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耕文化教学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8 16:19: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耕文化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耕文化教学设计

第1篇

关键词:乡土资源;幼儿园;课程

对于农村地区幼儿教育而言,其存在短板的同时也存在着城市地区所不具备的其他资源,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取长补短,丰富幼儿园课程,让幼儿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幼儿园教育,而这其中最为可利用的就是乡土资源,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度挖掘这一资源的价值,从而使幼儿园课程更为多彩。

一、巧借乡土资源的重要性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对于幼儿身边资源的挖掘与利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所要传达知识的敏感性,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由于乡土资源的便利性也能降低丰富课程的成本,在应用的过程中也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必须对其高度重视,从而切实地将其利用起来,发挥出最大的功效。

二、如何去巧借l土资源

对于教师而言,身边的资源是非常多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去“巧借”将其应用到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对于乡土资源而言更是如此,因为其过于生活化,教师也往往会将其忽略,这种不重视反而浪费了这一好资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经过不断的探索认为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去做:

1.抓住教学主旨,巧借乡土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乡土资源的利用首先要做到的是“可用”,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去深度挖掘本地所有的教学资源,在广泛搜集的基础上再选择那些可以融入教学的资源,从而有效地丰富课程。而在教学融入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做到的是抓住教学的主旨,从教学的主旨出发去发掘乡土资源,这样才能达到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丰富幼儿园课程的目的。

例如,笔者所在的地区拥有农耕文化,橘乡以及山歌等这些具有地方特点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这些乡土资源与教学的主旨是切合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例如,笔者在教授小朋友唱歌的过程中就引入了很多本地区的山歌,并号召家长们帮助一起完成教学,这样能够有效地达成家校互动,也能够达到丰富课程的目的,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其进行利用。

2.切合教学内容,巧用乡土资源

在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作为教师选取好适当的教学资源以后就应该结合教学资源对乡土资源进行巧妙地利用,具体而言就是将具有乡土气息的资源妥善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其与教学设计很好地融合,从而使两者能够很好地融合,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功效,让其能够真正地丰富幼儿园的课程。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可以将重庆地区所特有的山歌资源与教学进行良好的融合,在重庆地区有着浓厚的山歌文化的氛围,在这种文化的背景下教师要选取与这种乡土资源想辅助的山歌文化资源,如针对讲爱惜粮食等幼儿园教学情况就可以选择山歌《脸朝黄土背朝天(民国)》:“脸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流到脚边边。一身穿得稀巴烂,丢了镰刀就饿饭。”这种山歌朗朗上口,也与本地文化紧密切合,在教学山歌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祖先所传达的处在那种农耕时代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在此基础上再结合现代珍惜粮食的故事进行一定的串讲就能够充分给学生传达要珍惜粮食,重视劳动的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山歌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更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参与进来,更为重要的是山歌这一传统乡土资源的引入大大丰富了幼儿园的课程,使整体教学过程更加高效。

3.利用乡土资源,进行教学补充

乡土资源对于教学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充当补充,利用乡土资源所具有的家乡文化的气息来补充教学过程中所欠缺的“气息”,从而使课堂的气氛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整体的教学过程更加具有温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人文色彩,也能受到家乡气息的熏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的过程中不忘本,能够更加享受,能够获得更加充分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乡土资源来丰富幼儿园课程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恰当合理的教学引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感觉到乡土文化的气息以及温度与学校课程的严谨以及科学的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熏陶,从而使乡土资源能够真正丰富课堂,使幼儿园的课程更加具备温度以及人文气息,让幼儿园的儿童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使其在幼年阶段能够受到更多更好的家乡文化的教育以及熏陶,让他们拥有更加美好的童年生活。

参考文献:

第2篇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人文内涵丰富的文章成为语文教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关注各地的民俗,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自身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而本文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民俗风情。

二、学情分析: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独特体验和看法,并且有表达个人观点的欲望。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加不知道如何欣赏传统文化。因此,面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强烈碰撞的现实,他们需要恰当适时的引导。

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我对本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简要讲述见闻,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2、学习诵读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

【情感目标】: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传统习俗蕴涵的情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自身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的无穷趣味。

三、教法与学法: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传统习俗文化呢?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文的一些童年趣事、过节习俗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以“情趣”二字为切入点,通过朗读赏析品味语言,引导学生逐步从表面感知、分析感悟、反思归纳、最后上升到初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高度。

与教学过程相照应,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教法:导入——阅读——拓展

学法:归纳复述——搜索整合——诵读品味——合作感悟——探究反思

四、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首先向学生出示食物图片,让他们猜猜这些食品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味小吃。此环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归纳复述知识的能力。

2、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搜索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

(2)谈谈你还知道哪些端午习俗?这些习俗的缘由是什么?

意图:问题一可以让学生广泛涉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分享课前查找的资料信息。

问题二让学生对端午的认识从粗浅了解转向探究根源,可以说是对文史地哲等知识的一个汇总学习,从而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此环节培养学生搜索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完整准确,语言生动地讲述见闻,完全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汪曾祺是语言风格的语句,反复朗读品味。

例如:1、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就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

如何让学生学会品味文章的情趣呢?先让他们反复朗读,并抓住关键语句赏析。如“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几处,或在平实的白话中穿插颇具特色古汉语,或大词小用,给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色彩。此处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口气朗读。

又如“一般是敲破空头吃,白嘴吃也可以。”,“确实是好”,“我实在瞧不上。”等几处都较为明显地运用了江浙方言,显得非常生动亲切。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投影一段《胡同文化》里的文字,“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是一段京味十足的语言,特别是一个“嘿”字,把北京人恬淡知足,悠然自得的神情描写得活灵活现。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汪曾祺的文章里运用方言的妙处。

可见,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4、回归生活,分享体验

我们之前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说说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本环节教师先抛砖引玉,投影一段文字,再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各抒己见,在合作互动的过程中分享体验,感悟生活,感受到民俗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5、创设情境,深刻反思

思考: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江陵端午祭”是韩国农耕社会时期祈求丰年,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祝祭活动。在进行端午祭时,会举行假面舞剧、投壶、摔跤、荡秋千、长跪比赛、跆拳道比赛、高校足球赛等活动,而这些都是具有韩国地方特色的。韩国方面对江陵端午祭非常重视,1967年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无形文化财产第13号,并拟于2005年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申报“世界无形遗产”,学习本文后,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回顾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文本进行赏析品味,最后跳出课本,关注社会,反思生活。

在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搜索整合信息能力、归纳复述知识能力、诵读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几个基本理念: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第3篇

显而易见,教学目标的准确性、科学性,是判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直接依据,是建设真实、鲜活、有效课堂教学的关键。“有效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必须是科学的、全面的、具体的、可行的;必须是知识、能力、情感三者的和谐统一;必须是针对不同的学生而有差异性的。那么,如何准确、科学地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有效构建教学目标?下面谈一些想法。

第一,研究《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所以作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者,必须研究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本学科的特点,尤其是要了解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总目标和内容标准,知道历史与社会的三大主题及相关学习内容,并明确其具体要求。

第二、研究学情。《浙江省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建议》第4条规定:“了解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生活经历(包括家庭背景、生活现状等),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及认知基础、能力水平等,以确定教学起点。”——这是教学准备与设计环节必须做的;第11条规定“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创设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有效性的学习环境,采用多种多样引人入胜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如课标4-1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我们传承的文明》目标4“通过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认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趋势(3,5,9)”内容目标)。

——A教师解读课标后,科学分析了自己所授班级的学情——该班学生平时历史与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不多,学习技能学习兴趣一般,最后A教师选择了《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中“古代科技的典范”中的“指南针和印刷术两个科技发明”内容,将“火药”和“棉纺技术”安排在另外的课时,同时拓展了关于Iphone的最新成果,比如导航作用、手机报的作用。

——B教师对于同样的内容目标,大胆地选择了科技领域里的农业方面发明,以“跨越时空谈科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进步”为课题,以农业生产工具及农耕技术在我国各时代的演变为线索,重组了历史与社会八上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并拓展了课外的相关知识,力图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农业生产工具和农耕技术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基础上,分析它们是如何给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带来重大变化的。

第三、优化教学内容。《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要顺利实现教学目标,不仅要充分发挥教材功能,还要尽可能开发、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优化教学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 依据课标整合教学内容,包括同一学科内容的整合和相关学科内容的整合。

2. 挖掘与开发所在城市或居住地的资源补充丰富教材内容。

第4篇

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利弊分析

1.1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最高目标。计算机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特别是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为实现这个最高目标变为可能。教学设计层面上讲,目前只是从有限的网络资源中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等初级加工阶段,而原创性的教学软件资源不可能在网络上免费推广使用。另外,受到多媒体发展水平及普通教师利用计算机系统软件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创水平能力等的影响和局限性,高层次系统化的教学设计目标在目前网络教学层面上无法实现。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甚至更高层次的系统化教学设计也只能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实际中无法做到,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目前阶段不能广泛的普及推广甚至替代延续漫漫数千年的传统教学。而且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定位只是辅助教学手段,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特别是民族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困难,民族学校教学中推广多媒体任然处于教学实践的初步探索中。

1.2 采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内容的平台

课堂内容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传统的做法是课堂主要内容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在黑板上,这种做法比较自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相关内容交流、记笔记也有一些有利之处,同时随堂展示教师的板书艺术等技能。随着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呈现课堂内容形式的多样化趋势,而且多媒体技术能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及视频有效地融为一体,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最为主要的是节省课堂板书的时间成本,教师可以支配这部分时间去做进行课堂讨论等科学探究方面的探索,提高教学效果。另外,多媒体教学多样化趋势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猎奇心理,提高了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点比单一甚至死记硬背的课堂教学优势更为明显。

1.3 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定位――教学与科研定位

根据目前我国学校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范围去看,高校及城镇中学普遍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及开展讲座等教学活动。条件尚好的乡村中学也在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单从使用多媒体辅助工具的层面看,目前课堂上还不能链接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而处在类似于播放幻灯片式的层面。所以,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处于引入的初级阶段,人们对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定位得十分清楚,是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辅助手段,是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一种补充。传统课堂通过信息技术变为更加开放与有效,与外界交流变得通畅、便捷等,使传统课堂搭乘信息交流的高速公路。这些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所在。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本意是扩大与延伸教学的信息接受与开放空间,所起的作用也是改变目前这种教学信息接受上的自我封闭现象,使得传统的课堂展现形式丰富多彩,教学设计层面上更趋理性与科学。从一般的教学意义上讲,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功能是信息接受在时空上的疏通与延伸作用。更高的教学科研层次的意义来讲,是计算机理论与技术在具体不同学科专业上的科研创新。教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课堂教学交流层面特别是情感交流层面上无法完全用现代技术手段代替。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不是要颠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而是信息技术的成果是在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是传统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与时俱进。

2 两种模式互补的效果分析

课堂教学效果是检验两种模式优劣的评判标准。通过学生课后的普遍反映,民族学校中完全采样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有种飘飘然的感觉,只是求得感官视觉等的刺激不能深入到教学情境尤其是问题的教学情境中。同样在课堂的主要教学环节作为观察点采样分析,发现课后的作业、笔记、课前提问等环节上效果明显不足。民族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基础知识的欠缺,需要在课堂、课后的每一个环节上严格把关,而且要求教师对基础知识点需要耐心地反复讲解,尤其对学困生要手把手地去教才行。因此,面对民族学生的实际,课堂教学中没有捷径可选,不能用教条的方法甚至用放幻灯片的办法来解决民族学生实际问题。目前针对民族学生的实际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但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扩大知识信息量,两种模式混合搭配使用效果会更好。

3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反思

3.1 从历史发展观的高度看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是个新生事物,是古老传统的教学跨入了信息时代,可以借助现代高科技技术为教学保驾护航,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呈现到教学管理都打上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烙印和符号,从此我们从更远、更广、更高的目标层面上对教育教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进行设计。弥补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不足,是一种观念到教学及学习行为方式方法的重新变革。

3.2 从民族学校的现实看多媒体教学

民族学校由于地缘等原因,存在教育教学上的自我封闭现象严重,人类进入科技文明特别是信息文明的今天,我们不主动与外界去交流,思想上保守甚至禁锢,不主动接受现代文明的成果,其结果不仅影响民族学校的发展前途,也同样影响整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对传统文化十分浓厚的民族来说选择积极主动接受现代科技文明的成果是十分明智的选择。目前基层的民族学校还未正式使用多媒体教学。另外,民族学校学生的现实看多媒体教学。首先,民族学生的基础薄弱,完全用多媒体教学难以适应,特别是放幻灯片式的多媒体教学难以突破民族学生基础知识的难关,教学效果不明显。其次,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可以采用现代教育的技术手段进行虚拟模拟演示的手段强化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3.3 从信息时代的视角审视多媒体教学

人类自从使用火后进入了文明时代,近代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农耕文明走向现代科技文明,特别是人类进入信息文明时代后,现代信息技术正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不仅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及行为方式。对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我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如果说过去我们曾因地缘等客观因素制约了我们的发展,进入信息文明时代的今天,我们通过搭车信息技术高速公路可以克服地缘劣势而造成的信息闭塞。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从民族学校为突破口,加大教学中的信息教育技术的使用力度,并且以民族学校的特色进行教学创新活动,将对民族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3.4 从人文的广度分析多媒体教学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的效果也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特别是教育的主体人是介于复杂的情感与理性之间的综合体。我们不能过分依赖技术甚至迷信技术而忽略人的因素特别是情感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思想及教学风格如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是教师最大的财富,只有将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的风格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否则,过分依赖技术因素甚至迷行技术而忽视人的情感因素,只能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还需要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环境建设,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文明成果播种在古老的传统文化沃土中。

第5篇

其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和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和诱导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就必须精心设计导入,以“趣”诱学,以“奇”制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师所设的学习氛围中,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自主的探究,学会学习。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歌曲法,图像法,新闻法,影视法,设疑法,悬念法等。我在讲《原始农耕时代的居民》时就采用了悬念导入,先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你们的想象力如何啊”大家说“想”“那好,今天我们来一场想象力比赛。请你们先阅读教材,选择:‘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中的其中之一作为自己的部落进行合理的想象,等会我们要进行一场‘我的部落最先进’的想象力比赛。看那位同学的想象力最丰富,又最符合史实”。我的话音一落学生学习的热情高张,马上自觉主动地阅读教材内容,归纳知识点,进行研究性学习。堂课都有学生自主完成,我只扮演了一个“主持人”的角色。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竞争心理,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实现了独立思考,独立操作,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境,始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在精心设计导语的基础上,教师还要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讲《秦王扫六合》时,时政新闻为切入点,提出台湾能否被统一,统一国家应备哪能些条件?为导语请同学们在教材中寻找答案,诱使他们自读教材,自行思考,然后画一棵智慧树请同学们以秦王扫六合的条件为“智慧果”开展IQ雷台赛,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使这一这一问题回答的既准确又全面。接着我又将问题引到台湾能否回归的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爱祖国。最后在讲中央集权制这一主题时,又采用编演历史剧这一形式,让学生将这一难点和重点知识在轻松愉快中掌握。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始终围绕着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面设计的,因此,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其三,把握时机,引导实践。

第6篇

【关键词】中考试题;历史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1-0113-01

中考作为地区评估初中学生阶段学业成果的有效手段,其考核的内容即中考试题反映了地区课改的成果,对教师日常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研究中考试题,吃透中考试题的命题意义,充分发掘中考试题资源,对我们的教学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

一、准确把握课标,确定积极的教学目标

中考兼顾毕业和选拔两种功能,这就决定了其命题必须侧重基础,遵循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展现知识的三维目标,考查学生的能力、方法、情感渗透等。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对着《课标》(《历史课程标准》简称),只能见字拆义,对《课标》的理解犹如囫囵吞枣,缺乏深度和广度。在此基础上确立的教学目标程序化,组织的教学缺乏艺术性,过渡死板、僵硬,授课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假如我们多研究中考试题,在教学中便会发现每一个知识点我们都可以让它生动、有趣,那么由此进行的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设计便会更加的科学,有血有肉。如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其对应的《课标》为“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那么我们在教学中肯定利用表格的形式分类比较半坡、河姆渡文化特征的不同,并配图片加以说明,最后得出文化不同的原因,让学生记住各自的特征。大家感觉这样教学目标也就达成了,实际上这样讲课还是有些死板,大部分学生靠死记硬背,假如我们看到这样的中考试题:

例一:某历史纪录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绍了半坡人生活的历史信息。省略中考资源网其中介绍错误的是( )(湖南衡阳)

A.生活在长江流域 B.住着半地穴式房屋

C.种植粮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生产

那么再一次教学时,你还会这样提问“半坡聚落生活在哪条大河旁;住什么款式的房子;种植做什么农作物;使用什么工具”吗?我在上课时是这样修改的:“同学们,你们了解半坡聚落吗?老师在网上看到这样一道题与本课有关,大家看屏幕,仔细阅读课文,告诉老师你选择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学生“哗”的开始看书找答案去了,这样既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而且学生在寻找答案过程中已经记住了相关知识点,教学也真正由教师“灌”转变为学生的“学”,达到了“润物细无声”这样积极的结果。教学目标由“记忆”转变为“辨析”,知识点展现的方式由“亮相”转变为积极的“寻找”,参与的学生也多了。另外,通过研究中考试题,教师也能佷容易的确定本课哪些知识点需特别强调,某些知识点如何在教学中解析更科学、合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以此提高自己的眼界,积累教学经验。

二、扩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其内容丰富,历史演变跌宕起伏,深受人们的喜爱。但是在教学中,因为各种原因,学生总觉得没意思,听课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中也会觉得“黔驴技穷”,抓不住学生的“兴奋点”。固然受时间、空间和教学目标的限制,我们教学不可能像说书那样长篇累牍,引人入胜,但是可以在讲解某个知识点时,穿插“佐料”,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感觉自己“料少”,我建议认真研究中考试题,汲取养分,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如我们在讲解商鞅变法时可以引用这样一道习题:

例二:战国时期有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小县为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福建福州)

A.齐国 B.楚国 C.燕国 D.秦国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因为变法,各诸侯国国内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这样一个场景“战国时期……”,请问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哪一个诸侯国?以上场景分别对应哪些措施?虽然剧情很短,但是和“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个诸侯国?有哪些措施?”这样的提问相比较,学生听起来觉得前者更有意思,这样便产生了兴趣,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就集中了,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结合时代背景,突出史学的价值功能

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我们所教学的内容特别是古代史部分距离今天更加的遥远,甚至通过想象都很难描述当时的情景。学生对这些史实仅仅具备感性的认识,缺乏理性的思考,对史实的理解变得艰涩、困难,甚至产生“历史无用”这样的想法。我们知道历史最重要的一项功能便是“以史为鉴”,学习历史,为现实生活提供帮助。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时地把历史与我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对历史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充分利用历史提供的生存经验,指导我们的生活。很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感觉生活与课本联系的不多,其实主要因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知识积累较少的缘故,在中考试题中有很多这样的资源,在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如:

例三:右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

馆建筑“东方之冠”。据说它的创意来源于

中国古代青铜器皿文化。请问, 出土于我

国河南, 代表了商朝青铜器典型风格的巨

鼎是( )(四川内江)

A.司母戍鼎 B.青铜立人 C.青铜树 D.四羊方尊

课本中关于青铜器讲解的内容很少,内容刻板僵硬,学生很难产生兴趣,假如在教学中插入当前社会热点话题——世博会,然后设问“仔细观察屏幕中的图片,大家发现它与我们本课哪件青铜器很相似?”那么学生的兴趣立刻就会被调动起来。

四、注重有机综合,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第7篇

黄土高原是中国特别是北方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它的地形地貌,山川河流,丰富矿产,悠久文化,无不影响着我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前面课文里多有涉猎,后面《走进西部》也会涉及到,因此本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内容知识点较多,识记起来比较困难,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会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我在本课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特别是采用了节拍记忆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阅读、交流使学生识记黄土高原的范围、地貌、名胜古迹,理解黄土高原和地貌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利用多媒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习地理兴趣,加深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识记黄土高原的范围,地形地貌,理解其成因,掌握主要的名胜古迹的分布。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节拍记忆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歌曲《黄土高坡》,你知道这首歌反映了哪个地区人民的生活?你还知道哪些和这个地区有关的地理事物?(欣赏后抢答)

生:是反映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生活的歌曲,我还知道这里有延安宝塔,故居,安塞腰鼓,窑洞等。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革命圣地延安就坐落在黄土高原上,这里还有许多极具特色的风土人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更加详细的去了解它。

二、学习新课

(一)位置与范围

师:观看视频:《黄河与黄土高原》

要求:从中你了解了哪些和黄土高原有关的信息?

生:我知道了黄河与黄土高原的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投影图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师:观察地图,小组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1、在图中找出:太行山脉,乌鞘岭,秦岭,长城,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2、观察地图,找出位于黄土高原的主要省份。

3、阅读课本33页相关文字,讨论黄土高原的位置有何特点。

(小组合作探究,选派小组代表总结回答)

师: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可以用节拍记忆相关知识。

师生诵读:

黄土/高原,面积/30万;西起/乌鞘岭,东到/太行山;秦岭/以北,长城/以南。西北高,东南低,海拔/一两千;过渡性的特征/很明显。

(二)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师:(转承)我们过去学过黄土高原的地表景观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请看视频《黄土高原》,并讨论形成原因。

播放视频,自己思考总结,提问。

生:流水的不断冲刷形成的。

师:阅读课本,你能发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三种地貌之间在成因上有什么关系吗?(小组合作探究)

生:是流水的不断冲刷下地表的不同发展阶段。

师:(转承)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人们不注意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几千年,几万年后,黄土高原会变得更加支离破碎,更加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下节课我们再重点探究这个问题。那么黄土高原本身是怎么形成呢?观看视频《黄土高原“风成说”》,并阅读34页相关文字,请说明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及根据。(同座讨论后抢答)

生:是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根据是自西向东土壤颗粒由大到小,厚度由厚到薄等。

三、文明的摇篮

师:(转承)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而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那么这里有什么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呢?

要求:自读课本,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生:古代的黄土高原气候湿润,植被好。

生:黄河在这里塑造了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农业发达。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刚才我们用节拍记忆法记忆黄土高原的范围特征,这一小节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节拍记忆相关知识)

师生诵读: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黄土/高原,农耕/最先;

气候/宜人,植被/茂密;汾河/谷地,渭河/平原;

黄河/穿行,灌溉/便利。炎黄/子孙,兴盛/之地。

师:(转承)黄土高原地区历史悠久,文明昌盛,保存了大量的名胜古迹。我们可以按省份来记忆。

要求:阅读课本《黄土高原地区名胜古迹的分布图》和相关图片,让学生找出名胜古迹。

学生回答后,提示用节拍记忆名胜古迹。

师生诵读:

永乐宫,五台山,平遥/古城,还有/应县木塔/在山西;

黄帝陵,法门寺,西岳/华山,还有/秦始皇陵/在陕西。

师:这节课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地貌、成因及文化古迹,下节课我们将来探讨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下课!

四、板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1.位置与范围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所跨的行政区

2.沟壑纵横的地表景观

(1)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区

(2)黄土高原地表破碎,塬、墚、峁广泛

3.文明的摇篮

第8篇

【关键词】设计;教学;提升

现代教育提倡人性化,提倡“赏识、激励”,这是对传统的“严师出高徒”教育方式的矫正。“赏识、激励、爱心”让学生学会尊重和感激,适度的惩戒则会让学生有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新课程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放开思想,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下面,我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几点感受进行简单分析。

1 设计课堂教学, 立足学生获取新知识

初中历史课程目标明确要求: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一要求,主要是为了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的基本规律而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究竟怎样才算是“掌握”了历史知识呢?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能力,我们的教学应如何设计呢?

在执教《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时,我这样带领学生走进课堂:当上课的铃声响起,我表情严肃的走进教室,站在讲台上看着学生,他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本来喧哗的教室很快安静下来。宣布上课之后,我郑重地告诉大家:“新学期,我要重新选举我的历史课代表,选举办法为五道题小测验,内容是前三课的重点知识,题型有填空题和简单题,考试形式为闭卷单桌考试,成绩最高者为我新学期的课代表。”由于一直以来学生对学习历史课兴趣浓厚,听说只考前三课的重点内容,成绩最好的将成为新任课代表,所以学生都跃跃欲试。接着,我将事先准备好的小卷分发给学生,学生开始认真答起来。试卷的最后一道题我设置为“请你写出参加此次考试的感受”,我看到很多学生看这道题时怀疑的表情,似乎在问:“怎么还有这样的问题?”试卷收上来之后,我开始露出了亲切的微笑,前后两种反差极大的表情使很多学生更是摸不着头脑。我告诉他们:“在过去的几分钟里,我模拟进行了一次在中国延续1300多年古代科举考试,请大家回顾一下刚刚经历的整个过程和切身感受,与我一同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科举制的创立》。”这种设计完全走出了学生事先的任何想象,他们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和同学们一同开始了这节课的学习。当然,我也从考试成绩优异者中选出了自己的一个帮手。

2 借题发挥, 提升课堂教学

好的课堂教学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学习动机的唤醒,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基于此,广大教师应该尝试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智慧和艺术,引发学生的内部需要,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升品质,张扬个性。在一定意义上说,创设问题情境是老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往往凝聚着老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老师凭借经验和智慧,进行教学的“中设计”,去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善于捕捉学生好奇的信息,借题发挥。如我讲解的《中华文化的勃兴》时,让学生说说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老师:请你说说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学生:……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于是,我借题发挥

老师: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希望大家如实回答,这样我才能决定是否给你送上一份见面礼。请听题:放假,你喜欢吗?

学生:喜欢啊。

老师:老师的见面礼是一则喜讯,人大代表建议:除原有节假日外,一些重大传统节日也应该放假,现在已经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实行,它经送吃送穿陪玩更实在。更令人兴奋的是,为了丰富人们的节日生活,让人们真正感受传统节日的魅力,充分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快乐,改变目前“土洋”节日倒挂的局面,有关部门已经行动起来,准备恢复那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又有浓郁喜庆色彩的民风民俗。

平时有些同学对传统节目关注不多,了解不深,通过巧借题发挥,让学生感受到民俗民风的魅力,自然萌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从而走出盲目崇尚“洋节”的怪圈,同时将自己喜爱的节日民俗活动展示出来。

3 创设合作情境, 活跃历史课堂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学会合作,探究合作方式,创设合作情境,活跃课堂氛围。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以及更多相互交流的机会,才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如我讲解到《原始的农耕生活》时:

老师: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学生1:老师,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半坡人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

学生2:你说的太肤浅了,这只是名称不同罢了,你得说出究竟哪里不同才是问题的关键。

学生3:干栏式房屋以桩木为基础,上面铺设楼板,在楼板上立柱、作墙、盖顶。上面住人,下面堆放杂物;半地穴式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地下住人,地上为活动区或堆放杂物。

学生4:我基本赞成生3的说法,但有一点与他分歧。就是干栏式房屋下层不是堆放杂物,而是养殖家禽家畜。因为河姆渡人虽然能够种植水稻,但种水稻不是很普遍,耕地的面积也不是很大,所以水稻的产量不是很高。在这种情况下,加工出来的大米是供不应求的,只能靠养些家禽家畜作为食物的补充。

(我对生4的说法表示赞同,其它学生也认为生4有道理,可责备自己怎么就说不出来意思,我看得出这些同学的沮丧,于是,我因势力导,继续给其它同学创造动脑动嘴的机会。)

老师:河姆渡人为什么不建半地穴的房屋?

学生5:因为河姆渡人生活在我国的南方,那里气温很高,气候潮湿。干栏式的房屋上下两层,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当地气候;半地穴式房屋,适应了北方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老师:这几位同学说得好,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在此基础上,我又设计一道历史情境题:如果你现在处于河姆渡人生活的时代,怎样度过一天的生活?

三分钟后,有一个男生大胆地站起来说:“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我从干栏式房屋下来,呼吸新鲜空气,活动一下腿脚,然后到一楼的圈舍看看,有没有丢失的家畜。回到厨房,帮妈妈点火做饭,再和兄弟姐妹一起吃早饭,过后,到不远年的稻田里用石镰收割稻谷。中午用陶罐到井里打水,喝上几口解渴,到楼上通风的地方睡一觉解解乏。下午,继续到田里干活。太阳落山了背着收割的稻谷回家了。晚上,围着火堆吃饱喝足,手舞足蹈后,到房间睡觉。这是一天的生活。”

这时,一个调皮的男生开玩笑地说:“中午只见喝水没见吃饭,难道中午不吃午饭吗?”

“啊!不错,我们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早饭吃得晚,晚饭吃得早,是节约粮食。”

这个同学回答得滴水不漏,在这样的问题合作中,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活跃了课堂氛围。

4 探究学习, 增强直观教学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充分注意给学生留足尝试、思考、发现的空间进行探究学习,去发现问题,去亲自尝试历史问题的结论和规律。如讲解“北京人的生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相继投影《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找一名学生上前与“北京人”并排而示,让同学观察,比较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感知由猿到人的漫长历程。教师借此引导:北京人又是怎样一步步向人进化的呢?想象一下,那时的北京人生活环境怎样?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老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和描述,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如“北京人”的衣、食、住,“北京人”的取火和保存火种,“北京人”使用的工具,“北京人”之间的关系等。模仿“北京人”打制石器,并展示他们的作品,说明制作过程及用处,谈谈过程体验。

第9篇

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我们的学习行为往往带有很多的严肃性。中国文化里有许多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都在说明,学习,其实是一件非常辛苦无趣,而且很功利的事情。

与中国的农耕文化不同,西方以游牧文化为主。马背上的民族,走到哪里歇到哪里,很多习惯和国人差异巨大,学习习惯自然也不例外。咖啡厅、走廊、厨房、公园、实验室,甚至草地上面,都会看到看书的人。

也许,正是由于这种看似散漫的学习习惯,美国的教育者们,才开发了许多适合美国人的学习方法,基本的思路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乐是一种教学方法,Edutainment。我不知道怎么翻译,暂且翻译成娱教吧。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在台北吸引了非常多的研究者。

总体来说,由于声音识别、视频识别、人机互动和多媒体相关技术的成熟,快乐学习已经从概念和方法逐渐转变成为一种技术工具。

目前的娱教研究大概可以分成以下热点问题:娱教的行为学分析、教育机器人研究、娱教设计、游戏性培训、数据分析与挖掘、游戏与学习、语言学习、中小学教育。

在教育行为学研究方面,东西方理念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的学习行为带有浓厚的道德和纪律色彩,西方带有浓厚的实证原则。但是,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还适合这种方式,就未可知了。美国的教室很随便,中国的教室则是等级式的,尤其是许多新建的大学,根本就没有考虑教育地产的需求。

德国的Seminar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变革,对当今教育影响巨大。为什么桌子用六角的?学生是否一定应该如此呢?日本学者做了一项很有意思的调查,根据视频和行为证明,优化过的座位布置确实对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帮助,临座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针对PBL网络学习的新影响,台湾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互动、提供真实世界的问题、自组织。”德国研究学者通过课堂录像发现,在通过移动终端的学习方面,男孩和女孩表现出不同的特性。男孩子学习快,任务性强,需要正反馈;女孩子耐性强,集中精力但是学习功能慢。台湾学者用一个行为学实验证明,在游戏学习中加入自我解释,确实能够提高学习的效果;针对几百名体育系的学生的社会化网络日志,台北学者分析了他们的头脑风暴、互惠、情绪表达、小组等各项指标,以研究面向毕业的社会化网络人物的学习行为。

教育行为学研究一般通过行为试验来完成。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得到大量的行为日志,提供了另外的途径。在这方面,国内的研究务实性差距比较大。教育数据分析和教育数据挖掘,在社会化网络中成为必要和可能。

台湾政治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手机日志收集系统,为研究移动学习行为提供了基础;国力台北大学的研究者通过对在线游戏辅助学习的数据进行分析与挖掘,得出新学习效果性别、班级和学科的规律;台北立仁小学和台北教育大学针对初中和小学的老师的行为挖掘表明,在线课程培训方卖弄教育动机的成分比教育成果表现得更为突出且互相影响。

由于形象性思维的学习、人的本能学习行为是和游戏更加相关与亲近,语言学习、中小学娱教与博物馆娱教在领域中研究较多。自闭症的诊断和治疗更能够反映人的网络认知的本质,意大利和以色列的学者开发一种3人的触摸游戏,训练自闭症患儿的沟通;台北一家国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游戏,来测试和治疗自闭症,取得一定效果;台北师范大学的研究者研究了教育玩具在科学师范中的作用。

在道德领域,鲜活的案例和游戏总是比说教更加具有吸引力。台北中央大学的学者通过对动画、游戏和讨论的设计,对中学生防治欺凌的教育进行了实证分析;台湾昆山大学的研究学者设计一套基于WEB的专家建议系统,利用数据库和问卷达到指导学术的作用;龙华科技大学的研究者针对11年级的学生搭建一个包含物联网云计算在内的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通过游戏式的启发教育,研究自然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游戏学习的技术研究上,中央大学的学者研究了基于网页的视频检索实现方式,以提高在线学习效果;台湾清华大学的研究学者研究如何搭建一个云环境为学习者;韩国学者研究了混合文件的数字化匹配问题;台湾信息通讯研究所通过集成改造将普通课桌改成多点触碰的多媒体课桌,提供了一种工程方法;台湾大学的研究学者讨论了增强现实技术在教育学的应用与实例;铭传大学的研究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现实增强技术的动作准确性实现方式。

在学习方法的研究上,岭东科技大学的研究者提出了基于建构注意和体验教学的ACIA方法(真实学习、互动学习、社区学习、评估)的游戏学习设计框架。

基于问题的电子讨论教学一般需要指导教师,中原大学的研究者建立起一个无指导的评估模型,使用参与度、互动认知、发贴等动作模型评估参与性和互动性,把数据挖掘和行为分析集中在教学设计中;亚洲大学的研究学者设计一套基于MOODLE和云环境的娱教管理系统并进行教育的诊断评估;台北教育大学的研究者研究一套基于音乐旋律学习的移动游戏学习系统,并详细阐述了设计流程;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保护环境的游戏课程,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国立台湾教育大学的研究学者研究了如何通过游戏提高人的空间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