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1:53:4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呼吸系统作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甲醛;神经源性炎症;呼吸系统
甲醛(HCHO)是制造树脂、油漆、塑料、人造纤维的原料,特别应用于与人环境有关的各种装饰材料、建筑材料,医院、科研实验室也常用作消毒剂和防腐剂,极易造成室内空气及环境的污染。呼吸道吸入是甲醛进入人体的主要方式,研究甲醛在呼吸系统的吸收、沉积、转化及毒理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就甲醛对呼吸系统毒性作用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甲醛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
甲醛对呼吸道具有刺激作用,临床表现主要有咳嗽、咽喉不适、打喷嚏,甚至引起咽喉炎、支气管痉挛等。由于刺激是一种主观反应,而动物本身无法表达对刺激的感觉和强度,因此只能采用一些间接的方法观测动物对刺激性气体的反应。研究人员将小鼠暴露于低浓度甲醛(2.4mg/m3)环境中,每天染毒1h,每周染毒5d,连续4周,并以甜橙油作为刺激条件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雄鼠对气味的恐惧反应增加,但雌鼠见未有此类似反应[1]。童志前等[2]证实:在气态甲醛暴露的情况下受试动物呼吸器官中P物质(神经源性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含量与甲醛的暴露水平呈正相关。许多科学家曾对暴露于甲醛的部分人群进行了调查,这一部分人与正常人群相比,普遍存在呼吸道受刺激以及嗅觉功能改变的情况。Arts等[3]认为当甲醛浓度达到2.4mg/m3(2ppm)时即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甲醛对嗅觉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嗅觉敏感度降低。范卫等[4]对233名接触甲醛的木材粘合业工人(木材组)、94名病理科医师(病理组,其工作环境甲醛浓度明显高于木材组)以及62名非甲醛接触人员(非甲醛接触组)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接触甲醛浓度愈高,嗅觉敏感度降低愈明显(P
2 甲醛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和对肺功能的损害
甲醛对呼吸系统的主要危害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体征发生率增加,如胸闷、咳痰、咳嗽症状等及罹患慢性鼻咽炎、气管炎、肺病的发病率增高,肺功能异常率也增高,且以小气道通气功能异常为主,提示甲醛接触者的肺功能损伤属于阻塞性肺通气功能障碍[5]。Franklin等[6]对居住于甲醛水平为0.6 mg/m3(50ppb)或更高环境中的健康儿童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儿童呼出气中的一氧化氮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水平,这说明0.6mg/m3或更高浓度的甲醛即可导致呼吸道轻微炎症。研究者对接触甲醛的工人按工龄分组进行研究,发现肺功能指标异常有随工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工龄20a以上的,FEV1.0℅(第1秒时间肺活量占预期值百分数)、V50 (最大呼气流速)、MMEF(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均比对照组(无尘毒接触、劳动强度相似的某厂工人)低[5]。岳伟等[7]对30例成人过敏性哮喘患者和81例健康者在调整年龄、性别和吸烟等影响因素后,通过调查发现室内甲醛每升高1个单位 (1μg/m3)其过敏性哮喘的危险性提高了0.02倍。这说明甲醛浓度的升高和哮喘发作的危险性之间具有一定的剂量关系。Rumchev等[8]也证实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会增加小孩患哮喘的几率。李志刚等[9]的调查结果显示,甲醛作业岗位工人的肺纹理改变增多,但是与对照组(不接触粉尘、刺激性气体等有害因素的行政管理人员)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甲醛对呼吸道及肺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Ohtsuka等[10]研究表明,F344大鼠吸入20~27mg/m3甲醛后,其肺内细气管可发生变性、坏死、分层、鳞状化生等改变。杨玉花等[11]研究发现,大鼠吸入32~37 mg/m3甲醛(4h/d,15d)后呈现急性肺损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主要表现为肺泡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值得注意的是,动物实验采用的甲醛浓度比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甲醛浓度要高很多,加之种属间的差异,由此笔者认为对甲醛接触人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所得结论更具参考价值。
3 甲醛的致癌症现状
甲醛具有致突变性,国外学者对其致癌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Hauptmann等[12]跟踪观察了美国25 619名甲醛作业工人患鼻咽癌死亡的情况,结果发现鼻咽癌的RR(相对危险度)随着甲醛平均暴露水平、累积暴露水平、一次最高浓度和暴露工龄的增加而升高。Marsh等[13]随访了某塑料厂7 328名甲醛作业工人的死亡情况,结果发现甲醛作业工人患鼻咽癌死亡的危险性比其他工人增加了5倍。2004年6月国际癌症研究署公布甲醛是人类确认致癌物,会诱发鼻咽癌,至于甲醛与肺癌、鼻腔癌、鼻窦癌、喉、气管、支气管等部位癌症是否相关联,研究结果不尽一致,尚未得出定论。曾有学者研究发现甲醛的暴露会增加鼻腔癌发生的危险性,但Pinkerton(2004年)等[14]进行大样本队列研究的结果表明:人鼻窦、鼻腔、喉、气管和支气管部位暴露于甲醛后未发现与癌有关联。
4 甲醛对呼吸系统毒性机制
经呼吸道被吸入体内的甲醛,可溶解于呼吸道黏膜表面的黏液中,并迅速进入血循环,经血液运送到体内各组织。甲醛呼吸系统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国内外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神经源性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哮喘机制
哮喘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反应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研究证实,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气道炎症比平滑肌痉挛更为重要。气道炎症既可引起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成为气道平滑肌敏感和痉挛的主要原因,又可直接引起气道通气障碍。刺激原所致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是涉及哮喘发病的主要机理。甲醛所引起的建筑物关联症(MCS)和不良建筑物综合症(SBS)的发作与气道的神经源性炎症及中枢神经的病变也有着密切关系[15]。
P物质是神经源性炎症的生物标志物之一,童志前等[2]研究发现,P物质的含量与甲醛的暴露浓度呈正相关,结合相关实验,他们推想甲醛可能是通过激活感觉神经末梢上的VR1或(和)NMDA受体,触发神经末梢轴索反射,释放大量的P物质,并且使降解速度减慢,诱发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其后续的研究表明,甲醛暴露能诱发大鼠肺部VR1 mRNA 表达量增加[15]。
另外,甲醛诱导获得性过敏体质[16]、甲醛致肥大细胞DNA损伤[17]以及在转录水平上调谷胱甘肽S亚硝基硫醇还原酶(GSNOR)[18]也都可能是导致哮喘的因素。
4.2 遗传毒性和致突变性
遗传毒理学研究表明:甲醛对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氨基具有活泼的反应性,可与之共价结合,形成不稳定的甲基化加合物,并最终导致DNA链断裂(DNA strand breakage)、DNADNA 交联(DNADNA crosslinks,DDC)以及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1920]。吴凯等[21]研究发现,甲醛在较高浓度时可以引起明显的DNA蛋白质交联作用,而在较低浓度时以DNA 断裂为主。甲醛是醛类化合物中最简单的小分子,其毒性效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源于它的羰基亲电性和较小的空间位阻,使其易于攻击核酸产生断裂。DPC可以作为机体潜在突变的分子标志物,DPC的存在阻滞了DNA的正常转录和复制,会导致染色体断裂、缺失,基因突变和细胞的死亡,从而导致癌基因活化和(或)抑癌基因失活[21]。
4.3 氧化损伤机制
有人推测氧化损伤也可能是甲醛的遗传毒性作用的重要分子机理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甲醛可以引起机体抗氧化系统的损害,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降低,还原型GSH 的耗竭[2223]。甲醛进入细胞后可以打开线粒体上的线粒体渗透性转运通道,抑制线粒体的呼吸作用,产生更多的活性氧自由基(ROS),使得细胞或机体内的氧化压力增加,从而导致氧化应激,而氧化应激引起的氧化性损伤主要包括脂质过氧化和巯基耗竭等过程,它们在细胞损伤的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另外,甲醛损害生物体抗氧化系统或作为抗氧化酶的抑制剂,也间接导致DNA蛋白质交联产物的增加[21]。
4.4 其他作用机制
Tyihak等[24]在体外实验中发现低浓度的甲醛可显著促进人体克隆癌细胞的增殖。Hester等[25]研究发现甲醛可以显著上调大鼠鼻腔呼吸上皮细胞中的24种基因表达。为探讨甲醛致大鼠鼻腔癌的分子机制,关勇军[26]等对甲醛诱发的大鼠鼻腔癌细胞系FAT7中的转化序列进行了检测,并根据结果推测Kras癌基因的活化可能参与甲醛致大鼠鼻腔癌过程。另外,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与甲醛暴露的关系也有不少人进行了研究。张全武等[27]通过动物实验发现,甲醛染毒小鼠肺组织中MGMT表达降低。MGMT是一种DNA修复酶,能修复烷化剂导致的DNA损伤,防止突变发生。由此他们推测甲醛诱发肿瘤可能与MGMT表达降低有关。
目前看来,甲醛进入体内直接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不稳定加合物,导致DNA损伤,同时甲醛可能导致某些DNA修复酶表达下调,DNA损伤不能正常修复,最终导致了基因突变、细胞的死亡、癌基因活化和(或)抑癌基因失活等一系列改变。另外,甲醛还能促进癌细胞的增殖。因此,甲醛不仅是一种直接致癌物,而且还是一种促癌物,但其中具体的毒理机制还不甚清楚。
5 结语
总之,对于甲醛的呼吸系统毒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虽已进入分子水平,但其具体的毒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另外,目前对于甲醛室内污染的防护研究主要集中于阻止甲醛的挥发和吸附已挥发至空气中的甲醛两方面,至于对抗甲醛毒性药物的研究,仅Mukaddes[28]、Ozen[29]、贾炜[30]等从缓解氧化损伤的角度予以了探讨,他们分别用维生素E、褪黑激素、黄岑等对甲醛所致脏器损伤进行了防护。因此,为寻求一种全面有效的甲醛防治药物,还需要广大科研人员做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Sorg B A,Swindell S,Tschirgi M L.Repeated low level formaldehyde exposure produces enhanced fear conditioning to odor in male,but not female rats[J].Brain Research,2004,1008:1119.
[2]童志前,刘宏亮,严彦,等.气态甲醛染毒致小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神经受体机制[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4,21(4) :215217.
[3]Arts J H,Rennen M A,de Heer C.Inhaled formaldehyde: evaluation of sensory irritation in relation to carcinogenicity[J].Regul Toxicol Pharmacol,2006,44(2):144160.
[4]范卫,周元陵,王法弟,等.甲醛接触者的嗅觉功能[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4,21(3):202204.
[5]王维,王秋萍,周烨.甲醛对作业工人呼吸系统及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0,13(2):115116.
[6]Franklin P, Dingle P,Stick S.Raised exhaled nitric oxide in healthy children is associated with domestic formaldehyde level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0,161:17571759.
[7]岳伟,金晓滨,潘小川,等.室内甲醛与成人过敏性哮喘关系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8):904906.
[8]Rumchev K B,Spicken J T,BulsarsM K,el al.Domestic exposure to formaldehyde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asthma in young children[J].Eur Respir J,2002,20:403408.
[9]李志刚,陈保成.低浓度甲醛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2,15(5):302303.
[10]Ohtsuka R,Shuto Y,Fujie H,et al. Response of respiratory epithelium of BN and F344 rats to formaldehyde inhalation [J ].Exp Anim,1997,46(4):279286.
[11]杨玉花,袭著革 ,晁福寰,等.气态甲醛对大鼠肺组织影响的病理学观察[J].生态毒理学报,2007,2( 3):310314.
[12] Hauptmann M,Lubin J H,Stewart P A,et al.Mortality from solid cancers among workers in formaldehyde industries[J].Am J Epidemiol,2004,159:ll171130.
[13] Marsh G M,Youk Ao,Buchanich J M,et al.Pharyngeal cancer mortality among chemical plant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J].Toxicol lnd Health,2002,l8(6):257268.
[14] Pinkerton L E,Hein M J,Stayner L T.Mortality among a cohort of garment workers exposed to formaldehyde:an update[J].Occup Environ Med,2004,61:193200.
[15]朱燕,柯珂,刘军,等.气态甲醛所致大鼠肺部VR1mRNA表达的初步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l7(2) :1214.
[16]乔永康,严彦,杨继文,等.甲醛诱导获得性过敏体质致哮喘发病机理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7,27(4):298.
[17]邓艳梅,杨光涛.甲醛致肥大细胞DNA损伤与诱发哮喘作用关系的初步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7,18(2):1417.
[18]柯珂,朱燕,曹毅,等.吸入甲醛引起的小鼠肺部GSNO还原酶基因转录上调[J].环境科学学报,2007,27(7):12091212.
[19]Ying shuai Liu,Chang M Li,Zhisong Lu,et al. Studies on formation and repair of formaldehydedamaged DNA by detection of DNAprotein crosslinks and DNA breaks [J].Front Biosci,2006,11:991997 .
[20]袭著革,晁福寰,杨丹凤,等.甲醛致核酸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4,24 (4) :719722.
[21]吴凯,杨光涛,娄小华.甲醛致小鼠肺DNA蛋白质交联和DNA断裂效应的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06,17 (2):1521.
[22]刘杰,刘宏亮,王光学,等.气态甲醛对小鼠不同组织器官SOD的抑制作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2):81.
[23] Teng S,Beard K,Pourahmad J,et al.The formaldehyde metabolic detoxification enzyme systems and molecular cytotoxic mechanism in isolated rat hepatocytes [J].ChemicoBiological Interactions,2001,130132 (13) :285296.
[24]Tyihak E,Bocsi J,Timar F.Formaldehyde promotes and inhibits the proliferation of cultured tumor and endothelial cells[J].Cell Prolif,2001,34:135141.
[25] Hester S D,Benavides G B,Yoon L,et a1.Formaldehyde induced gene expression in F344 rat nasal respiratory epithelium[J].Toxicology,2003,187:1324.
[26] 关勇军,李宗海,段朝军等.甲醛致大鼠鼻腔癌与Kras癌基因活化相关[J].生命科学研究,2006,10(1):7176.
[27] 张全武,孙少华,王振全.甲醛对小鼠脏器MGMT的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 1) :6162.
[28] Mukaddes Gulec,Ahmet Gurel ,Ferah Armutcu.Vitamin E protects against oxidative damage caused by formaldehyde in the liver and plasma of rats [J].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chemistry,2006,290:6167.
1练习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练习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通过深长、细缓、均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肺的容气量,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增加了各器官的供氧,长时间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如同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将载重几吨的货车顶起来的道理。经络是布满人体的气血通道,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就会神机反常而产生疾病,和就会气血流通,而且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与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穿,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轴挽,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式,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他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将其改为《五禽戏》,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和保健锻炼,是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思是呼气;纳,即收入,意思是吸气。陈氏太极拳将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修身防身。
1?郾1练太极拳与行气
太极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内功就是练气,通过练气发挥元气,使元气到达人体经络穴位,疏导周身经络通畅,达到健身、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人会产生腹鸣、指尖酸麻、发胀、针刺等与经络学说中针刺穴位的“针感”相同的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得气”的现象,是经络通畅的反应。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使人体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调整至相对平衡。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并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用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认识,“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说明了人的种种生命现象。中医学的“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根本、最微细的物质,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气来源于肾中精气、水谷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都要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如果气虚,那么推动作用减弱,身体功能就会减退或发生病变。中医学和养生学既重养气,又重调气。气机和调,则人抗拒病邪和衰老的能力提高。对机体来说,气的协调平衡,称为“气机调畅”,运动生理学称之为稳态,即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养生学把调养气息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无论动功,还是静功,包括导引吐纳、推拿按摩等,最终都以气充和气调为目的。太极拳要求习练者“气遍身躯不稍滞”、“气宜鼓荡”、“气敛入筋骨”、“气由脊发”,气沿循经络并有规律地运行,才能调和气血,达到内壮,增长内劲。行气最后归到一个“劲”,达到气与力合的阶段,这是太极拳的劲力体现。
1?郾2练习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太极拳要求意守丹田,随着动作变化,“意守”不同穴位。如预备式,站立当场,沉心静气,抛弃一切思想杂念,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起势”应让气从丹田顺冲脉上行,至手掌的“劳宫”穴;双手同时前推,意识在“大椎”穴;“十字手”在“丹田”;蹬、分脚时在“命门”;通过不断演练,意念训练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太极拳的呼吸中,吸气时的行气路线是“丹田”到“会阴穴”,再到“尾椎”,然后顺着腰椎、脊背向上到达头顶的百会穴。呼气时行气路线有三条,一是从百会下行经过脸颊,沿着胸腹正中线回到丹田;二是从脊背延伸到手掌劳宫穴;三是从胸腹下沉到足底涌泉穴。从养生学角度看,呼吸实际上就是吐故纳新,吸清倒浊,进行气体交换。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 进行气体交换,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影响气的生成,呼吸均匀调和,浊气才能排出体外,清气才能吸入肺内,如果呼吸功能弱,吸入清气不足,必然会影响气的生成,导致气虚,机体出现病变。太极拳提倡采用“细、长、匀、缓、深”的腹式呼吸,使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练功者通过主动调整呼吸运动,进而调理身体气机,使气血畅通,百脉和匀,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练习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2?郾1意念调节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意念是人脑潜在功能的轻度活跃,人的意念和构成万物的“气”,在编码、程序和气机信息上可以相互感应沟通。传统体育养生术,都要求意念的支配和调整,通过精神意识的锻炼逐步使心神舒适愉悦,以达到排除杂念,沉心静气的目的。意念的锻炼,主要是意守身体的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或者注意身体的某种活动;或者想象某种有益的事物或活动。意念锻炼可以调整人体器官的生理活动,可以发挥自我保健和康复能力,可以洞察和调控人体内部的变化。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坐车的人在将要晕车或者感觉不舒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闭目养神,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心跳上,调整呼吸和心跳的节奏,使呼吸和心跳趋于正常稳定状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晕车。这是一种“静”的意念锻炼。而太极拳的意念锻炼是动静结合,通过肢体运动和意念锻炼达到对神经系统的调节,由神经系统来协调全身各机能系统的平衡稳定。
古人十分强调意守丹田及丹田腹式呼吸法。太极拳吸取众长,逐渐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理论。内养性情就是内练“精、气、神”,通过意念练习来进行身体锻炼,太极拳功法和动作练习中,提倡“用意不用力”,强调意念的作用,靠主观意念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来调整该部位的代谢水平和皮肤血液供应。例如,“搂膝拗步”中,一侧手掌前按时,意念却在后侧手,“左右蹬跟”中,分掌蹬脚时眼看前手、意想后手,都能够起到平衡作用。太极拳练习强调意念的调整和控制作用,通过意念调控人体气血运行,气随意走,协调身体各部位的气血运行状况,使气血畅通,发挥自我保健和修复能力。
2?郾2太极拳练习过程中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节
大脑功能复杂,需要能量多,练习太极拳能够有效提高脑部血液供应,松柔圆顺的太极拳运动可以使气血运行活跃,脑部微循环通路开放,保证大脑血液供应,使大脑清醒敏锐。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兴奋状态,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失常,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失调状态的神经系统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身体不适。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阴阳、虚实、进退的自如转化,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使动作灵活、协调,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太极拳运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意念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转换,可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促使人体处于全面、协调的运转状态,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意定”,练拳时应该让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协调身体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将由神经系统(意定)执行,这样做对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敏性有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 盐酸左氧氟沙星;呼吸系统细菌感染;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9(c)-0111-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use of levofloxacin in the respiratory tract bacterial infection in the use case. Methods A hospital in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5 were treated 66 cases of respiratory bacterial infection,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33 cases each.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iprofloxacin treatment,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levofloxacin therapy. Compare two clinical efficacy, respiratory infections and bacterial clearance rate of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observation group was 72.73% (24/33), 66.67% higher than that of (22/33),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0.91% bacterial clearance (30/33),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2.72% bacterial eradication rate (24/33),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For the respiratory system bacterial infection levofloxacin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bacterial eradication rate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 words] Levofloxacin; Respiratory tract bacterial infections; Clinical efficacy
左氧氟沙星属于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氧氟沙星的左旋活性体,其相比于氧氟沙星,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1]。大量研究资料显示,盐酸左氧氟沙星具有极强的广谱抗菌功效,对于嗜肺军团菌、肠杆菌科细菌等革兰阴性菌以及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均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能够有效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泌尿生殖感染,改善患者病情[2-3]。研究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6例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患者分别采用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收治的66例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为(46.4±10.4)岁;病程3~6 d,平均病程为(3.7±1.4)d;其中14例急性支气管炎、5例急性扁桃体炎、8例肺炎、3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3例支气管扩张。观察组男22例,女11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为(46.8±10.1)岁;病程3~7 d,平均病程为(3.9±1.2)d;其中12例急性支气管炎、6例急性扁桃体炎、7例肺炎、6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例支气管扩张。排除标准: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者;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肿瘤合并感染者;癫痫患者;危重感染不适合单独用药者。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应首先进行常规检查并记录其体温、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血常规、以及痰菌培养情况。对照组患者采用环丙沙星(生产批号:20131203)治疗,使用0.2 g盐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外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进行静脉滴注,2次/d;观察组患者采用左氧氟沙星(生产批号:20131205)治疗,使用0.2 g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外加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进行静脉滴注,2次/d。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患者体温和临床症状、体征变化情况,治疗1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①显效: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显著改善,血象基本恢复正常,X线胸片检查显示阴影消失,痰菌转为阴性;②有效:患者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血象有所恢复,X线胸片和痰菌有所改善;③无效: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任何好转甚至加重[4]。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细菌学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低2 d进行标本培养,并且进行对比。细菌清除:患者在治疗后第2天标本中没有发现致病菌生长;细菌部分清除:患者在治疗前标本培养出≥2种致病菌生长,在治疗后标本培养黄总有≥1种致病菌生长;细菌未清除:患者在治疗后致病菌仍然存在;细菌替换:患者在治疗后标本中的细菌分离出一种新的抗药菌[5]。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287,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细菌清除率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细菌清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3,P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在治疗后出现1例患者血清转氨酶AST和ALT一过性升高,在停止给药后很快能够自行恢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1/33);对照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症状患者,1例为失眠,另一例为血清转氨酶AST和ALT一过性升高,均在停药后自行恢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1/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05)。
3 结语
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光化学活性L-型构体,是第三代氟喹诺酮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的抗菌作用比较强,针对变形杆菌属和沙门菌属以及克雷伯菌属与大肠埃希菌等都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6]。同时,左氧氟沙星对化脓性链球以及金黄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都具有比较好的抗菌作用,但是对肠球菌以及厌氧菌的抗菌作用比较差。左氧氟沙星的抗菌作用是通过阻断细菌DNA的不断复制来实现,能够杀灭细菌DNA的旋转酶活性[7]。左氧氟沙星的组织渗透性非常高,感染部位浓度较高,并且痰内浓度能够达到或高于血浆浓度。
呼吸系统细菌感染通常采用抗感染治疗,而光谱抗菌药物最具临床效果。对于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患者给予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的药物吸收效果好,并且效应时间很长,其药物的浓度也会随之增加,并且自然耐药率会下降。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该院收治的66例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患者对比采取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组临床总有效为72.73%(24/33),高于对照组的66.67%(22/33),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细菌清除率为90.91%(30/33),显著高于对照组细菌清除率的72.72%(2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于呼吸系统细菌感染患者盐酸左氧氟沙星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巧,陈思敏,王志华,等.穿心莲内酯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诱发小鼠感染模型的体内保护作用研究[J].中药与临床,2014,5(6):33-35,64.
[2] 明爱民,张新际,郭君毅,等.四环素治疗纳米细菌感染的Ⅲ型前列腺炎疗效观察[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31(2):125-127.
[3] Skender Telaku,Suzana Manxhuka-Kerliu,Bledar Kraja,etal.The efficacy of levofloxacin-based triple therapy for first-line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J].Medical archives (Sarajevo, Bosnia and Herzegovina),2013,67(5):348-50.
[4] 刘楠,高丽娟,戴维维,等.皮肤细菌感染440例患者的病原菌及药敏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4,43(6):330-332.
[5] 蔺兴娟,魏春华,王寒,等.支气管扩张症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状况研究[J].中华哮喘杂志:电子版,2013,7(3):176-180.
[6] 牛瑞超,罗百灵,张立,等.某医院近5年呼吸科普通病房和RICU病房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差异分析[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3,76(3):28-34.
[7] Saito Higuchi,Yuichi Kurosaka,Saori Uoyama,etal.Anti-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ctivity of DS-8587: In vitro activity and in vivo efficacy in a murine calf muscle infection model[J].Journal of infection and chemotherap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Japan Society of Chemotherapy,2014,20(5):312-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136-01
护患关系越来越紧张的今天,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沟通在减少医疗纠纷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包括意见、情感、观点、思想等的交换过程,以此取得彼此间的了解、信任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一名护士,只有掌握了沟通交流的原则,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沟通的技巧,才能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才能取得病人的信任,从而获得与病人有关的全面的、有用的信息,制定出适合个人特点的护理计划,使患者处于一种最佳的身心状态,帮助病人早日康复。
1 非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是护患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知其人”充分说明非语言沟通的重要性。护士运用倾听、表情、眼神、仪表、姿势等非语言沟通与病人进行有效地沟通,从而使护士能了解更多有关病人的健康状况、心理感受等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病人的需要。
1.1 环境的安排环境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物理环境使患者烦躁淡漠,甚至影响身体的恢复。因此,要为患者创造适宜温度、湿度,空气流通新鲜,保持病房安静,光线柔和床铺整洁、干燥,让患者有舒适感,通过良好的环境稳定病人的情绪促进沟通,从而使护患间形成良好的关系。
1.2 姿态护士的基本姿态应该是文雅、健康、有朝气,表现为淑女形象,体现出稳重、准确、轻柔和敏捷。在进行交班、开会或工作时,都应严肃认真,站有站姿,坐有坐相,落落大方,处处得体,时刻给患者一种信任感、安全感。
1.3 眼神与目光接触眼神是心灵的窗户,它能表达许多言语所不易表达的微妙的信息和情感。眼神与语言之间有一种同步效应。目光的接触,通常是希望交流的信号,表示尊重对方并愿意去听对方的讲述。通过目光的接触,护士还可以密切观察患者的非语言表示。目光接触的水平也影响沟通的效果,最理想的效果是护士坐在患者的对面,并保持眼睛和患者的眼睛在同一水平,这样既可以体现护患间的平等关系,同时也能表示出护士对患者的尊重。
1.4 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护士的仪表、行为举止在面部的集中体现,是沟通中最丰富的源泉,对患者心理影响很大。护士的表情亲切、和蔼、自然,特别是微笑服务,可使受疾病折磨的患者有种平静、友善、幸福、愉快和安全之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助康复。
1.5 触摸触摸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很有效的沟通方式,触摸体现为关心、理解、支持等情感活动。在专业范围内,审慎的、有选择地使用触摸,如呕吐患者轻轻拍背,搀扶偏瘫患者下床活动等,触摸在沟通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 语言沟通
语言沟通在护患关系中有重要的作用,护士在工作中以诚恳的态度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到你是真心诚意的为他好,才能启迪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使护患关系更加和谐。
2.1 恰当运用沟通语言护患沟通的技巧要求护理人员摒弃过去的“哑巴”护理模式,要善于使用美好的语言,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一是运用礼貌性语言,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这充分体现了语言对病人疾病的影响。二是运用安慰性语言,让处在焦虑和不安中的病人得到安慰,感受到温暖,拉近护患双方的距离。三是使用鼓励性语言,为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四是运用劝说性语言,劝导病人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疾病,认识疾病,理智的做出正确选择。五是运用指令性语言,要显示一定的权威,避免对方做出不利于护理效果的举动。另外,说话时的语调、强度、以及抑扬顿挫等超语调性提示都会帮助我们表达语言,使用得当,也会增强沟通效果。
2.2 避免运用对沟通不利的言语沟通过程中,一是要避免刺激性语言;二是避免消极语言;三是避免应用造成负面作用的暗示语言。病人往往过于敏感地从其他人的言语、表情上捕捉信息,所以这些都应在沟通中避免。
3 护患关系中运用合理的沟通技巧的优点
3.1 有利于多角度全方位的掌握患者的病情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疾病产生的原因以及对疾病愈后的态度。
3.2 有利于方便快捷的让患者家属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3.3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人文就医环境,无负担的进行治疗。
3.4 有利于强化患者的遵医行为,主动的参与和配合治疗。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系统也随之快速发展,无论是系统规模,还是容量方面都与过去有很大增长,但是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如果电力系统产生故障问题,有可能导致安全事故与经济损失的发生,因此必须要采取相关保护措施。作为一种新型保护措施,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2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作用分析
为确保电力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在系统装置运行过程中必须要配备相关保护。继电保护能够在系统产生故障问题时及时检测出问题所在,对故障问题进行定位,发送报警信号,从而及时解决故障问题。具体而言,继电保护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继电保护能够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转,而且性能比较优越,具体表现为能够抵制干扰、防范电磁等。
(2)继电保护设备投入的成本不大,而且设备安装比较方便,为减少电网运行成本做出重要贡献。
(3)能够及时检测出系统中的故障问题,并且加以防范,此外能够对控制的断路器发出跳闸指令,从而能够及时把故障损失范围降到最低,以此发挥保护效果。
(4)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尽量缩小故障范围,而且范围比较准确,为检修人员及时排除故障创造可能。
(5)较高的稳定可靠性,可以做到需要动作时不拒动,无需动作时不会产生误动。
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问题研究
电力系统在运行时需要继电保护装置发挥保护作用,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总结研究。
(1)人为问题。电力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其中关键是就有丰富操作经验的工作人员,假如相关工作人员经验欠缺,而且知识技能水平有限,工作态度不端正,这些人为方面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继电保护在发挥作用时出现处理、判断失误,继而导致最佳处理时间被严重耽误,产生人为损失。
(2)装置问题。电力系统中安装继电保护设备,具体包括计算机处理设备、数据收集系统以及管理设备等,其中任何一个装置设备产生故障都有可能造成继电保护问题,从而使得电力系统产生安全隐患。详细地讲,装置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继电保护设备中有没有同期重合闸线路方面的检测,假如与主变压充电条件相互矛盾,将直接产生继电保护问题;二是假如数据收集系统产生故障,导致参数设置有误,因此而产生误动;三是继电保护的关键部件是触电,假如该部件产生故障,导致日常工作负载、工作电压等收到影响,因此而出现金属电积、设备磨损等问题,为电力系统留下安全隐患。
(3)电网结构问题。电力系统在进行电网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对电网未来发展进行充分考虑,假如考虑有失全面,则会导致电网结构设备欠缺科学合理性,尤其是在用电量持续增长,但是有关拓展工作未落地执行,则导致电网结构和用户用电需求之间产生矛盾,电网供电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如果在用户的高峰用电时期,势必会导致电网负荷严重,假如采取拉闸限电的措施,则也不可避免对用户正常用电产生严重的影响。
(4)安全管理问题。实际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问题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容易发生的就是安全管理问题。安全管理是保证电力系统能够正常运转最为关键的因素。具体而言,安全管理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常规电网波及的范围有限,管理人员的管理模式不够先进,日常检查工作、任务分配等都是按照以前的模式进行,在电网升级更新后,变电运行过程中,原本工作模式与电力系统的发展需求相矛盾,工作人员素质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假如欠缺安全管理培训,则有可能产生安全管理问题;二是变电运行中已经制定的规章制度未有效执行,规章成了摆设,制度未落实到位,欠缺科学有效的管理,以此产生安全管理问题;三是日常管理方式有误,电力系统内部人员的素质水平、文化程度等都有待提高,欠缺激励制度,由于员工疏忽而导致安全隐患。
4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问题的对策研究
首先,要做好电力系统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促进工作人员安全意识的提升。人员管理工作和培训工作一样重要,只有员工具备安全意识,对继电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了解与认识,才能够防止在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继电保护设备破损的情况,坚决杜绝安全隐患。其次,促进电子元器件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待继电保护系统问题时尽可能的符合科学合理的原则。随着继电保护设备的推广和应用,电子元器件类型的保护设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产品类别,还是在产品的复杂程度方面都有所提升,为确保继电保护设备质量,必须要促进电子元器件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好元件质量检测工作。如果有需要,可以利用置换法、参照对比法以及拆除回路法对继电保护设备中产生的设备老化、故障问题进行处理。最后,尽可能的应用具有优越性能的数字化控制器件。特别是继电保护行业,复杂可编程序逻辑器件和现场可编程序门阵列的应用比较广泛,一方面集成数个计算机系统功能在同一个芯片上,另一方面功能丰富而且完善,不仅能够帮助继电保护系统的高度集成和快速响应,而且促进系统稳定可靠性的提升,大大减少了研发保护设备的周期,保障继电保护运行的稳定性。
5结语
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是以疾病为中心进行护理,护士常被动执行医嘱。责任制护理虽以病人为中心,但实际护理工作不到位,流于形式。而整体护理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并将护理程序系统化的护理临床实践及护理管理模式,按照护理程序的工作方式,为患者解决问题,实施有效的整体护理,其护理哲理、护理职责与评价标准、护理计划、患者教育标准计划、各种表格书写及护理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皆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环环相扣,整体协调一致,以确保护理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护理人员为了适应新的护理方式,必须在各方面得到提高、锻炼。尤其是妇产科的护理工作,极其复杂和繁琐,妇产科护理人员如何适应21 世纪的整体护理要求,既能保证孕妇的生理健康,又要保证其孕妇的心理健康,是当前巫待解决的问题。现将本人在护理临床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为以下几点。
护理人员在新形势下的护理工作世纪社会变革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护理服务范围拓宽,人们不仅注意防病、治病,还注重卫生保健。为了满足不同层次患者的需要,病房实施整体护理,医院开设“家庭病房”“社会服务”等项目。整体护理是继功能制、责任制护理之后的一种新型、科学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的护理是连续性、系统性。包括患者人院、出院、出院后保健指导,纳人护理日程,病历资料,出院后随访工作,都输人电脑,为患者身心提供方便。
护理人员如何适应整体护理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素质、高度责任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疾病的不断改变,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发展影响深远,促进人们思维方式改变,所以护理人员应有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使用呼吸机、心电监护仪、CT等先进仪器,有效地达到抢救危重患者的目的,从而提高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水平。运用护理程序为疾人实施护理及护理诊断过程,指导护理活动,护理人员主动观察病情变化,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看到自身价值,增强责任心和职业自豪感。护士在多元化场合中,应充当不同角色,患者不论在医院、在家里就医,由于文化、社会环境、信念不同,对健康有不同认识和需要,护理范围和场所不断扩大,从医院走向社区、家庭等,不仅是床边护理提供者,还可能是心理咨询者,教育者等多方位角色。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切为患者着想,以减轻患者痛苦为目的。护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蔼可亲的表现和文雅的举止、勤奋的工作、热情的服务态度,能调节环境气氛,能消除患者的烦躁和苦恼,唤起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增强安全意识,当我们一接触患者时,一声亲切的问候、耐心仔细的询问,会使病人紧张焦虑的心情得以慰藉。
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的医学知识。由于现代医院科室多,患者多,检查种类繁多,不具有多学科知识难以胜任此项工作的。因此必须不断的学习医学知识,熟悉各科室常见病的临床表现及有关临床诊治知识,熟悉临床症状的鉴别诊断。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能力和技巧。在21 世纪的今天,护士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外,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科理论知识和各种能力技巧,对患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护士每天要面对来自不同生活环境及不同年龄和工作单位的患者,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和心理反应各不相同。因此,护士在与患者接触时,应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了解患者,运用视、听、触、嗅等感觉去获得患者的直观资料,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提出并解决患者的护理问题,及时发现护理问题,要及时解决。护理常规操作的过程中,要改掉以往“我做你听”的原则,要彻底从患者角度出发,了解患者内心真实的想法,这样才可以带动整体护理的实施与运作。
要提高医护人员的人文素质医疗护理行业是社会文明的一个窗口,医疗护理质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明程度。医疗护理质量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专业人员的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医疗护理质量的优劣,患者是否满意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很多患者的不满意并非因为治疗方面的问题,而是因为在就医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因此,作为一名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而且还要有更多的同情心、爱心、责任心,掌握沟通技巧,学会换位思考,将人性化服务贯穿到护理的工作中去,以服务赢得信誉,以服务赢得效益。
【关键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用;维护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电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供电的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电力系统供电的安全可靠,在变电站中普遍采用继电保护设备,继电保护设备能够实时的监测电网运行的状态、判断并记录相应的故障类型,并根据这些故障类型合理的控制断路器的动作。它主要是根据系统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继电保护装置就会经过一系列的动作及时做出报警或者将故障切除,尽量减少电网故障所带来的损失,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由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越来越多,就需要我们加强维护和管理,使继电保护充分发挥其作用。
1 继电保护的含义
继电保护就是在电网发生异常运行或者出现故障时,能快速的分析可能出现的故障情况,及时的控制其发生动作,进而快速切除故障,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的自动控制装置。引起电力系统不正常运行状态和故障的因素有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外界因素有雷击、鸟害等,内部因素有绝缘损坏、老化等,造成的不正常运行状态有过负荷、过电压、过电流、振荡、谐振、非全相运行等;出现的故障有相间短路、三相接地、单相接地、两相接地等,运用继电保护装置可以及时的发出告警信号,并作出相应的跳闸命令,消除系统中出现的不正常运行状态和切除故障。
2 继电保护的作用和基本要求
2.1 继电保护的作用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在保证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对设备的保护等方面有很多优势。首先,保证了电力系统的安全。继电保护可以及时的对电力系统中出现的异常状况进行处理,如可以避免各种电气设备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电力系统正常运行时,继电保护起到安全监测的作用。其次,继电保护装置的投资少,安装方便。它一般采用的材料的质量和重量都比较小,同新建的传输通道相结合,可以降低空间的占用量,也降低了电网运行成本。在安装时,只需按照电气安装图纸进行操作,简单方便。第三,可以有效的检测故障,并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在电力系统中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的报警,同时还能根据故障的类型控制断路器实施跳闸动作,使各个设备停止运行,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了保护。
2.2 继电保护的基本要求
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充分发挥其作用,需要对其提出一些基本的要求。首先,选择性。在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仅切除掉出现故障的线路或者设备,如果故障线路或设备出现拒动,则应该将相邻线路或者设备的保护动作,起到切除故障位置的作用。其次,速动性。在发生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能快速的动作,防止系统在大电流、低电压的状态下长时间运行,造成设备的损坏,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第三,灵敏性。继电保护装置保护范围以内的设备和线路在发生不正常运行或者故障时,保护装置应该及时作出反应。在线路故障时,无论故障点在什么位置,故障的类型是怎样的,继电保护装置都能作出及时的反应,这样才能满足继电保护的灵敏度要求。第四,可靠性。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可靠性主要由两方面决定。可信赖性主要是指继电保护装置不发生拒动的情况,安全性主要是指继电保护装置不发生误动的情况。在实际电网中,要根据电网的结构、性质等,配置最合理的继电保护装置。
3 继电保护的维护管理
3.1 对继电保护设备的初始状态进行全面的了解
继电保护设备的初始状态对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全面了解继电保护设备的初始状态,如对监测设备数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技术资料、设备运行资料、图纸等进行整理。在日常检修时,要注意它的各个环节。首先,要对设备的整个工作过程进行管理,保证装置安全、正常的运行。其次,在装置使用前,要记录好它的出厂试验数据、特殊试验数据,并且还要记录好它的运行情况,并做好相应的交接。第三,为了保证设备的安全,应该在适当的时期停机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3.2 对继电保护设备和现场进行定期的检验
为了保证继电保护的可靠性,需要定期对继电保护的设备和现场进行检查。首先,对已经运行或者即将运行的保护设备,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检验规程进行检验,严禁出现少项、漏项的情况。其次,根据负荷的季节变化情况以及一次设备的检修情况,合理的计划保护装置的检验计划。第三,定期检验项目的实施应尽可能的安排在停电的情况下,并要保证检验的进度和检验质量。第四,在对继电保护设备和现场进行检验时要采用装用的试验仪器、仪表、电源等,并且这些电表还要定期进行校验,保证其精度。第五,在进行检验时,要在继电保护记录簿上做好相应的记录,并在检验结束后七日内将报告整理完毕。
3.3 对继电保护中的微机保护装置要加强维护管理
在对继电保护中的微机保护装置进行维护管理时,要根据其实际的规定,执行其接地制度。微机保护装置的内部零件是电子电路,很容易受到强磁场和电场的干扰,将其外壳接地,能够有效的屏蔽各种干扰,提高敏感回路的抗干扰能力、抑制干扰源、改善微机保护装置的运行环境。同时将容错技术运用到微机保护中,可保证微机保护装置的运行可靠性。其次,在微机保护装置中采用电磁干扰防护措施,将电磁型保护用微机型保护代替,并要进行一系列的防电磁干扰措施,如带有屏蔽层的电缆、严格安装其安装条件进行、优化其制造工艺等。
3.4 避免继电保护中出现误操作
继电保护中的误操作主要有三种,在电力系统运行时,要尽量避免这三种误操作的发生。首先,在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试验时,要选用合适的仪表、并要保证其精度,它的精度等级为0.5,在电压回路中并接,在电流回路中串接。其次,在对保护装置进行征订试验时,要按照最新通知单进行,并检查通知单上所给的数据是否完整、PT和CT的变比和现场的情况是否相符。第三,在测定动作时间时,要根据通入的模拟故障量进行测试。第四,在对交流继电器进行定值试验,要先进行原定值试验,如果发现与预期的结果差别较大,应该及时的查找原因。第五,在清扫运行中二次设备时,要采用绝缘毛刷、吹风设备等,并防止出现振动和误碰的情况。
4 结语
总之,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大力发展继电保护技术。目前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继电保护装置也的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它更加的智能化,灵敏度也更高了,并逐渐面向网络化,因此,要定期的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维修管理,及时的发现继电保护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保证继电保护的安全可靠,促进电力系统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文华. 浅谈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用及维护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1): 124-124.
[2]师海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作用及维护管理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3 (19): 7-7.
1.1听力筛查早期筛查出听力障碍患儿,给予早期干预和矫治,防止因听觉原因导致语言发育、智能发育障碍,从而避免严重伤残,听力损失如不能及时发现,不但影响儿童及家庭,而且还会成为社会沉重的负担,影响社会[8,9]。在新生儿出生后2d~5d至出院前进行初筛,未通过者于出生后42d内进行复筛,仍未通过者转诊广州市儿童医院听力保健中心或其他具有新生儿疾病检测资格的三级医院[10]。操作步骤:①清洁耳道;②使受检新生儿处于安静状态;③两耳分别测试,轻轻放入探头,仪器自行显示结果,如未通过,需重复2次或3次测试;④信息录入;⑤信息反馈和追踪。1.2康复治疗当发现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等脑瘫早期症状时,转入神经康复科治疗,同时继续参加高危儿的系统管理[11]。方法包括Bobath法和Voj-ta法,连续治疗14d为1个疗程,休息10d再开始第2个疗程,每3个疗程进行1次评价,并给予药物营养脑细胞,以促进脑细胞代谢、发育、修复,同时进行理疗等,指导家长进行按摩及相应训练[12]。1.2.5统计学方法应用χ2检验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379例高危儿中,有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49例,其中男29例,女20例,主要高危因素为早产、高胆红素血症、室管膜下囊性改变。49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在出生后第2个月~第6个月内查出,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稍高、手握紧拳头、拇指内收、伸手抓物不灵活、翻身不灵活、肩关节内收[13]。对379例高危儿进行1年多的随访,无一例发生脑性瘫痪,早期诊断为中枢性协调障碍的49例患儿,经过4个月~12个月疗程的康复治疗后,运动发育进步,肌张力恢复正常,异常姿势纠正。各种高危因素发生中枢性协调障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552,P>0.05),见表1。
3讨论
关键词:区域系统 城乡作用量模型 城市 乡村 河南省
国外城乡关系研究主要是16世纪以托马斯・摩尔(Thomas More)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最先提出了城乡结合发展的思想;后来,鲍泰罗(Botero)、亚当・斯密(AdamSmith)、杜能(Johann Heinrich yon Thunen)等人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完善(袁岳驷,2009)。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lewis Mumford)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思想,把城乡结合发展的理论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关于城乡结合机理,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城乡产业要素流动,二是城乡空间要素流动与产业转型(刘成玉等,2010)。“以城促乡,以乡促城,城乡统筹”是当前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战略。同时也表明研究城乡关联发展可以从城乡相互作用的视角展开。城乡区域系统(张竟竟,2010;杨山等,2010;段晶晶等,2010)已逐步为学界所认可,那么作为系统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当前研究中多从区域视角选取指标,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杨山等(2010)则采用了能量对比进行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而这一研究思路恰恰与城市地理学(许学强等,1997)中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相吻合。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指出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物质流、人口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形式进行的,主要的载体有:一是交通;二是信息平台。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城”包括了城镇,“乡”则是乡镇以下居民点,但由于当前统计中最小单元到县级,而且具体到中部农区而言,当前县域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因而,县域的统计数据基本上反映了整个“乡”层面的实际情况,研究中以市区作为区域城市发展水平、以其下辖各县作为区域乡村发展水平进行统计分析。
城乡作用量模型构建
城乡系统属于复杂系统(刘展宏等,2008)。城市与乡村共同构成城乡系统,城乡交通、信息、经济等的联系,城乡经济的相互促进是城乡耦合作用的系统整体涌现。同时,城乡系统的子系统本身也具有复杂性,如城市系统的规模、体系、结构都具有分形特征。城乡系统空间结构以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为依托形成城乡之间的信息流、人口流和物质流,并将城市和乡村紧密地连接起来,由此而形成市―县―乡(镇)―村的城乡等级结构,反映了城乡复杂系统的高度结构化。城乡系统的自创性、自生长性、自适应性和自相似性等都充分显示了系统的自组织特点。依据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总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和信息的交换,而这里的区域即是与城市进行着密切相互作用的腹地―广大乡村地区。
区域间相互作用量分析多基于引力模型,并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进行设计。引力模型始于19世纪,是根据距离衰减原理和牛顿万有引力公式构造出来的用于衡量两个区域间空间相互作用大小的模型,其表达式为:
(1)
在式(1)中:Iij为i地与j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Mi、Mj分别是i地与j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力,Mi、Mj分别是i地与j地的质量,dij为i地与j地之间的距离,b是常数。两地的相互作用力与两地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两地的距离成反比。
在以往引力模型的应用中,人们大多采用人口总量作为区域质量指标,采用空间距离作为区域距离指标。而近年来,随着城乡区域发展的多元化,城乡区域系统的联系日益密切,单一指标难以适应评价需要。为此,有必要建立区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其综合评价值作为区域质量标准;同时,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我们已经不能单纯的以空间距离作为城乡距离的唯一标准,可采用已应用较多的时间距离和空间距离进行拟合,更好地反映城乡之间的有效距离。基于这一理念,并参考相关区域相互作用理论模型(张振杰等,2007;李江苏等,2008;余沛,2010;王宁等,2008),将城乡区域相互作用量模型设计如下:
(2)
式(2)中,Ki取省辖市市区综合指数,反映城市系统质量;Kj为中心城市周边县市综合指数,反映乡村系统质量。Cij为i、j两地的交通距离,Tij为i、j两地的时间距离,λij为权重系数。
本文将城市和乡村子系统的质量表征采用综合评判模型进行全面评价,避免以往研究中单一的人口指标或经济指标的片面性,城市和乡村系统的综合指数指标如表1所示。进而,距离指标将时间距离和交通距离相拟合,得到综合距离。采用区域间相互作用的零售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进行河南省各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相互作用的量化测度与分析。
城乡作用量模型实证
(一)实证对象城乡发展概况
为了进一步验证城乡相互作用量模型实践应用的有效性,结合当前城乡关系量化研究区域单元尺度多以省域为单元,选取河南省为实证对象,以使模型具有广泛应用性。
河南省现有辖(管)市18个,2010年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24446元,其中,济源市最高,达50491元;其次是郑州市,人均生产总值47608元,达河南省平均水平的2倍;周口市最低,人均生产总值12944元,约为郑州市的1/4。2010年河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1.0%,增幅虽比上年回落9.6个百分点,但仍处于高速增长区间。其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8.1%,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1%。2010年,河南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93.46亿元,总量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居全国第五位,比上年增长19.0%。其中,城镇增长19.4%,农村增长16.3%。从人均GDP来看,2010年河南省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正处于1000-6000美元的黄金发展期。若比照全国其他部分省份人均GDP2000-3000美元所经过的平均时间推算,河南将于2015年达到5000美元水平,而在3000-5000美元这个阶段,各省的GDP年均增速多在13%-15%之间,明显快于人均GDP1000-2000美元阶段的增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关于工业化阶段指标对河南工业化进程的测度,目前乃至“十二五”时期,河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是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河南省郑州市的人口规模和生产总值与商丘市相比较分别为将近2倍和8倍,而郑州市区人均GDP达到59662元,是商丘的4倍多,表明了河南各中心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特征(见图1)。
(二)河南省城乡相互作用量分析
1.基于综合指数的城乡相互作用量。按照前文的城乡相互作用量模型进行河南省城乡相互作用量分析,并将结果分为四个等级,如图2所示。城乡相互作用量较大的主要有洛阳-伊川、安阳-安阳县、洛阳-宜阳、濮阳-濮阳县、周口-商水,综合作用量值均大于5;其次是郑州―荥阳、郑州―中牟、新乡―卫辉、许昌―许昌县、三门峡―陕县、濮阳―清丰县、郑州―新密、洛阳―嵩县、周口―西华、周口―项城,相互作用量达到2-5之间,处于第二梯次;处于第三梯次的相互作用量介于1-2,主要有郑州―新郑、开封―开封县、洛阳―孟津、洛阳―偃师、平顶山―宝丰、平顶山―叶县、平顶山―鲁山、平顶山―郏县、安阳―汤阴、鹤壁―淇县、新乡―新乡县、新乡―获嘉县、新乡―原阳县、新乡―延津县、新乡―辉县、焦作―修武、焦作―博爱、焦作―武陟、许昌―长葛、商丘―虞城、周口―淮阳。其余县市城乡相互作用量均小于1;其余县市处于第四梯队,城乡相互作用量小于1。
从中不难看出,各中心城市市郊县城乡相互作用量均较大,如处于第一、二梯队的安阳―安阳县、洛阳―宜阳、濮阳―濮阳县、许昌―许昌县、三门峡―陕县等;在当前河南省交通网络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在县域层面城乡相互作用量依然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如郑州―巩义的相互作用量仅为0.85,主要是由于空间距离上巩义是距郑州市中心最远的,但巩义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是郑州市所辖各县中最高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相互作用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如郑州与其各辖县市的相互作用量整体较大,而驻马店与其各辖县市的相互作用量均小于1。
2.基于人均GDP的城乡相互作用量。若以人均GDP作为城乡区域质量指标,所得结果如图3所示,基本上与综合作用模型一致,只有个别县市大小顺序稍有变动,但变化不大。如商丘―虞城、周口―淮阳,依据人均GDP引力模型,作用量为15左右,相对应处于IV等级,然而其综合作用量却处于III等级,综合作用量均大于1,究其原因主要与虞城距离商丘市和淮阳距离周口市均处于半小时交通圈范围内,商虞一体化的发展,以及淮阳在周口人口排名第二,县域综合实力较强等方面的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而,以综合指标更全面的反映出城乡相互作用量的实际情况。并且,排在前列的主要是郑州、洛阳、焦作、平顶山、安阳、濮阳等地的主要县市,这些区域恰恰是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而排在后面的则主要是开封及黄淮四市的大部分县市。同时,也表明在市域层面城乡相互作用量的大小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较强,而距离衰减规律在河南省交通网络较为发达的情况下已不再是主导因素。这与以城乡子系统的综合质量作为相互作用区域质量的综合作用模型的评估结果相一致。
3.基于人口规模的城乡相互作用量。在区域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以人口总量作为区域质量的研究也较为普遍。若以人口规模作为城乡区域质量指标,所得相互作用量结果如图4所示。该评价结果与人均GDP和综合作用模型所得结果具有一定的出入。如商丘市―虞城县、周口市―商水县等处于I等级,但其在人均GDP和综合作用模型所得结果中均处于II、III等级。处于第IV等级的三门峡―陕县在人均GDP和综合指数模型中均处于第I、II等级。正如前文关于河南省概况中所显示的,人口规模指标不及人均GDP更能反映区域发展的实际水平,尤其是对中部人口大省而言,有些人口规模并不大的新兴城市如焦作、三门峡、平顶山等市的人口规模虽不具有优势,但其资源丰富,经济实力较强,城乡联系较为密切;而农业大市周口、商丘、信阳、南阳等市历史积淀深厚,人口规模优势较为突出,但农村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城乡联系有待加强。
4.多种结果的比较。此外,本文还以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城乡系统质量指标,并将各计算结果与综合作用模型所得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2所示。按照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人口规模模型与综合作用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06;人均GDP模型与综合作用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21,均是在0.01的显著水平下。这表明了以综合指数反映城乡系统质量来计算城乡相互作用量更加全面。
结论
基于综合指数的城乡相互作用量模型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量大小。河南省城乡相互作用量结果与各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城市市区和所辖各县人均GDP对各市城乡相互作用的影响较为明显;距离衰减规律虽然在各县域层面依然起着一定作用,如郑州―巩义的作用量较小,但在各市域层面不甚明显,如豫西山地丘陵城市三门峡所辖各县至中心城市的距离远不及豫东黄淮四市商丘等市各县的空间集聚性,但三门峡与所辖各县的综合作用量较商丘大。
在河南省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中,首先,还需加强中心城市的空间集聚能力,增强其区域中心的增长极效应;其次,进一步扎实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巩固和加强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不断推进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创新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同时,应继续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拓展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完善城镇布局和形态,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现代五级城镇体系协调发展。
城乡区域相互作用量模型是对区域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进一步拓展,可为城乡区域系统的相互联系强度量化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参考。若统计数据可以详细区分市―县―乡(镇)―村,城乡关系量化研究将得到更加深入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袁岳驷.统筹城乡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刘成玉,任大廷,万龙.内驱式城乡统筹:概念与机制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10)
3.张竟竟.天山北坡经济带城乡区域系统关联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4.杨山,任瑞芳,洪灿辉.无锡市城乡耦合地域范围的演变[J].城市问题,2010(5)
5.段晶晶,李同升.县域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以大西安为例[J].人文地理,2010,25(4)
6.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刘展宏,梁伟,李丛薇.城乡系统的特性分析及其发展目标[J].山东财经学院学报,2008(1)
8.张振杰,杨山,孙敏.城乡耦合地域系统相互作用模型建构及应用―以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07,22(4)
9.李江苏,骆华松,曹洪华.基于引力模型分析城区与郊区空间相互作用―以昆明市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