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7 15:50:3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第1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 经济管理

一、谨慎原则基本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谨慎性原则源于会计中的不稳定性并植根于存在风险的经营环境,而不管是考虑到必然的要求方面,还是考虑到客观的方面,都需要它的存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有着许多无法确定的因素:市场的供求关系、科技的发展情况、消费者的需求等方面属于市场中的不确定因素;而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国家政策等方面属于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企业修订的各种管理规则制度、企业员工的变动、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等方面则属于企业内部的不确定因素。

不管是哪个单位,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都不可能与别的单位、国家和个人进行脱离,而是这些不确定因素也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与其紧密相联。而对于企业来说,其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既是它的机遇,也是对其的一种考验,因此,企业会计人员一定要对企业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最终结果进行相对较为准确的评估。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表现在:应收帐款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资产的价值确定和减值损失的计提等。

二、关于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几点思考

就像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两面性一样,谨慎性原则也是矛盾的对立和统一。谨慎性原则的积极方面在于它能够避免浮夸利润和虚计资产,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谨慎性原则的消极方面在运用该原则时,难以克服地会带有主观随意的因素,还有可能为报表粉饰留下了隐患。针对我国会计实务的发展形势,如何更好的使用谨慎性原则,这成了当前的一大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谨慎性原的实行要循序渐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不管是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哪一部分,都存在谨慎性原则,且与许多方面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会对其利润进行一定的压制,由此而减少了企业所需缴纳的税费,因此,相关部分应当做好监督工作,对各项准则和指南的贯彻和执行应当循序渐进,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法律的作用在于对其包括的内容的正义一方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对那些在会计资料中造假的人员,不光要让他们负起相应的法律责任,还应受到道德的批判。在当代环境中,法律的威慑性降低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会计数据造假现象的增多。因此,只有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的进行实施,才能促使企业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完善会计准则,突出相关条款的可操作性

只有将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和比例规范好,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通过对那些上市的大公司进行分析,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而逐步的加大可以使用谨慎性原则的领域。而对于那些还没有上市的公司,应当将详细的开展方法和操作说明书编写出来,对于那些存在一定模糊性的概念做好明确的说明,并确定出可供参考的比例。当然,若需要谨慎性会计事项的会计报表附注,那也是可以增加的,并在附注中对披露的标准、根据、原因进行完善。在会计要素准则中具体规定谨慎性原则的处理方法,以指导企业的会计实践。例如:对每一项会计要素,基本准则都无例外地强调只有在能够可靠计量条件下才可确认,严格规范公允价值的应用前提。

(三)改善绩效评价体系

在与绩效评价体系有关的指标方面,理应进行一定的提高,如现金运营质量、资产经营质量等。同时,对于企业绩效的评价和考查上,应当全面的进行,由此而可以避开一些错误的观念,如过分对“利润”指标的强调。此外,应当积极而正确的对企业因计提的资产减值而导致的暂时性亏本进行引导。从长远的角度分析,使用谨慎性原则不但可以使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被维护,还能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所改善。

(四)提高会计人员的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

若要运用谨慎性原则,那么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道德素质等。而对于会计人员在运用谨慎原则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的运用,那就需要会计人员有效的提升自己的职业判断能力、决策能力以及评估能力。笔者认为,要想使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有所提升,可以根据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开展:第一,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他们具备较好的求真意识;第二,进一步培养会计人员的相关专业知识,使他们能更好的进行掌握,并能学以致用;第三,应努力培养会计人员养成不断学习的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会计领域也在不断的更新,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的会计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开展会计工作。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培养,主要还是要让他们对待会计事务要实事求是的去进行,在工作过程中,要坚持“做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

三、结束语

在会计事务的许多方面中,都包括了谨慎性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谨慎性原则正逐步向着更严谨,更客观的方向转变。在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上,只有较好的进行使用,才能达到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状况,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和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尚慧艳.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03)

[2]黄金凤.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

第2篇

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采取的一种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为了在经营中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正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会计核算中各种“准备”的提取。(1)坏账准备的提取。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目,可能会因为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发生坏账,企业资产将受损。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应当定期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目进行预测,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这充分体现谨慎性的原则。(2)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企业应经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若因为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企业从证券市场购入股票、债券等等短期投资活动,由于证券市场总是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很大。在期末,企业应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很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在期末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由于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三、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五、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所以摊销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摊销年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其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越短,越能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第3篇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基本要求 适用范围 对策

一、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通俗地说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的态度。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对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

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目标从报告经管责任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转化,谨慎性原则也逐渐成为具有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修订性原则。我国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也不能计提秘密准备。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所处理的是“可能发生”的事项;(2)对各种可能发生的事项,特别是费用和损失,在会计上确认和计量的标准是“合理核算”,对可能发生的费用、负债既不视而不见,又不计提秘密准备。对“合理”的判断则事实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3)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充分估计风险损失,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二、谨慎性原则的适用范围

谨慎性原则并不能应用于所有会计业务的处理,只能应用于存在不确定性的业务。不能把谨慎性原则简单地理解为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对于处理真实可靠、能够准确计量的经济业务时,只能如实反映准确计量,不存在谨慎的问题。会计人员处理不确定性业务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会计业务的发生本身具有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有些经济业务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比较典型的是或有事项。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充分披露或有事项的基础上,对发生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时,可适度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引起的负债和损失,而尽量不要预计或有事项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益。

2、经济业务确认和会计政策选择时的不确定性

会计规范规定的会计确认和会计政策选择标准一般是抽象、原则化的,是会计实务基本特征的综合性体现,是对会计业务做出的普遍性规定。而会计人员面对的会计业务是具体而复杂的,会计人员在处理具体业务时自然面临着抽象、原则化的标准与具体、特殊的业务之间存在的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差别。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时,需按照会计标准对具体的会计事项进行职业判断。

3、经济业务计量时的不确定

会计计量是指准确确定经济业务的发生额。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仅要对经济业务进行分类确认,还要进行计量记录。在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大小的时候,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可以分成以下两类:一类是业务的大小可以取得实际发生的各种单据加以证实,只用按照单据写明的发生金额进行反映即可;另一类是业务发生额的大小无法取得实际发生的单据加以证实,业务发生的金额需由会计人员进行估计确定。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当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涉及的未来事项不确定时,必须对其予以估计入账。

4、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不确定性

会计处理的主要目的就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财务变动状况等会计信息的需求。但会计信息使用者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管理者,又有外部信息使用者,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其信息关注的重点以及对信息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另外,企业经营的过程是持续不断的,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状况、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从谨慎性原则考虑,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特别是会计报告应满足信息使用者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不同时段的要求。企业不可能对各方面信息使用者分别提供报告以满足其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应尽量了解企业信息使用者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对外披露的会计报告应尽量全面的提供企业各个方面的会计信息,并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加以改进,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三、实际运用谨慎性原则中存在的问题

1、谨慎性原则可能使企业操纵利润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对经营环境中不确定性因素所做出的一种反映。比如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期不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从而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因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就可以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即可实现,因而具有更强的隐蔽性。

2、谨慎性原则具有极大的主观臆断性

谨慎性原则的主观臆断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中的“可变现净值”如何计量确定在制度中表述为:“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估计售价减去估计完工成本及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后的价值”。这三个估计中任何一个估计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在无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计算多少,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由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臆断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原则易被滥用以达到实现虚增企业利润和欺骗外部信息使用者的目的,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和会计欺诈造假提供了“合理”空间,导致会计信息具有不可验证性,造成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3、会计人员职业水平较低,滥用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的“可选择性”,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目前,虽然我国会计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所培养出的会计人员素质还存在较大的缺陷,一是部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难以掌握新的核算要求,更谈不上在会计实务中正确应用新制度。因为新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谨慎性原则应用的许多地方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如坏账准备提取的比例、存货可变现净值大小等等;二是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下。虽然这些会计人员知道如何准备应用谨慎性原则,但基于特定目的,往往会对这一会计政策进行滥用。

4、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企业资产和利润易被扭曲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政策选择是企业在公认的会计准则、其他法规等组成的会计规范体系所限定的范围内,管理当局在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整个过程中,对可供选用的特定会计原则、会计基础、具体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通过主观判断,选择有利的会计原则、程序和方法的行为。如在实际成本计价下,发出存货的成本按什么价格计价,是采用先进先出法,还是采用后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企业做出的任何一种选择,都会使当期利润偏高或偏低;固定资产采用何种折旧法,也会影响到当期利润高低。由于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较强,使资产和利润的目的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

四、完善谨慎性原则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法规

会计准则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措辞,比如“可能”“极有可能”“极小可能”等,如何界定这些情况便成为影响会计选择和会计处理方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制度法规中应明确规定或说明。比如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范,严格限定企业会计选择、会计估计变更,会计估计差错更正上的权力,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类似业务处理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某些企业只能适用其中的某一类情况等,从而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2、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揭示因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而对企业财务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动情况。对于某些运用谨慎性原则处理的会计事项,应在会计报表报告中加以阐明,不但要反映影响金额,而且应揭示会计事项的真实情况和会计人员的处理方法,以使信息的使用者明确事实,独立判断。充分的信息披露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可比性,从而使与企业有利害的关系者能准确地把握企业的财务状况,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3、提高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

任何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在会计实务中的贯彻和运用都离不开会计行为的主体――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主要是指会计人员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依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政策做出的判断性估计和决策。鉴于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可选择性”的范围日益扩大,尤其是如何保证会计人员在应用谨慎性原则时把握好“度”,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使其能够准确地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在对不确定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时,力求客观和公正,避免主观随意性。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应当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必须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其二,会计人员应系统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还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对本职工作态度严谨,立足岗位,踏实苦干;其三,会计人员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还应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具有团结协作精神。

4、加强审计监督,强化企业风险意识

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和主观随意性,因此必须加强审计监督,防止滥用和曲解谨慎性原则,避免人为地加剧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对企业的内部管理者而言,应认识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只是会计对风险加以防范和管理的一个环节,管理者不要过分信赖。要强化企业的内在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优化会计行为,从而使谨慎性原则得到合理的运用。并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外部监督作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构造“防御”体系。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参考文献】

[1] 丁晓东:谨慎原则的认识及思考[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10).

[2] 陈爱琴: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

第4篇

关键词:谨慎性;会计;核算;运用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25日

一、谨慎性的存在原因及要求

(一)谨慎性存在原因

1、企业生存及发展的需要。谨慎性之所以是会计核算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源于企业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一定标准来进行判断和估价,因为企业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会计对象及要素的确认以及计量;另一方面在日常经营决策中企业需要保持高度的谨慎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估计。

2、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需要。目前,会计信息环境的千变万化,会计目标也正悄然发生着转变,报告使用者的信息决策有用化正在替代报告的经营管理责任化。除此之外,谨慎性正在渐渐成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可靠性及相关性的修订原则,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会计规范关于谨慎性的要求。我国会计规范对谨慎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确定是事谨慎性的存在基础,指的是处理经济活动“可能发生”事件所使用的方法;第二,“合理核算”是在会计核算中谨慎性的应用标准。企业要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费用及损失正确处理,合理估计;第三,谨慎性要能够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提供相应的保证。全面估计会计核算中的风险及损失,避免利润虚增及资产虚增,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有多种情形,最常见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时,就会发生资产减值。企业应该全面检查其资产负债表中所披露的各项资产,并进行减值测试,判断其减值迹象是否存在。若经过测试,企业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要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合理的估计,并且在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可收回金额的前提下,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核算中的使用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符合谨慎性原则的同时又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发出存货的计价。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有多种计价方法,例如: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而先进先出法指的是假定先进来的存货会先发出,并依据此种假定对期末存货和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先进先出法的应用使得存货的期末成本更加接近当下市场上的价值,尤其在经济低迷,物价不断降低能够体现出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

(三)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会随着其不断使用价值相应减少,减少的固定资产价值会计上称之为折旧。而固定资产的计提则是指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减少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在其使用期限内进行分摊。符合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折旧方法为递减折旧法,又称加速折旧法,指的是对固定资产使用的后期少提折旧,前期多计提折旧,以得到价值的加速补偿。此种计提折旧方法与费用和收入的配比原则相适应,即使物价大规模上涨,由于已经在短时间内收回了固定资产的绝大部分价值,也会使因物价上涨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四)产品质量保证。与产品质量业务相关的企业可能要支付的费用在会计上称之为产品质量保证。例如:企业的无形资产计量中,标有企业承担包退及保修期条件的才能够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而把没有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对于到底归属于开发阶段还是研究阶段的支出无法进行准确的区分,应当费用化当期的研发支出,计入损益。这种会计核算方法的使用避免了资产虚增,也符合会计核算谨慎性的要求。

三、谨慎性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谨慎性固有的局限性。可靠性位居八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首,它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实际发生事项或者交易为依据,并且要保证依据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存在的基础,是一种用来处理“可能发生的”事项的方法,当企业采取“谨慎性”原则对其自身和出资者利益进行维护时,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就会相对降低。

(二)相关条款在可操作性方面的缺失。从会计方法的角度来讲,一些具体条款和方法如:加速折旧法、先进先出法的应用操作性比较强。但是在某些情况下,量化的标准反而不容易找到,例如: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存货等资产有减值状况时,判断标准则不太明确,尤其是在确定可收回金额和可变现净值资产减值准备数额时存在着一些困难。

(三)对“度”的把握不够准确。在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的过程中,会计实物一方面表现为谨慎过度,另一方面则表现为谨慎性不足。谨慎过度主要表现为: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在经营活动中按照惯例应用谨慎性原则对资产进行隐匿甚至提取准备过度,使得其成为企业逃税、避税甚至隐瞒企业利润的工具。谨慎不足主要表现为:企业往往由于过度自信而不能充分估计资产减值金额,对于可收回金额过度乐观,而不能够准确披露会计信息,进而对相关者的决策能力引起误导。

(四)受限于职业道德及职业判断能力。企业会计人员在集体资产减值准备的过程当中,在一定程度上“可变现净值”和“可收回金额”受制于会计实物人员的专业判断,主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以至于会计人员不同会计信息也会有所差别,甚至造成较大差距的减值准备,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创造了机会。

四、谨慎性运用的几点建议

(一)把握好谨慎性与相关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关系。首先,谨慎性的运用必须建立在相关会计信息可靠真实的基础之上,用来保证实现会计目标;其次,在企业的经济运行过程中,若会计其他信息质量要求和谨慎性相冲突,要依据实际来对具体的使用顺序进行确定,并且披露冲突事项;再次,要有一定的机制对谨慎性进行约束,尽量避免倾向性及随意性的发生,以及由此造成的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间的冲突。

(二)把握好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度”。会计信息按照可能性的大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并且会计人员应当与会计信息所处的具体的环境及因素相结合来确定具体的处理程序及方法,与此同时对结果进行评价、预测,选定比较之后的最优方案。即当对不同的会计政策方案进行筛选时,应当把握好谨慎性的平衡点,进而最大限度的发挥谨慎性的优点,约束其缺点,展现会计核算谨慎性处理的本质。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水平。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使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好与否直接影响谨慎性的运用,而这种能力主要由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及技术专业水平决定。因此,在会计实物重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不断对其进行最新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更新,以提高其综合实力。与此同时,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水平,还应当重视其职业道德教育,以保证对会计事项及交易的处理的客观性、谨慎性。

(四)加强审计监督,强化约束机制。会计准则对谨慎性在实务中的运用做出了一定限制,例如:在附注中要对不对称的会计信息以及相关确认方法进行披露。但比较而言,限制力度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国家部门加大省级监控和监督,防止对谨慎性要求的曲解及滥用,并且制定更为科学缜密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工具。此外,还要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与调整,从根本上对企业内部机制进行约束,降低谨慎性运用不当的原则及动机。

主要参考文献:

[1]轩庆明.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3.5.

第5篇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与目的

谨慎性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对不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进行合理地估算,既不能低估负债或费用,也不能高估资产或收益。该原则真正的目的是要避免企业虚夸资产和收益,帮助企业由此而产生的生产经营风险降到最低,使企业能够做出正确的经营选择与决策,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集体利益。金融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主要是为了关注和反映或有负债,给各种财产减值做准备,以及加速固定资产的折旧等。落实谨慎性原则的前提是要给予企业会计核算自。1993年我国首次出台并实施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然而该会计制度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色彩,这是由于当时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在该制度中,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和净残值、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和比例等都是由国家统一制定的,金融企业只能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自主选择。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巩固与发展,这些国家规定一方面使得金融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在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固定资产折旧和计提坏账准备的背景下,企业应付风险的能力也在无形之中被削弱了。由此可见,这些规定越多,越容易阻碍金融企业全面走向市场,越容易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资料在经济迅猛增长所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下变得失真,从而让使用者产生盲目性。稳健性原则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企业在该原则下处理经济业务时,不能够一味地蓄意低估资产和净利润,也不能够随意地报告损失,而是要对未来情况的不确定性做出谨慎稳妥的考虑,会计在计量时必须做出谨慎的反映。

二、谨慎性原则的意义

1.在资产方面。在市场变化的影响下,存货有时可能会低于取得成本,有时也可能会高于取得成本。但由于资产在市价上涨时尚未出售,收入没有真正实现,因此不能确认收入;反之,销售在市价下跌低于取得成本时又难于回升,因此为了使资产的账面价值降低以免被高估,往往需要列提跌价损失。

2.在固定资产方面。通过采用快速折旧法来避免因为技术陈旧和物价变动等因素所带来的损失。

3.在负债方面。企业通常在提供商品和劳务之前就会预收定金或全部劳务费,但在特殊情况如没有按期提供商品和因故终止劳务时,为了避免收入被高估,则要将此项收入列为应付款项。

4.在收入和费用方面。销售一旦成立就表明收入已经实现,但赊销的情况例外。在赊销过程中,应收账款的前提是假定账款在以后或未来时日能够收回,但仍然存在拒付、退货,甚至破产而无法偿付的可能性,还存在商品在销售后因提供服务而支付费用的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避免高估收益使企业蒙受损失,合理且必要的做法就是按照科学的方法提列一定的坏帐费用。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

1.对或有资产的处理。或有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所造成的潜在资产,由于必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是否发生才能证实,不是由企业自身完全控制的,因此在现阶段不能确定其是否会成为企业的真正资产。那么出于谨慎稳健的考虑,会计制度规定或有资产不应在企业的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2.债务重组中或有收益的处理。债务重组就是债务人对债务条件的事项进行修改,这主要是通过法院裁决或是由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相关协议所实现的。如果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发生了或有收益,对于债务人来说,企业无论是通过修改其它债务条件或是债务转资本来进行重组,还是以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对于非现金资产的账面价值或企业所支付的现金金额,若出现转作资本的金额不大于应付债权的账面金额的情况时,就不能将其确认为营业外收入,而是要将其作为资本公积进行确认。这样一来,可以防止企业高估收益数额,保证企业没有多计收益,符合谨慎性的原则。在相同的情况下,即在债务重组的过程中发生了或有收益,那么对于债权人来说,当重组债权的账面金额不大于将来应收金额时,债权人不能将其做账务处理。

3.收入的确认标准体现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销售商品的收入才能够予以确认:第一,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的报酬已经被企业转移给购货方;第二,企业没有对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也没有保留商品的继续管理权以便与所有权相关联;第三,与所发生的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顺利流入企业;第四,可以可靠计量相关的成本和收入。只有在这四个条件同时完全满足时才能够对收入予以确认,否则就算已经收到价款或是已经将商品发出,也无法对收入进行确认。因为在现实中会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存在,从而妨碍交易的真正完成,由此一来收入就会被多记,所以在这四个条件都满足时才对收入予以确认是谨慎性原则的充分体现。

四、谨慎性原则应用中的思考

1.企业应充分应用但不滥用。企业需重点增强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使其能够对风险适时地做出恰当反应,培养财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和专业素养,使其拥有较强的职业判断力和风险敏感度。财务人员必须达到熟练运用新准则的效果,就需要企业为其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去学习新会计准则。企业管理层则应该有意识地引导财务人员充分利用制度给予企业的自主性,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中合理的会计政策和适当的会计方法,使谨慎性原则真正为企业带来抵御风险的作用。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谨慎性原则时,秉持正确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企业的盈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谨慎性原则使用得是否良好。企业违背会计准则的规定,任意夸大未来的损失,虽然可以帮助其减少所得税,但同时也会降低盈利,导致投资者信心不足。因此,企业在充分利用谨慎性原则的过程中必须掌握好“度”,禁止任意扩大范围和随意提取秘密准备金。

2.充分发挥社会评估机构的作用。确定预计损失是谨慎性原则运用的重心,而这不单是财务人员能够完成的,需要有专门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一方面,很多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都与评估预计损失有关,如或有负债的估计、存货的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以及无形资产可收回金额的估计、短期及长期投资中股票及债券的市价预测等等。片面要求财务人员全面掌握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容易导致其自估损失或利用评估资产价值和损失达到调节盈亏的目的。另一方面,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一些中介机构来进行预计损失的评估工作,可以做到公正评估、消除人为操纵的影响,使评估资产价值和损失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评估工作也就更准确、更客观、更专业。

3.加强会计理论的研究,以指导会计实务。会计准则中较详细的规定了有关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方法的具体会计处理,虽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无法解决很多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如各种跌价准备、减值的计提,关键是通过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计算出应计提的跌价准备和减值金额。但因为存在人为操控的空间且不同企业对风险的认知程度不同,就导致了企业准备金计算的较大差异,也使得企业开始随意应用谨慎性原则。所以说,想要使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符合实质,就应该加强研究会计理论专题。

第6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 应用

谨慎性原则也称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我国在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首次引入该原则,其为会计核算中的去确定因素提供了衡量的办法,在会计实务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在运用核心是“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因此可以使企业投资者提前预知企业经营存在的状况,从而起到预警作用,经营决策者可以据此及时发现问题,把风险和损失降到最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随意性,可操作性不高,易受人为因素干扰,在会计实务中容易被滥用。

一、会计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

经济社会的发展,既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给企业运营带来了很大风险,谨慎性原则针对经济环境的不确定的因素,要求会计人员合理的预测可能的收入和费用,让投资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可以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大。谨慎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谨慎性原则在收入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或有事项的确认等方面都有体现。谨慎性原则可以对经营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这就提供了财务分析中不确定因素计量的途径。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分析中以报表的形式体现企业的经营状况,并进行财务评价。谨慎性原则在财务分析在以下方面有所体现:企业债务的确认、流动比率的计算、速度比率的计算等。

二、目前我国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其了解充分,在会计核算中认真贯彻并持持谨慎态度,充分考虑到可能的收益和费用,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使投资者和决策者对可能的风险保持警惕,把损失降低到较小的程度,因此谨慎性原则在运用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谨慎性原则的主观随意性及人为因素干扰,如果谨慎性原则不能得到恰到的运用就会导致不利的一面。一是过度谨慎,如某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经营者采取瞒报利润的手段达到逃避税收的目的。上市公司故意夸大利润以达到提高股票市值的目的。目前,我国的会计核算主要存在四方面的问题。

(一)可操作性差

由于谨慎性原则是日常经济生活复杂多变的前提下产生的,针对的是会计核算中的不确定因素,众多的不确定因素给会计核算和财务分析带了困难。因为没有确定的标准衡量,在实际使用时,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不高。如何把握谨慎的“度”是谨慎性运用的关键所在。

(二)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低

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国家、企业、投资者的经济利益。经济知识更新很快,很多会计人员忽略知识的更新,对会计制度不理解。另外虽然我国对会计工作有法律要求,但会计核算中做假账的现象并不少见,同时由于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企业有了进行暗箱操作的空间达到高利润、逃税的目的,同时企业的财务信息失去了真实性。

(三)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差

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各企业相同交易信息可以相互对比,这对审计部门的统计并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状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不同企业在会计核算中使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谨慎性原则的主观随意性必然导致企业之间的核算方法不尽相同,从而影响其可比性。

三、坚持谨慎性原则

虽然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在现在仍存在很大的争议,滥用谨慎性原则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的现象很难根除。但市场经济复杂多变,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可以让企业预知潜在的风险,及时作出反应,其作用无可替代。因此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趋利避害,发挥其最大作用。

(一)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得到很大发展,这也给企业的生存带了更大的挑战,企业为了自身利益往往会滥用谨慎性原则。国家应做好宏观调控,及时公布市场信息。

(二)增强谨慎性原则的可操作性

必须在协调会计各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操作的会计政策,建立一套可以被广泛接受的会计核算标准。

(三)加强审计监部门监管

谨慎性原则在执行中没有规范的标准参考,再者企业从自身利益考虑,难以避免谨慎性原则被滥用,导致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为防止滥用谨慎性原则的行为,必须加强审计部门对企业财务的监管,在会计报表中应详细说明谨慎性原则的使用情况,对滥用现象及时纠正,确保谨慎性原则的正确使用。

四、结束语

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基本原则之一,在会计核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态度,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同时可以对潜在的风险起到预警作用。因此会计人员应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真贯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监管部门应做好监督工作防止谨慎性原则滥用,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静.会计职业道德探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

[2]李建金.中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若干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

[3]美国会计学会.未来的会计教育[Z].1988

[4]黄裙,蒋颖歌,潘美霞.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0

第7篇

本文就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并且就谨慎性原则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关键词】

会计核算;谨慎性原则;核算信息;利益;

对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第二章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也有类似的规定,第11条第12项是这样规定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说明了在会计核算中,遵循谨慎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要求。

一、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为稳健性原则,意思是当存在不确定的状况,又需要做出判断时,应该持有必要的谨慎态度,对于资产或收益不能盲目高估,对于负债和费用,也不能盲目低估。在对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中,应该预估到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并且预备相应的资金来应对这些损失和费用。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尽可能不虚增利润,也不夸大所有者权益,而是实事求是,并且不影响企业决策的合理选择。谨慎性原则主要是针对损失和费用,对于收益和收入没有做过多的考虑,这样就可以使得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多考虑风险,稳健经营,保持一个比较慎重的态度,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好最坏的估计,做最坏的准备。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日益成熟,企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应该具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时,能够谨慎面对,具备足够的能力抵御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这样才能在市场中存活下来。比如,一些有可能的风险,金融风波、破产、恶性竞争、债务人死亡、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等情况,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到,并且对其产生的损失和风险进行充分估计,进而做相应的准备,这样既是保护债权人和所有者的权益,也是促进企业稳健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当然,我们也应该考虑到,谨慎性原则一定要适应使用,才能起到正面效果,如果使用不当,不仅会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准确性,还可能让企业设置一些秘密准备,从而使得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体现与应用

在企业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要求,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的多方面都得到了体现和应用。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选择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的折旧是一个必须核算的项,一般采用的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前两者属于平速折旧法,后两者属于加速折旧法。如果在企业核算中,使用加速折旧法来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这样企业的固定资产在使用的前几年多计折旧,从而相应的,降低了企业的利润,企业需要交的所得税也降低,相当于是给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对于整个企业的财务运转来说,提高了资金的运转率和利用率。也是谨慎性原则的一种体现。

(二)发出存货计量方法的选择

企业在发出存货时,所使用的计量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等。不同的存货计量方法,会计核算的结果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是按照谨慎性原则,不同的情况应该采用不同的存货计量方法。当市场情况良好,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最好是采用后进先出法,这样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可以使得本期成本与当期成本较为接近,减少利润中的水分。相反,如果采用的是先进先出法,那么在核算时,就会使得本期成本偏低,企业利润中含有较高的水分,期末存活的价值也会随之升高,不符合谨慎性的原则,不能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

(三)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第51条是这样规定的:“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企业会计制度》中,原来规定的计提范围是两项,新的制度已经将计提范围提高到八项。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对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重视,也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之所以将计提范围扩大,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要全面考虑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做充分的预计,将其计入到相关费用中,这样所计量的企业资产才是更加真实、有效和准确的,保障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保持稳健的势头,那么经营成果也是稳妥可靠的。在会计核算中,使用谨慎性原则,能够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确保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投资者的长远收益。

三、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使用应该注意的问题

目前来看,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很多方面都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使用,而且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能够保证企业的稳健经营。从目前的情形看,扩大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范围,有点很多。首先,谨慎性原则能尽可能挤去在利润中的水分,对于投资者来说,能更好的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获得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其次,对于企业的经营决策来说,准确、可靠的信息可以给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加有效的信息,他们在进行经营决策时,获得的信息越全面越准确,所做出的决策自然也更适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最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有利于企业的稳健经营,获得投资者的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一点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谨慎性原则也是。虽然企业经营需要稳扎稳打,但是在很多时候,也需要一定的冒险精神,而不是一味的墨守成规。

在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谨慎性原则不利的一面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很多时候,有心人会利用谨慎性原则,来认为的调节企业费用,一味的提高费用,造成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费用加大,资金使用率降低。谨慎性原则的使用,也使得认为操纵利润的空间加大,会计核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所以,任何一项事物只有正确的应用,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他的正面效用,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因此,笔者认为,在会计核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应该注意几点:第一,是运用谨慎性原则要适度,既不能不用,也不能过度使用。第二,要合理估计企业经营存在的风险,既不能对经营风险视而不见,也不能一味的夸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将过多的资金运用在风险准备金上,使得其他方面资金的投放降低。第三,在会计报告中,应该对各项减值准备和收入进行披露。为了加强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将企业的经营状况真实的反映出来,需要将企业总的各项减值准备和收入都披露出来,由专业人士进行判断,这些减值准备是否合理,是否都有存在的必要是,从而使得各项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价值都是合理合法,符合资产的定义的,这样企业的利润表,所反映出来才是企业真正的经营成果,既没有夸大也没有压缩的经营成果。

四、总结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信息的准确性对企业经营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经营中,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正确使用这一原则,能够促进企业的稳健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尚禄,企业会计制度与谨慎性原则[J].中国科技信息,2005,(24).

第8篇

2、相关性原则: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3、可理解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4、可比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及时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也不得滞后;

6、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7、谨慎性原则: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第9篇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应用

一、准则、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规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一般要求。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条重要原则,体现了会计原则修订性惯例的要求。依据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谨慎性原则贯穿运用于目前的会计实践。具体包括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存货期末计提跌价准备(依据存货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应收帐款提取坏帐准备(应用备抵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建工程计提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依据期末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来看,可促进会计实务核算经营风险,提供反映经济活动风险的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与体现

(一)资产计价方法选择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存货计价可以选择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采用后进先出法,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本期发出存货按照最近收货的单位成本计算,从而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过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会计实务中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其次,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其递减的速度逐年加快,能够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估计耐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这也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

(二)运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1、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包括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短期投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即短期投资的期末市价低于成本时,按_?__,妠市价计价;当市价高于成本时,按成本计价。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种方法只确认市价下跌损失,不确认市价上涨收益,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稳健。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准则规定按照账龄分析计提坏帐准备,企业可以自行确定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这给企业增加了可选择空间,有利于企业预计坏账风险。对于存货,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市价下跌、毁损等原因,会导致减少存货价值。

2、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资产负债表各资产的余额,反映为扣减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对于在建工程,准则规定,企业在预计工程发生减值时,如工程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三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三)其他项目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准则和制度规定,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的核算中,只确认发生的损失,不确认收益。《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债权人应确认为当期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由此看来,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易,除补价部分外,均不确认收益,这些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三、加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建议

(一)相关准则和制度规定应更具可操作性。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部分规定能够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如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方法等。但规定中关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使企业的自主选择空间较大,如期末判断可变现金额时,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准确判断资产的变现金额,这些规定对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操作指导性较弱。因此,相关准则和制度应制定更为明确的判断标准,以利于企业更好的运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和核算。

(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是贯彻实施准则和制度的行为主体,因此,要正确运用准则和制度,首先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为实务工作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考虑,具体会计准则规定某些项目的会计核算和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这就为实践工作预留了较大空间。因此,要在会计实务

工作中,既贯彻落实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又正确、充分体现其中的谨慎性原则,就必须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判断能力,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客观、公正的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避免主观随意性,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践工作中得到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