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业技工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9 10:41: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职业技工培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职业技工培训

第1篇

2005年1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给广东东莞石西企业(国际)机构控股有限公司“发明专利证书”,对该公司总经理杨东佐先生经多年精心研制的“无夹钳多功能零件成型装置”实行专利保护。这项专利也叫“二模三冲”技术,优点是:无夹钳传递坯料;整体高定性冲头升降系统;万能调整冲头座。

公司把具有该项技术的生产设备投放到市场后,得到了广大紧固件制造企业的一致青睐。在市场反应强烈的情况下,问题也随之而来,因为在国内一些生产小五金的企业中,会使用这种新型设备的专业技术人才太少了。

怎样为新设备销售找到出路?怎样把合格的人才充实到使用该新型生产设备的各企业里去呢?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杨东佐决定创办全国第一所金属镦锻成型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来为紧固件行业提速。

提升办学理念,为国家再就业工程出力

2006年4月的一天,位于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的石西职业培训(金属镦锻成型技术)学校正式开学了!这是全国第一家专门传播紧固件知识,为螺丝制造行业培养和输送技工的专业学校。

由于是行业内的专业学校,招生期间得到了全国许多紧固件企业的支持,各企业纷纷把有技术发展前途的人送来深造。面对众多的报名者,自1980年就开始创办企业的杨东佐深知:国家在加入WTO后,小五金机电行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自己是全国工商联五金机电商会紧固件专业委员会的名誉主任委员,是石西职业培训学校的名誉校长。应该将眼光放在整个社会上,如果石西职业培训学校只是着眼于行业内培养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提速显然还远远不够,还应面向全社会招生,为社会上的待岗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国家“再就业工程”出把力,这才是创办这所学校最大的意义!一想到开办这所职业培训学校还有如此重大的意义,他非常激动,并马上开始行动。他首先按较小的比例招收了一批社会学员,开始了一年制的实验教学。

就这样,石西职业培训(金属镦锻成型技术)学校开学的第一批学员被分成了两个班:一个班是全国行业系统内选送来的有一定基础的“老”学员,学期是半年;另一个班是面向社会招生而来的没有半点经验的“新”学员,学期为一年。实践证明这种“快班”和“慢班”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为了让学员们能真正掌握技术,杨东佐不仅请来了知名技术专家担任教师,还把“二模三冲”这种新机械设备安装到学校,供学员们观摩学习。学员在实习时,还可到他设在长安镇的“石西企业(国际)机构控股有限公司”的工厂里,由厂里经验丰富的师傅“一对一、手把手”进行实践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很多学员都拥有了一技之长。

从培训学校的筹备、创立到发展,杨东佐为其倾注了极大的心血,除了实践教育外,他还十分注重理论教育,率先组织全国行业内专家编写教学课本和铺导资料。其中《金属镦锻成形技术》一书就是一本系统全面介绍镦锻成型工艺非常权威的专业教学指导书,使学员们真正学到了专业技术的精髓,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杨东佐还常挤出时间亲自到课堂为学员们授课;他从紧固件产品的发展讲到材料改制工艺,又从冷成形专用设备讲到二模三冲技术带来螺丝制造机械的变革,让学员们看到了螺丝行业里国内外的巨大市场空间。

实施扶贫教学政策,折服海外客商

就在第一批一年制 “新”学员顺利结束了上半年学习时,一名来自湖南的学生却突然提出要辍学。原来,他家在湖南农村,由于那年家中庄稼欠收,家里实在拿不出学费了,他只好选择辍学。杨东佐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随后一个大胆的“扶贫教学”计划在他头脑中形成。

为了让家庭确实贫困的学生学到技术,改变命运。杨东佐修订了学校的招生条件,他把“扶贫教学”添加到“招生简章”里,具体内容为:针对个别家庭十分困难的学员可实行“先学习,后付款”原则。也就是学校先垫付学费把学生培养成才,并负责安排就业后,再由该学生返还欠款。那名贫困学生成为此条款的第一个受益人。杨东佐的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燃眉之急,更为他们在学业期满后的就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006年3月的一天,一批土耳其客商来到东莞石西企业(国际)机构控股有限公司进行商务考察。外商们看到“二模三冲”技术带来螺丝制造机械如此大的变革,无不为之深深感叹!他们当场纷纷定买“二模三冲”螺丝机。由于定货集中,货源非常紧张,可工厂库存的螺丝机中又有一台因缺少一个零件而不能发货。这时,有人提议从学校用于教学的实习机上卸下那个零部件来装到库存机器上以便卖出。杨总在得知学校正在使用教学机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他制止了拆零件卖机器的主张。他说,多卖一台机器虽然公司能有收入,却影响了学生的一堂教学实践课,影响的是一批人,损失不可估量。我不能因小失大!土耳其客商为杨总的这一长远的想法所折服,当即提出要去学校参观的要求。

在学校,土耳其客商了解了杨总自出资金办学,培养螺丝制造业的专业人才,实施“一条龙再就业工程”后,纷纷为杨总竖起了大拇指!并由衷地说,买了这批螺丝机后,他们也想把自己企业里的技术人员送到技校来培训充电。

在学校第一期为期一年的学员毕业前夕,杨东佐找到了那名受益于扶贫教育的“第一人”。问他对学校安排他就业的公司是否满意,那名同学高兴的说:“我对学校安排我的工作非常满意!请校长放心,我一定会干出个样子的。”果然,他在那家公司表现很出色,就在前不久,这位年轻人已经在顺德办厂自己当上了小老板。

扩大办学规模,铸就无忧就业平台

石西职业培训(金属镦锻成型技术)学校培养出的专业技术学生,全能直接安排就业的消息不胫而走。使前来技校参加学习的学员在短时间内大大增加。看着这个可喜局面,杨东佐先生非常高兴,他不遗余力地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一系列努力:增加学校教室,扩大师资力量,进一步改善学生宿舍和食堂,配置教学投影仪、电脑及其它教学仪器,实行电算化教学,使学生在学校里“德、智、体”全方位发展。针对学员中大多只有高中,初中学历这一情况,学校还开设了“潜能开发”课程,以激发学生的信心和潜力,让他们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现在,广东石西职业培训(金属镦锻成型技术)学校今年的招生工作正在火热进行中。面对络绎不绝前来报名的学生及家长们提出的问题,杨东佐还是那句听起来掷地有声的老话:“我们技校对一些生活特别困难,又热爱金属镦锻这一行的学生还坚持扶贫教学,坚持执行先学习,后付款的特殊政策;对学有所成毕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介绍到全国紧固件制造业的企业里直接就业,我们办学的目的就是全力支持国家的‘再就业工程’,让学生学有所用,帮助他们找到对口工作,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

特别提示:

第2篇

一等奖

董 影 《“教学工厂模式”给技工学校的启示》

许小颖 《携手构筑青少年网络道德防火墙》

谌绍贞 《浅谈网络信息化形势下技校学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林颖童 《校企合作的创新运行模式》

赖海萍 《工学一体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叶静怡 《浅谈如何依托行业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胡韵琴 《微课助力课程改革》(单位:福建技师学院)

黄丽辉 陈 宇 林艳娇 《浅谈电子一体化课程的教学组织和策略》

林 鑫 《技工院校校企合作办学的探讨》

二等奖

吴里熹 《校企合作中职业道德课程实训教学调查》

黄雅琳 《基于就业视角下〈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

卢 欣 《技工院校幼儿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庄蕙菱 《试探在微课支持下技校语文的教学获得》

安梦华 《浅谈职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能力综合化》

陈荷盈 《利用中英文绕口令充实航空服务高级工专业课程教学》

薛世升 《寻求技工院校德育教学新途径》

蔡雄彬 《技工院校园林工程专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教学改革探讨》

黄丽娥 《利用微课提高中职英语教学的研究》

黄志元 《汲取木偶造型艺术培养学生动画原创设计能力》

林圣侠 《技工院校开展建筑业农民业培训的困难与建议》

张文模 《SSCC法则在汽车专业案例教学中的应用》

解 欢 《浅析职业技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周伯晨 《在技校机械CAD中应用项目教学法》

三等奖

巫吉顺 《技师学院烹饪专业市场教学法探析》

杨 龙 《CAXA电子图板在数控编程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郑晓燕 《浅析项目教学法在OA培训教学中的应用》

罗志成 《〈AutoCAD〉参与实训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探讨》

方 婧 《技校〈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傅仙玉 《浅谈中职院校市场营销学的几点教学体会》

林明江 《梳理利害寻得失,因症开方促提升》

纪港盛 《分模块开展一体化教学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探索》

陈 宇 《校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

林流芳 《扎根技能才会枝繁叶茂》

陈霜霞 《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茅飞珠 《寻找心灵的阳光》

翁锦华 《互动体验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堂的实践与创新》

吴婷婷 《技工院校纯女生班管理之我见》

郑丽香 《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陈发凤 《浅谈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与课程改革》

邓正雄 《浅谈“串联型可调稳压电源”的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

洪丽颖 《一体化模式下基于任务驱动的高数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林 莉 《中职学校〈财经法规〉教学方法革新》

温 慧 《浅谈技校财会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林金奕 《技工院校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探讨》

第3篇

第一,充分发挥培训机构作用,为再就业培训做贡献。今年,再就业培训任务相当繁重,按照《“三年千万”再就业培训计划》要求,不仅要完成350万下岗职工的培训任务,还要大力促进下岗职工经过培训后及时出中心,实现再就业。

第二,推广“购买培训成果”经验,促进培训就业紧密结合。上海市针对再就业培训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及培训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的情况,建立政府 “购买培训成果”的新机制。这种做法的主要特点:一是将劳动力市场信息、用工需求走势及对求职人员的基本要求,及时向职业培训机构,引导培训机构按照劳动力市场需求组织培训;二是建立起就业培训网络,入网的培训机构达300多家,初步实现了培训的社会化;三是使培训按市场化机制运作,通过培训项目招、投标方式,使培训机构公平竞争。最后,政府根据培训成果和就业率补贴培训经费。今年我们要选择部分城市进行推广试点,4月初在上海召开研讨会,研究借鉴上海经验和就业培训信息网络的建立及具体运作。通过实地考察和现场观摩学习,使上海经验能够尽快在有条件的城市中推广。

第三,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各地要积极行动起来,今年各省都要选择若干城市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广。我们正在拟定创业培训扩大试点工作方案,同时依托苏州等地开展创业培训辅导班,从2季度开始对实施创业培训的管理、教学人员进行培训,各地可组织创业培训试点单位参加。

第四、积极落实培训经费。目前,各地再就业培训经费主要来源是政府专项拨款、失业保险金中的转业训练费、就业训练费等,但有的地区经费仍未落实,有的虽有来源,但缺口大,经费严重不足。今年财政预算科目中再就业补助费和就业训练费中都包括了培训费用,各地要根据培训任务提出用款计划,积极争取落实财政拨款,同时要制定培训经费补助标准和拨付办法,保证经费有效利用。另外,有的企业从职工教育经费中提取一部分用于再就业培训工作,这也是一个渠道,因这部分培训经费不能统筹使用,可通过企业再就业服务中心争取。

二、关于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工作

第一,做好组织协调和宣传。

第二,要搞好摸底调查。

第三,与技校招生结合。佛山市把实施劳动预备制度与技校招生结合起来,既保证了技校生源,又提高了培训的吸引力。各地要抓住这一时机,把劳动预备制度培训与技校招生结合起来,积极承担劳动预备制培训任务。劳动预备制生源进入技工学校学习,初中毕业生学习期限为3年、高中毕业生为1年,进行技术等级培训可缩短培训时间。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针对劳动预备制培训对象的特点,支持和帮助学校开设新专业,积极开设第三产业专业和初级技术培训等,使参加培训学员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合适专业学习。

第四,实行就业准入控制。

三、关于职业培训机构改革和调整工作

第一,继续做好综合基地、集团化试点工作,推动技校、就业训练中心改革。两年来,试点地区和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按照综合基地、集团化办学模式,取得了显着成果,促进了培训与就业的紧密结合,并与劳动力市场建立紧密衔接的“一条龙”运作机制。今年重点技校和就业训练中心都要按此模式动作,在同一地区,劳动部门办的技工学校和就业训练中心可探索一体运作的联合方式,以真正建立起多层次的示范性社区职业培训机构,成为兼有职业需求预测、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多种功能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

第二、做好职业培训机构调整工作。为更好地利用职业培训资源,要对现有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调整,统筹规划,逐步实现布局、结构合理。今年重点要做好技工学校的调整和社会力量办学清理工作。技校的调整工作要在省级劳动保障部门指导下进行,重点是行业、企业办的技校要进行重组。重庆市等地最近出台了关于技校调整的文件,制定了调整的工作目标和具体操作办法,对企业办校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省要及早考虑这个问题,统筹规划,尽可能减少技工教育资源流失。对企业、行业愿意办技校的要继续予以支持;对行业自行调整、合并的要加强业务指导;对同一地区、不同行业的学校实现集团化办学要牵头负责;对企业已确定剥离的学校可以采用有偿或无偿转让方式,转换办学者,利用这部分学校探索公有民办的办学体制,增强办学活力。对社会力量办学的清理主要是按原工作部署,继续进行清理整顿和换发许可证工作。各地要在今年上半年完成清理工作。

第三,关于技校招生改革问题。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精神和教育改革要求,部署学校原则上不再进行跨地区招生。考虑到技校原来体制和布局的原因,今年我们仍根据行业部门需求,下达跨地区招生计划;原国务院撤消部门所属学校跨地区招生工作尽可能在省际间协调解决;各地招生办要对划转到地方的原部属学校招生工作尽可能提供方便,帮助解决困难。考虑到今年普遍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生源情况,今年技术招生考试以职业能力测试为主,不再进行统一的文化科目考试,各省可结合生源状况,自行确定录取方式。具体事宜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培训机构处联系,中心还要召开招生会议具体落实。

第四,关于高级技工学校发展工作。建立高级技工学校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措施。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们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山东、江苏、广东、上海等地创造了成功经验,高级技校毕业生深受企业和社会欢迎。最近我们又将批准18所学校改建为高级技校,后备高级技工的培养能力进一步扩大。今年有条件的国家重点技校都要开设高级技工班,培养社会急需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要积极探索技师的培养途径。总之,要打通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今后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政府,高职、高技学校的发展工作都将由省级政府统筹,请各地及早规划,打好基础。

第4篇

    关键词:国企;培训;人力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对国有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在我国。如何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如何在企业裁员时使留下的员工能补充离职员工所掌握的技能,以及如何留住人才、减少人力资源培训成本等,已成为我国国企改革与发展的一个现实课题。

    一、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无论是在规模上、规格上、质量上都不能很好地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重生产轻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要将总收入的1.5%-3.0%用于员工的培训,而我国则是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这1.5%远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

    2、适合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培训内容停留在简单的基本技能培训上,以“应急式”的业务培训为主,很少做到全面、准确地从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出发来分析培训需求,制定培训的中长远规划和分阶段计划,对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分析、评价和反馈,缺乏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培训制度。

    3、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计划未能很好地与员工本身的需求相结合

    培训计划没有考虑如何充分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没有考虑员工个人的发展因素、员工本人的意愿、员工个人的素质,“为培训而培训”。企业在落实培训计划中,有时为了凑人数把应该参加甲理论培训的人送去参加乙理论的培训,使培训的知识不能充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

    4、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源培训的激励制约机制

    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工作薄弱除了投入不够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培训激励制约机制,职工参加培训只是听任于行政命令,职工别是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的职工不愿培训,躲避培训的现象严重。尽管有的培训计划安排得很详细,由于缺乏一套培训与岗位(工资)晋升、晋级相联系(不培训或不达到一定的培训效果不得上岗)的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将职工培训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5、培训形式单一,师资队伍缺乏

    企业培训大多以理论教学、课堂教学为主,对职工的现场操作能力的培训力度不够,考核也不严。在人力资源培训的教师队伍建设上,缺乏深度和广度,大多数往往满足于从本企业的技术人员和技师中抽调任课,由于其自身工作任务重,授课往往缺乏系统性,“应付式”的教学比较普遍,很少有企业与大专院校和企业联系,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员工和企业真正的培训需求。

    二、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机制构建对策

    根据目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实际需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基本思路应是:

    1、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人事工作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人力资源”的概念才开始提出来。目前,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对于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水平,通过人力资源的培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是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与挑战。海尔集团的成功经验与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海尔的成功在于它的竞争力。影响竞争力的因素有很多,如规划、战略、市场销售,等等。但是,海尔人认为,培训也是竞争力,并建立了以价值观念培训为基础、以实战技能培训为重点、以良好的培训环境做保障、以个人生涯培训促发展这样一种人才培训机制。所有影响竞争力的因素都有一个知识转化的过程,培训无疑是知识转化和传播的最佳途经。国有企业提高对“人力资源”在生产诸要素中的地位的认识,确立“以人为本”的培训理念,是搞好人力资源培训的前提。

    2、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人

    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不仅仅是一个经费问题,还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问题。要认识到培训支出是很重要的投资,这种投资在促进员工素质提高的同时,和其他投资一样是有回收的,而且回报更高、更为重要、更为长远和更有意义。增加培训投入不但能使人力资本增值,而且也成为企业吸引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员工培训欠账太多和高级技工、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国家应考虑提高培训费的提取比例,并实施国有企业“两高”人才培养计划。

    3、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1)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

    培训制度是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的基础,它包括培训服务制度、培训激励制度、培训考核评估制度、培训奖惩制度、培训风险管理制度等。培训制度需要企业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结合本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参照国内先进企业或国外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认真制定。

    (2)掌握培训需求信息

    一般来说,企业培训需求的分析必须包括三个环节:组织需求分析,岗位(工种)需求分析和员工个人需求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哪些员工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技能培训,需要补充什么知识,了解上一次培训无论是培训者还是受训员工存在哪些问题,为制订新的培训计划提供依据。

    (3)制订培训计划和进行培训经费预算

    制订完善的培训计划是完成培训目标、实现培训预期效果的关键。因此,在制订培训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培训计划要服从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的战略需要;二是培训计划要能协调企业组织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兼顾企业集体利益和员工个人利益;三是要注重短期培训、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之间应形成互补,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脱产培训之间要相互协调;四是企业培训计划应兼顾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让培训计划同时成为可提升员工的发展计划;五是培训计划必须建立在企业对人力资源现状统计分析和需求预测的基础上,防止盲目性。

    由于我国目前培训经费只占员工工资总额的1.5%,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在制定堵训计划的同时,必须认真编制培训经费预算。可以利用会计方法计算培训成本,一方面要切实满足保证员工的培训需要,另一方面能够提供必要的培训成本控制和费用节约方案。

    (4)实施培训计划

    实施培训计划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关键。再好的计划在实践中得不到充分的实施便没了意义。培训计划的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定培训机构——企业内部培训还是组织外出培训;二是确定培训内容——要保证其适应性、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培训的考试考核;四是学员的管理等。

    (5)评估培训效果

    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对受培训的员工是否达到培训目标进行评估。这是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从企业角度去评估。看企业花这么多钱和时间是否合适;看是否改变了受训者的工作行为,看是否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是从受训者的角度评估。看受训者究竟学习或掌握了哪些东西,这可以以考卷形式或实地操作来测试;看受训者是否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去。

    三是从培训机构的角度评估。看培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检验当初的培训设想是否真实有效。

    4、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要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结合起来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它与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目的是一致的。为此,二者必须很好地结合起来。学习型企业的最大特点在于创新,而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是企业创新的本源所在。包括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

第5篇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重点将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工工作有关情况作一个简要汇报。

一、整合资源,强化管理,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新发展

今年上半年,我市组织各类培训64294人,完成63%。其中,就业前培训4257人,完成71%;再就业培训10299人,完成61%;创业培训1776人,完成59%;劳动保障部门培训农村劳动力22299人,完成83%;企业在岗职工培训23986人,完成60%;组织职业技能鉴定21365人,发证19648人,完成65%。为了做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一是营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去年我市合并五校组建了新的市高级技工学校,使职业教育事业迈入新的发展时期。未来两年内我们计划投入6000万元资金用于师资培训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将市高级技工学校建成集高中级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于一体、在籍学生达到10000人以上规模、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品牌职校。同时,加强县级重点技校建设,石首市技工学校被劳动保障部确定为高级技工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县级高级技工学校;市集并所有的职教资源,成立了职业培训学院,交由劳动保障部门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计划投入8500万元,一期工程征地180亩,已投入5000万元,今年秋季可招生开学。为了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我市严格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出台了相关文件,规定凡被聘用的技师和高级技师可分别享受不低于80元、100元的岗位津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对涌现出来的技术能手予以表彰。近三年来,我市评价高技能人才15192人,表彰各类技术能手近300人。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全市劳动保障部门加强高技能人才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党和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开展学习十大楷模活动,宣传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贡献,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校企对接服务“工业兴市”和“满园工程”。我们联合市教育局、开发区管委会在全市范围内选定了30所大中专院校和30家企业,开展校企对接、面对面洽谈活动,达成三年合作协议,共有2.7万人签定了校企对接就业协议,学校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到企业进行理论授课,企业也定期选派优秀人员到学校实地指导与交流,把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注入新活力,达到了校企合作双赢的效果。同时,扎实开展定向培训,如石首高级技工学校与可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可成班”,与深圳鸿准公司合作举办“鸿准班”,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技能人才,毕业学生也实现了稳定就业。

三是强化责任扎实开展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活动。国务院、省政府清理规范职业资格文件出台后,我市迅速成立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部门职责。作为牵头部门,市劳动保障局成立了清理工作专班,按照清理的范围、内容和工作要求,制定了清理规范工作计划和具体工作措施。市政府专题向省劳动保障厅和人事厅进行了报告,针对清理规范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处理意见,对依据法律法规设置且不重复交叉的职业资格予以保留;对重复设置的职业资格进行归并;对没有法律法规或决定为依据而设置的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取消或调整为非行政许可类职业资格;对相近专业的职业资格进行归并。同时,统筹考虑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设置问题,将从业资格和初级职称考试归并,一次考试就能取得初级职称和从业双重资格。

四是全力以赴做好灾区学生安置工作。,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人民不忘98抗洪,怀着感恩的心情,为灾区捐款捐物近7000多万元,我局也第一时间为灾区筹集善款25万元。为切实做好分配我市的70名灾区学生的安置工作,我局高度重视,就这批学生的学习生活、??署,将工作任务分解到人。我们为来自灾区的中国东方电气高级技工学校首批20名学生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组织了欢迎灾区学生的募捐晚会,晚会上现场筹集捐款2万多元用于灾区学生的学习生活。选派了一批责任心强的骨干教师担任“爱心爸爸”、“爱心妈妈”,一对一的为灾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和关爱。同时,组织灾区学生游览名胜古迹、参加学校文艺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目前这批学生学习、生活正常,情绪稳定,把当成了自己的新家。

二、以人为本,尽力关爱,从讲政治的高度做好农民工工作

我市年建立起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制定和完善了农民工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并从清理各种歧视性政策入手,消除所有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制度,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切实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

一是深入开展统筹城乡就业试点。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严格认定了44家定点技能培训机构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定点机构。积极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建立了公示制度、合同制度、台帐制度、月报制度、验收制度、督查制度六个管理制度。认真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和“四送下乡”活动。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为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发放职业(创业)培训补贴、减免鉴定费用。进一步完善了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人力资源市场,加强了街道、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全市每个行政村都配备或聘请了一名劳动保障协理员。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深入开展“创业促就业全民行动”和“回归工程”,兴起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热潮。初步统计,全市已有756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投资总额达14.9亿元,带动4.5万人就业,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是积极推进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认真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依法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规定所有用人单位必须及时为农民工办理参加工伤保险手续。实施“平安计划”,在农民工集散地和生产、生活场所免费向农民工发放“平安卡”。降低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门槛。我市规定,进城农民可随用工单位集体参加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凡在城镇取得营业执照,并有固定经营场所,从事个体经营的进城农民可按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外出务工的农民可在当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如果返乡可申请退保,在本地有单位聘用的,还可将养老保险转移至户口所在地。同时,出台了《经济开发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确定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对象、参保范围、保障模式以及资金来源,积极开展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三是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我局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统揽工作全局和“寓服务于执法之中”的工作理念,加大涉及农民工案件的处理力度。及时制定了规范性劳动合同文本,将建筑、服务、餐饮等使用农民工较多的行业作为重点,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出台了在建筑业企业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文件,进一步规范农民工用工管理。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上半年全市清理拖欠的农民工工资549.9万元。对恶性案件特别是故意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案件,严肃查处,受理举报投诉维权案件结案率达到了97%以上。先后在建筑、水利、交通、铁路等行业建立了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在工地普遍实施了公示牌告知制度,每年初与施工企业签订责任书,实行农民工工资银行卡。成立了市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中心,为劳动者免费提供法律服务。开展各类专项检查活动,做到防患于未然。上半年,我们重点在娱乐、餐饮服务、服装加工、家具制作等企业及人力资源中介机构开展了为期1个月的打击非法使用童工专项检查活动。近期还开展了整治“四小”专项行动,切实维护了农民工、女工、未成年人和智障人员等群体的合法权益。

第6篇

经过认真的筹备,春节长假后我县第一期失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今天正式开班,这标志着我县惠及返乡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喜事、好事全面启动。在此,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对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学员表示诚挚的欢迎!

开展失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失业返乡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影响,我县陆续出现失业农民工返乡,截至目前,全县失业返乡农民工返乡(含季节性返乡)已达4.032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总数的8.5%,其中,因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而失业返乡的农民工已达到2.99万人,占失业农民工返乡总数的74%。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已成为我县当前就业工作一个新的课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和谐之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县劳动就业部门举办本期失业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切实解决失业返乡农民工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市、县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在对各乡镇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愿望的调查基础上,结合失业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实际需要,举办本期培训班,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再就业,是党和政府为广大失业返乡农民工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民生工程”的具体行动。

“外出务工把钱赚,不在家里当穷汉”,已成为同志们的共识。但我县农民工普遍缺乏职业技能,没啥手艺,出苦大力的多,真正干技工挣俏钱的少。因此,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使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一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稳定就业的实际需要。从目前的就业形势看,全国现在不缺大学生,而是缺有技术特长的工人。现在外出务工,不是用工单位难找,而是技术工人难找。只要经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到哪都能找到稳定工作。二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促进劳动力高薪就业的必然选择。要想挣钱多,必须得有一技之长,这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三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实现劳动力由“体力型”就业向“技能型”就业转变的唯一途径。劳动者要提高素质,必须走培训这条路。劳动者只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才能真正就业、就好业,农民工也才能真正转变身份,离开土地创业致富,变成产业工人。四是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是落实国家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培训制度,特别是对技术工种从业人员实行就业准入制度,持证上岗的实际举措。

在此,我希望在座的农民朋友,要珍惜本次学习机会,认真学习,虚心请教,确保此次职业技能培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真正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

第7篇

1.培训观念的创新

电力企业应当转变员工培训就是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陈旧观念,树立培训是企业的一种投资行为,可以使电力企业获得长期综合收益的观念,让员工明白培训是最大福利的理念,每年让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员工优先享受培训。

2.管理体制的创新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管理机制,使人才培育工作纳入了规范化轨道。在畅通行政管理人才通道的基础上,加大了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储备管理,积极探索“行政、技术、技能”三条职业发展路径,拓宽了职工薪酬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空间。

3.培训方式的创新

重点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制定前瞻性培训计划,不断创新培训方式。针对管理人员培训,采用灵活多样的讲授、小组讨论及案例分析等培训方法,让员工亲身体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针对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多采取现场交流互动式学习,创新培训模式,大力开展运行人员现场技术培训及检修人员仿真培训工作。

4.效果评价方式的创新

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是培训效果有效迁移到实际工作中的有力保证。培训班结束后,认真组织学员对培训课件、培训教师、培训效果、培训组织管理分别进行评价。在评价时,要正确的选择培训评估方法,将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

二、相关培训具体内容

1.建立人才培养机制,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加强组织领导。企业所属的教培中心,负责制定企业教育培训年度计划和对计划实施部门的工作进行管理、考核。企业所属各单位的教育培训小组,负责完成企业下达的教育培训计划,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活动,以及做好教育培训工作信息的反馈和分析工作。三级网络管理使培训工作实现了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健全规章制度。认真制定《职工教育培训工作考核办法》、《技术比武管理办法》、《教培中心及仿真中心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并狠抓制度的落实和执行,使人才培育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通过举办技术比武、技能竞赛、专题培训等活动,建立以考促培、以比促培、以实用促培的培训新机制,重点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及多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完善管理机制。在畅通行政管理人才通道的基础上,加大了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储备管理,积极探索“行政、技术、技能”三条职业发展路径,拓宽了职工薪酬晋升通道和职业发展空间。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修订完善了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评审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以岗位薪点工资为主体的宽带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使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贡献大、业绩优的职工倾斜,激励职工立足岗位,积极进取,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2.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激励技能人员岗位成才

电力企业必须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以建设学习型企业为目标,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为抓手,从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建立“优秀技能操作人才库”等方面入手,畅通人才成长通道,激励技能人员岗位成才,夯实了企业发展的人才基础。首先,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的《电力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组织职工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聘请长期工作于生产一线,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责任心较强,办事公正的生产骨干作为兼职教师,通过“请进来办班”和“送出去学习”的培训办法,培养了一支既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又熟悉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法律、法规和鉴定方法的考评员队伍。其次,建立首席工程师评审机制。为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进一步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激发职工技能成才、岗位成才,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两型一流”发电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支撑。首席工程师实行动态评审管理。每两年评审一次,实行聘任制,聘任期为两年。首席工程师在聘任期间,岗位工资按照其所在部门副主任岗位工资标准执行。

3.创新培训方式,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切实提高员工素质

首先,开展管理技能素质提升专题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管理技能素质提升”专题培训活动。针对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管理、协调能力不高,执行力不强等问题,为提升公司中层干部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切实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贯彻执行力,公司大力开展“管理技能素质提升”专题培训活动。其次,开展运行人员现场技术培训及检修人员仿真培训工作。针对生产人员在跨专业的学习方面,特别是运行和检修人员交叉互动学习方面的薄弱环节,创新培训模式,大力开展运行人员现场技术培训及检修人员仿真培训工作。最后,开展生产技能素质提升专题培训。进一步拓宽高技能人才培养通道,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各级生产人员的专题业务培训,不断强化新技术、新设备性能的学习,提升员工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水平,公司每年根据各部门提出培训需求。

4.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

第8篇

论文摘要:承德是我省农业大市,要使农村经济尽快发展,农民尽快脱贫致富,就必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近几年我市经济发展较快,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要加快发展职业培训事业就必须以发展职业教育为核心、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重点加强我市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盘活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对全市所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

承德是一个旅游城市,同时也是我省一个农业大市,要使农村经济尽快地发展起来,农民尽快地脱贫致富,就必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广大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最终“减少”农民。近几年来,笔者所在地区职业技能培训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先后成立了63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人才。

一、目前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面对我市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技能培训事业的发展明显滞后,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足且管理力量薄弱,很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实训实习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师资队伍配备不够齐全且整体素质不高,从而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培训规模不大。目前,全市农村存量劳动力还有163.52万人,其中近50%的剩余劳动力需要通过培训向二、三产业转移,尽管全市现有63家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但大多数培训规模都比较小,目前教学用普通(数控)车(铣、钻、磨)床106台,各种焊机139台,电动缝纫(拷边)机125台,电脑1229台,钳工、电子、电工实验室工位301个,一次性培训能力只有85l0人,难以满足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2005年,全市劳务输出100,970人,其中接受正规的技能培训只有1万余人。

二是培训工种单一。部分培训机构来源于企业和行业部门创办的技工学校、职工学校,过去主要从事本系统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随着产业的自我升级,原有的实训设备多数难以继续发挥作用。加上近几年投入不足,专业设置仍然停留在机械加工等传统专业上。新办的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经济实力不够,只能开设缝纫裁剪、美容、美发、计算机等一次性投入不大的专业,全市注册的63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其中仅服装、电脑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就有38所。由于专业选择空间有限,一部分经济条件较好、想真正学技术的农村青年.只好到大中城市择校学习,增大了学习成本。而对经济条件较差的农村青年来说,只能到附近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参加一些短期培训,就业后仍然靠出卖体力挣钱。

三是培训层次不高。不少民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由于缺少科班出身的职业教师,只能从企业、社会聘请一部分熟练工人任教,这些人“做功”可以、“说功”往往不行,难以完全胜任教学工作。另外,我市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多数尚未完成原始积累,难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购买相应的实训实验设备,造成学员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甚至有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被人们戏称为“理论学校”。有些办学机构负责人虽然懂得一般市场经济规律,但却不太懂得办学规律,缺乏有效的行政、教学、财务管理手段,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目前全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的培训层次多只是初、中级,培训高级工和技师的办学机构只有承德技师学院一所学校,但是每年招收和培训的学生也不到i000人,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需要采取的对策措施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应以发展职业教育为核心、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任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扎实抓好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对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全部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全部合格并推荐就业。笔者认为,就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今后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围绕三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一)加强骨干学校和重点专业建设。目前,我市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已经初具规模,但培训层次较低。今后应当重点建设好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以此推动各县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加强重点专业建设,着力培植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电工等专业,力争全市建成五个省级示范专业。与此同时,积极申报省级重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提升培训质量。

(二)盘活职业教育存量资源。组建以各县职教中心、技工学校为龙头的职教集团,打破地区、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划转等形式,对全市所有职业教育机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切实解决好投入不足和资源闲置的矛盾,努力使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更加充分,效益更加明显。逐步将行业、企业技校、社会培训机构和部分县、镇成教中心、招生困难的普通高中撤并或挂靠到县职教中心和技工学校。

(三)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集资办学,鼓励外资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对尚不完全具备办学条件的允许在筹建阶段试运行,待条件成熟时再正式批准设立培训学校。对现有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要帮助其尽快达标,长期不能达标的要予以撤消。对民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公办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在培训补贴和教学服务方面一视同仁。进一步完善培训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民办培训机构办学质量的提高。

为全面加快技能培训事业发展,必须采取以下五个方面的措施:

一要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统筹、分级管理、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组织领导、管理体制、培训方向、培训内容、培训方式、收费标准、就业安置等方面进一步加以规范。各有关部门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就业需求预测情况,科学制定职业培训发展计划;进一步规范招生市场秩序,积极履行职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鼓励职业学校跨区域招生和与本地企业、异地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坚持职业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鼓励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参与学校的基本建设和后勤社会化改革和服务,并积极为职业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在企业建立生产开发和实验实习加工中心,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职业培训机构要及时改造和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拓宽专业领域,增强专业的应用性和适应性;要着眼地方经济,立足各类企业,面向农民培训,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要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研究和编写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具有职业教育和地方特色的课程和教材,努力适应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高等职业教育。要全面推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部分时间制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努力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社会、开放型、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满足求学者的丰富知识、增强技能等多种需要。

三要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骨干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和外地进行专业实践与考察;挑选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对口的优秀毕业生充实到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来,采取有效措施稳定职教师资队伍;要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教师的比例;要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未来五年,全市公办职业培训机构70%以上的专职教师应达本科学历,80%以上的生产实习指导教师要具备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第9篇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工;技能培训;软技能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14-02

一、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现状

1 “技工荒”与“用工荒”并存。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阶段,即从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和高耗能的粗放增长模式,向以技术进步和资本聚集为特点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模式转变。“技工荒”与“用工荒”(简称“两荒”)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两荒”表面上属于劳动力供给短缺,企业用工需求无法满足,实质上是劳动力的技能储备不足,无法满足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技工荒”现象,不是普通技术工的短缺,而是指能解决关键问题的高技能一线人才的缺乏。“技工荒”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先进制造业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2 农民工代际分层明显。目前,活跃在我国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农民工群体。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在年龄、教育水平、外出动因、生活期望等方面有较大优势,思维更为活跃,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价值观更合理,人生观更正确,他们渴望利用公共资源提升自己,实现自我价值。资料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要高于年长的农民工,而年长的农民工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要高于青年农民工,而且年龄层次越低,接受非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也越高。这说明新生代农民工正在逐渐提高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技能,是推进新兴产业发展的有生力量。

3 技能单一,提升空间狭小。我国农民工技能单一、且水平不高。他们主要从事一些重复、枯燥的甚至是繁重的简单技能操作,只能学到所从事工作的较为简单的操作本领,无法完成由“民工”到“高(级技)工”的蜕变,很难在打工期间学到真正的实用技术,进入高端行业的非常少,只能在相关行业的底层流动。其择业能力弱,反过来又制约了农民工纵向技能的发展,导致其晋升空间较小。

4 农民工缺乏社会参与权。社会参与权的缺乏,导致农民工的社会、企业及其他参与行为受到限制,制约了农民工的工作热情和技能提升的愿望。一方面,农民工很少能进入企业管理层,在企业发展决策中没有发言权,尤其缺乏与自身利益相关的薪水涨幅、技能提升、晋升空间等方面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农民工在企业中往往被当作会简单操作的“机器工具”。只要熟练操作工作程序,多出工作业绩即可,企业很少邀请他们参与企业发展大计制定。无法实现社会参与权,导致农民工盲目流动,难以提升技能。

二、我国农民工培训市场凸显的困境

1 培训方式与手段落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方法和手段较为落后,主要以讲授为主,缺乏图文并茂的实践案例,缺少互动的启发式教学;灌输基本知识较多,传授技能技巧较少,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更不能因人而异。虽然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人数正在逐步增加,培训市场已经形成,但培训质量不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2 企业参与动力不足。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大部分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在追逐利润和经营成本的压力下,他们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不愿对其职业技能培训进行投入,认为投入的培训费用得不到人力资本的有效回报。经常发生的收益外溢现象,导致企业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资与收益不平衡,导致企业对培训投资不足。

3 培训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要求培训内容根据新兴产业的需求及时调整,实现与新兴产业的技能需求无缝对接。然而,由于不能对新兴产业市场的真正需求做细致分析,导致新的培训内容流于形式,培训深度不够,农民工的整体科技素质并未显著地提高,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4 缺乏完善的培训服务支持体系。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多、时间短”,需要理解和消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单靠短期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培训后仔细琢磨,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但我国的现状是,培训机构在培训结束后就与农民工失去了联系,农民工得不到培训的“售后服务”,以致面对新兴产业中的设备更新、工艺改进、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等束手无策。

三、产业升级驱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新途径

1 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吸引力。缺少吸引力已成为制约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发展与壮大的瓶颈,必须从根本上重新审视技能培训的内涵,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增强吸引力。一是打通“技能培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鸿沟,构建“培-职-高”一体的多元化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等值。在满足产业升级基础上注重个人职业发展需求,通过职业需求指导职业教育,使其培训学习成果得到社会认可,打开向上发展的通道。二是加强青少年及弱势群体的职业培训,以新生代年轻农民工及失业弱势群体的培训为重点和优先对象,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需要和最能创造市场效益的社会人群,通过政策倾斜,营造“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良好局面,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培训资源的利用率,又能激起农民工强烈的培训热,情。三是建立灵活的资格认证模式。基于农民工流动性强、工作转换快的特点,可灵活安排其培训进程并实行学分制培训。全国互认培训学分,只要累计完成相应的全部培训学分即可获得相应的全国通用的资格认证。

2 提升农民工软技能。产业转型升级使得用人单位的人力需求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对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劳动者除了要具有与职业岗位专业技能相关的“硬技能”,还要具备“创新能力,沟通表达,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学习能力”等专业技能之外的“软技能”。“软技能是指劳动者为完成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具备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不断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是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以外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通用能力”。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员工的“硬技能”与“软技能”要平衡,因此,积极推动农民工“软技能”的提升。拥有“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既有实践操作能力强的优势,又具备开拓更大发展空间的后劲,能通过应用“软技能”释放自身的“硬技能”,为个人和企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软技能”的高低决定了劳动者在职业生涯中的综合能力。“软技能”与“硬技能”兼备的劳动者,不会因为原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老化而束手无策,能在变化的职业和环境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