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8 17:07: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互联网教育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204-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入学新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有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提高入学教育质量,将新生入学教育做成一个持续的、分阶段的、按步骤实施的教育过程。这样学生才能够通过自己入学后的自我感知和引导教育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了解学校,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奠定大学学业收获的根基,而这个过程要贯穿于大学第一学年。
一、“90后”学生的特点
(一)思想积极上进,但意志薄弱
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的各种文化思想、不同价值观念冲击着他们自身的理念和价值观。同时,他们大学之前的学习缺少对国家方针、政策的全面了解,这使得他们具体行动的能力意志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不稳定,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等,在实际行动中有时不能正确地判断相关问题。
(二)追逐世界潮流,但责任感淡薄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潮流的追随者,具有强烈的求新意识,推崇变革创新,在他们身上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但同时,很多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过于现实甚至偏向功利,一些学生仅把学习的目的定位在将来拥有一份收入丰厚的工作上,很多事情他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去思考,重视个人利益,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
(三)乐于参与实践,但判断能力差
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善于尝试的群体,他们向往“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生活,但同时他们却涉世不深,没有经验。因此在面对众多选择时,他们往往难辩好坏,不分真伪,很多事情都会去尝试。另外,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也经常简单化、片面化。
(四)自尊心强,但心理调节能力不足
当代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渴望摆脱束缚,有很强的自尊心,习惯以批评的态度对待问题。但他们却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当在学习、生活中出现问题时,容易形成心理障碍。
二、新生入学后面临的困难
(一)生活环境变化与人际交往困难
新生入学后会进入新的环境,这时候,一方面新生自身想融入环境而表现出强烈的交往意愿,另一方面自己高高在上的自尊心,加之之前家庭教育没有给予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使得其不能主动结交朋友,从而阻碍了彼此的交流,导致了孤独感的出现,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心理。其次,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可以通过一个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手机、平板电脑来更加容易地跟世界沟通。一方面获取信息资源更方便,甚至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很容易跟周围的人甚至千里之外的人进行交谈。另一方面,学生的沟通不是通过传统的媒介来开展的,所有的语言文字表达只有统一的符号,缺少了情感、神情的沟通,不利于学生在真正社会中成长。
(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很多新生将大学想象的过于完美,进入现实的大学以后,却发现与理想的差距很大。有些学生因为高考的失误而与理想的学府失之交臂;有些学生所选择的专业与想象不符而存有失望。这些新生无法调节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将打击他们的兴趣和自信心,严重影响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使他们失去以前积极进取的心态,变得怨天尤人、碌碌无为。
(三)不适应大学教学和学习方式
大学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非常多,每学期都在不断变化着多门课程,同时课程大多是大班上课,课程多、进度快、讲课粗略的教学方式使很多学生都不能适应。而且,许多学生习惯了中学时的“填鸭”教育,不能主动钻研、分析书本内容,更不懂如何自主查找资料、动手实践,将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而当老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时,新生往往变得无所适从,迫于学习压力而陷于苦读书的境地。
三、入学教育对策
(一)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坚持网络的益处扩散和行为纠偏,努力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防范与治理相结合的体系,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通过辅导员博客、微信朋友圈等自媒体发表正能量言论,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能够及时抛出正义观点,引发学生自主参与讨论,起到方向引领作用,使他们能够认清国家前途命运,认识自身的社会责任,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和信念。
(二)校史、校风教育
校史、校风教育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发展轨迹,认识到各项优良传统以及建校以来的各项成绩、荣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专业认同感,将他们融入到学校特有的风格中。通过校史教育使新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学校的校情、概况、教学科研实力、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学校的培养人才目标及学校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前景。通过校史、校风的教育增强学生们对学校的认同和热爱,从而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上进心。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对新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以至今后的人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以及将来的职业适合种类,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了解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要做好的各项准备,《职业生涯规划》能让新生深切感受到就业、择业区别,从而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这样就使新生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更有针对性。
四、入学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严格规章制度
新生入校后,学校虽然为他们安排了专门的学习时间,讲解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但是,一方面学生对学校情况不熟悉,另一方面各项规章制度相关条款众多,学生不能有效牢记所有的内容。因此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利用点滴的具体事例对相关条款进行指导和分析,使新生能够真正理解并正确运用。同时,应该严格按照学校的制度要求学生,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形成良好的为人做事风气,形成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今后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确立学习的中心地位
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各种社团活动、课余兼职、知识讲座、资格认证等种类繁多的内容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拓展空间去充实自己和锻炼自己。但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生入学时虽然面对众多的活动内容,但学习始终是不可动摇的中心主题。应该通过学生集体自习、学习经验交流、中期考试、个别谈话等形式引导学生重视学习,形成学习氛围,固化学习习惯。
(三)注重班级凝聚力
班级建设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仍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项学习、活动仍旧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进行。实践证明:在团结、学风浓重的班级中,学生们能够拥有归属感,开朗、积极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较多。因此,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组织他们熟悉班级同学,建立班级意识,带领他们尽快形成有各自特点的、具有凝聚力的班级体。
以上就是基于互联网时代下,对高校新生的特点和由此引出的对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些见解。新生入学教育对学生四年大学生活乃至今后人生都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应该以认真、负责、热爱学生的态度去引导学生更积极、健康、充实地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培养出更多可靠、顶用、创新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包丽颖.对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有关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17(2):130-132.
[2]张小姣.高校新生的心理特点及入学教育对策[J].铜凌学院学报,2007.
[3]丰硕,张智昱.高校学生入学教育浅谈[J].广西大学学报,2006.
[4]马援.简议高校新生入学教育[J].扬州大学学报,2003,7(2):6-8.
[5]林焕章,英健文,林良盛.关于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的探讨[J].时代经贸,2008,6(90):49-50.
[6]李荣光,王发棠.浅谈高校新生人学教育问题[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0(1):137-141.
[7]戴宏,朱兴同,谢树林.生涯规划是新生教育管理的必然趋势[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2):61-62.
关键词:互联网+视域;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分析和研究
1.互联网十产生背景
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理念开始在我国被全面倡导,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互联网+具有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优势,其是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载体,促进了我国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使得我国不断朝向新产业形态方向发展,使得我国朝不同领域和产业方向发展,方便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人们可以说互联网+具有时代特点,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结晶。站在发展的角度来说,一个新兴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对不同传统产业和企业带来影响,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契机,是发展自身的大好机会。所以,对于我国不同产业来说,要增加对互联网+关注度,增加自身发展实力。对于教育领域来说,高职院校是我国主要教育机构,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为了保证高校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实现创业教育现代化教育目标,要增加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互联网+联系性,来对自身进创新和改革,推动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进程。
2.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和创新发展的具有积极作用,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率,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新色彩与活力,增加了我国综合实力。
2.1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就业率
互联网+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结合,具有实际教学价值,其满足当下现代化创新教育要求,可以激发学生创业的信心和激情,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增加学生创业的能力。其次,高校学生可以充分地利用互联网+,来对不同市场的信息和企业的动态,与不同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了解,增加学生对不同知识的了解,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高职院校的学生利用互联网+来进行创业和创新,可以增加不同就业的职位,为更多的高效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2.2为社会的发展增加了新色彩与活力
互联网+可以和不同传统产业进行关联,可以增加传统产业创新性,改变了传统单一营销模式,为社会的l展增加了新色彩和活力。站在教育角度来说,把互联网+和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结合,高职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发展特点,来增加学生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来推动我国互联网+发展进程,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
2.3增加了我国综合实力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增加了商业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利于促进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高校创业创新教育和互联网+结合,必然会增加高校教育的创新性,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其次,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进行,要结合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特点来进行教育,增加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实际意义,来促进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其一,高职院校对互联网+认识度不高,对创新创业教育关注度较低。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以为互联网+仅仅是建立一个网站,进行微商销售活动,在网络上进行产品的销售等等,认识度较为局限,仅仅关注创业的经济效益。其二,互联网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对于我国教育产业来说,其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较短,设备和互联网+创业平台较不完善,没有在高职院校校园内部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导致教学课程较为散乱,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学人员,导致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无法顺利进行。其三,互联网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功利性较大。社会大众在对于互联网+人才和创新人才需要,主要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导致教育目标伴有功利性。在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时,把电子商务企业营业额作为互联网+教育衡量标准,没有把成功案例引入教育课堂,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目标。
4.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有序进行
互联网+对创业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紧密联系,因此各个高职院校要增加对互联网+创新和创业教育的关注度,来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
4.1创建互联网+教育体系
互联网+是当下教育发展新方向和新契机,高职院校要把握这一发展其契机,在高校校园内部建立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增加其与互联网+的联系性,来保证互联网+教育的有效开展。首先高职院校要自身创业和创新教育课程进行创新,构建具有创新教育特点的教育课程体系,增加创业和创新教育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把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进行结合,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对互联网+的认识度,引导学生去适应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次,高职院校也要对人才培养的方案和目标进行创新和完善,增加人才培养目标和互联网+联系性,把创新人才培养放在主要位置,增加教育管理工作和互联网+联系性,增加教育评判和考核与互联网+的联系性,来提高高职院校学生适应能力。最后,高职院校也要不断完善师资教学团队建设,增加教育团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增加教育团队的凝聚力和综合实力,在高校内部进行选拔和提升,激发高职院校教师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增加教师知识结构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引导高校院校教育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工作,来学习创新和创业教育特点,掌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来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进行,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
4.2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与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学生要想展开创业活动,必须要增加对互联网+的认知度,增加对互联网+业态和市场发展方向的了解,不断增加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站在高职院校的角度来说,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完善的互联网+创业平台,增加对互联网+创业平台建设的财务支出,保证创业平台具备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设施,给予学生良好创业条件,对互联网+创业环境进行虚构,为学生的创业教学给予充分的空间,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实践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增加对互联网+创业支持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学生在互联网+创业时,具备完善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保证学生具备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互联网+创业知识,进行互联网+创业的实践活动,其三,高职院校要增加和不同电子商务企业的联系性,与大型和先进性电子商务企业单位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条件,学生可以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增加对互联网+专业的了解。其次,高职院校也可以把电子商务企业优秀工作人员,邀请到课堂上进行讲座教学,把其聘用为兼职教师,来结合自身丰富的经验和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增加学生对电子商务特点和模式的了解,增加学生对互联网+创业欲望,实现自我发展目标。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 大学教育 辅助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并反馈信息的方式,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模式,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从网络上获取学习内容,并在网络教育平台上依照自己的步伐进行学习,满足自身的个性化学习需要,通过网络教育课堂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积累及综合能力。网络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使得互联网课程应运而生,而高质量的互联网课程是网络教育得以长足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互联网课程还是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增强现代大学教育教学效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辅助工具。
1关于互联网课程
互联网课程是通过互联网表现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目标体系及其开展网络教学活动的总和,顾名思义,互联网课程需要依托互联网进行传递、处理与交流,且其表现出来的教学材料具有特定教学功能结构及教学内容结构,为学习者提供教育信息资源的相关问题。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课程的新型课程表现形态以及新的教学内容载体,互联网课程特有的教学功能及教学策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在探讨互联网课程的概念时,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互联网课件、互联网学习资源、互联网教学平台这些概念,而应认清互联网课程主要由教学内容系统、虚拟试验系统、学习导航系统、学习工具系统、教学环境系统、教学评价系统等内容构成,而互联网课程的学习过程具有共享性、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开放性等特征,在这些特征中,最为主要的特征是其共享性与交互性,其余的特征均是这两种特征的衍生,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是体现其共享性的有力支撑,其交互性则需要实现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及人机交互。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托互联网资源共享、交互学习等特征,自主开展学习活动,从而达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目的,互联网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能够给学生以较为丰富的外部刺激,而其协作性、自主性、交互性、共享性的学习过程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互联网课程对大学教育的辅助作用
2.1互联网课程丰富了大学教育的资源环境
传统教学课程中,学生通过课堂环境中教师所提供文字信息、图片材料、模型、影像信息,或是通过自行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来获取学习资源,具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及空间局限性,因而学生学习资源的获取也极为有限。互联网是传输信息的媒介与载体,其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其汇聚了丰富的各项资源,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大学教育运用互联网课程辅助教学,将信息技术与教育进行有效融合,有效整合各项学习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教育的资源环境,在互联网的课程资源库中收纳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课件、教学视频、音频、动画、教学图片及相关试题等,使学生得以冲破时间与空间方面的局限性,拓展学习的内容,满足自身学习的需要。
2.2互联网课程提升了大学教育的教学效果
将互联网课程具体应用与教学当中,就是我们常说的网络教学,这种利用互联网作为教学传输系统,利用互联网的特性与资源创造出区别于传统教学的学习环境,拥有者其他形式的教育及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互联网课程共享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特点能实现学习资源的获取与信息的共享,而其交互性、协作性的特点则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重交互、协作交流提供了较好交互平台,有利于相互学习和解决问题,其自主性的特点则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开展,教师再从旁适时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互联网课程有效提升了大学教育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的大学人才。大学教育应加强对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而营造出一种支持多种教与学活动的全新信息化教学环境,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结构,真正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在继承传统教学及理论基础的精华这一基础上,将互联网课程作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客观地研究并分析互联网课程及网络教学,取其所长,与传统教学进行优势互补,实现二者的优质整合,不断提高大学教育的质量及效果。
3互联网课程辅助大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互联网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发挥出了较大的辅助作用,在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瓶颈。许多学生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养成了依赖教师课堂授课、教师督促学习的习惯,等、靠、要的思想意识严重,自学能力不是很强,在自主性及开放性的互联网课程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有部分学生会产生排斥心理。加之有的大学教师在心理层面上没有彻底摆脱自身作为教学主导的身份,往往不自觉地以知识主宰者的视角为学生劳心劳力,甚至产生代办的想法,不利于学生自主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互联网课程这个庞大的信息库中,拥有大量的信息与极快的信息流速,一旦学生在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及利用信息的能力稍显不足,便会感到力不从心,甚至在浩瀚的信息环境中迷失目标,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而互联网课程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依靠互联网、面对着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学习,缺乏师生间及学生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互动与必要的人文关怀,容易产生人际距离疏远、人际关系冷漠等方面的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忧郁感和孤独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总之,利用互联网课程辅助大学教育,需要在遵循素质教育理念统摄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进行多方面的优势互补,正视不足,不断改进,切实促进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互联网+ ;政工思想;工作要点
十以来,在讲话中指出,互联网直接关系到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必须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时代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推动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互联网+”就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它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在新时期,更要以互联网+为载体,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一、完善制度,融入互联网+思想政治方法
互联网+传统产业,引发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带来思想政治工作效能的提升。互联网市场规模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必然引起对制度创新的需求。实施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能使企业管理者主动利用新媒体、搭建起与职工沟通的桥梁。互联网具有环境虚拟性和角色虚拟性特点,它便于行为者在网上吐露真实信息,许多是现实生活中难以暴露、吐露的真情实感,利用虚拟的网络平台,就可以非常直接和比较可靠的了解企业职工思想状况。
二、增强管理,提高互联网+思想政治应用
虚拟化网j应用正在走向扁平化。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扁平化的思维,只有敢于直面社会热点、舆论焦点,真实反映民情民意,及时回应职工关切,积极影响引导舆论,才能推动现实问题解决,消解诱发矛盾的负面因素,聚集推动发展的正能量。通过互联网+还可以不断倡导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精简、扁平、网络化、有弹性、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创新的组织,可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效能最大化。
三、转变沟通,促进互联网+思想政治协同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以很强的历史责任感,着眼网络化发展的新要求,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增加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的招聘比例,加强对行政管理人才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力争把思想政治工作者培养成既是政工师又是经济师的“双师型”复合人才。宣传部门要善于同信息部门、生产部门进行横向联合,只有实施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不断开发新平台,才能有效地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广度和力度,使思想政治工作效能不断向精确、实时、快捷、{效转变。
四、网上教育,平衡互联网+思想政治关系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双方是一种事实上不平等的“垂直型”关系。由于受“师道尊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 由于长期以来,在企业思想政治教育中,某些教育执行者往往自居于“教师”、“领导”、“家长”等“优势”和“主导”的位置,教育活动是单向式的灌输和施与,这种僵化的、与人本精神相抵触的做法显然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入了误区。互联网是一种崭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文化现象,虚拟环境、平等交往、大众参与是它的基本特征。互联网消除或模糊了现实人际交往中职业、年龄、职务等自然的和社会的种种差别,使人际关系平面化、单一化,真正实现了平等。另外,互联网文化是多元的,它的分享具有强烈的大众参与、自主选择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只能是平等型,在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真正实现了平等,建立在师生、长幼、上下等垂直型角色关系上的教育在网上很难有生存空间。思想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掌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特点,以平等交往的心态和“网友”的角色身份积极参与网上教育。
五、网络互动,拓展互联网+思想政治领域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毕竟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其互动性的特点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及时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注重以人为本,互相交流,讲究工作的艺术性,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进人网络。比如,设立网上交谈室或网上论坛与企业职工交流思想,发表正确的思想和见解,解答企业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电子信箱为企业职工提供专门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面教育,提{自己的思想水平和道德素质。
六、加强监督,确保互联网+思想政治落实到位
互联网信息时代,工作方法要创新。利用互联网+进行企业政工思政教育工作,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不断的努力坚持的。因而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要加大监督的力度,要时刻的保障企业思政工作的积极性,避免在教育工作中出现任何的纰漏。
[参考文献]
[1] 杜向荣,胡明,张寰.从“企业+互联网”到“互联 网+企业” [J].管理纵横,2015(36).
[2] 王新.“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研究[U].管理观察,2015(11).
[3] 李长恩.高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关键词:互联网;信息;政治教育
网络的高度便捷性与开放性使得中学生能够更为便利的在网上进行信息的获取,互联网语境下,网络这一工具对于中学生也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单独的个体在中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其所接受的信息对于自身三观形成更是会产生直接影响。中学阶段的政治教育本质上是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观念,保障学生的身心发展在健康状态下进行,而当前中学生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系列问题也需要进行及时解决。
1 互联网语境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被看做是一种极为单调与乏味的学科教育。在互联网语境下,中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错误认识程度也逐渐加深,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洗脑教育”,处于叛逆期的中学生也开始抵触思想政治教育课。互联网语境下对于中学生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更为重要,教学目标的调整,教育转变紧迫性的增加与当前学生对于政治教学态度的冷漠已经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使得中学生政治教育在当前呈现出了改革必要性高,具体实施困难的新特点。
2 互联网语境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三观形成教育
互联网语境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教学活动在实际开展中忽视了学生三观养成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对于个体的综合发展与健康成长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当前的中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形式上大多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填鸭式教育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与三观养成不具备直接联系,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灌输使得部分中学政治课教师并未及时发现中学生的思想变化,部分教师甚至认为政治教育需要的是教会学生政治知识,而怎样去为人处世则需要其在社会中进行学习。
(二)教学活动过于依赖书本
互联网大肆发展的情形下,中学生政治教学活动存在着过度依赖政治教材的问题。中学阶段的学生教育需要面对相对繁重的升学压力,当前教师教育能力评价体系中也将考试成绩作为了主要的评价标准。这使得很多中学政治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活动中对于书本的依赖程度较高,以教材内的知识为主要课程内容,以考纲规定的考点进行教育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出现了严重问题。
(三)互联网信息辨别教育明显缺位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互联网信息辨别教育明显缺位的状况,大部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对于互联网语境的具体特点并未给予关注,互联网对于中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的负面影响也并未被教师所察觉。因此,很多中学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时并不会强化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网络信息辨别交易的缺位使得中学生无法对于网络信息的实际价值进行确定,部分有害网络信息也能够更为轻易的对于中学生的三观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3 互联网语境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实施的建议
(一)重视中学生三观的形成教育
互联网语境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将学生三观形成的教育囊括进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学校与教师应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重视学生三观形成的教育与引导,在中学政治课开展中鼓励学生将真实想法进行表达,从而发现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的系列问题而在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有针对性解决。在思想政治课上,可以考虑通过优秀中学生的先进事迹来提升中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念,对于中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
(二)结合互联网发展开展教学活动
互联网语境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然要坚持以教材内容及考纲要求为主,但也要注重教学活动的开展与互联网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事宜。中学生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对于当前互联网内不良信息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所产生的不良影响有深刻认识,并对于互联网上不良信息的类型,特点进行掌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开展中以这些不良信息为教学实例,通过反向教学的方法将这些不良信息负面影响及危害与政治书本知识相结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得中学生更为全面的认识互联网,了解互联网,也能够使得中学生政治教学实践活动的生动性大为增加。
(三)加强中学生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培养
中学身思想政治教育中务必要增加中学生辨别不良信息能力培养的内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中应当就如何辨别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针对性教育,可以通过定期开展互联网信息辨别教育活动来使得学生的此项能力有所提高。此外,在具体的学习资源获取上,中学政治教师应当将主要的学习网站及学习资源获取方式告知给中学生,在鼓励其应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同时提升其对于不良信息的鉴别与防范能力。加强中学生辨别不良信息的能力培养要成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常规内容,从而保障中学生对于不良信息的鉴别能力可以持续提升。
4 结语
中学生对于互联网进行正确应用应当得到学校与社会的正视,互联网语境下不良信息根本不可能完全消除,这也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重要性更加明显。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依然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同时,中学生家长也应当与学校一道重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学生进行互联网使用时,家长也要对于其进行一定的监督与引导。
参考文献
[1]李进,李云,邹朴仙.浅析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4,32:17-20.
[1]冯静敏.网络新媒体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报业,2014,04:28-29.
论文摘要 问题是长期性的问题,造成了灾难性的危害,对重点人群,也就是青少年加强禁毒宣传教育,使青少年能够主动地拒绝,才是禁毒的根本途径和出路,是事半功倍之举。在宣传方式与手段多元化的特点下,如何顺应信息化时代要求,利用互联网因势利导开展预防宣传教育,打造青少年禁毒网络教育平台,已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论文关键词 互联网 青少年 禁毒 宣传教育
一、引言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21世纪,是一个网络媒体的世纪,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无穷的利益。互联网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和信息传播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把网络作为了解信息、学习知识和娱乐等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形成独特的网络文化,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平台。然而,与此同时,一些人也开始利用网络从事涉毒犯罪活动,一些青少年网民由于无知好奇、或受到不法之徒的诱惑陷入的危害之中,吸毒现象正在青少年中不断蔓延发展,严重破坏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扰乱了社会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
禁毒工作的有效开展,全民识毒、防毒和拒毒能力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广泛、有效的禁毒宣传教育。因此,利用互联网建设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方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大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影响面,使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禁毒工作、共同参与禁毒斗争的良好氛围。宣传方式与手段多元化的特点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因势利导开展预防宣传教育,抢占网络阵地的制高点,已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崭新课题。
二、谁在诱惑中国网民吸毒
(一)网民最新状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8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与此同时,手机网民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规模达到5亿。截至2013年12月,20-29岁网民的比例为31.2%,在互联网用户所占比例最大,低龄和高龄网民略有增加,这意味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学生依然是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5%,互联网普及率在该群体中已经处于高位。
(二)吸毒青少年现实状况
随着社会发展的高速化与复杂化,涉毒犯罪的方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隐蔽,对于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涉毒是一种较易被涉及的犯罪类型。据公安部禁毒局2014年1月15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实际吸毒人员约为一千万,其中青少年占7成以上,青少年吸毒成瘾已成为令人震惊的一个严重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16岁以下的青少年吸毒者比2012年又有所增加,初次吸毒者中甚至已经出现了六七岁的孩子,吸毒向低龄化发展。此外,许多青少年对冰毒、“”等苯丙胺类的成瘾性和严重后果缺乏了解,导致吸食冰毒、“”等苯丙胺类人员数量明显增加。在盗窃、抢劫、抢夺等多发性刑事治安案件中,由吸毒引起的约占30%,一些侵害严重的地区,这个数字甚至高达60%或以上。
在吸毒人数不断增加的过程中,青少年吸毒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毫无疑问,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侵害的“高危人群”,我国青少年禁毒的形势十分严峻。
(三)网民与青少年吸毒的关系
吸毒正在青少年中继续蔓延,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互联网在我国不断的发展,网民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网民与吸毒青少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1.大多吸毒青少年喜欢上网
尽管吸食新型的高危人群所从事的职业多种多样,行为方式众多,然而,这类吸毒人群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共同特征,他们中绝大部分都是网民或者有过上网经历。有的吸毒者喜欢将吸毒自拍视频发上网,而新手常常上网搜索吸毒方法等。有关研究表明,花太多时间上网增加青少年吸毒的可能性。
青少年吸毒问题蔓延速度快,已波及全国,种类多、危害大,特别是对青少年危害极大。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识别能力低,吸毒者自身的文化素质低,初中以下文化的多,这为互联网涉毒犯罪提供了便利,也为对互联网好奇、识别能力较低的青少年接触、认识、购买打开了方便之门。网络聚众吸毒者七成是青少年,由于他们涉足社会较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加之无所事事,游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处于社会控制的边缘,各种“热闹”场所是他们最喜欢光顾的地方,各种新鲜的东西是他们最喜欢接触、尝试的,一些不法分子,在互联网等青少年容易密集的重要地方,贩卖。
2.吸毒青少年的地域与网络的覆盖区域存在某种对应
青少年基于叛逆心理、盲目的追时尚赶潮流、好奇心理吸食的大多是新型,而吸食新型是从大中城市的迪厅、酒吧等青少年容易聚集的地方开始的,并呈现出不断扩大蔓延的趋势。例如,城镇的吸毒青少年人数多,网民多;而在农村的吸毒青少年人数少,网民少,即使务农的村民,吸食的地点也往往发生在城市,这与网络及网民的发展呈现相互对应。
三、利用互联网建设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平台的必要性
由于网络犯罪是新的犯罪形态,目前法律上还有许多盲点,监管难度较大。青少年吸毒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必须提前准备、超前防范。因此,应该在加强跨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将青少年教育作为今后全国禁毒宣传教育的重点工作来抓。
(一)互联网为平台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随着全国公安机关深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尤其是社区警务室在互联网上的开通,充分利用这个良好的契机,运用互联网开展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是对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的一个重要补充,弥补了传统宣传工作中的不足,对公安禁毒工作的发展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吸毒青少年都是网民,这些都为利用互联网建设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平台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弥补对流动人员禁毒宣传的不足
如何对青少年中的流动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禁毒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吸毒工作的难点。卫生计生委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数量达2.36亿人,占我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由于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以及流动人口自身文化素质等原因,导致流动人口接受宣传教育的机会比较少,宣传的效果不明显;而流动人员接触的机会多、吸毒的可能大。如何对青少年中的流动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禁毒教育,是困扰预防青少年吸毒工作的难点所在。
宣传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借助互联网的便利优势,让禁毒防毒知识进万家。互联网宣传教育能有效地弥补了对流动人口禁毒宣传教育的不足,提高他们识毒、防毒、拒毒和反毒的能力。究竟如何攻克青少年群体禁毒宣传教育这一难题,笔者认为这有待于在具体实践中进一步探索,但对于青少年禁毒,有防范于未然的敏锐洞察力,总比等到造成严重后果时亡羊补牢好,青少年禁毒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为在国内的发展、滥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网络。目前,通过网络媒体传授制毒方法,传递吸毒经验,交流吸毒感受是很常见的事情。而在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中,我们又过多依赖于传统的宣传教育手段,没有能与时俱进地全面和有效利用互联网与吸食新型高危人群进行“点对点、零距离”的交流与碰撞。事实上,互联网具有巨大的潜力,充分挖掘互联网对禁毒宣传教育有利的一面,避开其负面影响,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我所用,网络涉毒违法犯罪的猖獗势头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如何化不利为有利,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切实有效的利用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工具,创新舆论引导,推动对青少年禁毒的宣传教育工作,宣传的类型、特点、危害以及远离的方法和知识,使防毒、禁毒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使广大青少年自觉增强防毒的意识和决心。不进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娱乐场所,上网要文明,不浏览不健康的网站,提高自身免疫力。
(四)网络媒体在禁毒宣传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互联网的发展,使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发生改变。在青少年中,互联网已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媒介,远高于报刊、电视和广播,因此,在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中,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互联网具有电视和广播新闻的时效性,能在第一时间捕捉新闻线索,并传播给互联网用户;互联网和印刷媒体一样,可重复阅读,且保留时间更长;互联网拥有广泛普及性和舆论引导性,互联网具有交互性,而传统媒体的互动环节是很少的,网民在互联网上浏览新闻时可以第一时间在法律言论自由的范围内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互联网可以根据不同地区设置不同的宣传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更具亲和力、独特的优势,更有利于禁毒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加强信息化宣传平台的应用,建设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与传统的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方式相比,网络禁毒宣传教育显得更为迅速和便捷,也更容易被热衷新事物的青少年所接受,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空间,也确立了其在宣传禁毒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如何抓住网络教育阵地的制高点,制订出一系列预防青少年吸毒与犯罪的长期作战、攻坚作战的相关战略,利用网络解决那些传统宣传解决不了的问题,使禁毒宣传教育的开展立竿见影,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一)提高认识,积极营造互联网禁毒的浓厚氛围
利用互联网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这需要有关部门统一思想,集中精力,努力营造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氛围,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首先,必须提高各级公安禁毒部门领导对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的思想认识,真正做到从思想上重视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从行动上支持网络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其次,要提高公安禁毒民警、社区民警以及禁毒社工对互联网公安禁毒宣传工作的认识,使他们能积极配合、加入到网络公安禁毒宣传工作中。同时,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的工作方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大青少年禁毒宣传教育的影响面,使青少年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禁毒工作、共同参与禁毒斗争的良好氛围,这有利于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长期的、有效的、稳妥的进行下去。
(二)切实加强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队伍建设
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者既要具备较高的禁毒业务水平,熟悉禁毒工作规则,又要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因此,建设一支懂网络、有战斗力、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的高素质专业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势在必行。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禁毒宣传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并精通网络操作;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禁毒业务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借助互联网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因此,各级公安禁毒部门应该加强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建立起专业化的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团队。
(三)创新互联网禁毒预防教育模式
积极走出去,寻求互联网主流媒体、党委政府对互联网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在政策上、宣传渠道上的支持。以网吧为阵地,深入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推动禁毒宣传网页成为各地“网吧”的开机主页,推动“百度”等互联网搜索引擎将禁毒宣传教育网页“置顶”,便于搜索查看。不断更新预防教育观念,创新预防教育模式,以官方网站宣传为主,开通播客、博客等网络平台为补充,实行两手抓,注重二者的有效结合。
(四)充分挖掘和合理开发网络禁毒资源
互联网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有很多的资源供人们享用。对于禁毒宣传教育来说,需要人们有效的挖掘、开发和利用。(1)针对青少年思维活跃、创新的特点,建设有特色的禁毒宣传和教育网站。网站的设计要兼顾青少年的特点与接受能力,贴近青少年、贴近实际,内容要丰富具有吸引力且通俗易懂、寓意深刻,要令用户喜闻乐见,只有产生这样的效果,才能发挥积极引导、潜移默化的作用。(2)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戒毒心理康复专题网站,开通心理专家服务热线,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如杜新忠戒毒网等,开展好戒毒心理康复教育,现实中吸毒者害羞或害怕面对面发问的问题,在网络互动中可以得到真挚、有效的沟通。这使得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控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的人格与良好的心理品质。(3)利用禁毒网开辟家长专栏,发展禁毒主题论坛。父母是孩子出生以后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家长要掌握了解和学习预防的相关知识,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变化,并积极参与预防教育活动。通过开设网上论坛,对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正确引导;开设交互性和开放式的咨询信箱,开展在线交流,及时解决青少年的实际问题。(4)建立、健全和完善网络涉毒线索管辖机制,打击网络涉毒违法犯罪。构建涉毒违法犯罪网络举报平台,联合有关部门,对网民举报的和网络巡视中发现的涉毒违法犯罪线索进行梳理和分析研判,根据属地或由上级主管部门指定管辖,形成合力,有力打击违法犯罪。
关键词:山区 农村 互联网 社会道德
互联网正以很快的速度在我国农村普及。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2007年底,农村网民数量己经达到5262万人,其中新增网民2917万,年增长率达到127.7%。据笔者实地调查,即使山区农村的经济和地理条件很差,互联网的普及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而互联网在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重要影响也日渐突出,并成为理论界的研究热点。
一、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影响的主要特点
从总体上看,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几个主要特点:
(一)初期性
互联网对山区农村来说,由于普及率还相当低,因而影响面较小。在道德方面,人们主要是看到了对青少年的影响,而较少看到对成年人的影响。从区域上看,目前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心及周边少数农户,其他未开通互联网的农村基本上处于隔离状态。在农民外出打工的时代背景下,一些留守人口,特别是留守儿童,通过进城或到乡镇中心上网与农民工联络。显然,互联网在山区农村道德建设方面的影响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非主流性
从有关调查情况看,目前山区农村的主流媒体是电视。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取得了较大进展,部分村已经开通电话和有线电视,没有有线电视的村,用上了卫星电视接收装置。人们在劳动之余主要通过电视了解外界信息。此外,农民工外出打工本身也是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一些现代道德观念通过电视和外出打工经历逐渐传入山区农村。相比之下,互联网还是非主流的影响途径。
(三)正负混合性
人们经常将互联网比作双刃剑,就是说它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在山区农村,网络开始应用到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课外阅读等教育活动以及农村基层行政工作中,在义务教育、继续教育和民主法制观念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青少年在课外上网,以网络游戏为主,既耽误了学业,又朝着网瘾发展,进而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如言语粗鲁、顶撞师长,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乃至出现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学校是否进行教育引导以及教育引导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受网络影响的性质。
(四)产生更大影响的潜在性
一般而言,今天的山区农村青少年中,有较大部分将成为未来的农民,他们现在受到的来自互联网的影响,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农村人口的道德价值观念.一些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树立起来的道德观念,在互联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下,迅速地被消解或否定,形成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机,如暴力游戏导致的青少年暴力倾向、网络黄和视频导致的青少年性早熟和性犯罪倾向、网络诈骗现象导致的青少年诚信意识淡化等等。
(五)应对措施的不成熟性
从目前情况看,政府在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方面一般都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各地党政部门都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等,并以新农村建设试点为依托尝试了一些利用互联网对广大农民开展教育的做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客观地说,当前应对山区农村互联网推广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影响的措施还很不成熟。这主要表现在山区农村各类人口对互联网的认识模糊和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的力度不大。山区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还很不充分,有的没有看到互联网的经济价值,有的根本不了解互联网为何物,有的则简单地将互联网看做洪水猛兽。而山区农村青少年要么缺乏互联网知识,要么只看到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只有少数受到了学校或家长的教育引导而将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文化监察大队等机构权力有限,人员不足,经费不足,技术条件有限,难以贯彻有关管理制度。
二、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应对互联网影响的对策
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对山区农村社会道德建设的影响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将应对互联网影响作为山区农村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要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多管齐下,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积极价值,积极建设山区新农村道德价值体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媒介宣传教育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在山区农村的普及是必然趋势,一味拒绝和隔离互联网并不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长久之计。因此,当前最紧要的事情,就是要让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利与弊。有的农民通过电视等渠道间接地了解到互联网的有关情况,但往往只有两个事实在他们头脑中产生了深刻印象。一个事实是,有的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得了经济效益;另一个事实是,许多青少年上网导致学业无成或道德败坏。从笔者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山区农民对有网瘾的子女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要么因高压控制而导致激烈冲突,要么因自由放任而导致青少年网民越走越远,成为互联网消极作用的产品。可见,教育广大山区农民正确认识互联网的作用是解决青少年网民道德教育难题的关键。由于山区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低,很难从切身体验中掌握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的方法,所以只能通过电视等现有主流媒介教育他们如何认识互联网,如何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教育引导青少年网民。此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先期受益者的积极性和示范作用,做好互联网推广过程中的网络道德教育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以智能手机和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广泛流行为标志,移动互联网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迅速普及。这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课题,也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对移动互联网普及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策进行认真研究。
1移动互联网及其在高职院校中的普及
1.1移动互联网及其特点
国家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年)》对“移动互联网”进行了定义,是指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它包含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移动网络(如4G、Wi-Fi)和应用服务(如微信、微博和 “朋友圈”等服务)等三大要素。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讯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产物,既有传统互联网的信息丰富、空间开放和检索便捷的优势,又能够随时随地获取通信和服务,移动互联网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和信息传播方式。
1.2移动互联网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的普及
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主要终端是智能手机,手机已经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高职院校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不断增加,聊微信、刷微博、发朋友圈、点个赞已经成为大学生之间主流的沟通交流方式。
2移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带来的机遇
2.1.1扩展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空
移动互联网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优势扩展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时间、地点有一定的要求,教育者下班或放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停止了。而使用移动互联网,师生之间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微博快速传播信息,双向沟通,由此加强了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引导。
2.1.2丰富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
当前是一个信息爆炸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可以作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而移动互联网融合了传统互联网海量资源和移动通信灵活便捷的特点,师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和分享信息,大大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
2.1.3搭建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交流平台
移动互联网的即时、互动功能,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更有效。师生之间可以利用微信、手机 QQ等进行一对一交流,也可以建立群组集体交流,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二是交流更平等,教师相对严肃的形象被虚拟网络形象所淡化,交流中一个轻松的微信表情就拉近了学生对老师的心理距离,使得师生之间在平等的氛围中坦率交流,甚至学生愿意把平时不敢当面说的话通过微信、微博表达出来。三是交流更有针对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微信“朋友圈”或微博了解学生的动态、思想和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
2.2面临的挑战
2.2.1价值观和信息混乱的挑战
现在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浏览到的信息,除了有益的内容,也会充斥夹杂着各种谣言、伪科学、哗众取宠的炒作、别有目的政治文章和违法的不良信息,对于鉴别能力不强的大学生就会容易被混乱信息所误导,从而导致价值观混乱和扭曲。例如有些高职大学生把微信公众号的消息全当新闻来读,把各种谣传全当科学来看,并通过手机转发给周边的同学,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负面影响。
2.2.2对传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教育者可以利于自身的知识优势和权威解读权,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但如果教师讲得不够精彩,学生就有可能偷偷地聊微信、刷微博;即使学生对课堂内容本身感兴趣,也可以不听老师讲、拿出手机上网自己查,学生的手机变成课堂上多出来的另一位“老师”,这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面临严峻挑战。
2.2.3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要求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在高职学生中普及,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1)对熟练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力要求提出挑战。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青年大学生大多可以很快上手,但受年龄、精力的限制,一些教育者对于移动网络和手机功能的掌握明显要滞后于学生。(2)对教育者主导地位提出挑战。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性和平等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话语权提出了挑战,比如在一些社会热点事件传播中,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第一时间获得事件的最新信息,迅速形成舆论一面倒局面,而在这个传播过程中教育者没有任何信息优势,反而可能由于信息掌握不够学生快而在思想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错失了正确引导舆论的先机。
3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平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与时俱进地做好教育工作。
3.1更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
新形势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更新调整工作思路,强化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移动互联网的对接,不断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高职院校要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要对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要利用好手机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2创新“移动互联网+”课堂教学的新模式
移动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和交互性特点,可以使传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向双向互动转变,促使课堂教学向课外、课余时间延伸,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有了移动互联网,学生无论课前、课后都可以在线学习交流,结合移动版的易班、微课、慕课、云课程等在线学习平台,构建了“移动互联网+”课堂教学的新模式。课前,教育者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布置一个“微话题”组织学生在微信群上积极讨论,教育者实时在线引导和答疑;课后,教育者可以把课堂总结、感想写成博客、日志更新在主页、空间和朋友圈和学生分享,并通过评论、回复、点赞等方式与学生进一步交流,通过“移动互联网+” 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得更深入、学得更积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3突显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宣传作用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把其运用到学校网络宣传工作中。例如可以开设校、院(系)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积极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微博、微信内容要“接地气”,注重信息质量、紧跟新情势,可以多使用生动的文字、图片、表情、语音、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形式,也要巧妙地融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办学成绩、好人好事等正能量内容,增强推送到学生手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提高高职大学生主动关注、订阅、接收的积极性。同时,有条件、有特色的班级和宿舍,也可以由班主任和辅导员牵头,创建“微班级”、“微宿舍”等移动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更贴近生活的信息交流环境。
3.4打造高信息技术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移动互联网时代,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信息化能力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工作队伍的信息技术能力。通过开办计算机、网络和新媒体的技术讲座、培训班等,全面增强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党务工作者的移动互联网知识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提升工作队伍的信息管理能力。工作者既要迅速地掌握信息、捕捉热点,要注意准确鉴别信息,防止不实和不良信息对学生思想造成负面影响,并引导正确的舆论;又要有用好信息资源的能力,将移动互联网中的信息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熟悉流行网络文化,灵活运用其传播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服务。
4结语
移动互联网是促进生产力工具,也是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环境,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探究如何用好移动互联网,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EB/OL].2015-06-20http:///kxyj/qwfb/bps/201212/t20121204_898927html.
关键词 互联网;学习能力;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37-02
互联网已成为当代人生存的另一空间,对远程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互联网环境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1 应用互联网学习的优势
互联网教育中教材被数字化,网络系统中存储着大量的教学资料、教学信息。教师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时可以方便地从互联网中获得资料,并且可以把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料上传到互联网中,实现整个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传统教育相比有以下一些突出的特点。
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借助互联网学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在互联网上观看教学视频或者在线向其他学习者或教师寻求帮助,从而实现随时随地地学习。
教学资源更加多元化,支持共享 互联网平台的数字化资源与传统教学资源相比,更加多元化,更加容易共享。数字信息具有保存时间长、传输方便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互联网教育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有很多知名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课堂,让很多没有机会在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在家里上网,与名师面对面交流,起到实际课堂上一样的效果。
借助互联网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引发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其自信心 生活中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学生。任何学生都不可能一次就掌握每一部分学习内容,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喜欢一遍遍复习那些最基本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深的理解。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一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老师的讲解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羞于提出,这样学生没有学到应学的知识,老师没有达到自己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活动都受到影响。而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对老师的讲解反复观看,直到自己学会为止。他们通过不断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点,而获得了自信,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2 网络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
运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不仅意味着教师与学生要掌握互联网工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能运用它们满足各种学习行为的需要,最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习能力既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也影响获取知识的量。因此,学生除了具备基本的学习技能外,还要具备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一些特殊学习能力。
网上分享信息和知识的能力 网上知识和信息的分享是在学习过程中各个体希望通过建立学习小组来交换别人的经验和所拥有的信息资源的想法引发的。从传播的观点来看,使用者不再是独自与网上的文件资源进行自我交互,或者是仅仅与某一个专家和学者进行交互,而是与任何已经掌握网上讨论和组织能力、并且需要分享观念和信息的各个体进行联系,与别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要达成这一愿望,首先要建立一个自己的主页,拥有自己的网址,储存许多人们感兴趣的可供选择的知识和信息,在适当时候通过互联网传送给特定小组的全体成员或提供对这一主题感兴趣的人访问索取。因此,任何想在网上提供信息的人必须有两种类型的知识和技能:管理计算机文件的能力;在网上信息的基本能力。
信息评价能力 互联网上的信息是海量的,学生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判断哪些是对学习有用的信息,哪些信息是哪门学科的信息,哪些信息是正确的,哪些是有误的,这些都要求学生要具备基本的评价信息的能力。
信息管理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评价体系从互联网获得大量有用的学习资源后,如何管理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学生仅仅是把这些教学信息直接就保存到电脑里肯定是不可取,这时候学生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管理能力,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去管理信息。比如可以按照学科去管理、或者按照信息的类型去管理等,管理的方法有很多,管理信息是为了增强认知能力,同时也为以后的查找利用提供方便。
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其学习的方式也与传统学习方式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互联网包含多种媒体信息,所以学生在很多时候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比如要掌握将多种信息整合在一起的方法,同时也要具备将互联网上下载的资源进行加工再利用的能力。
交流和协作能力 在互联网上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交流和协作能力。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要学会借助一些网络工具(如QQ、BBS、微博、微信等)与别人协作学习,具有相应的团队精神。
3 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注意的问题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校园文化的影响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对学生产生长远的、持久的甚至终身的影响。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一些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知识,但是他们无法感受到学校氛围和校园文化。为此我们可以尝试采取组织学生交流、开展名师讲座等环节,使学生时时感受到学校氛围和校园文化,通过这些环节作为互联网教育的有效补充。
互联网学习意识的淡薄 根据相关调查,我国的学生使用互联网绝大多数以娱乐为主,而美国的学生上网主要是获取学习资料、开展网上研究性学习等,从中美两国学生使用互联网的用途可以看出,我们的学生还没有把互联网当作学习工具,更多的是当作娱乐工具,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培养学生互联网学习意识。
虚拟不能与现实脱节 任何一项新的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互联网也不例外。学习者不能沉迷在互联网所带来的“虚拟”空间中,要把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既要提高互联网环境下的学习能力,也不能放松现实生活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注意“虚拟”和“现实”的结合,发挥互联网促进学习的积极作用,克服负面影响。
4 结束语
研究发现,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对学生有更高的要求,要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鉴别和勇于创新。虚拟互联网空间对学生学习和学习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本文没有涉及到的地方,笔者也会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