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7 15:23: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康复运动疗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6月至2010年12月以来,在我科治疗的84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均属于AO分型当中的A型,有男性患者64例,有女性患者20例;年龄最大为46岁,最小为21岁,平均年龄为34.5岁。全部患者均予以切开复位行内固定治疗,在术后予以上肢的石膏外固定,于3-4周之后将石膏拆除,并予以功能锻炼,并且每月定期复查X线片。
1.2 方法。观察组:嘱患者取坐位,也可为卧位,把患肢平放在桌面或者床上后,以手握沙袋进行主动的屈伸肘关节,直至最大限度,需做匀速反复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分钟,还可选择体操棒,以及上肢的运动器械来辅助运动,还需完成双上肢其肘关节的互助运动,于健侧肢体进行帮助下,将两手进行伸肘的交叉运动。对照组:经医务人员的简单指导,由家属辅助实施简单的被动活动,以按摩为主。
1.3 评分标准。患者肘关节的功能评分依据患者其关节疼痛与活动度以及稳定性,和ADL能力诸如此方面给予综合分析。其中该评分系统的满分是100分,在90分或以上者为优,而75至89则分呈良,其中60至74分则为可,其总分在60分以下为差。患者疼痛依据目测类比的评分法给予临床上疼痛的测定,其中0分代表着无疼痛,而10分则代表出现疼痛剧烈,并且难以忍受,嘱患者需根据自身实际的疼痛情况来打分。
2 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出院后均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功能的恢复优良率为93.2%(41/44),而对照组为80.0%(32/40),观察组患者骨折平均的愈合时间为3个月,而对照组为4个月,观察组有2例出现骨化性肌炎,而对照组为8例。
3 讨论
由于肘关节损伤进行康复治疗需自术后的早期开始,如果康复治疗的越早,临床效果就越好。行早期的康复治疗不仅能够预防患者关节僵硬,还能够将组织粘连以及肌肉废用性的萎缩,不仅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出现,特别是于肘关节行松解术之后,需尽早的实施关节运动,以防止关节的再次粘连,并巩固手术的效果。
在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系防止患者关节强直最有效的手段,而于术后,特别是小儿患者大多惧怕疼痛,因此不愿出门锻炼。此外,由于家长对患儿的偏爱,往往不敢不能进行监督,其中,医务人员需于术后早期行及时有效的临床指导,同时采取多种方法,通过照顾其兴趣,以及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忍耐能力,为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活动量及活动强度,可以利用拼装玩具锻炼其肘部屈曲,拧手帕等训练其肘部旋转,悬挂气球等儿童喜爱的游戏来训练其肘部伸展,循序渐进地引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防止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改善关节功能[5]。
骨科学以运动系统疾病为研究对象,功能康复是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祖国传统医学采用小夹板等固定骨折,遵循“动静结合”的治疗原则,很好的体现了早期康复运动的理念,但近年来部分人盲目追从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加之部分人将骨折治疗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大原则机械的认为是骨折治疗的三个阶段,使得骨科康复治疗处于近乎原始状态,常常表现为“骨折愈合后”医生、护士的简单指导,家属帮忙的简单模式,其康复程度有限。正确理解现代骨科治疗技术,把握现代骨科治疗理念,将临床骨科学与康复医学有机结合起来,是最大限度提高骨科疾病功能疗效的关键。这就要根据具体骨科疾病的特点,动态地,区别地将临床骨科治疗理念,技术和康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能最大限度提高骨科疾病预后与功能疗效的方法。引入康复运动疗法对促进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符合现代骨科理念。将临床骨科学与康复学有机结合,最大程度提高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疗效。
综上所述,康复运动应用于治疗患者肱骨髁间骨折,安全有效,应予推广。
参考文献
[1] 杜青,陆美玲,陈珽,等.儿童肘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11):1027-1028
[2] 周先珊,郭知学,王小平,等.运动疗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创伤性肘关节功能障碍[J].浙江临床医学,2010,12(1):54-55
[3] 苏小静,李少敏,谢继萍,等.运动疗法对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疗效[J].宁夏医学杂志,2010,32(6):553-554
摘要:
目的:通过水中运动疗法和常规疗法的对比,观察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0位髌腱腱围炎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人。对照组进行常规疗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进行水中运动。互作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在治疗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中运动疗法更适合膑腱腱围炎患者的功能康复。
关键词:
髌腱腱围炎;水中运动疗法;功能康复
髌腱腱围炎是指引起髌尖下极髌腱附着点及髌腱、腱围部疼痛的创伤性病变而言,主要是由于运动时反复牵拉或过度负荷所引起的,慢性劳损也可导致。主要症状是跳痛、上下楼痛、半蹲痛、打软腿,重者跑步时痛,甚至走路痛。查体可有股四头肌萎缩,髌腱增粗,髌尖或髌腱压痛,或可触及髌尖增生。伸膝抗阻痛阳性。髌腱腱围炎患者在治疗时一般多数采用保守疗法,但过于单一的治疗方法对其治疗效果仍不理想。故寻求治疗髌腱腱围炎新思路、新方法具有较大的现实康复意义。水中运动疗法历史悠久,目前它已经成为很多国家流行的康复疗法。本文实验对比来探讨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的康复作用,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思路。
1研究对象
病例均来源于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广西南宁市天池山水中运动疗法俱乐部,符合医学诊断标准的髌腱腱围炎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女8例,男12例。最大年龄55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26岁。诊断标准:①查体时可能有股四头肌萎缩,髌腱增粗,髌尖或髌腱压痛,或可触及髌尖增生。②伸膝抗阻痛阳性。③抽屉试验阳性。④屈膝90度时疼痛最重。⑤跳痛、上下楼痛、半蹲痛、打软腿,重者跑步时痛,甚至走路痛。⑥膝部疼痛,痛如针刺,活动后则疼痛加剧。符合以上五点者的均被诊断为膑腱腱围炎。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查阅的方法查阅大量有关于髌腱腱围炎水中运动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总结整理及系统研究。
2.2实验法
将20例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推拿、针灸疗法;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做水中膝关节及膝关节周围肌肉的肌力练习、关节活动度练习和功能训练。对治疗前后以及过程都进行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实验。
2.2.1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推拿、针灸疗法。①推拿法:以按揉法、滚法施术于膝关节周围及后侧,约5分钟;以弹拨法交替作用在髌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并提拿髌骨,约5分钟;以一指禅推法施术于鹤顶、血海、梁丘、伏兔、内外膝眼、阳陵泉、委中、承山等穴,每穴1分钟;被动活动膝关节,在其周围施以擦法,以透热为度,约3分钟。总时间为20分钟左右。②针灸法:主穴为阿是穴、内外膝眼、阳陵泉;配穴为足三里、阴陵泉、鹤顶、血海、梁丘等。以平刺或围刺进针,出现针感后,留针20分钟,其中10分钟行针一次。
2.2.2实验组的治疗方法
实验组在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推拿针灸疗法后,再进行水中运动,具体为:①水中牵引屈髋:挺胸收腹,可借助双杠、扶手等帮助在橡皮带的牵拉下做屈髋抗阻运动,每组30个,每次3组,速度保持在每分钟5个左右。②水中牵引伸髋:挺胸收腹,可借助双杠、扶手等帮助在橡皮带的牵拉下做伸髋抗阻运动,每组30个,每次3组,速度保持在每分钟3个左右。③水中画“8”字:站在离池边3-4步的距离或坐在台阶上,慢慢的用脚向上、向下或水平方向画“8”字,每组5分钟,每次3组。④兔子跳:站在水中,双腿并拢站立,屈膝,向前跳,双脚落地,跳至泳池另一边,然后向后跳,直至回到开始的位置,一个往返为1组,每次3组。⑤下蹲:站在水中,双臂持球向前伸直,下蹲到力所能及的位置,脚后跟不要离地,然后慢慢站起,保持平衡。每组20个,每次3组。2.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2.4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
2.4.1膝关节功能评分
采用膝关节学会推荐的Irrgang膝关节功能评定法,分“症状”和“体育活动中的功能丧失”两个大项,共10个小项,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膝关节功能越好。
2.4.2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4年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如下:①显效:膝关节疼痛消失,功能恢复。②有效:膝关节疼痛减轻,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劳累后仍觉疼痛不适。③无效:膝关节疼痛无明显减轻,活动受限。
3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知,实验前两组膝关节评分情况经秩和检验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他们具有可比性。实验组实验前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经T检验P<0.01,提示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经过治疗有明显功能改善;同理对照组经T检验P<0.01,同样有明显改善。两组分差经T检验P<0.05,提示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验组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要好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显效6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0%。两组的治疗方法对治疗髌腱腱围炎的肢体康复都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实验组的治疗方法比对照组能更好的发挥治疗作用,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其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4.1髌腱腱围炎的发病机制
髌腱腱围炎,也称为髌腱末端病。髌腱在膝关节的前下方部分称为髌韧带,是股四头肌的腱性部分延伸,止于胫骨结节,作用是伸膝。大部分学者认为髌腱腱围炎的发生与膑腱的反复劳损及过度负荷有关,例如经常跳跃和制动、屈膝半蹲反复移动发力等动作会引起此病。人体股四头肌富有弹性,一般情况下对膑腱及其附着区的牵拉有缓冲作用。长期反复使用或者过度负荷会引起肌肉僵硬,从而使其弹性下降,缓冲作用降低,导致髌腱及其附着区承受的牵拉应力增强。久而久之就会引起膑腱及其附着区的微细损伤,局部组织充血、炎症、机化等病理变化发生,导致髌腱腱围炎,其病理表现主要有疼痛、肿胀、关节运动无力、活动度变小,总体来说就是膝关节功能减弱。该病多没有明显的外伤史,好发于篮球、排球、跳高、武术等运动项目参与者。由于膝关节活动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很难通过完全膝关节制动休息以进行治疗。从运动康复的角度看,只要能解决疼痛、肿胀、肌无力、活动度减小等问题,缓解膝关节功能受限状况,满足日常生活甚至重返运动场便达到治疗目的,因此选择时间短、疗效高、便于使用的治疗方法便成为我们探索的目标。
4.2对照组治疗方法的作用机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推拿针灸治疗疗法,推拿中滚法、按揉法等手法操作在膝关节周围,可加强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使其得到充分营养,加快乳酸等有代谢产物的排出,消除肌肉疲劳,促进肌纤维的舒缩活动,改善膝关节周围肌肉,尤其是股四头肌的功能,减缓膑腱及其附着处的张力;弹拨法、按揉法等作用于膑腱处,可分离其与筋膜、滑囊等的粘连,松解膑腱周围组织,将受到损伤的组织理顺复位,有助于减轻疼痛,促进伤处生长,恢复其弹性和张力,松动关节,增加膝关节活动度;被动运动可以使关节、肌腱各归其位,解除不良刺激状态,恢复功能;擦法等手法可以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加快代谢产物转运,促进炎性介质分解、消散,起到消炎止痛作用,还可使肿胀减轻,降低组织间压力,起到消肿止痛作用。膝关节周围穴位多属于胃经、脾经、胆经之经穴,通过按摩、针灸等刺激,可引起局部经络反应,激发、调整经气,通则不痛,通过经络影响肢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生理状态;脾为“后天之本”,胃则“气血生化之源”,通过对脾经、胃经的调整,有利于气血的化生,而胆经络肝,与肝经相表里,通过刺激胆经可加强肝经的疏泄功能,使气血通畅。气血调和,则阳气温煦,滋养,可使人体功能恢复正常。
4.3实验组治疗方法作用机理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了水中运动疗法,除了具有对照组的作用机理外,还利用水疗的特性来促进疾病康复。由于水具有浮力,在浮力方向上,人体运动具有减重作用,可以减缓关节的受压症状,缓解疼痛,使人体做出在陆地上由于疼痛而不敢做的动作,例如屈膝抬腿、下蹲等;反过来逆浮力方向可以增强抗阻训练。水的表面张力和粘滞性可以使人体在水平面方向运动时产生抵抗,利用此特性可设定与陆地不同的有效抗阻运动,例如水中“8”字运动。水的静水压力作用可压迫体表血管、淋巴,促进体液循环,有助于肿胀消退。水的温度调节作用有助于人体中枢系统的产热和散热的双重任务,降低体内热量的积聚,缓解中枢及肌肉疲劳,增加训练效果。水流冲击等机械刺激可明显引起血管扩张和神经兴奋等作用,使康复训练更有效率。
4.4本实验中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优势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对髌腱腱围炎的康复,传统的针灸推拿方法和水中运动疗法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两者相比,在功能恢复和疗效方面水中运动疗法更有优势。相关研究证实,髌腱腱围炎患者由于活动受限,膝关节周围肌肉利用降低,肌力减弱,引起膝关节不稳,严重则引发骨性关节炎。传统疗法在止痛、消肿方面有很好效果,但是它对膝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的恢复只是起到弹性延长的作用,容易复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活动度。另外由于疼痛的影响,对肌力训练几无涉及,不能增加关节稳定性,阻断不了髌腱腱围炎的恶性循环,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疗效。水中运动疗法除了利用水的特性止痛消肿外,主要对肌力和关节活动度施加积极影响。我们在实验中设计屈伸髋、跳跃等动作,利用水的浮力,减缓重力对关节的负担,减轻疼痛,充分锻炼了膝关节周围的肌肉,如股四头肌、臀大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等,增加肌力,提高弹性及应力,缓解膑腱止点装置牵拉症状。水中“8”字动作利用浮力减缓重力影响,利用水的张力增加负荷,提高抗阻运动的效果,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在不同水流速度下做下蹲维持动作,可有效增加核心肌群肌力,提高身体稳定性,为肢体功能恢复做好准备。利用水的不同深度来调节人体所受浮力大小,使水中训练和陆地训练衔接顺畅,过渡自然。这些动作是主动参与关节的运动,次数多,对膝关节周围软组织起到塑性延长作用,不易复发。肌力及活动度的增加提高膝关节稳定性,阻断髌腱腱围炎的恶性循环,恢复功能。此外,水的温度能兴奋神经,提高肌肉的应激能力,增强肌力,缓解肌肉痉挛,减少疲劳,提高肌肉工作能力。水中运动还可增强膝关节周围骨骼肌的肌电活动,加上肌肉活动所受的负荷,均可使肌肉蛋白合成增加,降解减少,从而增强肌肉强度,延缓肌肉萎缩,促进功能恢复。
5结论
本文从运动康复学的角度出发,设计出实验来比较水中运动疗法和常规疗法对髌腱腱围炎的作用,结果显示水中运动疗法确实能明显的改善髌腱腱围炎病人的关节运动范围和肿痛、肌力,肢体功能等症状。常规疗法虽然能显著的改善肿痛,但不能明显改善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肢体功能等。因此,水中运动疗法对髌腱腱围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明显比常规疗法疗效更佳,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罗磊.PNF牵伸术治疗运动员髌腱腱围炎的疗效观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63-67.
[2]王少华.运动员的髌腱腱围炎与髌尖末端病的防治[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1,01:96.
[3]方敏.跳跃运动员髌腱腱围炎的治疗与预防[J].田径,2000,01(10):41-42.
[4]范炳华.推拿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198-200.
[5]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91-192.
[6]凯恩斯.膝关节损伤的水中康复[EB/OL].
[7]张璐.体外冲击波治疗运动员髌腱末端病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志,2008,23(10):934-935.
[8]庞军,唐宏亮,杨扬等.推拿足少阳胆经抗衰老思路探析[J].广西中医药,2007,30(5):37-39.
【关键词】面神经麻痹 运动疗法 康复治疗
进行运动疗法,对急性期完全不能收缩的肌肉或刚出现收缩时进行肌肉功能的再训练,可增强下意识地传到中枢的肌肉运动的感觉;可促进神经肌肉的连接恢复。促进了神经功能恢蔓,有利于神经的再生。同时使残存肌肉和接受神经再支配的纤维肥大与强化,延缓、预防肌萎缩,若待肌力恢复后,再开始肌力增强训练,易致肌肉挛缩而留有功能障碍。
1 肌力增强训练
按面肌肌力不同,训练时采用不同手法,进行循序渐进的肌力训练。患者站立或坐于姿势镜前进行肌力训练。训练原则与一般肌力训练相同。患侧面肌肌力为0~1级时可用手帮助患者做各种表情肌被动运动;2~3级时,不给予帮助,可在治疗师指导下做面部表情肌的适当的主动训练;4~5级时,可做一定量的抗阻训练,用手指给予阻力。每组肌肉每次收缩1~2s,连续5次为1节,做10节;如感疲劳,做3~5节可稍休息一会,全部麻痹面肌做完为一遍,约需2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肌力为4~5级时,面部肌肉都是左右对称的,面部表情的产生基本是两侧肌肉同时运动的结果。只有提口角肌、眼轮匝肌、颧骨肌和笑肌能做一侧动作,因此面肌肌力训练应两侧同时进行。当麻痹肌肌力较弱时,麻痹肌牵拉不过健侧肌,就需要治疗师用手协助及限制健肌肌肉运动。具体面肌功能训练(左侧麻痹)方法如下:
额肌额腹:嘱患者上抬眉,前额做惊异样动作,蹙额。中指与眉平行放在眉毛上,让患者抬眉的同时上举患侧眉(左侧。。另一只手的手指压在健侧眉毛上,限制健侧肌肉运动(右侧)。
皱眉肌:嘱患者皱眉,两眉向中间集中,中指放在患侧眉毛内端向中间推(左侧)。另一只手的手指限制健侧运动。
眼轮匝肌:嘱患者用力闭眼,将中指压在眉毛上,轻轻向下方推,眼睑闭合。注意勿使中指压到眼球。另一手抑制健侧闭眼动作。
鼻根肌:令患者皱鼻根部。一只手的手指放在眉毛内端,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同侧鼻翼上方,帮助向鼻根部皱鼻。
鼻肌翼部:令患者深吸气样张大鼻孔,食指稍放入鼻孔,向外轻轻牵拉使鼻孔放大。
鼻肌横部、鼻中隔下降肌:令患者伸长鼻下部位,向下牵拉鼻孔。治疗者手指放在患者鼻孔下稍外方,在健侧(右侧)向下拉是将患侧(左侧)也轻轻向下牵拉,并施以阻力防止拉向健侧(右侧)。
提上唇肌:嘱患者提上唇,并向前突出,治疗者将手放在其上唇上,把上唇向鼻孔处提起。或将食指、中指放在上唇缘处轻轻上提亦可。健侧(右侧)上唇要用手指抵住,以限制其活动。
提口角肌:嘱患者示齿,引口角向上后方。治疗者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向上方牵拉患侧(左侧)口角。
治疗者右手掌紧贴健侧(右侧)面部,将健侧(右侧)向中线方向推移,协助患侧(左侧)上提口角。
笑肌、颧骨肌:嘱患者做笑的动作,引口角向外上方。治疗者将食指稍放入患侧(左侧)口角内或放在口角上,向外牵拉口角。由于健侧牵拉力强,要用手指在健侧(右侧)口角上给一些阻力,限制健侧活动。
颊肌:嘱患者闭口,颊部紧贴齿列,治疗者指尖放在口角上牵其口角向后。同时用手指限制健侧运动。
口轮匝肌:嘱患者者吹口哨动作将唇噘起。治疗者食指贴与患侧(左侧)上唇的紧下外方,中指紧贴下外方想像中央部推挤口唇。另一手指给健侧上下唇施加阻力,限制健侧口轮匝肌活动。 转贴于
颏肌:嘱患者将下唇噘起,使下颌皮肤出现皱褶。治疗者用手指由外下方向上方或和中央推挤,以协助患者侧面部动作。治疗者手指在健侧下颌中线旁略加阻力,以抑制健侧活动。
2 局部按摩治疗
在电诊民确定有面神经变性反应或肌肉神经支配以后,患者可自己对镜用手按摩瘫痪肌肉,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可减轻瘫痪肌受健侧过度牵拉。可根据患者情况每日按摩数次,每次5~10min。具体的按摩方法分为:面部相应穴位按摩;沿肌肉方向进行按摩。本节主要介绍后一方法。
(1)枕额肌额腹;患者或治疗者用拇指或示指指腹沿枕额肌额腹的方向从眉弓向头顶轻轻按摩,在反向从头顶向眉弓按摩。按摩同时轻轻从眉弓向额部发际处推拉,或缓缓揉搓。
(2)眼轮匝肌:嘱患者闭眼,同时治疗者将眼轮匝肌从眼球上方下拉使其闭合。再用指腹沿上下眼睑或眶下缘间的凹陷处进行按摩。按摩应先从内向外,再从外向内轻轻推拉,以助于眼睑功能恢复,完成闭眼运动。重度面神经麻痹者出现下眼睑上提障碍,下眼睑松弛导致下眼睑外翻,亦可采用手指推拉法。嘱患者闭眼,治疗者用指指及示指的指腹,分别沿下眼睑皮肤从内向外,在由外向内轻轻推拉。
(3)提上唇肌:起于眶下孔上方、眶下缘的上颌部。其部分肌纤维向下进入上唇外侧皮肤,其他纤维与口轮匝肌交织,治疗者可用拇指或示指和中指指腹按摩全部或沿肌肉方向鼻民办旁及颧部按摩,再沿着鼻唇沟及口角向颧部推拉按摩。
(4)颧肌:颧大、小肌起于颧骨止于口角,其作用是上提、外拉口角。治疗者可沿着肌纤维方向,由口角旁向颧骨推拉或按揉。
(5)口轮匝肌:治疗者用示指及拇指的指腹,沿患侧口角向鼻唇沟方向,再沿鼻唇沟向口角方向按摩口轮匝肌上部。用示指及拇指的指腹,沿患侧口角向中心方向,然后向患侧口角方向按摩口轮匝肌下部。
(6)下唇方肌:用拇指指腹从口角下方向内侧及下方轻轻按揉、推拉。此方法还有助于颏肌的恢复。
参 考 文 献
[1]管遵惠,丁丽玲,郭翠萍.6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分组治疗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1年10期.
[2]薛辉,石旭星.面瘫急性期针刺治疗的可行性探讨[J];陕西中医;2003年09期.
【关键词】运动疗法 慢性下腰痛 康复指导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4-01
慢性下腰痛是一种腰部疼痛综合症[1],涉及到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关节以及椎间盘等结构的病损,它以腰部反复疼痛为主要表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功能障碍,并可有心理抑郁,病程超过3个月,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常与职业、生活方式等有关。笔者采用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康复指导。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8例慢性下腰痛患者,其中男38例,女40例;年龄30~82岁;病史最长24年,最短6个月;有扭伤史15例。
1.2 临床表现与体征
下腰部酸胀痛,伴有不同程度功能受限,有慢性腰痛病史,久站久坐久卧,长距离行走,劳累后加重;腰部僵硬,活动受限;腰部有异物感,肌肉紧张,两侧沿竖脊肌走行局限性压痛。
2治疗方法
运动疗法[2] ①让患者坐位,保持髋不动,放松腰背肌肉做腰部屈伸,左右侧弯及左右旋转运动,运动进展开始缓慢,幅度逐渐加大,但要避免引起疼痛加重。②进行腰背肌及腹肌训练,早期避免腰部大幅度屈伸,可做腰背肌的等长收缩训练,仰卧抱膝训练,拱桥训练。③鼓励患者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告知正确的劳动和站,坐,卧姿势,并要求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躺着看书,看电视,睡沙发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3] 痊愈:腰痛消失,工作生活正常。有效:腰部疼痛基本消失,有轻度疼痛,经治疗可恢复,不影响工作生活。无效:和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
3.2 疗效结果 78例慢性下腰痛患者中痊愈者有70人,有效者有8人,无效者为0人。总有效率为100%。
4临床分析
慢性腰痛是临床常见病[4],80%~90%的人都有过下腰痛的病史。下腰痛可分为特异性下腰痛(感染,肿瘤,炎症,骨折)和非特异性下腰痛(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及根性下腰痛(坐骨神经痛)。诱发下腰痛的原因很多,机械性,炎症性,心理因素,姿势不良,脏器异常,代谢异常等都可以成为诱因。
运动疗法主要是通过渐进的抗阻训练,增加肌肉力量,使患者症状减轻。同时慢性下腰痛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患者通过康复训练指导,病情好转后可回家进行腰背肌训练,保持疗效稳定,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
5 康复指导
患者病情好转后对其进行康复指导,能有效经济的治疗慢性下腰痛并防止复发。进行腰背肌锻炼半年以上,提高腰背肌力,增加脊柱稳定性。挺腰抬臀法[5]:患者取仰卧位,双膝屈曲,以头及双足跟作为支撑点,使劲向上挺腰抬臀。抬起腰背部,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动作幅度和次数。患者平时应以卧硬板床为主,仰卧时膝微曲,膝下垫软枕,全身放松,腰部自然落在床上;侧卧时屈膝屈髋,一侧下肢自然放在枕头上;俯卧时可在腹部及踝部垫薄枕,以使脊柱肌放松,避免脊柱弯曲的“蜷缩”姿势。避免长时间用同一姿势站立或坐位;勿穿高跟鞋站立或行走。以避免慢性肌劳损。最好选择高度合适,有扶手的硬背靠,避免久坐。坐时腰部挺直,身体靠向椅背,使膝部略高于髋部。如椅面太高,可在足下垫一踏板。站立时宜抬头,挺胸,收腹,抬臀。如站立举起物品时,背部应伸直勿弯;搬运物品时,宁推勿拉;如拾取地上物品时宜双腿下蹲腰部挺直,并且动作要慢,尽量减少弯腰频率和幅度。注意腰部保暖,可佩带装有艾叶的腰围,可起到温气血,散寒止痛,调整机能的作用。改变生活中不利腰背肌的习惯,鼓励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务必按正确的功能锻炼方法进行锻炼。
参考文献
[1] 刘晓光《慢性下腰痛的治疗方法评价》[J].中国临床康复,2005(18)
[2] 孙琦, 《电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慢性下腰痛》[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3)
[3] 尹建峰,孙瑞台《慢性下腰痛268例临床分析》[J].临床军医杂志,2005(5)
【关键词】 肱骨近端骨折;肩功能康复;运动疗法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202
肱骨又称为上臂骨, 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位置, 可见于各个年龄段。肱骨骨折多由直接或间接暴力引起, 以肱骨干骨折、髂上骨折及外科颈骨折为主[1], 对患者肩关节功能影响较大。本次研究为探讨运动疗法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康复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11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通过X线检查, 被确诊为肱骨近端骨折。本次受试患者中男69例, 女46例;年龄20~64岁, 平均年龄(46.3±5.8)岁;致伤原因:跌伤44例, 坠伤36例, 交通事故30例, 其他5例;Neer分型:Ⅱ型骨折35例, Ⅲ型骨折33例, Ⅳ型骨折32例, Ⅴ型骨折15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成A组55例和B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肱骨近端骨折相关诊断标准者;②Neer分型Ⅱ~Ⅴ型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 3 排除标准 ①中途退出治疗者;②临床病历资料不全者;③意识不清或精神障碍者。
1. 4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采用不同康复训练方案。A组给予按时给药、体征监测、医嘱传达、饮食干预、病历记录等常规干预措施;B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运动干预方案:①术后1~2 d的运动干预:在患者充分了解术后运动的重要性后, 对初次骨折患者予以运动指导, 以张手、握拳练习为主。指导患者尽可能张开手掌, 用力握拳, 以2~3 s为间隔, 重复上述动作, 持续5~8组/d;②术后3~7 d的运动干预:持续张手握拳训练, 每日练习组数增加至8~10次, 中途可短暂休息;新加入腕关节屈伸练习, 最大范围内活动腕关节, 以20次为1组, 行3~4组/d;加入肢前屈上举训练, 屈肘练习上举姿势, 每次上举维持5 s, 以3次为1组, 练习1~2组/d;③术后2~6周:坚持张手握拳练习、腕关节屈伸练习、肢前屈上举练习, 加入耸肩练习, 耸肩后维持2~3 s, 后放松, 重复20~30次/组, 2~3组/d;④术后7~12周:加入外旋训练、内旋训练, 患肢横过面部触摸患侧肩胛, 15次/组, 2组/d。
1. 5 观察指标 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比对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
1. 6 评估标准
1. 6. 1 Neer分型标准[2] 参考《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中相关标准。
1. 6. 2 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3] 分为“疼痛、活动水平、娱乐限制、睡眠质量、无痛活动到达位置、前举、外展、外旋、内旋”等多个评分项目, 以70分为界限, 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
1. 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干预前, 两组患者在肩关节评分及功能等级评估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A组肩关节功能评分(84.7±3.7)分, 优良率为67.3%, 均明显低于B组的(94.4±3.0)分和95.0%, 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本次研究为探讨运动干预方案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康复应用价值及对肩关节功能恢复影响情况, 选取115例患者为受试对象, 发现康复阶段予以运动练习的B组患者, 肩关节功能评分由干预前的(72.3±5.7)分提高至(94.4±3.0)分, 大部分患者均由可、差级别提高至优、良等级, 其临床优良率达到95.0%, 明显高于为实施运动干预的A组患者, 说明分阶段采取运动康复训练, 可在循序渐进中帮助患者改善肩功能, 促进其恢复正常运转状态, 提高患者预后质量。石恩东等[4]也在其报告中得到类似结论, 其指出术后使用运动训练方案需遵循适度、循序渐进、实事求是的原则, 切勿在患者疼痛忍耐最高限度外强迫其实行运动训练,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不适症状, 需立即停止训练并进行综合检查。作者认为此方案适用于65岁以下的青年及中年群体,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临床干预效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以免在训练过程中引发断端二次骨折或造成其他患处骨折情况。
综上所述, 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康复训练时予以运动疗法, 可有效促进其肩关节功能恢复, 对其预后提升有利,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闵华.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及其肩关节功能的术后恢复.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 34(11):69-70.
[2] 严广斌.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1, 5(2):141.
[3] 白露, 王天兵, 张培训, 等.三种评分系统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评价作用的多中心回顾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2012, 50(4):318-322.
关键词:运动康复疗法;髌骨软骨软化症;临床疗效
髌骨软化症是常见的膝前痛原因之一,对其治疗多采用传统治疗多为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外敷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运动康复治疗也成为了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的有效治疗手段。下文是对运动康复疗法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分析对象是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接收并用运动康复疗法治疗的40例髌骨软骨软化症患者,所有患者中有男性14例,女性26例;患者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38±5.2)岁;患者病程为1个月~2年,患者平均病程为(9.7±1.2)个月;所有患者检查均根据膝关节正侧位和屈膝30°、60°、90°位髌骨轴位X线平片、膝关节磁共振(MRI)检查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确诊的,所有患者治疗前的临床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1.2方法
1.2.1推拿 推拿范围包括大腿中下段和整个小腿的皮肤。手法:使患者处于仰卧,先按摩大腿中下段及小腿皮肤,重点在膝部,提拿股四头肌,放松股四头肌及膝关节周围韧带;再用拇指指腹在髌骨的上下缘及左右缘进行刮髌并以适中力度点按血海、梁丘、内外膝眼,每穴30 s;最后以抚摩结束,1次/d[1]。
1.2.2针灸 针灸取穴为内膝眼、外膝眼、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进行针灸,留针20 min,1次/2 d,连续治疗30 d。
1.2.3功能锻炼 ①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锻炼:以50个或100个为1组(适应后可逐渐增加),共做3组,组间隔1 min,以使肌肉得到充分的锻炼,1次/d。切忌中断,一定要循序渐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1]。②直腿抬高法:坐在椅子上直腿抬高30°保持6~10 s,20~30个/次,2次/d;在进行抗阻力练习:坐位双腿下垂,踝关节上放1~2 kg沙袋,行30°直腿抬高,做法同上2次/d;连续练习30 d[2]。
1.3疗效判定 痊愈:患者疼痛感消失,各项检查等检查都恢复正常;显效:患者疼痛感基本消失,各项检查等检查都有所改善;好转:患者的疼痛感有所改善,各项检查等检查有一定的恢复;无效:患者的疼痛感无明显改善,各项检查等检查都无恢复[3]。[总有效率=(痊愈+显效+好转)×100%/所有患者]。
疼痛评定采用VAS进行评估,分10CM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P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通过上述治疗方法治疗后,治疗效果较好,痊愈患者为13例(占32.5%),显效患者为15例(占37.5%),好转患者6例(占15.0%),无效患者为6例(占15.0%),总有效率85.0%,见表1、表2。
3 讨论
髌骨软骨软化症即髌骨软化症,是常见的膝关节疾病,多发于青壮年,多见于在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在我国,髌骨软骨软化症的发病率高达36.0%以上,女性发病率较男性 高[1,5-6]。髌骨软骨软化症的发生是由于髌股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病变,主要是软骨的退行性改变,最后股骨髁的对应部位也发生同样病变;临床上主要特征为上下楼、屈膝久坐等关节受力较大时膝关节酸胀疼痛,膝部直接外伤引起髌骨软骨或骨软骨骨折,其相对的股骨关节面且多在髌骨中心受到损伤[6]。
本次研究治疗效果为:总有效率85.0%;疼痛情况进行VAS评估,治疗后比治疗前VAS评分减小很多。运动康复疗法对于出患者的治疗效果较明显,且起效快,但当患者病情较为严重时,仅仅只用康复治疗无法使患者治愈或好转,则需要采用康复治疗配合手术治疗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推拿不可暴力推拿,还应根据患者的身体素质适当调整治疗强度,以免加重病情。
综上所述,运动康复疗法在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上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朱启娥.运动康复疗法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5):3193-3194.
[2]余晓慧.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髌骨软化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3):22-21.
[3]朱金文,徐斌,刘涛.髌骨软化症病因分析及关节镜诊治[J].中国内镜杂志,2008,14(5):475-476.
[4]恽晓平.康复疗法评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45.
[5]赵兴玮,张立强.手法和中药外敷治疗髌骨软骨软化症[J].中医正骨,2007,19(12):50.
[关键词] 运动想象疗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心脏康复;应用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b)-0042-0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再狭窄率高达20%~40%,并且由于心绞痛、心肌梗死疾病的存在,均会给患者带来恐惧和不适,从而影响患者康复锻炼的积极性,增加PCI再狭窄的概率[1]。有研究表明,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2-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的诊断均符合WHO修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4],选择2011年8月~2012年5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中,1例中途退出,对照组中,3例中途退出。39例观察组中,男20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15±2.63)岁,股动脉、桡动脉穿刺分别16例和23例;37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06±6.82)岁,股动脉、桡动脉穿刺分别11例和26例。在年龄、性别、介入方式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运动想象”疗法,患者康复运动后,移至安静房间,仰卧位,听10 min“运动想象”的指导语录音带[5]。1~3 min:全身放松;5~7 min:间断的“运动想象”,改善焦虑、恐惧心理;8~10 min:注意力重新集中于自身和周围环境。每天2次,每次10 min。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以及康复运动。
1.3 评价指标
恐惧视觉模拟评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运动想象疗法后对运动的恐惧程度[6]:0~10分别代表不同恐惧程度,0分为不恐惧,随数字增加,恐惧程度增高,10分为十分恐惧。平均随访1年,了解心脏不良事件(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血管旁路移植事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α=0.05为检验水准。
2 结果
2.1 运动想象疗法后两组PCI治疗后患者的恐惧视觉模拟评分
表1显示,入院时和出院时两组患者对运动的恐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出院3、6、9个月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1。
2.2 运动想象疗法后两组PCI治疗后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表2显示,观察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介入治疗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运动想象疗法最早起源于体育心理学领域,但目前已在国内外体育教学、训练、脑卒中康复锻炼领域中广泛应用,多项研究显示该疗法在提高机体运动准确性、运动速度、反应时间及增强肌力等方面具有良好地作用[7]。本研究中,住院治疗7 d左右对运动恐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可能与运动康复时间较短有关,在出院3、6、9个月后,恐惧程度逐渐降低,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运动想象疗法是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
本次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因为运动想象疗法可以提示患者重视和控制冠心病危险的因素,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和健康知识水平,从而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患者在介入治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能与纳入患者样本过少或者随访时间较短有关,因此关于心脏不良事件的的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大样本、长期的随访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运动想象疗法的疗效。
目前PCI术后心脏康复中,国外部分国家采用康复授课训练模式[8],国内目前刚刚起步阶段[9],该项研究不仅包括教育,还有贯穿于康复锻炼中的运动想象,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树立健康信念,建立适宜的术后心脏康复模式。
[参考文献]
[1] 潘宁萍. 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及其护理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2004,19(9):837-839.
[2] Holly Bridge,Stephen Harrold,Emily A,et al. Vivid visual mental imagery in the absence of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J]. Journal of Neurology,2012,259(6):1062-1070.
[3] 陈增力,崔福玲,代秀丽.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7):542-544.
[4]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 缺血性心脏病命名及诊断标准[J]. 中华心血管杂志,1981,9(11):75-76.
[5] Jeremy J,Tree. Mental imagery in congenital prosopagnosia: A reply to Grüter et al[J]. Cortex,2011,47(4):514-518.
[6] Van Roo JD,Lazio MP,Pesce C,et al. Visual Analog Scale (VAS) for Assessment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 on Aconcagua[J]. Wilderness Environ Med,2011,22(1):7-14.
[7] Langer,Federico. Mental Imagery,Emotion,and ‘Literary Task Sets’ Clues Towards a Literary Neuroart[J].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2012,19(7):168-215.
[8] 曾学文. 心脏病证治[M]. 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272.
[关键词] 运动想象疗法;偏瘫;上肢功能;康复
[中图分类号] R7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b)-0020-02
脑卒中偏瘫肢体在运动时首先是由大脑传导出运动意念,之后支配所属肌肉进行收缩,完成肢体的运动,康复治疗的作用之一是重建这一从大脑至肌群的正常运动模式,运动想象疗法则能有效地强化这一正常运动传导通路[1]。本研究主要通过分析使用运动想象疗法前后患者各项运动功能评分变化情况,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后上肢运动恢复功能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偏瘫后存在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43例,其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51~81岁,平均(63.5±4.8)岁,患者身高158~18 5 cm,平均(164.7±3.2) cm;偏瘫部位:左侧20例,右侧23例;病程3~14 d,平均(10.1±1.2) d。
1.2 方法
本组患者入院后均实施运动想象疗法,首先让患者仰卧于病床,全身放松,通过5 min左右的时间暗示患者进行“运动想象”,脑海中浮现患肢抓持木钉、球拍等物体的景象,集中所有注意力,想象运动形式,达到改善手腕的屈伸功能以及手指的运动功能,然后使用2 min左右的时间,使患者集中注意力在自身躯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想象中,使其感受返回病房后的身体的感觉,注意辨别周围的声音改变,最后医师进行5位数字的倒数,并在数到1时嘱患者睁眼,治疗结束,每周1次,以连续治疗8周为1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观察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以及简易上肢功能评分(STEF)变化情况[2]。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后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以及简易上肢功能评分(STEF)评分变化情况:治疗后患者FMA评分、MBI评分以及 STEF评分均明显较治疗前提高(P < 0.05)。
3 讨论
运动想象疗法指通过大脑有意识地模拟、训练某一动作而不伴有明显的身体或肢体活动[3]。闫彦宁等[4]通过比较常规功能训练与常规功能训练结合运动想象疗法后发现,两者联合治疗偏瘫后上肢运动障碍的患者,对其步态及步行能力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本组通过单独使用运动想象疗法,评价治疗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情况。
运动想象疗法主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回路的主动式,以接受认识再接受到认识的循环往复过程,进行强化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始终贯穿模拟想象运动,以增强患者的感觉信息回路传输到大脑信号,调动病变受损的神经突触功能,使其活化,并促使再生,模拟想象运动临床运用时,主要是由患者大脑通过传出神经指令,向患肢的肌肉效应器发出运动信号,重复刺激,并通过长期的模拟想象运动训练,使非条件反射变为条件反射,改善神经功能和神经支配肌肉的功能,从而改善受损的“运动网络”,达到运动想象训练的目的[5]。本组发现治疗后患者FMA评分、MBI评分以及 STEF评分均明显较治疗前提高,说明运动想象疗法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恢复功能有明显的效果,同时槐雅萍等[6]认为患者可在家自行实施运动想象训练,不受环境、医务人员有无以及治疗场地和经费的约束,是一种经济、简便易行且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通过本组研究笔者认为: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后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具有较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何怀,刘传道,等.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33(6):443-446.
[2]符俏,陈文远,喻锦成,等. 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53-55.
[3]贾子善. “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11):867.
[4]闫彦宁,赵斌,贾子善,等. 运动想象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中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1):57-59.
[5]李春镇,盛佑祥,杨万章,等. 运动想象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10):924-926.
【关键词】 运动康复疗法: 脑卒中; 偏瘫步态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94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又称脑血管意外,凡因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血流障碍和脑组织功能或结构损害的疾病都可以称为脑卒中,大致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近年来,随着CT、MRI等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与医疗护理水平的逐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明显下降,但由于其致残率高,存活且能恢复行走者常受偏瘫步态的困扰而影响生活质量。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使其回归社会,积极有效地进行康复疗法对患者减少致残、恢复功能至关重要。现将应用运动康复疗法防治脑卒中致偏瘫步态进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4年1月-2005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恢复到偏瘫步行期的脑卒中患者261例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的诊断符合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均经头部CT或MRI确诊,其中脑梗死224例,脑出血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0例,其中男104例,女56例,年龄35~70岁,平均53.1岁,病程2~21 d;对照组101例,男61例,女40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2.3岁,病程3~21 d。两组病情程度、肢体肌力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由治疗师采取徒手以及借助康复器械为患者做步行康复训练。重点做牵拉痉挛的负重肌,锻炼协同肌,训练背屈踝、屈膝,在伸髋的情况下屈膝、内收、内旋股,在步行的摆动相开始时不上抬病侧骨盆。在患肢刚迈步时,治疗师用手叩击患侧臀部,诱导髋伸展,同时屈膝,屈踝。对照组:由按摩师采用徒手及辅助工具为患者做按摩康复治疗,用点、推、滚、揉、抖、拿、摩、拍、摇、按、拔、伸等手法,以通经活络,高速机能,防治偏瘫步态。两组均每次治疗30~40 min,每周治疗5次以上,1~2月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给予康复评定。两组均辅以常规药物治疗。
1.3 护理
1.3.1 环境要求 最好置患者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房间内,室温控制在20 ℃~25 ℃之间,同时净化室内空气,减少感染发生率。
1.3.2 做好各种生活护理,保证营养和入量的适当。因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失语、吞咽障碍,因此责任护士应予以重视,凡是与摄食有关的细节都应考虑在内[1],保证营养,维持机体正常的功能,定期活动肢体,防止深静脉血栓发生[2]。
1.3.3 防止脑卒中再发在恢复期预防再发有意义,因为脑卒中可以突然再发,发作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应保持患者情绪稳定,训练时随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呼吸、血压、心率、精神状态等,以适当调整运动强度和时间(在训练时,治疗者应站在患者的患侧稍后于患者,来协助患者,以防意外发生)。
1.3.4 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满足其各种合理需求,做好心理护理。患者由于需要的满足障碍,而出现焦虑、恐惧、紧张、压抑等消极情绪,根据马斯洛层次需要论提出的两个基本观点[3],了解患者各方面的需要,在护理活动中满足其需要,消除其不良情绪,使患者心情愉快的接受治疗和护理。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康复的信心,解除心理障碍。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步行能力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标准:基本痊愈:正常行走,无偏瘫步态;显著进步;独立行走,跛行,无偏瘫步态;进步:扶杖独立行走,轻度偏瘫步态,而治疗前存在明显偏瘫步态:无变化:有偏瘫步态。
1.5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 14.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字2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防治脑卒中偏瘫步态观察情况见表1。
表1 运动康复疗法261例脑卒中偏瘫步态的临床观察 例(%)
组别 基本痊愈 显著进步 进步 无变化 有效率
治疗组(n=160) 32(20.0) 49(30.6) 63(39.4) 16(10.0) 144(90.0)
对照组(n=101) 10(9.9) 16(15.8) 25(24.8) 50(49.5) 51(50.5)
字2值 4.1484 6.4665 5.2850 49.0757
P值
3 讨论
3.1 明确运动康复疗法的目的在于改善运动,语言、认知和其他受损的功能,使患者在精神、心理和社会上再适应,以便恢复自主的功能,社会的活动和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尽可能地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减轻脑神经功能的受损程度,促进自我调节功能的正常恢复[4]。
3.2 偏瘫步态又称划圈步态。特点是,患肢膝关节因僵硬而于摆动相时活动范围减少,患侧足下垂内翻;为将瘫痪下肢向前迈步,摆动相时患侧代偿性骨盆上提,髓关节外展外旋,使患侧下肢经外侧划一个半圆弧,而将患侧下肢回旋向前迈出。解决偏瘫步态的形成要早预防,早治疗。运动康复疗法不同于其他疗法的是需要有患者的积极参与[5]。其机理是,康复师运动神经易化技术、再学习等方法,促使患者进行系统运动训练。运动形成生理刺激,促使大脑皮层各种暂时性联系和更多的条件反射形成,使脑卒中后残存的脑神经组织活动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性等机能得以修复、增强,神经缺失症状便得以修正。
3.3 康复护理程序在临床是切实可行和卓有成效的,不仅为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增加了新的内容[6],对提高整体护理水平有积极的意义,而且也显示出了及时转变神经内科护理模式和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技术培训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高丽萍,霍春暖,瓮长水,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45.
[2] 杜秦川,马瑞莲,王利民.亚低温治疗脑卒中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临床荟萃,2001,16(1):56-57.
[3] 郭军,刘琳,付风珍,等.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1):49.
[4] 王茂斌.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2):12.
[5] 蒋文春,赵素华,罗绍凤.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2010,16(25):3022-3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