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6 14:47: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影响出生率的原因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哪些(1)如果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那么种群密度增加;如果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则种群密度减少;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不变。
(2)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如果迁入率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迁入率小于迁出率,种群密度减少。
(3)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一种间接原因,它能够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的种群密度将增大,衰退型的种群密度将减小,稳定型的种群密度则相对稳定。
关键词:人口年龄结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0)02-0037-05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Change of Age Structure to the Fund Gap
on China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A Case of Shaanxi Province
ZHANG Si-feng1, WANG Li-jian2, ZHANG Wen-xue1
(1.School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2.Sc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49,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of age structure and the fund gap on china’s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this article has first used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 to describe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between change of age structure and the fund gap; and then constructed the forecast model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and the fund gap on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under discrete state. Based on which and the author combining with birth policies and correlation data in Shaanxi province to do some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comparison to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 revenue, expenditure and the gap of Shanxi province from 2007 to 2050 according to the high birth rate plan and the low birth rate plan. The conclusion showed that the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 gap according to the high birth rate plan is less than the calculated result according to low birth rate plan, both of them has differed in accumulation with 37,553,660,000 Yuan.
Key words:age structure; basic pension insurance; fund gap
1 引言
1997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标志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统账结合”模式的形成。在这一模式下,1998~2007年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存7391亿元;但是,在这10年间,平均每月支付养老金268.68亿元,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平均每年的结存额只有739.1亿元,仅能够支付2.75个月的养老金,低于国际上公认的储备水平[2]。据预测,至2075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将累计达到9.15万亿元[3],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和谐运行。
近年来,部分学者利用精算学原理对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进行了定量研究,构建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精算模型[4],研究发现,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养老保险覆盖率、工资增长率、退休年龄、人口老龄化、企业欠缴、征缴基数、转制成本、替代率等[5~8];但是,这些研究大都忽略了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最基本因素――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数在总人口数中所占的比重。在职参保职工的缴费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的主要来源,离退休参保职工领取的养老金是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的主要部分。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使得在职参保职工和离退休参保职工数量发生改变,从而引起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变动。因此,忽略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因素而只侧重于参数调整的基金缺口研究是有一定局限的。John[4]系统地阐述了COPD模型在分年龄组人口预测方面的应用;Seidman[5]运用时间序列法对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退休人员数量进行了预测;刘贵平[9]以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为基础,研究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变动对养老保险的影响;Zsuzsa[10]利用精算分析法分别对匈牙利和英国的养老金收支状况进行了测算。从作者检索的文献来看,虽然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人口年龄结构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相关性,但尚未形成较成熟的理论成果。
本文运用微分方程描述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影响的作用机理,并分别构建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和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预测模型,运用实证数据进行数值模拟与比较研究。
2 基本假设
人口年龄结构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之间存在这样的关系:(1)出生率影响儿童少年人口数,决定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共同影响供给主体数量,从而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劳动年龄人口数决定未来老年人口数,老年人口数与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共同影响领取主体数量,从而影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的数量关系决定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见图1。
(4)式表明了连续状态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相关关系。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实时监控机制,且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测算时间一般为年末,所以,以年为单位离散状态下的测算模型更适合我国的实际。本文以上述基本假设为理论起点,探讨离散状态下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相关关系。
3 模型构建
3.1 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构建
4 模型应用
4.1 陕西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方案设定
陕西省人口出生率水平在2001年以前较高,2001年至2006年呈稳定趋势。参照联合国经济与事务部每年公布的对世界人口的展望和预测中关于人口出生率水平的设定方法,及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12],本文设计两种出生率方案:(1)低出生率方案。考虑陕西省现行的生育政策及计划生育工作的执行力度,假定在目标区间内陕西省保持政策稳定,根据2001~2006年的陕西省出生率数据,运用ARMA模型可得目标区间内陕西省的出生率。(2)考虑到陕西省政府在控制出生率方面政策的松动,假设未来5年陕西省的出生率向1998~2006年间的平均出生率11.34‰以直线趋势逼近,到2011年达到11.34‰,2011年以后维持这一出生率水平不变。
4.2 参数设定
(1)测算区间的选择
(3)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参数设定
①职工就业年龄a。根据陕西省社保局统计数据,近年来职工就业年龄一般为20~22岁,本文将陕西省就业年龄a设定为21岁。
②职工退休年龄b。根据《劳动法》中关于职工退休年龄的规定,通过对陕西省男女人口数量加权平均,得出陕西省职工平均退休年龄b为58岁。
③职工生存极限年龄ω。根据《全国市镇从业人口生命表(2000)》,极限年龄ω取90岁。
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r。目前陕西省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市场还不完善,其投资对象主要是储蓄或者购买国债。我国长期国债利率在4%~5%之间,本文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r设定为5%。
⑦养老金年调整率k。根据陕西省劳动厅1998年文件《关于规范基本养老金计发基数有关问题的通知》,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基数调整的最高增加金额,不得高于上年地市职工月平均工资增长数额的60%,因此本文将养老金年调整率k设定为3.72%。
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O。2000年,陕西省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分别为13%和22%,2000~2006年间,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年增长速度平均为0.33%和1.28%。以2000年为基数,假设预测期内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年增长速度为0.33%和1.28%,分别增长至30%时,就不再增长。
⑨替代率T。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替代率为60%,但2001年陕西省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为84%,到2005年下降至76%,假设未来一段时间内,陕西省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依照2001~2005年的趋势下降,可得2001~2013年替代率以2001年为基数,持续以每年2.47%的速度递减,直至2013年替代率达到60%,假设2013~2050年维持在60%。
4.3 预测结果
本文在不考虑1998~2006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累计额的前提下,根据(10)式及上述赋值参数,预测2007~2050年两种方案下陕西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见图2。
在整个预测期内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都大于收入,低出生率方案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累积值为3648.8410亿元,高出生率方案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累积值为3273.3044亿元,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基金缺口呈上升趋势;2007~2028年间,两种出生率方案下人口年龄结构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没有影响,原因是基年新增人口要到21年后才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当前生育政策调整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有21年的时滞;2029~2050年间,高出生率方案下测算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小于低出生率方案的测算结果,两者累计相差375.5366亿元,原因是高出生率方案下2029年进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新增人口数大于低出生率方案下的新增人口数,引起基金收入的变化,但生育政策尚未影响到离退休职工数量,基金支出不变,从而引起基金缺口的差异,因此,可通过调整生育政策,提高出生率来预防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不断扩大。
5 结论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影响的作用机理可以用微分方程表示,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实时监控机制,本文采用离散状态下的测算模型,比较分析低出生率方案和高出生率方案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规模,研究发现高出生率方案下的基金缺口小于低出生率方案下的基金缺口。
为了减小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本文建议从两个方面调整现行政策:第一,适当放宽生育政策和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在高出生率方案下小于低出生率方案下的测算结果,因此,通过放宽生育政策提高出生率是减小基金缺口的重要手段;此外,通过提高劳动年龄人口的覆盖率,可以增加基金收入,从而减小基金缺口。第二,提高退休年龄,降低抚养比。从人口发展态势来看,我国在2015年以前劳动年龄人口处于递增阶段,2015年以后,15~59岁人口开始递减,这时可以逐步提高退休年龄,降低抚养比,以减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压力,减小基金缺口。
参 考 文 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Z].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网站,1997.
[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邓大松,张三保.对重构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基金制度的思考[J].长江论坛,2006,(4):32-35.
[4]John. COPD: A prevalence estimation model[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6, (2): 78-89.
[5]Seidman L S. Forecasting the number of social security retirees: improving forecasts for better policy making[J].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 2003, (1): 32-48.
[6]王晓军.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精算平衡状况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1,(10):39-41.
[7]饶惠霞.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122-124.
[8]俞承璋,孙谦,俞自由.影响我国养老保险收支平衡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财经研究,1999,(12):26-31.
[9]刘贵平.人口变化与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J].人口学刊,2000,(4):31-33.
[10]Zsuzsa. Social security in hungary: a balance sheet after twelve years[M]. Blackwell Publisher, 2002. 167-189.
[11]张思锋,等.社会保障精算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9-97.
[12]封进.人口转变、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17-254.
[13]Karmeshu. Demographic models of urbanization[J].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B: Planning and Design, 1988, 15(1): 47-54.
[14]李树茁,姜全保,刘慧君.性别歧视的人口后果――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模拟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06,(2):90-9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一、老龄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人口转变理论
人口转变理论是由经济学家汤普逊提出的,此理论展现了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过渡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一共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高出生率与高死亡率并存、死亡率下降同时出生率较高以及出生率与死亡率同时下降。第一阶段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人们并未意识到人口过多产生的问题,因此并没有对出生加以限制,导致出生率较高,同时由于医疗水平较低,人口死亡率也保持在较高水平;第二阶段特征产生的原因则是因为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开始转变,晚婚晚育的观念开始盛行,出生率受此影响开始下降;在第三阶段,由于社会的进步,社会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使得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下降,同时人口增长率也下降。可以看出,伴随着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必然出现转变。在我国,人口的转变同样也经历了这样的三个时期。一是从以前呈现“高出生、高死亡和高自然增长率”的特征;二是从后呈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的特征;三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现代人生活理念的改变,人口结构也开始进入“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阶段。
(二)经济增长理论
拉姆齐1928年的经典论文,一般被看作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水岭。在1928年以前的经济增长理论是以亚当斯密、马尔萨斯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他们认为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并非同步进行,在人们人均收入超过生存水平的时候,人口数量就会因产出的增加获得增长,此时受土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由于人口发展过快导致土地供应不足,人口的出生率会因此下降,死亡率则会逐渐上升,人口增长因此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928年之后的经济增长理论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家哈罗德、多马创造出当代第一个流传甚广的经济增长模型,也就是哈罗德-多马模型,他们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等于该国经济的储蓄率与资本-产出比的比值,即一国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呈正向变动关系。内生增长理论试图从模型内部寻找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强调经济增长动力是内部力量。可以看出,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了人力资本与劳动投入能够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并没有关注人口结构变化给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
二、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一)基于储蓄率
国民经济的长时间稳定,需要以可靠的物质资本作为基础,物质资本的积累,又需要一定的储蓄率的支撑。由于不同年龄结构的人储蓄倾向不同,因而老龄化会影响整体储蓄率。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年轻时期人们倾向于消费,储蓄倾向较低,中年时期储蓄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老年时期由于收入水平的降低,人们的消费逐渐大于收入,储蓄将再次回到下降趋势中,也就是说,可以看出老龄化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储蓄倾向降低,进而影响投资等经济活动。
(二)基于劳动供给
人口直接影响了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数量却并非由人口总量所决定,而是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所决定的。人口老龄化直接降低了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同时由于老年群体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对于新知识和技术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干扰了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现状
(一)老龄化率逐年增加
从1997年到2017年,我国老龄化率在逐年上升。短短20年时间,我国老龄化率从6.5%增加至11.1%,增幅近70%,并在2001年突破7%的比例,自此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区域不平衡
从区域位置上来说,我国老龄化存在着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降低的趋势,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直接关系。我国从整体上可以分为东、中、西三个经济带,从东至西经济发展水平不断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断降低。具体来说:在2016年我国东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最高,为11.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8%,共有8个省市的老龄化水平超过了10%;中部地区老龄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其中有5个省市的老龄化水平超过了10%;西部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则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10.6%,其中只有3个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在10%以上。也就是说,老龄化率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未富先老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由于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在面对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时也具有充足的对策。从时间角度来看,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时间相比中国更早,但发达国家在步入老龄化社会时的人均GDP水平远高于我国。我国虽然在老龄化时间上稍显缓慢,但人均GDP水平却仅仅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人口年龄趋势的转变与人均GDP的提升之间存在较大的缺口,意味着我国在未富的情况之下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四、我国老龄化问题出现的原因
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两者的结合直接导致了人口再生产规模和速度的大小。近20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在持续下降,死亡率始终保持在一个水平,自然增长率因此呈现出下降趋势,而这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人口出生率下降
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后期,高速增长的人口压力使得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了战略高度,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更加严格。由于有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控制效果显著,人口出生率受此影响不断下降,促使人口结构从年轻型向年老型转变。2.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现代社会,人们的生育观念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421”家庭越来越普遍,年轻人照顾老人的责任比以往更重,加上生养子女的成本越来越高,抚养子女的压力过大,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作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少生甚至是不生,从而大大降低了我国人口出生率。3.婚龄越来越晚。由于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增长、生活成本增长等原因,在2013年我国适龄人口结婚率开始下跌,“晚婚年龄”段人口开始上升。年轻人面临压力越来越高,结婚越来越晚,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人口出生率。
(二)人口死亡率基本不变
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死亡率有所降低,这直接导致了高龄人口在我国人口比重之中的上升,也使得我国平均寿命有所上升。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1981年的人均预期寿命为67.77岁,而到了2015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了76.34岁,在仅仅20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就增加了10岁。同时根据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将提升至79岁,这意味着我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将更加严重。
五、政策建议
(一)加快产业升级,适应人口结构变化
人口老龄化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反比关系,表明目前的增长方式与当前老龄化问题存在不协调的因素,我国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使经济发展与难以改变的人口结构相适应。厂商应当以消费为导向,将人口老龄化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以老年人为主要消费群体进行产品的开发,扩大老年产品市场,并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促使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我国的主要产业为密集型产业,如果没有对产业进行优化升级,那么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在劳动生产率未增强的情况之下,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也会减弱,只有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逐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1.考纲要求
(1)人口增长模式:知道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比较、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通过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特点,了解不同地区的人口政策,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人口迁移:知道人口迁移的概念;运用案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人口数量与环境: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2.考情播报
3.命题特点
从考查形式上看,一般利用某地人口数据统计图表作为命题背景,题型多以选择题为主;从考查内容上看,试题材料多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密切联系,侧重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原因及其影响,世界不同地区的主要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从考查能力上看,试题重在考查考生判读各类人口数据统计图表(如坐标图、柱状图、趋势图、构成图等),分析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原因和影响的能力。
二、解读考点
1.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人口迁移
(1)概念:人们变更居住地的人口流动行为。
(2)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4.人口数量与环境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三、分析真题
(2012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图为1982年和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信息反映出
A.1982~2009年人口出生率呈上升趋势
B.1982年的人口平均年龄比2009年的低
C.1982年的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比2009年的高
D.1982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数量比2009年的多
2.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A.显示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B.意味着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不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
D.表明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我国青少年及儿童的比重在下降,说明人口出生率在下降;老年人口的比重在上升,说明人口平均年龄在提高;1982年4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明显比2009年的低;1982年和2009年的20~24岁年龄组人口比重相当,但由于2009年的总人口比1982年的多,故2009年该年龄段的劳动力资源数量比1982年的多。
第2题,据图可知,与1982年相比,200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是青少年及儿童的比重在下降,而老年人口的比重在上升,说明人口增长在减速,社会养老负担加重,进而影响劳动人口的职业构成。从图中无法看出25~59岁劳动力资源数量下降。
答案:1.B 2.B
四、强化训练
下图是“我国2006年以来人口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及出生人口性别比变化图”。出生人口性别比为每出生100名女婴相对应的出生男婴数,联合国认定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通常值域为102~107之间。最近几年,国家从法律保障、政策调整、传统观念等方面进行指导,促进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合理化。据此回答1~2题。
1.三条折线依次对应的是
A.Ⅰ——出生人口性别比、Ⅱ——人口自然增长率、Ⅲ——总人口数
B.Ⅰ——总人口数、Ⅱ——出生人口性别比、Ⅲ——人口自然增长率
C.Ⅰ——人口自然增长率、Ⅱ——出生人口性别比、Ⅲ——总人口数
D.Ⅰ——总人口数、Ⅱ——人口自然增长率、Ⅲ——出生人口性别比
2.关于图中我国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B.每年新增人口男性多于女性
C.2010年与2011年新增人口数相同
D.近两年我国新增人口男女比例合理
下图为“某国1960~2060年间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图”(2012年之后的为预测值)。读图,完成3~4题。
3.该国可能在
A.1960年净增人口最多
B.1980年人口增速最快
C.2010年老年人口最多
D.2037年人口总量最大
4.该国目前的人口增长特点为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较低的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较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阅读中国三次人口普查的部分统计数据,回答5~6题。
5.表中数据反映出我国
①人口增长速度减缓 ②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 ③农村人口数量减少 ④老年人口增多,社会就业压力降低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6.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人口比重的变化表明该地区
A.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人口自然增长快
C.经济增速快
D.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提高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指数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A.①和④B.②和④
C.①和③D.②和③
8.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指数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潜力指数从东向西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指数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指数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指数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早在2008年,法国妇女的生育高峰,已经悄然降临。那一年,总共有82.84万个婴儿呱呱落地,成为法国自1981年以来新生儿最多的年份。从历史上看,新生儿好似国家形势的晴雨表,它的高低变化,和国家的经济大势密切相关。
经济不景气,新生儿数量也相应下滑。1930年代,爆发全球经济危机,1973年,西方遭遇石油危机,这两个年份,法国新生儿数量都是持续低迷的。1993年,法国经济又一次不景气,出生率立刻跌至二战后谷底(平均每个妇女只生1.66个孩子)。社会学家认为,经济萧条的时候,人们对未来信心不足,自身尚且难保,当然缺少生儿育女的勇气和冲动。
当下,欧洲其他国家的情况,也符合这个规律。2008年,西班牙的生育率,还能保持在每个育龄妇女生1.46个孩子的水平。到2011年,已经下降到1.36个,高达70%的西班牙人承认,不愿多生孩子的主要原因,“和糟糕的经济形势密不可分”。在经济危机最严重的葡萄牙和希腊,情况同样严峻。2012年,葡萄牙只有9万个婴儿出生,数字之低创下该国60年纪录。在希腊,2011年有30万人选择堕胎,比2010年高出50%。
从2008年到2012年,法国新生儿数量一直保持在年均80万的水平,稳居欧盟国家出生率三甲。法国人不再担心经济危机,开始自我吹嘘:这么好的统计数字,难道还不能说明法兰西的女士一向比其他欧洲姐妹更有魁力?
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是法国人愿意生育的重要原因。在法国,有20多项政策刺激年轻妇女早生贵子。例如,幼儿学校从3岁开始招生,至少40%的妈妈在孩子2岁时就可以把宝宝托付给相关单位。因此,当法国经济及统计研究所公布上述喜人数字的时候,家庭事务部长多米尼克·贝尔蒂诺提立即替自己表功说:“这个统计数据清晰地显示,我们的家庭政策多么深入人心。”
法国的现象,恰好反映出影响人口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总体环境。从1992年开始,俄罗斯经历可怕的人口危机,境内常住人口从1.49亿下滑到1.4118亿(2010年)。酗酒嗜烟、社会动荡、不完备的医疗体系,再加上工业事故频发,俄罗斯男性平均寿命的世界排名,竟然排到第160位,比许多非洲国家还低。为了提高俄罗斯人口数量,普京自2000年执政以来,连续12年向人口“宣战”,出台多项政策刺激大家多生优育。2012年12月,普京向联邦会议国情咨文,宣布已经连续5个月记录到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终于超过了死亡率”。连续多年的大量投入,终于换回喜人成果。
当然,凡事不能绝对,欧洲普遍适用的规律,到了亚洲可能正巧相反。最近十年,越是经济发达的亚洲国家(地区),出生率越是明显低迷,新加坡、韩国、日本、台湾,都是如此。
2009年,日本育龄妇女平均每人贡献1.37个婴儿,统计学家悲观地预测,假如日本家庭继续保持这样低的出生率,到2050年日本总人口将从1.27亿锐减到9500万;每5个日本人里,就有3个年龄超过65岁。在新加坡,新生儿出生率只有1.2%,政府为了刺激人口增长,贴钱为大学毕业生举办各种交际晚会,借此牵线搭桥,鼓励年轻人早婚早育。不过,收效甚微。
在人口学家眼里,这样的反常,其实反而正常。他们早就发现,在工业化社会,由于妇女普遍参加劳动,少生孩子是一种普遍现象。在韩国、日本这样的东方国家,传统观念是“男主外,女主内”,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年轻女性日益介入社会生产,必然在工作和生育间做出取舍。在日本,女职工怀孕的结果,大多是丢掉饭碗,所以她们在生儿育女的问题上,会显得格外谨慎。
[方法] 通过上海市死亡数据登记系统软件和手工报表资料,分析近50年黄浦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期望寿命指标。 [结果] 1951年黄浦区居民死亡率南片为13.55‰,北片为9.44‰;出生率南片为44.00‰,北片为29.20‰;1976年黄浦区居民死亡率南片为6.89‰,北片为6.66‰; 出生率南片为7.10‰,北片为6.56‰;2006年黄浦区居民全死因(南北片合并)为8.50‰,出生率(南北片合并)为5.08‰。1951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为47.56岁(南片),1976年期望寿命为71.18岁(南片),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为81.98岁(南北片合并)。
[结论] 半个世纪以来,黄浦区居民死亡率、出生率大幅下降;居民期望寿命不断上升,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较1951年上升72.37%,较1976年上升15.17%,比上海市同年居民期望寿命80.97岁高1.01岁,与世界发达国家居民期望寿命相近。
关键词: 出生率; 死亡率; 期望寿命; 死因中图分类号:R 195.3 文献标识码: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纲要》)人民生活指标第8项明确列出居民期望寿命2010年预期达到80岁以上。这是涉及卫生领域的唯一标志性指标。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列为衡量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已将期望寿命列为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之一。鉴于《纲要》对城市区域功能定位及黄浦区的区情,对黄浦区近50年生命统计资料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近50年黄浦区生命统计资料研究,在全面了解和掌握黄浦区近50年居民出生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主要疾病死因顺位等指标基础上,重点计算居民期望寿命指标,并对相关因素作出分析,与上海市该项指标比较,为黄浦区制定相应公共卫生政策提供基础数据和背景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黄浦区1951―2006年生命统计资料及数据库中南片的生命统计资料相对完整,北片资料1978年后相对完整(南片系指黄浦区合并前的南市区,北片系指黄浦区合并前的黄浦区,2000年两区合并为现在的黄浦区),2000年以后为两区合并后资料。1980年前资料根据[沪卫统]上海市居民病伤死亡原因分类统计月、年报表,1980―2002年根据ICD-9编码建立死因数据库,2002年后根据ICD-10编码建立死因数据库。人口资料来源为上海市公安局黄浦分局,为上海市户籍人口数。
1.2 数据处理
应用上海市死亡数据录入和分析软件Death Reg和SPSS 11.1分析软件包对1951―2006年黄浦区生命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出黄浦区居民出生率、死亡率、居民期望寿命等指标,并对以上指标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黄浦区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出生率
半个世纪以来,黄浦区人口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出生率由1951年(50年代)的44.00‰(南片)降至2006年的5.08‰(南北合并),降幅为88.45%;婴儿死亡率由1951年(50年代)的41.12‰(南片)降至2006年的3.61‰(南北合并),降幅为91.22%;人口死亡率由1951年的13.55‰(南片)降至2006年的8.50‰(南北合并),降幅为37.27%。1986年(80年代)黄浦区人口出生率为15.78‰(南片),婴儿死亡率为16.42‰(南片),人口死亡率为7.34‰(南片),与2006年比较,2006年的3项指标分别下降67.81%、78.01%、15.80%(图1)。
2.2 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水平
1951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为47.56岁(南片),其中,男性47.23岁,女性48.11岁;1986年期望寿命为74.75岁(南片),其中,男73.11岁,女76.38岁;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为81.98岁(南北片合并),其中,男79.55岁,女84.36岁。2006年与1951年比较,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提高72.37%,其中,男性提高68.43%,女性提高75.34%;2006年与1986年(80年代)比较,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提高9.67%,其中,男性提高8.81%,女性提高10.45%,总体趋势稳步上升。将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与上海市比较,2006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水平比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80.97岁高1.01岁(图2)。
2.3 黄浦区居民1996―2006年前10位死因
2006年黄浦区居民死因顺位为:循环系统死亡率为298.40/10万,构成比为35.09%;肿瘤死亡率为260.74/10万,构成比为30.66%;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为95.97/10万,构成比为11.29%;内分泌代谢疾病,死亡率为49.82/10万, 构成比为5.86%;损伤和中毒死亡率为29.82/10万,构成比为3.51%;消化系统疾病死亡率为22.33/10万,构成比为2.63%;泌尿生殖系病死亡率为11.50/10万,构成比为1.35%;传染寄生虫病死亡率为11.00/10万,构成比为1.29%;精神障碍死亡率为10.50/10万,构成比为1.23%;神经系统疾病死亡率为6.50/10万,构成比为0.76%。2006年黄浦区居民死因顺位与1996年比较,前3位没有变化,内分泌代谢疾病由1996年的第5位升至2006年的第4位,损伤和中毒降至第5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由1996年的第9位升至2006年的第7位,精神障碍由1996年的第7位降至2006年的第9位(表1)。
3 讨论
死亡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监测项目,对常住居民进行长期和连续的人口学监测和全死因监测,能掌握固定人群死亡模式的动态变化,了解人群健康状况及影响情况,发现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1]。
WHO官员Kenji Shibuya博士指出,WHO对生命统计数据相当重视,他强调“死亡统计对健康不可或缺”,并帮助建立疾病负担、疾病经济后果的评价等方法。“人口统计学的监测点和全球卫生的新挑点”中强调已吸引了具多种背景专业人士,如流行病学、人口统计学、社会学、临床医师、经济学都参与其中。他们研究能持续进行并从多方面对健康问题进行检查,同时为研究人员的培训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2]。目前国内对此亦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最近,杨功焕[3]编著的《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在此方面作了很好的研究和探索。世界卫生组织通过卫生部信息中心在全国12个试点省也作过相关的卫生政策研究,此份研究的基础资料均来源于生命统计监测。
黄浦区从1951―2006年生命统计资料时间跨度为50余年,内容完整,基础工作相当扎实,是作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的良好基础。2006年黄浦区平均人口数为600 209人。每户平均人口3.10人,陆地人口密度54 079人/km2。半个世纪以来,黄浦区居民死亡率、出生率大幅下降,这与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密不可分。在经济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医疗卫生水平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黄浦区人口总死亡率已降至8.63‰,黄浦区婴儿死亡率已降至1.80‰,孕产妇死亡率为0,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这与国家调查点资料计算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3,4]。
期望寿命是根据各年龄组人口死亡率,用寿命表方法计算出来的一个统计指标。它是各年龄组死亡率的综合反映,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社会经济、卫生保健水平的基本指标。世界各国的期望寿命有很大差异。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日本、西欧和北欧等国家期望寿命较高,而发展中国家的期望寿命较低,目前,我国在发展中国家里属于偏上水平。1951―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不断上升,2006年与50年代比较,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提高72.37%,2006年与80年代比较,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提高9.67%,总体趋势稳步上升。与2006年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80.97岁比较,2006年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水平比上海市水平高1.01岁,已达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并将会稳步提高[5]。
2006年构成居民死亡疾病主要原因是循环系统、肿瘤、呼吸系统、内分泌营养代谢和损伤中毒等非传染性疾病,此5位死因占居民全死因的82.90%。循环系统疾病中,脑血管病占57.68%,心脏病占39.14%,65岁以上占91.90%;肿瘤疾病中,男女性别比为1.35∶1,肿瘤部位前5位分别为肺、胃、肠、肝、食管,此5位肿瘤占总体的64.28%,65岁及以上年龄组占71.88%;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占92.19%,65岁以上占95.66%;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中,糖尿病占99.00%,65岁以上占93.31%。从心脑血管、糖尿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发病年龄看,65岁以上人口均占90%以上。从每种主要死因中寿命损失年来看,先天畸形、损伤中毒、传染病、精神障碍是具潜在危险的死因,这几种死因的死亡率若持续上升,表明将来会有更多低年龄组人口中途死亡,将会给社会、家庭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在对主要影响老年人的慢性病进行防治的同时,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主要影响低年龄组有关死因的防治工作。
20世纪50年代,黄浦区居民主要死亡原因为传染性疾病,20世纪80年代主要死亡原因开始由传染性疾病转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作为主要死亡原因的循环系病、肿瘤、呼吸系病、损伤中毒和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开始成为上海市黄浦区居民面临的影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水平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此种情况符合黄浦区亦是上海市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心城区的人口学特征,符合上海市与发达国家或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近的特点。在经济以两位数持续增长,同时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继续加强急性传染病防治的同时,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控制与干预,加强对主要影响低年龄组有关死因的防治工作是今后黄浦区也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亦是继续提高黄浦区居民期望寿命水平的关键所在。
4 参考文献
[1]戴志澄.疾病与监测――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5.
[2]WHO.世界卫生报告[R].2005,2006.
[3]杨功焕.中国人群死亡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水平、趋势和分布[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4]黄荣清.中国人口死亡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课程标准对“人口增长模式”部分的要求是“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就考查内容上,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增长模式以及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是考查的重点;就考查形式上,此类试题以选择题为主要题型,并以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曲线(折线)图等方式呈现相关信息;就考查能力上,此类试题侧重考查人口增长、人口问题的影响因素,对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要求较高。就2013年的高考来看,“人口增长模式”类试题多以人口统计图表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阅读图表的能力。
二、难点解读
1.人口增长的三个阶段
[TPY53.TIF,BP]
读上图,可以看出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曲线呈“J”形,总体上呈不断增长的总趋势,且人口增速有快有慢。一般而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有以下规律。
(1)人类社会初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
(2)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3)二战后:人口迅速增长,进入“人炸”时代。
2.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同时,也正是由于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才导致人口增长状况和人口问题存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存条件的改善导致了死亡率的下降。因此,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然后是出生率下降,最终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达到较低水平,这标志着整个转变过程结束。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过程如下图、下表所示。
阶段第一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第二阶段(高增长阶段)第三阶段(增长减缓阶段)第四阶段(低增长阶段)
分布农业社会处于该阶段;目前世界上极少数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原始群体仍处于这个阶段,例如生活在热带原始森林深处的一些土著居民欧美发达国家大多在18世纪末开始进入这个阶段;很多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这个阶段,例如东非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欧美发达国家一般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入该阶段;一些发展中国家目前已经进入该阶段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欧发达国家目前已进入该阶段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尽相同,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具体可用以下方法判断:
(1)原始型:出生率、死亡率均在4%左右,自然增长率在1%以下。
(2)传统型:出生率在3%左右,死亡率在1%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左右。
(3)现代型:出生率、死亡率一般都在1%左右,自然增长率为1%及以下。
3.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年龄、性别构成的统计图,因形似金字塔而得名。其一般表示方法是先将总人口按性别分成两栏,再按一定的年龄段分组,纵轴表示各年龄组,横轴分别表示各年龄组中男性、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如下图)。人口金字塔图能够反映过去人口的情况、目前人口的结构以及今后人口发展的趋势,因此成为“人根据人口金字塔图所反映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可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口金字塔图的类型年轻型(增长型、扩张型)成年型(静止型、稳定型)
老年型(缩减型、收缩型)
主要特点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形状
人口增长趋势迅速增长缓慢增长负增长,人口缩减
主要原因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医疗技术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医疗技术发达,社会福利制度完善
代表性国家或地区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尼日利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如美国、日本以及中国的上海西欧、北欧的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芬兰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比较
由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处的人口增长阶段不同,因而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采取的对策及今后人口变化的趋势不同,具体对比分析如下表。
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增长模式传统型现代型
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少年儿童比重过大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问题的原因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技术进步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人口问题的影响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生活贫困;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老年人生活孤单;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人口问题的对策及人口变化趋势计划生育,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数量仍会持续增加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的人口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
三、典例精析
例1(2013年高考广东文综卷)下表为四个国家的主要人口指标。据表可知
[HJ*5]国家[JP4]2000~2010[JP]年人口年均增长率(%)2009年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2010年0~14岁人口比重(%)
2009年出生时预期寿命(岁)
A.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高于印度
B.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与美国相等
C.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最接近
D.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速度最慢
【思路分析】本题难度小,考生直接对表格内数据进行判读即可得出答案。2009年中国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小于印度的389人/平方千米;2009年中国男女性出生时预期寿命差值为3岁,而美国的为5岁;2010年中国0~14岁人口比重与法国相差1.1%,与美国相差0.6%;2000~2010年期间中国人口增长率为0.6%,低于其他三个国家。
【答案】D
例2(2013年高考浙江文综卷)下图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
[TPY60.TIF,BP]
(1)有关世界人口变化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0~2010年人口死亡率大于人口出生率
B.1950~1970年人口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小
C.199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不变
D.1950~197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
(2)图中代表北美洲的是
A.①B.②C.③D.④
【思路分析】本组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及复杂人口统计图的判读。该组题中人口统计图的表示方法是:左面纵坐标表示人口出生率,下面横坐标表示死亡率,上面横坐标、右面纵坐标均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例如,1950年世界人口出生率约为45‰,死亡率约为25‰,其自然增长率约为20‰。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50~201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故人口死亡率小于人口出生率;1950~1970年,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死亡率从28‰下降到12‰左右,是死亡率下降幅度最大的时间段。
第(2)题,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经济发达的北美洲和欧洲,其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所以③与④最有可能。而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又低于北美洲,所以代表北美洲的应为③。
【答案】(1)D(2)C
四、强化练习
读我国某省2003年与2030年(预测)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图,完成1~2题。
1.2030年与2003年相比,下列说法最不可能的是()
A.出生率下降
B.自然增长率下降
C.死亡率下降
D.人口总数上升
2.2030年,该省可能面临的社会问题是()
A.就业压力大
B.养老负担重
C.老龄化的速度变慢
D.劳动力短缺
3.甲图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曲线图,乙图为2012年中国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统计图。有关图中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①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乙图中A年龄段人口比重受甲图中①时段人口增长特点的影响大
C.甲图中③时段人口增长特点造成乙图中B年龄段男女性别比重失衡
D.2012年以后,青少年人口比重将持续减少
读甲、乙、丙、丁四地的人口统计图,回答4~5题。
4.据图分析四地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甲、丙、乙、丁
B.甲、乙、丁、丙
C.丁、丙、乙、甲
D.丁、乙、丙、甲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人口增长模式为“低—高—低”型
B.乙地一定位于发展中国家
C.丙地人口数量最接近人口合理容量
D.丁地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快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对比两条曲线可知,2030年0~4岁的婴幼儿数量明显小于2003年,2030年的总人口数量比2003年大,故人口出生率下降了;由于2030年老年人口比重增加,故死亡率会上升。C项符合题意。
2.A对比两条曲线可知,2030年青壮年所占比重增大,故就业压力增大,劳动力剩余;虽然老年人口略有增加,但青壮年比重增加明显,因此养老负担并不重;C选项无法判断。
3.B读图可知,甲图中①时段人口出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较高,这个时期出生的人口到了2012年会在30~39岁年龄段,即乙图中A年龄段人口比重大是受甲图中①时段人口增长快的影响。
0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公报数字,截止至2008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将计划生育作为国策实施后,我国人口结构和人口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人口结构分析和总量分析问题是人口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现今,很多学者应用各种回归模型对中国人口总量进行分析,其中包括考虑人口总量为被解释变量与同期GDP值、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等作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人口总量预测的分布滞后模型等。对于前者,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主要指GDP指标)之间的关系复杂,单纯以经济指标解释人口总量变化缺乏理论依据,而后者利用出生率和死亡率等变量的滞后值作回归,符合人口增长理论,但模型中解释变量观察值往往存在多重共线性,影响了预测结果的精确性。
本文利用1963年—2006年我国统计年鉴的人口数据,将人口总量序列变为人口增长形式的人口差分序列,直接建立出生率、死亡率对人口差分序列的回归模型,对中国未来人口的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将2007年和2008年数据留作检测模型拟合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量化了中国人口增长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规律,为求给人们提供我国人口状况宏观上的方向把握和微观上的数据支持。
一、我国人口规模变动分析
1、人口增长二元回归模型
目前我国人口正处于稳步增长时期,分析我国人口规模变动主要是分析人口总量增长情况,因此将人口总量数据进行一阶差分变为人口增长量数据,直接研究其变化再对总量变化规律解释更为直观。人口总量增长主要由当年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我们可以建立回归模型,从人口增长的“内因”出发,研究人口增长与生长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人口增长规律。
现将人口总量年度数据(Y\-t)变为人口年增长量形式的人口差分数据,即人口年增长量(ΔY\-t)作为被解释变量,人口年出生率
(B\-t)与年死亡率(D\-t)作为解释变量,以1963—2006年中国人口数据为基础,建立回归模型
利用Eviews对模型回归的结果及各项评价指标如表1:
表1人口增长模型的结果及各项评价指标
图1残差图
从表1中看出,该方程回归系数T值较大,说明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出生率(B\-t)与死亡率(D\-t)对分别人口增长
(ΔY\-t)有显著的影响;修正的可决系数为93.85,即模型对93.85%的方差进行解释,F=329.1534比较高,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出生率(B\-t)与死亡率(D\-t)联合起来对人口增长数(ΔY\-t)有显著影响。但同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该模型DW统计量值为0.746369,对样本量为44,两个解释变量的模型、5%显著水平,查DW统计表得,dL=1.2,dU=1.4,模型中DW
二、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修正的人口增长模型
从数据上看上述模型出现自相关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数据是时间序列数据,而这种数据的变化通常有一定的惯性,如60年代初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较高的死亡率持续一段时间,国家生育政策出台也会使出生率变化持续一段时间等。为解决自相关问题,我们需采取补救措施对模型进行修正。
1、基本理论
由于随机误差项是不可观测的,通常我们假定为一阶自回归形式,即
其中,|ρ|<1,υ\-t为满足古典假定的误差项。
当自相关系数ρ已知时,可使用广义差分解决自相关问题。而在实际应用中,自相关系数ρ往往是未知的,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去估计。最简单的方法是依据DW统计量估计ρ,如下式
但是,(3)式得到的只是一个粗略的结果,这样得到的只是对Λ精度不高的估计,根本原因在于对有自相关的回归模型使用了普通最小二乘法。为了得到ρ的更精确估计值,可采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
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逐次迭代去寻求更为满意的ρ的估计值,然后再采用广义差分法。具体来说,该方法是利用残差e\-t去估计未知的ρ。
对于二元回归方程
假定u\-t为一阶自回归形式,即u\-t=ρu\-t-1+υ\-t,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估计ρ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使用OLS法估计模型,并计算残差e(1)\-t
第二步,利用残差e(1)\-t做如下回归
第三步,用OLS法估计(6)式中的,对进行广义差分,即
令
对(7)式使用OLS法,可得样本回归函数为
第四步,由前一步估计的结果有
将,,代入原方程(4),得新的残差e(3)\-t
第五步,利用残差e(3)\-t做回归
用OLS法估计的是对的第二轮估计值。当不能确定是否的ρ最佳估计值时,继续迭代估计ρ的第三轮估计值。直到与相差很小时,收敛并满足精度要求,或回归所得DW统计量说明已不再存在自相关为止。通常,通过迭代很快就能得到有较高精度的,用作广义差分对自相关的修正效果也较好。
2、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修正的人口增长模型
利用EViews生成残差序列e\-t,对e\-t进行滞后一期自回归,得
由(11)式得,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广义差分方程
对(12)式广义差分方程进行回归,EViews输出结果如下:
表2广义差分方程输出结果
由表2得回归方程为
其中
由于使用了广义差分数据,样本容量减少了1个,为43个。在5%显著水平的DW统计表可得dL=1.2,dU=1.4,模型中
DW=1.434956>du,说明广义差分模型中已没有自相关,不必再进行迭代。同时可见,可决系数R=0.931946,t、F统计量也均达到理想水平。
由差分方程(12)式有
由此,我们得到最终的中国人口增长模型为
人口总量为
由(14)式的中国人口增长模型可知,中国人口出生率每增加1‰,中国人口多增长87.47万人;而中国人口死亡率每减少1‰,中国人口多增长310.27万人。
模型在数量上说明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死亡率变化对人口增长影响要比出生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大,结论在现实中也是成立的。
模型对历史数据的总体拟合较为理想。为了检验模型预测的实证性,现用模型拟合2007年和2008年人口增长估计值,按照国家最新公布的中国2007和2008年人口出生率分别为12.10‰和12.14‰,死亡率分别为6.93‰和7.06‰,由此模型预测的2007和2008年总人口数为132129万和132802万人,与统计局公布的总人数仅相差31.78万和60.61万人。可见,用此模型拟合效果比较理想。
三、结论
本文然后利用1963年—2006年的人口数据,将人口总量序列变为人口增长形式的人口差分序列,建立出生率、死亡率对人口差分序列的回归模型,随后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消除模型中的自相关建立最终回归模型,合理解释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与此同时,所建立的人口增长模型由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是同期变量,所以模型只能用于解释两者的变化关系,估计其趋势变化,而不具有预测功能;另外,模型变量设定较简单,只能对国内政策形势一直保持不变的情况,无法解释一些政策形势转变后的复杂的人口状况。
参考文献:
[1]虞丽萍.人口年龄结构模型建模和预测[D].上海交通大学.2007.
[2]郑江,鞠光炳,舒建.中国人口增长模型.四川文理学院学报[J].2008,18(2):114-117
[3]庞浩.计量经济学.科学出版社[A].2007.
路透社公布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过去十年里,俄罗斯人口减少了将近340万,过去十年正好是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和总理的十年。这突显俄罗斯所面临的人口危机,可能使得该国在与他国的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俄政府试图提升人口增幅,担心出生率低加上人口老龄化会让经济不堪重负。俄罗斯“人口黑洞”意味着,在2017年之前,俄罗斯劳动人口每年预计减少100万人。
从1991年至今,俄罗斯一直是死亡率超过出生率,由于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与人口死亡率居高不下同时并存,导致十几年来俄罗斯的人口总量不断减少。俄罗斯人口统计机构曾预测,到2031年,俄罗斯人口将降到1.27亿以下。届时人口数量将少于19世纪末沙皇俄国时期俄罗斯本土的人口。人口学家警告,俄罗斯已出现严重的第四次人口危机。专家们预测,人口的负增长必然导致俄罗斯人口老龄化现象更加严重。不久的将来,劳动力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必将使与资源开发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
俄罗斯人口减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出生率低,而死亡率高。美国企业研究所政治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埃伯施塔特2007年曾在《外交政策》上撰文,称俄罗斯有必要采取措施预防心脏病和哮喘造成的死亡,这些疾病都直接与酒精中毒有关。尼古拉斯将酒精中毒列为俄罗斯儿童早夭和男性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300万男性为此早死。导致俄罗斯人口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是“人才流失”。每年大约有10万人离开俄罗斯,其中大部分都是受过教育的年轻人。
命题要点
数学:人口普查、人口抽样等,都可以与中学数学中的统计与概率问题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