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阅读教学的作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0 10:48: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阅读教学的作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阅读教学的作用

第1篇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然而,在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似乎很少产生这种愉悦。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历,把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课文和各类语文知识点上。其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新知识的建构。

2 注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与体验,营造平等、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出现了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参视为唯一标准的现象。所以,要使语文新课程阅读理念付之于教学实践,必须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意识,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分享彼此思考体验观念、实现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在具体实施策略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2.1 提问设计要有开放的意识。在开课之初,教师习惯于设计一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差异,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提问,给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更自由的思维空间。例如在《狼》的教学中提问:①课文的主人公究竟是“屠户”还是“狼”?②你是喜欢“屠户”还是喜欢“狼”?

2.2 教师及时介入,引领、促进及提升。民主、开放的课堂,并不等于课堂是放任自由的,是天马行空的,甚至是一盘散沙的。一堂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放与收的尺度的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在细心聆听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见解的同时要及时介入,善于评价、总结、拓展、补充、提升,不能整节课都让学生说了算,因为虽然学生对文本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但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同层次的,甚至是肤浅的。例如在学习《心声》一课导入后,进入整体感悟阶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

(生阅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在你心中油然而生?或者说此刻你有什么心声想与老师、同学们说呢?

生1:我特别同情李京京同学的生活处境,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虽然刚才我已经说过了,但是我还是想再强调一次——那感觉特难受。

生2:我很敬佩李京京。我觉得他很自信。遭到老师拒绝后,敢于站出来指正其他同学的错误,结果又遭到同学的数落,即使如此,在公开课上居然还有勇气站起来。

生3:课文中的赵小桢,她虽然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但在我的心中她却是一个没有勇气、缺乏自信的人。

生4:我觉得文中程老师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有偏见,应该平等对待,给大家同样的机会!

生5:通过读这篇课文,我想对所有的老师说一句话,那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要公平、一视同仁,不能把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我相信其实每个人都有他闪光的一面。

生6:我觉得除了李京京希望老师能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心声外,还有就是李京京希望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而不是每天回到家都听见父母的吵闹声,甚至迁怒于自己的家庭。

生7:我觉得还有的就是这是作者的心声。我读了他这篇文章后,觉得他好像想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的事情有时在所难免,但我们要像李京京一样,面对冷漠,面对挫折,敢于自我肯定,永不言弃,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3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利用,拓展延伸学习的视野和空间

3.1 善于挖掘教材。教材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教材中的学习资源,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价值。特别是在学校图书资源、学生家庭藏书严重不足的落后山区,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把其变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容。

3.2 加强课内外学习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G623.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与策略也在改革中,得到不断提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去探索与创新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在提高小学语文的课程教学效率与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在被小学语文老师们积极认可和采纳。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及作用分析

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相比,不管是从教学理念还是具体的教学活动方面,都有着自身明显的优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在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不断呈现出新的面貌,其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提升与应用,更是在尊重传统教学、改变传统教学不良做法的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改变、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1.注重增强学生的非智力素质提高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比较强调智育,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学生的一些非智力因素的挖掘与提高,受到了明显的限制与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在增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领悟到语文课文的知识点同时,享受到语文教材内容中的人文情怀熏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相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而言,可以避免生硬讲解语文教材知识点,让学生内心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提高学生感悟语文魅力的能力,不断挖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在不同语气的朗诵中,领悟文章思想主题,让学生做语文文章的主人,真正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对文章主题思想拥有自己的认识与看法,体会到小学语文的学科魅力,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增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把文章进行分割,然后对文章的中心思想、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这样方法虽然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快最全掌握语文知识,但缺乏语文教学的人文情怀,讲解过于固定刻板,没有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人文学科魅力,导致小学语文成为语言文字训练的专项课程,自然会影响到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1.提高教师素质,把握教学引导程度

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始终保持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不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挖掘和创新教师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学引导的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提前预习课堂所讲内容,鼓励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敢于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利用课堂鼓励学生参与讨论,避免由泛读语文课本产生的枯燥感。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多种理解,让学生努力挖掘文章中的思想内涵,抓住课文中标点符号的不同设立,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阅读挖掘课文主题思想,让学生的思想在阅读和讨论中,得到有效激发,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2.多措并举,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并不是要求学生单方面理解文本的内涵,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构建新的文本意义,激发学生的语文领悟能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系统的阅读引导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在合理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提出有创造性的想法,利用文本内容实现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作用的发挥。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认识水平,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思想灌输的不足之处,而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语文学科的魅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字词知识的灌输,容易让学生失去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忽视对语文学科魅力的探索,无法真正感受到语文学科的意境之美,但过分注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会容易失去语文学科的学科本身特色。这就需要小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审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改变和调整其中不利之处,发挥好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简单实用的教学方法中,提高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增加小学语文课堂的活力。

3.注重情感引导,增强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领悟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实现语文教材的“情”、“形”、“文”的有效统一,准确把握语文课文的文章情感,领悟文章的形象意义,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要有目标意识,围绕语文教学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和课下复习中,增强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通过领悟语文的语言魅力,感受文字背后的语文之美、情感之深,提高学生的文本领悟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5)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阅读;情境交流;能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当今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转为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的作用也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与自行感悟。语文阅读教学是基础教学,教师尤其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多媒体教学就是把各个多媒体要素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同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给当今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出与之相适应的情境,必然会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促使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方法进行变革

目前,中小学生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的语文阅读知识面大且广,这样就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学习压力增大。大量的语文阅读知识如果仍用古老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进行灌输,显然是极不现实、极不科学的。因此,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手段倡导“交互式”教学,它通过教师制作课件或借鉴网上教学资源,以友好的人机对话、快捷的信息交流等,在显示屏幕上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极大地刺激了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求知欲与兴奋点,从而活跃了课堂氛围,切实减轻了学生的阅读负担,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为了增强多媒体动画、声音、色彩的效果,创设出更为形象逼真的情境,教师就必须加强计算机操作的学习与研究,不断以先进的多媒体方法融入日常教学工作中。为了跟进高速发展的多媒体技术,教师会不断自我加压学习计算机操作知识,无形中收获了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掌握了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有意无意地贯穿于阅读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

二、增强情境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传统的以范读、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依靠的只是教师一张嘴,信息传递单调乏味,致使部分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教学则融形、声、光、色于一体,通过动画、图像、声音等进行情景展现,使抽象概念形象化、理论问题直观化,把与学校教育隔离的现实问题搬进课堂。学生可以一边听课文,一边看图画或视频,轻松地抓住事物本质。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视频在大屏幕上展示情境,之后,以文字形式弹出问题,或在情境展示过程的某个环节中提出问题,以景激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散文中,一边听配乐朗读,一边欣赏一幅幅草长莺飞的江南春景图。学生在愉悦了耳、眼的同时,必将得到一种美的启迪和享受,进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当然,多媒体具有交互性强的功能,可以随时重播情境,在反复回味、深入理解后,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开展讨论,最终解决问题。

课后的语文阅读练习也可运用多媒体网络、现代教育技术设计的教学软件等,给学生展示更多感兴趣的课文阅读补充材料,使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变得更加活泼、新颖,把语文阅读的内容拓展得更加广阔、深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语文阅读由枯燥单调变得有形有声,如游戏般易操作、好掌握。如在课后学习《祖国山水多美丽》一文时,过去学生只能通过教师介绍,结合图片来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现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对课文内容有了丰富的补充,既可以展示各个景点的声像资料,又能收听相关内容,学生通过听、看等感观获得大量的知识记忆与内心感受,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震耳欲聋,什么叫飞瀑彩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使其学习兴趣大增。

三、利于学生抓住难点与重点,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语文阅读教材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但其中许多知识都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说不清的,如《飞向蓝天的恐龙》这类科学性较强,且无法观察、体验到实际场景的推理性文章,教师不大好把握,而学生的思维特点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这类内容也不好理解,形成盲区,成为教学难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过去只能采用给学生看挂图或投影片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但这种教学静止、简单、抽象,难以创设真实情境,学生会因兴趣不浓、想象不足、理解有限的原因,给教学顺利进行带来一定难度。

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其再现性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跨越时空的事物通过动画、录像、投影等形式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含义,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难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来实行意义建构,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如在学习《船过三峡》一文时,很多学生从未去过三峡,缺乏亲身体会,光从“嘶鸣吼叫、七弯八拐、东闯西撞”等体会船险、水急、山奇等特点,学生根本无法真正理解,如教学时利用多媒体直接演示动态画面,做到图文并茂,学生耳听江水的吼叫,眼看江水旋涡连旋涡,大轮船上下颠沛,如临其境。学生“耳闻目睹”了三峡奇丽雄伟的风光,心中的豪情也会油然而生,朗读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读出了感情,也为课文的背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解决了本文教学的另一重点,可谓两全其美。

四、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所花费的时间

现代计算机网络媒体具有传输信息量大、形式多样的特点,便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纵横联系,广泛联想,从而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训练学生系统、准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整体性。同时,高密多变的信息传递,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计算机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由于兼容性强,它可以把VCD、录像带、照片以及各种图片等转换为计算机信号,资源广泛,具有信息容量大、检索快、传播效率高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需要的图、文等灵活、简便地编入程序中,上课时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再放映出来,多媒体应用于课堂教学,使教学节奏紧凑化,信息传递速度快,预感性能好,使许多教学准备工作事先完成,教师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强化思维导向,这样不仅能加快学生的认知进程,同时也省去了教师在课堂上绘图和书写的时间,增大了知识传输的密度和效度,明显地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手段,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全方位地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与学之间架起科学的桥梁,发挥传统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尚初.对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中国电化教育,2009(2).

第4篇

传统的对学生阅读态度的培养,多来源于外界压力,即家长和教师的要求。这使很多学生产生不快之感,勉强为之,不得不读,缺少主动参与的乐趣。而阅读教学中的专题阅读,则利用单元重点作为必要的阅读主题,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文本;在阅读时间上,除每周固定安排的阅读课外,可在其他一切适宜阅读的时间内进行;在活动组织上,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如“我读、我感、我思”及其他衍生活动。不管是必修课本还是选修教材,都可以创设专题阅读情境。如人教版必修二的第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有《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三篇著名散文,可以要求学生专门阅读现当代作家的优秀散文,如沈从文的《湘行散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像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的《聊斋志异》单元,可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参阅古代神话小说《山海经》《搜神记》等,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

当然,这种专题阅读活动并不强调阅读的结果,没有硬性指标要求,所关心的主要是阅读活动的过程与主体参与程度。但这并不表明它没有目的,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以检索、体验、发现,对大量信息进行采集与分析判断,进而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学校的阅读教学,由于语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因而在很多时候呈现群体性阅读现象。实际上,真实的无组织的学生课外阅读,虽不排除特殊情况下的群体阅读现象,如跟风阅读、时尚阅读等,但在更多时候呈现的是一种个体性阅读。因此,教师要承认并敢于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也是一种阅读常态。虽然这很可能会对教师的指导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但尊重个体阅读的差异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必须认识到,现代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及其身后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的一次对话,也是呈现千姿百态的个体生命体验运动。每个阅读者个体的生命意蕴是不同的,这体现了阅读者生命个体的独特性。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活动呈现为阅读者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并借此来发现“真实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精神的体验与升华,使自我生命的独特性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这也是前述允许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文本的一个原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意不要为阅读教学定下种种清规戒律,去标准化学生个体的阅读,不去做这种徒劳无功甚至于对学生有害的事情。

阅读的第一要义是学生喜欢,是学生精神上的需要,这就直接决定了阅读的趣味性。借助乌申斯基的原话:“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正面表述即是,有兴趣的阅读会激发学生掌握知识、获取信息、提高技能的意愿。这里,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并鼓励学生自由进行与文本的对话,即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阅读之趣,而形成良性循环。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与研究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需求与审美情趣,允许其依据自身兴趣、需求而选择不同层次、类型的文本,自主决定阅读的方式与程度等。这也是“因材施教”内涵中的应有之义。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一切都要以学生为准,而是说教师的指导要顺乎情合乎理,循序渐进,必要的引导和等待、耐心与爱心,也是必需的。

所以,有的学生喜欢小说,有的喜欢诗歌,有的喜欢散文,要尊重学生的这一不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样式阅读,培养学生多阅读的习惯。

三、重视阅读方法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方法指导是不可或缺的。古语“授人以渔,可享一生”,即说明方法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教师的阅读方法指导要注意时机和程度。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说明了方法指导的最佳时机是学生处在“愤”和“悱”状态时,这时学生的需求最强烈,教师的指导效果也会最佳。至于指导到什么程度,则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与要求而定。

第5篇

1 针对学生困惑作示范,充分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缺一不可。”教学认识论也认为“教学认识的方向、认识的课题、认识的途径、认识的结果和质量等等,都主要取决于教师并由教师负责。”而且教师在学识、能力、经验等方面都会高于学生。可见,教师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充当着多么重要的角色。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面对同一文本,会产生异样联想启迪和个性化感应。而他们的学识、能力、经验等方面都还有所欠缺,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所以,教师的“下水”很有必要。在教学中,“下水”着眼于教学的需要,目标明确地对学生感到难的方面,或容易出现问题的方面下功夫突破。特别是有些时候,有些学生无话可说,教师的“下水”,会给学生启示,打开他们思路。同时,可以通过察言观色,发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珍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又联系生活,适时引导,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端正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对教师的“下水”,而且,学生会对自己的阅读过程的进行自我把握、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对文本材料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最后形成阅读能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既教书且育人的终极目标。

2 突出师生的平等关系,创设自由民主的阅读氛围,弘扬学生个性

教师“下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进行阅读。是用学生的口吻,是按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从而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可学可用。避免给学生造成高不可攀、望不可及的事态。这样,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一样的地位,放下了师道尊严”架子,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阅读氛围。这种阅读氛围是个性化阅读教学最高教学境界。在这种气氛下达到师与生,生与生之问的互动、交流,学生才敢想、敢说,才能充分展现他们的个性化感悟。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们多提问,欣赏他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教师要民主对待学生,善于倾听,学生才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从而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畅游知识的海洋,探究知识的奥秘,发现所学的知识与其基础知识之问的联系,撷取知识的精华。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求知欲不断得到激发,开拓进取及向上的精神得以发扬。

3 加强师生感情交流,深化学生对教师、课堂、文本的感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积极的情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因素,学生怀着愉悦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作为教师就要自觉承担起协调师生关系的责任,培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积极沟通与交往的情感。由于教师”下水”是从学生的角度来写,符合学生的口气和心理,用他们的语言和构思方法,来反映他们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浓厚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学生感到教师亲切有趣,与教师情感相融,心里产生要阅读,要表达的强烈愿望,进而加深了对作文的感情,并将这种感情延伸到生活中。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味地说“你读读,你再读读”之类的话,要不就是让学生“自读自悟”,没有组织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学生之间没有很好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也没有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学生尝不到个性化阅读的好处,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不高。

4 增强教师业务素质,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提供保障

第6篇

一、导入新颖,富有吸引力

大家都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特别是学生经过了十多分钟的课间活动,要一下子进入课堂教学,是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导入新课时要十分重视学生情绪的调动和兴趣的培养。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采用谈话、设问、回顾、总结复习等方法导入新课。这固然是一种好的导入法,但对一些课前准备不足,自控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就无法及时进入学习状态,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实践中,我们及时借助信息技术设计有声有色的多媒体导入片断,或用传统教学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创设情景,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又能带动学生的思维,调动其情绪,使全部学生很快就以良好的状态进入学习过程。

如在《桂林山水》的教学时,笔者首先从教学资源库上下载一段有关“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旅游VCD片断,制作在课件的导入部分,特别是把桂林的“水”和“山”的镜头剪辑出来制成富有吸引力的导入片断,并配以导游说明与美妙的乐曲。这样生动直观的画面再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景,既能深深地吸引学生,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参与教学。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现代化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再现文章中的情景。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观察直观且声色俱全的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的思维,从而能起到让学生解决学习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水平的提高。

如在《观潮》的教学时,笔者设计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3个部分的画面,让学生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去欣赏、诵读文章,然后分

(下转页)

(上接页)

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再引导他们积极发言,然后进行归纳小结。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也把学生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愉快地参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实践证明,这样合理的多媒体设计,与传统的优秀教学模式,充分让学生讨论、发言、欣赏、诵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既达到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又使学生经过思考,合理运用掌握的知识的同时,另外又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激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精神。

三、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与趣味性

直观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特色,可以让学生透过一幅幅精美而动感的画画去理解文本的内容,形象生动的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如:笔者在上《草原》一课时,经课前备学生了解到学生没去过草原,只在电视上偶尔看到过,但印象不深。因此笔者制作了“有关草原广阔的”课件,用以加深学生对草原的感受。另外,为了让学生更自主地学习文本,笔者制作的幻灯片可以随意转换。教师适时地顺学而导,很好地避免了教师牵拉的现象。同时对同学们感受草原的美丽广阔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四、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第7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高中英语;英文报刊;英语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为英语教育指明了人文教育方向,对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学生要在具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增加阅读量。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英文报刊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成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英文报刊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一定时事性、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对英语教学是一种必要的补充。

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英文报刊阅读的意义

1.扩宽学生知识面

英文报纸详尽导报国外发生的新闻事件,内容丰富,时代感强,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给学生提供获取信息的另一条渠道,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背景知识,增加见闻,拓宽视野。

2.扩大学生词汇量

英文报刊贴近生活,词汇量丰富,不但有课本上学习过的词汇,也增加很多新语义、新词汇,让学生接触新鲜词汇、学习优美句子。

3.提高学生文化修养

英文报刊中传递着英语国家的文化气息,承载着他们的文化内涵,经常阅读英文报刊,能够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和英语语言的理解,帮助他们用英语的逻辑思维去 阅读材料,在学习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

二、在教学中阅读英文报刊的策略研究探讨

1.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报刊的习惯,在阅读中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内容,不同题材的阅读策略

1.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英文报刊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阅读的,学生要培养良好的自我约束能力,并养成阅读的习惯。一些同学虽然制定详细的阅读计划,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不得要领,该深入理解的部分草草了事,该略读、跳读的部分又研究过深。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在文章阅读策略上加以引导,根据不同内容,不同题材制定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

1.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掌握将难句、长句转化为简单短句的能力。英文报刊有长句多,新语汇多,句子结构复杂的特点。一些长难句中包括比较复杂的定语从句、插入句、同位语、状语从句等多种不同的语法,很多同学在阅读时候面对这种句式常常感觉迷惑,不容易掌握要领,时间长了,就丧失了阅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简化语句的能力,以提高报刊阅读的质量。

1.3学生在阅读英文报刊时,教师指点学生根据不同题材(文体新闻、时事新闻、社会新闻等)进行跳读、泛读、略读以及精读等方法。例如:人物通讯类文章,这种资讯时事性较差,比较适宜的阅读方式就精读,通过精读学生会在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态度,把握文章中人物内心的活动和处事原则,然后在抓住梗概的基础上进行跳读,这样有利于提高阅读水平。

2.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布置阅读英文报刊的任务,展开任务驱动教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帮助学生围绕一个阅读学习的任务,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和相互合作的学习,将学习资源解读透彻。这种学习模式,让学生阅读时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设计英文报刊阅读内容和任务,让学生参与寻找阅读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这种驱动教学由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2.1建立任务。教师在建立驱动教学任务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让学生既可以顺利应对,又有相当大的空间进行自由发挥。制定任务可以多种多样,例如,一小组于规定时间内在英文报纸刊物上寻找有关财经的新闻,文章长短、数量不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份财经的PPT展示(涉及文章内容、背景、动态、意义和其他延展内容),在课堂上派该组学生代表展示发言,其他组学生可以自由提问。通过这种任务设置,让学生的阅读有方向性、挑战性,每一组想取得良好的成绩,必须全力以赴阅读大量的资料。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阅读积极性,阅读能力也大幅度增强。

2.2小组分配。教师在布置任务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一组要求成员搭配合理,学生水平相仿,能够相互促进,相互启发。实施组长轮流制,让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够得到足够锻炼。

2.3课堂展示。学生经过自主学习,需要在课堂上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这个展示过程,教师是辅助角色,学生把控课堂气氛。

2.4任务质量评估。课堂展示后,教师和学生要对展示内容和展示效果进行评估,表扬成绩优异者。

总结

学生通过英文报刊阅读,增长见闻,积累词汇,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英文报刊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素材和新词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积累语言素材,这不但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也会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仿写、改写或者缩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数学阅读教学;高中数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22-02

数学阅读教学一般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的数学阅读活动,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合作和发展的过程。数学阅读教学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谈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

数学是一门描述科学的语言。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中的符号或图形语言往往丰富、抽象,尤其跟我们平常接触的语言差别很大。它要求学生灵活转换阅读内容中的各种语言,如把符号或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或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或图形语言。开展数学阅读教学可使学生充分理解各种形式的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转换能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学生一旦掌握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种表示形式,那么这一节课教学难点就能迎刃而解。

对此,我给出这样的题目:直线上一点与圆心0的距离d=r,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____。然后,我引导学生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三种表示形式。初次接触这道题时,很多学生的答案是“相切”,错误的原因在于他们对题目的提取信息不完整。这道题的正确信息是“直线上的点到圆心0的最短距离d≤r”,所以答案是相切或相交。用图形语言来解题更形象,具体如下表。

我在教学中发现,有不少学生解题时存在书写不规范、逻辑混乱、数学用语不准确等现象。而数学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用语习惯和思维能力。对此,教师应积极开展数学阅读教学,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相关知识点和例题,并比照教材上的标准语言进行解题,同时引导学生对三种数学语言形式进行相互转换,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有利于教师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阅读是素质教育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可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阅读教学,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等学生阅读完毕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了解不同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理解,掌握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从而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己阅读、探究,给予学生自主W习、积极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各有所获,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平面的基本性质》时,我设计的数学阅读教学过程如下。

(一)课前预习

1.平面的相关知识

(1)平面的概念: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概念,通常用平行四边形来表示。

(2)平面的特征:无限延展,没有边界,没有厚度。

(3)平面的表示方法:通常用希腊字母α,β,γ等表示,也可用平行四边形的两个相对定点的字母表示,如平面AC。

2.用数学符号来表示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1)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AEz或A∈z;

(2)点与平面的位置关系:AEa或A∈a;

3.公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都在这个平面内,符号表示为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经过这个公共点的一条直线,符号表示为____。

公理3:经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符号表示为____。

设计意图:设计课前预习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可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使学生能有针对性地阅读平面的相关概念并能结合图形逐个理解三个公理,掌握公理中的点、线、面位置的关系。

(二)典型例题

[例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

设计意图:这一例题是基础题,直接运用三大公理即可判断。不同的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几何中的符号语言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在教学时应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同时做到详细讲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听懂,并能独立解决问题。

[例2]把下列语句用集合符号表示,并画出直观图。

(1)点A在平面a内,点B不在平面a内,点A,B都在直线a上;

(2)平面a与平面β相交于直线m。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

1.学习了空间立体几何的三大公理;

第9篇

关键词: 教师阅读期待阅读教学作用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下,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学生的阅读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期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我在教学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阅读期待”在阅读教学中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体验和探究的欲望。从阅读功能看,阅读是搜集、筛选、发现信息的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在学生拥有主体地位的阅读活动中,学生接收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比如见到标题)时,阅读思维活动就自动开启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读者从接收的信息中产生的内驱力对其内在阅读兴趣和积极性起关键作用,对其阅读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那么,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呢?

一、适当的煽情

当代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愿望。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被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教师要煽情,要动情,不是任意地让感情泛滥,而是以自己的独特、真挚、强烈、坦荡的情怀与学生“见面”,扣击学生的心弦,使自己、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

二、驰情其中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这座桥梁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需要我们的“情感的王子”――学生主动投入、积极参与到阅读过程中,将其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才能与作者会面,达成情感的契合。

1.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就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发展。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牵住学生的情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就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我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学生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

2.推动感情。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向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进而会自觉地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痛快抒发。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感。通过抒发,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儿童的情感会更加明确。教师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当学生对课文《月光曲》不仅停留在喜欢,而且有了深层的感悟时,他们对贝多芬就有了更深的敬慕。他们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兄妹俩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此时教师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评,去赞美,进一步把情感推向。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