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1:53: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技迅速发展的利与弊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网络红人;网络传播;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一、网络红人走红的原因
(一)网民的看客心理
在网络传播中,网民“看客”心理造成了对于诸如小月月、芙蓉姐姐等一系列网络红人的围观景象。而网络的多样性、丰富性也恰好的迎合了他们这种看客心态,事实上,他们仅是希望从对网络红人们的围观中,通过“欣赏”他们来使自己的心理获得,可也正是由于受众“看客们”的需求,网络红人们才有了欣赏他们的观众,获得了滋养他们生长的土壤。
(二)传统媒体的介入
网络红人“凤姐”,在网络推手的操作下,起初只是在网络上出现,可是随着传统媒体的介入,广播、报纸、电视都有凤姐的消息,最初或许一部分人知道,而现在是尽人皆知。如今,凤姐火得一塌糊涂,先前只是一些地面电视台请她去做节目,现在连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湖南卫视都看上了凤姐的火爆之势,张丹丹更特地做了凤姐的节目。
可见,传统媒体的盲目跟风,并与网络炒作形成一种互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迎合受众这种窥奇心理,也正是由于传统媒体的介入,不断加深着人们的印象,使得人们从开始的一笑了之,转向把他们当做一个新闻(或事件)来对待,并对此类人群存在的价值有了重新思考。
(三)网络推手的参与
在“芙蓉姐姐”、“犀利哥”、“凤姐”和小月月的身后,都有“网络推手”的身影。网友们对于推手们的“作品”非常熟悉,但是对于推手们本身,却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网络推手” 的推广行为,满足了各方的需求――对于网络人物本人来说,也已经达到草根成名成星的愿望;对于网络推手来讲,推广了网站,获得了点击率,收获了经济利益;对于广大网民来说,也消磨了大量的闲暇时光,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
二、网络传播的利与弊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
1.网络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
在网络上,不同国家、民族、区域的人都可以进行交流;不同的思想、观念、文化都可以进行碰撞;不同的知识、信息、资讯都可以在网络的海洋里沉浮,或被拾取、或被利用、或被淹没。无论是网络信息的提供者,还是网络信息的享用者,都是不分年龄、职业、地域的,对所有网络大众都是开放的。随着网络媒体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这种优势体现得也就越明显。
2.网络媒体具有广泛的传播面
因此,无论你身处哪里,只要有网络,你就可以打破地域的界限随意的享受网络资讯,简单方便。网络传播范围非常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24小时不间断的将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3.网络传播具有互动性
传统媒体进行单方面的灌输和宣传,无法与受众互动,更没有受众的直接参与,受众是完全被动的。有了网络,受众成为信息传播的主导者,甚至还可以借助微博、天涯论坛等工具,发表自己的意见,反馈给传播者。
4.网络传播具有自主性
网络传媒的自主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网络上参与的人不是不受限制的;第二,拉近了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不受地域限制;第三,进入网络媒体市场非常简易;第四,网络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选取信息。
5.网络传播具有极强的快捷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时效性是有目共睹的。网络传播所需要的就是一台个人电脑,一台调制解压器,单却可以实时的把消息送上网络,而且网络传播是流动的,没有特定的出版时间,随时可以插播新的信息,这就决定了网络即时传播的可能。
(二)网络传播的劣势
1.网络传播易使垃圾信息泛滥
网络的公开性和进入门槛较低、审查制度不严、监管机制缺失等因素,造成网络信息泛滥甚至成灾。一个网页上会强加许多无用甚至无聊的信息,在网上搜索一个信息,会出现成千上万个搜索结果,而且很多时候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完全不一致。现在网络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除了产生很多“文化泡沫”、“文化垃圾”之外,还滋生了许多低俗、庸俗的文化成分。从“木子美”到“流氓燕”,从“天仙妹妹”到“二月丫头”,从“芙蓉姐姐”到“国学辣妹”,她们在玩、玩动作、玩清纯、玩自恋的过程中,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与日俱增。
2.网络传播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网络传播者处于一个极端隐蔽的地位,仅靠个人手段是无法在整个庞大的网络世界中找到恶意传播者的,这就无疑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人们在网上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欲望。由于在网络中多是以匿名形式出现,要从众人中脱颖而出,“网络红人”往往会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突出自己,或者扭曲基本伦理道德,引起他人注意。处于这样的网络环境,不禁让人们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在网络中身不由己,最终迷失自己。
三、应对网络传播缺陷的策略
(一)社会责任理论需要完善
在网络媒介急速发展的今天,在很多普通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的时候,社会责任理论应当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新重视。社会责任理论承认媒体具有提供娱乐的功能,但是有一个附加条件,即这种娱乐必须是“好的”娱乐。媒体在当今社会具有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因此传媒有义务对社会承担责任。这是社会责任理论对于传统媒介的要求,但是在现如今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介迅速发展,并且占领大量受众视线的时候,这样的要求同样适用于网络媒体。
(二)传媒素养与网络媒体的监管引导需要增强
笔者认为,在现代的社会里,所谓的环保绝不仅仅限定于传统意义上的空气质量、水资源质量等方面,也应当将社会信息的质量纳入监管范围。信息污染给人类、给社会带来的心理伤害绝不亚于空气污染给人们生理带来的伤害。在罗玉凤、小月月等走红网络之后,除了人们的嘲讽、消遣之外,社会上还出现了不少的模仿者,他们也以一些夸张怪异的手段展现自己,以求得到社会的关注。这样的事情对于整个社会的风气来说,也是一种污染。面对网络媒体发展带来的这种信息污染,不论是网民、传统媒体还是政府监管部门都应当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网民受众应有自律意识
作为网民受众,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时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受众应该知道,自己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是推进社会进步的一份力量,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具体地说,就是受众在传播信息或参与网络信息讨论的时候,要首先弄清楚这一信息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不能任凭自己开心或发泄,抱着“起哄”、“围观”的心理加入其中,应当采取更加积极的方式应对由于压力或无聊产生的焦虑情绪。
2.网络媒体应加强引导和监管
作为管理层也应当推出相应的制度,对于网络乃至新媒体传播本身加以引导。当然,在进行这方面治理的时候,尽量不要采取简单的行政手段,而要对传播者和受传者双方进行积极的引导工作,让全社会都认识不良信息的危害,让人们可以逐步做到自觉抵制。这样一来,不良信息在无立足之地以后,自然会逐渐消亡。
总之,在网络媒体繁盛的当代,网络红人已不知不觉的成为了网络信息的一部分,或好或坏,但都时刻影响着受众。所以无论作为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使其不良影响尽量减少。
参考文献
[1][美]保罗・莱文森著.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竺培芬,李乔,赖茂生.网络传播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普及出版社,2002.
随着广播电视网络、电信网络的技术升级和无线通信网络的迅速发展,我们共同进入一个被“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的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的“全”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这种全媒体时代的背景,给科普作品的策划出版提供了怎样的契机呢?
内容仍然为王,形成知识资源库
我国现阶段科普创作者的积极性不高,更是缺乏权威的科普作者。我国较少有一流的科学家专门从事科普工作,能够胜任科普工作的科学家人数也有限,导致好的科普作品一稿难求。但是经过一些科学家和科普出版编辑的多年努力,市场上也不乏好的科普作品,并产了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气象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变化热门话题丛书》《防雷避险手册》及《防雷避险常识》挂图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优秀的经典作品,在版权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将书中知识点、图片等碎片化并定期修订,形成科普知识资源库。在策划新的科普图书时,如果涉及相关知识点,可以直接调用资源库中的内容资源,形成新的图书或专题。如策划普及暴雨知识的选题,可以直接调用暴雨的形成、危害、预防措施等经典知识资源,较快形成内容权威的科普图书。
全方位策划,使科普作品形式更加多样化
科普作品原来都是以纸书、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作品的表现形态更加丰富多彩,从表现形式来看,除了传统出版的文字形态之外,更多的是把文字、图像、音频、视频、Flash、检索、关联等进行整合,形成图书、影像、游戏、片段等多种形式来表现相关的内容。如对暴雨知识的普及,原来只能图文并茂地介绍暴雨的形成、危害等,不够形象不够直观,如果配以暴雨形成时水汽动态聚集影像,暴雨造成洪涝、山体滑坡等灾害的影像,可以更直观更震撼地表达相关知识,使人印象深刻。
找准读者定位,形成交互式服务
读者定位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选题策划的重要环节,细分读者定位才能准确地找到目标市场。科普图书更是要求读者定位准确,让目标读者接受相关知识更容易。科普图书的读者对象大部分都是定位在广大青少年和农民,而青少年专注于学业,与学业无关的图书较少关注;农民更多关注与农业生产相关技术的普及图书,这样导致科普图书即使准确定位在这两个群体,销量仍然不佳。因此,科普图书的读者定位可以更加广泛,拓展至都市白领、领导干部、城镇居民、企业管理者、建筑工人等等,细分读者对象,形成层次。在全媒体的背景下,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形成更细化的阅读服务。还以暴雨知识普及为例,针对领导干部,普及暴雨来临时决策层面的知识;针对农民,普及暴雨对农作物成长的利与弊;针对企业管理者,普及暴雨对企业生产的影响等等。这些分层次分对象的科普知识可以通过短信定制、微博、报纸专栏推送至需要的人群,起到知识普及的作用并能学以致用。通过新技术与读者互动,能够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同时也能引起读者对作品的兴趣和需要,形成更多订阅。
利用全媒体,使科普作品的传播更加立体化
传统科普作品的传播通常通过有形实体书店或出版单位独有的渠道进行传播,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例如互联网、手机。通过网络新书信息,及时迅速。影像、游戏、片段等其他形式的科普作品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会得到广泛传播。以气象科学知识普及为例,除了图书之外,有中国天气网、中国气象频道、中国气象科普网、中国气象报、数字气象科普馆等全媒体传播渠道,使科普作品的传播更加立体化。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应用;信息;管理
第三次科技革命带给人类最大的变化就是网络的发明和运用,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觉、听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更是让人惊叹。计算机网络使我们的地球变“小”了,地球村上不论是什么地方发生的事情都可能在瞬间让所有人知晓,所谓的家喻户晓不再是多么难得的事情,网络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也更加透明。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它的应用前景广阔,同时也充满着各种质疑的声音,这些质疑声时刻提醒着我们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要时刻保持警惕,并能针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让不断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真正造福于人们的生活。
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
计算机技术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应用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很有可能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其运用领域也会进一步扩大,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开始影响我们。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其所涉及的领域也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警戒线。因此,对于未来计算机的应用,许多专家学者还有许多网民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的大力支持,有的极力反对,究其原因也不过是因为各自看到了计算机应用的利与弊。
支持者的声音,无非是看到了计算机的广阔前景。首先,计算机的发展让信息的交流更加快捷、方便,这就大大缩短了技术信息交换的时间,有利于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各国的经济对计算机技术的依赖已经达到了不可想象的地步,因此,加快计算机对各个领域的渗透也就是在加速经济的发展。其次,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网络的发展加快了人们的交流,让人们之间的联系更为便捷,增强了感情的交流。最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有利与民主政治的建设。同时,政府行政更加透明,有利于政府内部的廉政建设,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因此,不管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百姓的文化生活都是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加快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是加快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步伐。
面对支持者的高昂情绪,还有很多人认为支持者只是片面夸大了计算机的作用,而不能看到其弊端。首先,计算机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使得技术、信息外泄几率扩大,由此引发的市场恶性竞争加剧,不利于公平市场的建立,也加剧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其次,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普通网民的信息更容易泄露,给不法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机会,增加了社会的不安定性。同时网络的发明使得更多人成为“低头族”,即使面对面的两个人也是各玩各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感情也变得更为冷漠。另外很多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这一切都归咎于计算机,因此,计算机的应用应该加以遏制,不能放纵其发展。
对于计算机应用带来的便利以及其产生的问题,我们都必须冷静地面对,不能一味夸大其优点,大肆鼓吹计算机的无所不能;也不能只看到其弊端,畏手畏脚,止步不前。
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管理
面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以创建一个安全和谐稳定的网络环境。
首先,面对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应该加强相关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以保证相关利益者的合法权益,并加大对不法分子的监督处罚力度,促进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与和谐。其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向网民传递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合理利用计算机技术,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的安全。最后,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督,对传播虚假信息以及造谣生事者严惩不贷,借助强制力量维护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
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建设不只是国家政府的责任,这关乎每一个公民的信息安全,所以引导帮助每一个网民学会正确运用计算机技术并能自觉维护网络安全才是根本之策。
三、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生产力的提高,信息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信息化社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大量信息的共享,而信息共享的进一步发展又促进信息化社会的建立。在信息化社会建立的过程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下面本文将探究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的运用情况。
首先,计算机在新兴技术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比如航天航空、生物研究、环境材料研究等领域,计算机技术的作用都是不可取代的。新兴技术产业大都是依赖信息技术发展建立起来的,因此计算机技术在新型产业的地位就不言而喻了。新兴技术产业使我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也是应对目前经济新常态以及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产业,新兴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关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我国政府万分重视此行业的长远发展。另外 ,新兴技术产业作为目前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正在不断扩展其领域,计算机技术作为新兴产业的支撑点,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应用领域也会越来越广阔。
【关键词】少即是多;UI设计;扁平化
0 前言
在高速发展的电子产品中,界面设计工作一点点的被重视起来。拥有美观的界面的电子产品会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享受,拉近人与商品的距离,使交互过程更加人性化,这也是建立在科学性之上的艺术设计。坚持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设计原则,界面直观、简洁,操作方便快捷,用户接触软件后对界面上对应的功能一目了然、不需要太多培训就可以方便使用应用系统。因此简约高效的设计风格是非常必要的。
1 “less is more”的来源
这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说过的一句话,意思是"少即多"这是一种提倡简单,反对过度装饰的设计理念。简单的东西往往带给人们的是更多的享受。这一理念符合当时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萧条的境况,得到人们的一致推崇。这一理论在当时一经提出,广泛的应用到海报设计、工业设计、家居设计、建筑设计甚至服装设计等众多领域。受到大众的欢迎。
“少即是多“在中西方的艺术领域中,都有体现。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留白手法与之不谋而合。但在当今环境中“少就是多”不但包含东方人的静谧,还有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使其更加多元化。
很多设计产品都受到了“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的影响,从北欧的家居设计到德国的工业设计,从日本的服装设计到欧美的平面设计,可见这个理念应用范围之广,影响之深。一个优秀的作品简约但附有意蕴,简约的生活方式,表面看上去非常质朴,却静水流深,简朴之中蕴含着更为丰富的质素。
2 “ less is more”的UI界面设计的必然性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繁冗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让人眼花缭乱,lessismore的流行趋势,源于极简风格的设计受到了设计领域的追捧。极简风格“少即是多”的理念,符合当代快节奏的发展,表现了人们渴望简单的生活。简约的界面设计,一目了然的信息概览,高效的信息传达及简单的操作,这都是快节奏信息时代的必然需求。过于繁杂的处理过程,会让大众失去对产品的使用耐心及其所表现的自身价值。
“少即是多”推崇的是“比起金钱和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充实感”。在当今压力的生活环境下,“减法设计”会让受众体会到更多的是心理精神的释放。因此“少即是多”的设计风格在信息传达领域是很有必要的。
3 “少即是多”在界面中的应用与延伸――扁平化设计
当今的备受关注的话题“扁平化设计“则是简约风格”less is more”的延续。扁平化设计在数字终端界面设计中很受欢迎,它提倡极简的人性化设计,运用抽象化的视觉语言,摒弃多余的装饰元素,使交互流程更加简洁。它具有符合界面设计的发展规律,也是未来界面设计转变的开始。
在我们讨论扁平化设计发展必然性的时候不得不提一个视觉理论,就是差别阈限(J.N.D just noticeable diffrernce)。人的神经系统对于任何刺激都能做出反应,但人明确感觉到刺激, 不仅如传统理解的那样,需要超出感觉阈限;并且通常刺激只有超出一般规律的变化,才能作为外界信号被接受,这种两个相似刺激之间被觉察到的最小差别阈限,就叫做差别阈限。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直觉有一种“简化”的倾向。所谓简化并非仅指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它是一种将任何物体,以尽可能简单的机构组织起来的倾向,是能够体现物体最本质的形态表达。
因此,综上所述,简约设计在UI界面设计中的趋势是必然的,也受到了大众和设计师们的喜爱。
4 阐述扁平化设计
扁平化设计最核心的地方就是放弃一切装饰效果,诸如阴影、透视、纹理、渐变等等能做出 3D 效果的元素纷纷摒弃。所有的元素的边界都干净俐落,没有任何修饰、渐变或者阴影。尤其在手机上,因为屏幕的限制,使得这一风格在用户体验上更有优势,更少的按钮和选项使得界面干净整齐,使用起来格外简单。
在Win8 Metro界面中,扁平化用户界面设计开始浮出水面,2013年当在苹果IOS7系统正式问世,扁平化风格作为设计潮流已经开始在界面设计领域迅速蔓延。在Google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准扁平化设计模式,越来越多的UI设计中走上扁平式设计的路线。国内许多手机和互联网也受到扁平化的洗礼,淘宝、优酷、京东等到小米、锤子、华为等国产手机,都纷纷效举。无论是一个网站还是一个应用程序尤其是移动端的UI界面,扁平化和极简的设计正在成为新的趋势。
扁平化设计在设计领域并不是单一的一种风格,而是包含了许多风格、具备多种不同设计更多的集合体。目前扁平化设计被广泛应用于O计领域,并且与简约的视觉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运用,由于移动端设计发展趋势,扁平化设计大多数取代了拟物化的设计风格。扁平化设计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影响着许多设计领域。今天的扁平化设计已经成了网页和UI设计中的主流设计方向,甚至用户已习惯了扁平化设计的存在。并且开始影响我们生活,并且具备高效传播的能力。
5 适度的结合,杜绝性冷淡设计
事物都是有其正反两面,在简约设计带来清新、利落的设计风格之中,不免会落入性冷淡的设计风格。有些设计走入了简约设计的极端,整套设计更缺乏人情味,过于简约的符号更加让受众不明所以。过于单调的界面设计让大众感觉到更冷漠,甚至出现误导传播的信息。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把握适度原则。
6 结束语
如今,电子设备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购物、学习、工作、旅游等等生活的林林总总都离不开数字终端设备。人们对于终端界面的要求更高,并希望更直接的高效传播信息,拟物化设计风格多余的修饰,不仅没有起到传达的作用,反而会浪费更多的时间去修饰。在未来,移动终端会更加多元化和更普及,高效的引导和传达是电子产品的基本要求。因此少即是多的适度设计风格,将会在设计领域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杨声丹.论极简主义设计的社会意义[J].艺术教育.2016(09).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75-01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的加大,现在大多数农村办学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校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有了质的飞跃。多媒体在平常教学中的使用也日益频繁。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领域引入这种辅助教学后,不但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不再只死读书本,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如果掌握不当,则会给教学带来许多弊端。为此,我将以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英语中的利与弊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多媒体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只有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才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利用多媒体的动态画面、多彩的颜色及逼真的声音来刺激学生的各种器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在我教授陕旅版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第十一课Iliveonafarm第1课时,在学习单词的时候,利用PPT先逐一播放每种动物的叫声,当学生听到动物的声音时,兴趣一下子被激起,之后猜一猜都是那些动物,最后出示这些动物的图片以及相应的英文单词。在这种学生既能听到声音又能看到画面同时还可以动口动脑的模式下,没花一会儿功夫学生们就把所要学的知识掌握了。
2.多媒体运用于小学英语教学中,能够增大信息来源,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由于互联网的应用,网上信息丰富而新颖,可以从网络及其他信息源中获得大量的相关知识,根据教师的提取、整合,得到最新最全面且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这样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从而增大了学生的知识面,非常利于学生的学习。如在教学生关于weather的一些表达时,可链接一些关于英国人对天气的文化背景;在教学生一日三餐的表达时,可相应穿插链接一些西方的饮食文化等。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把所有的资料进行链接,极大地方便了教学。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省去板书和擦拭的时间,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生动有趣地学习、复习、巩固了新旧知识,真正体现了多媒体省时高效的优点。
3.多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人机互动,有利于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还可以增强课堂的有序性。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信息,是教师预先设置好了最为合理、科学、有效的。课件的制作,其实质就是教师在为学生创设情景问题,辅助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一个主导过程。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人机互动,教师先展示出预先设置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总结出结论后再与标准结论进行对比,并对两个结论的异同进行分析,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此外,在多媒体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联系,使计算机像学习伙伴一样和自己进行讨论交流。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大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多媒体给农村小学英语课堂带来的弊
1.滥用多媒体课件,忽略了它辅助的本质
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我们是为了教学而使用工具,而非为了使用工具而教学。有些教师往往抱著“不怕胡用,只怕不用”的心理,强拉硬扯,将多媒体拖进课堂。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经进入形式主义的标准,全然不顾所选内容是否与本课的主题合拍,所用图片是否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激发英语兴趣。一种完全以课件决定教学的模式,忽略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本质,无法体现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真正理解,更不能体现教师个体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教学行为。
2.多媒体课件制作费时费力,有时会影响常规教学
目前,在农村多数教学评比活动中都少不了多媒体,对于不少老师而言,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都有困难,但是为了制作课件,他们有的发动全教研组成员找素材,请学校的计算机老师帮助操作,并且为了让课件更漂亮,从网上找图片等,制作仅仅一节课的课件,老师们要花上很几天的时间,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和精力。同时很多教师日常工作都非常繁忙,再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势必影响教学本身的深层次研究,影响正常的教学教研活动。
3.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师生关系转换为人机关系
关键词:广播;方言节目;本土化;文化底蕴
广播节目具有比较强的伴随性和时效性,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广播节目的收听群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车上人群逐步成为广播节目的主要受众,尤其是在早晚交通高峰的时候。广播方言节目主要是娱乐性和服务性为主,大多是一些脱口秀逗乐听众的节目,或者是具有本地服务性质的节目,这些节目用方言的形式,更让人们感觉到轻松而且亲切。但是方言节目的节目效果和信息传达的准确度等也同时遭到了很多质疑。那下面我就来分析一下广播方言节目的利与弊。
1 广播方言节目的“利”
广播方言节目是将方言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因为广播的特点正是完全通过声音来展现节目,所以方言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和突出。在广播中,方言节目具备以下几点利处:迅速占领本地市场,提高节目收听率;推动方言的发展和本土文化的推广;本土信息服务功能得到完美体现。
1.1 迅速占领本地市场,提高节目收听率
广播节目的受众,大多是在干着别的事情的时候需要一种声音的陪伴,以至于没有这么枯燥,他们希望从节目中找到一种伴随的感觉。所以当他们在节目中听到了熟悉的口音,就如同认识的朋友在身旁说着话,这样很容易找到共鸣,受到听众的喜欢。广播的直播节目运用方言来主持,就如同身边的朋友在谈论实时更新的内容,既亲切又多变,能迅速俘获听众的耳朵。
1.2 推动方言的发展和本土文化的推广
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很多地方因为通商和外来人口的交流,方言已经受到很大的影响,很多年轻人都对方言的了解越来越少, 甚至有些地方的方言完全消失。如果现在要问起年轻一辈,本地的历史文化,很多人都是一知半解,更甚者完全不了解。所以方言节目的出现,也是对方言持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3 本土信息服务功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无论是本地人,还是外来人口,都需要在当地生活和工作,但是对本地的信息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完全掌握,广播节目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如柳州电台的《吃喝玩乐大搜索》,这是一档在下午下班高峰期的一档本地服务类的节目,为听众推荐本地的吃喝玩乐的商家场所。这档节目属于方言穿插使用类的节目,信息传递清楚,又具有本土的亲切感。
2 广播方言节目的“弊”
虽然具备了很多优势,但广播方言节目在开办的过程当中,还是会有以下几点弊端:阻碍普通话的推广;信息到达率受到影响;容易走入低俗化误区。
2.1 阻碍普通话的推广
方言节目主要的收听群体都是本地的听众,他们平时生活中都是用方言交流,没有普通话的语境,他们对普通话的规范更多是来自于广播和电视上。广播节目只有声音没有画面,听众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主持人的话语当中,主持人如果还是用一口纯正的方言来主持节目,就减少了听众能够听到标准普通话的机会,影响了他们对规范语音的了解。尤其是广播节目有很大一部分听众是学生,他们在课余时间也喜欢收听广播,方言节目对他们学习运用普通话有误导作用。
2.2 信息到达率受到影响
广播节目没有画面的辅助,完全靠声音传递信息,方言在传递信息的时候,会有很多特有词语的用法或者独特的发音,这让在当地生活的外地人或者一些对方言已经不够了解的本地人会因为对特有语句的不理解而造成对信息传递内容的不清楚,甚至误解。
2.3 容易走入低俗化误区
广播节目通过方言来达到娱乐化的效果,当中有很多利用方言特点和用语习惯来设计的娱乐段子,这些段子将听众逗乐,让听众心情愉悦。但是为了迎合听众这样的要求,节目在设计内容的时候就容易走入误区,很多段子其实并不适合在媒体出现,但是没有把握好“度”,就都搬上了广播。广播作为一种大众媒体,一种通俗媒体,通俗不能低俗,这里有着本质的界限。现在我们有许多节目往往过了这个“度”,如在有些语言的处理上为了迎合某些人的需求,通俗味性变成的骂街和尖酸刻薄,很有损媒体形象。
3 方言节目的出路探讨
广播方言节目要求得发展,那就一定要做到发扬其优势,同时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接下来将针对目前方言节目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3.1 增强方言节目的文化底蕴,提高方言节目的“质”
在方言节目的利弊探讨中,提到方言节目存在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现在很多此类节目的文化底蕴不高,只是一味的迎合受众,追求表面的收听率。这样的“低俗”化趋势是要立刻制止的。一个好的节目一定不是纯粹的搞笑和低俗,而应该是让受众从中得到启发,能在收听节目的过程中,使自身也有所提升,这才是真正的精神文明建设所需要的。
3.2 办精品节目,控制好方言节目的“量”
许多媒体是尝到甜头以后,就过度开办方言节目,导致方言节目泛滥。首先各个电台都应该做好自己的定位,分析好受众群体,才决定是否要开办方言节目,如若开办,又应该控制在一个怎么样的范围内。比如一般省级台,其受众群体除了当地人之外,各地听众都能够收听到,那么方言节目一定要少而精,毕竟很大一部分人可能听不懂方言。
如果是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的电台,因为经济贸易和文化地位等原因,也许在全国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其方言也对各地有着影响,那么这样的台就可以考虑比一般省台开办多一些方言类节目。
只有本土受众可以收听到的媒体,不是说大部分是本地人,就可以泛滥的开办方言节目。毕竟普通话才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要把普通话推广开去,媒体是具有示范作用的。其实很多媒体误把“本土化”当成了“本土话”,地方媒体要办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并不代表一定要用方言来作为节目用语。
3.3 不断发展创新,跟上时代步伐
跟风的情况在方言节目中也是非常盛行的,很多节目都是互相抄袭,不会自己发展创新。时代是发展变化的,各地的风土人情也天差地别,抄袭来的节目未必适合受众。所以方言节目想要发展,那就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分析受众群体,从节目内容、节目形式,节目包装等各个方面寻求发言节目更大的发展空间。
方言节目市场是存在的,生命力也是极强的,只要充分分析市场与受众,明确媒体的任务与方向,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多方面拓展其表现能力和创新的兴奋点,这样方言节目就能总结经验,开拓创新,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何静:《从“平民化的新闻表达”谈“方言说新闻”》,《广电时空》,2006年,第4期。
[2]刘艳:《方言电视节目的“利”与“弊”》,《新闻爱好者》,2008年1月(上半月)。
[3]刘卓:《浅析当下广播电视中的方言节目现象》,《科技博览》215期。
关键词:一人公司;合法性;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公司制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而产生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个人本位原则的影响,公司制度并无多大发展。直到19世纪中叶以后,公司制度才进入黄金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拥有较为充裕资财的人逐渐增多,中产阶级崛起,并逐步发挥主导性作用,他们对独自控管公司提出了要求,这就为一人公司的形成提供了资本保障和政治推动力,从而使公司制度的多元化又增加了新的内容。
从世界立法史来看,1925年列支敦士登率先以立法形式承认了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此后,美国、日本、德国等许多国家纷纷修改公司法或相关法律,先是承认设立一人公司的法律地位,继而承认一人公司设立的合法性。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经有23个国家的公司法明确允许设立一人公司。
1994年我国新《公司法》颁布实施,正式确立了我国一人公司的合法地位,但是我国在理论研究及立法上对一人公司问题涉及较少。目前,我国只有对国有独资公司有关于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定,而对自然人和法人投资设立的一人公司却无法律加以规范,这种状况很不适应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和法制建设的要求,失去了公平性。
一、一人公司的涵义
一人公司是指仅有一个股东持有全部出资额(或股份)的公司,一名股东,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关于一人公司的法律特征,有学者主张有两点法律特征:第一是股东的唯一性,公司股东仅为一人;第二是责任的有限性,一人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公司债务独立承担责任。
也有学者主张,一人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司,与其他类型的公司相比,特殊之处有三:第一,该种公司仅有一个股东,而这唯一股东又必须持有公司的全部出资或全部股份;第二,一人公司必须为有限公司;第三,一人公司特别是自然人一人公司的“所有”与“经营”多数是不可分的。
但笔者认为,真正属于一人公司独有的特点只有一个,即股东仅为一人,这是区别于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显著特征。
有关一人公司的分类标准有很多种,可以公司类型为标准、以公司股东性质为标准、以一人公司成立的时期为标准,等等。通过对不同形态一人公司的分析,就能够了解不同形态一人公司的特征。
二、我国现阶段未明确一人公司的弊端
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创时期,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投资者为了规避创业初期的经营风险,采取挂名股东的办法设立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从而可能造成种种隐患。
(一)不利于公司的存续和发展。我国原有的《公司法》并未明确否认存续期间的一人公司。原《公司法》对于设立时公司股东的人数做了严格的限制,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的发起人为两人以上五十人以下。由此说明,我国是不承认设立时的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但同时原《公司法》在第三十五条第一款又规定了“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出资或部分出资”,并在该条第三款进一步规定了“经股东同意转让的出资,在同等的条件下其他股东对该出资有优先购买权”。法律上并没有对公司股东人数处于法定人数最低限时的股份转让做出限制。股东完全可以通过转让或继承的方式实现经营实质上的一人公司。但在实践中,这种存续过程中产生的一人公司往往以不符合法律规定而被强迫解散。然而,我国原《公司法》中并没有将已成立公司仅剩一名股东作为公司解散的法律事由。公司设立时的要求并不能等同于公司存续期间的条件。正是由于我国原《公司法》没有明确规定承认存续中形成的一人公司,才会使得存续期间的一人公司处于不明确状态。这样很不利于公司的发展,也很不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二)不利于体现公平原则。我国外资企业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外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的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该法条并没有规定外国投资者的人数及投资形式问题,也就是说我国并不否认外国投资者在本国建立的一人公司。这使得外国投资者在我国境内创建公司不但符合了“国民待遇”,而且实际是享受超国民待遇。立法上对于一人公司的空白也会使国内的企业和个人忽略这个重要情况,而使得我国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无论是在设立时以拉人头的方式凑足法定股东人数,还是在存续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公司资本集中于一人之手,都会产生实质上的一人公司。然而,债权人很难辨别一个公司在设立时是否为实质的一人公司,或者一个公司在存续期间什么时间成为了实质的一人公司,这就使得债权人的权利难以得到实质上的保证。
三、现阶段在我国建立一人公司制度的利与弊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了一人公司的合法性,我国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性,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立法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也能增加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进一步在法律上明确自然人和法人投资设立的一人公司的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当然,就我国现阶段的国情而言,普遍的一人公司制度的建立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一)一人公司的有利方面
1、丰富市场经济主体,为市场经济增加活力。近年来,公司经营的种类逐渐多元化,尤其是科学技术、咨询、服务性的公司数量急剧增加。加之这类公司的注册资本限额较低,一人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却因原《公司法》中对于有限公司发起人人数的限制而必须寻找至少一名与自己合意的人。这不但无形中增加了开设公司的难度,而且使资本不能及时利用,造成资本的浪费,还可能错过经营的时机,无法适应新世纪的竞争要求。一人公司放宽了对股东人数的限制,又对股东的责任进行了限制,会增加投资的人数,丰富了市场的主体,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
2、股东可以利用有限责任规避投资风险。有限责任制度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它,而不像使用私人产品那样要支付相应的代价。从公司的发展历史来看,有限责任制度最初是被赋予股份公司股东的,以刺激投资积极性。有限责任制度的主要功能在于它能够分散投资风险,所以一经问世,立刻受到所有投资者的青睐。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任何类型的投资者都希望在经济活动中受到有限责任的保护,个人企业主也不例外,一人公司可使唯一投资者最大限度利用有限责任原则规避经营风险,实现经济效率最大化,当公司法不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性时,单一投资者就可能通过挂名方式举办实质意义上的一人公司以规避法律,但随着公司制度的运用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资本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跨国公司,它们凭借资本的优势,具有投资举办任何事业的能力,为分散投资风险.也为减少复数股东之间的摩擦,一人公司往往是他们实现多行业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的最佳选择。
3、一人公司极大地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公司运营效率。依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说法,个人永远比团体更关注自己的利益,一人公司比多人公司,尤其是一些具有成千上万股东的上市公司,运营效率要高得多,一人公司中一人股东说了就算,一人股东的决定就是一人公司的决定。一人公司股东之间的沟通、协调、争论的成本几乎等于零,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工作效率,更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需要。
4、有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事物总有他的两面性。总体上来说,一人公司的设立,无论是在设立时以拉人头的方式凑足法定股东人数,还是在存续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公司资本集中于一人之手,都会产生实质上的一人公司。然而,债权人很难辨别一个公司在设立时是否为实质的一人公司,或者一个公司在存续期间什么时间成为了实质的一人公司,这就使得债权人的权利难以得到实质上的保证。实践中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即创设了实质上的一人公司后,向债权人借取无担保之债,再基于有限责任公司资产与个人资产分离这一特性,以公司名义向自己借取担保之债,在申请公司破产后取得优先受偿权,以此达到诈取财产的目的。因此,承认一人公司的合法性,对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是有益无害的。
(二)一人公司的不足方面。因为在一人公司中,通常是一人股东自任董事、经理并实际控制公司,复数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公司内部三大机构之间的相互制衡都不复存在。于是,一人股东可以为所欲为地混同公司财产和股东财产,将公司财产挪作私用,给自己支付巨额报酬,同公司进行自我交易,以公司名义为自己担保或借贷,甚至行欺诈之事逃避法定义务、契约义务或侵权责任等,这诸多的混同已使公司的相对人难以搞清与之交易的对象是公司还是股东个人,而在有限责任的庇护下,即使公司财产有名无实,一人股东仍可隐藏在公司面纱的背后而不受公司债权人或其他相对人的追究,使公司债权人或相对人承担了过大的风险。很显然,一人公司的弊害实则是对法人制度中原本确立的利益平衡体系的一种破坏,最严重的莫过于对有限责任制度的合理性构成了威胁,并严重地背离了法律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针对一人公司当中存在的这一现实问题,强化对控制股东行为的监督,只有真正解决了这一问题,一人公司才能在正常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现阶段应当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和承认一人公司尤其是自然人和法人投资设立的一人公司的地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人公司设立的利弊,在承认一人公司的同时,应当同国际接轨,参考其他国家发展一人公司的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真正发挥一人公司的作用。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王保树,杨继.论股份公司控制股东的义务和责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朱慈蕴,郑博恩.论控制股东的义务.政治与法律,2002.2.
[3]胡泽.建立一人公司制度的必要性.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4]赵德枢.一人公司详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王国良,赖丽华.一人公司制度的利弊及其完善.江西:企业经济,2006.9.
[6]吴英.一人公司初析.中国建筑卫生陶瓷,2006.9.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1
信息技术主要包含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应用的领域已经越来越广阔。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模式,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中学物理教学特点
中学物理是一门包含着物理学思维逻辑、实验和教学表述的基础自然科学,它以物质的基本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的一半规律作为研究的主体。作为一门将理论和实验高度结合的课程,它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有着其自身的学科教学特点:
(一)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作为基础的。在物理教学中,概念和定律主要是首先经过实验,然后加以分析、综合、归纳而得到的。因此学好这门学科,一方面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并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是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中学物理知识的主体就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以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作为中心。
(三)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是数学方法的掌握。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的物理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物理内涵的领悟和对物理本质的认识也离不开数学表达式。
(四)中学物理教学研究方法以理想化模型研究为主。在教学中建立理想模型,有助于学生从真实的物理对象抽象出物理模型,并经过深入的分析,可以解决一些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引入一些动画效果、直观图形等,不仅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物理知识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同时还可以把一些枯燥的概念、定理和定律生动化。例如在讲声波时,我们的肉眼是无法声波的,但是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出音叉振动时周围空气振动情况和波得传播情况的动画,一方面使学生更加容易了解声波及其特性,另一方面又能加深印象。学习《滑轮》时候,可以用Flash向学生展示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运用滑轮的现象,以及滑轮运动的过程,既充满了知识性同时又具有趣味性。
(二)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在物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像物体运动的过程、微观粒子相互作用这样的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阐述的一些问题。而采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微观物体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突破教学重中的重难点。例如在讲述《物质的简单运动》时,就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演示物体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匀速运动和瞬时运动的区别。讲述《光的折射》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激光仪和玻璃砖,将半圆柱的玻璃砖安装在激光仪上,然后从圆心处射入激光,并且可以通过转动玻璃砖来改变光线入射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随着入射光角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折射光情况。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更好的领会和掌握知识。
(三)提高了教学效率。与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相比,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首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快教学的进度,相对而言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其次大量直观的图形、动画、声音、文字的使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的生动直观,变抽象化为生动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据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其理解记忆率在30%左右,而视觉获得的知识理解记忆率大约为20%,而这种方法相结合知识理解的记忆率可以达到80%。信息技术的使用,就刚好能够实现视觉和听觉的结合使用,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感知率。
(四)有助于物理实验的教学。实验教学和实验演示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通过实验,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住实验步骤或是相关结论,而是要让学生掌握实验的过程并且通过实验更透彻的理解知识点。但是受到条件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实验都可以在课堂或是实验室完成。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让学生进行观察。例如在研究飞机的举力和升力时就可以借助何种方法进行演示。
三、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和效率,但同时现阶段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一)信息技术不能替代学生的动手实践。如果是一些受条件限制无法进行手动实践的实验,采用多媒体进行模拟,从而达到让学生理解掌握的目的。但是一般性的实践还是应该由学生亲手完成,并最好是与实际应用相联系,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操作和观察,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将理论的运用于实际操作相联系。
(二)信息技术中过于直观、形象的材料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物理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恰当的提供直观材料,对学生顺利进行物理思维活动是有益的。但是,过于直观、具体、形象的材料则会影响学生思考的深度,限制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主动性,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束缚的作用,很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对物理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看到信息技术的优点益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自身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只有正确的认识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利与弊,坚持适度原则,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任增林.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作用的思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在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中,当生产关系无法满足生产力的发展,一般都是由科学技术引领的生产力的进步而引起的。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的现代史上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的历史性科技发展:第一次是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科技革命。这次科技革命导致了以蒸汽机和自动纺织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生产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世界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生产成为世界的生产,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历史成为世界的历史。第二次是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科技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机的广泛使用以及电讯业的迅速发展,使工业化与电气化结合在一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新科技革命“。原子能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在当代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不断带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一个国家能够准确的利用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机遇,那么其生产力就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错过了科技革命提供的历史机遇,那么其生产力就会大大落后于时代潮流。
2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事物,也就是要清晰的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即使是科学技术也不例外“。科学技术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以危害人类,因为造福和危害可能是同一个过程。”即便只是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便利,但有时也难免会产生负面影响。由于科学和技术两面性的存在时不可避免的,所以在我们日常的科技活动中尽可能去抑制或者规避其不利因素,但不是完全消除它,因为其存在两面性,创造的同时必然存在破坏,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的利益性利用利益性利用科学技术在任何地方都无处不在,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恶果。这表现为人类外在因素的危机和内在因素的危机两个方面,外在因素是指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内在因素是指人类身的威胁。人的外在环境制造了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主要体现在环境与生态的破坏、物质与资源的锐减等诸如此类的方面,人们凭着越来越发达的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进行毫无节制地索取和消耗,最后导致一方面创造财富的同时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枯竭;“另一方面人们不断对自然‘索取’的同时,却又向自然不停的‘污染’,现代工业化大生产大量的污染物,诸如化肥、农药等工业重金属废料。”它给人类自身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科技的不平衡进步科学技术的不平衡进步指的是科技在不同领域上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科技发展水平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的地区不平衡的进展。这导致的最终结果是那些利益高、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技术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展。科技发展存在的这种机制,同时指明了这种道理和事实:那些利益性强大的群体或者民族,一般能够最高效、最快速地重视和推进科技进步,在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同时,伴随着财富的创造和社会的发展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此相适应的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近代科学技术发展以来一直引导着技术的发展方向,至今仍引领着技术发展的潮头,而且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亦在里面。因此,科技的不平衡进步与人类文明中群体、民族、国家或者地区的不平衡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是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相对关系。
(3)科技的不理性应用所谓不理性的利用,主要涵盖三个方面:第一,人们只在乎于生产劳动和经济发展中最大化、最直接的利益而使用科学技术,却忽视了长期的社会与环境的影响。第二,人们对使用新技术的社会后果缺乏明确的预期,因而即使出于善良的心里也会带来始料未及的后果。这种情况多发生于科技水平尚不发达的时期。第三,科学技术也被用于侵略的道具。人类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比如不同的群体、民族甚至国家每一个利益群体从原则上说都是在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削弱和抢夺别人的利益,以至于有些利益集团时常会故意利用科学技术危害对自己不利的一方。科学技术的不理性应用导致了人类本身的危机,即技术的特异化导致人性的变化,人的主观性的沦落。人类发展科学技术的初衷如何利用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如何使得人类在社会化大生产中获得更大的自由和解放,从而使人获得高速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人类利用科学技术从自然中解脱出来,确立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导地位,在认知和改变自然的进程中,实现了人的改造自然的主观意愿,从而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了巨大的自由和解放。特别是现代科技的出现,使人越来越快地从体力劳动转向脑力劳动,使得为科技发展获得更大解放,人类越来越偏向于高度的自由。然而由于科技本身存在某些缺陷,缺乏对科技的全面的认知,同时加上对科学技术的不合理应用,导致科技的扭曲。在扭曲的状态下,技术不再只是一味的为人类创造利益,反而成为人类走向堕落的主观体、压迫人类不断走向灭亡,这种力量其实就是在慢慢剥夺了人类的自由,使人类服从它,最终使得人类成为了科技的奴役。
(4)科技的两面性作用科学技术发展至今的历史表明,它是具有两面性,也就是说科技在不断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愈加损害我们的生存环境。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的现在,它对于我们的利与弊在同时增强,因而愈加体现科学技术的矛盾性。
3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作为它既定的特点,它不仅具有广义性,还具有狭义性,也就是说科学技术普遍存在于社会环境中,而且各个群体或者地区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科技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发挥重要的效应,与此同时必然也给社会环境带来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我们不能否定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也不能寄希望于科学技术,过度盲目的发展,而体会不到科学技术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有着很大推动作用,但需要人类的欲望和社会环境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我们应该在探索和改造自然的进程中,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我们最大化的提供服务,但对其中存在的不利因素也要提高警惕。科学技术是利弊共存的,这是事物的两面性,人类不光只看其对人类有利的一面,而且还必须了解其存在不利的因素,科学技术所带来生产力的改革是惊人,同时伴随着灾难与破坏也随之而来,我们应该正确使用科学技术,用它来改变人类的生活,改变人类的观念,使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进程中担负起中坚力量。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