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旅游景区管理的主要内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5 15:32: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旅游景区管理的主要内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旅游景区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1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需求的增长,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在迅速蓬勃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在不断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为了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游客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对其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也是当务之急。大体分为以下三大部分: 

 

一、分析与掌握景区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各个游客集散中心或常住社区前往景区进行观赏、游乐等活动,在景区内部和外部系统之间形成一定强度的旅游流。这里主要探讨旅游景区内部游客活动的时空规律。 

 

1. 景区旅游流的时间变化 

景区旅游流的强度在一年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淡季游客较少,大量设施设备闲置;旺季人满为患,景区资源环境承受较大压力。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旅游景区的植被、地表景观等一年四季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因此,我国的许多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室外景区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从接待游客数量来看,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例如,每当冬季来临,由于九寨沟大雪封山,进入景区的公路、山路路面结冰、结霜,汽车难以进入,部分游客对寒冷天气无法适应,冬季九寨沟的游客明显减少,形成淡季。影响景区客流季节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游时间。对于我国出游人口的大多数而言,由于工作等原因,平时一般没有外出旅游的时间,中、远程距离的旅游往往集中在节假日或长假期间,而周末双休日是近程旅游的高峰期,寒暑假是教师、学生出游的集中期。例如,故宫每天接待游客以三万人左右为宜,最多可接待六万人,如果游人达到八万人,就到了故宫接待能力的极限,而2005年"五一"期间,故宫博物馆7天假日共接待了52万人左右,最多一天达12万人左右,远远超过了其承受能力。 

在一天之中,景区旅游流的强度也是不均衡的,表现出明显的时段性。高峰时段会形成游客排队等待,低谷时段则游客稀疏。景区由于与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基地的距离远近不同、开放时间、活动内容等不同,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会形成客流的高峰和低谷。在进入景区的高峰期,景区入口处客流量巨大,会形成游客的排队现象;在没有开展夜游的景区,黄昏时段是游客离开景区的高峰期,在景区出口,客流强度较大等等。例如,深圳欢乐谷的开放时间是每天9:30-21:00,由于晚19:00有大型主题晚会,每天3:00前后是入园高峰期之一。 

 

2. 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变化 

一般而言。景区都有一个或多个出入口,进入景区后,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导游图或路标系统的导引下,会沿着一定的线路或景区游道进行游览。以最简单的一日游景区为例,旅游者要经过到达-泊车-买票-验票进入-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午餐-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出口-取车-离去完整的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游客的空间位移过程是线性的、连续的,如果游客在某一处停留时间过长,或者说是某个景点停留游客过多,也会出现旅游流。同时,在旅游景区出入口、高级别的吸引物、主要游乐场、表演场所、购物场所、就餐地点、游道的交汇处等节点会形成人流汇聚,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的高峰期,这些节点会承受游客超负荷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接待设施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出现游客排队、等待,容易产生各种事故。

二、对旅游景区最大环境容量的确定与控制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旅游环境系统不是指一个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该系统是围绕作为环境主体的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的多种组合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而旅游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它是建立在旅游环境系统基础之上的,在文章中,主要探讨的是量化的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即在满足游人的最低要求和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的情况下该风景区所能容量的最大的游客量。 

旅游环境容量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长期而言,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旅游地的发展及旅游时间的延伸而不段变化。影响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生态、资源、天气、当地风俗文化、当地居民态度、游客素质、游客心理、时间、空间分布、接待能力等等。旅游景区应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科技工具,随时检测并关注景区内游客的数量,在景区热门景点未达到饱和前,不需要采取任何控制容量的管理措施;一旦热门景点出现拥挤,应立即通过电子公告牌向游客发出预警信息,引导游客流的合理改向;如果热门景点的超载经常发生,景区应考虑设立新的景点,或者是提高门票价格,强制分流等,同时为预防以后超载事件的发生,延长景区开放时间,加强淡季促销,分流一部分旅游旺季时的游客。

三、规范旅游景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第2篇

【关键词】:旅游景区 游客管理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61-01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收入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增加,旅游需求的增长,作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正在迅速蓬勃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旅游景区在不断的开发,同时也得到了很多游客的“青睐”,为了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游客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一、分析与掌握景区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各个游客集散中心或常住社区前往景区进行观赏、游乐等活动,在景区内部和外部系统之间形成一定强度的旅游流。这里主要探讨旅游景区内部游客活动的时空规律。

1.景区旅游流的时间变化

景区旅游流的强度在一年中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表现出较强的季节性。淡季游客较少,大量设施设备闲置;旺季人满为患,景区资源环境承受较大压力。由于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旅游景区的植被、地表景观等一年四季呈现出节律性的变化。因此,我国的许多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室外景区都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从接待游客数量来看,有明显的淡季和旺季。例如,每当冬季来临,由于九寨沟大雪封山,进入景区的公路、山路路面结冰、结霜,汽车难以进入,部分游客对寒冷天气无法适应,冬季九寨沟的游客明显减少,形成淡季。影响景区客流季节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出游时间。对于我国出游人口的大多数而言,由于工作等原因,平时一般没有外出旅游的时间,中、远程距离的旅游往往集中在节假日或长假期间,而周末双休日是近程旅游的高峰期,寒暑假是教师、学生出游的集中期。

在一天之中,景区旅游流的强度也是不均衡的,表现出明显的时段性。高峰时段会形成游客排队等待,低谷时段则游客稀疏。景区由于与游客集散中心、游客服务基地的距离远近不同、开放时间、活动内容等不同,在一天之中的不同时段,会形成客流的高峰和低谷。在进入景区的高峰期,景区入口处客流量巨大,会形成游客的排队现象;在没有开展夜游的景区,黄昏时段是游客离开景区的高峰期,在景区出口,客流强度较大等等。例如,深圳欢乐谷的开放时间是每天9:30―21:00,由于晚19:00有大型主题晚会,每天3:00前后是入园高峰期之一。

2.景区旅游流的空间变化

一般而言。景区都有一个或多个出入口,进入景区后,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导游图或路标系统的导引下,会沿着一定的线路或景区游道进行游览。以最简单的一日游景区为例,旅游者要经过到达―泊车―买票―验票进入―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午餐―参观、游乐、看节目等-出口―取车―离去完整的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游客的空间位移过程是线性的、连续的,如果游客在某一处停留时间过长,或者说是某个景点停留游客过多,也会出现旅游流。同时,在旅游景区出入口、高级别的吸引物、主要游乐场、表演场所、购物场所、就餐地点、游道的交汇处等节点会形成人流汇聚,特别是在旅游旺季的高峰期,这些节点会承受游客超负荷的压力,对资源环境、接待设施产生较大的影响,会出现游客排队、等待,容易产生各种事故。

二、对旅游景区最大环境容量的确定与控制

旅游环境是指旅游活动得以生存、进行和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是旅游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旅游环境系统不是指一个单纯的自然环境,而是一个包含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在内的复杂系统,该系统是围绕作为环境主体的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与主体的多种组合产生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而旅游环境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它是建立在旅游环境系统基础之上的,在文章中,主要探讨的是量化的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即在满足游人的最低要求和保护风景区的环境质量要求的情况下该风景区所能容量的最大的游客量。

旅游环境容量具有静态性和动态性的特点,长期而言,旅游环境容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系统,它随着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旅游地的发展及旅游时间的延伸而不段变化。影响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生态、资源、天气、当地风俗文化、当地居民态度、游客素质、游客心理、时间、空间分布、接待能力等等。旅游景区应利用现代化、先进的科技工具,随时检测并关注景区内游客的数量,在景区热门景点未达到饱和前,不需要采取任何控制容量的管理措施;一旦热门景点出现拥挤,应立即通过电子公告牌向游客发出预警信息,引导游客流的合理改向;如果热门景点的超载经常发生,景区应考虑设立新的景点,或者是提高门票价格,强制分流等,同时为预防以后超载事件的发生,延长景区开放时间,加强淡季促销,分流一部分旅游旺季时的游客。

三、规范旅游景区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第3篇

近 10 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日新月异,旅游价格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旅游价格是调整旅游市场供需关系与协调其它相关经济主体利益关系的重要经济杠杆, 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全部消费价值的货币表现。 旅游价格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 主要包括旅游景点、旅行社、酒店、交通运输、餐饮、通讯等领域,同时始终贯穿于旅游商品的制造、传输与消费等各个环节。[1].

一、我国旅游价格管理基本现状.

(一)旅游业价格形成机制及价格管理机构职能发生了转变.

目前, 我国主要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仍然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管理模式,但旅游食、住、行、游、娱、购等环节的价格均由经营者自主定价, 实行市场调节价管理模式。因此,今后旅游价格管理工作重心将会放在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方面, 而不再涉及具体旅游产品价格制定。 旅游价格管理应主动顺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将自身定位为利益协调人与市场秩序维护人来管理旅游市场价格,促使市场在旅游价格形成中起到主导作用。[2]旅游价格管理机构职能与旅游价格形成机制的转变, 可以促使旅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对经济体制改革也不无裨益。

(二)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旅游经营者和消费者主体变化会约束旅游价格的制定与调整, 旅游价格体系是否完善会反作用于旅游经营者与消费者行为,进而制约整个旅游行业发展。随着旅游价格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旅游产品价格制定权限逐渐放开, 经营者得以结合市场供求状况制定灵活多样的旅游价格, 强化了旅游价格调整旅游市场供求关系的功能,使旅游市场愈加开放和繁荣。

(三)旅游景区一票制提升了景区旅游质量.

旅游景区的数量与品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行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各旅游景区集中出现开发投资热潮, 但一哄而上的投资方式使各旅游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产生诸多问题, 其中旅游景区收费管理混乱是一个主要问题。 为保证旅游景区持续健康发展,大多数旅游景区实施了一票制,确实需要独立设置门票的, 必须呈报省级价格主管部门审批。旅游景区一票制的出台,有助于明确和协调景区各相关部门的利益,遏制乱收费行为;有助于维护旅游价格稳定,减少旅游景区管理成本;有助于提升旅游景区旅游质量,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建立了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听证制度.

近年来,我国许多旅游景区不断提高门票价格,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听证制度是一个由价格主管部门组织社会各相关机构, 对制定或调整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论证的制度。[3]1998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二十三规定,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2013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十三条更是明确指出: 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的门票以及景区内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另行收费项目,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拟收费或者提高价格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旅游者、经营者和有关方面的意见,论证其必要性、可行性。 价格听证制度使得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决策愈加公开、透明。

二、旅游景区价格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景区管理法规建设滞后.

旅游景区管理法规是旅游法律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管理和保护旅游景区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规范总和。 实施旅游景区管理的目的是调整旅游景区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但由于国家和地方对旅游景区管理法规建设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导致各旅游景区重开发利用,轻治理保护,旅游景区破坏性开发和无序开发现象严重。 2013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出台后,相信各地旅游景区和景区所在地政府会在《旅游法》的法律框架下,制定系统的旅游景区管理法规,高度重视旅游景区法制建设,切实保护好旅游景区的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

(二)过度价格竞争日渐普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其发展速度也非常迅猛。但与此同时,旅游市场过度价格竞争现象日渐普遍, 成为困扰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旅游市场无序、 恶性降价竞争主要表现为:一些旅游景区门票定价较高,而宾馆、饭店定价过低; 旅行社降价恶性竞争、零负团费 旅游现象较普遍;旅游娱乐与购物环节的产品价格不规范等。

(三)旅游市场价格混乱.

由于旅游景区价格监管体系不完善, 致使相关执法机构对旅游景区价格违犯行为打击不力, 导致我国旅游市场价格秩序混乱, 部分经营者经营行为很不规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已经危及到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新时期完善我国旅游价格管理的政策建议.

(一)构建旅游价格管理各项有效机制.

强化政府价格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职能, 深入分析旅游市场,研究适合旅游业发展、可以有效处理实际问题的机制,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旅游合同文本, 替换当前旅行社自行制定的旅游合同,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二是各地要在《旅游法》框架内,组织专家学者研究制定有地方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办法。三是严格制定重要旅游景区旅游收费标准,科学确立其调价幅度。

四是提高旅游景区价格调整的信息透明度, 确保消费者知情权。

(二)转变政府职能,灵活运用价格杠杆.

对如何实施旅游价格管理, 当前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旅游价格应采取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另一种观点认为,应全面放开旅游价格。[4]在这种情况下,价格主管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更应当注重树立权威性,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同时有效运用价格杠杆,挖掘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价格竞争,实现旅游行业的稳定运行。

(三)加大对旅游景区的价格监督检查力度.

全面实行旅游产品明码标价、明码实价制度,杜绝哄骗、欺诈消费者行为。各级旅游管理部门要不断优化政府机构协作机制,加强与价格、公安、交通、工商、监察、质检等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 不断强化旅游价格行政执法力度, 确保国家利益、公民利益和经营者利益不受损害。通过聘请旅游景区价格监督员方式,强化对景区的价格监督检查,构建有效的旅游行政监管体系与监督网络, 将行业管理行为与旅游执法行为置于有效的社会监督范围。

(四)有效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

政府应给予旅游行业协会相应价格管理职能,协助其构建同行业价格协议机制。[5]行业协会可以及时整理行业价格信息,制定相应价格浮动幅度,供行业内单位参考;还可以实施降价申报机制,即旅游企业降价应在行业协会准许后才可实施。此外,协会应定期价格信息,促进行业之间的联系,促成企业合作博弈,取得企业收益最大化。[6].

(五)强化对旅游行业价格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旅游行业系劳动型与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人力资源可谓旅游行业最为关键的资本, 素质较高的复合型旅游价格管理人才对旅游行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尤为重要。因此,要强化对旅游行业价格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7]各旅游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地实情,依托国家政策与旅游产业价格管理核心任务,有针对性地对旅游行业价格管理人员实施培训。

第4篇

1.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地理信息定位系统

这种软件系统可以提供地理位置、图形、属性和多种补充说明信息,软件使用者可以充分利用其数据处理、判断、分析咨询等功能对相关景区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存储,以便在必要的时候获取旅游咨询者所需的景区的图形、文字、声音、影像等全面的信息,给游客以参考。以地理信息介绍为主要内容开发的这一系统打破了二维空间的局限,具有了三维空间的特点,因而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图表和数据等信息,为制作景区的精美专题宣传地图提供依据,一改传统地图的守旧模式,间接提升景区宣传效果。

2.建设完整的数据库

要实现对旅游景区信息化的管理,首先要对旅游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以便分析处理旅游管理信息。数据库应该包括地图数据库和图文简介数据库两部分。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景点分布图、交通路线图服务设施分布图以及景点数据库、交通路线数据库、服务设施数据库,潜在游客分析数据库等信息分析研究数据库。把完整的信息分析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结合,能够将抽象的图像信息数字化,更便于数据的研究管理。因而建立完整的具有共享性的数据库是实现景点信息更好管理的关键因素。

3.及时准确管理信息

在这个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今天,信息获取的实效性就更应得到重视,要想使旅游景点能够吸引游客的眼球,宣传更到位,必须要及时准确的掌握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信息。时刻关注国家或地方对于旅游管理的政策变化,适时调整自身的战略,积极和不同地方旅游管理者和游客进行交流,了解游客的需求以及旅游业发展方向,保证所掌握信息的质量,这样,在对旅游景点制定宣传策略时,就有据可依了,对于景点竞争力的增强也十分有利[3]。

4.培养一批专业的旅游管理人员

能否能够实现对信息及时准确的获取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因为人是收集处理信息的主体。如果研究人员只懂旅游知识,不懂专业的信息技术,就无法分析处理数据,因而旅游机构中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懂旅游知识,更要掌握信息技术。这就要求旅游机构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核。高素质的从业人员是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保证。

5.利用网络建立一体化服务系统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促销方式,它具有信息传播速度快、促销快捷简便等优点,所以旅游机构应将与旅游相关的信息整合,综合利用网站、服务咨询中心、手机短信服务、银行自助服务等众多渠道,让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对吃、住、行、游、购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查询。确保旅游一条龙式的服务得以顺利进行。这个系统的建立,提高了旅游机构的整体服务质量,有利于打造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和品牌,大大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是一种省时、省力但效果好的方式。

6.坚持信息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并重的管理方针

在旅游景区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景区实现全方位监控,对游客的安全和景区环境的保护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还要重视旅游文化的建设,建设具有正能量的具有景区特色的文化,文化比实际的风景更能对人产生影响,景区文化的深入人心才能使旅游景点让游客有更深刻的记忆,加深旅游的深意。

二、小结

第5篇

关键词: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管理

旅游者外出旅游,是为了放松心情,缓解工作压力,增加人生体验。但是,随着近年来旅游者数量、规模的急速增长,在各个景点景区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也日益增多。

一、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表现

旅游者不文明行为是指游客在旅游景区、景点游览过程中所有可能有损景区(点)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旅游者在景区景点游览参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文明行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旅游者在旅游景区游览参观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弃物的行为,如随手乱扔果皮、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垃圾,随地吐痰、擤鼻涕、随地便溺等,污染公共环境。第二类是旅游者在景区游览参观过程中,违反旅游景区(点)有关规定的行为,如在景观文物、服务设施上乱刻乱画,踩踏禁行绿地,攀爬摘折花木,违章野炊、露营,不听劝阻任意喂食、投打动物等。第三类是旅游者在游览参观过程中不注意自身形象,如在非吸烟区吸烟,在公共场合打赤膊、坦胸常怀,讲黄色段子、宣传封建迷信等。

二、旅游者不文明行为的危害

因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而造成景区污染与破坏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最根本的危害来看,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会对旅游资源造成破坏,污染景区环境,造成景观质量下降。例如,我国西南省区的大量岩溶洞穴类旅游景点,其中有大量对旅游者有强烈吸引力的石幔、钟乳石、石笋等自然奇观。尽管有禁止抚摸的告示,但总是有好奇的旅游者会时不时的用手触摸,这不仅会在景物上留下痕迹,也不利于石灰岩的生长,其最终结果必然是导致这些旅游景区对旅游者的整体吸引力下降,旅游价值降低,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甚至还可能给景区带来灾难性影响,如违章抽烟、违章野炊等行为很可能会引起火灾。

其次,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本身往往成为其他旅游者游览活动中的视觉污染,破坏旅游环境气氛,进而影响其他旅游者的游览质量,降低游兴,如随地吐痰、随地便溺等。

最后,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往往会给自己的人身安全带来隐患。如随意喂食、投打动物、违规操作游艺器械等行为都可能给旅游者自身带来意外伤害。

三、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道德感弱化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道德感弱化现象是旅游者不文明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旅游者外出旅游,是为了放松身心、自由自在的追求享受,所以在旅游参观的过程中就会抱有懒散、放任、随意的心理。尤其是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在一个周围人都不认识自己的环境中旅游时,道德的约束力就会降至最低点。由于摆脱了日常生活圈子中众多熟人目光的监督,旅游者对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少了许多顾忌和约束,就会暴露出人性中潜在的恶的一面,于是就出现了平时在家、在单位完全不会出现的随地吐痰、随手乱扔垃圾、讲脏话、讲黄色段子等行为。这可能就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他律”强于“自律”的重要体现。

(二)占有和从众心理

看到美好的事务希望占为己有,可能是每个人都有的普遍心理。对于旅游者而言,花钱外出旅游,消费的是无形的旅游产品,从中只能获得一种体验和感受,得不到实物的东西,得多是带走几张照片,因而就会有一种求补偿的、占有的心理。例如一些爱花者会偷偷的摘几朵花带走,带不走的就用手摸摸,甚至在景观上刻下“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而且很多旅游者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行为都是很盲目的,看到别人干什么,不管其行为对与错,就也会学着去做。如在景区一樱桃树旁边,明确标有“禁止随意采摘樱桃”的警示语,在某一时间段内,如果看不到有人摘樱桃时,所有从樱桃树旁经过的旅游者都不会动手去摘,但只要有一个人动手去摘,那其他看到的游客即使无意采摘的也可能会随手摘几个,这就是旅游者的占有和从众心理在作祟。

(三)教育传统缺失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家庭-家族-国家的结构层次,这一结构层次导致了中国人重视血缘、地缘,而忽视社会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缺失必然会造成公共意识淡薄,从而忽视专门针对公共空间的教育。而现代教育也是重视政治教育,轻视对人性的教育。历史教育传统的缺失和现代教育的不足,共同造就了教育传统上的缺失。旅游者的环保意识不强、生态道德素质低下,环保愿望难以形成是传统教育缺失的结果之一。文化素质低,环保意识差,旅游者很少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因而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不文明行为。

(四)景区管理不足

景区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不足也是导致旅游者不文明行为出现的原因之一。在旅游旺季尤其是黄金周期间,旅游景区设施不足,游客容量超限,服务不到位,导致旅游者在游览中被迫违规。如垃圾桶间隔较远,厕所指向不明,排队时间过长等因素极容易使旅游者产生“不合作”心理,导致不文明行为的出现。

(五)旅游经验不足

中国旅游业的真正发展始于改革开放以后,但当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够全面参与旅游活动的旅游者数量非常有限。直至1999年实行黄金周以后,旅游者数量和规模才急速增长起来。由于旅游者外出旅游经验不足,缺乏旅游的常识和旅游技巧,不知道在旅游目的地或景区景点内,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绝对不能做的,导致在旅游的过程中会发生乱划乱刻,不尊重目的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等不文明行为。

四、旅游者行为的引导和管理

旅游者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固然与旅游者的素质偏低有关,但同时也与旅游景区管理不完善有关。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他们并不十分清楚自己在景区游览时的责任与义务,不知道在景区应该注意什么。因此,旅游景区管理人员应该为旅游者在景区游览时提供信息,对游客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管理,使旅游者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文明旅游。

(一)服务性引导与管理

服务性的引导和管理是一种软性的管理方法。旅游者既是被管理者又是被服务者。这种管理方法是基于旅游者都有公德心、责任心和羞耻心等人性中善的考虑,通过引导游客的行为来达到管理的目的。常见的服务性管理措施有以下三种。

1、完善各种基础设施,建立引导标志

要确保旅游者在景区中文明旅游,景区必须为其提供完善的设施设备。如布局合理、造型独特的垃圾箱,使旅游者便于将垃圾投放到垃圾箱内。在景区内明显位置摆放和悬挂美观醒目的旅游引导标志,配置有亲和力的说明文字及提醒文字,达到使旅游者自觉维护秩序和环境的目的。

2、明确导游的环保职责,发挥引导、监督作用

导游人员的职责不仅包括讲解、组织协调和安全提示,还应承担结合景物向旅游者宣讲环境、生态保护知识的职责。旅游者在景区游览过程中的行为,会受导游言行举止的影响,故导游通过其讲解和行为示范,可以直接的监督、约束旅游者的行为。因此,旅游景区在对导游人员进行培训时,应注重对其环保意识的培养,从导游的讲解词创作到导游的环保知识的普及,都应成为景区对旅游者行为进行管理的主要内容。

3、社区居民、景区员工的示范引导

景区周边社区居民的言行会深刻的影响旅游者的行为,同时景区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旅游者尊重环境,遵守景区规章制度。如黄山除了垃圾箱布局合理外,黄山的环卫工人总是不辞辛劳,默默无闻的跟在旅游者身后,捡拾其丢弃的垃圾,甚至为了捡拾旅游者丢下悬崖、山谷中的白色垃圾,黄山的环卫工人在悬崖上打了130多个吊环,用绳子吊着在山崖间捡拾旅游者丢下的垃圾。看到这样的情景,绝大多数旅游者会约束自己的行为,文明旅游。

(二)控制性引导与管理

景区对旅游者行为的引导与管理,仅靠服务性的方法对旅游者的行为是难以构成威慑力的,还需要控制性的方法来确保对旅游者行为的更好管理。控制性引导与管理的方法主要是指,景区应将旅游者在景区内游览时应有的行为制定成详细、明确的管理规则和惩罚措施,并通过合适的方式保证实施。规则一经确定,景区管理人员就要严格按规则办事,对游客违反管理规则的行为必须要按规定就行惩处,决不能盲目迎合游客,不能规定的是一套,操作起来又是一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综合运用服务性和控制性引的方法对旅游者进行引导与管理,使旅游者在游览的过程中,真正的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正当的、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禁止的,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尽的义务和应负的责任,从而通过游客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实现文明旅游。

参考文献:

[1]李萌,何春萍.游客不文明旅游行为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2.26-28.

[2]彭淑清.景区服务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98-105.

第6篇

关键词:风景区;门票价格;定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F714.1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关于我国景区门票持续上涨的思考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21日

自2004年本世纪国内景区门票第一轮涨价潮以来,我国旅游景区上演了一次次涨价降价风波。其中,九寨沟上调80元,武当山上调40元,张家界上调99元,黄龙山景区上调70元,少林寺山上调60元,青海湖上调30元,黄河壶口瀑布山已经由37元涨到100元。上述景点门票价格的平均上涨幅度为87.34%。门票价格无论对于旅游景区还是广大游客来说都是影响颇深的因素。近年来,各地频繁召开的门票价格听证会以及政府和社会对门票价格的高度关注,充分显示出门票定价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景区门票的定价不仅要满足景区经营方的利润最优目标,还应符合景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和社会福利目标。因此,我国旅游从业者如果想改变旅游市场定价混乱、恶性竞争的局面,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多维度的景区门票定价机制,实现旅游市场健康高速发展。

一、从国外定价机制得到的启发

国外旅游业发展日益成熟,旅游相关理论也日益完善。对国外旅游门票理论的梳理可以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理论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随着国家经济

与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在一步步摸索中日益发展与完善起来的。因此,国外旅游门票也经历了从低价竞争策略到人性化的旅游者和社会公众阶段。

James Nicholas和Arthur C.Nelson认为旅游者进入景区就对景区服务产生了消费,游客应该直接进行缴费――“谁使用谁付费”。国外的学者之后明确了收取门票的合理性,然后关于门票的定价高低、涨价与否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差别定价可以实现景区收益的最大化,但是如果价格上涨的同时,景区的客流量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然而,只要将门票价格的上调幅度调控在一个合适的范围之内,景区的游客量不仅不会发生滑跌,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增加景区收入。而另一些学者出于对社会公平的考虑认为不应该提高门票价格。Thomas A.More(1999)认为对景区门票价格的研究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效率公平和经济;另一方面是公共产品的提供目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其目的本身所代表的景区属性。到了21世纪,国外门票价格理论的研究日益科学理性,他们认为门票价格的上涨不能作为管理的唯一工具和依托因素,至少不能够单独使用,应该综合使用多维度的定价方法。

二、我国景区门票定价常用的方法

(一)平均成本定价法。它是最为普通的门票制定方法。旅游景区的特点是建设成本高、经营成本较低,而且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若单纯以边际成本定价,景区部门损失很大。需要国家有强大的财力支持。按平均成本法可以适当减少这种损失。平均成本定价的损失要小于边际成本定价损失。平均成本定价能兼顾生产和消费双方的利益,既最大限度地保护旅游者的应有权益,同时又保障景区开展正常经营活动。旅游景区不是一般生产企业,用此方法定价考虑的影响因素比较少,只考虑了平均成本,这种定价方法不能反映景区本身资源价值和内部的服务水平,此法的运用无疑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二)社会边际成本定价法。旅游景区作为一种珍贵的自然资源,社会边际成本定价法所决定的自然资源价格是凝结在自然资源上的人类劳动价值和自然资源生态经济价值的综合体现。它的主要内容如下:社会成本是整个社会从事某种活动时所付出的总的机会成本。社会边际成本是指社会为增加生产一单位的产品所需要付出的费用或代价。社会边际成本由三部分构成:边际生产成本(MPC)、边际使用者成本(MAC)、边际环境成本(MEC)。边际生产成本突出了资源价格受自然资源稀缺性的影响;边际环境成本代表因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所造成的全部环境损失。传统的门票价格分为边际生产成本、利润、税金三部分。这种定价方法从理论上反映了收获利用单位自然资源全社会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弥补了传统的定价方法中忽视资源利用所付出的环境代价。

(三)旅行成本法。它是通过游客旅行成本来间接推断旅游景区价值的一种方法。用它来制定门票,是把旅游景区的旅游价值看作是人们接受景区服务的支付意愿。旅行成本法具体是通过对游客旅游的成本资料、景区游客统计资料和诸如人口等社会经济学统计资料的收集,从而得到旅行成本与旅游率之间的旅游经验曲线。旅游成本法最早应用于环境服务价值评估,用它来进行景区票价的制定能综合考虑景区价值和市场需求,真实地反映景区的市场价值,数据的收集比较简单,但是旅游价格需求曲线的得出比较麻烦,而且由于旅行成本法本身受各出发点居民对景区的价值了解程度的影响,因此消费者剩余的核算结果一般比实际偏小。

(四)两部定价法。两部收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游客参观景区或获取某种服务的使用权而支付的固定费用,这部分费用与消费数量无关;二是与消费数量直接相关的使用费。当主要游客有多种类型时,对景区来说,单一的两部收费制对旅游景区来说并不是最佳的选择,景区一般会设计出不同类型的两部收费制,以此来满足不同类型旅游者进行自我选择的需要。对于高需求的旅游者类型来说,由于购买数量比较大,较低门票的定价方式是其更乐意接受的;而对于低需求的旅游者类型来说,由于购买数量不大,或只是偶尔购买,则门票价格高点他们也能接受。

这几种定价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理论、不同考虑因素对景区票价的制定进行了阐述。各有各的特点,同时也各有优点和不足。

三、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原因分析

我们既要保证风景名胜区作为公共资源被消费时所具备的非排他性,又应该基于可持续的原则对其实施合理的保护。上述国内主要景点的调价行动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各景区所在地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或景区管理机构给出了基本相似的调价原因和理由。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控制游客数量。国内部分景点的游客数量过多,已经超过其最佳接待量。事实证明:通过提高门票价格减少了游客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景区面临的压力。但门票价格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景区的公共性,在确定门票价格时应该将营运成本和公共性维护进行综合考虑。

(二)补充维修资金。我国拥有一百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每年只拨款不到千万,每个风景区分到的专项维修费用非常有限。通过提高门票价格以补充维修基金也是景区的无奈之举。但主要问题在于专项维修资金的落实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大部分景区管理部门在落实维修专项资金上比较到位,但也有部分景区做得不够好,主要表现在其他费用开支占了门票收入的大部分,而维修费用的比例反而不高:如湖南省某世界遗产景区的门票价格为108元,其中只有8元用于景区资源保护;湖北省某世界遗产景区每年门票收入1,000多万元,主要用于职工的工资支出和扶贫工作,用于遗产保护的金额接近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调高了门票价格,专项维修基金也不可能增加太多。维修基金紧张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缓解。

(三)体现资源价值。有的景区领导觉得现行的门票价格太低,不能体现其景区包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而且认为过低的产品价格已经导致了景区收支的严重不平衡,进而影响景区的正常运转和服务质量,最终受害的还是旅游消费者本身。但是,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价值主要体现为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不应该仅凭商业价值来决定景区的门票价格。至于相对较低的票价导致的景区入不敷出的客观现实,国家有关部门应该逐步给予补偿,力求通过低票价维持和体现公共资源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大众性。

在上述门票涨价理由中,游客数量过多和维修资金的不足是现阶段景区面临的实际困难。问题的关键在于景区管理部门和游客之间对于门票上涨幅度的期望存在反差。

四、建立我国多维度的旅游门票定价机制

(一)基于利润最优目标定价。随着旅游产业逐渐成熟,门票收入开始向产业收入转变,游客有超过90%的消费用于门票之外的旅游产业。将门票收入和产业收入的概念进行延伸,景区收入最优定价方式也可以分为两种,即以门票利润最大化制定门票价格和以产业利润最大化制定门票价格。

景区产业利润最优定价方式通过门票价格低于基于门票收益最大化的价格,增加了游客数量,带动了景区相关产业消费,促进了景区总利润的增加。所以,在景区门票价格制定中,不应以门票利润最优为标准,景区产业利润最大化才是合理的追求目标,这包括门票收入、餐饮收入、娱乐住宿、购物消费等方面。景区基于产业利润最优的门票定价固然能带来低价门票和高额收益,但这种定价方式依赖于游客消费水平。旅游产业的每一个环节通过为有消费能力的游客提供完美的体验来实现产业经济。西湖公园收取门票时杭州旅游总收入为不到300亿元,免票后那一年杭州旅游总收入超过400亿元。河南举办的“免费游”活动,为河南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网。这些景区门票低价甚至免费的案例,充分验证了基于产业利润最优定价的现实意义。

(二)基于生态承载力目标定价。“生态旅游”指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我国以自然资源为主的风景旅游区较多。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态旅游的兴起,引起了水体污染、森林植被覆盖度降低、固体垃圾堆积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果景区的经营者具有较短的经营期限,资源的公共性与使用的私有性之间将导致资源过度使用。在环境保护中引入市场补偿机制,并最终形成政府补偿和市场补偿两大生态补偿体系。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定价方式依赖于政府或其他组织的生态保护资金,同时也与生态保护相关法律制度的落实紧密相关。在国外,“生态补偿”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政府购买模式、市场模式和生态产品认证计划。这些生态补偿合约是否满足了各方的利益,在新的利益机制上是否形成均衡,对于生态类景区持续发展非常重要。我国的旅游定价仅处于初始阶段,未来的趋势一定是这种模式,其必将适用于我国生态景区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社会福利最优目标定价。门票价格上涨引发争议的旅游景区,大都是具有社会福利功能的准公共物品类景区圈。景区的准公共物品属性使得景区在定价时必须考虑对社会福利的影响,门票的定价如果高于社会中低等收入者的承受能力,就会形成进入门槛与社会福利相违。

低价甚至免费的景区资源获取,会提高游客的效用水平,促使其更好地工作生活,降低社会运行成本。公共景区免门票是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我国实行低价门票的景点也越来越多。从景区票价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景区门票价格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初期旅游景区处于欠开发状态,故收取较低的门票价格;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景区的门票价格逐渐上升;当经济规模和人均收入增长到一定程度后,景区将逐渐走向公共性和去门票经济。

(四)不同发展阶段的旅游景区门票定价。我们可以把旅游景区门票定价也分为三个阶段来研究:第一阶段运营初期;第二阶段盈亏平衡期;第三阶段优势竞争期。而且在现今的景区门票定价研究中,还未曾出现把景区发展的不同阶段作为门票价格研究出发点的先例。如,旅游景区运营初期,由于旅游游览设施和通讯等网络尚不完善,只能提供一种或者几种局部的游览感受,并未形成食、住、行、游、购、娱全方位的服务网络,这时游客尚未对此景区产生一定忠诚度,客流量远远低于景区的可容纳量,因此旅游景区摊到游客每人身上的成本就会很高。与其他同类资源的景区相比,在同等票价水平下,运营初期的旅游景区明显处于劣势的地位。

(五)我国旅游景区门票多维度定价机制应用。在门票定价实践中,基于利润最优目标的定价方法适用于旅游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区域,如旅游城市、旅游景点聚集区等。这种定价方法由于更注重产业经济的盈利能力,需要以增加游客数量来实现景区产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故景区门票价格不能设置过高。基于生态承载力目标的定价方法适用于具有很强公众使用性(游客数量多)和生态脆弱性(景区承载力弱)的景区,如国家地质公园、湿地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这种定价方式使用门票价格作为景区进入门槛,以减少游客数量来满足生态承载力标准。虽然使用门票价格调控游客数量的方法易于操作,但是过高的门票价格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偏离利润最优的游客数量使景区无法实现利润最大化。基于社会福利最优目标的定价适用于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景区,如具有教育意义的博物馆、具有调节城市生活压力的城市公园、具有公众集会性质的城市广场等。这种定价方式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景区资源大都由政府或社会购买,故此种景区大都采用低价甚至免费的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兴萍.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初探[J].山东文学,2008.11.

[2]赵雅萍,吴丰林.北京市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变迁、管理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4.

[3]孟晓峰.当前中国景区门票定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4]苏建军,李小丽,黄解宇.国内旅游景区门票价格研究进展综述[J].价格月刊,2009.2.

第7篇

近日,国务院发出通知,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有21处,分别是黑龙江省的太阳岛风景名胜区,浙江省的天姥山风景名胜区,福建省的佛子山风景名胜区、宝山风景名胜区、福安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江西省的灵山风景名胜区,河南省的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湖南省的苏仙岭―万华岩风景名胜区、南山风景名胜区、万佛山―侗寨风景名胜区、虎形山―花瑶风景名胜区、东江湖风景名胜区,广东省的梧桐山风景名胜区,贵州省的平塘风景名胜区、榕江苗山侗水风景名胜区、石阡温泉群风景名胜区、沿河乌江山峡风景名胜区、瓮安江界河风景名胜区,自治区的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风景名胜区、唐古拉山―怒江源风景名胜区。

“甘肃重大文物考古发现展”开展

2010年1月,为期一年的“甘肃重大文物考古发现展”在甘肃省博物馆对外开放。此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集中展示6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展出的331件(组)出土精品,涉及新石器、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十六国、隋唐五代及宋西夏金元等时期。有被评为“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的大地湾和居延汉代遗址,以及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敦煌悬泉置汉代遗址、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临潭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等,时间跨度长,类型多样,展示手段丰富,在国内外影响深远。

甘肃省副省长咸辉指出:“此次重大文物考古发现展的举办,是为了进一步提升甘肃文化软实力,扩大甘肃文化影响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甘肃省60年来文物保护研究的成果。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文物考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全省文物部门和文物考古工作者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按照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经济建设的原则,在已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做好考古研究工作,力争在中华文明探源、早期秦文化、史前文化等考古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更新的成果,不断开创我省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局面。”

甘肃省两年新建500座旅游厕所

2010年1月13日从甘肃省旅游局获悉,经过两年的建设,甘肃省共建星级旅游厕所500座,制约甘肃旅游业发展的“难如厕、如厕难”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2009年度,甘肃旅游景区新建旅游厕所209座,确定的旅游厕所建设计划任务全面超额完成。甘肃省共投入资金1.05亿元,其中,甘肃旅游局争取国家旅游局发展基金和甘肃省旅游发展资金174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各市州和各建设单位进行奖励,各地拿出700万元旅游发展资金对项目建设单位进行奖励。中石油甘肃分公司也投入1551万元,在公路沿线加油站共新建、改建厕所55座,建成的旅游厕所已全部验收合格,验收达标率100%。

新疆伊吾县投巨资打造国家级胡杨林生态旅游景区

新疆伊吾县2010年将在已累计投资4000余万元的基础上,继续投入400万元打造国家级胡杨林生态旅游景区,以更好地保护生态脆弱的胡杨林景区,同时又方便游客观赏胡杨的伟岸雄姿。

据伊吾县政府介绍,伊吾县胡杨林位于伊吾县淖毛湖镇以东10公里,面积达47.6万亩。2007年,伊吾县实施旅游富县战略,提出在五年内将胡杨林生态园景区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生态旅游景区,截至2009年年底,已累计投资4600万元完成景区道路、电力、通讯、游客服务中心、胡杨生态博物馆、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将继续投资400万元用于景区木栈道、主干道等的修建。

胡杨最早出现在白垩纪,距今6500万年,被誉为远古树种的活化石,因其生长在戈壁荒漠,耐盐碱、抗风沙,“活着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有“英雄树”的美称。

新疆“数字丝绸之路”管理平台三维化

新疆将从2010年开始建设数字文物管理平台――“数字丝绸之路”,计划三到五年建成。届时,打开“数字丝绸之路”文物管理平台,可以在电脑屏幕上探索或游历遗留在丝绸之路上神秘的文物古迹。

作为丝绸之路重要的组成部分,新疆文物保护单位众多,加之近年来国家对新疆文物保护的投入,一大批文物保护工程都在紧张进行。因此,“数字丝绸之路”文物管理平台将首先用于文物保护项目的施工过程,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动态、有效、即时的管理。“数字丝绸之路”管理平台还将采用三维动漫的形式,增强新疆文物在网络上的观赏性,动漫名称初步定为《阿凡提漫游丝绸之路》。

陕、豫、鲁三省联合发行旅游年票 81元游遍全国

近日,陕西联合河南、山东两个旅游大省,共同发行2010年旅游年票。陕西旅游年票打破过去只能游本省的界限,81元就可以在一年内游遍全国208个景点。

2010年的新版年票由陕西20大景区优惠年票发行办公室、“文化河南壮美中原”联合旅游年票发行办公室、齐鲁联合旅游年票发行办公室共同授权发行。新版陕西年票卡整合了省内外各领域内相当有代表性的文物旅游资源,满足了市民本地天天游、全省特色游、周边自助游、全国配套游的需求。和2009年相比,2010年的旅游年票将游览的景区数量从52个增加到208个。208个景区分布在陕西省内各区域五大板块及河南、山东等地。208个景区门票总价值为8852元,其中128个景区门票全免。

今年的陕西年票定价为81元,购票后贴照片即可使用,2010年内全年有效。208个景区包括81个陕西景区、52个河南景区、32个山东景区及北京、甘肃等地的个别景区。其中,陕西景区中有61个景区不限次数,减免价值2183元,主要包括游览秦岭野生动物园、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翠华山等;河南景区包括伏牛大峡谷、老界岭滑雪场等52个;山东景区主要包括青岛水族馆、曲阜孔子六艺城等32个。

陕西2010年将推出两条精品航空旅游项目

据陕西省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管委会发展规划局透露,预计2010年下半年,西安国家航空基地打造的两条精品航空旅游线路将会对公众全面开放。

第一条精品航空旅游线路是内府机场―渭南市上空―华山―黄帝陵―韩城―壶口―洽川的航空旅游线路。乘客可以亲身体验飞机驾驶、空中跳伞、航空拍摄等项目,并在空中以全新的视角欣赏涟滟多姿、人文资源积淀深厚的司马迁祠风景区、洽川风景区、合阳黄河魂生态游览区、华山、黄河等自然生态风光。第二条线路是航空工业博览游。游客可以在陕西参观西部最大的航空科技馆、全国最大的大中型军民机制造企业、全国最大的大中型军民机设计研究院、全国惟一的飞行试验研究、鉴定中心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中国惟一的飞机强度研究与地面强度试验验证基地等机构和院所。游客不仅可以亲眼看到各类经典型号的飞机,还可以到航空科技馆内,在各类飞机飞行模拟器上亲身体验感受飞行的乐趣。

西安阎良国家航空产业基地是我国惟一一个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基地内有我国大型的飞机制造厂西飞公司,有我国最强大的飞机设计团队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这里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大中型轰炸机、歼击轰炸机及各种特殊用途飞机的研发生产基地,被行业内称为中国的“西雅图”。西安国家航空基地精品航空旅游线路的推出,不仅能够消除公众对航空的神秘感,还会引发全社会对航空产业的关注,从而有助于推动我国包括空域开放在内的航空事业的发展

宁夏沙湖入选“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

“2009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评选”颁奖会于2010年1月在水域之乡江苏省常熟市举行,宁夏5A级国家旅游景区沙湖与杭州西湖、浙江千岛湖、新疆天池等一同入选。

由央视国际网和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联合主办的“2009中国十大魅力休闲旅游湖泊评选”被称为是中国首次关于湖泊的“选美”活动。

2009年9~10月,经过网友投票,并综合专家意见,从全国2万多个湖泊中,评出中国60大魅力湖泊。宁夏沙湖以东靠滔滔黄河、西依巍巍贺兰山,既有西部地区的黄沙粗犷,又有江南水色的秀美,成为镶嵌在祖国西部旅游版图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脱颖而出。

高原古城丹噶尔春节将现“茶马商都”神韵

气势恢弘的寺院庙宇、保存完整的“歇家”商号、风格迥异的湟源排灯……在有600多年历史的青海“茶马商都”丹噶尔,一片瓦、一块砖、一扇门、一合窗,都承载着这座高原古都古朴浓郁、灿烂辉煌的文化信息。 2010年农历正月十二到二十,丹噶尔将举办“2010年湟源丹噶尔春节民俗文化之旅活动”。届时,这座昔日的“海藏咽喉”之城,将再现“茶马商都”神韵。

丹噶尔是蒙古语,汉语意为“白海螺”。早在600年前,这里就成为了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茶马互市,蜿蜒的唐蕃古道从这里穿过,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从这里延展,湟源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这次春节文化旅游活动中,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们将观赏排灯舞实景表演、茶马商队实景表演、“羌风流韵”歌舞、丹噶尔风服饰等最原生态的民俗文化展演,还将品尝到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参加元宵焰火晚会。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湟源排灯,在此次活动中被编为“排灯舞”,将静止的艺术变为流动的艺术,是对民俗文化的一大创新。

丹噶尔古城距离西宁市区仅40公里,近年来以文化促旅游成为湟源县发展旅游业的主导思想,连续几届旅游文化节提升了丹噶尔文化品位,成为西宁市冬季旅游的一大热点。

“2010河南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正式启动

2010年1月,“2010河南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正式启动,针对“一日游”、强迫购物等游客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河南省将开展专项检查和集中治理。

据了解,河南省将做好“品质旅游、伴你远行”旅游公益广告宣传、“文明旅游、理性消费”进社区等活动,组织各基层旅游局和旅游企业深入社区,就如何提防旅游低价陷阱、关注文明旅游与旅游安全等进行宣传。此外,还将开展全省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及A级景区创建和文明景区评选、全省导游讲解员大赛等活动。

2010年,河南省还将组织两三次全省旅游市场秩序大检查,严查扰乱市场秩序和降低服务质量的行为,针对“一日游”、强迫购物和参加自费项目、旅游合同、旅游广告等游客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赴台旅游、出境旅游等重点市场,开展专项检查和集中治理,查处一批严重违法违规、损害旅游者权益和旅游业声誉的旅游企业。

首批“四川最美古镇”出炉

2010年1月13日,以“开放合作、和谐传承”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四川)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总结暨四川最美古镇颁奖典礼”在成都举行。至此,历时三个月的评选,首批“四川最美古镇”终于出炉。

2009年9月28日,“第二届中国(四川)名城古镇文化旅游节”开幕,主要内容包括各主会场和分会场现场活动、系列采风及“四川最美古镇”系列评选活动等。活动在四川省内的大邑安仁、宜宾李庄、广元昭化等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内先后举行,最终于10月26日顺利落下帷幕。经过大众网络票选及专家小组历时三个月的评审,宜宾李庄古镇、绵阳西平古镇、成都安仁古镇、雅安上里古镇、泸州福宝古镇,成为第一批“四川最美古镇”。

九寨沟将变身国内首个“智慧景区”

从“2010中国九寨沟‘智慧景区’研讨会”上获悉,九寨沟景区将全力推进“智慧九寨”的建设,提升景区的管理模式。九寨沟率先在全国提出“智慧景区”的概念,也是国内首个将RFID(射频识别)技术运用于管理的景区。

“智慧九寨”,就是九寨沟景区管理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有效改善九寨风景区商业运作和公共服务关系,实现九寨沟旅游资源的优化使用、生态环境的有序开发和保护、游客满意度提升、产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智慧九寨”的建设重点是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景点游客拥挤、乘车站点的拥挤、车辆调度不畅等问题,实现优化的综合实时管理调度。

多伦诺尔冰雪节打造北方草原冬季旅游品牌

2010年1月10日,为期三个月的第三届多伦诺尔冰雪节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正式开幕。本届冰雪节主题为“冰雪草原、精彩多伦”,总冰雪用量1万立方米,共分五个区域:主会场、锦绣中华区、精彩多伦区、草原风情区、冰雪娱乐区。主会场包括财运桥、古城门、门狮、观景台等五座雕塑。锦绣中华区冰雕群共七座雕塑,以古代四大名著、龙马精神、鼎立春秋、侗族宝塔为主要内容,展示大中华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传统的民族特色。精彩多伦区的八座雕塑以姑娘湖的传说、文化长廊、万象更新、工农业成就等为主题,表现多伦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等方面的独特魅力。草原风情区以长70米的大型雪雕为主。展现了多伦的蒙古族民俗风情。冰雪娱乐区包括雪雕章鱼滑雪梯、冰雕大滑梯、勇者游戏、迷宫等娱乐项目,吸引游客参与,亲身体验冰雪的乐趣。

第8篇

关键词:唐山;旅游循环经济;模式

本文为唐山学院2009年科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09005A)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循环经济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生态学规律,重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产品或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图1)

旅游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合理地利用资源和降低环境的消耗,实现保护环境和最高利润的结合。旅游循环经济最终要实现两个“最小化”,即资源或能源投入最小化、废气物排放最小化,以及两个“最大化”,即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最大化、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唐山旅游业概况

唐山旅游业1995年开始起步,2007年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目前,唐山已经形成了四个旅游功能区和五大特色旅游线路。四个旅游功能区是指:(1)北部长城沿线观光和度假旅游区;(2)海滨海岛度假旅游区;(3)市中心文化科普旅游功能区;(4)中部周末休闲旅游区。五大特色旅游线路是指:(1)以纪念馆、潘家峪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旅游;(2)以乐亭三岛、唐海湿地为主要内容的滨海“蓝”色旅游;(3)以潘家口、古长城、鹫峰山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旅游;(4)以清东陵、工业项目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5)以曹妃甸工业区、南堡油田为主要内容的“新”品旅游。唐山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唐山建成“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靓城、滨海新城”,把旅游业列入唐山市七大主导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三、唐山有悖于旅游循环经济问题

1、旅游资源的粗放型开发和利用。由于个别县市对旅游资源开发的盲目,旅游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等,造成了有些旅游景点景区的设施和环境超负荷运转;在部分景点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中,重开发轻保护,植被破坏,个别旅游资源的寿命相对缩短。

2、对传统文化资源缺乏保护性开发。唐山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不食周粟”、“老马识途”、戚继光“改斗”等典故都发生在这里。唐山是中国评剧的发源地,评剧、皮影、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2006年6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务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唐山市申报的唐山皮影、唐山评剧、乐亭大鼓榜上有名,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这些珍贵的旅游资源绝大多数都是政府出资进行保护,没有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或者说没有成为旅游资源。

3、清洁能源利用率偏低。唐山很多地方都有丰富的地热能和太阳能等,比如丰南、迁安和遵化的地热资源丰富,在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没有考虑这些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也没有在基础建设中使用节能设施。

4、旅游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排放物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旅游业虽然称为是“无烟工业”,但并非“无污染工业”。唐山市旅游活动产生的排放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部分宾馆饭店仍在使用的一次性物品,这本身就不符合循环经济“再利用”的要求,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由此带来的污染也日益严重;(2)某些旅游区环境保护设施不配套致使景区工作人员和游客的衣、食、住、行等产生的污水、粪便等,不经处理而直接排放,使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现象使水生物生存环境受到影响;(3)有些自然景区游客遗留物造成污染,尤其是塑料袋和食品包装袋等;(4)多数“农家乐”都地处比较偏远的山区,卫生条件和垃圾处理条件都不是很完善,大量的生活垃圾给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危机。(图2)

5、非旅游活动产生的问题。由于唐山市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废气、废水、废渣等传统的“三废”问题依然存在,水体污染和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尚未得到全面改观。工业排污和居民的生活排污问题仍然影响着唐山市目前的旅游项目质量和旅游形象。

四、唐山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唐山市的特点,可以从微观的企业层面、中观的区域层面和宏观的社会层面三个角度发展旅游循环经济,这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1、企业层面的清洁生产模式。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保护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微观层面上的循环经济模式要求旅游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和旅游交通等企业从微观层面来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做到生产清洁化、服务生态化、资源节约化。旅游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最大化减少旅游资源的使用量,可以尽量减少或避免人类活动对旅游景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的干扰和破坏,保证旅游区的生态性和吸引力,同时也不断提高自身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

2、区域层面的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模式。循环经济示范区是一种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质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示范区域。示范区一般在省、市开展试点和示范。单个旅游企业内的生产过程中肯定会有无法解决的部分废弃物和副产品的产生,这就需要在单个企业外进行物料循环。区域层面的循环要求唐山旅游业相关利益群体按照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要求,将一系列彼此关联的生态产业链组合在一起,通过产业和产业的废物交流、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形成产业间的物质代谢和共生关系。旅游业是一种消费驱动形成的产业,其渗透关联性极强,依托性也很强。不仅直接需要旅游资源,也需要工业、农业以及其他产业的支持。

3、社会层面的生态旅游城市建设。所谓生态旅游城市是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旅游学的原理,遵循生态规律与城市发展规律,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基础,以城市生态旅游为主线,以自然生态的良性循环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核心,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唐山如果想在社会层面构建生态旅游城市,必须以政府调控为核心,充分发挥其决策、引导、连接、整合的功能,把社会系统、旅游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层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整体、协调和有序的循环复合再生体系。

五、基于循环经济的唐山旅游业未来发展模式构建原则

针对目前唐山旅游业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认为要合理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促使旅游项目科学合理的开发,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遵循以下原则:

1、“3R”原则。“3R”原则是循环经济理论的基本原则。

(1)减量化原则(reduce)。减量化原则属于源头控制方法,旨在从源头减少投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坚持生产和资源节约并重,实现资源和污染物排放源的消减。

(2)再利用原则(reuse)。再利用原则是属于对过程控制的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等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废物。

(3)再循环原则(recycle)。再循环原则属于终端控制方法,目的是使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资源化的手段,将其再次加工为可重新使用的原材料或产品,并使其重新返回到消费领域。在唐山的旅游项目中要实现循环经济的再循环原则,就是要在景区的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循环模式,让所有的物质、资源能在景区中不断地进行经济循环和合理持久的利用。比如,可以在景区通过“中水回收”的方式对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唐山很多的农村家家都用沼气池,沼气利用技术在唐山不是难题,所以可以在旅游景区建立垃圾分类系统,将可利用的生物垃圾连同人体排泄物、动物粪便输入沼气池,产生清洁沼气,再分别输往整个景区作为燃料使用。

2、减少生态成本原则。所谓生态成本,就是指人们为修复经济生产给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所付出的代价。良好的环境是发展旅游的基础和前提,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他要求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旅游资源是一种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其开发利用必须有规律、可持续进行,考虑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承载力,游客活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3、先进技术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和推动,高科技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大批先进成熟的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等作为支撑。目前,可以极大地减少物质和能量等自然资源投入的技术有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等高新技术。

4、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需要;二是环境限度。在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时,不能仅仅注重发展的经济效益,还应当注重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注重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六、结语

在唐山这个资源型城市迫切面临转型的今天,第三产业是其发展的必然方向,同时唐山又拥有海洋、山地和人文等各种丰富的旅游资源,所以旅游业必将成为唐山未来产业转型发展的重点。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发展旅游业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唐山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从企业到区域,再到社会三步走的模式,去探索自己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佳途径,最终实现资源型城市科学、有效地转型。

(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杰.四川循环农业循环经济与新农村建设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杨世瑜,庞淑英,李波等.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

第9篇

第一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景区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旅游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是提升景区品味,打造景区特色,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加强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依照《建筑法》、《城乡规划法》、《风景区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县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风景区总体规划》、《风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风景区民居建设风貌改造规划》等依法进行管理。

第三条景区内的所有单位、民居必须严格遵照本办法进行建设、管理与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检举、揭发。

第四条县旅游局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发改委、财政局、民政局、林业局、水保局、环保局、文化局、建设局、国土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有关乡镇从各自角度配合旅游局履行风景区建设与管理职责。

第五条景区内建筑(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民居)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风景区《总体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进行审查后,按照国家建设审批程序进行审批,未经批准不得建设。

第二章目标与原则

第六条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规划为先导,以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景区档次为主要内容,整治景区环境、打造景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着力推进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努力打造生态良好、风格统一、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的精品景区(点)。

第七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1、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必须符合景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原则;

2、风格与风貌统一,特色突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的原则;

3、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绿色环保的原则;

4、改建和新建结合,前期整治与后期管理结合的原则;

5、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三章建设与管理

第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要按照景区总体规划和建设性详细规划要求进行,必要时应另行编制旅游风景区民居风貌改造规划。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风格应突出当地民族民俗特色,避免“百村一面”;要适应小康社会生活标准,努力提升档次和品位;要充分体现保护生态和节能环保的理念,并统筹安排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第九条旅游风景区应按照景观的观赏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与不可再生性特点划分为景观核心区、建设控制区和接待服务区,实行分类管理。景观核心区严禁建设与资源保护以及旅游服务无关的各项建设内容,景观核心区内的民居应逐步搬迁、拆除;建设控制区可适应建设为景区接待服务所用的建设内容,原有的民居建筑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改造为旅游服务设施;接待服务区的民居应根据景区规划要求,按照统一风格进行改造,开展旅游服务。

第十条本办法颁布前在景区内已建造的原有民居和其它建筑物,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进行核查。凡不符合景区规划要求,与景观不协调,需要改建或拆迁的民居,应有计划地进行改建或拆除。对成片的民居建筑应通过风貌改造打造为旅游服务区。

第十一条在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翻修的各种建筑物(包括民居),其规模、体量、高度、造型和色彩等都应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严禁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

第十二条在景区内施工,必须保护景物及附近的林木、植被、水体和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施工完毕,必须及时清理周围场地,进行绿化,恢复环境原貌。在主要风景游览区内施工应尽量避开旅游旺季。

第十三条对景区内被确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民居院落,由文化部门牵头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保护,对文物保护单位周围影响其历史风貌、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及其附属物应予拆除。特别要注意保留散居在村落中有利用价值的旧民居,应作为景观进行保护、开发利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或破坏景区内的古建筑及其文物古迹。

第十四条景区内重要古建筑的修复,应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尽量保持原有的历史风貌。古建筑修复由县旅游主管部门按照景区规划要求,与文物、宗教部门协商确定,有计划地进行修复。

第十五条景区内的商业服务业网点由县旅游主管部门统一规划设置,凡不适合在风景游览区设置的经营网点要限期迁出。

第十六条景区内的单位和民居都要按照规定的卫生责任区,搞好卫生保洁,严禁随意倾倒垃圾、污水、堆放粪便或其它杂物。饲养家禽必须远离景观和道路实行圈养。

第十七条要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和管理的资金投入和引导作用,充分利用国土整治、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以工代赈、生态移民等各种项目,支持景区民居搬迁与改造。同时要加大对景区民居建设与改造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保证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措施有效实施。

第十八条旅游风景区民居管理由旅游主管部门、风景区管理单位和风景区所在乡镇共同管理,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支持,要逐步建立和形成旅游风景区民居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责任追究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