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0:45: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电工专业知识技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随着电力应用领域的扩展,电力技术的深入研发,中级的电力维修已经难以满足现行的运行需要,为此应立足社会的基本需求,侧重需求量较大的高级维修人才高级维修人才是在中级维修人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二者具有一定的继承关系高级维修电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原有中级知识与技能的拓展和延伸,它所涉及的知识理解更深刻,实践技能更突出,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的状况,提高电力维修的质量高级维修电工的培养既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未来人才培养的一种趋势,而高级维修电工,关键在于知识和技能的灌输。
1高级维修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特点
高级维修电工的培养之所以成为现行的一种趋势,主要是因为它涉及的领域更适合目前的发展需求近几年在经济和知识的引导下逐渐出现了新的应用技术手段,比如高层建筑中大量应用电梯工业生产普遍采用自动化批量生产彳也质勘探土建工程充分运用数字勘探技术,等等而高级维修电工的专业知识为了适应上述变化及时进行了更新更新之后的学习范围涵盖电力半导体、特种电机、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可编程控制器(PLC)、变频器、数字机床控制系统、电梯控制系统及部分新的机械知识这就及时填补了新技术维修领域的空白。
2高级维修电工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结构分析
高级维修电工知识具有实时性和适应性,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科学知识结构,但是并不完善表现在高级维修电工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多种理论的学习增加了学习的难度这种理论的广泛掌握并不是随意的、自发的通常来说可以归结为三点重要内容,即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的结合和应用。
第一,可编程控制器(PLC)的核心是微机控制技术,就是运用微机加上外围电路设计制造的一个简单易用的、用户可二次编程开发的电器产品这种技术的应用实例主要是高层建筑必备的电梯,专业人员通过实现电梯的自动化程序人为进行二次的指令操作,比如升梯、降梯等,就可以实现电梯对人们的基本服务电梯的运作服务离不开人工的主动操作,但是基本原理则是微机控制技术二者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电梯的正常运行。
第二,变频器的核心也是微机控制技术,就是运用微机+电力半导体器件+脉宽调制控制理论设计制造的一个简单易用的调速电器此外激控系统中的伺服控制器同样是用微机+电力半导体器件+脉宽调制控制+闭环控制理论设计制造的一个简单易用的调速控制电器,与变频器知识是相通的,一些厂家的部分变频器就具有伺服控制器的一些功能除了上述介绍的变频器、伺服控制器以外,微机控制技术还体现在最新研发的调速产品和调速系统等。
第三,以上的各种技术应用的前提依据是自动控制理论。只有认真对该理论进行学习和掌握,才能进行变频器等仪器的制作设计只有对该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在后期的维修中依据参数的变化和参数的调整判断具体的故障点,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低经济损失所以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是对高级维修电工的基本要求要想在工作中实现电力故障的准确判断甩力故障的及时排除提高基本业务能力应该对理论进行充分的学习。
3高级维修电工专业知识技能要求
理论指导实践高级维修电工的知识技能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而有所突破走工为了更好地解决当前设备和仪器的电力故障问题应该对理论进行深入的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灵活地应用理论,必要时可以进行相应的实践创新高素质的维修人员应该在最短的时间期限内,以最简单的设备支撑最低廉的维修资金实现故障的清除工作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高级维修电工必须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机学基础等高难度知识技能。只有充分地掌握这些技能,才能在出现电力故障的情况下迅速了解出现故障的原因所在,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出现故障的准确位置,才能在省时省力的情况下,快速解决故障,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所以,作为新时展下的电工应该不断学习和具备以上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4结语
关键词:电工基础;能力目标;理实一体;
作者简介:芦晶(1964-),女,河北滦县人,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75-0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以技能型、技术型为目标也成为职业教育的特色。围绕着这一特色,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开展了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其显著特征是任务引领、过程导向、学做一体、理实结合,进一步强化了技能训练,提高了教学效果,这无疑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的电工基础课怎样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在专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定作了如下试点实践和探索。
一、确立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职业分析确立电工基础课程相关的专业能力,如图1。
(1)电路基本规律的理解能力,包括电路、电路基本变量,即对电流、电压、功率的深刻理解;对电路的基本规律基尔霍夫定理的理解和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能力。
(2)识、读图能力,理解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的关系,由电路图到实际电路的实施。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相互转化能力。
(3)使用仪器、仪表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常用仪表能力。如电流表、电压表、万用表、功率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训练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手册、图表的能力。
(4)查阅资料能力,在完成项目过程中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学会怎样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与人合作能力,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形式,在学生分组完成课程项目任务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养成与人合作的协作精神。
二、确立课程内容
高职电工基础课程现行教材很多,依据本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重构课程内容是进行能力目标培养的首要任务。依据专业能力目标及后续课程分析,把电工基础课程主要内容确定为六个项目载体,如表1所示。
通过这六个项目的学习和训练不仅理解了电功基础理论,而且培养了他们对理论的使用能力,而这种实际应用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比如项目1,简单照明线路的规划与搭接,使学生从最简单的直流照明电路入手理解实际电路和电路模型的概念,从而理解建立电路模型进行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然后通过电路测试进一步掌握电流、电压、电位、电功、电功率等电路变量的概念及在实际电路中的应用。最后通过电路规划和测量理解电路的基本规律基尔霍夫定律。在规划和搭接简单照明电路的同时使学生理解电路变量电流、电压、电功率的作用及其测量。这样以实际工作项目为载体,既使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理论内容,又强化了知识的应用性。这里的项目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校实训条件灵活选取,重在体现学以致用的理念,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为什么学”。
三、确立教学方法
电工基础课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应为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任务先导”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学”,然后“知识链接”使学生理解基本理论,最后“任务完成”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的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日光灯电路的安装及测试项目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通过项目的引入使学生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包括正弦量的三要素以及正弦交流电压、电流的特点和测量。(2)通过图2所示日光灯电路的搭接及电压的测量,学生直观的看到镇流器上的电压加灯管上电压并不等于电源电压,为什么?带着疑问给学生讲解正弦交流电的计算,引入相量简化计算就很好理解了。(3)把相量计算的方法应用到最简单的电路,自然就是单一参数的电阻、电感、电容电路。随着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分析日光灯电路的测量结果就不难理解了。(4)进一步计算和测量日光灯电路的功率和功率因数,通过分析和实验自然就找到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这样把比较抽象的相量计算与实验紧密结合,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的理论难以理解,而是积极的寻找实验现象的理论根源,变被动为主动学习。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巩固,还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促进技能的形成。
通过课堂上边授课边实验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容为一体。如讲功率因数的提高时,学生搭接完成日光灯电路后,可以直接用功率因数表测量电路的功率因数,得到结果后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功率因数这样低?引导学生分析感性负载功率因数低的原因,是电压超前电流的角度太大,然后分析如何提高功率因数?自然是给负载并联电容。那么并联多大的电容好呢?取不同容量的电容并联在负载上请同学们测量不同情况下的功率因数。那么并联电容的大小与功率因数高低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如何计算并联合适的电容的方法。这样学习学生受到的启发和印象都很深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得到很大提高。总之,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直观性强、有说服力,对高职学生而言易于接受和理解,掌握知识既灵活又牢固,使多项专业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四、改革考核方法
电工基础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专业技术基础课,一方面要为今后就业奠定良好的操作技能基础,另一方面还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采取独立的理论考核和分组的实践综合考核各占50%的模式。独立的理论考核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方式,考试内容是必备的理论知识。传统考试方法学生比较熟悉,教师便于操作,成绩易于量化,便于学生总结和加深学习的理论知识。其缺点是理论与实践脱节,易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往往造成高分低能的不客观情况,很难反映出学生的应用和创新等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单一使用这样的方式考核有失偏颇,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养成。而分组的实践综合考核,是将考核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自查表和教师对学生个人评价表(如表2所示)两种形式去考核、衡量、评价,把课程目标融入到考核评价当中去。它将是教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考察,也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每个环节中的表现进行反思的训练,这种评价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润物无声地获得提高。通过“工作任务”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技能知识的掌握,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等诸多方面作出评价。
两年来,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试点实践,证明新的教学体系和训练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也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通用能力,而这也正是企业对员工最重要的素质要求。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课程教学改革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室内设计;顶岗实习;远程指导
中图分类号:TU238+.2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1-
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办学是职业教育的特点,教育部要求职业院校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教学模式正被高职学院大力推行,结合我院室内设计专业开展的顶岗实习工作,就远程指导软件的功能特点进行论述。
1.现有远程指导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2.对策
应该针对于顶岗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制或开发一套有针对性的顶岗实习远程辅导软件平台。以现代软件平台化的教学方式取代传统的顶岗实习指导方式。
软件平台的主要功能及意义:
(1)用户登录系统,能够记录学生用户和教师用户的在线时间和活动情况。
(2)实时聊天功能(基于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多终端通讯功能):
通过软件的实时沟通能力,能够让学生及时和学校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取得联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包括文字、语音、视频等沟通方式)。
(3)远程协助功能、意义:能够让指导老师方便快捷的指导学生的学习。
3.远程指导软件平台功能特点
(1)电子课堂――能够让教师方便的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让指导教师快速将问题和解决方法汇总,上传至问题解决方式共享资源库中。
(2)自动整理解决方法的功能:将教师提交的文字,图片进行自动话顺序整理,同时能够允许教师插入录制的视频,让教师能够方便的对解决问题的方式做出整理。分享到资源库中。
(3)问题解决方式共享资源库――针对频繁出现的一些问题,让教师将解决的方法迅速的整理成为文件,共享到常见问题解决共享资源库上。当再次出现相同问题时,学生能够及时搜索到该问题的解决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搜索功能――让学生在共享资源库中能迅速找到自己遇到的问题,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6)建立基于软件平台的实习成绩评价体系――在软件平台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登录状态和提出问题、参与问题、回答问题的实际情况做出动态评价系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在顶岗实习远程指导中的收获。
(7)教师指导效果动态评估系统――A.在软件中加入辅导效果评价功能模块,让学生针对教师的教学辅导做出评价,对教师的实际辅导情况有一个实时的回馈,方便教师改进辅导方法、跟进辅导进度。B.加入教学工作量统计功能,让学校可以根据远程指导的数据计算出教师的工作量。(建议学院对于顶岗实习指导的工作量做一个下限标准,但不设上限,鼓励教师更好的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实习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电工电子技能竞赛对中职专业教学的促进作用从多年一线职业教育积累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出发,结合本校电工电子专业发展程度,参照国家省市级电工电子技能大赛的模式及考察要点,在本校内发展本专业内的阶段性技能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为中职电工电子专业师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对形成全校范围内的积极进取的工作学习氛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照省市级电工电子专业技能竞赛的模式,在校内技能竞赛中设立教师组与学生组,设立个人、团体、优秀指导教师奖项,教师得奖信息用作评优依据,学生得奖信息如档案,推荐就业。激励本专业师生形成你追我赶的“竞赛style”。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专业技能水平,教师本身的专业技能也在敩学相长中得到长足的进步。在近两年的省市各级技能比赛中,本校电工电子专业个人及团体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技术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及综合能力随之提升。作为中职学校的电工电子专业学生来讲,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与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是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的基本要求,同时对自身灵活择业做好了的充分保障。
二、推动电工电子专业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技能训练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转变。
中职学校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教师重理论教学,轻技能指导;学生重理论考试,轻实际技能。这些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培养的中职学生无法成为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技能训练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要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以致用,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面向企业,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三、推动了教学内容的改革
各级电工电子技能竞赛的竞赛项目紧密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行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单位紧缺急需的岗位技能。随着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规化,电工电子技能竞赛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导向目标。职业技能竞赛对我校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技能竞赛的竞赛项目,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对专业教学方向的要求和社会对职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如2011年河北省省级技能大赛的电子产品组转调试等竞赛项目,都是企业用人单位紧缺急需的岗位技能。
我校电工电子专业以此为契机,在积极进行校内技能竞赛、争相参加省市级技能竞赛、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调整课程的设置,加强实训针对性,达到培养适应时展的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如电子电工、数控车工专业理论与实训实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改革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以致用。职业学校以技能比赛为引领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需提高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需要进行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化,科学合理组织教学。通过调研,了解行业需求,把专业的教学与企业、行业的要求、规范保持高度的一致,把企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来,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四、推动双师型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
为保证每次竞赛的顺利实施,卓有成效,我校将每次竞赛都当成一项严谨的工作任务。指导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学习、调研、实践。同时积极采取措施,组建竞赛校企合作师资团队,实行校企资源共享,加强经验总结交流,共同指导培训学生。如我校与企业加强交流合作,教师与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参加实训,师生共同学习提高,企业专家到实训基地实施指导、交流。参加每次技能大赛,也是同类各级学校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达到找出差距、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学习目的。
五、推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电工电子技能竞赛对学生评价标准中既有对基本理论的考核(占20%),又有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考核(占80%);既注重过程的考核,又注重结果的考核;既有单独任务考核(分角色完成各自任务),又有团队配合考核(三人一组相互配合完成交易)。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的全面考核,知识与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主;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采用等级评分制。
六、推动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充实
以全国省市级电工电子技能大赛为引领,以实训基地建设为载体,带动电工电子专业建设和发展,提高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根据电工电子专业大赛的技术文件中规定的比赛项目和内容要求,结合大赛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补充完善实训基地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在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教师培训,满足比赛和教学要求。
七、结语: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东莞 523808)
摘要:我国智能建筑市场及房地产行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拉动了对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以培养楼宇工程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应用性人才为目标,积极推动实体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在学院的支持下,该专业与东莞电信合作,开设“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以市场为依托,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进行校内外双顶岗,为学生提供电信网络方面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校企合作定向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144-03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的发展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是多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把建筑、电子、自控、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优化为一个整体,使楼宇的使用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等优势。楼宇智能化行业涉及的专业多,配套产品和技术繁杂,且产品更新换代迅速,具体可分为楼宇机电设备及其自动化系统(BAS)、消防自动化系统(FAS)、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SAS)、通讯自动化系统(CAS)、管理自动化系统(MAS)、智能家居系统(HAS)等几大领域。因此,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对从业人员要求很高。目前,在我国的楼宇智能化及设施管理技术岗位中,人才建设尚不到位,高素质的智能建筑及设施管理专门人才需求缺口较大,经过智能建筑设备生产或安装企业培训的施工及管理人员也只有少数。
东莞市的城建和智能化小区的建设,特别是酒店、商场、交通枢纽、体育场馆、高档智能住宅区等的建设水平,一直走在珠三角地区的前列,其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一直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对技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在2012年开设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在现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及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框架下培养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此专业的开设填补了东莞本土楼宇智能化高素质技能和管理人才培养的空白,对于东莞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
在大部分院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在原有建筑技术类专业的基础上衍生发展出来的,在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偏少、实践教学偏弱的现象。其毕业生无法适应在智能楼宇系统集成公司、各子系统专业公司从事电气、消防、安防、楼宇自动化、综合布线等子系统的设计、产品选型、安装调试等工作,更难以适应在智能楼宇产品生产专业公司从事性能测试、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工作。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应用类(如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单片机技术、智能卡技术等)和工程类(如建筑工程制图、安全防范系统工程、通信工程、楼宇智能化技术与工程等)。学院积极开设课证相融课程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利用现有良好的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实训室条件有所侧重地开设此专业,除了有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作保障外,还引入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了解行业信息、扩展就业的渠道,以市场为依托,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育资源。为了推动实体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伙伴关系并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协议,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训。产教结合的深入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实现校企协同创新、与时俱进,使专业朝着 “智能大厦群”、“智能街区”、“智能化城市”方向发展。
东莞电信定向培养模式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协议书,学院与东莞电信以长期校企合作伙伴关系的身份发挥各自优势,展开全面合作,以校企合作办学的形式设立“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按照企业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以产学合作、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模式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共同推动东莞经济社会发展。“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在每年10月份启动,培养的对象包括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方式以校内相关课程为基础,开展专题讲座、认知实习和校内顶岗实习,最后是为期16周的东莞电信顶岗实习,如图1所示。
校内相关的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系统地掌握通信网络、综合布线、通信工程基础,能较为熟练地使用一些常用仪表及相关的测量仪器,为进入“定向班”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及实际操作能力。
东莞电信的工程师和培训师以基准岗位任职条件所需的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初步了解电信网络及其设备相关理论知识,网络维护、资源调度的基本方法及规范,接入网末梢线缆及网络终端设施维护相关理论知识,接入网末梢线缆及网络终端设施维护、查障、检修基本方法及规范等。
认知实习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东莞电信,深入实际,认真观察,获取直接的经验知识,在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工程实例“零距离”的教学目的。在认知实习的过程中,定向班的学生同时进行校内顶岗,主要岗位职责包括校园通信网络的配置和管理,安防系统的网络维护等。专题讲座、认知实习和校内顶岗为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要求、更好地融入工作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电信顶岗实习的岗位安排主要是装维工程师和客户工程师。装维工程师的基准岗位职责包括客户线路及终端的装维服务,承担从最后一个分线盒到客户的线路及其终端设备(如光网升级、宽带调制解调器、互联网视听业务机顶盒等)的装、拆、移、修和日常基础维护等工作,落实客户申告障碍(含公共电话)的查修及用户引入线整修,响应客户需求,开展日常沟通、技术咨询及上门服务,末梢设施和线路的日常维护,承担管辖范围区内末梢设施和线路的日常维护、巡查、整治优化及修障工作,以及公话终端(含话亭)的日常维护、清洁工作,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确保末梢设施线路装维人员的安全。客户工程师的基准岗位职责包括接应客户的售前、售中、售后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与客户进行日常沟通协调,承接、分解政企客户的服务需求,协调制定网络技术方面的解决方案,落实全程管控、异常处理及信息交互等组织工作。
“定向班”学生以正式工作人员的身份和学徒制的形式在不同镇区分公司的驻点进行顶岗实习。不因实习生身份而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严格遵守东莞电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积极争取、努力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从小事做起,向有经验的同事虚心求教,尽快适应工作环境,不断寻找自身差距,拓展知识面。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能找出自身状况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差距,并在以后的学习中及时补充相关知识,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学评价
针对“定向班”的不同培养阶段,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综合能力,健全学生评价体系,不过分强调结果,追求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学习校内课程“通信网络与综合布线”是学生进入“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的首要条件,只有通过此门课程的考核才能参加“定向班”。参加专题讲座和认知实习是学生们进入电信顶岗实习阶段的必要条件,此阶段采用相关理论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双顶岗实习期间,需完成装维服务质量、日常维护质量和达到客户响应及时率等,并通过企业的评价标准、考核制度以及“师傅”对“学徒”打分的形式,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服务意识、沟通能力等多元角度的评价。
每年约80人参加“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约70%学生毕业后继续留在东莞电信并在原实习岗位工作。“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受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好评。当然,“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也存一些问题,如校内相关实践设备没有配套使用电信的设备和工具,学生在顶岗时需要更长的时间适应;因不同镇区公司驻点不同,学生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不同,进而导致学生接受评价的标准存在差异等等。通过建立各种反馈通道,将采集、分析和汇总的信息予以反馈,不断提高定向班的教学质量,优化培养模式,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更好地发展,成为高职教学的生命线。
结语
“东莞电信定向培养班”是一个成功的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职业技能,还注重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东莞电信“零距离”上岗奠定基础。东莞电信定向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稳步提高,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对提升办学水平,实现长期的、共建共赢的校企合作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李龙根,贺定修,范明明.高职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1(3):59-60.
[3]杨润丰,高爽,王志兵.高职《高频电子技术》课程工学结合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30-32.
[4]贺定修,杨洋,朱彩莲,肖霞.高职实训课程建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0(4):164-166.
【关键词】创新能力 ; 实践能力 ; 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35-01
实践创新是理论联系实践的体现,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活动。电气工程专业与实际联系密切,综合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社会实践能力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它既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人才需求进一步加大。在信息化的今天,生产单位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高校实施实践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工科院校的多数学生毕业到企业后实践能力较差,要经过各用人单位的长时间培训才能逐步成长为应用型的高级工程人员。
为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关键在于改善我国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必须改变学生考核方式,加大实践知识的考核力度,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的学习观念,因此相应的学习平台必须及时跟进,架起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桥梁,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其措施在于建立开放式电气电子实验室,构建新型实验内容和方法,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理论知识[1][2]。
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有效、自主的实验环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可以增加实验室建设经费,改变实验室现状,建立开放式电气电子实验室,“开放”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时间上定时开放和预约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实验时间;另一方面是实验内容开放,除了课程要求的实验内容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爱好选择做其它的实验项目,还可以参加一些教师的科研活动,接触一些科研课题,也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创意、思考带到实验室来。
其次,充分利用实验室和校园网资源,为开放式实验服务,建立24小时开放的开放式实验室网站,制作网上实验教学预约和预习系统,将同学和指导教师撰写的文档、收集的各种文献资料、制作成品及设计经验等有关资料统一上传到专用的FTP,通过局域网实现资源共享,以便更好地互相联络与实验交流。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专业老师的指导,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验验证遇到困难时,老师的精心指导会让学生学习更上一层楼。因此,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形成适应电气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至关重要。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导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导师组应由基础课教师和研究方向相近的专业课教师组成,以集体智慧拓宽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导师组”强调集思广益,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实现优势互补,为学生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塑造一支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导师队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3.加强学术交流
有输入才会有输出,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不断开拓知识来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路的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是产生高质量学位论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
(1)学术报告会的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传道授业,介绍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新思想、新信息、新动态、通过不同导师之间、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互相学习及不同专业的学生生源交叉,从而协助导师在新的研究领域拓展,为创新型人才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不同背景的师生通过参与活动、进行相互交流和借鉴,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使视野不断开阔、思维不断拓展;通过参加学术报告会,使学生能够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沟通表达能力,拓宽其知识面。
(2)研讨会的形式。首先确定研讨会主题,其次学生个人或分成小组研讨,最后集体进行研讨,研讨会应定期举行,每次围绕一个主题。在讨论会前,导师根据各专业培养方案,选择某一个学科的前沿问题作为研讨会主题,并指定相关的书籍及资料,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并查询与研讨会主题紧密相关的国内外最新文献和资料,了解前任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研究动态,然后集中组织讨论。所有参与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可随时提问、质疑,相互切磋、交流。相应学科的导师则从旁指点,以更深的理论和更前沿的学术视野,启迪学生作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二、以企业需求为核心,提供学生社会实践平台
1.建立校外合作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建设直接关系到实习教学的质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基本上以理论为主,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没有理性的认识的现状,一方面组织低年级学生到电力系统相关单位实地考察和培训,加深其对课堂上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一方面组织低年级的大学生到变电站、电网公司等电力系统相关单位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深刻理解电力生产、传输、分配等过程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等。这种模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其知识面,使其了解与实践更多的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纸上得来终觉浅、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到电力部门进行再生产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加深理解,使理论与实践得到良好的结合。
2.建立创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产学研合作狭义的概念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面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广义的概念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
三、小结
针对目前电气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结构和学术交流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的措施,同时为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应为其建立固定而有效的校外合作实习基地和创新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从而有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订单教育 电工专业 教学模式
“订单教育”是学校与企业之间所商定的人才培养协议,是学校与企业针对社会需求共同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学生就业等方面合作的一种培养模式。“订单教育”开辟了当前职业教育的新思路,促使学校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不断完善教学设施。为了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更好地就业,“订单教育”已愈来愈被中职学校广泛接受。近几年,学校密切联系三门核电站建设单位、浙江星星集团等企业,先后与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三门核电工程施工总承包部等企业签订了“订单教育”协议,并按协议招收了核电电工、电气技术等专业订单班学生,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育部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转变中职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促使教育与就业零距离对接。中职学校应该在“订单教育”协议总体要求下,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下面以学校电工专业教学为例做如下探讨。
一、“订单教育”背景下中职电工专业教学理念
“订单教育”作为一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些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不能适应“订单教育”的要求。因此作为订单班的任课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与订单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
1.注重实践
由于部分中职学生对电工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学中应弱化理论知识教学,注重电工专业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基本理论指导下加强技能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电工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由于部分中职学生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将电工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师生双方共同在电工实训场所进行边教、边学、边做,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实训场所应既有真实的生产,又整合学习功能的实训设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为一体。
2.贴近生产实际,服务工作岗位需要
电工专业知识教学要密切与日常生活、生产相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实用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电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学校核电电工订单班学生在学校系统学习过程中,不定期下企业学习,熟悉企业生产流程,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信心。学生在实习期间及进入企业工作后,就能更快地将课堂上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
二、“订单教育”背景下中职电工专业教学目标
“订单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是由校企双方共同商定的,是同未来的岗位要求和专业发展能力需要相适应的,具有特殊性和较强的针对性。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是任课教师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依据,任课教师拟定的教学进度计划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电工专业订单班教学的总体目标应是: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需的电工专业理论知识。通过电工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电工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就业所必需的电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较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订单教育”背景下中职电工专业教学模式
为了完成“订单教育”的任务,学校要求任课教师按订单协议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1.深化“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订单班应该重点构建其培养模式,将电工专业教学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将电工专业课程设置与工作岗位相联系,继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做到教学与企业生产“零距离”接轨,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用工保证。
第一年通过校内“先动手、后理论、做中学”的教学模式进行学习和训练,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通过维修电工初级工的考核;第二年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技能,通过校内实训基地训练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实习,实现校内实训、校外教学实习交替进行,有机互补,提高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维修电工中级工的考核;第三年主要培养学生的专门化技能,开展以企业岗位生产任务为内容的训练,以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平台,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维修电工高级工的水平。学生通过三年的培养,能较好地达到企业所要求的岗位适应能力,顺利通过校企共同考核。如学校2010级核电电工、电气技术等班级学生已经在三门核电站建设单位、浙江星星集团等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受到了所在企业的好评。
2.实施项目教学法,实现“先动手、后理论、做中学”教学模式
根据“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基于工作过程”为指导思想,实施项目教学方法。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将电工专业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都以真实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或案例为学习情境,按照完成真实工作任务的步骤,重组教学内容,编排教学过程。每个学习项目教学过程的基本模式为:学习情境描述相关知识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布置工作任务相关技能教学(一体化教室或实训现场操作演示教学)小组讨论(制订工作计划、小组分工)完成生产性实训任务(实训车间,技能训练+自主学习)考核评价(自评、互评、教师评)拓展知识教学拓展技能教学。同时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以生产过程真实任务为实训项目,制定实训项目工作单,确保学生在实训中高质量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实现专业教学与生产工作任务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这样使整个教学过程在职业行动及多样性的思维操作中完成,同时也更接近未来工作的真实情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率。
3.内培外引,校企共同参与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培养一批集理论水平高、实践动手能力强、教学能力强于一身,具有创新精神的电工专业教师,学校可以选送部分教师到相关企业接受电工专业的技能学习和培训,如学校派遣了多名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以及到三门核电站、江苏田湾核电站等相关企业进行培训,也可以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来校教学,如三门核电站建设单位等企业安排技术人员来校对订单班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这样整个教师队伍结构就更加合理。通过培养与引进,形成一支教学业务精湛、专业技术熟练、科研能力强、梯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实现教师专业能力与企业的职业技术岗位能力相适应。
4.构建电工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校本教材
学校对电工专业课程的开设,除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专业教学计划外,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和本专业岗位实际需要,同时在“订单教育”背景下,主体专业增设了单片机、机床排故、维修电工、工厂供电等课程,还组织电工专业教师编写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的校本教材,如已经编写了电工基础、内线施工、传感器原理与制作等校本教材。按照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要求,结合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以学校教师为主,县内有关行业专家和多家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共同开发了《工厂供电》《PLC技术及应用》《维修电工基础》等3本核心课程教材,已与浙江科技出版社联系出版,还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维修电工考证教程《实用安装电工》等校本教材已编写好初稿。
5.校企共建电工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对学生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必备条件,也是学校办出特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建设。作为学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的窗口,学校在现有的国家级电工电子及自动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并积极探索和完善以场地、设备、技术以及资金为纽带的校企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建设模式,通过学校独建和与企业合建等多种形式,逐步建成了集教学、生产、科研、培训、技能鉴定五位一体的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能力强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各相关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基地的规划、设计和建造,如学校与相关企业联合制造了电工实训台、电子装配实训台、高低压配电控制柜等实训设备。不断增强实训基地的实训功能和服务能力,使实训基地建设具有基础性和超前性,让学生更好掌握企业的生产流程及要求,适应企业需要,使学生能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择不同的实训场所。学校要继续拓展与校外企业的联系,选择技术实力强、管理水平高、设备先进、产品品种全、技术力量强的有关企业作为本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之成为专业教师“产、学、研”平台,为学生下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订单教育”要求学校招生与就业同步,按照企业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组织教学,探索有效的中职电工专业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3).
[2]杨广斌.对“订单培养”模式的初步探索[J].职教通讯,2006(6).
关键词:电子电工;教学改革;教学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056-02
电子电工是一门理论性较强,实践性也较强的基础理论课,授课教师一定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优化授课课堂结构,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从本质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呢?这是所有电子电工教师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应该潜心研究的课题。
一、搞好电子电工专业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
1.改革课堂,理念先行。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专业教师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讲透理论入手,从强化技能训练的角度迈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电子电工专业教师要加强自身对电子和电工专业的学科知识的研究与学习,每一个专业教师在学习专业知识时,一定要注意对经验的积累,还要不断地学习一些新技能、新工艺,既要不断地学习其他学科的先进教学方法,又要重视时新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学习。每一个专业教师都应该争取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观摩示范课,从而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教师还应该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多搜集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着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尽管教无定法,每一位电子电工教师还是需要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40分钟时间的有效利用率,教师可以采用分模块教学法,使自己的教学目标明确,操作过程简单易学,便于学生对各科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分块儿教学也有利于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时间和进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基本功的熟练程度。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教师还可以先进行理论讲授,让学生先从理论上了解其原理,再进行当堂训练,通过训练巩固所学知识,再经过实践检验所学,并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电子电工的考核评价机制应该形式多样,在专业理论课的授课中以笔试为主,在实验课的评价机制中,着重规范学生的实验技能,对于实习课的评价机制,教师更应该从教学技能上加以把控。上述三种不同的考核方式有利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开展,从而起到重点突出的作用。笔者还建议学校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尝试运用技能考核,以适就社会对学生的不同需求。
二、优化电子电工专业的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电子电工教师要切实处理好传授专业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关系,突出课堂教学的效果,既要强调基本理论,又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融教学与实践于一体,强调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实践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又要强调理论的指导。电子电工专业的实验比较多,教师需要监督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也要认真完成实验操作,并如实地记录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报告,做好实验分析。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对实验故障加以分析及处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自己的实践中得到正确的理论。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随着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教育手段的改进,电子电工教学也就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不断延展教学空间,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多媒体技术融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更直观地展示了电子电工的微电子集成器。
三、电子电工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调整
1.电子电工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求知的欲望,笔者从课外辅导入手,通过各种形式的电子电工兴趣小组,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还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与电子电工专业相关的杂志、报刊和新闻,了解该专业的特点,明确其发展前景,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各类社会实践也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手段。
2.电子电工教师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习来不得半点儿虚假,在电子电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习惯,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对排除困难的方法,使其形成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
关键词:维修电工;三阶段训练;探索
中图分类号:GT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212-02
1 “三阶段训练法”的提出
针对上述问题,2003年9月,我们学校电工专业制订并实施了专业技能的“三阶段训练法”。在制订具体方案时,我们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四个方面:①电工专业的教学大纲;②国家技能鉴定指南有关章节;③东莞市对维修电工专业职校生的技术要求。④结合本校电工专业的教学资源配备实际情况,我们把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分成八个母模块,它们分别是:一、安全用电;二、电工工具及仪表;三、相关知识;四、室内线路;五、电子;六、电动机;七、电力拖动;八、机床线路。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个项目。按照三年制职校电工专业的教学计划(电工、机电、机械制造、数控专业第一学期专业课有《电工技术》;第二学期专业课有《电子技术》、《电工仪表》;第三学期专业课有《电力拖动》),充分考虑“三阶段训练法”的可操作性,我们把维修电工技能训练分成三个阶段,规定每学期为一个阶段。第四学期后半段一般为下单位生产实习,不安排校内实训。详见下表1。
表1中的内容以项目为基本单位,分解到三个阶段中。前二个阶段重点为专业技能基本素质训练阶段,通过这二个阶段的实训,使电工专业的学生能全面、熟练地掌握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为此后技能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后一个阶段为技能提高阶段,重点为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的训练。按其所设置的技能训练内容,到第三阶段,所学的内容达到中级工水平,即学生在第三学期结束时,成绩合格的可以参加中级工的等级技术鉴定。
2 结构分析
(1)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共设置了八个母模块,二十六个项目,其训练内容紧紧抓住维修电工的技能要点,包括了历年来等级技能鉴定的各知识点与技能点,每个项目均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既有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又有综合技能的训练提高,构建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技能训练体系。
(2)该方法分阶段设置,备阶段在安排内容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并紧密结合教学计划,充分考虑理论知识的教学进度和相应学科的授课时间。符合职业学校的教学规律。
(3)在测评技能训练成绩时,模拟国家技能鉴定中心的考试方法,试题难易程度相对稳定,每一阶段可选择的测评课题均在两个以上(带为备选)。
(1)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充分考虑了以下三点:①要求学生毕业前达到国家技能签定中心的中级维修电工的标准。②满足本地区用人单位对维修电工专业毕业生提出的知识技能要求。③为该专业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3 实践后经验总结
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我们认为维修电工技能“三阶段训练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1)激发了学生学专业知识的兴趣。以往,一年级学生在上专业基础课时,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所学知识得不到运用,学生对专业知识兴趣不浓,理解不深。而当开始上技能训练课时,要用到的理论知识又已淡忘,训练效果不甚理想。“三阶段训练法”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方法。学生一进校,就既学理论知识,又学操作技能,理论与实践始终密切结合,相互促进。在每个阶段中,我们都设置了两类项目,一类是基本技能,另一类是产品或者服务。例如第一阶段,1、2、3、7、8、9等项目属基本技能。5、6等项目属服务,9、10、11等项目属产品,当学生练习基本技能感到枯燥的时候,教师就让他们练习产品或者服务项目。由于产品或者服务是一种看得见的输出,能给予学生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学习劲头更足。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对理论知识的求知欲相应加强,学习效果比较理想。
(2)技能鉴定成绩稳步提高。“三阶段训练法”在起始阶段就注重专业基本功的训练,安排了足够多的时间练习基本操作技能,改变了以往为考试而练的模式,克服了因基本功不熟练使成绩波动大的弊端。从夯实基础抓起,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有序的技能训练,使技能鉴定成绩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
(3)有利于专业系列化设置,增强了专业适应面。“三阶段训练法”吸取了模块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专业大框架不变的前提下,教学机制灵活,易于开展专业系列化设置。同时,维修电工专业可以向电子、电气仪表、机电一体化等专业延伸。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三个阶段的前二个阶段可以基本不变,后一个阶段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作相应调整。除此外,电工专业本身也可根据毕业后的就业趋向灵活调整:如变成内外线电工、高低配值班电工。
(4)培养的学生专业素质全面、适应面广。“三阶段训练法”包含的内容广泛,涉及到的知识点多,对操作技能要求全面、具体。这就保证了学生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专业上的潜力得到全面开发,专业素质得到锻炼和提高,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操作技巧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从而拓宽了学生毕业时的择业范围,增强了其对不同工种的适应能力,也适应了快速发展的企业、工厂对电工在技术和能力上的需要。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