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0:41: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阅读能力并非与生俱来,需要从小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幼儿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激发阅读兴趣、改变阅读方式、指导阅读方法,让幼儿在阅读中享受读书的乐趣。
关键词:幼儿;阅读教学;兴趣;方式;内容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72-01
阅读是幼儿了解大千世界的一扇窗,是幼儿感受各种情感的一条路,阅读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阅读教学应顺应时代要求,辅以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打开幼儿的阅读之路。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幼儿阅读教学理解不够深刻,依然沿用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就限制了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本文就提高幼儿阅读教学的效率进行论述。
一、激发阅读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幼儿有了兴趣,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发挥出来。实践证明,让幼儿在兴趣盎然的情境里学习,注意力最集中,反应最灵敏,思维最活跃,学习效率最好。但有的教师只重视阅读的量而忽视阅读过程中兴趣、习惯、读书技巧等方面的培养,以致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幼儿却不愿意读书,或拒绝看书,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方法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和能力。比如,在《小灰鼠变身记》的阅读教学中,教师穿上了“小灰鼠式”的衣服,并运用夸张的语言,演绎小灰鼠吃了辣椒后张大嘴巴,眼泪鼻涕都往下掉,打出一个大喷嚏的行为。这时,幼儿们都开怀大笑、兴趣高涨,在轻松愉快中感悟了主题。在幼儿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投入更多的感情去读故事,用生动、夸张的手法来呈现故事,用预告精彩片段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阅读热情,使“阅读”过渡到“悦读”。
二、改变阅读方式
在幼儿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把故事当成一种媒介,让幼儿在故事阅读中快乐成长。这一方法可以鼓励幼儿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故事与说话相结合,幼儿阅读的空间扩大了,思维变活跃了。这样的活动能让幼儿自始至终兴趣盎然,情不自禁地爱上阅读。比如,在教学《小兔落水后》时,教师这样设计:今天老师请来了许多小客人,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是谁啊?然后出示挂图,并阅读故事:今天天气很好,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小兔子、小猴子、小狐狸在草地上玩捉迷藏的游戏,可是玩得高兴时,小兔子扑通掉进了河里,哎呀!小朋友想想看,小兔子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小猴子怎样做?小狐狸怎样做?小山羊来了又是怎样做的?再出示挂图展示小兔获救的过程。最后,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及时给予补充,使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一起讨论:你遇到困难时会怎么办?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会怎样做?你帮助别人后心情怎样?你们被别人帮助心情会怎样?这样的设计能引导幼儿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将外在的道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心情。幼儿看挂图、教师讲述故事的阅读方法,不仅改变了阅读的方式,还深化了幼儿的阅读情感体验。
三、指导阅读内容
训练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阅读教学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幼儿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内容训练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时,教师根据阅读教学内容和幼儿的年龄特征以及语言发展水平,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这样,阅读和表达才能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比如,在教学《两条彩虹》这一内容时,教师先让幼儿看书的封面,并提出问题: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呀?接着出示画面2,让幼儿观察熊奶奶怎么了,并问他们是怎样看出的。出示画面3~画5,让幼儿体验关切之情。出示画面6~画面8,让幼儿慢慢体会文本内容。接着出示问题,熊奶奶听了安慰的话,病好了很多,青蛙大叔也来看熊奶奶了,熊奶奶对他说了什么?熊奶奶的幸福是什么?青蛙大叔是怎样说的?青蛙大叔离开熊奶奶家,回到池塘,他有些发愁,为什么发愁?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吗?此时,教师要组织幼儿讨论并大胆发言。幼儿发言完毕,教师再出示画面9~画面11,让幼儿听录音,听一听青蛙大叔想出的好办法。最后熊奶奶的病好了,青蛙大叔、小狐狸、小白猪都非常开心。教师让幼儿再次欣赏故事,让大家把好听的故事讲给没听过的同伴。在这个阅读环节中,经过教师对阅读内容的逐步指导,幼儿慢慢地走进了文本内容中。在多次听读的过程中,幼儿能逐渐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而最后的复述故事的环节,又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好的阅读方法犹如一粒幸福的种子,播撒到幼儿的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因此,在幼儿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激发阅读兴趣、改变阅读方式、指导阅读方法,让幼儿感受阅读的快乐,认识生活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张明红.情感教育在幼儿园分享阅读教学中的实施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2012(12).
[2]张地容.幼儿园早期阅读教学现状研究[D].西南大W,2009.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阅读 阅读教学
语文作为众多学科的基础,具有综合性较强,与其他学科拥有一定的联系的特点。所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逻辑水平和分析能力,对日后的其他学科W习也有着积极的帮助作用。对此,笔者研究了关于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重点讨论。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拥有兴趣可以提高人对创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性。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有效把握他们学习思维的焦点,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创设和阅读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形象、真实且新奇的情境中激发阅读兴趣,带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提高教学效率。
举例而言,在进行《欢乐的泼水节》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傣族人民度过泼水节的视频和纪录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场景,让学生能够感受泼水节中人们的欢乐,以及歌舞中人们的幸福。这种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另外,在对于《走,我们去植树》和《田园诗情》这些涉及自然风光、世间百态的课文,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真实的自然中体验文中的意境,让学生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同时,更好地感悟文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二、有效提问提升教学质量
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因为合适的提问不单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通过这个方法,教师可以有效了解和掌控教学的进度和节奏,实现更好的教学。一般而言,教师的提问可分为两类:
首先就是根据题眼进行提问。利用题眼进行提问是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导课阶段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尽管导课的形式不一而足,但是巧妙的题眼设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文章的具体内容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比如课文《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都可以在课前由教师进行设问,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为学生深入研究文章打下坚实的情感基础。
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关键词句进行提问。词语是文章的基本单位,这是构成文章内容,使其提升可读性和逻辑性的最重要要素。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通过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拓展和设问,带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文章的研究之中,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更加纯熟,对文章内容把握得更加准确。
比如在进行《槐乡五月》的课文阅读讲解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浸在香海中”进行提问。让学生充分抓住“浸”和“海”的妙用,体会槐花的香气给槐乡带来的美好。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文本中的具体内容找到映衬“浸在香海中”的话语,感受比喻的精妙用途。让学生在实现有效阅读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事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三、积极评价提高阅读信心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高和信心的树立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合理应用课堂评价语言这一个高效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通过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评价,从而让学生保持在较活跃的学习状态中,使课堂评价这个评价方式发挥真正的价值,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获得成功的满足,对于提高他们的阅读热情和积极性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举例来说,笔者在某节阅读课上让一位男生朗读课文。这位男生朗读的过程中发音标准、声情并茂、流利顺畅。朗读结束之后,笔者走上前去主动和这位男生握手,说道:“你读得真好!就像新闻联播中的主持人一样优秀,连老师都认为比不过你。现在邀请你再把其中的一个段落重新为大家朗读一遍,让我们继续享受一番如何?”这一番话大大激发了这个男生的朗读兴趣,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了高效的学习。在这种新颖、积极的评价中,学生拥有了阅读的兴趣,体验到阅读的欢愉。
四、读练结合促进综合能力
小学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同时也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所以说倘若学生在阅读的学习过程中只是实现了主旨的感悟、人文的熏陶和内容的探究,却忽视了相应的训练和巩固,那么再多的学习也不过是一时的热闹而已。所以,教师必须在对学生进行阅读的多种能力提高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练习能力,让语文阅读教学实现“读”与“练”的有机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读为本,读练融合,让学生在积累语言,感悟文字,迁移知识的基础上实现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从而让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获得全方位的提高。
进行读练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训练,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的词语的推敲与品读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练习让学生实现训练。另外,教师还应当通过口述的方式代替朗读,让学生在复述内容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总结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为他们写作能力的提高带来必要的前提。比如进行《公仪休拒收礼物》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训练:首先,如果你是皇帝,知道了公仪休的言行后,你会对他说什么,怎么做?另外,如果你将来成为了公仪休那样的公务员,你遇到这样的事情后会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的表达可以让学生有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为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应的内容进行仿写、续写或改写,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总之,在进行小学阅读教学时,教师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促进其语文综合素质,实现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侯冬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简谈[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09).
[2]崔峦.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十项策略[J].天津教育,2007,(11).
关键词:韩国语 阅读教学 文化 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1.162
韩国语阅读是韩国语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韩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韩国语阅读教学在整个韩语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提高学习者的阅读能力是韩国语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因素很多,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构建科学的阅读教学体系。
1 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几个因素
1.1 学生语言基本功薄弱
词汇和语法是语言学习者的基本功。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词汇量少从根本上影响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法则是词汇运用及句法的组合。韩国语和汉语在语法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如谓词是依靠词尾的活用变化和助词来表现其语法关系。学生对语法知识的欠缺直接导致对整个句子的正确理解。
1.2 学生对韩国语文化陌生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该国文化,而对该国文化的了解,又有利于阅读信息的理解。中韩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对韩国的人文风情、习俗、成语故事、历史典故等都不熟悉,对韩国人的思维习惯、价值观等更不熟悉,因此,学生在阅读文章时,难以读懂文字背后的文化含义。
1.3 不良阅读习惯
有的学生阅读过程中习惯于翻译原文、回读,有的喜欢指读、读出声音来,在遇到生词时,有的学生会立即停下来查字典,有的却视而不见只管往下囫囵吞枣地读,这些都是不好的阅读习惯,无法取得满意的阅读效果。
2 韩国语阅读教学策略
影响学生阅读效果的因素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现状,认真研究、努力寻找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要解决这些影响阅读能力的问题,我们必须要研究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具体做法。
2.1 扩大词汇量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
扩大词汇量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贯穿阅读教学的始终。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才会对阅读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生词有着良好的心态,不容易滋生厌烦情绪。学生在第一遍迅速浏览文章,了解大致内容后,再认真研读文章,对那些不认识的单词做上标记。接下来,请部分学生把自己不认识的生词写到黑板上。我们会发现,每个学生的生词表都有不同的地方。教师首先对那些共同的生词进行认真讲解,讲解生词时,补充音近、形近、义近词,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样的词并加以区分,多注意意义和用法区别。同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猜测含义。常用的单词,都需要记录在单词本里,定期复习加深记忆。教师也需要给学生传授一些背诵单词的技巧,如模块化记忆,不要孤立地背诵某一个单词,而是要熟悉其所在的语言环境;联想记忆,由此及彼,找到能加深记忆的参照物等。总之,学好韩国语,提高阅读能力,首先从扩大词汇量着手。
2.2 体会语法知识的具体运用
在韩国语阅读中,语法知识的多少自然会影响到句子的理解。尤其是长句、复杂句,往往让学生一知半解,不能准确把握句意。但单纯去讲解语法是非常枯燥乏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去捕捉那些典型的句子,同学生一起细致分解,熟识韩国语语法的特点,体会语法知识的运用,进而掌握这个语法现象。其实如果我们了解一些韩国语的语法特点的话,分析韩国语句子是不难的。比如:我们中文句子的结构通常是主谓宾结构,而韩国语却通常是主宾谓结构,所以我们分析句子结构时找谓语就要在句子的最后找。搞清了句子的主谓宾之后,句子的大概意思也就出来了。
2.3 注重韩国语文化的导入
注重韩国语文化的导入是把语言的学习同文化知识的丰富融合在一起,这也是语言学习的本质要求。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架起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阅读,为我们打开了认知韩国语文化的窗户。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加强跨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学生在文化比较中领会到中韩两种语言的差异。如韩国语中“什么时候吃面条?” 你如果回答说早上或者晚上吃,这显然会闹笑话。因为韩国语中的“什么时候吃面条”相当于在汉语中的“什么时候吃喜糖”的意思。这里老师就要适当导入这一表达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识。韩国在很早的时候生活很艰难,只有在婚礼上才能吃到面条,同时面条也寓意着对新人天长地久的美好祝福。所以韩国语说“吃面条”表达的是“你什么时候结婚”的意思。
3 结语
在韩国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有质的变化。阅读教学中,词汇量的扩大和语法知识的熟练运用与分析是最基本的目的, 而对文化的导入,丰富学生的韩国语文化知识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分享阅读带来的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1]林从纲.韩国语阅读[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姜春玉.论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韩文阅读能力[J].辽宁师专学报,2009,(5).
初中语文 阅读 教学策略
著名作家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章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什么,就完全领会他什么。”因此,利用初中阅读教学,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下面,我们就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一下如何有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只有对某一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顺利打开学生的心灵窗口,引发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实际上,阅读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语文实践来实现,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年龄特征,充分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将学生始终置于主体地位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激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并自觉投入到语文阅读课程的学习中,将阅读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二、创立有利于阅读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各学科知识结构的构建者,只有充分尊重学生,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事实上,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提高思想这些方面只有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别人是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本着热爱、民主、平等以及尊重的原则,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才能真正创建一种和谐、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然后在这种氛围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设施,让学生精力充沛的投入语文教学,并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禀赋和潜能。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心理素质
鉴于初中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科学和文化知识,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那么教师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的心理素质,进而养成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首先,要制定一个明确的阅读计划和阅读目标。其次,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进行阅读,要选择在质量上、层次上比较优秀的、有特色的、并具有一定文学高度的报纸、杂志、书籍以及网络文章。再次,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其中包括精读和博览:精读,就是慢慢读、细细品,对书本内容烂熟于心;而博览,也叫泛读,就是快读阅读,一目十行,略知文章大意即可,这两种阅读方式都是构建知识大厦的有利武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教会了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和规律之后,再引导他们进行从自由到自觉的课堂阅读或者课外阅读,最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获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小组合作交流
作为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深刻把握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的阶段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性,对学生提出一些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或者是设立一定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的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围绕自己所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此时,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互助交流,使知识在“共振效应”中形成多向传递,共同提高学生们的语文阅读能力。当然,教师也要通过以倾听为主、建议为辅的形式深入参与小组讨论,并在各个小组间传递信息,促进各小组之间的知识联系,使整个班级在活跃的阅读讨论氛围中形成面积较大的知识网络。但是切记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给学生,以免影响学生拓展思路,从而降低讨论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就可以了。
五、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进行阅读
对文章进行文本阅读时,根据文本文字的抽象性和空白性,往往会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这就给学生在阅读中尽情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提供了机会,引导学生对文字叙述的美好意境打开视野,发挥再创造思维能力,充分想象文章创作的背景和氛围。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深入作者创作情境,实现与文章作者的思想沟通。
六、鼓励学生做好课外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仅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不够的,因此,除了课堂阅读课文以外,我们还应多多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也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调查表明,很多学生都喜欢张爱玲、林清玄、余秋雨、朱自清等知名作家的文章,由此可见,现在的初中生所进行的课外阅读范围非常之广,品味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结合新课程标准向他们介绍优秀的作家以及作品。让他们在课外进行主动阅读,从中体验语言美、思想美和意境美,汲取更多更好的文化养料。学校和教师可以在每周设计一个两节连堂的课外时间,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课程,学生们可以自带一两本自己比较喜欢的书籍,边读边做记录、点评,以及从中摘抄美好语句。读完一本书的学生可以相互交换手中的书籍,继续阅读。在大部分学生都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可以请几位学生站起来畅谈一下自己的读书感受和阅读心得,也可以把自己所摘抄的美妙语句念给大家听,使所有学生都能共同分享阅读成果。
总而言之,依据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阅读教学,确立新理念,教好新课程,采取新手段,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强大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阅读过程,培养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和个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通过与文本和同学之间的交流,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和知识,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尚文.“对话型”语文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6,(04).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的母语,其人文性和工具性自不待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摄取信息的速度和数量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阅读作为摄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而作为比较正式的阅读培养形式——课堂语文教学的语文阅读所承载的任务也越来越重要。课堂教学的语文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广泛而深远,不仅可以巩固语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还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情操,积淀情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教育观,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可见陶行知的生活观是放眼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整体的生活实践,语文阅读教育恰是人类“个体”的生活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性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同时提出“基础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教育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意味着教育引导人学会处理个人与客观世界、与他人世界以及与自我世界的关系。而阅读正是个人与“客观世界”“ 他人世界”“ 自我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教育,实践性是其根本属性。然而,传统语文课程教学割断了语文教学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的联系,把语文教学局限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上,忽视了语文的交际性、生活性、文学性和文化性,使语文教学失去了源头活水,成为干瘪的训练道具,我国语文界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匆匆。刘国正先生曾说过:“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各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生活息息相通。这样,会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可见,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渠道和方式,使语文教学向生活化、社会化发展,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主要有:
一、阅读资源局限于课本、教材或与课本教材相关的材料
教师要要勇敢的摒弃传统教法的束缚,彻底地更新教育观念,及时了解语文教学动态,针对学生的实际开展研究性教学,利用活动课来引导学生参与语文实践,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师要使自己知识广博一些,要成为一个杂家,能旁征博引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语文老师更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跳出课本、教材的框框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挖掘阅读资源。
二、语文阅读教学仅限于课堂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语文学科课外获取的知识量是随时展不断扩大的。因此,必须让学生改变单一从课堂获取知识的途径,走出只向课堂摄取信息的区。教师不仅要克服知识贫乏造成的尴尬,不断地充实自己,教师更应改变角色,宁可做一个牧羊人,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原野,也不能只做一个割草人。
三、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单一,渠道单一
语文阅读教学要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路子。语文老师在认真钻研教纲的基础上,认真研究阅读,口语交际和作文等专项研究,要博采众长,努力开拓多形式、多渠道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事实上,我们当代也涌现出多少语文教育家,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大师。像魏书生,钱梦龙,余漪、刘国正等,都是在教改上很有建树的名家。我们要避免固步自封,虚心的借鉴别人成功经验,使自己也能在教学上形成独特的风格。
四、阅读教学用信息技术手段取代文本阅读
当今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课堂信息容量,提高学生观察力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尤其多媒体的应用,更是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但是,如果片面追求教学形式的现代化,过分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将信息手段绝对化、形式化,甚至让它取代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将会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负效应。现代信息技术有容量大、更新快、使用便捷的特点,也有思维短暂、形象思维多余抽象思维的特点。我们应该将文本阅读和信息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既提升阅读的“质”,又增加阅读的“量”。
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工程,教育创新更是如此。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关键。创造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更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魏书生先生的创新论,包含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这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富有成效的阅读,只有不断地启迪学生拓展知识面,才能有效地创新。
语文是重视发现与创新的学科。语文学科的发现与创新不同与理科的发现与创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发现与创新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
个性化的心理情感体验。语文教学的发现与创新,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个性化的心理体验是其首要方式。
学生独特的个性潜能。对学生个性潜能的挖掘是语文教学中“发现和创新”的重要方面。
学生独特的个性潜能的发掘方式。寻求展现学生独特个性的方式也是语文教学中“发现和创新”的重要方面。
学生独特的个性潜能的实践方式。
正因为语文是需要积累、品读、发现与创新的,而大一统的教材很难顾及到某一区域的学生的认知局限,所以语文要回归生活,通过编辑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的校本课程弥补这一不足。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重心,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核心,以激发学生的潜能为宗心。通过校本课程将语文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语文的活动课,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的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塑造自己,陶冶情操,积淀情感,滋养心田。只有阅读,才能品味生存,品味生活,品味生命;才能品出韵味、情感和豪迈,惆怅和哀怨,才能品出多姿多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
[1] 《教育中的建构主义》(美国)莱斯利·P·斯特弗等编、高文等译
[2] 《学校与社会》杜威
[3] 《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
[4]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5] 《余映潮的语文教学思想概述》黄春黎
[6] 《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的误区》许兆河
关键词:农村小学;阅读教学;重要性;策略
G623.2
阅读是丰富学生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语文教学的质量较差【1】。所以,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重视阅读教学的作用,合理组织阅读教学活动,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任务。
一、农村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过阅读教学,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学生的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未能有效组织阅读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较低【2】。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一直通过讲解文章重点字词、划分课文段落,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导致阅读教学的效果较差。而且,在讲解文章时,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过度强调自身的指导作用,没有让学生分析、思考字词含义、文章主题,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低。
二、农村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合理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小学生的心智不成熟,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很难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模式,以增强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之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课文,根据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小学生分析、理解文章主题,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3】。同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创造轻松、活跃的阅读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爬山虎的脚》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范读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另外,在讲解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适当调整教学策略,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讲解《鸟的天堂》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榕树具有哪些特点?”“文章中哪些句子表现的作者的欣喜之情?”等,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思考,以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2.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爱玩爱闹的天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一味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传授知识,不仅会降低教学质量,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有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确保阅读教学的顺利开展【4】。在讲解课文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学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提前收集相关的图片、音频,制作成教学课件,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古诗的含义,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者与友人分别时哀伤、忧愁的心情,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难易程度,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晏子使楚》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扮演晏子、楚王以及侍卫等人物,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教学需求,进行对话表演,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3.结合教学需求,科学选择阅读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讲解教材内容,会缩小学生的阅读空间,制约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所以,学习委员实际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补充教学内容,积极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5】。例如,在讲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下鲁迅的《少年闰土》《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文章,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4.开展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所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适当推荐一些优秀的阅读书籍、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6】。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积极组织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分享、讨论阅读的感想和体会,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质量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敏.追求本真注重实效――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实践的启示[J].新课程(小学),2016,02:228-229.
[2]李万敏,刘世明.浅析小学语文高段阅读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上),2016,03:142-143.
[3]张召旭.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57.
[4]魏文生,李晓颖.浅谈乡村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J].课外语文,2014,14:136.
一、指导引入,灵活多样
高中语文阅读,可以是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阅读与研究,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准相关课题,进行较深入的阅读与研究。它既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性学习,也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
练习问题课题化是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最普通、最有效的方法,即将课后的练习题转换成研究性问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阅读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时代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与苦闷的思想感情,这个问题也就得以解决了。可是,如果我们将这个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查阅一些资料,答案就不这么简单了。
比较赏析是进行文学评论的重要手段。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它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还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思路,开阔视野。如同是爱情诗,裴多菲的《我愿是急流》与舒婷的《致橡树》就不一样;同是小说中的母亲形象,鲁迅的《药》、高尔基的《母亲》、叶圣陶的《夜》也因社会背景和作者思想倾向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对语文知识的梳理过程,既是学生学习记忆的过程,也是学生研究学习的过程。如中国是诗的国度,理解和鉴赏诗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类研究,找出中国诗歌发展的基本规律,然后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二、与文本对话,张开想象的翅膀,领悟文本内涵
入选语文教材的文章,其作者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等都和学生的经历、积累有着巨大差距,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因此,鉴赏文学作品,必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通过与作家、作品“对话”,碰撞出激越的思维火花,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解读课文或阅读材料,用自己的经验、情感、生活理念去寻求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如讲授《荷塘月色》第三段时,我请学生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勾勒出一个荷叶亭亭、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变课文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并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勾勒荷塘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在月下荷塘的景色之中,从而领略到这段文字的景物美、语言美和情操美。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象,不在中间做适当的点拨,那么文章的精彩就难以被学生发现。
三、借助网络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利用多媒体技术,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于一体,非常利于制造氛围,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第一,文本情境延伸,更好地感悟语言文字,获得美感与享受。讲授《雨巷》一课时,先通过图片演示漂亮的丁香花,并配上古代关于丁香的诗歌,让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去感受、去感叹丁香的漂亮和丁香花本身所带的“愁”的象征意义。静止的文本完全“活”起来了,亦能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入感知体验的思维活跃状态。《祝福》《边城》等教材选编小说均被改编成了电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观赏电影与阅读文本相结合的方式解读小说人物,解读小说寄寓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精彩,同时也评析演员的表演。改变过去单一的文本品读方式,而学生对这种多维的教学模式更感兴趣,对教材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第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的能力。再如讲授屈原的《离骚》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作者,我们布置了一道探究题《走进屈原》,内容可以涉及屈原的生平、作品、习俗、传说等方面。学生通过看书、网上查阅等方式,自主查找资料。学生能对屈原的作品娓娓道来,对屈原在创作《离骚》时的心境描摹得入情入理。这样既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效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四、进行阅读针对训练,总结解题思路
高中阶段,文本阅读直接为高考答题服务,这就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阅读技能迁移实践,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就探究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提问会很多,师生问答不能是简单的对错判定,而应该是合作式讨论。此时要继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自由发展的空间放给学生,让学生多方位展现问题思考的角度,使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堂阅读 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特别的意义,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我们知道,目前大学语文在全国各高校几乎都面临着共同的问题:课时少、师资力量不足等。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受益于课堂又不止步于课堂,也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所在。本文以教育心理学为指导,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旨在探索课堂阅读教学的几种可行性策略。
一.心理暗示诱导法
关注时事、关心热点、热衷于爱情话题是年轻活泼的大学生们的共同心理。针对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介绍作品时故意设置悬念,说到精彩处嘎然而止,三言两语暗示书中有更多精彩内容。这充分利用年轻人的猎奇心理,“诱惑”学生阅读。譬如在讲到艺术描写时,我们提到《荷马史诗》中的一节,借特洛伊长老们之口道出了海伦超群惊人的美:“她看来活象一个青春长驻的女神。/可是,尽管她多美,也让她乘船去吧,/别留这里给我们子子孙孙作祸根。”在希腊神话中也有这样一个细节:当海伦来到战船时,丹内阿人立即为她无比的美丽所倾倒,他们悄悄地说:“为了这个绝色美女,跟着墨涅拉俄斯出海远征受了十年煎熬,也是值得的。”为了争夺海伦爆发了十年的特洛伊战争,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海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她该有多美?我把问题留给了学生。结果,我发现学生们争相传阅《荷马史诗》、《希腊神话故事》。
二.“刺激―反应”法
根据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格思里刺激一反应联结来解释学习行为的理论,“学习即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利用大学生自尊、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上给予适当刺激,促进阅读。有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刺激情境的形成:
其一是课堂讨论。正如王宁教授所说:“我们必须选择能引发讨论的课题,用少量的知识点燃自我学习和思考的热情,没有这一点,单纯的知识灌输再多,也是没有长远效果的。”教师提前布置讨论话题,给一点阅读建议,上课时点名要求发言与学生主动发言相结合。一般情况,主动发言的同学准备一定较为充分,当他们慷慨陈词时,准备不充分的同学可能会产生羡慕或惭愧的心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表扬与批评,课后他们也就会自觉地找书看,从而达到促进阅读的目的。在这里,课堂讨论的氛围、部分同学流利作答、教师的表扬与批评构成了刺激要素,随后可能发生的自觉地阅读行为,也就是一种自然反应了。值得说明的是,正如心理学家斯金纳所言,教师的表扬与批评必须运用得当,表扬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积极行为,批评的重点不在于它引起痛苦,而在于它使个体作出行为,两者只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方能起得预期效果。
其二是练习评比。只有让学生多动笔,他们才能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才能体会到大量阅读对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性。这主要是通过布置练习,评比练习来促进学生阅读,这种评比可以横向展开,也可以纵向展开。笔者曾开展过“重温经典――我读‘四大名著’”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写出自己的读书心得,再分组讨论,提交小组报告。这种方式不占用课堂时间而且效果明显,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完成了阅读。在学生自评和教师点评下,评出了几个优秀小组。利用课前几分钟,同学们朗诵了自己的优秀习作,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是横向评比。但不能局限于此,要设法开拓学生的眼界,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论教育》中说:“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处了望。”教师自身也可以参与进来,写出自己的读书体会和学生交流,还可以把一些名家名作介绍给大家。自己、老师、名家三者作品的纵向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差异。这也是刺激要素之一。
三.指疑求证法
许多社会工作者都认同19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们身上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叛逆性格”,应该说这并不完全是件坏事,“叛逆者”往往不迷信,我们可以利用他们的“叛逆”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客观地说,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版本繁多,良莠不齐,有争议或费解乃至错误之处层出不穷。教师如果能够指出教材中的可疑或费解之处,让学生自己去求证,那一定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求证的过程中必然要查阅工具书,搜集资料,这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知识,深入阅读的过程。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不迷信教材、不迷信权威、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有利于自由思想、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四.专题对比法
以教材为基点,通过对古今中外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纵横联系与比较,然后以专题介绍的方式给学生提供阅读指导。这不同于开讲座,它不受严格的时间限制,形式更自由,内容更丰富,可操作性强;而且授课对象更明确。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作品,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听教师归纳,效果更好。至于问题的选择,可以从大处入手,也可以从细节出发。文学风格形态万千,有比较才见特色。不论比较的结果如何,对于读者来说,这是一种深入阅读培养分析作品能力的极佳办法。《史记》记载了项羽“东城快战”得一个场面:“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嗔目而叱之,赤泉候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展露了项羽无比勇猛的英姿。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板桥”中,猛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眼睛,手绰蛇矛,立马桥上,三声断喝,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候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军向西逃走,人仰马翻。让学生自己比较分析两者异同,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再从大的专题来看,如《诗经》、《左传》、《史记》、《三国演义》中都有写战争的篇章,而且手法各异,内容丰富,结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描写战争的作品,作有关“战争文学”的专题介绍。既强化了学生听课效果,也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教后问查法
有人说教后问查是教师的事,对学生会产生影响吗?当然。首先,教师课后及时总结,问自己,问学生,问同事,自己可以及时获得信息,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其次,对学生而言,反馈的信息能让他们明确对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找出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另外,反馈的信息不仅能调节教学活动,而且又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我们面对的是思想较为成熟的大学生,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是非善恶观,教师的问查行为也能反馈给学生信息:教师是严谨、认真的,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鞭策力量。以上就一般教学内容而言,具体到课堂阅读教学同样适用。通过调查学生的课外阅读量、阅读种类,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
有论者认为:“大学语文理应更加注重学生体验感悟过程,也就是说,对具体作品的品读比知识的讲授更重要更根本。”的确如此,学生不愿意读书或者仅仅在课堂上读书,那会收效甚微,也是远远不够的。既然阅读是拓宽知识面的重要途径,是写作的前提,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那么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都是大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我们旨在探索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策略,试图让学生能真正喜爱上阅读,让他们在不断地阅读中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产生终身受益的智慧。
参考文献:
[1](德)施瓦布著.刘超之译.希腊神话故事[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432.
[2]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09.
[3]王宁.高校母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一课[J].中国大学教学,2004(6).
[4]刘新英.关于大学语文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关键词】小学阅读;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一向提倡读写结合。读指阅读,写指写作,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只有懂得将这本来就具有密切联系的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这一点也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另外,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种教学策略方法是一把钥匙,各种教学策略方法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要做到“活”实际是提示教师要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一、注重提高仿写技能,以读悟写
阅读对于写作来说是必要的基础。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写作技巧与能力学习的中年级学生来说,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其仿写的能力继而悟到更多写作技巧这样的方式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是必须的。模仿,是创造的前奏。四年级这样的中年级,意味着学生们处于书面写作的起步阶段。作为老师,除了要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指导他们通过认真观察生活获得写作素材外,还应该训练他们去掌握一些叙述表达的方法。通过阅读并进行相应的仿写训练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阅读的素材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模板,直观的告诉学生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事物并表达内心感受。我们可以说,仿写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架起了一座由“读”到“写”的桥梁。例如在对四年级上册课文《珍珠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对这种小动物进行描写的?我们能够观察作者用的哪些写作手法?我们能不能通过阅读也对一种小动物进行仿写?由此注重仿写技能的训练,是进行读写结合的一种有效教学策略。
二、在阅读教学中向课文巧妙借鉴
1.巧向课文借选题
我们都知道,写作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个难题,首先就难在如何给自己的题目拟定合适的题目。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我们会接触到如诸如上册的《老师,您好!》,《雾凇》,《诚实与信任》,下册的《第一朵杏花》,《第一次抱母亲》,《沙漠的绿洲》等等文章,他们中间有的以写作对象为题,有的以中心思想为题,有的以主要内容为题,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将其分类对学生习作进行指导,引导他们灵活借鉴课文,学会命题。
2.巧向课文借选材
学生的生活按说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一到写作时,就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素材,四年级的课文当中有很多有意思的选题值得借鉴学习。例如《九色鹿》,这篇课文以童话为形式,生动的展现了写作目的即教导读者不能做像调达那样忘恩负义的人。又如《雾凇》选择的题材是那样的不寻常,对这种北方地区的特有景观展开描写,使人眼前为之一亮。可以预见的是,只要教师对此多加引导,就能够使学生也能够具有一双善于捕捉素材的眼睛。
3.巧向课文借语言
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另一难题是不知道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对素材展开描写。教师需要针对这一难题在阅读教学中将文中规范,经典,生动的语句进行引导使其内化,使学生从借用到创造,变成自己的一种语言运用能力,准确,生动地对事物进行描写。如课文《秋天》中,黄澄澄的稻子,红玛瑙似的高粱,水灵灵的葡萄,红彤彤的枣,这些准确生动的描写都可以引导运用到学生的习作中去。
三、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创新教学方法
读写结合不仅意味着以读悟写,还意味着我们得讲究策略,以写促读。使得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读写如何能够恰当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得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只有把握好切入点,我们才能建立起读写结合的良好基础。切入点的把握不仅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熟悉教材特点,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习作训练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从范文本身和学生实际出发,探寻出读、写两者更为广泛的隐形结合。如果我们不能够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也就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致力于对教学方的创新对找准切入点,合理对学生进行引导是关键。
四、结束语
语文学习中的读写结合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却是一个长青的话题。作为一名任教于中年级的语文教师,面对刚刚接触写作技巧与能力学习的学生,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读写结合的内涵,并在实践中对教学策略加以完善,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朱晓斌.写作教学心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