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8 15:25: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事业管理基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专业定位不明确
在学科这个视角去看,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是公共管理学科,有关其专业培养目的,有关部门高校专业目的作出了一下的定位:
培养拥有公共事物管理理念以及实践能力,可以达到我国文体卫这些事业单位公共管理条件的复合型以及实践型人才。这个培养目的看上去,不存在问题。但是其发展途径不是很宽阔,并且我国有关单位在用人方面封闭性较强,同时事业单位名额不多,所以,很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难度较大,这一定会导致人才需要和供给之间产生冲突,对于专业发展十分不利。
(二)课程安排不科学
课程体系不健全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存在的重点问题,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方面都觉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际上就是政治和经济以及管理等学科的融合,必须要把其有关的专业课程吸收进去,才可以凸显这个课程的特点。例如,某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一共安排了十二门课程,其中包含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同时还包含社会保障专业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有着必要的联系,但是都是将理论当作核心的课程,学科缺少必要的相容性,不是十分有价值,没有办法凸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特色。
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出路
(一)明确定位加快发展
明确定位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长时间稳定发展的基础。所以,要求教育部必须要具体提出该专业发展标准和条件,同时针对我国国情和事业单位具体情况,预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方面的需要。之后将其当作根本的依据,科学的调整高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的规模以及专业的分布。每个高校必须要合理掌控办学规模,合理招生。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教育主要负责部门还要强化该专业评估工作,针对评估得到的结果,让高校去合理地调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掌控该专业办学的规模,改变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进而确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快速稳定的发展。
(二)改善专业课程体系
若想完全解决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方面不合理的情况,在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求高校必须要重视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个,将经济学和政治学以及社会学当作必修内容,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把新的公共管理知识以及有效的管理方式等均添加到课程体系当中。
第二个,针对专业方面提出的具体要求,强化专业必修课程和课程方面的建设,见专业口径和前提下实施深入的专研,凸显出专业的特点。
第三点,把教学的内容分别分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以及实践能力培养这三个模块,合理的划分每个模块占用的课时。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凸显实践方面的教学,利用学术论坛以及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强学生专业适应能力。
(三)加强教学管理改革及教学团队建设
最近几年,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促使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分配开放力度和社区以及少数民族区域,还有基层管理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多。这也给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制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高校必须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加强教学方面的改革,进而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的能力。这对于高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要针对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方向,改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构造,科学调整其专业课时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式,并且,还要充分利用学校当前的学科优势,增加设置城市社区管理有关专业,同时根据社会就业情况,培养出大量适合民族区域,基层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进而达到我国对于公共事业管理方面提出的要求。
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这个专业绝大的多数均是在行政管理学科的前提下发展组成的,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均拥有管理学和经济学的背景。但是其中一些教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培训。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求高校必须要加大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团队的构建,引进大量拥有较高专业素养的青年教师,扩大教师团队的规模,同时在公共事业管理部门邀请专业的工作者进行讲座,进而改善教师团队职称和知识构造,达到教学软对优势互补的目的。在这个前提下,高校还应该强化教师培训以及管理共组,经过安排高水平教师到国外学习和培训以及加强绩效考核等方式,从根本上加强教师团队综合水平,激发其工作的热情。
【关键词】基础;风险管理;效益;对策
1、基础施工企业存在哪些风险
所谓风险管理,就是人们对潜在的行为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从而减少损失或进而风险为我所用。基础施工企业常见的风险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业主方或总包单位风险
基础施工企业是专业施工单位,项目主要是从业主或总承包单位分包而来,业主是工程的投资者,是施工企业最重要的合作者,业主方的情况对施工企业的工程实施和效益有着决定性影响。如果有的业主或总包单位拖欠工程款或合理理由又不给以补偿,将可能出现无力支付材料款工人工资等使基础施工企陷入经济上的恶性循环,承受巨大的经济风险现象。
1.2 合同法律风险
当前建筑市场存在的许多问题,如工程质量问题、工程款拖欠问题、原材料价格问题等,都与合同履行不良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业主或总承包单位利用基础施工企业急于揽到支护工程或基础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时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致使基础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初期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甚至隐入合同陷阱。合同是建筑施工企业一切风险的源头,如果合同“先人不足”,势必会造成工程项目实施中的被动。
1.3 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在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所获取的财务收益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而形成的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包含筹资风险、采购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及税务风险等。
1.4 基础施工企业自身风险
(1)员工职业责任的风险
施工人员特定的职业要求其承担重大的职业责任风险,这种职业责任风险主要体现在:施工质量责任,施工人员不严格按设计图纸、有关标准和规范组织施工,随意性强,导致工程质量低劣或安全事故。如基坑出现垮塌、漏水、地面下沉、基础出现断桩、桩底未到持力层等质量事故,一旦发生这种因施工质量而造成的风险损失,基础施工单位不仅要承担经济损失,甚至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如广州江南西的海珠广场项目基坑垮塌就造成了施工单位很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相关当事人都被刑拘。
(2)管理方面的风险
管理方面的风险指项目施工过程中因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的项目经济、信誉上的损失。如果项目部人员配备不合理,项目经理不懂管理,不善外交,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带来管理失控,将导致工期滞后、质量控制不严、项目亏损等风险。
2、基础施工企业的风险规避对策
实践中的风险规避对策有许多种,各基础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及风险管理的总方针和特定目标,确定各种对策的最佳组合,达到以最小费用开支获得最大安全效果的目的。
2.1 加强企业管理,设立风险管理部门
在基础施工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上进行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以提高公司的活力;同时,建立明晰和井然的工作秩序,使决策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此外,组织形式应以矩阵式项目经理制为主体,设立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在组织上建立以风险部门和项目经理为主体的监督机制。风险部门直接对企业负责,其工作可以延展到公司运营的整个过程。
2.2 加强合同管理,注重合同谈判
基础施工企业的合同谈判人员应善于在合同中限制和转移风险,对可以免除责任的条款应研究透彻,切忌盲目接受业主的某种免责条款,达到风险在双方中合理分配。对业主的风险责任条款一定要规定得具体明确,在合同谈判过程中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也显得尤为重要。另外要选择有诚信的业主和总包单位,如果在社会中口碑不好的企业必须特别预防。
2.3 合理转移风险,减少风险损失
基础施工企业在承接工程任务后,及时与材料供应商签定材料供应合同,可以有效地防止材料涨价给施工企业带来的损失;选择有实力、有经验、讲诚信的分包班组,也是转移风险的的有效办法;同时,及时进行建设工程一切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保险,也可以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
2.4 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是规避风险的关键所在
(1)对施工技术进行革新,尽管基础施工企业的通用技术较多,但谁在科技创新上有优势,谁就能在发展上占主导地位。基础施工企业要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特点,开展技术创新,紧跟科技潮流,使企业的技术始终走在同行业的前列。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基础施工企业的设备如何是企业竞争力的直接体现,基础施工企业必须根据行业的发展及时革新设备,以提高施工效益和质量。
3、结语
总之,风险管理是企业避免失败、赢得成功的重要手段,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已经成为一个永恒的话题。基础施工企业应协调好与市场、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关系,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在各个层面上构筑起风险防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在竞争激烈与复杂多变的市场中,实现稳步、健康、安全的经营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倩。对建筑工程管理重要性的分析—城市建设,2010.
关键词: 工业与民用建筑; 工程管理; 建筑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行业当前所遇到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尤其是要正视当前建筑行业存在的发展无序、竞争恶劣、市场混乱等现象。不过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在近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腾飞速度几乎就可以用奇迹来形容。其不管是在建筑的施工工艺及技术方法方面,还是在建筑的施工机具及劳动力的配置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 而作为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过程当中的一项最重要的施工环节,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技术对整个工程的工程质量起到了无可比拟的关键作用。
1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整个施工过程中,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应该是起到关键而有决定性的作用的。尤其是钢筋混凝土作为当前国内乃至国际上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其施工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建筑功能和结构安全。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当中,民用办公楼和住宅楼以及工业厂房的基础及柱、梁、板等构件,其防渗能力 、承载能力以及耐久性能等方面往往都是由钢筋混凝土来提供有效支持的。可以这么说,工业与民用建筑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工艺技术水平、作业班组的素质和能力以及施工材料的好坏等因素就最终决定了。其工程质量的优劣。因此,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对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进行严格地管理与控制,通过科学的施工技术措施和合理的管理途径来确保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从而为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施工过程中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应当注意的主要;①混凝土在入模时,不得集中倾倒冲击模板或钢筋骨架,当浇筑高度超过两米时,应采用串筒或溜管下料,出料管口至施工层的倾落自由高度不得超过1.5m;②从发车时算起 ,混凝土必须在5h 内施工完毕(添加了缓凝剂等外加剂的混凝土则另行计算时间),为防止混凝土浇筑出现冷缝(即指上下两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超过初凝时间而形成的施工质量缝)相邻的混凝土施工时间不能超过1.5h ,且交接处应采用振捣棒进行不间断地搅动;③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振捣应持续,直至混凝土表面产生浮浆,无气泡、不下沉为止,振捣器插点呈梅花形均匀排列,采用行列式的次序移动,移动位置的距离不应超过 40cm,并保证不漏振,不过振;④施工梁板混凝土时,应当先施工梁混凝土 ,从梁柱节点部位开始,保证梁柱节点部位的振捣密实,再用赶浆法循环向前和板一起施工,但不得出现冷缝,而当梁柱节点处存在不同标号的混凝土时。(强度等级相差至少10mpa),在其进行混浇时,应当先施工高标号的混凝土,再施工低标号的混凝土,并且始终保持高标号混凝土的施工高度高于周边低标号混凝土的施工高度,另外,还须加强梁柱节点等钢筋密实处的振捣,振捣采用直径的振捣棒,振捣间距为100~200mm ,以避免出现混凝土蜂窝等严重质量问题;⑤混凝土施工快要完成时,应当估算剩余混凝土方量,从而及时联系搅拌站进行合理调度;⑥混凝土表面在进行二次压抹及三次抹压后,应及时进行覆盖养护,等到混凝土终凝后,先洒水充分润湿后,再用塑料薄膜进行密封覆盖,并经常检查塑料薄膜表面,但薄膜表面无水珠时,应当及时洒水。
2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从建筑科学角度来理解的话, 建筑物指的是能够给人提供居住、学习, 以及各种可以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从房屋的用途方面来对建筑物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3 类: ①民用建筑, 民用建筑一般就是用来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类型的建筑, 在通常情况下民用建筑一般有居住建筑以及公共建筑这两大部分; ②工业建筑, 一般指的就是用来开展生产活动的房屋或者是附属建筑, 在通常情形下这种工业建筑主要包括有属于单层性质的工业厂房、具有多层的工业厂房等; ③ 农业建筑, 这些建筑的主要用途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生活, 比如常见的有农业水电房、化肥库等。
为了使得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在其使用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必然就应当在其建造的过程中对各个建造环节进行非常有效的控制,进而确保建筑的质量。因此, 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建造工程进行有效管理, 意义重大。
3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要素
3.1切实做好施工安全方面的管理
由于现在全社会对于建筑的需求越来越多, 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建筑工人的管理变得更加的复杂。由于建筑工程比较多, 有经验的建筑工人就变得比较短缺, 这也就使得一些建筑包工头会请一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来做建筑, 这样一来所导致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容易发生一些建筑工程的安全事故, 而这样的事故正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中频繁的发生。种种建筑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在提醒着我们, 必须要对当前我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引起重视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 建筑施工的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建筑质量。安全生产和安全
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强烈要求, 也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要保证。
3.2对于施工进度做好管理
施工进度指的是一项工程从立项到获得客户满意表态的整个过程, 由于这个过程涉及很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 因此, 施工的进度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协作。其中最重要的是投资者、设计者以及施工者的合作, 同时还涉及材料的获取等。在对整个的建筑工程进度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作为建筑工程施工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比如建筑工程的施工方、设计方以及投资方都应该及时地对一些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和交流, 以利于第一时间对整个的工程进度进行很好的控制和管理, 对于那些临时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在第一时间由这三方商量和研究具体的解决对策。另外,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有影响的有关各方也应该将各自分内的事情做好。设计者应该设计合理的建筑模型, 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施工者则应
保证施工质量和员工安全; 投资者应该保证施工方的工程资金充足, 进而保证施工材料的及时运输和施工进程的连续性。在施工安全的前提下, 各方面协调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共同保证施工的有效进行。
3.3切实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而言, 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就是建筑工程的完成, 抑或是一座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的落成。从科学理性的角度来看的话, 每一座建筑的质量都与建筑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关系密切, 如果说在建筑的建造施工过程中就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那么势必这种隐患会在建筑的使用者未来的使用过程中造成一定的生命安全的威胁。有鉴于此, 在建筑施工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把好质量关,其实, 从深层次来讲, 工程的质量管理是施工人员对使用者的安全管理。当然, 工程质量的管理仅仅是人的管理, 另外, 施工工程中的技术支持也是完善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不管是工业建筑的工程, 还是民用建筑的工程, 要想完成这些工程都需要通过非常多的环节来实现, 而在这么多的技术环节中要想很好的保证建筑的工程质量, 相应的技术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这些建筑工程中没有足够的技术支持, 势必就会造成工程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与此同时, 在建筑施工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衔接也都需要相应的技术来进行支持。
为了对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质量进一步加强管理,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一定要对各类技术标准进行严格的规范和建立。在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工程设置施工技术标准时, 一定要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一起来研究和制定,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确保所制定的各类工程施工标准的科学性、客观性以及可操作性。在制定了科学的建筑工程施工标准之后, 还要对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很好的监督, 以确保各个环节的施工都能够严格地遵守所制定的技术标准, 最终才能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提高。
4结语
总而言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工业建筑和民用建筑在技术应用方面一定要不断地更新,一方面适应时展所提出的要求,另一方面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在其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也一定要充分的应用各类新能源,以及对各类环保技术进行很好的应用,最终使得工业和民用建筑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各类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湘进.钢结构住宅的研究与开发[J].民营科技,2011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 物资 存在问题 规范管理
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对电力企业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资订购、运输、储备、供应等一系列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管理和控制。对物资管理充分重视,在企业利润的提升、资金周转的加速、生产成本的降低、产品质量的提升以及物资的合理节约和使用,都具备着一定的意义。在最近几年,虽然电力施工企业在进行管理方面,从整体的管理角度来讨论是拥有着较大程度提高的,可是在管理物资方面还是会产生或多或少的问题。
1电力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企业内部管理效率较低
(1)执行物资采购流程中会产生遗漏,监督方面不能够正常开展。在电力施工企业当中。采购部门是较为核心的部门,对物资采购工作的价格是负责确定的,是需要单独完成,其他的一些部门是不能够进行参与的,所以外部的监督和制约,针对缺失签订合同的一些采购项目,是在选择供应商一直到确定采购价格方面都没有实施。甚至有诸多的电力施工企业的内部中,还会产生不合理的部门职责划分状况,一方面缺失较为严谨的内控实施制度,另一方面还会缺失外部的监督实施对策,促使物资采购方面不能够有效开展。
(2)物资采购流程不统一,采购权限分配不合理。因为采购物资的权限上,缺失有效的限定,在分级管理方面不够明确,一部分的电力施工企业中所相关的二级单位一般会随意的行使权力,盲目的大规模采购。这样的方式造成失真的物资信息产生,在总量统计方面也不会十分准确,一方面对资金大量占用,另一方面库存积压现象也会容易导致,不能够实施批量采购,难以控制物资的价格和质量。
1.2物资管理机制不完善
(1)在物资采购上缺失规模性和计划性。电力施工企业在采购物资的阶段,有许多的电力施工企业都可以保证每月一次的集中招标采购。可是因为使用物资的全程中,针对不同物资的不同需求程度,一些物资有较少的需求。实际汇报的需求不够集中,在一个月中仅一次的采购,不能够让规模效益合理形成。
(2)在物资招标制度上以及物资招标组织体系上不够完善,存在着较低的执行力度。具体会凸显在诸多的电力施工企业,虽然拥有着完整的总部物资招标组织。可是项目部、分公司等二级单位的物资招标组织还是欠缺完整性的,岗位不够齐全,较低的执行力度,导致不完善的整体组织体系形成。
2电力企业物资规范管理的有效路径分析
2.1物资目标管理
(1)定额管理。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实行定额管理,包括物资消耗定额以及物资内部储备定额两方面的内容。物资管理定额的制定以前三年消耗的平均法以及消耗的规律作为定额确定的依据。虽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的消耗有一定的出入,但可通过日常的资料积累,定期整理和修订,所确定的定额将与实际定额逐步贴近。在制定了定额基础上,应通过对采购资金的层层分解,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实现以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尽可能多的生产物资储备。
(2)对库存物资进行分类。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应通过一定的分类实现物资使用以及消耗的规范化,从而能有效掌控库存物资的动态变化的状况。在对物资进行管理时,应结合电力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物资分类体系。具体的分类以物资属性、市场供给、加工期限、技术复杂程度、资金周转、物资定额储备等状况作为分类的依据,通过微观调控和动态管理的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分类方法。
(3)仓库管理。仓库管理指企业各类物资的周转储备,仓库的管理担负这物资管理的多种业务职能。仓库管理能对仓库物质的收发和结存等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具体包括物资的进厂验收;物资的保管、保养和日常维护;物资的发放;物资的回收利用等。要求仓库管理人员应熟悉电力企业的物资知识,建立系统的物资管理工作流程,建立物资的储备和统计体系,对库存物资进行有效盘点,建立动态的物资管理体系,为电力企业的相应管理工作提供数据的基础。
2.2物资供应采购管理
物资的采购计划以企业物资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采购和使用物资。物资的采购是物资供应的重要部分,应根据电力企业各部门的具体需要,制定具体的采购编制计划,处理好物资的供应和需求之间的关系。电力企业的属性是资金技术密集型,原材料和设备占据了极大部分电力的生产和建设费用,并且电力企业的发展与设备的水平密切相关,电力企业的建设和生产是通过相应的设备和材料实现。具体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库存物资的分类编制物资采购计划,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通过充分利用行业内部的信息资源,了解物资源、价格变化的动态和商家信誉等各方面的因素择优采购。还可使用招标采购和定点采购方式,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提高采购的工作效率。在降低供需双方工作量的同时,减少库存资源对资金的占用。
2.3物资的质量管理
企业相应材料的物资的质量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质量管理包括工作的质量以及产品的质量。工作质量应从相应的规范管理入手,通过严格执行部门或岗位中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以基层服务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核心,建立高要求和高标准的工作规范,通过不断总结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工作的质量从而增加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管理相对于工作质量管理较为复杂,产品检验手段十分复杂,相应的检测人员应通过深入车间和班组,对生产以及实验过程中的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掌控;并且应通过灵活的方式收集相关信息,保证而企业生产的需要。
关键词: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会计基础管理为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以及国有资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事业单位基础工作引起了广泛关注,公益类事业单位必须切实强化会计基础管理。但是由于公益类事业单位自身的特殊性,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性不足,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概述公益类事业单位
(1)公益事业单位的概念。事业单位是属于国家和一种特殊机构,是我国特有的、专门设立的,为了给社会提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多方面服务的组织。公益类事业单位指的是由国家财政支持,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类产品和服务的单位。相关单位不但为社会提供各类公益,同时也为国家行政机关单位进行相应的支持。按照该类型单位自身的职能、资源配置形式、服务对象等内容,可以划分三个层面,分别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公益三类。(2)公益类事业单位特征。一是社会服务性。通常来说,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涉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多个和社会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公益性事业。这类单位并非为特定阶层设置的,其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给整个社会提供有关保障的福利性组织。所以,公益性事业单位体现一种社会服务性。二是公益性。因为在社会中,公益性事业单位占有一定的特殊地位,通常来说,这一类型的事业单位一般都不担负经营活动,不会对外提供各种产品或者服务。这类单位的运行并不为了追求经济利润,甚至都不会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很多情况下,按照国家意愿和要求,尽最大努力为社会公众提供各项服务,为社会公益做出极大的贡献。少数公益性事业单位从事一些经营活动,但是相关经营活动获得的收益并非在单位内部进行利益分红,而是投入到后续的公益事业中。
二、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管理问题
(1)会计岗位设施不合理。当前阶段,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由于单位规模、在职人数等原因,岗位的安排严重违背岗位设置基本原则,没有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进行职务的分配,常常会出现一人负责多项工作的情况,很多会计岗位是由其他部门比如行政部门人员兼任的。这些人员对于会计工作通常并不了解,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还有部分单位内部人员不足,岗位设置过于繁杂,各个岗位之间缺乏较好的配合和协调,对会计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会计工作效率偏低,极易产生财务处理漏洞。此外,部分会计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素养,财务处理过程中往往依照习惯进行操作,工作规范性不足,职业道德欠缺;单位领导层对于关系户票据没有进行严格的核查,随意进行报销。(2)缺乏完备的内控制度。部分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以及会计制度制定会计工作,会计科目设计不合理,会计核算不规范,由此导致会计核算账目混乱,会计信息不够、缺乏条理性。另外,对于原始凭证的审核过于形式化,没有落实,报表登记数据信息常常存在一定的误差,账目之间无法完全吻合,会计信息资料没有被完好存放,会计资料档案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保管,同时也没有对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这也是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工作面临的问题。(3)会计工作监督不到位。单位资产管理过于粗放,没有非常明确的责任划分,常常出了问题无法展开详细的调查以及责任追究。此外,固定资产长时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清理和盘点,固定资产无法及时记录在账目中,由此出现了账外资产,导致部分单位的账目混乱,甚至单位的资产账实严重不符,最终使得国有资产无形流失。
三、有效应对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基础管理问题
(1)合理设置会计机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结合自身的财务会计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内部会计机构。同时对各个会计岗位进行明确分工,使得各项职务相互制衡、相互牵制,促进各个部门协调性提升。一般来说,事业单位的会计机构担负出纳、会计、稽核等多个职责,但是在实际职务安排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三者之间不能同时兼任,必须严格分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单位稽核人员常常由会计人员兼任,甚至部分单位压根不设置稽核部门,由此稽核部门的监督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对此,部分发展规模较大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稽核岗位,同时保障该岗位的独立性,和会计、出纳部门相互牵制。对于规模较小的单位无法设立稽核岗位,可以通过集体审核决策处理重大的经济事务,保障信息公开、透明,由此严格控制行为。另外,会计机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努力提升在职人员的专业素养,对其会计工作加强监督。(2)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公益类事业单位很多都没有设置较为完备的内控制度。对于单位内部的各个业务进行详细的考察,根据考察结果了解到,很多单位可以将其会计工作和自身业务进行有机的融合,由此将业务融入到单位的内控制度中去。通过这样可以保障各项有效措施可以得到全面系统的落实和执行。建立完备的内控制度,根据相关制度会计从业人员可以明确自身的权职,按照相关制度和规范组织自身的工作,确保会计活动规范标准。另外,关于单位会计核算,事业单位需要构建完善的会计电算化长效机制,确定会计工作统一的标准,规范会计工作,使其朝着制度化、标准化发展。(3)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公益类事业单位必须对自身的财务部门进行更为严格的规范和监督,保障各项措施和政策得到全面到位的落实。在监督过程中,一旦发现单位没有设立专业的会计账簿,或者私自设置账外账等问题,必须对其进行严肃处理。与此同时,定期的抽查和考核单位内部会计工作人员,根据具体的考核成绩对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奖励或者处罚,由此不仅有利于人员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可以促进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对单位内部财务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同时分配专门的人员,严格核实各项财务工作,单位的宣传机构需要积极组织会计监管教育工作,在单位内部树立先进的财务监管思想。比如,严格跟踪审查和监督单位日常物资采购以及产品销售等财务活动。明确细化项目申报和审批流程,并对其进行严密的监管,从而保障单位会计透明、高效、规范。
参考文献
1.邵淑莉.浅析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财经界(学术版),2009(05).
2.王松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与应对措施.中国集体经济,2016(07).
3.毋海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问题.中国外资,2013(13).
关键词:现场施工管理措施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众所周知,建筑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建筑产品的质量,进而可以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历来颇受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各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铸造了建筑行业竞争形式愈来愈激烈的问题。因此怎样使一个建筑企业发展并在这个行业站稳脚步,使企业得到长期有效的发展和壮大是企业发展战略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提出企业就现场施工技术应加强管理的一些措施以及现场施工的存在除技术以外一些管理问题及相关解决措施,对于丰富企业施工管理理论以及为现场施工管理的实施提供参考皆有重要意义。
一、企业如何加强现场施工技术管理的?
在工程建设当中,我不断地学习、探究并在一个工程结束后总结经验和教训,从学校大门走出的一个建筑行业的“外行人”,到现在具有专业管理能力、熟悉建筑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根据本人八十年代从事建筑行业管理工作以来的工作经验,现归纳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有如下几方面:
1.1从管理层方面以为抓手
要明确技术管理人员的职责,注重技术水平的提升。其做法有:①建立和健全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技术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权力和职责。组织全体员工业务技术学习,尤其是加强对技术管理人员对施工及验收规范的学习,明确施工中各个分项、分部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和质量标准等要求,以此来组织施工、检查、评定和验收。②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验,组织技术学习、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使得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提高应对公司事务的能力,保证公司管理能够更加快速、平稳的运行。③开展技术管理创新活动,鼓励技术革新、创造发明,开展全员TQC活动。④通过技术管理,探索、研究与推广新技术的应用,在行业中占据优势地位。
1.2从现场施工制度方面为入手
认真贯彻各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定及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其做法有:①施工图的熟悉、阅读和会审制度;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场地总平面图;③施工图技术交底制度;④工程技术变更联系单管理制度;⑤施工质量管理制度;⑥材料及半成品试验、检验制度;⑦隐蔽工程的检查和验收制度;⑧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制度;⑨工程结构检查、验收与竣工验收制度;⑩工程技术档案与竣工图管理制度。
1.3从不断加强对技术工作的管理为硬手
①依据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各项规范、标准和规定,并针对企业特点,适时地制订、修订和贯彻各项技术管理制度,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和补充,严格做到技术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②对技术管理工作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意见,运用技术手段解决问题,开展施工项目的总结评比,奖优罚劣,促进技术进步。③尊重人才、注重人才建设,大力培养和提拔技术业务人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要不断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同时对现有人才加强培训、学习,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尊重他们的权利和利益,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使命和企业使命,个人规划和企业发展相一致,才能使管理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二、从现场施工管理的其他角度分析当前施工管理一些问题及解决措施
2.1安全方面的问题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安全问题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问题。安全不仅仅指施工现场物品的安全,更重要的是施工人员的安全。
(1)导致安全方面问题存在的原因
安全人员本身技能素质不够全面。由于施工人员的不正确的操作而导致的安全问题仍然令人关注,就是大多数直接参与施工的人员来自于农村,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同时由于民工工作的流动性较大,企业为了节省生产成本,也就疏于对民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导致民工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意识。
(2)相关解决措施
正所谓企业要发展,安全是保证。在工作当中,我们要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安全意识。政府应加紧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大力宣传安全生产,建立安全生产培训基地提高施工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企业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施工生产理念,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同时编制安全生产计划,安全生产责任机制,并严格执行,以确保工地施工的安全性。
2.2资金管理问题
我国企业普遍依靠投标获取施工建筑资格,在投标过程中,投标价格是衡量一个企业能否中标的重要因素。相同情况下,价格越低,中标可能性越大。
(1)资金管理问题存在原因
一些企业为了能够中标,蓄意压低投标价格,舍去了一些用于购买安全生产所必需的器材用具。而中标后,企业在资金上捉襟见肘,拿不出资金去购买这些器材,导致施工现场混乱,为安全生产埋下隐患。
(2)相关解决措施
合理资源配置,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应对施工所需资金进行科学的配置,科学制定施工计划,合理控制施工进度,将计划的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对比,总结差别,进行分析,以节约工程成本,切忌为了“节省成本”而使用伪劣产品,如一些陈旧的过时的设备进行生产施工,导致工期延误,影响施工进度。同时在施工的理念,机制,组织机构上都要大胆进行创新,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3施工物料管理问题
(1)施工物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施工物料管理存在不当的问题。施工过程中需要使用的物料很多,而对于施工使用的物料,部分企业重视的程度不够。一些企业为了节省资金,没有对购入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测,更有甚者使用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原材料进行施工。在原材料的购入与放置方面,有的企业没有合理的规划,并且随意堆放购入材料,导致不必要的损失,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2)相关解决措施
做好物料管理,节约生产成本。对于购买的原材料企业必须把好关,从经济和质量两个角度综合考虑材料供应商,确保购入的是合格的原材料。对于用于生产的原材料,必须进行严格抽检,合格的方能使用。同时应严格控制材料的使用,防止材料的非正常损失和浪费,最大限度的节约施工成本。
2.4组织管理意识方面的问题。
(1)导致组织管理意识方面问题的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社会上不断涌现出许多大型的建设项目。一个团结的团队对于大型项目的成功实施是不可或缺的。但由于项目组的每个人员各有所长,技术水平不尽相同,要把大家团结在一起是管理上的一个难题。项目经理对项目负有直接责任,但有些项目经理组织意识淡薄,独行专断,没能处理好内部关系,导致对项目的问题认识片面,没能汲取其他人的看法,为项目埋下隐患。
(2)相关解决措施
强化组织管理,提高组织凝集力。项目组各成员之间应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小到物资分配,大到组织合作,各成员都应服从组织管理,服从建筑施工大局,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施工控制,保证整个项目顺利向前推进。同时也要明确各成员的责任,制定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的规章制度,并使之应用于整个施工过程之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施工人员积极性,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三、结语
建筑企业发展要站稳脚步,就必须要具备一套良好的管理体制,持续改进和稳定发展,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成为该行业中的佼佼者。因此,要在重视现场施工管理,加大执行现场管理力度。除此之外,在实际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管理中,还需要结合各工程项目的特点,进一步细化现场施工管理中的各项工作,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施工任务,起到为夯实企业发展基础,跨越式发展的保证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社会需求 职业关键能力 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2011年课改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31-02
引言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1999年开办至今,在取得数量进一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传统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的桎梏使得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还呈现出脱节现象,更谈不上满足社会的需求了。课程体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础,是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旨在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建立基于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管理人才。
1.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及其课程体系发展现状
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经济交往日益频繁促使社会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呼声日涨。有效地运作公共事业机构,提高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不仅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和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设置正是在此背景下应时、应运而生。
1.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首次在管理学科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次年,东北大学和云南大学首开先河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那以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四百多所院校开设有此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我国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1]。
1.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发展现状
课程体系指在一定培养目标指导下,依据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按一定比例和逻辑关系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2]。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办好专业,实现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的基础。尽管在专业开设之初,教育部高教司初步确定了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但这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课程体系。之后在2000年底,教育部高教司再次在东北大学召开会议,以确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但这次会议仍未就课程体系达成共识。除了教育部在努力探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统一、规范的课程体系外,其他相关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娄成武教授提出的三平台说,鲁汉玲、玲提出的五大模块群说,刘卫提出的四大类群说等[3]。最终由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身的综合性和各院校开设专业的背景不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仍未形成统一、规范的课程体系。
2.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建设的思路
2.1 建立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依据
建立一个专业的目的毫无疑问是向社会输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但是就我们目前调查显示,学校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社会需求的能力尚存在不对称。因此,为了能更好的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可以依据社会对专业人才职业关键能力的要求,按照社会需求来开设课程建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实现方式,为了达到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这一目标,课程体系的建设就必须依托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来建设。基于职业关键能力建设的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上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也能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就业。
2.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的划分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指为适应社会需求,公共管理人才应当具备的各种能力。我们认为,培养抵近社会需求的职业关键能力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通过2012年对400名对象的网络调查,我们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业关键能力进行了分析和划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体系包括通能和专能两个部分。具体来说,通能部分可以分为两块:一是通识能力,二是具体技能;而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则构成专能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具体技能和专业综合能力又可以归结为专业一般能力,专业一般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共同构成专业核心关键能力。专业核心关键能力是能力体系的核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力体系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3.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的构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课程体系模式。我们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构建了一套抵近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模式。除了对课程本身进行模块划分,更注重和培养模式相结合,以培养抵近社会需求的人才为核心,建立起统一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如图2所示: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课程体系和职业关键能力体系之间相互对应,职业关键能力作为中间环节是联系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桥梁,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通过职业关键能力形成一个统一体。基于抵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职业关键能力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更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有利于规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此课程体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板块、三个课群、一个环节”,“两个板块”指必修课和选修课两个板块,“三个课群”指通识课群、学科基础课群和专业核心课群,“一个环节”指教学实践环节。其课程体系及与之对应的核心课程如表1所示。
从课程体系具体课程设置上看,课程体系每一模块对应的课程基于两个理由设置。第一是职业关键能力。每一门课程设置都是基于抵近社会需求开设的,把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放在课程体系设置的首位。第二来自于国内各院校及国外学校本专业课程开设的成功经验。我们借鉴和吸收了十多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经验,综合了各院校课程开设的宝贵经验,从中提取已经达成共识的部分作为核心课程。
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联系紧密,关系清楚。必修与选修板块相互补充,同时三大课群又交叉在必修与选修两大板块中,最后以教学实践环节作为理论落实实践的保证。由此课程体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各部分共同作用于抵近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
结束语
总之,抵近社会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模式最大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和能力培养相对应,能清楚的反映课程设置的依据,充分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更有利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同时它也能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统一课程要求,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李燕凌,唐玉凤.100所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3,14(6):7
[2]马岱,史巧硕,吴敬松.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课程体系量化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9):9l-93
[3]吴永生,魏巧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生成绩的定量分析[J].浙江杭州: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2011,9:92-94
[4]安鹏飞,丁超,黄中中,黄琦,菅妮,姜仁良.基于能力培养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计[J].天津:商业经济,2010,13:123-124
[5]李承辉,付用现,陈荣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J].江苏:中国农业教育,2009,6:32-33
[6]娄成武,郑文范,隋永强,黄一坤.关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2:61-63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就业;创业
一、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概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专业。教育部在将公共事业管理这一专业列入本科专业时就指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得学生在具备基本的现代管理知识、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将这些知识运用在文教、卫生、体育等事业之上。公共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学类的一个分支,主要是为了培养出一批新的公共事业复合型专业管理人才,为我国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做足准备,更是为了满足我国公共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国家规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学习之后要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第一,熟悉掌握管理学知识和经济学、社会学知识;第二,能够适应自动化办公,掌握所需的计算机技术和定量分析技术;第三,可以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收集有关数据;第四,熟悉掌握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各种与管理有关的制度;第五,需要具有写作能力,积极参与社会调查工作,具备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六,了解如何搜索文献,会查询基本的资料,自觉参与科学研究。
近年来,我国政府的职能一直在转变,许多以往有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务现在都是由非政府人员管理,这样就有助于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就会。但是实际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较为困难,这就需要加强公共事业管理工作。
二、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
就我国现在社会的发展而言,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事业单位
政府是公共事业管理的主要单位,最初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目的就是为政府培养出更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但是,实际数据表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极少数报考了公务员,有些省份甚至都没有设置符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公务员岗位。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始报考公务员,但是总体的录取比例却在下降,这些数据表明,虽然该专业的毕业生比较倾向于考公务员,但是实际录取的人数却并不让人乐观。这就表明公务员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解决不了该专业就业难的问题。
2.企业
对公共事业管理人才需求第二旺盛的就是企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一个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管理型人才,所以这也就说明了其毕业生在以后就业可能会集中在企业。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应该进入具有公共事业的性质的企业才算实现专业对口,但是我国的民间组织和一些非营利性的机构还不完善,导致该专业学生就业选择的余地较少。不少企业招聘的主要方向是销售和企业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很少招收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生。不少毕业生在择业方面都从事了销售工作、财务工作,这就出现了严重的专业不对口的状况。
3.高校研究工作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报考研究生,我国的研究生人数近年来达到了历史新高。此外,研究生人数的录取比例要远远高于公务员的录取人数,所以更多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开始选择报考研究生。但是,报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人数却不多,更多的毕业生为了以后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往往会选择跨专业考研,但是却缺乏了其在专业课上的优势,导致录取率有所下降。
4.自主创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还有一个选择就是自主创业,国家也大力提倡自主创业且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自主创业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因为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不仅涉及到管理知识还涉及到财务知识等创业所必须的知识。自主创业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刚刚走出学校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往往具有一定的风险,虽然国家对自主创业所要求的门槛较低,对其没有严格的限制。
三、为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建议
1.国家要推动公共事业实现社会化
国家推动公共管理事业实现社会化是为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为此,国家应该积极促使公共事业实现多元化,让公共事业管理实现社会化,即通过多方融资来让全社会办一些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不管是公立还是私立的机构都比较倾向于多元化的管理,这样有助于实现事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不断增强公共事业的自我补偿能力,积极调动社会更方面投身于公共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公共管理事业的发展。同时,就业岗位也会有所增加,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有机会参与到公共事业管理当中。
2.高校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指导工作
高校在为历届毕业生作指导时,应该做好以下内容:首先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这是为就业指导提供基础;其次,学校可以邀请一些专家来为学生作就业指导;再者,学校可以联系一些用人单位,为学生的实习创造机会;最后,可以开展一些招聘会,为学生择业提供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在一开始就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择业观,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综合素质;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89-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不仅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必然要求。就公共事业管理人才而言,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公共事业专门人才,具有适合目前企业需求的现代管理理论,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并且能够运用先进的知识、技术,熟练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工作实践,我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具备“成人”素质、“通才”素质和“专才”素质。
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成人”素质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现在的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能够陶冶情操,塑造人格,让青年学生学会做人。这也是目前衡量一个人才是否合格的前提和最起码的标准。但是,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受到各种观念的影响,难免影响到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另外,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抗压能力较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素质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以便适应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对人才的需求。
首先,思想道德素质是潜在的、最重要的素质,也是综合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如果一个从事公共管理工作的人,没有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很危险的,因为不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不会有坚定地政治立场,就不可能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是非观念,在大是大非面前就会失去自我,随波逐流,即便是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也很容易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被一些思想观念所左右,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实际上,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可以在教育方面保证正确的与人方向,可以帮助人们辨别是非,同时,也可以为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在更广泛的领域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切实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此,我们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具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人,成为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人。同时,要对他们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婚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其次,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必须具有身心健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这里所说的身心健康,就是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应对工作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也要面临着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严峻考验,不能遇到一点挫折就倒下了。繁重的工作和快节奏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需要专业人才具有有强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来支持。健康的体魄可以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繁忙的工作当中,充分发挥个人在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专业技能,健康的心理可以使人保持积极地、乐观的心态。
因此,专业技术虽然重要,可以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但是,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是“成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成才之前学会做人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才能在“成人”的基础上真正“成才”,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二、公共事业专业人才必须具备“通才”素质
我们这里所说的“通才”素质就是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方面要尽可能的全面,不要是“一门独”,要一专多能,具有较为全面的素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才必须具备的,这样的素质有利于独立人格的形成,能够促使公共管理专业人才树立必要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几年来,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科学知识是我们胜任工作、改造世界的武器,因此,作为公共事业专业人才,必须结合本专业的发展不断学习,努力充实自己,特别注重本专业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通过学习和实践,充实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工作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公共事业管理人才不断丰富人文底蕴,人文素质蕴涵着价值观念,只有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才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要让专业人才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很好地掌握技能,也要注重科学技术与多学科的融合,促使专业人才多元文化的发展。
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专才”素质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在具备“成人”素质教育和“通才”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在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前提下,要学习和实践公共事业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公共事业管理领域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具备较高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素质。首先要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因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是要为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专业的管理技能,其服务的领域比较广,要求从事这方面的人才要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能够独立生活和处理事务,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观念,能够应变复杂的工作,同时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应对挫折能力。进而确保工作的有效性,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处理好各项工作,认同社会并能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同时,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具备一定的沟通和交际能力,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处理能力,能够主动获取并恰当处理社会公共事务信息,科学分析公共问题。在以上基础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勇于创新。
结束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新的形势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应该德才兼备,要是“德才”、“通才”、“专才”,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需求,才能更好地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黄河钻井管具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