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0:18: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有机合成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有机合成”是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选修5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一章最后一节的内容,是新增加的一节内容,重点讨论有机官能团的相互转化和逆合成法在有机合成过程中的应用问题,是对有机化学学习的一个概括和升华。处理这两类问题所需的有机知识,学生在前面几节刚刚学过,分析这两类问题所需的思路、方法、技巧则在必修内容中也已经学过。因此,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未知的问题,这好比学生带着指南针走进陌生的世界一样,充满挑战,更充满新奇和乐趣。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针对“有机合成”教学内容“以旧析新”的特点,笔者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采用“活动教学”这种方式实施教学,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活动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情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学具操作等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觉等在大脑指挥下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活动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视为任务驱动、全身心参与的团队活动过程,教师只是作为“辅导者”的身份出现,课堂(不局限于教室内)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区域,师生活动呈现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导的倾斜模式。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内部驱动力。具有强烈学习兴趣的学生根本不需要教师逼着、管着,自己就能主动学习。“活动教学”恰恰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三、活动教学的设计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给活动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客观条件。要使活动教学取得预期的效果,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的科学设计非常关键。教者事先要将精心编制的活动流程(又称活动方案)印发给每位学生,好让学生按照活动方案上预设的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反映再作有的放矢的评析和强调。要使整个活动教学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亦即既放得开又收得拢,教者要将功夫用在活动方案的编制上。下面是笔者新近设计的一则“有机合成”活动方案。
【学习目标】
【关键字】 : 激发兴趣 形象比喻 任务驱动教学 实例教学 问题教学 条件迁移教学
目前中学算法程序设计是围绕 Visual Basic ( 可视化的 Basic) 展开的。从教师来说 , 本章的内容比较难教 , 从学生来说 , 我校绝大部分都感到难学 , 而从网上得到的其它市学校有进行程序设计模块教学反馈来看 , 程序设计这一部分内容是最难教学与掌握的。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 我认为一方面在于程序设计本身的枯燥、严谨 , 比较 难理解 , 另一方面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背景。所以 , 我们教师在组织程序设计教学中应 该更有针对性 ,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学习特点和接受能力。
一、激发兴趣 , 增强求知欲
在教学中我发现 , 由于很多程序设计都涉及数学知识 , 导致部分数学差的学生慢慢 对程序失去兴趣 , 最终退出学习 ; 我还发现 , 大部分学生可能对程序设计语言不关心 ,但当把他们大脑中的兴奋激活时 , 往往会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 从而主动学习 程序设计语言 , 并亲自在编程中验证问题 , 还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查寻资料 , 扩大知识 面。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 , 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 , 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 而是一种享受 , 一种愉快的体验 , 学习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兴趣。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 , 让学生成为 学习的主人 ,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 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 逐步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 借助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 , 尝试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 才能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 从而圆满实现教学目标。尊重他们的个性 , 挖掘他们的潜能 , 激发他们的兴趣 , 使兴趣发展为能力 ,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二、形象比喻 , 贴近生活
信息技术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 , 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 特别是程序设计中的一些概念、算法。作为老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 , 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 , 这需要老师多钻研教材和教法 , 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 , 形象比喻的方法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如 : 学生在理解变量的概念时 , 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 有两个瓶子 , 一 瓶子装了油 , 一瓶装了水 , 如何将两瓶子里的液体互换呢 ? 有的学生立即就能想到借用第三个瓶子的方法 , 与程序设计进行类比 , 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变量的概念了 , 这样比喻学生容易接受不容易忘记 , 掌握了这个方法后 , 还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 , 拓宽学生的思路 , 让他们有机会创新。 ( 引导方法 : 进行提示 , 用两个数据的和或差解 决问题 , 不需借用新的变量 )
又如讲到编写程序的步骤时 , 为了描述清楚传统的程序设计和 VB 程序设计之间的区别时 , 我举了个例子 , 传统的程序设计就像我们做一道菜 , 做菜所包括的工序 ( 买菜 一〉洗菜一〉切菜一〉下锅炒 -> 上碟等等 ), 描述了做菜的整个过程和步骤。传统的程序设计 过程是像做菜一样 , 描述的是模拟要解决的问题的过程。而 VB 程序设计则是面向对象的 , 是采用事件驱动的 , 就如做一道菜 , 里面有很多对象 : 菜、刀、锅等对象 , 它们都有着不同的属性 , 例如 : 菜的属性是叶绿、茎白 , 这些对象发生了哪些事件。 VB 程序 设计要描述的就是发生在某一对象的事件。这样进行类比 , 学生较易理解 , 也可加深印 象。
三、循序渐进、逐步过渡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中小学教科书《信息技术》初中版选修课本中有关 VB 程序设计方面的教学内容 , 像大多数教授程序设计的课本一样 , 一开始介绍诸如算法、 流程图的画法、对象、对象的属性、方法和事件等一系列的在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 的概念 , 然后介绍程序的建立和运行 , 最后介绍 VB 语言基础、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数组 , 虽然从知识的逻辑结构体系来看 , 这样安排是合情合理 , 但是从一个初中学生的 认知规律考量 , 一开始就学习一些难懂的、晦涩抽象的东西 ,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并 且容易伤害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 决定一开始先不讲基本概念 , 结合课本内容 , 采用类比、自然过渡的方法 , 通过介绍一些实例 , 让学生在做中自己直 观地去体悟这些概念 , 在操作的过程中 , 不用讲解每个概念的含义 ,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 很自然的就能体会出什么是对象 , 什么是对象的属性和方法 , 如何在界面内添加对象、设置事件等等 , 然后再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 就能很好地理解这些概念了。又如在和学生探讨 VB 软件的打开、程序的建立和保存、软件界面等方面的知识时 , 让学 生自己探索着找出 VB 操作和以前所学软件的异同点 , 由于学生们己经学过 Word 、 Excel 等应用软件 , 对这些相似的操作己非常熟悉 , 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教学设计
一、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因此,高职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应当能够从职业岗位的第一线起步。具体地说就是:我们的学生应能够解决岗位上的实际问题,具有自我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他们不是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领域开发、设计工作(与本科相区别)的人才,更不是仅满足于在第一线充当劳动力(与中职相区别)的毕业生。
二、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高职学生就业困难。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是社会、学校、个人三方面的因素。(1)社会因素。①学历歧视。学历歧视就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过分关注文凭,追求名牌院校、高学历的毕业生。他们认为学历越高能力就越强,其实现实工作中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高职学生的业务能力并不比本科生、研究生业务能力差。②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很多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他们把中高职生当成廉价的劳动力,起薪较低,不但不和他们签订劳动合同,并且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更不用说“三险一金”等社会福利了。(2)学校因素。①专业设置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盲目开设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并随意调整课程设置,造成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②高职教育需求的硬件环境有待完善。高职教育需求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师资力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我们的教师应是“双师型”教师,即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及技术应用能力。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也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并未经过实践的培养及锻炼,试想这样的老师又怎么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学生呢?二是实践实训条件,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很多高职院校实践实训条件难以适合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实践实训条件落后,学生的实践实训环节跟不上,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高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这也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的实现。(3)学生自身因素。我们所说的高职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他们找不到自己理想的职业,而绝不是根本找不到工作。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有些毕业生求职的期望值过高且不切实际。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放不下架子,不愿意从基层做起。在这种状态下求职所面临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再有就是部分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踏实肯干的作风和务实勤学的上进心。
2.高职学生“厌学”现象严重。高职学生虽然是进入了校门,但是他们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及学习都没有充分的准备。首先在知识上,高职学生对基础课程学习的结果是不太理想的,否则不会进职业院校。其次在心理上,多年的学习成绩不佳以及老师和家长的责备、冷漠,已在学生心中深深积淀,使他们对各种课程都怀有厌恶情绪,认为老师讲的东西无用、没趣,为了得到毕业证书,又不得不勉强应付。由于面对的是这样的学生,高职教师也开始产生职业厌倦感,不愿意与学生交流,大多只是应付教学工作而已,根本不考虑如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乐趣、学有成效”。
3.高职内涵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目前高职的规模已发展到极限,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高职“内涵发展”的目标。众所周知2010年将面临“高职生源挑战”,面临如此严峻的形势,高职院校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使之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品牌特色专业更多。那些不重视内涵发展没有质量的高职必将会在“洗牌”中被淘汰出局。
综上所述,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解决学生“厌学”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求质量的内涵发展,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实现。可见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改革势在必行。
三、高职教育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评定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质量的好坏,关键是看能否通过有效的训练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因此作为我们高职教师应抛弃传统学科型课程教学观念,以符合高职特征的教学理念来指导高职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高质量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以强化职业能力目标为核心。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在进行高职课堂教学设计时不能首先考虑要讲授哪些知识、怎样讲清这些知识,而是首先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确定明确、具体、可检验的职业能力目标,然后再思考用何种项目、方式、手段、素材对学生进行训练以实现既定目标。
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应是以教师为主体来传授知识,而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来对他们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因此课堂教学设计重点应放在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上面。
3.以项目为驱动,以职业活动为训练素材。所谓的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预算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项目侧重于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例如我们可以把一条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视为项目,但不可以把高速公路本身称为项目。我这里所说的项目则是指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要求学生完成的具体事项,如“制作年度报表”、“制作某种零件的工艺图”等。课堂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职业方向,以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以职业活动作为训练素材,才能使课堂教学贴近职业岗位实际,做到学用结合;才能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能力训练。
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课程不能从概念出发,要打破过去“先学后做”的习惯,采取“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的方式。这就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当中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零距离就业有极大的好处。
5.符合认知和能力形成的规律。从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来说,先是对事物初步认知(即实践)的多次重复在大脑中形成经验,经验的积累进而提炼归纳为规律,即理论,而理论的形成则可以反过来指导人的实践。因此课堂教学设计应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和知识认知的规律,如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等。教师在课堂目标的设定、训练项目的设计、训练素材的选择,特别是训练过程控制等方面都应符合上述认识规律。要从初学者的角度来考虑,从直观实例出发。
6.注重过程考核。考核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有力措施。因此我们教师每堂课都应设定合理且可操作的考核方法及制度,对学生完成项目的情况及其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表现(如纪律、学习态度、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进行恰当的考核。
四、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及内容
1.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包括职业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首先要确定职业能力目标。确定职业能力目标必须以学生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必须做到明确、具体、可检验。其次再确定知识目标,确定知识目标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关键词:工学结合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设计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工学交替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
1、课程设计理念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任务为基础,在学习中获取理论知识,在工作中锻炼职业技能,课程力求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采用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
2、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
(1)课程开发与内容设计。课程体系开发遵循“目标职业群职业调研/职业资格研究核心岗位群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学习情境(课程内容)设计最后教学组织设计”,构建以项目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课程组专业教师、相关课程专家对企业岗位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进行专业调研,确立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针对毕业生可能从事工作的性质、任务、岗位责任等基本情况选定实践专家,再由实践专家、课程负责人以及专业教师召开研讨会,构想典型工作任务框架,三方汇总典型工作任务调查结果,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详细描述。专业教师、课程专家针对学习领域的描述,确立课程设计方案和课程标准。
根据旅游企业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的需要,课程内容围绕旅游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展开。课程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创业品质、创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课程学习领域的确立。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与行业企业结合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通过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确定的教学单元。
本课程设计按照典型工作任务,将其划分为若干个项目进行教学,并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其实施,促使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
(3)课程学习情境的设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能完全体现课程的教学特色:一是工学结合特色,完全采用企业案例,项目载体即是旅游企业项目,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第二是开放性教学特色。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开放的环境,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学习动能呈逐渐上升趋势,教师的角色由讲解型转变为指导型,学习动能相对要渐渐减小。第三是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旅游管理专业考取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作为子项目,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技能。
(4)课程教学组织设计。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来进行教学组织。 综合当前传统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工作任务及项目完成的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课程内容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重构、序化。体现教、学、做理论实践一体化,重新开发了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学习情境描述、考核标准等教学资源。
(5)教学手段与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课程内容及教师的教学特点,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演示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案例分析教学法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要模拟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紧贴企业实际,提高课程岗位实习的适应能力;采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示旅游工作过程,规范业务操作要领,提高学生对旅游业的敏锐度及洞察力。
3、课程建设目标
要突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传统学科型课程是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内容。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要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重新组织和设计教学内容。
要打破学科型课程教学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实施方式,形成主要进行任务实施、学生主动构建融教、学、做一体的实施方式。改变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实现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
4、教学模式的创新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参照旅游企业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旅游企业专家、学院教师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小组,经过反复研讨和论证,制定新课程标准,使课程开发多元化。
(1)课程结构项目化。打破了传统的课程结构模式,将旅游企业的工作过程依次划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工作任务的转换。每个项目包含有若干个工作任务,其内容包括相关知识、任务实施、工作案例、旅游企业案例等。任务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2)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方面的综合、职业技能与知识创新的综合。在课程开发时,注重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相一致,使得课程载体由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具体的任务。
(3)课程实施一体化。首先要聘请旅游企业专家负责实践教学,融教师、“管理人”为一体;其次做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将教室搬到实验实训室或现场,融教室、旅游企业为一体。为检验课程教学效果,注重落实学生评价、教师评价、督导评价和社会评价环节,我们建立了相应的评价规范程序及方法体系。
(4)“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设计既要注重技能培养,更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培养旅游企业岗位群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服从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设计理念,走出去,请进来,以其成长阶段的典型工作任务构筑由低级简单任务到高级综合任务的框架,系统化地设计工作过程。
三、结论
围绕旅游管理企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实施课程建设,新课程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融课程建设与企业岗位一体化,开发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课程模式目标取向由“知识本位、能力本位”模式改革为“素质本位”模式的课程;课程的“现实目标”取向改为“未来目标”取向。选取实践专家成长所经历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教学内容和实习实训项目。学生通过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与实施,促进其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通过课程开发与建设,也提升了教师教学水平及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陈至立 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R].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北京,1999。
一、精心预设,为生成起航――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起点
(一)准确把握教材,预设有料“问题”。
教材是“大纲”或“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或重组。如在利用Dreamweaver网页制作进行文本编辑时,我就进行了整改,设计了一些有料“问题”:能否在Dreamweaver网页制作中进行文本编辑时利用Word强大的文字处理功能,使Dreamweaver网页中的文本更优美,进而预设Word中的艺术字能否运用到Dreamweaver中?请学生实践操作。一旦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开放性的问题,把学生富有个性色彩的知识、经验、思维、灵感等都调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学的“动态生成”呼之欲出。
(二)关注学生认知起点,预设弹性方案。
如《利用表格制作网页》这一课,我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了一个弹性方案,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堂课中都学有所获。
层次一:对于低层次学生的要求,只需会在网页中插入表格,并在表格中输入文字和插入图片即可,对表格编辑不作要求。
层次二:对于中层次学生的要求,先美化表格,内外边框粗细设置为0,背景添加颜色,适当加高加宽行高、列宽,然后在编辑好的表格中添加文字和插入图片。
层次三:对于高层次学生的要求,除了美化表格外,还要美化网页,使网页图文并茂,令人赏心悦目。
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三个方案进行练习,自主性大大提高,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己建构的空间。
二、不拘预设,为生成导航――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虽然课前我已经为自己的课堂进行了精心预设、合理安排,但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问题是无法预设的,因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中,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有时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不能让活人围绕死的教案转,应该让新的问题成为新的课堂的生长点,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富有灵性,彰显精彩。
(一)活用、整合预设,动态生成。
课前的多维预设为教学活动的展开设计了多种“通道”,也为精彩的课堂生成提供了广阔空间。如在Dreamweaver网页中编辑文字时,我预设的第一步是最简单的直接利用Dreamweaver中的文本编辑功能,第二步才是利用编辑文字,再把编辑好的文字“复制”“粘贴”到Dreamweaver中,但因为本身这段网页文Word字是从网上直接下载下来的,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发现连最简单的首行空两个字符都不太容易完成,而且编辑下来的文本预览下来没有什么实际效果,也就是说,编辑和没有编辑没有很大区别,怎么办呢?这时就应活用、整合预设,先把网上文字“复制”“粘贴”到Word中,通过Word强大的文字处理功能,编辑、美化好文字,再把此段落“复制”“选择性粘贴”到Dreamweaver中,就会发现网页中的文字变漂亮了,学生会觉得眼前一亮,既加深了Word的文字处理功能,又学到了Dreamweaver中的新知识,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瞬间生成。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教学的新进展、新情况,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活动方案等,在脑中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
(二)放弃预设,创造生成。
一、汽车生产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对于中职学习的汽车生产课程来说,它具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工作就必须要先了解汽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教学设计轻实践重理论
汽车生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如果学生仅在课堂中学习理论知识而不进行实践操作,就根本无法完成教学的目标。当前中职汽车生产课程中由于考虑到设备损耗,以及学生实习等问题,常常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
2.课程教学设计内容落后于行业水平
对于中职教育来说,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性人才,不同学科的学习科目有很大的差距,汽车生产也是如此。教师在设计汽车生产课程教学时,应在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也要结合目前汽车生产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进行教学大纲的设计。目前中职院校由于设备老化,部分院校并未产教结合,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落后于行业整体水平。
3.课程教学设计不能因材施教
由于中职学校招生标准较低,学生之间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差距。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距,教学内容要针对所有的学生,而不是极个别成绩优异或成绩落后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透过学生之间的差距,找到他们的共性。当下课程教学设计往往是以班级中学习能力中等偏上的学生为设计对象,这导致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知识的进度越来越慢。
二、汽车生产课程教学设计解决对策
在教师设计课程教学前,除了认识课程的特点之外,还要牢牢记住课堂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学也是围绕着学生。根据笔者近些年来的教学经验,主要总结了以下几点课程教学设计方法。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设计
由于汽车生产是一门实践型较强的课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并且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如认识汽车整体结构,让学生亲自动手熟悉拆装方法。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教学内容与知识,此外还要根据岗位标准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例如使用专业工具、零部件安装等。
2.根据岗位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不同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专业素质要求也不相同,在汽车生产厂家中也是如此。目前在汽车生产行业中,实力较强的企业已经运用了自动化生产线,无需工人亲自操作,对于人才的需求主要是对机器的控制方面。而较小的生产企业依然靠人工进行零部件的安装,这就要求工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中一定要熟悉目前汽车生产的流程,并且将这些内容结合到课程中去,让学生尽快熟悉汽车生产行业的内部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向学生介绍目前汽车生产厂家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将来进入用人企业打好基础。
3.结合学生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课堂中的主w是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这一点。在课程教学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课程安排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改变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并且接受新的知识内容。教师传统的教学设计也要及时进行改变,将过去按照教材内容的教学设计方式变成按照学生的状况进行教学设计,也就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
三、汽车生产课程教学设计反思
1 旅游线路设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改革的原因
(1)课程课程性质决定了必须实施一体化改革。旅游线路设计课程属于专业核心技能型课程,以前是通过理论教学实施教学,以理论知识内容为主,学生不能学以致用体会不到学习的获得感。
(2)学生对旅游专业知识的掌握分散,缺乏系统性。目前的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大多缺乏科学性,专业课程开设没有合理序化,整体衔接不好,造成学生理解不透测,学习难以拓展。
(3)以学生为主体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在慕课、微课等丰富多样性的课程选择大背景下,学生对课堂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行以学生对主题的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也是高校进行自我诊断与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2 旅游线路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改革路径
2015年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到2018年支持地方建设200所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6年10月在南昌举行的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指出:优质校建设基本遵循的办学理念就是要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产教融合实施与落地的有力保证。
本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构建立体课程教学体系,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开发课程内容,研究教学方法,产教融合,开发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具体改革路径如下:
课程教学形式改革。经过专业委员会论证,将过去每周4学时的理论课程形式改为集中在2周教学,每天6节的典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学校实训条件,集中与分散教学形式相结合,让学生专注于课程。这十分类似于企业的集中岗前、岗中培训,具有很强的征对性与实用性。
教学大纲及一体化教学方案改革。结合旅游企业培训需求,制定灵活性的教学大纲、一体化方案。作为课程整体设计考虑,一体化教学系统是结合理论与实践,蕴含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教学内容,根据培训大纲和教学整合方案的目的,构建职业能力综合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实施各个教学环节,确保整体目标的实现。
(3)教学方法改进。根据学校教学资源条件和企业提供的平台,融合教学内容,改变学生角色以达到教学目的,推进教学从“知识转移”向“知识的转化”转变,促进教师从“单一”向“以行动为导向”的转变;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模仿”到“主动的实践和创新”;以“固定课堂、集体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向“专业的课堂外、实践工作室”的转化,以“口述、黑板”改为“多媒体、网络化、现代教育技术”。
(4)考核方式改革。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是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结合对人的智能认知,课程采用了“过程性考核”+“多方式评价”的考核方式相结合。多种方式评价有:通过小组任务,对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S能力考核;结合企业提供的平台销售专线产品,对沟通能力考核;通过制作产品宣传广告,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考核;引进企业对产品的指标考核,如点击量、访问量、成交量等指标,全方位考核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竞争的压力,培养较高的职业素养。
3 产教融合的旅游线路设计课程一体化改革实施
产教融合即旅游企业将物资或信息资源或灵活的实践活动提供给职业学院,配合职业教育开展教科研活动,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培养的优秀学生可以参与旅游企业产品研发或参与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推动旅游企业竞争,更好的为旅游企业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服务。“产教融合”的标准并不在乎与多少个企业合作,而是在于专业、课程的标准是否代表产业最新的技术水平。
旅游线路设计课程一体化改革的产教融合具体实施如下:
(1)结合旅游市场发展趋势,选择专线旅游供应商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聘请企业专家,整合并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产教融合落地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合作协议内容包括企业与学院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企业提供信息平台或者开放端口给学生使用,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景中学习,既保证了教学质量,又增加了企业的收益,达到双赢的效果。企业提供的专家属于智力资源,也是双方合作的一部分,更是教学过程完整性的保证。
(2)加强教学过程设计,保证教学质量有效性。产教融合不能只做表面工作,要真正把一体化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还需要严把教学质量关。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生完成课程教学可以根据旅游企业需求取得相关的实习证明,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严抓课堂教学质量落实课程的改革,课后通过比赛等活动促进教学成果的消化。
【关键词】高技院校;触动式教学;人才培养
一、高技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触动式”教学法课程设计原则
1.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掌握旅游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旅游管理能力和基本素质,能在旅游服务第一线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旅游管理人才。
2.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力争体现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特征
在进行人才市场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将旅游管理的核心课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根据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开设课程顺序等进行重新调整,同时,根据各门课程的相关性,增加、删减和合并了一些课程,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课程教学内容重复,又力争使所设课程更加符合旅游市场需求。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教、学、做,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二是在导游培训室模拟导游,以小型独立项目教学为主,突出导游讲解等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是校园模拟导游,成立校园导游部,以校园为景区,开展模拟导游实训,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第四是顶岗实训,构建了万绿湖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和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训平台,学生利用课内实训时间和课余时间实际带团,实施工学交替,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强化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形成优良的职业素养。
3.以能力为本位,注意强化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
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实践性很强。为了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理论授课的基础上,我校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强化对学生的实践教学,以形成相对于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课内专业教学实践;二是课外集中教学实践,即就业实习。
4.把握课程设置的相对动态性变化
旅游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在不断地变化,专业课程设置也要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时地加以调整,开设系列前沿性课程,并建立及时更新课程内容的有效机制。使课程内容的更新体现信息化、综合化和动态化,使学生能及时了解世界旅游业最新的发展变化,开阔眼界,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提高自信心和开拓能力,始终与旅游市场的发展相适应,也适应旅游产业对人才的扩张性需求。
二、高技院校的旅游管理教育教学设计内容
1.校内专业技能教学体系的设计
校内实践环节教学主要针对《导游业务》、《旅行社信息系统》、《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酒店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等课程,让学生在校内的实训室,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单项的服务技能训练。这种校内的课程技能训练只能让学生掌握服务和操作流程的基本规范,而不必刻意将学生培养成熟练工。因为在仿真的环境中不可能培养出真实的对客服务能力,而且各旅游企业均有自己的管理特色和服务标准,所以校内实训没有必要把学生训练成所谓的“熟练工”。校内专业实训更强调的是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技能或操作流程初胚形成,技能的塑造和定型应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中顶岗实训来完成。在校内实训室建设方面,近几年来许多高职院校建设了大量的仿真型的模拟餐厅、客房、酒吧、前厅等,但是酒店服务技能相对简单,学生上手也很容易,所以笔者认为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上,酒店技能方面的实训室不必投入过多,应该把建设重点放在导游技能实训室、旅行社和酒店信息系统实训室上。
2.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为使本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培养旅游企业服务、管理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课程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和旅行社的资源优势,聘请旅行社专业人员参与教学方案的设计。选取教学内容的指导思想是:以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为此,本课程组与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合作,调查了导游服务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以导游服务的典型工作项目为主线,统筹考虑前导、后续课程内容,参照国家旅游局导游人员资格证、景点讲解员证等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等来选取教学内容,在将导游工作序化为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突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要通过有计划地到饭店旅行社景区等旅游企业兼职、挂职或是带队实习等手段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要求讲授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景区管理、餐饮客房运作与管理、旅游电子商务等相关课程的教师到企业中去,收集案例、开展调查研究,培养“双能”学生离不开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水平。
4.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将学生导游服务能力的培养分为初级导游技能和高级导游技能两个层次。初级导游技能培养针对导游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通过导游实际带团过程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任务,培养学生导游制定导游计划能力、创编导游词能力、熟练的景点讲解能力、才艺表演能力、有效地与游客协调与沟通能力、并能正确地处理应急事件与危机管理能力等初级导游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饮食文化、客家风俗习惯、相关景点地理知识及历史文化知识、交通知识、处理突发事件的原则和方法等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爱岗敬业的高尚的职业道德。
高级导游技能的培养根据实际能力的考核和学生的兴趣与潜力,利用校内的导游培训室,通过情景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文化专项能力、特殊游客护理能力、设计组织娱乐能力、外语导游能力等高级导游综合素质。
5.合理设计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
与旅游企业开展联合办学,通过产学相结合的方式,把课堂“搬”进企业,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实现教学方式的重大改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并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保证学生每周有两个半天的学习时间;学院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组织教学。顶岗实习结束后,按双向选择的原则,企业与愿意留下来就业的学生签定就业合同。这样,学生边上课边实践,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能使专业技能水平快速提高。同时,企业提前介入人才的培养过程,提高了人才利用效率。
三、小结
1.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风景区、旅行社的优势,调查旅游行业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工作岗位的能力、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以实际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以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学习任务的职业情境,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2.实施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依托校内旅行社大学城营业部、校园导游培训室的教学资源,学生在导游培训室上课,课后把校园景点作为学生导游演练的舞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校内模拟导游和在旅游景区跟团带团”的实践,培养职业技能,构建导游服务的知识体系。这一过程将课堂与实习地点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教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3.采取“以赛促学,以奖促能”的导游能力培养手段
通过每年一次的导游风采大赛,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导游综合素质。导游大赛邀请河源市各大旅行社、景区负责人、政府公务接待处等专业人员亲临现场,将学生该课的成绩评定与获奖证书挂钩,以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自主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Abstract: Due to students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ere is a large gap in students' learning consciousness, learning achievement, learning attitude, ability of social practice. This is reflected in higher vocational marketing course teaching, including two aspects: one is that students with strong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have a poor learn; the other is that students with a good learning attitude always have a weak social practice ability. So how to adapt to different types of students to carry out related teaching work, teachers need to design the teaching about professional courses seriously, and take double parallel projects mode to carry out related work of teaching.
P键词: 双项目并行;课程;教学设计;优化
Key words: double parallel project;curriculum;teaching design;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4-0202-02
0 引言
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是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营销策划与商务管理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执行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怎么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管理与策划理论,具有较强市场营销业务水平与策划组织能力,是高职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必须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1 高职院校双项目并行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是根据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相关专业的技能性人才。而技能性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有很好的专业理论做基础,更要有与之理论知识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因此,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以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企业实际工作为重心的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中,也应一方面通过模拟工作场景进行项目化的操作与分析,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将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切入至专业化的教学工作中,以能够胜任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为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营销策划综合能力的实践能力。就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而言,项目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2 高职教育“项目化”课程的主要特点
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的主要特征:学习内容是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课程的编制与教学实施必须打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实现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横向构建;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两张皮;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实际工作,从学院到企业现场的过渡,真正达到就业准备教育的目标;学习的教室或实训中心是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者仿真的工作环境;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安全生产等非常重要的职业意识和素质也得到有效培养。
3 营销策划课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3.1 处理和获取相关信息能力
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营销策划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处理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才能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工作,才能使其制定的策划方案更加科学和可行。在这方面,需要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去思考研究,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步步提高其工作技能。要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能在未知的领域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渠道。
3.2 创新能力
营销策划工作中,创新是营销策划方案灵魂所在,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方案,才能真正打动企业的决策者,才能使得营销策划方案在实施后得到良好的工作效果。那么,在高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也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的活o轻松的教学氛围,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发散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进一步促使学生具备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达到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营销策划方案制定得更具有创新性、超前性,同时又不脱离工作实际。
3.3 拓展知识能力
营销策划人员要想制定一份优秀的策划方案,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做为积累。而做为高职院校而言,学生一般都在学校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工作经验欠缺很多。为了弥补学生的此种能力的欠缺,需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并对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的能力,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知识面的扩充,使其在未来的营销策划方案制定时,更加专业化和技巧化,为其未来就业与职业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3.4 表达与写作能力
我们都知道,营销策划方案制定的再完美,也需通过合适的渠道将其呈现给企业负责人,并获得认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实施。在这方面,就需要营销策划人员具备良好的表达与写作的能力,能够将一个营销方案以合适的文字表达出来,同时,能够针对本策划方案做M一步的详尽的说明与沟通。这就需要一个是文字表达,一个是口语表达,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培养学生表达与写作能力,是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
4 双项目并行的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
4.1 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平台,达到“真学、真做”效果
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优化过程中,采用由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教学设计,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双教学工作。在营销策划教学中,教师采取由学生给出多个策划模拟项目,让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来选取。然后,围绕该策划项目,由学生制定相应的方案,制作PPT,在课堂汇报与演示。整个过程中,由学生整理资料,设计线路,宣传讲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授课目标。如在《会展策划》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上,教师在对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教学模式和方式。通过将该课程分为展会策划和展会实施两部分来进行教学实施。整个学期,学生分组策划了6个活动,经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最终选择比较科学合理的营销策划方案。此次“学生策展、学生布展、学生现场管理、现场服务、教师现场考核”的课程考核方式完全颠覆了以前由一纸试卷考核学生会展策划的基本知识、流程的传统考试。学生反映他们体验了前期调研、策划、办展会的全部过程,将会展策划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生们表示更有信心去策划、举办展会了。在《市场营销学》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将自己在企业从事营销工作的经验和企业资源带进了课堂。整个学期,教师将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相穿插,并将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学期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关企业实践项目,锻炼营销素养,学期末以某一设计营销策略为主题,由企业介绍现状、营销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给出营销策略进行考核,由企业为主导对学生的营销策略给予点评、指导。
4.2 依托信息化平台,有效实现教学过程化
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考核中,强调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导向。为了加强过程管理,将纸质作业比例降低,提高了课堂参与的分数比例,教师利用畅课(Tron-Class)平台,将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发帖、点赞、互评以及陈述观点的准确清晰程度作为课堂成绩的评分标准,并通过穿插在授课过程中的问答、测试、练习题、实操训练等环节,全过程实时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在《高级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商务办公能力,课程教学主要以设计和应用为切入点,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构成。过程考核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作业考核三个部分。教师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考勤、教学视频的观看、讨论的参与以及在线测试进行考核;学生互评是指学生根据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教学评价量规,对其他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过程考核借助Tron-Class教学系统完成,学生的平时成绩根据系统中学生的学习轨迹得出。期末考核突出的是设计性和应用性,基于工作任务的开放式题目,考察学生的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
4.3 标准精细化,教学成果可视化
课程《营销策划》以学生为中心,以营销策划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解构和知识重构,设计创业项目策划、广告创意策划、营销推广策划三个情境。通过项目驱动,实现教学目标,最终完成33份营销策划书,多分营销策划PPT简报的教学成果。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突出三个特色:一是评价贯穿始终。课程围绕知识、素质、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课程培养目标,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对教学效果采取多元化全过程性评价。二是量化先行。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项目内容细化评价标准,设计教学量化表单,涉及多个量化指标。三是参与多维度: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课程最后,教师利用“问卷星”对课程评价做了调研,学生也认为,这门课程是他们最忙碌、最有用的一门课,通过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营销策划能力、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
5 结束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提高高职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针对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而言,需要教师改变“理论教导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学模式,通过“技能本位”替代“知识本位”。而要实现这一教学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专业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理论实践性,技能实战性,师生互动性,任务挑战性”的教改理念,针对不同课程实现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提高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考核方式的一系列系统的改革,以教学高质量来推动院校的教学力量的不断增加与教学品牌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曹深艳.高职经济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系统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2]潘春燕.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J].学理论,2015(17).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