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9 14:51:0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农业建设背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信息构建;知识共享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行各业新兴学科快速崛起。图书馆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知识服务效率低下、知识流转不显著等问题急需改变。因此,应将前沿技术应用到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改变传统的资源体系管理与服务模式,以科学技术推动图书馆的更新升级,保证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能够满足信息社会的需求,进一步实现数字图书馆在新技术背景下的信息构建,从而提供更优质高效的知识信息服务。
一、数字图书馆构建理论
1.加强数字图书馆资源拓展,推进数字图书馆知识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对文化要求的水平越来越高,而传统图书馆只是简单的订购、存储与借阅,功能服务都比较单一。信息资源多以纸质文献为主,基本上是固定有限的阅览方式,服务方式、空间场所及馆藏资源都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中,数字图书馆建设服务体现出明显优势,在管理工作中,以延伸资源空间、拓宽资源渠道为目标,多方挖掘信息资源,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为受众群体打造全新的文化场所和学习氛围。在知识服务背景下,数字图书馆改变了人们对传统行业的认知,将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相结合,更新了传统的服务管理、时空设置、阅读方式,以全新的视角实现数字图书馆的转型和升级。2.建立多种介质并存的融合环境及框架体系,为受众提供全方位阅读、学习平台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中,通过将纸质文献资源与数字文献资源高度整合,来实现文献资源的全面获得。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媒介平台,使媒体深入融合,保证文献资源流通更顺畅。同时,在管理内容上拓宽资源库,打破传统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局限性,实现电子资源终端传递,服务上实现多元化。随着文献资源的丰富,阅读环境也可逐渐开发为互动式、启发式、联想式以及个性主题式阅读模式,达到为用户多平台、全方位综合服务的目的。
二、基于信息构建的数字图书馆发展特征
1.服务平台增多近年来,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以数字传媒、互联网等为主导的文化运营,可实现多网整合贯通,为数字图书馆构建提供优质文献资源,成为服务平台增加的主要因素。利用这种新兴发展整合的平台,不仅可以将各媒介的优质信息资源快速传播,还能为数字图书馆增加大量文化信息储备。同时,在管理服务上也可以互相借鉴先进理念,创新在图书馆信息服务上的方式方法。随着多媒体行业的发展,众多小视频、微信、小程序、App电子化平台搭建的移动终端起到进一步的联结作用,以各种形式的小型电子图书馆为读者服务,它不但可以随时随地为读者提供便捷的阅读条件,还能为使用者传递更优质的文化信息资源,提升了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多元化与时效性。2.信息资源丰富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与发展背景下,图书馆只有打破专业界限,互为载体,互为支撑,才能拓展更广阔的资源空间,逐渐呈现出图书信息资源丰富多元发展的优势。图书馆现有馆藏为基础,开展馆际合作,利用各种媒介、互联网、智能化信息体系,将各馆特色电子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搜索发掘,将各种不同信息源注入整合平台,也可通过媒体和媒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海量的信息源进行归纳重新组合,从而构建一个完善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为读者提供更广泛优质的信息服务内容。用户可通过多个整合平台,快速检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及时掌握图书馆信息资源情况。3.服务用户增加数字图书馆构建平台的增多以及信息资源的丰富,体现了数字图书馆在发展上的新优势,也呈现出需求用户大量增加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电子产品的普及使用,让更多用户随时随地掌握数字图书馆的文化信息资源。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终端随时将自己的需求向资源平台发送,平台也会及时回复,用户具备绝对的主动性,可以多角度、跨行业了解图书资源信息。这种在线互动交流方式明显优于传统的借阅往来、陈旧框架式的环境及氛围,不但增强了数字图书馆的管理服务能力,还能进一步满足更多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到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中。
三、数字图书馆信息构建的实现与核心技术应用
1.数字图书馆信息构建基础知识产生的情况复杂,性质、来源、产生模式不同,而知识需求用户也不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信息,体现在个性与广泛化的需求。数字图书馆作为基础的中心机构,将社会上不同生产者提供的多方面知识信息,收集初始信息源,经过平台编辑、加工、整合后提供给用户,不同的知识用户将个性化、多元化以及隐性的需求传递给文化出版者、网络资源制造者,将知识的生产与知识需求通过双向运行机制来完成,从而做到有效应用。在双向机制运转中,服务用户的构建基础有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等;知识产生的构建基础有文化资源开发者、文化知识生产者、文化生产出版者等。在数字图书馆信息构建中,只有三者各自发挥出最大效能,并充分结合有效运转,才能为数字图书馆信息构建奠定良好基础。2.数字图书馆核心技术应用(1)区块链技术提供的知识产权保障服务区块链技术现已应用到各行各业,其是利用链式数据结构进行验证和存储数据,运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产和更新数据,用密码学的方式来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性,用自动化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进行编程和数据操作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区块链技术形成的特点不同,应用到行业的作用也不同。区块链在数字图书馆建设应用中,使用分布式核算与存储技术,能够实现数据资源多功能节点维护。首先,其开放性和不可篡改性,使数字图书信息源一旦通过验证,添加区块链既能保证数字图书资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达到查询便利和永久存储的功能,还能降低人员管理上的消耗;其次,在多元化、资源共享环境中,将区块链应用于图书馆数据信息资源建设,还可以确保资源数据的多样性、完整性和安全性,甚至可以不通过中间的资源平台,建立读者与文献信息源点对点对接,从而降低资源建设成本和用户的支出。(2)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个性定制服务数字图书馆在知识服务上十分重视个性化服务。首先,定制化可以充分满足读者对文化的需求。其次,可以通过吸引读者群来提升数字图书信息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互联网时代,在浩瀚的书海里进行信息数据查找、资源存储、下载以及点对点的个性化传递,对当前技术及服务机制都会有一定的挑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多方面解决用户需求。人工智能系统是利用机械和电子装置来代替人脑,人为操控智能处理器,利用计算机视觉及语音识别系统,将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进行浏览,并分析数据源,从视觉图像或多维空间数据中获取信息,将用户所需内容进行聚类,经过协同过滤,给出匹配的数据信息,从而实现精确的定制化信息推荐。(3)虚拟技术提升图书馆管理服务机制虚拟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特性相结合的综合处理技术,从而生成可以对参与者直接感知的特定环境,是未来用于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高端技术。利用虚拟技术构建数字图书馆的中心控制系统,进行系统内管理、维护,通过计算机捕捉影像,数据传输,连接立体显示器,提供空间实时交互式服务模式,使读者与计算机充分融合,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智能化检索、智能储存等,完成对所需信息的获取与分享,感受虚拟时间、空间、环境全新的服务体验。
农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发展速度较为缓慢,随着国家对地方农业的大力支持及投入,各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依靠科技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建设。基层农业图书馆规模较小,但是有自己的发展优势,其基础设施配备良好,馆藏专业资源丰厚,近年来优先投入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具备向数字图书馆转型的必备条件。1.多渠道开发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农业科学院图书馆重点建设了基于农业信息相关内容的信息服务网络。在专业文献资源的存储与收集上,主要涵盖的农业信息资源范围:(1)以当地政府农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企事业涉农单位带动城市农业信息源;(2)以县乡镇农技部门辐射带动周边乡村的农业信息源;(3)以文字、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内容、多种网络形成的信息资源;(4)由各学科专家自主产生的隐性信息资源联合采集。同时,设专门机构专业人员将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文献资料、信息情报等进行收集,做到分区域、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信息资源的筛选、分类、整合,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实用优质,提高信息资源的完整性、多样性、全面性。2.建立当地特色资源数据库图书馆可建立单个或多个特色数据库,立足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利用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搭建农业特色数据库,可带动周边区域建立多个网络终端。将当地政府对于农业生产结构布局、农业种植与区划、土壤、气候等资源进行分类整合,再结合本地资源与优势在平台及时。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快捷、准确定位查找所需内容,数据库的应用节约了受众搜索的时间,提高使用效率,还可以作为窗口将当地农业特色对外宣传。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与发展,体现了农业技术的先进性与专家系统的数据更新,从而为本地的农业经济发展起到助推作用。3.建立多元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开展“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利用原有的互联网基础,加强网络硬件基础建设,完善服务平台优化配置,开展各层级信息资源整合,提供多元化的信息服务。首先,以现有的馆藏特色农业文献资源和高效的网络信息为基础,兼具高效的信息服务优势,通过农业信息咨询平台与科技信息网站建设、村村通平台、电脑、手机短信等形式,将农业信息资源传输到用户手中。同时,数字图书馆的数据来源广泛,内容丰富,载体多元,在建设平台之初,就要将数据的采集存储,完善质量等特性考虑在内,实现智慧平台体系与终端用户的有效融合,构建综合化的信息资源服务与知识共享体系。4.智能技术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凭借着智能技术的可学习、可感知、可检索等多方面特性,数字图书馆中智能技术应用是一个质变过程,也是未来的方向。农业图书馆运用智能化服务,实现可视化操作,以及快速检索,可大大提高信息使用效率。智能化、规范化的专家决策系统、可控监测系统的应用,可做到随时规范指导用户的种植生产及田间作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智能信息的推送和辅导等功能,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学习知识的需求。
五、应用启示和建议
1.促进知识积累与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知识能力的建设需要在知识服务各阶段注重积累,尤其注重知识流转的顺畅,以减少知识流失。现代化社会的数字图书馆,无论是在信息收集的规模,还是用户服务上都远远超过传统图书馆,而信息技术会在数字图书馆管理工作中获得全面使用,将使今后的发展更加智能化与移动化。数字图书馆利用信息技术为用户建立阅读平台,并且为用户提供十分便利与丰富的信息,满足对用户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用户对数字图书馆的需求也在不断改变,数字图书馆有必要和信息技术共同发展,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完善的服务。2.创造知识价值,提高产出效益数字图书馆在不同的知识服务层面进行相应的知识加工,以期创造出最大化的知识价值,并实现知识产出效益最大化。在知识获取阶段,数字图书馆应获取外部多重知识来源并进行转化利用,得到数据层级的信息。在知识输出阶段,将多重受众群体的需求转化分析,及时反馈给输出者,实现知识的双向反馈。数字图书馆在管理技术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服务理念,将用户的体验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为用户服务的意识。此外,在信息化背景下,用户对于数字图书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图书馆馆员应该具备先进的知识服务能力,为读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图书馆应该与时俱进,提高员工能力素质和整体水平,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六、结语
网络时代,人们对于文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对传输的精准性、时间性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大数据、云技术、5G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数字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全面化、服务能力多元化、应用便捷高效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依托,可进行阅读空间、环境空间、网上空间的深入挖掘,进一步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总之,数字技术时代的到来,新技术、新手段的构建融合应用,将给知识经济时代的数字图书馆用户带来更高级的个性化服务与体验。
参考文献:
[1]蔡剑文.“互联网+”背景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创新与超越[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
[2]周子翔.网络时代有声读物现象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9
[3]魏建国.三网融合与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J].图书馆学刊,2011
[4]曾丹.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实践研究[J].发明与创新:大科技,2018
[5]李静.农业高等院校图书馆在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8
关键词 新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5-0190-02
一个社会的进步是包括各项制度在内的全面进步,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亦不例外。大力推进农村图书馆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十几年来农村图书馆事业确实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明显的缺陷在于信息服务建设水平较低。现代信息化图书馆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相比,已经突破了馆藏、馆舍、馆员等基本要素的限制,其以管理自动化、文献数字化、传递网络化和服务个性化为其基本特征。而当前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图书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在服务方式上,基本还采取面对面方式为读者借还图书、提供口头咨询为主;在提供信息上,基本是以馆藏的书目为主,这些措施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群众对知识的需求,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势在必行。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的经验和现阶段农村图书馆的现状,就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大力推进数据信息检索服务
数据信息检索系统是一种能够通过英特网接受用户的查询指令,并向用户提供符合其查询要求的信息资源网址的系统。其不仅要指向源信息本身,而且要将用户快捷引导到更专业、更深入的信息内涵,使用户能充分地理解和利用信息。对于农村图书馆而言,数据信息检索系统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性。农村图书馆的数据信息检索系统应着眼于服务农民群众,其提供的检索的主要内容应该主要面向各种农业信息;第二,简洁化。当前,在我国农民的信息化水平相对不高,如果设计较为复杂的数据信息检索系统,则农民群众学习、接受起来便会较为困难。实际上,数据信息检索服务推行的主要目的还是要农民能够认识图书馆,懂得怎样利用图书馆,如果过于复杂其效果适得其反;第三,个性化。个性化服务是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吸引用户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关键所在。比如,对于发展种植产业的农民来说,其比较关注天气、雨水、病虫害等信息,对于发展养殖产业的农民来说,其比较关注饲料的价格、瘟疫等信息。不同的群众可以自行构建自己的个人馆藏,定制器其自己需要的信息服务项目,使得信息可以得到人性化的运用。
2 发展图书信息传递共享服务
我国一个发展中国家,能在每一个农村都提供一个完善的图书馆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是农村现实情况是迫切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图书信息传递共享服务的出现为解决这个两难问题提供了可能。具体操作上可以参照教育部已经建成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保障体系”进行规划和设计。第一,应该实现农村图书馆馆藏的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全部以计算机可读形式,即数字化形式存放,或是存放在光盘里,或是存放在磁盘中;对外服务时或采用联机(在线)调用形式,或采用制品型的外借方式。这是发展图书信息传递共享服务的基础;第二,按照目标一致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建立计算机网络中心和网络数据库。可以以全国性和地区性文献信息中心为节点,联接各个乡镇、村级的图书馆;第三,建立农村图书馆利用共同体。我国各地的农村图书馆无论是在经费上还是在技术、设备和人员的投入都大不一样。有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中经常是供出方,而有的图书馆总是受益方。此外,该必须规范标准,并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图书传递共享服务离不开规范标准的制定。
3 构建专业化的农业资讯平台
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农业生产。鉴于此,必须充分发挥馆藏资源的优势,使信息转化为生产力。构建专业化的农业资讯平台便是充分发挥馆藏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构建专业化的农业咨询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开展“农民信箱”工程。农村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优势,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农民群众,让农民掌握最新技术用在生产中,让知识产生效益,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腾飞和农民致富做出贡献;第二,“实现农业资源信息可视化,运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开发利用,将抽象的农业资源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建立网上农业地图,以便帮助农民直观地了解农业信息,更好地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第三,加强质量控制。虽然当前专业化的农业资讯平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与标准,但是各个农村图书馆在建馆之初就应该注重加强质量控制,根据已有的标准,对平台的结构、类型、内容的表达等进行规范。对农业专题领域的文献信息资源应尽可能收集齐全,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和精度,必要时还应进行动态管理。
4 提高农民和馆员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化社会,提高农民和馆员信息化水平,培养他们的信息能力,是图书馆深化服务、开发馆藏文献资源的必由之路,也是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首先,农村图书馆馆员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农民群众,指导他们进行实际的操作。其次,农村图书馆馆员应该通过讲座、宣讲等形式,对农民群众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进行培养,使他们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的信息价值观。同时,农村图书馆还要通过信息素质教育,对农民群众进行一些基本的信息理论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掌握一些最基本的信息资源检索方法,进而能够快、准、全地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
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活,政府应加快农村图书馆信息服务建设的力度,力争早日把数字图书馆引进农村,把农村图书馆建设成为真正的“农村数字图书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新世纪 资料室 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高校除校级图书馆外,各院系、教学部、研究所(室)也多建有自己的专业资料室,用于存放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图书信息文献资料。这些院系资料室是本系的专业文献资料信息中心,是师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图书资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独立与校级图书馆,直接由院系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统院系资料室服务功能逐渐满足不了时展的需要。为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院系资料室应在资源建设、管理技术、服务层次等方面应重新定位,加快数字化信息化建设,逐步把它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专业化的信息中心,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服务。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农史资料室为例,谈谈新世纪院系资料室的建设建设方向和建设路径。
1 近期院系资料室的建设
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室(简称农史室)特藏书库创立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胜利前夕。当时负责中山大学农学院图书管理工作的梁家勉先生酷爱祖国农业历史研究,在到访中山大学生的著名学者李约瑟教授的鼓励下,梁先生萌发了建立“中国农业文献专藏室”的设想,并草拟了“简则”。1955年,为响应中央农业部“整理祖国农业遗产,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号召,在丁颖校长支持下,梁先生于华南农学院图书馆建立“中国农业文献遗产特藏室”,1978年发展为研究室。特藏室及后来的研究室的成立不仅促进了农业文献的收集、典藏和研究,更标志华南地区农史研究建置化的开始。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在学校各级领导的重视下,经过几代农史人的努力,到目前为止特藏书库已馆藏已达7万多册(其中古籍近4万册,里面不乏弥足珍贵的罕本和善本),形成以古农书馆藏为特色的世界古农书版本最多的中国农业历史文献收藏中心。1980年率先在国内招收农史研究生,2004年,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农史研究室会同学校其它专业教师,成功申报历史学专业,在农史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历史系,形成历史学、历史学(文化旅游)两个本科招生方向。这时农史资料室也承担历史资料室的职责,文献信息的收集也从单一的农史情报资料,转向农史、历史和旅游类图书。2008年又组建了两个跨院系的研究中心,即农业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中心、宗教与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农史资料室的馆藏方向又进一步丰富。
资料室在教学科研中能否发挥作用及作用的大小,在很程度上取决于馆藏能否形成特色。馆藏特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下面介绍华南农业大学农史资料室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1)文献资料收集,突出专业特色。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是上世纪80年代华农大8个部级研究室之一。特藏室成立之时就组建了特藏书库,里面收藏了大量中国农业历史方面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信息量大、参考价值高,有的非常不易获取。它们包括建国前后从全国各地采购了3万多册的线装古籍,国内外出版或非正式出版的罕见农史类文献,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赠送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图书资料,教师出国访问考察带回来的资料,各种学术会议的论文和院系教师撰写的论著、学生的毕业论文。除此之外,按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要求,不间断地定购相关的图书、杂志、期刊、工具书,从而使资料室的藏书结构能突出本专业的特点,以保证教师、学生在教学科研方面的需要。
(2)加强电子图书资源的建设。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在资料室文献资源建设中,必须树立新的收藏观念,建立现代的资源收藏体系。既要搞好传统文本文献的收集,又要加强电子图书资源等虚拟文献的建设。近年农史资料室根据本专业、本学科的特点收集和购置了大批电子文献,如《文渊格四库全书》、《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中国方志丛书》等。这些大型电子资源,大大提搞了文献检索效率。此外,还加强与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的交流,推动校图书馆购买“读秀”、“超星”、“CNKI”等电子资源的使用。
(3)采取数字化管理提高借阅效率。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的优越性不言而喻,它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中。而由传统资料室向现代资料室转变,就是必须对文献录入、检索和管理实现数字化。为此,农史资料室不仅配备电脑、网络、复印机、打印机、扫描仪、读卡器等现代化图书管理设备,而且还把多达7万册的馆藏图书信息已全部录入学校图书管理管理系统。使图书的录入、检索、借阅和管理均可通过电脑完成。这不但大大提高了读者的文献检索效率,而且方便了工作人员对图书的管理,精准高效。
2 为实践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方式
(1)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跟踪服务。当今时代,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加上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出现,进一步增剧了科研人员查找资料的难度。资料室管理人员必须尽可能地参与本院科研项目工作中,准确了解课题组、重点学科对文献情报的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及时作出处理,调整服务内容和方法。这样,提高资料室的服务层次的同时又提高了资料员的业务能力。
(2)配合专业课教师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为教学服务是高校院系资料室的重要功能之一。农史资料室经过30余年建设目前,已达一定的规模。馆藏总量近7万册,其中古籍藏量3.8万册。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目前我院学生已达 1600 多人(其中本科生 1600 人,研究生 49 人),并且学生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作为文科学院,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对资料、信息的需求相对较大。农史资料室为配合专业课教师实践教学的需要,对工作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如,为实践教学需要提供教学展示器具、为增强学生传统文化知识提供教学场所、为丰富学生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提供资源来源等。目前需借助资料室开展的课程有:方法论、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农业历史文献学等。
3 院系资料室未来发展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比较早,在采编、借阅、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较为成熟,图书的借还、检索均可通过电脑操作完成,方便快捷。图书馆的方便快捷,让读者对传统院系资料室的服务功能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利用图书馆成熟经验,加快资料室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1 加强与学校图书馆的协调配合力度
(1)图书馆应参与院系资料室业务管理。大多数高校院系资料室未纳入到校级图书馆管理体系中实现统一规划、统筹管理,而是直接隶属院系管理。院系是一个学术机构,缺乏指导图书情报专业业务能力。正是由于管理体制、管理手段、服务范围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指导资料室图书管理规范化欠缺。因此,应理顺院系资料室与校级图书馆双重领导的隶属关系,以便工作上的协调与配合。图书馆要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可以采取多种培养形式相结合,主要从图书分类、计算机编目、各业务流程、文献信息检索的利用、应用自动化系统等方面对院系资料员进行全面培训。形成以图书馆为中心,把分散在各院系的资料室连接成一个相互协助、开放的有机整体,使资料室成为图书馆隶属下的一个专业书库。
(2)实现文献统一订购、资源共享,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院系资料室信息化建设的鲜明特色,表现在馆藏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博、专、深的专业书刊和与本学科相关的书刊、各种工具书等,这也是资料室不同于学校图书馆的主要区别之一。然而,院系资料室经费长期严重不足,使得资料室的文献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充实和及时更新,馆藏特色难以较好地维持下去,这也是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由于协调工作欠缺,一方面,图书馆和资料室在图书购置方面经常出现重复订购、浪费资金;另一方面,一些教学科研必需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影响力的文献资料往往因经费不足无法订购。因此在购置图书时,要加强图书馆与院系资料室的沟通,明确各自的收藏范围和重点,形成一个既密切联系又合理分工的协作信息系统。避免重复采购,保证学校图书馆“大而全”、院系资料室“小而精”,从而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3.2 深化资料室管理人员职业化教育
(1)聘用具有本学科专业背景知识的工作人员。资料室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本系的专业文献信息中心,是师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场所。资料室工作人员应懂得并掌握本专业的学科知识,熟悉本院系教学安排、课程设置,熟悉本学科教师所任课程及所从事的科研项目,才能更好地帮助师生检索到所需的文献资料,同时参与一定的文献的整理和开放。因具有本学科专业背景知识,对本学科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订购资料时也能做到有的放矢,既合理使用资金,又使藏书更突出专业特色,利用价值更高。这也是图书馆所不能相比的。
(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专业化知识。资料员的业务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料室服务质量的高低。新世纪下,除要求资料员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学科专业背景知识外,还必须有针对、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资料员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特别要加强对图书分类、计算机编目、信息开发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使之能够做到在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下对图书进行编目、借书和还书;熟练操作计算机和相关外部设备;掌握信息存贮及信息处理技术,对数字信息进行整理及检索等。
农业信息化使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并实现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业技术效率。本文主要论述实现农业信息化的过程,继而对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推进我国农业快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农业技术;效率
1实现农业信息化的过程
实现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如下:
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该过程中,要建设信息网络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并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建设;
2)对农业信息技术集成系统进行开发和应用。主要包括构建农业信息系统模型、集成信息系统开发以及实现农业信息技术产业化等;
3)信息农业阶段。实现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全面自动化和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化。
2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
2.1提高农业市场信息传播范围及速度
可将农业市场信息细化为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对各农产品信息具备清晰地认识和了解,明确市场需求,继而依据潜在需求,进行农产品生产及开发,避免生产销售过程中过于盲目。在该过程中,实现农业产值增加,使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不断提高。对各类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具备清晰地认识和了解之后,有助于农户和企业优选性价比高的农资产品,实现农业生产成本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浪费,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对我国农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1]。
2.2有助于政府政策信息推广
传统农业发展背景下,农户一般通过村广播或村集体会议,对国家农业政策具备初步认识,信息传播速度慢,甚至出现失真情况。近年来,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可将国家最新农业政策传达到农村,使每个农户都能够对其具备清晰的认知,无论是信息传播速度,还是准确率,都有所提升。而农业生产者依据具体政策,结合区域性因素及市场需求等,对农业生产方式和结构等进行科学调整,使农业生产更加合理,实现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为区域性农业发展提供助力。
2.3提高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范围和速度
采用现代生产技术,使病虫害防治及灌溉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使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得到根本性提高。传统生产观念的制约,及信息手段落后,增加了农业技术信息的推广及应用难度。而受制于发展水平,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难以满足农业信息化要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在农村实现农业技术信息传递,从根本上提升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速度,使我国整体农业技术生产效率及水平不断提高。
2.4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效率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背景的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墒情监测系统和遥感系统等数字农业技术,能实时监测农作物和土壤,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情况、病虫害问题、水肥状况及外部环境信息等具备清晰的认知和了解,使信息系统更具动态性和空间性,以有效模拟农业生产现象及过程。在农业生产中,对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生产成本控制,并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为人们供应高质量农产品。数字农业技术有助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使农业生产朝向集约化方向发展[2]。
2.5提高农业人员科技文化水平
农业工作人员和农民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直接关乎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农业信息化背景下,加大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力度,对农民进行培训,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及农业生产水平。并确保农业工作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技能水平,真正服务于农业生产[3]。采用该种方式,能够使他们对信息和市场进行更好地把握和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促进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以其独特的优势,促进了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作用受区域因素影响,政府和相关部门要依据我国各地区农业发展背景及要求,对其进行合理应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粮食产量,最大程度上保障农业生产效益,为我国农业发展及农产品开发提供广阔的市场竞争空间。
参考文献:
[1]何锋,李俊杰.我国农业信息化对农业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8):5-11.
[2]王维新.发挥信息化作用促进农业经济增长[J].吉林农业,2015(10):37-38.
关键词:农业网络资源;资源整合
一、我国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1.种类繁多,内容分散
由于我国农业网络信息建设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快,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到目前为止,我国农业方面网站已超过8000个,其中包含了来自各部门各地区的地方性网站,以及一些农业企业的专门网站。但是这些网站的分布十分松散,相互之间联系较少,在信息分类收集方面没有完成统一,对信息共享和交流产生了十分巨大的不便。
2.信息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形式,是多元化建设。这也导致了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上分工不明确,信息终端也不统一。各农业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没有统一的规则和标准,各干各的,严重缺乏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同时,地方性政府的小型农业网站,其本身的建设水平较低,内容重复,涉及面较窄,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
3.信息形式多元化
自从农业生产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新阶段,农业信息的种类和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体资源之外,还出现了众多的数字化资源。建立在网络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种类是十分多样的,除了学术相关方面,以及引进的国内外农业网络数据库,还有各式各样由各地区自行组建的数据库。数量众多的不同数据库,检索方式、分类方式等都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不同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流共享的障碍。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来看,有关人群,有超过八成的人支持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二、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构成
我国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是: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各数据库之间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交流沟通。为了进一步加强有关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为使用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途径,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必须在现有的多种农业网络资源分散自主的性质上,运用技术手段加以整合和完善,将分散在各个不同数据库的信息整合到一起,让信息的获取更加便捷。
三、农业网络信息资源的不同形式
1.联合目录
联合目录是指,将不同地区,不同单位所收集的目录,经过一些规则的整合,放置在同一目录当中。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扩大使用者对信息搜索范围,同时在缺乏相关技术的情况下,尽可能加强不同单位之间资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例如,通过信息中心,建立起网络联合图书馆,并将不同单位的数据库收入当中。
2.搜索引擎
常见的搜索引擎有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对于信息的整理和收集方面,起到了十分大的帮助作用。建立起专门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可以帮助用户在繁杂的信息当中筛选到自己需要的部分,可以帮助用户了解到市场动态、新兴技术、农业政策等即时性信息。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出现了一些专业的农业信息的搜索引擎,如“搜网”等。但是由于搜索引擎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所录入的信息不够全面,分类不够详细,尚不能够满足所有农业用户的需求。所以,集中力量搭建起一个完整的农业信息,搜索引擎是十分重要的。
3.虚拟数字图书馆
虚拟数字图书馆,就是搭建在网络平台上的在线图书馆,用来收录各方面的有关信息。组建虚拟数字图书馆的好处有,可以摆时空的限制,信息储存量巨大,在各项资源之间可以有效配合。CNKI是我国专门搭建的农业信息数字图书馆,其中收录了大量有关资料、农业技术、以及经济类期刊,对我国全方面的农业信息进行了整合,涉及到农业生产领域的各个方面,不仅为使用者提供了大量有效的信息,而且还为相关方面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环境和平台,为我国的农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农业信息导航系统
信息导航系统可以有效地对相关方面信息进行导航,针对农业各方面有关信息,将网络上有的科研报道、研究杂志、期刊、学术论文等系统归纳,并且分门别类的进行加工整合。农业信息导航系统能够以完善的方式,对农业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分类,并且提供检索服务。建立起一个科学有效的导航系统,可以大大缩短信息查找的时间,并提高查找的准确性。湖南农业大学图书馆已经针对八个不同的农业重点学科,建立了相关的信息导航系统,在其中收录了国内外研究组织机构、学校单位等相关方面的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
一、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三农” 问题尤为重要。党在xx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在xx届三中全会对此进行全面阐述: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化和调整农村经济结构,要走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之路。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世界在信息化,农业也在信息化。因此,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党的xx大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并把大力推进信息化作为本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关于农业信息化虽然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农业信息化的量化指标尚未确定,对于农业信息化的涵义的认识还处在一个不断发展的时期。但普遍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信息科学在农业上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信息网络把农业生产、管理、农资及农产品市场等领域、环节紧密地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XX)将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相关产业的总称。
虽然目前还不能就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达成共识,但是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点:(1)信息和知识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和发展动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业成为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产业;(2)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3)农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五个领域: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近年来,随着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新术语相继出现,为农业信息化增添了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准农业、电脑农业、数字鸿沟等概念。
三、浛洸农业信息化开展现状调查及分析
1、调研背景和目的
一、构成网页的主要元素
网页是信息传递的载体,网页中的信息主要通过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体现出来。文字可以包含大量的信息量,但是仅有文字显得太单一、枯燥乏味。网页设计时使用丰富多彩的图形图像,使网页图文并茂,提高网页可观赏性,再加上动画、音频以及视频给人视觉、听觉的冲击,浏览者能够享受到更好、更完美的视听效果。
二、网页设计中的多媒体技术
(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
图形、图像是重要的多媒体技术,同时也是构成网页的基本元素之一。网页中的背景图片、新闻图片以及动态广告中的图片等同文字一样传递着各种意义的信息。但它比文字更直观、更形象的表现主题,而且使得网页更加绚丽、美观,更能吸引用户。图像素材的获取主要是数码拍摄和软件设计制作,图形图像的编辑处理的方法有很多种,用于网页设计的图片处理软件主要有Photoshop和Fireworks。根据需要可以对图形图像进行剪裁、亮度、对比度等处理,最后选择合适的图像文件格式进行输出。图像素材编辑处理后的格式有JPG、GIF、PNG、PSD、BMP。其中PNG和PSD是可修改格式,一般在网页设计中常用JPG和GIF格式,占用的储存空间小。
(二)动画处理技术。
动画是指动态生成一系列不同的画面连续播放,来产生物体运动的视觉效果。在网页中运用动画技术,它所提供文字绚丽的特效,更好地突出主题,使浏览者在视觉上和心理上都会有空间联系和层次丰富的感觉,从而产生愉悦的感受。动画的常见格式有GIF、SWF、FLIC、Java动画等,网页中常用的格式有GIF和SWF。
(三)数字音频处理技术。
声音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数字音频技术在网页表现力上实现了较好的音响效果。在网页的设计中,如果背景音乐和网页的主题相互映衬,就能牵动浏览者的心绪和兴趣。网页中使用的数字音频资源获取方法有很多,可以购买数学音频光盘,音频素材库或者录制音频,使用音频编辑软件编辑声音文件。网页设计考虑到音频文件的长度,通常网络上的音频文件通常采用的都是中等质量的声音。网页设计中常用的音频文件的格式有MID、WAVE以及MP3等。
(四)视频处理技术。
在网页中应用视频会更直观的传递资讯,展示给客户更全面方位,更绚丽的网络世界。如优酷,乐视网站等专门提供的视频的网站,还有一些网站中弹出的小视频广告,培训机构、学校或企业的网站也有讲座、宣传等视频。获取数字视频的方式主要包含着通过数码摄像机获取,CD获取以及模拟视频采集,视频数据量很大,往往要对视频进行压缩处理。在网页设计中常采用视频有AVI,FLV等格式。
三、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开发
现代信息网络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一个基础性组成部分。一是有利于各级领导快速、准确、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农业发展动态。二是有利于农业工作者工作手段的改善,共享信息资源,协同工作。三是有利于实现全系统办公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四是建立基于信息网络和多媒体的农业成果推广系统,缩短农业技术的推广周期。随着信息技术的网络化,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业将朝着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手段现代化、经营企业化的趋势发展。与此同时,一部分省、市、区的信息网络建设也进入了起步阶段,已经为全国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虽然起步晚于其他部门,但是它的技术水平和基础设施确是比较先进的。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就拥有最新的技术装备而且使用资金也相对较少,工作效率也较高。该网络同时具有局域网和广域网络的功能。网络设计具有8项原则,即实用性、先进性、开放性、标准化、经济性、可靠性、安全性和可扩充性原则。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技术的选择,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论证,选择了正确适当的技术路线:第一,解决了主干网技术的选择:一是为了解决主干网容量问题,选择了快速以太网。一是为了解决网上设备拥挤问题,主干网采用交换机,能在各部门之间建立高带宽的快速通道。三是为了解决广域拥挤问题,采用了支持多协议的高性能中心路由器来控制流量,保证网络畅通,优化网络性能,节省网络的运行费用。第二,解决了主干网结构问题。采用了单星型网络结构,网络中心采用一台交换机外国其他局域网交换机或集线器和中心交换机之间通过一条或多条线路连接。这种结构化布线既能满足目前的通讯技术要求,又能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实现数据通讯和实时的语音通讯和图象传输。第三,采用了新一代操作系统,该系统采用了许多成熟的新技术。WindowsNTServer的主要特点是:可运行在多种硬件平台之上;能根据需求建立集成式解决方案;先进的容错功能可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低成本。第四,选择了配套的Microsoft公司的SQLServer作为网络中心的数据库系统。第五,解决了网络管理和安全措施问题,采用的系列安全机制包括:网管软件全面管理、网络设备动态管理、路由器过滤、防火墙网关隔离、传输数据压缩加密、操作系统级别的严格授权确认等,提高了管理和安全水平。21世纪的前10年,网络建设的重点是解决5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1.网络技术攻关的重点是优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合理布局,统一规划“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路线选择,既要避免大量重复浪费,又要确保高效畅通。由于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因此必须攻克这一重大技术难题。
2.加快研究和建设第二代互联网,推进网上可视技术的改进和扩大应用,促进现有网络系统向宽带网、数据网的平滑过渡,这将有利于提高各种通讯交流的效率。
3.逐步扩大应用和建设移动网络系统。
4.加强网上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尽力减少网上不安全因素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5.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重点是有效地实现农产品和农业科技成果的网上交易,研究和开发高效地查询、订购、支付技术。
四、农业多媒体制作技术
进入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它将图形、图象、声音、影视等多种媒体技术综合集成,形成具有多种功能的新型多媒体技术。1998年,在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的支持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业多媒体制作中心,并且购置了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的上网多媒体设备,为农业多媒体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经过努力,应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成功了第一批3个多媒体农业实用技术光盘。从而为多媒体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和有效的设施,为多媒体技术的产业化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途径。进入21世纪,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一个优先领域。
1.为适应网络的发展,要重点支持网上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网上开展实时教学、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以及科学研究协作活动。
2.重点加强农业领域多媒体光盘技术的开发,广泛地应用于实用技术的推广载体,使农民在家庭电视和其他设备上看到生动活泼的各种多媒体实用技术。
3.促进多媒体技术在农业管理领域的应用,支持各种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系统的实用效果。与此同时,在农业领域扩大应用多媒体技术时,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压缩技术,使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文件得到充分压缩,以充分扩大内涵容量,加快传输速度。
五、结语
关键词:农经专业;数据分析;教学改革
2019年12月,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部署了用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改造的发展战略,将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作为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1]。农业农村的数字化建设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农业经营单位、面向农业农村的政府管理部门、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随着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战略的推进,给传统的农经人才培养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2]。在数字经济和智慧农业的时展背景下,数据分析能力是农经专业学生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如何提升农经专业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是农经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课题[3]。
1农业农村数字化发展战略给农经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1.1对农经人才的数据思维的更高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无论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还是农村的行政管理中都有大量的数据资源。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经营组织、农产品产销数据、农产品溯源数据为农业经营者提供了生产、物流、销售环节大量的数据资源。经营者需要认识到数据是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要调动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属性,让数据分析为管理决策服务[4]。在数字中国的建设进程中,各级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通过各级各部门的行政管理智能,收集了大量省、市、区、县级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社区网格化管理下收集了微观层面的农业经营单位数据、农村常住人口数据、医保数据、扶贫数据、农村小额信贷数据。这些数据资源是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政务服务质量的宝贵资源。
1.2对农经人才的数据分析能力的更高要求
在大数据时代,每天都有海量数据生成,如何能更好地利用这些数据,让数据能发挥其为管理决策服务的功能,与数据使用者的数据分析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例如,农业经营单位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农业投入数据、农产品销售数据、电商平台的客户反馈评论、农产品库存的动态数据,如何整合分析这些数据,要求农业经营者系统掌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文本分析等多元化的数据分析方法。政府管理部门掌握的农业人口的迁移数据、农村常住人口网格管理数据、农村居民医保数据、扶贫数据等,数据类型丰富,数据量庞杂,如何实现数据库的整合,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掌握数据库管理、大数据分析技术。
2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课程之间连贯性不足
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为农经专业本科生开设的数据分析类课程,见表1。数据分析课程群包括了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从目前的课程设置来看,涵盖了数据库、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多元统计、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内容丰富。数据库应用由计算机学院开设,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在授课时教师往往将其视为一门计算机类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没有针对农经专业学生的特质,将数据库的教学与其在农经领域的应用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觉得该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学习兴趣。
2.2学生学习的软件种类繁多,但不够深入
在统计学和多元统计课程中,学生将学习EXCEL、SPSS或者R语言的应用,在经济计量学课程中学生将学习Eviews或STATA的应用,在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课程中学生将学习Python语言的应用。在每一门课程中学习的软件都不同,对于软件的学习缺乏连贯性和延续性,虽然学生接触的软件种类多,但是由于学时所限,每一种软件都只是入门级的介绍,无法进入到深度学习。
2.3与专业课学习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应用机会
学生缺乏在专业课学习中运用数据分析类课程所学知识的机会。数据分析类课程主要介绍数据分析方法和软件的应用,但大部分都安排在第5学期和第6学期。学生在学习了数据分析方法后,缺少在专业学习领域里运用这些方法的机会。例如学生若要完成产业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学的专题研究、课程论文,需要用到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大数据分析的方法,但在第2-4学期开设大量专业课的学期,数据分析类课程还没有开设。若能将数据分析类课程尽量靠前安排,学生可以在后续的专业学习、课题研究中运用所学的方法,一方面夯实数据分析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
2.4排课不够科学
在大三阶段,学生可以选修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Python语言三门选修课。但到了大三,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任务重,选修课种类考虑繁多,学生选课可能出于兴趣、学分安排或者准备考研保研考虑,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会选修上述课程。尤其是计算机能力不太强、对数学类课程感到困难的同学,会倾向于选择难度小的课程。
3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理念的数据分析课程群改革
3.1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意义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将真实的或模拟的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结合课程内容将项目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创设工作情境,引导学生完成任务,进而实现项目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4-5]。项目驱动式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完善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目标更清晰明确,可避免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性,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6]。在数据分析课程群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创设数据分析情境,加深对所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创设围绕“三农”问题的数据分析项目,让学生从数据分析中加深对“三农”问题的感性认识,培养对农经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对农经专业的认同度。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对数据分析课程群的改革[7]。
3.2统筹规划教学内容,加强课程间的连贯和递进
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目前主要包括必修课数据库应用、统计学和经济计量学,选修课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以及实践课R语言与统计应用、Python语言。统计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对基础性的统计方法的运用,经济计量学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经济计量分析的范式,如何利用经济计量模型开展实证分析。多元统计强调对复杂多维数据信息的提炼。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教学的重点在于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方法的应用。此外,针对于目前学生所学的软件门类过多,软件操作不够熟练,建议在统计学、多元统计、数据挖掘大数据分析中统一采用R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几门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一种统计分析软件。
3.3基于项目驱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及优化,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例如统计学课程介绍了基础性的统计分析方法,在后续课程经济计量学、多元统计、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中引导学生运用基础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统计分析和整理,为经济计量分析、多元统计、数据挖掘做好数据处理上的准备,让学生体会到关联课程中所学知识的联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三下乡”活动,开展田野调查实践,围绕“三农”开展调研,运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以致用。
3.4建设“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
结合农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数据分析课程群“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在农经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开设的农业经济学、农产品贸易、农村社会学等专业性课程对大量的“三农”问题进行了探讨,这类课程中涉及的城乡差异问题、收入和消费问题、农产品价格波动、农产品贸易等现实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基于现实数据的定量分析。因此,在农经专业的数据分析课程群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专业课学习中热点问题的研究,围绕课程教学大纲,建设“项目驱动”实践教学模块,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研究项目中运用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4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优化方案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分析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数据分析类课程在建设中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只是将教学停留在课堂上,引入体现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数据分析课程群的优化:第一,数据分析基础类必修课安排在大一学年。在第1学期,可以安排R入门、Python入门、数据可视化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当前主流的数据分析软件,激发学生对R或Python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我拓展学习空间。R入门、Python入门、或者数据可视化课程都属于数据分析的基础课程,无需其他先修课程。在这一时期,让学生开始接触数据分析软件,学习数据可视化的分析工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数据意识和软件实操能力。第二,将与农经专业课有关的专业必修课统计学、经济计量学安排在第3-4学期学习。统计学课程需要学生先行修读高等数学和概率论课程,经济计量学需要学生先行修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因此可安排在第3-4学期。让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后,可以更好地体会统计学、经济计量学方法论学科的应用价值。第三,将数据分析进阶类选修课多元统计、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课程安排在第5-6学期。为高年学生提供丰富的数据分析类选修课,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未来的发展规划学习更加多元化的数据分析技术。鼓励学生能在专业论文习作、学科竞赛中有更多的机会运用自己所学的数据分析方法,增加学生的收获感和成就感,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第四,改革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采用项目式管理和评估的思路,由学生自主开展一个数据分析项目,从收集数据、提出问题、分析数据到提炼研究结论,开展小组团队成员互评。教师跟踪学生的项目开展过程,从学生的学习态度、投入程度、数据分析质量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结束语
将项目驱动教学引入到农经专业数据分析课程群的建设,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突破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学”的局面,让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不再对数据分析类课程望而生畏。本文的研究对于农经专业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数据分析的高阶能力,也能为同类课程开展项目驱动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EB/OL].(2019-12-25)[2020-4-14].
[2]李虹贤.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2,2(7):110-112.
[3]冯开文,陶冶.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23):54-56+63.
[4]杜洪燕,陈俊红.乡村振兴背景下中国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南方农业,2021,15(21):213-214.
[5]金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学习框架的设计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6]胡静,王昌凤.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构建[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9):59-64.
一、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农村已经具备一定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基础,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信息化建设中依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农民信息接收能力差
信息接收能力差是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目前,电脑已作为一种新型家用电器而走进农民家庭,但大部分农民基本不懂得如何准确操作电脑,无法利用网络达到既定的信息查询目的。久而久之,电脑成为一种“摆设”,不利于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同时,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据2010年部分地区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问题调查来看,该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文化年限仅为7.3年,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劳动力约占总数的53.6%,接受初级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约占总数的0.96%。受文化水平、水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农民难以有效的利用现代通信网络,导致其信息接收能力难以提升。
2.“数字鸿沟”加剧
目前,我国涉农网站数量不断上升,并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大部分内容,但这些涉农网站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大部分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中西部省份的农业生产信息所占比例较少。从网站建设情况来看,农资企业自我宣传网站约占总数的83.6%,农业政府部门占13.1%,农业科研部门占3.3%。最后,大多数网站的农业信息采集点建立在城市,难以有效采集农村农业生产资料,缺少对农业生产信息的有效采集。由此可见,地区与地区间、政府与企业间、城市与农村间的“数字鸿沟”情况加剧,成为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又一重要因素。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思路
1.优化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体制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集成型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目标地区间的努力,也需要上级部门的政策指导,也需要各级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由此可见,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保证能够有效调动各种信息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在优化管理体制过程中,需要注意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必须要协调信息服务网络,重视不同信息化建设角色的作用,通过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划分,确定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内容与范围,保证各项信息化建设计划性,争取彻底扭转目前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单位相互独立、协作管理环节薄弱的问题。另一方面,结合农村地区的时间要求,建立具有规范性、体系性的交叉重复信息系统,力争在农业信息采集的同时,有效的开展资源开发与特定信息共享,为各部门间建立稳定、边界的信息交换渠道,以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能力。
2.加快农业信息传播教育
农民信息接收能力差是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情况,应合理开展农业信息传播教育工作,培养懂技术、懂文化、懂操作的现代型农民。从目前我国农民的现状来看,对农民进行统一的信息教育是行不通的,因此,在农村地区开展农业信息管理成为加快农业信息传播教育的主要方式。对农村自身而言,要加快与农资企业间的联系,通过合作建立农村信息管理站,在及时收集农业信息的同时,及时解决农民在农业信息使用中的问题。同时,应扶植农村产业协会组织,发挥组织在联络农民与农资企业间的作用,进一步推广农业信息的使用范围。
3.建立农村信息化试点
试点是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试点工程,能够及时发现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避免资金、人力资源浪费。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漯河市作为信息产业部首批的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试点城市,自被确定为农业产业信息化试点城市以来,漯河市先后投入资金2.8亿元,发展大量的农村互联网用户,并建立了以本市为模板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与专家咨询平台,农民可根据要求自主选择服务内容。国家将漯河市作为试点城市的主要原因,就是让更多的地区从漯河市的建设过程中提取经验,并结合本地区的环境优化建设方法,具有较高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