尝试其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的技能
概念图作为一种教学的技能已经被许多教师广泛认可和接受。教师通过制作概念图,对所教知识进行梳理、综合,在原有将众多知识点单独、零散地展现的基础上,以包含各知识点以及其联系的体系以概念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的知识,摆脱众多概念无序地堆放在一起的局面。例如:糖代谢包括几个部分: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糖异生以及磷酸戊糖途径等部分。对于初学者而言,每个代谢途径的反应以及催化反应的酶,以及酶的调节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理解记忆。平时在记忆这些小知识点的同时非常容易忽略各代谢途径之间的联系,产生“只见芝麻不见西瓜”的现象或者即使注重了代谢途径问的联系,也会忽略其中某一途径与另一途径的联系。如何找到各代谢途径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在掌握各单个代谢途径的基础上,将糖代谢的途径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概念,在学生完成糖代谢的学习任务之后,教师通过梳理总结制作了以下概念图来解决上述问题。
通过制作概念图,教师可以将生物化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内容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生物化学的知识。
二、概念图作为一种学习的策略
国内外研究结果指出,概念图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学能力。学生的认知方式主要有:记忆、规则、质疑和应用四种形式。然而,普遍认为选择规则方式进行认知的学生,比选择其他认知方式的学生,在进行有意义学习时更具优势。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的策略,学生采用的是规则的认知方式,即在学习新概念时,总是试图去分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加以理解与记忆;而在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系统中,学生主要采用的是记忆认知方式。因此,概念图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感受是只有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才能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例如:针对蛋白质的合成部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概念图以帮助他们全面理解和掌握本章的内容。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学生不得不主动地思考、总结和综合所学知识,这一过程使他们对蛋白质合成的理解不再局限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核糖体(rRNA)、合成的信息模版(mRNA)以及合成原料的携带者tRNA和合成所需要的因子等单个知识点,而是在掌握单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了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更深层次理解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
三、概念图作为评价工具
诺瓦克教授在最初提出概念图后,曾以此作为评价工具将其应用于儿童的原有知识和抽象概念检测当中。传统的评价方法只是考查学习者的离散知识,而概念图则注重检查学习者对知识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生物化学的知识点繁多,考试题中琐碎的知识点很多。从目前出版的习题集就可以看出习题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很小,涉及面很广,相对而言,对学习者的要求也很高,导致学习者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琐碎的知识点上,而忽略对知识整体和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是否可以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加入以概念图为基础的考试题,以弥补传统考试中存在的不足。
下面以高中物理[3]《波的形成与传播》为例简析如何运用概念变化策略运用于教学当中。
1本节教学主要内容
参照教材及近几年的高考考试说明,本节教学内容中,学生要建构的物理概念主要有:
(1)在介质中,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质点,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质的运动而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传播的是机械振动这种形式,质点不会随波迁移。
(3)机械波是大量质点的集体表现,是宏观现象。
2学生的机械波前概念调查分析
实施教学内容之前,通过问卷的方式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调查,情况如下:
确定教学任务了解学生前概念分析前概念,确立概念变化的方式、途径建立物理概念
2.1教材中为引入课题所列举机械波的现象中,大部分不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教材中回避了以给机械波定义的方式去开始讲解机械波,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现象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机械波,之后再分析机械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书上的列举的现象大部分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如大部分学生不认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是波在旗子上传播”、“舞蹈演员舞动的长绸显示了波的传播情况”。不认可的学生前者约占85%,后者约占81%。同样,也只有极少数人(6%左右)知道“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是通过地震波实现的”。但对于“水波是机械波”的说法大部分学生(74%)觉得可以理解,这可能与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水波”有关系。
2.2对于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几乎没有学生能给正确的、全面的理解
学生中较为典型的错误认识是:
(1)介质中的质点会随着机械波的传播而迁移;
如认为声音在传播时把空气传播出去了、在池塘中激起的水波向岸边传播时也把水推向岸边。
(2)一个质点也能形成机械波;
(3)机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当然学生认识中也有合理的成份:
(4)机械波是和机械振动相联系的;
(5)机械波具有周其性;
另外,通过分析学生的前概念,发现还有以下特点:
2.3前概念中有合理的成份,也有不合理的成份
学生的某些前概念是与科学概念相一致的(前科学概念)。如:机械波是某种振动相联系、波在传播时具有周期性和水波是一种波等。
大多数前概念是不科学的(相异构想)。如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会随波迁移、一个质点也可以形成机械波等等。
2.4不同学生的前概念不尽相同
如虽然大多数同学不认为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是波在旗子上传播,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却认可。
2.5就学生个体而言,其前概念体系往往自相矛盾
如有的学生认为,水波传播时会将水送到岸边,但同时又认为声音传播时不会把空气传播出去。
上述特点和有关文献中提出的前概念特点是一致的。
3教学策略设计及实施过程
3.1教学设计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根据学生具有的前概念及其特点,在实施概念变化策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重视学生的前概念中的合理成分,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以建构科学概念;
(2)针对学生前概念的自相矛盾之处,要巧妙设置物理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的错误前概念转变科学的概念;
(3)由于不同学生间的前概念结构并不相同,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学生间的交流的合作,促使学生团体共同建构一个科学的概念。
3.2教学过程
3.2.1从分析实例开始,发展学生“机械波”的概念
基于大部分学生都承认水波是机械波这一事实,教学之初从分析讨论水波这一常见的现象对学生“机械波”概念进行发展。
演示:用光学投影仪、水槽、振动源演示水波现象(图1)。
先提出一个总体性的问题:水波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层层设疑,将问题引向教学核心:水波是否与水做机械振动有关系?一个水分子是否可以形成机械波?
针对教师的问题,师生共同讨论后得出这样的认识:
①水波是大量水共同形成的,是大量质点的集体行为,是一种宏观现象;
②水波和水上下振动有关。
3.2.2建立机械波传播的物理模型,转变学生机械波中错误前概念
(1)实验演示现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由调查知道,不少学生认为机械波是由于介质不停的向前传播而形成的。因此,首先通过实验或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看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而引发认知冲突。
演示:在水波中入一小的纸屑或泡沫,可以看到,纸屑或泡沫只是在上下振动,并没有随水波传到盛水盒的边缘(图2)。
同样的例子生活中也会遇到,当皮球、气球、纸船、落叶等漂浮在水面中央上时,想把它弄到岸边检起来,若通过朝水中扔石子激起水波将东西送至岸边的方法总是不奏效(这个现象也可以播放真实情况的录像让学生了解)。
以上的实验和例子说明,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并非因为介质向前运动.介质仅在原来的位置附近振动。
此时学生头脑中就产生了强烈的疑问:机械波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2)通过实验,建立正确的机械波形成与传播的概念
为了便于分析机械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必须建立波传播的简化模型:一维波传播模型。该模型不能从水波直接建立,通过下面过程逐步进行:
①演示“绳波”(直接用软绳演示效果不好,可用装满钢珠的乳胶管代替软绳演示[4])如图3:上下振动,可以看到一孤立的向上凸起的波向前传播,水平振动,可以看到连续完整的波向前传播(图4)。
②比较绳波与水波,找出二者共同点:介质各部分均振动、均形成凹凸相间的形状向前传播。最后得出结论:绳中传播的是机械波,它的形成与传播原理,就是所有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的原理。
③建立物理模型.将软绳简化为若干质点连接而成(图5)
④利用箱式横波演示仪演示机械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图6)。
通过以上教学过程,学生建立起如下概念:
①在介质中,前面质点振动,带动后面质点也跟着振动,但时间上有延迟,大量质点相互“配合”形成机械波;
②质点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会随波迁移;机械波传播的是“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3)学生亲自参与模拟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促使科学概念的形成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生参与模拟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有利用于他们对科学概念的建构。
如图,让十几个学生站成一排,让学生依次蹲下、站起,头顶形成机械波。
比较摸拟的现象和真实机械波形成与传播过程,如下:
①后面的同学看到前面同学蹲下、蹲起后重复前面同学的动作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后面质点重复前面质点的运动情况;
②每位同学只是在原位置蹲下、站立,同学们传递了蹲下、站立这种运动形式质点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不会随波迁移,机械波传播了机械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②头顶形成“波”的形状是多个同学相互配合的结果机械波是大量质点的集体行为。
(4)解释现象,解决认知冲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学生对于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有了科学的认识后,接下来让学生解释前面遗留的问题:水面上的纸屑为什么不会随水波向前传播?
至此,学生对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概念有了较为科学的理解。但这种理解,建立在对机械横波的分析上。因此还需分析机械纵波的情况对该概念拓展深化。
3.2.3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让科学概念理解更全面深刻
前面所分析的机械波均属于横波,对于一个完整科学的概念而言,还需分析纵波的情况:
①演示弹簧中传播机械波的情况(图8,上图是装置图,下图表示纵波在传播);
②分析此现象,让学生明确该现象传播的也是一种振动形式,是机械波,并给出横波与纵波的概念;
③借助箱式纵波演示仪说明纵波是如何形成与传播的;
④总结对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概念的理解,如下:
不论是横波还是纵波,均有:
理解1,机械波的形成是因为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的质点,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的质点运动;
理解2,介质中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只是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动;
理解3,机械波是大量质点的集体行为,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这种形式
4结束语
运用概念变化策略促使学生建构物理概念,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准确了解学生前概念和现有的知识水平。由于学生个体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均会导致学生前概念的不同,因此,运用此策略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班级学生、不同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
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采取的教学策略也会不相同,“概念变化”策略并不排斥其它策略,甚至是同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也有可能会多种教学策略并用。但是,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每一个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理念,这也正是新课程中所提倡的,“概念变化”教学策略恰好反映了这一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建伟、陈琦. 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6, 4: 75-82.
[2]P. H. Scott , H. M. Asoko , R. H. Driver 著 郭玉英、卢俊梅译.“为概念转变而教”策略综述.物理教师,2003,Vol.24 No.5
[3]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 物理(第二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关键词]优化 初中生物 概念教学 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80121
对于概念性的知识学习来说,难度系数较大,因为概念比较抽象和理论,为此,要想优化概念性知识的记忆与掌握就必须学会转化和嫁接,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初中生物概念比较抽象和理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为此,笔者从学生的元认知出发,探究优化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方法,以提升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效果。
一、结合生活实际,巧用谚语学习概念
面对抽象难懂的初中生物概念,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通俗易懂的谚语来开展生物概念教学。谚语因简单易懂而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轻松地获取知识,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体现生物之间的竞争;“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反馈的是生物条件反射的概念;“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牵涉的是有关遗传的知识。为了更好地利用谚语帮助学生理解生物概念,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概念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于一体。
二、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兴趣
教学生物概念时,课堂气氛大多枯燥沉闷,此时教师可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跃课堂气氛。针对生物概念进行问题设置,首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的问题形式、内容和数量上要有一个考量,难度系数不宜过大,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无论哪种都要有利于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如在学完“生命系统”时,可以采用填空题的形式设置问题,让学生掌握既定的概念知识。如 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由 组织 个体 生态系统 来组成。
三、类比讲授概念,提升概念理解度
在生物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相似的或者易于混淆的概念,针对这些概念,教师有效地区分相关概念的差异,可以通过相互的比对来了解相似概念之间的差异。相似概念既然是相似的,那么肯定有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这些都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及时完成相关概念的总结,帮助学生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区分相似概念。如“生长”和“发育”,看上去这两个概念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细细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生长一般是指细胞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时,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的“量变”过程。而发育是指细胞通过分化,形成新的组织、器官、系统,最终成为性成熟的个体的“质变”过程。
四、利用概念图法,构建概念知识体系
初中生物概念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教师能够采取概念图记忆的方法,那么很多概念就可以非常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概念图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联的概念,还能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框架,这样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时候更有系统性和层次性。如:下图为以生物多样性为中心构建的生物学概念图,它帮助学生完整地构建了知识网络。
五、运用实例,强化概念认知
1 前概念对物理学习的影响
1.1 消极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学生的意识中,不明确的、模糊的、肤浅的表象越少,压在他肩上的负担就越轻,他的思想对于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就越充分,他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果就越好.”可见前概念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很多起消极影响.所以,对物理现象的片面或错误理解而产生的前概念,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学生就会觉得物理很难学.例如,学生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物体运动一定是受到力的作用,所以他们会认为在空中运动的足球仍然受到脚的踢力.平时照镜子的经验告诉他们,当他远离镜子时,自已的像看起来变小了,所以学习平面镜成像特点时他们对像与物大小相等的结论深感怀疑.生活中他们认为铁比木块重,铁放入水中会下沉而木块放入水中会漂浮,所以认为重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而轻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这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前概念已经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制造了许多障碍,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科学的物理概念,就必须打破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图像.
1.2 积极影响
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建构与掌握,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资源. 我们应把这种“资源”作为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前概念中生长出新的科学概念.例如“铁比木头重”是密度的前概念;“冬天,室外的铁块比木块的温度低”是热的良导体的前概念;“平面镜成的像看起来随距离的变大而变小”是视角的前概念.教师应抓住这一契机,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物理概念.还有一些前概念本身已经很接近科学概念,只要稍作深化就能整理出科学概念.例如,学生通过推箱子的经验可以得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坐车看见树木往后退得出运动的相对性原理.
2 物理前概念的成因及常见前概念举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过程,是个体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体通过已有的认知结构对输入的新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对新信息的理解.由于个体经验背景的差异,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个体只能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没有全面、标准的理解.中学物理学习中,学生形成前概念的途径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2.1 日常生活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从大量的物理现象中获得了不少物理方面的感性知识,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但这些凭直观感觉学习到的东西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例如,用力推桌子,桌子就运动,停止用力桌子马上停止运动,所以学生认为物体要运动就一定要受力,认为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在草地上运动是因为足球一直受到脚的踢力;认为推物体不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推物体时摩擦力阻碍前进,所以认为摩擦力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等等.
2.2 其他学科知识的负迁移
数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物理学的重要工具,能否恰当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也是衡量学生能力高低的重要方面.但物理学不同于数学,物理学更重要的是物理事实、物理本质和物理关系.学生由于从小就接受数学教育,在思考物理问题时常常有“数学惯性”,用数学思维来理解物理概念.比如对公式R=U/I的理解,学生用数学思维,就认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却忽视了电阻是导体的一种物理属性,与电压和电流没有成正比和反比的关系.类似的理解还有密度,速度,比热容,热值等.
2.3 进行不恰当类比
类比是推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新事物或做出新发现的重要思维形式.但类比的结果是否正确,还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学生在学习一些物理概念时,运用类比思维可得到很大帮助,但有时用其它概念来类比推理一些物理概念时,会导致错误的结论.例如把电流比作水流,把电荷的移动比作水的流动,以为电荷像水一样在电路中不停地快速移动.
2.4 对词语的曲解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常用在生活中形成的对语词的理解来学习物理概念,并由此产生对物理概念的曲解.例如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学生从字面上理解会聚就是折射光线相交,发散就是折射光线不能相交;看到烧开水时壶嘴冒“白气”,学生就认为那是水蒸气;物理学里的重力,学生容易理解为体检时测量出来的“体重”.
【关键词】前概念 教学设计 探究实验 教育准实验研究 初中生物学
一、初中生物学前概念及转化策略
(一)初中生物学前概念及特征
新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将生物学的概念教学提上一个重要地位,然而学生对概念的接受,绝不是靠教师加大灌输力度就能完成。因为在接受生物学科知识之前,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已经给学习者留了下大量的感性认识,这些认识尚未经过科学的辨析和概括,就已经在学生个体的头脑中产生了与科学知识相悖或不尽一致的概念,并干扰着科学概念的形成。这就是前科学概念,它指的是个体所拥有的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特征与科学概念不尽一致的生物学概念。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常常习惯将他们称为成为“前概念”,或“错误概念”、“社会概念”、“民间概念”等等。
(二)前概念转化的探究实验策略的理论基础
鉴于前概念的顽固性等特征,学者们提出种种前概念转变策略,如“合作学习”、“情景性教学”、“比较鉴别法”【3】等等。其中,探究实验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想要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有意义建构,让学生深刻理解该知识所反映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最好的办法不是仅仅聆听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而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探究发现、去体验,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
二、“种子萌发需要光”前概念转化的实验研究
(一)关于前概念“种子萌发需要光”的调查
科学界普遍认为,大部分种子萌发是不需要光的,极少数如烟草、莴苣等萌发需要光,另外如西红柿等萌发受到光的抑制。笔者在多年的中学教学中发现,“种子的萌发过程需要外界条件――光”这一概念顽固地根植于学生心中。不论是新课讲授前、后,也不论是小学生、初中生或高中生,都有相当比例的人认同这一概念。以下是笔者在任教的七、八年段调查的结果。
此外,笔者也随机访谈了一些中学教师。28位教师中,有8人不认同“种子的萌发需要光”;19人认同。这19位教师中,有5人认为“不同种子情况不同,大多数种子萌发是需要光的”;有7人在获得答案后若有所思:“对了,种子埋在地下是可以萌发的”。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种子萌发需要光”这一前概念具有普遍性,顽固性和表象性。学生将自然现象表浅化,对事物的观察缺乏思辨,造成这一概念先入为主,并且在知识点学习之后仍顽固不化。对成年教师的访谈数据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这个结论。
(二)“种子萌发需要光”概念转化的实验研究
1.实验研究的总体方案:
本研究采用等组前后测准实验设计法,图解如下:
其中O1、O3 表示前测成绩,X1是探究实验教学,X2是传统教学,O2、O4表示后测成绩,本实验采用独立样本的x2检验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实验过程
笔者在实验组(10班)布置学生完成“光照(单因素)条件对种子萌发影响”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获得体验和感悟;在对照组(8班)采用传统启发、讲授分析法教学,对学生进行阐释。2011年11月新课开始实验,2012年1月期末考试结束实验。
3. 实验研究的结果
针对本次探究学习对概念形成的效果,笔者采用了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的方式进行X2因子检验:
①实验前测:新课引入时,在对照组和实验组,教师都以启发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种子萌发条件的已有概念:“同学们回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再仔细思考,种子的萌发需要光吗?”,经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让学生以举手方式回答。以下表格记录了8,10两班在这个问题学习前的认识:
前测(原始数据)
两个班的成绩无差异
②实验后测:两个月后学期结束,期末考试卷中有一道选择题涉及“种子萌发条件”这个知识点,对对照组、实验组的答题进行统计。题目如下:下列哪项环境因素是种子萌发的条件?( )
A、阳光、空气、水分 B、阳光、适宜的温度、水分
C、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 D、水分、空气、土壤
(注:笔者认为实验是针对“光”, 答“土壤”在本实验中不计为错误,因此,答A、B属于错误;答C、D属于正确)
两个班成绩差异显著
(三)前概念转化实验研究结论
实验数据表明,在转化“种子萌发需要光”这个前概念的教学活动中,探究实验法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问题情景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弥补学生的课堂学习的不足。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生经过亲身的活动,发现亲眼看到的事实与头脑中的认知存在冲突,在发现、探究、解释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个体的“顺应”的过程,比起未经过探究活动的对照组来说,更好地实现了已有前概念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李高峰. 初中生物学前科学概念研究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是一个新生的学科,是S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伴随就业指导而生的一门课程。实际上,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认识自我、尊重个性的基础上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是就业主体本身,因此对于解决因为大学生本身就业观念误区造成的就业困难有其根源性意义。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次就业质量差
虽然很多高校官方公布的就业率全线飘红,但初次就业率仍然是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每年统计初次就业率期间,是大学班主任和辅导员最头疼的时候,要去一个一个追毕业生及时就业。可想而知,一定会存在部分学生为了完成老师任务随便先找一个工作应付了事,这也随之造成了另外一个问题――离职率高。
2.“人找岗位”和“岗位找人”现象并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到了每年的秋季或年后,就会有很多学生到处寻求招聘信息,请求老师同学提供就业信息、介绍工作。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就业单位招聘信息,甚至托自己认识的老师推荐、找人。看起来好像没问题呀,人需要工作,工作就来了。事实却是需要工作的人和需要人的工作并不能一一对应。这背后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岗位对人的要求与求职者对工作的期望不相适应,二者的对口性存在偏差。
3.离职率高
很多学生刚走出校门,基本上处于一种懵懂、茫然的状态,完全对社会和自己的未来一头雾水,搞不清状况。有的是迫于学校压力随便就业,有的呢则是出于“自己长大了,不能再靠父母养着”的朴素观念先随便找一份工打着;在校期间老师出于就业率的考虑一般也会强调“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总而言之,他们对于所谓“职业生涯”不说一无所知,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人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打算。因此,这种就业人群的稳定性很差
二.就业困难背后凸显的大学生就业观念误区
1.专业选择盲从,随大流
大学生高考填报志愿时,并未仔细考虑自己的性格、志趣,只要找到能录取的学校、科系,便草草地签下了自己的一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不用花费太多心神,在短时期内的效率很好。缺点是无法根据个人的能力、特性作长远的规划。这种以进入能录取自己的学校、科系为目标的自然发生法,能暂时解除烦恼,但是在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性向、能力、个性与就业条件等因素之下,将来所面对的职业风险就比较高。许多大学生进入二、三年级后,要求改专业或者完全没有学习积极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因为没有进行自我分析和科学规划,大学生在专业选择、未来的职业导向、岗位要求等方面都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准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有些学生完全无心学习,只是被动地接受,稍作了解就会表露出对专业不感兴趣,只是按照家长意愿做出的选择;有一些学生要求要转专业,但让他谈谈对两个专业的认识,却不知所云,甚至仅仅因为专业名称听着顺耳就要转过去,更遑论进一步对专业未来职业要求的了解了。
2.就业主观性强,盲目随意
(1)盲目跟风引发频跳槽
正因为在专业选择上的随意性,进入专业后又没有端正态度,根据岗位需求进行学习和规划,认为毕业后自然应该有工作在等着自己,就会造成到虽然毕业但是并不能成为有效的“产品”,不符合行业要求,自然找不到工作。
勉强进入工作岗位以后因为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喜欢怨天尤人,对将要遭遇的种种困难没有心理准备,工作流动性大,这对个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十分不利,对社会的教育投资也是一种浪费。
(2)追求高薪四处碰壁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选择”的时代,大学生如果没有周全考虑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定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找工作时就会比较随意,目的性不强,哪儿热闹往哪儿挤,有一种随波逐流的趋势,没有紧迫感。甚至把“工作报酬”作为就业时最重要的参数。而没有认真思考自己到底能为企业、单位提供什么,自己到底值不值自己期望的那个薪酬标准。在四处碰壁中也很少进行自我反省,长此以往,还会对人生失去信心,甚至对社会产生消极不良情绪。
3.职业期待和定位过高或过低
(1)盲目自信、胃口高吊导致巨大落差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盲目地追求大的自我发展空问、高的薪酬、好的工作地点等,其功利性明显,对就业抱有很高的期望值,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择业都集中到经济发达地区及前景看好的行业,而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则少有人问津,人为造成僧多粥少,就业困难。
(2)自卑畏怯、信心不足带来的心理障碍
信心不足产生的原因很多,有生理的、环境的、家庭的或社会的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的同学大学四年顺利地走过来了,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梦寐以求的企业对自己的简历一点儿回音都没有,也许是发了无数份简历都没有下文,开始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如果从更深一层来讲,就是不敢面对机遇、迎接挑战。归根结底也是没有深刻的认识和分析自己,不知道自己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从业能力。
总而言之,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就算在外力因素下勉强就业,也会有较高的离职率。
【关键词】 钙;磷;生物学标记;血清学试验;青少年;少数民族,藏族
【中图分类号】 R 336 R 179 R3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10-0884-03
血液中的生化指标随人种、性别、年龄、生长发育等条件变化而异,同时受到人群所处的地域、经济水平、职业、饮食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健康人群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并构建数据库,可为疾病诊断与治疗提供基础实验数据。儿童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内钙、磷等无机盐的沉积逐渐增加,骨硬度也随之增强。因此,钙、磷作为骨盐形成的营养要素,是评价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此外,有研究证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碱性磷酸酶(BAP)、骨钙素(BGP)等反应骨形成水平的生化标志物水平在儿童和青春期随性别、年龄发生变化,且其水平高低与身高增长速度相关[1-2]。该研究对拉萨市与那曲地区12~18岁健康女性青少年进行了血清钙,磷,ALP,BAP,BGP的测定,以了解特有的高原环境对藏族女性青少年发育的影响及藏族女性青少年在青春发育时期骨矿物质代谢的特点,为藏族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研究提供相应资料。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04年抽取336名符合以下条件的拉萨市及那曲地区女性青少年为研究对象:父母均为藏族;出生在并长期在生活;年龄在12~18岁;经体检为身体健康(无内分泌疾病及肝炎,未服用任何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按地区分为拉萨组、那曲组,每组168人;各组再按年龄分为7个亚组,每个亚组24人。
1.2 方法 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静置2 h,离心分离血清,-70℃保存,同批测量。血清钙:偶氮砷Ⅲ法;血清磷:磷钼酸比色法;ALP:速率法。以上3种指标的检测试剂为北京中生公司产品,仪器为日立7170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BAP采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盒为美国METRE公司产品,酶标仪:BIOCELL2010。BG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试剂盒由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所提供,仪器为BH6018型全自动γ计数仪。
1.3 统计学分析 各组检测结果均以x±s表示,采用SPSS 10.0软件,2组数据比较用t检验,多组数据比较用ANOVA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
2 结果
2.1 藏族女性青少年血清钙磷及骨代谢标志物浓度 表1显示,血清钙水平在2个地区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相同年龄组不同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拉萨地区血清钙水平明显高于那曲地区。血清磷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下降,且各年龄组拉萨地区均高于那曲地区(P值均<0.05)。[Ca]•[P]乘积的变化规律与血清磷相同。
表2显示,3种生化指标水平均在12岁最高,之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间比较,多数年龄组3种指标的水平拉萨均高于那曲(P<0.05或P<0.01)。
2.2 藏族女性青少年血清骨代谢各指标和年龄间的相关分析表3显示,藏族女性青少年血清P,[Ca]•[P]乘积,ALP,BAP,BGP均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除血清钙外,其他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1)。
3 讨论
骨基质无机物的主要成分为羟磷灰石,其中钙和磷所占比例最高。血钙、磷与骨骼中的钙、磷维持动态平衡,血钙、磷浓度的变化可反馈性调节相应激素的分泌,进而影响骨的形成和溶解。儿童阶段(10~13岁)是人生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成人身高的15%、体重的50%和骨骼矿物质含量的45%均在此时期完成。
血清钙、磷水平与青少年骨骼发育情况、饮食结构、经济水平等密切相关。本研究以拉萨和那曲藏族健康女性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发现2个地区藏族女性青少年血清钙水平均不随年龄变化,而血清磷均呈下降趋势,二者浓度的乘积也呈下降趋势,且在多数年龄组钙磷浓度的乘积大于3.22,表明此阶段骨盐沉积非常活跃。值得注意的是,当钙磷浓度的乘积低于2.82时会妨碍骨组织的钙化,甚至使骨盐溶解,影响成骨作用[3]。本研究发现,拉萨地区女性青少年[Ca]•[P]乘积水平明显高于那曲地区,且那曲地区女性青少年在17岁以后[Ca]•[P]乘积低于2.82,这可能是那曲地区人群骨密度减低的原因[4]。拉萨与那曲虽同处青藏高原,但地理条件有一定差异。拉萨位于中南部,海拔3 600 m,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平均气温8℃左右,常年阳光明媚,降水也较丰富。那曲位于藏北高原中部,平均海拔4 500 m,气候寒冷,干燥多风,年平均气温-1.9 ℃[5]。考虑2地藏民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没有太大差异,故可认为2地女性青少年钙磷水平的差异可能主要由所处地理环境不同所造成。
徐成丽等[6]对北京地区10~18岁健康青少年钙磷正常值的研究显示,血清钙水平随年龄升高,血清磷随年龄降低,二者乘积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且城区青少年的水平高于郊区,城区青少年的身高也明显高于郊区,并认为以上差异是由于经济文化水平不同所致的膳食结构不同引起的。本研究与之形成差异的可能原因为:藏族居民饮食以糌粑、牛羊肉、奶类为主,食物的营养价值较高,故血清钙水平较稳定;另外,调查样本例数较少,结果可能存在偏倚。
国内外的研究资料显示,在儿童青少年时期骨代谢失调主要是成骨细胞失调,而对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标志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ALP,BAP,BGP等方面[7-9]。本研究显示,藏族女性12岁时ALP,BAP,BGP的水平最高,其后迅速下降;16岁后稳定于低水平,与以往的研究结果[10-11]基本一致。3者水平与血清磷呈正相关,说明藏族女性12~16岁骨形成大于骨吸收,骨代谢非常活跃。地区间比较发现,那曲地区女性在15岁以后,拉萨地区女性青少年在16岁以后3个指标基本不随年龄变化,同年龄组那曲地区女性青少年所有指标均低于拉萨地区女性青少年,表明高海拔环境对骨形成有不利影响。藏族女性青少年骨代谢生化标志物的变化特点,与本课题组其他成员对身高的研究结果相符,即拉萨地区一些年龄组女性青少年身高高于那曲地区女性青少年[12]。胡小琪等[13]的研究发现,与全国学生相比,平均身高藏族低于全国城市水平,高于乡村水平,认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儿童少年的骨骼发育水平。
综上所述,藏族女性青少年血清钙磷及反映成骨作用的生化标志物水平具有独特的特点及地区间差异,这些特点可能主要由地理环境、饮食结构等因素决定。对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青少年应加强营养,注意锻炼,以改善当地青少年的发育状况。
4 参考文献
[1]TSAI KS,JANG MH.Bone phosphatase isoenzyme and Carboxy-Treminal propeptideof type-Ⅰ procollagen in healthy Chinese girls and boys.Clin Chemistry,1999,45:136-138.
[2] KANBUR NO,DERMAN O,SEN TA,et al.A bochemical maker of bone turnover during puberty.Int J Adolese Med Health,2002,14(3):235-244.
[3] 张秀明,李健斋,魏明竟,等.现代临床生化检验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84-708.
[4] 傅晨,刘兴炎,葛宝丰,等.西北高原地区居民骨密度研究.中国骨伤,2004,15(4):198-201.
[5] 风物志.人民出版社,1999:1-13.
[6] 徐成丽,祖淑玉,沈瑛,等. 2 342例北京地区儿童血清钙无机磷水平检测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26(4):455-459.
[7] 刘继斌,黎海民,王松艳,等.青春期骨矿物含量与血清骨钙素及碱性磷酸酶的关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2,4(1):11-14.
[8] 于梅花,李纯杰,谢蓉星,等.不同海拔高度骨钙素含量的对比观察.高原医学杂志,2003,13(4):25-26.
[9] 李力,王莉,仇东辉,等.少年儿童血清骨钙素检测及在生长发育中的变化.实用预防医学,1999,6(6):450-451.
[10]MATSUKURA T,KAGAMIMORI S,NISHINO H,et al.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ne turnover in the second decade in relation to age and puberty dvelopment in health Japanese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Japanese population-based osteoporosis study.Ann Hum Biol,2003,30(1):13-25.
[11]MICHELE C,ANNA MM.Serum osteocalcin in 1630 health children.Clin Chem,1997,43:543-545.
[12]肖艳杰,席焕久.地区7~18岁藏族学生体格发育状况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915-917.
摘要: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变化规律和命本质的学科,其知识体系庞大,内容抽象复杂,是一门教师教、学生难学的医学基础课程。难学、难教和学好、教好成为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突出矛盾。影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因素。
一、教材因素
1.1教材内容抽象、枯燥、乏味、专业性过强,涉及的化学结构式、反应过程复杂、难记,代谢过程仅有文字叙述,学生难以理解。
1.2学生因素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基础差,缺乏扎实的生物学、化学知识,学习目的不明确,厌学且学习方法不当。如有些学生想学但学不会;有些学生则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却看不懂书本内容。
1.3教学大纲因素
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多,但学时少,且课程安排衔接不当,如化学与生物化学同时开课,导致生物化学第一节课涉及的氨基酸结构式等有机化学方面的知识,学生还没有学到。
1.4教师
由于教材的权威性,专业知识的严密性,使教师教学受到制约,对枯燥难记的概念、化学结构及代谢过程必须按教材讲授,以保证生物化学知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完整性,限制了教师的课堂发挥。
1.5教学方法因素
生物化学教学缺乏直观的教学用具,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动态表述代谢物化学结构的变化特点和代谢过程的化学变化。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个别教师制作课件存在困难,课件制作水平不高,只是将文字、图片罗列出来,难以动态展示代谢过程的变化规律,教学效果不好。
二、提高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
2.1注重教师个人仪容仪表,树立文好教师形象
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教师的言行举止、仪容仪表、教学风格、人格魅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一位仪态大方、教态自然、语言幽默、亲切和蔼、关爱学生的教师,会很快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重视生物化学绪论讲授,激发学生学习募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解生物化学绪论课是教师介绍本学科专业知识的第一步。如果教师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照搬教材,讲解缺乏新意,学生很快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生物化学绪论虽然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其内容十分丰富,是全书学习的指南,可以帮助学生村立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笔者对绪论中“生物化学”概念采取“望文生义”教学法进行讲解.让学生用已知的生物学和化学知识,分析未知的生物化学概念,并得出以下知识点:生物一研究生命的本质(研究对象一生命体)-一生命现象(健康、疾病、死亡);化学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化学反应(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生物化学的概念(生命的化学)、研究内容(生命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代谢过程)、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掌握代谢与健康、疾病、死亡的关系)及方法。
2.3明确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的展示应少而精,重点突出,并结合学生实际听课情况,由易到难,由浅及深。鼓励学生记住知识的结构和提纲,准确把握知识的点(要点、重点、难点、疑点)、线(主线)、面(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从知识的点、线、面入手,结合教材内容,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氨基酸代谢一章时,围绕蛋白质是体内主要的含氮化合物,引导学生注意氮的代谢途径,总结出蛋白质分解代谢的主线:蛋白质(N:16%7氨基酸(基本单位)堕墨墨堡旦氨(剧毒)塑墼堡尿素(肝脏)_堡一排出。明确本章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为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的方式、氨的代谢。论文下载
2.4精心组织教学,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美国教育学家约翰洛克说过:“教师的教学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如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对教师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考验。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加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采取提问、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从而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2.5引用生话实例,辅助赦学
生物化学教材中的生活实例很少,且与专业知识联系密切,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应采用贴近生活、通俗易懂、趣味性强的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化学知识。例如:三羧酸循环是生物化学中的核心代谢过程,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代谢过程十分复杂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利用磨盘可以将豆类磨成豆粉,再加水制成豆浆的实例,形象地将三羧酸循环(机构)比喻为磨盘,乙酰辅酶A比喻为黄豆(大分子物质),Co’、0比喻为豆浆(小分子物质),进而理解三羧酸循环的主要作用就是氧化乙酰辅酶A中的乙酰基。再例如:生物氧化中H20的生成是通过呼吸链来完成的,十分抽象且难以理解。笔者在讲解呼吸链的概念时,通过多媒体动画将呼吸链比喻为接力比赛:呼吸链(接力赛)是指代谢物(起点裁判员)脱下2H原子(2H++2e)(接力棒)经递氢体和递电子体(4名运动员),按照一定顺序(1、2.3、4棒),最后传递给激活的氧分子(终点裁判员),生成H,0(奖品)的全部体系(体育项目)。使学生理解了呼吸链的组成(递氢体和递电子体)、受氢体(氧分子)、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作用(2H++0一H2(})。如果将2e递给氧分子(终点裁判员),不是最后的递电子体(细胞色素氧化酶)(第4棒运动员),则违规,生成H20:(无奖品H1O)。并结合煤气中毒进一步阐明呼吸链在生物氧化中的意义。
2.6指导学习方法,掌握记忆砚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生物化学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积极思考与总结,抓住问题的实质,寻找记忆规律,将复杂的生物化学知识、代谢过程尽量简化,突出重点、难点,达到触类旁通、掌握重点的目的。例如:学生反映很难记忆8种必需氨基酸,为此,教师总结了很多记忆方法,笔者认为谐音记忆法最简单、直接。记忆方法如下:到图书馆一缬(借)异亮(~)亮(两)苯丙(本)蛋(淡)色(色)苏(书)赖(来)。
【关键词】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5)11-0138-01
一、生物化学实验对于高校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教育的促进作用
生物化学具有内容丰富和发展快速的特点,医药、生物、农业以及食品等多种学科都是以生物化学为基础,这也是生物化学容易引发学习兴趣却又较难学的原因。生物化学最忌讳死记硬背,纯粹的死记硬背会让理论学习变得无趣,失去了生物化学的趣味性。生物化学实验分为很多种类型,包括生化分离实验、普通生化实验以及很多高技术水平的生化实验等。普通的生化实验主要是以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对各种生物分子进行分析研究;生物分离实验则是借助电泳、离心以及层析等方式分离和纯化各种生物分子;生物大分子结构以及X射线衍射技术等的研究都归类为高技术水平生化实验。例如,在进行蛋白质的酸碱性反应以及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实验就通过对蛋白质的加酸和加碱处理,借助酪蛋白溶液遇酸和遇碱后的具体反应现象和情况对该知识点进行直观和形象的展示,教导学生理解何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同时对等电点的概念也有了较为明确的理解;在进行酪蛋白溶液在不同的PH值下的沉淀量试验中,体现了酪蛋白的等电点,此外还帮助学生理解了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二、借助生物化学实验,学生可以产生对于生物化学的求知欲以及科研兴趣
生物化学属于实验科学,可以说,实验是生物化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对生物化学进行现有知识的理解,可以进行新的知识发现,显著地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生物化学揭示的是生命的化学本质,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正是因为生物化学实验的不断开展和创新,才保证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断出现的大量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化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正是由于生物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很好地解决了生物理论知识学习太过枯燥的问题,进而展现了生物化学相关知识的魅力。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相关概念都太过空洞抽象,单纯的理论讲解是无法帮助学生进行透彻的理解的。但是借助直观的实验现象,就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思考。例如在酶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等试验让学生明确酶活力的概念和相关的测定方法;在对于“酶的抑制和激活”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该实验的主要原料是唾液淀粉酶,因为唾液淀粉酶来自学生自己的唾液,所以个体之间的酶活性存在着差异问题,而且在进行唾液稀释的过程中,有些人对唾液的稀释浓度刚好,所以在所设定的激活、抑制和对照三个组别中的实验现象表现的较为明显,分别出现了黄褐色、蓝黑色和酒红色的情况,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唾液太过稀释,所以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千奇百怪,这就使得学生非常的新奇和兴奋,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如此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何为影响酶活力的因素以及测定酶活性的关键之处。
三、借助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命的化学本质的研究是生物化学的研究重点,所以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材料一般都是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的情况,这也是生物化学实验的相对误差太大的主要原因。只有学生能够做到严谨、灵活、细致和创新,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因此,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所采用的实验普遍具有方案已经成熟的特点,所以只要正确、规范的进行操作,就可以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因为实验结果鲜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神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排查影响实验的因素。例如在进行“蛋白质的凝胶过滤层析”实验中,通过检测器和电脑对凝胶柱中样品的不同分子量和颜色的蛋白质分子进行分离的洗脱曲线进行展示,让学生真正明确凝胶过滤层析工作的原理和方法。有些组样品的洗脱峰狭窄,体现较好的分离效果;有些则是峰形展宽,没有较好的分离效果,但是学生在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观察之后,通过对柱面进行沉降和平稳上样,得到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从而也使得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为严谨和细致。除去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以及为锻炼学生而进行的实践能力,还需要进行综合性和涉及性的实验,让学生自主的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生物分子的分离技巧。让学生明确在进行生化分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性,还需要具备灵活的艺术性,进而真正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所以高校在生物化学专业教学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最为直接的就是加大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力度,相关的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