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核算真实性合法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0 15:17: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核算真实性合法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会计核算真实性合法性

第1篇

1、根据《会计法》、《预算法》和有关财政法规制度,认真做好所管单位会计核算工作。

2、审核、记录、计算和报告所管单位各种资金的增减变动及其结果。

3、根据所管单位工作需要,提供有关会计信息资料。

4、依法进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5、做好单位会计资料和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

审核会计岗位职责

审核会计在中心领导下进行柜组内各单位会计审核工作。

1、审核原始凭证的合法性、金额的准确性,对经济业务合法性提出初审意见。

2、对已开出的转账或现金支票进行复核,对记账凭证的金额进行复核。

3、对已记账的凭单及原始凭证及时整理、定期装订、保管、归档。

4、管理柜组内会计档案。包括:会计凭证、账薄、报表、磁盘、磁带和有关文件制度等会计资料。

5、协助单位编好预算,做好财务分析,增强服务意识,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

6、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记账会计岗位职责

记账会计在中心领导下进行工作。

1、认真做好会计核算和监督,保证会计财务处理及时,会计科目运用准确,会计信息规范完整。

2、对原始凭证手续完备性进行复核后,填开支票并编制会计凭单。

3、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登记帐薄,对已经记账的凭单及时打印。

4、及时准确地传递各种票据,妥善保管各种专用票据、有价证券,设立“备用金”领用备查薄。

5、定期核对银行存款分户账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保证调节后双方余额一致。

6、根据账薄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做好各单位财务决算工作。

7、增强服务意识,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工作职责,

1、会计人员应熟悉并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廉洁自律,秉公办事,遵守职业道德。

2、文明办公,礼貌待人。上班时间一律着装,穿戴整齐,讲究仪容仪表;热情、耐心接待办理业务人员;不得高声喧哗,保持办公区安静。

3、遵守考勤和请假制度,按时上下班,不迟到,不早退,因事因病要按规定履行请销假手续。

4、遵守会议制度和学习制度,积极参加局机关和中心组织的各项活动,不得无故缺席。

5、上班时间不得串岗,不得聚众闲聊,不得让非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内。

6、下班或离开工作岗位时关闭计算机终端及外设电源;禁止在计算机上做游戏、播放cd、vcd;禁止使用外来的软盘、光盘以及私自拆卸机器。

7、禁止用办公电话拨打信息台、进行股票信息查询和交易委托。

8、爱护办公及公共设施,保持办公环境整洁。

会计主管岗位职责

柜组会计主管在中心领导下具体开展柜组内会计工作,业务上向总会计负责。

1、负责和管理本柜组工作,组织柜组人员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2、组织本柜组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规范性。

3、教育柜组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正确处理服务与监督的关系、中心与管理单位之间的关系。满足管理单位所需会计信息,协助其搞好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对本柜组会计业务内容是否合法、合规进行审核;对会计资料进行稽核,保证真实性、完整性;编报管理单位(本级)会计报表,及时解决会计核算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于重大问题应及时向中心领导汇报。

5、合理安排内部分工,检查人员职责的落实情况,适时提出本柜组工作岗位调整的意见。

第2篇

一、建立健全票据管理制度

为加强医院收费票据的监管,特制定了《票据管理制度》,该制度包括医院收费票据的种类及使用范围、票据的购置、领用、核销及退废票的处理等日常的管理工作,以及为防止将制度管理停留在纸上,医院有关部门应采取的定期检查的方法。收费票据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医院收费票据在整个医院收费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好收费票据的管理工作,才能维护医院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堵塞财务漏洞,避免财务核算违纪及经济犯罪,使医院财务活动合法、有序、规范地运行。票据管理不是简单地记录票据的收发,而是通过财务数据分析计算出安全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医院的票据管理不是简单地领用、核销。而是通过日常数据分析,有效地运用资金。医院通过建立健全医院票据管理制度,确保了医院票据管理工作正常有序地运行。

二、设立专职票据管理岗位

1.收费票据购置管理。医院使用的所有收费票据都必须由财务科票据专管员根据日常使用量,拟定购买票据的计划,上报财务科科长,由科长审批后到省财政厅票据管理中心领购票据,不允许其他部门、其他人员购置财政收费票据。

2.收费票据领用管理。收费票据领用管理包括:(1)医院购入票据后,应由财务科验收入库,并由票据专管员登记收费票据的购入日期、名称、起止号码、规格及数量。(2)票据专管员根据门诊、住院收款员工作量情况,给予定量领取收费票据。(3)对于行政事业性往来款票据只能由财

3.收费票据的核销管理。收费票据的核销管理包括:(1)票据专管员根据收款员每日交回的收款收据存根联及时办理票据注销登记。收费票据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医院收费票据在整个医院收费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医院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好收费票据的管理工作,才能维护医院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堵塞财务漏洞,避免财务核算违纪及经济犯罪,使医院财务活动合法、有序、规范地运行。票据管理不是简单地记录票据的收发,而是通过财务数据分析计算出安全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医院的票据管理不是简单地领用、核销。而是通过日常数据分析,有效地运用资金。核销登记包括核销日期、票据号的起止及金额、核销票据人的签名。

4.收费票据退费、作废的管理。由于医院HIS系统的应用,对医院收费票据退费、作废的管理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医院制定了符合我院实际的收费票据退费、作废管理有关规定,包括医院收费票据退费、作废的操作流程、审批的权限、退费的依据等,以确保医院各项收入足额入账。财务科票据专管员按规定每天对所有退费和作废票据进行逐张逐项审查核对。

三、完善HIS系统,加强安全库存量管理

通过对票据零库存管理,既提高了票据管理的质量、堵塞财务漏洞,也减少了医院因购置票据所占用的资金,进一步提高了我院的财务管理水平。社会在进步,医院在发展。医院的现金流如何有效地应用是目前财务管理中的一个课题。我院正在继续努力探索,通过更有效的资金管理来为医院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诚信的条款,通过法律的权威性和威慑力来强制约束。票据管理不是简单地记录票据的收发,而是通过财务数据分析计算出安全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医院的票据管理不是简单地领用、核销。而是通过日常数据分析,有效地运用资金。而是体现了整个社会的一种基本意愿和期望,表现出法律的权威性和至高无上,也表示出政府、法律制定和执行机构及公众对杜绝会计造假、重塑会计诚信的坚定决心。

参考文献:

第3篇

会计是人类社会生产经营活动发展的产物。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生产活动中,为了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必然要耗费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人们一方面关心劳动成果的多少,另一方面也注重劳动耗费的高低。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只是凭借头脑来记忆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所得与所费。随着生产活动的日益纷繁、复杂,大脑记忆已无法满足上述需要,于是,便产生了专门记录和计算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得与所费的会计。随着生产与经营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已由简单的记录和计算,逐渐发展成为以货币单位来综合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的一种价值管理活动。会计的概念可以表述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随着社会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会计理论和实务日趋完善。

会计按其报告的对象不同,又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分。财务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外部关系人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等信息;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向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进行经营规划、经营管理、预测决策所需的相关信息。财务会计侧重于过去信息,为外部有关各方提供所需数据;管理会计侧重于未来信息,为内部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会计管理的目标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客观上具有的功能。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进行会计核算和实施会计监督两个方面。

一、会计核算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它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其中,记账是指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采用一定的记账方法,在账簿中进行登记;算账是指在记账基础上,对企业单位一定时期的收入、费用(成本)、利润和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计算(行政、事业单位是对一定时期的收入、支出、结余和一定日期的资产、负债、净资产进行计算);报账是指在算账基础上,对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行政、事业单位是对其经费收入、经费支出、经费结余及其财务状况),以会计报表的形式向有关方面报告。超级秘书网

二、会计监督职能对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也是实施会计监督的过程。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其中,真实性审查是指各项经济业务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合法性审查是指保证各项经济业务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合理性审查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特定对象的财政收支计划,是否有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奢侈浪费行为,是否有违背内部控制制度要求等现象,为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严格把关。

会计监督按其经济活动过程的关系,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就是在过程之初,对原始凭证、计划、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所作的核查;事中监督就是在过程之中对计划、预算执行等所做的控制;事后监督就是在过程之后,对会计资料所做的分析检查。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会计职能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第4篇

关键词:银行;会计行为;会计信息;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在日本的《新版会计学大辞典》中,会计行为被理解为:“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即会计信息的生产活动和分配活动。银行和其他经济单位除生产和分配物质资料和服务外,同时还要进行使之信息化的活动。具体说来,就是记录、计算和报告或测定和传递的行为”;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认为“会计行为是会计行动的外部表现”;毛伯林教授认为:“会计行为,就是指以总会计师为首的银行会计组织,在会计目标的驱动下,由外部环境结构、内部机制结构交互制约。笔者认为:“会计行为是指在内部动因和外部环境的刺激下,通过会计目标的驱动,由会计行为主体(会计行为个体和会计行为群体)应用现代会计理论、管理学原理及会计计量等技术方法、手段作用于会计客体,生产、分配和利用会计信息及其相关信息参与银行经营决策与管理,但同时又受客体影响和制约的、具有能动性的、有目的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与会计信息产生方式的关系

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是指会计信息在取得、加工、输出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是会计人员对银行经济活动进行会计核算的具体手段。银行的经济活动与其经济活动信息是两个不同概念。银行的经济活动本身是客观的,不存在真实与虚假的问题。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会计信息,则是会计人员运用专门的方法,通过合理的主观判断,对银行经济活动情况所进行的反映。会计人员在取得会计信息时,会计信息中必不可少的要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如果会计人员在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过程中,主观判断发生错误或错误地使用会计核算方法,就会使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的客观实际相背离,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因此,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与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密切相关,而且一般发生在会计信息的取得、加工和输出过程中。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信息产生方式之间的关系,我们按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不同,可以把会计信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两类。

原始信息是会计人员根据经济业务的发生情况,从经济业务中直接获得的会计信息。原始信息是决定全部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如果原始信息失真,必然会导致与之相关的加工信息失真。因此,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必须首先保证原始信息的真实性。分析造成原始信息失真的原因,既有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也有会计制度不够科学的因素。原始信息失真大多是由会计人员的主观因素造成的。例如,银行负责人为达到一定目的,授意或指使会计人员利用我国当前经济管理工作中的某些漏洞,假造、伪造或故意填制虚假的原始凭证,进行所谓的“假账真算”,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这些由会计人员故意制造的虚假会计信息具有很大隐蔽性,难于被检查人员发现,其治理难度可想而知。会计制度中存在不科学因素是造成原始信息失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加工信息是会计人员对原始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加工产生的会计信息。加工信息失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加工信息失真除了有些是由原始信息失真造成的以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或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不当。会计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运用主观判断,选择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如果会计核算方法选择不当,就会歪曲经济活动的客观事实,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实质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行为(即会计信息的产生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其原因有违法性会计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和合法会计行为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

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是指会计人员“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是会计信息的程序性失真。有其客观和主观原因:客观性原因是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市场管理者及监督者的非理、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我国硬性法律制度的“软约束”;主观性原因是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有限理性”。主要包括:经营者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不一致、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经营者激励机制的不合理、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失效等等。但会计违法性失真主要在于主观因素,而主观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会计人员受利益驱使而造成的。会计人员的利益受到多方面影响,受到最大影响的是委托人的目标。会计人员选择违法的会计程序是有其利益目的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是一种推脱责任的措辞,会计人员的委托人为何不委托素质高的人,却要委托素质低的人,难道就没有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吗?再者,会计人员为了自己工作,为何不提高自己的素质?所以,会计信息违法性失真是会计人员受到利益的驱使而导致的会计信息程序性失真。

合法性失真或者规范性失真及技术性失真实际上是一种会计信息结果性失真。其客观原因在于会计理论的不完善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可选择性;其主观原因是会计人员的选择取向。会计理论的完善是个相对概念,永远没有一个人们认为是最完善的理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本身是众多不同利益人的“博弈”的结果,是一种权利的均衡。所以,会计合法性失真主要也在于主观原因,而主观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因为会计人员的利益驱使所造成的。会计人员为什么要选择对一方有利的会计核算程序,而不选择对另一方有利的会计核算程序?同是一样的银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的选择?同是一样的会计核算程序在不同的银行为什么就会造成不同会计信息效果?这都是会计人员利益的驱使,说到底,是会计人员的委托权问题。

参考文献:

[1]毛伯林.会计学论文集,1990-199幼1993年中国会计学会编[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06.

第5篇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第6篇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第7篇

一、问题提出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 (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 "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 (具有真实性)”与 “失真 (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 “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 “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 “反映真实性 (representational 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 “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 “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 (2001)》将 “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 “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 “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 “程度”问题与 “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 “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 "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 “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 “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 “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

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 “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 “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 "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 "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 “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 “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 "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 “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 “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 “蓄意造假”或 “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 “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2.评价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建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制度建设,几经风雨,但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其对于我国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会计制度对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历史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3.无论会计准则还是会计制度,都只是财务会计核算标准的不同形式,它们在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方面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从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角度看,不同形式的会计规范,具有不同的功效。因此,无论会计准则或者会计制度,并不与特定的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必然联系。企业会计制度这种会计标准的形式,既可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也可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关键在于会计制度的内容是否真正体现了客观经济环境的要求。会计制度的存废,取决于实践的验证,决非主观愿望。

第8篇

经过笔者的走访,发现很多地区的高校在会计岗位的设置上都有些许的相似之处,一般来说,高校将会计岗位设置为以下几个(见下图):

1.日常报销等审核、制单岗职责

日常收支业务核算;工资业务核算;学生奖、贷款业务核算;固定资产核算;专业材料核算。

2.基建审核、制单岗职责

在建工程款的核算。

3.科研经费审核、制单岗职责

教师科研经费核算,包括横向课题及纵向课题核算。

4.后勤财务审核、制单岗职责

学校所属二级单位日常收支业务核算;工资业务核算;固定资产核算;专业材料核算。

5.出纳岗(网银操作岗、审核岗)职责

网银操作员进行各类资金结算;审核员核对网银操作员所输入信息,确认无误后授权通过。

6.财务内部制单岗职责

根据结算单录入当日凭证;月末与二级单位、银行对账;季度结息;年度结转生成历史数据库;装订凭证;打印各类日记账、明细账。

7.各类复核岗职责

复核当日审核、制单员所做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月末结账;年末进行预决算。

二、高校财务部门报账业务流程

经办人填写报销单、整理票据、分类粘贴审核、制单员接收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正确性审核、制单员签字领导签字(单位领导、财务处长、分管校长)审核、制单员打印结算单并生成记账凭证复核员核对记账凭证会计科目、借贷方向、金额及原始凭证,再次保证记账正确性经办人持结算单给出纳(网银操作员)网银操作员根据结算单金额打入收款方账户网银审核员核对操作员输入的账号、户名、金额,核对无误,授权通过财务内部制单员根据结算单录入凭证复核员核对记账凭证会计科目、借贷方向、金额的正确性,再次保证结算正确性。

三、高校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存在的风险

1.各审核、制单岗风险

包括:审核、制单员对学校财务规章制度不熟悉,无法深入领会其准确的核算方法,主要是对差旅费、二级学院学费分成、三公经费的核算标准掌握的不牢固,从而容易造成核算错误;对票据的审核不够认真,往往使过期票据、无效票据混入正常票据中,从而造成会计核算失真;对报销单中经办人所填数字大小写不一致、大写错误不能及时发现,从而造成核算错误;对会计核算科目不熟悉,写错会计科目、颠倒会计科目,导致编制会计报表数据失真;很多劳务费、讲课费需要扣税,而核算时由于粗心直接按扣税前金额核算,从而造成核算失误,对于已报销的,追回税款;经办人以往有借款销账时,看错经办人名字、串行销账,导致销账错误,需要事后调账。

2.出纳岗存在风险

包括:网银操作员未看清收款人账号、户名、金额中任何一项,都会导致操作失误,网银审核员核对信息时未能及时发现错误,便会导致结算失误;网银操作员与网银审核员联合作弊,会导致学校资金有流失的风险。

3.各复核岗的风险

包括:作为会计核算的最后一关,未能认真审核每一个记账凭证及所附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有效性、正确性,导致不符合高校会计制度的经费流失出去,造成了资金支付风险。

4.财务内部制单岗风险

包括:出于粗心录入凭证时将结算单上的金额录入错误,会计科目录入错误,所涉及的银行录入错误,导致资金流失风险及最后与银行对账产生困难。

四、高校会计核算岗位风险控制对策

1.各审核、制单岗风险控制对策

审核、制单员必须认真学习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比如差旅费、二学位分成及三公经费的核算标准,会计科目的名称、编号,记账规则,以便于提高会计核算的正确性;必须严格遵守相关会计规章制度,防止违规违法的事情发生;认真核对数字的大小写是否一致、大写是否正确;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审核票据的合法性、有效性、真实性,防止虚假票据、过期票据、与经济业务不符票据混入正常票据中;平时注意检查自己所做记账凭证,发现错误及时修改。

2.出纳岗风险控制对策

网银操作员必须认真录入收款人的每项信息,以防止发生打款失误,造成资金流失的风险。而网银审核员必须细心核对各项信息,以保证资金的正确结算。

3.各复核岗的风险控制对策

复核员承担着比审核、制单员更重要的使命,因此应该掌握更多的会计专业知识,更加遵守相关法律规章制度,严把资金出口,尤其对于重大项目的资金支出应慎重审批,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校资金流失风险。

4.财务内部制单岗风险控制对策

第9篇

关键词:成本核算;企业;会计核算

目前,国家经济发展引发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导致各个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面临较多挑战,企业要想更好的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就要根据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将成本核算方式引进工作中,改善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为企业产生更为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企业更加长远的发展,要将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作为企业重点工作之一,使企业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成本核算应用原则

(一)合法性

在企业对成本核算进行应用时,只有保证工作的合法性,才能有效发挥其应用效果。企业应用成本核算的合法性原则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要保证核算工作真实性,不可制造虚假信息,避免使成本核算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其次,要保证经济交易的业务以及各类因素的真实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再次,要保证经济交易的内容准确性,不可以对内容进行肆意的修改;最后,要保证经济交易最原始凭证的真实性,避免在记账过程中出现纰漏,对成本核算工作的执行造成不利影响。

(二)可靠性

在企业应用成本核算过程中,不仅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还要保证信息的可靠性,相关工作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信息,不可捏造事实,不能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谎报信息。相关企业在应用成本核算时,要求不同会计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计算,只有成本核算工作的可靠性得到保证,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三)其它应用原则在企业应用成本核算过程中,还有较多应用原则,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研究与思考。要保证成本核算工作的应用性,就是能够有效管理会计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保证能够为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提供支持。同时,还要重视成本核算工作的及时性,及时的对信息进行搜集、及时处理相关信息、及时对信息加以反馈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应用成本核算方法。

二、成本核算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预算方式

在企业应用成本核算法的过程中,核算方式是较为重要的,直接决定工作效率与核算质量。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在应用核算法的过程中,还在应用传统的核算方式,没有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自动化的网络技术进行核算,使得成本核算工作方式不能满足工作需求,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使企业的核算信息失去准确性,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问题。

(二)成本核算机制不健全

企业应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式是提升自身经济效益的有利途径。但是,目前部分企业在对其进行应用时,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虽然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已经将核算工作视为重点内容之一,但是,企业没有整体成本控制意识,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无法有效完成成本控制工作。此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完善的责任制度,没有将工作职责划分给每一位工作人员,导致其对成本控制工作存在忽视。同时,部分企业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没有对成本的变化进行及时的管理,使核算工作出现较多问题,不能根据成本的变化进行及时的更改,导致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济效益。

(三)信息不真实

在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了解,导致出现一系列问题。一些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不能根据成本核算工作需求完成自身工作。同时,部分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没有一定的职责意识,在工作过程中,忽视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导致出现成本核算信息不真实的问题。另外,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核算工作不重视,不能根据工作情况对内部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评价,导致工作人员对成本核算工作更加忽视,不能为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参考信息,出现较多的成本核算问题,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

三、成本核算在企业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信息真实性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成本核算法的应用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信息真实性较为重要,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对此类问题加以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信息真实性。具体方法分为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核算合法性加以重视。要求相关工作人员根据法律法规执行工作,不可以出现违法现象,一旦出现此类问题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惩罚,避免企业会计工作出现违法问题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其次,要完善监督机制。相关管理人员要对核算信息的提供进行有效监督,要根据核算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分析信息的准确性,一旦发现有缺乏真实性的信息,就要对其进行惩罚,保证能够更好的提升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质量。同时,政府相关审计人员也要对自身任务加以重视,有效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审核,在保证会计信息符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提高其真实性,为企业成本核算工作提供较好的参考作用;最后,重视内部信息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会计信息的管理是较为重要的工作,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加以重视,在聘用过程中,提高招聘标准,保证能够引进新型人才。阶段性的对成本核算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使其能够更好的应用新兴技术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完善成本核算体系

在企业应用成本核算法的过程中,要对其体系的完善加以重视,只有拥有完善的工作制度,才能更好的对企业成本进行控制。第一,要根据成本核算工作的特点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在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与项目基础上,对工作流程进行规定,保证可以按照相关程序执行核算工作;第二,要对成本核算信息的及时性与准确性加以控制,引进新兴信息技术对数据进行处理,保证可以在自动化的程序中执行成本核算工作;第三,要对影响成本核算的因素加以分析,总结核算工作中出现错误的经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并且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出现;第四,要对管理层工作人员管理水平进行严格的要求,保证可以提高其管理水平,从整体上提高成本核算工作效率,将成本控制理念贯彻到企业中,认真负责的执行成本核算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避免企业在会计工作中出现影响经济效益的问题,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结语:

在企业研究成本核算法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优化时,要重视核算人员思想政治的培训,大力宣传企业成本核算理念,使工作人员更加重视自身工作,提高其自身职业道德,为企业能够更好的发展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牛红丽.成本核算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神州,2012(3):32-32.

[2]孙博,李丽,张喆等.成本核算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中国对外贸易,2011(4):76.

[3]赵媛.试述成本核算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中国经贸,2014(24):228-229.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