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3 15:54: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媒体融合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媒介融合、新媒体概述
1983年,美国传播学者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伊契尔.索勒.普尔在《自由的科技》一书中提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逐渐呈现出多种趋势,学者们不断的对媒介融合做出更准确的界定,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1]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而言所产生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等,业界一直对新媒体并没有准确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可的定义为: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2]
二、电视、新媒体发展状态
(一)电视:保持原有优势并不断改革创新
电视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过多年的积累,拥有良好的品牌口碑、优秀的专业节目制作人才,同时,很多精英文化完全集中在电视媒体上。电视在产生以来就一直牢牢占据着家庭和晚间时间,电视已普遍成为家庭不可或缺的家电之一。同时,对于网络没有普及到的农村地区以及一些年老的观众来说,观看电视节目依然是她们休闲娱乐、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
新媒体的兴起,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灵活、方便,观看节目的多样化、个性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电视媒体的生存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收视率、广告量不断下滑。在这种趋势下,电视媒体开始积极改革,扩展其发展之路。2005年,齐鲁电视台网站上线,2008年,“齐鲁民生”频道开通,2009年,中央电视台旗下央视网开始积极筹备建立网络电视台等等。2010年凤凰卫视开通《网罗天下》频道,全面搜索全球网站、网页、论坛信息制作成节目与观众互动、分享。据统计,截止2008年,我国上线运营的广播电视网站已有349家,其中广播电视混合网87家,占总数的25%。[3]
(二)新媒体:拥有良好的传播渠道 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新媒体的出现,开启了人类传播学的新纪元,它改变了原有传播方式的单一性、片面性,使信息传播更加全面、灵活。新媒体拥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双重特点。基于即时性、海量性、双向性、互动性的特点,它使以信息最快、最大限度的扩散出去,信息的传播者不再局限于记者,信息传播量可无限扩大,同时接收信息者可积极参与到信息的互动中来。
新媒体拥有的现代传播优势不言而喻,其市场规模正在快速增长。据2014年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1059.8亿元,同比增长81.2%;预计到2017年,市场规模将增长约4.5倍,接近6000亿元。[4]我国宽带的加速发展,也将进一步带动新媒体应用的发展。
新媒体发展已经涌现出一批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如腾讯、分众传媒、阿里巴巴、盛大网络等新媒体企业,目前已经新媒体的主要力量。不过,除了一些大型的新媒体,我国存在大量的小型新媒体企业,它们由于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缺失,很难形成新媒体的规模化发展。
三、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模式
电视媒体的最优发展模式就是与新媒体走向融合,在这种融合的趋势下,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不断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发展的趋势。最终使电视媒体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优秀的电视节目从各个新的传播渠道传递出去,而这些发展形式的实现也将依赖于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
(一)网络电视
网络电视的发展前途是非常光明的,中国正处于网络快速发展的时期,未来网络的普及率将非常可观。与传统电视相比,网络电视可以根据观众的喜好检索自己喜欢的节目,互动性又可以增进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意识。电视媒体,经过多年的积累,有着丰富的节目制作技术和节目主持人才。那么,积极的将电视节目搬到网络上,增加互动、提高收视率是电视媒体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的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建设的网络视频数据库正是依托中央电视台丰富的内容资源的优势,加以地方电视台的节目和网民上传的节目和日渐增加的网络原创内容。
(二)手机电视
随着手机操作系统的不断升级,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4G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的传播、接收速度悦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强大。手机电视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电视形态。手机电视是电视、手机与互联网三大媒介融合的产物,具体指“以手机等便携式手持终端为设备,传播视听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手机电视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等特点。[5]
而随着手机、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手机电视将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免费WI-FI普及的数字化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当手机电视面临的各个技术问题被攻破,业务资费水平下降以及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电视的发展将呈现飞速发展。手机与电视的结合,将开启一个新的移动信息服务时代。
(三)整合营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传统媒体也好、新媒体也好,实现盈利,维持企业生存才是王道。然而,目前的情况就是传统媒体虽然积极向新媒体学习传播之道,但却缺乏新媒体时代的经营模式,往往导致电视媒体缺乏经费,企业后续发展难以维持。
“纵观中国电视传媒营销观念的变迁,无论是先前‘频道细分’的‘差异化营销’还是后来‘内容为王’的‘品牌营销’,强调的都是电视节目内容本身,仍然属于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营销范畴。”[6]但是,在媒体融合时代,广告商已经不满足传统的插播广告模式,广告商追求广告投放面更广、对象更精准、效率更高的营销模式。在这种情况下,以消费者为中心,重组资源、整合营销就显得尤为重要。
广告商打广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而销售对象正是媒体所聚集起来的庞大受众,但是如何让媒体聚集起来的这部分受众尽可能成为产品消费者。首先,就需要媒体尽可能让受众了解产品信息;其次,要与受众达成互动,使有购买需要的受众体验到产品并最终达成购买协议。这是销售的步骤,同时也是我国大型新媒体一直在做的营销模式。所以电视媒体要想在媒体融合之中尽快发展起来,除了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同时更要学习其优秀的经营模式。
四、结语
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各种媒介之间并非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关系,电视媒体不断学习新媒体的技术,积极与新时代传播技术接轨,新媒体学习传统媒体多年积累的经验、文化,制作优秀的传媒作品。而随着人类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传播技术的不断改进,各种媒体只有不断的适应市场、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企业的发展,否则,必然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李雁津.优秀的多媒体记者怎样“炼”成[J].中国记者.2007(08).
[2]郑虹.探讨媒介融合之路[J].东南传播.2007(03).
[3]谢耘耕,唐禾.2006中国电视广告竞争报告[J].新闻界.2006(06).
[4]范泉.跨媒体平台――滞差时空下的媒体观察[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6(11).
关键词:网络媒体; 传统媒体; 影响和冲击; 合作发展
引 言
近些年,网络发展及其迅速,生活中各个领域都受到网络发展的影响,当然新闻界也不例外。网络的迅速发展给传统媒介的人们带来了恐慌。有些人甚至大喊“狼来了”。但是从现实的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网络媒体虽然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但是同时也带来了机遇,正是网络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产生危机观念,于是传统媒体开始变革,开始适应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说网络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新的生命力。而2005年的纪念性的重大事件“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一专题的报道更体现了媒体间的合作。这篇论文,就是想通过现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发展的一些现实情况,来呐喊,网络与传统媒体不仅仅是竞争对手,双方只有合作互补有无才能实现最终的共赢,同时我也想论证:只有新闻界摆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才能促进双方媒体的发展,才能实现共赢。
网络出现伊始,受众尚未形成网上看新闻的习惯,但是在几次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人们开始接受这种新兴的媒体。尤其是震惊中外的911事件,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的事件是在网上率先传播的,其影响在短短的几天时间内网络就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访问,而一些著名的新闻网站也一度出现了登陆不上拥挤不堪的地步。网络因其传播的实时性、交互性,内容丰富性,声音、图像、多媒体并举的优势,迅速异军突起。同时它的及时和多方位报道一时间使这个新兴的媒体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它的蓬勃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纸媒体末日即将来临。纸质媒体在许多方面仍占有一定优势。传统的大报、大刊、历史大部分长达几十年,有的甚至近百年,而我国网络媒体历史最长也不过3年。相当的读者还是依赖纸质媒体,也习惯于传统的阅读方式。在争取读者方面传统媒体仍占有一定优势。
纪念抗战60周年,可以说是全国一个重大的活动,无论是新兴的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都集中优秀采编力量对这一重大历史题材进行专题报道。这也是新旧两种媒体准备充分的一次交锋。各自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同时这也是他们未来生存形式的预演。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这两种媒体的竞争虽然激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泾渭分明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交汇点是二者都是信息的提供者。中国的传播生态正发生深刻变化,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利用各自的优势相互合作,它们之间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
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这是个严肃而政治性极强的主题,如果单单依靠网络媒体的力量恐怕是远远不够的。首先在人才上,网络媒体不具有传统媒体所具备的大量的记者。在经费上,网络媒体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投放在单一的选题上。这对大多数网站来讲是两道难以逾越的“深沟”。在今天的重大新闻的采访和报道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中,只有那些雄厚资本的商业网站,或是传统媒体与网站联手行动才能支付这笔开销。一般的网站是没有这个资本的,更没有专业人才去完成这类重大的采访报道。而对于网络来说它作为媒体,有许多优势:其采编、排版、校对、出版、发行等工作全在网上进行,根本不需要和印刷厂打交道、不需要和邮局打交道。在获取信息的快捷性和阅读的方便性、多媒体性以及交互性、查找的容易等方面,因此,在此次报道中许多传统媒体都选择了网络媒体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如《广州日报》和《华商报》、网易等媒体合作,加强了报道与读者的互动性。实现强强联手。
其次,新兴的网络媒体从某种程度上赋予了纸质媒体新的生命力对于报纸来说版面的局限性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每天出版一次而未能充分显示报纸的特点和优势,而互联网异军突起,为纸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得补充。所以新兴的网络媒体德发展对于纸质媒体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说,网络的崛起对于纸质媒体,是机遇多于挑战的。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报道中。对于传统的纸媒体来说,网络媒体的介入使之变的鲜活生动起来。如新华社的新华网,新华网的栏目有:“最新报道”,“纪念活动”,“暴行实录”,“亲历抗战”,“重要论述”,“战史一页”,“抗战名将”,“国际援助”,“图片故事”,“访谈连线”,“抗战启示录”,“抗日歌曲”。 扩充了传统纸媒体的空间、补充了传统纸媒体的不足,此外还有《中国青年报》的中青在线 、《人民日报》的人民网等等媒体。
竞争、整合是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总体趋势,使事物不断更新变化和发展。媒体也不例外,传统媒体是昨天的产物,网络媒体是今天的产物,明天的媒体变革又将怎样,还得从今天开始。在现代社会里,传统媒体仍然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网络媒体也迅速崛起,对社会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它们都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追随时代,各媒体的发展、进步也不断满足人们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当中对各种传播信息地索取与运用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增长使得新旧媒体的共生有了充足的土壤环境。而只有让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充分结合,发挥出各自鲜明的特色才可以创造出最大的传播效果。
虽然媒体网站拥有传统媒体强大的采编队伍,但在人才结构上和主流媒体网站网络宣传政策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的状况不相适应,尤其缺少管理、经营、技术专才。而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却拥有相当的水准,二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正好可以弥补各自的劣势。在网络经济遭受寒冬的时候相关的行业也会受到牵连,但是我们看到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已经被人们接受,在网络不景气的时 候进行全面的横纵向联合已经是发展的需要,跨媒体经营的策略已经被提出,在传统媒体触网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网络媒体开始把目光也投向了传统媒体,相互融合正是发展的需要和最大的助推器。因此融合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网络媒体与传统纸媒体必须实现优势互补,从受众的角度来讲:报纸面对的是一部分受众,而网络媒体面对的是另一部分受众,而只有两者联合起来才能实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从而获得最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过,不过,受多方面因素所限,中国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合作目前尚处于低层面,一时还难以甚至无法进入产业结合的高层面。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存发展还有长长的路要走。
【关键词】媒体融合 转型 媒介素养
信息时代,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了解新闻事实,还希望能全面、立体、多角度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趋势和意义。因此,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第一时间采集有价值的素材、第一时间播发解读新闻,成为媒体记者的追求,也要求记者能“以一当十”,在采写文字稿件的同时承担为电视和网络供稿的任务。
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报纸由于文字报道“一维”的叙事结构,很难展现立体多维的新闻事件全貌,受到了来自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的冲击。
当“媒体融合”观念逐渐被传统媒体接受并开始尝试向多媒体转变时,“媒体融合”带来生产制作播发流程和新闻从业者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的重大变化。
所谓媒体融合,就是融合传统媒体与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同时传播言语符号和非言语符号,以直观呈现新闻事实,深刻解读新闻信息的新闻传播新形式。
媒体融合实现传播优势融合,是以新闻事实为核心,进行传达事实、再现事实、阐释进程、解析意义的最简明有效的传播方式。媒体融合为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采写编评拍摄播发新闻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新闻产品不仅限于传统纸媒单一的平台,而且能呈现于网络、手机报等多渠道、多平台上。
文字编辑记者在策划、组织采写新闻报道时,必须意识到不同媒体的传播优势、不同受众的接受方式。为使新闻报道形象化,记者应尽可能到新闻现场,调动 感官进行观察体验。编辑在判断、选择、配置、把关、新闻稿件时,必须适应不同媒体形态、不同受众的需要。因此,媒体融合下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新闻稿件的策划人、把关人、撰稿人和评论员,还要充当主持人,上镜出声表达观点。
譬如,文字记者善于根据电视(视频)等新媒体的特点,采写稿件时尽量满足新媒体播发新闻的不同需要,收集典型细节(包括声音和画面)。编辑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电视(视频)报道并转化为文字报道,供传统媒体或互联网采用。
那么,怎样成为“多面手编辑记者”?或者说,“多面手编辑记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1、信息的视觉化思维意识
国外有一句经久不衰的箴言:“要展示,不要讲述”。用多媒体形式呈现新闻事实能使新闻更加快捷、权威、直观。
对于文字编辑记者而言,信息的视觉化思维越来越重要,因为文字报道必须与电视等媒体争夺受众的注意力。文字编辑记者需要运用视觉化思维创作多媒体新闻,用视觉化语言直观反映新闻事实。因此,文字记者在采访中,需要调动感官,拿起相机及时搜集第一手素材,捕捉记录现场的真实画面。新华社的一些文字记者已经尝试采写图文并茂的新闻,一些新闻图片报纸采用率超过文字稿件。对于摄像记者而言,则要通过运用不同的镜头、光线和色彩,搜集事发现场的形象素材,并以适当的角度、景别将它们组合在一起,使画面之间产生逻辑关系,传达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激发受众观看兴趣。
2、深度报道意识
今天的受众迫切需要认识事物发展过程的深层次信息。受众不仅需要了解新闻发生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而且需要全面、立体、多角度地了解事件全貌和掌握事件的深层意义。
面对数码相机和图像拍摄门槛的降低以及网络的普及,受众成为新闻采集者、传播者已有可能,作为“多面手编辑记者”应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资料,为对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报道作准备。
3、创新意识
“多面手编辑记者”需要创造性地工作,勇于摒弃同质化创作手法,勇于推出新颖作品。
“文字”和“画面”是制作多媒体新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文字”与“画面”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好的多媒体新闻要具有视觉冲击力。在重大报道特别是突发事件报道中,应充分发挥“我在现场”的优势,充分调动感官收集现场细节,且能双语采写稿件。同时,尽量获得第一手、有价值的画面。客串出镜记者、评论员、主持人等解读新闻,提高电视(视频)报道的深度。
4、多种设备的操作能力
“当代编辑使用一些手段和标准也是源于数十年有时甚至是几个世纪的科技进步、意识形态的转变、经济需求和受众趣味的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一直没有停止过。因此,许多技能和标准将继续随着促使新闻媒体发展的这些力量而不断变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编辑记者应熟练掌握尽可能多的传输设备,熟悉熟识图像视频网络传输技巧,快捷发送多媒体产品。在个人就是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掌握使用多媒体传播技术,才能在新闻竞争中抢占先机。
从传统媒体向多媒体业态的转型,对媒体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技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体融合时代媒体从业人员除了具有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较好地掌握多媒体知识,具有较高的多媒体素养。■
参考文献
①[美]塞西莉亚・弗立德著,展江霍 黎敏译:《美国当代媒体编辑操作规程》,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年
关键词 广播影视;融合;电视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8-0182-02
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三网融合,这话题已经讨论10年以上了,我主要说的是广电网与互联网的融合。在2005,在这种三网联合开展了一段时期以后,在互联网上能够出现一些小的视频,即使这些视频所在的播放区域非常小,并且画面不是非常清晰,但却代表着电视时代已近到来。同年,YouTube正式成立,是第一个能够在网络中分享视频的平台,很快引来众多模仿者,随后中国开始陆续出现各类视频网站,有很多视频网站目前仍然经营的很好。
最初网络电视由于其图像不清晰、无法全屏等弊端被电视行业所轻视,但在过去10年中其自我革新、紧抓客户心里,目前变化甚大,主要变化体现在,网络中的类视频种类逐渐增多、视频品质在不断提升、业务形态变得多样化。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走向网络视频,电视台、电视内容商、电视运营商开始不得不正视网络视频的挑战。到2015年2月中国的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18802.2万户,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81%,IPTV用户达到3562万,OTTtv用户达到近3000万。中国的视频产业从原来有线电视为主导,逐渐走向有线、地面、直播卫星、IPTV、网络视频、互联网电视、CMMB、手机电视等多主体、多渠道、多终端的大媒体、大视频时代。互联网的营销模式也带来的巨大改变,包括IPTV、OTTtv与宽带的捆绑,天猫魔盒与电子商务的捆绑,OTT盒子与游戏业务的捆绑,甚至与金融、保险、信托、房地产等捆绑。同时,也为国内的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速了未来产业转型,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上都要进行创新与突破。
1 传统媒体转型难点
1.1 传统媒体已适应以往生产方式
可以说当下诸多传统媒体都没把报业当成一个整体事业来看待,仅仅只是在考虑报纸经营,报业资产方面并未发挥其增值意义。很多传统媒体未能深刻认识新型技术所能实现的颠覆性改变,往往总是在幻想经过各个细节或者是修修补补方面的改善应对新媒体。新媒体不管是理念或者是技术和经营战略,再加上机制和体系等方面均是有着颠覆性变革。再者就是很多传统媒体仅仅是将转型放在技术方面,而报网之间的互动及创办区域门户网站也还是使用传统媒体采编观念以及思路,并未真正的发挥区域性新闻门户网站的意义。
1.2 传统媒体运作模式及现代化市场运作存在矛盾
现代化企业发展务必要配备适应于具体特性及可操作性较强的机制。诸多传统媒体仍是使用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并未构建。诸多传统媒体所创办的新型媒体尽管是有着对应公司,不过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再者是未能构建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造成诸多从业人员不能得到市场化以及体制这两方面的益处,并且未能依据市场化相关规程形式,以至于最终创造不出更大的效益。传统媒体大环境下所培育的新型媒体,根本得不到高薪酬待遇,导致不能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和凸显不出自身优势。
1.3 传统媒体人才培养科学机制未形成
通常传统媒体培养了诸多采编人才,不过新型媒体转型中往往是传统媒体人才偏多且新型媒体人才较少;传统采编人员较多和现代化经营人才较少。可以说媒体主要资产以及核心竞争力量就属人才。不过当下传统式媒体人才结构等方面存在极大不足。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诸多非常优秀的传统媒体采编才可以有着新媒体素质的人同时也在逐渐离开传统媒体,最终造成传统媒体人才缺失。
1.4 传统媒体转型技术滞后
不管是国外谷歌或者是微软和雅虎,可以说本质上是新型技术公司,技术以及媒体是互相促进且相辅相成的,媒介技术发展充分激发了用户潜在性需求。再者就是技术以及用户之间的各方面需求均是互相促进同步进步,技术发展充分激发用户潜在需求及要求,并且用户的这些需求又同时是技术发展的关键目标。
2 三网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体的转型策略
1)注重体验。把观众(受众)当作用户(客户),通过APP客户端熟知用户的喜好、习惯,以更好的为用户服务。传统的电视台是通过广告收取一些费用,只要节目有较高的收视率,就会有广告收入。虽然电视台做一些抽样调查,获取收视率,但是电视台对观众兴趣、爱好,喜欢什么类型节目,知之甚少。通过使用APP实现了诸多技术上的突破,在APP基础上能够构建出系统化的用户体系,能够非常准确的获取到用户诸多信息,比如,节目偏好、行为习惯、偏好、个人信息等,在未来,电视能够为用户带来娱乐的同时,还能够为用户带来提供非常多个性化的服务,更为广告以及其商业运行机构创造了发展契机。
把传统的节目看成是即将出售的产品。传统电视节目是以节目本身为中心,电视台播放什么节目,观众就看什么节目。将来要变成,以用户为中心,用户想看什么节目,就看什么节目,通过APP回传从而了解用户的观看习惯,把最好的体验给用户,从而积聚最大量的用户群,在规模用户的基础上再去实现商业运营。
2)能够将发展渠道转化为技术平台。一般,传统形式的电视节目在制作完成并播出以后,通过各大网站、卫星电视、地面电视网络能够将节目信息传递给观众;而很多电视台不用将节目交给其他网络平台,而是拥有自己的互联网平台,能够将制作的节目直接在本互联网上播出与共享,同时,这种技术平台拥有非常大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持。当前,很多电视台都在开办网络电视台或者是移动电台,但是成功率非常低,很多业务知识停留在视频转播、分享上,对大范围运营缺少研究,对管理模式了解甚少,通过合作方式能够使电视台的信息传播能力大大增强。
3)从电视固定在客厅转型为电视随着用户(观众)移动,即移动电视APP。我们传统的收看电视地点是在客厅,但是当前观看视频能够在任何地点,并且各类视频非常多,视频的拍摄更加容易,掌握这种技术的人逐渐增多,视频素材或者是角度也在增多,无论是日常生活或者是旅行等都能随时拍摄随时分享,也能够随时观看,实现了拍摄与共享的统一,使视频真正实现了移动化与广泛化。
4)是从孤立到社交。在互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覆盖了绝大多数人群的情况下,视频的社交化分享、发现、评论等成为必然,视频产品必须具备社交功能,实现电视的社交化,实现视频与客户、用户之间的互动。
5)终端变得智能化。和功能手机一样,传统的电视接收机逐渐消失,但是电视机的接收终端则实现了智能化与高效化。
以上几个策略是传统电视媒体的转型方式,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电视与网络最终会走向融合,在全媒体的时代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目前电视台已经出现了网络视频、同步网络直播,同时互联网中也出现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最终的博弈就集中在谁能更好的适应观众的需求,谁能顺应文化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崔艳坤,李茂民.三网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依存度分析[J].今传媒,2011,10.
[2]李岚.三网融合下电视媒体的转型策略[J].电视研究,2011(1).
备注
以下为睿狮广告CEO伦洁莹发言实录:
大家好,在座的都是各位平面媒体杂志的老总和负责人,我现在是班门弄斧,只是有一些数据和案例分享给大家。今天可能是最坏的时刻,可能也是最好的时刻,看我们怎么看待我们的革命。
这是我周一的时候收到一个消息,就是美国《新闻周刊》,今年12月31号是最后一版,那版印刷完以后只有电子版本,纸张的版本不会再有的了。这个消息传来,我立刻到网上看看这个新闻,其实这一类新闻不是很多人关注,但是我看到很多人在上面做评论,有人就说那以后上厕所怎么办。
下面我有一点点可以跟大家分享的东西,为什么它要停止印刷纸张媒体?是因为从2003年一直到现在,从400万的发行量跌到目前的120万,广告收入5年间急跌70%。39%的美国人更喜欢在线接收新闻。那我们平面媒介我们未来怎么做呢。首先有一件事,就是电子杂志的广告收入是稳步上升的,但是报纸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是一个此消彼涨的现象,你会看见2012年美国杂志广告收体收入是有所增长的,但是增长的是电子媒介方面增长的比较大。报纸方面,2011到2012年是跌下去,电子媒介有增加,但是增加的很少。其实电子广告或电子媒体,很多人都很喜欢,不过电子的广告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是又爱又恨。一些在英国方面的数据,Media Week报道说,71%的读者认为电子广告很讨厌,但他们仍然继续阅读电子杂志。因为这是读到内容的好方法,半数读者认为,在杂志的网络或APP上看到的广告对他们有相关度。另外的调查发现,55%的电子杂志读者是会阅读广告的,这就是我刚刚说的又爱又恨。
口碑。口碑这个东西,很多人在谈论它,很多人都说社交网络很红很火,其实口碑有时候不一定要在线的。在真实世界中的口碑,始终强而有力,但很多品牌都忽略了,只注重社交媒体创造的声势。虽然现在很多广告商都是用社交网络传播,会花钱在国外的大媒体上,但是在上面营造的口碑很多时候都是数字。人类很喜欢有对话,但是那个对话在真人的层面上是比较真,能够有影响也是真人的比网上来的更真实。品牌对话方面,只有2%的对话是在网上的。
媒介对于口碑的影响口碑,电视广告只有7%,电视节目也有7%,品牌网站6%,再来就是店内的活动,然后产品的包装都能够影响,最后才是零售网站。于是,我们该怎么做呢,面对那么多一些不同的媒介,不同科技的冲击,究竟我们怎么样重新思考平面媒体的未来?前面讲了很多数据了,我首先带来了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可以跟大家分享,是平面媒体主导,是报纸主导,但是配合一大堆不同的东西,像实际的活动,还有这个报纸的网上活动,在网上的传播,当然有和总体的主题广告做一个彻底的上市,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案例。在座很多朋友可能一直在做这个东西,我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东西跟大家分享,这就是在线上线下全面的过程。大家有没有在这看到一个广告,在网上也看到它的视频,所以我主要看看我们在平面上做了什么东西。(PPT展示)
上海通用联合昂科拉,这是一个SUV的车型,它是放在广州做了一个项目,这个落地活动就叫“年轻、你好!”。这是我们跟南方日报一起做的,10月16号刚刚上线。第一步就是在广州市里面做了几个大型活动,已经开始操作了。当地的报纸尝试这个事情,然后在报纸上植入更多的报道有关这一件事情的活动,引起大家的好奇,各种各样不同的版本随后出现在报纸上。随后,就出来个主题广告,这些是一步一步走下去的。这是10月11号这一个当天做的,当地也有两个晚上的大型互动,最后也有广州车展。第二步这个箱子就打开了,因为已经做了铺垫,在10月5号到10到,除了平面媒体,就是配合网上的媒体了,包括微博、微博Q友会,也跟报纸的官方微博一起有很多报道,不同的。这个二维码是可以申请拿票的,我们后面平台有数据,我们预备的票也有二维码。这个在网上也有很多讨论,微信也有很多。在7天上线就达到600人。另外当地一个网络,大粤网也是有很多人参与,我们派50张票有90人来报名。
报纸有它的IPAD版本,所以在里面有很多事情可以做。首先当然就是印广告,看了广告之后,你可以点击进去。虽然是短短几天的一个活动,但是跟一个报纸的合作就令整个活动非常的丰满,也非常的出彩。报纸已经不再是一个导语,其实它是跟网上、包括活动在一起才有成功的机会,要是此次说我只是卖广告,我只是管广告、印广告是不行的,这是一个全部真实的过程。
下面这个部分我也是为了这次演讲找了一些资料,我也很兴奋,我以为我找的东西是这个月发生的,原来是在两年前发生的。刚刚在讲我们怎么样思考平面媒体的未来。我知道大家不是小孩子,但是你们有没有看过《哈利波特》?大家知道麻瓜是什么吧,在魔法的世界里他们的报纸跟我们不一样,当然现在我们的报纸有很多东西也已经改变了。要是看过《哈利波特》的电影的朋友一定会记得这个东西。(PPT展示)在魔法世界里,它的照片影像是会动的。魔法世界里的报纸也是会动的,就像电影一样。在魔法世界里,麻瓜世界的照片是会动的,当然,今天我们也已经有了会动的照片。
关键词:新媒体;融合;主持人;角色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42-02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媒体的兴起,新媒体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传统媒体则面临着巨大挑战和创新。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的趋势之下,节目主持人如何通过节目创新,提升自我业务水平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便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国内首档多媒体融合节目旅游卫视《音乐心旅程》的主持人角色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拟对其传播模式变革影响下的主持人角色进行具体分析,以期能够总结当下新旧媒体融合模式语境下对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的影响与要求。
一、媒体融合趋势概述
(一)传播模式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变
这些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也在寻求更大的传播平台。作为传播行业的龙头老大,央视一直以自己的特殊地位以及广阔平台傲视群雄。抛开个别节目存在的问题不说,从整体上说央视的节目还是内容丰富、制作精良的,可为什么近几年收视率却一直不断下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传播平台重心的偏移,这也就是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网络的快速发展彻底改变了这种被动的收视习惯,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错过的节目。从央视开始已经逐步认识到媒体传播渠道的多元化所带来的新趋势。在2009年底成立了中国央广网络电视台,同时C-BOX播放器,打造独属央视的网络平台。
(二)传播渠道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全媒体转变
传统媒体大多是单一的电子大众媒体,新媒体则是指基于网络传播渠道的个体移动媒体,而现有的当中传播模式下,多采用新旧融合式的多媒体、全媒体传播。“在媒体融合与转变的过程中,媒体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各种传播方式相互匹配所形成的合力,单一的媒体传播形式未来很难有竞争优势,特别是以音频为基本传播方式的广播必须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全媒体方向转变”[1]。《音乐心旅程》节目是中国第一档多媒体融合的互动音乐服务类栏目,通过旅游卫视、新浪微博等和全国30家电台同步直播,是一档融合广播、电视传统、电子媒体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平台的全新节目。节目以广播的方式进行现场电视直播,用现场乐队和歌手来插入音乐,除了接入电话连线以外,还加入了微信、微博的互动,增加了传播渠道。同时节目中还加入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适应电视、网络的传播平台。这样的全媒体的融合,使得单一媒体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的结合也更加吸引观众。
(三)主持人角色由传统媒体主持人向全媒体主持人转变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主持人所面对的受众群是不固定的,并且涉及内容也是不可预测的,节目也有了更多的形式。旅游卫视的《音乐心旅程》就是将广播与电视融合到一起,同时加入微博、微信、热线电话等互动方式,完成了主持人多对多的模式。“主持人不仅要熟悉广播播音、电视制作的传播方法与信息呈现方式,还要熟悉网络化即时互动的传播技巧,应对各种各样受众群体”[2]。抓住多种信息传播模式的优势进行多渠道切换,把它们融合到节目流程与展现的过程中,并且进行实时的修正与更迭。
二、媒体融合节目中主持人角色定位的转变
(一)主持人是传播内容的最终把关人
无论媒介形式如何变换、传播手段如何翻新,在节目之上的信息内容才永远是受众最关注的焦点,“内容为王”对于传媒行业来说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内容”才是节目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传媒业赖以生存的基础[3]。无论是选材编辑还是呈现形式的设置,大多由幕后把关人控制,节目主持人的把关力度相对较弱。由于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实时互动性,受众参与性更强、互动的方式更多、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变,并且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不可预知性,节目播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比重明显加大,并且节目素材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因此新媒体中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组织者,担当着不可替代的幕前绝对把关人重任。集中体现在播出形态和播出内容上,主持人实际上成为节目的真正操控者。
以《音乐心旅程》为例,微信、微博最为新媒体的加入,拓宽了受众范围、受众阶层,当然对于同一个话题,不同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人的看法会不一样,有时会片面局限、角度偏激,这时候主持人的取舍把关就显得尤为重要,集中体现了主持人从传统媒体到融合媒体的“前台把关人”角色的内涵转变。
(二)主持人是传播渠道的幕前掌控者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是指传播观念及技术的转变,即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网络化手段实现传统媒体的“再生”[4]。融合媒体的节目形态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传播方法的现场转换。简单地说,以往的广播节目以声音的传播为主,主持人需要掌控的是音响设备的切换技巧;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则需要熟悉摄影摄像技术的切换方法与特点;而在一个媒体融合的节目播出过程中,节目主持人本身在几个传播渠道之间必须熟悉各自的信息呈现形式以及特点,而且还要根据节目进程与主题来安排好不同节目内容的巧妙承接[5];主持人的功能更加地全面、立体起来。
以《音乐心旅程》为例,主持人角色的定位既需要满足广播播音的听觉优势需求,又能够满足镜头前的视觉美感,同时在网络实时互动过程中还能够得到网友的认可。这就决定了主持人必须是一个熟悉三种媒体传播方式与特点,并且能够完成现场切换,组织节目进程的人。
(三)主持人是节目制作的重要参与者
新的媒体格局下,各种媒体越来越趋于融合。现在,传统媒体已经认识到了新媒体的力量,开始将新媒体网络互动技术引入节目制作过程,设立了“微直播”和“微访谈”栏目,与受众进行线上互动,以增强受众参与度。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主持人越来越多地介入到节目制作环节,而非严守原有的职业分工。
《音乐心旅程》节目的主持人青音就时常参与到节目制作过程中,主持人预先在个人的微博上,或者节目在自己的微博、微信平台征集话题的帖子,网友看到之后就可以跟主持人或是节目进行留言,这样一来节目就可以了解什么样的话题才是观众最喜欢讨论的,例如:“你今年的目标实现了么”、“爸爸,我想对你说”等,都是网友们自己发起的话题。这样就很好地与观众产生了互动,提高了节目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三、节目主持人角色转变的有效应对
(一)加强知识储备,增加文化底蕴
文化底蕴不仅展现了知识的能力,更加有助于主流媒体主持人提高内在气质、思想境界以及语言能力等方面。特别是在网络覆盖全球的背景下,信息日渐丰富,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进步,对主持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作为《音乐心旅程》的节目主持人,青音一直都是优秀的榜样。从最初的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音一直都把播音业务做到最好。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同时也是工作的需要,她多年来,不断学习相关的临床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专业技能,从一名国家电台心理节目的主持人成长为专业的临床心理咨询师,并开设了“青音心理工作室”,专门帮助婚姻情感、亲子关系、女性个人成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遇到难题的来访者。所以说,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提高语言技能,丰富语言智慧
传统媒体当中的主持人比如电视媒体,主持人所传递的语言是经过层层审核的,相对限制较多;而媒体融合下的节目形式大多以网络播出为主,主持人的语言限制相对较少,这种情况下对主持人语言的锤炼能力要求也就会更高,不仅要说得好,而且要说得巧妙,不仅要考虑受众的接受度,也要突出节目的特征和主持人的语言个性,这对主持人的语言和思维的智慧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作为优秀的电台节目主持人,在面对电视直播的心理治愈节目《音乐心旅程》可谓是游刃有余。在对网友和热心观众的回复中,我们不难看出青音为我们大家展示了她睿智的一面。她语言清晰、思维敏捷、条理清晰,能够一针见血地为观众答疑解惑。
(三)善用多媒体平台,提高主持人的影响力
随着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会将新闻的第一首发地选择在与母媒关联的新媒体平台上首先,而稍后将深度与综合报道在其传统母媒上。这几乎已经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必备宣传途径。《音乐心旅程》也有属于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平台,观众朋友可以在这样的平台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与沟通。作为节目主持人,也会经常在平台里与观众一起交流,来为他们答疑解惑。主持人需要“扮演”好这样的角色,要善于运用这样的平台,更好地去展示自己,才能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与此同时也是在提升节目的品牌影响力,“一举两得”、“一箭双雕”,同时这也是未来节目发展的一个方向。
综上所述,在广播时代只需会播稿件且字正腔圆、声音动听就行了,但在电子媒体时代,主持人需要声型俱佳、一专多能。而在新旧媒体融合的今天,大众媒体时代正在转变方式,将让位于个人和参与性媒体时代,这将改变整个行业和整个社会,未来几年内,新技术转变了传受方式,传播主体将多元化。新旧媒体融合趋势下主持人的角色定位问题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才能够使主持人在应对传媒迅猛发展的生态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毕一鸣.主持艺术的新视野[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张颂.语言和谐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3]张军.浅谈新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培养[J].今传媒,2012(8).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017-02
1 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一般来讲,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出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要使得学生在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的环境下,培养出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媒介融合变革新形势的需要。但纵观我国高校新闻院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尚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还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跨专业选课难,通才教育成空话。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实质就是信息、文化的无边界传播,媒介融合使当代新闻传播涉及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将新闻专业教育放在通识教育这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展开,已经成为了现在新闻传播教育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拓宽专业口径,让各学科建立融合,推进新闻传播教育向广博教育前进,形成综合性和专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成为了新闻教育重要的课题。但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新闻专业教学很难做到跨学科、跨专业。学生除了修完新闻学原理、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写等基本的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一系列与不同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留给学生自由支配和使用的时间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跨专业选课成了基本上无法实现,通才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2)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不足。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新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都是借鉴老牌新闻院校,而师资多是从中文系中分离出来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理论性强,实践课程少,加上很多教师在业务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只满足于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实践。另外,按照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崇尚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为导向的人事评价标准,高校的教师们大都忙于科研学术研究,无暇顾及也不屑于指导学生实践。倘若我国高校现行的这种教学评价体制不改变,重视实践教学就无法实现,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的构想也就只能停留在形式化的层面上;
3)传媒技术教育单一,难以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以“组合终端载体”为新闻平台的整体报道策划必将取代针对单一载体的新闻报道策划①。而这样的策划者,必须具有了解和掌握不同载体的介质差异和所服务人群的需求差异, 并能以这两方面的差异为依据, 确定报道选题并设计报道方案的能力。而在我国很多新闻学院,即便是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学院里对多种媒体技术的教学也是各自为政,鲜有交融。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针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以上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改革:
1)以新闻业务课程为核心,广泛涉猎交融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媒介融合这种新的传播形态下进行信息的与交流,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各种有益的、有害的信息并存。作为新闻职业人,只有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才能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中需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发出权威声音引领舆论方向,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来自于对各种知识和文化的了解。只有在原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广泛涉猎交融学科的相关知识,以“融合”来应对“融合”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学生的课程中,新闻专业课程只占25%的比重,而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其他课程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5%②。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所要修的128 个学分中,新闻学专业课程最多只能占到44 个学分,而社科、艺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类科目必须达到65 个学分以上③。而在我们国家,很多新闻学院新闻类课程占到60%左右,即使在人大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像历史、军事、文化、社会、经济等交融学科的课程也只是凤毛菱角,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足以满足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
2)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新闻传播教育走在前头的美国,各大新闻传播学院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学生参与媒体实践提供条件。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办有一张名为《布朗克斯节奏》(The Bronx Beat)的社区小报, 每周发行一次。总编辑是名女教授, 报社的编辑和版面设计均由学院的教授担任, 采访写作和摄影由学生负责,办报经费由学院支付④。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师生们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学院拥有真正的报社和电台、电视台。他们的副院长Brooks介绍称: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学方法同美国许多其他的新闻院校是不同的。他们拥有日报、商业电视台和电台等各种媒体, 学院的教师也都在这些媒体中担任编辑工作,这里给了学生第一份工作经验, 这样,学生们毕业之后比其他学院的毕业生就要成熟许多⑤。美国的新闻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也包括实践指导在内,他们要求教师有较多时间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花在改作业上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间的若干倍⑥。在我国由于体制的问题普通高校在短期内不可能建立如此高端的媒体,但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在校内建设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可以以校内本来就有的校报、校刊、网站、广播站等为载体,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实践训练。还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将课内实践、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贯穿起来,实现教学、实践和实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了解和参与媒体整个运作流程。在我国,现也有传媒院系在校内打造了类似媒体融合形式的“未来”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按照全媒体的运行规律,建设了多种媒体业态交融的管理系统, 在采编发的流程中提供了读写、编发、搜索以及整合相结合的管理界面, 使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站通过一体化的管理, 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 做到一次采集、多元, 而不再是各自相互独立的实验室⑦, 这为学校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加强多媒体技术科目的教学。媒介融合导致大型新闻集团的形成,一条新闻将要在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不同形式的媒介中播出,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后能够生产出针对不同媒介的,恰当的新闻形式,所以,我们要对不同平台的新闻的采、写、编、评进行系统的学习、比较和训练,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新闻实务课程体系,培养全媒体人才。早在2003 年左右,美国300所新闻院校中就已经有50%针对媒介融合对课程做出了相应地调整和改革⑧。在国内,也有个别学院于2007年开设媒体融合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在2007年就新增了“数字新闻传播”这一方向,同时除了开设这一新的专业方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还为所有的学生开设了两门业务性的专业课——音频视频内容制作和数字传播技术应用。学生们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业务和新媒体传播业务的了解,从而做到全面掌握各种类型媒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闻学专业只侧重于印刷媒体的专业课程体系⑨。
“媒介融合”引入我国已是十年有余,在这期间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的新闻教育改革作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探讨,但现代新闻传播业是被高端科学技术和多种学科知识支撑的行业, 它对于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养、知识基础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播日益大众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作为新闻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该如何更好的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新闻人才,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蔡雯,《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
②《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 蔡雯,《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
③《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新闻教育》,邓炘炘,《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
④《如何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对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蔡雯,《中国记者》2005年08期.
⑤《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蔡雯、周欣枫,《现代传播》2006年第三期.
⑥《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下)》,蔡雯,《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6期.
⑦《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的路向》,郑晓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第23卷第4期
按规定,高起本、高起专考试按文科、理科分别设置统考科目。公共课统考科目均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其中,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3个语种,由考生根据招生专业目录中明确要求的语种选择。
报考高起本的考生,除参加3门统考公共课考试外,还要参加专业基础课的考试。文科类专业基础课为“历史、地理综合”(以下简称史地),理科类专业基础课为“物理、化学综合”(以下简称理化)。以上试题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每门满分150分,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
高起本专业中,文史类、外语类和艺术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外语和史地;理工类和体育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外语和理化。高起专专业中,文史类、外语类、艺术类和公安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文科)和外语;理工类、体育类、西医类和中医类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理科)和外语。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美国社区学院;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7C-0008-03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困境
社区学院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高等教育模式之一,在美国教育史上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历史其实是一部美国社会变迁史的缩影,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美国社区学院正面临着来自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重大压力。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不景气,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赤字不断增长,面对这些庞大的财政赤字,联邦及州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对社区学院的直接影响是教育拨款减少,从而导致学生贷学金比例的增加,美国社区学院陷入举步维艰的发展困境。美国社区学院主要面临如下的困境与挑战。
(一)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教育经费下降
据全美社区学院联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2015年度研究报告预测,到2018年将有30,000,000人次在社区学院注册学习,鉴于经济景气因素,社区学院从政府所获得的教育拨款将持续减少。以2009年为例,联邦政府对社区学院的拨款下降了71%,州政府的拨款则只增长了1.5%。经费的短缺使得社区学院陷入举步维艰的发展困境。
(二)政府期望日渐提高
在政府对社区学院的投入日益减少的同时,对社区学院的要求却越来越高。联邦教育委员会的一项报告指出,从2009年开始,美国联邦政府实施教育财政紧缩政策,规定对社区学院进行评估,将联邦政府对社区学院的预算比例与对学院所进行的评估等级(星级)挂钩。同时将学院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业绩作为关键性的评估指标,要求社区学院定期向政府报告评估指标的执行情况。
(三)学生个体需求不断变化与师资匮乏
据全美社区学院联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研究报告预测,在未来20年里,社区学院将面临学生个体学习需求的挑战。由于社区学院在年龄、肤色、性别、学习能力、学历方面没有限制,进出相对自由,给社区学院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压力,面对学生个体需求的不断变化,师资水平亟需提升与完善。目前社区学院教师的待遇比较低,师资水平在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内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四)远程教育及网络时代学习模式带来的压力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技术的产生,远程教育与网络时代学习模式的兴起,给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美国社区学院在生源和课程方面遭遇严重的挑战。
(五)人才断层的隐忧
全美社区学院联盟(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mmunity Colleges)在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社区学院的中高领导层及中级管理者中,有近30%的人员在未来的5年里退休,这些人员多年积累的经验将会随着他们的退休而流失,使社区学院的领导执行力蒙受重大损失,在社区学院未来发展道路上,人才断层的隐忧显现。
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面对财政紧缩政策和低迷的经济形势,美国社区学院积极应对,将挑战变成动力,找准定位,探索和创新人才培育模式,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增强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一)整合社区资源的创新策略
随着社区教育服务范围的扩大。社区学院整合社区资源,不断拓展教育服务领域。加州圣迭戈社区学院创建了“教育文化复合体”。复合体包括公共图书馆、食品服务中心、社区剧院服务等。这一实践体现了多方合作多赢的创新策略,为学校节约了资源。佐治亚州成立了佐治亚职业技术学院联盟(TCSG),它整合了亚特兰大技术学院(ATC)等23所社区学院,减少了无序的竞争和同质化资源重复建设的现象,共有80多个校区,600个技术培训项目,为佐治亚州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联盟的23个社区学院进行差异化的错位发展策略,如北吉丽亚社区学院(NOVA)和美国国内著名大学对接,实行学分互认,拓展了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途径。
(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策略
社区学院师资水平需要不断提高、更新与补充。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戴德社区学院实施学术性和职业性融合的课程模式,建立基于融合课程与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ies)的课程实施体系,旨在建设学生和教师共同分享和参与的新型学习关系。IOWA州立大学的社区学院实施了同行互助计划和师资组织发展课程(POD课程)。佛罗里达州的瓦伦西亚学院(Valencia College)重视教师在线教学能力的培养。在线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美国高校日益普及,培训课程包括以下内容:在线学习者的个性与独特需求,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技巧,在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等等。
(三)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策略
为节约办学成本,美国社区学院采取了压缩编制,增加兼职教师数量。峡谷社区学院(College of the Canyons)的教职员工一半以上为兼职教师,峡谷学院以研讨会(Seminar)为专业发展路径,研讨会模式包含多个阶段的渐进式培训课程,使兼职教师能够通过研讨会提升自身的教科研能力,达到学院规定的师资水平。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了加州兼职教师协会(California Part-Time Faculty Association),它拥有加州109个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资源及电子邮箱账户,可快捷地为每位兼职教师发送电子文献、教学资料等。
(四)服务性学习项目的提升策略
教育经费的短缺使得社区学院不得不开源节流。社区学院希望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开展服务性学习项目,以获得资金支持。服务性学习包括两种不同的项目:一是社区服务活动;二是经验教育(通过实践和实习获得)。布朗克斯(Bronx)社区学院将服务性学习项目重新定位,从个体转向群体,成立了校外服务中心,向住房项目、地区性监狱和未成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库雅河社区学院(Cuyahoga Community)根据社区发展需求的变化,提供社区服务项目,如为需要学习的单身母亲提供孩子的照管服务等。
(五)合同培训的拓展策略
经济发展对合同培训有着强烈的刚需,社区学院致力于分抢企业提供培训这块蛋糕。合同培训的种类分为入门培训和在职人员培训两类。如新泽西州学院与美国劳工联合会(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 & Congress of Industrial)合作,进行徒工培训。美国密歇根州卡拉马祖谷社区学院拥有世界级风能涡轮机培训中心,为美国能源部每年培训1500个技术人员。
(六)培养绿色经济技术人才的发展策略
社区学院甘当美国绿色经济战略的先锋,为绿色经济培养技术人才。美国墨西哥州马萨兰迪斯社区学院与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合作,为美国西部培养风力经济师。美国马萨诸塞州鳕鱼角社区学院进行风能研究,为清洁能源利用与环保行业培训技术人才,并将清洁能源利用拓展到绿色建筑行业,为绿色建筑行业工人提供可持续利用能源方面的培训教育。
(七)“市场化”产教融合的创新策略
美国社区学院“市场化”产教融合作为一种制度创新,以劳动力市场价值为导向,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途径,以获得教育技术证书。学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其核心竞争力也显著提升。
UPS-大都会学院模式是“市场化”产教融合的典型。该模式由肯塔基州政府、UPS公司、杰弗森社区与技术学院(Jefferson Community and Technical College)和路易斯维尔大学合作建立大都会学院。大都会学院的学生白天在学院上课,晚上成为UPS公司通宵航空快递业务的夜班职员,UPS公司为兼职学生支付一半的学费和书费。州政府支付另一半学费。亚马逊――常春藤技术社区学院模式是产教融合的另一种模式典型。亚马逊公司为全职雇员提供“职业选择”(Career Choice)项目,在4年内可为雇员支付学费总额(最高金额为1.2万美元)的95%。印第安纳州常春藤技术社区学院有32个教学点,必须与亚马逊公司共同研究并确定与市场需求度较高的职业技能,并开设培训课程。
三、评析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社区学院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策略的实施不是偶然的,它是社区学院面临美国经济的衰退、学习化社会、知识经济等新趋势所采取的必然应对措施。随着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社区学院未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部分社区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实施双叉战略(two-pronged strategy):增加两年制学院比例,减少社区学院中主修转学制课程的学生比例,将社区学院建成开放性学院。
纵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社区学院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策略,充分体现了美国社区教育的实用性、适应性、易接受性和便利性等重要特征。正是这些策略使社区学院在新一轮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社区学院在办学层次、学制、规模及其功能上与我国高职教育颇有相似之处,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2009―2012)美国社区学院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对我国高职教育更具有现实的启示。我国高职院校应借鉴美国社区学院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把握时代需求,找准定位,探索职业教育特有的人才培育模式,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