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人口老龄化优缺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12-29 14:50: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人口老龄化优缺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一、从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看城市老年服务体系发展的重要性

(一)人口自然增长比率逐渐下降

自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人口的过快增长趋势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整体来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统计数据表明,人口死亡率基本是处于稳定状态,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渐降低是出生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后果。人口增长率的逐渐下降,特别是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口的年龄结构将发生逆转,老龄化时代随之到来,这也意味着未来人口劳动力所承担的养老方面负担将大幅上升,可能会降低新出生人口未来生活的幸福感,同时也给我国的养老事业造成了发展压力,因为随着人口负增长,老年人口将会越来越多,进而将有更多的老年人群需要制度来保障和照顾。

(二)人口预期寿命逐年延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这也将使老年人群逐渐增多。解放前,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才35岁,到1957年增长到57岁,而目前,我国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3.5岁,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预测,到2045—2050年将达到79.3岁。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按照从50年代沿用至今的退休年龄为60岁计算,若活到80岁,则需要度过20年的养老生活。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养老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加,如果没有良好的养老服务体系,则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女性的预期寿命要高于男性,这说明在老年人群中女性所占的比重也会略高,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重点发展的方向。

(三)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逐年增大

按照联合国传统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的10%,为老龄化社会,则我国从1950年的4千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7.5%,到2000年的1.26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10%,进入老龄化阶段,仅用了50年时间。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准,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78亿,占全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3.26%。,超过14%为老龄社会,也就是说,在未来一到两年,我国将正式迈入老龄社会。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2.21亿;2020年将达到2.55亿;2020年以后,我国将出现第二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21—2035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口1100多万,即在未来25年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由1.78亿增加到4.18亿,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3.3%增长到28.7%。而到2050年,每三个人中就将有一个为老年人。对于我国来说,从老龄化社会到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如此迅速,数以亿计的老年群体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经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如何尽快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将是一个严峻挑战。老龄化的加快,也说明对老年人保障需求将会日益增多。

(四)老年人口抚养比的比重不断提升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某一人口中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1990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8.3%,200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为9.9%,到2010年,老年人口抚养比已经达到11.9%。养老负担逐渐加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年度死亡规模和死亡率基本保持稳定,但由于计划生育的国策等因素极好地控制了人口数量,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再与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人们寿命的不断延长等情况相结合,则使得整个社会总体人口中老年人口数相对于劳动年龄人口数不断增多,老年人口抚养比增加。这不仅使社会对老年保障的需求快速增长,产生供需矛盾,而且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与人口增长比率下降的结合,对老年保障的稳定发展和财务的可持续性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总之,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方面表现在老年人比重的上升和人数的增多。由于老年群体的特殊情况,使他们对医疗、待遇、照料、护理、关爱及日常生活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大大超过其他人群。老年人比重的上升也表示着对需求的日益增长,尤其使服务需求也面临着供需不平衡的矛盾。这些都亟需通过老年保障多层次的建设来解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等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建设老年保障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保障的建设,才能更好地缓解养老压力,减轻子女负担,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从目前养老方式的对比中看城市居家老年服务体系发展的可行性

目前社会上的养老方式纷繁多样,不过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将归为两种,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

第2篇

论文摘要:人口问题涉及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等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稳定的人口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从数量上准确的预测人口数量以及各种人口指标,对我国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的健康人口发展计划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这些都影响着我国人口的增长。鉴此,本文依据灰色预测方法和年龄移算理论,基于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从人口系统发展机理上展开讨论。

首先根据灰色预测理论,建立了一级的灰色预测模型,再将近几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带入模型,便得到未来较短时间内我国的人口数量。所得结果为我国总人口将于2006年、2007,2008,2009,2010年分别达到13.1495,13.2212,13.2909,13.3587,13.4246亿人。

然后分析人口发展方程中按年龄死亡率及生育模式等参数函数的内在变化规律,及其对总人口的影响,建立了莱斯利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参数函数的不同特点,建立了生育模型和死亡模型等子模型。在将所得子模型和主模型结合,依据当前人口结构现状对我国的人口做了长期的预测。所得结果是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2030年分别达到13.51058,14.38295,14.78661亿人与国家发展战略报告数据一致。

最后对所建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已有数据,运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中国人口做出分析和预测是一个重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例如,老龄化进程加速、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以及乡村人口城镇化等因素,这些都影响着中国人口的增长。2007年初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还做出了进一步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问题已有多方面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料。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和人口增长的上述特点出发,参考附录2中的相关数据(也可以搜索相关文献和补充新的数据),建立中国人口增长的数学模型,并由此对中国人口增长的中短期和长期趋势做出预测。

1.2 背景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人口数量、质量和年龄分布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和城市活力。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改善人口结构。对此,单纯的人口数量控制(如已实施多年的计划生育)不能体现人口规划的科学性。政府部门需要更详细、更系统的人口分析技术,为人口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和依据。

长期以来,对人口年龄结构的研究仅限于粗线条的定性分析,只能预测年龄结构分布的大致范围,无法用于分析年龄结构的具体形态。随着对人口规划精准度要求的提高,通过数学方法来定量计算各种人口指数的方法日益受到重视,这就是人口控制和预测。

二、问题分析

2.1 整体分析

人口增长模型是由生育、死亡、疾病、灾害、环境、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共同结果,如此众多的因素不可能通过几个指标就能表达清楚,他们对人口增长的潜在而复杂的影响更是无法精确计算。这反映出人口系统具有明显的灰色性,适宜采用灰色模型去发掘和认识原始时间序列综合灰色量所包含的内在规律。

灰色预测模型属于全因素的非线性拟合外推类法,其特点是单数列预测,在形式上只用 被预测对象的自身序列建立模型,根据其自身数列本身的特性进行建模、预测,与其相关的因素并没有直接参与,而是将众多直接的明显的和间接的隐藏着的、已知的、未知的因素包含在其中,看成是灰色信息即灰色量,对灰色量进行预测,不必拼凑数据不准、关系不清、变化不明的参数,而是从自身的序列中寻找信息建立模型,发现和认识内在规律进行预测。

基于以上思想我们建立了灰色预测模型。

2.2 局部分析

在灰色预测模型中,与起相关的因素并没有直接参与,但如果考虑到直接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例如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人口数等,根据具体的数据进行计算,则可以根据年龄移算理论,从某一时点的某年龄组人数推算一年或多年后年龄相应增长一岁或增长多岁的人口数。在这个人口数的基础上减去相应年龄的死亡人数,就可以得到未来某年龄组的实际人口数。对于0岁的新生人口,则需要通过生育率作重新计算。

当社会经济条件变化不大时,各年龄组死亡率比较稳定,相应活到下一年龄组的比例即存活率也基本上稳定不变。因而可以根据现有的分性别年龄组存活率推算未来各相应年龄组的人数。

即,若某t年年初有i岁人口数 人,次年即(t+1)年年初这些人长了一岁为(r+1)岁。若 为这批人在一年内的死亡率,则(t+1)年年初(i+1)岁的人口数为 。0岁人口数需要通过妇女生育情况另行计算。

因此可以建立人口发展矩阵方程模型这一主模型,并在其基础上建立生育率模型和死亡率模型。

三、模型假设

1. 假设附件中所给数据真实可靠且具有预测性。

2. 不考虑国内外的人口迁移对我国人口的影响。

3. 不考虑香港、台湾以及澳门人口。

4. 假设影响中国总人口数的主要因素是死亡率和出生率。

5. 假设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生育和死亡率都比较稳定。

6. 由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知,我国总和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低于更替水平。假设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保持为1.8。

四、名词解释

1. 人口:生活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实现其生命活动并构成社会生活主体,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2. 出生率:指某年每1000人对应的活产数,又称总出生率或粗出生率。它反映人口的出生水平,一般以千分数表示。

3. 生育率:某年每1000名15-49岁妇女的活产婴儿数。又称一般生育率。该指标比出生率要精确一些,因为它将同可能生育的特定性别年龄的人口联系起来(通常是15-49岁的妇女),排除了年龄性别结构不同引起的偏差。生育率比出生率更能揭示生育水平的变化。

4. 总和生育率:指假定妇女按照某一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度过育龄期,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

5. 死亡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说明该时期人口的死亡强度,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6. 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程度或增长速度,即一定时期内人口增长数与人口总数之比。通常以一年为期计算,用百分数表示。

7. 人口年龄结构:某一年某一地区按年龄划分的人口数。

8. 老龄化指数:65岁以上人口对15岁以下人口的比例,数值越高说明老龄化程度越深。

9. 平均寿命:0岁时的期望寿命,用以反映同时出生的一群人预期可能存活的岁数。

10.灰生成:将原来数据通过某种运算交换为新数据,成为灰生成,新数据称为变换数据。

11.累加生成:将同一序列中数据逐次相加以生成新的数据。

五、模型的建立

模型一 灰色预测模型

灰色系统是指既含有已知信息、又含有未知信息或非确知信息的系统,也称为贫信息系统。灰色模型是根据关联度、生成数灰导数、灰微分等观点和一系列数学方法建立起来的连续性的微分方程。灰色预测是灰色系统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利用这些信息,建立灰色预测模型,从而确定系统未来的变化趋势。灰色预测模型能够根据现有的少量信息进行计算和推测。

灰色建模的思路是:从序列角度剖析微分方程,是了解其构成的主要条件,然后对近似满足这些条件的序列建立近似的微分方程模型。而对序列而言(一般指有限序列)只能获得有限差异信息,因此,用序列建立微分方程模型,实质上是用有限差异信息建立一个无限差异信息模型。

设原始序列为

这是一组信息不完全的灰色量,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将其进行生成处理,以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下面选用累加生成,则m次累加生成的结果为

式中

(k=1,2,…,n)

一般通过一次累加生成就能使数据呈现一定的规律,若规律不够,可增加累加生成的次数。同理一次累加序列为

在数据生成的基础上,用线性动态模型对生成数据拟合和逼近。对 建立模型

白化形式微分方程的离散解为

(k=0,1,2,…,n-1)

按累减生成还原,计算后得到预测数据。显然这里只需一次累减。

利用1999年-2005年的中国人口数据,然后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运用Matlab软件编程(程序见附录)对参数求解可以得到: ,初始序列的第一个元素为0.0975。

因此可得白化形式微分方程的离散解为

通过上述GM(1,1)模型的建模过程可知,模型的解是一个指数函数,实际上对于任意非负离散点序列,其一次累加序列呈现指数规律,因此,用指数函数来拟合是可以的。

模型二 模型组

下面以人口发展矩阵方程为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不建立生育模型和死亡模型的子模型。

主模型:改进的莱斯利模型

以年为组划分年龄组,令最长寿命为m,设第t年满i足岁不到i+1足岁的人数为 ,t=0,1,2…,i=0,1,2,…,m.其中表示符合条件的全部人口。记 为第t年i年龄组的死亡率,因此有

i=0,1,2,…,m-1,t=0,1,2….

(式一)

令为i组妇女在t年的生育率, 为妇女的育龄期, 为i组中t年时的女性的人口比率,则第t年出生的人口为

其中 是生育模式,成立 ,而

Ⅱ 年龄移算原理求解

年份

由上表数据,可用EXCEL画出平均年龄图,平均寿命图,老龄化指数图(参见附表1-3).

其中

通过这些公式不难得出如下表二:

表二

通常 、 、C值越小,p值越大,则模型的精度越好。若

Ⅱ 模型二的结果的分析:

在附件一(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2020年分别达到13.6亿人和14.5亿人,2033年前后达到峰值15亿人左右。这与我们得到的在2010年人口为13.51058亿人和2020年达到14.38295亿人以及2030年的14.78661亿人很接近,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所建模型的正确性。

由结果知,我国人口规模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这达到了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指标,为我国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从2010-2030年我国人口指数数据预测表(5年为一阶段)表数据和附表中的条形图,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人口的平均年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渐增大,而且市、镇、乡依次成递减规律;平均寿命存在同样的规律,老龄化指数随时间的推移也在逐渐增大,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在逐渐加深,而且市、镇、乡的老龄化指数成增加的趋势与国家发展人口战略报告的结果一致。

八、模型评价及推广

Ⅰ 模型的优缺点:

优点:本文建立了两个模型--灰色预测模型和改进莱斯利模型,其中灰色预测模型用于对中国人口增长趋势做出短期预测,而离散控制模型是做长期预测。

灰色预测模型是从自身的序列中寻找信息建立模型,发现和认识内在规律进行预测,而将影响目标的因素看成是灰色量,因而能够根据现有的少量信息进行计算和推测。

所以只需少量数据就可以进行较准确的预测,因而该模型有较强的移植性。在对该模型进行大量的试验之后,可知它在做短期预测时精度是非常高的。

离散控制模型与灰色预测模型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此模型中则需充分考虑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理解他们是怎样影响人口变化的,将定性的转化为的定量的。该模型考虑了各发面的因素,因而所的结果更贴近实际,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理论价值。

缺点:由于数据有限,未能充分考虑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因此所建模型不全面,所得的结果与实际有一定的出入。

Ⅱ 模型的改进:

对死亡模型的改进,对连续的按年龄死亡率函数可用多元样条,即曲面拟合来进行构造。

死亡率是一个客观现实的统计,不是受人为影响的量,一般受社会发展水平、医疗卫生、自然灾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一些已知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还有受一些间接的、未知因素的影响,要把影响死亡率的各因素都包含在内是不可能的,只能根据以往的客观数据来对人群死亡率函数进行离散行式的拟合和预测,可用再次采用灰色预测。也可以建立一般的人群死亡率预测方法,要假定人群期望寿命有上限,或者采用控制人群期望寿命增长速度的方法,使得预测结果趋于合理,如最佳寿命表,模型寿命表等方法。

Ⅲ.模型的推广:

由于灰色预测模型能够根据现有的少量信息进行计算和预测,因而除了在人口方面适用,也在经济、生态、医学、工程技术、气象、水文及减灾等许多部门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改进的莱斯利模型主要通过迭代的方法预测未来长期人数,由于精度高,事业它可以应用于一些预测问题中,同时也可以对一些防止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

九、做题感受

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不仅仅是知识更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暑假一个月的数模培训,使我们得到较满意的结果:虽然觉得具体学到的知识不是太多,但它让我们认识到,数模不是让我们去解决理论上的难题,而是重在培养一种思维,一种对身边任何事物数学化的思维。这不但是数学理论的现实应用,更是对数学本身的深层次的理解。使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了较大的思维转变。在思考问题时会考虑的更全面,并对其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使我们变的更加严谨。

一个小组由三个队员组成,所以它决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这就要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共同思考并解决问题。一个人的精力、思维或知识总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对某些大问题给出全面的、完美的结果。因此,注重集体的力量,协作搞好工作不容忽视。

数模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这些,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总的来说,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许多。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下去。

十、参考文献

[1] 熊和金,徐华中,灰色控制,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9。

[2] 谭永基,蔡志杰,数学模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

[3] 衷克定,数据统计分析与实践—SPSS for Window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

[4] 陈强,人口系统模型及人口状况分析,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4.9。

[5] 虞丽萍,人口年龄结构模型建模和预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07。

十一、附录

Ⅰ程序

1.1 模型一的程序:

灰色预测模型

a=[12.5768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12.9905 13.0756];

%1999年至2005年的统计人口数 ,t=1时映射的增长年份为94-95

for i=1:6

c(i)=a(i+1)-a(i); %年净增长人数

end

c

for i=1:6

b(i)=a(i+1)-a(1); %年净增长人数的1-AGO

end

b

B=zeros(2,5);

for i=1:5

B(1,i)=-0.5*(b(i)+b(i+1));

end

B(2,:)=[1 1 1 1 1];

C=B';

%矩阵转置

r=zeros(1,5);

for i=1:5

r(i)=c(i+1);

end

r=r';

s1=B*C;

s2=inv(s1);

s3=s2*B;

s=s3*r

%结果系数为0.0281,0.0888;且序列c的第一个元素是0.0975

2.2 模型二的程序:

2.2.1年龄移算法的程序

for i=1:91

B(i+1)= A(i)*(1-d(i));

end

sum1=0;

for i=16:50

sum1=b(i-15)*k(i-15)*A(i)+sum1;

end

B(1)=(1-d(1))*(1-d(1))*sum1;

sum2=0;

for i=1:92

sum2=sum2+B(i);

end

B=zeros(1,92);

for i=1:91

B(i+1)=A(i)*(1-d(i));

End

2.2.2改进莱斯利模型的程序

注:下面只是举一例-2030年乡村人口预测及其人口特征程序,其余依次类推由于其中具体数据过于庞大,故不一一将其列出,只是将最近2005年的数据列出,请参见附表1.

子程序:

A11 %生成矩阵A的M文件,其维数为(90,90),表示各年龄段的死亡率.

B2 %生成矩阵B的M文件,其维数为(90,90),表示各年龄段的生育率.

x1 %生成矩阵X的文件,其维书为(90,1),表示各年龄段的抽样人数.

y=increase(x,A,B,25); %调用自定义的改进莱斯利模型函数

sum=0;

for i=1:90

sum=sum+y(i);

end

sum1=111489.7196*25;

sum=sum+sum1 %抽样的总人口数

s2=0;s3=0;s4=0;

for i=1:90

s2=s2+i*y(i);%求平均年龄中的

for j=0:i-1

if i

s3=a1(j+1)+s3;

else

s3=s3+29.6185*10^(-5);%对于查

end

s3=s3+19.0975*10^(-5);

end

s4=s4+exp(-s3);

end

r=s2/sum %平均年龄

s4

%平均寿命

w=r/s4

%老龄化指数

以下是改进莱斯利模型函数的程序

function y=increase(x,A,B,n)

for i=1:n

x=A*x+1.8*B*x;

end

y=x;

Ⅱ 图形及图表

附表1

注:此为利用改进莱斯利模型得到的平均年龄图,系列1表示城市人口平均年龄;

系列2表示镇人口平均年龄;系列3表示农村人口平均年龄.

附表2

注:此为利用改进莱斯利模型得到的平均寿命图,系列1表示城市人口平均寿命;

系列2表示镇人口平均寿命;系列3表示农村人口平均寿命.

附表3

注:此为利用改进莱斯利模型得到的老龄化指数图,系列1表示城市人口老龄化指数;

系列2表示镇人口老龄化指数;系列3表示农村人口老龄化指数.

附表4

注:此图为2005年城市人口各年龄段的人口死亡率.

附表5

注:此图为2005年镇人口各年龄段的人口死亡率.

第3篇

选择并发展适宜的养老模式,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通过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模式进行探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今我国的养老政策,比较各种模式的利与弊,从而得到借鉴以完善现有的模式,为给老人提供更高水平的生活服务创造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我国“未富先老”的情形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人口老龄化。

顾名思义,即社会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达到了一定数值,并持续增高。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数据显示,早在2000年,我国就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

(二)养老模式。

对于笼统的养老模式概念,并没有统一标准,有文章指出,“养老模式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思想观念和社会习俗决定的有关养老的内在规定性及其运行原则的理论概括。”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养老模式的创新与完善。

二、曹宅镇概况及人口现状

(一)曹宅镇概况。

曹宅镇隶属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地处金义经济走廊的中心位置,素有“柑橘之乡”、“建材基地”之称,资源丰富,经济繁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原金华县四大重镇之一。近年来,工业以乳制品、酿造、仿红木家具、建材等为主导行业的特色更加明显,农业以柑桔、葡萄、特种养殖为特色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在此基础上,经济有了更为显著的发展,其所实行的养老模式也较有代表性。

(二)曹宅镇人口现状。

曹宅镇现有人口4.3万,老年人口8041人,占总人口的18.7%。根据国际上通用标?剩?无疑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2013年以来,曹宅镇以“保基本、全覆盖、可持续”为主要思路,积极探索老龄化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养老新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一定程度上来说,曹宅镇在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过程中,已发展出一套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模式。

三、浅析四种主要养老模式

(一)留守养老模式。

1.留守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留守”一词对我们来说并不算陌生。本文所指的“留守养老”,即不接受社区的实质,仅接受国家的基础养老金以及村委会所提供的65元到80元不等的补贴,孤身一人居住在家庭中,老人自己负责日常生活的养老方式。

2.实行留守养老模式的原因。

第一,老人自身原因。受传统文化影响,他们选择自己在家颐养天年,不愿意外出。或是认为自己仍然有独自生活的能力,能够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第二,子女问题。一是子女都不愿意赡养老人,老人自然而然必须得一个人生活;二是家庭中的子女长期外出务工、求学,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在家中照顾老人;三是老人原本未生育子女或是子女已经去世,老人膝下无子无女。

3.实行留守养老模式的利弊。

这种养老模式,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老人故土难离、落叶归根的归属感。在这种模式下生活的老人,大多性情孤僻,不愿与外界交流。同时,大部分老人的居住地条件不良,家中摆设简陋、环境较差。此外,老人的存在感较弱,假如发生了意外,外人发现并给予帮助的可能性较小。

(二)居家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模式不同于留守养老模式。留守养老模式下的老人是自己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有种“自生自灭”的意味。而在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的日常生活都有其他人的帮助,老人并不需要自己负责衣食住行等。

1.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

(1)居家式外出养老概况及其特点。

居家式外出养老和外出式居家养老是同一个概念。其核心是“居家”。但是这里的“家”并不是老人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而是老人养老所居住的家庭。包括赡养老人的子女居住地,或是有偿照顾老人的家政服务人员的居住地。这也意味着老人并不是在自己的家中终老。

(2)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原因。

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父母抚养子女,子女赡养老人几乎是中华文化传统,也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二,老人由于自身观念原因,不愿意在养老院居住,在家中养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第三,无论是子女还是家政服务人员,在照顾老人起居方面,相对于老人独自生活时方便。

(3)实行居家式外出养老模式的利弊。

老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无疑传承了子女应尽“孝道”的传统,是数千年中华文化所提倡的美德,很大程度上弘扬了社会公德。同时,老人不论是与子女还是家政服务人员生活在一起,内心的孤独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共享天伦之乐。而老人自身的健康和安全也会受到重视,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此外,也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一部分财政支出转移到了子女身上。

随着上世纪末计划生育的严格执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模式成为了社会中的主流,由子女负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会加重中青年的生活负担。同时,子女与老人的生活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长久的相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2.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

居家式社区养老与居家式外出养老存在明显的区别。居家式外出养老更多地把对供养老人的负担转移到老人子女身上,而居家式社区养老强调了家庭照料和社区服务的结合。这种模式得到了范围越来越大的推广。

(1)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近年来,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得到了极大推广,越来越多的民政部门倾向于发展此种模式。居家式社区养老是在传统居家养老的基础上,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由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社区或村委进行辅助,雇佣专业人员对老人的生活起居予以照顾的养老模式。它结合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是一种比较有综合优势的养老模式。数据显示,曹宅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伙食费仅2元至4元。

(2)实行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原因。

可以说,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是在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断磨合中产生的。首先,传统的居家养老给老人的子女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在工作之余照顾老人起居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机构养老所需费用极大,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每个月的养老支出会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许多家庭都负担不起。在这种情况下,避免了两种模式缺点的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3)实行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的利弊。

不难看出,居家式社区养老模式在目前所实行的养老模式中具有优势地位。它既避免了留守养老的老人独自生活的孤独感,又避免了子女因经济支出过大的压力,还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政府对养老机构建设的财政支出,减轻了财政负担。

但是,这种模式的实行也是有其缺点的。根据曹宅镇居家养老中心各季度就餐人员名单显示,2014年底,曹宅镇就餐老人为991人。但是到了2015底,就餐人数反而减少至931人。有不少老人表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提供的饭菜并不是很合口味。同时,也有部分老人子女对社区养老存在顾虑。

(三)机构养老模式。

机构养老模式明显不同于居家养老模式。此种模式强调的是将老人集中起来一起生活,提供生活帮助,以满足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但是在此种养老模式下,养老机构并不是无偿照顾老人,需要老人自己或是老人的监护人支付一定费用。

1.机构(公办)养老模式。

(1)机构(公办)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机构(公办)养老模式即集中养老模式,由有关部门负责建设、维护敬老院基础设施。而曹宅镇所属的金东区,下辖的每个乡镇或街道都建有一所敬老院。曹宅镇敬老院位于?蛭鞔澹?内设有老人宿舍、食堂、开水房以及浴室,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需求。

(2)实行机构(公办)养老模式的原因。

根据对曹宅镇敬老院的实地调查,大部分居住在这的老人,都是无子无女,仅靠国家补贴和村委补助,或者退休工资维持日常生活。少部分由于子女长期在外,或是由于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老人,家庭情况也不是很富裕。此外,民政局对特困的“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也是将其安置在敬老院。

(3)实行机构(公办)养老模式的利弊。

相对于留守养老的老人,居住在敬老院的老人情绪状态明显开朗很多。有许多老人在日常生活中结伴出游,身心得到舒展。

在实行公办的机构养老模式中,有关部门既要负责敬老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日常安全,又要注意老人的健康状况,大大加重了政府财政的负担。对投入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

2.机构(民办)养老模式。

(1)机构(民办)养老模式概况及其特点。

机构养老模式中,民办与公办存在一定差别。机构(民办)养老模式,即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利用民间资本、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由于民间资本的投入具有回报性,在服务水平更高的同时,费用相对于公办养老机构也高很多。

(2)实行机构(民办)养老模式的原因。

伴随着社会工业化发展,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居高不下。曹宅镇敬老院已达到饱和状态,在进行扩建之前显然不能容纳更多的老年人。而敬老院的扩建,意味着政府需要负担更繁重的财政支出。同时,一些富裕家庭子女无暇照顾老人,又对公办敬老院的服务水平存在一定顾虑。民办养老机构的兴起无疑能解决燃眉之急。

(3)实行机构(民办)养老模式的利弊。

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工作,能够满足社会养老多样性、多层性需求,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政府财政负担,提高老人服务水平,打消老人子女顾虑。是社会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

民办养老机构以私人经营为主,服务人员层次不一,特别是近年来媒体曝光的“毒保姆”事件,给老人的安全造成了隐患。此外,高额的费用也使一些家庭望而却步。

四、实行养老模式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养老方面。

一是留守老人数量庞大,民政部门和村委无法将关心落实到每位老人身上。二是留守老人居住地较为分散,管理工作较为困难。三是留守老人与外界沟通较少,突发状况频繁发生且不可避免。

(二)居家式外出养老方面。

一是存在子女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老人无法受到良好的照顾。二是老人外出居住并未告知有关部门,对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加大了难度。

(三)居家式社区养老方面。

由于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量大面广,村情不一,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村干部不够重视,存在重建轻管现象;二是炊事员队伍不稳定,调整面过大;三是少数村资金管理不规范,不按规定向服务对象收取费用,运行成本过高,集体经济压力较大;四是部分老人难沟通、难管理。同时,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种类较少,注重老人的衣食住行,偏重于对老人日常生活的护理,却对老人的心理状态疏于关心。

(四)机构(公办)养老方面。

一是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由于历史原因,敬老院建设用地手续不规范,土地权证和房产证明无法办理。二是功能不完善,敬老院以居养型为主,护理功能缺乏,不能满足特困老人多样性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管理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现有的管理人员基本上是退居二线的村干部担任,服务人员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并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培训,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四是专业护理人员招聘难,受职业观念、工作环境及工资待遇等因素的影响,招聘从大专院校毕业、具有专业职称的护理人员难度很大。

(五)机构(民办)养老方面。

一是民间资本新建养老机构建设用地落实难,虽然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用地政策,各级政府的政策规定及《浙江省养老服务促进条例》都有明确的规定,但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指标的影响,新建养老机构用地难落实。二是民间资本利用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改造,兴办养老机构政策法规上都是明确鼓励支持的,但在具体落实上,相关部门操作规程不明确、效率不高,存在“事难办”的现象。三是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投资大、风险高、回报期长、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大,投资者问得多、落实少,投资比较谨慎。

五、现行养老模式的完善

(一)健全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成果。

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本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指导、规范管理,保障和规范居家养老服务的长效运行,发挥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的需求作用。通过督查考核、强化管理,适当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开展标准化建设等方法保障规范运行,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综合服务水平。

(二)加强管理,完善设施,充分发挥敬老院的托底作用。

敬老院要协调好相关部门,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加大整改力度,消除消防安全隐患,保障安全运行。通过改造设施,提升功能,优化服务,促进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探索通过与卫生部门的资源融合、引入专业的管理服务团队等路径,把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性综合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在承担好特困供养、兜底作用的同时,发挥更好的社会养老服务。

(三)优化服务,加快民?k养老机构项目落地。

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做好工作衔接、协调,对于已经名称预登记的申办单位,做好全程跟踪服务,争取项目早落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养老工作。同时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鼓励社会企业为养老服务机构投资。

(四)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服务水平。

第4篇

关键词:公私合营;养老模式;社会资本;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养老院“公私合营”运营模式的可行性探究――以上海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5月6日

我国现在正面临“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社会养老形势十分紧迫。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有1.78亿。民办机构目前在获得少量资助的情况下自主运行、自负盈亏,即使是政府的补贴也不易拿到。还有在上海,养老机构几乎全是民办非企业单位。所谓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创办的从事非盈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非盈利性决定了养老院是个“不挣钱的行当”,而社会资本是以盈利为导向的,这就要在制度上进行改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家的养老事业。

我国敬老院的运行现状矛盾突出,亟待积极探索出新型的敬老院运行模式。公办难进门槛高,民办太贵养老负担重,这让社会养老的刚需群体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养老资源。公办敬老院虽然是福利性机构,但他的运转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维持,在护理人员配备和硬件设施的配备方面都将给国家财政带来极大的压力而且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民办敬老院更是问题重重,虽然它有着活跃广泛的资金来源,但国家在资金、政策上对民办养老院的扶持有所欠缺,这使得民办敬老院的养老条件参差不齐。

一、敬老院“公私合营”理论构想解释与条件分析

(一)“公私合营”的理论构想分析。目前,我国养老机构的性质主要是以公办、私办和私办公助为主,但这远远不能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公私合营”的设想是基于对现有养老模式的整合,增加国家的养老专项投入,更多的让利给私有资本成分,让更多的社会私有资本进入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扩大社会养老容量,减轻国家的养老负担,同时提高社会的养老质量。形成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私有资本增加投入,个人适量负担的三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模式。“公私合营”的目的也就是在于国家让利,平衡私办敬老院的利益格局,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扩大社会养老容量,以达到国家减轻财政养老负担,私有资本合理盈利,养老人群享受更多更好养老资源的三赢格局。

“公私合营”就是在国家养老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将养老事业推向市场化和产业化,让市场起基础性作用,有效调节资源的配置,而不是政府大包大揽肩负沉重的财政负担。“公私合营”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在政策设计上,法律保障方面以及税负上合理规划,平衡好各方利益。

(二)上海市实现“公私合营”的条件分析

1、上海市老龄化现状。上海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早和最严重的地区,在1979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就已达到10.2%,65岁以上人口占7.15%,比全国提前2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问题在上海显得尤为突出。人口老龄化将对劳动力供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负担等诸方面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就目前上海养老模式而言是无法满足社会养老需求的,上海地方财政也负担不起这样沉重的养老压力。扩大上海的社会养老容量,改革社会养老模式势在必行。

2、上海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较为充分,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经济发展活跃。上海同时作为全国的金融中心,社会资本流通快速,有较好的融资环境。上海每10元GDP中,有6元是服务业创造的。上海市统计局将正式对外宣布,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的重要水平线,由此看出上海市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可以有力地支撑养老事业的发展。

上海市有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压力,但同时有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优势,基于这两个主要的因素为上海的养老体制改革和养老模式选择提供了基础。

二、上海市敬老机构发展现状

(一)上海市老年人口规模。截至2012年,上海市户籍人口1,426.93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67.32万人,占总人口的25.7%,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45.27万人,占总人口的17.2%,7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9.13万人,占总人口的11.9%。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67.03万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8.2%,占总人口的4.7%,100岁及以上老人1,251人,其中男性282人,女性969人。

(二)上海市养老机构的社会容量。全市的养老机构共计631家(据2012年统计数据),其中政府办301家,社会办330家。床位数共计105,215张(其中2012年新增5,891张),比上年增加3.3%,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2.9%。老年人日间服务机构全市共计313家,服务人数共计1.10万人,比上年增加22.2%。社区助老服务社全市共计231个,服务人数共计27.20万人,比上年增加3.8%;其中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人数为12.60万人,比上年减少5.3%。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全市共计492个,比上年增加42个,受益人数5.40万人,比上年增加12.5%。老年活动室全市共计6,093家,使用面积达171.89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化老年活动室5,028家。据数据来看,从绝对量上来说并不少,但相对于上海市人口基数以及有养老需求的老龄人口基数来说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三)上海市养老机构发展状况分析。在全市的养老机构当中据2012年统计数据来看,社办养老机构超过了公办机构,但这两类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甚至同类型的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具体到硬件设施、服务标准、资金配套、政策配套以及区域分布和区域整体差异等诸多方面。

就公办养老机构而言,整体水平相对较好,无论是在硬件设施、服务标准还是资金、政策配套上,但公办的养老机构进入门槛较高,数量极其有限,同时政府负担较重。社办养老机构这几年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养老压力,但社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水平差异却很大,特别是在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以及政府的政策扶持上,同时在规模和区域分布及区域水平方面也极不均衡。据笔者在曹路镇政华敬老院(社办)、高行老年中心(公办)等5家养老机构进行实地抽样调查以后,发现社办和公办养老机构在硬件设施上,服务水平等方面确实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对振华敬老院负责人进行采访时,负责人说敬老院并不是一个赚钱的行当有一定的风险,在老年人的管理和服务上有很多现实的困难,据该负责人说,公办养老院和社办养老院收养的老人在自身身体状况,家庭背景和个人社会阶层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社办收养的多是一些条件较弱的。这个敬老院主要靠投资人的附属产业支撑,国家在政策的扶持力度上也不够,这就让大量的社会资本不愿进入这个行当。然而,对于公办的养老院来说情况就要好很多,在设施、服务和国家政策、财政支持等方面都明显好于社办养老机构。

三、上海市养老模式的选择因素分析

(一)目前的养老模式结构

1、家庭养老。家庭养老是以家庭作为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抚慰的一种养老方式。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的传统养老模式,在社会伦理和老人意愿等方面拥有较大优势,特别是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方面是最优的选择,老年人都希望在家庭中享受天伦之乐,能得到子女的及时照料,稳定的人际关系拓宽了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内容。在传统意义上来讲,家庭养老无疑是老人们的第一选择。

2、社会养老。社会养老是一种老人的经济供养和生活照料主要靠社会来完成的一种养老方式。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靠社会支持,例如老人的退休金,国家的社会保障,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等;生活护理主要依靠社会的养老机构,例如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养老是一种集中养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中许多传统的养老客观因素在发生着改变,社会养老成为主要的养老模式之一。

3、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介于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方式,老人通常在家中居住,由社区或者国家组织服务机构包括生活、医疗、娱乐场所等方面为老人提供特定时间或者短期的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是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有效整合。

(二)三类主要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是一种最优的养老方式,老人在经济和生活以及精神慰藉上都能得到良好的保障,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还有中国人口的代际更替等问题,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421”家庭模式已成为普遍现象;再加之中国的经济发展地域不均衡问题,在东部地区人们的生活压力大,生活节奏较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大量的年轻劳动力东迁,无论是在东西部这些因素的出现,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空巢”老人现象,老人得不到及时的照料,出现了很多社会伦理问题,因此家庭养老的客观保障条件在渐渐缺失。

2、社会养老作为目前一种普遍的养老方式,在促进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同时自身也有很多的不足。以上海市为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资金投入不足,社会需求覆盖面较小;(2)养老机构养老成本较高,大部分老年人负担不起;(3)行业标准不一,服务水平参差不齐;(4)缺少归属感和精神慰藉。

社会养老虽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但就目前中国的社会状况而言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无论是对个人、家庭和国家而言,这种养老方式要不断地发展,扩宽它的发展渠道。

3、居家养老是对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一种折中,是平衡各方利弊的一种养老方式。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理想的养老方式,但其中也有一些不现实的因素,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养老成本大大增加,特别是在人力成本上。一方面居家养老并没有减轻赡养老人者的负担,也没有减轻老人的养老支出;另一方面却大大增加了人力成本的投入,就目前上海的人力成本而言一老一小的抚养成本是最高的,保姆的工资居高不下,养老护工特别是居家养老工资也较高。居家养老是一种双重成本的养老方式,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是不太现实的。

目前,三种主要的养老模式各有各的优缺点,但就国情和上海市的市情来看,家庭养老由于“421”的家庭现状变得越来越不现实。居家养老虽然能多方面照顾到,但大大增加了养老成本,对于个人、社区和政府而言都是一个较大的负担。所以,社会养老是一个结合国情和个体实际情况而言都要大力发展的养老模式,但扩充社会养老的社会容量,提高社会养老的服务水平,改革养老体制是一个不得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四、养老院“公私合营”体制可行性分析

(一)进一步发展社会养老模式的必要性。对于像上海这样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来说,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居家养老等养老模式的选择就好比私家车、公交车、出租车对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关系;相对来说公交运输条件较差,但却是成本较低,容量最大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对解决一个城市的公共运输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社会养老对于上海市来说就好比公交车运输,需要大力的发展。上海市的家庭结构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庭结构多是“421”,子女在资金、时间上来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具有现实的困难,不可能大面积的普及,甚至以后还会出现一定量的丁克家庭;居家养老的成本较高普通家庭难以负担,因此社会养老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是目前缓解社会养老压力的有效方式。

(二)上海市发展社会养老需要解决的问题

1、扩充社会养老机构的容量。

2、平衡好公办和私办养老机构的关系,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养老院的等级划分。

3、协调国家财政和社会私有资本在养老机构中的配比问题,增加社会私有资本在社会养老机构中的比例。

4、以政府为主导,配套好私有资本进入养老事业的软件;从制度、政策、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减免以及法律保障等,让私有资本进入养老事业有一个完善的投资环境。

(三)养老院“公私合营”可行性总结。针对上海市的实际情况,在结合市情、本市老龄现状和养老现状,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投资环境等方面综合考虑,上海市在进行养老机构“公私合营”的探索上,有现实需要,具备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养老机构“公私合营”的探索即政府不再大包大揽,承受较大的社会养老压力和财政压力,让利给社会资本,从财政税收上,财政专项支付上,养老制度和企业准入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养老事业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行当,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机构,最终形成国家减轻养老压力、个人适当承担、社会资本有利可图的三赢局面。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政府释放政策红利,只有政策才能办到,例如进行“公私合营”的有益政策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

[1]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网站.201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

第5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 应对措施

一、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中国企业改革开放近30年来,通过实践所形成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对人才的引进、管理 及为人才提供、创造条件和发挥才能的环境方面,尽管有许多成功之处,但是面对新的市场 环境,我们还是需要以十分清醒的态度来强化新的人才竞争意识。进步来自对瓶颈的突破。 卓越成绩的取得来自管理者永不自满的饥饿精神。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知人之所长和用人 之所长。管理者应不断创新、吸收、学习新科技、新思维、新方法,引进新人才,来填饱肚 子充实大脑,而不是庸庸碌碌无力地“守旧”;闯荡市场,风险重重,所以要居安思危、战 战兢兢、如履薄冰,树立人才忧患意识,做到人尽其才,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指鹿为马;要 乐于向上、积极进取,营造部门间和谐快乐的氛围,而不是死气沉沉,板着一张长脸,压抑 的气氛只会让人才跑掉;要树立“多做事是自我资历、经验、阅历的积累,意味着财富的积 累”的务实观,而不是“老实人多做多吃亏”或者“企业不是自家的,干好干坏一回事,多 干不如少干,少干不如不干”的唯利观。每一个领导要明白,用七八分精力来挖掘部下的优 点 ,用二三分精力注意部下缺点,这是一个成功管理者最重要的用人原则,因为注意人的短处 ,只会弱化组织。择其长处而用之,才能使部门工作取得绩效。

二、对人力资源的制度性激励管理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模式具有东西方文化背景方面的适应性和差异性。西方文化强调 “契约制度”,而东方文化注重“人伦纲常”,这样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上的内容有侧 重。经济学的制度激励理论与管理的管理激励理论,实际上是企业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活动在 市场经济具体文化背景下的理论放映。东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日本 模式。日本模式的特征是注重“管理激励”,强调员工从业自主权,充分利用了人的“社会 性”或“合群性”动机,通过终身雇佣、年序工资、内部晋升和开发培训等,进行人力资源 激励管理。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的典型形态是美国模式。美国模式的特征为 ,侧重“制度激励”,注意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在企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主要通过 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对在职员工进行契约化制度管理。

三、我国人力资源存在的现状

1.人口素质总体比较低。2000年,我国15岁及以上的文盲人口为8700万人,超过德国总人口。我国15岁以上受教育年 限为7.86年,2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 受教 育的水平。2000年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初中以下的比例占82%,是同时期美国的6.3倍,日本的 4.36倍,韩国的2.4倍。而高中水平占劳动总人数的13%,但发达国家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达 到高中水平平均占到50%左右,德国达到35%,是中国的4.5倍,连发展较晚的韩国也是中国 的3.3倍。差距最大的是高等教育,在中国100个劳动人口中只有5个受过高等教育,这一比 例只相当于美国的1/7,英国的1/5。

2.教育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由于财政支出的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 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91.8%,一些偏远山区只有75%(2001年)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 高中 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41.3%,高中阶段教育容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劳动人口文化水平、 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产 生了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至于高等教育,我国目前只有13%的入学率,属于欠发达国家 。

3.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中国老年人口超过1.3亿人,随着1950年出 生高峰的人即将进入老年,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预计到2015年我国老年人 口总数将突破2亿人,2027 年超过3亿人,2044年将达到4亿人。从2015年到2025年,我国劳动人口预计减少2900万左右 ,估计到2050年我国将减少18%~25%的劳动人口,届时,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有相当一 部分岗位,面临着人员短缺,并且现在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将不再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

4.地区差距较大。中国主要生产基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工业区,以中国25% 的人口创造了85%的 中国财富,而广大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和普通劳动力资源,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能 力。2001年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平均义务教育学生按时毕业率分别为83%、78.2% 和62%。西部比东部整整落后21个百分点。2001年义务教育学生按时毕业率高于80%的地区 有12个,其中9个为东部地区,3个为中部地区;超过90%的地区仅4个,分别为天津、上海、 浙江和北京;低于20%的地区有9个,除海南、湖北外,全部是西部地区;其中不到50%的有 西藏、贵州和宁夏。由于西部经济和生活水平相当落后,使得许多高学历人才不愿在西部工 作,造成了西部高学历人才紧缺,东西部人才结构差别加大。城乡人力资源也很明显,城镇 人力资本积累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处于普及初等教育阶段。目前至少有1.2亿人流入城镇,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

四、制定人才的长远发展计划

企业应该根据引进人才的成熟度和人才的自己发展计划,为人才提供发展的晋升机会。对于 引进的人才,应考察是否真有才华,对于才华出众、事业心强的人才应及时提拔委以重任, 拓展其发展空间。因为专业的原因,未能表现出其才能的,实施高层次人才“自我开发”计 划,使其符合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设计自己,培养自己。管理者应充分听取人才本人的意见 ,按照高层次人才对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应当引 入建设性人事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工作轮换机会,使人才在企业内部流动,不断丰富各类人才工 作的多样化,使人才感到职业更富挑战性,努力使员工感到为企业工作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人才是企业的资源,而且是能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资源。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企业要 在社会变革和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长期学习,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更有 利于人才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结合,使人们在组织中活出生命的意义,从而降低人才的流 失率。

第6篇

1992年我国对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养老保险财务运转上力求做到“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留有部分积累”,即部分积累的财务机制,以期既不过分加重和国家的负担,又适当减轻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以上海市为例,新型的部分积累财务机制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1、实行个人缴费。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按本人工资的3%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后随发展和工资增长,逐步提高个人缴费的比例,最高达到8%,占个人帐户保险费的50%;个体工商户及其帮工、自由职业者等非工薪收入者,个人缴费为工资的8%,单位(业主)缴费的10%,除2%进入社会统筹基金外,其余都进入个人帐户。

2、单位缴费

单位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同期本单位职工人缴费工资之和的20%按月缴纳。

3、建立个人帐户。

每个职工都有一个终生不变的养老保险帐户,记入个人帐户的养老金包括:(1)职工按个人缴费工资3%缴纳的养老保险费;(2)按职工个人缴费工资8%从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中划入的部分;(3)按本市职工上年月平均工资5%从单位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中划入的部分。这一比例将会随职工缴费比例的上升而最终降为零。

4、建立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

单位缴纳的基金养老费记入职工个人帐户后的余额部分,即为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基金。

由此不难看出,这种改革的着眼点在于,一是让职工负担部分保险费,以减轻企业部分负担和增加个人责任感;二是建立职工个人退休金帐户,并将企业与个人缴费的大部分积累于个人帐户,以期解决现收现付制度与人口老龄化的矛盾。在于,这种筹资模式是否能达到适当积累的目的。

按照设想,新制度下社会统筹基金的用途有三项:一是补偿旧制度下政府社会保险的债务,即代际转移支付;二是用于新制度下同代人之间的再分配,以体现新制度的公平性;三是用作新旧制度下退休金水平的调整基金。然而,从统筹基金的收缴来源看,在职职工工资5%的统筹基金与业已存在的退休金之间就已存在着巨大缺口。如1993年,新社会保障制度的全部统筹基金假设全部收齐,也只是当年退休金的1/4.又如,1996年陕西省共收缴养老保险资金13.94亿元,统筹资金不足1亿元,而陕西省当年支付养老金的数额为12.30亿元。社会统筹基金尚且不能完成规定给它的基本的任务,就更不用谈实现其它的功能了。由于统筹基金不能完成补偿退休职工的退休金的任务,在职职工个人帐户上的基金就被直接用于发放退休金了,在仍然收不抵支的情况下,由于我们的费率收缴原则为“以支定收,略有节余”,因而费率被一再提高,使得企业和个人的负担成了一个无底洞。有些老基地企业的养老负担已达工资总额的26%,甚至更高。

由于统筹基金与旧制度的债务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于是现收的记入个人帐户的资金就被用作退休金支出去了,新建立起来的制度实质上是一个现收现付的制度,基金只是帐面上的基金。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并没有改变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财务机制的现收现付的性质,它既没有减轻企业的负担,也没有、也不可能为人口老龄化作很充分的准备。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实施的部分积累财务机制在实际运用中,弊大于利。

二、部分积累制理论探析

从我国养老保险资金筹集模式以及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帐户基金的用途看,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部分积累制的财务机制实际上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在原有现收现付机制的基础上,确定一个阶段稳定、定期调整的资金筹集比例,使之能够在满足当年保险金支付需要的前提是:有一定数额的结余作为积累;(2)在社会保险总体计划中,根据不同的保障目标,并行存在以基金制为基础的个人退休基金帐户和现收现付制。即,一方面对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养老保险实行完全的基金积累;另一方面,对已退休的和尚未达到基本退休收入保障水平的保障群体,通过现收现付以实现收入的再分配。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矛盾与不足。长期运行下去,还会对经济产生许多负面。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准确地理解部分积累财务机制的理论内涵。

笔者认为,养老保险财务机制的建立总是和养老保险的目标模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同时也是建立在原有财务机制的基础之上的。对于部分积累制财务机制的,我们应当将其纳入养老保险制度的整体目标模式,结合原有财务机制的特征及优缺点,通盘考虑。

现收现付制是指通过以支定收,使养老保险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平衡的财务机制,现收现付制的优点在于(1)可保证保险金给付的及时性;(2)有助于实行保险金随物价或收入波动而调整的指数调节机制,从而有助于处置通货膨胀风险,保障退休金的实际货币人价值;(3)通过收入调节与再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体现养老保险的共济性和福利性。它的缺点在于,由于完全没有储蓄积累,因而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生产性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重严重失调,抚养系数增大,使得现收现付制的收支平衡已难以实现并使其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

基金积累制是根据以后可能和必然发生的养老问题所需的资金需要,预先提取并进行储存积累,在实际需要支出时再行支付的一种“量入为出”的理财方式。基金积累制有助于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通过预提积累保险基金将劳动者本人劳动阶段的部分收入转化为退休时期的养老保险金,并通过基金的积累增值,为劳动者提供较为可靠的退休收入保障。但基金积累制的缺点在于:(1)防御通货膨胀的能力较弱,基金贬值严重,风险性大;(2)缺乏社会互,不能照顾某些社会成员;(3)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化的难度大,积累负担过重;(4)积累制对市场的规范程度要求很高,这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难以做到的。

正是由于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制财务机制都有着各自显著的优越性和难以克服的缺陷,因此有人主张将二者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型的财务机制,既可将两种财务机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又能尽量避免两者的缺点。正是在这一思路下,我国提出了部分积累的概念。理想的部分积累制应当是现收现付制和基金积累财务机制的有机结合。

近年来,多层次养老保险的和实践在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中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而在国际上,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理论也受到了普遍重视,被认为是为解决发达国家和众多家面临的日益严重的养老保险而提出的颇具战略意义的政策思路。国际上通行的规范的多层次养老保险的目标模式分为三层。第一层次是政府举办的基本养老保险,由政府和保险机构举办,强制执行,属于社会保险范畴,构成最低养老保障的社会安全网,替代率为社会平均工资的25%.第二层次是的义务性补充养老保险,采用个人帐户储存积累筹资模式。政府鼓励、企业自行决策建立,或通过立法强制实施。基金营运管理进入市场化,由劳资双方代表组成基金会、理事会,通过招投标的形式委托商业性保险、信托、投资机构营运管理基金。国家给予税收等各项政策的优惠。它强调与就业相关联和提供补充退休收入保障,作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计划的补充,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层次的替代率约在50—60%之间。第三层次是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计划,由商业保险公司举办,个人自愿投保,旨在适当提高老年生活的质量。

可以看出,在养老保险的目标模式中,第一层次的养老保险由政府或公共机构举办,属于社会保险范畴。笔者认为,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应由国家根据当年养老保险支出的需要筹措资金,“量出为入”,“收支定收”,即采取现收现付的财务机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将现收现付财务机制下保证保险金给付的及时性、有助于实行指数调节机制、体现社会公平等优越性完全体现出来,另一方面,由于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障水平维持在职工工资水平的25%,从而可以避免现收现付制下收支不平衡的财务困境。而且,由国家筹措发放工资水平25%的养老金,还可以使参加保险的职工体会到国家制度的优越性,提高缴纳保险基金的积极性。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属于商业保险范畴,是职工养老保险的主体,可采用基金积累的财务机制,由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资金,建立职工个人帐户。这一层次的养老保险,采取以企业为单位组建基金理事会,基金营运管理由各基金会委托商业性保险、信托、投资金融机构进行,因而可以分散资金流量,提高防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将完全积累模式下存在的风险性降至最低,有利于抵御和渡过老龄化高峰期的支付困难。而且,以企业为单位为职工预提积累保险基金,既可为职工提供较为可靠的退休收入保障,也可减轻政府的社会保障负担,有利于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保障社会稳定。第三层次的养老保险可采取自愿原则,由个人向商业保险机构投保,为将来养老储蓄资金。

笔者认为,这种根据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下不同层次保障水平的任务和性质,分别以企业和国家为保障主体,根据不同的保障目标和保障水平,并行存在以基金制为基础的个人退休基金帐户和现收现付制的财务机制,应是部分积累制财务机制的理想模式。

三、比较与借鉴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在于平衡了企业间退休费用负担畸轻畸重的矛盾,有利于新老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公平市场竞争,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建立社会统筹,则更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得寿命长的和收入低的职工的老年生活得到保障。但就解决未来人口老龄化危机,预筹积累养老金方面,则存在着严重不足。在实际运用中,我国养老保险财务机制仍然没有摆脱现收现付框架的束缚。改革后的养老保险制度虽然建立了个人帐户基金,但“以支定收,略有节余”的收缴原则为各地在确定费率时开了一扇具有弹性的门,使得各地在确定费率时考虑更多的仍然是当年财务收支的平衡,以求不过分增加政府和企业的负担。这样,新建立起业的制度实质上还是一个现收现付的制度,基金只是帐面上的基金。

但我国直接向部分积累财务机制的目标模式过渡,条件还不成熟。这是由于我国近期目标的第一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仍然过于庞大,费率负担和替代率都比较高,实际上相当于国外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险,这样留给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补充性养老保险的空间就很小,因而很难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留下的国家和企业包得过多以及行政方式管理基金等弊病,阻碍了企业和职工建立个人帐户储存积累养老金的积极性,也不能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基金的有效增值,从而达到减轻费率负担和增加保障水平的根本目的,同时也抑制了我国保险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发展。而将沿袭下来的基金养老保险高替代率,从目前的85%调整到25%,则需要一个长期过渡的时间和平滑过渡的措施,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另一方面,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也不可能使我国全面建立基金会形式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

虽然直接实施国际上通行的三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以及相应的财务机制,困难重重,但它毕竟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所采取的每一步措施,都应当是有利于向这一目标模式转化的。因此,我们应当积累探索财务机制目标模式的运行机制,找出差距,采取步骤,逐步向目标模式转化。

首先,在目标模式中,政府承担了第一层次的养老保障任务,保证这一层次的资金筹集。我国在实践中往往以保险金成本列支、税收优惠、资金不足时给予补助等形式承担一部分费用,常常无法使个人体会到国家所尽的责任。在我国的养老保险模式中,政府应提供基本养老金的一定比例或一个绝对数额。

第7篇

考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及关键信息,也就是理解文章的大意。不懂的词句往往不影响答题,可暂时搁置一边。近年湖南高考阅读填空题的文章大意:2005年说明美国人口老龄化问题,2006年介绍课外素质活动项目,2007年讲家庭膳宿的优缺点,2008年介绍绿色屋顶,2009年说明生态时装,2010年讲实习的优缺点,2011年介绍对青少年有益的网站。

二、熟悉表格结构

常见形式为表格格式和标号提纲格式。表中的语言表达简洁清楚,表达方式有单词和词组,偶有句子出现。表格与文章内容有着内在的对应关系,一般为总分总或总分的结构。

三、处理相关信息

根据表格所设空格,找到答案所在的段落或句子,确定作答的关键词句。在理解该空前后左右提示的基础上,压缩、改动原文表达,确定答案。阅读填空题有直接信息题、整合信息题、概括信息题三种题型。

1.直接信息题

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试题的相关信息,无需进行任何加工就可将其直接作为试题的答案。这类试题为容易题,在考题中一般有2~3个。

例1 Many 71 are available on various websites.

原文:For teenagers,many informative resources on the Internet can be used.

参考答案:71. informative resources

2.整合信息题

需要我们归纳总结相关的原文表述并结合表格所给提示,找到合适的词语,选用正确的形式。这类试题是平时训练的重点,解题需要兼顾内容和形式,即关键词和表达形式。

技巧1:去粗取精

找到原文中的相关句子,去掉无关紧要的词语,如连词、助动词、系动词、冠词、代词、介词等,保留关键的、体现本质的词汇,从而用一个不超过3个词的词组来表达。

例2 Make multiple playlists  76

原文:Then,the listener can make multiple playlists without creating an account(账户) with the site.

分析:最重要的是核心词,而不是无关紧要的介词、冠词及其他无关信息。抓住这一点即可锁定关键信息。

参考答案:76.without an account

技巧2:巧用修饰

灵活运用介词短语、从句、不定式和分词作定语时的相互转换。

例3 ·Learn information about college social life and 74

原文:And still others have pages devoted to the social life at each of the colleges or the specific activities that occur at a certain school.

分析:定语从句常常包含一两个关键词,考生要能找出来。本句中school即为关键词。

参考答案:74. specific school activities

技巧3:适应表格

根据表格上下左右的提示,注意平行结构,改变关键词的形式。此类题常要求我们用非谓语动词作答。

例4 Educational sites:helping one  72  and search for a college

原文:Educational websites are helpful to a teenager in doing school work and searching for a college.

分析:根据题目表述找到原文关键词in doing school work,由空格后的提示词and 后面的search容易想到用动词原形。

参考答案:72.do school work

例5

原文:Sometimes,they might be laid off(下岗)if business for the employers is slow.

分析:由空格前的介词of 可知,答案应为being laid off。

参考答案:78.being laid off

例6

原文:Staying alongside host families enables students to get enough practice for the short time of their studying so that their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likely to become faster. Living in host families also has the advantage for students of being able to spend a lot of time communicating with their “host parents”,and get to know the local way of life,people and culture.

分析:受词数限制,be likely to 三个词可浓缩为一个possibly,考虑到第79空下面一行knowing的提示可知答案。

参考答案:78. possibly becoming faster 79. communicating with hosts

技巧4:恰当变形

用适当的单词或短语替换原文的句子或较长的表达。

例7 ·half the pay of a journeyman  75

·gradually increasing pay in the process

·90% of 76 near the end

原文:They usually start out at half the pay of a journeyman,and the pay increases gradually as they move further along in the job and studies. Near the end of the apprenticeship,their wages are usually 90 percent of what a journeyman would receive.

分析:根据试题表述看得出start out 为第75题的关键词,据空格位置和第76空后的提示语near the end可知答案。

参考答案:75.at the beginning 76.a journeyman’s wages

例8

原文:The “gray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mainly due to the fact that people in the U.S. are living longer.

分析:根据第79空下面一行的提示信息,可知该空要用所有格形式。

参考答案:78.Causes/Reasons 79.Citizen’s/People’s longer living

3.概括信息题

第8篇

[关键词] 再分配 不公 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全国及尼系数从1978年的0.317上升到2005年的0.455。更为严重的是,近年来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在继续,主要表现为:一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由1978年的2.57:1,扩大到2007年的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二是地区收入差距拉大,从农村居民看,2004年人均收入最高的省市与最低省市的差距拉大到4.11倍,从城镇居民看,2004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31倍。三是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四是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拉大,以城镇居民为例,2004年,低收入户在总居民收入中的收入比重只占7.3%,而高收入户的收入比重,则占40.6%。另外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增速比城镇居民年均少8%―9%;还有一系列行业垄断,灰色、黑色收入等问题。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刘易斯 (William Lewis)曾指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 ,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混乱动荡的方面。”完善收入分配理论,缩小贫富差距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税收在调节收入方面应有的作用还没完全发挥

第一,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微弱。个人所得税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偏低。由于个人所得税的公平收入分配功能以其收入功能为基础,因此其调节作用受限制。(2)个人所得税的课税模式不合理。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实行分类所得课税模式,不能就纳税人全年各项应税所得综合计算征税,难以体现公平税负、合理负担的原则。而且由于分类所得课税模式对不同收入项目采取不同的税率和扣除方法,造成各项所得之间税收负担不一致,纳税人容易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存在较多的逃税、避税漏洞。(3)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方式不合理。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的费用扣除实行综合扣除方式,采取定额扣除和定率扣除相结合的方法,未能考虑到纳税人的婚姻状况、家庭总收入、赡养人口等情况,忽视了收入水平与现实纳税能力的区别影响了个人所得税量能征收的公平性。(4)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过窄。个人所得税来源过重地偏向属于劳动收入的工薪所得,部分非劳动所得的高额收入却游离在税收调节之外,或名义上征收而实际不征或征收不足。如在证券投资收益方面,将股息和红利作为个人所得课征,但对个人取得的转增股本数额,不作为个人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对由证券交易而获得的所得,尚未开征相应的证券交易税;

第二,个人收入支出环节的消费税不完善。我国现行的消费税制是1994年税制改革中新设的一个税种,在引导消费方向、保证国家收入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税在调节高消费支出方面的作用日益微弱。一是现行的消费税只对特殊消费品征税,而不对消费行为课税,致使一些已属奢侈消费的消费行为未能得到应有的调节;二是消费税的调节作用错位,已不能准确反映当前社会消费状况,致使本应得到调节的得不到调节,本不需要调节的进行了调节;

第三,个人财产积聚环节的财产税调节不力。我国现行税制中的财产税由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构成,财产税额作用是筹集地方财政收入,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作用相当微弱;

第四,个人财富转让环节未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我国的遗产税虽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却一直未能开征。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居民的财产积累程度已有提高,特别是高收入群体的财产已积累到相当规模。遗产税与赠与税的缺位使得税收无法消除严重的财富累积效应。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第一,最低社会保障存在不公平。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劳动收入判断标准”没有全面评价个人的经济能力,只包括劳动收人而没有考虑资产或财产收入,一些没有劳动收入却拥有资产或财产的人仍然符合低保的资格标准,比如拥有四五套住房还领低保的情况,有违低保本意,使低保资金流失,国家受损。

大部分农村还处于社会保障空白状态。我国公民中农民最多,生活也最苦,很长时间内经济的增长都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条件,而现在他们不仅无法享受和城市居民平等的社会保障水平,甚至还处于无任何保障的水平。还有另一特殊群体――农民工的保障也因制度的不健全而十分脆弱;

第二,现收现付制难以应对未来人口老龄化。我国的社会保障名义上是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实际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的模式。现收现付制很好地体现了互济原则,且便于管理,无须高昂的管理和监管费用,但存在着养老责任后移的情况,对人口老龄化而言是脆弱的,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会对当代和后代人的缴费和受益水平产生严重的影响,当期应尽的社会保障责任没有尽全;

第三,制度不完善,责任不清,资金管理混乱。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导致大量社保资金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难以统筹分配,且各地管理水平存在差异,各部门责任不清,社会保障基金短缺与浪费现象并存,保值增值水平低。另外,对社会保障责任重视不够导致社会保险水平偏高,过于依赖中央财政,社会保险缺口最终成为政府的无限责任,不利于社会保障代际平衡和健康发展。

二、对策思考

1.增强税收对高收入的调节作用

第一,简化工薪所得的税率档次,拉大低档间距,降低低档税率,体现量能负担原则。制定更趋合理的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适当考虑纳税人抚养、赡养家庭人口等费用扣除,在统一各地费用扣除标准的基础上,坚持实行全国统一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避免各地自行规定不同的扣除标准,人为造成分配不合理情况。调高股息、红利、财产转让、租赁、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偶然所得等非劳动性收入的税率;

第二,调整完善消费税税目。通过消费税制的调整,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将新出现的高档品、奢侈品及高档消费行为均列入征税范围,取消对已成为日常用品的商品的征税,切实发挥其对高收入群体的调节作用;

第三,改革税收征管体制,加强征管力度,加大对偷逃税款等违法行为的监管查处力度,增加纳税人偷逃税款的成本和风险;

第四,政府应进一步改革税制,完善个人所得税,积极创造条件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赠与税等财产税,逐步扩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2.建立覆盖整个国家的公平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完善“劳动收入判断标准”,尽快建立覆盖整个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现收现付制与基金制结合。基金制对于老龄化而言优于现收现付制,且有利于提高储蓄促进增长,但是却大大弱化了社会保险的互济功能,并且存在积累资金的投资和保值增值以及高管理与监管费用问题。考虑到二者的优缺点,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建立一种高效的混合型养老制度;

第三,建立社会保障预算,不断提高统筹层次,有效控制社会保障成本,强化对未来社会保障的资金储备。强化社会保障资金及责任管理,节约当前资金,防止社会保障向当代人多分配的倾向。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国家稳定和谐之源,收入分配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构建一个合理、公平、共享的收入分配制度,真正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到国家发展的成果。我国应该努力构建一个中等收入水平人群占绝大多数的橄榄型收入结构。当然,这个任务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都值得下工夫,仅仅重视某一个环节,是无法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只要我们真正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坚持公平、正义、共享的核心价值观,按照科学发展观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调整旧的制度,确立新的政策,收入分配这个民生之源就会在公平、正义、共享的机制下得到永久的保障,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就具备了扎实的基础,民生问题也会得到持续的改善。

参考文献:

第9篇

―甘肃省兰州市吴先生

当男人步入中老年后,如果发生内分泌紊乱,体内雄性激素分泌增加,腺体开始退化并部分增生,“体态”发胖。一般来说,在50~60岁的男性中,50%有可能患前列腺增生;在超过80岁的男性中,80%以上有可能患前列腺增生。

众所周知,尿道中有一段是从前列腺中间穿过,犹如山间一道溪流。前列腺变胖后,就会压迫尿道而使之变形狭窄。这样便造成“溪流不畅”,出现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前列腺增生的特有症状。

多数病人前列腺增生程度与排尿困难有关,不同的增生部位,可导致不同的症状。如前列腺中叶增生明显,突入膀胱,可造成膀胱出口阻塞;前列腺两侧叶增生明显,使尿道受压变窄、弯细,可导致尿路阻塞。然而,有时病人前列腺增生并不明显,排尿困难却很严重,这是因为围绕膀胱颈的前列腺增生,犹如卡住了膀胱的“脖子”,掐在了要害部位。可见,前列腺增生的大小与排尿困难与否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正比关系。

一旦患了前列腺增生,除了因排尿痛苦而带来的许多困扰外,还会使中老年男性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而且因增生的前列腺组织长年挤压造成的后尿道梗阻,最终可导致发生急慢性尿潴留、反复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结石形成、肾积水和肾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前列腺增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虽然可能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只要做到早期发现、提早治疗,就能有效地预防病情发展及恶化。

这里,我们将对一些典型情况进行分析,提出治疗意见,并对各种疗法的优缺点及适应范围作相对客观的介绍,以供参考。

尿次增多通常正常人的排尿次数多为:白天3~4次,晚上1~2次。老年男性如果小便次数昼夜都反常地增多,尤其夜尿次数增多,就应该想到前列腺增生的可能啦。

尿等待有尿意,却不能马上排出尿来,必须等待一会儿,方才有尿缓慢排出。

排尿无力正常排尿都有一定的冲击力,尿流呈抛物线,还有一定的速度和射程。排尿无力是因前列腺增生压迫了前列腺段尿道,使尿流变细,形不成抛物线,射程也短了,有时就滴沥而下。

尿失禁尿失禁是由于膀胱中的残留尿增多,入睡后膀胱内的压力逐渐加大,若超过尿道管腔的阻力,就会出现尿液自行溢出,严重时,白天也不能控制。

尿痛与尿急由于尿液排不尽,排尿次数增加等原因,容易引起感染,尿路受到感染后,因炎症的刺激则出现尿急、尿痛。

尿流中断前列腺增生,阻塞后尿道。为此,病人必须增加腹压帮助排尿,由于呼吸原因,腹压随呼吸变化而变化,随之出现一股股尿液。另外,部分前列腺增生患者因长期慢性尿潴留而并发膀胱结石,在排尿的中途,结石突然堵在膀胱出口,也可使尿流突然中断。

血尿前列腺增生时,前列腺黏膜毛细血管充血、扩张,排尿时膀胱收缩,引起血尿,偶尔可发生大量出血。

急性尿潴留为前列腺增生症的常见症状之一。由于气候突变、劳累、饮酒、、急性尿路感染等引起腺体及膀胱颈部充血水肿,造成急性梗阻,排尿不出而致尿潴留。

如果患者年龄较轻,刚开始出现尿频、排尿不畅、夜尿增多等症状,或这些症状已有数年,症状虽有所加重,但尚能耐受,而且特别惧怕手术,可接受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两类,一类是通过阻断雄激素来抑制前列腺增生,如保列治、爱普列特等;另一类是通过降低膀胱颈及前列腺部平滑肌张力,减小尿道阻力而缓解排尿困难症状,如哈乐、可多华。

如果患者年龄在六七十岁以上,长期服药经济上不堪负担,或者服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开放性手术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目前随着外科手术微创时代的到来,开放手术基本已被淘汰。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被普遍应用。随着手术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目前手术风险大大减少,同时适应症也在逐步扩大,除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外,合并膀胱结石的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癌患者同样也适用。这种治疗优点明显、效果肯定,痛苦较小,创伤小,出血少。该手术方式在国外已有70多年的历史。由于其治疗效果好,生理干扰少,恢复快,被公认为前列腺增生治疗的“金标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