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10:45: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我国的对外贸易日益深入发展,但是目前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高职院校却不能培养出市场所需要的国际商务高技能人才。其中,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不合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本文提出了基于任务导向的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方法,并运用于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实践。这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任务导向;教学改革;国际商务
一、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随着WTO的加入,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接轨进一步加快,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蓬勃发展态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大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国际贸易行业无疑将有一个更加广阔、光明的发展前景。据IDG预测,在未来的10年内,中国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要量超过200万人,同时我国有超过300家高校开设国际商务专业,有数十万国际商务专业在校学生。本应是人才供需两旺的大好局面。可事实却刚好相反。一方面是为数众多的学生处于失业状态;另一方面是企业和用人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这种情况在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表现尤为突出。其中缘由耐人寻味,笔者认为,供需脱节是造成国际商务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根据统计,国际商务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远远低于全国大学生就业平均水平。其中国际商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得当以及学生缺乏国际商务就业岗位的实践训练是阻碍学生就业的首要原因。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这几年来针对就业所做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映的现实是,不少外贸类企业并不乐意接受刚出社会的外贸类专业毕业生,原因是他们操作技能不够熟练,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工作需求。而在此方面,大部分国际商务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弱势,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定位能力及工作适应能力的低下;或者实训教学和现实的工作情境差别过大,学生难以将其对接等问题。
首先多数高职院校设置了15至20门学科的课程,意欲培养学生的全面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多面手”,但由于“闭门造车”,脱离实际,学生所学课程大多不切合实际需要和落后于应用,造成学习的知识与实际情况相差悬殊,加上缺乏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能力,知识结构和动手能力的先天不足注定国际商务学生就业困难。
其次就业方向不明确影响学生就业。很多高职院校不能明确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方向,也不了解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割裂了供需双方在人才培养上的有机联系,培养了很多社会不适用的人。社会上很少有标明招收“国际商务”人才职位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把国际商务人才包含在市场调查、市场策划、市场推广、商务谈判、英语函电、货运保险、报关报检等职位里面而没有单独给予列出,国际商务学生在应聘时往往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加之企业用人单位和学生对国际商务理解的不同,使学生在就业时普遍感到迷茫,这样一来国际商务学生就业就与企业用人单位发生错位,造成专业不对口的假象,直接影响学生就业和对国际商务前景的信心。
第三缺乏职业规划造成国际商务学生就业困难。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纸上谈兵未能给予学生以有效的培训,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学校也缺乏对学生进行职业辅导教育,学生知识结构又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未毕业已处于失业状态;加上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不明确,社会又没有对国际商务给予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关部门也没有为该类专业提供职业辅导和指引,致使国际商务学生就业方向不明、就业前景不乐观、就业艰难的情况发生,与当前企业和用人单位急需来之能战的有用之才形成脱节,大量缺乏实际技能和知识过时的学生未能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要。
三、解决问题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可是在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中的确遇到问题。因为国际贸易本身就是一个商务流程,在该流程上的专业方向太多,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岗位太多,而且每个岗位都会涉及到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自然导致了目前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中泛而不精的不良效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必须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国际商务专业的关键技能入手。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并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纵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般招生是文理兼收,三校生与普高生并存,学生的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对于这样的学生群体,根据他们的基础、兴趣、爱好,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英语基础较好,对商务英语有兴趣的学生;另一类是英语基础薄弱,但有商务倾向的学生。显然,虽然他们同是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但他们学习的重心和发展方向应该是不同的,前者应该是国际商务的语言交流;后者应该是国际商务的流程运作。只有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专业方向,他们才能学以致用。这是我国众多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急需改革之关键。
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方向的划分是由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该专业的专业定位特殊性决定的。但是专业方向的划分只是一种形式,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技能,在高职院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中,还必须探索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并运用于教学实践,才有可能培养市场需要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如果将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方法运用于此,就可能为我国高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在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其任务之一就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任务课程链路”。每条链路课程可以由一组内容相关和循序渐进的单元课程组成,目标是完成一项专门技术的学习和训练,一条链路课程也可以看成一个课程模块。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任务导向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基于实际工作过程、以工作为任务驱动的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同时在对学生的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和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不同的专业方向,我们可以分析其各自不同方向的岗位专门技术,从而根据其职业专门技术设计系统化的课程及教学模式和方法。
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
我们可以把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划分为两个模块,一是“专业基础模块”,二是“专业能力模块”。关于前者,其教学要求是使学生对于商务及国际商务有基础的认识。对于刚由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接触过外贸行业,从数理化等基础学科的学习到外贸类专业学科的学习,需要有一定准备,这一部分的理论教学将成为初入专业门槛的过渡学习。因此,本阶段的学习将着重于以设计出相应直观的学习任务来带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知,触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针对后者,其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这个模块中,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出学习领域,以学生的实施带动技能培养和素质形成。因此,对这一模块中的教学内容,需要以不同的岗位所涉及的不同的具体工作为依据,归纳出岗位的单项能力、专项能力和综合能力,由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
“任务导向”法,就是在教学中以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学生通过对任务的实施和完成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并最终转化为专业能力。
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国际商务的核心工作就是货物的进出口,其中包括了解商品、市场推广、商务谈判、签订合同、货运保险、报关报检、制单结汇、退税核销等流程。这些环节的学习分散在不同的课程里。这些课程对于高职国际商务专业的同学来说,是很困难的。并且,这些知识是成体系的,由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许多学生在学习其中的某一课程时没有学好而严重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显然这种教学效果是差强人意的,其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被激起兴趣,学习中没有内驱力和应有的压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如果为学生设计一个长期的任务,让他们去完成、完善,而且该任务与课程相关,同时该任务又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多数学生毕业时货物进出口的技能将会自然形成。只有让学生有一个长期的任务,才可能设立更加明确具体的短期学习任务。
国际商务的本质是“交流和沟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其就业目标是企业经营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但是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合市场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必要的交流能力。虽然在课程体系里有大量的英语课程,包括基础英语、英语语音、英语听力、英语听说等等,可是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依然非常贫乏。原因何在?首先,英语教师可能并不是“商务人士”,他们只是英语教师,因此他们只教英语知识不教英语交流。其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英语交流的任务,没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本人认为,商务交流应该贯穿在整个专业学习中。
国际商务源于生活,又高于日常生活。实际上,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的今天,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品为国际商务的教学改革提供的很好的素材。作为教师,必须布置一些学生任务,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比如,讲授外贸商品的包装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去观察一些包装,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分享那些有意思的包装。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在日常生活自觉的去学习商品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标志、条形码等知识。
除了布置了长期学习任务和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任务外,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布置一些专门的学习任务。以出口业务这一学习领域来说,我们可以设置如下的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
五、结束语
这里的学习任务就是构建这样一个框架,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学生在具体的工作任务的行动情景中通过动手操作自然形成的,其内化于大脑中的有机成分将能很快的从内部输出,迅速转换为实用而有效的行动。而教师是该工作任务的设计者、塑造者,是一个学习舞台的导演。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贴切地服务于其职业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也更加真实,同时教学内容和考核更加贴近学生将来的实际岗位要求,使学生的合作、处世能力得到锻炼;对于老师来说,也应该加强自己与外商客户的沟通能力和网上办理各种外贸业务操作的能力的实战能力,培养自己的“双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在学生中的威信,培养合格的国际商务高技能型人才。(作者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教育技术(教科版).2006(1,4).
[2]黄春麟.基于任务导向的高职课程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技术(教科版).2005(31).
[3]池瑜莉.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
【关键词】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广泛推进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色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要。对高职院校来说,在今后的发展中如何如何激发和调动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把校企合作切实深入到教学和科研领域、在合作过程中使校、企、学生三方都受益对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院国际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与不足
(一)我院国际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现状
我院国际商务专业目前分为无方向的国际商务和金融方向两个班招生,人才培养采用“2+1”的模式。学生在经过两年的学习以后,通过一年的顶岗实习,在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就业。另外再两年学期结束和顶岗实习之间,还增设了小学期,总共四周时间,这期间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将所学的课程安排实训,加强学生岗位实战的演练,缩短学生岗位适应的周期,提高迅速上岗的能力。小学期的课程主要有报关模拟实训、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由于实训是在学完所以的专业课程以后进行的,学生在这个阶段能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实际操作的技能。实施时间为4周,但这是学生顶岗实习前最后的实训,教师也会对即将到来的顶岗实习做出针对性的实训安排和准备。
在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企业择优录取优秀培训的毕业生加入到企业的团队中,余下的未被录用的实训毕业生优先推荐到外贸公司及、海关、报关行、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商行等就业。学生经过近一年的顶岗实习,各企业、公司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的理论知识、顶岗实践经验的考核,最终将从该批受训学生中选取优秀学生到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单证缮制、外贸谈判、销售等工作,这样学院就尽全力保证了顶岗实习的学生全部圆满就业,使校方、企业、学生三方都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企业得到了今后发展所急需的优秀人才;学生零距离上岗,上手快;学校通过顶岗实习与企业合作,培养了企业所需的人才,加强了校企合作,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率,为今后招生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了前提条件。
我院国际商务专业通过“2+1”模式,经过顶岗实习后使学生们均具有了扎实的专业操作技能,对企业的适应力强、心理素质好、善于交际等特点。在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也认识到学好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另外对商务礼仪、经济应用文写作等实用性强但在校期间不受重视的课程,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模式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足有足够的了解,清楚目前自身的价值,找准定位,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有了更明确的规划。
同时,对于毕业论文( 设计) , 不少学生将部分生产实际问题作为其毕业论文研究选题,在选题时注重抓住本专业、学科领域和企业、公司生产实际中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 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策略和解决途径。教师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到企业锻炼,提升自我实践知识和技能,将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积极进行教师的教科研项目,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有力带动人才的培养。
(二)我院国际商务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问题
(1)企业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够,合作的企业较少
从企业方面,多数企业由于对校企合作缺乏战略思考和实践经验,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使校企合作最终成为企业对学校的“公益支持”或功利性的投资,使校企合作陷于有“合”无“作”的状态。与我系国际商务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数量较少,一方面在于常州的外贸企业数量相对于苏州、无锡少,还没有像兄弟院校那样建成校企合作企业资源库。已经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都是长期合作的“关系户”,从另外一方面看,我们的合作范围过于狭小,思维还没有那样我们拓展,我们为什么不把校企合作的范围扩展为苏锡常、苏南甚至整个长三角地区?如果真的那样,我们校企合作的规模和水平将上一个大的台阶,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所在。
(2)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国际商务专业除了下设金融方向已经明确定位,而且从长远看会脱离国际商务专业而设置单独金融专业,而剩下的国际商务就没有专业方向,定位非常不明确,使得愿意合作的企业感觉学生对要从事的工作知道一点,但又不堪大用,导致对校企合作不够积极主动,对校企合作缺乏整体推进。目前的国际商务专业一直在延续以前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当时的经贸环境相符合。当前我们国家经济贸易发生着巨变,外贸就业形势和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发生变化,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虽然每年都有所调整,但总体上看还没有发生质变。国际商务专业下急需设置明确的方向,科学设置课程,培养更为专业的人才以满足企业的需要。
(3)学校自身实力不够,教师水平亟待提高
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从教师层面来看,如何提高双师素质和水平,是提升校企合作办学水平的关键因素。
二、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设置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一)有利于专业定位和课程改革
如果设置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专业课程的设置均为突出专业方向服务。比如将专业英语《国际商务英语》调整为《报关货代英语》,更加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理论课程以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形成所需的理论知识为依据,侧重针对性、实用性,并以够用为度;实践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加大实习、实训的比重,技能培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增加职业综合能力的实训课程;增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根据校企合作模式的实际需要,将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更新教学计划。尝试工学交替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于报关货运公司的感性认知,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零距离上岗的职业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发展
目前国际商务专业已与上海芙濉贸易有限公司、常州东风农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物流公司常州分公司等多家国内外的货运企业建立了联系,形成多家校外实训和就业基地,目前不少学生正依托于校企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自身的途径在相关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院校企合作专业教师经常走访实习单位,并发放调查表以收集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及对本专业的教学建议,这些建议为本专业方向的设置和未来建设提供了指导意见,而专业方向的设置无疑会推动校企合作的发展。
(三)有利于专业教师自身素质水平的提升
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的设置,要求教师按照职业教育和学院校企合作办的要求,利用一至二个学期,到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此来获取专业实践知识和技能、报关与货代行业最新的动态及政策,开拓视野,把自己培养成为真正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专业教师水平的提高也为今后校企合作的规模提升、合作方式的拓展提供了可能。专业教师在获取了企业实践的经验后,回到课堂后就要求教师对专业的授课中运用比较好的实践能力,以实践案例作情景教学,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在货运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课程的合理设置
目前,学院国际商务专业有专家指导委员会,来自各公司企业的委员定期召开专业建设合作委员会和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议,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调整。随着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的设置,需要在专业教学计划及岗位需求方面做了广泛的调查,及时了解报关公司、货运企业对本专业方向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各货运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收集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学生的就业岗位范围,以便增进专业建设的改革,为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打下了坚实基础。
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方向的设置只是专业改革的第一步,为将来设置报关与国际货运方向做准备,这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就要求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适应货运企业的一线技术及管理岗位需要,使企业、学院、学生利益一致。
参考文献:
[1]郭江平.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存在的的问题及对策[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7.
[2]彭秀卿. 高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南昌职业学院为例[J].中外教育研究,2012(4):47.
[3]滕颖.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践与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 2011(2):195.
关键词: 国际商务 专业定位与建设 综合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商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新的专业,1998年作为管理学门类下的“教育部批准的目录外专业”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2011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中,国际商务专业由目录外专业变为管理学院门类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2010年我国开始设立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目前已有78所高校获得了招生资格。然而作为培养更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在2011年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却被划为经济学门类。本科与硕士的学科归属不一致,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上存在着专业定位不清晰、专业建设目标不明确的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际商务专业发展起步较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有很大的上升空间,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因此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探讨国际商务专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内很多学者针对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各种建议。
1.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林关征(2012)认为财经类高校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实践应用能力普遍较差,应当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实践指导老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刘志娟(2010)针对国际商务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与企业人才难寻两种情况同时存在的现象,提出应当从专业能力素养、创新应职能力、技能水平、通用能力等方面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杨丽华(2011)从高校扩张后就业问题越加凸显的实际出发,分析了国际商务专业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培养方向和所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并提出了如何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建议。李龙(2011)分析了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着主管领导不重视、投资不够、师资不优、课程不科学、素质教育差等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此专业教育的主要对策是改革办学模式、建立科学的培养机制、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思想素质。
2.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吴建功、周庭芳(2010)研究了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理念与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我国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模式应当借鉴西方经验。姜军(2011)从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角度对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出了建议。杨丽华(2012)认为二本院校应当根据资源禀赋的特征将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相区别,以“企业走向世界”及走向世界后的“跨国经营管理”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改革培养更适合社会需要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钟娟(2012)建议从跨文化管理、科学课课程、实践能力三方面打造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邱璐轶(2011)认为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沟通协调、团队合作、跨文化交际与独立学习等软实力的培养。施锦芳(2012)从国际化培养的角度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
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关于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强调人才培养的国际性与应用性,但是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并未形成一致的认识,不少学者仍然认为国际商务专业培养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这一认识不利于我国培养真正的国际商务人才。
三、我国国际商务专业的发展及专业建设现状
1.国际商务专业设立的背景。
上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开始发展出口导向型的外向型经济,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从80年末开始,众多高校、高职高专类院校纷纷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使得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开设学校最多的经济类专业,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外贸人才。90年代末,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全球的贸易与投资出现了一体化趋势,跨国公司成为全球贸易与投资的主体。我国在吸引外资的同时也在加快实行“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在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同时,扩大国际投资的规模。目前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三位。因此,我国对涉外商务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外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地需要精通国际市场、了解跨文化的差异、懂得国际企业经验管理、贸易与投资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商务人才。因此从90年代开设设立国际商务专业是符合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趋势的。随着我国对外经济活动的转型升级,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国际商务知识,具有较好的商务沟通能力的学生将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在很多发达国家,国际商务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专业,是伴随着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活动发展起来的,培养的人才“能够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工作”,以适应跨国公司的需求。但我国院校多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外国语学院下设立国际商务专业,以至于我们目前培养的国际商务人才更多地偏向于精通外语,而在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等方面能力较弱。
2.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的现状。
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建设分为高职高专、本科、硕士三个层次。
(1)高职高专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院校数量较多,大多是将国际商务人才按照外贸人才进行培养,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更注重进出口贸易实务能力的强化,例如单证、报关、报检等。这种将国际商务等同于国际贸易的建设思路反映出高职高专院校对于国际商务人才的界定非常狭窄。
(2)本科开设国际商务专业的学校较少,目前我国只有40多所本科院校设有国际商务专业,招生数量不到所有本科招生的1%。本科院校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也是以国际经济与贸易或者外语类专业为基础的,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偏向于经济或外语,真正按照教育部归属的管理类进行培养的寥寥无几。
(3)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胜任涉外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从事国际商务经营运作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职业型商务专门人才为目标。目前招生高校也都以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基础,适当改变部分课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仍然有较大差距。尽管78所高校获得了国际商务专业硕士招生的资格,但并非所有的高校都招生,已招生的学校每年的招生数量也有限,与学术型硕士相比招生规模偏小。
综上所述,我国国际商务专业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目标定位上几乎无差异;本科与专科的专业定位较为相似;不同层次的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未能明显拉开层次。这些都说明目前我国国际商务专业在专业建设上方向不明确,定位不清晰,仍然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基础的偏多,课程设置上以经济类课程居多,国际市场分析、国际法律法规、跨文化交流与管理、国际企业管理、国际投资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相对缺乏,与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商务专业建设相比存在偏差。因此,有必要明确国际商务专业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定位及课程设置
国际商务专业是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需要,适应企业的跨国经营需要而设立的,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专业建设的定位必须围绕“国际化”,但不应该局限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而应当面向全球市场培养国际商务人才,所培养的涉外人才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外贸知识,还需要具备国际投资与融资、国际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拥有商务分析、商务沟通和商务管理的能力。
因此,国际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是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通晓现代经济与商务基础理论,具备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国际商务分析与决策能力,熟练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国际投资实践技能,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和较强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职业型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在课程建设上需要考虑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市场营销、跨国公司经营管理、跨文化交流等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此,除了国际经济与贸易的相关课程以外,还有必要开设国际商务环境、国际商务谈判与礼仪、跨文化交流与管理、国际供应链、物流管理、跨国公司经营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广告学等课程,建立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对于国际商务人才而言,外语能力尤为重要。在加强英文综合能力课程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学习第二外语,有助于学生跨国交流能力的提升。
五、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点
1.课程应当强化综合性和应用性。
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应设置强调综合性和应用性,因此需要较广的知识面,课程应当包含经济与管理类的基本理论知识、国际商务的相关知识与一定的实习实践经历。在通修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之外,提高开放性选修课程的比重,这些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知识构架和多样化的选择。(1)分方向设置模块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的模块课程,每一类模块课程可包含6~8门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例如,从强化商务应用能力的角度开设商务管理模块,包括电子商务、国际供应链、国际商务环境、跨文化管理、国际广告与媒介、物流管理等课程。(2)设置跨专业选修课程,允许学生选修其他专业,扩大学生的知识面。(3)设置学科拓展类、就业创业类选修课程,增加实习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除此之外,应当鼓励学生参加辅修课程,提升复合应用能力。
2.教学方式应当创新,教学手段需要多样化。
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注重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外,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并丰富教学手段。(1)强化小班讨论课程。讨论课与理论课相结合是应用类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讨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并思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小班化讨论还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2)注重案例教学。跨国经营与管理类的案例非常多,很多著名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运用案例教学能够让学生体会到商务知识在实际中的运用,领悟到国际经营与管理过程中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带来的问题。(3)使用综合实训与模拟训练。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利用软件进行综合实训和模拟训练能迅速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就国际商务专业而言,企业经营管理决策能力可以使用ERP沙盘进行模拟;进出口业务可以使用国际贸易模拟实训软件;金融交易中外汇交易、股票交易、期货交易、贵金属交易都有相应的模拟软件;国际商法可以模拟法庭,熟悉处理国际企业纠纷的流程与相应的法律法规。(4)走出教室,参加实习与实践。除了企业实习这一常规途径外,还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例如利用暑期组织学生参加专业主题市场调研,由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研活动并整理分析数据,撰写调研报告。这一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市场调研的方法,提高市场分析能力。这些活动也可以跟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联合举办,既能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又能增强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5)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国内外专业、实务界人事都可以为主讲嘉宾,内容可以涵盖国际商务的各个方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了解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从更新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打造合适的教学队伍,提高师资的综合应用能力。
国际商务许多综合应用类的课程对于师资的要求比较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使课程不至于大而泛。因此,打造一支合适的教学队伍对于保证课程质量尤为重要。目前很多学校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师理论功底较为扎实,但综合应用能力普遍不足。为此,在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需要丰富师资来源,并多渠道提升教师的综合应用能力。较为可行的做法包括:(1)聘请实业界人士担任主讲教师,可以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也可以与校内教师开设拼盘课程,或者举办主题系列讲座。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业界人士可以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跟学生分享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2)鼓励专职教师去企业兼职,开展各类横向科研。通过企业实习或者担任企业顾问等形式,教师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丰富实务经验,提高综合应用类课程的教学水平,并通过横向课题的研究提高科研能力。
4.开拓国际化培养思路,利用国际交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商务专业比较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与中国的高校开展各种类型的国际交流项目,包括针对学生的交换生、2+2、3+1、3+1+1项目,针对教师的访问学者、短期访学、客座教授、科研合作等项目。这些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开阔视野,体会文化差异,接触不同的教学方式;也能促进师资交流,引入国外有特色的优质课程和新的教学资料,改进教学理念,创新授课模式。国际化培养对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关征.财经类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46-49.
[2]刘志娟.对提高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9):128-129.
[3]杨丽华.二本院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99-202.
[4]姜军.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5):30-32.
[5]杨丽华.国际商务专业的就业情况及所需技能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7):241.
[6]吴建功,周庭芳.西方国家国际商务专业与课程体系探讨[J].当代经济,2010(2):94-96.
[7]李龙.我国高校国际商务专业本科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24):1.
[8]钟娟.如何提升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J].河南教育(中旬),2012(6):48-49.
关键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
当前,华尔街金融风暴已经波及全球,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日益严重。中国的出口贸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很多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从而使得主要面向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相关专业人才的就业遇到困难,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便成为了当务之急。目前,在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实务三个部分。各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确定了国际贸易相关专业的主攻方向,例如:研究型大学注重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经济理论,应用型大学注重国际贸易实务能力的培养。从国际贸易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主要包括:(1)外贸相关企业,包括外贸公司、有自主进出口业务的企业等;(2)政府部门,包括商务部门、海关、检验检疫部门等;(3)高校。在上述三个去向中,以外贸相关企业的需求为主,岗位能力上又以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为主。为顺应人才需求,国内很多高校更加注重应用型、操作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然而,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必须重点把握课程体系建设这一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本文拟就《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构建问题展开研究。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构建背景
1.人才需求趋势的需要。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是由我国外贸行业发展的大环境所决定的。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对外经济贸易成就举世瞩目,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超过60%。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政府正积极通过稳定外贸来避免经济增速过快,从2008年年初提出“保持出口平稳增长”,到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进出口额稳中有升,逐渐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谁最先从危机中恢复”的评选中,中国排名第二。从历史的经验看,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经过一个恢复期、调整期,全球经济会在2~4年后进入新的上升周期。新的经济增长必将带来人才需求的新高峰。经济的恢复离不开外贸行业的支撑,经济的发展更加需要外贸人才的加盟,2~3年后,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贸易人才仍是最为走俏的人才类别之一。
2.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国际贸易活动具有程序复杂、操作性强、风险性大等特点,因此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外贸人才必须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较强的风险规避意识。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合理的培养体系必须以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依托。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基础要素,历来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要实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并能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做好课程体系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
3.人才岗位技能的需要。国际贸易人员的从业活动通常会从具体的贸易实务工作开始,而具体的贸易实务工作又需要相应的从业资格。就目前而言,国际商务“六大员”(单证员、跟单员、货代员、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基本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的主要工作,因此,在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就业前就应该报考相应的从业资格证书。为了保障学生的课程学习和从业资格考试,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中兼顾从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
二、构建依据和构建目标
1.构建依据。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需要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为支撑。《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的构建可围绕国际商务“六大员”从业资格考试和岗位要求展开,见表1。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选取其中的几个方向作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程设置。
三、实施步骤及保障措施
1.前期调研。高校可结合自身办学优势,综合考虑学校招生就业情况,深入外贸企业和国内其他有相关经验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目前各高校人才培养现状和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方向。
2.确定方向。结合调研情况,综合学院设备师资等软、硬件条件,确定主攻方向。建议首先确定单证员、货代员两个方向,主要理由如下:(1)国际贸易实务中,单证是基础,货代是主流,其他4个从业资格考试均以单证员、货代员为基础;(2)可以服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等多个国际贸易相关专业;(3)国内针对这两个方向的实习软件的研发和实习设备的制造已经比较成熟。
3.人才培养计划修订。结合国际商务“六大员”考试要求,确定《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软件综合应用》等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修订课程大纲,完善课程教案和习题集,并将部分应用性教强的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为经济管理相关专业共选课程。同时,围绕主攻方向构建国际商务“六大员”岗位能力课程模块。
4.师资保证。从满足核心课程和主攻方向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出发,确定课程骨干教师,选派其到国内其他高校及知名培训机构进行专业培训,鼓励相关专业教师报考国际商务资格证书。
5.办学条件保证。扩大以国际贸易实务为主攻方向的招生规模,完善实践教学软件,加强与高校周边外贸企业及外贸主管部门的沟通与交流,进一步扩大影响,寻求社会和企业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办公室.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复习指南[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2]全国国际商务单证培训认证考试中心网[EB/OL].http://省略.
关键词:商务日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全球化,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持续升温。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民办高校商务日语教学必须按照社会需求和民办高校学科建设方向,增强商务日语专业的社会适应性。为培养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商务日语人才,对商务日语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一 、民办高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全盘采用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普通高校的模式,而要按市场需求培养适应就业、应用型专业人才。实施“以社会需求为纲”的教学方向已被普遍认同。民办高校开设商务日语专业的历史比较短,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够准确,很多地方还在沿袭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搞不清楚人才培养定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以及就业单位需要的情况下,就不能制定出符合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最终将导致商务日语专业人才与社会需求不对接的局面。
二、民办高校商务日语专业特点
从社会对商务日语专业的需求现状来看,商务日语工作岗位限定性强,就业面向窄,不具有规模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市场需求的调查,准确判断专业方向,明确专业特点,从而合理地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既要培养学生的日语能力,也要开设国际贸易、商务礼仪等课程,更要重视商务技能培养。商务日语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民办高校商务日语专业的存活与发展关键在于:建立相应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产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加强实践教学等几个方面。
三、商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
作为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既要具备顺利交流的日语技能,又要具备商务知识和专业素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从这两大方面出发。1、专业日语课程方面。在充分培养日文听、说、读、写、译的基础上,还要开设商务日语、商务口语、日文函电等。2、商务课程方面。既要有商务礼仪、商务谈判,也要开设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等课程。同时更要重视专业技能实习、实训课程。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人单位需求为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四、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创设一种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能够相互影响,学会如何学习。科学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条件保证。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课堂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教学要素的组合关系。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外,还要积极尝试其他的教学模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以教材为基础,通过优化“教学互动”保证教学质量。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学习目的、感知学习材料、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反思学习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有很多,除单方向的讲授法外,还可以采用交互式情景教学法。设定商务情节,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模仿真实的商务场景。此外,还可以尝试讨论式教学法。例如,教师课前向学生提出讨论课题,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课上展开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摆脱单一的书本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手段,无疑会给商务日语教学带来极大的便利和良好的效果。利用影像、图文等多媒体教学材料,会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习的实用性、效率性和趣味性。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教材编写
民办高校有区别于公办院校的办学特点,学生的学习素养也不尽相同。目前现有教材不能充分考虑的这两点,所以有必要编写适用于民办高校的、实用性强的教材。首先,就学生毕业后的从业状况、就业单位需求开展调查。然后,归纳整理出学生最需要掌握的业务知识。最后,形成书面材料,编写教材。教材编写要注重其实用性和专业性。
3、实习、实训
商务日语专业是培养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人员。要求学生毕业后必须具有熟练开展业务工作的能力。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等业务都必须实际动手操作。各项业务的手续流程、如何制作业务单证、如何审核单证等等,都不是靠课堂就能掌握得了的。都需要学生亲自操作,实际演练。因此,民办高校应在校内外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商贸公司实习。通过实习,深化理论知识。参加实习的学生定期提交实习报告。教师还可以根据报告内容组织学生交流会。
此外,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与商务日语相关的考试。目前在我国有许多有关日语、商务日语及商务方面的资格考试。号召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相应资格证书。以便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4、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贯彻课程体系、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教学改革的主体。新的形式下,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现状是大多数教师不能用日语讲授经贸专业知识、科技知识,而经贸、科技专业的教师又不懂日语。就民办高校而言,讲授基础日语教师比重较大,商务日语教师较少。既精通日语又具有商务实践经历的“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要培养出优秀的商务日语人才,教师需加强自身建设,改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
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的条件,对教师进行特色培训。以校本培训、特色讲座等形式,重点培养教师的商务能力。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以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升。特色培训不是单纯的理念学习,而是要把先进的理念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另外,要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鼓励企业人员参与实训教学。
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商务日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不是单一传授日语语言技能,更要注重国际商务专门人才必备能力的培养,要把日语和国际商务活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作者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商务人才;人才培养观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7-0255-02
当今世界,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国内市场对既能洞察国际市场形势和了解市场规律,又能按国标市场惯例的WTO游戏规则办事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商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中国现有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 [1]。作为高等教育类型之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时,首先应确立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以此作为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理论指导。
一、人才需求的市场信号观
1.市场调研分析。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国际化趋势,各类外贸公司、国有工商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及涉外服务业需要大量的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业务能力的国际商务专业技能型人才。据有关统计数据,用人单位对营销人才的需求一直位居第一,需求较大的岗位有:国际商务操作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检验员、礼仪迎宾兼导游、酒店管理、汽车维修、汽车美容等技术类工种。这类人才的供需比为1∶2.6。从岗位需求量来看,贸易销售类岗位的需求占到总需求量的14.8%,这些企业急需既懂英文,又懂进出口业务,还懂制作进出口单证的复合型人才 [2]。
2.社会需求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已由国有外贸专业公司扩大为工贸公司、自营出口生产企业、“三资”企业和外向型乡镇企业等。外贸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由审批制过渡到登记制,集中在外贸企业出口的大量业务已分散至各生产企业,由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空前活跃,外贸专业人才短缺。据人才供需的调查分析,外贸专业人才的需求总量依然供不应求,出现人才需求缺口。当前企业最缺乏、最迫切需要的就是熟悉国际市场惯例和WTO游戏规则,精通一两门以上外语,具有国际商务决策和管理活动能力的商务人才 [3]。
二、高职教育政策导向观
1.明确高职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2.转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观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逐步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需求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学科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职业教育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半工半读,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劳动力就业市场的紧密结合,办学模式更加灵活多样,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4]。
3.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在推进学生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为此,教育部决定今后每年举办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营造“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社会氛围。因此,各地职业院校在这种政策指导观下应采取积极地改革措施和实施方案。
4.加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到国外进修提高,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进一步完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和企业实践制度 [4]。
三、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标准观
中国商务行业依据《关于印发〈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从2002 年开始实施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分为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两个等级。外销员为国际商务专业的从业资格,是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的基本条件; 取得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聘任其为助理国际商务师或其他经济系列初级专业技术职务。国际商务师为国际商务专业的执业资格,是从事国际商务专业工作关键岗位的必备条件。取得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用人单位可聘任其为国际商务师或其他经济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因此,国际商务专业人员职业资格是准国际商务专业人员的职业标准之一,以上内容应纳入课程和教学体系。
四、高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观
1.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身心健康是高素质劳动者的基础,特别是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和养成;心理问题的排解、疏导和调节;心理异常和犯罪心理的预防和制止;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高素质的国际商务人才应该还具有:(1)开阔的国际市场视野,广博的知识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2)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商务运作能力,特别是能娴熟地运用一门以上的外语开展商务活动的能力;(3)通晓国际经贸法律和惯例,并具有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具有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以及熟练地运用电脑和各种现代化工具搜集信息从事商务活动的能力;(5)掌握跨文化知识,具有了解、尊重并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善于进行国际商务交往。以上这些能力的发挥又须有赖于国际商务人才具备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 [1]。
2.重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设置。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须从岗位需求出发,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内容能满足本行业岗位或多岗位转换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体现“理论为实践服务”的理念,并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知识内化、迁移和继续学习的基本能力。在注重课程设置现实性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其动态性和前瞻性,要不断适应中国对外贸易业务发展的趋势。
因此,要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确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方向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开发课程体系要对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要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7]。
3.突出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对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专业,应具备四个基本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现代办公设备应用能力,商务成本核算能力及创新能力。应具备八个方面的专业综合能力:商务活动策划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广告宣传策划能力、市场调查预测能力、商务文书撰写能力、货运实务操作能力、商务纠纷与争端解决能力、业务拓展能力。以适应外销业务员,,报关员,外运业务员,涉外营销业务、保险、报检及银行业务制单员,商务文秘,商务助理,星级酒店餐厅的服务员等国际商务专业职业岗位群的从业需要 [6]。要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突出技能训练,进一步提高准职业人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熟悉和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工作规则以及工作的协调合理性,熟练掌握岗位群通用的基本技能、有专业背景的专门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有较强的综合工作能力。
4.培养学生的个性、转岗能力及可持续发展性。高职教育要留有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一方面,通过专业化方向来满足学生对专业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形式和选修课程模块选择,为学生提供各种职业素养的学习机会,为学生成为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也为学生今后更大的发展空间创造条件 [5]。为此,要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高职教育的终极目标,把职业技能教育与加强基本理论教育和拓展学生知识面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活动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 [7]。
参考文献:
[1]宏结.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中国大学教学,2007,(5):42-43.
[2]郑薇.国际商务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J].金融时代,2006:12.
[3]李小红.加入WTO与国际商务人才培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2,(4):56.
[4]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访教育部职成教司黄尧司长[J].教育发展研究,2008,(7).
[5]童宏祥.构建以职业型为特征的高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初探[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6):34.
关键词 跨境电商;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7-0106-02
1 改革背景
党的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中职外贸专业课程改革最初的动因来自传统外贸专业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跨境电商背景下。为了给跨境电商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条件,继续推动我国跨境电商健康快速发展,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跨境电商,2015年6月份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跨境电商发展,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外贸”,有利于扩大国内消费、推动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营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于是,考虑到国际商务专业的转型与发展,进而思考商贸服务类专业的转型升级,借鉴课改优秀专业的宝贵经验,诞生了把国际商务专业的教学培养方向调整为跨境电子商务的想法,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职业教育诉求。
2 跨境电子商务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要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贸易的交易日渐从“线下”发展成“线上”,跨境电子商务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跨境互联网贸易人才的培养成为目前捉襟见肘的问题。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只有做好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才能促进这个产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对国内招聘网站上跨境电商企业的最新招聘岗位信息进行调查梳理,分析出目前跨境电商企业对招聘员工要求主要具有表1所示能力。
3 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向问题 在国际商务专业建设中,要把“专业与行业、专业与岗位对接,培养全方位的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方向。要对产业和行业进行调研,明确具备专业跨境电商知识的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方向,并通过对课程教学方式、人才培养方式以及专业教学队伍组建等方面的改革来促进跨境电商的人才培养。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改革将根据外贸专业发展特色,培养扎实的国际商务基础知识,掌握熟练电子商务技能,熟练掌握电子商务平台的操作,能熟练应用英语工具和计算机软件的复合型人才。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长期以来,中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照搬照抄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科课程结构,内容理论性强,知识深奥。本次改革将在课程设置上转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能力本位课程结构,着重夯实专业基础课程,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增加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课,使得课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和综合性,以适应当今选择性课改的新要求。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问题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占比较低,出现“重理论教学,轻实践环节”的不良现象。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课程结构的大幅调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减少过多的理论知识。通过建立专业实训室,配合专业综合实训软件完成完整跨境电商流程的实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校企合作问题 在过去的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模式中经常会出现“校热企冷”现象,这一问题在商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上尤为突出。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学校就应该积极主动对接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发课程标准,共同建设课程资源,推动专业建设。如与速卖通、京东全球购、敦煌网等跨境电商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4 跨境电商时代中职外贸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
建构跨境电商课程体系 抛弃以往国际商务专业以“理论概念”为主的特点,引进“强基础,重能力”的理念,构建以“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方向模块课程”为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设置商务礼仪、电子商务基础、电商软件和国际贸易基础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部分,强化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语函电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在专业方向模块,拓展境外客户关系管理、进出口清关操作、国际市场网络营销等跨境电商专业方向性课程。如表2所示,修订后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更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优化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基础课程体系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不能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基础文化、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课程教会学生专业知识,而综合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专业知识只能帮助学生初次就业,唯有学习和创新能力才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综合基础课程主要指语文、数学、英语、心理、职业素养、商务礼仪、计算机基础、体育、艺术等通识性课程,为学生打下必要的文化理论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据国内某大学的调查显示:客户沟通技巧、人际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价值创新能力是外贸企业最需要、最重视的能力。
建立模拟实训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跨境电商业务流程建立准企业化的模拟实训中心。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利用阿里巴巴速卖通软件、跨境购平台等跨境电商资源,在校内完成跨境电商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实训等。外聘企业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定期进校授课参与实训,让教师、学生了解行业新规、市场新动态,加大专业教学与市场结合的力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实训到一定阶段,学校组织跨境电商模拟分组竞赛,让学生积极投入到跨境电商的模拟实训中,为他们毕业后走进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立“内外结合”的校企合作平台 在跨境电商新形势下通过政策引导,把跨境电商企业引进校园,让学生实习走到跨境电商企业去,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商贸类专业的校企合作之路。实践教学离不开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为提升实践教学质量,除了定期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培训外,更要注重企业能手的引进,建立企业人才“引进来”机制,完善师资队伍结构。同时,加强学生“走出去”的实践:学校经常带学生走出校门,到跨境电商企业去进行观摩;鼓励学生“走出去”逛市场、参观电商园与贸易展会等;组织学生参加政府或行业举办的展会、论坛等,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校企合作,既可以及时了解市场信息,获得企业相关资源,又可以为企业输送“召之即来,来之即用”的复合型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共赢”模式。
参考文献
[1]邓莎莎.以就业为导向的国际贸易课程设置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5.
[2]吴丹辉.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6.
[3]乔哲.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基于跨境贸易电商化背景的视角[J].职教论坛,2015(32):48-50.
(一)调研样本
为分析不同经济发展区位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以苏北、苏中、苏南以及上海的部分企业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考虑到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和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区位,在样本选择上向苏北地区倾斜,同时兼顾其他地区。另外,考虑到该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以民营企业为主,因此本次调研以民营企业为主。
(二)调研结果
1.外贸岗位需求相对稳定。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企业虽然对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需求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国际贸易相关岗位的需求状况没有太大变化,企业大量需求的仍是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商务秘书以及跟单员,其中以外贸业务员和单证员居多。
2.企业青睐“一专多能”的综合型外贸人才。
在对从业者的技能和知识要求方面,各外贸岗位有很大的重复性。比如,制单工作不仅是外贸单证员的基础工作,同样也需要外贸业务员和跟单员精通此技能;掌握报关技能的跟单员更受企业欢迎。可见,“一专多能”已成为目前外贸企业的用人标准。
3.企业看重员工的工作态度。
企业在用人时最看重的是工作态度,其次才是实践经验。除此之外,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外语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和产品知识储备都是企业关注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这些能力。
4.企业普遍希望学生持证上岗。
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希望学生持证上岗。从证书种类来看,商务英语证书的关注率最高,这主要是由外贸工作性质所决定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而在专业资格证书中,国际商务师证书在外贸企业中的认知度最高。
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关键词】国际商务人才;理工科;复合型;培养模式
一、目前我校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惑
1.专业边界界定的困惑。国际商务专业是最近才加入到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虽然隶属于管理学科,但在学生日后实际的就业方向上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近。从全国其他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已开设的国际商务专业多是由外语专业或国际贸易专业改良而来,比如,我校国际交流学院以前与澳大利亚TAFE合作开办的国际商务专业脱胎于外语专业(国际商务方向),2006年才正式改为国际商务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大多以外贸行业为主。国际商务专业目前存在着专业指导思想不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定位模糊、专业特征不明显等情况。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2.人才培养路径的困惑。由于工业类或技能类专业的职业能力显性程度比较高,比如建筑师、工程师、会计师、律师等,因而其培养方式比较容易把握。而对管理类专业来说则比较困难,因为管理类专业的职业能力往往是隐性的。对高层次的商务人才的培养来说尤其困难,因为培养目标定位越高,其隐性程度也越高。如何有效地培养国际商务情境中的沟通与业务处理能力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1.建立科学完整的双语课程体系。双语课程的开设和体系的建设以我们的培养模式构想为出发点,我们大致可以将专业课程分为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国际商务管理知识、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国际金融专业知识、行业知识模块、专业外语知识六个模块。除行业知识、专业外语知识模块外,其他四个模块都涉及到双语课程的开设。双语专业课程相比一般的专业课程而言肩负着更多一层任务,不仅仅向学生传授本领域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在教学中扩大外语的实践空间,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通过一或几门课程的双语教学,希望显著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是不现实的。语言的学习贵在坚持,重在运用。因此创建一个好的应用环境并不断坚持下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双语教学的方法应该贯穿于整个专业的学习,使学生逐步从生疏走向适应并形成习惯。当然对于不同课程,不同学习阶段,双语课程的外语授课程度和对学生的要求应当是不同的,应当有一定的弹性。
2.加强专业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有国际视野和国外工作经历,能讲授国际商务课程,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从我校师资的实际情况来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均已具备。重要的是国际视野、海外经验和实践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
3.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经济环境对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受到挑战和冲击,而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重视。落实实验与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提高国际商务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4.重视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国际商务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重点应是跨文化意识、跨文化商务技巧与跨文化管理能力。跨文化意识是大学生对目标文化的理解以及学习目标文化的一种心理准备,也就是说他们首先要会欣赏文化差异并作出某种反应;跨文化商务技巧是培养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而跨文化管理能力是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国际商务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培养,从教学层面来说包括事实教学、分析教学与实践教学。
分析教学主要通过深入分析理解国际商务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学生对不同的案例加以剖析,将跨文化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从较深层次理解和掌握跨文化商务的技巧。在此阶段,基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是最为常见的。教师也可采取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商务谈判等形式进行教学。
实践教学适用于跨文化能力发展的较高阶段。教师以发展学生多元文化能力为目标。教育学生利用已有的跨文化技能和能力进行商务实践。学校主要通过联系涉外企业建立实训基地,教师定期带领学生进企业参观、实习。近年来,随着与国外高校教学交流合作机会的增多,我们的实践教学活动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例如,在我校与法国鲁昂商学院合作的“International Consultancy Project”项目中,我校国际商务专业的大三学生与鲁昂商学院的MBA学员组成项目团队进入宁波本地企业,就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并完成相应的项目咨询报告。这样的实践教学活动较好的锻炼了学生在多元化团队中的跨文化沟通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