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6 15:21: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核心素养下的化学教学

第1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几年过去,教育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挖掘与落实做了充分的研究,但是面对中考的压力,许多学校的化学教学依旧以知识讲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初中化学知识点杂乱、枯燥,还涉及微观现象,许多学生感觉不好学也学不会,但是初中化学与生活联系密切,知识点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实例。因此将生活化教学贯穿于知识点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化学生活化教学与核心素养在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实施方法,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的关系

2018年教育部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认知模型”“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即要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主旨,重视开展“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2]。化学是一门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吃喝住行处处都离不开化学。以疫情为例,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席卷全球,面对疫情,一些人心中出现恐慌,纷纷抢购口罩、酒精、84消毒液、双氧水等用品,甚至发生了喝消毒水抗、混用84消毒液和洁厕灵等闹剧。而醋酸,乙醇和过氧化氢等内容正是初中化学的知识,因此在讲到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不仅可以告诉学生醋酸、乙醇、过氧化氢可以用来消毒,还应该告诉学生它们正确的使用方法以及适用对象,提醒学生消毒液不能混合使用。将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传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学习化学的真正意义。因此将生活化教学理念贯穿于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初中化学教学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

二、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的意义

(一)助力初中化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而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够形成适合自己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素养的深层次细化。生活化教学强调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将知识合理运用于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这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将生活化的情境与化学史料、化学事实、化学对社会影响的重大事件、化学方面的巨大成就相结合,不仅能够降低学生学习化学的难度,激发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对于化学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改善中学化学教学现状,推动教学发展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推行很多年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多年以来习惯使得化学教学并没有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我国在推行素质教育中遇到问题的改进与反思,但是,许多教师对于教育改革的内容理解并不深刻,导致这些改革措施在推行途中违背初衷,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化学作为初三学生才开始真正系统接触的课程,学生不仅需要适应新课程带来的陌生感,还要面对中考带来的压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学校、老师、家长对学生中考成绩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授课中也必不可避免地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初衷。学习化学的初衷,并不是要求学生系统了解化学知识,而是如何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可以改变课堂上“填鸭式”教学的现状,将课堂交还学生,使课堂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课堂上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化学知识带进生活,由生活引入化学知识,降低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陌生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后可以清楚地知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哪些生活问题,不再刻板记忆化学知识点,这都有助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发展。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九年级开始接触化学,一开始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充满期待,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化学知识点越来越多,需要大量的记忆理解,很容易激起初中生的叛逆心理,认为化学知识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但是初中生还有一个明显的心理特征,初中生的思维由抽象思维逐渐向理性思维转变。与生活化相结合,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情境做出合理的假设并且急于验证,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情境创设生活化、化学实验生活化、课后作业布置生活化,习题练习包含生活化知识,不仅能增强化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创新性,而且学生在知识上、情感上、实践能力上都有所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对于一些经济发展相对弱的地区,初中生学习化学依旧是为了中考,每天重复的习题也是学生中考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考试在不断地学习,为了分数在不断地做题,“填鸭式”的教学依然存在,而核心素养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对于很多一线教师来说,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在日常教学中,少有时间做科研,这就导致教师没有彻底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只是为了迎合核心素养,对于新课改的落实也不到位,这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二)对生活化教材挖掘不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也是我们现代教育所提倡的,但是也是现代教育缺少的。比起高中化学,初中化学并没有系统学习化学概念原理,而是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现象出发,带领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这些变化的本质,例如:摇可乐冒出的大量气泡是什么?为什么发生这样的现象?一氧化碳为什么会引起中毒?初中化学知识点的编写具有很明显的结构性,包含着大量生活化的内容,但是没有将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需要教师挖掘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不是简单的生活现象导入,创设几个生活化情境不是生活化教学,没有将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学生不会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做不到教、学、做合一,也同样达不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三)有限的实验室条件限制了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通过化学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化学实验必不可少,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来说,化学实验室只储备了一些常见试剂,并没有达到可以做实验的要求,想要将学生组织起来完成一个系统的实验有点儿牵强。生活化的实验需要教师对一些实验装置、操作步骤等进行改进,在不改变实验结果的前提下,达到实验目的,以便更加贴近学生已有的认知,方便学生的理解。开展生活化的实验教学是教师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效手段,能帮助学生更快获得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

四、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结合的实施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这么多年,教育一直在不停改革,从注重学生考试成绩逐渐向注重学生能力转变,但是,对于经济发展较弱的地区来说,依然更偏重于学生的成绩。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工作中多与外界接触,学校也应该安排校间的交流研讨,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接纳新的思想理念、教学方法,并且将这些先进的理念思想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在讲到“生活中的水资源”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当地水质现状、分析造成原因,在课前进行分享,课中大家可以一起做简易的净水装置。这些小改动于教师而言不难,但却是对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能力的锻炼,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二)挖掘拓展整合生活化素材首先,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科学现象通常隐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作为教学情境。这些素材来自学生的直接经验,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贴近生活,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熟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生活中感知化学知识,把化学理论、化学公式变成活生生的生活[3]。如今全世界都在关注肺炎的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肺炎为背景知识,设置化学习题,比如:酒精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生活中用纯酒精消毒对吗,酒精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等等。其次,书本中虽然已经将一些知识放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但是还不够,需要教师的拓展,比如在讲到氯化钠时,教师应在恰当的时机渗透亚硝酸钠的知识,同样是盐一种,可以食用,一种用于工业,借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后,很多人都存在谈“化”色变的现象,教师需要在平时授课中整合生活化的知识,改变呈现方式,比如在讲到“燃料的开发利用”时呈现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不良影响,虽然学生直观感受到使用化石燃料的危害,也会让学生心里产生“如果不用现代技术开发使用化石燃料就不会有这些危害”的疑问,但是换一种方式呢,展现我国目前在新能源方面的成绩,提问学生使用新能源的好处,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原因,两种方式都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但后者更好。

(三)开发利用现代化技术时代在发展,教育在进步,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育界也掀起了阵阵波澜[4],在其推动下,各种线上教学设备应运而生。2020年—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国按下暂停键,国家发出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随之一系列学习软件走进了莘莘学子的生活中,这些软件的研发给教育带来了诸多便利,例如通过仿真模拟设备,教师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讲解,也可以和学生一起操作,帮助教师解决实验药品、实验仪器不够的困境。如今的学校应该在已有的条件下,充分开发互联网资源,学校可以分科建立生活资料数据库,学生通过阅览已有的资料进行实践扩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也可以改进实验设备,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作为实验仪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设备,将化学史实、化学前沿信息呈现出来,通过这些形式,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记忆、引发学生的共鸣,落实化学核心素养。

五、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是中学化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教师的不懈努力、学生的积极配合。面对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与生活化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还需要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不断改进、优化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庄冬梅.核心素养视阈下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9.

[2]庞红梅.以“素养为本”的元素周期律探究过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7):39.

[3]杨晓玲.以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9):5.

第2篇

关键词:学科素养;初中化学;化学兴趣;启蒙教育

化学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深刻,老师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们形成化学素养,发现化学的本质,培养化学思维能力。在以往的教育中,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背诵概念与原理上,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科素养培养自然受到了影响。部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对有的物质性质没有掌握清楚,引发了很多笑话。比如有学生因“一氧化二氢”可能引发呕吐而呼吁禁止它;有学生因“二氧化碳”可能导致温室效应而认为其没有使用价值。随着新课标核心素养的明确提出,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进行启蒙教育,重点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一、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经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在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构建。核素素养包含着学生的各项能力,包括自主发展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在化学教学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一般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能力、化学信息素养与化学精神。化学核心素养的本质是育人,老师在化学素养的培养中,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最根本的位置,要让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理解其中的原理。初中学生刚学习化学,他们一方面对化学有着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他们不具备化学思维。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化学课程的特点,在设计上多选择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思考,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化学中的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具备化学素养,树立科学的态度,养成化学精神。

二、目前初中化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化学基础薄弱在很多学生看来,化学属于化学家的研究范畴,与自己的生活关联性不大。部分学生虽然认为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也不会过多研究化学,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同时,初中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化学,对化学还不是很了解。因种种原因,导致初中化学教学效果不明显,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背诵元素周期表、化学方程式,但是因学生没有与生活建立联系,导致学生在记忆过程中非常困难,即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记住,如果长时间不用,也会很快忘掉。另外,学生对教材中的很多物质都不认识,教材中的化学现象都是学生生活的反映,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仅记住了其化学性质,但是很难在生活中应用化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部分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难题,很难用化学知识解释。初中学生的基础薄弱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

(二)缺乏学习氛围化学体系非常庞大,但是初中化学课程开设得比较晚,与其他科目相比,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非常少。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都需要学生们掌握,但是部分老师在升学的压力下,教学心态比较急躁,他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们总结一些常考的知识点,学生根据老师的计划学习,导致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在课堂上,老师以教材为主,带领学生们学习一些浅层次的东西,不断灌输化学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实验教学则没有充分利用[1]。众所周知,化学离不开实验,几乎所有的结论都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但是部分学校因实验器材设备的缺乏,学生们无法进行实验操作。另外,部分老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不想在实验方面花费较多的时间,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初中化学课堂本应该发挥启蒙作用,但因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学到的化学知识没有灵活性。

三、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措施

(一)培养化学意识与观念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就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与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化学思想是学生认识物质的重要基础,学生们通过化学学习,化学理念便慢慢养成了,对各种社会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便会有自己的想法。因此,老师在化学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通过常见的一些物质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用化学的思想去解释造成各种问题的原因。比如,在学习“燃烧”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观察蜡烛燃烧的反应,并提出问题:“同学们,蜡烛燃烧会产生什么样的物质呢?”学生们在下面思考开了,老师接着提问:“蜡烛产生的这种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老师在课堂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发现化学中的每一个现象都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这种方式不仅会让学生们明白化学反应的规律,还会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与观念,这对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也形成了。

(二)培养化学思维与能力虽然初中学生在初三才开始学习化学,但是老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启蒙教育中,老师仅仅是引路人。因此,老师要发挥学生的潜能,重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们的思维在探索中得到开阔。同时,老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用化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2]。例如,在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中,为了探讨氧化铜是否已经消耗完,老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参与实验设计,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们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老师创设的情境思考问题。这样,学生的兴趣不仅会增加,还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到达真正启发学生的作用[3]。

(三)培养化学学科精神初中化学属于启蒙教育,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物质的结构与形式,最终的目标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学科精神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在化学课堂上,要让学生们看到化学对我们生活的贡献。为达到教学效果,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们树立科学精神[4]。首先,老师要用化学中的重要人物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通过门捷列夫、侯德榜等人物,让学生们了解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对化学所做的贡献,学习他们探索、坚持的精神,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其次,老师要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学习教材中的知识点时,老师要让学生们自己探索,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条件,总结化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合作精神。在核心素养视角下进行化学启蒙教育,老师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教材的特点,通过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让学生们喜欢上化学。学生也要发挥自己的智慧,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时期,学生们对化学的了解不多。老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们打好基础,通过引导,为学生打开化学的大门,让学生在化学的领域中主动探索。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对生活的意义,让学生树立化学思想,并给学生创建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美妙,提高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许宏林.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分析[J].新一代:理论版,2018(10):31.

[2]丁丹丹.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J].化学教与学,2018(001):15-19.

[3]贾广英[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启蒙教育的思考分析[J].下一代,2018(9):1.

第3篇

一、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任何化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无数实践反复检验的基础上的。在现如今的化学课堂当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学生人手一本实验书,而教师会在课前把相关基础的实验器材准备好。按照课本流程演示给学生看后一堂课就算完成,学生就算不预习,看老师课堂实验也可以知道相关物质反应现象,相关物质会发生反应等知识。学生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什么物质与什么物质发生反应都记得一清二楚,但让这些会考试的学生单独做实验时会发现学生面对器材无从下手,记得实践步骤,却对各类化学物质不能准确区分,真正实行起来时却毫无头绪,这是很典型的缺乏实践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同实践相结合,不仅要掌握牢记相关知识点,还应动手去将课本中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通过做实验强化知识点,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立自主意识培养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高效课堂,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化学作为一门理科类知识性学科,对于化学原理、化学公式、计算等都是需要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演变才能理解的。教师单纯的做实验向学生演示推理过程,也只起到了短暂性的帮助记忆的作用。要想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记忆,形成化学思维能力,就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例如,教师可以在上课的前一天把学生分为几大小组,每个小组分配给相应的任务。在第二天上课时,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汇报前一天小组内讨论出来的结果。在做实验时,也应放手让学生单独去摸索探究,然后在学生完成之后再对其实验操作中的问题进行修正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实验去找到答案所在。这不仅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相关内容的印象,更是可以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独立自主的能力,在遇到疑难问题时可通过独立地探索去解决问题,将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三、树立学生自信心,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高中化学随着年级的上升难度也会随之加大,知识的灵活度不断提高,考试也不单纯考查学生的公式计算,化学式正确书写,而是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拓展了相关知识,让学生用学到的相关知识概念去解答课外的内容,这无疑将题目的难度提拔了不少。当学生在解答此类题时,往往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去答,无从下手。渐渐地学生的自信心就会下降,对化学学科兴趣也会降低,会形成读也是不会考的恶性循环思维。而作为教师,更要注重此类情况,防微杜渐,尽快地将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在课下,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放下老师的身份,尽可能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讨论。在讨论中多换位思考,以学生的角度去考量问题,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之后及时地对学生出现问题进行矫正教育,帮助其重建学科自信心。通过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的热情,在学习中培养其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好地将化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达到学有所成的目的。

四、学会整合知识,注重思维导图的培养

高中三年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内容庞大,知识体系越来越向外拓展,每个知识点间都有紧密的联系。我们常可以看到学生在做题时将一个知识点与另一个知识点相混淆,或者知道所要考的内容但就是想不起来的情况。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去整合相关知识点。把所需要学习的全部信息、掌握的相关知识做个分类,然后做成一个思维导图或者是知识点记忆卡片,这样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更加的清晰,从而更方便记忆、温习与掌握。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去把新学得知识和已学的知识建立联系,不通过不断的糅合来完善所学的相关知识体系。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强化对知识点的掌握。

第4篇

一、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呈现情景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熟悉的或者是有趣的画面,教师可以利用课件等把情景图呈现在学生眼前。如何让学生从画面中发现数学信息是关键的第一步。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呈现的情景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先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每种有几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慢慢的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画面、观察事物,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世界著名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我把课本上的情景图改编成动画片,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语言不多,但充满了童话色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

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模拟各种竞赛活动情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竞赛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如,在课堂巩固环节,我经常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情境:动物王国里正在进行一场比赛,想让我们当小裁判,同学们愿意吗?这样创设情境,既让学生展开竞赛,有效地学习了当堂课的知识,也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悬念,培养了他们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激发了创造力。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所学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过关游戏、夺红旗比赛等。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这样学生就会惊喜地发现,原来数学这么有趣,数学无处不在。

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新课标提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生活情境,如,模拟购物、随机摸奖等。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做”数学,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学生将知识“数学化”的过程。

如,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之后,教师可以设计“美丽的图画”拼图游戏,指导学生在电脑、移动终端上完成拼图游戏。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信息化教学手段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儿童接受。有趣的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还有助于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更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呈现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有利于提高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意识和探索精神,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如,学生在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商店情景图,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引导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学习购物。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数学素养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素养,数学教育也就是一种文化素质的教育,它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当然,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势,充分把握教材,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开展和参与各种探究活动的条件,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应用价值,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开拓思维,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第5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具体内涵;课堂教学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其核心素养研究不可避免地被纳入课程命题当中。加强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是适应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趋势以及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的必然之举,接下来,本文就对这一课题展开细致分析。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

探究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命题之前,有必要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详细分析。自2014年教育部门文件颁布以来,有关化学核心素养这一课题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在将近3年的时间里,各位教学工作者都对学生应当具备的化学核心素养做出积极研究,这其中取得不少成果。但是,由于相关教学实践有限,在化学核心素养这一概念的定义上,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争议。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综合国内外研究综述,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做出大致定义。

1.核心素养的含义

21世纪初,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就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出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相继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研究表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命题应当紧紧联系核心素养模型建立问题,在发展受教育者学科知识技能的基础之上,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角度展开分析。随后,欧洲经济联盟进一步对核心素养命题进行深入探究,在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相关理论的前提下,对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教育领域核心素养应当包括8个方面的内容:

(1)母语素养。这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发展核心素养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人,谈不上核心素养培养这一问题。

(2)外语素养。这是受教育者终身发展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具备的另一语言素养,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背景下,掌握一门外语是素质人才必备的技能。

(3)信息技术素养。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才,必须具备信息技术素养。

(4)公民与社会素养。受教育者毕业之后最终需要走向社会,决定其能否被社会接纳的最重要标准乃在于其公民与社会素养的高低,这是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基本科W素养。每名受教育者为自身发展、融入社会以及胜任工作需要具备不一而同的科学素养,例如,一名化学教师和一名化学技术开发人员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存在差异,但我们可以较为笼统地将其归结为学科素养,包括探索本学科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

(6)学习能力素养。终身学习教育理念普遍盛行的今天,社会愈来愈向学习型社会发展,学习能力素养已成为核心素养体系当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7)合作交流素养。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这是一个人融入社会、融入工作岗位应当具备的基本人际交往素养之一。

(8)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良好的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对于受教育者利用所学知识改造世界、提升生活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2.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

化学是一门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空间科学、能源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课程,根据以上所提出的核心素养8个方面内容,结合化学课程本质,我们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进行代入可以得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指的是以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完美人格所必需、指导学生从更高境界上自我发展的一种素养,包括不限于化学信息素养、化学学科素养、合作能力素养和化学能力素养等在内的基本素养。

在对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具体含义进行定义时,考虑到母语素养、外语素养的常见性以及易获得性,不在本文中作过多阐释。同时,公民与社会素养涉及思想品德教育问题,因此,也不在本文进行具体介绍。化学信息素养、化学学科素养和化学能力素养分别对应核心素养当中的信息技术素养、科学素养和问题解决与实践探索素养,核心素养当中的学习能力素养、合作交流素养具有共通性,出于阐述便利需要,在化学核心素养中将其归结为化学合作能力素养进行研究。

二、化学核心素养在高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化学信息素养

随着现代化学工艺的迅速发展,化学信息这一概念外延进一步扩大,主要有:互联网、数据、图表、书刊、模型、装置图、有机合成路线、工艺流程、反应设备等。教师应当强化学生化学信息意识,提高学生整理化学信息、甄别化学信息、加工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化学信息的能力。

纵观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经常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高考压力太大,不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所以教师应当将概念、原理、方程式、实验要点等内容一一整理出来,学生照着笔记背诵就可以。从表面上看,这节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是长此以往,学生依赖教师获得知识,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大大降低,对核心素养的发展造成致命伤害。

教师应当为学生积极创设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促进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例如,高一化学《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本章节是高中化学入门知识,理解难度不是非常大,同时学生经过初中阶段课程学习,已经具备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通过教科书、互联网、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展开自主预习,了解化学物质、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原子结构等方面知识,从而实现整理化学信息、处理化学信息和应用化学信息能力进一步提高的教学目标。

2.化学学科素养

化学学科素养是化学核心素养区别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志,学生通过高中化学课程的学习,应当掌握化学概念、原理,了解化学现象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对这些化学现象发生变化背后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这是高中化学课程区别于其他科目的本质属性。这些属于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正常情况下,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即可,除此之外,化学学科素养还包含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普遍意义上的化学方法,有矛盾分析法、唯物主义辩证法、两点论等,一般化学方法,有观察、归纳、分析、联想、分类、推理、演绎、实验、比较等。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尝试多种途径,渗透过程与方法教育,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发生发展的理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归纳化学思想的教育:铁的获取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磁铁矿、赤铁矿、炼铁高炉等图片,学生根据图片给出的提示,归纳从自然界获取铁、工业冶铁的基本方法。由于有图片提示,学生归纳起来比较顺利,这一过程中归纳这一化学思想渗透的教学目标自然而然达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从某一个侧面反映学生的化学态度、学习兴趣、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作为化学学科素养重要的一环,教师应当对此方面内容引起注意。教师应当深入挖掘课程当中的情感教育资源,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3.合作能力素养

无论是在生活当中还是工作当中,具备合作能力素养的人总是格外受到青睐。想要取得工作、学习上的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促进自身发展。

当前的高中化学课堂普遍采用讲解法,课堂成为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消极地位。同时,学生之间也缺少合作学习意识,不懂得取长补短,对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带来不良影响。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高中化学课程应当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基于这一教学理念以及培养合作能力素养之必要,教师应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获得知识。例如,高二化学《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3人小组,组内分工协作,分别对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进行探究,最后派代表发言,分享探究成果,并由教师进行指正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师生之间有了互动,合作能力素养的培养才可以成为可能。

4.化学能力素养

化学能力素养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概念,这里的化学能力素养主要指应用学科知识的基本素养。过去的高中化学课堂一直笼罩于应试教育雾霾之下,教师拿着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照本宣科进行讲解,学生将理论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迟迟难以提高。考试时,只要题型稍微变化一些,他们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实验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最重要途径,高三实验化学整本教材都围绕实验展开,教师应当有效利用这些实验,促使学生在开展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应用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发展化学能力素养。

例如,实验化学专题三物质的检验与鉴别课题1“牙膏和火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开展探究性实验,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室内巡回走动,适时为学生进行解答,保证实验探究质量。

总之,当前高中化学教学普遍存在核心素养教学认识不足、教学理念落后的问题,这一方面与教师所采取的落后教学模式有关,另一方面也是现阶段化学核心素养教学研究经验不足所导致的。全体教学同行应当加强对化学核心素养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对核心素养教学的认识,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J].课程・教材・教法,2015.

[2]梁永平.化W科学理解的基本视角及其核心观念[J].化学教育,2011.

[3]毕华林.化学教学设计:任务、策略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冯忠良,冯姬.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6]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第6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化学;教学设计

在教育部2014年3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在核心素养推进过程中,我国采取部分融合的方式,将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统一起来,由核心素养指导各个学科的育人目标设置、教学与评价等,使各课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因此,许多符合时展的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纷纷涌现出来,如情境教学法、共同体学习等,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学习的依据。无论怎样,核心素养时代的教学一定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去研究,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探讨,服务于“以人为本”教育目标的教学。

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分析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从逻辑关系上说,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小部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学习,需要建立“宏观—微观”认知主线,建立“结构—性质”的认识观念,在已有知识基础或认知经验上进行知识建构,从明确感知出发进行探究得出结论[2]。由此构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十个要素在教学设计中的关系。如图1所示:在宏观上辨识物质相对比较容易,但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是从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还要从微观结构差异认识物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观念;观察现象相对比较容易,可是要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认识化学反应的规律,利用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则是更进一步的核心素养要求;而从宏观辨识到微观探析、从现象观察到规律认知的递进过程中,需要利用变化观念、平衡思想认识物质的变化、微粒的守恒,需要通过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去验证物质的性质、推测反应的现象。但仅有这些仍然是“学科本位”的教育观念,还应该在“润物细无声”中进一步提升,使学生在价值观上树立科学态度,提升社会责任感,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在实处。因此,化学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宏观辨识。

2中职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经过对本校护理专业181名新生进行学习情况调研,得出以下数据:在书写化学式方面,有70%的同学不能正确写出H2SO4、CaCO3等简单的化学式,有80%的同学不知道食盐的主要成分为NaCl;在初中阶段的实验方面,有11.6%的同学从没做过实验,也有11.6%的同学只做过一次实验;在学习习惯方面,只有6.63%的同学会经常预习,只有4.97%的同学会经常及时复习;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面,如图2所示,还是有较多同学喜欢听老师讲解,配合独立思考,只有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主动参与探究、合作学习。调研结果显示:中职生的化学基础普遍较为薄弱,甚至不能用化学符号描述常见物质及变化;有些同学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其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得不到锻炼;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兴趣和自控能力;仍然习惯传统教学模式,对探究、合作学习缺乏尝试……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亟待提高。

3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探析

3.1教学内容:以创设情境为载体,提升思维能力

在素养为本的理念指导下,提倡教学内容从基于知识点设计转向情境设计,以真实的情境为土壤,在情境中发现问题的种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核心素养。化学课中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化学史、新闻报道、化学实验、社会生产实际、生活体验等,这些情境的创设无疑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学习兴趣。可是,情境教学绝不仅仅是给学生一时的兴趣,真正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升思维能力,需要教师根据学习特点设计值得探究的高水平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养。如学习溶液的酸碱性时,设置生活情境“走进厨房,了解碱面”这一主题:(1)碱面是碱吗?学生可通过观察得知碱面的成分为碳酸钠,再通过复习酸碱盐的知识得知碱面是一种盐;(2)碱面的酸碱性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入探究学习,通过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两种方式,均得出碳酸钠呈碱性的结论,从而进入溶液酸碱性和pH的深度学习;(3)既然碱面(碳酸钠)是一种盐,为什么会显碱性呢?引导学生从宏观视角转向微观视角,分析碳酸钠水溶液中分子和离子的变化,又引出了盐类的水解内容。因此,以生活内容为主题创设真实情境,动态生成三个循序渐进的问题,可以串联起溶液的酸碱性、pH、盐类的水解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锻炼了分析、综合、归纳等高阶思维能力,发展了多种核心素养。

3.2教学模式:以混合式教学为依托,促进自主学习

混合式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叠加,而是通过多种教育资源的系统融合,采用适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建构以实现学习效果最优化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关注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本文探索了运用“云班课”这一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混合式教学。如图3所示,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可以通过观看“资源”版块中的微课、动画、课件等进行预习或复习,并完成“活动”版块,如小组任务、问卷、头脑风暴、讨论、测试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完成情况掌握学习动态,为以学定教提供支撑。而且,线上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对课堂教学进行补充。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仍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教师在设计“资源”或“活动”时,应根据学情精心取材,对海量资源进行整合。学生看到的内容尽管是碎片化的,但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线上和线下的有机结合应体现出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课前阶段的“资源”和“活动”以“激趣”“温故知新”为主,注重问题导入,促进思维发展;课后复习阶段的设置要考虑重难点是否已经突破,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促进知识应用,提升核心素养。如学习渗透压时,课前预习阶段可以播放视频“淡水鱼放到海水里会怎样”,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为线下学习做好准备。而课后的复习阶段,可以设置让学生自己利用渗透压知识解释问题,比如为什么硫酸镁、柠檬酸镁等泄盐在肠内形成高渗溶液可以促进排泄,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发展科学态度。

3.3教学评价:以项目式作业为抓手,促进素养养成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方式是多元化的,应该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可以是课堂提问、随堂测试、资料的查阅和整理、思维导图的绘制、实验设计及操作、项目式作业等。本文探索了以项目式作业为抓手,促进学生素养养成。项目式作业是针对教学内容设计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任务,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自行计划、组织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在设计项目式作业时尽量面向真实情境,践行学以致用。项目式作业完成后,应通过教师点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教师也要关注过程,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如在学习完“化学键”后,设计项目式作业:搭建氯化钠晶体结构模型、氯化氢分子结构模型(见图4)。图4NaCl结构模型(左)和HCl结构模型(右)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模型搭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而且更深刻地认识了化学键的形成和本质,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以延伸,发展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再如学习完“氯及其化合物”后,设计项目式作业:制作洁厕灵与“84”消毒液不能混用的宣传海报(图5),并在家中进行宣讲。通过调研发现,98.91%的同学认为此项活动很有意义,84.78%的同学认为此项活动培养了科学态度,学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为现实世界和化学世界建立了有效联结。

4结束语

随着三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应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实施课堂转型,使中职课堂焕发勃勃生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祎玮,刘霞.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教学改革——基本模式、国际经验及启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47.

[2]沈旭东.普通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解图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1):41-44.

第7篇

[关键词]初中生化学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94

我国教育局越来越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程改革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心血,试图尽快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核心素养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的资本,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与能力,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而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因此教育部要求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化学学科而言,化学教师需要在对九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教W方式,使学生在化学学习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概念

有关国际组织对“素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这是课程学习的核心。素养是一个人能够面对生活以及工作中各种挑战的先决条件,而这个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在系统的课程教学引导下慢慢培养。由此引申到“核心素养”,它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所必备的最为关键的素养,也是一个人在未来发展中所应具有的素养。如果“素养”是一个人过好基本生活的必备条件,那么“核心素养”就是一个人想要达到优质生活的必备条件,它包含了自主思考、沟通等各个方面的能力。而我国教育部对于“核心素养”的含义也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认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国也有学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提出它是所有人应当具备的关键素养,是一个人在未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品格与能力。结合以上国际以及国内的观念,将之引申到初中化学学科,其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关键素养,是学生在长期的化学学习中掌握的解决问题的化学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替代性。

二、培养初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对策

既然化学核心素养是其他学科学习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化学教师需要充分重视化学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品格与能力,学会应用当前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化学思维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未来的工作中运用这种能力面对来自外界的不同挑战。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初中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教学中重视科学伦理的教育

科学伦理主要是指一个人需要在生活中承担应有的责任,不会因为一己私利而损害人类健康,而这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需要对其进行科学伦理教育,即不随意使用有害的化学物质伤害他人或大自然。例如,化学教师在讲到《硫酸》这一课题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某清华高材生用硫酸泼动物园里的狗熊,导致狗熊的皮肤受到严重腐蚀的例子。狗熊的皮肤本来就非常厚,但是硫酸竟然可以使之腐蚀,可见硫酸具有强大腐蚀性。通过这一例子,教师可以向学生证明硫酸这一特性,使他们对硫酸的认识从抽象变为具体,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对硫酸的特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前期的知识铺垫中,对学生进行科学伦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尊重生命,

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使化学服务于社会。

2.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化学思维

思维能力是指导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不同学科的学习形成的思维模式存在差异。对化学学科而言,其思维模式具有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从化学宏观、微观以及符号世界等不同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HCl与NH3反应,不仅表现出了宏观与微观世界的特征,而且还表现出了符号世界的特征。每一种化学物质的性质都不同,当然同类别的化学物质也不一定有相同的性质。因此,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需要从物质性质、化学反应等知识的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的化学思维,使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化学思维路线。例如,在学习某种物质的时候,能够从它的类别、组成以及结构等不同角度进行系统地认识,这就是认识物质的思维路线。此外,对于容易被忽略的物质特性,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某种特殊的角度开始认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化学思维的全面性。

3.设置问题情境进行教学

化学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置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运用当前所掌握的相关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引申至新知识的学习。因此为了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化学思维和合作能力,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根据课本内容设置与现实生活相近的问题情境。例如,化学教师讲到钙这一化学元素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又比如在讲到锌、碘这两种化学元素时,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患上甲状腺疾病以及侏儒症”,让学生运用当前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学会从物质的组成、结构等方面入手思考问题,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以及推理的空间,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在学习中认识钙、锌以及碘的组成、结构等方面的知识,获知缺钙极易导致骨质疏松,而缺锌容易导致侏儒症,缺碘容易患上甲状腺疾病,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与推理能力。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工作以及生活中同样不可或缺。

4.以实验探究方式开展教学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化学反应,而且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在记忆知识点的过程中容易混乱。针对这个问题,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的相关过程。例如,学习空气中的成分O2时,学生对这种随时接触到但却看不到的气体比较好奇,只是通过教师的口头阐述学生很难理解这种气体的属性。这时化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P和O2的反应,让学生直观反应现象,充分地了解O2这种气体的属性,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同时,还能在实验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总之,

为了在化学教学中实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重视科学伦理的教育,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形成美好的品德。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使他们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特定的化学思维模式,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以及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等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宝斌.核心素养培养:化学教学的应然追求――以“常见的碱”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2016,02(20):102-104.

[2]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关键能力[J]. 田卫兵 数理化学习.2016,04(01):90-92.

[3]史寒明.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在教学中培育合作能力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6,05(27):182-184.

第8篇

关键词:深度学习;核心素养;初中化学

深度学习,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深入探究具有一定深度的知识,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促进具有高阶思维的学习。化学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很多,都需要深度学习才能实现,教师要抓住深度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化学深度学习,以逐渐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一、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素养

化学中宏观的东西相对比较容易辨识,如物质形态、化学反应结果等,难的是要求学生观察和辨识某种物质的具体形态,并能从微观角度预测物质的结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化学反应中的微观现象,改变传统教学的不足。例如,在教学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时,关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仅凭教材中的论述显得不够直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大屏幕上将某一种物质进行不断放大。例如,先展示食盐,并将其放大到氯离子和钠离子的构成状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进而促进其对氯化钠的宏观和微观的认知,提高这方面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注重实验设计,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素养

学生要从量变和质变等角度了解物质的变化条件,并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存在的守恒定理。教师要想在深度学习中融入这项核心素养,需要通过一些直观的实验来落实。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关于“燃烧”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项实验,尝试探究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这项实验分别要在密闭容器和开放容器中进行。当测定完镁条燃烧之前的质量m1与燃烧之后的质量m2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密闭容器中m1=m2,而开放容器中m1<m2。以此为基础,教师再让学生结合燃烧的反应式进行思考,促进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为什么密闭的容器里的质量没有变化?开放容器中的化学反应有哪些变化?教师通过实验的设计引导学生,让他们思考化学实验中的变化与平衡现象。

三、通过问题引领,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学生要具备大胆假设并寻找证据开展推理的意识和能力,以此得出推理的正确与否,还要对化学模型的特点和意义展开探索。化学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的提高设计问题,让问题成为无形的领航员,使学生在对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核心素养。以沪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的教学为例,在讲解关于“制取氧气”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播放“加热氯酸钾以制取氧气”的实验视频,并提出一系列的思考问题:氧气应该怎么收集?只要加热氯酸钾,氧气就会生成吗?生成的氧气量与加热时间和温度是否有关系?学生在问题引领下开展深度学习,根据氧气的性质可以大胆推测收集的方法,与同学一起验证推理是否正确,利用小组同学的智慧进行资料查找、实验设计,构建实验模型,不断修正、完善自己的实验过程和手段,提升化学核心素养。

四、鼓励小组合作,培养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素养

小组合作是化学实验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合作,群策群力,设计实验、明确分工,遇到问题不是向老师求教,而是首先在本小组中展开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这样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就不断提高了。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准备两根长短不一的蜡烛,在密闭的容器中点燃,并让学生猜测哪一支蜡烛会最先熄灭。学生会在猜测后产生积极开展实验进行探究的欲望,教师再因势利导,将学生按照不同的猜想进行分组,展开实验进行验证,然后总结自己小组的观点和创新设计。

五、采用生活导入,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素养

第9篇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林崇德教授曾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或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所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满足个人终生发展、持续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而是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逐渐从以往的关注知识逐渐转向到关注能力上,这就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学科教育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的关键教学途径。而化学核心素养便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带有较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要是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对学生批判、推理、质疑以及创新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并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全面贯彻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今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就使这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使学生难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与化学学习积极性日益衰减,课堂参与度与配合度降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二)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步入高中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化学学习活动后,高考的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便会接踵而至。这就使许多秉承应试化教学思想的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化学书面成绩,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仅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感知化学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便会在夜以继日的枯燥学习中消磨殆尽,其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与增强。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广度与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严重加剧了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复杂程度,这便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化学书面成绩。而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中,便会提倡题海战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海量的题型练习而实现在考场中对相应题型的快速解答,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目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与质量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试题也得益于高中化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而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而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学生,在重复机械的习题练习中其思维能力便会受到局限,在应对综合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化学习题时,这部分学生便会因思维不活跃、不发散而出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等学习问题,其学习成绩也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进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轻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这就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进度慢为由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与限制。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与综合,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常会因基础不扎实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问题频出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与增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可通过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基础能力,奠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可能。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指出“铁丝生锈,苹果发黑”等常见的氧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何还原氧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已知的氧化与还原知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其次,在正式授课中,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便鼓励学生写出本实验的化学反应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站在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化学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全面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最后,则要鼓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与本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化学练习题目,以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二)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决定了高中化学必将服务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学本质。但由于高中化学的思维性相对较强,这就使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常会受到自身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影响而难以全面、深入体会与感知高中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化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投入化学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在为学生讲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引入纯碱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的化学本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作用与影响。

(三)强化实验教学活动组织,锻炼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基础的教学学科,因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成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限制,而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教学认知。这就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学习中很少有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而出现化学学习效率下滑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打击,进而严重限制与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在有效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过程,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在有效开阔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与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深化学生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学习活动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以此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实验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验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学习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