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2 11:31:0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生态科技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加快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发展生态农业符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已经严重威胁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2建设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是实现现代农业新跨越的有效载体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依托,以市场化运作为动力,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为目的。在现有都市农业示范园区,精品农业园区建设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为各级政府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对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必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
2.1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保护环境的示范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防止污染和农业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桔杆还田、畜牧粪便和生活污水沼气技术、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使园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2.2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以提高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创新为抓手,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使园区成为农业生产新技术的试验基地,实用技术示范基地,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
2.3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优质种子、种苗、种畜繁育基地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积极开展优质种子、种苗、种畜引进,试验工作,筛选出适合当地种养的新品种,使园区成为优质种子、种苗、种畜的繁育中心和供应基地。
2.4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产业化基地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技术开发,以大中城市农贸市场“农改超”为契机,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改进农产品包装,抢占市场份额,使园区成为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集散中心。
2.5把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成城市居民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园区要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开阔视野,加大农业观光旅游设施建设,把园区建成集生产、休闲、娱乐等多功能的载体,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生活,寓教于乐的需求。
3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要求
3.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生产条件园区首先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具备道路畅通、土地平整、田块成方、沟渠配套、排灌自如、用电便捷、安全,有一定的大棚配套,生产管理用房配置合理,加工检测设备齐全,污水处理系统完备并运行正常。
3.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园区科技含量园区必须在科技应用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农业科技创新,成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结合点,最新科技成果的试验点,高新适用农业技术应用的示范点,科技创新和高效农业的模式点。
3.3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园区内的主要农产品以及加工产品都要有自己的商标和生产标准,所有食用农产品必须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积极参加各级农展会、农博会、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3.4实施产业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园区要按照企业化模式运行,主要农产品都必须实施产业化经营,经加工包装后上市,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园区要逐步建成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
4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4.1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生态农业发展在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的宏观决策下,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为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生态农业发展基金,制定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扶持办法,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参与生态科技园区建设,鼓励工业企业参与农业发展等。
一、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二五”时期,是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园区是当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片区是我区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和新兴拓展区,片区是市委37号文件确定的科技城所在地和重庆主城发展的后援地,同时和片区是我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区域,目前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脆弱,农民收入较低。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发展和片区农业农村经济,有利于推动和片区农业转型升级,缩小与沿江地区发展水平,对于提升涪陵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加快全区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现代农业发展”和“三化同步推进”的要求,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适宜和区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以园区打造为载体,促进和乡镇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统筹城乡发展。
(二)发展目标。从年起,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使和乡镇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效益明显、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三)基本原则。区域特色,效益为先;市场导向,多元开发;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统筹城乡,可持续发展;集约高效,科技创新;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三、建设范围、核心区域和特色产业布局
(一)建设范围。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主要包括等6个乡镇和以及所涉区域。生态农业园区主要包括等4个乡镇所涉区域。
(二)核心区域。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域为“一带”、“五片”、“十点”。“一带”,即稻菜(水稻+榨菜)轮作产业示范带。“五片”,即优质生猪产业示范片、特色果品产业示范片、增福土鸡产业示范片、大宗绿色蔬菜产业示范片、生态休闲观光产业示范片。“十点”,即无公害精米加工基地、榨菜加工基地、畜产品加工基地、果品加工及商品化处理基地、科技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大新红色旅游基地、新农村示范基地、低碳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业园区核心区域为有机榨菜和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三)主导产业。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优质粮食、特色蔬菜、早市青菜头、畜禽、伏淡季水果和苎麻等特色产业、体验式农业和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园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肉牛、黑山羊、土猪、中蜂、反季蔬菜、早市青菜头、烤烟、中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和生态休闲农业。
四、实施步骤
(一)启动阶段(年)。开展调查研究,探索适合区域发展的农业园区建设模式,主要进行设计、规划、立项等工作。
(二)建设阶段。招商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产业发展,抓好市场建设。园区具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民人均收入超过万元,劳动力素质显著提高,基本实现“水、电、路”到农家,农村面貌有新变化,园区初具规模。
(三)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影响范围扩大到和12个乡镇,园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年翻一番。
五、主要工作措施
(一)科学编制园区建设规划。统筹抓好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其纳入全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并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城乡建设规划、交通道路建设规划、农业综合开发规划、林业发展区划等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确保园区用地较长时间内不被征占用。同时,合理布局农业功能区,优化种养业结构。坚持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滚动发展,细化制定年度建设计划。
(二)努力完善农业经营机制。积极引导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园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业园区创业。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园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托管等形式流转土地(鱼塘、林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经营。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专业服务组织,开展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广泛推行以订单为纽带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认证,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配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三)广泛推行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型种养模式。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积极推广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渔结合、能量循环养殖等新型种养模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提高农产品品质。
(四)不断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严格依法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加强土壤地力培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农田水利、机耕路、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钢架大棚、喷微灌、温湿调控设备,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五)强化政策支持引导。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并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园区建设。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支持公共基础设施、机械购置、种子种苗、科技推广、贷款贴息等环节。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有效整合、管理有序”的要求,整合现有农业、林业、水利、国土、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金以及科技、建设、交通、环保等方面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扶持、片区农业园区建设。对现有支持农业的各类资金和项目,有关部门在安排年度项目计划时,优先向农业园区倾斜。对园区发展蔬菜、畜禽、果品、烤烟、中药材等农业特色产业,以及园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定农业生产标准、认证“三品”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奖励。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
二是积极推进规模经营。鼓励园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专业大户积极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对难以流转的土地要开展专业化统一服务,提高园区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对园区当年新增规模流转土地在50亩以上的,且流转年限在5年以上的予以奖励。
三是落实农业用地政策。对园区内的建设用地,可根据园区规划,适当调整园区所在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符合调整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规定,办理用地手续。涉及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其耕地可在本园区内或本区内进行补充。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建立工作机构。为确保上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建设任务的顺利完成,充分借鉴工业园区管理模式,分别成立区级层面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和生态农业园区领导和管理机构,对内行使相对独立的管理职能。
牡丹江市地处中国黑龙江省东南部,是东北亚大通道上的一座多口岸的区域性经贸旅游城市,近年来,农业的振兴更让这座生态城市的生态农业充满了勃勃生机。该市举全市之力,求实创新、跨越争先,全面推进“五城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4年,粮食生产再创新高,总产达到63亿斤。绿色特色农业进一步壮大,国家级大型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发展到430万亩,新增菌棚室5792栋、食用菌达到37.1亿袋(块),新增蔬菜棚室8500栋、果菜达到64.2万亩,白瓜籽达到50.2万亩,新建养殖小区(大场)49个,林下经济产值增长26%。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步伐加快,12个产业化项目竣工投产,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7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396个;绿色食品电子商务中心投入运营,国家级牡丹江木耳批发市场交易量占全国2/3,11户企业产品被评为“首届黑龙江消费者最喜爱的100种绿色食品”,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新增宁安、穆棱两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和黑龙江省农科院牡丹江分院的水稻生化技术、土壤肥料、浆果、核果、仁果、水稻育种、水稻新技术、蜜蜂育种及饲养、玉米育种、经济作物育种、大豆育种、食用菌育种及栽培技术等十余个专业的86名科研人员的辛苦努力分不开。因为,他们耕耘在田间地头和实验室,用智慧和成果为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该院成立于1958年,是黑龙江省东南部集研究、开发、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省属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在分院院长柴永山的带领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成果累计创社会效益200多亿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他们还成立了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牡丹江工作分站,承担了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水稻、蜜蜂、食用菌和苹果四个综合试验站、黑龙江省果树工程中心、黑龙江省寒地果树育种与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寒地果树研究开发及生产中试基地、国家优质水稻原原种繁育基地、国家大豆改良中心牡丹江试验站、中国农民大学牡丹江学院以及牡丹江温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试验培训基地、科技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建设,该院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专业设施齐全、人才济济、对外开放的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1991年(八五)以来,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226项,其中国家“973”项目1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成果转化资金及自然基金等项目14项。与美国、俄罗斯、日本、朝鲜、韩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大专院校保持科技合作与交流,承担国际合作专项13项。1978年以来,获各级成果奖励197项,“水稻育苗壮秧剂的研制与推广应用”获得了“省长特别奖”,《中国蜜粉源植物》获第33届国际蜜蜂大会金奖,“抗寒优质耐贮李新品种牡丰李选育与推广”等三个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82年(六五)以来,共审定各类作物品种64个,其中水稻:牡丹江19、牡丹江26、牡丹江28;玉米:牡单9、牡单10;果树:龙冠苹果、龙丰苹果、金香水梨、矮甜李、牡红杏、寒丰黑穗醋栗;晒烟:龙烟三号、龙烟六号等品种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作物新品种、自主研制的各种农化产品在全省和全国适宜区域累计推广面积达5亿多亩。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merged in the 60’s of 20 cent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vacation, entertainment, demonstr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Formulate an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 industry,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s condition, it will be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 which exploi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farmland landscape deeply and overlapping with tou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is advanc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Zhuhai eco-agriculture S&T zone is conducted. After summary of its succes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model, we believe it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hina will be adopted recently and future,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way is. to set up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
1.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现状
1.1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针对天然林是白山市整体生态资源母体的实际,坚持把森林资源的保护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提高其保障功能。改革旧的林业管理体制度,全面推行了山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坚决依法打击滥砍盗伐和乱捕乱猎的犯罪行为;积极推行以灶代柴的烧柴改革,清理木材加工厂点,遏制木材资源过量消耗;全力抓好森防工作,全面消灭森林火灾隐患,高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安全性,为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1.2实施生态恢复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在全面加强生态保护的同时,加大生态恢复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一是高质量地进行植树造林。圆满地完成了第一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任务,同时,搞好绿色通道、美化城市、乡村绿化等工程。二是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大力推行林参间作,参后还林,营造速生丰产林,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投入,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三是强化境内江河干流防洪治理。加强了浑江干流、鸭绿江界河等重点江河的堤防维护和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四是全面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采取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办法,对小流域内的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整治,把小流域的低洼处改造成水塘,发展渔业养殖,消除水患,提高小流域内的生态质量,改善小流域内的生态农业生产条件。
1.3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全市大面积推广了地膜覆盖、优良品种、配方施肥、药剂除草、等离子体处理、农田灭鼠、病虫害综合防治、水稻旱育稀植、种子包衣、玉米大垄双行、中低产田改良、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等农业增产增收技术措施,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借助农科技术推广应用平台,积极开展地力培肥,改善耕地质量。全市每年推行测土配方施肥达20万亩;推广根茬粉碎还田面积占全市耕地90%;推行留茬少免耕技术面积占全市玉米面积10%;大力推行沼液、沼渣培肥地力技术,全市共建设沼气池7000余个,秸秆气化站8座,使全市10%的耕地质量得到了有效改善。积极集造农家肥,每年集造农家肥200万立方米,可培肥耕地 50 万亩。合理利用全市富余的林副产品和木材加工厂木屑、边皮的下脚料,以及农业生产玉米秸秆、玉米芯和豆秆等,生产高营养、无污染的食用菌产品,利用食用菌生产的下脚料经过接种有益菌发酵成生物饲料,发展养殖业,利用养殖业的粪便生产沼气或直接发酵成有机肥,实现农业生产循环经济模式。
1.4实施林地综合开发,培育特色产业群体 充分依托长白山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不断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速培育生态资源型特色产业群体,形成了参、蛙、菌、药、菜、牧、果七个优势特色产业群体。以落实山林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为契机,鼓励扶持承包户和广大群众向大森林母体进军,充分利用林下、地上资源开展多种经营,进行立体式开发,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截止2012年,全市林下种植人参达50万亩,标准化封沟养蛙面积达180万亩,林下中药材栽培面积达15万亩,林下合理密值、管护山野菜达6万亩,并以天祥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蜂业养殖,开发高档蜂蜜产品。
1.5实施绿色产业工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 积极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特色品种、优质品种,大力开发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重点扩大拥有绿色食品品牌的鲜食玉米、毛豆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提高蔬菜安全生产面积,努力打造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完善浑江区七道江镇万亩产业园区、江源区红石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临江市新建街道和兴隆街道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等近郊蔬菜生产基地,带动周边县(市、区)无公害蔬菜发展。截止2012年,全市标准化棚膜面积已达1.3万亩,年均增长27%,“三品”累计认证数量达370个,年产量160万吨。
1.6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带动生态农业发展 按照“抓龙头、带基地、兴产业、富农户”的基本建设思路,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化农业发展,以产业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重点加快发展依附于林地资源的特色产业的产业化。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七个特色产业群体,不断强化龙头企业建设,逐步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延伸产业发展链条,重点培育了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5年来,全市共建设投资超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09个,完成投资额达46亿元,带动七大特色产业板块发展,带动全市发展订单农业30万亩。
2.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瓶颈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白山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呈现出又快又好的发展局面。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虽然取得到一定的成果,但还存许多问题:一是生态农业投入不足。各地虽出台一些扶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但扶持资金额度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开发仍面临资金短缺的困难。二是科技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全市耕地多为坡耕地,平地地块小,山坡地地块呈零散分布状态,能实现农业机械化操作的地块不多,因此,农业生产方式还是比较传统。三是生态农业规模较小。全市农业优势是依附于长白山森林资源的参、蛙、菌、药、药、牧、果等特色产业群体,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能带动七大产业群体发展的强势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产品档次低、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不足,生态农业发展规模上不去。
3.白山市生态农业、科技农业发展对策
3.1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 加强良种繁育,提高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产量;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方法提高土壤的生产力,普及以膜下滴灌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法,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地探索和推广秸秆还田、玉米宽窄休闲种植、垄侧栽培等多种有效栽培模式,加快普及农作物精准施肥、精量播种等技术;采用黄板诱杀、灯光诱杀技术等物理方法防治虫害。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综合整治和培肥改土力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性土壤进行修复、对障碍性土壤进行改良、对破坏性土壤进行改造、对脊薄土壤进行培肥。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改良土壤、防止土壤退化,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和综合产出能力。重点实施沃土工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不断加大中低产田造的力度,通过小流域治理工程措施和配套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建设高产稳产田。
3.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切实抓好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规划、三北防护林五期、林地保护、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进一步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广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合理规划畜禽禁养区、限养区和集中养殖区,治理养殖污染;加大力度治理工矿企业污染;合理使用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态农业技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3.3加强林地综合开发利用 围绕参、蛙、菌、药、菜、牧、果七大产业群体,以生产天然绿色林产品为主体,在龙头企业的牵导下,加强林地野生资源保护区建设,大力推广有性繁殖、林下仿生栽培技术,实施有计划地轮采,推进资源良性循环的林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及时恢复野生资源基地的产出能力。大力发展以矿泉水、山野菜、参蛙保健品和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绿色产业,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完善质量检验检测,强化绿色农产品申报认证。加强野猪、梅花鹿、长白山黑牛良种繁育,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林业养。
近些年,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逐渐创新,其中以“科技”为主题的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许多农业科技园将当地的农业资源、生态文化特色与科技资源相融合,形成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资源,发挥其旅游观光功能。关于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可以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重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的生态价值
(一)加强科技创新,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园生态技术新领域的研发工作
农业科技园本身就包含丰富的农业创新技术,这些创新的农业技术不仅仅只停留在表面,应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价值。合理运用创新农业科技研究成果,将农业科技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完善农业科技园内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农业科技园的生态价值,有效拓宽农业经济的发展道路。当前农业科技生态领域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型领域,也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点,运用创新理念,抓住生态农业发展的机遇,使农业科技园生态经济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二)树立艺术创新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的生态艺术价值
艺术创新主要应用于农业科技园的设计规划上,运用先进的农业科技研究成果促进科技园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发展,建设优美的、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爱好者。发展农业生态科技园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创新服务理念,突出农业生态旅游的特色
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相应的服务作用,将生态旅游融入至农业科技园的发展中,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经济价值,反过来也会促进农业科技园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提高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的服务质量,发挥出农业科技生态旅游的机制,满足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的需求。第四,利用品牌效应,推动农业科技与生态一体化的发展。
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农业科技园生态发展目标
(一)充分发挥区域农业在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农业科技园所在区域具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带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可以作为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的切入点。当前生态旅游呈现同质化发展,开发的旅游项目和特色大同小异,无法对游客产生吸引力,而加强对区域特征的利用,将形成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将农业科技与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相结合,并最大限度的挖掘农业科技园内先进科学技术的价值,运用至生态环境的改造中,为生态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农业科技园的价值。
(二)提升农业科技新价值,实现生态发展的新目标
农业科技园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本质,是促进农业旅游的发展,以此带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想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就需要应用创新思维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运用至向相关产业链中,并将农业科技与生态发展连接起来。发展生态旅游是连接农业科技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形式,将科学技术运用至旅游项目开发、旅游设施设备建设等方面,形成良性循环,丰富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路径。传统农业科技园将发展重点放在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创新上,忽略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发展模式,紧跟时展潮流,将推动农业科技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步发展,形成创新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中,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还能够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出去,符合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三、加大创新旅游项目,促进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以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例,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和人文优势,以科技园区为核心,加强对周边水资源、风景名胜、古城古镇等旅游资源的运用,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环线作为基面,有效利用园区集聚展示功能和建设成果,创新“六大模式”。
(一)创新“观光采摘”模式
建设百合花基地和“黑湖”,百合花花期吸引大量观光游客,建设车厘子、葡萄采摘园,河滩露营、烧烤基地等,各项目均能容纳2000多人的观光采摘。
(二)创新“户外运动”模式
改造提升园区周边的几个古镇大环线和园区内部小环线,形成完善的“旅游大道”,黑化路面、美化沿线,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骑行、徒步”路线。重点建立基地、垂钓湖泊、环湖休闲亭等基础设施,并外延至园区周边几个大湖,积极策划全国性的钓鱼大赛,有效吸引爱好采摘和垂钓的旅游者。
(三)创新“特色美食”模式
【关键词】项目风险管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AHP分析法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农业科技生态园区是90年代以来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开始涌现出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淄博高新区农业生态园区的建设虽然到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还存在有一些方面的问题,对于风险管理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然而潜在的这些方面的风险对于该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会具有较大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论文从传统的风险分析和评价方法入手,通过实例对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提出了农业这一特殊领域中大型综合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基本框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大型农业综合项目的相关方在风险管理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方法和启示。
1.3 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以下部分组成:
(1)对课题研究的一些实际情况进行说明,并且通过文献法对于国内外课题研究情况进行归纳总结。
(2)对于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理论进行归纳总结。
(3)以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为例,对于该项目的基本情况、风险识别和进行评价。
(4)对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的风险应对与控制进行策划。
1.4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统计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定量分析法、归纳法。
1.5 采取的技术路线
将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制作成以下的技术路线图,供阅读者可以清晰的对于本文技术路线进行了解,具体参见图1.1:
2.相关理论综述
2.1 项目风险概述
阐述风险的概念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美国人Chicken和Posner提出:
风险=损害×暴露度 (式2-1)
D.B.Hertz和It.Thomas在1983年提出项目风险管理是包括风险识别、计量、评价、再评价的一个系统过程。R.W.Hayes等人在1987年提出风险管理是由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及对策构成的一个系统。
通过以上对于风险概念的进一步了解,项目风险是指可能导致项目损失的不确定性。
2.2 项目风险管理内涵
从系统和过程的角度来看,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系统过程活动。项目风险管理人员的作用在管理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妥善处理风险事故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小的成本保证安全、有效、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总目标。
2.3 AHP分析法
2.3.1 AHP分析法概念
AHP译为层次分析法,主要是将那些同决策总是有着关系的一些元素进行分解,成为目标、准则、方案等等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来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的一种决策方法。
2.3.2 AHP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1)单层次模型分析
决策者在这个目标的意义之下对于这n个元素进行系统的评价,对于他们进行优劣排序并且做出相对应的重要性的权量
(2)递阶层次模型分析
对于实际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将相关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依照与不同的属性自上而下地分解成为若干个层次,同一层次的诸多因素从属于上一层因素。
3.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风险识别
3.1 项目基本情况
3.1.1 项目概况
淄博高新区都市农业技术集成示范基地位于淄博高新区石桥办事处朱庄村,由朱庄村注册成立的淄博高新区丰盈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承担运作。该项目处在城郊结合部,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有利地段。基地周围交通便利,南距高速公路1公里。项目总占地5250亩,总投资8000万元。
3.1.2 项目开发的思路及初步规划
(1)项目开发的目标
充分挖掘项目的生态资源优势,立足精品和科技农业的生产示范(瓜、果、蔬菜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郊野休闲度假等),通过土地流转,集中将其建设成为集生产、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达到省级标准的现代农业园区。
(2)功能分区
基地规划分为功能区:
①丰盈市民农园项目区;②优质草莓种苗繁育项目区;③甜瓜标准化生产项目区;④现代农业技术孵化园区;⑤牧草产业化项目;⑥籽种产业化项目;⑦特种经济作物示范项目;⑧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区。
3.2 项目风险识别
3.2.1 技术风险
农业生态科技园区的技术风险主要指技术可以顺利的转化成为生产力,以及可以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带来的各种风险。
3.2.2 市场风险
主要说的是因为供求形势方面变化,从而引起了市场竞争范围、竞争方式、竞争程度,以及市场性质、市场发育和市场结构等变化,从而导致了风险
3.2.3 经济风险
该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项目的资金不可以及时性的供给,从而将会导致项目发生损失,甚至说失败的可能性会很大。
3.2.4 管理风险
这方面的风险主要说的项目管理者经验和素质、决策的科学化、管理的合理性、对于投资工具的选择、阶段化动态组合、采取的投资规模策略、对于投资项目的评价和筛选、企业的资本结构等方面的不确定行因素从而引发的一些风险。
3.2.5 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主要指因为外部的环境方面的一些因素变动从而给项目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主要包含有政治风险、宏观经济风险,以及自然风险。
4.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风险分析
4.1 AHP评价方法构思
对于该项目AHP评价方法的进行,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
组织项目评价小组,对于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确定;
对于项目风险权重指标进行确定;
对于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对该项目最终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排序和评价。
4.2 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将该项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汇总成为表4-1所示:
4.3 权重划分
依据以上的相关权重划分的理论,以下将对该项目的权重进行划分:
4.4 评价结果
4.4.1 各指标影响程度评价
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小组对于个指标影响程度进行评价,最终评价结果参见表4-9:
4.5 该项目风险指标最终评价
通过以上的基于AHP分析法对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各风险管理的指标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在该项目的风险指标当中,排在前几位的主要风险因素是:资金周转困难、市场需求前景的不确定性、资金需求不确定性、市场价格不确定性、市场竞争情况、资金成本不确定性,风险程度分别是0.0282、0.0215、0.0214、0.0188、0.0149、0.0139;其他的风险都比较小,在总体上来看,该项目的风险比较小。
5.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的风险应对与控制
5.1 风险规划的基本任务
对于风险进行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将风险后果尽量限制在可以接受的管理水平之上,风险后果是否可以接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损失的大小、另外一个是规避风险从而采用的一些行动。
5.2 主要风险因素的应对策略规划
5.2.1 主要风险因素的回避
项目风险的回避是各种项目管理技术当中最为简单,同时也是最为消极的一种风险解决的方法。
5.2.2 主要风险因素的转移
转移风险又被称之为合伙对于风险进行分担,主要指风险承受的主体将一些无法进行承担,却又无法可进行回避、控制,或者说是自留的风险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了他人。
5.2.3 主要风险因素的自留
风险自留有同时被称之为是风险承担,主要说的是风险的主体自己承担风险可能会带来的各种损失,当然也独享可能带来的一些经济利益。
5.2.4 主要风险因素的分散
风险分散是介于风险转移和自留之间的,属于是风险转移的策略范围。
5.2.5 主要风险因素备用的相关措施
确定了项目风险规避的对策以后,就需要考虑到后备的措施,一旦说项目实际计划和进展有所不同,就可以采取一些后备措施,从而来确保项目实现预定的目标,项目建设的后备措施主要应该包含有3方面的内容:进度、技术和费用:
5.3 项目风险管理
5.3.1 项目风险管理规划
在对于项目风险管理进行规划的国臣各种,可以制定项目风险管理计划书,主要是为了更加全面、更加准确控制风险,那么就需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并且具有针对性的项目风险管理计划书。
5.3.2 项目控制与监视
(1)风险控制
对于项目风险的控制也就是在项目风险事件发生的时候,实施项目风险管理的计划书中约定的一些规避措施。
(2)风险监测
项目风险监测主要项目实施过程当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主要是需要监测风险实际是监视项目的进展,以及项目的环境,也就是项目变数的变化,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核对风险规避的策略,以及措施的实际结果是否可以同预见的相同。
5.3.3 相关方面的主要措施
在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启动之前,需要邀请来自各个方面的专家对于该项目的规划,以及建设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论证,认真的分析研究各种潜在的风险因素,让项目的风险可以减小到最低的程度。
在农业科技生态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建立一整套以专家和计算机作为基础的人机风险信息管理的系统。
对农户的经济行为进行去正确的研究和进一步的分析,促进其经济行为更加合理性、也是科技生态示范园区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
强化教育和宣传,尽快的改变农民们那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强化他们环保意识的形成。
建立促进成果转化成为科技师范的推广体系。提高科技转化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要强化科技推广的作用,建立科技师范的推广体系,尽快将现有的增产增收的效果显著的科技成果。
进一步强化利益契约机制建设,系统企业和农户、企业和政府,以及企业同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
6.结论
6.1 研究结论
对农业科技生态园区项目来说,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经常性会遇到一些风险,面对这些风险,应该采取一切办法,充分性的利用风险管理方面的知识,将风险控制在预料之中,成为项目风险管理的驾驭者。目前,农业科技生态园项目风险分析和评价体系还处在了一个研究和实践阶段,然而,目前已经比较明确的是,对于其进行完善的风险管理,从而必将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将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于企业综合性建设项目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提高非常有利,从而将会较大的促进和推动我国的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本文研究不足在于对于淄博高新区农业科技生态园建设项目不能进行全程的跟踪,从而对其风险研究所提出的策略采用以后的效果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对所采取的一些措施所起到的效果就无从知晓。今后对于此类项目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更加系统化,应该不但识别、评价和策划,还应该对策划以后的具体效果进行系统的评价,将评价纳入到研究体系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国农学会.我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问题的研究[N].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7,6.
[2]蒋和平.我国农业科技园区的特点和类型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4,17(1):38-44.
[3]郭仲伟.风险分析与决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7.
【关键词】生态赤字 农业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二者共同决定。生态承载力反映一个地区生态系统资源的丰富程度,生态足迹反映人类活动的强度,二者的差值即为生态盈余(赤字),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脆弱性)。如果一个地区生态承载力小于生态足迹,就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发展模式处于相对不可持续状态。
《
第三,加大发展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尤其加强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宣传力度,向农民公布当前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让广大民众真正意识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使生态农业的理念深入人心。
2.2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第一,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减少非农业占用耕地,促进土地复垦,种植农田防护林带,积极引导 农民使用有机化肥,减少化肥对土地的侵害。保护水资源,控制水环境污染,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当用污水灌溉农田。合理开发和利用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情节能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二,,改善农业资源环境。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化学产品对土壤、水质、大气及农产品造成的污染。减少农膜的使用,降低“白色污染”。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提高粪便还田和综合利用比例,加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2.3 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首先,龙头企业是关键,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提升管理水平和带动基地发展的任务。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一种是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种养加销综合经营;一种是“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组织形式。不论哪种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就应给予扶持。
其次,无论采取哪种形式经营,都必须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努力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有了规模,才能造就出产业,种养加工销售才会配套,龙头企业才可发育出来;公司与农户和基地才会逐渐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公沾”的经济共同体。寿光的蔬菜、诸城的肉鸡就是靠市场和规模发展起来的。宝鸡农村也应以培育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壮大县域主导产业,努力在发展特色产业上有新突破。
第三,要在培育本地主导产品基础之上,加快规模化、专业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和活力。要抓紧建设一批大型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绿色农产品的开发,突出高附加值产品、精深产品开发,加强特色产品、有机食品和生态食品开发。建立高效的绿色农产品产业政策扶持体系,鼓励农业企业走出去,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第四、要加强合作意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营能人组建合作社,集中采购原材料并销售产品;依托基层供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场地和经营优势;依托基层农技部门组建合作社,发挥技术和服务优势;加快特色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搞好特色农产品的中介和流通。
2.4 用科技武装农业,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现代农业的实质是发达的科技型农业,科技进步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中要素的利用率,没有科技进步,就无法深入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内在潜力,就不能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就很难迅速提高农村各类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无从谈起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和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目前,农村传统的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中仍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地区间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的竞争,随着科技发展,许多新科技在农业中很快得到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有些生物技术和产品已经用于实践,大大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贡献越来越高。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向农业领域引入现代科学技术,使农业投资变得有利可图,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首先,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要素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农业中的种子、化肥、土壤、工具、饲料等各个要素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渗透和推动。要实现农作物、牲畜、鱼类、林木的良种化,就必须利用现代育种学、遗传学的科学成就;要对中低产田进行改造,就要采用现代改良土壤的先进科学和技术;通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促进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抢农时,提高作业质量;通过先进技术和手段的使用,有效地对森林、草原、山地等资源加以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技术还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及其素质来推动农业的发展。通过农业各生产要素的改变,达到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目的。
其次,科学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来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生产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和干旱沙化,促进农业的良性生态循环,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和生产组织的科学化、社会化;在加工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开发出多品种、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发展先进的交通工具和设施,建立多功能、多渠道的市场信息网络;在服务环节上,依靠科学技术才能为产前、产中、产后的管理工作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通过各个环节的改变,才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和首要任务。只有农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才可能保证可持续发展,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恰恰是丰富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除了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外,还要把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设和依法保护纳入到农业发展任务之中,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有30多年历史,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在许涤新、叶谦吉两位同志的倡导下,通过召开“生态农业”研讨会,农业科技人员以户、村为单位进行实践试点,探索出生态农业的理论。
我国生态农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发展纲领,建有完善的试点网络,有大批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其中。但随着农业发展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日益突出,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经济面临着国际范围的严峻挑战。大力发展生物工程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及深入利用现代农业的科学技术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条件。过去那种只靠调整农村产业发展结构和种植业结构,单纯增加食物链的某项环节,无法解决农业生态系统的各项问题,更不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定发展,只有在生态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采用先进的适合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提高系统的基本动力,才能使农村经济发展按照农业现代化进程前进。
2 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端正指导思想正确认识农村经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要调动并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积极性的源泉在于农民的经济利益。利益是“刚性”的,它主宰着人们的经济和政治行为利益推动是一般规律,对于农民群体而言尤其如此。现阶段要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现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农业的建设工作,必须把保护和照顾农民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把它当做解决农村、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农民的各种行为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需要,并不是以集体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为前提,以获得更多社会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仍处于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各取所需的简单交换之中。只有把农民个体生产行为归入到社会化大生产的范畴,把他们放入市场经济,这样个人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根本性变化。所以,建设生态农业,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条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农业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把广大农民从原始的、落后的自然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中改变过来。
2.2 深刻认识农业的内容、范围、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资生活本身。”农业是人类直接利用太阳能、生物、土壤、气候等大自然力的作用而获取生物产品的一种活动。农业跟自然生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它具有较强的自然性、地域性和风险性。农业曾经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生产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的农产品在满足劳动者需要后出现了剩余,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随着社会分工的日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不断形成并且独立出来。随着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发生着根本性变化,物质消费的比重在渐渐下降,精神方面的社会追求在逐渐增长。只有农业得到发展,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能够提供更多的剩余农产品,社会就可以腾出一部分劳动者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
3 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建设我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体系的基础性内容,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们不可能奢望物质激励、政治权益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当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适应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范围,使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得到同步发展,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社会生产模式,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的当务之急,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4 结束语
当今世界中,中国农业困扰经济发展的现象最为严重。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怎样选择其发展战略是当今主要研究的热门话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侧重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重生态、重经济为基本,更加重视农业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哲敏,信丽媛.国外生态农业发展及现状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7,3(288):241-244.
[2] 马晓河.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N].人民日报,2007-02-07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