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0 10:48: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__*村的乡亲们:
大家上午好!
美丽乡村写新篇,和谐__*添亮色。今天,前来参加__*村美丽乡村四项工程竣工仪式,看到__*村的新变化、新面貌,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在这里,请让我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对__*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新成绩表示热烈祝贺!向前来参加今天仪式的上级领导以及各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一直以来对花山镇和__*村的各项工作给予关心和支持的各级领导、各有关单位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今年以来,我镇积极响应区委、区政府的号召,按照典型先行、示范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彰显特色的思路,真抓实干,攻坚克难,迅速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并且初步打造出“和谐__*”、“文化洛场”、“绿色东方”、“山水狮民”等一批成效明显、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先进村。
我们今天来到__*村,可以明显地看到整个村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__*村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程作为便民、惠民、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来抓,以推进村庄整治进一步打牢美丽乡村的坚实基础,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美丽乡村的整体环境,以加强文化建设来进一步丰富美丽乡村的精神内涵,使美丽乡村建设转化为广大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成果,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
我镇将普法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在美丽乡村活动场所大力宣传法律法规及“七五”普法知识,让法治社会深入人心。在我中学及我中心小学组织“法律知识进校园”等演讲活动,并将普法活动与综治、计划生育等宣传活动相结合,让普法无处不在。强化普法宣传阵地建设,嵩溪美丽乡村在原有景观基础上,注入大量的法治元素,比如“法言法语”、“调解案例”、“法律典籍”等法治文化景观点,让群众在逛公园休闲时光也能学到法律知识,全面提升辖区群众法治意识。我镇仍拟建嵩山美丽乡村及嵩安美丽乡村成为法治文化广场作为普法宣传阵地,通过做强做实我镇的普法宣传阵地,为我镇辖区营造了浓厚的普法宣传氛围,进一步提升我镇“七五”普法宣传成效。
二、继续贯彻执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在2017年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继续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认真梳理本部门、本单位负责执行的法律法规,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纳入绩效考评范畴,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确保工作落实。推动形成宪法及宪法性文件宣传普及由人大机关牵头负责,民法、刑法、诉讼法等基本法律宣传普及由司法机关牵头负责,部门性法律法规由行政执法机关为主负责的“大普法”格局。结合“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日及行业宣传日、宣传周等主题活动,每年开展或参与大型法治宣传活动不少于2次。
三、持续健全完善以案释法制度
持续健全完善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审判机关要充分利用裁判文书公开、典型案例、庭审公开、巡回审判方式,向当事人和社会公众宣传各种法律法规;检察机关要结合预防职务犯罪开展以案释法,将法治宣传教育贯穿于刑事诉讼审查、逮捕、起诉过程中;行政执法机关要健全和完善执法过程“法律告知”机制,全面准确宣传部门法律法规。
成效:黄果树大旅游圈初步形成
:第十届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即将在安顺市召开,这是安顺第二次承办全省旅发大会,在你看来,这意味着什么?
周建琨:2006年,安顺市承办了首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时隔九年,安顺又将承办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这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安顺打造旅游升级版成效的认可,更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安顺加快旅游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发展,切实舞好贵州旅游龙头的殷切希望。
:旅游之于安顺,有着怎样的意义?
周建琨:安顺是贵州旅游的发源地,大旅行家徐霞客游历各处名山大川,在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记》中,安顺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安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丰富,生态气候优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业是安顺最具竞争力、最有可能在全省“迈大步、走前列、作表率”的优势产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安顺旅游业发展,对打造以黄果树为“龙头”的安顺旅游发展升级版寄予殷切厚望,要求安顺要与时俱进转型升级、加快景区建设、丰富产品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扩大安顺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围绕这一要求,近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市域景区化、产品多元化、服务标准化、营销数字化”四大工程,重点旅游景区道路和配套设施,景区智慧旅游系统、游客接待综合服务等各方面都在不断升级,以黄果树、龙宫为中心,辐射大屯堡、多彩万象旅游城、关岭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坝陵河、环夜郎湖、格凸河等周边景点的黄果树大旅游圈初步形成,安顺旅游升级版的打造初见成效。
与此同时,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旅游市场日益成熟,贵州旅游的崛起已成为全国旅游新的增长极。作为全省旅游资源最富有、最突出、最集中的地区,安顺旅游业发展理应在全省旅游行业中迈大步。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度假胜地”,实现旅游业跨越发展,打造安顺旅游发展升级版正当其时!我们对舞动全省旅游业龙头,推动安顺旅游再上新台阶充满信心。
突破:旅游产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更加明显
:通过承办两届省旅发大会,为安顺旅游产业的跨越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
周建琨:首先,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省委、省政府站在转变贵州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根据贵州省情实际,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举办的,承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安顺市旅游业实现提速发展的重要抓手。2006年首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安顺举办以来,市委、市政府主动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把旅游业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山地现代高效农业一道作为全市打好“一二四”攻坚战、奋力实现后发赶超的重点工作来抓,旅游业发展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产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旅游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旅游宣传效应逐年加大,城市品牌整体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改进,旅游产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其次,办好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是安顺旅游产业实现转型升级发展之需。今年1月11日,省委书记赵克志到安顺考察调研时对安顺的发展变化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安顺的变化很大、干部群众的精神状态很好。1月26日,陈敏尔省长在省两会期间参加安顺代表团讨论审议时,充分肯定安顺市一年来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认为安顺发出了好声音,展现了新气象,实现了进位,工作实绩有提升,发展面貌有变化。希望安顺充分认识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发展。赵克志书记和陈敏尔省长的讲话,为安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遵循,帮助我们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前进方向。
:你之前提到安顺要舞动全省旅游业龙头,要成为这一龙头,安顺旅游需要在哪些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周建琨:一是产城景融合发展有新突破。要坚持景城互动、产城融合、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抢抓安顺获得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城市的重大机遇,切实将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统筹同步发展,实现“四规合一”和“一张图”规划。
二是旅游品牌建设要有新突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本届旅发大会就是要将黄果树景区和“大屯堡”这两个“唯一”打造成真正的龙头品牌。以“美丽乡村游”为主题,围绕“大屯堡”文化旅游景区以及周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点,形成点、面、线的有机结合,通过大屯堡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叫响贵州人文旅游第一张名片。
三是“快旅慢游”建设要有新突破。要围绕让游客静下来、停下来、住下来,拉动产业发展目标。要加大100个省级重点旅游景区建设,加快开发提升生态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养生、文化体验、户外运动、修学旅游等慢游产品体系,以高铁高速为轴线,依据不同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和功能区划,做好空间和业态布局。把景点连成线路,线路建成产品,推出高速时代特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让游客走到哪里都能停下来观赏风景,流连忘返。
四是旅游综合示范改革要有新突破。改革就是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扬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能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要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剥离、企业化运营模式和“一区一策、先易后难,成熟一个改革一个”的原则,推进景区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战略重组,构建混合所有制主体。确保改有所进、改有所成。
五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有新突破。要紧紧抓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机遇,大力提升旅游城市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快旅游标准化建设,切实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
六是乡村旅游建设要有新突破。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环保部、住建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委联合开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将安顺市纳入支持的14个重点村抓成示范,带动景区周边、公路沿线等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建设,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愿景:建成最美旅游城市
:最后,能否请为我们描绘一下安顺旅游升级版的蓝图愿景?
各位领导、同志们:
2018年,在XX坚强领导下,全区农业、自然资源、扶贫、林业、生态移民、水务等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农口经济指标排位靠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XX元,增长XX增速排在全市第XX位,18个城区方阵第XX位;扶贫工作取得优异成绩,以“零漏评、零错退、群众认可度XX”的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检查,顺利脱贫摘帽;自然资源工作成效明显,组织增减挂钩土地指标XX亩,实现经济收益XX亿元;开发新增耕地指标XX亩、旱改水备案指标XX余亩,储备收益XX亿元;组织土地挂牌出让成交XX宗,实现收益XX亿元,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生态移民工作面貌全新,完成XXX建设,XXXX项目顺利推进。完成区内搬迁入住XX,跨区域搬迁交房XX;林业“六绿”攻坚扎实推进,完成“六绿”绿化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4.78%;水务工作齐头并进,完成区乡村三级河长“一河一策”编制工作、全面取缔锦江河网箱水产养殖,实现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地表水质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2018年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更离不开各战线同志的辛勤努力和付出。2018年各项工作取得的成绩,是组织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2019年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和期望。现我就分管领域2019年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农业农村工作方面: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按照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的要求,以500亩以上坝区为重点,以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为方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收益率。一是加大农业产业发展,确保全年完成蔬菜种植面积XX亩、中药材XX亩、精品水果XX亩、食用菌XX万棒以上,新增生猪代养XX户以上,年出栏生猪XX万头以上,新增市级园区XX个以上;二是继续加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美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申报工作;大力发展精品果蔬、食用菌、花卉苗圃等产业,培育壮大XX、XX等特色优势产业;完成省、市下达XX推介活动任务;三是2月底前完成全区XX工作,重点打造XX以上示范点坝区;四是持续强化非洲猪瘟防控监管力度,严防死守省级交叉检查点,扎实开展部门联合行动,切实有效强化泔水管理;五是大力发展“四小经济”,培育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农业龙头企业XX家以上、家庭农场XX个以上,完成XX个以上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六是加快推进禁养区外畜禽养殖场环保手续办理工作。
二、扶贫工作方面:紧扣《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三年行动》,着力解决影响“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强化责任落实,提高脱贫质量,巩固减贫成效,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按照“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强化保障、巩固提升”的原则,全面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扶贫政策,全力巩固脱贫成效、提升脱贫质量,完善落实XX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措施,力争实现XX人顺利脱贫;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已实施扶贫项目的管理,抓好资金审计和拨付工作,加强2019年度扶贫项目管理,按脱贫攻坚规划和脱贫攻坚工作需要安排项目资金和使用资金,强化项目实施监督与管理,每季度召开一次扶贫项目推进工作调度会,进一步优化和创新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发挥项目实施成效;三是围绕已实施的“五改一化一维”和农村垃圾回收处理等项目,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中人居环境的融合力度,强化项目申报;四是建立完善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机制,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定期不定期对脱贫户进行脱贫成效“回头看”,成立督查组不定期对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到岗到位情况进行督查。
三、自然资源工作方面:围绕“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全面落实自然资源领域重大改革,摸清自然资源基本状况,强化自然资源基础保障功能。一是启动全区农村“房地一体”不动产权籍调查,完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切实提高不动产登记效率和服务水平;二是完成XX乡镇的乡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力度,全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是按时保质完成“大棚房”整治任务,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四是切实抓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五是组织挂牌出让土地XX宗,收缴土地出让价款XX亿元,组织完成增减挂钩项目的复核备案,实现XX亩指标流转,力争创收XX亿元;六是着力保障各类重点项目用地,争取组织完成XX公顷建设用地报件、完成土地收储XX公顷;七是加大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力度,选定遗留问题集中安置区;八是XX前完成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更新工作。
四、生态移民工作方面:认真落实“六个坚持”(坚持高端房建、管控升级、资源集约、效益为本、人才为重、党建引领)总体要求,用好“五个三”改革配套经验,完善“五化”工作法,统筹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是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XX前完成XX安置点房屋建设,同步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二是认真组织开展全区生态移民搬迁工程问题大排查工作,完善生态移民搬迁项目手续,提升使用率;三是大力推进宅基地复垦复绿,积极探索“三块地”盘活工作;四是建立移民安置后续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后期服务和社区管理新模式,积极向上争取后续扶持资金和项目,加快推动漾头水电站避险解困试点项目实施,尽快受益于搬迁群众。
五、林业工作方面:紧紧围绕“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目标,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林旅一体化”的思路,严格贯彻落实森林保护“六个严禁”,加快推进全域绿化“六绿”攻坚行动,力争全年森林覆盖率完成XX,完成全域绿化造林面积XX万亩。一是重点加快对XX处理工作,XX前拟定方案送审实施,方案审定印发后XX个月内完成复绿工作;继续创新开展国土绿化造林模式,倡导开展网络全民义务植树和违法占用林地主体异地复绿补植补造活动;二是谋划好林业产业基地发展整合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油茶林改造资金和县级植被恢复费,对成片油茶林进行改造,提高油茶林质量;三是加大松材线虫防治力度,做好疫情后续处理工作;四是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确保涉林案件线索核实率、涉林行政案件查结率、涉林刑事案件移送率和涉林案件行政处罚执行率四项指标均达100%;五是完成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做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公园内的水文水资源、野生动植物科研监测,完成XX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研究、湿地公园有害生物防治、生物样地监测等合作项目;六是启动XX建设,完成公园管理机构设置、科普教育与旅游发展计划等工作。
××,是我最亲最爱最难忘的家乡,在她温暖的怀抱,我无忧无虑、幸福美满的度过了二十几个春秋,××看着我成长,我时刻盼着家乡腾飞。
回首1905年,经当时的清政府批准,××县在辽阔的松嫩平原上诞生了。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如今,××已走过了100年不平凡的岁月。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人民,为建设美丽富强的家乡、为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用热血青春、用满腔豪情、用辛勤汗水,谱写了这光耀百年的壮丽篇章。在争取解放的激情岁月,在抗美援朝的难忘历程,在建设祖国的火热年代,在改革开放的漫漫征途,在致力摆脱贫弱的今天,××人始终勇往直前、奋力争先。通过几代人的努力、43万人的拼搏,××终于拥有了稳定和谐开放的发展环境,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打牢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可以说,从1905到2005年,是××从乡村集镇向精品小城快速发展的百年,是××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百年,是××谋求发展的百年。在此,作为××的儿女,让我们对先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你们创下的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而你们树立的顽强拼搏、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代代相传。
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四大主导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项目建设不断升温加速,亮点频现;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取得了历史上少有的大丰收;城乡建设力度加大,使××小城的城市品位得到了有效提升;全县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明显增强[找各类范文,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在全市各县(市)区考核中跃居第四位。全县呈现出了合力强、人气旺、发展快的喜人局面。这一年所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也来之不易,它凝聚着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我们所创造的这些业绩无疑为××的百年历史划上了一个最圆满的句号。
乘势而上快发展,浓墨重彩写新章。面对××发展史的第二个百年纪元,年初召开的的县十三届二次全会再次吹响了解放思想、谋求发展的号角。我们只要大力实施“工业化牵动,产业化开发,民营化推进,市场化经营,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加快发展“四大主导产业”,牢牢把握项目开发、改善环境和班子建设三个主攻重点,就一定能以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可喜成效向建县百年献礼。
新的百年已经到来,历史的车轮又一次把我们推到了谱写新辉煌的起跑线上,作为××的青年一代,我们担负着百年××新一轮加快发展的神圣使命。我们一定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力争以新的成就和新的形象,共同创造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向全县人民、向历史交上一份圆满的答卷。
最后,用我为家乡百年寿辰写的一首小诗结束今天的演讲:
百年随想
光绪末年初建县,
历经沧桑过百年,
驱逐日伪均分田,
喜迎解放万民欢,
××精神冲宵汉,
援朝英雄美名传,
承包到户搞联产,
改革开放见蓝天,
同心协心战贫弱,
发展经济不畏难,
继往开来思路现,
四大产业是重点,
主攻玉米工业城,
牧业要占半边天,
特色绿色扩规模,
建设生态林业县,
政通人和快发展,
辉煌铸就零四年。
展望未来豪情满,
1 新农村建设彰显生态文明建设价值
我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2011年末城镇人口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乡村人口仍有65656万人,比重达48.73%。[2]即使是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安吉县尚书圩村作为一个贫困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山村,牢牢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通过生态建设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彰显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价值。
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整治多数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并逐步对自然生态环境予以恢复和综合保护。尚书圩作为一个面积5.94平方公里、人口仅1140人的小山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基础薄弱。村民为实现脱贫致富,对本村6200亩毛竹林进行大规模的砍伐贩卖,山林遭受严重破坏。这不仅损害村庄整体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与山体滑坡。而且砍伐毛竹的微薄收入也不足以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多数村民被迫到外地务工以维持生计,尚书圩村面临着生态破坏与劳动力流失的双重困境。尚书圩村在生态破坏的惨痛教训中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发展经济。该村充分利用上级政策与资金扶持,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正式开展之后,尚书圩村牢牢把握政策文件要求,把“村容整洁”内化为村庄自然生态与人居环境的有机融合,使具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景观与优美自然环境相结合,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特色品牌。尚书圩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村庄发展的优先地位,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生态文明建设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动力 农村发展建设往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只是把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可短期开发利用的资源,没有认识到它的综合效益与价值。此类开发利用模式在短期内虽可实现一定经济效益,但在资源枯竭之后往往走向停滞乃至衰败。[3]尚书圩村在以往的开发建设中也经历了这一粗放型的发展过程,村民饱尝生态破坏导致的恶果。为转变生态持续恶化、资源枯竭的困境,尚书圩村根据本村自然情况,确立了以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村庄经营道路。为打造美丽乡村品牌,对本村毛竹林予以严格管护,严格落实生态公益林禁伐、承包林有计划间伐的规定。为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亮点,通过征地补偿的方式把中心村300亩水稻田改种为葵花园。尚书圩村所确立的这条以优良生态环境经营村庄旅游品牌的道路取得巨大成功,仅2012年全村接待游客达1.2万人次,旅游收入约35万元。从2008年创建美丽乡村项目至今,尚书圩村累计吸收项目资金达1200万元。尚书圩村的案例证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资源与优势,将有力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4]
1.3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 新农村建设所要求实现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否则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会导致发展成果沦为泡影。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纳入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当中,不仅成为评价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指标,更应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效体现。尚书圩村同样经历了生态环境遭破坏的惨痛经历,这一历程使保护生态环境、杜绝破坏性开发成为了村民共识。安吉县为打造“中国美丽乡村”这一国家级品牌,不将经济发展成为唯一考核内容。“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成为评价村庄全面发展的四大主体,树林环境保护、村容村貌等36个详细指标为村庄发展指明方向。尚书圩村严格按照考核指标要求开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把政绩考核与政策项目引进相结合,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转化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成效。
2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分析
尚书圩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值得思考,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将会是一帆风顺的。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环境承载能力差、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依旧任重道远。
2.1 生产力落后成为制约生态环境改善的核心因素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生产方式集约化程度低。这决定了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中要克服先天条件的不足,不仅要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集约化、产业化,还要注重合理利用村庄资源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5]在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生产方式粗放的情况下,发展经济远比生态文明建设更受政府和农民重视。
2.2 生态保护机制不健全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制度保障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不能仅依靠政府一项项的政策与项目来推动,必须形成生态保护相关的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机制,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当前我国环保立法仍较为欠缺,对其中政府、企业、个人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明确界定,难以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制约束力。在机构设置上欠缺专业的环境保护机构,基层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往往职责不清。这造成相关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立体管理保护体系。广大农民也没有被组织动员起来,成为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旁观者。
2.3 农民生态环保理念落后使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 多数农民文化素质较低、环保意识不强,对于农民来说实现脱贫致富远比环境保护重要。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科技文化知识,在农业生产中仍然采取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增加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作为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以消耗资源、能源作为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⑥同时农村普遍存在的生活垃圾污染是可以通过良好卫生习惯而得以改善的,但当前主要依靠环卫措施进行治理,成本颇高。环保理念的缺失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缺乏主观动力,广大农民群众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较少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生态破坏的主体。
2.4 外来投资与开发项目加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压力 中国农村普遍缺乏资本,这使得农村各项事业难以开展,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长期面临资金匮乏的难题。近年来,由于城市用地紧张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大量工业企业及其它建设项目开始搬迁至农村地区,为农村带来了大量投资。此类项目由城到村的搬迁不仅带来投资,同时也造成严重污染。污染企业搬迁至农村的价值取向在于控制成本、提高收益,农村有关环保制度的欠缺和环保意识的落后,使得企业对自身造成的污染往往采取回避态度,很少投入资金进行污染防治。因此农村对比城市,引进工业企业往往造成更为严重的污染,生态文明建设承受了巨大压力。
3 新农村建设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地区的复杂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现有条件与优势,特别注重在农村生产发展中保护好生态环境。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相结合,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推动力。
3.1 促进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发展生产力将极大地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充实村集体资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直接转化为生态效益,很多村庄生产力发展后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受更为严重破坏。这是因为在村庄生产发展中并没有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到规划建设当中,很多村庄正沿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越走越远。因此必须将生产力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推进农村发展的集约化、产业化。
3.2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性保障 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有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作为支撑,使相关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一,必须进一步健全生态与环保立法,形成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的完整法律体系。要推进对农村生态息息相关的农业法、林业法的立法完善,突出其生态价值与作用。第二,各地方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环保法规与政策,促进基层环保工作的开展。要根据本地区生态特色与资源状况制定操作性强、适用度高的政策,针对生态污染问题形成有效治理方案。第三,严格贯彻落实相关法律与政策,使环保方案迅速转化为环保实践。
一、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主要成果、亮点、成绩
过去五年,三骏发展蹄疾步稳、务实奋进。在中央、省委、扶余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乡上下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三骏的奋斗目标,在抢抓机遇中苦干实干,在应对挑战中克难前行,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成绩。
五年来,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主要经济指标较快增长,预计2021年生产总值9.8亿元,比2016年增长1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850元,比2016年增长25%。创新转型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保持在14.2万吨,比2016年增长9%。新增小规模养殖场15户,牧业增加值增长6%。农村集体资源清理成效明显,收回资源1.03万亩,清收资金近593.3万元。成功引进扶余市科农谷业生产基地“万头牛、三万只羊”项目,引进投资4.5亿元。
五年来,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现了农村垃圾收转运一体化,改造农村厕所2676户,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100%;打造精品路线1条,创建进步村、示范村17个,完成道路硬化35公里,拆除危旧房屋、残垣断壁538处,安装路灯1793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两级河长累计巡河7000余次,完成造林绿化807.4公顷,联系秸秆打捆企业8个,累计打捆24113.2公顷。乡容乡貌进一步靓化,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五年来,脱贫攻坚成绩斐然。5个省级贫困村全部退出,541户1008人实现脱贫。监测户、边缘户返贫风险全部消除。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个,带动群众人均增收600元。实施农房改造247户;全面落实“两免一补”,享受“雨露计划”19人;办理慢性病证459人,累计报销医保、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等各项费用1000多万元;开发乡本级扶贫特岗29个。
五年来,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深入实施,一批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有效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疗卫生设施继续提升,社会保障扩面提质,住房、就业、食品药品安全、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面深化改革有序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不断深化。平安三骏、法治三骏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和谐稳定。
五年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持续开展“转作风、抓落实、促崛起”活动,党员、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发展党员104名。大力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基层基础不断夯实。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完善惩防体系,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共处置问题线索27件,其中立案8件、开除党籍4人、党内警告4人、诫勉谈话14人、谈话提醒31人。党管武装、群团、老干部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持续加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发展品质不高;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较大。二是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社会矛盾依然存在,维稳工作任重道远。三是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存在层层递减现象,部分基层组织比较薄弱,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先锋意识、担当意识不强。
二、未来五年(2022-2026)工作安排
(一)发展形势分析
2022-2026年三骏乡将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在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
一是在充分挖掘文化底蕴上下好功夫。三骏乡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等,还有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可以打造“一村一品”等文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激活乡村业态,带动乡村发展。
二是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上下好功夫。鉴于三骏乡实际情况,要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立足“黏玉米”特色产业,在“特”字上做文章、在“优质”上下功夫,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步伐,以产业振兴吸引资源、留住人才、带旺乡村。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加快调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要坚持以商业化的经营为方向发展农业,积极引导农户做大农产品加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实现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在做强做特文旅经济上下好功夫。三骏乡拥有旅游资源,有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说,我乡发展文旅经济已经有一手好牌,关键要打好、用好这副牌。要把“龙头”舞起来,我们要着力打造的景区,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形态多元,要成为发展全域旅游的龙头。要加大创建力度,既要抓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也要抓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保障,还要抓服务品质、运行机制、宣传推介,多管齐下、全面推进,着力提升景区对全域旅游的核心带动作用,争取将核心景区纳入全市旅游总体规划。
四是在美化创优乡村环境上下好功夫。把乡村扮美,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幸福开放新三骏。我乡依然不够“美”,一些村庄也仅仅停留在“面子”上,“里子”还比较虚,存在文化优势发挥不明显、生态挖掘不充分、服务配套不健全等问题。
(二)重点工作安排
1.力促经济发展有速度更有质量。立足新发展格局,大力气推进产业转型。一是铸强总部经济支柱。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稳增长的重要途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力争再引进1-2家上规模企业落户三骏。二是发挥现代农业特色。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筑牢现代农业发展根基,充分整合资源,科学统筹布局,优化产业布局,聚力打造规模种植业,力争培育1-2种绿色品牌产品,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激发服务业态活力。以生态文化旅游为突破口,深挖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积极融入扶余市“一村一品、一乡一景”的特色乡村环境创建,力争打造1-2条精品线路,打造锡伯族民俗文化园。
2.力促城乡面貌有颜值更有底蕴。一是以扶余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为契机,努力实现全面全域人居环境整治的美丽蝶变,力争形成了“一户一处景、一路一幅画、一线一风光、一村一特色”的大美格局。二是以基础设施打底,实施五化并进,硬化县级道路2公里、硬化屯内道路19公里,新建排水设施33公里,安装路灯0.17万基,绿化村屯面积0.1万亩。三是以环境保护修容,全面打响生态革命工作持久战,抓好河长机制长效运行,全力推进秸秆全量化处置。四是以乡村文化铸魂,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到村、进户、见人、走心,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等宣传活动,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引导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理念,形成节约简朴、爱护环境的社会风气,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3.力促民生改善有力度更有温度。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一是筑牢社会保障。坚持把更多财力投向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实现全民参保目标。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救助和慈善救助的叠加效应,加大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力度,实现托底救助保障全覆盖。二是巩固社会事业。坚持质量兴教,推进教育优质发展,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锡伯族民俗文化园建设,加强民俗文化的传承宣传,彰显本土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重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健身设施,多层次举办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呼应群众新需求。推进公共医疗事业发展,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增强基层医疗能力。三是促进致富增收。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加大对农村闲置劳动力、低收入农户等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力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本土产业“规模化、精品化、特色化”发展。
4.力促基层治理有活力更有效能。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进一步规范网格服务团队、群防群治团队、志愿者团队、新时代文明实践团队建设。提升平安综治软实力,紧抓平安创建。健全公共安全机制,完善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提升全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二是推动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自治强基、法治保障、德治教化的“乘数效应”,构建“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新体系。四是坚持需求导向,突出精细要求,下沉治理重心,做到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建立纠纷解决对接机制,妥善解决各类矛盾纠纷,以细“治”入微的服务提升基层治理的温度。
三、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获得荣誉情况
1.省级
2018年12月荣获“吉林省第三次国家农业普查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盐城市自推进生态农业建设以来,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全市高标准农田比重达4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7%;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已达8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55%。全市有8个县(市、区)通过了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6个县(市、区)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建立了国家稻麦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16.67多万hm2,全市“三品”产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91%。
(2)规模农业成效显著。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总量分别达49.74万hm2和11.452万hm2,比重提高到60.5%和13.89%。
(3)休闲农业方兴未艾。建成农业景点190个,拥有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点)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中国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4个,江苏省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点)13个、江苏省最美乡村3个、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乡村6个。
(4)科技农业增产增效。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农业机械化水平达78.8%。
2盐城市生态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认识不足
生态农业建设需要农民的参与、需要领导决策者的重视和参与、需要全民的参与,但对于部分农民而言,他们的生态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只愿意采用当年见效的农业技术,不愿做长远打算,因而导致化肥、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对于有些基层干部而言,还存在着“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思想,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够重视。
2.2环境违法事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侵害急待消除
秸秆焚烧、抛河等现象在盐城市局部地区仍然存在,不仅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农业资源,而且对农村空气、土壤、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同时,工业“三废”违法排污现象也时有发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超标。
2.3生态农业建设的保障机制亟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
(1)投入不足。由于机构属兼职,长期以来,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的经费严重不足,使生态农业建设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2)技术、设备缺乏。由于缺少必要的投入,没有经费购置必要的检测仪器设备,农业生态环境的检测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导致生态农业建设缺乏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撑。
3推进盐城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了更高的战略层面,将其纳入到“五位一体”发展总布局,对加快建设生态农业、加大农业减排力度、控制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盐城市在生态农业建设中,要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着力点,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有机结合、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与现代农业示范村建设有机结合,开创盐城市生态农业建设新局面。
3.1充分利用沿海农业生态资源,打造生态农业优势
依托盐城市地理位置优势和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国家沿海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出口基地和长三角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科学化管理;充分发挥沿海农业资源丰富、生态良好的优势,积极培植生物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科技创意农业和功能性农业等新兴农业业态,形成集聚效应和品牌效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抓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养殖业达标排放和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生态产业链条,以科技创新助推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引导和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打响盐城市农产品的绿色生态品牌,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促进盐城市农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3.2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按照“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环境优美”的发展思路,统筹规划农业产业发展,大力推广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废弃物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探索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配套、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引导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现代农业园区等市场主体,加快转变生产方式,实现农业功能向生产、生态、生活并重转变,促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鼓励推广沼肥施用技术,鼓励发展沼肥生产、销售、配送、施用等一条龙服务,以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进一步延升产业链。通过项目引导和政策激励,协调好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3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促进农业、农村节能减排
前不久,2014中国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系列活动在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代村开幕,活动中举办了“兰陵现象、代村实践”报告会,对兰陵代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成功实践进行探索。活动期间,记者参观了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代村社区、兰陵镇等地,亲眼目睹“兰陵模式”所取得的显著成就。
据介绍,2013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同意并批复将苍山县更名为兰陵县。兰陵历史文化悠久,李白曾在此留下千古名句《客中行》,这里生态环境优良,农业资源丰富,先后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牛蒡之乡”、“山东南菜园”、“中国洋菜园”、“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无公害蔬菜出口生产示范基地县”等荣誉称号。对于兰陵代村被选为今年美丽乡村的典型,山东省兰陵县副县长高思圣表示非常荣幸,他告诉记者,凭借农业、文化、区位等优势,兰陵县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新型社区建设为抓手,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将旅游、农业、文化三者高度融合,涌现了一批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的典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兰陵现象”,其中代村的成效尤为显著。
科技激发现代农业
记者了解到,兰陵通过发挥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与自然资源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使休闲农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据统计,2013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49.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323元,增长13.9%。以代村为中心,当地建设了总投资2亿元、总面积为2万亩的综合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在示范园的带动下,全县新建优质农产品产业园9个,新增优质农产品基地5.2万亩,新注册农产品商标30个,新天益等8家企业成功申报为市级农业产业化优秀企业。
利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是一个重要的农业观光区。记者来到该基地进行参观,放眼望去,一栋栋规格相同的温室大棚整列排开,延伸到远处,看上去规模不小,现场还品尝了大棚内种植的黄瓜,口感清甜,让人想起小时候的味道。据工作人员介绍,基地以“品牌化建设、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为目标,努力实施“龙头企业+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模式。按照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环境质量、统一种植技术、统一规程标准、统一插牌立标的“五统一”要求,规范生产,确保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此外,与兰陵古县开发紧密结合,积极打造兰陵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观光体验农业相融合的旅游体系,力争把基地发展成为兰陵独具特色的增收致富产业区、观光农业游乐区,从而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特的转变。
为了提升蔬菜产业,兰陵县大力推广应用绿色有机生产、精确施肥、生物防治、生态循环、良种技术,尤其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系统,监控棚内温室、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每一个生产环节,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兰陵县以保护地蔬菜生产为重点,大力推进新型棚体、温室保温新材料、微滴灌及施肥一体化技术。目前为止,全县设施蔬菜面积达35万亩,农业机械应用率在95%以上。抓基地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市场流通。围绕蔬菜产业发展,兰陵县集中抓流通体系建设,培育了以荣庆、北方为代表的一批物流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形成了以鲁南和艾曲两大市场为龙头,以特色市场为补充,内连生产基地、外接消费市场的市场体系,呈现出“渠通四海、菜销天下”的大贸易、大流通局面。
“天下菜园”打造生态旅游
代村党支部书记王传喜告诉记者,所谓国家农业公园,是集新农村建设、观光农业、农产品消费为一体,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目标的现代新型农业旅游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公园,也不是普通的农家乐和乡村游览,它表现为城乡互动的休闲模式、田园生活的体验模式和融入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的旅游模式。
据了解,兰陵国家农业公园位于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总面积62万亩,其中核心区2万亩,整个试点项目分解成10个功能区。目前已经建成智能化温室5万平方米,农展馆、农耕文化广场、锦绣兰陵、农科蔬苑等项目完成改造提升;湿地公园、热带雨林、沂蒙山农耕博物馆等多个重要节点项目建成并对外开放。记者来到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智能化温室,这里采用远程监控、智能室温、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种植的近千种高档蔬菜、瓜果,不分春夏秋冬,郁郁葱葱、争奇斗艳,前来观光采摘的游人络绎不绝。农耕文化广场内更是将沂蒙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采访时,高思圣将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总结为“四个园”,首先是大菜园,这里集中展现现代农业,特别是蔬菜高端种植方面的技术,对全县乃至全国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其次是大花园,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把它打造成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大花园;第三是大家园,国家农业公园的出发点依托的是现代农村社区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希望让这里的农民转化成产业工人,形成一个大家园;最后是大乐园,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让百姓有其屋、有其业,过上舒适惬意的生活。
2013年9月,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景区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园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建设,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旅游与文化的相辅相成,既宣传展示了蔬菜品牌规模优势,又促进带动了全县的文化旅游产业,使“天下菜园、美丽兰陵”与“华夏古县、文化兰陵”相映生辉。
创新驱动产业平台
为了推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兰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当地积极搭建发展平台。2013年4月12日,兰陵县在山东苍山现代农业示范区举办了首届中国(苍山)国际蔬菜产业博览会。以菜为媒,以菜会友,通过菜博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兰陵县域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接着成功举办了苍山蔬菜北京推介会、苍山大蒜印尼推介会等,全县优质蔬菜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当地把推进蔬菜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优化蔬菜生产布局,重点规划实施了“一区五园”建设,全县形成了连片种植30万亩设施蔬菜、30万亩大蒜、5万亩牛蒡,食用菌年投料2亿公斤、产量2.2亿公斤的区域规模优势。同时,依托标准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品牌蔬菜,目前已建设品牌基地20多万亩,农产品“三品一标”总数达到218个,打造了九合韭菜、龙湾西红柿、庄坞牛蒡、长城辣椒等一批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