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7:07: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传媒与数字媒体的区别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新传媒时代催生“新主流传媒”概念――依托互联网技术与多媒体视频技术,顺应户外媒体发展方向,综合多种媒体传播优势。
2005年,新主流传媒第一个终端产品――新主流公交电子站牌(LCD)杭州联播网投入建设。
2006年5月,新主流公交电子站牌(LCD)杭州联播网正式开通,标志着全国首个公交电子站牌(LCD)联播网全面进入公众推广期。
嫁接公交数字化,构建新型户外视频媒体
数字化建设推动媒体创新
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数字信息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数字化城市”的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信息传播的载体――媒介,也将顺应这一趋势产生相应的变化。
目前,我国的城市数字化建设正在不断加快,数字化传媒正在成为传媒主流。数字化的进程促使传播格局和传媒自身发生重大变革。综观近几年的广告市场,户外媒体的增长速度令人关注,户外媒体在媒体形式上的突破也颇为显著。
新主流传媒,中国户外传媒产业的一个新兵,在户外液晶电视媒体迅速成长的形势下,独辟蹊径,把握城市公交数字化改造的契机,应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研发建设了新主流公交电子站牌(LCD)杭州联播网,将户外媒体与城市公交系统相互嫁接,不仅顺应了城市公共交通数字化建设的趋势与需求,同时也实现了户外媒体形式上的全新突破。
功能性凸显媒体价值
区别于楼宇电视、移动电视等户外液晶电视媒体,新主流公交电子站牌(LCD)联播网最大的特点是与公交智能化到站信息系统相结合,以兼具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综合形式,覆盖城市公交网络及庞大的受众群体。
智能公交到站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城市的信息化程度,现代化的公交设施也为市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了便捷,大大提高了媒体对受众的亲和力,实现了以功能性保证媒体的收视率及广告投放的有效到达率。
基于站牌点位的合理分布,以及公交受众群体的多层次、区域分布的特点,新主流公交电子站牌(LCD)联播网在实现高覆盖率的同时兼具了针对特定区域、特定受众群的“小众化”传播,技术上,通过时段定制式投播和点位定制式投播来实现。
户外媒体新力量――升级传统媒体形式,优化新媒体形态
中国传媒业正呈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传媒市场巨大,充满机遇,竞争也异常激烈,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格局中,兼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的媒体必然会占有更多的市场空间,拥有较持久的生命力。
新主流公交电子站牌(LCD)联播网综合电视媒体、广播媒体、报纸媒体、杂志媒体、户外平面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是一个现代化的综合性户外平台。
升级传统媒体形式
新主流公交电子站牌(LCD)联播网突破了传统电视媒体的时空局限,把视频广告从室内移到户外;依托分频技术开发了平面通栏,以“户外电子杂志”形式,实现纸质媒体网络化的户外延伸;突破了传统户外媒体的单一模式,融合视频技术,将户外广告影视化。
优化新媒体形态
作为新兴的户外视频媒体,新主流公交电子站牌(LCD)联播网吸收并综合了多种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极大地提升了户外媒体的传播能力,代表着户外媒体发展的一大趋势。
超值投资价值
250万庞大基础受众,覆盖城市公交网络的点位优势,决定新主流公交电子站牌(LCD)联播网视频广告投播成本更低,收视率更高,并且是不换台的广告频道,实现强制收看的效果;视频、平面、灯箱三种主流传播形式的巧妙结合,以及覆盖城市公交网络的点位优势,充分满足了客户多方面的投播需求,实现更灵活的组合投放。
成熟媒体运营,初具市场效应
随着人类步入21世纪,信息(计算机)领域的数字技术以加速度向人类生活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其中一个非常显要的标志,就是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
这一转变无疑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大众媒介传播理论及其基础之上的大众媒介传播实践。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是讯息”,也就是说,基于技术手段的媒介本身形态的变化对于整个世界的革命性力量不容忽视。
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字化成为了世界各国比拼的新的竞技场,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力争成为这场竞赛的领跑者。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新世纪全球性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差距,甚至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对于数字化作一全面解析无疑是具有
数字化技术下的媒介融合
电波媒介和纸质媒介内部虽先期融合,但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这一切。电视和广播开始采用同一种载体――数字来传播,它们无须再通过不同的播放器传送,而是可以混合使用共同的播放器。这就使得电视和广播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融合。而因特网的出现更是混合了电视和广播,人们既可以专心听音乐或别的广播节目,也可以边听别干别的事情,还可以看到声音所传递的讯息――如FLASH产品等。
此外,数字化技术也大大加强了广播节目的生动性:虚拟合成、更加逼真的音效、更加好的听觉效果,而且数字化技术提供的额外服务也加强了广播对于受众的服务性:如显示所播放的节目或歌曲的详细信息、可以即时保存所播放节目等,这些都促使了广播与电视娱乐性质的融合,也为其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创造了良好条件。
而杂志和报纸也开始呈现出靠拢的趋势。数字化技术催生的分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报纸也不得不将视线转向分众市场。越来越多的报纸扩大版面,越来越多的专业性强、出版周期长的报纸诞生,报纸正在趋向于杂志化。而技术也使得杂志的时效性进一步增强,杂志的出版频率趋密。
电波媒介和纸质媒介的界限逐渐模糊
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电波媒介和纸质媒介的界限也逐渐模糊。一方面,电波媒介的节目内容可以被很方便地保存下来,并以DVD光盘的形式出版发行,以至于演变为“电子杂志”。近年来很突出的“探索(Discovery)”系列科教节目就是一个范例。同时也由于其可保存性,电波媒介的节目内容也开始向深处挖掘,尝试一些深层描述和剖析。电波媒介的娱乐功能渐渐被教化功能分去了一部分领地。
另一方面,纸质媒介为了求得更加生动的表达和更为互动的沟通,纷纷制作电子版。它们不仅建立因特网站,将传播内容以可视、可看的形式,还可以以更好保存、容量更大的光盘形式储存并发行。此外,数字化技术也使得“电子报纸”、“电子杂志”成为可能。我们不仅可以在屏幕上而不是纸上进行全新的阅读体验,还可以在类似印刷物的载体上欣赏生动的画面和声音。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报纸和杂志的娱乐功能开始加强,“新闻娱乐化”、娱乐版块、体育版块的大量扩版便证明了这一点。
当人们在电视上看报纸、杂志,可以像挑选过刊一样随时播放自己喜爱的电波节目;当人们可以在类似报纸、杂志的载体上看电波节目;当学历、地位各异的人们都在因特网上娱乐、游戏、了解新闻和国家大事,电波媒介和纸质媒介那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在技术的熔铸下一点点愈合。
传媒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区别开始消失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我们在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面前混淆了传媒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概念。过去,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这二者,就是:一群人面对大众的传播活动叫做传媒产业;一个人面对一个人的传播活动叫做信息产业。但是,在数字化技术使得所有信息都以同一种载体通过同一种渠道传输之后,传播活动可以是一群人面对大众、一个人面对一群人、一个人面对一个人,还可以是一群人面对一个人等等,传者还可以同时是受者,受者也可以是传者……总而言之,就是传播活动的源头、终点、传播顺序、传播渠道及传播内容都有了无限种可能,再也没有了明显的区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说清究竟什么是传媒产业,什么是信息产业。而大众传播也突然被纳入了广义的信息传播的洪流,由此,不仅大众传播的内涵和外延起了变化,也带来了行业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变。
驱使大众媒介加强资本活力
中国的媒体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形成了巨大的市场。其市场规模如果按2003年年广告费总额是712亿美元的话,那么媒介市场就可达到1400~1600亿元。
正因为有了这样巨大的市场,就推动了媒体的极大的规模化,而规模对资本的渴望是显而易见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更加加强了传媒产业对于资本的需求,这是因为:
首先,数字化技术创造了无限广阔的媒介内容空间,需要产业化、专业化的内容市场形成。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媒介空间,而这些空间都需要用内容来填充。中国是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市场的,至多只有一些零星的萌芽,而这些萌芽显然满足不了大众传媒数字化以后的发展。而内容市场的形成,无疑急需资本的启动。
其次,数字化技术使得大众传媒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资本则成为规模经济的首要需求。规模经济是大众传媒产业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大众传媒产业极低的边际成本要求它必须扩大规模才能够获得足够的效率,数字化技术在拓展传媒发展空间的基础上,也带动了传媒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都以极高的层级递增。
再次,严峻的国际数字化传媒竞争形势呼唤资本。在全球媒介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媒介市场始终是西方国家非常看重的战略要地。目前全球六大媒介集团无一例外的进入了中国市场。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索尼、贝塔斯曼、迪斯尼以及新闻集团等,已经从期刊合作、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创作、生产和发行各个媒介环节进入中国媒介产业和娱乐业。“理解、配合,尔后求发展”,成为西方媒介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谨慎而实用的道路。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进步,资本流动速度的加快,以及机构投资者势力的增强,使得各国内部分散的资本市场的交易体系出现了统一化的趋势,遍布世界各地的资本市场和证券机构也日益紧密的联系起来,从而推动了资本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势头。资本市场的全球化扩大了媒介上市融资和交易的范围,媒介实体的扩张与资本市场的统一及互相促进大大推动了媒介的全球一体化进程。
数字化对传媒经营方式的影响
我国发展数字化技术是从电视开始的,就让我们首先来看看数字电视的发展战略。国家有这样的战略安排:2003年是有线电视先行,2005年是直播新业务,到了2008年全面推广地面的数字电视,2015年就是全部停止模拟电视的播出。
在这样的情势下,大众传媒首先要解决技术问题,其次要解决内容问题。技术问题也就是要解决传者和受者互相沟通、实现互动的网络和接收终端的问题。目前我国正在通过机顶盒来解决这个问题。
机顶盒时代之后,各种大众传媒的数字化将开始迈入具有真正意义的阶段,从机顶盒到数字电视、到真正的数字广播、数字报纸和数字杂志。
而技术问题解决之后,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构建新的产业平台、形成新的运营模式和赢利模式、大众传媒体制改革……大众传媒和大众传播活动将以和以往完全不同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
数字化给大众传媒的经营造成的不同于以往的改变主要在于这样几方面:大众传媒消费者细分加剧;大众传媒与受众的互动性空前加强;接收终端的音画质量大幅提高;大众传媒需要进入资本市场积极融资。
这些改变实际上是对大众传媒提出了新的营销要求:即以技术为核心手段,以市场为出发点,提高节目质量,打造属于传媒自己的品牌。传统的大众传媒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品牌并不包括在核心竞争力中,大家做好做坏区别不大。但是在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之下,传媒不得不改变经营理念,将考虑的重点从国家政策向市场需求转移,并一改笼统粗略的眼光,开发适合重点目标市场的节目。而在节目开发和制作方面,大众传媒需要及时利用“互动”的技术优势,积极编制受众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节目,增强受众的接近感,提供尽可能周到、有效的服务,使人们生活更加愉快、便利。而建立在这一切努力之上的,就是大众传媒机构的品牌效应――节目促成品牌,品牌带来利润,将成为数字化时代传媒的经营法则。而传媒也要学会利用品牌进行营销,积极推销自身优势。
对于融资的运作,更是如今我国大众传媒机构的一个软肋。长久以来在没有资本引入的情况下生存,大众传媒已经变得对资本比较陌生,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而资本运作人才又缺乏传媒经营经验。数字化时代,大众传媒对于资本的渴求使得他们不得不开始了艰难的摸索。组建传媒集团、买壳或借壳上市近年来在中国方兴未艾,这些都给大众传媒带来了全新的经营模式。
建立崭新的数字化大众传媒产业链
究竟数字大众传媒的产业链是什么样的,有哪些构成因素呢?这条产业链大致分为三块:一个是内容平台,一个是传输平台,一个是服务平台。其中,内容平台和服务平台连接的受众与市场占主要地位。传输平台指的是整个干线网的传输;内容平台组织内容的集成、构成,这个平台里包括原来的电视台和现在的节目公司。而技术服务平台主要是指各个网络,比如歌华网、上海有线电视网等。与这条产业链相平行,还应设立一个监管平台,主要监督各方的交易。
与外国传媒集团所表现出的对中国传媒市场的敏锐反应和见缝插针的策略相比,我们的传媒集团对市场信息环境的敏感度不高。媒体产业性质单一,单打独斗,形不成富有特色的产业价值链。
分析困境的目的在于把握形势、认清自我、找到未来。危机的另一端就是机遇,如果审时度势,对既往的传播模式、操作线路、管理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按照转型期的社会及受众需求,按照数字化时代新的媒介产业逻辑去打造新的运作体制、运作架构、盈利模式,也许就能获得超常规发展的机遇。
传统媒体的生产方式具有“落后性”,作为工业化社会的产物,传统媒体在信息社会步履蹒跚。渠道单一,数字化网络媒体则是多媒体的展示;传统媒体定时出版,数字化网络媒体则是即时传播;传统媒体以天(周、半月、月)更新新闻,数字化网络媒体则以秒更新;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数字化网络媒体则是双向互动;传统媒体的容量受版面限制,数字化网络媒体的内容空间则宽广无际……数字化网络媒体的优势和传统媒体的劣势一目了然。因此,在这种数字化的新形势下,传统报刊媒体应该不断寻求生存和突破的路径。
路径一:嫁接――通过“嫁接”实现“滋生”。寻求传统传媒业新的发展,数字化嫁接成为首选“捷径”。传统媒体与数字化网络媒体嫁接,可以走出目前的困境与徘徊。
现在的媒体都应该问一下自己,如果传统的报刊只是“生产报刊”,那它的前途是艰难而黯淡的……但如果确认报刊是提供信息与传播服务的产业,一旦实现了数字化嫁接,它的前途则会显现光明……因为报刊业所生产的信息与服务可以百分百地转化为数字产品。这样,网络就不再是竞争对手,而是可以“为我所用”的现代化的高科技传播手段,报刊与数字的嫁接等于新的发展契机,也是值得采用的传统传媒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状态。
《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2005)》把“报业的数字化生存”作为一个重要的趋势提出,认为“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传媒产业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将重塑报刊业形态,数字时代将消除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家电制造业的壁垒,使众多关联产业共同整合在内容产业的旗帜下。未来三五年内,加快战略转型、向“数字报刊业”发展将在报刊界形成共识。“嫁接思维”要求报刊等传统传媒顺应发展潮流,树立数字化战略意识,加快向数字内容提供商转型,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优势,占据新兴的内容产业制高点。
“嫁接”的关节点在于:内容为王,实现多渠道传播,达到多渠道占领市场的目的。有关资料显示,国外成熟的报刊网站大体有以下几种经营模式值得借鉴。一是在互联网上设立独立网站,以原有的媒介内容为主体,扩张和包容新的信息量,形成跨媒体的综合信息平台;二是众多媒体联合经营一个大型新闻网站,但内容相对独立,将报刊信息源的整体规模优势和传统声誉与互联网的信息综合集成展示能力相结合,它是一个链接各报刊网站的通道,更是一个把报刊信息进行综合分类与深加工整理的加工厂;三是一家或数家报刊与其他网络服务商联合,经营专业性网络信息服务,这样,可以为传统报刊业开拓种种类似中介服务的新商机。
路径二:创新――通过建立核心平台占领、拓展新的市场。传统的媒体适应数字化生存,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现基准在于创新。
“数字化”对传统媒体的“改造”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这个趋势要求传统媒体人,既要做报刊的“守望者”,也要做巨变的“见证者”,更重要的是要做数字化媒体的“建设者”。从某种意义说,传统报刊媒体人的创新使命和责任,就在于推动传统报刊传媒转型,使这一具有400年历史的媒体形式焕发出崭新的文化潜质和市场活力。
我们应当正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正在丰富我们的想象和创新空间,同时也提供着更多的市场机会。报刊的数字化生存与创新将使报刊在“核心平台”上立足,并实现报刊与数字产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占领和拓展新的市场。
创新的核心平台是什么,就是以内容提供者作为立身之本,建立强大的数字化信息平台。今天,形形的传播渠道让人目不暇接,但人们不难发现,繁杂的信息容量的背后是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的匮乏。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就如我们有了纵横交织的高速公路,但空荡荡的公路上缺少流动的汽车,而没有汽车的公路无论多么宽广也没有意义。
数字时代的难题,不是技术,而是内容――这是报刊等传统媒体应当抓住的创新机会之一,因为内容的采集、核实、归类、分析都是报刊等传统传媒的优势所在。静观十年来的网络传播,其新闻几乎全部来自传统媒体,网络的海量信息不过是传统媒体信息的汇集。特别是在中国,在现有政策条件下,报刊等传统媒体握有原创性新闻的采访权和权,网络扮演的角色是二次传播。这样的政策性限制不会在短时间内轻易改变。而传统传媒拥有专业水准和职业化程度较高的策划、编辑、记者队伍,在大众中拥有无可比拟的公信力和强大的社会动员和影响能力。这是传统传媒的生存基础,也是传统传媒向数字化进军的创新基础。
要实现传统传媒与数字产品等的多元品牌延伸,占领和拓展新的市场。一是挖掘资源特质,延续传统传媒的生命。进一步“养活”对传统传媒情有独钟的受众,拓展的产品应当有:以深度的解释性报道为主的报刊;以生活服务为主的社区类报刊;以提供资讯和广告服务为主的免费报刊。二是生产数字化产品,促进报刊等传统传媒在生产方式上的彻底转型。从目前国内外的探索看,已经成熟的数字化产品主要有:在线新闻,即通过网络进行即时新闻;网络报刊,即把编辑成型的报刊省去印刷环节直接通过网络传播;手机报刊,即把报刊内容直接传送到读者的移动终端上。三是多品牌延伸,使传统传媒利用自身的品牌优势,开辟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品牌延伸的方向包括:通过网络开展音频视频业务;介入更多的文化活动,包括图书、期刊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向电子商务延伸;向其他领域,如会展经济、中介服务等延伸。
创新是数字化时代对传统传媒业的呼唤,虽然传统传媒的冬天会相当漫长,但处在媒体变局中,只要真正做到居危思危、与时俱进、求变图存,以数字化的名义,在传统传媒的冬天里,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春天。
路径三:保障――通过“资源整合”实现数字化生存。在传统传媒数字化生存的新阶段,实现资源整合,彰显核心竞争力,是一条重要的具有保障意义的路径,整合能力强则胜出,整合能力弱则衰败。
首先是制度资源的整合。制度是当今中国尤其是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最大资源。中国的传媒业发展的所有成就事实上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而报刊等传统传媒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和困难其实都是体制不开放所引起的。
其次,是行业资源的整合。所谓的行业资源整合,对内而言,就是要使我们的内容生产进入到“体验性产品”的内容生产模式上――内在的价值碎片得到系统整合,使它对于受众的服务不再是一个个支离破碎的价值存在,而是在每一则具体的信息、知识和智慧服务之外,给人以生活方式的昭示、精神家园的归宿感。使内容产品在一个个具体传播价值之上通过结构化的整合使其具有一种文化的、精神的整合价值。行业资源整合也是对人们需求的满足的引领――它不是社会需求的步伐跟进者,而是走在社会潮流之前的牵引者,是引领社会步伐的中坚。对外而言,就是要改变目前传媒经营的格局,打破传媒介质壁垒,将传播形态扩张到多种介质形态的“融通”和“规模”上,以适应数字化时代传媒疆界改变的现实。这种不同介质形式彼此之间的交错、重合或者是延伸性的内容产品问世,将极大地改写传媒市场的现有“规则”。
最后,是社会资源的全面整合。报刊等传统传媒产业的发展不但需要媒介自身的行业资源互相嫁接,更需要广泛的社会资源、多渠道的行业资源的深度整合和配置,应在深入的、详尽的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序的制度安排。而作为传媒人,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打造更多适应新社会发展需要的营运模式。在一个比较安全的有把握的运营模式之下,促进传媒政策开放的力度逐渐加大。
“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被打上了“旧媒体”烙印。作为一个新兴媒体概念,“新媒体”并非初始于媒体内部,40多年前,就有“新媒体”一 词,由于受众的广泛使用与传播,“新媒体”正逐步鲸吞“旧媒体”的话语权,受众可以通过与纸媒、电视、电脑相区别的数字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作为媒体人,有必要研究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及产业化模式,并对其误区进行探析。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40年前,在数字化传播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在信息领域出现了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能使传播时间、传播地点的选择性更大,传播速度更快、传播方式更新颖的新型媒体。这种新型媒体,就是“新媒体”。光缆电信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通信网、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高清电视、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手机短信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都被赋予新媒体的内涵。
同时,由于新兴电子设备的层出不穷和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新媒体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也由传统的单向的不可逆的线性传播渠道向双向互动式的非线性传播方式转变。新媒体的另一个诱人发展是媒体内容创作、出版、传播和消费的“非垄断性”,受众可以通过各种社交网络创造性地参与到媒体传播的各个方面。一般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在于媒体内容的速度化、数字化及传播方式的动态化和交互式。
二、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
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手机软件成为传播载体和微信等传播方式的出现,给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而对于新闻行业从业者或者媒体决策层来说,应该深刻意识到这种变化,积极应对同时坚守传统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始终保持社会公信力,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站稳脚跟。
对国内大多数传统新闻媒体来说,新闻信息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通讯员投稿和记者采写。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受众对信息的要求日趋广泛和迅速,新闻媒体的传媒功能日益强化。同时传媒种类、形式日趋多样,信息的来源地也是共享的。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的所有资源与信息都实现了全球同步共享,信息的获得更加开放,受众有 了更多的选择。谁的信息量大、价值高,谁就能赢得更多的受众,媒体的影响力也随之扩大。从某种角度而言,谁掌握了信息源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就有可能 拥有更多的市场和受众。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竞争也日益加剧,甚至直接关系自身的生存发展,因此,再不能靠记者和媒体守株待兔,信息的获得必须采用新的方 式。
面对新媒体竞争,传统媒体需要应对的是时效性方面不占优势,经常滞后于新媒体的问题。很多新闻事件常常是网络媒体最先披露。新媒体的竞争压力给整体宣传思路带来的冲击和变革。如何整合信息,满足受众更加复杂、多样化的需求,也是摆在传统媒体面前的课题。
三、传统媒体转型不应仓促上阵
传统媒体转型为新媒体,成为当下的时新话题。新的媒介技术决定新的媒介形态,而新的媒介形态又决定新的传播内容。新的媒介形态必定对应新的受众群体、新的接收行为和新的媒介环境。
目前,许多传统媒体纷纷开设了自己的网站,进军新媒体领域。但是,这些新媒体网站大多是依托传统媒体的内容供给,其点击率和运营收益微乎其微。由于空有其表、乏陈开发,增值空间十分有限。
仓促上阵的新媒体投资者和运营者往往忽略了影响新媒体发展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它能够为市场和用户提供什么样的内容产品。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样的媒介产品是市场和用户所需要的?这就要从媒体特性、传播方式、接收方式、盈利模式等各方面来综合考察。新媒体的内容制作完全不同于传统媒体。例如,手机的微信相对传统媒体就是一种全新的文本。他们的创作者基本上不是传统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媒体就是一个企业,传媒业就是一个产业。新媒体能否形成产业,关键看它的产业价值链有没有形成,或者说打造出新媒体的产业价值链?目前,我国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和商业模式大多还是建立在传统媒体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上。经营广告并未让新媒体获利多多。新媒体产业的构建是由其核心价值所决定的。新媒体产业的商业模式建立可以建立在自己的核心价值上,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链。
四 、转型发展主要途径
传统媒体究竟应该如何向新媒体转型呢?通过笔者的实践发现,转型的成功关键是要能整合各方面资源,通过线上、线下以及内容和活动等各个方面的要素相结合,从而实现全媒体的传播路径。总体来说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种途径值得进一步的探讨。
(一)有高附加值的内容才收费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对于如何收费始终是个难题。遇到的现实的困境就是,如果不收费,新媒体的盈利模式无法得到实现。而如果收费,往往就会出现受众数量大幅减少的迹象。那么,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两步走”的战略,其一是将普通内容对公众进行开放,以便能够更好地吸引受众和读者。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针对那些有较高附加值的内容进行收费,这样就能比较好地解决收费与不收费的问题。
(二)形成能有效聚集用户的平台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固有的观念,那就是所谓的内容为王,然而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播的手段已经可能比内容更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说,传统媒体也可以进一步打造形成一个平台,让用户来创造有价值的信息。 对此,传统媒体要克服原创的冲动,从内容的制造商向渠道供应商的方向转变。在互联网市场,有时候传播的形式比传播的内容更为重要。从这一点来说,就需要传统媒体的管理者能够尽早地转变观念,进一步搭建有效的媒体平台,最终与用户形成良性的互动。
(三)传统媒体还要加强与数字媒体的合作
通过数字媒体的外力来进一步提升自己,有效地借鉴数字媒体的各种优势和长处,对传统媒体内部结构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造,从而使其发展更能顺应当前数字媒体的发展潮流。与此同时,在传统媒体内部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让他们能够摆脱长期以来形成惯性思维,更好地接受新媒体带来的诸多变化。在现有内容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发展“网络报”、“手机报”、“电子报纸”等电子出版形式,并由此进一步向数字媒体领域拓展。
(四)更好地挖掘内容优势
关键词:移动数字;电视;栏目
移动数字电视采用数字技术。移动数字电视采用了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把电视节目同经过数字编码,数字调制,然后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最后采用地面数字接收的方式进行电视节目的传播。其最大优势就是同时支持移动接收。无论是在高速运动的交通工具上,还是在楼宇大厦的大厅内,都能够清晰流畅地收看到移动数字电视播放的电视节目,收听到同步的音响效果。“信号好,才是真的好”,移动电话用这样的广告词来吸引客户。同样,移动数字电视,也需要一种先进的流畅的信号来保证收视效果,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
移动数字电视的即时性。数字电视节目可以录播、转播,也可以现场直播,通过无线数字发射,即时收看。最新的新闻报道,各地的焦点问题,都可以随时灵活的出现在移动数字电视的屏幕上。移动数字电视的出现让移动人流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无线发射的移动数字电视,获得更多更新的资讯,极大地满足快节奏社会中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同时也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乘客即使在堵车时,也可以通过收看清晰有趣的电视节目来消除烦恼,顾客在逛街购物时,可以通过移动数字电视收看及时的新闻信息,出租车司机更可以改变以往因为工作而看不到电视的状况。
移动数字电视收视的强制性。传统的电视传播中,受众拥有相对主动性,他可以选择何时看、看什么,随时选择频道,特别是在广告播出时段更换频道。移动数字电视传播环境下的大众处于相对被动地位,具有对某一预设好的传播内容的“必视性”和“必听性”――除非你闭眼不看、塞耳不听。移动数字电视的强制性视听,剥夺了观众手中的“遥控器”,避免了观众随时更换频道或关闭声音的权利,有利于培养社会大众群体性收看同一节目的自觉性,这对于某些预设好的内容来说,传播效果更佳。
移动数字电视内容的易获性。移动数字电视的公共载体接收终端播放的基本节目免费收看。受众基本上无需增加个人投资和消费成本,只需付出“注意力资源”,易为受众接受。从这一点来说,移动数字电视的普及完全是一种既能获利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事业。传统电视媒体的补充和延伸。移动数字电视是国际公认的新兴媒体,是全新概念的信息型移动户外数字电视传媒,是传统电视媒体的补充和延伸,被称为“第六媒体”。受众在家里或其他固定场所可以选择收看传统电视媒体,出行、外出办事或闲暇等移动状态中想获得资讯而又无法收看传统电视媒体时最好的选择便是移动数字电视,移动数字电视填补了传统电视媒体“有缝”覆盖的缺陷。
移动数字电视的特性,决定了其节目制作区别于其他媒体。
“新”。首先,移动数字电视即时性,决定了移动数字电视的节目要及时更新,不能总是几个节目不停地循环播放。移动数字电视的覆盖面很广,如果同一天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收看的是却同一个节目内容,相信再有耐心的受众也会乏味的。特别是新闻资讯类节目,一定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新”必将成为移动数字电视在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显著特色
“精”。其次,移动数字电视的收视强制性,决定了移动数字电视的节目编排要精彩,节目内容要丰富。根据每天不同的受众群体安排节目。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也是公共汽车上人最多的时候,应该予以播放资讯类的节目。其他时间可以安排娱乐休闲类。节目播放传播的内容对于任何一个媒体而言,始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以丰富的内容、鲜明的风格来吸引移动人群的眼球,是移动数字电视生存的基本法则。由于其目标受众是“移动过程中短暂停留的观众”,公交移动数字电视的节目编排就必须考虑其不同于传统电视的特点。由于移动数字电视是离受众最近的媒体,当受众有信息方面的需求时,移动数字电视应该成为最好的求助对象,比如天气资讯,最新的最贴近受众的新闻报道。例如每日气象,可以变成角标形式一直出现在屏幕上;一些有关停水停电,或是道路改造等信息,最好也能通过移动数字电视及时,移动数字电视强制性的收视,很容易给受众带来厌烦心理,由此可见,如何进行精彩的节目设置,如何找到丰富的节目内容,是移动数字电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如果单纯的追求广告利益而全盘播放广告的话,移动数字电视的强制收视性,只能带来负面影响了。
“短”。再次,移动数字电视的易获性决定了移动数字电视的节目具有短小精悍特点。移动数字电视的节目最好控制在10~15分钟一档,乘客不可能能像在家中一样完整地把节目看全,乘客是在以乘车为主,而瞬间接受观看这种新的电视形式的。所以设计电视节目的时间段必须以乘客乘坐公共汽车的等站时间来设 计节目,每个节目应该在10~15分钟。
参考文献:
[1]王振廷.数字电视技术[J].山西电子技术,2004(04).
[2]关目.漫谈我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J].电子世界,2000(11).
[3]徐维朴,金莉.发展数字有线电视[J].中国有线电视,1998(06).
[4]蔡忠见.数字电视[J].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1).
[5]数字电视接收设备术语及定义[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4(10).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广电行业 应用研究
在当今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广电行业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其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增强,现如今已成为了广电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电传媒属于一种比较快捷与普及的信息载体,广播电视能够通过新媒体进行传播空间的扩展,对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进行满足,从而推动信息化与产业化的发展。
一、新媒体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以数字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将媒体介质之间、地域之间以及接受者同传播者之间的边界消除了,使媒介之间的壁垒被打破。其特点简单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新媒体的个性比较的突出;受众的选择性有所提升;信息的时效性得到提高;信息的成本降低;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与此同时,其表现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容量也比较大,也比较容易搜索。新媒体在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就在于其必将取代传统的媒体形式,因为其更具有活力,更加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对于传统的传媒方式就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文化内容也逐渐成为了是新媒体产业核心的竞争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文化的表现形式日新月异,这也就导致了过去稀缺的媒体资料与传输资源出现过剩的情况,文化的短缺却日益突出,因此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就是对于文化内容的竞争。
二、广电行业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必要性
(一)新媒体是对广电行业影响力的延伸与再造。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有着高素质的团队以及丰富的节目内容,新媒体的融入有利于其扩大播放渠道,吸引更多的观众,将传统的传媒模式打破,创造出了一个新型的传播平台。
(二)是广电行业向多媒体方向转变的要求。在未来,媒体之间的竞争将不再单纯的对传播方式以及实效性进行竞争,当媒体之间的技术壁垒被打开之后,媒体间的竞争将表现为传播方式、内容以及平台间的竞争。随着媒体资源之间的共享,媒体间的渗透与融合也会日趋明显。比如说,广电行业能够通过手机、网络等平台使得视频与音频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覆盖范围也相应增加。
(三)广电行业多元化的发展是新经济的增长点。
传统媒体使得广播影视资源的使用方式与内容都受到了限制,使用新的应用平台是广电行业发展所亟需的。然而新媒体的特点就在于具有很强的资源容纳性,因此在广电行业中介入新媒体有着巨大的优势。
三、新媒体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一)建设数字广播平台。对于数字平台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对传统的广电行业的一个升级。其通过和网络技术的结合,在接收方式和终端上跟传统的广播有了显著的区别,数字广播平台的建设使得听众能够实行双向的互动,所以就要求广播媒体在组织形式以及节目内容上创新,将新媒体的特性赋予到广播平台中。当前主要的数字广播平台有CMMB和DAB两种,其中CMMB指的就是中国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由我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导的,以手机为接收终端的电视数字信号和广播信号的传输平台。DAB指的是数字音频广播,其主要是基于数字广播传输平台,将视频、音频以及数据等进行传输的数字广播技术。当前,北京电台已经广泛的建造了这种平台,整个北京地区都被覆盖,在我国举办奥运会时就已经大面积的投入使用。
(二)建设网络平台。随着社会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所以,广电行业的发展必须要将网络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广电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从而将广播和影视节目的传播方式进行提高,受众不断的扩大,进而使其影响力得到提升。
(三)手机等多媒体终端的建设。从2009年的1月7日起,国家工信部为中国移动、联通以及电信颁发了3G牌照;2013年12月4日又正式颁发了4G牌照,我国正式的进入了4G网络时代。移动网络技术、电子商务以及视频服务等增值业务的开展,促使互联网技术逐渐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转型。手机报纸、广播、影视等手机媒体的出现也使得广电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准了广大的移动客户端,不断地研发适宜手机、平板等移动设备的APP,对于行业内的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与整合,从而使得人们在移动过程中对于资源的需求能够被满足,与此同时,增加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取得同步的发展,并且广泛的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有利于拓宽艺术创作空间,还能有效地激发技术创作灵感,进而丰富其创作思维和创作方式,并将其充分运用到展示设计中。所以,要正确认识数字媒体艺术,从而促进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和发展。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含义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同时,数字媒体艺术是区别于传统的电视、广播、电话等媒体艺术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数字视频、数字电影等的数字媒体艺术。但是,它需要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化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通常情况下,数字艺术的制作和创作都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其真实性和立体性的,它是以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技术为依托,把人类的艺术性思维与严谨的理性思维相结合,从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要将创作的部分或全部都运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方法,所以,数字媒体艺术是目前艺术领域中最有发展前景的一项艺术,主要涉及到数字影像艺术、数字音频艺术、计算机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综合数字媒体艺术等[1]。其实质就是要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先进的传媒方式进行重组和创新,使其变为一种更加鲜明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一)空间展示
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成功的突破了传统艺术设计的空间思想和设计形式,同时为展示设计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创新空间。然而,所要展示的事物和展示场地是展示设计过程中最基本的条件,换言之,一定的空间是展示过程中的必要条件和最重要的环节,所以,如果空间设计不合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展示设计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展示设计者会充分利用创设空间、实物分割、压缩等方式对所要展示的事物和形式进行合理的统筹和规划,从而达到理想的展示效果[2]。在新科技浪潮的冲击下,更多的数字媒体艺术逐渐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如当前较为流行的4D技术,它能够使观众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感知思维艺术,体会展示效果。在这种高科技的展示空间里面,可以合理的选用多种先进的音效系统和多媒体光电技术,同时,配上与之相符的动感座椅,依靠环境烘托氛围,给观众一种视觉上和感官上的冲击,使观众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交互式展示
交互式展示主要是指将展示的受众从被动参与转换成主动参与的过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新技术形式的渴望越来越强,传统单一的艺术形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物质享受和精神需求。受众观展不仅是和展示环境、社会客观条件一起互动的结果,也是和展示互动的结果,所以互动设备是保障受众互动体验的必要前提。这种设备可以是连续运转的双向电子,也可以是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如新加坡智慧城市系统中的实时地图、雨天打车、实时通讯等功能,在展示中所涉及到的任何信息都能达到随时变换的要求;同时,不需要呈现全部的视觉元素,只需要突出供人们查看动态的信息界面就可以了。另外,用户可以在保持系统连续性的同时,放大部分空间,并且在放大时能突出外围其他的点,从而聚焦所需的有限空间的情况。
(三)网络展示
网络展示是指将数字媒体技术和展示设计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展示艺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利用计算机的优势进行艺术创作,由此产生了网络艺术。网络艺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也改变了展示设计的固有方式,从而提高了展示艺术的效果。然而,最初的网络展示仅局限于运用网站来展示商品,网页设计和个人网站在当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而随着网络艺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展示也逐渐应用到展示设计中,从而帮助不同区域的人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分享;同时,将具体内容运用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网络平台的构建,供公众进行网络体验、网络互动、网络分享等[3]。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能够把展示产品与空间结构用数字化的方式复制到网络中,从而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力。
传统的营销传播逻辑是先研究媒体的属性,然后分析该媒体的主要受众人群是否与广告主目标受众相匹配,再做出广告投放决定。而在媒体多样化、数字化、碎片化的时代,如何让广告投放得精准有效对企业来说则变得更具有挑战性,但这却成就了当今最为红火的数字营销公司。
和传统营销传播的广泛覆盖、相对精准和很难监测效果相比,数字营销强调传播的精准性和效果的可监测性。围绕数字营销也诞生了一批数字营销传播公司,它们不同于传统的广告公司,更强调技术推动,开发了围绕精准传播的技术平台,帮助企业找到目标受众。本报记者采访了业内具有代表性的四家数字营销公司,它们的背景不同,技术不同,对于“精准”的理解也不同。正如亿赞普首席营销官林杰总结的,没有一家数字营销公司可以通吃互联网营销传播的所有业务,但每家公司都有各自擅长的业务,只要自身定位准确,不断强化核心优势,就能在整体数字营销的市场中做大做强。
最近,随视传媒接到一笔新生意,帮助巴黎欧莱雅寻找那些“去过官网但未下单”的人群,以便企业能够精准投放其互联网广告。
作为百度TV独家运营伙伴,随视传媒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互联网视频广告分发平台。为此,在巴黎欧莱雅网络广告投放前一个月,随视运用百度TV AdMan系统在其欧莱雅品牌官网上加入百度TV广告代码,为进入过巴黎欧莱雅官网的和下单的人分别打上标记,记录下各自的cookies(指网站放在用户硬盘上的程序,用于搜集用户信息以及在网上所做的任何事情,当Web站点需要的时候可以下载所有这些搜集到的信息)。
AdMan监测结果发现,最近一个月到过巴黎欧莱雅官网但并未下单的独立用户共有190万个,而随视在投放欧莱雅网络广告时,就锁定这190万个cookies,一旦这些cookies出现在百度TV广告联盟媒体上,欧莱雅广告将立刻呈现在他们面前。最终覆盖独立用户189万。
这是一次典型的精准营销传播过程,而这背后就是精准技术的力量。
技术推动精准投放
如何在浩瀚的海量信息中,追踪每一个用户的轨迹,并分析出他的行为和习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公司借助cookies做标签来追踪用户的行为,但每一个cookies与每一个网民个体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它与用户使用的浏览器绑定,一个网民通过不同的浏览器和上不同的网站就会产生多个cookies,而这很容易被当成是几个网民的上网轨迹。
传统的分析方式确实存在局限性,不能全面而准确追踪网民的行为轨迹,而目前的数字营销公司也在各施拳脚进行技术改进。
数字营销公司亿赞普更像一家纯粹的互联网技术公司,创始人来自华为,拥有深厚的电信技术背景,在追踪cookies的基础上,亿赞普公司选择了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这两大固网运营商合作,获得每个网民的物理地址,不同于cookies,物理地址通常是由网卡生产厂家固定于网卡的芯片中,就如同每个人的身份证号,具有全球唯一性,每一个用户都是唯一可识别的个体。
随视传媒采用了三位一体的监测机制,除了cookies(Flash cookies),还自主研发了Panel库,记录用户的轨迹,即使跨终端,也能追踪到。
一般而言,数字营销公司都会针对受众数据库进行分类管理,通过搜索引擎、海量计算,分析用户数据库中每一个用户的网页浏览记录,提取正文关键词,找到用户兴趣关注点,然后对用户属性进行多个行业大类、几百个产品小类的细分管理。通过这样搭建起整个受众网络数据库,广告主在投放时便可以直接提取目标受众进行精准投放。
竞争激烈,蛋糕足够大
最近几年涌现出众多新兴数字营销公司,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技术背景,背后还有风险投资的支持,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这些公司无论是团队的规模还是营业额都迅速的赶上并超越传统的广告公司。
也许是来自资本市场强大的压力,数字营销领域的竞争可谓异常惨烈,而数字营销公司在企业客户面前也都众口一词的标榜自己是业内技术实力最强大的公司,精准技术最科学,但实际上对于客户而言,要选择一家适合自己的数字营销公司也并非易事。
目前,国内主要的数字营销公司要么脱胎于传统的网络广告公司,要么从一些互联网技术公司转型而来,和传统的广告公司和网络广告公司相比,它们更注重技术对营销传播的推动。但相比较而言,在技术创新方面区别并不十分显著。
比如,随视传媒、易传媒的业务侧重在品牌展示型的广告投放,主要服务于国际和国内500强企业,为其提供更精准化的品牌形象广告;而聚盛万合公司(MediaV)这样的全案型的数字营销公司,则更侧重于服务电商客户,帮助电子商务网站全面管理混合售卖体系下的复杂广告订单管理和投放优化,从而实现媒体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不过,虽然业务各有侧重,但在经营模式及技术支持上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
比如,对于收费模式,几乎都是按网络广告每千人展示成本(CPM)、千人点击成本(CPC)和基于成功销售而收取一定比例佣金(CPS)的模式——如果客户不以销售为导向则按照展示和点击量收费。
对于点击的费用,也是根据不同网站和不同广告主类型收取不同的点击费用,一般来说点击越频繁越容易的广告,点击一次的费用就越低,比如游戏网站广告;而点击难度比较高的产品广告,点击一次的费用就比较高,例如房地产广告、化妆品广告、金融广告等。
数字营销掀起并购潮
在过去的几年中,国际市场上涌动着一轮又一轮的并购和收购潮,由此也诞生了很多大型的跨媒体广告集团,如WPP(全球最大广告传播集团之一)收购了蓝互动和安捷达;阳狮集团收购了Communication Central Group (CCG);分众传媒中国收购了好耶等,而这些被传统大型广告公司收购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从事数字营销和互联网广告业务的公司。
频繁收购趋势背后的首要原因,并不单单是为了吸引新的客户,而是这些全球最大的4A公司和传播集团希望扩充他们的产品与服务链条。通过收购和重组,这些广告业巨头将自己“升级”,并用来征服那些他们几年前忽视掉的互联网营销和数字营销市场的竞争对手。
一、媒介理论是理解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核心
从媒介演化史上看,数字媒体艺术应该属于广义的媒体艺术(mediaart)的一种。媒体艺术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本雅明语),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西方现代主义的诞生。区别于传统绘画、雕塑等手工艺术,媒体艺术依附于技术、商品和传媒,通过摄影、电影、海报、招贴、广告、印刷图像、机械装置等非传统艺术形式,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消费紧密联系在一起,也由此启发和影响了近百年的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未来主义招贴(见图1),杜尚的动力装置,罗钦可、汉密尔顿的摄影拼贴,利希滕斯坦、安迪·沃霍尔的丝网波普以及白南准的录像装置等都是这种艺术形式的体现。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战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和大众传媒的兴盛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媒体艺术无论是基于印刷媒介、光学媒介、电子媒介或数字媒介,通常都蕴涵了机械、技术、大众、民主、传播、通俗、解构、恶搞、拼贴、时尚、商业和娱乐等要素。因此,理解数字媒体艺术必然要追溯媒介艺术的观念和技术史。曾经撰写过《电影的虚拟生活》、《数字的解读》和《新媒体诞生后的哲学》的新媒体研究知名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大卫·罗德维克认为:“从当代的角度来看,电影应该仅被作为源自19世纪的媒体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是复杂的各种媒体技术发展的整体历史中的一支。它包括计算技术的系谱学,以及扫描、电子记录和传输的系谱学。”他进一步指出,“每一种艺术的媒介都是不断创新的,我们就可以通过提供一种新的材料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概念,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艺术媒介。”同样,我国新媒体艺术研究学者邱志杰等人也从艺术媒体演化史的角度研究新媒体艺术的发展脉络。他通过考察录像艺术的四个发展阶段——从乌托邦到语法阶段,再从诗学阶段到它的边缘化时期,由此归纳和暗示了一种更为普遍的媒体艺术发展规律。邱志杰指出,新媒体艺术产生于现代主义对技术的矛盾:一方面,现代主义对于新技术、新世界充满着乌托邦的热情,由此产生了未来主义、构成主义和立体派的技术崇拜美学;另一方面,出于对机器的恐惧和对原始乐园的怀念,则产生了达达和超现实主义的梦魇。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MarshalMcLuhan)关于新旧媒体演化的观点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数字媒体艺术的本质和意义。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技术都要改变人的整个环境,并且包裹和包容老环境。它把老的环境改变成一种艺术形式。”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是“后浪推前浪”,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包括既排除(新媒体使旧媒体成为老旧过时)但又包容(新媒体以旧媒体为其内容)的演进历程,从口语、书写、印刷到电子媒介莫不如此。麦克卢汉的这一贡献使人们认识到:“媒介即讯息”,所有媒体的“内容”便是另一个媒体。借用麦克卢汉的思想可以看到,当代社会的数字媒体正是在利用、改造、解构、拼贴和重构传统媒介(如文本、影像、图像、版画、电影、动画、音乐、戏剧或表演)的过程中,将旧媒介作为内容或艺术形式,并由此建构出自身的“数字化”媒体艺术特征和体系。因此,媒介理论是理解和掌握数字媒体艺术本质的钥匙。
二、符号学和语言学是建构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工具
人们对当今时代有着形形的命名:全球化时代、消费时代、后现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读图时代、影像时代、视觉文化时代……或许可以概括地说,这是一个数字媒体文化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和跨国资本主义语境中,电子传媒和数字媒体导致了虚拟现实的凸显与数字化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性、超链接性、虚拟性和互动性等新特征导致一种迷宫式、镜像式的“碎片文化”特征的浮现,传统的文化传媒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有“新麦克卢汉”之誉的“后现论
先锋”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ard)指出的那样:当代的社会是一个“拟像的社会(societyofthesim-ulacrum)”,其文化特点就是传媒符号的激增,其结果造成表征与现实关系的倒置。鲍德里亚借鉴了索绪尔语言学和符号学,并对媒介符号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鲍德里亚认为,不同于早期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对于产品或艺术品的复制,现代社会的复制则是一种无本无源的符号意象的增殖;艺术和传媒用符号来使实在消失并掩盖它的消失。在他看来,“在符号统治一切的社会中,一切存在应该是符号物的存在,真实、原件和原初都已荡然无存,虚拟是这个社会真实的存在。”数字媒体艺术正是当代社会“虚拟化”的写照。这种艺术形式(如虚拟现实、多媒体互动装置、软件艺术和网络艺术等)无一没有虚拟、沉浸的美学特征和超现实体验,借助强大的计算机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构建符号或虚拟的能力已经大大超出了艺术再现的议题,使艺术创作不仅不再局限于“再现真实”,甚至也不再需要真实的语境。例如,2010年的电影《阿凡达》凭借强大的数字建模、数字3D虚拟摄影和“表情捕捉”创造了潘多拉星球美轮美奂的奇观和异族纳美人的形象,这种完全凭借概念设计和数字技术创造出的虚拟存在,恰恰说明了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符号学与虚拟美学上的重要意义。
新媒体艺术理论家列夫·曼诺维奇(LevManovich)指出:“在计算机时代,数据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而起作用。被某个程序所使用的信息就是使用者认知过程的输出。”
他还提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实质在于它体现了一种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存在。非物质性(nonmateriality)或符号性是这种存在方式的基础。从这个最基本的性质又可以推导出数字媒体物质层面的其他一切特性(图像思维模式、非线性表达、正在进行时的时空特性以及交互性的艺术体验)。曼诺维奇进一步认为,数字媒体有五个原则:数值化、模块化、自动化、可变性和编码译码。其中数值化是首要的原则。数字媒体可以描述成数字函数,可以用数值来计算或编程。而数据化使现实世界“分散、重组与合成”成为可能。正因为这种数字特性,使得数字艺术的虚拟存在和交互成为可能。正如大卫·罗德维克在《电影的虚拟生活》中指出的,虚拟的含义远远超过了人们在一般语境下认为理所当然的意义。建构数字媒体艺术理论必须理解虚拟的含义,而符号学和语言学正是人们借以理解虚拟世界的工具。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领域
根据媒介理论、语言学、符号学以及传播学、艺术学的原理和观点,可以进一步梳理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的研究课题。其内容应该包括:①数字媒体艺术本体研究。包括该学科的界定、门类、特征、美学、交叉领域、表现规律等内容。数字艺术发展史的研究。包括历史、事件与发展趋势研究,探索媒介和“媒介艺术”的演化规律。③数字媒体艺术创意方法学的研究。包括广告、影视、媒介公司的案例研究,创意思维、作品分析、调研与统计、受众行为和心理研究,以及设计步骤与流程研究等内容。数字媒体艺术应用领域研究。其重点在于理清学科与就业的关系,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体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特别是要注重其交叉和重叠的应用领域的研究。此外,国内的一些新媒体艺术研究学者如许鹏教授等还建议将中国新媒体艺术的民族特色内容纳入研究范畴,提出“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实践中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新媒体艺术理论。”该建议从另一个视角拓展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理论研究方向。
为了进一步梳理和归纳数字媒体艺术在应用领域中的分支和相互关系,结合目前国内外高校在该领域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方向设置的资料,本文通过信息视觉化的方法归纳和总结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媒介产品的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数字媒体艺术的主要学科内容如下。
(1)时基媒体领域,数字电影、电视广告、动画、动态媒介(片头、栏目包装、MTV等)、Flash、DV等归于此。按照新媒体研究学者、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教授兰迪·克鲁福的观点,该领域属于叙事逻辑的领域,与视听语言、蒙太奇理论、戏剧结构、角色造型、场景、表演、剪辑、媒介艺术史等课程相联系,它们同样具备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并更侧重观赏性。
(2)交互产品领域,包括网站设计(博客、购物网、体验馆、视频网、SNS社区、游戏社区等)、
手机软件设计、iPad内容设计、电子出版物、多媒体产品、交互设计、信息设计、UI界面设计等。其知识体系属于数据库逻辑,克鲁福认为:“在叙事逻辑中,控制权在讲故事的人手里;在数据库逻辑中,控制权在接受者手中,……所以是用户控制导向的。”因此,该领域更侧重用户的需求性以及交互性的研究,包括信息架构、视觉传达、工业设计、认知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用户体验、界面设计和社会学-人类学方法等。
(3)互动娱乐领域,主要指电子游戏、网络游戏、装置艺术、交互动画、虚拟漫游、交互墙面艺术等,既有“时基媒体”的特征又有“交互性”的特征,并属于更侧重观众或玩家“体验性”的艺术。这部分内容同样与上述两个领域存在相互重叠区域。
(4)传统媒体延伸领域,主要指基于纸媒或户外展示的平面设计、摄影、广告、插图与漫画设计、
信息导航设计等。该领域往往更强调数字设计工具的高效率和丰富性。此外,在图2中,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传播中的计算机创作语言、工具或平台用虚线表示,其与媒介产品设计的重叠可以表示这些创作工具所涉及的领域。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