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档案管理的优势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8 16:19: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档案管理的优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档案管理的优势

第1篇

[关键词] 流动 人事档案 管理 探讨

什么是流动人员档案?流动人员档案是指脱离国家干部队伍,自行流动到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工作的人员档案,这是改革开放和干部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情况。所以在当今社会,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它作为一种载体,记载的对象是工作单位不固定、流动性很强的特殊群体。因此,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需要。

当今的档案流动不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推动了人才合理流动,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日趋社会化、多样化。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以及在档案管理基础上产生的人事制都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一体化的干部身份管理模式。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发端是人才流动的发端,若没有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就不能很好地解决人才流动的“身份”瓶颈问题。人事档案它改革了计划经济下的干部身份管理方式,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形成了新的人才流动态势,所以它目前是人才中心的基石,它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始终是各地人才中心的最主要业务,无论从服务结构还是收入结构上看都是首屈一指的。最重要的是,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发展是人才市场发展的平台,从目前正在实践的以档案管理为依托的“一条龙式”人事服务,到方兴未艾的人才派遣等新业务,都是站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这个根基上对人事工作的突破与发展。我们可以大胆预想,下步人才市场业务的发展将会更多地衍生在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之上。

纵观整个趋势,人事档案接收是呈跳跃式增加,人事档案的利用日益丰富和不可替代,为人才双向、多向的流动解决了后顾之忧,使流动人员档案有人管,关系有处挂,户籍有处报,职称有处评,人才流动千变万化离不开档案其稳固的不变基石,使各种人才有底可寻,有据可用。据相关调查表统计,目前社会接收流动人员档案出现了四大热点:一是围绕落实当地政府政策推进形成的热点,如近几年的事业单位改制企业,主要集中在2002年至2003年事改企档案;二是2000年至今的大中专毕业生档案大量增加形成的热点,如因为本地人员在外地工作,外地户口迁不进的户口全部回原籍的人事档案、在本地工作的人事档案、外地人员在本市工作等,以上这些大中专毕业生的人事档案集中存放在人才服务中心占总数70%;三是为落实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卫生、学校等干部、科技人员下海创业,辞职的较多,接收的人事档案也明显上升,辞职创业的人事档案占总数10%;四是鼓励大学生进行多渠道选派优秀大学生到村任职,村官的人事档案占总数5%。所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同时还拓展了人事管理与服务的空间。从档案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将传统的人事工作服务对象从机关、事业单位、不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拓展到了外省及本市的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所有人才,进行双向流动,选择了适应改革需要自愿接受服务的其他单位,可以看出,人事档案流动强、调动频繁,服务空间大大提高。

然而,从现阶段的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看,人事档案不存在弱化的问题,而更应该将关注力放在讨论如何强化它的手段。因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是,我们在上述内容也提到流动人员档案管理不同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它作为一种载体,记载的对象是工作单位不固定、流动性很强的特殊群体,自2000年以来,各行各业、机关事业单位等查档率逐年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已有单纯的人事关系托管发展为一系列社会化的人事服务,查档内容涵盖了流动人员的转正定级、档案工资核算、工龄计算、高校毕业生就业接收手续等多项业务,服务对象逐步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所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是市场经济改革进程中的新产物,也必定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面临着许多新问题。目前看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必须实现手段更新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为需求者提供动态真实的原始资料,更为需求者提供科学信用的评价分析,实现人事档案利用上的飞跃。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工作必须要改革才能焕发它在市场经济中应有的勃勃生机,必须要拓宽视野,开辟新领域才能提升它存在的价值,因此,我们应当不断寻求服务方式的创新并需要有关上级部门的明确支持和统一指导。一是以法定方式明确人才中心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专营性职责;二是按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重新定义档案材料类别;三是根据国际通用的原则加强职业分类和岗位分类形成规范的职业管理制度。

总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进程而产生的有中国特色的课题,由于人事档案管理实质是人事管理关系的实现,所以它牵涉到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随着时展,我们回顾近十年社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我深深感觉到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它推动了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促进了人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是现代社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我们不但要重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而且还要想办法把这项工作做好。

参考文献:

[1]李明.妥善处理流动人员档案的滞留[J].档案管理,2011,4.

[2]陈榕.浅述完善企业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

第2篇

一、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一些单位的档案管理存在着人员素质不高、重保管轻利用等现象,有的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甚至还存有应付检查等观念,严重制约了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人员普遍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只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必要的信息整理,而没能使档案管理发挥其真正的价值。这种陈旧的管理理念必然会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行为不够积极,不能主动的改变和创新管理方式,从而影响了档案管理的整体水平。在信息时代,各种理论和技术不断的向前发展,其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如果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有效的汲取新的理论知识,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完善自身技术水平,那么将很快落后于档案管理的时代要求。这也是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创新的最主要原因。此外,随着各类管理和存储技术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只有具备了相关的职业技能的人才,才能够满足相关的设备和系统控制需求。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来看,还有待提高,尤其是一些资深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由于从业较早,其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技术能力,都相对陈旧。

二、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

所谓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通过一定的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对现有的档案管理进行全方位的升级和改造,使其从管理模式和方法上更多的采用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并且能够在高效管理的同时,做到对档案信息的合理利用,使其能够在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价值,服务于单位管理和社会管理。笔者在认真分析了信息化档案管理和传统的档案管理后,总结信息化的优势有以下几点:首先,其可以克服传统的档案管理低效率的手工作业形式,将工作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能够实现档案资料的更加高效和精准的管理。因为在信息化档案管理的过程中,采用的是硬盘、光盘等体积小、容量大的存储设备,运用的是先进的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灵活存取;其次,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可以克服传统档案管理的定期分类数据搜集和整理工作,因为在信息化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可以在信息和资料录人的同时,完成对其属性和类目的管理,不仅便于查找利用,还可以避免文件漏归,保证归档率和完整率,也更加方便、快速、及时提高档案管理的维护性;再次,在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下,档案的检索、查询都要靠手工来完成,手续繁琐,程序复杂,给档案管理和利用带来很多不便。而档案实现信息化管理后可在电子文件归挡的同时进行主题词标引,还可以编制多角度、全方位的检索工具,检索、查询信息更加方便迅捷。

三、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主要措施

1、提高对档案管理信息化重大意义的认识

人事档案工作向来以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著称,档案和管理人员都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不断地更新观念,勇于进取,努力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关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问题,把档案管理工作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使档案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信息化不断深入的新时代,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科技化意识,不断强化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意识,这在加快档案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转变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2、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电子环境下工作意识的培养是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所在。这就需要培养出一支专业化的管理干部队伍。随着信息时代不断发展,对每位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工作者除了要强化事业心之外,还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文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掌握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外档案史等档案专业知识,涉猎一定的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和与档案管理有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及管理科学,熟悉上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各种业务规定。努力使自己成为既精通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又熟悉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强化档案管理的安全意识

第3篇

[关键词] 档案管理; 信息化; 优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6. 056

[中图分类号] G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6- 0092- 02

纵观浩荡的全球信息化浪潮,信息化正在超越传统的经济形态,推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我国面向新世纪的战略举措,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这些,为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档案管理信息化逐渐被更多的企业加入到了自身发展改革中来。

1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明显特点

① 信息的非人工识读性;② 系统依赖性;③ 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④ 信息的可变性;⑤ 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⑥ 多种信息媒体的集成性;⑦ 信息的可操作性。

2 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相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优势

2.1 档案的保存手段和方法更先进

传统档案的保存手段一般有:纸质、图片、照片、录音、录像等,因档案保存的方法不同、时间长短不同,可能造成文档纸张受潮、水浸、虫蚀、火灾等各类损坏情况。每年企业需要投入相当的保管经费,且因无备份而又为每年不得不有的文档损失担忧。档案需反复查阅,也可能存在原件受损或遗失等,这些都给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困扰。企业档案信息化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工具,把有关资料制作成电子文档保存,在保存空间、质量、清晰度、准确性等问题上都得到了提升。

2.2 档案管理省时省力,提高人力资本的利用率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多由人工完成,需要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大量的手工资料的收集、整编、汇总、存放等,工作量大且效率低,浪费时间,由此造成了人力成本的浪费。档案信息化后,网络化、自动化、实时化的优点立刻凸显:只需一次录入数据,档案管理内部进行数据共享,实现多次利用并实现信息共享,信息可以进行自动打印和复制等操作,便于档案的调阅。

2.3 档案检索的快速性、准确性、自提升

传统档案管理工作检索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从目录中找出所需的记录信息,然后据此在库房中查找,既费时又费力。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情况下,只需通过网络就可即时查询,更为快捷。管理人员可以从模糊查询、组合查询、分类查询中选取最佳的查询方式,在档案库中检索出需要的档案信息。在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企业内部的其他部门员工,如有工作需要,可根据档案管理权限从网上自行查询档案信息,实现信息检索的自助方式,同时极大地减轻了工作人员的负担。

2.4 信息量可以大大增加,载体形式丰富化

随着扫描技术、微缩、光盘技术等的发展,信息储存的数量和密度可以比传统方式的信息存储量高出许多倍。传统的纸件档案一般只能记录文字、图形、图表等形式的信息,但电子文档可以同时记录文字、图形、图表、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多媒体信息。

一张3.5英寸的软盘,有1.44M字节,理论上可以存储70万汉字。一张光盘容量达到600~4 000MB的,可存储35万张打印纸上的文字或10万页图形信息。一个保存30万券档案的中等规模的省级档案馆,其纸质档案的排列长度可达4~5千米,但是转化录入计算机,用CD-R刻录仅仅400片即可,用DVD的密度刻录保存仅需60片,甚至一个皮包即可装下全部资料。

随着硬盘的出现,存储量相较之前成了几何级数的增长。移动硬盘的容量同样是以MB(兆)和GB(千兆)为单位的,目前移动硬盘大多提供20GB、30GB、80GB、160GB、320GB、500GB、1TB的容量、最高可达5TB的容量,可以说是U盘、磁盘等闪存产品的升级版。随着技术的发展,更大容量的移动硬盘还将不断推出。

2.5 可实现更广义的档案信息共享、远程传输,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也可以与其他办公系统实现无缝连接

随着办公自动化在各企业的推进,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与其他办公系统进行无缝连接,针对企业所需进行各类信息资源整合和无缝利用,更高效地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服务支持,也减少普通员工的事务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6 提升档案管理部门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档案管理员可以从原来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不再只是从事打字、录入、保管这类的简单性劳动,而是提升到档案收集、编研、分析调整、信息整合、与企业发展同步或超前的信息研究等更深一步的档案管理阶段。档案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技能不断提出新的挑战,使其自身技能在发展中不断提升,工作内容从简单到复杂,从枯燥到有新意,从可替代到有技术性含量,档案管理人员不仅对自身发展满意度提升,也使得工作效率不断高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人才素质。

3 结 语

档案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是整个系统的建设工程,组成系统的纵向和横向的各个环节通过基础性和技术性的建设,并通过网络连接,从而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系统的整体运行能力。制定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关标准,推广档案管理应用软件,加强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的管理,做好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积累、保管、利用,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齐全、完整、有效,建立、规范、连通各局域网络,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从而实现企业档案管理数字化、资源共享化、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企业应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档案部门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文件档案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好地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为建立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服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竹青. 推进企业信息化 提升企业竞争力[J]. 经济师,2002(6).

[2] 冯惠玲. 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 肖珑. 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第4篇

受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是一种以“管理”为中心的陈旧模式,在这一模式下,人事档案管理是一个完全封闭的领域,在这一领域内,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又是一个强调内外有别、档随人走、档案管理资格限定以及档案利用阻碍重重的制度。目前,这一模式已经在很多方面暴露出缺陷和不足,包括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足、档案管理和利用的无序化以及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落后等。在这样一种现状面前,人事档案管理的需求和必要性都呼之欲出,探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路径成为学者和相关领域从业者讨论的热点。本文将着重从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改革的必要性和具体路径出发展开下面的论述。

二、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本文认为之所以强调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和以下几个方面密不可分的: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认识不断加深以及重视度不断提升的现象是与世界经济发展到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阶段这一社会经济背景是分不开的。知识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的经济形态。在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下,知识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知识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则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于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便成为最受关注的一种资源类型。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人事档案这一承载基本人力资源数据和信息的材料便成为管理者们关注的重点所在。

(二)实现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方面

企业管理不仅仅是生产和经营这些看得见的价值创造部门。企业的员工也是企业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石。特别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人才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如何更好地管理企业的员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知识财富也是企业管理者需要倍加关注的问题。而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自由化,员工的流动性较之以前都有很大的提高。一方面,这反映了市场经济环境下人员的优化配置,能够更好地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在人员管理上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人员流动的频繁也不利于档案的保存和管理,“弃档”现象时有发生。这些都不利于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因而改革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对于实现企业全面管理也是有利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有针对性聘任、培养满足自己发展目标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总体质量。

(三)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人才是财富创造的源泉。那么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保持竞争力的一个有力手段便是人才的管理。结合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寻找所需要的人才,并深入了解员工的背景信息,为企业员工和人才的管理建立其一个制度化的体系都是企业人才管理的重要方面。因而,做好企业人事管理工作,对于企业有效利用人才资源,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增强和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几个原则

在分析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优化改革的具体路径之前,应当首先明确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本文认为,改革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体制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服务为导向的原则

档案资料是记载个人基本信息、整体素质和能力以及社会履历的重要资料。既是个人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重要手段,也是用人单位认识和了解求职者,更好地管理人才的重要手段。在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过程中,从整个档案的归入、管理、移出以及保管都要体现为用人单位和个人服务的原则。保证为用人单位提供真实、完整、有效的档案信息,也为个人提供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素材,同时注意保护个人基本信息和隐私不被泄露和不当使用。

(二)保证档案内容完整、准确的原则

考虑到人事档案在企业全面管理的重要性,档案内容的完整准确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否则档案资料的利用价值便值得怀疑。完整性要求是指档案资料必须能够反映个人的全部基本信息,并且全面反映一个人履历变化的过程,不能出现前后矛盾的现象。准确性要求是指档案资料内容准确无误、不存在模糊不清、无法确认的信息。只有满足这些基本要求之后,人事档案资料的使用价值才能得到保证。

(三)实行统一和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原则

因为人员流动的频繁,档案资料会在多个单位之间流转,为了更加便利有效的管理,便需要有一个统一和标准化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从档案的归入、整理、编排以及保存、借阅、流转和保密等各个环节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

四、改革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路径

在改革总体原则的指导下,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出发,具体实现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优化目标,包括:

首先,须从总体观念和法律制度上明确用人单位是员工人事档案的建立者和管理者,摆脱已有的认为政府人事管理部门才是个人人事档案保存和管理的唯一主体的错误观念。毫无疑问,相比较各个用人单位主要是企业,政府人事部门对于企业人事档案的利用和利害关系程度存在不足。将档案的建立和保管的权限交给企业自身,既有利于企业自身对人员的管理,也有利于促进企业改进管理方法和制度实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其次,建立合理且可操作性强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按照更好地服务相关主体、确保档案内容完整、准确以及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统一标准化的原则,在人事档案的归入、整理、编排以及保存、借阅、流转和保密等各个环节都明确具体的操作规范和目标要求,并且明确岗位职责,以此保证整个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有序化和科学性。再次,重视档案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整个档案管理工作队伍的业务能力和工作素质。不仅要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业文化知识教育,提高相关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法律意识,也要注重提高其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增强其对现代技术手段和管理理念等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借助信息化技术,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信息化。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已经深入整个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实践也证明,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实现管理目标。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过程不能仅仅是进行简单的电脑录入和输出,应当结合企业的不同管理目标,对人事档案进行全面的处理和利用。

五、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档案;建筑工程;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设事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业内资料即工程档案。建筑工程档案是建筑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原始的、图物相符的有保存价值的真实记录和实际反映。它记载着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敷设等建设活动,是建设项目管理如投资计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及改建扩建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件。在对建设工程质量、总体造价和建设工期进行管理的同时,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工程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有序地管理好建筑工程档案既是工程本身的需要,也是档案部门的要求。

一、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的内容

1.综合性文件资料。主要包括上级批准文件;计划任务书;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文件资料;征地、拆迁安置等文件资料;项目的方案及初步设计文件资料;规划、消防、环保、卫生等政府部门的审批文件资料;工程施工、监理中标文件及有关合同、协议书;工程竣工验收及质量鉴定文件资料;工程竣工结算及其审计报告等文件资料;工程有关的照片、录像、录音、光盘等。

2.土建工程及水、电、设备安装工程施工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开/竣工报告;图纸会审、设计变更、技术交底记录及材料代用单等文件材料;项目的施工组织设计;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监理月报及工程例会纪要等;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证明文件或试验资料;混凝土、砂浆等配合比及试验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沉降拉移、变形等观测记录;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文件材料;工程质量事故记录及处理的文件材料;施工技术总结等。

3.竣工图等。主要包括总平面布置竣工图;室外各种管线竣工图;建筑工程竣工图;装饰工程竣工图;结构工程竣工图;给水、排水工程竣工图;强电弱电工程竣工图;通风、空调工程竣工图以及其他特殊专业工程竣工图。

二、建筑工程档案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1.档案材料不完整。档案材料不完整是建筑工程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项目归档率较好的单位能达到80%左右,较差的单位情况就不同了。很多工程项目竣工后没有档案材料,或只有工程主体档案,没有配套工程档案,锅炉房、地下管线、园林绿化等档案材料寥寥无几。

2.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从档案管理机构上看,有的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档案室,工程档案管理较好。有的单位则不然,工程档案由其他业务部门代管或由文书档案员兼管,形成的档案材料五花八门。

3.缺乏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差,既缺乏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又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三、建筑工程档案有效管理的措施

1.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基础。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各阶段档案资料的有序管理,保证归档资料及图纸的准确、齐全、规范,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初期(从工程立项开始)就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措施。同时要明确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招投标机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及档案人员在工程档案形成过程中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保证工程自立项开始与档案跟踪管理同步。完整的先期文件很重要,在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方面有重要的依据、凭证作用。

2.严格把好竣工验收档案资料质量关,使工程竣工验收档案充分发挥其凭证作用。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档案管理人员要会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按照建筑工程档案归档范围的要求,对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全部文件进行全面的检查、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补缺补漏,务必使得竣工材料做到真实、完备、及时,归档范围符合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的有关条文,把好竣工验收关,把竣工档案的验收、移交作为整个工程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做到工程竣工验收与档案验收同步。移交合格工程档案的,由建设单位发给《建设工程档案合格证》。不按规定移交档案或移交的档案不符合要求的,不发给《建设工程档案合格证》,建设单位不结清尾款,以确保下程建设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3.加强对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力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从而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也更加重要。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索质包括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认清档案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变被动为主动,认真领会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及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严把工程档案质量关。

4.加强施工管理,强化档案材料编制工作。按照标准编制工程档案材料,是施工单位最基本的业务条件。一个施工队不会编制工程内业材料,就不具备承包工程的资格。工程档案材料的质量,关键在于编制形成过程。施工单位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档案材料的训练,不断提高编制工程档案材料的业务水平。开发公司要加强对施工的监督和管理,检查工程档案材料编制情况,按照标准形成档案材料,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5.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开发建筑工程档案信息资源,做好档案信息统计工作。大力推行对缩微档案、磁介质档案、电子文件档案在工程档案中运用。当前,美国、德国、荷兰对缩微、多媒体电子文件档案管理已趋于成熟,近几年在工程档案管理中采用CAD光盘技术。我们可以借鉴先进管理方法,采用先进技术,避免走弯路。由于目前光盘的刻录技术已相当普遍,国家又制定《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使得工程建设档案管理中利用光盘塔或光盘库载体进行档案管理成为可能,也就成为项目档案管理的一个发展方向。

各部门还应有效利用计算机资源,建立本部门的档案检索系统。提高各部门(公司)的档案管理水平,提高各部门档案管理工作的协调工作能力,方便各部门(单位)对档案利用,藉以提高工作效率。按照档案的性质和类型,收集整理的部门的档案资料,内部文件、记录按照文件和记录的形成部门和类别进行分类与编号;对外来文件记录与公司的模板文件记录按照文件和记录的来源、性质不同分类,编号采用其自然形成(特定)的编号。(如工程资料管理系统规定了基建文件、监理文件、设计文件的分类方法和编号原则,公司不应再另行规定。公司经营管理手册规定的公司模板文件的编号也不得变更)。

6.及时做好传递和变更记录。在管理过程中,频繁传递和变更,容易使档案的完整性、有效性发生变化,各部门只有及时的对档案的增减变动及传递情况做出相关记录(如传递情况记录、变更情况记录、修改情况记录、作废情况记录等),才可能有效地了解档案的来龙去脉,防止其丢失、损毁、失效。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有效性,确保各部门获取及时,有效档案资料或信息。

第6篇

一、优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后果

(一)档案管理受关注度较低。事业单位经费来源较复杂,有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也有?挝蛔允兆灾АN蘼凼悄囊恢志?费来源,与行政机关相比,事业单位行政经费都是相对紧张的,因此给予档案经费支持较弱。与此同时,档案工作在事业单位中普遍受关注度相对较低,在管理运用上也更简单。以人事档案为例,由于工作人员受专业技术限制,流动性较小,一般在新进人员建档后,除了升职等较少的场合需要一些档案变动之外,基本上都处于档案保存的静止状态。因此,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专业职能的落实上的事业单位在对待档案管理时表现出可有可无的态度较为普遍。由于档案管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是该项管理工作被轻视的后果还会造成档案信息的不完整,例如,有的事业单位不按照正常周期完成档案更新任务,甚至只要上级不检查就不开展档案完善工作,造成了相关资料不但杂乱而且缺少重要的信息,一旦面对档案查询或调用等工作要求时,手忙脚乱或不能给予充分满足的情况就常常发生。二是会削弱档案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但会降低档案工作的日常效率,而且会在面对事业单位的机制变革时,因为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对事业单位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二)档案管理专业力量较弱。目前,除了如人才中心等少数设置专门档案室的事业单位外,多数的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由兼职档案员完成。这种现象较为普遍。档案员身兼数职,在档案工作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严重不足,档案收集的完整程度和齐全程度得不到保障,档案丢失,应归未归的现象时有发生。此外,多数档案员仅接受了简易的任职培训,业务能力弱,以致多数事业单位档案规范化水平低。特别是与行政机关单位不同,事业单位除文书档案、人事档案、会计档案外,还有科技档案和专业档案。科技档案和专业档案是反映专门领域活动的档案,对档案员的业务能力要求更高。档案员专业技术水平较弱,流动性强,已成为了事业单位提升档案管理水平的直接制约因素。

(三)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不完善。档案工作在需要升级发展的今天,尤其需要在更加先进的基础设施支持下才能达到更高的高度。例如,要使得档案管理脱离“信息孤岛”的困境,实现信息的广泛共享和交流来加大档案信息的价值体现,就需要在硬件设施设备上升级,增加计算机硬软件等提供必要的处理能力和信息流通渠道。而当前的状况显示,事业单位在这一领域的工作中对设施、设备的配备都不是很好。其中,在设施上,事业单位将旧有的办公室直接用作档案管理室的情况很常见,基本的防火安全工作要求都难以保证;在设备上,最多会配备一两部电脑作为基本的录入保存工具,而防止一些纸质材料变异的除潮除湿装备等非常少见。另外,在面对信息化时展环境时,事业单位在档案工作上也逐渐开始进行了一定的信息化改造,但主要是进行了计算机数据储存和联网信息传递,很少采用专业档案管理软件来替代原有的人工管理,因此,难以提升管理效率,在档案服务上落后于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二、优化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措施

(一)营造重视档案管理的氛围。事业单位要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是基本前提。为了将档案工作放在应有的位置上,需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率先深化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重要价值,利用行政组织的力量直接推动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就会顺理成章,容易实现成效。同时,要在工作安排和工作计划中,明确档案管理的内容,并对该项工作制定可行的考核和业务指标,将该项工作纳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在上述基础上,逐步形成专门适用于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制度,并且制定相应的落实保障措施,从而利用制度化建设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发展中占据合适的位置,使得档案管理走上持续升级进步的优化道路。

第7篇

1 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档案管理不仅为用户了解和使用其档案信息提供了便利,也加强了对档案的保存,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详细分析其具体作用,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使档案信息中的传递量和服务对象大大增加。实施信息化管理以后,利用数字信息进行档案管理,因为数字信息使用的空间小,传递过程中不会受空间的限制,再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科技手段的支持,用于存储和管理数字信息的服务器的数量会明显增加,服务对象的范围也更加广泛。

其次,信息化管理的使用充分延续了使用时间,能让档案信息全天候为用户服务,并且通过网络对档案信息进行检索更加方便快捷,为每个用户提供其个性化档案信息的了解和查询。

最后,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档案信息的输送和传递优势更明显,查阅者不仅可以自己利用互联网直接进行查阅,还可以把电子档案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不用反复往返档案室进行查阅,这就让用户和从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节约了大量时间,还能方便异地查询,使档案信息的利用效率得以有效提高。

2 利用信息化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2.1 实施信息化进行管理的过程存在安全威胁

档案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进行管理以后,实现了信息的网络查询和网络传递,这就为信息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尤其是一些机密的档案信息,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网络上进行伪造、窃取或篡改,这种情况的存在,为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同时,由于计算机网络病毒的影响,致使一些档案信息在网络上被病毒侵袭,致使档案信息中的资料容易被外泄。另外,保存档案信息的计算机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再加上软件平台的一些因素,如果采取的处理方法不妥,都容易导致电子信息档案受到损失。

2.2 档案信息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都是纸质档案,这些纸质档案上边都有领导的签字和单位的盖章,很容易鉴别档案的合法性和真实性,自从实施信息化进行管理以后,这些电子数字档案很容易被复制和修改,这些都会对档案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带来不利影响,使档案信息的安全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2.3 人为的操作失误造成安全隐患

在电子信息进行生成和管理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自身素质较低,安全意识缺乏以及工作时的粗心大意,都会引起操作失误,直接导致电子档案信息遗漏和丢失;另外,由于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对操作口令的选择缺乏谨慎认真,或者与别人“共享”自己档案信息的账号和密码,这些行为都会直接影响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使档案信息存在被盗窃或者被泄露的隐患。

3 采用有效措施解决对档案实施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电子档案的产生对档案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但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也不容忽视。为了避免这些安全隐患,使电子档案呈现出更多积极的影响,我们必须要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改进。

3.1 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及安全意识

在对电子档案的安全问题进行解决时,首先应注意的就是人为的因素,这也是最容易防范的一个方面。因此我们有关部门一定要注意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加强他们对档案有关保密法规的学习,让他们能时刻具有安全忧患意识,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另外,要加强对这些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方面的制度,对档案管理人员有一个制约。同时,还要在这些管理部门经常开展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的科技知识的培训,引入更多的高科技人才参与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让他们能在电子档案的管理中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Q问题,机智的应对档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安全威胁,从而保证档案信息的管理系统正常运转。

3.2 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

为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的保障体系,是提高档案服务素质,保障档案信息安全存在的一个重要手段。首先,我们应该让管理信息的有关程序更优化,聘请专业水平高的科技人员编订专用的管理程序,以确保管理程序的安全性;其次,在这些管理系统中安装正版的杀毒软件定期查杀病毒,避免系统遭受病毒感染;第三,不能忽视对纸质档案的管理,纸质档案是最基本、最可靠、最原始的档案信息的记录,这是电子档案所不能替代的,两者必须要互相依存。

3.3 采取专业的技术措施保障各环节的安全

专业的技术防范手段是保障电子档案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在对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可采取的科技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对档案信息采取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加密,使电子档案信息变成密文,这样档案信息只有输入密钥以后才可打开,显示信息的内容,这样的信息相对来说不容易被非法窃取和阅读。

其次,在电子档案管理中实施签署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包括证书式的签名和手写式的签名,采取这种技术以后,不仅能证明文件确实出自作者之手,而且文件内容也不容易被被人改动。

第三,利用权限控制的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可对访问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只有通过验证以后方可访问档案信息,随时禁止无关人员入读。

第8篇

一、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人才素质的提升,这既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也是实践中的难点。

1.学习能力的提高

信息时代,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技术水平,运用网络、现代通讯等高科技手段,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绝不是仅仅懂得纸质档案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当前已经进入终身学习的时代,不会学习将会成为新时代的“文盲”。同样,档案管理工作内容、技术也在日新月异,不主动学习、不善于学习,将最终会被淘汰。

2.操作管理能力的提高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最基础的是要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具体包括立卷、整理、编目、鉴定,著录、标引、保护等。此外,还需要具有统筹安排、仔细耐心的基本品质。除了具备基本操作技能外,还需要打造自己的管理能力。档案管理工作涉及到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开发利用等一系列程序,如何能够协调处理好这些程序的衔接,必然要求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3.安全意识的提高

作为一名合格的档案管理人员,要把安全责任意识贯穿于档案工作的始终。通过对《档案法》、《保密法》相关知识的学习,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档案保密工作,强化保密法制观念,牢固树立“保密工作无小事”的责任意识,提高保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自觉履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有些档案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些档案关系到企业竞争与发展,有些档案影响到个人隐私与生活,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树立较强的安全防范意识,防止档案泄密事件发生。

4.服务意识的提高

信息时代,传统的服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档案事业发展需要。档案部门迫切需要运用当今高新技术和知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创新档案信息服务方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然而,随着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档案的经济价值、市场价值逐渐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树立超前服务、主动服务意识,深入社会调查研究,了解信息需求方向,充分发挥好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二、办公自动化的广泛应用

1.办公效率大幅提高

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也是正确运用办公自动化的最大优点。在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过多地依赖于手工操作,要求收集完整、齐全,避免漏写、漏抄;用笔规范、耐用,字迹工整、清楚;分类、统汁准确无误,结果又费时,又费力。在应用了计算机软件处理后,使文件资料收集、储存、分类、统计和查阅等环节变得十分方便、有序,因而无论是起草还是办理传递,都变得简单易行。

2.文件和文字信息得到充分交流与共享

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管理中,企事业单位由于不能做到信息共享,使得大量信息闲置在文件柜中,不仅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还造成文件和信息查找困难。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后,档案管理由案卷级深入到文件级,由单途径管理发展为体系管理,由对档案外部特征(目录)管理到内、外部特征(目录和内容)合并管理。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实现档案信息与载体分离利用,可与其他信息系统建立共联,提供信息的横向与纵向、历史与现实记录,从而极大地提高档案利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对所调阅的信息资源作出适时响应和脱机处理,可以保证很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并且通过网络服务这个宽广的平台,了解其他档案工作部门概况、工作的重点和最新、最快的档案管理信息动态。

3.电于文件保存的稳定性

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长得多。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受到破坏: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情况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在档案工作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不可挽回的损失。而电子文件则不同,随着电子技术日新月异,贮存、读取电子文件的设备日趋成熟,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电子载体,如VCD、DVD光碟,小容量的闪存U盘,大容量的移动硬盘等等。这些载体的普遍特点都是存、读方便快捷,易于传递,且贮存时间长,受外部环境影响小,不易损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

4.提高了文件传递的速度和安全性

日常公文办理过程中,办理人员私存文件或文件在传递过程中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文件传递的传统手段是靠邮政系统传送,时间受距离长短的限制。同时,文件还可能因为其他原因造成丢失或延误,给档案人员归档和其他人员检索利用造成很大不便。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下,直接通过网络工其进行传递,大大提高了文件传递的安全性和时间性。

三、档案管理利用效果的应用

新形势下档案管理集中体现在普遍采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一方面通过扫描等技术手段转化成计算机可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接收的电子文件逐一进行归档,通过信息系统加工和计算机网络的传输,实现档案信息的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大大提高了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1.建立网络档案系统

在系统内建设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建立健全内部服务网和公众服务网,发挥网站的作用,使档案网站成为宣传档案工作、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窗口。促进档案现行文件信息化的标准建设,根据系统建设需求,采购必要的硬件设备,为系统提供硬件基础。提高档案管理软件的技术和应用水平,为保证档案信息交换、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制定相应的策略、保障档案资源的原始性、安全性、可靠性。

2.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是做好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一)电子文件的载体稳定性差,易损坏,随着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的建立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重要文件被传输上网。上网前,又按着信息管理部门的统一要求进行了文件格式的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靠性和通用性,对那些未输送到计算机信息管理网上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档,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编目整理,也利用网络技术向档案部门传输,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网络在各业务管理机构与档案部门之间开通电子文件归档专递网线,建立依附在信息管理网上的归档专用子系统。将上网与未上网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通过此系统传输给档案部门。档案部门经与办公自动化和信息管理部门协商后,要对归档的电子文件提出格式要求。无论利用何种途径归档,必须由电子文件形成单位按统一格式编目整理后,传输给档案部门,不能由档案部门自行从网上下载,以保证电子文件形成部门对其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二)电子文件归档所涉及的问题更加广泛,受制约因素多,仅靠档案部门独家很难完成,应采取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档案部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三结合的方法。电子文件形式部门了解电子文件的自然形成规律和历史联系,是承担归档工作的主要责任者,在鉴定工作价值时最有发言权;档案部门掌握归档的原则、方法,又了解全局情况,可以发挥把关和统筹作用;计算机与信息管理部门既是电子文件的形成单位,又是设计和维护信息管理网络、管理电子信息的专业技术部门,在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三个部门的职能相互渗透,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电子文件归档中集成一体,共同形成质量较好的电子文档。

(三)做好归档电子文件的技术处理工作,实施电子文件管理战略。新型文件材料的归档势在必行,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必须深入到现行文件工作领域,对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的接收、处置乃至存储工作进行指导,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信息,了解文件信息重新组合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通过采取技术处理,将已归档的电子文件改为“只读性”文件,即只能读不能写的不可更改的文件,从而识别和保护电子文件的原始结构,保证电子文件的可靠性,使之与纸质文件一样发挥社会效用。

第9篇

【关键词】档案;建筑工程;管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建设事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大量的业内资料即工程档案。建筑工程档案是建筑建设活动中形成的原始的、图物相符的有保存价值的真实记录和实际反映。它记载着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敷设等建设活动,是建设项目管理如投资计划、设计、施工、使用、维修及改建扩建等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文件。在对建设工程质量、总体造价和建设工期进行管理的同时,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作为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一部分,工程档案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有序地管理好建筑工程档案既是工程本身的需要,也是档案部门的要求。

一、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质量的直接反映

建设工程质量最初是一个生活化的概念,是一种感受性评价,是对建设工程性能、品质和安全的综合性表述。但随着建设工程项目广泛实施和现代科学管理思潮的发展,对建设工程质量有了严格的定义,即建设工程质量是指工程满足业主需要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标准、设计文件及合同规定的特性综合,包括: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与环境协调性六个方面。特别是随着量化分析和精细化管理的推动,对建设工程质量有了一系列精确的评价体系。当我们的评价由感受性的经验模式上升到以数据和现状图纸为依据的体系化模式时,对建设工程质量的评价就不再是以到工程现场看看就行了,而是以建设工程档案为基础,以指标的量化统计分析为手段,进行综合测评了。这实际上是说,建设工程档案直接反映了建设工程质量,我们应以建设工程档案为依据来全面评价工程质量。

建设工程档案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直接反映还有一层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工序的内容是要被下一道工序所掩盖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隐蔽工程。对这一部分,在工程竣工后我们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也难以检测得到,我们只能根据掩盖前的照片、录像、图纸以及各种现场记录对这一部分工程内容进行评价,工程档案在此的作用就是无可替代了。

在前面我们已经论述过建设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现代管理科学的角度来看,建设工程档案的质量也是建设工程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工程档案质量好,反映工程管理规范,反映工程管理人员素质高,反映工程质量好。这一个观点可以从建设工程项目参评“鲁班奖”、“芙蓉奖”等奖项活动可以看出。凡是有意参评的项目,建设、施工各方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都是非常重视的,都非常重视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包括施工现场拍照、录像等方面都是非常重视的,对档案的收集、编制和整理就更加认真细致、精益求精了。

二、建筑工程档案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1.档案材料不完整。档案材料不完整是建筑工程档案存在的主要问题。工程项目归档率较好的单位能达到80%左右,较差的单位情况就不同了。很多工程项目竣工后没有档案材料,或只有工程主体档案,没有配套工程档案,锅炉房、地下管线、园林绿化等档案材料寥寥无几。

2.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从档案管理机构上看,有的单位成立了专门的档案室,工程档案管理较好。有的单位则不然,工程档案由其他业务部门代管或由文书档案员兼管,形成的档案材料五花八门。

3.缺乏复合型档案管理人员。基层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较差,既缺乏档案管理业务知识,又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三、建筑工程档案有效管理的措施

1.思想上要重视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工程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对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不太重视的情况,到工程完工即将交工验收时,才开始应付整理,这给档案整理带来很大难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企业对建筑工程档案在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由于资料整理琐碎,不产生经济效益,施工过程中现场又非常繁忙,施工人员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工地,对资料整理一般都是被动应付。如果不认真进行督导检查,到最后内业很有可能一塌糊涂,更有甚者,大量的缺资料,所以内业资料应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评比,引起各方面重视,避免大量的工作堆积。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措施与计量支付挂钩,为搞好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保证。有鉴于此,建筑企业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建筑行业的档案管理的法制教育工作。

2.建立健全档案打理制度是做好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基础。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各阶段档案资料的有序管理,保证归档资料及图纸的准确、齐全、规范,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初期(从工程立项开始)就应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建筑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措施。同时要明确建设单位、勘察设计单位、招投标机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及档案人员在工程档案形成过程中各自所应承担的职责,规范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以保证工程自立项开始与档案跟踪管理同步。完整的先期文件很重要,在维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方面有重要的依据、凭证作用。

3.严格把好竣工验收档案资料质量关,使工程竣工验收档案充分发挥其凭证作用。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档案管理人员要会同工程项目管理人员,按照建筑工程档案归档范围的要求,对工程建设中形成的全部文件进行全面的检查、审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补缺补漏,务必使得竣工材料做到真实、完备、及时,归档范围符合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的有关条文,把好竣工验收关,把竣工档案的验收、移交作为整个工程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做到工程竣工验收与档案验收同步。移交合格工程档案的,由建设单位发给《建设工程档案合格证》。不按规定移交档案或移交的档案不符合要求的,不发给《建设工程档案合格证》,建设单位不结清尾款,以确保下程建设档案的完整、准确、系统。

4.加强对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的力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档案管理工作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变化,从而提高档案干部队伍的管理水平也更加重要。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索质包括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档案管理人员要增强服务意识,认清档案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设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建筑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变被动为主动,认真领会和掌握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及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在工作中灵活运用;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严把工程档案质量关。

5.加强施工管理,强化档案材料编制工作。按照标准编制工程档案材料,是施工单位最基本的业务条件。一个施工队不会编制工程内业材料,就不具备承包工程的资格。工程档案材料的质量,关键在于编制形成过程。施工单位应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对施工技术人员编制档案材料的训练,不断提高编制工程档案材料的业务水平。开发公司要加强对施工的监督和管理,检查工程档案材料编制情况,按照标准形成档案材料,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面临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管理体制必将渐进改革,建筑工程档案管理也会涌现新情况,同时也存有较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我们应以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经验的态度,充分发扬我们已有的优势,重视加强建筑工程档案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完善,不断总结建筑工程档案管理的经验,使建筑工程档案更好地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