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31 10:51: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道德与法治教学重难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法制教育注重文化课而忽略学生的道德法制教育,学校没有专门的法制教育人才,虽然授课教师一定程度上了解法律知识教育,但并不系统、全面。要使小学生成长为一个思想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作为老师应对法制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培训中,我在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编列目的、内容的设计
培训中,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新教材编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方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认识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认识到应该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方丽敏、安子琴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培训中,我在方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知道了新教材的编列目的、内容的设计
培训中,方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来阐述新教材编列的目的,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教科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列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教材内容的设计重点在知识、技能与能力的关系上,采取的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教材中的知识点相比以前老版的《思想品德》来说较新颖、实用。通过学习,使我清楚的认识到新教材的内容是由哪些单元组成,各单元又有哪些知识点的组成,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方老师所提供的知识框架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认识到整体把握《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重要性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认识到应该如何掌握新教材中的重难点
通过方老师、安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个个知识点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政治教学过程中。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方丽敏、安子琴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政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2
9月我有幸参加了经开区教研室组织的一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教师培训。通过这次的培训,使原来懵懵懂懂的我收获颇多,专家和老师们的讲解,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通过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一年级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作为教师,应在道德与法治课中,以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抓细抓实,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知识,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主动学习,爱上学习。
这次培训使我受益匪浅,今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细致地解读教材,真正领悟编者的设计意图,一切要从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孩子们爱上《道德与法治》这一门课,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3
七月七日参加了由教委组织的部编《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培训,时间两天,上午听了一年级和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示范课各一节,并观看了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的讲话视频,下午听了两位授课老师的教学反思和县小学教研室钟晓菊老师对《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详细解读。这一天的培训,总体感觉是严谨且高效,受益匪浅。
伍才英老师上的一年级《校园里的号令》一课,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让学生感受校园里的各种铃声,通过听一听、辨一辨、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校各种铃声的含义,并受到了“遵守秩序,快乐生活”的“法治”教育。这节课在两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有效的组织教学,针对刚入学的孩子,采用对口令、小组竞赛、表扬激励等方式,行之有效,课堂井然有序,彰显了教师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二是引入“校园童谣”,学生对“铃声下的规范”学得快,记得牢。
培训是短暂的,付诸实践是我们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经常复习培训内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合适的课程资源充实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的教育理论作指导,以课例、课题研究为抓手,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肩负着学校的深切厚望,我于10月8日有幸赴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20xx年部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前身是《小学品德与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根据国家、省、市各级文件精神,自20xx年秋季一年级开始,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培训教师的培训讲座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从他们的身上,透出一种智慧的力量,教育艺术的魅力。通过培训,使参与者对今后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有了全新的领悟。
如今,培训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行了一半,以下是这几天我对这几次讲座的浅薄的见解与体会:
听的第一场讲座是成尚荣老师的《道德教师的专业成长》,我虽然不是专业的道德教师,但被成尚荣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深深吸引。因此,对这堂课非常有兴趣,津津有味地认真聆听成老师的独到见解。
首先,成老师论述了道德和法治的关系,两者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而这门课程,是一门道德与法律的相结合的课程。“法治是对道德的支撑,道德是最高的法律,道德在人们心中,离不开道德的滋养。”我对成老师这句话有着深刻的感触,这句话我的见解是:法治是道德的保障,如果没有法治,道德会被随意破坏与践踏,法治约束着我们的行为,朝着道德的方向发展,而法治本身就是最基本的道德。道德是法治的最高的体现,法治应该是为道德服务的,如果法治背离的道德,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由于某种情况下,法治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道德还是对法治的一种补充。两者是相互依存、支撑与补充的。接着,成老师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论述了道德教师该如何进行专业成长,我从中收获良多,不仅清楚了国内道德教育的方向,而且了解到国外道德教育的成果。总而言之,通过这次讲座,让我看到了道德教育的曙光和希望,今后一定要认认真真上好每一堂道德课,虽然的一个老师的力量有限,但是千千万万的老师也是由一个教师组成,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做好,我国的国民素质、道德水平才会慢慢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才会越来越好。
第二场是孙彩平老师的《小学道德与法治低段教材整体解读》,孙老师这堂课让我们非常直观的认识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内容,非常有指导意义。
专家讲到新旧教材的不同,并进行了对比,新教材将德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落实《课标》要求和大纲精神,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传承的过程,还讲到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目标、内容、工作要求。专家还列出了小学一二年级法制教育图谱,并列举了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单元课例,教材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教材关注一年级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
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激发了学生想象力,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道德与法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启发,教师不仅要向学生呈现良好的道德实例和现实需求的法治知识,也应和学生一起解读、分析,更要带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观察、思考、感悟、实践。
面对新教材,我们要多思考,多研究,做一名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反思型的教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书育人,做一位有眼光、有底蕴、有情怀的教育者,用德浸润儿童心灵,用法呵护儿童成长。
另外,汪老师的《做一个德才一体的智慧型教师》讲座也让我记忆犹新,对今后我教学有着很重要指导性意义。
首先,汪老师提出,“为什么要做一个德才一体的智慧型教师”的这样一个命题,他是从“德多才少”、“才多德少”这两点来加以解释。而我听后的见解是,德和才一样重要,有才无德比有德无才更危险,就像我曾经和学生开过一句玩笑话说的那样——“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才无德的人有头脑、有技术、有能力,他们如果做坏事,造成的社会危害会更大。所以,我们作为一个老师,是学生的榜样,模仿的对象。如果做不到德才兼备,也就枉为人师了。然后,炎老师从理论基础、具体措施这两方面提出,我们该如何去做一个德才一体的教师,他的智慧与理论让我十分折服,今后一定要把其具体运用到我的教学生活当中去。
还有很多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就不一一道来。他们的智慧、理论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看到了道德教育的光亮,照引着我的教育职业生涯。此次培训进行到这里,我受益匪浅,在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培训心得体会
2019年8月21日,有幸到二小参加了全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培训,培训时间虽短,却让我感受到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在谭老师的讲解下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通过培训有了以下的心得体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编写是按儿童的生活路径,以儿童的成长与发展的生活逻辑为核心设计的。教材中的主体是儿童,教材的内容是儿童的生活。
教材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生活;了解学校生活的两个主体生活方式,学会玩,并且有意义地玩。学会主动思考,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想法的参与学习。整本教材洋溢着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从多元的生活世界,力图体现多元、开放、平等、包容的价值观。新教材具备了以儿童的生活视角和路径,形成生活内容和教学相统一的叙事逻辑,教材力图体现和谐与温暖的情怀,体现着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与温暖的关系。学生从课本中能学会守法、树立规则和公民意识、学会做事、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学习,让自己努力从适应制度走向自理、自律、自觉、自主。新教材中没有了说教性的内容,各册设计了相对集中的教育主题,呈现方式体现了儿童的审美需求,突出趣味性。有些还渗入了一些绘本图画和内容,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思考,力求从生活中的小事中渗透法制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9(b)-0089-03
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应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方向指导,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颇。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身所肩负职责,促使学生持续性、长远化发展。特别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环节,教师有必要提高责任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其中,使学生的日后发展更加明晰、更为稳健。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其树立远大的理想,并在成长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方可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接下来该文将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了如下建议。
1做好课堂延伸,提高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化能力
小学校内教研工作者在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的环节,需要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可加快教学改革进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素养[1]。
建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明确自身所肩负重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特点,针对性地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其中,在参与同时深切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自身成长与发展方面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提升自我,更能为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应优化教学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参与革命烈士缅怀实践活动中,或是观看红色影片,影片观看后及时写下观后感,使得体会进一步深化,进而内化为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或是与学校领导沟通,在组织升旗仪式等活动时,引导部分表现优越的学生上台讲话,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宣传,提高实践力度,为更多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打下铺垫[2]。
2重视课堂教学环节的引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
小學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等,参照教学目标,不断优化课堂内容,拓展教学路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始终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使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建议教师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不仅要彰显自身的专业优势,强化学科教育,同时要加强指导,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念融于课堂,使得课堂内容更具深度、教学措施更加宽泛,帮助学生形成核心价值理念。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法治、爱国等元素融入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深入掌握相关知识,内化为综合素质,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受之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3]。
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若想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目标,那么就要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范围,而其中情景创设教学法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学生在参与情景创设活动的同时将加深理解、高效学习,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知识的趣味性,潜在地消化了相关的知识,并理解了其中难点。而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将生活中的场景呈现于课堂,与相关知识点有效结合,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参与情景实践的过程中也将提高对于部分社会现象的认知,理解其中的道理,使学习全过程更具深度与广度[4]。
比如,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基于部分教材内容,设置针对性的情景活动,尽可能地使活动内容紧密衔接,并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参与情景活动时加强思考,深入探究,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认知,从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体成长及发展方面的影响。
3体现班主任的引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于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若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落到实处,那么就要从多个环节入手把控其中细节,使得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落实更加高效,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动力源。
这一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要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职责,不仅要加强监督与管理,同时要基于教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妥善处理。比如,部分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或存在自卑心理,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加强与这部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避免使学生产生负面情绪;相反的,需要帮助学生打开内心世界,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加强认知,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使学生强化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三观,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5]。
班主任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中的表现,对优秀学生进行评选,在评选中始终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突出部分学生的模范带头性作用,从而产生潜在的影响,使更多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价值,提高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将其始终贯彻落实,融于成长及发展中的各个环节,促使学生的成长更加稳健、更为长远[6]。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专册; 案例教学
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为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中相关法律知识和行为要求距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就法律说法律,就要求说要求,课堂枯燥而低效。案例教学通过选择具有法律意义的典型生活事件进行深入解析,构建还原社会生活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法律知识接地气[1]。教学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质疑、判断、分析、反思,自主建构相关主题的法律知识体系[2],并内化于心,生成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和结论,涵养生活智慧,形成法治意识,促进行为自律,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
一、儿童立场,涵案例以法治意蕴
小学法治教育案例的选择要力求突出儿童立场,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突出正面引领,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法治教育案例要立足儿童主体性、生活真实性、社会典型性、教学针对性,并力求语言简洁、叙述完整、条理清晰、指向明确。例如在第四单元第9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第一课时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关于维权领域的认知情况,选择具有典型性和指导性的事例1和事例2进行了补充,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的议题。案例1:张彤的爸爸被施工队拖欠工资,吕慧娴建议张彤爸爸依据《劳动法》申请劳动仲裁。对于这个案例,补充了去哪里申请劳动仲裁,以及申请劳动仲裁需要注意有效时间等关键要素。因为通过课前调查发现,很多人遇到类似纠纷都不知道去哪里维权,一拖再拖,一等再等,最后错过了劳动仲裁的有效期。这样的补充,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仲裁”这一维权方式的关键问题和核心要素。事例2:王晓蒙和妈妈在小区散步时被一条没有拴狗链的狗咬伤,吕慧娴建议他和家长依据《侵权责任法》向狗的主人索赔。这一案例牵涉到维权当中的“私力救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私了”,但是这种维权的前提是双方能达成一致意见。但是现实生活中很难有这种理性的态度和理想的方式,因此在教材所提供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生活呈现了新闻事件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被宠物狗咬伤后,协商不成,物业、派出所出面调解,达成协议。律师解说,如果调解不成功,可以进行诉讼。这样的案例选择,将维权的协商及调解、诉讼等方式进行生活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做到“一案多得”。教学中对课文中的两个案例进行补充和完善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基础和现实困惑,只有选择恰当、针对性强、完整的案例,才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后面的教学展开奠定基础。
二、厘清脉络,定案例之使用时机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使用是要明确案例教学的宗旨,用生活事例来诠释法律条文,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加深理解,形成观点。案例教学是基于每一课的整体知识体系的结构,在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厘清教材板块与脉络、知识点与话题,精准定位案例教学的使用时机。例如在第四单元第8课《我们受特殊保护》第一课时教学中,“一些重要的年龄节点”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关于法律规定的重要的年龄节点,学生知之甚少,特别对于“8岁是无行为能力和限制行为能力的分界”这一法律规定更加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自主讨论“知识窗”中不同年龄在法律上的意义,通过互相讨论,自主探究,释疑解难,然后请小组代表汇报重点讨论哪个年龄,不理解的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用视频形式出示新闻案例——一年级小学生给游戏充值数千元,家长是否能追回?通过观看案例前半部分的叙述,引发学生思考,并结合不同年龄的法律意义进行分析,未满八周岁的儿童无民事行为能力,他的充值行为法律上不予以认可。最后做出判断,家长是可以跟游戏开发公司索回这笔费用的。通过开展这一生活案例的讨论,将学生对与之相关的年龄节点的法律意义建构起来,理解不同的年龄节点享有相应的权利,也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专题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7-0193-02
一、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约束规则就是道德与法律,作为两个基本的社会规范,二者相互支撑与依存,共同制约并引导人民日常行为规范,调节着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维护着良好的社会秩序。然而作为两种社会约束机制,道德与法律各有所长,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道德是一种软约束,它主要通过人们内在的良心、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各种行为活动。它依靠的往往是自律,没有一个客观的制度标准。当社会秩序不太稳定,人们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它就无力限制和约束人的行为。而法律则是硬约束,它由统治阶级设置的警察、监狱等机构强制执行,是一种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它明文规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因此它的作用相对固定,能够有效引导人的行为活动,也能严厉惩治违法犯罪行为,这一点恰恰可以弥补道德约束力的不足。但法律也不是万能的,现实社会错综复杂,违背道德规范的行为却未必违法,法律对其无计可施。因此法律和道德必须发挥各自所长,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大学生时期是人生中道德与法律意识形成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在大学时期,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道德与法律教育,将这两种教育有机结合,统一协调,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与价值,让他们形成和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法治精神,总是试图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割裂开来,或者认为道德教育比法制教育更为重要,后者从属于前者,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存在偏见。因此转变教育观念是第一位的,要把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都看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二者都要达到共同的教育目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只有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不是简单的道德知识加上法律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实现教育目标、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全方位的变革。这种融合既能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又能提升其法律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均衡发展。大学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因此要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通过法制教育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打下基础。
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途径――专题教学
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已经探索出各种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专题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基础”课中也一定程度上运用了专题教学法,形成了很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成果。专题式教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打破了常规教学中教师按照章节顺序讲授教材内容的传统,更加突出精讲和深讲,注重对某种理论或问题的系统讲述。专题式教学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的教学模式,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
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十分零散,对于同一知识点而言,其道德内涵与法律要求可能分属于教材不同的章节,比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环境保护法”二者内容相关,却分属于教材不同的章节,教材中和“大学生与诚信”相关的知识点出现多次,涉及内容既有道德要求,也包含一些法律规范。运用专题式教学,就可以突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将这些零零碎碎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它不仅能针对同一问题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自然地融合起来,而且有助于更深入地掌握知识点,使教学主题更加明确,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对专题式教学的受众大学生而言,能培养其多元化的思维方法,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基础”课所涉及的爱国主义、职业、婚姻家庭、公共生活等专题,既非单纯的道德问题,也不是纯粹的法律问题,必须从道德和法律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专题式教学将法制教育自然融入道德教育中,可以逐步改变过去一味重视道德教化,忽视法律思维的教学模式,实现道德与法律并重,引导学生改变思维习惯,拓宽个人视野,理性分析当前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正确处理生活中碰到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在探索专题式教学的具体分工和教学组合中,不同的学术背景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教师有针对性地准备教学专题,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重新整合教材,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这样“基础”课的教学深度很大程度上得以扩展,教师的教学与研究也更加深入,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可见专题式教学很好地适应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需要,避免了将“基础”课程简单地处理成伦理学课程加法学课程的“拼盘”式教学组合的弊端,也避免了现实中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脱节的现象。专题式教学切合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许多特点,必然成为当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趋势。
三、专题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师资的问题。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融合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当前的“基础”老师有毕业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也有毕业于法律专业的,按照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他们应付下来没有问题,但开展专题式教学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对课程所涉及的道德问题和法律知识都要熟练掌握,还要洞悉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能够实现跨越不同章节的组织演绎,并达到前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有效整合。因此教师要突破过去单一化教学模式的限制,改变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探索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而不是简单地拼接教学内容,真正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实现互动与融合。因此高水平的师资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鼓励教师去参加与课程相关的备课会、交流会,进行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融合更有实效。
第二,教学内容的问题。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展开,在道德教育中可以渗透法制元素,同时在法制教育中又能体现道德精神。但是开展专题式教学,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互动与融合,并不意味着道德和法律没有差异,甚至在教学中可以将二者混为一团,而是应该在不同的专题中各有侧重,实现并重与侧重的统一。同时,要科学地确定教学专题,一定要综合考虑大学生的成长经历、思维习惯、情感诉求以及当前社会的道德与法律大环境,确定教学专题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关注当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这些问题既关乎道德准则,也与法律规范相联系,更与大学生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同时还要明确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什么、学会什么,重点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通过专题教学讲清道理与法理,解疑答惑,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产生积极指导作用,真正使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融合的理念渗透到“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
第三,教学管理的问题。专题式教学围绕专门的问题展开,打破了教材中章节的限制,而教学中有固定设置的教学周历,按教材先后顺序也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计划,同r专题式教学过程中会穿插一些案例、讨论、讲座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这与传统课堂教学有较大差别,因此在教学管理上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探索专题式教学模式,有必要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授课教师和相关人员要不断完善教学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合理设置课程考核细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课堂出勤、专题讨论、师生互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多方面环节的有机结合,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从课堂之内拓展延伸到课堂之外。另外,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对课程的考核和评价也应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灵活处理教学计划、教学课时和专题教学可能出现的各种冲突,在教学班级设置、教学资源利用方面提供有力支持,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大胆创新,为其教学改革提供足够的空间,有效实现大学生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罗斯科・庞德.法律与道德[M].陈林林,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3]刘寿堂.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融合的专题式教学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2018年已接近尾声,在本年度,我们教研组积极贯彻落实新课改理念,立足课堂,狠抓质量,克服学科教师单一等客观因素,我们教研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俗语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我们有着几分充实、几分感慨,现将一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教研总结
1.教研组简介:
初中部文科综合学科教研组共5名教师分别任教历史、地理和道德与法治3门学科:历史教学任务由涂建萍老师和李红娟老师共同担任,地理教学任务由钟庆华老师担任,道德与法治教学任务由刘情情老师担任。本年度以来,我教研组针对教学要求和课程实际,积极探索,先后开展教研28次(其中上学期13次,下学期15次),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氛围逐渐浓厚,学习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2.关注自身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1)本年度我们教研组涂建萍老师以《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交通》为内容进行市级公开课讲授,此外,教研组先后两次组织组内老师听评课。在听评课过程中,每位老师积极参与,认真备课,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呈现了一堂堂贴近日常教育教学实际的常态课。
(2)积极学习探索,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教研组内多位老师以课题研究为依托,不断强化自身研究问题、创新教学的能力素质,目前正在开展的课题研究共三例,分别是涂建萍和刘情情老师的区级课题《基于初中历史课程拓展的校本课程实践研究》,涂建萍老师的市级课题《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新模式研究》,钟庆华老师的《自制简易教具对初中生地理学习兴趣激发的研究——以潍坊综合保税区实验学校为例》。
(3)积极参加外出培训,切实利用好外出培训这一学习交流经验的载体,本年度我组共参加外出培训10次(历史和道德与法治学科分别3次,地理学科4次),省级研讨会2次,市级研讨会8次。
(4)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拓展自身专业发展。组内每位老师积极参加远程研修,并认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研修学时。在继续教育学习过程中,每位老师本着对自身负责,对教育负责的态度认真学习,均获得结业证书。此外,每学期每人撰写典型教案2例,并以此作为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平台。
3.探究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1)地理:
地理课堂模式不固定,在初一阶段上学期由于内容较抽象及学生刚刚处于初中生获得适应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课堂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册,培养学生看图习惯,其次是针对学生对于地理术语及相关词汇书写不熟悉的实际,课堂中围绕“读、写、记”进行;初二上学期学习中国地理,内容多、细,需要学生背诵的内容较多,同时八年级上册文字内容变多,需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所以在八年级上学期学习中,课堂上一是课前默写,二是主干知识梳理,三是疑难点讲解,四是典型问题分析,并注重培养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2)历史:
采用目标引领下的史料分层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兴趣、基础和能力,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对同一个班内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优、中、差生以相应的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合讲分练,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精选史料,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成为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因素,能够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思有所进,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发展。
道德与法治:
(1)注重教材内容和实际情境的有机结合
道德与法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们在真正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 例如,在讲授爱在家人间时,让学生回家为家庭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并且长期坚持。从这时候起,被动学习已经变成了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目的性更加明确,从而容易接收课本中的信息。
(2)注重教材内容与时政热点的有机结合
充分利用好午练和周末时间,着力提高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的意识,并养成将社会热点整理成文字资料的良好习惯。同时将与本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入教学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也可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在讲授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时引用《焦点访谈》栏目中“2018-雷霆”专项行动:破获百余起台湾间谍案件等。
4.关心学生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1)学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主体,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年先后两次开展家访工作,我们教研组的老师走访了包括尹浩然、冯雨琦、孙佳伟在内的部分贫困学生,给他们带去了学校的关爱,鼓励他们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2)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我们本着决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的理念,积极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充分利用教研时间,针对不同学困生的具体表现,讨论分析背后的原因,探讨解决方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育人环境,从而逐步转化特困生。例如,针对学困生上课不愿听讲、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教研组内老师们集思广益,一方面通过有意无意的关心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另一方面采取抄写、背诵课本知识点加分鼓励的方式,让他们在课堂互动中融入、提升。
二、教研中存在的不足
1.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课堂讲授时间较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最好的调动,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与理想效果存在差距;另一方面,部分学生的“求关注”心理没有在课下得到很好的疏导,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课堂教学秩序的因素。
2.待优生培养需进一步加强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关注度稍低,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少,没有制定针对性的辅导计划,辅导方式集体化。
3.作业布置反馈不及时
由于本教研组老师均存在一人教授两个以上年级的客观情况,且每周每班课时相对少,因而存在作业反馈不及时的现象。
三、下一步教研重点
1.探索教学新理念
积极加强对课程标准、最新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讨论,更多、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加强教研组老师之间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2.抓好分层辅导
针对作业、课后辅导等要分层次进行,指导优生要深化知识内容,发挥个性特长。对于待优生要有恰当的辅导计划,分析原因要中肯,措施得力;辅导形式可多样化,大多数的问题集体辅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可采用提供资料、小组共同学习、同学帮助等办法进行。
3.做好学科的转化
主要针对李红娟老师的地理教学和孟娜老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教研组内要尽力提供条件,帮助她们尽快适应相应学科内容,融入新学科教育教学中。
1.初步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家庭成员间的称呼、关系。
2.通过访问,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产生对家人的敬爱之情,感受家庭生活的快乐、和睦。
3.通过讲述家人故事,学习家人的美好精神和优秀品质,传承好家风。
活动重难点
感知“家”的含义,知道家庭成员的构成、称呼、关系,了解家人的工作、爱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传承优良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幻灯片、音频资料(如歌曲《吉祥三宝》《让爱住我家》)。
学生准备:与家人在一起的合影照片、家庭录像、反映家庭生活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聆听歌曲,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播放歌曲《吉祥三宝》)
学生听歌曲并回答“在这个家里有哪三宝?”。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点拨:爸爸像太阳,妈妈像绿叶,而我则像种子一样在这个家里正在发芽,那今天就让我们以家为话题来说一说,我和我的家。
二、观看视频,感受亲情
师:宝贝们,爸爸妈妈因为相亲相爱就结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在这个家里他们希望有一个爱的娃娃,于是我们就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的长大,经过10个月,我们就来到这个世界。也来到了这个幸福的家里。那对于我们的到来,家人们是什么心情呢?来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生观看家人及自己的图片及视频,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如:爸爸妈妈很爱我们,在这个家生活很幸福,很快乐)
师总结:生活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里,我们很快乐(板书:快乐)
三、游戏互动,认识家人
1.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家庭成员有哪些?
2.通过听儿歌,认家人
(课件播放儿歌)
爸爸的哥哥叫伯伯
爸爸的弟弟叫叔叔
爸爸的姐妹叫姑姑
妈妈的兄弟叫舅舅
妈妈的姐妹叫姨妈
3.老师和学生一边拍打节奏,一边对唱儿歌。同时相机出示家庭关系图。
4.游戏:抢答“冲冲冲”。
师问: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学生回答:爷爷。
……
游戏难度升级:有一个小女孩给你的妈妈也叫妈妈,她是谁呢?(姐妹)
师小结:有的小朋友家里不但有姐姐妹妹,还有哥哥弟弟,他们应该在关系图的哪个位置(对照课本35页的大树图),有了他们相伴着成长,我们更快乐呀!
刚才,我们了解到了,家里有这么多成员,大家在一块共同生活,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多快乐呀。(板书:和睦)
四、分享故事,传承美德
1.师:在这样的一个大家庭中,家人们都各有各的长处和优点,在你的家里你最佩服谁?
生:自由回答
师:前几天有一位小朋友在父亲节陪伴爸爸执勤的照片爆红网络,她最佩服自己的爸爸,他觉得认真工作的爸爸很棒很棒。
班里有一位小朋友很佩服他的奶奶,听听他怎么说?(听录音)。
出示图片,采访班级学生。
2.小组交流:在你的家里你最佩服谁?你想向他们学习什么?
渗透交流小秘诀:(1)发言要表达完整清楚,其他同学注意倾听。(2)交流时小声点,不打扰到别的组(3)音乐停的时候讨论结束。
3.学生展示回答,教师相机引导,总结家人的优秀品质,如:为家人无私付出、工作认真负责、孝敬老人、了解家族历史继承优良传统、与邻居友好和睦。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发现:我们的家人有很多优良品质值得学习。比如无私付出、工作认真、孝顺老人、待人友善、爱锻炼讲诚信等等(相机板书)。那身为家中的一员,老师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你会更多的去学习和继承家人的美好精神和品格。在这么快乐、和睦的家庭中,传承美德,健康的成长(板书:传承美德,健康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画出大树的轮廓)。
师总结:只有我们每个小家和睦了,国家这个大家庭才会安定富强,生活才会更美好,我们爱自己的小家,更爱国家这个大家。最后让我们一起唱出对家的爱吧(播放学生和家人的图片以及歌曲《让爱住我家》)。
《我和我的家》教学反思我确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出生给家庭带来的喜悦,感受自己与家人的亲密联系。
2.理解家庭结构和关系,能在生活中能正确地称呼家人。
3.在小组活动与主题视频中感受长辈关爱晚辈,晚辈孝顺长辈的中华传统美德。
在具体而精准的目标引领下,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着手,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在课堂上对聚焦化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实践与落实。
一、 感受家的温暖
课前听到的歌曲《让爱住我家》,奠定了课堂氛围温暖温馨。从书写“家”字开始,引导学生字的笔画中藏着家的温暖和爱。创设温情氛围,点燃学生思维火种,激活学生思维欲望。
二、丰富的问题情境——了解我与家人的关系
从血缘和法律这两方面入手,通过“说一说”、“听一听”、“看一看”层次清晰的引导学生,深化“家庭”的概念。教育的重心落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出生凝聚着父母家人的爱与期待,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被欢迎和被接纳的。从情感和法治教育中感受“爱”。对于满月酒、百天宴还有家乡特色的“满月挪窝”“抓周”等习俗的介绍,引导学生通过“回望”去品味出生活的文化和道德的意蕴。体会传统的习俗中也蕴含着长辈对于晚辈的关爱。
从理性到感性的情感教育让教学目标得到落实。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思考,拓展思维。
三、显性化的思维工具——认识中国家庭伦理关系,
这一环节从“认识关系”—“梳理关系”—“记住关系”。设计基于一年级学生并不了解传统的中国家庭伦常关系,这个部分是本课的重点,根据学生学情,在设计中采用层层递进活动设计。从学生熟悉的家族歌入手,考一考,唤起学生的记忆。根据家族歌填家族树,理清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思维导图的运用,对于培养学生思考方式有很大帮助。显性化的思维工具,让教学重从点落实。
为了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在核心素养培育发展中得到提高,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知识结构的学习中渗透了传统文化的道德修养,正确的三观养成。让学生从“家族树”中感受“祖辈、父辈、我辈”这样的传统辈分观念,植根给学生“长幼有序”的人情观念。为深入情感做铺垫。
四、回归儿童生活,深入体验传统文化
本环节是基于前三个环节台阶之上一步一步逐渐达到的。有了之前在活动中理解、分析、感受的基础,升华到德法相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主题设置在此环节体现出了德行化。第一部分从学生生活中与长辈相处的方式着手,引导学生晚辈对待长辈的礼仪。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与礼”让孩子了解餐桌礼仪,相处礼仪等,引导学生成为文化传统的承载者。从“筷子”这个公益广告中感受爱的延伸和传承,家庭成员中爱的感染与教育,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根植于心。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导入;生活实际;因材施教;多媒体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每一位教师都要善于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推动新课改的进程。政治是初中阶段开设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往往是采取讲授法进行单一的说教,使得政治学习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不能主动进行政治教学,自然不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政治是一门和学生有着密切联系的课程,通过政治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因此,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我们一定要对政治教学工作重视起来,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在新课改下做好政治教学工作,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条件参与到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政治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方法形式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出合理的选择。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做好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从课堂导入开始就做出精心的设计,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教师精彩的导入设计,能够激发出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让学生在课堂开始的环节中就能够被吸引,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保持求知的欲望,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多种多样,在设计课堂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有效、最科学的导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以影音资料进行课堂导入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出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利用影音资料导入课堂教学。由于影音资料画面生动、形象,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还能够给学生的听觉带来刺激,从而让学生的多个感官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学生对这种教学导入方法感到很新鲜,在一开始就被影音资料所吸引,从中进行思考和探究,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例如,在学习《法律护我成长》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看一段《今日说法》《法治讲堂》等栏目中的相关视频,在学生观看之后让学生针对视频中的内容进行思考,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学生在观看了视频之后,都陷入了深思中,并且在思考后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引入教学内容,学生自然跟随教师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学习。(二)使用新闻报道进行课堂导入,紧跟时代的发展政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在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跟随时展的步伐做到知识的不断更新。如果教师脱离实际进行政治教学,就会使政治学习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在设计政治教学的导入时,教师也要做到和时展相结合,通过运用新闻报道进行课堂导入,就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学习《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选用《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等新闻引入课堂教学,引发学生对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从而进入课题《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进行知识的体验
政治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政治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达到此目的,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让政治课堂回归到生活当中。也就是说,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巧设生活化的教学场景,用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发散性思维。每一个政治观点都是在事实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如果在教学中单纯从知识的关键字眼去理解和讲解政治知识,将会使政治知识变得抽象,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反过来讲,如果我们用生活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政治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正确认识自我》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课堂模拟成一场综合性的拓展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播放“我相信”等带有激励作用的歌曲等,来营造一种挑战自我的气氛。然后,教师可以出一些带有政治观点题目,让学生用自己实际生活的例子进行回答,并对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自己平时生活中的表现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生活场景化生活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度,使课堂教学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智力状况、兴趣爱好、知识接受的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学生不可能处于同一个起跑线上。但是,新课改下,每一位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关注到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就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做到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新课改下的重要教学理念,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采取分层教学法是重要的举措。在进行分层教学时,由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合理层次的划分,并且在对学生分层之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了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对学生进行合理层次划分是前提。在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时,教师一定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进入和自己水平相当的层次中,并且让学生明白自己所处的层次。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要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宜。只有这样,学生在探究之后获得了知识,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政治学习充满信心。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十分重要。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有教师选择了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条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法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在当今的教学中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工作。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