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循环经济的实例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2 10:18: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循环经济的实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循环经济的实例

第1篇

[关键词]塑料垃圾;影响;治理方式

一、塑料垃圾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塑料污染给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产品和功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比较典型的海洋垃圾类型有:大型废旧渔具,瓶子、塑料袋和其他消费性产品。然而,通过拖网捕捞方式收集的海洋垃圾中大部分是细小颗粒或微型塑料。这些微小颗粒可以携带大量污染物质,且包含着多种潜在的毒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就可以通过海洋垃圾而进入海底环境,对海洋生物存在有害影响。

渔业、交通业、旅游业、政府和地方团体的经济和财政都会受到海洋垃圾的不利影响。据报道,APEC地区每年由于海洋垃圾给渔业、船舶运输业和旅游业带来1.265亿美元的损失。最近一项报告也显示,苏格兰渔业每年因此损失16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渔业收入的5%。水产养殖业也受到影响。

海洋垃圾也是航海业的主要危险源,在海岸船舶救助活动中不断攀升的救助实例说明,垃圾足能够威胁螺旋桨正常运转。更深一步的考虑是,海洋垃圾会带来美学价值的破坏。垃圾会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感知力,结果导致旅游业收入下降。

二、如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循环经济的范式

一提到海洋中垃圾问题时,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扩大管理措施的范围而不仅限于改变废物管理实践。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末端处置”,而不是预防为主。每个区域采用的常用做法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对倾倒垃圾行为的教育,完善海岸垃圾罐条款的“3R”环节,港口设置船源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频繁的海岸和海洋清理活动。塑料企业比较支持这种“抛弃型”消费方式,教育和循环法可以作为一个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是适合于那些具有经济资源、经济规模更加易于实施高成本计划的发达国家。鉴于塑料废物总量在全球和区域都在持续增长,那么很明显,一种范式的转变在解决这类全球问题时变得越来越紧迫。

从“生命周期循环”的角度来看,从生产到单纯短期使用阶段,再到废物处置的资源使用这样一个轨迹,是废物积聚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因此,尽管塑料具备耐用性、应用广泛性等有限,一项最近的对工业上使用的不同种类物质进行的“生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与其他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质一样,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垃圾来源问题上,应该认识到海洋垃圾不仅仅是一个废物管理问题,这很重要。如此来看,通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方法来解决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是探索“绿色经济”内涵的潜在根据之一,该方法会促进单位经济产量所用资源最少,降低资源和不以增长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到塑料上,这就意味着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变,降低塑料的消费,增加“环境友好型”物质的生产,提高再循环再利用率,促进选择新技术新产品,创造一个条件供给的环境,如能力建设,新法律和标准的实施等。这些收益只有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才能感受到。

通过合作,可以帮助认识塑料产品的优点,比如包括那些与减少环境影响相关的合作。同时,减少海洋垃圾中塑料的数量问题也是挑战之一。在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上,同时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直接原因,如乱扔垃圾、不适当的废物管理;二是终极原因,这一原因所生产或交易的物质类型和数量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把物质仅做单一使用,短时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产生长远的可持续的环境影响。例如,塑料在发达国家经常被设计用来单独使用,而很少考虑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旅游业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会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缺少废物一体化管理的资金和基础设施。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在该产品已经报废的时候才考虑。因此,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对材料的“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不能仅仅体现可持续性,还要直接减少需要处置废物的总量,以此来减少该废物成为海洋垃圾的可能。

三、区域层面下的垃圾循环利用

从联合国区域海洋报告的说明中明显可以看出,海洋垃圾问题以区域为基础发生变化。同样,解决方法也应因区域而定。

一个比较恰当的切入点应该是,确定关于海洋垃圾具体类型(如消费废物、工业废物和包装)。确定依据很重要,来自于与垃圾相关的供应环节的所有步骤:比如它们在哪里?有多少?什么目的?如何达到首要目的?使用期限和用尽后地方会如何处置等。这种努力应该基于对易受影响地区观念和优先事项问题的考虑。接下来就是把供应环节的所有主要参与人召集到一起,组织一次有说服力的对话交流,旨在确定减少垃圾聚集的方法。这是一个“少生产废物”的办法,成为废物的物质需求减少,或利用更好地处置废物的方法来防止积聚。之后再通过执行一系列政策,如公共意识,发展激励机制和法规,来促进及时、长期的措施实施。最后,通过监测海洋垃圾范围的变化和个体执行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有效性评价,来衡量成功与否。

由于垃圾存在于国家管辖权以外的公海区域,很难追溯起供应源头,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首先来关注“末端管理”方法,如开展清理垃圾,同时进行教育活动,这些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长远来看,区域内近海水域垃圾输入量的减少也可以降低垃圾进入公海的总量。由于抽样数据正在不断表明,来自不同海岸的物质是如何在海洋适当位置形成垃圾的,那么“区域方法”为确定行动的优先权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

本文由(海洋垃圾污染之国际治理的范式转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HXS20141153)

参考文献:

[1]赵勇胜.固体废物处理及污染的控制与 治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版.[2]张原.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灾难.生态

经济,2015年第2期.

[3]马成恩.齐抓共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环境保护,2008年第10期.

第2篇

关键词:城市水循环经济

一、城市水循环提出的重要性

水是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但是,近年由于人们多注重水资源的经济性,忽略其循环的自然规律和健康性,导致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1世纪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世纪,人类社会只有建立起物质循环型的城市才能持续发展。张杰院士认为,社会用水的健康循环是循环型社会的基础,通过实现健康水循环,可以使水的社会小循环与自然大循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维系良好的水环境。

城市是人类生存环境给自然系统所加的最重负担。城市水生态环境是一个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高度人工化的环境,既具有自然环境的复杂性、易变性、难于恢复性,还具有人工环境独有的人类活动主导性,易受外界干扰性的开放性,输入输出不均衡性。城市化的进展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着水环境,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左右。为此,必须深刻地研究城市化对城市水循环要素的影响,采取科学的对策,健全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容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需处理好城市水循环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搞好城市水资源开发及保护以确保城市化进程的顺利进行。

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大操作原则,即3R原则。减量化属于输人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的流量;再利用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城市水循环也要遵循这三个原则。水循环经济是指运用自然生态系统中水循环运动规律重构水经济系统,使水社会循环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水循环过程中,形成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水闭路循环流动性经济。其内涵是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水循环经济性的社会。把经济社会建立在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基础上,改变过去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变成水资源——使用消费——污水再生处理——水再循环,形成水资源在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中的往复循环流动的闭路循环经济。

二、影响城市水循环的因素

(一)人口规模的增大对城市水循环造成影响

人口规模的扩大对用水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人类饮用、清洁都需要淡水资源,人口增加首先增加的是生活用水,这一用水量的增加基本上与人口同比例增加。而且,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可能会快于人口增加的速度。二是间接影响。现代社会人口的增加往往还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无论工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其规模的增长都会导致用水量的增加。不过,这种规律只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进程,具体到一个地区,鉴于不同产业对水资源消耗量的差异,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会对间接用水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定地域、特定阶段,因人口规模扩大导致的产业发展进而造成的用水需求变动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在水资源供给方面,北京市水务局数据显示,北京水资源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本地区降雨形成的水量;二是上游入境水量。北京市水资源公报显示,北京多年平均降水总量98亿立方米,蒸发约60亿立方米,形成总量约为37.4亿立方米的水资源;北京多年平均入境水量16.1亿立方米,二者合计53.5亿立方米。实际上,北京平均每年可以利用的地表水总量仅约为14亿立方米,加上25.6亿立方米地下水,共计约40亿立方米。

在水资源需求方面,北京每年生产生活用水总量约为34.5亿立方米(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为34.3亿平方米,2007年为34.8亿平方米,2008年为35.1亿平方米),40亿立方米供给,34.5亿立方米需求,北京的水似乎够用。但近年来北京降水量明显减少,入境水量也连续9年减少,从10亿立方米逐年下降到7亿立方米,与常年平均数据16.1亿立方米相差甚远。供给方面,北京可利用水资源往往不足40亿立方米;需求方面,随着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北京,用水量也在随着增加,导致北京地表水流出量少于流入量,以及地下水逐年减少。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北京市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措施,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都有所下降。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节水空间已经非常有限。况且,人口扩张,工业、服务业等生产用水也会随之增加。同时,随着公众对生态环境要求提高,生态用水也应当得到足够保证。就目前形势,一旦北京遇上连续干旱,情况就很危急。

(二)城市化的发展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第3篇

一、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的宗旨和特点

日本为了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协调,针对资源环境问题,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该机制由日本内阁成员与10位日本民间的有识之士组成。“环之国”的基本理念是彻底抛弃20世纪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模式”,谋求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简洁、高质量的循环型社会”,以及“以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为指导思想的、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了确保“环之国”的实现,日本开始了循环经济立法的建设。

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的基础是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而生产方式以及产品的整个流程是在全社会中完成的,所以必然要求全社会的各个力量一起来发挥在循环经济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日本的循环型经济立法不仅仅是政府行为,企业和民众,包括一些非政府组织都对循环经济立法抱有足够的热情,形成了全民动员参与推动法制建设的局面。

首先,政府起主导作用,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政策以确保循环经济的有效发展。《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中,规定政府要在实施有关形成循环型社会的政策时,采取必要的财政措施。国家预算中,要明确规定有一定的经费用以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建设,如给企业减税、补贴等财政优惠,鼓励和扶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针对循环型社会建设等目标发展社会调查,在社会教育中提供对环境问题的各种学习和实践的机会;给中小企业在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等等。

其次,企业也是发展循环经济立法的主体。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时候,日本企业就开始注重开发能耗较小、无污染的产品,特别是汽车工业,化学工业等,出现了如“零库存”的丰田、“零排放”的杜邦这样的企业。到目前为止,日本企业一直积极地应对并遵守“扩大生产者责任的原则”,这使得企业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从生产制造开始一直到用后弃置为止,都要负有一定的责任。更多的责任促使日本企业不断改进工艺和生产模式,不但要有经济效益,而且要达到环境的标准。

最后,广大社会公众一直参与支持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控制污染的手段已经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民众转变观念,自身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习惯和意识,积极进行自我教育。市民正确购物、消费,尽可能减少垃圾,生活耐用品同时有责任将垃圾严加分类、装袋等,日本政府也非常重视民众参与的力量,利用各种手段和媒体宣传加强公众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社会的意识。

二、日本循环经济立法体系的建设现状

日本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构建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从理论基础层面到涉及各行业具体相关操作的一系列法律,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系统。《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是整个法律体系里最基础的部分,是为快速建成资源循环型社会而制定的基本框架法。它的内容主要涉及循环经济和循环型社会的一些概念和范畴。如:把“循环型社会”定义为限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对可回收利用的废物定义为“可循环资源”;并制定了废物处理原则,即处理方式的优先次序。该法还明确了国家、地方行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国民的责任。要求各级政府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计划,并定期向国会汇报。企事业单位主要明确了“生产者责任制,”要求对产品从出售到最后的处置都承担相应的责任。国民也有义务承担废弃物合理再利用和循环的责任。

《促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基本法》是整个关于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法律体系的基础部分,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有了这样的基础,各个具体的产业领域就可以此来建立具体的具有操作意义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一些与资源回收和环境污染休戚相关的产业。《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是以循环经济3R原则为基础的关于如何在各行各业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的指导性法律。该法要求将以往单纯作为原材料的再生利用“1R”转变为“3R”,即减少废物产生(Reduce),产品零部件的再利用(Reuse),资源的再生利用(Recycle)。并专门提出了5项措施作为具体的指导。该法的适用范围为10种工业企业的69种产品,基本覆盖一般废弃物和产业废弃物的50%。

与《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性质相类似的还有《废弃物处理法》。这部法律主要对政府关于废弃物处理的政策法规的建立和实施作了一些规定和说明。如包装业,近几年产品在促销方面大力加强包装,很多产品包装就占了产品原料和成本的很大部分,所以如果不加回收利用,将是对很多材料,特别是玻璃、纸、塑料、金属等的巨大浪费。所以,日本颁布实施了《容器包装再生利用法》,对回收的种类和各方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另外,家电业、汽车业、建筑业等对原材料比较浪费的产业也都颁布和实施了相应的法律。《家电再生利用法》对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4种家电的回收作了各个方面的规定,包括各方责任、回收标准、付费制度等等;《汽车再生利用法》规定了汽车制造商,进口商要对氟里昂、安全气囊及破碎残渣等进行妥善的回收处理;经销商要将回收的废旧汽车交给拆解企业和汽车制造商进行拆解回收,拆解企业要妥善处理并进行回收利用;《建筑材料再生利用法》对建筑废弃物回收的分类、程序和责任方作了规定,强制要求对建筑物的建筑碎片和垃圾回收利用。另外,政府也带头在采购物品时重点考虑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产品,并以此制定了《绿色采购法》,促进国家机构和地方当局积极购买再循环产品,同时最大限度地提供绿色采购信息,还指定了采购的环境物品的种类。日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这为循环型社会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三、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模式上的启示

循环经济立法模式上主要分为“经济循环型”和“污染预防型”两大类。日本是采用“经济循环型”立法模式的典型国家。2000年公布实施的《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将整个社会活动纳入循环经济轨道,日本采用了金字塔型的立法形式,即先制定基本的和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法律,然后在基本法的统帅下逐步制定专门法或修改以前颁布的专门法,以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理论上讲,“污染预防型”立法模式虽然比“末端治理型”立法模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以发展与环境的冲突为着眼点,还是属于狭义上的环境保护理念,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经济循环型”立法模式是从社会经济运行的内部深处来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力求将产生污染物的数量降到最低甚至彻底清除或转换回收再利用,以发展与环境的协调为着眼点来杜绝污染问题、提高生态效率,属于治本之策。不同立法模式背后反映的是不同国家特定的历史条件、社会环境和法律传统。日本因为国土面积小,资源奇缺,因此迫切要求发展资源消耗少的循环经济,而且其很多技术已达到推行循环经济的水平,因此首先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构想,并依据其所属的大陆法系的传统,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我国的国家资源相对贫瘠,再加上法律传统,因此也应借鉴日本经验统一制定综合性或基本法性质的法律。

(二) 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内容上的启示

各国为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在立法中均采取了必要措施使政府、企业和公众合理承担各自责任,并公平合理地负担采取措施所需的费用。政府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承担的是一种制定法律措施并加以贯彻的责任。而企业责任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生产者责任。日本法律规范对企业的责任主要是排放者责任原则和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排放者责任原则是指排放物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对其进行循环利用的第一位责任。扩大生产者责任(美国称之为扩大制品责任,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是指生产者和销售者在其产品被使用之后,仍然负有对制品进行物质循环的管理责任。日本《循环型社会形成促进基本法》中明确要求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从事制品、容器等制造和买卖的业主有义务提高制品和容器的耐久性,完善维修体制。利用循环资源的技术可转化经济效益,因而由企业负责开发,政府、地方公共团体有义务进行协助。此外,日本在2003年5月还颁布了《环境立国宣言》,提出企业经营要促进环保,用环保技术扩大企业经营。日本把建立循环型社会的责任扩展到生产者,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公众的责任是要抑制产品变成废弃物,尽量循环使用,适当处置废弃产品。当然这更多是民事主体对自己的物的处置,因而与其说是公众的责任,不如说是法律对公众的一种号召。日本1993年的《环境基本法》是第一个充分考虑公众参与程序的法律。《环境基本法》中有关公众参与的法律规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明确规定了企业和国民进行环境保护的职责。《环境基本法》第8条第1款规定:“企(事)也有责任根据基本理念,在进行企业活动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处理伴随此种企(事)业活动而产生的烟尘、污水、废弃物以及防止其他公害,并且要妥善保护环境”。第9条规定,国民应当根据基本理念,努力降低伴随其日常生活对环境的负荷,以便防止环境污染。第二,重视民间环保团体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环境基本法》第26条规定:“国家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促进企(事)业者、国民或由他们组织的民间团体自发开展绿化活动,再生资源的回收活动及其他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此外,以环境基本法为指导,日本单行环境法对公众参与做了具体的规定。日本《大气污染防治法》第18一24条规定:任何人都应努力控制伴随其日常生活而向大气中排放或飞散造成大气污染的物质。

第4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激励相容;利益共生

引言

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能够克服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垃圾废弃物的排放等。近些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类逐步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增长模式,应该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下。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固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为了取得发展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沉重压力,激化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1]。高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逐渐增加,从1995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363亿元[2]257;同时新的污染在旧的污染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迅速增加,如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生产和广泛应用中产生的硫酸盐、硝酸盐等污染物[2]261。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的生态危机,唤醒了我们的危机与警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克服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性,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历史的统一,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必要的,唯有此才有可能践行“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

尽管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纷纷强调循环经济模式所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是不难发现,循环经济在中国的推进仍然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规定的生态型经济行为仍然难以有效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统一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仍尚未出台,地方政府继续热衷于gdp。循环经济在中国之所以距离成熟期尚远,是因为没有有效地解决激励相容问题。

一、以激励相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模式的演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若要实现因制度变迁所设定的绩效,就应当发挥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否则,冲突式的过程会影响绩效的可获得性。途径与方式的选择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把激励搞对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症结。循环经济作为时代中的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的思想,其推进应当遵循利益激励相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构建循环型社会。

(一)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为了降低经济发展的代价,以低代价谋得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模式固然是解决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方式,但是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发展,环境保护必须能够较传统的增长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否则就缺乏足够的动力促使各主体去践行循环经济模式。中国长期以来在分权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就是gdp,如果让地方政府因为实践循环经济模式而看不到发展绩效的可获得性,就会让地方官员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应当改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走出物质gdp,步入绿色gdp;改变经济发展的单一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以协调方式促进利益的相容性,激励地方政府主动地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性而非破坏性。

(二)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么是成本既定下的产量最大化,要么是产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化。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涉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冲突,能够阻碍循环经济的践行。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的成本显著增加,使得企业在有限的经营周期内减少了利润空间。如何创造出成本与利益的共生,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特别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新建企业(增量企业)因为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选择“管端预防”,门槛的抬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原有企业(存量企业)虽然因污染和废弃物处置的设立而选择“末端治理”,但是新建企业更高的运行成本,容易造成新旧企业利益分割的不平等,导致在完全利润导向的机制下,产生逆向选择,淘汰新企业[4]。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竞争显然是不利于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因此,必须权衡处理好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借助有效的财政制度来实

现成本与利益的协调。

(三)协调好微观、中观和宏观主体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模式,消费者遵循绿色消费模式;中观层面的中间组织采取社会投资推进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监管体制。目前虽然我们以战略性的角度强调了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但是企业寻找不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利润空间提升的贡献。不同层面主体的利益无法实现协调,利益的冲突必然成为了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限制因素。因此,实现利益的共生,让企业、居民、中间组织和政府形成共同的利益链条,可以减缓循环经济模式的限制因素而增加促进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时候,更加关注企业的即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居民的绿色消费与幸福指数,营造出类似于日本的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社会氛围。

(四)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以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到不同的区域。选择循环经济模式的地区固然享受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益处,但是该地区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选择成本。而循环型社会的益处也能够被其他区域所享受到,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合作。所以,应该从制度设计方面权衡处理好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尽管循环经济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不能因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剥夺了发展的平等性,目前看来,生态补偿机制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涉及与发达国家就循环经济问题谈判的时候,必须从全球性发展的义务承担角度,促使发达国家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排污权交易制度。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才能促使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二、结束语

人类能够做的并非是应当做的[5]。人类应当从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客观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求实践过程中的人化自然,正确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将社会本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毕竟“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6]。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把激励搞对,实现利益相容就是推进循环经济应当把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1.

[2]刘本炬.论实践生态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3.

[4]刘学敏,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深层障碍[j],经济纵横,2005,(7):15-17.

[5]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

第5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城市垃圾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09-03

城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是人类文明成果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排放量迅速增加。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垃圾处理的科技水平和基础设施落后,中国城市垃圾绝大多数未经处理就堆放在城郊,仅有少量经过无害化处理,因此资源化程度很低,远不能适应城市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需要,形成一个“垃圾产生量增加—环境污染加重—治理费用上升—财政资金不足”的恶性循环。

循环经济是当今国际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以循环经济为核心,对城市垃圾进行综合利用,一方面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再生资源的供给量和使用量,减轻资源调查的依存度。提高对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水平,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城市垃圾概述

1.城市垃圾的概念。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商业垃圾、市政维护和管理中产生的垃圾,而不包括工厂所排出的工业固体废物。从卫生角度看,城市垃圾是一种城市环境污染物,它污染城市环境,影响城市市容,而且危害市民的健康,阻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但从资源的角度看,城市垃圾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它含有许多可综合利用的物质和能源。若能回收垃圾并将其资源化,不仅可减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还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资源。

2.目前中国城市垃圾的分类和特点。城市垃圾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五类:食品垃圾、普通垃圾、建筑垃圾、清扫垃圾、危险垃圾等。按化学成分分为有机垃圾和无机垃圾两类。其主要特点是:(1)数量大:随着生产的迅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消费量的增加,生活垃圾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加。此外,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用品的广泛使用,也使城市垃圾排放量不断增长。(2)品种多: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垃圾包括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两部分。工业废渣主要包括煤矸石、粉煤灰、钢渣、高炉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废渣等。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茶叶、碎玻璃、金属制品等。(3)变化大:科技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使垃圾种类更加多样化,尤其是电子垃圾日渐成为困扰全球的大问题。

3.城市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1)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并对土壤造成污染。(2)堆放产生高浓度的渗透液严重污染水资源。(3)堆放产生的大量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4)造成蚊蝇滋生,传播疾病,影响环境卫生和居民健康。

二、城市垃圾的污染防治

1.城市垃圾处理现状。(1)城市垃圾混合回收的方式加大了垃圾资源化的难度。中国城市垃圾基本上属混合回收,从回收的垃圾中分选有用物质,在目前分选技术差的情况下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城市垃圾的资源化。(2)城市资源化技术较落后。中国城市垃圾中的无机成分多于有机成分,不可燃成分多于可燃成分,不可堆腐成分多于可堆腐成分,且大中小城市又各有不同,因而资源化难度大,经济效益较差。(3)城市垃圾资源化的资金不足。中国城市垃圾处理费用主要来自政府,金额有限,而建大型的卫生填埋厂或焚烧发电厂均需大量资金,从而造成城市垃圾资源化基础设施差。(4)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善。当前,中国把垃圾处理的重点放在减量上,对垃圾资源化不够重视,无相应的资源回收法,管理差,且目前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的资源化。(5)资源化意识淡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改变,资源的回收观念淡薄,回收难度大。

2.城市垃圾的处置目标。解决垃圾问题的目标是将垃圾减容、减量化、资源化、能源化及无害化处理。(1)减量化。当前处理城市垃圾的国际潮流是实施“综合性废物管理”,其中有一项工作就是动员全体民众,包括厂商、流通部门和消费者,把垃圾的产生量减下来。其行动口号是:A减少浪费;B物尽其用;C回收利用。这是从垃圾源头抓起的一项重要措施。当垃圾总量、体积大大降低后,就可减少垃圾运送、汇集中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垃圾减量化的潜力是很大的,而其现状并不令人满意。(2)资源化。固体废弃物混在一起是垃圾,而把它们分开后加以回收利用就会成为资源。把大部分垃圾转化为资源,一方面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可以缓解资源危机,同时节省垃圾处理的费用,这是一举三得的好事。(3)无害化。城市垃圾处理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无害化。城市垃圾的无害化首先要从源头抓起,减少有毒有害垃圾的产生。如工厂应生产无毒害、无污染的产品,生产中采用“绿色化学”或“绿色工艺”——这里原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几乎所有反应物中的原子都变成产物中的原子,反应又是一步完成的;化学反应和生产工艺中使用的溶剂、介质等是无毒害可循环使用的,甚至是零排放。产品出厂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包装,甚至应提倡零包装。其次,在终端处理时应采用新工艺,采用高新技术妥善解决垃圾处理中产生的污水和有毒害的气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害化处理的目标。

三、运用循环经济进行城市垃圾处理的主要措施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中的垃圾填埋、垃圾堆肥化、垃圾焚烧、垃圾分类收集系统、分类回收系统等环节反映了循环经济中3R原则。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过程中强调树立循环经济观念,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要以循环经济原则规范自己的环境行为。

1.填埋处理。垃圾填埋历史久远,是普遍采用的处理方法。因为该方法简单、省投资,可以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所以世界各国广泛沿用这一方法。从无控制的填埋,发展到卫生填埋,包括滤沥循环填埋、压缩垃圾填埋、破碎垃圾填埋等。垃圾填埋处理的循环经济意义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1)填埋厂最终形成新的土地可以重新开发利用,既提高了土地的附加值,又能尽快地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2)垃圾填埋沼气是一种可回收资源,具有很高的热值。

2.堆肥处理。堆肥是中国、印度等国家处理垃圾、粪便、制取农肥的最古老技术,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研究利用的一种方法。堆肥是使垃圾、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技术已从建立简易垃圾堆肥设施发展到建立机械化连续堆肥化设施,目前在四川和北京开展了城市垃圾制备生物复合肥的生产。堆肥处理是利用微生物分解垃圾有机成分的生物化学过程。在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有机物、氧气和细菌相互作用,析出二氧化碳、水和热,同时生成腐殖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垃圾的消纳作用,二是作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的作用。采用垃圾堆肥作土壤改良剂或土壤调节剂,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机质成分,提高农作物产量,将城市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还原大自然,从资源化角度看,是最理想的处理方法。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垃圾堆肥化的应用。

3.焚烧处理。焚烧是指垃圾中的可燃物在焚烧炉中与氧进行燃烧过程,实质是碳、氢、硫等元素与氧的化学反应。垃圾焚烧后,释放出热能,同时产生烟气和固体残渣。热能要回收,烟气要净化,残渣要消化,这是焚烧处理必不可少的工艺过程。焚烧处理技术的特点是处理量大,减容性好,无害化彻底,焚烧过程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可以实现垃圾的能源化,因此是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垃圾处理技术。通过焚烧可以使可燃性固体废物氧化分解,达到去除毒性、回收能量及获得副产品的目的。几乎所有的有机性废物都可以用焚烧法处理。对于无机—有机混合性固体废物,如果有机物是有毒有害物质,一般也最好采用焚烧法处理。焚烧法适用于处理可燃物较多的垃圾。采用焚烧法,必须注意不造成空气的二次污染。日本以及欧洲的瑞士、瑞典等国在一般焚烧法基础上,还发展了高温与中温分解,使垃圾在1650℃以上的高温下基本或完全燃烧,将其释放的能量作为能源回收。

4.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城市垃圾蕴含着大量的废纸、废塑料、玻璃、废旧电器等资源。如在中国城市垃圾中,废纸的含量约占2%~12%,每收回一吨废纸,可以重新造纸800千克,节约木材4立方米,节约用电400度,节约煤炭400千克,节水30吨;玻璃类制品约占中国垃圾总量的1.87%,利用1吨破碎玻璃回炉可以节煤1吨,节约用电400度。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采取垃圾分类的收集方法,不仅回收了大量资金,使垃圾得到回收、循环利用,而且大大减少了垃圾的运输费用,降低了垃圾的处理成本,如美国2000年废纸回收率达到50%。

四、循环经济在处理城市垃圾中存在的问题和体系构建

第6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成本管理;措施 

1、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是通过对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再利用进行经济的发展,是在物质的循环基础上发展经济的模式,具有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特点。循环经济在进行发展过程中,能够实现废物的资源化、减量化及无害化,使经济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平衡性的维持,实现资源的重复高效利用,改变传统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经营模式[1]。 

2、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发展现状 

2.1环境管理成本加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环保意识的强化,企业的生产不能再依靠消耗自然资源换取利润。所以,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企业为了规避对环境的破坏,就需要加大对环境领域的经济投入。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环境成本已经成为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构成,而且还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2]。 

2.2战略管理成本上升。企业的运营和发展是需要一定的战略发展和定位的,当前发展中,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中,战略管理已经占据突出地位,并逐渐成为保障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而我国企业管理的某些层面还局限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所以,循环经济发展中,强化战略成本管理成为最为紧迫的管理方针。 

2.3质量管理成本增加。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增大,质优价廉的产品成为顾客的最佳选择,进而有效的占据市场。所以,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成为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保证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尤其是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质量成本管理已经是势在必行的课题。 

2.4生产工艺成本增高。为了适应高强度的竞争压力,许多企业加大了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并不断地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工艺流程和运行机制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尤其是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应用环境,会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设备的更新和人员的培训,在极短的时间内造成巨大的成本损耗,而这些都将归入企业的生产成本。 

2.5销售成本管理不当。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下,企业会通过市场条件和自身的技术优势,压低服务或者产品价格,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盈利。但是,一些低消耗性的产品会受到循环经济的政策制约,利润空间不断下降,使企业的销售渠道不断减少,使销售成本管理难以进行[3]。 

3、基于循环经济提高企业成本管理的措施研究 

3.1建立、健全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循环经济下,要求企业强化成本管理,加大对成本的控制力度,这就需要企业对生存成本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在思想观念和技术方式上进行改变,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建立符合当下市场条件和国家政策的制度规范,在建立过程中,要形成高效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规范的各项要求能够有效实施。当然,前提是制度的建设符合企业发展实际,要保证制度的可行性。 

在企业进行制度完善的同时,需要国家进行强有力的支撑和管理规范,加强对成本管理的规范力度,使其制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规范法律体系建设。企业的成本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日常经营的预测、核算、控制及监督,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通过管理控制降低企业生产成本[4]。所以,在进行相关制度建设时可以从管理内容出发,通过制度规范,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企业的高效快速运行离不开完善规范的成本管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通过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实现快速有效的经营。万科地产的经营方式就是通过有效的成本管理和制度规范进行的,对于其他企业的制度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加强市场的宏观调控,节约资源与成本。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富论》里第一提出了“市场是无形的手”的论断,他提倡开放市场,通过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理论使市场进行经济的自我调节和控制,但是他的设想过于理想化,市场的自我调节具有滞后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并不能完全有效的解决所有的经济现象。于是凯恩斯主义便应运而生,他从经济学的宏观角度出发,认为在市场经济出现混乱和不平衡时,需要国家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和经济干预,将政府和市场放在合作的位置,认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质量和基本走向起着决定作用。经济的运行和发展证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都有各自的弱点和局限性,通过协调互补,可以使经济的发展更加高效稳便。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高效运行,所以在循环经济的社会条件下,需要加大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在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和收支平衡的大环境中实现企业效益有效快速增长,通过宏观调控,可以弥补市场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使整体经济可以健康有效的运行,推动是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时,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辅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是一种间接性的调控,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有利的引导,并在法律规范的约束下有效的运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在有效保障市场的前提下,企业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能够在有效的指引下强化企业制度和成本管理,使企业资源能够合理有效的得到利用,减少成本的损失和浪费,从根本环节上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 

3.3加大环境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运行中,市场和民众对企业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要求增高,加大了对企业监督力度,使企业的生产运行处于公开的状态,在有效的监督管理中高效健康的运行和发展。当然,不能在实现合理有效监督之后就降低对企业的审计管理,企业需要规范会计工作,进行会计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接受会计部门和内部设计部门间的监督,使企业账目做到账实相符,通过审计工作的进行,可以使企业的经营更加规范合理。所以,在进行审计工作时,需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监督。 

首先,从单位内部来看,企业需要加大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规范要求,防止审计工作中出现弄虚作假现象,建立完善的企业监督管理机制,另外,其他部门对审计工作也需要进行规范监督,保障企业整体环境的规范。在企业资源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专门的部门对内部的审计工作践行有效监督。 

此外,最为复杂和重要的是对审计机构的监督。机构自身需要加大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整体而全面的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从而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并且要将审计工作做到政务的公开,接受专业人士和民众的检验,做到公平、公开的以德治审,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最后,需要国家的制度规范进行约束管理。审计工作是对财务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的一种监督机制,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会面临众多的诱惑和挑战,这就需要审计人员有极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的职业素养,但是仍旧不排除职业道德不健全的现象发生,这就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在政策上予以有效的支持和管理,对违反审计规范的现象严惩不贷,使审计监督具有良好的运行环境。 

结语 

市场具有极强的波动性,难以进行估量和预测,这使得成本的控制不能很好的进行下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必然趋向,所以,在此环境中进行成本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使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实现企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当然,为了适应循环经济的市场条件,企业还需要从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以全新的面貌去适应全新的市场。(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宝荣.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浅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5,05:82. 

[2]张益玮,罗亿洋.循环经济的企业成本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4:108. 

第7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经营战略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221

为满足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的需求和使用量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开采过程造成的污染问题开始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1循环经济的内涵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能源的利用上主要体现为“高耗费、低利用、重污染”,循环型经济在资源能源的利用上主要体现为“低耗费、高利用、低污染”。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循环型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系统概念,循环具体指的是在特定的系统内部展开运动的过程,循环经济的运作系统是由资源、技术与人才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大系统。新型的经济概念,在经济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个要素,不但要构建资本与劳力的循环系统,还要构建资源的循环系统。新型的价值概念,在开采、使用资源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对自然环境的修复与维护,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重新理解以往以为是废物的可循环利用资源的内在价值,从而展开二次利用,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新型的生产概念,在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不管是选择材料、设计产品、规划操作流程,还是处理废弃物料,原则上都要求进行清洁性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投入,最大可能地延长煤炭产品的使用期限,最大努力地降低废弃物排放。

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1)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煤炭企业的能源利用率。过去我国粗放式的煤炭开采方式对资源依赖度极高,不仅增加了我国能源压力,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而循环经济强调减少污染、清洁生产、废物再利用,这也是提高煤炭企业能力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增长转型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过去我国煤炭企业产能的扩大一味地依赖能源、人力和资金投入的增加,而忽视了企业管理、设备技术升级、人力资本培训等其他方面的投入。这使得企业长此以来缺乏制度机制上的创新,发展模式陈旧,技术设备落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运用先进的节能、清洁、再利用等生产技术,实现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推动企业不断引入和学习国内外先进开采技术和设备,逐步改革企业经济增长模式,培养独立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经营战略选择

1)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产业。为较好应对煤炭企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企业必须加大各类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力度,如引入和开发洁净煤技术,由此即可保证煤炭企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产业迈进,企业的耗能和排放均可得到较好控制,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也能够实现长足提升。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煤炭企业必须保证工业化生态效应的最大化发挥,煤炭相关的资源发展产业应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以此形成能源可循环使用的产业链条,煤炭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即可获得有力支持。

2)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作为产业集聚化的具体表现,产业链条的拓展可保证煤炭企业更好践行循环经济要求,因此企业应以煤炭产业区域工业化发展作为基础,以此推动产业链条的进一步拓展。具体来说,煤炭企业需以煤炭资源洗选为根本、以资源洁净燃烧为中心,以此真正實现煤炭资源的优化与转化,以煤炭资源为中心产业链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可由此得到保障,煤炭资源的高效、洁净使用也能够顺利实现。

3)坚守环境保护职能。煤炭企业必须认识到自身的环境保护责任,并合理应用经济措施实现环境的保护。结合循环经济理念,煤炭企业可结合实际构建环境责任机制,并基于区块划分将环保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由此企业全体员工均可参与到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工作中。同时,煤炭企业还应探索煤炭资源的开发补偿与环境补偿机制,真正践行“破坏者恢复、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原则,通过应用市场调控和价格杠杆,即可实现最优化的煤炭资源配置,环境保护也能够获得更为有力支持。

4)制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煤炭企业通过制定可循环型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利用煤资源的产业标准、重点资源能耗行业的节约设计标准以及煤炭资源再次利用的品牌标识标准等促进可循环型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规范与标准,强化煤炭企业的环保执法检查与监督力度,逐渐把可循环型经济发展推入法制化道路。

4核算形式选择

1)建立绿色会计制度。煤炭企业应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并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由此实现会计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建立绿色会计制度。绿色会计制度可用于分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及资源消费三者关系,并通过确认、计量、分析、报告的会计处理明确煤炭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管理工作开展可由此获得有力支持,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管理效益可由此明确。

2)建立绿色审计机制。为解决传统会计处理方式下煤炭企业存在的核算失真问题,绿色审计机制的建立必须得到重视,由于绿色审计能够将环境、能源、资源纳入审计范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得到较好保障。绿色会计核算需严格遵循合法性、公允性、真实性原则,煤炭企业也需要重点推广绿色审计机制,以此按照企业先行环境保护资料即可明确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配合检查、监督与意见发表,煤炭企业绿色经济责任便可得到直观评价,企业循环经济管理投入的准确判断、发展新机遇的掌握均可得到绿色审计机制的有力支持。

5制度体制选择

1)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煤炭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制度,通过组织专业人员负责循环型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并在自身发展制度和战略规划编制中结合循环经济理念,煤炭企业即可通过完整系统的工程理论明确循序经济视角下自身的发展原则、方法、目标,循环经济发展可由此大幅深化。

2)构建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制度。为提高员工的创造性、自觉性、主动性,煤炭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同时结合煤炭产业发展规划为方向,即可更好践行循环经济要求,有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煤炭企业即可保证所有员工均能够较为正确、深入的理解循环经济发展概念。

第8篇

关键词: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2月23日

循环经济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具体就旅游业而言,循环经济的理论思想非常切合旅游的实践属性和发展要求,在旅游业内积极有效地发展循环经济,综合体现了科学发展我国旅游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论述生态经济时提出的,它是相对于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而言。它要求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将清洁生产、生态设计、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使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使物质和能量能够在不断进行的循环和流动中得到充分、合理和持久地利用。简言之,它追求的是一种高效益、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

二、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问题分析

(一)相应法规体系及监督机制不健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迅速,而旅游法规建设严重不适应旅游市场发展的要求,现代旅游企业制度和现代旅游行业组织还没有建立,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管理机制。由于旅游经济管理涉及到旅游、财政、物价、公安、交通、文化、劳动和卫生等政府职能部门,具有综合性,要求必须通过政府牵头、部门联合行动,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经济管理体制不完善,各级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任务不明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职权相对比较薄弱,职业素养高低不同,难以形成强大的旅游经济管理合力,也就难以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旅游经费投入侧重不合理。旅游产业囊括了吃、住、行、旅、购、娱六大要素。由于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较少,财政相对困难,这就间接造成了对旅游设施的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建全,导致天然优良旅游资源的严重浪费闲置。由于旅游服务设施只有少量投资,导致旅游服务和设施不配套与落后,这就造成了花大量人力、物力、时间开发的旅游资源却没有实现有效的利用。旅游景区主要通道的道路周边绿化程度低,连接游览景区的道路和景区内游览通道的建设落后,污水、垃圾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非常薄弱,这些都制约了旅游经济管理的高效运作。

(三)重开发、轻保护现象严重。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各种旅游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盲目开发活动和游人不当的旅游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严重违背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不仅在资源开发之初不考虑环境和资源问题,在某个已经开发的资源遭到破坏后也没有及时进行保护和弥补,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到完全破坏。这种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完全是鼠目寸光的行为,更谈不上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了。为保护而保护的纯事后行为也经常发生,即在开发旅游资源之初完全没有考虑3R原则,当造成严重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后果时才意识到保护,后果是以资源的破坏和高额的治理费用为代价。

(四)旅游产品不精致、无特色。产品供需错位是现在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旅游景区的产品往往没有特色,沿用的是以往的主体和方案,不能进行个性化产品设计,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导致游客数量的逐渐减少,难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些旅游景区尤其是主题公园试图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新颖的体验,但由于缺乏独特性设计、游客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客源随之慢慢萎缩。另外,旅游产品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行业的高失败率。

(五)景区超限量接待现象严重。可持续旅游的首要标志是旅游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因此,作为旅游环境系统与旅游的环境承载力,应成为判断旅游业是否能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随着旅游产品和大众旅游需求之间的矛盾凸现,旅游供给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眼前利益的驱使下,许多旅游景区并没有对旅游区的承载能力进行科学的考查,特定的时期旅游景区人满为患,严重超出了环境的承载力,不但导致旅游资源破坏和退化,而且还会引起生态系统失衡和环境质量恶化。

三、循环经济视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创新

(一)系统观创新。旅游业是一个综合集成式的复合系统,不仅涉及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及相关产业,还涉及旅游管理者、开发经营者、当地社区、当地居民、旅游者等的行为,也涉及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科技等自然与人文要素,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建立起系统控制、系统优化的系统观。循环经济观要求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从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大资源观、大开发观、大发展观。必须从大局出发整合好旅游资源,用品牌景区、景点带动周边的旅游景点发展。通过社会化投入和市场运作,实现旅游资源有效整合,增强旅游产业的发展活力。要对旅游发展未来状态进行科学的设想、设计,使旅游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二)经济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按照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充分发挥知识经济、体验经济、技术经济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充分考虑旅游资源承载力、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社区承载力、旅游者心理承载力等旅游承载力体系,以保证旅游业科学、有效地发展。要做到旅游区域管理与环境容量相结合,既满足游客舒适、安全、卫生、方便等旅游需求,又保证旅游资源质量不下降和生态环境不退化的条件下,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这是旅游经济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以免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利用,实现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不能有效地控制游客数量,就可能发生游客过分拥挤、破坏生物栖息环境和天然植被的局面。

(三)环境伦理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建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树立新的环境伦理观。环境伦理的核心,是建立真正平等、公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和谐发展与共存共荣。应认识到人类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人以外其他生物、物种、生态系统以及自然界所有的存在物具有其内在价值,生态系统和自然界还有其系统价值,有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的最高产物,对其他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负有伦理责任。实施旅游循环经济应培养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育环境的伦理情操,并将环境伦理运用于节约资源、生态恢复、环境整治、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绿色消费、护育自然等之中。遵循维护环境的生态平衡,尽量开发不影响或少影响生态环境的旅游项目,特别要根据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不同类型来开发不同的旅游项目。

(四)生产观创新。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其“3R”原则要求在发展旅游业过程中采用清洁生产、节能生产、节约型生产、再生型生产、绿色生产等生产发展形式,树立起新的生产发展观。在旅游开发建设和产品设计过程中,在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置过程中,均要遵循生态系统平衡原理,按生物链发展要求,采用新的生产发展观来运行,以求经济、社会、生态的统筹和谐发展。在生产中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14001的实施,以“绿色采购”、“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理念引导企业组织的发展方向,促进各类组织节能降耗、减轻污染、提高效益。

(五)消费观创新。旅游循环经济要求人们改变消费观念,提倡旅游的精神文化消费、适度的物质消费,尽力做到消费文明化、减量化和无害化,提倡合理、健康、有限量的消费行为,努力使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人类与自然之间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旅游绿色消费要求以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再利用。完善“产、学、研、官、民”的合作体制、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在政府采购中,确定购买旅游循环经济产品的法定比例,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等。“3R”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改善要求以政府和企业为主体,鼓励支持政府、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加强社区参与,促使全社会关注旅游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宣传教育体系创新。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前提。旅游循环经济需要加强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企业和社区公众提高对规划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并将有关规定落到实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及各种文学艺术等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加强舆论监督;将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等基础知识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法制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使社会各阶层人群了解并认可旅游循环经济,在旅游区建立各种标识系统或通过各种媒体和手段等,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旅游和绿色消费等。

四、结论

循环经济是解决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面对旅游业现存的种种弊端,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适合我国的国情,也是构建环境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旅游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载体,是增强国家旅游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

[2]王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6.11.

第9篇

(一)企业成本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意识淡薄

现如今企业统计成本的措施依然是沿用原来的方式,只是单一地统计原材料,人工,宣传,销售各方面直接花费的资金,完全不考虑生产过程中材料的损耗,废物的产生,污染的排放等各项环境成本。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长此以往,企业往往因为环境破坏等各方面因素无法获得长久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企业在成本管理时,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各方面的管理意识十分淡薄,过分追求眼前的利益,管理方式并不合理。忽略甚至逃避环境成本,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对环境破坏情况不管不顾。有些企业,只是单一地记录下了环境成本,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也没有根据环境成本对自己的生产线做出调整,导致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二)管理方式落后,尚未形成一个合理的体制

随着计算机以及数据库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管理业在逐步改变原有的纸质管理机制,逐渐向数字化模式靠拢。但是,系统的缺乏,方式的落后,导致企业在成本计算时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查找信息比如各项成本时也特别费时。而且,环境成本一直遗漏,无法在环境破坏给企业一个直观的印象,导致他们无法相应地对自己的生产模式,资源利用等方面做出调整。

二、企业采取哪些措施才能保证循环经济的顺利展开

(一)紧跟循环经济的“3R准则”,建立健全企业成本管理体系

循环经济的”3R准则“,即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在成本管理时,我们也应本着这样的准则,循环利用可支配的资源,让成本管理走上正轨。良好的体制能够保证企业成本管理的顺利进行。企业成本管理这样繁琐浩大的工程,也需要一个合理的体制让其规范化。在成本管理的预算,抉择,计算,分析,控制,考核,审计等各个环节,建立一套适合本公司的运行机制,督促员工在体制下进行成本管理,有条不紊,高效便捷。

(二)加强对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

企业成本管理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相关人员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同时,由于市场的瞬息万变,管理方法也要随时适应市场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的培训,加强他们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保障他们有足够的实力坚持循环经济下的成本管理方法。

(三)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用创新的思维解决问题

企业在发展中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状况,随之的成本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如果成本管理人员只是一味沿袭老一套的思路,会导致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地进行下去。所以,成本管理人员必须要学会创新,随机应变,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根据不同的情况稍作调整成本管理的方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进行成本管理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措施,让成本管理更合理,更高效!

(四)加强监督,建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监督系统

为了保障企业成本管理的健康发展,监督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即使建立健全了成本管理体系,我们很难保证企业人员不在利益的驱使下做出一些违背体系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企业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我们必须建立企业成本管理监督体系,保障各项督查都能顺利进行,一方面,大力打击不合理的行为,用惩罚的方式督促企业,保障他们切实有效地坚持循环经济。

三、小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