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5 10:46: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心理本质;任务型教学;学习任务;任务设计
一、语言学习的心理本质
“心理的本质”是一切心理现象所共有的、决定其为心理现象的根本性质。社会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真正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者认为具有个人相关性并能主动参与时才能发生。因此,语言的有效学习应激发学习者学习语言的本能,让其主动参与体验感悟探究之中逐渐适应矫正从而习得。
二、任务型教学的含义
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English Teaching)是一种强调“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语言教学模式,是在语言习得理论和交际教学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理论,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任务型英语教学就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的成就。任务型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建议
1.任务应具有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任务活动应能激发学生心理和心理语言的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任务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当前的能力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让学生适当地品尝胜利的喜悦。其次,设计的任务应由易到难,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再次,任务还应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力争使每个学生可以参与到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从而提高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2.任务应具有明确性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要向学生说明这个任务的目的是什么,参与这个任务之后能学会什么。成功的任务设计应该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能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运用某些语言知识;应能使学生在课堂内演练生活中真实交际时所需要的语言机能,能使学生学会交际的策略。所以,教师必须考虑语言知识的目标、语言能力的目标,如何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语言点,并把这些与任务活动结合起来;考虑学生应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以及如何一步一步让学生达到最终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需要具备什么语言能力,才能完成我们设定的任务。
3.任务应具有步骤性
步骤,即学生用于完成某一任务所采用的操作方法和过程。任务的设计应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并形成由初级任务向高级任务以及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任务的设计还应保证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每一项任务逐步发展,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
4.任务应具有现实意义
任务的设计应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我们知道,现代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任何教学活动其目的就是为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因此,课堂教学中,强调任务的设计要提供给学习者明确的、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语言、掌握语言的应用;还要使学生可以在真实生活的情景练习中可以综合地运用语言,让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本节课的目标。
5.执行任务中应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
任务型教学提倡参与式的学习方式。在参与式学习中,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开放的,不确定的,无结论的或是有多种结果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合作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在参与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归纳和整合的能力;学生要学会通过体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6.完成任务后应及时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结合起来。在整个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可以使全体学生参与评估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测评表》来检验课堂的落实情况和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对《学生自我测评表》进行收回、归纳、整理。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关键字:研究方法、基本原则、基本任务、中国钢琴艺术
中国教学论的十二种研究方法
一、哲学的研究方法
哲学的研究方法是对钢琴教学论的总体把握,即运用哲学的方法、观点去研究钢琴教学的目的、方式方法、内容等一些基础的问题。
二、美学的研究方法
在钢琴教学中,审美教育贯穿整个过程。我们可以认为:审美经验直接影响了演奏者的艺术水平。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学研究教育的内容、方法、目的和本质等,钢琴教育与教育学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
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在受教育时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教育提供了准确、充足的心理学依据。因此,教育心理学是钢琴教学论的研究基础。
五、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其主要研究在教学与训练中动作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对钢琴演奏者的心理训练有很大启示作用。
六、运动医学的研究方法
运动医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对一些在钢琴训练中出现的疲劳性损伤如何的避免,如何预防有一定指导作用。
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
音乐学中的许多学科对钢琴作品的背景了解、许多作曲家各具特色的风格创作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八、音乐声学的研究方法
音乐声学是钢琴教学论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是研究音乐音响问题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人类对乐音感受的学科。
九、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方法
钢琴教学法是对钢琴演奏方法的一些基本原理的概括与总结,钢琴教学法与钢琴教学论二者也是互不分离、相辅相成。
十、教育方法论的研究方法
教育方法论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是钢琴教学论的主要实现手段。
十一、思维学的研究方法
任何教学方法都要尊重人的思维特点来设计,研究在教学中的规律、方法离不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思维发展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十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
系统论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许多要素组成,是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探讨、研究钢琴教学中最抽象、最科学、最复杂、最全面问题的解决方法。
钢琴教学论的八个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首先必须坚持的原则。
二、实践性原则:钢琴教学论中始终贯彻的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它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研究方法,具有正确认识一个完整教学系统的运转机制和部分教学措施的功能。
四、动态性原则: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的方法来观察和研究问题。
五、全面性原则:贯穿在钢琴教学论整个过程中。
六、协调性原则:是钢琴教学论中的重要原则。
七、创造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一定要突破传统钢琴教学观念的束缚,不断挖掘、启发创造性的思维,是钢琴教学论具有开拓创新和独有的特点。
八、效应性原则:为了追求最佳、最良好的教学效果,在钢琴教学论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效应原则,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钢琴教学的基本任务
怎样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和训练是钢琴教学中最基本的任务。
一、培养读谱能力
学习钢琴的最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能够正确的读谱。比如: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调性感知力、对节奏的正确理解,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
二、培养听觉能力
良好的、优秀的演奏,需要敏锐的听觉来反馈。那么,良好的听觉要靠大量的聆听现场演奏和欣赏大量的音响材料、视唱练耳的训练才能得以提高。
三、培养双手弹奏能力
在学习弹奏钢琴时,缺少对手的协调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技术水平的训练,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就是纸上谈兵了。在掌握手指基本能力之后,应把整个手臂和全身一起运用到演奏中,使演奏的声音更加饱满、音色更有色彩、力度更有层次感。
四、训练双脚协调性
如何正确的使用踏板,关系到钢琴演奏的灵魂。钢琴演奏中要加强训练脚踩踏板和手弹钢琴两者的统一,在这个基础上不破坏旋律线条的连贯性并可以干净地切换和声。
五、训练判断分析能力
对作品的判断和分析音乐作品的基本逻辑与发展方向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提高演奏者独立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和视奏水平。
六、培养音乐感悟能力
人们通常认为音乐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但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能力却可以通过一定的培养和训练来提高人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进而改善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感悟能力。
中国钢琴艺术
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历史悠久,钢琴作为一种西方的艺术品种传入中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并融合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于一体,经过中国艺术家的学习、吸取,形成了大量的独具特色的中国钢琴作品。
1、个性倾向性:是人对社会环境的积极特征,是一个人精神面貌之所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的行为活动的方向,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构成着人的活动的动力系统。
2、个性心理特征:是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经常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任务和意义
1、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任务
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干部、战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活动过程及个性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干部、战士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一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表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哪些活动规律。二是个性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做好新时期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三是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研究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2、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意义
(1.理论意义揭示心理现象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关系,具体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等哲学基本命题,使人们更具体更深入地领会认识论和辩证法原理,自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实践意义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之下完成的,心理学正是以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的知识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服务。继承和发扬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建军的那一天起,就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体系教育干部、战士,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优势。事实表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优良传统,完全符合干部、战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表现着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致性。学习心理学,弥补缺陷和不足,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部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使之更加理论化、系统化。
三、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方法
1、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加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心理学使用实验法有两种形式,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通常是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实验仪器并严格控制外界条件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方法一般多适用于简单心理现象的研究,如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过程的脑电变化等。
(2.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条件结合正常业务工作而进行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把科学研究同正常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所得材料真实可靠,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2、心理测验。它是指通过各种量表测量被试者智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的方法。运用测验法可以测量被试者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意志、态度、性格、兴趣、动机等种种心理特征;还可以测量被试者的特殊才能。
3、它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的。观察后,必须对所观察到的事实加以分析、概括,做出科学的结论。心理学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还有问卷法、谈话法、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法等等。在研究每一心理课题时都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必须综合运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或是以某种方法为主,以其它方法为辅;或是几种方法交错运用。如此,才能互相补充和取长补短,掌握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事物,切忌主观臆测,把主观体验和客观事实相混淆。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的研究之所以强调客观性原则,就在于有效的防止主观唯心主义,真实地了解干部战士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
2、联系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是指引起干部战士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变量,也有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状态、心理水平等主观变量。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注意对客观条件的严格控制,又要注意被试主观因素对当前心理活动的影响,揭示干部战士心理发展变化的条件与原因,在联系和关系中探索干部战士心理发展变化的真正规律。
3、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就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对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生学的动态研究。既要看到它的现时特征,又要看到发展变化的全部过程,特别是发展前景。防止静止地、孤立地看待干部战士心理现象。
五、总结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健康;临床心理学;学校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11-1
一、引言
青少年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发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变化,在学习、生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会出现各种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在成长时期,如果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躯体疾病,甚至会发生偏离社会规则的事情。所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早期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非常重要。
二、学校心理辅导的意义
学校心理辅导目前受到高度重视,关于如何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讨论广泛开展。在探询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过程中,临床心理学的应用有其特有的意义。首先,临床心理学注重对人类个体的能力和特点的测量和评估。这种测量和评估通常是针对个人的,有时也针对大样本群体。因为其具有针对性,收集的资料更加可靠。其次,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要综合来自临床实践和其他研究中的知识,努力去对某一个体进行评估,并最终理解和帮助他。临床心理学工作者虽然也对一般性的心理规律以及行为问题感兴趣,但他们更关心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如何塑造和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以及如何进行治疗和干预。同时,临床心理学家在对心理困扰进行干预时更注重理论研究和系统的评估结果的作用,而不像精神病学家和社会工作者那样直接关注治疗。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为防范学生心理问题,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然而,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师资培养问题。当前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等,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辅导的基本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掌握。
信息与技术缺乏的问题。中小学中往往缺乏必要的评估手段,测量工具落后,许多修订的量表因不合国情而不能发挥评价作用,对心理辅导的发展极为不利。而且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较低,特别是缺乏相应行为规范的约束和指导,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失控现象时常发生,并造成了一些极为负面的影响。
流于形式的问题。相当数量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素质教育、心理辅导仅仅是形式而已,升学、“应试教育”才是根本。因此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开展了心理辅导的实验和研究,也开设了心理教育的课程,配备了教师,设置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等,但是由于忽视教育者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最终使学生心理辅导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地区间差异问题。当前,学校心理辅导上海、北京等地区已进行了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就全国内地而言,发展极不平衡,悬殊很大。有相当多的地区对此还很陌生,连最基本的常识和观念也很少了解,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为和事件常常发生。特别是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无论是重视程度、普及面还是发展水平都很不理想,两者差距十分显著。
四、对策
对于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中,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临床专业水平,二要切实做好学生的临床测量评估工作。
学校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推进这项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必须建立一支训练有素、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师资队伍。增加师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有更多的高等学校大力发展相关专业,为普通学校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有关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积极介入,将对此项工作专业化发展方向有积极的意义。另外学校心理咨询教师遇到自己无法提供有效帮助的个案时,要及时将其转介到校外的专业机构接受咨询或治疗。
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要以预防为主。而且在发现学生刚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不至于日后酿成大错,这就体现了心理测验评估的重要性。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至今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完全替代心理测验对心理特征进行客观定量的评估。心理评估在医学心理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心理学的两个基本任务:一是临床心理评估;一是心理治疗与咨询。显然评估是治疗和咨询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同时心理评估还可对治疗和咨询的效果做出判定。
临床心理学对于防范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意义重大,在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中除了要加强师资队伍的临床心理学师资和注重临床心理测验的应用外,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的教育。重视全体教师充分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将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渗透于各利中,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团体心理辅导最重要、最大量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科教学心理教育的渗透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的活动。
参考文献:
[1]余国良.现代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10).
[2]董群朴.论人格的现代化[J].中国教育学刊,2001,(9).
[3]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摘要:心理学与航空安全关系密切,国外各大航空类院校均开设了安全心理学的相关课程。本文以中国民航大学为研究重点,从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塑造安全健康的心理两个方面探讨了开发建设《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并根据应用心理学的特点,针对课程的定位、目标和内容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民航安全心理学》;人为差错;课程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48-02
一、引言
航空运行系统本身具有层次复杂、技术密集的特点,飞行运行环境瞬息万变,“人”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国内外航空事故统计表明,“人”的因素一直是引发航空事故与不安全事件的重要因素,占事故致因的80%以上[1,2]。“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健康因素是人为因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航空从业人员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与安全绩效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在劳动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特征和活动的一门科学[3,4]。由定义可见,“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应用对于改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至关重要。正是由于操作者的心理对于航空运行安全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部分航空类院校开设了航空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典型的航空安全相关心理学课程包括《航空中的人为因素》、《航空安全心理学》和《飞行人因与机组资源管理》等。然而,作为中国航空人才的摇篮,在中国航空大学(简称中航大)本科生的教育中,除了安全工程专业外的其他各专业,都尚未开设具有航空特色的安全心理学课程。
因此,本文以《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该课程开发建设的必要性,并根据应用心理学的特点,讨论建设该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和评价方法。
二、《航空安全心理学》内涵
按照心理学研究的层次差异,研究者采用不同的视角,可以将心理学学科体系划分为不同的分支和领域,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从基础和应用两个角度进行划分。应用心理学关注于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各种实际领域的应用,显然,《航空安全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领域的分支。《航空安全心理学》又有别于一般的应用心理学范畴,一方面,其强调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航空领域的应用,解决航空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其又涉及到航空业的安全生产问题。因此,《航空安全心理学》的内涵是研究航空这一行业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各关键岗位中的“人”造成意外事故、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规律,并从心理的角度提出预防措施。航空生产运行过程围绕飞机展开,根据飞机的生命周期进行。航空业的生产过程涉及飞机设计、制造、流通、使用、维修、报废等多个环节,其中涉及到的影响航空安全运行的关键岗位包括飞机设计制造、飞机驾驶、空中交通管理、机场地面服务和飞机维修等,每个关键岗位中的“人”都和安全紧密相关,“人”的心理既是整个航空运行系统中应变能力最强、最灵活的因素,也是最不稳定、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干扰、最难以标准化的因素[5]。可以说,“人”的心理因素貫穿机的全寿命周期,由心理因素所导致的航空事故和事件屡见不鲜,特别是飞行机组因素占到事故致因的60%左右[6]。
三、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航空的安全运行离不开对关键岗位中“人”的心理规律进行学习与研究,只有对飞行、管制、机务、乘务等特殊工作群体的感知、注意、信息处理、判断决策有清晰、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提升准航空从业者的自我心理意识,从而培养出航空合格的从业者,以便在日后的日常工作中防患于未然。开设该课程有以下两方面的现实必要性:(1)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中航大学生毕业之后,80%进入航空业工作,成为飞行机组人员、空管人员、机务人员、飞机设计制造工程师和地勤人员,可以说他们的工作行为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航空业的安全水平。这些毕业生在学生阶段是否掌握了基本的安全心理学知识、是否建立了基本的安全生产意识,这对他们将来在工作岗位能否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该课程是通过研究航空从业人员在生产过程中伴随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工作环境、作业人员之间关系而产生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识及其反应行动等心理活动的一门科学,为学生全方面地认识自我、认识行业、认识航空安全的心理活动提供了基础平台。(2)塑造学生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学习该课程,除了有利于促进对航空安全心理学普遍适用性的认识,有利于增强航空安全心理研究的基本能力,还便于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验态度,从而形成严谨、周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通过对国内外航空安全生产特点及人为事故的案例进行分析,以史为鉴,梳理出高强度、高压力工作环境下的心理隐患,使学生能够了解个人情绪与情感心理对航空安全的影响,了解个性与航空安全的关系,掌握导致人为差错的心理因素,从而便于帮助学生将来在航空关键岗位塑造和保持安全、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设计要素分析
1.课程定位。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效果,建议学生修习基础的《心理学》知识,并掌握《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同时,由于本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对其他专业技术知识学习的掌控,因此,可以将该课程设计为航空类学生的公共必修专业基础课程,开设时间为大学二年级下学期。在学生选课时,不局限于专业自然班,鼓励交叉专业组成课程班级,这一方面有利于交叉知识对创新的培养,另一方面有利于对航空安全生产形成链条性思维。
2.课程目标。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航空安全心理学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航空安全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熟悉国内外航空生产过程中由于心理原因造成的不安全事件,并掌握分析该类事件的方法,学会从特殊职业对从业人员心理品质要求的角度出发,整体理解“人—机—环境”相互依存下维护飞行机组人员、管理人员、机务维修人员等的身心健康,保证飞行安全的重要性,为更好地从事航空业奠定基础。
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指的是各门学科定的事实、原理、观点和问题,以及处理他们的方式。课程设计过程中,课程内容的选择一直是个核心问题。因此,课程内容在选择和组织时,除了要考虑到与课程目标的相关性之外,还要考虑内容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这对学习者与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关系到它们能否为学习者所接受,以及是否与学校的基本任务相一致等问题[7]。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采用模块化的处理方式,针对不同的从业人员、心理学学习和应用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模块,其中围绕飞行、管制和机务主要包括五个模块:①航空安全心理学基础知识模块。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航空安全心理学概述、航空安全心理与伦理问题及对策、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作业行为的神经与心理机制、心理过程与航空安全等。②飞行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飞行技能的形成与掌握、飞行中的视、听觉及前庭觉问题、飞行空间定向与定向障碍、飞行人员的应激及其管理、飞行人员的判断与决策、飞行中的情境意识、飞行员注意分配等。③管制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主要知识包括影响空管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管制员工作负荷与疲劳、管制员的注意分配优化、空管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④机务维修人员的心理因素与安全。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影响机务维修人为差错发生的原因、维修人员的疲劳风险监测、机务维修人为差错的预防措施等。⑤航空事故/事件后的心理救援。本模块的主要知识包括空难后心理救援的基本程序、事故后心理救援的基本方法、心理救援的技巧、空闹事件中乘客心理疏导、航班延误中的心理危机救援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航空运行各关键岗位中人员的心理因素和安全紧密相关。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中航大现有的航空安全心理相关课程设置存在普及性差、重点不突出、未成体系化的缺点,针对此情况提出了开发建设《航空安全心理学》课程的建议,并从课程的定位、目标、内容、评价和课例方面进行了分析,该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塑造安全健康的心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栗牧怀,李敬.民用航空人为因素研究及应用[R].北京:中国工程院航空工程科技论坛学术报告会报告文集,2002.
[2]Harris,D.Theinfluenceofhumanfactorsonoperationalefficiency[J].AircraftEngineeringandAerospaceTechnology,2006,78(1):20-25.
[3]栗继祖.安全心理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4]郑林科,张乃禄.安全心理学[M].西安电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5]霍志勤.航空安全中人的因素刍论[J].中国民用航空,2008,(02):33-35.
[6]于和青,焦志安.民航飞行员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2):113-115.
程序设计兴趣学习积极性程序设计相对于学生接触过的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等较为抽象和枯燥,它的思维方式和概念都是全新的,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起点低的学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能喜欢上程序设计,并能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用程序设计去分析身边的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前者主要是感性层面的,属于外在动机,而后者是理性层面的,属于内在动机,是驱动学生学习的最根本、最重要、最稳定的因素。我们的教学不能止步于仅仅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成功的体验则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学生间接兴趣的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第一节课,我们可以先展示一些自己编写的或是以前学生编写的有趣的程序,吸引学生,告诉他们学习了VB程序设计后,大家都能编写出这些小程序,先从感性层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选择其中一个相对简单的实例,让学生看一下界面、代码及运行效果,然后让学生跟着我们操作一步步实现这个程序(主要是把事前发给学生的代码让学生复制到对应的地方),让他们初步体验VB程序设计的过程,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在理性层面上激发他们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自,允许产生“自己的任务主题”等方法来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选择从简单实例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只有把理论引入到具体的简单的实例中去,让学生通过模仿,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和领悟,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新的知识,调动他们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
例如,书本第三节中设计了一个“猜币”程序,它首先有随机函数int(2*rnd)产生0或是1,并且根据产生的0或是1显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然后根据输入的数据(0或1)和随机函数产生的数据对比,如果一样就显示“猜对了”,否则显示“猜错了”。
对于首次接触条件语句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通过这个实例理解条件语句的运用,那么学生看到如此复杂的程序设计思路,就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针对这个实例,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两个小的程序来完成,减轻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首先,我们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条件语句程序,让学生判断如果text1的text值大于或等于60,label2的caption属性值为“恭喜你,及格了”,否则label2的caption属性值为“很遗憾,没有及格”。根据这个最简单的程序,让学生能初步理解条件判断语句的运用。
然后,把根据随机函数产生数据来显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作为另一个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只要判断随机数如果是1, image1控件的picture属性值导入正面图片,label1的caption属性值为“正面”,否则image1控件的picture属性值导入背面图片,label1的caption属性值为“背面”。第一个程序是根据text1的输入值来判断显示,第二个是根据随机函数产生的值来判断显示,两个程序的思维方法和解决的方法类似,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完成。
当这两个程序学生都能理解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判断输入的值与随机的值如果相同就显示“猜对了”,否则显示“猜错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只要对第一个程序稍加改动将判断的条件改成随机函数产生的值就可以完成了。这样通过简单的实例教学,再加上学生的进一步探索就能完成稍微复杂的程序,让学生在一步步的完成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成就感,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两极分化会比必修中的学习更加明显,有的学生会对程序设计很感兴趣,很乐意编程,而有的学生可能会很讨厌,分析其原因之一很可能是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少,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划分若干个组,教学时,任务按照难易程度分开发给他们,每个学生必须有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还有可选择的附加任务,对小组的评分标准是每个组的基本任务必须要完成,否则要扣分,附加任务看完成人数的多少额外附加一定的分值,这样能力好的学生在做好基本任务后就会帮助其他学生,好的学生之间会相互讨论附加的任务,在相互的帮助和讨论中,他们还可能会发现问题并主动地去探讨一些还没学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而且由于组间存在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去探究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喜欢我们这门课。
程序设计课既是枯燥的又是有趣的,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地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精心设计课堂,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吕品.关于程序设计教学──论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设计之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网站论文.
\[2\]顾建军,李艺.高中技术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商务印书馆出版.
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这一事业的承担者就是教师。教师传递人类的文化科学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教师的历史使命,光荣而艰巨。人们用“百年树人”来表达教师工作的深刻意义,用“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表达对教师的崇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民族希望之所托,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大学教师又以其特定的历史任务,起着特殊的社会作用,构成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大学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的特殊作用是:
一、大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高级专门人才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骨干作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繁荣,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的整体进步,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而高级专门人才的质量,又离不开大学教师的工作。
二、大学教师,既是文化科学的传递者,又是文化科学的创造者,历来对人类社会有伟大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活动家,不少是荟集于高等学府或当过大学教师。人们往往把大学教师这一职业同文化发达、科学昌盛、政治民主、人类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用“学者”、“专家”和“教授”来称呼大学教师,把大学教师的形象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一面镜子,能够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我倍感荣幸和自豪。
通过培训班的学习,我在政治思想上有了明显的进步。首先是对什么是高等教育及怎么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高等教育就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天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当“经师”,又当“人师”。经师教学问,人师则要教行为、教品德、教学生怎样做人。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既是学术方面的专家,又是培养造就人才的行家。这就要求我们应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教育法规、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依法从教的观念和科学的教育观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懂得教育规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履行教师的职责,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其次是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有了更进一步的把握。“师者,人之模仿也”,“为人师表”。古往今来,多少人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教师,赋予教师以崇高的荣誉。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辛勤而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民族的文明过程必将中断,人类将永远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之中。因此,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而又神圣的职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不仅因为它的光荣,还在于它的无私奉献精神,更在于其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的最大幸福,最高的人生价值观。如果一个教师能够尽心尽力地教育和培养学生,并以自己的崇高道德言行一致地做学生的表率,使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之材。所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根本要求,它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的意义。
再次是学习了《高等教育法》后,明确了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学会了运用法律法规来处理高等教育中的纠纷与维权。国家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以确保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同时也用法律形式确保了教师与受教育者的权利与义务,使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依法治教、依法育人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