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6:19: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云计算技术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计算机;办公自动化
1 计算机OA概念
办公自动化(既OA),其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通过应用计算机中的各种新技术(如: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系统科学等)。不断使人们的公务管理活动物化于各种设备中,并由这些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各种目标的人机处理系统。这一人机系统,人、机缺一不可。而设备方面,硬件及必要软件都需齐备。
OA这门综合性技术是七十年代中期发达国家快速发展起来的,而我国经过多年来至今的发展,已从最初提供面向单机的辅助办公产品,发展到至今可提供面向应用的大型协同上作产品。通过实现OA,实现数字化办公,可以优化现有的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体制,在提高效率的基础上,增加协同办公能力,强化决策的一致性,最终提高决策效能。
2 OA的发展特点
办公室和OA将来的发展很难有一个统一确切的定论,但从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本人以为未来OA发展有以下特点:
2.1视频技术的大量应用
随着视频技术和压缩技术的发展,诸如视频会议等得到大力推广。在微软总部举行的未来办公品展览上推广之一就是通过摄像头全方面地看到与会者参加会议的情况,甚至还可以看到每一位发言人的表情,并进行互动式的讨论。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视频技术也将更加进步,将逐步实现无线视频技术,目前市场上无线视频传输技术大多采用CPRS和CDMA技术,技术还不成熟,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无线视频技术将被人们广泛使用。
2.2无限的无线办公场所
随着向Wi-fi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通讯方式迅速在工作领域兴起,这些通过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一些电子产品实现的通方式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讯、视频会议等应用得到了一次技术性的飞跃,如:东莞市级政府办公场所和公益性场所免费无线宽上网,成立“无线城市”建设工作办公室。封闭办公室的概念已不复存在,人们可以在机场、广场、饭店随时办公。员工无论身在何处,企业园区、异地出差、家庭办公等都可以轻松实现移动办公,企业内部还可以根据实用权限建立不同的应用级别,以设定不同的处理优先级,从而保证上网的安全性。无线网络的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办公的效率。
2.3更灵活的工作流
电子文件在网络中传输,比起纸质文件的传送效率要高出几个数量级,不仅可以包括过去的纸质公文,而且还可以包含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影像资料,传递的知识更加丰富,对电子文件进行及时的收集和归档还可以使之得到长期保存,简单方便大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4办公的非专业化
在现在商务环境下,一般的工作人员通过一些办公软件也能进行熟练的文件处理,所以要完善OA环境,使普通用户可以通过输入数据和知识,然后制作出能读的文件,可以即时检索,瞬间向世界发送。虽然质量上比不上专家,但数量上肯定是很大的。如今在互联网的内容大约有数千亿,这样的庞大信息可以通过检索高效选择。
3计算机B/S型结构和Web2.0技术
3.B/S(Browser/Server)模式又称B/S结构。
这个模式是随着因特网技术的兴起,是对C/S(Client/Serve模式的扩展。在这种结构下,工作面是通过IE等浏览面来实现的。用户通过浏览器向网络上的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对请求进行处理,再讲用户所需信息返回到浏览器。B模式最大的好处是运行维护比较简单,能实现不同的人员,从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接人方式访问和操作共同的数据。最大的缺点是对企业外网环境依赖性太强,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企业外网中断都会造成系统瘫痪。
B/S其本质是三层体系结构C/S模式:第一层客户机是用客户和整体系统的接口。客户的应用程序精简到一个通用的浏览器软件,如软件公司的IE等。浏览器将HTML代码转换成图文并茂的网页。网页还具有一定的教互功能,允许用户在网页提供的申请表上填写信息提交后给后台,并提出处理请求。这个后台就是第二层的Web服务器。
第二层Web服务器将启动相应的进程来响应这一请求,并动态生成一窜HTML代码,其中嵌入处理的结果,返回给客户机的浏览器。如果客户机提出的请求包括数据的存取,Web服务器还需与数据服务器协同完成这一处理工作。
第三层数据库服务器的任务是负责协调不同的Web服务器发出的SQL请求,管理数据库。
基于B/S结构的通信结构,客户机只要安装一个浏览器(Browser)。如InternetExplorer,服务器安装SQLServer数据库。浏览器通过WebServer同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对用户的技术要求比较低,对前端机的配置要求也较低,而且界面丰富、客户维护量小、程序分发简单、更新维护方便。它容易进行跨平台布置,容易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之间进行协调,尤其适宜电子商务的应用。
3.2Web2.0技术。
随着信息流通量迅速增大,导致了商务本质的变化,这促使我们的工作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以适应商务领域的高速成长。理光株式会社提出了Web2.0时代全新的未来办公室概念。
web2.0已不是单纯的软件话题,而已经涉及到新的商务模式,现在已经有开发的交流的平台,服务器、内容以及各式各样的服务,已经实现了服务的链接,从而提供了更为综合的服务。已经习惯互联网的一代新人,将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起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Web2.0在缩短企业和用户之间的鸿沟的同时,也改变着我们的办公环境。企业不仅可以借助Web2.0绝佳的互动性,更好的满足用户的要求,而且企业自身的办公模式也正随着改变。普适计算技术的出现无疑将令随时随地迅速访问到自己所需信息的梦想得以实现,而这更将推动Web时代高效、轻松、愉快的工作方式演进。
4.结语
计算机应用于OA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作为信息载体的计算机日益露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当今社会已步人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将成为新世纪的主导产业。伴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推广和使用.人们对办公室的自动化的要求与日俱增。采用现代化办公没备和先进的通讯技术广泛、全面、逐步地收集、整理、加、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尤霞光.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应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云计算概念是2006年由美国谷歌的首席执行官提出的,并在美国多所著名学府中进行推广研究。它主要是一种以网络为依托的以付费的方式向使用人群提供其所需要的网络资源的方式。其原理主要是利用该系统有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这部分计算机上含有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一优势,形成一个类似于互联网虚拟覆盖网,将大量资源进行共享,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在存储和计算系统中查找自己的信息。其优势在于运用此技术能使平台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明显的技术优越性。
1 云应用技术的现状
云应用技术从提出到发展才经历短短的几年,虽然拥有强大的研发团队,但毕竟实践经验不足,所以预期设计中强大的存储能力和超强的计算能力还处于研究方面,并没有在现在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地应用起来,因此目前云应用技术仍停留在初级阶段,不管是技术层面还是普及度都有待提高。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是21世纪终究是移动终端的天下,随着移动终端的智能化、移动宽带网络的普及等等问题,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如资源的有限性、空间成本等。这时云应用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就在信息领域占有自己强有力的一席之地了,今后移动互联的发展绝对离不开云技术的应用。
2 云应用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前,人们对于云应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已经看到了它所拥有的强大优势,对其未来一定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是毫不质疑。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云应用技术将逐步融入政府、企业以及个人,会慢慢的被整个社会所接受。那时候对于云应用的创新和个性化设计将达到一个新的要求。总的来说,云应用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易用性、运营管理提升、开放体系、移动互联网和动态整合几方面(见表1):
2.1 易用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习惯在各种网络平台、移动终端上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这时面对各种信息提供方,方便快捷是影响用户选择方向的重要因素。云计算的研发者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这一点,从用户操作界面到操作流程都做了精减,力争做到操作界面简洁,操作流程简单,完全是以提升用户使用满意度为重点开发对象的,坚持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各种需求,在市场占有利地位。
2.2 运营管理提升。每一种服务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盈利,云应用技术也并不例外。所以企业如果想要一直利于不败之地,首要任务就是提升自身的运营管理能力,努力向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一切以用户满意度为前提,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用户满意了,我们的技术才有了盈利的可能。
2.3 开放体系。云应用系统要为广大用户所接受,那系统的开放性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要求其必须是安全的并且是开放的系统。只有安全了,用户才会放心地去使用。这就需要云应用要不断创新改进云技术,目前云应用技术实践的先锋们也在不断公布相应的开放平台和注意每一个细节,让云应用系统尽可能的做到安全。而开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每个人都变成创新者,用户使用体验反馈也可能成为一个改善的关键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不断提升改善自己。
2.4 移动互联网。云技术的出现,大大地加快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各种各样的移动终端都在为云端服务。云技术的创造者发现移动终端本身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也是目前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而云应用技术的发展不只是从技术上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成本上也体现了强大的优势。云应用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地对定价模式进行简单化也能很好地促进用户体验,没有人希望去购买商品的时候面对繁杂的价格计算公式,用户更希望看到的是自助式定价模式,而这种期望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改善。
2.5 动态整合。云应用技术的出现带来信息网络资源的一个重大变革,它正在无声息地对企业内部资源,乃至整个社会资源进行动态的整合。例如教育领域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同时,随着云应用技术的推广和发展,政府对电子政务办公的要求也必须与时俱进。它将带来又一次信息革命。
结语
虽然云计算才刚刚起步,其强大的存储功能和计算功能还没有被完成开发出来,但是其仅凭借易用性、开放性等优势就已经在现今网络平台表现出十分明显的优势了,越来越多地被各行各业所接受。它诠释了目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方向,未来受重视的程度只会愈来愈高,它的前景只会越来越好。只要再给它一点时间,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会看到越来越多的云计算应用和创新模式,云应用技术的普及度也会越来越高,政府机构、学校、企业等也会逐渐加大投入和研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也会使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的工作效率产生质变。
参考文献
[1]陈滢.云计算的趋势[J].科技创业专家视点,2014(05).
宏中国执行副总裁蓝烨首先阐述了宏集团的云计算战略,介绍了宏在包括基础硬件平台及之上的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等服务模式领域的云计算战略布局,并指出行业用户所关注的基础硬件平台到IaaS的私有云领域,是宏集团未来关注的重点。宏整套云到端的私有云全面解决方案Omni-Cloud(全面云)具备弹性、易扩容、安全等特点。同时,宏将致力于为行业用户提供功耗低、部署快、精简管理、安全可控的云终端产品。
神州龙芯公司总裁陈义介绍了作为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领军企业,神州龙芯公司在自主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的成绩。面向云计算应用市场,神州龙芯也很早布局,在云计算终端产品及应用方案领域取得了突破。神州龙芯的云终端在医疗、教育、流通、公共服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适用性。此次与宏集团战略合作,神州龙芯看重的是宏集团全球领先IT厂商的实力和在国内行业市场深厚的积淀。神州龙芯与宏联手,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集局端、终端和行业办公软件于一体的高性价比、高安全性行业私有云解决方案。
签约仪式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的到来引发各方关注。倪光南院士对于云计算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云计算在中国正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中国将成为云计算最大的市场是确信无疑的。云计算的发展离不开产业链的成熟,只有越来越多的公司与机构投入其中,并展开有价值的合作,云计算产业才能向纵深发展,用户才能得到更好的云服务。宏集团与神州龙芯的合作无疑是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关键词:云计算;虚拟现实;无线数字电视
现代生活中,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种背景决定了广播电视技术也需要不断与信息、网络、通讯等新技术紧密结合,才能适应新时期的信息传媒行业的发展形势,才能更好地满足大众对于信息资讯的需求。近年来,广播电视的技术发展很快,广电技术与其他高新技术融合发展,也衍生出了一些符合信息传播趋势的新技术和新应用。
一、云计算技术
在广播电视行业中,近期对广电行业的云计算技术有了很多的研究和讨论。目前,若广电行业想要融合多种媒体形式,就必须将广电行业的多种资源进行分类融合,如音频、视频资料信息融合、静态图像信息和动态图像信息的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等。这些信息融合工作的最优的解决方案就是在“云”平台上实施——节目的前期制作、资料存储、多渠道播出、媒体融合等工作都在“云”平台上统一实现。多个广播电视台、多种媒体的数据统一共享、分类管理,才能形成广电的云数据网络。云计算技术可以将海量的广电媒体数据分布在各地广电的媒体中心服务器当中,将多地广电台的媒体中心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每个结点的数据统一归类分装,形成包含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数据的多种信息格式的数据云;这些广电数据云分布在互联网中,每个家庭的终端用户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访问和获取,既可以通过有线电视网、运营商有线宽带或无线移动网络进行浏览访问,又可以通过诸如电视、手机、电脑、机顶盒等不同的终端设备进行访问。云计算具有虚拟化技术、分布式海量数据存储、海量数据管理技术等几项核心技术,基于这几项技术的发展应用,广电行业的云计算技术将会呈现以下的趋势和特点:第一,形成超大规模的广电数据云。广电的云数据平台一旦形成,将会是涵盖各级电视台的大型数据云。单一的电视台或者少数几个电视台很难形成云数据的规模效应,也无法满足各地不同人群的多种信息需要,只有将大区域内的诸多电视台资源整合,才可能形成区域广电云数据的影响力和信息服务效能。第二,广电云将体现虚拟化的特点。广电终端用户可以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设备获得数据或服务。终端所获得的数据将来自“云”的任意一个数据节点,但是终端用户不会有太多的节点概念和感觉,用户也无需了解所获取的数据到底来自何处。第三,云数据具有通用性特点。针对不同的数据,广电云有不同的数据应用模式,云计算技术不针对特定的数据格式。例如,不同的视频编码格式都将兼容在“云”中,根据自己使用的设备情况,用户只需要使用一种播放软件就可以浏览所有的云数据视频,从而增强不同终端设备对数据的兼容使用。
二、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技术
地面无线数字电视是数字电视三大体系之一,在世界上的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标准。国外主要有四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传输标准,分别是欧洲通用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DVB-T、美国的数字电视国家标准ATSC、日本的地面综合服务数字广播ISDB-T、韩国的数字无线传输技术标准T-DMB。我国的地面无线数字技术是DTMB。DTMB标准颁布于2006年8月16日,它包括高信息容量、高度灵活的操作模式、高度灵活的频率规划和覆盖区域以及支持多个传送/网路协议等多种优势。2014年,国家财政计划将累计投入45亿元用于建设中央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全国覆盖工程。这项工程对偏远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使原来没有网络、电视的农村地区,接入到信息化“高速公路”当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中的信息和资讯,服务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新一代的DTMB也可以与多种通信技术结合,实现无线数字电视网络与多个通信网络相结合的信息解决方案。DTMB与OTT等技术相结合,可以将互联网电视、电视节目直播、节目录像等多种功能集中在一起。这样可以使偏远的农村地区的广大电视用户不仅能收看央视、卫视、地方台的各类直播节目,还可以通过搜索功能达成自己的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这样使很多终端家庭不用必须配备电脑和有线网络,只要有电视和智能机顶盒,就可以分享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满足自己的多项需求。
三、虚拟现实(VR)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利用先进技术产生一种模拟的环境,它可以根据系统设定使用户体验一种虚拟的世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虚拟现实、光通信、NGB、地面数字电视等多项技术结合,可以通过广电平台组织开展裸眼3D、直播视频、全景视频等形式的虚拟现实节目内容,为海量的电视终端用户提供全新的试听观看体验。近年来,视频网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广电行业的用户流失严重。在众多视频网站纷纷实施VR技术,以VR的相关视频内容吸引用户时,广电行业也开始试水VR技术。一时间,多个虚拟现实技术运营商与多家广电台牵手合作。两者的合作可能会实现双赢,一方面,广播电视行业通过VR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节目形式,使用户有了更好的观看体验,吸引了更多的电视用户;另一方面,广电行业的巨大的收视人群也可以快速推广和普及虚拟现实技术。以上技术都只是广电新技术发展的几个分支。总之,广播电视行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加大多种媒体的融合力度,应用更多融合后的新型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多种媒体融合和一体化发展的行业趋势。
作者:纪震 单位:威海市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杨耀明.广电的云计算技术探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5(12):252.
[2]白妙青.云计算技术在广播电视网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13(11):142-144.
【关键词】云计算 企业资源规划 大数据 信息技术
一、云计算概述
(一)概念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计算方式提供给计算机及其他设备共享的软件信息、资源。云计算简单的说就是由分布在互联网上的大型计算进行数据存储、运算,网上全体用户共享计算机软、硬件等计算资源,对数据资源实施配置、安装及维护等服务资源。
(二)应用原理及形式
通过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分布计算,不采用远程服务器及非本地计算机,实现将企业的资源切换至需要的应用上,依据需求进行计算机的访问和存储。这与从古老的单台发电机模式转向电厂集中供电模式相类似,这意味着计算能力可以作为商品像水电、煤气一般进行流通。不同的是,云计算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
云计算的应用服务形式有三种:SaaS、PaaS、laaS。简单的说,SaaS是提供给用户访问应用的客户端或Web界面;PaaS是提供用户中间部署界面或数据库连接串或应用的部署管理界面;laaS则是提供用户远程的登陆中断界面(虚拟服务器)或Web Service接口(云存储)。
二、ERP发展概述
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ERP的发展理论由传统的四阶段论发展为五阶段论。传统的四阶段发展论认为,ERP最初的原型是20世纪40年展起来的物料需求管理MRP(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它是约瑟夫·奥利佛博士提出并总结出的,较好地解决了库存管理和生产控制中的难题,即按时按量得到所需要的物料,因此被称作基本的MRP。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基本的MRP发展为闭环MRP,相比基本的MRP,闭环MRP理论增加了对能力的约束。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生产管理专家奥列弗·怀特提出了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为了与传统的物料需求管理MRP区分开,所以将其命名为MRP-II。MRP-II除了供应链管理之外,还集成了财务管理,便于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计划。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便是我们所熟知的ERP时代,企业资源规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Garter Group Inc.咨询公司于1990年提出,它与MRP-II相比最大的进步是与Internet的发展相结合,使企业信息管理更加高效。ERP发展五阶段理论则是在传统的这四个阶段之后,又加上了A ERP或者成为iERP阶段。即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传统的基于Internet的ERP系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与Internet的联系将会更加紧密。
三、ERP系统的局限性
虽然基于Internet的ERP系统相比较之前的MRP-II系统在效率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当前IT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内外部日常经营所接触到的数据和信息承爆炸式增长,面对海量数据和大数据,最初基于Internet B/S架构的ERP系统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以下几个局限:
(1)无法很好地支持电子商务。传统的基于Internet B/S架构的ERP软件系统虽然能够更好地集成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企业日常管理,但对电子商务的支持还显得十分不足。
(2)ERP软件系统缺少决策机制。当前的ERP软件系统只能完成企业经营信息化中的管理信息化,并不能完成决策的信息化。这是因为在当前信息爆炸的环境下,传统的ERP系统甚至都不能实现数据的时效性,更不用说在大数据和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分析和决策的信息化。
四、基于云计算的ERP系统
云计算技术自身所具有的超强计算能力和超低成本,以及节能环保的独特商业特性,让目前发展受限的ERP行业看到了希望。当前ERP系统不但花费高,成功率低,数据处理能力也渐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据IDC的统计,2011年已经有四分之一的企业积极向云计算演进,Gartner也预计云计算市场将于2013年增加到81亿美元,基于云计算的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日益凸显。
基于云计算的ERP系统不仅能够很好的支持电子商务,而且能够帮助企业高效处理其所面临的大数据和结构信息,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决策。除此之外,企业无需为了构建自身的ERP系统而花费巨资购买必要的硬件和基础设施,仅需通过向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交纳租金便可以使用计算能力超强的ERP系统服务。这使得ERP不再是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的专属,还让广大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成为了可能。
五、结束语
云计算技术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成本低、耗能低,有效利用云计算技术优势,能够很好的解决ERP系统的局限性,使ERP向更高的水平发展,基于云计算的ERP系统是ERP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宫达伟.云计算技术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J].科技资讯,2012,(18).
[2]李宗鹏.云计算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2).
〔关键词〕云计算;云服务;专利分析;情报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1-0110-06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云计算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在国家科技部《科研条件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明确要求“加强面向社会的科技资源运行服务,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新技术,推动科技资源共享云建设,大幅度促进科技资源的综合集成和高效利用”;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建设面向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集成平台,加强科技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搭建基于SAAS技术的科技服务网络”。以公共科技资源为重要载体和服务支撑,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科技资源云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安全可靠的服务,以此作为政府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政府部门强化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创新创业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政策措施。专利作为技术创新活动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和创新成果指标,在当今世界技术创新活动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专利和技术创新存在紧密的联系。本文针对云南省科技厅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中国专利搜索,并对该技术领域专利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专利数量、技术分布、区域分布、专利类型等不同角度,分析了我国云服务的创新能力,在宏观上把握云服务关键技术的发展概况,对我国的云服务开发及应用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
1技术概况说明
云计算是通过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更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本文所选专利基于云计算技术及云计算服务模式的研究。主要涉及平台架构设计、服务供需动态匹配、服务能力调度、平台安全机制等关键技术问题,具体包括云服务平台基础支撑设施建设、服务平台共用工具集开发部署、服务资源构件库开发部署、服务需求交互界面开发、服务交易管理系统开发和服务过程跟踪管理系统开发等。
2专利分析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1997年至2012年8月的数据。采用的检索策略是:云服务or云端服务or云平台or SAAS or 软件即服务or云制造or制造云or图书云or教育云or政务云or交通云or医疗云。通过对检出的345件专利进行仔细研究,去除与本课题无关的专利后,剩余238件最为相关的核心专利,以下的专利分析将以这些专利作为本次专利战略研究分析的基础。
科技型中小企业云服务平台关键技术专利分析3专利分析方法说明
3.1定量统计分析
对专利文摘数据中的各个著录项目中各个字段,如申请年份,专利申请人等进行统计分析。本专利分析课题主要进行了专利申请年度分析,总体专利申请量的年度变化趋势分析,了解行业技术发展方向;了解专利申请区域分析,专利申请人分析;以及专利的类型和法律状态分析。
3.2技术分析
对专利申请的技术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是技术生命周期的分析(件数/申请人数,件数/发明人数)、IPC技术分布的分析以及主要申请人的IPC构成分析等。
4定量统计分析
4.1年度专利申请量变化趋势分析
【关键词】通信网络 计算机仿真 技术发展
伴随科学技术的日趋成熟,计算机仿真技术也在普通生活中被更为广泛地使用。所谓计算机仿真技术就是对在实体尚不存在,或者在不易对实体进行测试的情况下,先对试验对象进行建模,用数学方程式表达出其主要物理特征,并利用计算机进行编程,考察主要参数的变化以达到更好了解考察对象的目的。
1 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趋势
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联系紧密,其最早出现可追溯到50年代初,美国人Aaron利用大型的电子管计算机,将最小二乘法进行滤波器的线性网络设计,这被认为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开端。但是就现在的观点来看,迄今为止,计算机仿真技术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大约出现在60、70年代,以FORTRAN,BASIC,汇编语言为突出代表,这一阶段的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其主要原因是编程会占用大量的时间,难以迅速建模;第二阶段是通用仿真语言。随着GPSS,SLAM,SYSTEM等技术的出现,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通用仿真语言能够较为迅速准确的进行仿真,这就使得编程的速度和建模的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第三阶段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仿真语言。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在80年代兴起并被迅速推广开来,这一阶段最为突出的特点便是出现了专门用于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的仿真语言(如OPNET,MODELER等)、软件包(如,COMNET等)、专门的仿真语言和软件包大大促进了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节约了大量的编程的时间。
2 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2.1 研究的目标
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目标最为重要的便是在不同准则下实现网络的最优化能够最大程度上对设备进行配置优化,寻求最低的网络费用,最好的网络路径。其不再局限于基础网络的使用,而是在电话网、数据网、LAN的使用上有所突破,使得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2.2 研究的内容
说到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内容就不得不提到计算机仿真技术在军事中的运用,仿真技术对于现代军事影响巨大,其集中表现于,大大降低了成本,比如驾驶模拟器可以降低战机和战车的燃油使用量和整体机身损耗。研究显示,计算机仿真技术打靶与实弹打靶在取得同样效果的情况下,其比实弹打靶次数少40%到50%左右;其次,能够缩短研制武器、装备的周期。最为重要的是,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达到一些实兵演习难以完成的效果。
但是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研究的内容远不局限于此,首先,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包含系统理论的研究,这是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的基础所在,通信网络基础理论提升了计算机仿真技术在运用时的可靠性;其次,仿真参数与基础模型的建立与研究,这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重要组成内容。对仿真工具研究和环境的建立,专业软件包和仿真语言艺术亦属于这一范畴。
3 通信网络专用仿真软件的选择
3.1 通信网络仿真软件的要求
便捷快速的通信网络仿真软件技术的存在离不开对通信网络仿真软件的选择,这就意味着,通信网络仿真软件应该满足多种要求才能适用于通信网络仿真技术的发展。首先,通信网络仿真软件要求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对软件建模性能的要求,建模应该具有很高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通信网络。且模型的运行速度要与网络相匹配甚至略高于通信网络速度。其次,通信网络仿真技术要能符合用户的多种需求,最大程度的减少用户的建模与编程工作量,要优化节点、链路等多种软件的基础配备以达到最好的使用效果。这就需要将嵌入式模板库录入到通信网络仿真软件中去。最后,通信网络仿真软件还需要能够随机分辨信号源以及对信号源进行统计;能够输出多种形式的报告,统计数据和使用清单等;能够有较好的售后服务,如软件的版本升级,较为详尽地用户使用指南,较为贴心的用户投诉与建议服务台。
3.2 仿真软件的分类
仿真软件大体可以分为仿真语言、仿真程序包、仿真软件系统三大类。但是在此情况下又可对其进行细分为通用离散事件仿真语言以及面向通信的仿真语言。通用离散事件仿真语言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不仅运用于基础通信网络亦可用于制造业、军事领域中,这主要是因为通用离散仿真语言能够建立任何通信的模型,这大大减少了使用者编程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但是,它也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就是在使用时需要一定的编程知识,普通人难以迅速掌握。面向通信的仿真语言仍然难以摆脱需要编程的缺点,但是相较于通用离散仿真语言其有了新的突破,如模型面向整个通信系统,这将大大节省编程的时间与工作强度。
3.3 常用的仿真软件
网络仿真器(BONES)、COMNET、都是几款较为常用的仿真软件。就网络仿真器来说,其具有较为全面的功能,能够面向图像形成仿真语言,能够构建通信网络模型。而COMNET则在分组交换网,仿真电路交换网上有着较高成就,它有美国CACI products公司研发,能够让用户修改其自带的现有目标以及提出未来目标,满足一些用户的特殊建模要求。
4 结束语
通信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在80年代引入我国,到现在已经取得十分重大的突破。但是客观来讲,我国的仿真技术与外国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就需要我国的计算机研究者不断研发出新的仿真软件包,对现有仿真软件进行优化和创新,同时善于吸收先进的经验,进而促进我国网络计算机仿真技术的更快发展,能够更好服务于人们的生活,推动科技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阳,张维明,沙基昌,徐磊.一种通用的通信网络仿真系统―GPCNSS[J].系统仿真学报,2001,03:353-356.
[2]1700计算技术与计算机及网络设备[J]. 电子科技文摘,2005,08:98-147.
[3]保利勇.连续时间的优先级完全服务与限定服务轮询系统研究[D].云南大学,2011.
[4]李厚纯.基于电力系统的广域测量网络仿真与应用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杜浩铭(1982-),男,硕士学位。现为国防大学训练部军事训练信息系统公共平台中心技术十级助教。研究方向为训练系统研发。
关键词:网络;GIS;WebGis;网络GIS;大数据;云计算;网格
Internet技术已经改变这个世界人们的生活方式。但随着人们对地理信息需求的增加,基于Internet地理数据,供全球用户查询、检索并提供GIS 服务的网络GIS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1.WebGIS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分布式计算技术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标识。网络GIS相对于传统GIS的优点重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更广泛的访问范围。(2)真正的信息共享。(3)与平台无关。(4)成本低廉不需要专业的GIS软件。(5)支持地理分布存储的多源数据。具备这么多优势的网络GIS将是GIS发展的主要方向,我们将迎来网络GIS的时代。
2.WebGIS现状
由于传统GIS的数据互操作性差,共享能力弱,分析能力有限,数据冗余严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传统GIS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需求,使得GIS的推广受到很多的制约。但是网络GIS的出现使GIS大众化及空间数据的分享成为可能。这也使得网络GIS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迅速发展。
现在用的网络GIS是基于服务器端体系结构。它通过Internet来实现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信息交换,这也意味着信息传递是全球性的,数据资源是分布的。它是分布式系统,客户机和服务器可以分布在不同地点和不同的计算机平台上。但随着网络GIS的发展三层及多层结构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三层客户服务器模型可以分为数据存储服务器,Web服务器和GIS功能中间插件和GIS客户端。扩展的多服务器技术也在WebGIS中得到一定的应用。网络GIS的安全机制也得到相应改善通过链路加密,节点加密和端到端加密技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网上传输数据的安全性。
现在的网络GIS的主要应用系统有基于Autodesk MapGuide的互联网土地信息系统,基于Maplnfo MapXtreme的水利信息系统和基于ESRI ArcView IMS的环境监测信息系统。这些系统可以提供的功能有空间数据,空间查询检索,空间数据的可视化,空间模型分析服务,Web资源的共享等。它是基于internet标准的分布式体系结构,服务范围广且与平台无关,成本低操作简单而且支持地理分布存储的多源数据。
3.当前WebGIS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层面的缺陷
现在WebGS存在的技术性问题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1)网络带宽及硬件设备的限制,海量的空间信息数据的传输速度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服务要求,再加上WebGIS要处理大量的图形图像数据,使得访问WebGIS站点的速度越来越慢。(2)WebGIS有自己的运行平台和支撑环境,还无法完全做到数据共享、相互分工与合作,此外数据规模的扩大,数据的异构性,复杂性都导致了无法实现空间数据的跨平台访问,这也导致了大量空间数据的重复建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2 实施和应用层面的缺陷
网络的安全,网络的CA认证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另外还有硬件的环境,是否有合理的备份方式,是否可以集群,可不可以进行双机容错来保障安全。除了以上这些网络环境和软件技术的多种多样性也是导致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复杂甚至难以实现和加大工作量的主要原因。在WebGIS的应用中一般会同时存在多个网络,如局域网,广域网和无线网以及Internet等,这些异构网络都都给WebGIS的实施和应用带来复杂性问题。
4.WebGIS的发展前景分析
4.1 大数据和云计算下的WebGIS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提出和发展也在悄悄的改变这网络GIS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将为网络GIS 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网络GIS的发展方向将是可扩展的海量动态数据管理,多源数据的空间分析与挖掘,支持丰富的数据类型,支持大数据快速处理。在GIS领域,有必要采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云地理信息系统,以便简化网络GIS应用程序部署和管理、降低网络GIS投资和运行成本,提高网络GIS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的灵活性。
4.2 网格技术下的WebGIS
另外基于网格计算的新一代WebGIS网格可以称之为第三代互联网应用, 它是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网格计算是一种利用互联网或专用网络把地理上分布的各基于网格计算的GIS平台, 能够分布式、协作化和智能化地处理地理信息, 特别适合用于解决涉及大量空间分析的问题, 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空间信息的网格化。
4.3 移动的GIS
手机等移动通信的普及也必将为GIS带来一次革新,如今,国内正掀起一股布局移动端的浪潮,移动成了越来越时髦的前缀,移动GIS也逐渐升温。移动定位,移动办公成为众多企业和个人的迫切需求。移动GIS就是以互联网为支撑,以手机和平板电脑为终端的又一新技术热点。移动GIS摆脱了有线网络的限制和束缚,通过无线网络与服务器连接进行信息的交互。
总的来说未来WebGIS的发展将有下面3个规律:(1)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2)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系统集成将更加突出。(3)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将更加开放和面向社会用户。可以预计将来会有更多的应用构建于GIS之上成为地理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也必将朝多元化发展而且会更加细化,开放的集成模式也将代替传统的系统模式,数据的开放性也将使它更易与其他应用融合,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未来网络GIS必将在大数据和云计算的背景下向具有存储,管理和处理海量空间数据能力和三维信息的可视化、移动服务及应用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网络GIS将具有更强大的功能和更广的应用,这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
5 结语
网络GIS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 用户还不能通过网络终端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较为复杂GIS空间分析,离商业化和实用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不可否认地理信息系统从传统GIS到WebGIS实现了一次跨越,经过几年的发展,WebGIS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构造模型和实现方法。目前WebGIS正处在发生重大技术变革的前夕,随着地理信息用户的需求、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方法论的提高等,势必大大加速WebGIS普及应用的进程,最终真正实现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尚武.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 )的现状及前景。地质通报,2006.4
2.张迪霞,陈红霞.WebGIS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探析。测绘通报,2008.6
3.陈国良, 顾和和.浅论WebGIS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矿山测量,2006.12
关键词:智慧城市 信息系统 关键能力 物联网 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031-02
1 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化时代瞬息万变,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技术方兴未艾,其增长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互联网应用从只能读取内容的Web 1.0时展到人们可以参与共享内容的Web 2.0时代,再到现在已悄然迈进的智能化的Web 3.0时代;管理信息化应用从关注组织内部事务处理到关注组织内部工作流程,又在向组织内外协同处理的诉求发展。人们的信息化生活、生产活动逐渐从封闭、单一走向开放、智能,正迈向协同处理、信息智能的时代。城市作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载体,将无可避免地与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相结合,从而衍生出具备智能的城市级信息系统。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作为信息产业新技术融合的产物,将控制和协同城市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使之更加便捷、高效、安全、和谐。
可以将城市比作一个有机的生物体,而将其信息系统比作生物体的神经系统。高等生物的神经末梢感受体内、体外环境的信息,通过周围神经传递到中枢神经进行整合加工,再经周围神经控制、协调生物体内部各系统的功能以及生物体和外部环境的平衡。物联网感知和控制终端是智慧城市的神经末梢,宽带通信基础网络构成周围神经系统,而云计算数据中心作为城市智慧的大脑,三者共同构成智慧城市信息系统,以协调城市这个庞大的生物体各系统的运转,以及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平衡。城市将愈发依赖于这种高度互联、高度协同的智慧信息系统。
2 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关键能力
智慧城市是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人文、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信息化向更高阶段发展的表现,具有以更强的集中智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具有更强的创新发展能力。我们认为,智慧城市是物联网行业应用的综合性集成,并通过感知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海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形成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应用模式。其建设和发展目标是围绕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全面感知的、有效控制的高效管理和优良服务。
智慧城市应具备以下三个信息化关键能力:
(1)信息的全面感知能力
城市中布有大量的感知终端,通过传感器网络,在运行、服务中捕获到人们生活、生产以及城市环境的多种信息元数据。
(2)海量的数据处理能力
具备海量的跨部门、跨行业异构数据的存储能力,能够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高效分析、计算和处理的能力,并且能够构建基于数据分析和知识管理的智能应用能力。
(3)智能的管理服务能力
在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的行业智能应用的基础上,建立面向服务的智慧城市综合应用的统一公共管理平台,为居民生活和各行业生产提供普适的、智能的应用与服务。
3 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城市管理、控制与服务的体系,它统一集中各行业数据与信息资源,为跨部门、跨行业建立协同处理和智能控制平台(见图1)。
对智慧城市关键能力的分析可以看到,物联网和云计算能够为构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提供技术支撑,它们在宽带通信基础网络的支撑下构成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信息感知端和信息处理端。一方面,物联网渗透入各行业,提供全面的城市感知和控制网络。另一方面,云计算数据中心提供面向各个物联网行业应用的集成,面向用户和终端提供整体的智慧城市应用服务平台。两者之间由普遍覆盖的宽带通信网络在平台与终端之间提供网络环境支撑。云计算构架在宽带通信网之上,物联网将主要依赖宽带通信网来实现有效延伸,通过云计算模式可以支撑具有业务一致性的物联网集约运营。
3.1 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衍生,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物联网的网络架构可以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对物理世界感知、识别并控制。网络层实现信息的传递。应用层在对信息计算和处理的基础上实现在各行业的应用。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与RFID融合技术、识别与环境感知技术、物联网节点及网关技术、物联网通信与频管技术、物联网接入与组网技术、物联网软件与算法、物联网交互与控制、物联网计算与服务等。
物联网的应用渗透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可以为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感知和控制提供全面支持。这些应用概括起来有:(1)工业,如生产过程控制、供应链管理、能耗控制等。(2)农业,如农作物精细灌溉、生长环境监测、农产品流通追溯等。(3)商业,如自动贩卖机、POS终端等。(4)金融服务,如“金卡工程”、二代身份证等。(5)交通,如交通流量监控、交通信号控制、电子收费、定位导航、车辆状况诊断等。(6)电力,如智能变电站、智能用电、配电自动化等。(7)医疗卫生,如远程诊断、医疗废物监控等。(8)教育,如图书信息推送、远程教育等。(9)家居,如门禁、安防、电气设备远程控制等。(10)环境,如有害物质监测、气候环境监测等。
3.2 云计算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社会经济和信息化大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提出了对海量信息的处理与低成本、普适化、智能化应用的需求。云计算因这些需求快速发展,获得了显著的商业成功。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和商业模式,即通过虚拟化、分布式存储和并行计算以及宽带网络等技术,按照“即插即用”的方式,自助管理计算、存储等资源能力,形成高效、弹性的公共信息处理资源,使用者通过公众通信网络,以按需分配的服务形式,获得动态可扩展信息处理能力和应用服务。如果从计算效用的角度来看,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形成可管理的弹性的资源池,充分提升机群的CPU和存储的利用率,又通过分布式存储技术和并行计算技术,充分利用机群并行处理的强大计算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并通过中间件层对上层应用透明。构建智慧城市一体化智能控制服务平台,需要处理对城市各方面的生活、生产活动以及环境的感知数据,运用统计学、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和自动规划等多种方法,从原始数据中挖掘相关信息,提炼出信息中蕴涵的知识,发现规律,提供智能的城市管理、控制和服务。对海量信息的快速处理和智能挖掘需要巨大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云计算的海量数据分布式存储和并行处理能力为实现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4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
智慧城市的总体框架,包括物联网感知和控制层、云计算数据中心、数字化平台、管理中心和应用五个层次。
(1)普遍部署的物联网感知终端对城市系统和环境进行感知与采集,通过宽带通信网络对感知信息进行传送;(2)在云计算数据中心对信息进行汇聚、提取和处理;(3)在数字化平台实现行业集成的应用接口整合;(4)通过业务管理平台实现用户、业务、数据、安全、认证、授权和计费等管理功能;(5)最后实现各行业的应用服务。另外,标准、法规的完善和全局的统筹规范有利于保障整个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控制,保证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使系统真正具有智能运营、交付和服务能力。
5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的网络拓扑
智慧城市信息系统是智能的开放的系统,其网络拓扑以城市数据中心为核心,以物联网终端为触角,由内而外分为六层。
(1)城市数据中心包括网络数据中心、业务数据中心和用户数据中心,共同构成城市数据系统。各种终端、传感器和网络捕获的多种信息元数据汇集到城市数据中心,利用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存储和并行计算技术支撑专家系统、机器学习和自动规划,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网络、业务、终端提供协同和智能的一致性控制、服务和管理支撑,从而构建城市级的人工智能系统,使管理、控制和服务具有智能的特性。(2)云存储、云计算和云网络设备构成的云资源系统为城市信息系统提供云计算的能力,使其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与共享服务能力。其中,云交换机和云路由器是一种新型可编程、可虚拟化、自适应和智能调度与资源共享构成的精简架构,即智能交换机和智能路由器,可以支持各种协议,实现接入普适化和控制智能化。(3)能力引擎系统提供资源和支撑能力的开放使用。其中,数据分析能力基于特定的计算规则,对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以期从海量信息中得到规律性的认识。(4)智能接入网关将传感器终端接入云中,屏蔽不同传感器终端的差异,进行不同终端接入的智能适配,实现统一接入。由于各种终端拥有的资源不同且动态变化,需要智能接入网关层进行自动发现识别和智能适配。(5)终端指感知和控制,以及应用服务获取的末端设备,广义的包括PC、手机、传感器、云终端以及各类具有计算与通信能力的设备(如:相机、电视机、播放器、冰箱、空调、洗衣机等)。
6 智慧城市发展建议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现代信息通信技术支撑,需坚持开放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突破海量数据处理、智能终端系统、智慧化产业支撑平台等关键技术。
另一方面,也需要依靠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以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从而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和配套措施,建设宽带、普遍部署的通信基础网络。同时,需要推动跨行业联合制定统一的标准体系研究,实现通信、数据、信息、应用、服务的协同。此外,还需要通过立法和监管,实现数据共享,提高信息管理水平,建立数据的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有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共同保障,才具备打造一流的智慧城市服务环境,汇聚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实现规模经济和现代服务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邹佳佳,马永俊.智慧城市内涵与智慧城市建设[J].无线互联科技,2012(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