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酒文化的魅力优选九篇

时间:2024-01-01 15:45:2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酒文化的魅力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酒文化的魅力

第1篇

我们决定先上大天台,刚上缆车,一坐好,缆车就启动了。我从车窗上往下看,啊!底下是万丈深渊,使人不由头昏晕眩。山崖石壁光溜溜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你再仔细看,墙壁上的石缝里长满了小花小草有的石缝里长满了小草,有的石壁还挺立着苍翠的小松柏,他们虽然常年经受着风吹雨打,却显示出无限生机。

缆车一直载着我们向上,不一会儿,就来到了大天台,大天台很高,我们走走停停,不一会儿,就来到了一座寺庙,这座寺庙香烟缭绕,有人在不停地念着佛音颂词,我也烧了香,拜了佛,哇!这里有如来佛,观音菩萨,还有唐僧,于是,我也朝着每个佛拜了几拜。

我们又往上走,来到了一个景点:“大鹏听经”,这个景点传说是一只大鹏飞到此处,见地藏王菩萨在念经,很好奇,便趴在石头上听,被经所感动而变成石头。哇!这可真是像一只大鹏!

接着我们又上了另一座庙,这个寺庙不但有香、佛印颂词,更有十八个罗汉和 智慧之神呢!我呢,当然是每个都拜了一遍。

玩完了大天台,我们怀着高兴的心情坐缆车回到了起始站。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肉身宝殿,这儿有“连心锁”,许多锁连在一起,有的跟我的脚板差不多大,有的只有一个大拇指大呢!我们“急忙”赶往“小天台”,一路上有不少鸡,它们挺着脖子大声呐喊,时间过的真快,我们一下子就到了小天台,我们烧了香,拜了佛,就离开了。

第2篇

【关键词】乡村文化;文化传承;研究;现状

一、乡村文化内涵

一谈到文化,首先会想到文化的涵义,因为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汇,它包含的范很广,当提及美丽乡村文化时,美丽乡村的文化又有那些呢?接下来本文会解释乡村文化的涵义。

其实,乡村之所以称为乡村,不仅因为与城市相比,乡村具有独特的居住形态,更在于具有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乡村是产生先进文化的土壤,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谈到很多古老而传统的文化都是在乡村中,那里淳朴的村民一直遵从宗族的遗留下来的训,保持传统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文化融合,挖掘文化特色、寻求文化融合点、彰显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文化对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和提升“美丽乡村”内涵,使群众建设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共享美的生活,让“美丽乡村”更具魅力。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意义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其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市场文化。

1.文化传承对旅游文化的意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从世界旅游业趋势来看,乡村旅游比例不断上升。就美国举例,至2030年美国乡村旅游业所创造的GDP将占全国的50%,因为城市去乡村旅游的人数将达到90%,除了乡村旅游业的效益以外,还推动了三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做法,值得中国借鉴。乡村旅游业文化除了包括农、林、牧、渔业以外还包括农耕文化、森林文化、垂钓文化、休闲文化等。

2.文化传承对饮食文化的意义

注重饮食文化已成为人们的时尚。不少人从过去的温饱阶段、讲求色味香阶段,向保健阶段迈进。而乡村所提供的土鸡、土菜等有机产品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多样化,但也难免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既有健康食品也有对人们身体有害的食品,有害食品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环境的污染,又有饲料添加剂添加过量的问题。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都是环境比较优美的地方,水果蔬菜都是不打农药的,生物都是放养的,所以做出来的饭菜非常可口,这些条件都为发展饮食文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3.文化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意义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的展现会让人们回忆起岁月的沧桑,让人们深入其中细细体会美丽乡村的美好,还可以让年轻人接受到传统的教育,内心有不忘本心的意识。民俗文化的保留不仅有入乡随俗的意识,还可以融入农村的文化,感受乡村的气息。

4.文化传承对于市场文化的意义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的提高,美丽乡村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市场经济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可以更好的建设美丽乡村,所以在美丽乡村中人们可以利用旅游业来发展市场经济,可以收取一定的住宿费。也可以利用饮食来发展经济,在饮食中可以收取一定的餐费,建设一些文化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水果采摘园等等这些都是美丽乡村建设中带来的市场经济,对村民的生活有很大的提升和改善。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现状

每件事物都会有其两面性,美丽乡村建设同样也是有利有弊,接下来谈一谈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传承的问题有以下:

1.物质文化遭到破坏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出现与自然景观,空间肌理等相冲突的时候,虽然会努力寻找最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或多或少会影响农村的原貌,有些地方由于保护重视程度低,片面一村貌整治或者经济发展为目标,大拆大建,严重影响对历史风貌的原样和文化价值,而且建起的楼房与原建筑或者旁边古老建筑出现不协调的场景。

2.农耕文化渐行渐远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已经渐渐淡出农业生产生活,农业用具也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也只有一些年纪大的老人知道传统的农耕用具和耕作方法。许多原来随处可见的民风民俗也渐行渐远。美丽乡村建设中应该去保护这些古老文化防止流失而不是用现代化取代。

3.民俗风情经历变迁

乡村中的传统民俗风情文化异常丰富,风土习俗众多。但是近几年来一些民间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乡村中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使得乡村中人与人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邻里间和睦的关系,乡里间的节庆活动都渐渐消远,大部分非物质类民俗在民间实际生活中正在被逐步抛弃。

四、乡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乡村文化传承内容比较狭隘,文化传承选择的渠道较少

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单个的建筑保护占主要的方法,这样比较单一,政府支持较少,没有具体的科学的文化传承渠道

2.传承方式缺乏探索性

在文化传承方式中,主要把眼光集中在了古城古镇以及物质遗产上忽略了文化的挖掘和开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主要集中在环境的改造,村貌的整治这些外观而忽略了内在,没有真正理解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实际上这样只是注重外观忽略内在是对文化毁坏,对村貌进行整治很多会毁坏一些古建筑,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是无法修复的。

3.传承路径没有得到规划的保障

在文化传承中使得一些路径没有得到确切落实,由于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不够方法失当等问题加上缺少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乡村文化传承路径也不顺畅,虽然总体规划中会提到但是没有具体的做法和实施,缺少是实际性指导乡村文化保护和管理也不到位,需要通过规划来完成规划体制,使文化传承的管理与规划更好的融化。

4.资金投入不够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由于资金渠道单一、社会参与不足、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等原因,致使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缓慢,进展程度并不明显。

5.管理者和农村社区居民ο绱逦幕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社会自古是一个相对较封闭的社会,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小乡村里,使农民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较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同时,受近年来片面追求GDP发展以及对官员政绩的考核重经济而轻文化等思想的影响,部分基层干部认为,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轻视文化建设。而且,文化建设的考核标准,主要是依据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的数量,对于成效缺少回访。

五、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对策分析

1.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生命力所在,只有将文化植入乡村旅游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竞争力才会更有魅力,美丽乡村的建设才是可持续的。传承历史地域文化,支撑着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乡村旅游生命力所在,让乡村旅游散发着古老的文化气息和时代文明风采,把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把文化传承发在乡村旅游这个“活态”而自然的整体环境中。

2.文明创建,提升素质

发挥宣传、妇联、团委、老干部等群团体组织作用,加大试点村精神文明创建力度。开展多项文化娱乐活动、竞赛,请村民当评委,加大参与度。加强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活动提供充足的场所。加大古村落开发保护力度,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3.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建立地方遗产名录

目前对于文化的保护主要表现在实物的保护,或者对已经列入文化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传的保护,对本土乡村文化所蕴含的风俗人情、礼仪习惯和信仰等方面的保护还是存在盲区,鼓励各类的文化进行申报,建立相应法律,进行法律保护。

4.加强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

调查显示,资金不足是制约新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多渠道扩大资金来源是美丽乡村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本文认为,市、县(区)、乡镇二级政府应提高对美丽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视,在财政预算中应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文化事业;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努力争取专项经费,用好经费;乡村管理人员可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赞助乡村文化娱乐活动,拉动文化消费的双赢。

5.培养、引进多方面专业人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强化乡村文化服务

新型农村住宅乡村文化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在人才引进上给予扶持。通过大学生村官热,录取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的人才,充实到美丽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带来工作新气象;鼓励文化能人积极参与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积极培训文艺精英,并给予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的奖励;还可以开展社区居民文化体育娱乐活动、行为规范宣传活动、自愿者服务活动等。

参考文献:

[1]边建全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2011(10).

[2]刘秀英.农村建设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9).

[3]张军.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浙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综述[J].今日浙江,2010(21).

第3篇

作者:??

若是上天让我恋上了你,

再这个落英缤纷的季节,

我还在守候着当初的记忆。

当春归去的神之花殿,

一曲落英,一份凋零。

虫儿低语,泪不自已。

我还在,

在泪光中,

如同昔日,

等待着,

记忆中的,

无法忘记的,

令我心伤的你。

愈想珍惜,

愈是伤感。

若能在这初涩的街上,

笑颜再次重逢的时候,

就无需再多的承诺,

我一定会拉着你的手,

不让那凋零的季节再次上演。

记忆中的歌,

渐渐开始苏醒。

轻舞飞扬的花瓣,

微抚着这安静的湖面,

涟漪阵阵……

记忆中的你,

记忆中的我,

带着烂漫缤纷的花朵,

你轻踢着毽子,

唱着花的葬礼,

我着迷痴醉似的看着你。

遥远的记忆,

如冰般的澄澈,

还是没有办法忘记……

那初红的记忆,

簌簌零落,

空气中荡满了花儿成尘前的芳香。

我,

掉下善感的泪,

空气中荡满了花儿成尘前的芳香。

我,

掉下善感的泪,

耳边又回荡起那《玫瑰花的葬礼》。

我还是依旧站在这里,

站在这不变的风景中,如同昔日。

这,

或是开始,

第4篇

大雪纷飞,冬天是最美的季节,到处白茫茫的一片。它调皮地飞落,屋顶上、洗手池里,都积满了厚厚的雪花。车窗上、玻璃上,透明的雪花慢慢地融化,变成水珠,顺着留下来,在上面留下了一条痕迹。那,是雪花的眼泪……

啊—冬天是多么的美丽~瞧!校门口,铺上了雪白的“地毯”,人们踩上去是多么松软,身后留下一串脚印,被踩过的地方,雪,已融化……看!操场上,漫天遍野的雪,天空之中,雪花慢悠悠地飘落,落在地上,无声无息地死亡……其实,雪花并没有到达生命的尽头,而是变成了水珠,直到被人们所践踏而碎……香樟树上,叶子已凋落,变成了肥料,进入了土地,来年春天才能长出更绿、更美的树叶……光秃秃的树枝上盖着厚厚的雪,为树添了一份姿彩,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棵树在冬天奇迹般地盛开出了美丽的冰花……

雪花、融化之后,也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透亮!

江苏苏州吴江市庙港实验小学五年级:盛菲

第5篇

酒店文化的独特内涵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企业制度中、经营实践中、员工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店文化则是酒店的经营理念、酒店精神以及酒店全体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它渗透在酒店经营的整个过程中,是酒店的灵魂。通过利用酒店文化来管理员工,提高员工素质,才是真正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增强酒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酒店物质文化建设。酒店的物质文化就是酒店的基础建设。它包含酒店的硬件定位,也就是酒店的硬件设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给顾客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即酒店的地理位置、周边设施及道路交通情况、酒店内部布局等。二是给员工一个什么样的后勤保障,其中包含给员工的福利待遇、奖惩制度、对员工的教育培训,物质文化建设是影响员工与酒店关系的最重要环节。

酒店精神文化建设。酒店的精神文化是在充分汲取和借鉴中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在酒店建立起独具一格的精神文化,营造一个怡人的特色文化氛围,并运用有效的经营管理,达到培养高素质员工、实现高质量服务的目的。从我国的酒店精神文化发展现状来看,只能说尚处于较低层次,“酒店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酒店精神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大多是传统文化在酒店中的缩影或变形。目前,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比较低,故而,酒店文化建设需要酒店全体员工共同的努力。在酒店文化里,管理人员是环境的创造者、维护者和保养者。现代酒店管理层,应该认识到:成功之道不是靠理论计划出来的,而是靠人创造出来的。衡量一个主管的才能应该看他是否能最有效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力。作为主管,应该花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去带动团队,激励和尊重员工,营造好的环境,为员工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技能服务。因此,酒店精神文化可以是一个口号,但不是只停留在口上、不进入内心的口号,也不是没有内涵、缺乏实质的口号。要确立以关爱员工为前提的员工满意为主导的企业精神文化,并且应该在酒店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在酒店员工行为中得到反映、在协调酒店内部人际关系上成为一条原则、在无论何时何地的工作状态上得到体现。

酒店品牌文化建设。酒店的品牌文化建设,对提高酒店知名度具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酒店形象、较高的酒店知名度,不是随意就能够得来的,是酒店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而形成的。它是酒店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酒店建立竞争优势、实现未来盈利的基础,它可以为酒店创造长期优良的经营业绩。拥有一个强势品牌是酒店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一个好品牌是提升酒店竞争力最为有利的武器。

当前酒店文化发展状况

随着酒店的发展,酒店文化建设从一个被忽略的角落逐步提上议程,越来越多的酒店开始重新打造自身的文化体系,用文化建设来规范酒店的经营管理,大打文化牌,吸引顾客,从而实现更好的效益。然而,纵观国内酒店文化发展情况,均较为肤浅,未能把握核心文化力。尽管大多数酒店都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但是建设的成果差异很大。很多国内酒店单纯地制订了规章制度,提出了口号,贴出了标语,换上了整齐划一的员工制服,以为这就是企业文化了。其实,这只是酒店企业文化建设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局限在表层。要想建设成功的企业文化,需要挖掘企业文化深层次的内涵,科学规划,全面加强酒店文化体系建设,从酒店的硬件设施到软件服务,从员工的服务理念、服务意识到管理者的管理方法与手段,从营销策略到酒店的发展策略,从员工凝聚力向心力的形成到酒店经济效益的实现,方方面面都要进行深入的酒店企业文化建设。

现实中,国内有的酒店即使在搞酒店建设,但复制现象也较为严重。有的复制外国酒店的外观以及管理制度,没有结合本地特色,结果不符合本地市场的要求,导致经营效益不好。有的酒店搞成了如梦幻城堡一样,打造得十分气派豪华,却没有很好地进行客源定位,单纯克隆其他酒店的模式,结果入住率仍然不尽如人意。

多种路径建设酒店文化

提高酒店竞争力,推动酒店良性发展,必须大力加强酒店文化建设,改善酒店的管理功能,以良好的酒店文化带给宾客良好的公众感知和记忆,推动酒店创新发展。

如何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必须要体现“以顾客为本”和“以员为本”。

以顾客为本,提高宾客满意度。现代酒店文化的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以员工为本和以顾客为本。酒店通过提供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服务,在满足宾客多方需求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宾客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服务产品和个性化产品,为顾客提供卓越的极致的温馨服务,以提高顾客满意度。

以员工为本,促进员工个人发展。酒店营运离不开员工,员工是酒店的生命线,是酒店宝贵的资源。酒店文化如同方向盘,要起到统一员工思维和行为的作用,以此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激励员工不断创造、不断进取。酒店要制订合理的规章制度、培训制度以及人才的选拔提升制度,为员工进行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帮助员工职业发展。具体来说,酒店文化建设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将酒店文化的价值观与用人标准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要求酒店在进行人员招聘的时候,首先就要制订严格的考核标准,筛选出对自己酒店文化认可度较高的人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两点:

一是制订好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招聘制度。正如不同的酒店对待员工的态度不同一样,而不同的员工对待不同酒店的工作态度也具有差异,因此,酒店在进行人员招聘时,要尽量挑选具有奉献精神的员工。换个角度来说,对于酒店员工的培训其实在其进入酒店之前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在招聘的时候一定要制订贯彻落实以酒店价值观为核心或标准的招聘制度,管理者通过面试来判断应聘者的价值观、责任感等。

二是营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在进行招聘时,管理者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组织内外部环境,以加强招聘双方的沟通和了解。不管是内部人员举荐,还是外部招聘,人力资源管理者都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广告宣传,让潜在的应聘者可以亲身了解酒店的文化,尤其是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和宗旨。

对新员工进行酒店文化培训。对于酒店新招聘的员工,一般可以通过定向教育来对其进行酒店文化培训。这种管理模式,首先就是对新员工进行规章制度以及奖惩纪律方面的培训。其次是进行酒店发展史的学习和教育,使其接受并认可酒店的优秀传统。最后就是通过实际的落实来对其进行考核。这种定向教育能够对酒店员工的价值观产生引导作用。在这期间,可能会出现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的碰撞,但人力资源管理者正好可以通过这些碰撞来发现自己在酒店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对其进行改进。这样不仅可以完善酒店管理,同时还可以增强员工对酒店文化的认同,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为酒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第6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2

引言:

从中华阐释美学上探讨“禅宗”的伦理文化,其核心概念是对“空灵”的美学阐释。“空灵”思想所留下的文化标记和美学标记对东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因为“空灵”思想的伦理秩序是和谐的,这也体现出接受美学中的自觉本质是和谐的伦理秩序。西方文化积极接受禅宗“空灵”的美学标记,说明了文化标记和美学标记可以是同一的。

一、禅宗思想的含蓄美

“禅宗”的智慧引起愈来愈多的社会关注,这种智慧与中华伦理美学是相互关联的。

周裕锴说:“禅宗以超越语言的本体诠释取代了依赖语言的文本诠释。”[1] 超越语言的本体诠释也是文化内涵的一种表象。实质上,是一种独特的阐释美学。有关禅宗,蒋述卓曾说:“超越语言而意在言外的特点。”[2] 纵览中华文学典籍,无不映射出禅宗神韵,其精神境界之高足以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内涵。脱离禅宗谈中华阐释美学,就会误读中华文化的内涵。禅宗主体思想是一种隐喻性的伦理文化框架,从而产生文本的对话性,形成了多元阐释的自觉。这种自觉性是中华阐释美学的独到之处。东方隐喻性思维的社会文化语境是内敛的,是通过“韵”、“气”、“神”来超越语言的局限性,实现其言外之意。文本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阐释的自觉。所以,其阐释美学多以含蓄为原则。这种“言不尽”就为多元阐释留出了永恒的美学意义。这种永恒的美学意义在中国传统绘画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其留白的艺术就是要达到“韵”、“气”、“神”的通灵感,从而提升中华传统文本对话中情系自然的神圣之美。这种人与自然的通灵交流完全脱离了文本对人的思维限制,摆脱了思维的社会语境,因而是超越语言的,这与禅宗精神本质相符。蒋维乔曾说:“禅宗不立文字,在行人心中…… 不待外求。”所以禅宗是超越文本意义的追求智慧的实践。“禅宗,即最上乘禅也;故三学(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一切万行,尽摄其中。”[3]在“六度”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是由伦理文化支撑的。对“六度”中的伦理文化美感进行阐释有助于中华阐释美学的发展。

二、布施的伦理学意义及阐释美学

布施是佛教文化之源。“恶”渊源于人性的贪婪。只有懂得和做到施予,人类才能迈开通向智慧的第一步。这就涉及了社会伦理文化。孔子说:“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这是孔子所倡导的人伦和谐。圣经中说:“给予比接受更快乐。”德国弗洛姆曾说:“爱的本质是给予而非获得。”人们从施予中获得,而这种是一种高尚的美感,同时又是理性的。这就符合美学中所提到的美感范围。正如英国鲍桑葵在其《美学史》中所说:“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秩序与道德秩序有一个共同的根源,这个根源在于,能感到美的人就能感觉到自然的必然性与理想目的之间的和谐。”[4]所以,禅宗智慧达到了人与自然交流的和谐。实现这个和谐的基础是“布施”。秩序和谐需要人的洞见能力,克里希那穆提说:“洞见是智慧以及与之相伴的美和爱。”同时他又提出:“文字妨碍了对事物或人的真实觉察。” [5]正如蒋维乔所说的“禅宗不立文字,在行人心中。”禅宗 “三学”、“六度”的思维形式积极影响着其禅悟心法与伦理美学的关联。可以把这种思维形式阐释为:“持戒当心境、忍辱是佛性、精进乃虔诚、禅定明智慧。”从艺术表象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矜持内敛型的含蓄美感。从伦理美学上,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人性的自觉、乃至自律。其实,这种精神内涵对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都起到了启蒙式的美学教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审美文化符号体系。禅宗的自觉、自律体现了“避杂念、净土悟道”。进而校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例如从中国唐宋绘画留白的虚实淡境中就可以看出禅宗心性空灵之和谐美。王柯平说:“禅宗空灵为美的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见诸苏轼、严羽和张岱等人的文论诗说之中。”[6]禅宗“空灵”的审美感知深刻影响了唐宋诗风,这样的诗句颇多,所以就不在此具体介绍了。禅宗“空灵”的思想境界映射出古人所追求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理想伦理关系,是个人思想的超脱。这也是一种追求精神内涵的去躁价值体系。对禅宗“空灵”思想进行现代性阐释有助现代人走出浮躁的泥潭。

社会浮躁现象是一种大众文化心理对实用主义的过激反应。任何社会和历史阶段都会出现类似现象。探讨中、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中的浮躁问题,从哲学层面重新审视西方社会意识形态中的诸多矛盾现象,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宝库――禅宗思想,及其处世哲学之美。这就更加促进禅宗思想的东、西方对话,从而丰富禅宗思想的现代性意义。与此同时,智慧社会一定会推动我们的社会认知体系能够积极抑制社会浮躁现象、庸俗风气。避免出现“浮躁多、布施少”。社会上“布施”少,“浮躁”自然就会多起来。

三、禅宗的文化标记与伦理秩序

第7篇

沿着宣武区右安门内西街一直走,在大观园北门附近,有一间博物馆。干净整洁的石阶、红漆镶金的木门,棕底红铜的牌匾,还有两旁蓊郁苍翠的松柏,令这间博物馆显得幽静而别致,这里就是中国大陆首批私立博物馆之一的古陶文明博物馆。

刚进门,只见地上摆满了大大小小正在拓印的陶文,小心翼翼地穿过,一抬眼就看见了大厅正中摆放的汉灰陶圈点纹大水缸,这只大器浑然的水缸旁有一首博物馆开创者路东之先生写的名为“收藏水缸”的诗,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接待我们的是如今博物馆的主人――路东之先生的妻子董瑞女士,自从2011年路先生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董女士仍旧守护着丈夫毕生的心血。

与古陶收藏结缘

说到路先生为什么会钟情于古陶,董女士说,这个要源于一脚踢出来的缘分。1987年,路东之进入西北大学的作家班学习,没想到他被西安厚重而神秘的古代文明气息所吸引,收藏考古却成为了他的梦想。上学期间,他把主要精力用来寻宝,西北大学图书馆工地深深的坑基成了他最初的“考古”宝地。有一天,他无意中一脚踢出一块唐碑残石,上有三行字:第一行一字“有”,第二行两字“菩萨”,第三行三字“不住色”。“有菩萨不住色”,多么完整的一句话,如同是一道来自上天的神谕。他认定,这就是自己痴心寻找而命定其属的通灵神器,从此他更倾心于古陶收藏。

我们从董女士的口中也了解到了这间私人博物馆的创立过程。当时路先生把自己的工作室命名为“梦斋”,不到10年的时间,梦斋已经被各种各样的收藏品装得满满当当。1993年,路先生在北京举办了“路东之收藏瓦当展”,让自己的收藏第一次走向了大众的视线。此后,随着秦代封泥和新石器时代黄河文明彩陶的入藏,他又做起了另一个梦――创办自己的博物馆。20世纪末,北京市文物局决定特批成立首批中国私立博物馆,他的博物馆梦也越来越清晰。1996年10月30日,当时的北京市文物局宣布了首批四家私立博物馆成立,古陶文明博物馆名列其中。1997年6月15日,路东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馆隆重开馆。

感受远古文明之美

沿着楼梯往下走,便来到地下约400平方米的博物馆展厅,这里的常规展览由“彩陶渊薮”、“瓦当大观”、“封泥绝响”、“古陶序列”、“文字的美奥”、“拆散的结构及其他――路东之美术作品展”等专题系列近千件展品构成,力求使普及教育、艺术欣赏和专业研究相结合,将古陶文明恒久而独特的魅力展现给世人。

“彩陶渊薮”系列展出甘肃、青海、宁夏出土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至3000年)以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唐汪文化、辛店文化为主的彩陶近百件,其中有许多保存至今仍惊绝完美的珍稀之品。

“瓦当大观”系列是第一个按年代、地域和功用划分的专题瓦当展览。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的一种构件,用于滴水瓦的瓦头,起遮挡风雨和装饰屋檐的作用。博物馆展出了从战国至东汉数百年间不同地域、不同功能、不同品类的瓦当140件,其中多有珍稀孤品。古陶文明博物馆藏瓦已是现存最完备的瓦当收藏体系。

“封泥绝响”系列展出秦汉封泥175件。封泥是古人封缄文书、信件、货物时用在封口处抑有印鉴的泥团,是印章最初的使用遗存。这些藏品中秦封泥部分被称为“秦文化史上又一次重大发现”,含概了秦始皇三公九卿政治体制的各类属官,揭示了数十个失载的秦郡县、宫苑名称,以及许多与秦始皇及其秦代文明相关的鲜为人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内容,从而被考古界、秦汉史学界的专家称为“秦始皇批阅文书的遗物”,“是可以弥补《史记》《汉书》缺憾的珍贵文献,是统一的中国封建王朝第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是中国百代政治体制的源头档案”。

“古陶序列”展出周秦汉唐2000年间不同器型与品类的陶制文物130件,从中可以看出古陶文明的演进与发展脉络,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华夏先民有关陶的创制、使用和审美。

“拆散的结构及其他――路东之美术作品展”的展品由“拆散的结构ABC系列、梦斋文献系列、新世纪寄怀曲系列、兼照自己的灯类系列、鸟和太阳与天地和人彩墨系列”等多组内容构成,展品随机而变,似是而非,充满先锋精神与另类色彩,并包涵行为艺术的成分。

坚守初心

博物馆刚开馆时,曾吸引了很多媒体和收藏爱好者的关注,但喧哗与热闹转瞬过去,接下来便是孤独地前行与寂寞的坚守,只不过如今妻子接过了丈夫的接力棒。博物馆的门票是50元,董女士十分坦率地说,我们是自收自支的博物馆,没有政府拨款,也一直不以盈利为目的。

由于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之前为了博物馆能够正常运转,主要是路先生出售自己的艺术作品所得,来补贴博物馆的运营。然而即使这样,博物馆办得一点也不马虎,硬件虽简朴,但所有的展柜都符合标准,照明充足,展品摆放和图片说明文字独具匠心。说明文字的文化含量很高,是路东之先生亲自撰写,即使对古陶文物一无所知的人参观之后也能印象深刻。我们还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展品的编号皆用白色或红色的小豆代替,特色独具,可见布展是多么用心。

虽然如今再也无缘见到路先生本人,亲自来叙说他和博物馆的故事,但他创立的博物馆、他的藏品、他亲自撰写的图片说明,仿佛会说话一般,不但向我们展示了灿烂辉煌的古陶文明,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来自民间收藏家对古陶文化的热忱,和对传播古陶文化的那一份真诚和坚持。

Tips

地址:北京宣武区右安门内西街12号

第8篇

高校媒体文化软实力大学文化大学文化软实力,是以大学自身文化为基础的文化软实力,包括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及其所产生的教育力、凝聚力、创造力和领引力等综合竞争力,这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根本。大学文化软实力是大学综合实力构成的两翼之一,是高校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高校综合实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高校要站在大学的发展高度自觉地重视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在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事业中充分彰显大学文化软实力的魅力,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必须搞好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但是,决不能忽视大学文化宣传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推动和促进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媒体承担着导向作用、培育作用和传播作用”。当前,一些高校在实施大学文化建设工程中对自身媒体建设重视不够,文化宣传工作跟不上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设步伐,从整体上影响和制约了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高,这也是目前大学文化建设普遍不尽人意的重要原因。深化高校媒体改革,加强高校媒体建设,进一步做好文化宣传工作,从而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高校当前必须解决的课题。

一、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宣传工作,牢牢把握正确导向,为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高校党委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宣传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必须站在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认识加大文化宣传的重要意义,正确引领文化宣传工作的发展,切实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进一步明确文化宣传的指导思想,把握文化宣传的正确导向,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地在校园网、校报、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引导师生关注的文化动态,用强大的正面声音占领文化宣传阵地,形成昂扬向上、团结向上的舆论主流。

文化宣传要主动开辟并占领校园网、校报、电视台、校园广播等校园传媒阵地,自觉抵御现代传媒给社会、高校和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体及时报道、广泛宣传、深入挖掘具有大学文化内涵、大学精神实质的传播内容;要利用传媒的优势全面提高大学文化传播能力,扩大大学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将大学人优良的学术风气通过校园媒体熏陶大学师生,辐射、影响周围,甚至更广的范围、更深远的层次。

二、加强校园媒体整合,为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创建一个有力的平台

校园媒体的建设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完成自身的文化宣传使命。高校媒体自身在形式与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和受众上存在先天的不足,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宣传的传播质量和传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自身功能的发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媒介环境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兴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也带来了受众观念的变化”,所以对高校媒体整合是当今高校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媒体整合是提升高校媒体文化宣传品质的重要举措。”校园媒体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对校园文化宣传具有同构建设功能”,不仅要研究、传播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还要通过各种媒体的整合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从而对引领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园媒体的整合是基于单个媒体的基础之上,把分散的、各自独立的校园媒体联合起来,将看似不相干的各种媒体的人才、设备集中起来,统一调配和使用,使之相互交融,以发挥最大的合力,提高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高校媒体要实现实质性的整合,充分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功能,必须从改革管理体制入手,建立起主管单位与主办单位分离的新型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媒体在时间上相互配合、内容上相互补缺、作用上相互提升;在管理方式上,学校党委应充分认识到高校媒体整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理顺关系,组建融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新闻网、宣传橱窗等各种校园媒体为一体的新闻中心;在设施条件上,在高校资金短缺、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全力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在发展理念上,要更好地发挥不同媒介的传播优势,达到最佳宣传效果,一方面,不同媒介要有不同的宣传侧重点,通过联动报道,让新闻事实得到立体化呈现,另一方面,建立稿件统筹使用和调配制度,根据体裁、题材和时效性协调使用,力求各得其所、各尽其用,从而提高稿件利用率。

三、大力传播大学文化,为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提供强有力的内容支撑

大学文化是高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传承、坚持创新中形成的文化积淀,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与传承大学文化,不断提高大学文化软实力,是高校传媒一项重要的功能,也是高校传媒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媒体作为大学文化的参与者兼建构者”,在宣传报道学校各个层面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本身的文化形态又是大学文化的直接体现,是形成大学文化认同的助推器。

在文化传播过程中,高校媒体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传承功能,通过文化宣传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文化视野,造就他们雄浑浩博的文化气质,培养大学生一定的文化吸纳能力,积累更加雄厚的文化资源,从而为大学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要大力应倡导人文关怀,通过精心策划、认真采写,对一些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重点报道,突出其模范功能,着力追求新闻价值与文化宣传的最佳结合,推动良好风气的形成;要努力展示文化建设成就,通过设立专题、专栏等形式积极地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成果,反映学校的精神面貌,展示广大师生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活跃校园文化,激发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兴趣。

总之,在增强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工程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媒体的文化宣传作用,充分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更好的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影响并助推大学文化硬实力的提升,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的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朱小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3):174-175.

[2]杨建平.创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J].江苏高教,2005(5):110-112.

[3]林爽.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J].理论学习,2006.(6):43.

第9篇

一、概念界定

审美心理,往往人们将其释义为对美的感受及体验。具体来讲,其主要是人们于美的体验中享受情感自由的过程。文化建筑环境设计的优秀程度,关乎着设计师对相关理念的理解和更多创作灵感,其可充分引导大众审美心理,是设计师掌握大众审美心理普遍性、趋势性的重要参考;文化建筑,文化建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的建筑类型,有利于我们生活及学习。文化建筑通常是指可提供学习及休息和娱乐的公共场所,比如图书馆及博物馆和美术馆等类建筑。文化建筑数量及质量和类型影响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文化建筑多样性极为关键,可为人们日常生活及娱乐和学习提供更大空间;环境设计,环境设计主要是指不影响建筑应用功能而利用建筑美学理论知识,再结合现代化机械设备,基于环境而设计创作出是应有人们物质及文化两方面需求的室内外环境。其应具备健全的功能性设施,且务必体现所处城市的文化氛围及城市风格与历史文化等。环境设计应以人为本,着眼于人们的需求来提升人们生活质量,设计创作极具实用性、美观性的室内外环境。

二、现今大众文化建筑中艺术设计审美需求

当今大众文化建筑中艺术设计审美需求主要是,崇尚自由、阳光、多样化。现今的文化建筑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但也还是遵循社会主流,崇尚自由、阳光。我国文化底蕴非常浓厚,古代文化建筑亦是历史中的伟大工程,传统文化影响着建筑思想传承及人们的审美观,其间文化环境艺术设计也随之变化。环境艺术设计承载着传统文化继承及建筑艺术的使命,随着人们建筑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传统建筑思想也应逐渐淡化,以寻找适应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新型审美理念及审美取向。并且,人们的审美需求逐渐多元化,受众更需要多感官及立体性审美体验,而并非单一性审美体验。人们所需要的是多元文化风格及艺术风格,而不再是单一文化风格及艺术风格体验。人们的审美体验及感知早已不是仅凭视觉来评判,而是基于多感官及综合性审美体验,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设计更应该注重不同颜色及不同形状和不同方位来刺激、吸引人们的眼球,风声、水声、鸟声可用于刺激人们的听觉,草木、花朵可用于刺激人们的嗅觉,这些都是综合性方式带给人们的不同审美体验。

三、文化建筑环境设计基本特征

文化建筑环境设计主要是公共文化交流场所,文化建筑属于各类信息交流中心,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场所,影响着人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文化建筑亦是世界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使者,其基于实物而将文字与图像结合,用这种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拓宽人们的眼界,从而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也是其更深层的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风情。文化环境设计均是不同时期而有着不同特点,其属于承载文化多样性的载体。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下,文化建筑可体现其文化价值理念及信念。文化建筑环境设计是民族文化的长期积淀,承载了中华文明历史上的各种文明,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结晶,更是地区特色不可磨灭的文化理念。

四、结束语

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应充分满足人们的审美观,以更具时代气息及活力,基于先进科学技术而将其创造的更加优秀,所构造的文化建筑更近人意。因此,分析基于审美心理角度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对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提升有着极大现实意义。本文对审美心理及文化建筑和环境设计这三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了现今大众文化建筑中艺术设计审美需求及其文化建筑环境设计基本特征,以期提升国内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浩.审美感受下的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J].艺术科技,2015(7).

[2]霍迪.从审美角度探讨文化建筑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5(3).

[3]邢莉莉.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及审美特征的再思考[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7).

[4]张雅舒.审美心理与我国文化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5(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