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影响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1 11:29: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影响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影响

第1篇

大量的补习班纷纷关门,家庭作业的数量也减少了,学生们的休息时间变多了,学习上的压力自然也就得到了缓解。

而如今学生和家长们,好不容易适应了“双减”之后的学习生活,教育部门又再次发出消息,表示要大力推动“双增”政策,这波操作,让家长们表示有点摸不到头脑。

其实“双增”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它和“双减”之间不仅没有发生冲突,而且还会给学生们带来很多的好处。

教育部新消息,“双减”之后又迎“双增”

所谓的“双增”在近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会上,由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同时他还表示,要在落实“双减”政策的同时推动“双增”政策。

在“双减”减作业、减补课的基础上,利用学生们剩下来的空余时间,实施“双增”,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变得丰富起来。

“双增”一是增加学生们的体育、艺术、户外运动以及劳动的机会,其次是增加学生们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培训的时间和机会。

并且鼓励音美体机构办学,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美育等培训,“双减”政策意在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负担。

而“双增”则是增加学生在体育、美育方面的活动、锻炼以及培训的机会,这样可以从多方面帮助学生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家长们对此看法不一

很多家长对推行“双增”表示大力的支持,因为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变多了,比起让他们成天在家里玩手机,看电视,还是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活动会更加的有意义。

而且“双增”也会让学校更重视,音体美的课程,学生们再也不用担心被占课了,同时增加了户外活动也能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也有不少家长却表示出了担心,原本音体美应该算是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如果不感兴趣可以不去尝试,也不会影响到其他方面。

而现在开始大力鼓励音体美的教育,鼓励参加培训,甚至开始逐步准备变成中高考的必考科目,这反倒是给一些学生增加了负担。

想要学好音体美,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情,而且如果要参加培训,音体美培训的费用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这让一些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庭更加难以承受了,将来在这个方面,难免就又会出现新一轮的“内卷”,虽然家长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双增”也是教育发展下的必然趋势。

“双增”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我国一直采用的都是“应试教育”,但是也一直想要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而对于“素质教育”这方面,我国也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

所以“双增”的提出,也是发展下的大势所趋,家长们应该要放平心态,理智去看待这件事情。

毕竟让孩子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如今增加了音体美方面的比重。

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得到一些放松,让大脑得到一个短暂的休息,这种方式要比玩一整天的手机强的。

其实说到底,教育本身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见到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将目光局限于书本中。

“双增”推行后,不仅能够让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放松学习时的紧张情绪,并与“双减”政策相互配合,让孩子们更加快乐的学习。

写在最后

总的来说,“双增”对于学生们来说,应该算是一个好消息,虽然可能也会有一些小问题存在,但是其对学生的正面影响,可以足够盖过这些小问题了。

在“双减”和“双增”的共同作用下,不仅能够减轻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还能帮助学生培养一个强健的体魄,同时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养。

第2篇

没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有个好前途,宁愿自己辛苦一些,在有限的能力之内,要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

也正因此,教育不断内卷,学生的压力渐渐增大,如果得不到缓解的话,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教育部下发双减政策,学生开怀,家长担心

好在教育部及时下发双减政策,禁止补课机构在学生的双休时间和寒暑假进行学科类课程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从忙碌的补课班中解放出来,这对于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个喜讯。

不过家长却不像学生那样乐观,双减下发,补课班进入寒冬期,如果不补课的话,孩子的学习成绩跟不上怎么办?毕竟今后两场大考,中考和高考中文化课成绩还是占据主要比重的。

有家长就提出,自己的孩子已经适合了补课的方式,平时在学校上课,放了学的时间就去参加补课班,这样才能保持成绩在班级前几名,虽然知道孩子的压力很大,学习很累,但是现在不累的话,今后会更累。

分析

很多家长在面对双减的时候,一听说禁止学生学科类课程补课的消息,就产生了排斥的心理,归根究底也是为了孩子好,担心孩子的成绩下滑,这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家长也要清楚一点,双减政策的初衷不是让学生不学习,而是让学习自律学习,给学生独处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多多思考,这是一种不减努力、不减勤奋的学习。

所以家长对此也不要过于焦虑,而且,教育部也传来好消息一则,相信家长听后会很开心。

教育部传来“好消息”,满足3点要求,老师就可以为学生补课了

近几年,我国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各项政策的下发,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部对全体学生的关心。

双减政策在前,部分家长只能在背后偷偷的为孩子找老师补课,家长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能够多学一些知识,保障孩子在今后获得更好的发展。

教育部也适当的作出了一些调整,表示只要老师能够满足3点要求,就可以为学生补课了。

其一:人数有限制

这样做的原因,一来是由于疫情的因素,避免人流集聚;二来也是因为要保障老师补课的质量,以小规模的课程开展的话,能够保证参加补课的所有学生都能受到老师的关注。

这样老师所讲的内容,学生才能够更好的获得吸收,从侧面也能证明老师补课目的的纯粹性。

其二:教师要无偿补课

教育部要求,老师给学生补课的话,是不能收取任何费用的,这样就是保证教育不掺杂任何杂质,如果老师给学生补课,也是处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提高基础知识目的。

教育如果凌驾于金钱之上,那么也就失去了意义,也会让教育内卷不断加重。

其三:开课前到教育相关部门备案

最后一点就是,老师如果想给学生补课的话,在开课前就要到当地的教育相关部门备案,补课申请通过之后,才可以进行补课行为,如果私自开班的话,一经发现,就要受到严肃处理。

家长听到此消息后欣喜不已,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孩子又可以参加补课了,不过一些老师却认为这样的条件过于苛刻了,尤其是无偿补课和限制人数这两点,对老师来说很难进行下去。

毕竟老师也是普通人,如果下班后无偿给学生补课的话,必定要牺牲自己的时间。

网友也站出来为老师鸣不平,表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没有老师会愿意开班补课。

结语:

教育是重中之重,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增强,大众也渐渐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对和教育有关的一切事宜都十分关注,尤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双减”政策,让大家也看到了教育部给学生减负的决心。

第3篇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家长的担忧聚焦于几个问题: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会不会造成阶层固化?市场需求仍在,会不会造成“私教”盛行?“双减”会不会造成孩子“放羊”?“双减”后,什么样的孩子会脱颖而出......

 

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针对学科教育,要把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轻家庭负担。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里还是像考场。

 

受市场宣传的影响,家长们大都别无选择又极其负责地将孩子送进培训班或在家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当校外辅导被政策性叫停,家长们失去了方向。停下来,分析一下政策,找到家长可以尝试的角度。

 

家长要怎样

 

把时间还给孩子呢?

 

文件第二项第5条规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三项第9条规定:“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根据这两条可以推断:孩子的作业和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都会有所调整,那么回家后的自由时间肯定增多,取消校外培训会进一步增加空余时间。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把时间给孩子呢?

 

一是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二是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三是融洽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四是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

 

五是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哪些学习习惯很重要

 

这里列表供大家参考

 

没了校外辅导

 

怎么办?

 

文件第四项第14条规定:“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家长对这条规定会本能的出现紧张。没了辅导,考试怎么办?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2.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3.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双结合。好的成绩,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教育肥沃的土壤,还包括家庭和睦、自我驱动等。

 

再看文件第五项第18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命题趋势和招生指标分配。

 

先看命题。防止偏题、怪题、超标题,那什么题最重要?当然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题。这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课堂--作业--考试--评价。再看招生。文件强调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其本质是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趋势。

 

家长还应对户籍所在区域的公办学校有所关注和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这一变化

 

家长可以怎么办呢

 

这里列表供家长参考

 

此外,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家长应予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化、区域化的发展,学校间也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

 

家长改变,孩子改变。

 

“双减”政策后,家长角色回归。

第4篇

再加上“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在校外参加补课机构这条路几乎被“堵死”了。

双减政策落地后,补习机构与在职教师都受到了影响

其实“双减政策”落地后,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开展了学科类补习的校外培训机构。

而对于学科内容进行限制后,小的补课机构遇到了无法走出的“寒冬”,不少小企业都倒闭了,像市面上一些大型的培训机构纷纷转型,开展素质教育业务。

但是素质教育终究不是刚需,这个市场有多大、发展是否有潜力谁也无从得知,各个转型的机构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除此之外,受到的影响的还有在职的教师。以前很多学生依托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学科的补习,现在将教育的重点转移到校内,对于学校内任职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首先,对于教师布置家庭作业设定了一定的作业量、完成作业时长的限制,还对作业的批改也进行了规范;

其次,重点班、“火箭班”这类班级也不允许设立,考试的次数也要降低等等,这一系列的规定让校方和老师要调整原来的教学模式,不少老师表示一时有点难以适应。

不过政策落地以后,不少学生和家长表示在校内学的知识,不足以让成绩得到很快提升,于是部分地区教育部了相关的规定。

江都区教育部一项通知,允许在职教师开启“补课模式”

扬州市江都区进行了一项新的尝试,表示允许在职教师进行补课。

但与此同时,面对家长和老师们的询问,教育部对此也做出了回复,表示:教师确实可以尝试给学生补课,但前提是得需要满足3个条件。

【条件一】:要求是无偿进行的补课服务

以往确实存在一些教师私下里给学生补课,进行盈利的情况,后来教育事业不断完善,针对这种现象,对部分违规教师进行可大力的处罚,所以偷偷补课的现象也得到了不小的改善。

而此次江都区教育部允许在职教师补课的首要前提就是“无偿”,旨在打造纯净的教育环境,不让盈利破坏师生关系。

【条件二】:需要提前报备

除此之外,为了进一步确保教师为学生补课的规范性,教师从事补课活动需要提前到有关单位及部门进行报备,便于上级部门对教师补课活动的监督,也是为了规范补课的行为,避免出现“挂羊头卖狗肉”的情况。

【条件三】:人数需要少于5人

最后,还对于补课的学生人数有相应的规定,每次补课的学生人数最多可以有5人,这也是为了保证达到补课效果,让学生们获得更加优质的教育。

教师虽然可以开启“补课模式”了,但不少人都表示“被劝退”

虽然之前一直被诟病的“教师补课”现在变为合理的了,但不少网友表示担忧:别说是满足三个条件才能补课,单单一个“无偿补课”就让很多老师打消补课念头了。

以前老师私下补课泛滥,在校外开展补课的老师们几乎都是“金钱驱动”,此项规定下发后,原先热衷于有偿家教的老师,抵触情绪非常大,甚至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常规工作中,教学变得更懒散了,责任心更弱了。

还有的网友认为:老师也只是一份职业,褪去职业光环后的教师只是需要养家糊口的“打工人”,让老师们去无偿补课,实在是有些难为老师们了。

而笔者认为,网友们的担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所以在“教师补课”这条路上,还需要再次探索出一个合理的方式,平衡老师和学生的利益点,均衡发展才能将此件事推动下去。

另外,家长也要正确认识补习这件事,不能将其视为“救命稻草”,一个劲地抓着不放手。

“补习”只能作为外动力,想要孩子成绩逐步提高还得激活“内动力”才行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不能否认补习对学生而言提高成绩的效果,但补课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第5篇

从小到大,中国孩子被灌输了太多的应试教育观念,以至于认为:

只有学习好、会考试的大学生,才能找到好工作,拥有好人生。

但是,有许多孩子虽然拿到了高学历,却始终没有获得高能力,甚至因为在中小学阶段超前和过量地学习,导致从大学毕业以后,对于读书学习和提高自我完全失去了兴趣和欲望。这样的学习状态,对于一个人将来的就业和人生,肯定是无益的。

可以说,正是很多年轻人对于学业和人生的迷茫,促成了如今考研和考公的逐年热门。

01 公务员受人尊敬。

让一个孩子学有所成,最终找到一份拥有稳定收入的工作,到底需要学生和家长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

现实是残酷的,至少在“双减”以前,一个可以考上985大学的学生,往往需要家长花费数十万资金去大力培养。虽然今年,国家社会和相关部门,通过“双减政策”、“延时服务”等一系列雷霆举措,让学生和家长在教育方面的负担切实得到了减轻,但是很可惜,如果你的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并且位于偏远农村,那么你想要考上名校的愿望,只能通过艰苦卓绝的拼命努力才能实现。

毕竟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优质教育和良好师资的影响作用,是绝对不可忽略的。

随着“城镇化”的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在面对中考和高考时,都感受到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

父母没有更多的钱可以投资于孩子的教育,忙于工作的他们,每天早出晚归,甚至连陪伴孩子的时间也少得可怜,在这样的情况下,“寒门”更难出学霸,那些对学习和备考缺乏毅力的学生,不得不将自己的眼光放在了“公务员考试”上。

毕竟在事业单位当差,不但工作稳定,而且受人尊敬,这是很多离乡背井在工厂上班的“打工人”羡慕不已,却又求之不得的。

02 公务员报考太盲目。

对于许多正在高校深造,或是毕业后无班可上,工作几年不顺心又辞职的年轻人来说:考上公务员,谋求一份稳定高薪的职业,是当前应对“就业难”的最好途径!

这一点从2022国考的报名情况就能窥知一二。

比如,北京和广东因为经济实力雄厚,最受考生青睐,其中,北京通过审核人数为215873人,是唯一一个超过一20万考生的地区。广东的通过审核人数为196603人,和北京差距不大。但也已高达第三名山东88306人的2.22倍。

当然,2022国考的“明星职位”还是属于西藏,其“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的职位,虽然只招录1人,却有20813人报考,这在近6年国考热门职业中,都是难以匹敌的存在。

这也说明,如今许多年轻人报考国家公务员,对于工作环境、岗位职责和报考形势的了解,还处在相当幼稚的阶段。

简单地说,就是欠考虑、太盲目。

03 考公是理性的选择。

此外,2022国考报名中,过审人数最多的十大部门,无一例外都是“税务局”。

而且最受欢迎的依然是广东和北京的税务局,不但招录人数多,报考人数也是水涨船高,其中广东省税务局,招考1000人,报名过审人数超过10万人,而且数字还很吉利:101314人。但是接近100:1的考试难度,相信会让诸多考生“痛不欲生”。

当然,大多数年轻考生都是从小就接受了“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如今面对题量大、难度高,考核素质全面的公务员考试,从心理上肯定是不怵的。

问题在于,大家都是“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英雄好汉,你说你能行,难道别人就不行吗?

归根到底,不管是考研究生还是考公务员,最后都是摆在年轻人面前的一道“人生选择题”:你想要选择有激情、有风险,收入和作息时间得不到保障的工作,还是想要选择每天朝九晚五,只要做好眼前工作,就能获得稳定报酬的公务员职位?

我相信任何一个精神正常的年轻人,都会选择尝试去报考公务员考试。

一方面是求稳定,一方面是面对现实。

毕竟,能够通过创业、深造或留学赚得盆满钵满的人,只是少数派的存在。

更多的年轻人,都需要脚踏实地面对眼前的就业和生活困难,先尝试去考研、考公,如果被淘汰了,再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过好自己的人生。

第6篇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college graduate, the competition of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becoming fiercely.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poor graduates is not optimistic. In order to promote poor university graduates employment smoothly, our country,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students should do their duty.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solving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poor college stud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就业难;对策

Key words: poor;college student;difficult employment;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8-0234-02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而高校的贫困毕业生在目前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加上贫困生个人的就业观、自身综合素质、家庭经济等特殊因素影响,他们更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贫困高校毕业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自身对工作具有强烈的渴求性,一个贫困大学生若能顺利就业,它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且可以负担起整个家庭的生计,甚至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所以,高校和社会更是应该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他们能否顺利就业不仅对于高校就业率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且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下面笔者就如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谈一下笔者的建议:

1 制定和实施灵活多样的政策以促进贫困生就业

高校贫困毕业生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国家应该针对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更加具体、系统、优惠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制度与规定;高校要建立健全贫困生就业机制来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国家要继续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目前,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我国已经建立了奖、助、贷、减、免、缓交学费、特殊困难补助等多层次的困难资助体系。随着贫困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需要国家加大资助力度和更多社会力量的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经济压力,使其在毕业时不要背负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贫困毕业生由于自身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熟悉艰苦环境的特性,如能让他们在当地基层就业,发挥聪明才智,相信他们一定能干出一翻事业来。因此,国家应加大力度缩小城乡两地就业市场的差别,改善贫困生就业环境,积极吸引和鼓励贫困毕业生去西部基层地区工作;同时逐步提高基层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报酬,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贫困毕业生的后顾之忧,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加大奖励力度,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大学生村官计划”的规模,积极吸引和鼓励毕业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贫困毕业生去基层和西部工作,缓解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减少毕业生失业人数。

2 加强就业指导,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针对目前贫困毕业生存在错误的就业观念,高校必须要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引导贫困毕业生要把理想与现实、用人单位的需求、总体的就业形势等相互统一起来合理抉择。坚持“先就业、再择业、然后创业”的理念,把握住所有可能的机会。强化贫困毕业生思想教育,通过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理想和信念教育,让他们形成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的理念,引导他们奔赴西部和基层,实现人生价值。

其次,要重视就业信息的指导,强化就业技能的培养。要从低年级开始、贯穿大学生涯不断对高校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及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贫困生展开就业指导教育,又要根据贫困生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适宜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更要在大学期间有规律地组织专家与学者对贫困生进行相关培训和指导,以提高贫困生适应市场就业的能力,并且组织贫困生走出校园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应为择业有困难的贫困毕业生按照适当比例配备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和贫困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提供全程化、个性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一对一对其进行帮助,使他们对自己作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让他们更好地了解择业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贫困生在就业方面普遍存在问题的调研结果及相关资料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教案。重点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准备、求职简历礼仪、求职择业的方法和技巧、就业政策与签约程序、就业形势与对策”等角度展开有目的性、针对性的指导。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就业训练营活动,通过职业测评、模拟面试、工作分析、就业技巧训练等活动,增强贫困毕业生就业信心,使其更好地了解面试程序,增加面试经验,提高随即应变能力,使面试成功机会增加。除此,还要积极推荐贫困生就业,特别注意关爱这个特殊群体,同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贫困生求职费用,减轻其就业压力。

3 建立校企联姻,提升贫困毕业生职业素质

通常,高校贫困毕业生在综合素质方面和普通毕业生有较大的差距。如语言表达能力欠缺、接触社会实际少、人际交往能力弱、实践操作不强等等。多数的高校贫困毕业生是贫困落后山区或少数民族的学生,交通的闭塞使得他们大部分人普通话较差,方言较重。贫困生的家庭背景、社会交往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要相对晚得多。很多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困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地位。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大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提出“有工作经验”的要求。要想使毕业生符合用人单位的经验要求,就必须使所培养出的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基本相符,实现“零距离”对接。要做到知一点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校企联合。所以要想提高贫困毕业生综合素质校企联姻是重要途径之一。

要使校企联合达到良好的效果,就需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指一个教师既有教师任职资格证又有教师以外的执业资格证书(如法律执业资格证书、工程师等),同时具备两种职业素质。将合作企业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书的专业技术人员聘请到学校兼职讲学,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一部分,让教师走向工厂,企业工程师走上讲台,使师资队伍更具实力;实现学科、专业建设与企业互动,利用企业的实验设备,对学生进行到企业和工厂的实验和实训,使企业不断带动学科、专业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用型研究所强调校企人员的互动、项目的联结,学科性公司将优势学科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交流会,双方相互交流,企业提出对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高校以此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

高校要对“订单式”培养模式不断研究。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就业市场的需要,而企业急需的人才学校有没有培养,贫困毕业生自己也难以及时准确的掌握就业信息,所以“订单式”培养模式应推广在毕业生就业中。按照合作单位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人才,降低贫困生就业风险;严格审核“订单”贫困生的综合素质,防止不良行为的出现;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其进行培养,是贫困生可以得到可持续发展,对其培养不能只考虑企业的现实要求。高校在对学生加强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贫困生的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4 疏通信息渠道,增强贫困毕业生的竞争优势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相对那些经济条件好、家庭背景优越的大学生来说,贫困毕业生获取的信息相对较慢、较少,对就业相关知识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等缺乏了解,这无形中给贫困毕业生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弱势。因此,通过疏通信息渠道,让贫困毕业生获取最新信息,增强竞争优势是有效途径。

首先,高校要广建人脉,建立全面的就业信息网络,充分发挥在校学生的社会关系网的作用,让社会充分了解学校的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人才模式等,提高学校知名度;要把优秀校友的社会资源加以利用,让他们帮助母校的贫困生更好的就业;高校还要充分掌握成功校友的法杖状况,让他们回母校招聘人才,将优秀贫困生加以推荐;除此之外,教职员工的社会关系也要充分利用,让他们介绍一些企业单位来参加学校的招聘会;利用好在校优秀学生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影响力,把学校宣传出去,让更多招聘单位了解学校。

其次,加强和各级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联系,打造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比如与各省市的人才交流中心官方网站合作,整合有利资源,发挥各自优势,集各方之力,打造人才多层次、专业多元化、服务多功能、社会影响大的跨省人力资源信息平台,满足不同用人单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专业的毕业生的需要。高校同时联合与各地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举办供需见面会,优先推荐贫困毕业生,帮助每一个贫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5 结束语

一个人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无法选择贫穷和富有,但贫困生同样拥有就业的权利。贫困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社会对贫困生产生的种种歧视与不公正现象以及贫困生个人自身因素的影响。高校贫困生同样是社会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开发西部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因此,我们期待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高校贫困生这个弱势群体,关注他们的就业问题,期待着贫困生就业难的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

参考文献:

[1]林如真.浅析贫困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资讯,2008,(7).

[2]李浩然.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职业圈,2007.

[3]孙长缨.高校积极引导和促进大学生走进农村基层[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21).

第7篇

量,凸显办学特色,提高社会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才能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良性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李兰军(1967-),女,河南鹤壁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统计引用和金融。(河南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67-02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促进和带动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高职教育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

遇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需求的

变化与更新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

育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办学质量,突

显办学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一、高职教育现状

(一)招生状况

据中国民教网教研室统计,2011年专科(高职)二批的录取

最低控制线降到了历史最低谷,每门课平均大约

30分就能上大

学。尽管如此,专科(高职)批次,尤其是专科(高职)二批的投档

情况显示,不少院校仍然生源不足,零投档情形较大面积出现。

有专家认为,部分高职院校已到了“生死抉择”的关口。究其原

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社会认同感不高。受传统的“唯士唯学,重士轻工”思想

影响,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心理,职业教育被

归结为“次等教育”。同时,还由于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建设中

的功能和价值缺乏宣传和引导,形成了尽管高职教育就业能力

提升,但依旧很难吸引家长学生的关注,社会吸引力不强。与全

国高校火爆的招生现象相比,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尴尬局面。这

种招生现象充分显示了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2.生源不断减少。高职院校生源急剧减少一方面与考生人

数逐年减少有关;另一方面,考生选择的多元化也是生源不断减

少的一个原因。有的考生觉得专科学历不值钱,选择直接就业;

也有不少考生选择复读,冲刺心中的名校;还有的选择到国外自

费留学,这些都导致了生源的分流。生源的减少也加剧了高职

院校的竞争激烈度,被淘汰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大,导致没有特色

的学校或经营不善的学校很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消亡。

3.实行注册入学,喜忧参半。从

2011年开始,有些省市开

始试行注册入学,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讲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

招生范围更广,招生自扩大了;忧的是办学实力一般的院校

很可能出现无人可招的局面。

4.专升本比例减少,影响高职院校生源。高职院校实行专

升本,可使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互渗透贯通,为高职毕业

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条件,也可以使更多家庭愿意让子女进入高

职院校。但是国家逐年减少专升本比例,使得高职院校毕业生

升学渠道受阻,致使许多考生放弃了入读高职。

(二)校企合作状况

高技能人才与知识型人才的最大区别之一在于,高技能人

才属于经营型的范畴,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必须依赖于经验的积

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

的技能型人才,它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校企合作。所以我

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以及适应市场经济的要

求,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重视校企合作。但现实

中,由于校企之间缺乏利益驱动和有效的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

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高职院校

和企业合作过程中的责权利的规定也比较模糊,因此,双方很难

建立起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校

企合作的深入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目前,校企合作在效果上普

遍处于自发性、浅表性、松散性的合作状态,校企合作深度不

够。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政策层面的问题。由于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国家和地

方政府在参与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方面仅限于舆论宣传、行政

鼓励,政府缺乏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缺乏相关法律

政策制度的保障,使得校企合作常常流于形式或难以为继。虽

然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在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培

养等方面得到一定提升,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的同

时在实践技能方面也能得到锻炼,学校和学生所得到的效益都

会比较明显。但问题在于,短期内的实习实训企业需为学生加

大投入,但利益却不明显。同时,由于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

对企业的激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校企合作

缺乏最根本的利益驱动机制,企业一方无利可图。另一方面,学

生到企业中实习或实训,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

和运行,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机密和知识产权问题时,由于双方责

权利规定较模糊,会出现许多问题。所以,企业出于市场竞争考

虑,合作热情不高,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

作,无法得到深入锻炼,无法得到真切的实践体验。因此,在目

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职院校主动向企业寻求合作,

导致的局面是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校企合作

只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相差甚远。

2.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弱。由于历史原因,目前高职院校

实验实训的条件不完备,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项目与企业

关联度不高,学校很难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很难满足

企业的需求,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因而,

对企业的研发能力、经营影响力、支持力较弱,这影响了校企合

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尽管现在多数高职院校实行“2+1”或

“2.5+0.5”教学计划,强调学生完成理论课后集中到企业实习,

但企业在临时性活动或其他任务需要用人时,学校因教学计划

局限往往不能安排学生去实践,对企业提供服务的及时性不够,

这也影响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二、高职教育实现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丰富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提升社会认同感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严

重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发达

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发展职业教育,甚至被

视为解决经济低迷、走出危机的关键因素。在发达国家,高职教

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视,反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各国提升高职教

育社会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为重,以质量取胜。如德国

的应用技术大学(FH),注重应用技术、注重学生实习,形成了适

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社会形象,向“FH进军”成为德国高

中生的梦想。因此,我们看到,培养出有别于普通院校的高技

能、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的职业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一

条出路,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欢迎,高职教育的社会形象才能得

以更新。因而,高职院校必须依据其特点,结合经济发展的需

要,探索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法,达到丰富内涵,提高质量,

提升整个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同感,实现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

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状况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提高企业的积极

性和参与度,可企业的动力不能仅仅依靠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

感,还需要有效的制度与机制进行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国家尽

快研究出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规,以及与法律法规配套的

可行性措施,从制度上保障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同时,制定校

企合作的相关优惠税法和激励政策,引导和激励校企合作,通过

政策导向,在财政税收、信贷奖励政策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引导

和激励校企合作。这样不仅可使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甜头,

认真履行校企合作责任和义务,也符合市场运作规则。在培养

过程中,企业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这部分支出单靠强调企业的

社会责任是无法长久坚持的,这就需要通过优惠政策或其他方

面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偿,如可根据企业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

企业材料的费用,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和特殊的财政资助政策等

(如银行贷款上的优惠支持),使得企业得以坚持下去,形成校企

合作的良好政策环境与社会氛围。

(三)校企合作需深度化

校企合作应在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企

业双方的利益诉求,根据不同行业或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全方

位的不局限于一种模式的灵活性深度化合作,培养出针对性强、

工作实际能力高的应用型人才。

1.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主动

力是区域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

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以及企业对技术发展的最新应用和生

产的直接需要来设置课程体系,在专业设置上紧贴市场需求,同

时,依据市场需求积极研发拓展新的职业岗位。一方面有利于

提升专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使高职院校的专业具有鲜

明的职业指向。高职院校只有找准了其毕业生就业岗位的具体

实践空间,形成其独特的优势,才能保持活力,实现良性发展。

在课程安排上,按照工作实际的具体要求构建高职院校的

课程体系,打破传统教育课程安排的局限性,遵循职业岗位技能

形成的规律,创造一个好的技能学习环境。注重实施“教、学、

做”一体化教学,把教学过程与实训实践过程紧密融为一体,努

力实现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2.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成功的保证,教育的成功实

施主要也由教师决定。高职院校需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

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

论知识,也要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基于此,目前我国高职院

校都在强调“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所谓“双师型”教师是指

以教师职称与行业技术职称为就业标准,把教师基本素养与行

业素质合于一身的具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熟练的专业实践技

能以及较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育工作者。但就我国高职

院校的发展来看,多数高职院校是由普通教育院校转变而来,或

由几所普通教育学校合并而成,原有教师基本上没有企业实践

经验,新招聘的教师也因刚从学校到工作岗位,没有企业生产的

一线工作经验。

因此,学校应强化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学校可采取分期、

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去顶岗工作或挂职锻炼,以解决教师实践

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与企业联合开发项目等活

动,不仅能服务企业研发,还能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使教师由

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转变,

真正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应选派专家、工程

师、技师等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企业人员完全按照学校管理要

求,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与教师、学生融为一体,这不仅可以帮助

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对于优化专业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也有着

重要作用,达到教学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双赢的效果。

3.课程考核标准与方法灵活化。为了提高就业率,高职院

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行“双证书”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学校

在学生职业技能考核方面,不应单纯用一张试卷来考核学生的

能力,还应让企业的专家、工程师、技师等人员参与到考核中来,

以实际操作水平和实践工作表现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创建技能

考评标准,真正实现学生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石卫平.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社会功能与社会地位[J].江苏教育(职

业教育版),2010(15).

[2]马树超.如何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第8篇

一、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一直是近几年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今年,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来自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495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559万。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610万。2007年和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中,仍分别有100万人和150万人尚未找到工作。去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大量企业纷纷减员增效,原定用工计划不断缩水,新增就业岗位明显减少,部分企业甚至放弃了每年例行的人才招聘计划。因此,深入分析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影响,对于目前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尤为重要。

从宏观来看,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总量就业矛盾,间接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近年来,在每年大量新增劳动力、失业群体再就业以及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背景下,宏观就业供求矛盾日渐突出。经济增长作为创造就业岗位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促进就业,国家实施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强调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但现实情况并不理想。

从微观来看,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纷纷减岗增效,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企业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微观主体,其劳动力需求状况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当前,金融危机已影响到实体经济。许多企业的经营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必将减少对员工的需求,减招或不招高校毕业生,这对原本较为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产业结构失衡。当前,我国制造业、加工业飞速发展,但知识密集型产业仍处于低迷状态:反映在劳动力需求上,则表现为“白领”型岗位需求不大,“蓝领”型岗位需求旺盛,甚至出现农民工比大学生更加吃香的就业“怪圈”。目前岗位需求主要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如法律、金融保险、会计、广告传媒、管理、营销等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但由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低、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难以吸纳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2,专业与社会脱节。近几年的统计信息显示,高职生就业率已开始超过本科生。特别是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高职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上手。高职生技术能力要比本科生动手实践能力强,这与一些高校课程的设置有关。一些高校开展的课程理论性过强,过于深奥,而实际操作性、可行性却很低,这与当前市场对技术人才的需求完全脱节。

3,就业观念落后。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起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已进行了十多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冠于大学生头上的“精英”及“天之骄子”的光环尚未褪去,毕业后就业时,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非大、中城市不留,非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不进。这种“精英心态”,已经明显不适应大众化时代的就业观,其结果。则直接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的局面并存,使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换已成既定事实。大学生转变择业观,不仅是社会的呼唤,也是我国长期发展的必然要求。

4,工作能力欠缺。客观地说,高校大规模“扩招”使大学生人数增加了,但“质”和“量”并不是成正比的。当教育成了消费,教育成了投资,教育成了产业,一切由经济利益起引导作用的时候,这必然伴随着入学门槛的降低、精英教育向全民教育的转变,也带来上大学的费用一路上扬,学生的精力不会再集中于学业上,会被打工挣钱、寻找工作所分散,老师也不必再认真授业解惑,热衷于教育“走穴”。教育水平因此而下降,学校品牌逐级递减。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全民过渡的初衷是好的,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结果可能是培养出大批平庸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一部分毕业生专业面过窄,社会适应能力弱。

三、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措施

1,继续解放思想。就业,事关千家万户,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当前,破解就业难题,第一位的还是解放思想。高校毕业生应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意识。正视现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如自主创业。刚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知识结构新,有想法,有胆量,不妨到基层、到西部大展身手,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同时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心态也要做好相应的调整,目前的就业形势,已经不能抱着“挑肥捡瘦”的想法,要多些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从而有的放矢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加强第三产业发展,这不仅可以大大增强经济发展对就业增长的带动能力,还可为高校毕业生开拓广阔的就业领域。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金融服务业、保险业、物流业、广告传媒、法律会计服务、咨询服务等。要促进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即制造业向产业设计、品牌营销、销售网络建设、物流管理、售后服务等上下游延伸,使企业的价值链向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建议国家制定专门的第三产业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配套政策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表现。因此,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增强高校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所在。教育体制改革应包括:高校学科和专业结构的调整、高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高等教育布局的调整等方面。同时,应当积极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的人才储备和培训制度。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学科或专业的毕业生在现实社会上一时还不适应,但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他们的价值和社会对他们的长远需求。解决这类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建立合理的人才储备和培训制度。这个制度应当是我国今后人事和劳动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已有多所南京高校正积极推行这一措施。

第9篇

关键词:档案;设计;意义

高校贫困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以笔者所在的系部为例,采集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所占同年级的比例三分之一左右(跟专业内容有关,调剂专业的情况较为严重)。其中,特困生所占比例为8%~1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存在,不仅制约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容易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降低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影响社会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通货膨胀、房价、油价等生活成本的增加,导致家庭经济的开支比重较大。国家为保证社会稳定、培养人才,在高校实施“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较为完善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正常的完成学业和度过大学生活。然而,社会普遍的、低俗的价值观和利益观也冲击校园的文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有些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上的矛盾转变成心理的矛盾。高职院校为确保实施资助政策的公平,也做出大量而繁琐的工作。就笔者所在的高校而言,工作重点放在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而这项工作的开展就是帮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档案袋。

一、档案袋的分类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袋的分类,以材料分类,分为纸质档和电子档。纸质档案内容丰富,便于工作者看到原始材料,诚信度较高,作假较难,便于成为佐证材料。电子档案内容简明,方便查询,条目清晰,利于数据挖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档案袋的有效设计及内容

纸质档案袋建立以个人为单位,每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档案袋,保证学生的隐私不漏泄,轻松度过大学的生活。档案袋如何有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工作者的查询效率、采集信息的准确度、及方便保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这些年所整理档案的心得。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袋设计的目的

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工作,是繁琐、效率比较低的工作。首先,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不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下,想方设计的开所谓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材料。由于,中国金融不发达、人口众多,民政局及相关部门不能一一核实学生家庭经济的真实状况。导致,我们工作者在这份材料的真实度要考究。通常,我所在的高校要求学生所开的家庭经济证明,需要村支部(居委会)详细写家庭经济情况说明,在到上一级部门(民政局等)签字盖章并留下联系号码。杜绝一部分的学生弄虚作假。其次,根据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来分等级,一般分为三个等级;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以学费和生活费为标准,二个费用都交不起的为特别困难;学费交不起而生活费可以提供的为困难;学费能上交而生活费不够的为一般困难。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活动情况等各方面因素考虑,又在这三个等级的基础上,有划分五个小标准:提一个等级、优先考虑、正常、降一个等级、停资助。家庭经济的贫困类型又分为九种情况:1、孤儿 2、烈士子女(含因公牺牲军人子女)3、残疾学生 4、无收入(指父母均丧失劳动能力)5、重病户(指家庭直系成员有重大疾病)6、低保户 7、双下岗(指父母均下岗)8、纯农户(指农村除农业外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家庭)9、低收入(指其他家庭收入不足以支付就学基本费用的情况)。这些情况的划分,都来自学生所提供的情况及证明材料,所以建立一个档案袋,既能帮助学生在资助工作上,享受公平的待遇,又能保护学生的隐私。

(二)家庭济困难学生档案袋内容的构成

档案袋内容如果过多,既会增加学生和老师的工作量,又会工作效率降低。如何筛选这些内容显得很重要。重要的信息表现出简单明了。我们提供学生一份家庭经济困难的申请表,表中包括学生个人信息、家庭成员信息、家庭经济情况、困难情况简要说明、班级、系部及院级贫困生认定小组的意见。学生提供民政局所开的经济证明、或其它直接证明经济情况(如低保证、病例诊断书等)。学生在校一卡通消费明细说明单,由学校一卡通中心提供。作为学生对消费情况的对比。还有,比如学生的生源地贷款材料、申请各种奖项材料等。

档案袋的保存以班级为单位,学号为编号,直接查找。每个档案袋封面做好内容表格,相应的塞取资料,也做到一目了然。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袋的不足之处

对部分档案袋的内容真假性识别差,对申请学生的信息还不够立体和全面化。发现一个学生的情况,除了要与学生交流,也要时刻的关注。比如,在一个宿舍其他的同学所了解情况,也许比我们工作者了解更多。所以,我们的工作也不能停留在档案袋所提供的信息和材料,也要深入了解其他的方面。其次,档案袋的内容更新较慢,工作者在每学期开学进行信息的重新确认和更新,不能做到时时更新。

三、档案袋建立的意义

档案袋的建立,也方便我们全面教育培养学生,让学生成为有良知、有道德、知感恩、懂情感的人,我们采取了下面几项教育措施:

开展艰苦朴素教育。在学生中提倡俭朴校园生活,不提倡奢华校园生活; 珍惜手中的钱,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不乱花钱。眼前的困难不代表一辈子贫穷,眼前的富裕也不代表一辈有高质量的生活。须知: 自古英雄出寒门,从来纨绔无伟男。教育学生不以贫穷为耻,同样也不以奢华为荣。正确看待眼前的困难。

开展感恩教育。请学生畅谈生活上的感想。引导学生,要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尤其是素不相识却能提供帮助的人。

开展自立自强教育。用蔡杨波学生的事迹来感召、教育和影响学生,讲贫穷不是我们占有别人的资本,如果贫穷还不努力那才是可悲。

档案袋的建立,无形帮助我们提高法律意识,完善隐私保密措施,积极推进贫困认定数量化,切实保护学生隐私权不受侵犯。

提高保护学生隐私的法律意识,这是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我们必须明确,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人格权,是任何公民都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大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学生的私人信息、学生的私人空间、学生的私人领域都是学生隐私权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绝对不能因为要对学生进行贫困认定,就要将他们的家庭隐私暴露并到处宣传。

完善学生家庭情况保密制度。进行大学生贫困认定,学生的家庭隐私和高校的知情权不可避免要发生冲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建立完善的困难学生家庭情况保密制度,尽最大可能保护学生的隐私权。首先,减少接触贫困学生认定材料的人员,缩小知晓学生家庭隐私的范围。贫困认定调查表要妥善保管,除了贫困认定小组的成员任何其他人无权阅览。其次,要求贫困认定小组成员提高保护隐私的意识,禁止他们向任何其他人透露贫困学生的隐私。最后,贫困认定的结果简单公开,尽量减少私人信息暴露。如果有个别学生对贫困认定的结果提出异议,则由贫困认定小组的组长给予必要的解释。

探索将贫困认定进行数量化,更好地保护贫困生的隐私。首先,尽管学生家庭状况各异,但是从贫困认定的标准来看主项基本确定,这使数量化成为可能。其次,数学建模工具的迅速发展,如统计数学、模糊数学的广泛应用,也为贫困认定的数量化提供了必要工具支持。因此探索将贫困认定数量化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无疑也是保护学生隐私权不受侵犯的最好途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