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态环境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7 14:45:2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环境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生态环境措施

第1篇

1.1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分析

矿区规划实施后,由于矿区项目占地、采煤沉陷、露天矿开采挖损、排土场占压、矿区开发后形成积水区的影响,矿区内土地利用格局会发生一定变化。通过遥感解译与影响预测分析,近期开发后矿区内天然牧草地面积明显减少。矿区开发后交通运输用地的面积也明显增加,另外矿区内由于沉陷破坏以及村庄搬迁,旱地和住宅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1.2土壤沙化与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矿区建设近期,露天矿开采后表层土剥离,没有植被覆盖,成为土地沙化的极敏感因子,矿区沙漠化程度会由轻度敏感向高度敏感转化。根据预测,矿区开发近期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增加,中度侵蚀和强烈侵蚀面积将分别增加8.14km2(4.36%)和49.78km2(11.04%)。因此在区域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地表的及时恢复,不然就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发生土壤沙化。矿区建设远期,采用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后,矿区内生态环境将有所改善,矿区沙漠化程度会由高度敏感向中度敏感转变,区域土壤侵蚀强度有所降低,矿区内中度侵蚀和强烈侵蚀的面积将有所减少。

2生态治理措施

根据矿区地面总布局及其生态影响特点,伊敏矿区生态综合整治划分为5个分区: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地表沉陷治理区、露天矿排土场恢复重建区、露天矿最终采坑治理区。

2.1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矿区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包括井工矿和露天矿的工业场地和相关辅助附属企业等以及工业场地外扩100m的影响范围。工业场地恢复重建区生态整治措施如下:在工业场地内布设截水沟、急流槽、挡土墙等工程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障生产安全;工业场地内采用乔灌草立体植被配置模式,并因地制宜选用当地适生植物种进行园区绿化,保证园区绿化系数达到20%以上;工业场地建设期间施工区域采用编织袋挡墙、临时排水沟、防尘网等临时防护措施,周边开挖的边坡上布设草方格边坡防护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产生;对与工业场地周围区域内破坏的植被进行人工补植、撒播草籽等措施进行自然恢复,维持草地生产力。

2.2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矿区的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主要包括矿区公路和铁路及其外扩50m的影响区域。连接道路恢复重建区具体生态整治措施包括:道路建设期间在施工区域布设临时排水沟、编织袋挡土墙和防尘网进行临时防护;严格控制道路建设影响范围,减少建设期间对周围草地生态系统的干扰,对受破坏植被进行人工补植、撒播草籽等措施进行自然恢复;③在道路两侧分别营造防护林,防护林带可采用乔灌混交林,乔木布设3行,灌木在林下分散种植,禁止引入外来树种。

2.3地表沉陷治理区治理措施

2.3.1沉陷破坏的治理

沉陷区可能出现塌陷、裂缝等现象,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生产力下降。地表沉陷区生态整治措施具体如下。(1)沉陷区草地治理。首先对裂缝进行充填,并对局部土地进行平整处理。土地整理后,采用人工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草地改良,对矿区内破坏的植被进行自然恢复。另外对沉陷区草场进行封育,尤其在复垦恢复过渡阶段,尽快恢复植被覆盖度,防止草地退化和沙化。(2)沉陷区耕地治理。首先对裂缝进行充填,并对局部土地进行平整处理。土地整理后先利用豆科绿肥改良土壤,采用人工撒播草籽的方式进行草地改良,经过2~3年的自然恢复果后,再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在进行土壤改良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封育,尽快恢复植被覆盖度,保证土壤改良的效果。

2.3.2积水区的治理

根据预测,地表沉陷区内可能形成积水区,积水区治理措施如下。(1)永久积水区的治理。永久积水区的形成,减少了植被面积,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对于永久积水区的整治仅考虑积水维护和管理,增加一定的排灌设施即可。(2)季节性积水区的治理。永久积水周边100m范围内形成季节性积水区,该区域内的植被类型将发生演替,原来的针茅、羊草草原植被演替为比较耐盐碱或喜湿的植被,如碱蓬、碱蒿、芦苇、拂子茅等。遵循自然修复的生态学原理,对退化和盐碱化土地进行围栏封育,禁止牧民进入封育区放牧。对于盐碱化严重的区域可以采用浅(深)翻土和施加土壤改良剂等方法实现土地的恢复。

2.4露天矿排土场恢复重建区治理措施

2.4.1表层土保护措施

保护好露天矿表层土是生态复垦和区域生态重建的关键。表层土应采取的保护措施如下:在露天矿工业场地、排土场和采掘场等项工程剥离表土前,首先对区域内第四系表土层进行单独剥离、单独堆存;表层土堆放处周围边界布置排水沟或防护堤,采用密目网覆盖堆体,并在堆体周边用填土草袋围挡作临时挡护;待表层土完成堆存任务后,随煤矿开发排土场平台达到设计标高并稳定时,即可用堆放的表土进行生态恢复,因此表土层剥离随煤矿开发一直在进行,而用于生态恢复的表层土也一直在进行,当表层土恢复回填为原地貌后,首先进行水平犁沟整地,将土层翻松,然后进行草地的恢复工作;建设单位根据施工计划编制表层土保护方案,提出详细表层土的剥离方法、堆积布置、堆积方法、回填方法和步骤、实施计划的具体安排等内容,在施工时,应派专人进行监督指挥。

2.4.2排土场的复垦原则

合理安排岩土排弃顺序,禁止将钙积层等障碍层次排弃于表层;表土剥离0~0.3m,原剥离表层黑钙土直接铺覆于前面结束整地的排土场;粉煤灰禁止排在排土场顶部和底部,需排在排土场中部。复垦利用类型应与地形、地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重塑的地形适宜现代畜牧业的要求和旅游业的规划,平台应尽量平坦宽阔,禁止形成局部凸起或凹陷,以免地块破碎。

2.4.3排土场适生植物种的选择

选择适生植物是露天矿排土场植被重建的关键措施之一,根据伊敏露天煤矿已复垦排土场、霍林河露天矿及内蒙古环科院在阿尔善油田的研究成果,露天矿进行以草本为主的土地复垦方式,植被重建的适生种包括:沙棘、柠条、胡枝子、羊草、披肩草、紫花苜蓿。

2.4.5排土场边坡植被重建方案

排土场排土结束形成永久稳定边坡后,经削坡、修整、覆土后,实施植物防护措施,覆土厚30cm,覆土来源于采掘场表层剥离土。为防治排土场边坡风蚀、水蚀和固土保水,种草前采取榆树网格进行防护,形式为2m×4m矩形网格,沿等高线平行布设,设计每个网格间距为0.5m,榆树插条间距<10cm,每一网格120条。排土场边坡植物网格设置后在其网格内种草,排土场平台经平整、覆土后种草,采用羊草、披碱草(按1∶1比例)混播方式。

2.4.6排土场道路设计

内排土场最终平台面积较大,为便于后期管护必须修建田间道路。田间道路由南北方向与东西方向共同构成网状结构。东西方向道路为主道,宽度4m,每km2布置2~3km;南北方向为支路,宽度2m,每km2布置5km。路基为25cm厚的碎石,路面为20cm厚的沙砾石路面。3.4.7植被后期养护(1)植被在重建的初期相对脆弱,需要人工对其进行管护,以保证植被的健康成长。对于复垦前几年的植被要采用围栏,严禁牲畜的践踏、啃食。灌木复垦在3~5年后要采取平茬或间伐。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点,植被管护要达到6年。(2)通过分析项目区的气象灾害因子等影响生态重建的因素,排土场重建植被的抚育重点是苗木防冻,其防治措施主要是在适合季节种植,争取在入冬之前培育为壮苗。针对部分抗冻能力较弱的苗木通过采取以下方式,使其安全越冬:针对小灌木类,对苗木进行轻度修剪;清除杂草,浅翻土地,给苗木根基部培土或培土墩,浇透防冻水。(3)水是决定林草生长状况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土地复垦过程中的灌溉需要,可增加流动洒水车,以便在灌溉更全面,从而提高牧草的成活率。灌溉在早上进行,中午灌水容易引起草坪以及林木的灼伤,而晚上进行易造成林草染病。(4)排土场由于土层较薄,且复垦初期养分贫瘠,必须进行土壤改良与培肥。对于土壤条件较差的地段,为满足前期植物生长,必须以化学肥料为启动;土壤条件好的内排土场,采用生物复垦工艺,种植豆科牧草压青,施入粉煤灰、有机肥料、化肥、微生物活性剂等迅速提高土壤肥力,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满足矿区人民生活需求。另外,放牧家畜的粪便也可起到鳞甲循环作用。对于矿区内污水处理过程中形成的污泥,采取堆肥发酵的方式,作为土壤改良与培肥的有机肥料。(5)病虫害防治是林草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林草生长季节尤为重要。主要采取药物防治,根据不同的草种在不同的生长期,根据病虫害种类的生长发育期选用不同的药物,使用不同的浓度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2.5露天矿最终采坑治理措施

第2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辽宁彰武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是全省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全县总面积为3 640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 047 km2,占全县总面积的28.8%。地形地貌为东低山、西丘陵、北沙荒、中南平洼,其中丘陵占30%、沙荒占3%、平洼占40%。全县水土流失类型为水蚀和风蚀,水蚀分布在东、西部低山丘陵地区,风蚀分布在北部风沙区和柳河流域,水土流失直接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为彰武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1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根据彰武县水土保持部门多年治理经验和地形地貌特点,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可以从2方面进行:一是东、西部低山丘陵区,可安排经济林为主的治理项目,结合坡耕地治理,通过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达到生态综合治理的目的;二是北部风沙区,可安排生态林为主的沙漠化治理项目[1]。自2008年以来,彰武县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相结合,以项目整合、资金整合的形式进行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弥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不足,突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取得了明显成效。

1.1低山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

1.1.1区域概况。该区域包括彰武东部的大四家子乡、后新秋镇、苇子沟乡、东六镇和二道河子乡,及彰武西部的平安乡、哈尔套镇、满堂红乡和四堡子乡。区域总面积为1 342.21 km2,水土流失面积361.4 km2,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兼有风蚀,主要分布在坡耕地、侵蚀沟及荒坡上。

1.1.2治理措施及规模。根据区域地形特点,治理措施以发展经济林为主,经济林应选适合当地的大扁杏。其次对坡耕地进行治理,措施为梯田。对坡度>15°、<25°,且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进行坡改梯。在植被覆盖较低的坡荒上,首先进行截水沟整地,之后栽植大扁杏。除了栽植大扁杏外,还可以做一些辅助措施,如打井、谷坊、作业路等。具体为:梯田2 153.3 hm2,截水沟整地3 166.7 hm2,栽植大扁杏3 166.7 hm2,其他辅助措施根据实际投资情况定。

1.1.3治理效益。丘陵区生态综合治理以发展经济林为主,措施实施后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栽植3 166.7 hm2的大扁杏,3年后达到盛果期,年增加经济效益3 206万元。对2 153.3 hm2的坡耕地进行梯田改造,年增加粮食产量5 814 t,增加经济效益697.68万元。在生态效益方面,增加3 166.7 hm2的林地面积,林地覆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年涵养水源380.68万m3,保土11.17万t。

1.2北部风沙区生态综合治理

1.2.1区域概况。北部风沙区包括四合城乡、冯家镇、章古台镇、阿尔乡镇、大冷乡、大德乡6个乡镇,区域总面积为1 115.55 km2,水土流失面积为390.4 km2,水土流失类型为风蚀。从2005年全省土壤侵蚀遥感普查结果可以看出,该区域是全省最严重的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需集中连续治理。

1.2.2治理措施及规模。风蚀沙化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应以植物措施为主,植物措施对防沙治沙有较好效果,是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因此综合治理应以生态林为主,辅以发展适量适合沙地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提高防沙治沙的经济效益。根据彰武县长期以来的防沙治沙经验,生态林栽植形式为乔灌混交,乔木选杨树、樟子松,灌木选柠条、紫穗槐,沙棘等。具体为: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其中乔木6 500 hm2,灌木700 hm2,发展林间隙地经济作物3 333.3 hm2。对植被覆盖率的疏林地、残次林实行生态修复,规划面积为2.82万hm2,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进而改善生态环境[2-3]。

1.2.3治理效益。风蚀沙化区发展生态林,以生态效益为主,营造7 200 hm2生态林和实施生态修复2.82万hm2,植被覆盖率可提高6.5%,减少土壤风蚀量22.7万t,蓄水96.52万m3。营造生态林是防沙治沙的有效措施,生态效益显著,其经济效益表现为活立木效益,即树木材积量的增加和林间隙地种植的经济作物[4]。据测算,发展生态林7 200 hm2,年平均增加木材蓄积量1.944万m3,增加经济效益1 166.4万元,林间隙地种植经济作物3 333.3 hm2。以菊芋为例,年效益为22 500元/hm2,种植3 333.3 hm2菊芋,年可获利7 500万元。

2小结

彰武县经

过多年的生态治理,成效显著,治理区域逐年扩大,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逐步增强,在做好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发展生产,提高了经济收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参考文献

[1] 姚冬梅.淮南市秋菊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机制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108-110.

[2] 郭海荣.谈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24):9.

[3] 王增亮.龙口市小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研究[j].中国水利,2008(13):35-36.

第3篇

关键词:农业;生态;保护;措施

1.农业及农业生态环境的相关概念阐述

1.1农业生产的概念。生物培育的一种产业统称为农业,包含了植物生产、动物生产以及微生物分解三个环节,也就是一种生命物资的再次生产。每种生物对自然环境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尤其在生长过程中对环境的要求。不同的环境条件是由不同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等共同构成的,不同地区的环境条件也恰好决定了农业生产的能力强弱。因此,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从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水资源条件入手。

1.2农业生态环境的概念。为人类生活、生存服务的一种生态环境系统叫做农业生态。农业生产可持续进行的根本基础是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相当明显,因为是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性和地域性。

2.我国现阶段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2.1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现代化发展和工业迅速发展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工业的发展导致了太多工业“三废”的产生。而这种工业“三废”产生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理和排放管理。对于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人体健康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工业“三废”污染了土地、大气和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其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没有科学的使用农药和化学药品,造成了很多残留药品和工业制品的存在。诸如秸秆焚烧、牲畜粪便等问题。最后,大气污染也是源于工业发展导致的污染,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增多,使气候变暖、酸雨、天气炎热、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逐年递增。恶化的农业生态环境已经影响了农业耕地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的保有量。

2.2水资源污染目紧缺严重。一方面,水资源被污染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尤其是一些重金属离子,会在农作物体内积累,进而会影响人体健康;水中若有化学药剂,会抑制农作物生长,有的也会导致农作物基因突变,降低产量和质量。另―方面,水资源短缺也会影响农业灌溉,使得农作物生长缺少必要的水分,会导致农业减产。

2.3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据科学观测,15-25度的坡耕地每年每公顷流失水量400-600立方米,流失土壤30-150吨;土壤中的氮、磷、钾、有机质等养分也同时流失,造成土地日益瘠薄,田间持水能力降低,不耐旱,又加剧了干旱的发展,其结果是农作物产量很低,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2.4耕地资源逐年递增。我国人口基数大,耕地面积少。而且是全球城市化水平偏低的国家。工业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的耕地资源将会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将导致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彻底崩溃,整个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丢失。

3.解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措施

3.1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进行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业“三废”以及城市垃圾等都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这就要求国家有关部门重点加大针对农药、化工品以及饲料添加剂等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污染源治理的力度。用科学使用农药要大力推广,坚决淘汰高残留的农药和化工品。根据农业生态所需的土壤环境优化施肥方法,改进施肥结构,最终实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完善合理的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是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的监督和检察体系。通过农业生态环境管理体系逐步进行农业土地使用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利用宏观调控进行耕地面积的稳定。另一方面,加强因地制宜,积极性性适应性耕种和开发。同时,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技术开发、研究、应用和推广与管理体系相互结合起来。

3.3积极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对我国耕地数量和面积逐年递增的状况,一定要进行耕地的保护,树立保护耕地的意思。针对耕地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实行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确保农田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

3.4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一定要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的监管,从源头上找到水资源的污染源。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管理。一定要重修构建水污染的治理策略,以源头为中心,以污染全过程为重点,将污染的防治和治理彻底结合起来。

第4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33-2

镇赉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白城市的北部,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处于东北亚中心,是外蒙古、俄罗斯远东与长吉图物流对接的干线结点。全县幅员面积4737平方公里,总人口2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5万人。全县现有耕地280万亩,水域面积164.37万亩,草原63.31万亩,芦苇80万亩,林地93.3万亩,乌拉草和小叶樟100多万亩。城镇及工矿用地20.17万亩,交通用地13.81万亩,其他面积126.64万亩。

1 镇赉县草原面积的变化情况及湿地、泡泽情况

1.1 镇赉县草原面积有记载以来的变化情况

20世纪70年代初,镇赉县的草原面积为350万亩,80年代初,镇赉县的草原经草原资源详查核定为289万亩。70年代和80年代的植被为羊草为主,到90年代初草原面积为230万亩,植被为羊草+杂类草。到2000年初草原面积200万亩,植被为羊草+虎尾草,到2010年土地详查后该县草原减少到63万亩,植被有一半为一年生的虎尾草和狗尾草。草原面积的逐年减少,除了人为因素之外,还有其自然因素,旱灾、风灾频发致使草原植被疏松,泡泽干枯,湿地面积大减,植被遭到破坏,生态环境发生恶劣变化。

1.2 湿地、泡泽的情况

镇赉县湿地面积大,地下水和过境水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嫩江、洮儿河、呼尔达河、二龙涛河流经,流域面积1861平方公里,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泡塘有79处,湿地面积达到300万亩,其中: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总面积1440平方公里,世界级濒危鹤类——白鹤,每年大部分在此迁徙停歇,成为全球最大的白鹤迁徙停歇地。镇赉县的国家级湿地公园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湿地公园之一,该湿地公园处于松嫩平原草甸草原向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的过渡地带,是具有本地区湿地典型特征的芦苇沼泽湿地公园。该公园既有湖泊、沼泽,又有草甸、草原,具有多样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物种,分布着丰富的植被类型和野生动植物种类。但由于近年来镇赉县干旱少雨,湿地和泡泽呈严重退化趋势。

2 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为因素,一是人口增长与草原争地,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人类对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只能占用草原补充土地不足。二是私开滥垦破坏生态环境。私开滥垦使很多草场被毁加之降水量少,蒸发加剧,出现了盐渍化等土壤退化现象,并逐步加剧。

镇赉县生态建设的投入能力不足,资源依赖型的工业结构对资源环境压力较大,水资源利用不足。农田长期连作,土壤肥力下降,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面源污染严重,草原遭到破坏,“三化”日趋严重。近年来地区性气温上升,降水减少,蒸发量加大,给湿地环境带来很大威胁。洮儿河沿岸核心区,由于连续春旱和上游断水,致使水位下降,局部湿地已经干涸,生态环境破坏有加重趋势。

3 镇赉县盐碱地情况

松嫩平原是世界上三大片苏打盐碱化土壤之一,镇赉县又是松嫩平原土地盐碱化最集中分布的地区。根据调查和资源卫片解译结果,镇赉县耕地中盐碱耕地面积为153.47万亩,中度盐碱耕地39.61万亩;重度盐碱耕地21.39万亩。盐碱荒地面积124.99万亩,其中,中度盐碱荒地面积104.35万亩,重度盐碱荒地面积20.64万亩。主要分布在建平乡、东屏镇、坦途镇、黑鱼泡镇、莫莫格乡境内,是危害本区域生态环境最主要的因素。

镇赉县盐碱荒地有利用价值的盐碱地104.35万亩。在有利用价值的盐碱地中从未被开垦利用的盐碱荒地103.52万亩,已开垦但撂荒3年以上的盐碱荒地0.83万亩。2011~2020年镇赉县将对这一部分盐碱荒地进行规划治理,治理盐碱耕地109.21万亩,盐碱荒地40万亩。

镇赉县盐碱地土壤主要以苏打盐碱地为主,其盐碱危害较重,其碳酸盐含量较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占全盐量的80%~90%,土壤PH值在8.0~10.0之间,碱化度10%~15%,总盐量为0.3%以上,有机质含量在0.5%~0.7%之间,属于中度贫瘠盐碱地。

多年来,镇赉县在盐碱地改良方面下了很大力度,通过政府投资、招商引资、农民投工投劳等形式来开发镇赉县盐碱地。根据镇赉县地理、气候、土壤类型等因素,因地制宜采取以稻治碱、种植耐碱作物、以砂压碱、增施有机肥、施用改良剂等方法治理盐碱地。尤其是随着吉林省西部土地开发镇赉县土地整理项目建设的逐步完善,通过开发水田种稻治理盐碱,建设好田间排灌工程,做到单排单灌,排灌畅通,采用综合改良盐碱地措施及科学的栽培管理,从中摸索出治理盐碱地的有效途径,为镇赉县盐碱地治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试验示范点,采用相应的改良措施,缩短盐碱地改良周期,使得盐碱地治理试验示范有了初步进展。

4 对生态环境改善的措施

第5篇

关键词:金融生态;社会信用;区域经济

金融生态,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任何一种金融生态都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我们把作用和影响金融生态的这些环境条件称之为金融生态环境。树立科学的金融生态观,重视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这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金融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首先,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树立科学的金融发展观,才能带动整个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金融业掌握着国家的信贷资源,只有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才能把自身的微观经营行为与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目前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西部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基础差,起点低,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西部经济的发展搭建平台。

一、完善以法律为基础的生态调节机制

正如自然生态总是在一定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并因而具有不同类型的生态特征一样,金融生态也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下形成的,也具有鲜明的制度结构特征。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许多特征是通过法律制度来体现的,因此,法律制度是影响金融生态最直接的、最重要的因素。

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是一国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保证。目前,针对我国社会信用环境不理想、交易违约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道德风险的状况,需要尽快修改完善现有的《合同法》、《破产法》、《证券法》等法律,对《刑法》中有关贷款欺诈的规定进行修订,并进一步提高和改进会计准则,规范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促进金融机构会计信息透明化,使金融法规真正对违法违规行为发挥最后的“杀手锏”作用,支持和维护整个金融生态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市场原则为基础,加快出台有关金融机构破产和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尽快建立起以此为主要内容的生态调节机制。

二、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科学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要努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有序运行的前提,社会诚信环境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信用环境建设,信用环境正在优化,但尚未彻底好转,主要表现在: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时有发生;企业改制时将有效资产剥离,“金蝉脱壳”情况在一定范围比较普遍;司法对银行债权的保护力度不够,银行维权的法律成本高昂。

建设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征信公司可以根据金融机构的要求,广泛收集信息,从而减少金融机构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信贷机构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价客户的信用状况,更有针对性地发放贷款和科学定价,减少逆向选择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征信体系大量的信息还可以成为提高金融机构经营决策水平的重要分析基础。金融机构通过对征信数据的深入挖掘,可以发现最有市场价值的客户群体以及不同客户群的增长变化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和定位。目前,人民银行继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已实现全国联网查询,这不仅有利于实现全社会信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有利于商业银行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客户信用状况,防范信贷风险。要加快诚信法制建设,尽快出台征信管理、信息披露等法规,完善社会信用征集与评价体系,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强化中介机构及人员的责任追究及惩罚制度,提高中介机构的信用,使中介机构成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市场主体。

三、地方政府要发挥核心领导作用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财政、税务、工商、公检法、新闻宣传、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等部门,这就决定了加强金融生态建设需要各部门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必须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作用。地方政府要前瞻性地认识到资金按市场原则流动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入发展形势下的客观必然性,高度重视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对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把争取金融支持的重点放在主动地、超前性地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上,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

地方政府应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的积极氛围。通过有效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生态环境的认知度,争取社会各方对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其次,政府应当着力改善自身行政和工作作风,为金融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政府应当坚持依法行政,打造“诚信政府”,结合地方金融生态建设实际,清理、废除过去不利于金融业发展的各种规章、制度,尊重地方金融机构的依法自主经营权,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金融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干预,形成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合力;再次,加强政府、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政府应成立有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委员会,统筹吸纳银行、企业、社会各界意见及建议,制定金融生态建设的规划、目标、任务、程序,在作出经济决策时也要充分听取委员会的意见,及时向金融机构通报本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政策、规定。

四、人民银行要提高履责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发挥中央银行的信息优势,加强对地方金融生态环境的调研和评估。其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地方法院和有关部门的沟通,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及时向有关方面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协同开展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工作,使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发挥作用。再次,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正确引导信贷投向。基层人民银行应当加大央行“窗口”指导力度,对新出台的重要金融政策都应结合辖区经济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落实措施。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方向,切实加强和改善政策引导和窗口指导,搭建合作信息平台,真正建立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的协调沟通机制;最后,加大对重点项目、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和“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五、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高锐:关于西部地区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在金融生态链中,商业银行居于中心地位。实践证明,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贷款风险的大小和新增不良贷款的比例,金融生态环境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商业银行重视和共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既有助于商业银行树立并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有助于商业银行发现新的利润增长点和风险点,及早采取措施或抢占市场,或规避风险;还有助于商业银行准确把握并正确运用金融运行规律,实现银行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目标。

金融企业应充分认识构建良好金融生态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首先,金融企业要树立金融和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和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要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继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地方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在支持经济发展中改善金融生态。其次,要加强与政府各部门、客户等的沟通,协调,处理好各方关系,为自身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关系。积极配合人民银行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促进同业信息共享,主动向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争取政策支持。再次,要摈弃陈旧落后的观念,努力增强金融服务意识,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主动地去营销贷款。既要积极地支持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成长和发展,还要继续支持正走出困境的企业,把金融生态建设落到实处,为经济金融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许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11).

[2]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湖北监管局课题组.湖北经济金融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金融研究,2006,(03).

[3]林永军.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金融研究,2005,(08).

第6篇

一、金融生态的基本含义

金融生态指的是各种金融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及内部金融组织相互之间在长期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徐诺金,2005)。

简而言之,就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改革的进展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二、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产权制度性缺陷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正常发展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转轨时期,现有的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在以计划经济为大的背景环境下建立并成长起来的。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一直都肩负着支持国有企业发展与解困的重任。由于行政上的不当干预、政策性贷款等使得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中国人民银行曾作过专门的抽样调查统计,统计结果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计划和行政干预而造成的约占30%,政策上要求国有银行支持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违约的约占30%,国家安排的关、停、并、转等结构性调整约占10%,地方干预,包括司法、执法方面对债权人保护不利的约占10%,而真正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原因形成的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仅为20%(周小川,2004)。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是一种以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制度安排。按其表面形式,银行经营者应代表国家对银行进行管理、经营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但事实是,由于产权主体权利缺失以致形成了“重权轻责”的怪现象。这严重削弱了我国银行自主经营权利和抗风险能力。

(二)法律环境不完善加大了我国金融业的信用风险

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与金融生态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合同法》、《银行管理暂行条例》等。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立法进展有明显的提高,基本上能与金融业的发展实现同步,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律框架。

然而,目前还有一些法律条款存在过时和约束力不强等问题。主要表现在《破产法》上,我国《破产法》是1986年颁布实施的,当时主要是针对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政策性破产,随着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相关规定已与时代不相适宜。由于其缺乏对债权人的合法保护,后果是导致大量的逃废债事件发生,加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刑法》在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难以对违法乱纪行为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三)社会信用缺失加剧了我国金融业的不稳定性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社会无信则乱”。

市场经济应该是一种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经济。但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法制还不成熟,社会信用水平仍很低下。正是由于社会信用缺失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据统计,我国每年因企业和个人逃废债务而蒙受直接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三角债务和为避免信用风险而进行的现金交易而增加交易成本约2000亿元(刘秀林,冯彦明,2005)。

信用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金融创新效率和金融的稳定。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还得不到有效的归集和评估,金融机构在作出相关决策时难度很大,使“骗贷”事件屡有发生。与此同时,失信惩戒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三、优化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

(一)积极推进金融业产权改革,构建多元化发展的金融业

金融生态的生命力就在于金融生态中存在自由竞争的机制,使金融生态主体在自由竟争中优胜劣汰。建立和完善自由竟争机制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使金融生态中的参与主体多元化。这正是目前我国完善金融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其目标是构建以“产权明晰、权责分明、管理科学、高效运转”为基本特征的,兼有国有和外资,全国性和地方性,大银行和中小银行,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多元金融主体的金融市场。

首先,要继续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使国有银行产权明晰化,各级经营者对其经营成果真正负起责来。杜绝一切将经营失败成本转嫁给国家的可能,让国有银行预算约束全面硬化,以实现完全意义上的金融产权。其次,规范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同时,积极探索对农信社、城信社等产权改革的方案。放低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门槛,这样才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

(二)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主体最为重要的外部环境之一。构建和谐金融生态要以完善的金融法律体系为前提。现阶段,当务之急是要对《破产法》、《刑法》相关条款进行修订,从而使银行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使银行在面对违法违规行为时能有最后的“杀手锏”。

另一方面,为了保护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利益,督促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应尽快出台一部《金融机构破产法》。金融机构的破产要以市场原则为基础,使金融机构的破产成本由其股东和相关利益人来承担,而不能再由国家财政来“兜底”。当然,为了保护广大民众储蓄者的利益,还要建立一套存款保险制度与其配套。

这样,金融机构对于欠债不还的企业和个人享有无条件破产权,同样,金融机构的债权人也具有对金融机构的破产权。

(三)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基础上的信用经济。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方面,重点要放在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上的建设。加快整和银行和有关部门的信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分割。同时要加快信用立法进程,实现信用市场的有法可依,以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规范的社会信用秩序。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大力发展专业化金融中介机构,严格行业准入和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的素质。强化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促进金融机构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信用体系的有效建立,将极大程度提高金融机构决策的准确性,将信用奉贤降到最低。从而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

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提出将对我国金融业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起到极大的作用。但是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和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要调动包括立法机关、地方政府、银行、企业、个人等在内的所有方面的积极性,以推动法律环境、信用环境、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的深刻变革。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摘要:随着“金融生态”概念的提出,金融生态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金融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随着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推进,我国金融体系已暴露出许多问题。本文将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这个角度,分析我国金融生态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提出优化我国金融生态的几项措施。

关键字:金融生态产权信用

参考文献:

[1]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2]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善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7.

第7篇

关键词:化肥现状;化肥作用;农业生态环境;环境保护

农业生产中化肥具有重要意义,会直接影响农业产值、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但随着人们对环境的看重,很多人对化肥的作用存在误解,认为使用化肥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而在实践中发现,化肥的使用对农作物并没有危害,导致环境污染与农产品质量问题,是因为没有科学合理使用合理的化肥。现对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并总结如下。

1化肥生产、流通和施用现状

化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存在“盲人困状与超人乱象”。用肥者对化肥的鉴别不清,不知道肥料好次,哪种肥料施用于何种作物,作物不同的生长期该施用什么配比的肥料;生产和流通环节忽悠不少,利益驱动和行业的不规范,像超人似的无所不能其及的介绍肥料,忽悠种植户购买。

2化肥的作用分析

自我国使用无机氮素化肥一来,农业产品的产值得到大福提升,更好的满足中国人口增加的粮食需求。中国用占世界9%的土地,解决占世界21%人口的温饱问题。这种成就不但依赖与选用优良的培育品种,还与化肥的使用有关。大量试验表明,农作物施肥与否,作物产量有较大差异。例如在水稻种植中,施用0.5t猪粪时,亩产量为400kg,如果在次基础上施加30kg氮、磷、钾化肥养分,亩产量将会增加到600kg。由此可见,在化肥的作用下,增加了200kg的产量[1]。使用化肥对农产品质量有一定影响,主要分为正负两种形式,最后的质量呈现与化肥的使用方法有密切联系。如果在施肥过程中,过量的使用化肥,会对农产品的品质造成负面影响。如果应用平衡施肥方法,就会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另外在稻米氨基酸含量的作物中,使用无机氮肥与施加有机氮肥效果相似。结合实践分析,化肥中一般磷、钾肥,并不会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并且化肥中的中、微量元素对提升农产品产量,增加或不足生产需求的化学元素。

3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3.1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

(1)目前,农业生产中,很多农民反映,在耕种中出现土地板结和酸化现象,并逐渐严重,导致作物生产受到影响,这就是过量施加化肥的影响[2]。尤其在种植蔬菜过程中,过量施加化肥,土壤严重板结团粒化,会增加耕种难度,农作物生长缓慢会直接死亡,降低蔬菜产量和质量。(2)在农田大量施加单一化肥,用田地而不养田地,也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根据调查数据,因为没有合理施用单一化肥,多年重用轻养,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0%降低至11.5%,说明土壤地力在这种化肥使用模式下出现明显下降。(3)化肥的使用会促使化肥中的有害物质污染土壤。这也是人们普遍关注的,害怕化肥的使用影响农作物质量,对人体造成危害。实际化肥使用中,其有害元素主要存在于磷肥、硼肥和锌肥中,而这些化肥在农业用量非常少,所以留在土壤中的有害物质相对较少,对农业生产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比较少,经过研究分析发现,主要导致土壤污染的化肥是磷肥。化肥的不正当使用,会使次生盐渍化[3]。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中NO3-大量剩余并积累,导致土壤条件持续恶化。农户缺乏专业的指导,导致化肥使用不当,造成微量元素不均衡,引发不同后果,危害农作物生长。还有一些农户为了大幅增加产量,只关注化肥的效果,使用见效快的氮肥,造成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出现养分失衡,其正常吸收手段影响,反而降低产量与质量,与想要达到的效果相违背,不利于农业生产。

3.2对水环境的影响

施用化肥对地面水源造成污染。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农药施用量正逐年增加,近十年增幅50%,农药使用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5kg/hm2,增加到2000年的13.4kg/hm2,增幅将近1.7倍。目前,我国农药总施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将近高出一倍,其中大部分是难以降解的有机磷农药和剧毒农药,严重影响水环境。图1为肥料施用量变化。施用化肥还会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主要是氮素淋溶污染地下水源。农业生产活动中,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地下水环境硝酸盐含量超标,可溶性物质给作物吸收一部分之后,土壤也会吸收一部分,剩下的物质渗透到地下层中,在浇灌水流的作用下流走,导致地下水源污染。在农作物生产中,要重点分析化肥使用量对水资源的影响,能够有效改善水流导致成分流失。因为在氮肥使用中,会出现硝化反应,这种物质本身并没有毒性,但是其在缺氧的土壤中,会形成有害物质,影响作物生长环境,危害农作物的质量。这种物质还会在食物链的作用下,进入人体,进而引发癌症,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4]。

3.3对食物链和农产品品质的影响

为了有效应对化肥不正当使用带来的污染,质量检测机构不断对超市的蔬菜进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常出现的是蔬菜硝酸盐或农药含量超标,由此分析化肥对蔬菜质量的影响比较普遍。从化肥使用及农作物生产分析,化肥对食物链的影响,主要从土壤到植物再到动物,最后到人类,如果盲目的使用单一化肥,会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导致土壤中营养元素的缺乏,危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人们在使用这种不健康食物后,其健康也会受到威胁。所以盲目使用化肥,和过量使用化肥,不但不会促进农作物生长,反而会造成农作物减产,影响农作物的质量,降低作物生产的总体收入。

4应对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的措施

4.1规范行业运作和发展

进一步万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强制行业指标标注,特别是有害杂质含量的标注,使种植户清楚过量施用或使用不当对作物和环境的危害性。强制推行化肥细化分类,让购买者清晰化肥的品类,便于对“阵”下肥,减少不合理的施用。规范行业发展,化肥行业也是国家农业战略,制定短期和长远规划,淘汰落后、不合理的产能,使整个行业良性运作。

4.2明确化肥的标准用量

农作物施肥过程中,尤其使用氮肥,要掌握化肥用量,不能超过土壤与农作物的最佳需求量。实际成分分析中,土壤与地块不同,养分需求量有不同标准,所以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确定化肥的施加数量,确保养分得到有效保护。在化肥的施加中,应结合不同作物、不同品种的生育特点,其在实际生产中种类、数量与比例存在差异[5]。由此化肥的选择与数量确定,要综合考虑农作物特性与土壤条件,科学施肥,避免化肥中的元素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关于无机化肥与有机化肥,也应得到明确分析,实际运用中,应结合有机与无机肥料,更好的提升农作物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有机肥料在成分上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能够在使用中改善土壤的形状,增加农作物产值。农业生产中,如果土壤连续耕种,那么其含量分析中,氮含量会明显下降。此时使用有机化肥能够提供足够化学物质,保证微生物更好生长。化肥使用也需要农作物生产必须的无机养料,所以有机与无机肥料相结合的作用模式,应得到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

4.3正确控制各元素比例

农业生产中,需要扣除一定比例目标施氮量,然后结合施加量,有效控制化肥使用量,防治过于使用化肥的情况出现。农作物生产中,如果钾肥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可以通过农家肥的使用量,从而缓解农作物生长中需要的钾元素。也可以讲有限的钾肥直接投放在严重缺钾的土壤中,或是直接用于缺钾元素的作物上,提供作物生长的必要环境。结合这种现状,研究人员与学者也应注重于开发复合肥料,有效调整氮磷比例,能够农业化肥的使用中,逐步改善化肥使用效果,保护生态环境。

4.4不断优化施肥方法

针对现有的化肥使用不当,以及过量使用化肥的情况,导致生态环境污染,研究人员给出很多可行措施,应对这种问题。例如在农作物生产中,过量使用氮肥,导致作物或土壤中的NO-,污染,针对这种情况,要直接使用硝化抑制剂等抑制剂,有效控制NO-含量。对于农作物生产中出现的重金属污染问题,可以通过石灰、有机肥的方法,对土壤酸碱度进行调节,从而改善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降低作物中的有害物质含量,农户也可以通过翻耕以及客土等方式,降低土壤中有害元素对作物的影响。

5结束语

化肥的使用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大幅提升农业产值,供给人口增长的粮食需求。关于化肥使用的负面信息与影响,主要没有正确使用化肥,单一或过量使用导致的,农户的专业知识水平较低,对化肥带来的影响了解并不全面,导致生态环境受到威胁,甚至影响作物产值与质量。由此研究化肥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农作物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凤娉.长期过量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6(10):67~68.

[2]王轶,李季,曹志平,杨合法.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真菌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11):1267~1273.

[3]张莎娜,谭长银,万大娟,杨燕,彭渤,夏伟霞.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在农业和环境研究中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06):72~78.

[4]黄秋婵,韦友欢,韦方立,梁明明.农业面源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03):17~19+2.

第8篇

关键词:新农村 生态环境治理 管理措施

导言

现阶段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三农”问题,而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将直接受其环境质量优劣的影响。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忽视,将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水平极为迫切,因此需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推动新农村的生态平衡。

1、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生态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五个方面,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政治五个方面的内容,而村容整洁则是对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要求,可见生态环境治理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生态环境建设是城乡协调发展计划实现的前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稳定农村社会的现实需要,对于解决城乡二元矛盾,协调城乡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生态环境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农村生态文明包括建设新农村和农村生态保护两个方面,在农村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要求农民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首要位置,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

第四,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物质基础。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根基,而环境安全问题是农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只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防止农村环境进一步恶化,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的途径,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新农村环境治理的管理措施

2.1完善相关法律手段

(1)健全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由于缺乏完善的环境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造成对环境的保护没有深入的落实,环境治理工作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因此需要从法律的角度将环境保护理念传入农村居民的心中,使其能够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紧迫性得以充分认识。同时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完善和细化相关管理规范,制定更加健全的法律机制,加强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2)对环境保护的执法行为进行规范,给予环保部门扣押、冻结、查封、限期治理决定权等执行权利,同时建立各部门联动长效机制、环境警察制度,联合相关管理部门(如铁路、水利、金融、司法、工商、电力等部门)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一些拒绝执行环保处罚的部门采取限贷、限运、限电、限水等,提高环境治理的执法能力,加强管理力度。最后加强司法保障,建立专门的环保法庭、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统一审判相似的环境违法案件和同一类型的案件,保证审判案件的专业性、公正性。在这方面我国部分省份已做出了新的探索,例如江苏省某法院成立了环境保护合议庭、审判庭,其市检察院、中级法院联合颁布了相关的试行规定等。

2.2加强建立保护机制

(1)健全环保执行机制,行政管理是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必不可少的,根据我国农村环境治理的实际情况,农村环保机制应当独立于政府的行政管理体系,由政府授予环保部门相应的管理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自主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上级部门可以对下级部门行使直接监督权,另外还需要提高环保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管理能力,重视对高素质人才的引进。(2)建立有效监督反馈体系,在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及时公开农村环境信息,避免管理中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保证相关的环保法律政策及时的传达给基层的民众,然后农民根据自身实际意愿通过相应的交流平台准确的反馈给政府。避免产生相关管理人员对环保政策和目标的蓄意歪曲等事件。在反馈机制的保障下,还有利于增强个人与环保机构之间的交流,形成有效的监督。

2.3强化管理经济手段

(1)实施“绿色GDP”,将管理不善、人口数量失控、教育低下、自然资源退化、环境污染等造成的经济损失扣除,这种经济管理手段更加注重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考察,有利于新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该种经济手段还要求政府加强环保经济增长方式的发展,有利于真正实现环境、经济的双赢,对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保障。(2)科学合理运用市场机制手段,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环境保护的规律有机结合,实现企业化、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的环境治理,促进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例如在新农村建设时创建肥料、粪便变沼气、秸秆等企业,在处理环境污染问题时由专业的公司提供设备、技术、工作人员,由造成污染的主体对支付污染治理的费用。从而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减少政府的负担。

2.4加大宣传环保知识

首先依靠大众传媒技术和公共舆论的力量,对环保理念进行广泛宣传、正确引导,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将环保意识深入到人们心中。然后再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知识普及,从小学生开始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其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其次是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在治理的过程中有机结合提高村民环境意识、改变种植结构、绿色创建、乡村建设规划等工作。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到环境治理中,营造全员环保的氛围。

2.5加强村镇企业治理力度,走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

要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大力推行村内工矿企业清洁生产,加大村镇企业污染治理力度,明确奖惩机制。严格控制村镇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或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的区域,要限制削减总量,不再新建或扩建加重环境污染的项目。在实际生产中,从设备上、工艺上、规划布局上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管理,规范生产操作规程。为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道路打下基础。

2.6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间的互动与合作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主体主要包括政府、环保部门、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地方政府要积极联合当地环保部门,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加大治理资金投入,贯彻落实生态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发挥主导作用。村民自治组织应该要发挥好政府和村民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沟通与合作,积极协助宣传环保知识,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严格监督政策落实。加快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向着组织化、合作化、网络化以及系统化方向迈进。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措施的研究,从中可以发现在新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只有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力度,才有利于改善新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推动新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李凌杰.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探微[J].农业考古,2010,03:345-347.

[2]胡久生,邢晓燕,汪权方,胡洋.湖北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78-286.

第9篇

关键词 城镇;生态;环境;措施;对策;可行性;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emphasis on the problem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measures for the real lif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urban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Keywords: urban; ecology; environment; measures; countermeasures;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 B8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些年,我国城市和农村都在不同层次的得到发展和改革,小城镇建设也得到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发展和建设中,小城镇建设中很多的生态问题,也随之出现了,为此,小城镇生态建设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不同的区域对于小城镇的建设认识不同,在很多小城镇发展中,都是采用大城市建筑方式和做法,对小城镇进行开发和管理,但是往往开发的效果总是事倍功半,因此,一定要充分地意识到小城镇生态建设和大城市的发展是存在很大的区别,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针对性对小城镇进行生态建设和开发,不要盲目进行开发和建设,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科学合理地对小城镇进行建设。

一、小城镇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

很多人认为,小城镇工业化水平低,生态环境状况相对会好一些。事实上,随着国家今年来环境保护手段的力度不断加大,很多污染大,产出低的“夕阳”工业逐渐将生存之地向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小城镇转移。而对于小城镇未经规划的脆弱的天然生态环境而言。这种生态污染的破坏性更为致命。

1.企业违背政府环保政策。政府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减少环境污染,然而企业不仅不理会政府产业政策指导,而且依旧使用资源消耗多.污染严重的陈旧设备.违规生产。政府产业政策要求关闭造成严重污染的“十五小”企业,然而却屡禁不止,依然是“遍地开会”。

2.政府部门违规操作。小城镇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压力相对较大。许多小城镇地方政府为了达到增加本地产量、就业、地方税收的目标,为了利益,不惜越权审批、庇护污染企业,甚至支持污染项目上马。以地方生态环境永久性破坏换取地方经济的短期增长效益。

二、推进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可行性对策

1.加强研究、高度重视

对于转变小城镇生态建设,是我们的根本目标和基本的方向,所以一定要从本质上重视起来,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以及到小城镇的群众要呼吁小城镇生态建设的意识,让他们能够了解和认识小城镇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人才方面要大量的召集,给予人才、资金、政策、等全方面的大力支持,只要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到小城镇生态建设的重要性,才会推进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发展。

2. 改革机制,加强动力

尽管对于小城镇生态建设还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相关改革措施,但是我们在生态建设工作中也要根据重点来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小城镇进行生态建设,第一,就是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为小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动力,指明发展的方向,第二,一定要将环保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落实到小城镇生态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建立相应的资料数据库,统综合地提供相关建设和发展的信息,第三,是要改革小城镇土地制度和相关财政制度,为工业的集中发展清除阻碍,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小城镇筹集资金进行生态基础建设的能力和自由度,第四,要改革相关环境建设采取干部考核制度,在考核中形成统一,合理安排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趋势,要兼顾环境保护还要突出社会进步,通过考核让相关干部能够及时地为小城镇发展建设尽心尽职,成为小城镇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器。

生态意识和生态环境的形成,是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传输和实际行动来完成,依赖生态教育是小城镇生态建设发展的重要的手段,因此,要加强对于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知识的教育和思想的普及,提高领导意识,不断培养小城镇生态建设综合型人才,不断的宣传,严格考核,提高群众和领导干部对已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只有增强了意识,才能够把生态建设战略落实和应用到实际的行动当中。

三、实例分析

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31平方公里,辖8个镇16个乡,总人口57.1万人,目前靖西县的垃圾处理十分落后,城区内没有垃圾收运设施,只是在城区街道临时堆积中转,对环境和市容造成很大的影响。靖西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由靖西县建设局筹备建设,拟建场址位于靖西县地州乡上甲屯西南面约1.5km的甘荷林场场区山谷内,在建中的靖西—龙邦二级公路从场地东南面1.0km谷地通过。项目总投资5736.4万元,本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垃圾收运和垃圾卫生填埋处理2部分工程:(1)垃圾收运工程:建设4座小型垃圾转运站,规模分别为60t/d一座、50t/d三座;(2)垃圾卫生填埋处理工程:防渗工程,库区平整,坝体工程,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填埋场库区地下水导排系统及排洪专管,填埋气体导排、利用系统,填埋场防洪系统,封场工程,渗滤液处理系统,供配电设施,给排水设施,机械维修系统,运输系统,生活服务区、垃圾运输道路等。针对靖西县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1、渗滤液处理

项目建设一座70m3/d污水处理站,垃圾转运站渗沥液统一收集后运往垃圾填埋场内渗沥液调节池处理。垃圾渗滤液采用“两级碟管式反渗透(DTRO)工艺”进行处理,出水水质可达到GB16889-2008《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治理工艺经济技术可行。经过处理后的渗滤液,建议由吸污车运输到靖西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系统进行集中处置。

2、 地下水污染防治

工程拟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土工膜(HDPE膜)双层防渗层结构,防渗层的防渗标准符合《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可以有效确保地下水体不被垃圾渗滤液污染。

3、 空气污染控制

工程按规范设计了完善的LFG导排系统,设置垂直竖向石笼、盲沟排气导管,收集的气体燃烧排放,降低空气污染。

4、噪声污染控制

拟采取对作业设备减振降噪、选取适当的作业运输时间、道路维护、设置防护林带等措施对噪声进行控制,使噪声达标排放。

5、垃圾收集转运措施

采用优化垃圾收集系统、新建4座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密闭式垃圾集装箱运输车运输、垃圾及时转运处理等措施,把垃圾在收运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

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主要通过场区绿化、填埋场填至设计标高后按终期封场要求进行场地清理和植被恢复、对部分地块进行经济林开发等措施,降低工程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建立相应的防护距离及森林防火措施,进入秋季森林防火期,应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林区野外火源管理,防止森林火灾的发生。

7、水土保持措施

尽量选取荒地取土;按规定操作规程取土,不随意开挖;取土后及时平整,并做好排水和恢复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8、 蝇虫防治措施

首先是保证填埋工艺的执行,即每天进行覆土及垃圾压实。在填埋作业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垃圾暴露时间;对暴露在垃圾面上的蝇虫,采用喷洒杀虫剂或烟雾灭杀,也可用蝇虫引诱药来诱杀、种植驱蝇植物等方法。

9、 现有垃圾堆填场的处置

原有的垃圾堆放场经过多年的堆积,可利用的塑料、橡胶、金属等物质被人工分选出来废旧回收,大部分腐殖质已经腐烂,剩余少量的垃圾可以采用就地填埋,然后进行绿化的方式处理。由于附近居民点距离较远,也没地下水源,因此就地填埋对环境影响不大,经济合理可行。

结束语

小城镇的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战略规划不可忽视的部分,应坚持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小城镇发展的区域性、高效性,和谐性以及整体性,坚持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努力解决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坚持以人为本,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加强城镇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参考文献

[1]凌亢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与实践 2010(4).

[2]吴志强.蔚芳 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居环境评价体系 2011(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