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7 10:45:34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第1篇

关键词:技校 实践能力 能力本位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技工学校培养的重中之重,不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技工学校就意味着办学的失败。因此,在技工学校专业课教学中,无论是专业理论教学还是专业技能教学都要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辨证地认识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关系,确定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实践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思想。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突出基本知识,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育目的,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的公式推导、原理证明,加强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习后能讲会用直接上岗。

一、改变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建立合理的教学模块 组成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一)改变专业理论教学体系 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应用

技校教学中,专业理论知识是为专业技能服务的,理论知识要求“必需够用”,做到理论适度,突出实践,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必须坚持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职业岗位目标需求为原则,这已是广大教师共同的认识。根据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层次,合理取舍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把握好尺度,需要做深入的、艰苦的探索。

我国现行职业教育课程多采用以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为主的“三段式”课程模式,这种传统的课程模式虽然比较符合教学规律及师生习惯,可以使学生学到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比较突出。但这种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和向导,以实验为辅助手段,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忽视了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使技工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主要任务得不到应有的突出。例如,电子技术课程,是电工电子类、电子信息类等专业的通用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同时,它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学好电子技术离不开电路的制作、测量和调试以及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可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常把电子器件的识别和测试、电子仪器的操作和使用等有关电子技术基础操作知识、渗透到理论课教学和实验课教学中,而对印刷板的制作、安装和焊接、电路的调试等操作技能便无力顾及了,这样做体现不出以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点,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操作技能的培养,当然也会增加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混乱和无序。

为此,技工学校专业理论教学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精选教学内容,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整合,组成以培养技能为中心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

(二)开展理论、技能一体化模块教学 将理论知识直观化 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将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揉合在一起、理论和技能训练一体化的模块教学,是技工学校保证和突出技能训练的重要措施。为此,要坚持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保持技能训练长期不断线,同时做到专业技能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增加专业理论教学的直观性。在一体化模块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视觉呈现的言语解说代替以往的言语呈现的视觉阐明,使学生首先从视觉上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

二、改革专业技能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操作技能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是使学生获得生产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理论并为专业理论的学习提供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

专业技能教学不同于其他课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改革专业技能教学环节,加强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提高技能课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理论指导下技能训练的原则;第二是手脑并用的原则;第三是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原则。一般来讲,电工电子专业技能课课堂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即讲解、示范、指导练习、反馈、小结。

(一)讲解环节

任何一项技能都是通过人们实践总结出来的系统的、有规律的操作过程,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有一定的技巧和规律性。所以条理清楚,准确无误地进行讲解,是技能课课堂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讲解的语言要准确、简洁、同时可采用电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投影、电视、录像、电影、计算机等把理论知识、抽象的概念技能操作过程反映在画面上,使学生加深理解。

(二)示范环节

技能教学要进行示范。在教师讲解之后或同时,教师要做出示范动作,通过学生的视觉通道进行传授。电工电子专业教学更应如此。教师的示范动作必须规范、准确,不得有任何的多余动作。

(三)指导练习环节

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掌握了操作过程,形成动作概念之后,紧接着就要进行实践练习,使动作的视觉形象与动作表象相结合。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是领会技能的基本要求,掌握规范的技能动作。但由于学生初学乍练,动作忙乱而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动作,难于发现问题。所以,教师必须给予指导。通过指导使学生形成一个正确标准规范的动作概念,并从依靠视觉控制动作转化为依靠动觉控制动作。

(四)反馈环节

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因为只有通过反馈,才能了解学生技能动作是否合乎要求。不通过反馈,技能动作就失去了受强化的机会,只有使合乎要求的动作受到强化,学生才能辨别哪个动作正确,哪个动作错误。学生在教师的严格监督下完成量化考核,使教师真正了解到学生技能的掌握情况,对自己的教学效果也是一个评价。

(五)小结环节

在反馈环节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小结语言也需简练有概括性,条理清楚,便于记忆。

实践证明,加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环节是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加大学生的理论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技工学校的根本培养目标,是实现一体化教学的根本途径。

结语

当前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所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应是把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作为基本任务。社会对从业人员要求的是动态的实践能力结构而非静态的理论知识水平,检验教学质量的权威标准是社会实践。科学的教学机制无不把能力培养作为基本点,而在一切类型的教育中对能力要求最直接、最强烈的无疑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自身特点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叶秀丽.浅谈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职业.2011(08)

[2] 刘万友.电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内江科技.2007(07)

[3] 张晓翟.探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J].知识经济.2011(04)

[4] 祝红英.如何提高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效果[J].职业教育研究.2009(05)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第2篇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通识教育;专业特色教育

在学生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此课程无论是哪个专业还是任何专业教学实践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在教学学习的时期以及教学知识内容深浅的不同。因而,“电工电子技术”作为基础课程来教学,它的课程教学方式疏忽了每个专业的实际应用性,同时一些学生在对这项课程学习时产生了质疑。随着现阶段我们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的逐步进步,社会各个企业生产经营的升华,在中等职业院校进行人才教育的基础之上,大部分的教育者自身的观点向这方面来转移,因而在基础课程教育同时,针对专业特色教学应该不断的加强,经过对专业的理解和分析,合理的提出实践性要求,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来合理的解决相关问题,创新课程以及专业理论知识[2]。

1、在教学中专业特色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在专业教学课堂中要将专业特色教育引进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去,那么就要求教师要非常娴熟的掌握和运用此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在实际操作中所能运用到的专业技能[1]。把握“电工电子技术”在此专业中重点运用的范围,同时可以在教学的课程中能够实际应用举例说明。教育者可以通过查阅与此专业有关的教材资料,有目的的挑选一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来阐述和分析,用实践操作以及相关专业技能来加以指导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应用。

2、专业特色教育的实践教学

在实践生活中,电工电子技术在农业的生产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迅速发展的电力电子技术范畴等方面都得到了非常普遍的运用,这是因为电能有便于转换、方便传送方便分配、方便制约和储存等多方面的优点。那么无论是工业还是机械制造业都离不开电力的应用,所以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尤为注重电力专业的特色教育。所以,无论从事任何工作或是技术工作,还是学习任何专业技术,对电工电子技术的掌握特别重要,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践教学中高度重视电学专业的教育。在“电工电子技术”实践的教学课程中,教育者可以把以上描述的基础知识和与此课程有关的专业知识相互结合在一起,来讲述有关电学专业的实际应用理论知识。另外,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引进专业特色教育实际应用举例的同时,教师只要在此专业的教学课堂上稍稍加以指导。那么,“电工电子技术”是探索电磁理论知识、半导体理论知识和电子理论知识等等一些电学方面的一门学科。因而,学生要经过教师的指导尝试选择科学分析的方式以及所需要的材料和量程的选择,可以经过自身的观察和试验过程采集信息数据,由此使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来学到更多的电学理论知识,因此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电学试验现象中归纳、总结电学科学的规律和过程[2]。要有电学评估过程和分析结论的意识,能在实践中研究和分析试验过程由此找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把专业特色教育带入到电工电子技术中,教育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经过适当的指导以后,教师再给出完整的解决策略,同时激励学生在专业课堂之后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和探讨,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课堂上不会挥霍课堂学习的时间,又能推动学生课后对专业学习的主观能动性[3]。所以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引进专业特色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做到独立自主的思考问题,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在课堂上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专业问题。

3、专业特色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联系

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阶段,教育者要全面的考虑到在学生以后对专业技术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有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所以针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还是要以通识教育为重点来开展课程教学,针对相关专业知识实际应用的举例来进行研究和阐述,应该结合课程主要的理论知识点来讲解和分析。与此同时,要全面考虑课程课时等等一些影响因素,在实际应用举例上教育者要慎重选择实际应用的举例,学生可以通过其举例的教学方式理解和掌握其中专业知识重点即可。如果其举例与学生理解认知知识的水平相差甚远,就会导致学生对专业学习有阻碍,然而对课堂教学有相应的影响。

4、结束语

目前,教育者针对专业教学方面,在“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教育课程中引进专业特色教育,能够合理的使通识教育与技术专业教育两者互相查漏补缺。然而,学生在学习技术专业理论知识之后,特别是经过在专业技术实际应有操作时期,然后再来学习“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的课程上,学生对专业学习态度上就会有非常大的变化[4]。可以表现出,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时积极主动的欲望非常明显。所以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专业特色教育,对以后专业技术实际应用举例研究和探索有效的补充了比较丰富的基础专业理论知识。由此有很大程度的帮助了教育者在专业技能上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张文静.多媒体技术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4):45.

[2]徐公林.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问题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7):67-68.

[3]殷丽丽.中职机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探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7):79.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第3篇

关键词: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208-01

改革和开放使我国的电子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电子行业驶入了快速发展的快车道,彩电、冰箱等家用电器,电脑和自动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对电子产品生产和技术维修的专业人员需求越来越供不应求,超尖端技术和技术过硬的高级人才更为奇缺。鉴于此,全国各专业职业技术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加大电子电工专业的教学,以便更多更快的培养专业技术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也正是由于目前我国电子产业的飞速发展,为技校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此,笔者客观分析了技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技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大部分技校电子电工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情况看,专业理论知识不是很扎实,操作技能不是很强,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是很乐观,具体情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基础知识不牢固

电子电工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是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等,由于教学内容很抽象,逻辑性又很强,导致电子电工专业课枯燥无味,中职生感到难学,没兴趣,以至于很难学懂,也找不到学习的技巧,所以大多数中职生感到电子电工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内容不好理解和掌握。对各种电子产品的结构、电路内部结构、电路工作原理等专业性极强的内容,更是觉得难上加难。因此,大部分中职生在电子电工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普遍感到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

(二)专业操作技能不过硬

由于大部分中职生在电子电工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学习掌握得不够好,所以大部分中职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不是很过硬,如维修维护技术不佳,方法简单,缺乏实践经验;又由于实践教学设备不是很充分,缺乏熟练的理论知识,使得大部分中职生仅仅靠死记硬背电路工作原理和电器电路内部结构,闭门造车,一知半解,更不能举一反三和贯通融会,以至于学习三年后不能或不敢单独从事家用电子产品的维修。

(三)毕业生就业安置不理想

对一般的技校生来说,入校前都想着在校学到一技之长,就业安置到比较理想的岗位,对毕业安置充满了美好的憧景。但是,由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安置工作并没有入学前想象的那样美好。由于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等都不特别过硬,所以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胜任各种电器维修、质检、专业维护等技术要求极强的工作;他们毕业后一般只能到各类生产电器电子类产品的工厂从事一般性的普通工作岗位。这样的普工岗位一般技术要求简单,大多重复操作,工作时间一长就感觉枯燥无味,工资不会很高,也没有发展前途,与理想中的工作岗位差距较大,因此,大部分毕业生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离开学校推荐的工作,自己去寻找认为更好的、更合适的工作。这样,一是对技校产生一种怨恨心理,二是使技校的声誉受到了损害,从而影响技校的招生工作,不利于技校的发展。

二、技校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一)对所设置的专业合理定位

一是重新明确定位本专业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要摸清技校生自身的素质,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点、接受能力去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技校生经过三年的电子电工专业学习,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二是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技校生自身的素质,充分考虑社会对该专业的实际需求及技校生毕业后的工作需要,使电子电工专业的专业定位更加合理,更有特色。三是制定教学目标要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基础和专业技能多层次专业定位。要根据学生对专业知识兴趣要求和侧重点的不同,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及方向去制定教学目标,如从事电子、电器流水线生产、组装;从事家电售后服务、维修、维护;从事专业技术更强的电子产品如摄录机、电脑主板等甚至更高级的电子产品的维修工作等分别定为不同的教学目标,实现分层教学。

(二)加强直观教学,重视教学实验

电子电工专业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根据专业特点,采取直观教学和实验教学。一是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采用实物、模型,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器官协调作用,如让学生亲自拆卸旧电视机,亲身触摸电器元器件,并让他们初步认识元器件的外型、型号,为学习了解其性能和应用情况奠定基础。二是注重演示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实行开放教学,让学生亲手选择电子元器件、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实验探究的兴趣。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模拟教学

针对电子电工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抽象的实际。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制作形象逼真的课件进行模拟教学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看清电动势的方向、电容器充放电的过程、交流电的产生等。特别是对电磁波等隐性的内容教学不仅将抽象的东西生动形象化了,学生比较容易的接受,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环节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技术人才,一是要求学生根据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自拟题目进行科研小制作。利用课余时间或第二课堂活动设计、研究和论证,从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二是帮助学生联系技校周边的电子电器厂家开展实习操作演练,使学生接触电子元器件的安装、调试和应用,从中运用所学的知识,锻炼掌握操作技能,学会解决生产实验实际中的具体问题。生产实习近似于将来的专业工作岗位,是实现培养学生真才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生产实习使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完美融合,增强岗位技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要积极改善专业教学条件,积极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强化动手能力,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系统地掌握电工电子技术、控制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将来成为具备一定科技开发和科学研究能力的高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利治.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法[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尚志.电子电工基础知识应用问题[M].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

[3]王小杨.对开放实验室的认识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11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第4篇

关键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培养目标 综合素养

0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应用,且其发展水平已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将能源资源领域人才定性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国家对高素质的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一领域人才的培养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更应清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学习方向、学习方法和未来的就业前景与发展方向,才能在有限的四年大学中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将来的就业或进一步深造作好准备。

1电气专业的培养目标

电力部原属六大本科院校之一的长沙理工大学在《2016级本科生学习指南》中对该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如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系统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较全面的综合文化素质,具有强、弱电知识结构、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能够从事电气工程相关领域、特别是现代电力系统的系统运行、规划设计、试验分析、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也可以在电气装备领域和自动化信息领域从事设计、研制开发及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般而言,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有应用型、研究型和管理型3种,其中应用型技术人员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专门人才,要求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工程设计、制造、施工、运行等技术工作,约占工程师总数的75%。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社会现实需求相一致,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本身就是综合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要面向整个电工学科,使学生具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电气工程专业知识,受到电工电子、系统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获得电气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气自动化装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等领域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电气工程技术领域技术问题的能力。

2电气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长沙理工大学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核心知识能力要求为掌握一T外国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程度的听、说、写的基础,并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善于沟通与交流;具有良好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基础,掌握本专业领域较宽广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及必要的专业知识,并了解专业发展前沿和趋势;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本专业常用的应用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学会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相关实际问题的手段及方法;经过必要的工程实践训练,掌握电气工程必要的文献查阅、工程读图与制图、工程设计与计算以及现场操作、施工、调试、实验等相关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现场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科技创新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事实上,电气专业在校大学生要通过专业学习综合提升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

2.1人文素养

首先,一个人要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健康的情绪和健全人格,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控制自我并理解他人需求和意愿,能够自信、灵活地处理新的和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其次,任何社会的公民都要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有与生俱来的作为人应该享有的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各种权利,并以平等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具有法制观念和责任观念;再次,作为未来的“工程人”也要掌握一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口头与书面交流沟通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测试结果、撰写论文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2.2专业素养

首先要学好从事电气工程技术工作所必备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物理知识,掌握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及积分变换的理论知识;掌握电学、磁学、力学、热学等理论知识与相应的实验操作技能。

也要多去涉足其他专业领域。例如机械与电气工程息息相关,很多电气产品的研发都离不开机械知识,多学习机械知识有益于以后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要掌握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至少要掌握一种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具有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能运用常用的电气 CAD 软件分析和解决一般性工程的实际问题;要多多关注业界资讯,多深入电力生产运输现场,加深感性认识,随时更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实时动态,把握时代的脉搏。

3 结论

据麦可思研究院近三年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分析数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排名均位居全国最易就业的前二十个专业之列,就业率均远超全国大学生专业平均水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在校大学生如果能从大一开始就制定好学习和发展计划,勤奋学习,勇于创新,迎接挑战,使自己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丰厚的人文素养,就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有较强的适应性,毕业后就可在工业企业、金融部门、政府机关等不同部门的电力工程、电气工程、工业自动化、过程控制、计算机应用领域中从事电气及自动化系统的维护、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营销、服务等工作,在人才供求市场上受到欢迎。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而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都是一个很有发展前景的工科专业。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社会需求;人才规格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支柱产业之一.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与现代企业对岗位(群)职业能力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人才培养滞后于科学的迅猛发展及生产技术的变革。因此,制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成为当务之急。

一、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

近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三倍于gdp增长的速度高速发展,电话、dvd、彩电等产品以及不少电子元器件的生产数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迄今为止,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就业的人数已达620万人.加上与it应用相关的行业吸收的社会劳动力.数量已达l600万人,占我国城镇就业劳动力的6.7%,其中工人约占60%.技术人员比例偏低。而在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劳动力的比例高达75%。相比之下,我国的电子信息业技术人员总量明显不足,远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电子技术迅速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直接推动了电子类毕业生的就业。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的(2006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供不应求,缺口近2000万。目前,在我国的技术工人中.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例如,城镇劳动者近2.6亿人.技术工人占三分之一左右.其中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有17%.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仅4%,与企业的需求相差10个百分点。这种“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已经成为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关于人才规格要求调查的信息反馈如下:

(一)对本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调查信息表明,企业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见表1)。此外还有实习经验、学生干部经历、吃苦耐劳精神等。

(二)对本专业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

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毕业生很受企业青睐.适应的工作岗位类型也比较广泛,主要有维修电工、电子产品维修、质量检验、营销与采购、产品设计、技术主管等。不同的就业岗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如下:

1.维修电工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电工职业资格证书,能够直接顶岗操作,既熟悉电器性能和安全用电的知识,掌握配电线路和控制电路的安装、维护技术,又具有各种电工仪表(包括智能仪表1的使用和电路测试技能,还要具有对常用供电线路的设计、安装与维修等能力。

2.电子产品维修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家用电子产品维修中级工以上的职业技能证书,熟悉电子电路理论,掌握家用电子产品的工作原理.具有较强的检测设备的使用能力和家用电子产品的维修技能。

3.电子产品设计岗位要求毕业生具有一种以上电子类职业技能证书,掌握电子电路的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掌握单片机、plc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使用电子cad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电子新产品的能力,熟悉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较强的生产管理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熟练运用各种电子仪器和智能化设备的能力。

4.营销与采购岗位要求毕业生熟悉电子电路理论,了解常用元器件、材料、仪器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及应用领域,懂得现代营销理念与技巧.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更新知识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

5.质检岗位要求毕业生熟悉电子电路理论,熟悉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有关的国家或国际标准,掌握电子产品的检验规程,懂得现代管理知识,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具有较强的检测设备的能力。

从调查中还发现.大中小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各不相同。大中型企业实力雄厚.技术人才充裕.对技术岗位的划分较细,对人才的业务要求较专一;而小型企业由于人才数量不足.对招聘人才的业务要求较高,希望招聘到知识面宽、操作技能强、有组织能力、适应职业变迁和产品开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和构成

(一)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

人才培养规格从属于人才培养目标,是将目标具体化为毕业生人才质量的标准。这个标准既包含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层次、类型,也包含着特定专业的自身特性。根据中职电子电器专业自身的特性和市场的要求,其人才培养规格应作如下定位:

办学指导思想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在构建人才培养规格时,中职学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定位为前提。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中、初级技能人才。人才培养层次定位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工业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先行者和主导力量.在其运行、发展中需要一批由高、中、初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构成的产业大军。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任务主要是培养面向电子产品制造一线的装配、调试、维修、检验、营销及操作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员。其内涵为:

一是培养中、初级技能人才,而不是高级或高级以上专业人才,这是最基本的层次定位;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型人才,更不是研究型人才,这是人才使用方向的定位。

专业服务区域定位中等职业学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中职电子电器专业而言,要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及时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趋向,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当然,学校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更快地发展与提高。

专业能力定位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满足我国电子行业职业岗位群的现实需要和发展需要,培养学生适应岗位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应当能够直接奔赴生产第一线,担任电子电器设备的装配、调试、检修、营销和操作等工作。

因此.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应定位在“技能型”人才类别上。这既不同于普通高等工科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也不同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

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如果人才培养目标不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落实到教学的全过程。本文在分析电子电器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和用人单位对中职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的基础上,调查研究了构成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三要素,即知识、能力和素质(见表2)。

知识要素知识要素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相关性知识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性知识是中职毕业生必备的基本知识;专业基础知识是学习本专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是专业学习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应具备的一般性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对于中职电子电器专业人才来说,拥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理论不仅是胜任当前线工作岗位的需要,也是知识再生和迁移.进一步学习与提高以适应将来岗位变革的基础。在知识结构中,专业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是主体,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性知识为两翼。

能力要素 能力要素是人才规格的关键,是学校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具体体现。能力要素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能力是衡量一个中职毕业生是否合格的核心要素,是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值得指出的是,我们所说的专业能力并不是指学生所学本专业的专业能力,而是根据不同岗位、不同需求对专业能力要求做出的分析。中职电子电器专业的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术能力,胜任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在能力结构中,专业能力是核心能力,最能体现中职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第6篇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孝禄(1968-),男,湖北大悟人,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度(高校)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CG05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44-02

摆在工科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之一是如何培养适应建设新型国家的创新人才。教育部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中就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的各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的三个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工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受传统文化、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和个体差异等的影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低于人们的期望值。这就需要探索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

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强调实践和社会需要,需要从创新环境、创新认识、创新方法、创新活动流程等多方面介入。其中,必须改变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专业培养中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对学生管理、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等进行改革。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如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等的方法和理论,嫁接到高等工程教育中,形成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方法和理论。

笔者所在的专业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通过借鉴管理科学中的知识集成思想,将专业培养中的教师和学生看成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提出专业知识集成的设想。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专业知识集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一、专业知识集成的含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认识到一些先进技术及系统集成方法的使用和发展的关键都是以知识集成为核心。知识集成的目标是实现有效的知识利用,提高创新能力。知识集成是Grant在1996年正式提出的,随后国内外学者对于知识集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关于知识集成的研究内容和成果没有形成系统的学说,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其概念的演变过程看,其内涵越来越深刻。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一般认为知识集成的内涵是:知识集成的对象包括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存在于组织内部各类人员、各协作单位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知识集成是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集成,也是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间知识的集成;知识集成活动包括识别、获取、共享、综合组织内外部知识,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知识集成的本质是知识创新的动态过程,必须利用知识的集成成果进行自主创新,是螺旋上升的知识集成过程;知识集成是一个复杂的组织、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集成主体必须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知识集成的目标就是打破知识壁垒,提高组织创新能力。知识集成的最终目的是构建组织核心竞争力。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学、电子学、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核心是机电一体化,本质是机械自动化和智能化,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各行业应用广泛。因此机械电子工程的学科特点是该学科随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学科知识面广,交叉性强。这就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的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创新能力有要求。目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同其他工程专业一样,一般通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和素质,这些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类、电子技术类、控制类和信息类课程;通过课内实验、课外科技活动、集中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金工和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提高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通过选修人文社科类课程、参加文体活动和竞赛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社会交往能力;通过少数几门课(如笔者所在专业开设了“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课外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和申报专利等提高创新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由于学习环境、传统文化、教学管理、学生个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基础知识、素质和能力不尽如人意,最终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其转化。[1]特别是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这是影响学生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笔者所在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中就曾经存在一些问题,如: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源异质性强,学生对异质性强的知识理解和转换不畅;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是相对封闭的,如机械学、电子学和控制技术的知识相对封闭,学生对知识源的沟通不畅;对学生学习而言,知识源存在时间差等问题;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对教师而言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缺失、割裂和不畅等问题。

为提高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所在的专业借鉴知识集成的方法和原理,将专业建设中的专业教师和学生看成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提出专业知识集成的概念,重新审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知识源,改变师生的知识源时空观,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业知识集成的实践

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视为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通过分析组织的师生共同的愿景、个体差别、实现不断学习的方式,如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等,构建扁平式组织结构的方法,保证师生沟通快捷和通畅,实现师生自主管理的途径。专业教师对学习型组织这些特性统一了认识,认为在专业建设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师和学生是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等。这些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实现提供了基础。

2.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源的构成

专业组织教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挖掘,总结了它们的特点,确定了知识源在组织中教师、学生间的流动和吸收的方式、途径,评估了它们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知识集成理论认为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编码型知识)和隐性知识(意会性知识)。由计算机处理的、可以度量的知识一般是显性知识,如“知道是什么”和“知道为什么”的知识。隐性知识是头脑中属于经验、诀窍和灵感的那部分知识(隐含经验类知识),是难以编码和度量的,并且是在不断演变的。它可能以数据、信息的形式无序地存放在某些地方。在专业这个组织中,这些知识源异质性强,相对封闭,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分离等问题。

从学生层面看,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来源主要有:

(1)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教育课等,如机械类、电子技术类、控制类、信息类和专业类课程,如工程图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自动控制理论、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等课程。

(2)实践环节。包括课内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和电子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3)课外教育教学活动。包括科研实践、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和专业调研等。

(4)其他。如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同学和外界交流与意会的知识等。

从教师层面看,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除上述外还包括科研转化的知识等。

3.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实现

针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组织特点和知识源构成,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了专业知识的集成:改变师生对知识源的时空观;通过制度规范、约束激励、沟通交流、资源分配等方面实现知识的集成。这里所说的知识源的时空是指按传统安排的知识源学习进程和地点,如课程学习的不同学期,理论学习和实践在不同地方进行。通过有效方法集成知识源并进行实施,可以利用创新思维方法,如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激发师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借鉴TRIZ理论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汇编成册,按“自顶而下”的设计方法对复杂机电系统所涉知识源解构,改变师生对知识源的时空观。[2,3]

三、专业知识集成的效果和反思

1.专业知识集成的效果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自实现以来效果明显。

首先,改变了师生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的认识。教师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明确了所教课程的教学地位和所教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相互渗透。大一上学期的“专业导论”课程就介绍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的内容,学生了解到专业所涉及的不同知识源,在毕业设计阶段就可以对毕业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其次,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入学时就对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形成系统概念,对知识的掌握更快、更全面、理解更深。在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过程中思维更开阔。如本专业已毕业的07机电2班37位同学中,获得省级以上课外科技活动奖项8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2项、发明专利4项。09机电2班35位同学,有11位同学考取了研究生。10机电1班共有38位同学,截至第6学期为止共获得12项省级以上课外科技活动奖,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3项、发明专利2项。

2.专业知识集成的反思

当然,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实现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建立合适的组织结构,建立更有柔性、灵活性以及敏捷性的专业集成组织形式,如虚拟学习团队和网络学习团队等,使师生有效地沟通、协调和共享知识。从管理层面要研究专业知识集成的有效措施,使组织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共享和交流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孝禄.大学新生学风调查及学风建设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0(S2):9-10.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第7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电子电工专业 创新教育 教学路径

做好中职院校的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是增中职毕业生社会竞争力的关键。中职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人才需求导向,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改革创新,这样才能给中职电子电工专业学生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优化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体系,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目前,我国许多中职院校的电子电工专业课程较为混乱,且各个课程都有独立的课程标准。这无疑加大了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难度。在创新教学的今天,教师要结合社会电子相关行业对于电子电工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在最大程度上合理规划基础知识。

电子电工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涉及电子电工理论教学内容,还涉及实践教学内容。协调好电子电工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比例,让学生建立实践操作的意识,才能培养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二、优化电子电工教学技术,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中职院校的电子电工专业所涉及的课程多,涉及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且理论知识的抽象性较强。在课堂中,教师用语言去解释电子电工专业知识,学生很难完全听懂,甚至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师提供了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机会。学校利用多媒体技术实施电子电工专业教学,提高专业知识的形象性与生动性,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理解的空间和时间。

比如在讲解有关机电工程制图的知识时,教师长期向学生灌输绘制机电工程制图的方法,无疑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不深,而利用多媒体课件,一边展示真实的机电工程制图,一边讲解绘制的方法,能够让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快速理解。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下,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时间缩短,便有更多的课堂时间去做机电电工制图绘制练习,提高个人专业技能水平。

三、优化电子电工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打造多样化的课程内容体系,是做好电子电工教学创新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意识到理论学习与实验学习对于电子电工专业学生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学习去验证理论知识。在实验学习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在实验活动中练习操作技能。从电子电工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设计多种层次的教学内容体系,不断拓展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内容的宽度与深度,以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效。

比如在讲解有关模拟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时,教师要对课本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引导学生自主构建模拟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体系。在学生构建理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创新理论知识的记忆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与学生一起开发模拟电子技术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建立个人项目实验与团体项目实验,共同模拟电子技术,推动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高效化,找到适合个人发展期待的研究项目。

四、优化电子电工教学手段,推动教学创新发展

电子电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一个永恒的教学目标。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正视创新教学手段,站在电子电工专业发展的角度,灵活选择科学教学方法,有益于电子电工专业教学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呈现知识时坚持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第8篇

一 培养目标与业务要求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电气传动和电力系统等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试验分析技术管理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业务要求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机与拖动、电力工程等;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好的动手能力;具有本专业领域的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 高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依据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以及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调查,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并结合高职教育的特色,分别构建了以模块化课程为基础的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和专门化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按职业岗位群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以知识应用为主线,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和“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并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进行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删减重复的教学内容,不讲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据此,我们将专业的理论知识组成一些模块化课程,并设置相关的选修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从知识需要的角度既满足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再学习的基本要求,又满足学生学习的实用性。基础模块包括体育、数学、英语等基础素质课程,主要是国家统定的教学内容,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备环节。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岗位的特点决定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受到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的本专业及适应相近专业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掌握一种外国语的基础知识,能够阅读本专业外文科技文献和资料,具有正确运用本国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本课程要做到综合性、实用性、实践性强,完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专业分流,科学运用竞争激励机制,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可从根本上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竞争意识,促进校风和学风建设,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2.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强化实践就是知识的应用,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既要巩固知识,进行技能性的转化,又要完成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还要考虑适应学生不同智力水平。如果学生有了知识,不去引导他们用于生产实践,也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是要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要严格遵循科学理论和规律,认真踏实去实践、探索。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即: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主要在院内完成,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由学院和企业共同完成。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该模式具有应用性、综合性、先进性、仿真性等特点,使教学更接近企业技术发展水平,并与企业实际技术同步滚动;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达到能力与素质同步培养的目的;借助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教学装备,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

参考文献

电工专业知识技能第9篇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推动生产发展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促进新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源的科学发展有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能源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电力工业作为能源行业的重要领域,面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应努力占领新一轮能源革命制高点,主动推进电力科技创新,促进电力工业并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人才,要加快形成人才资源优势。做好“人才”这个大文章,首先需要我们树立和传播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同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不分重点、全面用力的改革,而是有重点、有步骤的改革,人才的优先发展也应既在整体层面推进各类人才的不断发展,又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带动整体素质的跃升。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对未来10年人才优先发展做出战略布局,明确了“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12项国家重大人才工程。能源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中,我们也同样需要确立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取得率先突破。

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提升科技人才素质

人才队伍的素质,尤其是科技人才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高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和国家的发展后劲。《人才规划纲要》将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列在首位。创新型科技人才是引导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关键变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地位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国家对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2014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总理强调,要把发挥人的创造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权益、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活力。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使青年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按照有利于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提升创新价值的要求,改进科研管理和组织方式,鼓励人才的自由流动和组合。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和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有良好服务、法律保障和公平机会的创新创造条件,用改革红利、人才红利、创新红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人才开发的主体也在企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具体培养工作最终落实在企业层面。通过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牵头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深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统筹重大人才工程,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人员报酬与市场业绩挂钩机制,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让各类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让企业成为用好用活人才和技术创新的主体。将人才优势最终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电力工业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科技创新的步伐也不断加快。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世界装机数量最多、外高桥三期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性能考核指标世界第一;特高压电网建设运行多项技术世界领先。2012年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中国核工业集团先进核能技术创新工程等8项电力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依托项目,我国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压技术标准体系,在国际电工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大幅提升,首次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电力工业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成就,依托于成千上万科技创新人才的强力支撑。

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为龙头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质量

以“知识大爆炸”为特征的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知识、新成果层出不穷。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测算结果也表明了同样的趋势:人类的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翻一番,20世纪初是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70年代是每5年翻一番,而近10年则是每3年翻1番。到2020年,知识的总量将是现在的3-4倍。

面对这样的发展趋势,人才的知识极易老化。对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全面提升人才素质,可谓迫在眉睫。知识老化,是我国现阶段人才队伍素质的又一突出表现。我国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等原因,知识老化现象较为严重,不少人才尽管有着中高级职称,然而应用新技能、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仍严重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破解人才素质危机,除了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更应将着力点落在全面提升现有人才素质上。在经济、科技、卫生等各个领域、多个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从所占比重和地位作用上讲,都是人才队伍中的主体。他们是带动社会体系正常运转的齿轮和链条,为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以专业技术人才为突破口对全面提升我国人才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2005年,为加快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原人事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2010年,作为我国人才工作顶层设计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列出了国家12项重大人才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赫然在列。这项工程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2个重点领域,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100万名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建设一批部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653工程”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新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新十年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以下简称“新十年”)与“653”工程相比,首先培训覆盖范围有所扩大:“653”工程重点为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和现代管理五大重点领域;“新十年”工程扩大为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生态环境保护等12个重点领域;“653”工程提出6年培养300万名人才,“新十年”工程提出10年培养1000万。其次,培养对象更为聚焦。“653”工程重点培训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新十年”工程则面向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2011年10月,人社部牵头印发了《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研究成立了工程指导协调小组;随后,不断建章立制,陆续出台知识更新工程《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项目和岗位培训项目实施办法》等文件,逐渐完善工程实施体制机制。在这一工程的牵引下,全国绝大部分省市成立了本地的工程指导协调机构,并配套出台本地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各地各部门的知识更新培训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也迅速成长为提升专业技术人才质量的龙头工程。

电力行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始于2006年,为贯彻落实“653工程”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电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制定出台了《电力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根据我国电力发展和技术创新的需要,明确了在电网技术、水电技术、火电技术、核电技术、电力环保技术、电力市场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主要领域,开展电力专项继续教育活动。方案指出:从2006年至2010年,每年开展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培训3万人次左右,5年共培训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15万人次左右。通过专项继续教育活动,使各类中高级电力专业技术人才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