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1 10:37: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第1篇

钱蓝

常熟是国际花园城市,生活在这个城市是多么的幸福呀。在生活中,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职责,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好。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门前的一条小河,大概是周围的工厂排放了污水和人们把生活垃圾倒了进去后,河面上臭气熏天,河水黑中泛红,像妈妈小时候吃的酱油汤,可那气味不同,只要鼻子以往上凑,一种酸溜溜的味道,令人觉得恶心。这种臭味袭来,我好想吐,所以每天我们家的窗从来不开,妈妈怕这味道跑进来,还特地买了空气清新剂,在屋里喷几下,不放心,还要喷几下。河面上还有许多塑料袋、盒子等生活垃圾和死鱼烂虾。为此,别的村都评上了卫生村,我们村总评不上。

几年过去了,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不再向河里扔垃圾了,大家纷纷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爷爷为了做好事,忍着臭味,划着自己的小船,去打捞垃圾。村委会的人也来了,他们把河水抽干了,把河底的污泥挖掉,等它自然蓄水。

经过一番折腾,小河脱胎换骨了。河面上再也看不见漂浮着的白色污染物了,河水清澈,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漾起层层涟漪。小鱼小虾都在河里玩耍,现在河里还有田螺呢,一个个都很大。爷爷还在河里开辟一片种菱区域呢!

一到夏天,河面上更是生机勃勃,孩子们在河面弄腾开了,大家一起打水仗,一起在水上做游戏,欢声笑语漂浮在碧蓝碧蓝的水面上。

第2篇

环境与人类是共存的,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众所周知,人类是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却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陆地污染……以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

或许你会想,想在重要的是发展科技,科技发达了之后在去环保也不迟,那你到时候可要后悔了。如果我们现在过分陶醉于对抗大自然的胜利,认为我们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那我们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第3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前言

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是一种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与此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方面。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 水利工程的内容及作用

水利工程是指通过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从而改造自然河流的运行方式,达到除害兴利、方便人类生产生活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属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满足人们对供水、发电、防洪、灌溉等等方面的需求,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2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 有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多有利的影响,有效的调节了水量的配置,防止江河流域出现断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污染。水利工程具有蓄滞洪水的作用,在汛期能够削减洪峰,降低洪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还能够增加枯水期的水量,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的正常进行。水利工程中水电的开发,是一种清洁、低成本的新能源,具有不污染环境的优势,同时节约能源和资源。水利工程建设中,会兴建大量的水库,能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及供水条件。以上各方面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有利影响,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2.2 有害的影响

基于理念及施工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在取得了很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可持续性发展。

水利工程建设的水库会造成流域上游淹没现象,从而迫使大量的居民进行转移,还会引起泥沙的淤积,严重危害周边地区的水体及生物的多样性,同时,水利工程建设要大动水草,会对河流上游的历史古迹及自然景观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属于建筑行业领域,具有危险性较高的特点,施工过程中安全影响因素较多,很容易危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水体的大量聚集,容易改变周边地区的地壳结构,容易诱发地震。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大多要进行跨流域跨地域施工,水利工程建设引发的地下水位提高,很容易造成土壤的盐碱化、土壤的沼泽化。

3 水利工程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当前生态环境的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实施水利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加强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3.1 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工程设计之前,需要勘察施工地点的周边环境,对水利工程中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合理的评估,在设计环节,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理念,进一步拟定相应的防治手段来减少实际施工过程中的不良后果,制定科学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实现施工前的有效预防。生态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对经济和生态环境两者的评估结果,实现水利建设、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三者的共同协调发展。在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要对生态环境的实际价值进行评估,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因素,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3.2 健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

水利工程建设往往需要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增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必然经历大兴土木的过程,也就是说,水利工程项目的施工会严重影响施工地点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生态环境补偿体系的建立是以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基本目的。要以“谁破坏,谁治理”为基本原则,明确生态补偿机制的主体和具体界定的范围,能够有效缓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损坏程度。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水利工程发展的特点,积极探索生态环境的损失成本计算以及对应的补偿手段,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中,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法制建设,以补偿的方式来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积极促进生态环境的再次平衡。

3.3 实现水利管理体制与社会市场经济协调发展

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整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新水法中的规章制度,对工程周边地区的水资源进行统一、科学的规范管理,将水利管理与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完善水资源的流域管理体制,融入到行政管理中,制定规划取水许可政策,实现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宏观调控,有利于水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促进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水土流失问题,尽可能的遏制水土的流失。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生态环境已经处于比较脆弱的状况,更加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水土的保持,增加土地的生产力,减少水土流失,实现水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更加广泛的节约用水政策,建设节水型水利工程建设。

3.5 制定江河流域发展规划

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流域整治工作,使得江河流域发展取得很好的成效。然而,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幅度增加,造成江河流域内的社会经济及自然条件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水利工程建设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对原来的江河流域的分析及评估基础上,能够掌握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的影响规律,制定新的江河流域发展规划,实现江河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6 建立交叉学科和技术相结合的支撑体系

水利工程设计人员要结合河流的演化过程、动植物繁衍和迁徙习惯、泥沙的运移规律、环境气候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建设中各个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有效的建立起交叉学科和技术结合的支撑体系,创新地制定科学的水利工程设计方案,有效避免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通过完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补偿体系,实现水利管理体制与社会市场经济协调发展,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水土保持,制定江河流域发展规划,建立交叉学科和技术相结合的支撑体系的有效措施,从而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处,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良性的发展,为水利工程建设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田丰.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第4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需要我们辩证看待,既有其积极作用,又有其负面影响。施工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因势利导,进行合理规划,科学化施工,以发挥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规避因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水利工程建设经济效益、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控制和规避相关的负面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促进

1.水利工程并不是直接影响环境的建设项目,属于非污染型生态化建设项目,通过此项目为区域提供电、水、灌溉等功能,为区域居住着带来综合性效益。提高区域的防洪、灌溉和发电管理,增强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创造更舒适、安稳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解决生活和工业的用水难情况,改进周边生态环境。另外,还可改善非迁徙鸟类的生存环境,提高灌区含氧成分,在血吸虫防病疫区能够有效结合灭螺,防治疫病方面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2.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水库建设。具有调节功能的水库,枯水期下泄流量的调节可以提高工程下游的水体自净能力;改善下游水域中水质状况和供水条件等;促进下游周边地区开展渔业养殖,或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等产业。水库可改善水库上游水运运输系统,有效降低水运系统的运输成本,减少使用中的占地等。依靠水利工程发展的景区,也被叫为水利风景区,它以水利工程为依托,具备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和适宜的环境条件,集观光、娱乐、度假或科学、文化活动为一体。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够有效保护当地水源,修复生态环境,维护当地工程安全的有效运行。

3. 水电开发目下的建设工程,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加上水电本身又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型能源,相对来说它的开发成本较低,倘若能够取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化石燃料,成为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源,那将会产生非常高的生态效益。水利工程水电工程项目,其建成使用较传统的火电厂来说,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减少污染、降低温室效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酸雨危害、减少北煤南运工程压力等。所以说,水电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损害

水利工程中的水库建设及其使用,会产生比较大的停滞水域。水域在太阳的辐射下,加之其自身的理化特性,形成与自然河流有较大区别的水域环境,影响周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深水水库的水温,会沿着水的深度,而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的分层、分布,较深水层中的水温低、溶氧量少、游离态的 CO及还原态的物质多,水浑浊度大。倘若水库蓄水控制的不合理,极有可能造成水库上游被淹,周边土地、景观、文化遗产、栖息地等带来极大威胁。水库在蓄水功能的发挥中,对周边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及气候、环境等,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水利工程的建设还极易诱发地震。因为水体大量聚集,库区地壳结构的地应力,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地震易被诱发。

三、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下,我国的水利形式和环境保护现状十分严峻。相关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将直接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

1. 修订和完善江河流域规划。经过我国二十多年的流域整治,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流域内很多条件都发生着很多的变化,对水利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所以,流域计划急需修订、完善。评估和分析原有流域,进一步认识自然,掌握科学改造自然的规律,建立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民主协商,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的流域管理模式,更科学、民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水利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重视水土保持。水土的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中最大问题之一,水利工程的建设中,一定要重视水土保持,遏制水土流失。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比较脆弱的区域,要及时采取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合理利用水土字眼,提高土地生产力,发挥水土资源的最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3.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还要想办法提高产量,且工程节水和农业节水的重要性是一样的。要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组织之间的协调能力,从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另外在时间中也要依托法律和行政手段来为节水建设提供保障。

4.完善水利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要对水利管理和运行的相关机制进行完善,使其能够与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协调一致发展。确立统一的水资源管理,结合流域管理与行政区管理,深化改革。主管部门要进行有效的规划,设立取水许可及有偿使用制度,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统一对全社会涉水事务予以管理。要充分考虑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后相关的防洪问题、供水问题等,尤其是水库建设之后区域周边的环境和安全等问题。工程建设的过程之中及项目建设完成之后,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具体的规划。要保护区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还须保护周边的生态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结: 水利工程建设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会带来一定的损害。总体来看,经济的发展要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不能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去谋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所以,水利工程建设要立足现在,进行科学的规划的设计,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发展。严格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争取在保护中进行开发,在开发中予以保护,趋利避害,保障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那黎娜.水利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J]. 北方环境. 2011(04)

[2] 刘燕,胡安焱.渭河流域水问题、成因及其对策研究[J]. 水资源保护. 2007(01)

第5篇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在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突出强调了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对于水电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那么我县是如何实现水电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的呢?

一、发挥山区水能资源优势,造福一方百姓

平武县一直坚持“水电强县,生态立县”的水电开发建设发展理念,水电是世界上能够大规模开发的第一大“绿色”能源。全县境内共规划建设55座水电站,总装机145.797万kw,总投资158.99亿元。

目前,已投产的29座电站每年发电量23.096亿kw·h,年创总产值6.65亿元,年创税收1亿多元。地方电站总装机20.9796万kw,年发电量8.7296亿kw·h,年产值2.5亿元。

当全县所有电站开发完毕全部投产后,每年将发电60亿kw·h,年创总产值近17.47亿元,年创税收可达3亿多元。那时我县将达到小康农村电气化水平,逐步实现“以电代煤、以电代热、以电代燃”目标。

二、水电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剑并举

(一)、确立水电开发建设的新理念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水电开发建设也不例外。今天,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辨证地看水电工程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突出矛盾和争议,不仅需要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还要确立水电开发建设的新理念。

水能资源是我县重要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好水能资源是增加能源供给,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招商引资上严格把关,比如,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一个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该公司在我县境内建设的水牛家、木座、阴平等项目,不仅没有破环当地的生态,还让当地风光更加优美,吸引了大量人员参观访问。无论是来访者,还是过路人都有一个切身感慨:“青山依旧,绿水更清,电站居然可以藏在大山腹中!”。这不能不说是现代科技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转变发展理念,从单纯工程水电转变为生态水电,从纯粹技术工程转变到社会工程,更加重视移民利益和生态环境保护。把水电开发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工程建设和地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例如,宝林寺电站投产后,年发电量大约为8035.5万千瓦时,年总收入3074万元左右,上缴税收可达310万元。不仅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同时有利于保护长江上游的天然植被,改善平武的生态环境。实践证明,已建水电站在促进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全面落实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积极发展水电在“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原则指导下,全面落实水电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要求。

1、坚持生态优先。在引进开发商过程中牢固树立生态优化开发的优先理念,要求开发商在制定开发规划时同步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执行过程中切实落实生态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论证和落实生态流量、水温恢复、鱼类保护、陆生珍稀动植物保护等措施,明确流域生态保护对策措施的设计、建设、运行以及生态调度工作要求。重视并做好移民安置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项目业主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责任。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完善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

2、坚持统筹考虑。既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局部利益,又考虑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既考虑干支流、上下游的水电开发与生态保护问题,也考虑单个电站的环境影响和流域水电开发的累积影响。并为重要保护物种保留充足和必要的栖息环境。

3、坚持确保底线。就是坚持法律政策的底线,禁止开发法律法规明确保护的区域;坚持公众环境权益的底线,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获益权;坚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底线,维护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完整和稳定。

(三)、做好流域水电开发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我县严格要求水电开发规划必须依法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作为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决策的依据,发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流域水电开发的指导作用,强化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

2、完善水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规范水电项目“三通一平”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水电项目筹建及准备期相关工程应作为一个整体项目纳入“三通一平”工程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水生生态保护的相关措施列为水电项目筹建及准备期工作内容;在水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有“三通一平”工程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内容。

3、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强化环境保护“三同时”的监督检查,督促水电建设项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监督项目业主同步开展环境保护总体设计、招标设计、技术施工设计并进行专项审查,加强对环境保护设计成果的管理;督促项目业主制定环境监理计划,开展“三通一平”工程和主体工程环境监理。将环境监理报告作为批准试运行和环境保护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6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0.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水资源严重缺乏,所以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水资源合理调配,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防洪、发电、灌溉、航运上我们都切实感受到了水利水电工程带来的益处,而且在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但是,近些年通过调查表明,水利工程建设会破坏大量的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失衡,越是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越严重。

1.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往往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通过调查分析表明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1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顾名思义水利工程的建设绝大多数都是在江道河流上进行,水利工程之前河流有独特的江河生态环境平衡,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其结果就是直接破坏了河流在自然环境的长期演化下形成的独立生态环境,致使河流的局部形态变异,呈现非均一化,非连续化的态势,彻底改变了河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水利工程建设改变河流的形态以后会引起局部河段水流的水深、含沙量等的变化,进而影响河流上游及下游的水文、泥沙发生变化。而水文和泥沙恰是影响河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之后河流的水环境会因为水文和泥沙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水温也会随之改变。

1.2对陆生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除了对水体环境造成直接影响之外对陆生生态环境也有明显影响,而且是最为显著的影响。因为在工程建设工程中,工程中的运输,挖掘等施工会对当地的林地、植被和农田的破坏。大量的植被被破坏之后,当地的陆生生态环境生态免疫力将会降低,生态恢复能力下降,当地栖息的动植物会因为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而大规模迁徙甚至是死亡。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活和施工污水的排放对生态带来的恶劣影响是不容窥视的,污水的排放不但会改变河道的理化性质,也同时恶化了河道岸边的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因此,在工程建设工程中,由于大量的植被被破坏,动物被迫迁徙,河流水体被污染从而彻底改变了当地的陆生生态环境,造成物种群居减少,使得该区域的植物与动物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生态环境的多样性结构被改变,使该区域的湿度,温度异常,所以说,水利工程建设对陆生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

1.3会环境带来影响

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往往会要求占用大量的土地,或者因工程需要去淹没大范围的居民生活区,这是水利工程对生活环境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这其中就会影响一方的人文文化,涉及范围包括人员的迁徙与安置,文物的保护与开发等等。但是往往是为了利于工程的建设,对当地的居住环境,工程和文物等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水位上升,该区域附近受到水利工程的影响,使耕地盐碱化,甚至可能成为沼泽地。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变化,造成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疾病传播,影响人群的身体健康。而且,即使是有了人口的二次迁徙与城镇规划,如果不合理,还会在建设过程中造成二次破坏。

2.何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工程建设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但是,如果不正确处理好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保护生态环境,使水资源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那么惠民工程也就变成了害民工程。分析问题,寻求原因,解决问题,合理建设水利工程,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健康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水利水电工程

建立环境友好型的水利水电工程需要我们首先加强建设流域综合规划和规划环评体系,通过体系去更好地统筹建设和保护目标。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建设正处于一个转型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把握机遇,把水利水电建设转换为利于生态环境的友好型工程,通过流域综合规划环评进行统筹,对可能造成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加以减免。加速对江河生态系统在上下游、干支流之间的流域内的交互式动态影响研究,以此为基础,加快江河流域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特别应从流域尺度确定江河整体生态保护目标,协调流域开发与当地河流生态功能及保护区建设,切实做到有序开发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2.2过鱼设施、分层取水等技术研究水平,突破现有的生态保护工作格局

大量实验数据与实践工作证明,永久性拦河闸坝建设对河流生态的影响,可以通过过鱼设施、设置分层取水口等加以减缓或进行补偿。调查发现,渔业产业发达的美国、日本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过鱼技术与设施已经相当成熟,所以,在过鱼设施的建设力度上我们必须加强,而且要在技术与设备上有所提高,寻求突破。另外我国的分层取水技术也可以借鉴美国、日本等技术发达的国家,建立研究中心的方式来迅速提高技术水平,并最终投入到水利水电建设项目中去,达成建设环境友好型水利工程的目的。

2.3生态调度,补偿河流生态,缓解环境影响

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应该调整水利水电工程的现有运行方式,把生态调度纳入工程的统一调度管理,争取早日进入工程的全面管理阶段,以修复河流自然径流过程为基础。合理补偿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近年来在我国也开始得到了重视,丹江口水电站为控制汉江下游水体富营养化,加大枯季下泄流量;太湖流域调整河网地区闸坝运行方式,促进水流交换改善水质等,都是生态调度的有益尝试。但仍应认识到,我国距真正实施水利水电工程运行中的有效生态调度尚有巨大的差距,建立以生态保护为目标的运行和长效管理机制是一项复杂的长期任务。

2.4相关规程和技术体系,多途径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

减缓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的影响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不但要有针对性,还要切实做到因地制宜,例如:在葛洲坝水利工程中,我们通过人工培育的方式去缓解水利工程对珍惜水生生物带来的影响,另外,采用胶凝砂砾石坝减少当地材料用量、采用气垫式调压井减少植被破坏、建立野外多自然河流试验研究基地、用生态大型灌区替代常规的混凝土渠系,以及修建生物廊道,恢复岸坡植被,建立人工湿地等,都是保护生态的有效措施,国内外都有大量的实践经验。总之,我们应该改变体系和规程去适应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做到保护生态环境多途径,多方式,多手段。

3.总结

结合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我们应该正视生态环境被破坏后带来的严重危害,通过各种方式去建立完整的评测体系,研究多途径协调控制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造福子孙,适应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98).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

第7篇

 

1、生态环境现状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寒地区、喀斯特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这些区域对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较为敏感,容易出现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压力大。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生态环境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一些生态和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环境破坏造成的后果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恢复,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

 

2、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由于盲目开垦荒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不适当地兴修水利工程或不合理灌溉等引起水土流失,湿地遭到破坏,森林、湖泊面积急剧减少,矿产资源遭到破坏,野生动植物和水生生物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频繁,同时,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草场退化,土壤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水体污染,以致流行病蔓延。

 

(2)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生态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完善。中国已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侧重点不同,尚未形成系统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各资源法大都是针对自然环境中的某一特定要素制定的,没有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有机整体性和各生态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缺少综合性的生态保护法。生态保护投入不足。生态保护投入与面临的生态问题不相适应,生态保护任务难以落到实处。生态保护资金投入少、投入渠道单一,生态治理工程效益有待继续提高。生态保护的科技及信息支撑薄弱。生态保护涉及领域广泛,制定政策和措施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生态保护科研力量有限,尤其是生态监测尚处于起步阶段,信息不足,渠道不畅,难以为管理提供良好的支撑作用。

 

2、措施与对策

 

2.1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工业

 

(1)要发展新型工业。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大力发展消耗少、效益高、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型工业和无污染的特色工业。在项目引进上,严格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审批关,坚决杜绝新的污染源产生。实行工业企业集中规划、工业污染集中控制。在技术改造上,要鼓励企业研究、开发新工艺、新产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工业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工业污染。要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实现废物资源化。

 

(2)加强土地管理。严格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严禁随意调整和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强化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通过依法收回和收取闲置费等办法,制止土地闲置和粗放浪费,挖掘现有土地潜力。加大土地开发复垦工作力度,对限制性项目坚决不供地,对不合理的用地规模坚决压缩,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2.2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

 

(1)优化农业结构。结合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依托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或无公害蔬菜基地等载体,本着因地制宜、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实施种子、植保、畜禽水产良种以及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资金投入和财政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制订相关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补偿政策。针对农村普遍存在的化肥农药使用、废弃地膜处理、秸杆焚烧等问题,积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实行秸杆还田,实现农业生产良性循环。以农民田间学校为主要阵地,结合新型农民科技项目实施,开展技术培训和环保知识教育,提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2)退耕还林。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坡耕地退耕还林;二是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增加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经济林,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抓好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3)水环境保护。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小流域治理,保护水源地,增加塘坝蓄水量,提高抗旱能力,改善供水条件。要加大项目编制力度,争取上级资金,加快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面源防治项目建设,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工业企业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有步骤退还湿地。要通过科学种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拦截、吸收、吸附污染物,保护湿地水体环境,逐步恢复湿地功能,使巢湖水质有根本性好转。

 

(4)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生态文明。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强化生态教育,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要大力倡导节能环保、爱护生态、崇尚自然,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形成节约环保光荣、浪费污染可耻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氛围。要教育广大干部牢固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强化资源忧患意识,增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5)构建生态系统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开展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的监测,建立生态监测和预警网络,提高生态系统监测能力,在此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优先建立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监控系统,建立重大生态破坏事故应急处理系统。

第8篇

 

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环境问题伴随出现,有日趋严峻的矛盾存在于城镇化建设及当地生态承载力之间;国家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理念。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对城市产业结构科学优化,转变生产方式,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

 

1.1 加速转向减速

 

通常情况下,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及减速时期内城镇化率分别为30-70%、30-50%、50-70%区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有着越来越高的城市集群程度,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到了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在之后的发展中,城镇化建设速度将会逐渐减慢;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城镇化依然会有年均0.8-1.0百分点左右的提高幅度,到了2020年,将会达到60%左右区间。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差异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东部及东北将会逐渐减速,而中西部则依然保持加速状态。

 

1.2 速度型转向质量型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却没有较高的质量,没有有效协调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改造更新现有城市,也就是再城镇化,另一个方面则是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我国再城镇化建设中,没有及时改善与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还有两头倒的问题出现,平时居住于简陋的棚子里,干活之后居住于新建楼房中;而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实施中,则对人口数量的城镇化过分强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城镇化的推进速度依然较快,但是重点需要放在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方面。因此,就需要同等重视城镇化建设速度及建设质量,同步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将新型的城乡关系给构建起来。

 

1.3 不完全城镇化转向完全城镇化

 

农民进城之后,在短时期内依然具有较低的市民化程度,因此,不完全性是我国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只有对农民市民化程度进行提升,方可以由不完全城镇化转变为完全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除了表明一部分社会阶层开始过渡为另一部分社会阶层,不单单只是从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还能够集中体现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状态;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就地城镇化,就是向农村输入城市或现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教育方式等,有比较深刻的经济原理及社会机理蕴藏其中,要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经济及现代文明权益赋予给农民,将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的不平等性给有机消除掉;通过农民市民化的实现,可以对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政治参与意识等诸多方面进行统一,将他们之间存在的心理隔阂给消除掉,城市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施中,保证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

 

2 城镇化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

 

2.1 耕地危机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十分辽阔的地域面积,在世界农业人口中,我国农业人口可以占据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但是我国只有有限的耕地资源,没有足够的后备资源,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挤占、污染以及浪费了大量的耕地资源,出现了短缺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化,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将开发区、新区等建设于城镇周围,占用了大量的城镇边缘区土地,浪费了耕地资源;虽然将诸多的开发区和新区给建设起来,但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发展速度,无法获得相应资金,导致土地占而不用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处可见的烂尾工程、工业区等,都体现了土地资源遭到浪费。还有就是在城镇化发展中,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其产生了限制作用,没有先进的技术设施及足够的资金,没有科学处理三废,在较大程度上污染到了周围的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同时,因为在短时期内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过度开发耕地资源,盲目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土地结构也遭到了破坏。

 

2.2 水体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程度日趋提高,同时,诸多方面的压力限制到生产发展,开始滥用农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总量及质量;向水库及河流中随意的排入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领域污染物,包括生活、生产、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水资源的质量急剧下降。还有一些城市,没有处理陆源污染物,就向江河湖海中直接排放,对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富营养化问题出现于全国超过75%的湖泊当中,有90%城市的水域出现了严重污染问题,南方城市有一半以上的缺水问题是水污染造成的。相关部门调查了我国诸多城市的地下水,发现大部分都遭到了污染,甚至属于重度污染状态。在水体污染的基础上,水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衡也是重要一个方面,城镇化建设中,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排放了更多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有更多的用水量,将污水排入江湖之后,如果不能净化,生态系统的循环性就会遭到破坏,污染水体,导致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在世界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城镇因为有着更大的用水量和较多的浪费污染问题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

 

2.3 大气污染

 

煤烟型是我国城镇主要的空气污染,二氧化硫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小城镇就具有十分严重的大气污染,甚至我国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是乡镇企业的烟尘与粉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机动车辆数量不断增多,加剧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增加了大气污染范围和程度。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大量的废气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产生于日常生活生产中,除了大气污染之外,局部小气候甚至还会遭到改变;根据调查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处于不断降低的状态,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2.4 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固体废弃物方面,主要来源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越来越多,有更高的生活水平,那么就出现了更多的生活垃圾。因为小城镇没有较大的规模,就会高度集中人口,制约到城镇生态环境,出现生活污染;而乡镇企业发展及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则会有诸多的医疗卫生垃圾、生活垃圾及商业垃圾产生,小城镇没有因为足够的资金,无法无害化处理垃圾,只能够采取堆积、掩埋或者焚烧的处理方式,这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大气、土地等资源遭到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遭到降低。

 

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

 

3.1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城镇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律来推进,人为造城是不可取的,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构建生态宜居和和谐发展的城镇,同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新型城镇规划科学开展,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严格遵循下去,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城镇的建设,需要将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个重点;城镇规划的编制,要积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深入研究循环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与构建,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需要与城镇实际情况所符合,对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进行明确,以便能够跨越发展城镇循环经济。

 

3.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那么就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完善,对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国家在相关会议中也明确指出,需要结合现阶段国内外经济新形势,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益。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将政府的调控作用发挥出来。在政府方面,对行政审批进行减少,避免过多的干预到经济活动,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将现代产业体系给快速构建起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对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做大做强,对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对环保产业积极扶持。同时,要对消费潜力深入挖掘,促使对外开放水平获得不断提高。将消费、出口以及投资的联动作用给发挥出来,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将创新驱动战略给切实推进实施下去,促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只有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国民经济素质方可以得到提升,国际竞争力及抗击风险能力方可以得到强化。要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给尽快构建起来,将企业的主体作用及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3 构建生态环境制度体系

 

要想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积极变革社会经济制度,从人类生存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促使其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得到实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新的制度框架给构建起来,在管理生态环境时,将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进行,并且在市场运行机制中加入进来,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大力构建;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监管进行强化,要将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工作积极贯彻实施于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时掌握,并且向公众公布。深入监测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以便能依法开展工作,部分行业具有较高的耗能和污染,那么就需要将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给制定出来,完善相关效能行业的节能设计标准等。依据我国制定的大范围政策体系,将国内外循环经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给积极借鉴过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给构建和完善起来,以便能够对本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机量化,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系统构建时,可以着重考虑万元GDP占地、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及万元GDP能耗等方面的内容。

 

3.4 增强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为人,其设计、建设及管理着城镇生态环境;人的各项行为会直接支配到城镇功能;研究发现,现阶段诸多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就在于人没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将循环经济宣传及教育工作给深入开展下去,丰富宣传类型和组织形式;将当地的广播影视及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广泛宣传,让公众认识到资源节约及循环经济的作用,对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对表现优良的个人或团体大力弘扬,对可耻的资源浪费行为进行曝光,以便促使社会各界能够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以将一些专家给聘请过来,定期经常的培训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促使其生态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和作用,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策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多方面着手,如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制度体系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第9篇

关键词:水利建设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影响;措施

目前我国水利事业主要涉及到灌溉、防洪、水电等部分,其通过在水域河流等区域修建水利工程来对水资源进行应用,由于水利工程对水域环境的影响使周边生态环境问题与其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在水利工程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层面上进行发展,使其在创造相应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过程中降低对生态环境产生的损害,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各项水利工作,从管理的角度上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水利建设工程的良好、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影响分析

1、水利工程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会直接对环境带来影响。水利工程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它在灌溉、供水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利工程的建成对防洪、减弱洪水等产生良好影响,同时可以减小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力度,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为人民的生活稳定奠定了基础,改善了生态环境,使人民的基本生活有了坚实的安全保障。水是可持续发展的无污染资源,水利工程的开发成本相对较低,在各项工程建设过程中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水利工程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较轻微,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地区之间的运输压力。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兴建水库,把水库的建设放在首位。因为水库可以在枯水期解决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如此一来就可以提高水的自净能力,有效改善水质状况和供水条件等,为水利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更好地保证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水库的兴建,使水位不断提高,蓄水集中,水压就因此变大,使库区的地壳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会引起大量地质问题,影响周边人民的基本生活,也影响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同时,水库的兴建,会出现库区淹没现象,对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有很大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环境,大坝的修建破坏了生物的生活环境,鱼类繁殖受到影响,造成物种的灭绝。建成的水库,会对自然地理的运行规律造成一定的影响,增加对周边地区气候的影响力度,如降雨、温度与湿度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不容忽视的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势必会对其它多种工程设施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各种设施的改建和重建,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损失。

二、实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1、建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水利建设工程在实际的建设阶段项目繁多,其建设环节及流程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无法避免,一些步骤可能会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的损害,为此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来对水利建设工程中各个部分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以此作为工程调整依据,尽量降低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开发出其在实际中产生的积极效益。

2、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制度

制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水利建设工程制度可以有效的约束工程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内容来达到平衡发展的目的,并在制度中利用评价机制来科学全面的评价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适当和科学合理地评价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要先考虑其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再做出合理的判断,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要求和标准,使其建设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到最小。

3、做好规划选址及检测工作

水利工程前期最重要的工作是选址,尽量选择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的地方,尽量减少移民率。虽然一个大型的工程建设很难避免对周边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建设初期我们应尽量将这种影响降到最小。一旦选址不能满足设想的目标,我们就要尽可能对造成的影响做出合理的评估和估计,以此确保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后期的监督检测工作也非常重要。对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做好后期的追查和u估。在经过很长时间后,很多水利工程会出现问题,这就要求水利工程建设人员要长时间地进行观察、检测和研究,从而得到对环境更好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不会使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很大。

4、水土保持是水利工程建设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中国的环境保护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而水土流失就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环境保护问题。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要考虑到水土保持,特别是在生态问题严重的地区,更应该注重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挥土地资源的优越性,实现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人们要有节水的意识,不断改善水土的质量。一方面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发挥主导作用,在资金和政策等方面加以支持,切实有效地促进水利工程建设,另一方面要发挥水资源配置在市场中的引导作用,从而提高全社会人民的节水意识。

5、保证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协调发展

用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原则来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要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来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灵活运用各种强而有力的手段,实现中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因此,在水利事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全面地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水利工程的科学化管理。

结语:在水利建设工程其对周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其建设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在建设阶段会打破当地的生态平衡,但是在水利工程的应用中其会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份助力。因此在实际的水利建设工程中,需要通过科学的角度去看待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的设计及评估来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在提升其社会效益的同时关注其生态效益,利用生态评估、工程改进等方式来提升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产生的积极影响,以此来促进水利工程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宗琼红.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对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J].大科技,2017(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