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1 10:37: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
0引言
随着我国房屋建筑过程中建筑技术的提高,建筑产业化的不断发展,传统以现场为主的建筑产业并不能满足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理念。建筑产业化是指通过建筑设计的标准化,建筑构件的工厂化,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来实现高效、环保、安全寿命长的建筑施工方法。
1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1.1 国外的发展
19世纪末期,欧洲首先提出预制混凝土墙板结构,并在一些工程中得到应用,但早期预制墙板结构多用于非结构构件[1]。十九世纪末,预制混凝土传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二十世纪初,预制混凝土传到美国[2]。预制混凝土的大发展是在二战结束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战后重建使得苏联、英法、及东欧一些国家出现住房紧张、资源紧缺、劳动力不足、工程量急剧增加、技术力量缺乏等问题,为了加快工程进度,减轻劳动强度,逐步开始推行装配式建筑,使得预制装配式结构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预制混凝土大板体系首先在法国被提出,但Koncz教授创建的Koncz体系则是预制混凝土大板体系的代表;到20世纪60年代,装配式结构成为某些国家的主要建筑形式。从50年代开始,瑞典受法国影响开始大力推行住宅产业化,自主开发了大型混凝土预制板工业化体系。将各建筑部件的规格尺寸、连接逐件纳入瑞典工业标准(SIS)。目前为止,瑞典大约80%的住宅采用通用部件建造成住宅通用体系。
在国外,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多用于低层、多层和高层建筑,欧洲国家( 如丹麦、德国、法国、英国等)的预制装配式结构可达16~26层,而日本的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一般在10层以内[3],并且该结构形式在地震中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例如墨西哥智利大地震和日本阪神大地震中的很多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几乎没有破坏,或者修复设备连接后可以马上恢复使用[4]。
1.2 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预制装配式结构始于20世纪50年代,多用于工业厂房、办公楼等建筑,我国借鉴前苏联经验,在重点工业建设中以装配化和施工机械化为重点开始发展建筑工业化。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曾提倡建筑实现三化,即工厂化,装配化,标准化,在这一时期,预制混凝土在我国发展迅速,在许多建筑领域被普遍采用,为我国建造了几十亿m2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到 80 年代末,全国已有构件厂数万家[5],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 2500万 m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采用预制空心楼板的砌体建筑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建筑体系,应用普及率达70%以上。兴起中国第一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预制装配结构的造型单一、防水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不足、抗震整体性和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化不够等问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逐渐减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逐渐退出国内建筑市场,进入低潮阶段。
进入21世纪后,装配式结构的优点重新得到重视,并且随着建筑节能减排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及要求,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研究正在逐步升温,并且在一些试点项目中得到应用。近年来,万科公司、黑龙江宇辉建设集团、中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天津住宅集团、黑龙江建设集团等被批准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通过研发创新,建造了多栋装配式剪力墙结构试点工程。2007年12月国内首批预制装配式节能环保型住宅――上海浦东万科新里程住宅楼工程竣工[6]。另外,哈尔滨新新怡园小区4#、5#和洛克小镇14号楼,北京市丰台区万科假日风景项目D1/D8号楼,中南控股开发的四幢全预制装配式短肢剪力墙结构住宅楼,均为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7]。
2 建筑产业化的优势
2.1 节能减排
传统的现浇结构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源,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木资源的浪费。在我国对环保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的前提下,解决传统施工中带来大量的噪声和粉尘的污染迫在眉睫。通过推动结构构件的标准化、产品化,让结构的构件在工厂中加工出来,再运往施工现场,极大地减少了现浇建筑施工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了建造能耗,实现低碳建筑的发展要求。
2.2 解决人力资源紧张问题
由于人口持续减少等原因,人口红利逐渐消失,随之人工成本也渐渐增加。在建筑工程总费用中,人工费用占较大的比例,迫使建筑企业向产业化转型。如果将施工中的大量现场工作转移到工厂中完成,大大地减少了施工现场人员冗杂的问题,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为解决社会矛盾,建筑产业化在未来必然会取代传统现浇结构。
2.3 提高建筑产品的质量
在现浇结构中,构件会因现场的多方面因素而产生误差,质量上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如果较多的产品在工厂中加工,有一套较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就更容易满足质量要求,尺寸更加精确。
2.4 缩短施工工期
较短的施工工期可以带来更好的经济利益和抗风险的能力。装配式结构中可以省去大量需要养护的时间,提高施工效率。
3 建筑产业化的趋势
3.1 装配式建筑的成本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主要应用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地,而在其他省份还应用比较少,是由于装配式成本比现浇结构更高。目前人工成本大约占到建筑成本的20%,但随着人工成本的比重逐渐增加,未来装配式结构与现浇结构的成本差会逐渐缩小。
3.2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我国大多数预制厂的标准还都停留在企业标准,难以推广。推行建筑产业化还需要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完善,对产业化构件产品的质量控制还需要更严格的控制监管体系。
3.3完善产业链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程建设规模也都较大,具有较完备的技术研发体系,是我国实施完善产业化较合适的区域。加强工厂的生产能力,提高与构件生产相配套的设施,从而也带动机械、材料等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10(5):131~133.
[2] 吕西林,范力.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12.
[3] Ned M. Cleland. Design for lateral force resistance with precast concrete shear walls[J].PCI Journal, 1997(5):44~64.
[4] 薛伟辰,王东方. 预制混凝土板墙体系发展现状[J].工业建筑,2002,32(12): 57~60.
[5] 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10(5):131~133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设计;现状;要点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实行工业化设计和管理后的建筑工程,无论在建筑构架、建设理念方面,还是在运输供给和建筑施工方面,由于现代社会对建筑的质量、建设效率、建设环保节能的追求更高,建筑工业化成为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建筑工业化设计要点分析
(一)建筑模数的利用
建筑模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它是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相关设备尺寸相互协调的基础,所以每项建筑工程的启动,都必须进行相应模数的分析。目前世界上统一采用的基本模数数值用M表示,也就是1M=1000mm,在它的基础上又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其中扩大模数的基数是3M、6M、12M等,我国一般采用3M为标准建筑模数,可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能减少构配件规格类型。建筑部件的构造都应该按照模数进行设计,这样就有利于生产企业生产出工程所需规格的生产预制构建。
(二)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对施工建筑的表达。安全性是建筑工程首先需要保证的,在工业化建筑施工前就要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核算。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每种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其中砖木结构是以砖墙、砖柱和木屋为主要承载结构的建筑,一般在农村和庙宇用的比较多;砖混结构适宜砖块、钢筋混凝土和屋顶承重构件为主要承重结构的建筑,目前的住宅建设中最为常见;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都是用于大型公共建筑的结构形式。但是这些传统的建筑类型,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模式,建筑工业化设计需要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全预制装配式板柱结构体系等。这些结构形式全采用工厂化的制作,产品质量有保证;外墙装饰面和外墙板同时预先制定减少了现场的装饰工作量,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进度;此外减少现场的作业量降低了粉尘和污染比较环保。
(三)建筑图纸的绘制
建筑图纸的绘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它是在工程开始前针对工程的建设目的、施工方案、平面和结构要求等绘制的参考图纸;第二阶段是施工中为了修改和完善初步的施工设计,对出现的一些变动的再设计。建筑工业化的图纸绘制是根据建筑构建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等,将其中建造量最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配件和零部件、设备装置经过综合研究编制而成的标准设计图。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工程的效率、环保、成本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图纸的准确绘制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建筑工业化的各项要求,将工程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减少问题出现的几率,保证工程的质量。
(四)建筑材料的购置
建筑材料是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的基础,它与建筑结构共同搭建起整个工程的框架,所以对材料进行科学合理地购置非常重要。现代建筑工程对材料的要求是高强度、轻质量和多功能,而这些材料正是新型建筑材的特点,所以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着重推广高性能、低能耗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是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更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五)构造节点的安排
每一项工程的开展都会产生一些交接口,这些交接点就是问题经常出现的地方,所以在交接点材料的使用上必须慎重,既要保持其经济适用性更要保证其安全性。一般而言,在工业化的建筑工程中,各构造节点的施工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因为作为工程的薄弱环节,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可能导致整个工程项目宣告失败。而构造节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组件之间的连接点、预制构件和设备管线的组合、建筑构件与预制品的组合等方面。对这些构造节点的设计要从整个工程的大结构下进行,能不设置这些节点就最好少设置,而节点的材料之间的类型和特点也要相适应,在使用这些节点材料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的研发。
二、工业化进程中BIM关键技术分析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建筑工业化建造工艺都是面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然而在实际建设中两者被割裂开。设计环节参与人员更加关注建筑信息模型,建造和业主方人员更加关注建筑工业化。美国总承包商协会在2010年的一次调查中发现,只有18%的建造商认为BIM在预制化中起到关键作用。这种割裂的状态需要通过一些系统的研究才能够改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对面向建筑工业化发展的BIM标准、BIM构件资源、BIM设计软件和BIM协同平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BIM构件
BIM构件技术在新型工业化发展中至关重要。建筑、结构、机电的构件厂商需要将自己的产品规格、可定制化生产能力及其批量化的产品信息以BIM构件的方式,提供到公共资源平台中,设计、采购人员可依据自身的需要,自由选择合适的构件产品,以实践工业化和产业化思想的精髓。
为了实现工业化设计方式,构件需要支持建筑工程的设计、绘图、制作及安装等多功能需求,BIM构件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特性:一是尺寸参数化。构件的外形尺寸可根据设计的需要进行调整,各种参数间具有自动匹配的特性;二是尺寸模数化。根据产品的特点和相关的产品规范,设置一定的模式,通过模数组合实现尺寸的多样化;三是属性参数化。将关键属性与可变参数关联,实现参数变化的联动;四是包含制造和安装信息,将标准化制造和安装所需的材料、配件、人工信息设置到构件中,实现精确的算量和估价。
(二)BIM软件
在建筑工业化项目中应用BIM,软件是技术落实的关键。目前,全球有上百种BIM软件,包含设计、分析、模拟、算量、可视化、审查、数据管理等专业软件。其中,只有少数能够支持建筑工业化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款软件:
AutoCAD Architecture(简称ACA)是欧美常用的设计软件,由于其操作的简易性和灵活性,AutoCAD平台受到设计师的欢迎。ACA基于2D/3D相结合的技术,采用标准化、构件化工作模式,设计功能强大,便于多人员、多专业协同设计,是面向建筑工业化的设计软件。
Revit是国内最主流的BIM三维建模和多专业模型综合软件,多专业模型综合能力强,与AutoCAD数据有较好的集成性,在设计深化阶段的模型综合和信息集成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TEKLA精于钢结构的深化设计,与制造装配结合度高,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ALLPLAN擅长混凝土深化设计,可进行配筋模拟、墙板预制的拆分和加工,可以实现数控加工代码的生成,通过IFC格式与其他软件交换数据。
(三)BIM协同
建筑工业化是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每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专业技术门类繁多,每个项目所承载的信息量巨大,没有合适的信息交换手段,势必无法发挥工业化的优势。结合BIM模型的信息承载能力,以可视化的BIM模型为信息交换方式,实现设计、采购、建造、施工各环节协同作业,是BIM的最大价值所在。
与先进制造业采用PDM/PLM进行产品数据管理和供应链协同类似,BIM可以帮助建筑项目的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协同工作,真正实现工业化、全供应链协作的建造方式。由于BIM协同技术对项目的组织方式、项目参与人员专业技能有非常特殊的要求,目前,我国的建筑工业化还没有见到真正的协同工作的案例。不过随着技术和人才的发展,基于信息化协同的工业化建造方式必然会成为行业的主流。
由于环境资源、建筑质量和品质、劳动力资源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已进入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化革命中,信息化对建筑工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建筑业走向建筑全产业链信息集成的技术路线,以BIM为核心的建筑信息化技术为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快捷、高效的发展通道。因此,在当前我国建筑工业化与建筑信息模型相互隔离发展的状况下,应当以BIM技术为支撑,推进我国建筑工业化由传统工业化迈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工业化,同时,以建筑工业化为载体,尽早实现BIM在建筑及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制造、施工、运维全过程的集成化应用。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形势非常好,无论是国家相关部门还是地方政府,都对建筑工业化给予了重视,一批大型建筑企业开始从转型升级中寻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而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诱因大部分来自于市场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
参考文献:
[1]张丛.基于开放建筑体系的建筑工业化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关键词】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设计要点;优势;
新型建筑工业化就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手工劳动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等;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建设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建筑。
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历史
建筑工业化在国外的发展历程,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新型建筑工业化,注重数量和效率。表现为二战结束以后,在巨大的社会需求下建造了大量的建筑。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要求的不再是建筑的面积或规模,而是多样性。“标准化”开始向“多样化”转变,这就是第二阶段。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重点转向节能、降低物耗、降低对环境的压力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我国建设部于改革开放初期颁布实施了行业标准JGJ1-79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结构设计和施工暂行规定,后来修订为《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步伐曾一度停滞。
二、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设计要点
1、建筑图纸的绘制。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图纸绘制是根据建筑构建的类型、规格、质量材料等,将其中建造量最大、使用面积广、共性多、通用性强的建筑配件和零部件、设备装置经过综合研究编制而成的标准设计图。图纸绘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设计阶段,它是在工程开始前针对工程的建设目的、施工方案、平面和结构要求等绘制的参考图纸;第二阶段是施工中为了修改和完善初步的施工设计,对出现的一些变动的再设计。新型建筑工业化对建筑工程的效率、环保、成本和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建筑图纸的准确绘制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各项要求,将工程的各项资源得到最合理的配置,减少问题出现的几率,保证工程的质量。
2、建筑材料的采购。建筑材料是整个项目工程进行的基础,它与建筑结构共同搭建起整个工程的框架。现代建筑工程对材料的要求是高强度、轻质量和多功能,而这些材料正是新型建筑材的特点,所以加强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着重推广高性能、低能耗以及可再生的建筑材料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更是现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
3、建筑模数的利用。建筑模数是指在建筑设计中,统一选定的协调建筑尺度的增值单位。它是建筑物、建筑构配件、建筑制品以及相关设备尺寸相互协调的基础,所以每项建筑工程的启动,都必须进行相应模数的分析。目前世界上统一采用的基本模数数值用M表示,也就是1M=1000mm,在它的基础上又分为扩大模数和分模数。其中扩大模数的基数是3M、6M、12M等,我国一般采用3M为标准建筑模数,可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又能减少构配件规格类型。建筑部件的构造都应该按照模数进行设计,这样就有利于生产企业生产出工程所需规格的生产预制构建。
4、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就是设计人员对施工建筑的表达。安全性是建筑工程首先需要保证的,在工业化建筑施工前就要对建筑结构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核算。常见的房屋建筑结构有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等,每种结构各有自己的特点,但是这些传统的建筑类型,并不是我国现阶段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的主要模式,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需要的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全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全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和全预制装配式板柱结构体系等。这些结构形式全采用工厂化的制作,产品质量有保证;外墙装饰面和外墙板同时预先制定减少了现场的装饰工作量,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进度;此外减少现场的作业量降低了粉尘和污染比较环保。
5、构造节点的安排。新型建筑工程的开展会产生一些交接口,这些交接点就是问题经常出现的地方,所以在交接点材料的使用上必须慎重,既要保持其经济适用性更要保证其安全性。通常在工业化的建筑工程中,各构造节点的施工设计是整个建筑工程的重中之重,任何节点出现问题可能导致影响整个工程项目。而构造节点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组件之间的连接点、预制构件和设备管线的组合、建筑构件与预制品的组合等方面。对这些构造节点的设计要从整个工程的大结构下进行,能不设置这些节点就最好少设置,而节点的材料之间的类型和特点也要相适应,在使用这些节点材料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这些材料的研发。
三、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发展的优势
新型建筑工业化设计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的简化。当新型建筑工业化实现时,建筑的构件也会标准化,结构设计不再需要对每一种荷载都设计一种截面,也不再需要画出很多的图纸,而只要选择合适型号的构件就可以了。
2、方便施工现场的管理。新型建筑工业化要求的机械化程度很高,需要的人工就相对减少了。更少的人员和更多的机械化使得现场更接近于工厂的形式,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现场的管理。
3、施工效率的提高。建筑的各部件几乎均在工厂预制完成,甚至装修也在工厂完成,现场只是完成吊装和拼接。国外的经验表明,采用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与现场手工方式可节约30%的工期。
4、施工质量的提高。工厂预制则是在稳定的工厂环境中,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使得各部件都有相似且可靠的质量,从而有利于结构整体的可靠性保证。
5、环境的影响减小。大部分建筑部件都在工厂内预制完成,现场作业大大减少,其带来的噪音、粉尘等污染也得到很好的控制。工厂的加工速度快,整个工期也较短。
6、节约成本。据统计,与传统现场施工方式相比,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式每平米建筑面积的水耗降低64.75%,能耗降低37.15%,人工减少47.35%,垃圾减少58.89%,污水减少64.75%,对资源节约的贡献非常显著。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必将成为我国建筑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新型建筑工业化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设计师应改变传统的操作模式,抛开独立思维,将设计与研发相结合,从而促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史晓燕等.谈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实施途径[J].山西建筑,2011
[2]李本悦,徐成,樊启广.建筑工业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山西建筑,2014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发展趋势;措施
引言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提升建筑业的科技水平和地位,改变传统建筑业的操作方式、施工工艺和人们的观念,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设成本,还能带动国内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冶金业、建材业、农业和装饰装修等行业的发展,加快实现建筑业的整体现代化。我国建筑工业化目前已取得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整合各种资源,走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建筑工业化之路。
一、建筑工业化的根本内容
建筑工业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来建造房屋,即将现代工业生产的成熟经验应用于建筑业,象生产其他工业产品一样,用机械化手段生产建筑定型产品。其基本特征为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组织管理科学化。其根本内容是:采用适用、先进的装备、工艺以及技术,合理科学地进行施工组织,发展提高施工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减少复杂、繁重的湿作业与手工劳动;制定重要的基础标准(公差与配合、连接、合理建筑参数、模数协调等)与统一的建筑模数,将多样化与标准化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解决,建立和完善工法、企业管理标准、工艺标准、产品标准等,不断将设计标准化水平提高;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采用现代管理的手段与方法,优化资源配置,科学的进行组织与管理,培养并发展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市场,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流程
1、拿到建设方所提供的传统图纸后,我方进行适当的工业化设计修改,以使其符合本企业的标准与要求,并提交工艺设计所需的建筑结构设备条件图。
2、工艺设计专业会根据修改后的条件图,绘制出每一块构件(墙、板、梁、梯等)的分拆图,并在图纸上预留出所有的门窗或其余孔洞的定位、尺寸、走向等相关信息,形成最终的工业化施工图。
3、工厂依据分拆图,以流水线的方式大批量、规模化的生产出每一块墙板、楼板、梁、阳台等构件,养护完成之后并编号备位。由于是工厂化生产出来的标准构件,其配筋、尺寸、留洞、平整度等数据都是非常精确而一致的,从而避免了传统手工作业时,产品质量因人而异、参差不齐的现象。
4、施工部门将养护完成的预制构件按序运至施工现场,依编号对号入座,吊装,对位,再将构件上预留出的拉结钢筋相互之间焊接固定,并埋置于叠合楼板或叠合梁上的现浇层或是剪力墙之内。
最后,浇筑板与梁的叠合现浇层和剪力墙,将横向构件和竖向构件联结为一个整体,完成一个标准层装配作业。如此层层装配,由于是以干法作业为主,在上部层数的土建正在吊装的时候,下部层数内的门窗、栏杆、管线等配件安装也同时进行,甚至户内装修,整体厨房卫浴的安装也逐层开始,其装配施工的进度仅需传统建造模式的30~40%。待工程完毕时,工业化住宅提供给客户的产品,是基本可以直接入住的“家”的概念,为住户提供了生活的便利性,也极大的体现了工业化住宅的综合优势。
三、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乏政策支持
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政府各方面扶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而我国目前有关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政策还不完善,没有有效的运行、监督、激励机制。
2、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税收政策问题
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越高,由此带来的税收成本就越高,不利于建筑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由于我国税法体系中工业和建筑业设置不同税种,导致同类产品,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增值税税负较传统建筑施工方式营业税税负高了近两倍。
3、建筑工业化意识不高
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发展现状已经和当初提出的建筑工业化的要求发生了背离。当时,提出工业化的要求是希望我国的建筑业能够像制造业一样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和部件的通用化,较少地受到外部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但是,当前国内的建筑业基本上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浪费严重,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传统陈旧的技术还在被大量使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低下;建筑标准化工作滞后,部件标准化和通用化程度低;施工机械化和合理化程度不高;节电、节能、节水等先进的环保技术尚不能推广使用,可持续发展问题比较突出。
四、实现建筑工业化的措施
建筑工业化,首先应从设计开始,从结构入手,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包括钢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要让大部分的建筑构件,包括成品、半成品,实行工厂化作业。
1、要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减少施工现场作业。多层建筑应由传统的砖混结构向预制框架结构发展;高层及小高层建筑应由框架向剪力墙或钢结构方向发展;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装配式方向发展;建筑构件、成品、半成品以后场化、工厂化生产制作为主。
2、要加快施工新技术的研发力度,主要是在模板、支撑及脚手架施工方向有所创新,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在清水混凝土施工、新型模板支撑和悬挑脚手架有所突破;在新型围护结构体系上,大力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
3、要加快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减少施工现场手工操作。在积极推广建设部十项新技术的基础上,加快这十项新技术的转化和提升力度,其中包括提高部品件的装配化、施工的机械化能力。
在我国,进行钢结构建设的时机已比较成熟,我国已连续多年世界钢产量第一,一批钢结构建筑已陆续建成,相应的设计标准、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已出台;同时,钢结构以其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度高等特点,在建筑中应用的优势日显突出;钢结构使用面积比钢筋混凝土结构增加面积4%以上,工期大大缩短;在工程建设中采用钢结构技术有利于建筑工业化生产,促进冶金、建材、装饰等行业的发展,促进防火、防腐、保温、墙材和整体厨卫产品与技术的提高,况且钢结构可以回收,再利用,节能、环保,符合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预制装配式结构应积极提倡。目前,大量的混凝土结构都是现场浇筑的,不仅污染环境,制造噪声,还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又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南京大地建筑公司从法国引进的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简称世构体系),是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柱,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板,通过钢筋混凝土后浇部分将梁、板、柱及节点连成整体的框架结构体系。
五、建筑工业化对现有结构体系和设计方法的影响
砖混结构的实现方法是由配筋砌体构成。通常在混凝土空心砌块局部空心处浇筑配筋混凝土芯柱和水平灰缝中配置一定数量钢筋。砖混结构的工业化程度不高,严格来说不属于工业化的住宅体系。
木结构适用于矮层的结构,多是装配式的是施工方法,工业化的程度相对其他体系较高,但是在国内大规模推广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我国住宅等多向着空中发展,而木结构用于矮层;另一方面,我国森林资源有限。
钢结构目前是我国工业化程度最高的结构体系。钢结构以强度高、自重小等优点在国内和国外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但国内外资源保障程度低,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绿色建筑 发展概况 存在问题 发展趋势 建议
在全球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和保护资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刚性需求。在我国大力建设“新四化”的关键时期,应该最大限度地发展绿色建筑。
一、绿色建筑的涵义
1.什么是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包括二氧化碳排放),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绿色建筑的认识误区
当前人们对颇显神秘的绿色建筑的认识还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建设大景观,搞好绿化,片面地理解成了“绿化建筑”。这个概念被某些开发商滥用,这是不正确的。绿化和景观建设只是绿色建筑的一部分要求,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应是节能、环保、健康、生态住宅的统一体。
二是认为绿色建筑是高价建筑。相对于普通建筑来说,绿色建筑在建设初期的成本确实会有所增加,但从长远的效益来看,因为绿色建筑的节能作用,使得“绿色建筑”的使用成本比普通建筑要低得多。
三是认为绿色建筑是高科技的建筑。绿色建筑会采用一些智能技术,但是现代化的、高科技的不一定就是绿色建筑。“绿色建筑”采用一些现代化技术的目的是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提倡的是采用充分利用自然的简单可行的方式和技术。例如通过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给建筑物增加保温和缓冲层设计措施等传统技术完全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效果。
二、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绿色建筑概念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我国,2000年以后开始进入探索研究的推广阶段。200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07年8月,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2008年开始开展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到2013年全国共评出1260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比2012年的353项增加了907个。
我国绿色建筑不但数量增长快,而且规模也很大,建筑面积平均在10万平方米左右。“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以及新建机场、商场等大型公共建筑从2014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我国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健全。特别是没有对绿色建筑进行明确定位,国家也没有强制要求建设绿色建筑的法律法规,政府对绿色建筑的行政监管力度还比较弱。我国现有的监管制度,对节水、节地、环境保护、建材质量监管和建筑运营维护以及拆除、垃圾回收利用等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另外,绿色建筑与各地区的经济条件和气候密切相关,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急需制定针对性强、可行性高的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和实施细则。
(2)发展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相对滞后。
近几年我国不断出台了关于绿色建筑的法规、标准和规范,但是关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激励优惠政策还相对滞后。房地产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的激励措施不足,很难提高房地产企业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缺少对消费者关于绿色建筑的宣传、鼓励措施,绿色建筑的建筑成本往往高于普通建筑,在优惠政策不足的情况下,会增加消费者的购房成本,影响市场购买力。现行的绿色建筑设计取费标准偏低,也影响了设计者的积极性。
(3)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能力还不强。
我国绿色建筑基础研究由于起步较晚,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还比较薄弱,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建设、评估、测评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机构不足。绿色建材发展缓慢,各类建材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在思想意识上,认为绿色建筑是高科技的建筑,应该把所有的高精尖技术都用上,在建筑设计中忽视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等措施,导致建筑成本增加,市场难以推广。
三、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绿色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减少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实现人们更宜居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从绿色建筑概念提出到现在新思路、新方法、新设计和新材料的不断涌现,绿色建筑正慢慢接近人们最初所追求的美好设想。
1.建筑工业化
传统的粗放式的建筑模式带来了建筑资源浪费、建筑垃圾和噪音污染严重等问题,建筑工业化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建筑工业化就是通过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所需的部件都在工厂内生产好。其核心是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部件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修一体化、管理运营信息化,强调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将建筑生产工业化。通过“工厂化造房”,每百平米可以减少5吨左右的垃圾产生。
我国的建筑工业化正日趋进步,建筑技术正在成熟和完善,施工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及施工工艺流程正逐渐成长,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建设项目与工业化标准之间存在矛盾,生产流程的系统化重视不够;二是传统的建筑结构设计理论使设计人员对新型结构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设计时没有优先考虑采用;三是工业化生产效率低;四是技术集成能力较弱。
建筑工业化是世界建筑业的发展潮流,也符合国家的倡导方向,是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现实需要。国家在使用财政资金建设的公共建筑中应优先发展建筑工业化试点。
2.住宅产业化
住宅产业化就是墙面、地板、楼梯、阳台等都提前在工厂做好,拿到工地上像搭积木一样地组装起来。在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中,这种方式将得到广泛的实践。住宅产业化在欧美等国家早有共识,我国“十”提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而住宅建筑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我国应加快住宅产业化,推动新型城镇化。国家应为住宅产业化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制定与每个阶段相适应的建筑标准,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率先采用建筑工业化技术。农村住宅可以根据本地特点,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建筑模式,国家应大力推广,并不断整合各个地区完整的建筑技术体系。
3.发展绿色智能社区
绿色社区不等于绿化社区,它不但要求管理系统科学化、规范化,还能够实现景观合理布局,在办公和生活之余可以与环境互动互补,营造一种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安居新模式。
我国在绿色智能社区建设中,应该在规划设计、生态系统、设施设备、管理服务等方面融入节能环保、先进高端的绿色元素,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生态社区。
我国新建建筑总量连年全世界第一,资源及能源的消耗日益严重,发展绿色建筑,是当今房地产界迫切的现实任务,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的思考》,作者:赵金龙
出处:《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7期
2.《绿色建筑的生态安全观探讨》,者:黄芳
出处:《法制博览》 2012年10期
3.《绿色建筑当前的发展与展望》作者:徐至钧等。
出处:《建筑技术》 2012年4期
4.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 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
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
5.《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作者:张建国,谷立静
【关键词】建筑工业产业化;发展趋势;促进办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脚步的加快,建筑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筑企业及从业人员数量也在逐渐增多,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仍存在一定差距,如施工管理、工厂化、标准化、机械化等仍需提高。为了促进建筑业的发展,加快工程施工进度,方便工程施工管理,有必要在全国推行建筑工业产业化。为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我国建筑工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探讨了如何有效建筑工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建筑工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1.1 结构构件装配化
在建筑工业产业化中,结构构件装配化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构件装配化主要是用于高层、中层结构的施工,初始时并不需要对所有构件都实行装配化,可以优先进行外墙保温墙板的预制问题,将外墙装饰层、保温层、结构层合三为一,这样制成的预制板不但能够明显加快工程施工,而且又避免了墙体外脚手架的搭设、外墙保温层的铺设,既消除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又确保了工程施工质量。结构的内承重墙仍可考虑现场浇注,楼板采用预制楼板或者叠合楼板,取消楼板支模的施工;对于隔墙、楼梯、阳台等,可以使用工厂预制构件,以避免抹灰作业。采用以上措施后施工现场现浇混凝土工程量仍很多,但由于商品混凝土站的增多以及泵送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实现混凝土浇注机械化作业。对于6层以下的多层住宅,可以结合标准住宅设计而采用全装配结构;对于钢结构及框架结构,可以采用永久性模板和叠合楼板充当建筑物的楼板。
1.2 减少建筑工程湿作业
在推进建筑工业产业化进程中,应当逐渐减少抹灰、砌筑等湿作业,尽可能采用构配件工程预制、施工现场组装的办法,如可以采用两面不抹灰的轻制隔墙板来充当隔断墙。在墙体砌筑时,应当推广采用规格统一、不需要抹灰即可砌筑的砌块,还可适当加大砌块的尺寸;对于建筑结构中所采用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或者现场浇注的混凝土构件,应考虑采用清水混凝土,取消抹灰作业。
1.3 增大构配件预制范围
推广建筑工业产业化过程中,最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就是增大构配件的预制范围,为此,可采取以下办法:①建筑物内部的门窗全部统一在工厂预制并组装好,运到施工现场后直接进行整体安装作业;外部门窗由工厂预制并直接安装在预制墙板上,预制墙体安装后在补刷外门窗的最后一道油漆。②建筑物所用的吊顶和地面,可以在工厂进行制作,然后运到施工现场安装,以减少施工现场的施工作业量。③卫生间、厨房内等按照模数进行设计,卫生间内的面盆、马桶以及厨房内的煤气灶、洗涤池、橱柜等全部采用成套设备,而施工现场只进行设备的组装。④对于窗帘盒、衣柜等采用工厂批量化生产的产品,直接进行施工现场组装。
1.4 其他相关方向
对于建筑物中的管线可交由工厂预制,预制好的运到施工现场后再现场组装;高层建筑的管线要依据《预制组合立管 技 术 规范》(GB50682—2011)的要求采取预制组合立管工艺,由工厂预制再安装。对于窗台板等需按照建筑模数进行设计,工厂根据设计尺寸进行翻样、加工,之后再进行现场安装。
2促进建筑工业产业化的办法
2.1 注重建筑结构设计
建筑房屋住宅标准可分为收入较高人群的小康住宅、中等收入人群的住宅以及社会保障住房等三类,标准不同的住宅房屋,其设备、装修及结构等方面存在较在较大差别,这就给建筑工业产业化设计带来不小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应当先从社会保障住房入手,然后在发展另外两类住房。此外,社会保障住房又可分为高层住宅和多层住宅两种体系,但无论住宅为高层、多层以及存在不同的住宅标准,所用的装配件是标准的,可根据需要设计成多种规格,之后再灵活组合成布局不同的住宅。对于内装饰工程应当统一门窗、吊顶以及地面的做法,优先选用装配式内隔断,厨房、卫生间内的规格和设备应按照建筑模数进行设计。建筑住宅结构的装修应当由施工、设计及开发商共同研究确定,最后由施工单位负责施工。
2.2 鼓励开发商开厂制造装配件
目前,国内一些开发商实力较为雄厚,国家应鼓励开发商自己创办工厂,自行生产建筑用的结构装配件、装修用配件等。如一些公司可以自行设计、生产建筑结构用装配件,结合工程施工应用情况对设计进行优化,优先选用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生产,不仅显著提高构配件的质量,而且降低建筑工程整体成本,提升了公司在建筑行业中的竞争力。
2.3提升工厂化、专业化的总体水平
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工厂化、专业化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混凝土工程中运输和搅拌已经实现工厂化、专业化,但混凝土浇注、振捣、养护、拆模等仍由施工单位负责。混凝土工程施工全过程还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如模板、钢筋等。相比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可以做到模板设计、制作、安装、拆除等一条龙服务,由一家模板专业公司就能完全实现;钢筋也由相关的专业公司实现全过程专业化施工。采用工厂化、专业化的方式,不仅能够明确双方责任、提高施工技术水平,而且能够有效降低工程造价。
2.4实行施工图移位
施工图转移给施工单位负责称为施工图移位,这也是实行建筑工业产业化的重要条件。按照国际惯例,设计单位只负责结构的总体设计,而施工图完全由施工单位负责,但目前国内在施工图问题上的做法还没有与国际接轨。实行施工图移位不但可以确保施工图与实际情况相符,而且能够大幅度削减施工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的沟通工作,方便工程施工问题的解决,有助于降低建筑工程的总体造价,提高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同样也是推进我国建筑工业产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改革内容。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目前还没有实行施工图移位,这就需要建筑设计单位尽可能的配合施工单位工作,及时解决建筑单位提出的各种问题,为建筑工业产业化的实施创造必要条件,特别是在建筑结构装配化施工方面,更需要设计单位的配合与支持;因而可以说,建筑工业产业化需要设计与施工的相互配合,二者缺一不可。
3结语
为促进我国建筑工业产业化进程,应当注重建筑结构设计,鼓励开发商开厂制造装配件,提升工厂化、专业化的总体水平,实行施工图移位。此外,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加大对建筑工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建筑业的差距,达到国际建筑业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月海,林园.我国住宅产业化现行政策分析[J]. 科技信息. 2011(06):187-188
[2]蒋勤俭.住宅建筑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J]. 混凝土世界. 2010(03):65-66
关键词:建筑业 发展趋势
1、建筑产品在生产上的发展状况
根据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地区建筑不同型式的多种多样的房屋和构筑物,每一个建筑产品,都需要一个建筑的单独设计图纸,而在建造时,根据各地区的施工条件,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就是采用同一种设计图纸重复建造的建筑产品,由于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交通、材料资源等社会条件的不同,在建造时,往往也需要对设计图纸及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等作相应的改变,所以建筑业的每个产品都具有其个性化。由于建筑产品的固定性和严格的施工顺序,必然带来建筑产品生产的流动性,使生产者和生产工具经常流动转移,要从一个施工段到另一个施工段,从房屋这个部位转到那个部位,工程完工后,还应从一个施工地转到另一个工地。在建筑生产过程中要涉及到很多单位,如:建设单位、建筑施工和安装单位、勘察设计单位、建筑材料和设备生产单位及运输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要将各方面的力量,综合组织起来,围绕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来进行评价。
2、建筑产品在生产经营管理上的发展现状
一般来说,建筑产品是先有建设单位,后才有承包单位或施工单位进行组织生产,经过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我国住房体制改革,将住宅向社会出售、使建筑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方向发展。这是居用住宅在建筑产品中成为了一个特色,也是作为流通部门房地产业的重点开发经营项目。可是,生产经营的业务不稳定,表现时紧时松,时上时下,变化不定。一个时期大量制造的是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下一时期可能是组织大量的工业建筑,一个时期又可能是组织大量的民用住宅;在经济发展时期,需求量大幅度增长,在经济调整时期需求量急剧下降,而且建筑产品结构也会有很大的调整。这就所谓建筑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3、建筑业以现代化目标,以工业化为发展方向
采用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来建造最终建筑产品的方式就是建筑工业化,即从传统时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使劳动生产率、建设速度、主要建筑产品的数量等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形成现代化。21 世纪的前10年是我国建筑业振兴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筑业将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3万亿元以上,年增长10%,这些投资的60%以上需靠建筑业完成。今后较长时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在9%-10%,建筑业将高于整个国民经济2-3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200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啬值5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建筑业当年完成增加值达到10000亿元以上,使建筑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此,不可能依赖手工操作的小生产方式来完成,必须依据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走建筑工业化、现代化道路,极大提高建筑生产力,出色完成建设任务,更好满足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创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其工业化的内容包括: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
4、提高行业整体水平、推进建筑工业化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但从整体上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尽快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主要应做好如下工作:
(1)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建筑行业科技实力。我国现在重点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如地基与基础工程新技术、混凝土与钢筋施工新技术、模板与脚手架技术、建筑节能技术、建筑防水新技术以及现代化管理技术。到21世纪初,科技成果转化由现在的30%提高到50%
(2)不断改进和发展综合经济效益好的各类大开间住宅建筑体系,以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多样化的需要。
(3)充分发挥机械化施工作用。加速建筑企业机械设备的更新改造,逐步用先进机取代性能差,能耗高,安全性能欠佳的老旧机械。到了21世纪初,使各类建筑企业的技术装备有不同程序的改善。
(4)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推广电子计算应用。大型骨干企业要建立计算机管理网络,把计算机应用作为领导上岗的条件之一。建筑企业的计算机量每千人10台上,使用面达到70%,计算机设备利用率达到 85%.
(5)提高建筑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大型建筑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科研机构或技术方面开发中心,结合工程项目,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组织科技攻关、研究新技术。
(6)强化技术管理系统,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7)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职工培训,不断提高建筑业职工素质,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 的原则,不断提高建筑职工的素质。
摘要: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是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我国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的建筑任务,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是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就此作以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民用建筑;管理;研究与讨论;建筑工业化
一、 对建筑工业的认识与研究
(一)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
1、建筑工业化是指建筑业要从传统的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小生产方式逐步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过渡,即以技术为先导,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和装备,在建筑标准化的基础上,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和设备的生产,培育技术服务体系和市场的中介机构,使建筑业生产、经营活动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道路。
2、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建筑工业化是我国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随着建筑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建筑规模的持续扩大,建筑业发展较快,物质技术基础显著增强,但从整体看,劳动生产率提高幅度不大,质量问题较多,整体技术进步缓慢。为确保各类建筑最终产品特别是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功能,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建设速度,改善劳动条件,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建筑业尽快走上质量效益型道路,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们主要吸取我国几十年来发展建筑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以及国外的有益经验和作法;考虑我国建筑业技术发展现状、地区间的差距,以及劳动力资源丰富的特点;适应发展建筑市场和继续深化建筑业体制改革的要求;重点是房屋建筑,特别是量大面广、对提高人民居住水平直接相关的住宅建筑。
二、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物是指供人类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以及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②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③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对于工程量的管理要坚持事前控制,防范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放在工程管理的首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技术支持
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缺乏了技术的支持,工程的质量必然难以保证,而且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的支持。
(二)严格技术标准
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只有工程各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三)严格检查隐蔽工程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
工程的进度管理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工程的进度不是单方面就可以保障的,而是需要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进度。工程进度就是工程从立项、设计、预算,到施工、验收等步骤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 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
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二) 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三)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四、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一)分项工程验收
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对于重要的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二)分部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三) 单位工程验收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参考文献:
[1]本、胡海清.当代工业建筑的现状及发展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李峰岚.现代工业建筑行业发展趋势的探讨[J].工业建筑,2007(11)
增强土建项目横向配套施工能力,加快发展重心向经济效益较好的设备安装、钢结构、环保、园林、防腐工程等专业延伸,培植壮大一批经营特色明显、科技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专业化施工企业。加快发展基础设施产业。抓住国家加大基础设施领域投资的机遇,加快建筑业企业与交通、电力、水利等企业的兼并整合或强强联合,加强在公路、隧道、机场、码头等工程项目中的合作,积极参与承建国家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和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项目。
二、建设“建筑强县”,增创企业品牌优势
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引导企业认真研判经济形势、产业导向和市场走向,结合自身实际,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全面提升企业发展潜力和动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引导支持实力强、人才多、品牌好的企业,通过改组、联合、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发展一批资质等级高、资产规模大、发展活力强的建筑企业集团。放大企业品牌优势。品牌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体现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把每一项工程都作为打造企业品牌、提升整体实力的平台和载体,以创建“鲁班奖”、国优工程奖为目标,全面加强质量管理,力争更多的企业、更多的项目在更高层次上“创优夺佳”,进一步提升“建筑之乡”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建设“建筑强县”,增创市场拓展优势
发展新兴市场板块。积极参与天津滨海新区、半岛蓝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等国家战略规划区建设,开拓以西安为中心的陕甘宁地区及内蒙古等西北市场,争取一年打基础,两年上规模,三年大发展,逐步扩大外省新兴市场规模。拓展境外市场板块。加强对境外市场的研究,通过与国际知名承包商、大型央企合作或独立承包工程等方式,积极参与境外市场施工,提高境外市场规模和效益。
四、建设“建筑强县”,增创人才、科技优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使企业内部分配向高级管理层、一线项目经理和工程技术人员倾斜,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实践中干等方式,重点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企业家,以及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人才。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发出更多的专利、工法、标准和专有技术,提高建筑工业化和机械化施工水平,提升建设工程科技含量。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发,重点发展建筑智能化、电子工程、信息系统集成等高科技、高附加值、市场需求量大的产业。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和国内外建筑市场发展趋势,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五、建设“建筑强县”,增创建筑工业化优势
引导支持建筑企业更新观念、创新思路,运用先进实用技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整个产业链条,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和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集成化水平。大力推广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的房屋建造模式,推广装配式钢筋混凝土、钢结构、轻钢结构等新型建筑结构体系,减少现场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方法和手段,在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材料采购、成本核算、现场监管等环节实现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建筑业,带动建筑工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