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艺术学概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5 10:46: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艺术学概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艺术学概述

第1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概念教学 变式 课堂练习 概括能力

一、创设情境,注意概念的引入

要成功地上好一堂新概念课,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到创设情景、设计问题上,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学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教师要则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尽可能大的自由空间,帮助学生去体会概念的形成、发展和概括的过程。此外,概念的引入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平常的教学实际来看,对概念课的教学产生干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心理抑制。教师方面,会因为概念单调枯燥而教得死板乏味;而学生方面,又因为不了解概念产生的背景及作用,缺乏接受新概念的心理准备而产生对新概念的心理抑制。要解决师生对概念课的心理抑制问题,可加强概念的引入,帮助学生弄清概念产生的背景及解决的方法。由于形成准确概念的先决条件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和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通过对感性材料的抽象、概括,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

二、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生的概念学习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是形成和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概括过程,迁移的实质就是概括。概括又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因为如果没有概括,学生就不可能掌握概念,从而由概念所引申的定义、定理、法则、公式等就无法被学生掌握;没有概括,就无法进行逻辑推理,思维的深刻性和批评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可能产生灵活的迁移,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概括,就不能实现思维的“缩减”或“浓缩”,思维的敏捷性也就无从体现。学生掌握概念,只接受他们的概括水平的制约,要实现概括,学生必须能对相应的一类具体事例的各种属性进行分化,再经过分析、综合、比较而抽象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或特征,然后再概括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类化,即把概括而得到的本质属性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这既是一个概念的运用过程,又是一个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过程;然后,还要把新获得的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即要建立起新概念与已掌握的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这是概括的高级阶段。从上所述可知,对概念的具体例证进行分化是概括的前提,而把概念类化,使新概念纳入到概念系统中去,又成为概念学习深化的重要步骤,因此,教师应该把教会学生对具体例证进行分化和类化当成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使学生掌握分化和类化的技能技巧,从而逐渐学会自己分析材料、比较属性,并概括出本质属性,以逐步培养起概括能力。

三、运用变式,寻求概念的本质

变式是变更对象的非本质属性的表现形式,变更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属性,突出那些隐蔽的本质要素,一句话,变式是指事物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变式是概念由具体向抽象过渡的过程中,为排除一些由具体对象本身的非本质属性带来的干扰而提出来的。一旦变更具体对象,那么与具体对象紧密相联的那些非本质属性就消失了,而本质属性就显露出来。数学概念就是通过对变式进行比较,舍弃非本质属性并抽象出本质属性而建立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变式不仅可以在概念形成过程中使用,也可以在概念的应用中使用。因此,我们既可以变更概念的非本质属性,也可以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既可以转换问题的形式或内容,也可以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总之,就是要在变化中求不变,万变不离其宗。这里,变的是事物的物理性质、空间表现形式,不变的是事物在数或形方面的本质属性。

变式的运用要注意为教学目的服务。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是变式的依据,即利用知识的相互联系,可以有系统地获得概念的各种变式。另外,变式的运用要掌握好时机,只有在学生对概念有了初步理解,而这种理解又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时候运用变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则,如果在学生没有对概念建立初步理解时就运用变式,将会使学生不能理解变式的目的,变式的复杂性会干扰学生的概念理解思路,先入为主而导致理解上的混乱。

四、精心设置课堂练习,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概念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再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对新概念的掌握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抽象具体抽象”的多次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概念的学习,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概念的题目,让学生在多次的课堂、课外实践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

第2篇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概念;教学

数学概念教学占据数学教学的核心地位,对数学知识理解、应用等起到导向作用。面对抽象、枯燥、不易理解的数学概念,加之小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形成的过渡阶段,要使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教师不仅要突出概念教学,同时必须创新概念教学的新方法,提高概念教学的质量。

一、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背景,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样,数学概念也必须借助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概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直观形象的实例建立起联系,深化小学生的概念基础,便于学生理解把握。如在学习有关“平均分”概念时,开始学生不易把握,如果给学生9个同样大小苹果,第一堆是1个,第二堆2个,第三堆6个,问:每堆一样多吗?哪一堆多呢?对于这个问题,容易把握;这时,重新分每堆3个苹果,你认为哪堆多呢?学生很容易回答:“每堆一样多。”将苹果的个数进行合理变化,将学生叫到讲台前亲自感受“平均分”,以此为基础,定义“平均分”,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直观感受概念教学,同时有意识渗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容易理解。

二、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补充并深化数学概念

从教材的编写特点看,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他们的思维方式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抽象的数学概念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教材中的大部分概念没有下准确的定义,而通过直观形象的实例演示,但往往这些概念对于解决实际数学问题又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根据概念理解的难易度,并结合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进行适度补充,帮助学生建立较为清晰的概念。如在让学生认识“米”的概念时,可以通过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观察米尺,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接着通过实物长度感受1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比较,进一步直观认识1米的大约长度,然后让学生与同桌合作,用米尺量教室的长,这既是对米的概念的进一步强化,又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一次锻炼。这样的教学活动安排,是对“米”的概念进一步深化与补充,帮助学生体验与感受概念,较为准确地理解概念。

三、将抽象化具体,强化数学概念的理解

第3篇

近几十年来,现代医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从定性研究走向定量研究,经历着数学化的发展进程。医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是开始同时注重生命特性的质和量两方面及其内在逻辑联系的规律性研究,作为科学逻辑分析和表达语言的数学方法与作为信息处理、分析技术的计算机工具的结合,在医药科学中得到了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数学方法与各领域的生物医学研究相结合,形成了数量遗传学、药物动力学、定量生理学、计量诊断学与计量治疗学等学科。特别地随着当前国际生命科学领域内最重要的基因组计划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量生物医学数据。为分析利用这些巨量数据而发展起来的生物信息学广泛应用了各种数学工具,从而使得数学方法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1 现实存在的问题

现代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对医药类人材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医药院校的学生很有必要继续学习高等数学,努力增强科学抽象和逻辑推理能力[1]。但目前在一般医药院校,无论领导还是学生,对数学课程都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实中的人们,也大都有一种错误思想,认为在医药院校中的数学课程可有可无,这种错误倾向对于搞好医学数学教育非常不利。在我国的医药院校,学生都有一种过硬的本领,即“死记硬背” 。尤其考试前夕,只要学生努力背书,就可以拿到高分,他们根本不去思考,对课本的知识仅局限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对专业课程尚且如此,那么对数学课程的态度可想而知。但事实上最能培养与训练其思维能力的课程恰恰正是被人们认为最不重要的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这就需要研究和引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开拓新的思路。本研究结合数学哲学思想,谈谈医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方向。

2 正确解读数学的哲学思想

最近研读了几篇数学哲学方面的文章,觉得正确理解数学的哲学思想,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大影响。

21 数学是一门思维艺术

谁都知道,数学能启迪、培养、发展人的思维,虽然也有其它学科或方式可以培养人的思维,但在深度、广度、系统性等方面是无法与数学相比的。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完善数学思维结构自身。数学思维品质和能力的发展变化,又与人的大脑生理结构和机能有密切关系。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主要承担抽象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任务,右半球主要承担发散思维的任务。两半球的思维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数学思维的训练要考虑到这一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等问题。

22 数学发现是一种技巧

发现的能力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加以培养,从而使学生领会发现的原则并付诸实践。实际上,数学教学中的解题训练就是数学发现的演习。学生解题活动中的探索思维与数学家从事研究活动的探索性思维,本质上是相通的。

23 数学的功能

数学具有实际功能,能够用于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这是人们所熟悉的。数学还具有文化功能,这是人们所容易忽视的。学习数学不仅能掌握数学知识的计算方法,而且能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机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养成冷静、客观、公正的思维习惯,实事求是、有条不紊地处理问题。应当看到,学过数学的人们中的大多数,一生中可能很少使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们的学习没有效用,很可能他们最大的收益在于掌握了数学精神、思想方法,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且终身受益。

3 教学改革措施

结合以上分析以及医药院校的现状,很有必要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31 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理解数学对象的现实意义,并从中锻炼如何从现实世界中提炼数学对象的能力。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建立和处理数学模型的能力,比如用模糊数学中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给许多医疗方法以理论依据。

32 注重教学方法

教师要能根据学生认识能力发展规律,来选择和确定适当的教学形式,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背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给学生发现、创造的方法,防止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

33 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在医学院校中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几乎是“青一色”的数学“科班”出身,数学知识丰富、扎实,然而医学知识匮乏,对数学哲学的研究成果也知之甚少,所以数学教师应和医学专业、数学哲学专业工作者加强合作、互相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它们的有机结合。

34 重视医学数学教材建设

在教材中应贯彻数学哲学、医学哲学方面的内容。以前的医学教材大多是内容陈旧,且过多强调理论的推证,使学生学过后有用不上之感。

第4篇

一、让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对概念的理解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笔者在数学概念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直观形象教学,注重提供观察、操作的体验过程。

如教学“体积单位”一课,建立起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表象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笔者注重提供观察、操作的体验过程,引领学生通过猜想验证、观察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充分感知、形成表象的基础上,切实感悟和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实际大小的表象,建立清晰、准确、形象的体积单位表象,使学生经历完整、有意义的概念学习过程。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学生独立猜想常用的体积单位。

上课伊始,笔者引导学生回忆已经学习过的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厘米、分米、米,已经学习过的常用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规定长度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长度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长度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然后让学生根据笔者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内容与方法,运用类比的思想大胆猜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而且是怎样规定的?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第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验证猜想,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建立体积单位表象。

学生猜想出常用的体积单位后,笔者进一步引领学生验证猜想,出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接着让学生用橡皮泥试着捏一个1立方厘米大小的正方体,再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如:食指尖、巧克力豆、小石子等),学生在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中直观感知了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切实感悟和建立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表象,再通过寻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活动,引导学生把体积单位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加深对体积单位实际意义的理解。接着让学生运用相似的方法,通过观察、想象、用手比划、测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模型棱长和1立方米纸皮箱的正方体棱长、找生活中体积大约是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物体等方法,自主认识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大小,建立了相应体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理解概念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进生活素材为学生创设从生活到数学和从数学到生活的双向体验,引导学生在体验活动中积极感悟概念的意义。

笔者在《体积》教学中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笔者们的生活当中,哪些物体比较大?哪些物体比较小?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感知物体是有大有小的。再通过实验用两个有刻度,而且大小相同的量杯,在里面盛有同样多的水,把一个西红柿和一个土豆分别放进两个量杯中(完全浸没),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使学生体验“土豆和西红柿都占据了水的空间,水才会升高,而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所占空间大小不一样,水面升高的高度就不一样”, 使“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变得可观察、可感受。然后,笔者引导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生对空间的理解,深刻理解体积的概念;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原型的密切联系。

三、活用概念,在运用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在概念教学中,笔者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有针对性、趣味性的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知识解决问题,在运用的过程中巩固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艺术体操 形体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体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大家对于形体教学和审美观念的认识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形体塑造课程的意义已不再是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艺术形体肢体语言,并能展示这种艺术形体肢体语言的舞蹈演员;而是通过与人体相关的形体塑造练习,使学生认识到“形体”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与他人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是自我精神世界的展现,是提高自我审美修养的一种艺术。艺术体操形体塑造教学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无论是对其气质、风度还是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概述

所谓形体是指人的身体形态,由体格、体型、姿态三个方面构成。形体美是由身高、体重和人体的各部分长度、围度及比例所决定。形体美是一种综合的整体美,能够体现健壮的体格、完美的体型、优美的姿态,所展现出的是和谐的美。

艺术体操形体塑造的教学是以人体科学为基础的形体动作训练,是在以改变学生的形体动作的原始状态,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增强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的基本训练,同时又是以提高学生形体肢体表现力为目的的形体技巧训练,它为其良好的站立姿态,坐姿,行走姿态的培养在身体素质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不仅能够很好的改变学生形体动作的原始状态,塑造完美的身体形态,提高其灵活性,增强其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够对其气质风度、精神状态进行完美的塑造。

二、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特征

(一) 有序性

艺术体操形体教学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学的内容是由易到难、相互衔接,教学体系系统、层次分明。从而使学生通过有序的形体练习,来达到提高动作完成的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节奏性

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过程中,形体练多是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的,使学生在音乐的节奏中体会其动作特点,感受动作的真谛。因此,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突出动感与韵律的有效及完美的融合,以其鲜明的节奏感凸显其美的内涵。

(三)针对性

在形体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具有异质性的特点,教学内容从动作的难度、教学的步骤和运动负荷上的选择与使用也有所不同,突出其针对性,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灵活性

由于学生的基础条件有所不同,因而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整体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突出其实效性与丰富性。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来采取相应的方式、方法,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五) 科学性

在教学体系中,无论什么样形式的教学过程都是要以严谨的科学性来做为支撑。那么注重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科学性,可以有效地克服在教学中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实效、严谨,从而确保其教学质量。

三、艺术体操形体教学改革与审美观培养的途径

(一)凸显审美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具有区别其他教学科目的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它能够与美育教育有机地融合。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还要突出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以美育的视角对自身的形体学习进行有效地审视与修正,并使之与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相融合,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完美实现。

(二)注重形体美的完美塑造

形体美主要是体现人体外型的匀称、和谐与健美,是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核心内容。形体美显示的指数体系是由身高、体重以及人体各部位的长度、围度及比例所构成的。其中,骨架的大小及身高与四肢长度的比例是由先天遗传所决定的,而身体的围度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改变的。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促进人体的肌肉体积的改变,从而实现对身体围度的有效塑造。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各种练习手段的合理运用而进行的有效的形体练习,可以对学生的身体比例均衡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其身体各个部分更加的匀称、协调,从而趋于和谐、完美。

(三) 突出动作美的显现

动作美是特殊的审美对象,所凸显的是人在体育项目运动中所表现出的运动美。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任务是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养学生掌握正确形体练习的方法,提高形体练习的意识,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动作组合的练习,用以加强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巧性,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身体审美的观点,培养正确的动作姿态和节奏,提高其自身艺术修养。通过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使学生表现出的动作美主要是身体形态的美和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的美的总和。教学实践证明,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待美的感受力,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完美地展现,这样不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够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四) 促进美学教育的发展

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优美的身姿、高雅的气质以及潇洒的风度;美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完善其审美意识、提升其审美能力为宗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通过对学生形体、身姿、行为动作的有效训练而展现美感,美育教学则以其特有的审美标准对学生的体态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修正。因此,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注重与美学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与完善学生良好的行为举止的有效途径。为此,应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强化对美学教育的开展,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充分得到身体的锻炼,同时又可以得到有效的美的熏陶。这种健身与审美的协调发展,是构建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完美体系的重要因素。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寓教于美”功能,在有效提升自身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够充分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艺术体操形体教学改革的对策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气质、风度以及身体形态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以培养专业领域形体行为的传统的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理念现已无法满足学生对气质及其外表的追求。现如今,拥有良好的体态、高雅的气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将成为学生将来就业的有利因素。因此,为了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对原有艺术体操形体教学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也已经成为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提升学生对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认知与理解

艺术体操形体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拥有完美的身体形态,形成良好体态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具有高雅气质和审美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为了保障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我们将必须提高学生对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理解和认知。首先,要使学生对形体的基本构成因素具有全面的了解,即形体是由体型、体格、姿态以及仪表等四大要素构成;其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艺术体操形体教学是以身体的练习为基本手段的,通过与美育教育的有机结合,来促进人体匀称和谐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体型、完善审美的意识、培养正确优美的体态和动作,同时促进人体形态更加的健美的教育的活动过程。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学习目的的明确以及学习效果的提高。

(二)有效加强学生对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对待学习的精力的投入,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手段强化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仅可以激发其求知的欲望,产生的强烈的内在动机,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改正学习行为、端正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更应充分遵循这样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掌握其心理的特点,以便采用实效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开展有的放矢的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确保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目标的完美实现。

(三)重视学生自我表现能力的培养

自我表现能力是指自身通过某种途径,巧妙运用某种方法,在一定场合向别人展示自己所具备的特长或优势的、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主观条件。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学生的表现能力可以充分的体现学生对于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理论的认知,以及对身体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与其学生的形体的肢体表达能力、交往的能力、自信心、主动性和能动性紧密相关。因此,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表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地使学生自身的技能素质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也可以使教师通过对学生表现效果的判定,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而更加有效地安排教学的进程,使教学具有有序性和实效性。同时,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还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同,为其今后的就业及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中加强与美育教学的有效结合,能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同时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而加大对艺术体操形体教学的创新和改革的力度,强化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是保障艺术体操形体教学在当今新形势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曾琳叶.形体训练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7,21(5).

[2]刘洁,赵书祥.形体与健美操不同课型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

[3]刘正武.形体课对女大学生形体改变效果的实验研究[J].教改纵横,2006,9.

第6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

高等数学是大学理工科各专业的基础课,目前也是人文科学各学科的素质教育课程。现今的大学生中对高等数学课程学习感兴趣的人甚少,学习高等数学知识是为了完成任务。老师和学生都感到付出多,而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课程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高等数学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直接作用,对学习没有信心,失去兴趣,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教学研究投入的精力不足,高等数学教材与教学本身也缺乏趣味性与实用性,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解决以上问题,应该从与高等数学学习直接关联的三个主要因素即教师、学生、考试入手,笔者认为,新时期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应注意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的素质问题);二是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目的问题);三是改变目前对教与学的评价与测试方式。

一、发挥教师在教改中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是教改的执行者,教改的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质量,教改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投入的精力。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数学老师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一堂好的数学课将会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此,笔者认为要想取得教改的成功,首先要解决教师的问题,就我国高等数学教师水平结构而言,高等数学教师对高等数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齐备,具备了一般教师的条件,但缺乏更高层面上的条件。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的热点问题中提到了对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笔者的理解应该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具有科学研究经验的积累,教师应该从事一定的教育与科学研究工作,从实际研究工作中积累经验,从而将这些经验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现阶段中,教师大都缺乏科学研究的经历,而教学资源匮乏,师资短缺,教学任务繁重等又给教师的教研和科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阻力,这也是目前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瓶颈。二是要具备新的数学教育理念,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正确的数学教育理念。应该很清楚数学教育为了谁?为什么?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目前很时髦的一种说法是:数学教育为大众。要变高等数学教育为大众数学教育。似乎高等数学教改也大有这种趋势。且不谈这种做法是否合适,我们应先搞清楚大众数学教育与我们的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否相违背,大众流行的对数学的性质意义与数学在文化与社会的作用的理解。大众对数学的文化、知识、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式方法的适当的感知等都与数学和数学教育本身有着一定的差距,我们面对的是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他们接受的仍是基础教育,应有别于成人的职业教育。要注意夯实基础,不能违背数学教育的发展规律、急功近利。我们要在数学教育为大众与数学教育为高水平的数学活动之间寻找平衡,既要在某种程度上使数学通俗化,又要防止这种做法对数学的发展产生反作用。三是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笔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手段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老师也可发挥肢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它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适应当前课时少、容量大的实际。而多媒体教学正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另外,远程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缩短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同济大学的高等数学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并上网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远程教育技术缓解师资短缺与教学任务繁重带来的压力。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做到取长补短。四是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情感教育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现在却呈现出“己所不欲,难施于人”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应注意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通过一定的科学研究,建立起自身对科学知识的体验。这样才能身临其境,有感而发,感染学生,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做教师的本份。爱的分量决定我们付出的多少,师生的情感也制约着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应注重师生感情的培养。

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用

笔者认为,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与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学习最终要靠学生自己。所以要解决好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问题,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兴趣支持,靠兴趣支持只能是短期行为,一门知识或能力的培养是要靠顽强的耐力和意志力来实现的。其次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将来工作中能用多少,而在于个人能力的培养,从方法论意义上讲,任何科学研究都有其共性。而数学是这些共性的集中表现,从功能意义上讲,数学是一切科学研究中普遍适用的框架。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万能”的工具。从教育意义上讲,数学是培养人的科学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所以,一个大学生能否胜任未来的工作,一是要看他的专业水平如何,二是要看他的数学修养达到何种程度。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最后我们还要充分发挥教学管理机制的作用,人的行为是有惰性的,对一门较难掌握的课程的学习,单靠培养兴趣,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认识是不够的,需要利用一定的管理手段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学习。

三、改变传统的考试办法与教学的评价方式

考试是整个教学与学习的指挥棒。它左右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在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注意到考试成绩是老师和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影响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传统的考试方法十分省力,一份卷子,一个分数,一锤定音。虽然它基本上可以考察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情况,一定程度上也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这种方法的致命弊端就是束缚了教师与学生的个性,教学与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创造意识的发展,导致了一些学生高分低能,社会适应能力低,竞争中的不公平行为以及教师的照本宣科的行为。因此,采用形式多样的考试形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应该是整个教学改革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实际上,很多教学改革中已经摸索出许多好的考试办法,可以借鉴!但是需要我们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如:口试和笔试结合,采用做大作业和综合考试,让学生写小论文等形式,这些办法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给学生提供创造发挥的机会,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某种方式的考核获得不同的等级。如直接进行高等数学等级考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取得相应等级证书。总之,我们选择的测试与评价方式应该与它的正面结果相匹配,使它成为加强数学教与学的手段,能够促进、加速数学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节奏也越来越快,教学改革已经成为经常性的工作。教学内容要不断地充实与更新,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地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使高等数学教育成为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与人才培养服务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 张娟.陈冬.尚学海.魏荣应用型大学提高高等数学课程质量的几点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1)

[2] 陈伟军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4)

[3] 郭艳凤.张明俊《高等数学》教改中的主观能动性对人才培养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 2010(5)

第7篇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新课标学生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我认为这一评价非常中肯、切中时弊。那么我们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怎样失去的呢?根本原因在教育本身,负担太重――考试频繁、资料繁多、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题海战术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参加数学活动几乎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如: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出营造情境――建房施工放线,在没有三角板和量角器的情况下,怎样使得拉出的线框每个角都是直角,为什么?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如例: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根据计算结果,探索规律,教学中,首先应该学生思考,从上面这些式子中你能发现什么?让学生经经历观察(每个算式和结果的特点)、比较(不同算式之间的异同)、归纳(可能具有的规律)、提出猜想的过程。教学中,不要仅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更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未能独立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师就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将“游离”状态的数学知识点凝结成优化的数学知识结构,而且能将模糊、杂乱的数学思想清晰和条理化。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的情况,面对这个比较复杂的课题,一定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充分的探索和交流。

首先学生要讨论的问题是用什么数据来刻画课外活动的情况,是采用调查和收集数据。接着的问题是“可以调查那些呢?”对此,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这是一个开放题,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概念;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先从认识数开始,可以说数概念是整座数学大厦的基础,是重要的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把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采用逐步渗透、深化、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将对万以内的数认识安排在三个年级,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安排是:一年级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学习1000以内数的认识,三年级学习10000以内数的认识。其中,100以内数的认识是整个认数教学的关键。这个阶段的数概念不仅是学习100以内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认识更大的自然数(万以内的数、大数的认识)的基础。本文以1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来简单谈一谈数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找到难点

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在平时的生活中对100以内的数并不陌生。我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口头数100以内的数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但大多停留在“唱数”的层面,还没用建立100以内数的数学模型,在数法上也不是很标准,很多学生习惯了简单的口语式数数把几十几数成几几,如二十一数成二一,二十五数成二五等。同时,在实际数物体的数量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手口不一致的现象。尤其在数到几十九时,部分学生很可能出现不知道下一个该数哪个数的现象。如在59、69、79、89等数后面接的是几十,仍有不少学生需要思考一下才能数下去。除此之外,学生从某个整十数开始数可能比较容易,但是如果从某个中间位置开始数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如从37数到48,或从67开始向后数五个数,都会让学生不知所措。

二、从实践活动入手

认识100以内的数,是学生适应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须的重要知识,也是学生建立数感的重要素材。由于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认识,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对100以内的数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让学生数班内人数、粉笔、小棒、花片等实物,体会数来源于数,感受数和物的一一对应关系,逐步积累活动经验。

具体而言,根据数概念教学的难点,广大数学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实践活动:

1.让学生动手数具体的实物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小棒、纸片、粉笔、豆子等实物,让学生自己动手数具体的实物。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能准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建立数的模型,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创设这种简单有效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充分的感知尝试活动,还可以通过各种材料、各种途径,让学生自主将数学知识迁移内化。

2.抓、估、数豆子

在数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抓一把豆子,握在手里感受一下,然后放在桌子上进行估算并实际数一数。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再做一次,这一次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估算抓的颗数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和上次抓的实际颗数做比较?”再实际数一数,并填写记录表。在这种自己抓、自己数的过程中,通过估算自己抓的颗数和“再来一次”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三、多种形式巩固数的概念

在数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花片图),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指名数、男女生对口数、开火车数等),用不同的方法(1个1个的数、10个10个的数),从1数到100(重点从20数到100)。

我通过这样变化形式的教学使学生建立100以内数的数学模型,并认识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数物体,进而掌握快速数数的基本方法。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指名让学生数,如从二十四数到三十五,跨过整数从中间位置开始数,以便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建立了数的模型。还可以让同桌之间拍着手数,从四十八数到六十,从七十一数到八十五等。拍手数节奏快,且是跳跃性的数数,对学生的思维有更高的要求。这样做,可以在脱离实物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数数,并重点指导数到几十九时,下一个该数哪个数。

通过借助数花片图,采用多种策略数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好地突破了数到几十九该数哪个数的难点。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体验用不同的方法数实物。

四、教师要善于处理教学中的意外

在让学生分组数粉笔、小棒和花片等实物的环节中(各类物品的数量是相等的),教师的意图是检验学生是否正确数出物体的个数。在三个数粉笔的小组中,其中一个小组出现了一支粉笔断成两截的情况,最终两个小组数的是46支,而另一个小组数出了47支。我这时说到:“2个小组数的是46支,你们数的47支,你们数错了。”这个小组的学生却回应我说,他们盒子里的一支粉笔断成2支了。这时候,我抓住了课堂的自然生成,对学生认真严格的实数精神进行了表扬。我通过对这种教学中的意外情况的正确处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正确数数的意识。

当然,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在数概念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其中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广大的数学教师齐心协力,共同探讨,从而探索出更多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一内容的教学方法,使小学数概念教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林梅英.低年级“数概念”教学的有效策略[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2009(05).

2.仲玉奇. 扬生活的风帆 促数感的发展――培养低年级学生数感策略谈[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0(02).

3.吴汝萍.让数感在认数过程中“丰满”起来――以“1000以内数的认识”为例[J].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12(10).

第9篇

一、要让学生认识到在数学学习中数学概念的重要意义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概念教学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必要的重视,很多学生也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在这种不科学的思想影响之下,很多学生在教师讲授概念的时候不认真听讲,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课后把这些概念背下来就可以了。因此,教师要想搞好概念教学,首先就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概念的重要性,让他们从思想上重视概念教学。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数学概念的数量相对于初中阶段要多很多,例如仅仅是在函数这一章就有函数,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诸多的概念,这种概念数量的突然增加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不仅如此,高中阶段的很多概念其内涵也更加深刻,更加难以理解,而这些概念又是以后进行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学生首先必须要掌握好这些概念,这样才能顺利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二、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概念教学方式

很多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候总是采用一些简单枯燥的方式,例如简单分析一下概念中的语句,然后再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记忆,把这些概念记熟,这样概念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种枯燥单调的概念教学方式不但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后获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也不是很理想。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候一定要解放思想,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概念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深刻地理解各种概念。

1.利用举例法引入数学概念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数学概念在我们的生活实际中都可以找到实例。例如,我们在学习集合概念时候,如果教师仅仅从字面意思上阐述:所谓集合就是指一定范围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通过这种阐述,学生很难对集合产生具体的感知。为此,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找一些集合的实例,通过实例来解释集合这一概念,例如我们的学生所在的班级就可以看成一个集合,学校中的所有班级也可以作为一个集合,班级中的男生可以作为一个集合,女生可以作为另外一个集合,等等。总之,通过这种有形的具体的生活中的实例来阐述数学概念会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利用观察法来进行概念教学

现如今,发现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发现教学法往往更加强调学生的的主体作用,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来获取知识。这样,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成为了一个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会更加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同样可以引入这种发现教学法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自己发现和总结概念。例如,我在进行等比数列的概念教学时,并没有事先把概念呈现给学生,而是给出一些等比数列的实例:①1,3,9,27,81;②1/2,1/4,1/8,1/16;③-1,-2,-4,-6,-8,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三组数列有什么共同的规律,通过观察,很多学生很快发现了这些数列中蕴含的规律。于是,我再趁势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这种通过自己观察来发现其中的规律,并进而总结出概念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处于更加主动的学习状态,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利用旧的概念引入新的概念

数学学科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联系,而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也不要忽视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而是要充分利用它。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之前学习过的旧的数学概念来引入新的数学概念。例如,我们在学习平行向量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平行线的概念引入平行向量的概念,通过复习平面角来学习空间角的概念,在方程的概念的基础上认识不等式概念,等等。教师通过这种新旧对比的概念教学方式,不只可以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新概念,同时还能够起到复习旧知识,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建立起新的知识体系的作用。

三、通过各种练习加强数学概念的巩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