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新农村建设的好处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2 11:30: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新农村建设的好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农村建设的好处

第1篇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关系

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就应当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使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成为现代化战略布局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一、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所谓的城镇化就是指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城乡人口的变动,人口观念的转变和质量的提高,也包括由此带来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动,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过程,资金等生产要素向城镇流动的过程;既包括乡村的城镇化,也包括城镇自身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即“城镇的城市化”。

新农村建设,它的内涵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途径,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下,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最终实现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二者内涵的目标同向,任务一致,目的相同,要求一样。因此,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伴随于我国现代化全过程,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战略支点,二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二、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密不可分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观点认为,农村落后是因为农村的资金、资源都被城市拿走了,城市利用农村的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了,而农村却落后了,因此,现在需要放慢甚至停止城镇化步伐,全力加快农村发展。对这一问题,专家们的普遍意见是,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并不冲突,相反,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新农村建设可以推动城镇化的进程

经济学家茅于轼表示,要建设新农村,非得减少农民不可。所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要减少农民,使富余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让大量农民进入城镇是一种必然。随着农村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富裕农民必然涌向城镇,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城镇化有助于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表示:“没有新城市,就没有新农村。”城镇化程度越高,城镇的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城镇的功能越键全,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就越强。而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是发展生产,主要解决农村增效、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问题。而城镇化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现代化,吸纳和转移更多农村人口,减少农民,富裕农村,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新世纪头20年的重大发展战略,它们相互关联,不可分割,互动互促,相伴而行,谁也离不开谁。城镇化发展需要从农村大量吸纳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到第二、三产业中去。加快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推进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之源,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三)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代化建设必须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

对我国来说,非常重要的就是人口问题,这始终是我们今后改革和发展不可回避的大问题。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太大,若2030年我国人口达到峰值16亿人口,按有关学者提出的“合意城镇化率”为65%,则农村人口仍有5.6亿。按照现在能够利用的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都转移到城镇就业,还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所以,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而且要给农民创造更好的进城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农业,使农民可以获得不断增长的物质收入和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安居乐业。

(四)我国和其他国家的实践证明,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重要性

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国家由工业化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由之路。事实上,新农村建设只有保持农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促进,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新农村建设战略是在我国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提出的,是城镇化发展趋势在农村的具体政策体现。所以,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和推进,应当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充分发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相互推动的合力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从我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来看,越是城镇化程度高的地方,新农村建设步伐越快;越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结合得好的地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就越大。新农村建设只有与推进城镇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才能更好更快地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互动互促、相得益彰的效果。

因此,城镇化应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实现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否则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可能达到,城镇化也不可能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三、实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路径

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实践告诉我们,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凸显城镇化的重要地位,加快城镇化步伐必须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使之相互促进、统筹协调、有机结合。要使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必须高度关注以下方面。

(一)加快产业拓展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基础

产业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拓展产业是调整农村结构,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也是城镇化的基本条件。

城镇化的发展是以产业为支撑的,如果一个城镇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工作机会,大量的人集聚起来,这样的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同样,农民收入的提高,单靠种地也是不可能得到显著改善的,必须依靠发展第二、三产业。例如,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的小城镇之所以繁荣起来,都是专业镇的发展所带动的。因此,发展产业,从而以产业的支撑来带动城镇的发展和推动新农村建设,是最关键的问题。

(二)加强统筹规划是二者紧密结合的重要前提

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二者要紧密结合,防止两张皮,务必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科学发展,突出超前性,体现人文、产业特色,整体推进,使城乡统筹规划成为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紧密结合的重要抓手。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二者紧密结合的必要条件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城镇化的主力,高素质的农民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尤为重要。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进程。农民素质的提高,除了强化培训外,务必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向居民转变,调整思维方式,改变生活习惯,增强谋生致富手段,从而达到在转变中改变,在改变中提高。

(四)突出中心村镇建设是二者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

第2篇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 有效措施 原则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5-0006-01

早在我国刚刚建立的时候,党就提出了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时新农村的建设是针对于我国过去旧时代的就农村来说的。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又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这一次新农村建设的对象是针对我国旧时的农村,也是对于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农村发展情况而言的,党和国家提出这样的历史新任务,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的。

一、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基本原则

新农村的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方的农村基层都具有地方性的治理特色,这就要求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遵守一套规范的基本原则,不惯在新农村建设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坚持这些基本原则。

1.新农村的建设要量力而行,不能急于求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久的、艰巨的使命任务。但是很多的基层领导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没有从长远眼光出发,没有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导致新农村建设的轨道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过程应该要立足于地区当前的发展水平,用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的来看,稳步发展,不能脱离现实,急于求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工作根据地区发展程度的不同会有进程快慢之分,农村基层不能搞盲目的攀比,更不能在建设过程中搞形式主义,也不能做一些劳民伤财的表面工程。

2.因地制宜、规范规划的原则

规划是行动的纲领,科学的规划对于优化布局和优化资源配置至关重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以科举发展观为指导,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规 划要有长远的、 总体的观点;要统筹兼顾,合理布 局,互相配套,体现前瞻性、 整体性;要坚持节约和 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要进行充分论证,这样 才能防止走弯路,造成资源浪费。我国农村地区广 大,经济社会发展、 自然地理条件、 民族风俗传统等 差异很大,新农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 色、 地方特色、 民族特色,保留不同村庄的人文历史 特点,不能整齐划一,一个模式。

3.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相 结合的原则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政府的主导作用 和农民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既 要加快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既要 加快经济发展,又要加快社会进步;既要加强物质 文明建设,又要加强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与和谐社 会建设。只有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才能够使新农 村各项建设整体协调推进。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 是经过规划引导、 政策扶持、 增加投入、 典型示范、 地区部门帮扶等形式,动员和组织农民建设新农 村,但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在发挥政 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措施

在坚守以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原则之后,基层领导就要根据本地农村的基本情况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效果,下面罗列一些我总结出来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一些措施。

1.根据地方发展规律进行分类指导

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清晰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远性,以及我国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尊重农民自身的意愿,不能搞一刀切或者齐步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多元的,是分部的。要根据地方发展的规律,认真听取群众的观点,及时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定期进行总结,戒除形式主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有浮夸的不良风气出现。

2.通过学习加强认知水平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部门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我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表达的精神内涵。通过不断的学习的研究,力求深刻理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并且理解建设的目标和原则。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活动进行宣传,使得百姓知道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义,并且尽可能理解五中全会的重要精神。通过合理的宣传,使得百姓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并且让农民群众自觉自愿的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原动力。

3.建立合适的保障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必须建立保障建设的有效机制。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安排专项资金,明确投入渠道,落实建设项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条件。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有利于明确任务,提高基层干部的责任感。但是在进行机制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民主,尊重客观的发展规律,在新农村的建设国会曾中不断地提高建设水准,努力加强规范支付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做好基层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只有搞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使得每个部门的只能都可以被有效的发挥出来,一打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三、结束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措施,新农村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坚持次年农村建设中的基本原则,采取有效的新农村建设措施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所有农村基层干部的责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基层干部不断的努力,使得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正刚.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以浙江省义乌等地新农村文化建设为例[J]. 理论月刊. 2008(07) .

[2] 蔡辉明.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均等化的制度设计[J]. 老区建设. 2008(10) .

[3] 何兰萍.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民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J]. 开发研究. 2008(02) .

第3篇

带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课题,4月22日随市委新农村建设考察团一行,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市县乡村进行了考察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了解了新农村建设方面的一些有益经验,实实在在地说,收效很大,但回过头来,光看人家不行,自己怎样做,值得深思,是照搬照抄?还是别出心裁?我想通过考察学习,结合我们乡的实际,认为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把握好“主人、主体、主导”的关系,而且要明确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谁来干”、“怎么干”的问题。

一、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认识问题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辽宁的兴城四家村、山东寿光的三元朱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江西的石城县大坝新村、益兰花村,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四家村、三元朱村”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江西大坝新村和益兰花村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横道河子乡党委书记、袁文义供稿)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江西、山东、河北、辽宁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做为横道河子文华村双河社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

第4篇

今天,我和××、××同志,××××××县政府的领导,以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来通河调研,先后到桦树村、三站乡、依山村,实地察看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刚才,通河县委、县政府介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很受启发。总的感觉是,通河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坚决的、认识是到位的,工作起步早,规划有特点,工作抓得也比较实,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比如,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确定“通、改、延”工程;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注重“稳、调、服”思路;在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方面,加大“转、提、强”力度。这九个字都有具体内涵和量化指标,内容比较清晰,任务比较具体,对启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拓宽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部署,月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即:以县(市)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根本途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树立新风尚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把传统村镇整治建设成规划科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工程、产业化工程、科技化工程、公路通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康居工程、动力工程、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必须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务之急,要尽快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着眼新实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采取更加奋发有为的措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筑牢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真正发动群众,调动起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各项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勤勉、自助的精神和意识,动员和吸引农民自觉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伟大工程中去。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要花必要的时间,采取必要的形式,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基层干部,让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上的明白人,带头人,组织人。

三是完善市直部门帮扶乡镇的工作机制。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市直党政部门帮扶试点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举全市之力,合力推进。各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脱离实际,防止强迫命令。要及早介入,开展工作,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全社会都在帮助他。要妥善处理好个关系,即:积极推进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的关系、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关系、先期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全面建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是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工换位”。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五是用足用好资金,发挥投入的最大效能。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持财政资金存量向农村增加、增量向农村倾斜,保证新农村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市财政、金融信贷、市直有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预计亿元,这些资金如何使用?第一要打捆使用,按照规划和农民意愿,依照轻重缓急按计划逐步实施,集中使用,集中投放,集中管理。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奖代补、以物抵资,既可以投入资金,也可以投入物资。第三坚决防止乡村举债,向农民集资筹劳要通过“一事一议”,坚决禁止向农民硬性摊派。第四坚决防止形象工程,要从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切合实际的事情入手,利用好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二、搞好试点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乡千村”试点工程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抓好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河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但他们不等不靠,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率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市借鉴和学习。结合通河的经验,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市政府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地实际,统筹搞好农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要突出重点,在近期内完成重点试点村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开。版权所有

二是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村屯、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通河县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把分散项目集中向重点村屯倾斜,把单纯依靠部分帮扶向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上转变,把单一资金向捆绑资金上转变,这些做法很值得在全市推广。版权所有

三是必须明确责任,创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要落实目标管理,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和县(市)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重点倾斜,尽快制定新农村试点乡镇扶持政策。试点乡镇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必须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我市试点乡镇扶持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普遍性,要做到边研究、边完善、边细化。

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各区、县(市)、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认真总结试点村的建设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善于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借鉴。

三、及时破解难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当前,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通河县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就高达亿元,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我市还有万多公里农村公路需要建设,座桥梁需要改造,个乡(镇)、个行政村需要高等级路面贯通,个行政村需要修建公路,个屯没有吃上自来水,涉及农村人口万人。三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破除。全市以城带乡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打破,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严重体制。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新农村政策制定、公共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克服和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阻力和障碍。版权所有

一是扭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国家、省、市也会拿出更多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给予支持。但是,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近期内还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村庄事业的发展。即便是争取到了上级财政支持,许多情况下分到手上的也只能是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大量村务工作的开展及集体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何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汇聚民力,自力更生干大事,农村干部的引导和模范带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增强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起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中找机遇,在发展中求突破,更好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要抓紧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城市资本等向农业和农村投入。同时,通过对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适当减免税费,对引资人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等形式,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第5篇

今天,我和××、××同志,××××××县政府的领导,以及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来通河调研,先后到桦树村、三站乡、依山村,实地察看了新农村建设情况。刚才,通河县委、县政府介绍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情况,市直有关部门的同志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很受启发。总的感觉是,通河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态度是坚决的、认识是到位的,工作起步早,规划有特点,工作抓得也比较实,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很值得学习。比如,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确定“通、改、延”工程;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注重“稳、调、服”思路;在思想作风和组织建设方面,加大“转、提、强”力度。这九个字都有具体内涵和量化指标,内容比较清晰,任务比较具体,对启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拓宽思路,具有积极意义。下面,就推进新农村建设,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国家、省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和部署,月日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确定了我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目标和措施,即:以县(市)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为核心,以壮大县域经济为根本途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构建新体制、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树立新风尚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一起抓,把传统村镇整治建设成规划科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环境优美、服务健全、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生活富裕的新农村。重点实施新农村建设示范带动工程、产业化工程、科技化工程、公路通畅工程、饮水安全工程、康居工程、动力工程、信息化工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和生态村建设工程等“十大工程”。可以说,新农村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我们必须迅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国家、省、市的要求和部署上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当务之急,要尽快把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

一是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当中。建设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完成这一历史任务,需要一定的物质投入,但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精神风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思想保证。各级、各部门必须适应新形势,着眼新实践,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采取更加奋发有为的措施,以更加坚定的决心,付出更加艰苦的劳动,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筑牢基础。

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民始终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真正发动群众,调动起农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因此,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要把各项政策与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农民自立、自强、勤勉、自助的精神和意识,动员和吸引农民自觉投入到改善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伟大工程中去。要通过工作发动、政策引导、宣传教育、典型带动等多种办法,激发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和信心,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同时,要花必要的时间,采取必要的形式,大规模、高质量地培训基层干部,让干部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上的明白人,带头人,组织人。

三是完善市直部门帮扶乡镇的工作机制。为强化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市直党政部门帮扶试点村镇,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举全市之力,合力推进。各部门在帮扶工作中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脱离实际,防止强迫命令。要及早介入,开展工作,让农民真正体会到全社会都在帮助他。要妥善处理好个关系,即:积极推进和量力而行的关系、全面规划和分期实施的关系、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的关系、先期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全面建设和突出重点的关系,使新农村建设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

四是把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把壮大农村实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努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工换位”。要把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产业来抓,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快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五是用足用好资金,发挥投入的最大效能。按照国家和省的要求,坚持财政资金存量向农村增加、增量向农村倾斜,保证新农村重点建设资金的投入。目前,市财政、金融信贷、市直有关部门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预计亿元,这些资金如何使用?第一要打捆使用,按照规划和农民意愿,依照轻重缓急按计划逐步实施,集中使用,集中投放,集中管理。第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可以以奖代补、以物抵资,既可以投入资金,也可以投入物资。第三坚决防止乡村举债,向农民集资筹劳要通过“一事一议”,坚决禁止向农民硬性摊派。第四坚决防止形象工程,要从农民最迫切、最直接、最切合实际的事情入手,利用好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

二、搞好试点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当前,我们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实施“百乡千村”试点工程的总体要求,集中力量抓好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通河作为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但他们不等不靠,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经济,率先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他们的做法值得全市借鉴和学习。结合通河的经验,在推进新农村试点建设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目前,市政府正组织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区、县(市)要根据本地实际,统筹搞好农村产业发展、城镇体系建设和村庄布局规划。要突出重点,在近期内完成重点试点村规划,由点到面,逐步推开。

二是从广大农民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针对不同村屯、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搞一刀切,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通河县坚持把创新工作机制作为工作重点,把分散项目集中向重点村屯倾斜,把单纯依靠部分帮扶向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上转变,把单一资金向捆绑资金上转变,这些做法很值得在全市推广。

三是必须明确责任,创新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把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明确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层层签订责任状。要落实目标管理,对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市直部门主要领导和县(市)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是重点倾斜,尽快制定新农村试点乡镇扶持政策。试点乡镇作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先行者,必须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促使其加快发展,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要结合实际,紧紧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完善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我市试点乡镇扶持的相关政策,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普遍性,要做到边研究、边完善、边细化。

五是加强调查研究。各区、县(市)、各部门的领导同志,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要认真总结试点村的建设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更好地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课题的研究,及时、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情况、新特点。要善于学习省内外其他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借鉴。

三、及时破解难题,确保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当前,我市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通河县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就高达亿元,其他县(市)也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为推进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多。我市还有万多公里农村公路需要建设,座桥梁需要改造,个乡(镇)、个行政村需要高等级路面贯通,个行政村需要修建公路,个屯没有吃上自来水,涉及农村人口万人。三是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有破除。全市以城带乡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分割的局面还没有打破,这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严重体制。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新农村政策制定、公共资源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发展布局,逐步克服和解决制约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阻力和障碍。

一是扭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形势的发展,城市支援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国家、省、市也会拿出更多的资金对新农村建设给予支持。但是,有限的资金只能用在“刀刃”上,近期内还不可能关照到每一个村庄事业的发展。即便是争取到了上级财政支持,许多情况下分到手上的也只能是启动资金,杯水车薪。大量村务工作的开展及集体事业的发展,仍需要广大农村干部带领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如何尊重民意、发挥民智、汇聚民力,自力更生干大事,农村干部的引导和模范带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广大农村干部自觉增强时不我待、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起自主创业、开拓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中找机遇,在发展中求突破,更好地带领群众自力更生干事、干成事、干大事。

二是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要抓紧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外商资本、工商资本、城市资本等向农业和农村投入。同时,通过对扶持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项目适当减免税费,对引资人给予物资和精神奖励等形式,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第6篇

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自2005年中央和国家4个部委来赣州调研后,赣州现已接待了全国近20个省市的考察团。2005年11月由国家建设部部长汪光焘主持召开的“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也在赣州举行。

在这次会议上,赣州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得到了大会的肯定和好评。会议认为,赣州市因地制宜、维持自然等方式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创造出了“江西经验”,值得全国借鉴和推广。

而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调研组撰写的调研报告《一个欠发达地区是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赣州调查(上)》、《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建议――赣州调查(下)》将赣州市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了决策参考层面。

一场新群众运动

作为赣州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家住南康市镜坝镇老境坝村的老方,与全市其他示范村的村民一样享受到“五新一好”的好处。

老方站在村办的篮球场上指着粉刷一新的楼房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现在是变化比较大,像城里一样漂亮了。”同样有着较大变化的有南康近100个村。

而这“漂亮”就是根据南康市要求开展“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工作取得的效果。据南康市委办公室的张齐武介绍,2004年底之前,所有圩镇、80%以上的村做到辖区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2005年底前,各圩镇基本实现“硬化、美化、绿化、亮化”。

老方说,“这些工作政府是有奖励补助的,比如我家楼房的粉刷,政府就补贴了近千元。”

而对于政府的奖励补助,南康市镜坝镇党委书记龙清生给《中国经济周刊》解释说 :“我们每个村政府的投入大概在10万元左右,其中包含了公共设施的建立,近20%用来奖励补助村民的,新农村建设的更大一部分投入是依靠村民。”

“以群众为主体是南康乃至全赣州的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特色。”2月28日,南康市市委书记刘建平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刘建平认为,“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取让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补贴、减免等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依靠农民、发动农民、团结农民、帮助农民,努力使广大农民自愿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能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

所以,南康所在的赣州市实施了“五新一好”: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发展新产业;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为依托,培育新农民;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组建新经济组织;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先导,塑造新风貌;以“三民”(亲民、为民、富民)活动为抓手,创建好班子。

那么,南康是怎么发动78万人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上来的呢?

南康的基本思路就是抓点示范、连点成线、以线扩面、逐步推开。在示范点的选址上,南康各地把典型示范点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国道或省道两旁。如潭口镇金塘、江坝村、洋山村、坞埠村、台头村,龙岭镇下棚村、龙岭村,蓉江街道岭下村、莲花村、龙华乡崇文村等20个重点示范村。

“有了典型示范之后,村看村、户看户,现在许多没有列入示范点的村庄也在积极争取加入。” 龙清生说,“2006年,镜坝镇将增加6个新农村的示范点。”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2006年,南康在原来103个示范点的基础上,增加126个村。

事实上,实施新农村建设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据南康市群众反映,开展新农村建设后,农村出现了“三多三少”现象:参加赌博的少了,娱乐健身的多了;封建迷信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勤劳致富的多了。

由此,南康的农业产业形成了唐江蔬菜、潭口花卉、三江甲鱼、隆木肉牛、龙回土鸡等一批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出现“一乡一品”、“一村一业”的产业框架,涌现了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加大集团、贵康农庄、千秋公司等以生猪、果业为主的龙头企业。比如加大集团公司占地面积1000多亩,投资4000多万元,年出栏生猪15万头,开发果园500多亩,带动农户500户以上。

农村:急需金融资本参与

进入2006年,南康的新农村建设又将有什么新思路呢?

刘建平说,“我现在考虑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化解农民对发展的需求与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

据了解,在2005年,南康的新农村建设,涵盖面很宽,基本上包括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重点并不总是和各项资金的支持重点相一致。

南康的做法有二:一是将新农村建设项目打包,向上争取资金,从而捆绑老建扶贫、以工代赈、农业和果业、水利、能源专项资金用于“三清三改”和村镇建设。2005年,各级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已突破5000万元。二是以新农村建设项目为载体,通过政府扶持机制的创新,形成了各级政府投一点、受益群众出一点、包扶单位助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政策优惠减一点的投入机制,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

第7篇

新农村建设为了谁?这是一个主人的问题,直接的答案十分明确,当然是农民,但深层次答案并不简单。通过十二天的考察学习,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新农村建设群众的思想工作必须做好,群众要有积极性,在我们考察的一些村当中,有经济实力强的,各种基础建设村里全包,如村级集体经济实力非常强,建一个村部50多万元,不用群众拿一分钱。城县经济较落后,资源困乏,但新农村建设有声有色,有特点,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关键是思想工作做得好,农民参与积极性高。他们的做法是通过民间理事会解决新农村建设,做得很好。理事会成员由村中德高望重、奉献意识浓、组织能力强的“五老”、村干部、党员和致富能人组成。理事会出面与广大群众协商化解矛盾,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真正让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因此,我认为新农村建设重要的是教育群众,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改变群众无政府状态,目前我市农民(包括我乡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有许多偏见,认为新农村建设,国家和政府要给群众多少好处,一切都由国家和政府掏腰包,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解决这些问题,首要的问题要对农民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等活动,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他们即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又是主体,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使村屯很多事通过理事会来解决,坚持走群众路线,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有政府的主导作用,让农民群众无异议、满意。

二、抓好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问题

农民的主体地位如何体现?这是一个“谁来干”的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最担心的是自己会全部成为买单者。过去有不少类似“人民某某人民办”的口号,新农村建设决不能穿新鞋走老路。为此,新农村建设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广泛参与这样一个指导思想。党委领导就是要解决各级干部的思想问题,思想和思路必须统一。政府主导,就是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着实、抓投入。农民主体就是农民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能指望政府包办一切。社会参与就是解决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人的出人,有智的出智,有钱的出钱。当然,发展生产必不可少,要千方百计让农民增加收入,凡是典型投入必须慎之又慎,避免政府投钱,个别人满意,而多数人不满意,虽然政府在主导上有“鸡”随“米”走的情况,但“米”必须是引导性的,投米是让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得更好,调动农民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决不能什么事都由政府包办。

三、抓好新农村建设主导问题

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这是一个“怎么干”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短期就可以完成的事,既等不得,又急不得。推动新农村建设,政府责无旁贷,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主导作用的前提,必须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首要的问题规划必须先行,根据各村屯情况的不同,经济发展不同,做出既适合于本村,又体现出本屯特点的规划,让村民理解和把握规划的科学性和超前性,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利用好上级政策。对于基础设施建设要尽可能让群众早日享受到阳光普照,抓住中央的政策能解决一件就先解决一件,享受改革带来的好外,同时又不脱离实际,不改变群众好的传统生活习惯。

我们虽然没有像那样的经济基础,所有的事由村里全部包办,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按那样完全用农民腰包里的钱办自己的事,我们要多掌握国家政策,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多渠道、多方面争取资金、物质和社会帮助,调动农民积极性,让农民积极行动起来。

中央在新农村建设中虽然有大量资金投入,但我们的国情地域广阔、农民人口众多,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平均到每个人头就不多了,积极引导农民参与,要切实把发展自还给农民,坚持既尽力又量力而行,引导、帮助和支持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的双手积极、稳妥、扎实地建设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防止一哄而起、大拆大建,真正把中央的惠民政策变为农民群众的福祉,切实把事情办好,让农民舒展疑虑的眉头,不让百姓吃亏。

结合实际,努力开创我村新农村

建设新局面

有幸随市委、市政府组织的新农村建设考察团对等四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考察,通过听取经验介绍,实地参观,走访农户和座谈讨论,提高了认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工作信心,学到了宝贵经验。同时,也感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所考察村屯,既有比较富裕的村,也有经济比较落后的村,但他们的新农村建设干得有声有色。

回来后,我们村党支部就考察情况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新农村建设必须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必须更新观念、主动迎上。作为市里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社,我们准备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农民“钱袋子”。充分利用好现有耕地,进行科学种植,增加单产,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畜牧业,利用现有的资源发展养牛、羊、猪等;搞毛皮动物养殖:狐狸、貉、獭兔、貂等;鼓励支持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创业,增加收入;利用现有的玉米皮资源搞艺术品加工(拖鞋、地毯、壁挂、兜、筐、各种垫件等),还能出口创汇,增加收入。要走一条在建设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搞建设的新路子。

第8篇

关键词:技术;管理;制度

引言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我们要把新农村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和谐文明的新地区。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强大的电力支持。所以说,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农村地区电力的研究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我国农村地区电力发展

1.1现状

我国农村的电力建设由于起步晚、地域广、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导致了我国的农村电力的发展呈现出整体的滞后性和地区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性。比如:我国辽宁省的彰武县农村有很多地区,在80年代才有电线的架设和供电产生。其次,从整体上来讲我国目前农村的电力发展缺乏总体的规划,资源的浪费现象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完成新农村的建设中对于电力的需求的。

1.2新农村电力发展预测和规划

中国有一句古话: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未来的新农村的建设中对于电力的需求,首先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保证未来的需求。首先要评估管辖地区的未来经济发展的水平,估算好用电的负荷,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评估。而对于未来用电负荷估算的不准确就会导致在农村电网的建设中铺张浪费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比如会影响到变压器的容量和电网的结构。这就会导致了整个电网的建设呈现出不合理性,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评估好用电负荷外,还要对消费的特征进行分析以便于制定出针对性的方案。(1)负电负荷的增长因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许多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用电量日益提高。同时农村的许多家庭由于子女大量的进城工作,所以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许多的农活和家务劳动都借助于各种设备。比如:利用水利灌溉系统进行田地的灌溉、家里的洗衣服依靠洗衣机、做饭依靠电炒勺、养殖的一些猪、羊、牛等家禽的饮水依靠水泵。正是这些客观的情况出现导致了农村的用电需求在未来会非常的巨大。(2)呈现出季节性农村的用电呈现出季节性,用电的高峰期是在夏秋季节。这是因为农业生产用电和家禽的养殖用电是农村用电的主要方式。夏秋季节正是农业生产的忙碌期,同时也是家禽主要的生长期。比如:在雨量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得进行农作物(花生、玉米)的灌溉。而家禽在夏秋季节的生长期中,需要大量的饮水和照看。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就得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提供保障。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力的规划

2.1加强技术管理和资金投入

在未来的农村电力规划中,首先要进行技术的革新和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资金的投入就可以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进行新的供电线路的架设和对原有的不合理线路进行改建。同时还可以购买进先进的日常运行维护设备和电力的维修设备。比如:某一段线路出现了故障导致某村庄停电。按照以前的情况是,村民打电话给电管站通知他所在的村庄停电,让其派人来进行维修。而电管站的维修人员得到这个村庄来进行线路的巡视和仔细检查才能发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然后再进行维修。同时在维修的过程中,有的维修工具性能不先进,或者是缺乏实际的操作性(缺乏专业的拔销钳等),这就大大的耗费了维修的时间,使得这个村庄长时间的在停电的状态下度过。所以说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电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2.2加强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

在新农村电力发展的建设中,加强电力技术人员的管理并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是非常的关键的。首先,电力的技术人员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就很有可能造成“拿”“卡”“要”现象的出现。所谓的“拿”指的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某个乡镇企业或者个人偷偷的提供用电上的便利、或者是帮助其进行偷电的行为而拿取好处。所谓的“卡”指的是电力的工作人员为了要索取好处,而对供电的时间或者是供电量进行限制。而一些乡镇企业或者是用电量大需要进行大量灌溉的耕地所有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对电力的管理人员送去好处。所谓的“要”指的是电力的管理人员直接的以言语或者是行为直接的朝用电户索要钱物的行为。针对以上的现象,电力的主管部门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在电力系统中坚决的用党纪国法进行典型问题的处理。同时要加强电力技术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学会使用现代的工具和通讯管理方式进行农村电力的管理和维修。比如:新型的远程监控系统、现代专业的电力维修工具(新型拔销钳等)。在对于人员的管理中还可以采用树立起先进的典型和模范人物的办法。比如:一个人是优秀的维修能手和为民服务的典型,我们可以把他树立为榜样人物,号召大家来向他学习。

2.3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制度建设

要想适应未来新农村的发展建设需求,在电力发展中从根本上来讲是建立一整套发展的制度规划。从制度上求发展,从制度上杜绝电力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拿”“卡”“要”的行为。具体的方法是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坚决的打击腐败的行为。其次是要建立起严格的人员培训制度,保证电力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再次是建立起电力巡视和检查维修制度,保证用电的安全和畅通。最后是建立起电力从业人员服务为民的制度,把百姓的用电需求当成是从业的第一准则。

3结论

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研究农村的电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安全高效的农村电力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电力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郝冬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电力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3]王建国,杨秀苔.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供给优化模型[J].中国电力,2011,01:1-4.

第9篇

【关键词】特色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策略

西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诸多少数民族的重要杂居地,地形以山区为主,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该区域长期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但正是这一原因,培育了该区域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独特农村景观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对那些长期处于喧嚣中的城市旅游者来说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一、特色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概述

(一)特色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起源于欧洲,由于乡村旅游对城市中的人们具有“减压”和“回归”魅力在西方得到了各国的推崇和繁荣。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是20世纪80年代才兴起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探讨和界定,但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国内外专家们普遍认为:乡村性和独特性是乡村旅游的本质属性,是乡村旅游的吸引物。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性、自然景观稀有性和农耕方式的原始性,使其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乡村氛围。

本文所指的特色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区为目的地,用乡村自身所拥有的独特气候环境、自然景观,生产方式、人文古迹、少数民族风情以及民族村寨情景为吸引物,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前往观光、休闲、度假和学习考察的旅游活动。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涵盖了整个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和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

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对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生活的水平

旅游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设计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乡村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餐饮、住宿、交通运输、商业等多个行业的快速发展。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48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70个家庭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凉山州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可以为当地文化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妇女提供就地就业的机会,帮助她们在就业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改善了凉山州的村容、乡风和民主制度

“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20字目标”的重要内容,城市是区域文化的中心,城市文化的进步会以各种形式向周围的农村扩散,尤其是大批城市游客进入到乡村地区旅游时,会将城市中的文化一同带到农村,从而影响农村整体的文化环境。特别是城市中的先进科技和人们锐意进取精神,会极大提高偏远农村农牧民的文化素质和现代化水平,从而为凉山州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使凉山州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乡村旅游规划的主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二者最佳衔接点之一。旅游业对基础设施的健全性和安全性具有较高的要求,凉山州乡村旅游业发起者必须对与旅游相关道路进行改善和乡村环境进行必要的治理、维护和建设;通讯、网络等现代化服务设施也是发展旅游业必不可少条件,这些服务设施的健全提高了当地农村现代化水平。

三、凉山州新农村建设能推动当地特色乡村旅游向更高层次发展

凉山州新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建设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市场体系,满足农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布局与新农村中不同村寨(特别是彝族村寨)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服务流通网络。积极相应国家相关政策,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这些相关的惠农牧政策无不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一)凉山州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特色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物质支持

凉山州是典型的农牧业区域,该区域的广大农村是乡村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带,有优美环境和秀丽的风光、有传统的农耕方式、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有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这些独具特色的乡村资源是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凉山州通过发展特色农业、特色餐饮、特色民俗文化节庆等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对彝族村庄的科学规划和人居环境的合理改造,在保护中开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民宅,这些都为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旅游吸引物。

2010年以来,凉山州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彝区广大干部群众,扎实推进综合扶贫开发,优先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同时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农村的医疗、卫生、通讯、交通、用电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特色乡村旅游更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凉山州政府出台的各种惠农政策为特色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资金支持

凉山州在新农村建设中出台多个与地方建设相关的政策,有关惠农政策占多数,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时,必然会把一些倾斜性政策的好处带入到其中去。如对农牧民小额贷款优惠政策让当地农牧民积极投入到特色乡村旅游(如彝家乐)的建设项目中去;新农村建设中要实现“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和村村通客车的“三通”工程,也为旅游目的地可进入性提供了保障。另外,凉山州政府重新编制村庄规划,一些专项资金用于彝族村寨治理,使农牧民原有住所、村风村貌彻底得到改善,这些政策的实施为特色乡村旅游的稳定、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培育了旅游人才

目前,凉山州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者、管理者基本是当地的农牧民,他们的主要优势还是在种植和养殖方面,对旅游往往是一知半解,他们不能把当地特有的农牧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不利于特色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而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培养农村科技管理人才,全面提高农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为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所需人才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增添了新农村建设新的人才类型。

(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增强了凉山州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

保护和改善西南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现代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是西南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具有观赏性、参与性等特点的乡村旅游,无论从形式、开发和经营对象还是参与过程来看,都能从最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环保意识,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增强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凉山州特色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夯实凉山州发展特色乡村旅所需条件

1.加快凉山州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乡村景区、景点和彝家村寨的可进入性

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需要在社会现有经济发展基础上为旅游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才能形成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凉山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不断完善道路标识提示,快速提升乡村景区、景点和彝家村寨的可进入性,良好的可进入性是推动乡村旅游向高层次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特色乡村旅游提供资金支持

在新农村建设中,中央提出:重视科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科研中心,国家在财税、金融和科技改造等发面给予相当打的扶持。这些措施减少了农民的开支,增加了农民的资金来源,在客观上也为发展当地乡村旅游提供了资金的支持。

3.加速彝家村寨的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和环境状况会直接影响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凉山州政府应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农村工作,把新村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强化发展理念,不断改善凉山州境内脏、乱、差局面,为特色乡村旅游发展构筑有力的物质条件。

4.凉山州应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培养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所需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水平

一方面,应在凉山州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协调特色乡村旅游的开发,通过公开选拔、交流等形式增加特色乡村旅游工作的支撑力量。定期将西昌市、县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年轻干部下派到乡、村及旅游管理部门挂职学习,以此培养乡村旅游管理所需人才。另一方面,应制定中长期特色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规划,把乡村旅游服务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部分来抓,增设与特色乡村旅游的相关理论课程,并把凉山州特色乡村旅游开展较好并且相对成熟的部分旅游景点、景区作为为乡村旅游实践与培训基地。从而不断完善特色乡村旅游所需的管理体制和相关的服务水平。

(二)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促进凉山州新农村建设

1.大力特色乡村旅游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大力发展凉山州特色乡村旅游业,让其真正起到“一业带百业”的联动效应,把更多的游客带到凉山州,让当地农户可将自家生产的农特产品用于旅游接待或直接出售给游客而获得报酬和相对更高的收入,缩短农特产品的销售链,减少运输费用和时间,加速农特产品商品化速度,实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和谐对接;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使一部分农民从传统农牧业中分离出来,从事其他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不断优化凉山州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凉山州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改善当地农村面貌,吸引外流人才返乡创业,更好地促进凉山州农村生产力发展。

2.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凉山州经济总收入和居民人均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全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农牧民增收问题仍是凉山州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为当地农牧民提供“离土不离村”的就业机会,当地农牧民通过到旅游企业打零工、自己开办旅馆、摆小摊出售彝族特有产品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增加收。

3.发挥凉山州特色资源优势,不断改善当地农村环境

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生命力,凉山州应充分利用西昌市四季如春的独特气候重点打造“西部阳光休闲旅游地带”;大力发挥后开发优势吸引全国各地旅游爱好者;同时应以彝族文化为基础在保护中不断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和彝族村寨旅游等等。在提升旅游资源价值时,客观上要求与旅游配套设施和市政建设不断升级和换代。这不仅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更可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方便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整洁的乡村风貌,秀美的田园风光为依托。乡村旅游对于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及村容村貌的要求,将大大推动乡村环境的改变。

4.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加强凉山州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特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将农民从繁重的传统农业劳动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来参与当地的民族娱乐活动,学习先进的知识,提高农民自身修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为了提高游客接待水平,旅游经营者或相关部门会组织村当地农牧民习普通话、外语、 电脑以及旅游相关从业技能,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同时,随着游客旅游品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旅游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旅游观光的基础上,而是更多的注重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体验,这也促进了当地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但长期以来由于文化保护工作资金匾乏、队伍力量不强、农牧民的受教育水平低,化的保护意识不强等多种原因,致使其民俗文化保护不到位,使一部分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色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可使历史遗存产物实现其应有的旅游价值,使农牧民认识到保护彝族文化所带来的好处。

由于西南民族地区的特色乡村旅游属于偏远地区型,同时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当地新农村建设也比较脆弱,两者要实现互动发展,需要一种合适的助推力,而政府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需求,引导旅游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逐步建设当地农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农村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能够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中实现乡村旅游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大勇.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J].山西建筑,2009,(9)

[2]宋瑛.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8,(4)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