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1 15:45: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影响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的概念,意指在形式上保留有封建社会国家机关及主权所有,同时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国家控制与压迫的社会。随着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控制力度的加强,一部分国家会完全丧失国家主权,成为彻底的殖民地国家。另一部分国家则发生反弹,取得独立地位。大部分国家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直接影响。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半殖民地是从国家的政治地位上看的,半封建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的。半殖民地是促成半封建的原因,半封建又是半殖民地的基础。
除中国外,近代伊朗、缅甸、暹罗(泰国)、奥斯曼土耳其等国也曾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文本解读;教学预设;实践与思考
一、依据课程标准正确深入解读
课程标准是正确引领教学预设的方向盘,只有依据课标,才能正确把握预设有方向。那么,如何从文本解读入手,凸显课时预设目标呢,笔者这里以《屈辱的岁月》为例。2011版课标2-3-8指明:引导学生思考,以来中国反侵略①战争因何发生、为何失败,一系列②不平等条约带来什么后果,帮助他们③把握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线索。课标(“实施建议”):“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呈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为落目标①因何发生、为何失败,要找到教材文本中的关键点:
教材文本一:“英国以为借口向中国开战,我们称之为‘’,而英国一直称其为‘通商战争’。”(英国想以鸦片的输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他们把战争建立在通商贸易基础上,而对中国政府来说,这就是一场以鸦片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针对以上解读,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探究题一:“有人说:是因为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商人的利益,如果林则徐不采取禁烟形式,英国就不会发动。你如何认识?”让学生探究,理解的真正原因。“战争探源:有人说,假如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就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假如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其实这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真正的原因不在于此。请从“一战”和中任选一例,指出该场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
二、借助文段资源进行创造性预设
根据新课标要求:要抓住有关内容相互联系的节点,凸显综合的意义。例:右图,“汇入工业文明的中国”,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呈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相关事件发生的缘由,并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以此突破此课的重点之一:理解爆发的深层原因。从某个角度来说,战争爆发的深层原因是二个文明的冲突,19世纪上半期,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英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而与此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东方大国――中国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补充展示《男耕女织》图),还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虽然有过辉煌的农耕文明历史,但由于历史的发展,这种文明逐渐走向衰落,一方是蒸蒸日上的“日不落帝国”,一方是日落西山的衰落封建帝国。当这两种不同的文明的国家碰撞在一起时,其结果可想而知。教材的文本解读是关键中的关键;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有着很深内涵的浓缩文字“压缩包”;因此,如何给这些文字“解压缩”是文本解读的重点。比如:
教材文本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封建”:平常大家可能对这个词太过熟悉了,反而不太会去重视这个词的解读、挖掘,其实“什么是‘半封建’”,还真是难说出来的。“半殖民地”是从政治地位上看的,而“半封建”主要是从社会经济结构上看,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为主导,实际上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因素不断壮大,而当时的中国“半封建”主要表现在:原有封建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出现了一定的资本主义成分,但仍保持封建剥削制度,那么如此深奥的内涵怎样让学生也能理解呢?“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前)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也一边说,也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节选自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抓文本的的关键词句,析读从可以引导学生读出,从前的单一的自然经济模式,转变为既有封建制度下的自然经济形式,又有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工厂”、“外国运来”)。
三、采用图式建构实施机动灵活驾驭
善于运用“加减法”,构建新文本。真正“读”出教材文本所深藏着的“内线”和“外线”这二条构建一节课的知识系统连接线,用以指引教学的整体思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线可循,有路可行。比如:在完成各次资本主义及结果的教学后,引导学生结合相关文本资料,构建本框的知识框架。
教材文本三:“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采用图式建构,四次战争,四个条约,关注事物联系,体现综合价值,着力重大事件的因果联系。这样,就能有效落实教学目标③中国是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课堂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77
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课堂,教师是主角,忙着完成传授知识的“任务”,没有正确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记录老师讲课的要点重点,缺乏提问和思考问题的机会。比如,讲授“五四青年运动”的历史知识时,教师会告诉学生当时运动的主阵地是北京大学,这是一个考点,需要掌握。但是很多学生都很好奇,的主阵地为什么是北京大学,而不是同在一个地方的清华大学?如果教师给学生提问的机会,讲解这一原因,学生对这一历史知识的了解肯定印象更加深刻。可见很有必要通过改进历史教学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质量。
一、创新课堂教育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中历史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虽然很多可以时间轴化、地图化,但是还有一部分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在讲授近现代史时,很多学生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这样的社会性质的理解存在明显的误区:一部分学生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是整个中国社会从中间一分为二,一半地区的社会性质是殖民地,另一半地区的是封建社会的性质;还有的学生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政治上丧失了自,经济上仍然是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上述两个观点均是错误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是政治和经济的分开,而是它们在相互独立的同时又交织在一起[1]。这样的启发,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对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
二、恰当丰富课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师不应仅仅讲授课本知识,更应该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补充有用的历史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有效。比如讲到唐朝的时候,很多学生已经知道科举制、武则天、开元盛世等v史知识,因此教师可以补充一点:唐朝时期重视食品安全,最高处罚为绞刑。据《唐律疏议》记载,如果食物变了质,食品的所有者必须立刻销毁食品,否则就要被杖打90下;不销毁有害食品,继续出售或者送人,致人生病,食品的所有者要被判刑一年;如果这种食品致人死亡,食品所有者则要被判处绞刑。这样一个简单的知识点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关注,他们都想知道目前被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古代掌权者是怎样处理的。对于食品安全有要求甚至有刑罚的朝代,其他方面的制度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点燃,他们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也会增加。
三、恰当运用历史趣闻,调节高中历史学习气氛
高中生喜欢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些新鲜感和趣味性,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穿插一些相关的历史趣闻来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很有必要[2]。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讲述历史奇闻轶事,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有用的历史知识,开拓学生的历史视野,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形成新的史学观[3]。比如明朝最有名的一个历史知识点就是“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一个显著作用就是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其实可以就这一事件给中国和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进行讨论:就明朝来讲,这几次的航海需要强大的财力、物力支持,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同时它沟通了几个相邻的国家,交换了特有的文化和产品,对世界的沟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历史事件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有利有弊,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开发他们的思维,摆脱原有历史课堂的沉闷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用历史趣闻时,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注意保证其真实性,不能道听途说或者随便捏造;同时要注意其与所学内容的相关性,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标而讲故事。只有这样引用历史趣闻,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总之,有效教学是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高中历史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激活课堂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科素养。
[注释]
[1]崔同雷.浅谈如何激活高中历史课堂活力[J].学周刊,2016(3).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1、掌握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2、了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
3、掌握中国资本主义的特点及的两面性
4、理解的产生及其特点
思想教育:1、到19世纪90年代初,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和新的阶级,具有两面性,而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2、通过中国产生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因素,不可能在近代中国实现自己“实业救国”的愿望。
能力培养:通过讲述和分析和的特点,培养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做阶级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面性、的产生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的两面性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Powpoint课件
学生:复习、的影响
教学设计:
导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已经支离破碎。上节课我们讲了,出身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并不希望封建制度瓦解,但他们引进了同封建生产关系不相容的新的生产力——西方科学技术,这在客观上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从而刺激了中国的产生。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讲一下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讲授新课:
首先明确概念:什么是资本主义?(以资本剥削和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则是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1、兴起的社会条件
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不是,认为中国在明朝末年就有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且正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发展,只是由于外国的侵入切断了其独立发展的道路。另一种观点认为,不是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继续,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下产生的。
总结书上的观点:
(1)、商品经济发达:在之前,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2)、外商企业的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与近代企业
(3)、的诱导——技术、人才
2、近代工业的出现: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
资产阶级的来源官僚、地主、商人
产生的年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产生的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为什么出现在沿海地区)
著名的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器磨坊等
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组织同学看教材40页的材料,分析材料总结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
社会性质民族工业的特征民族资产阶级的特征
半殖民地(1)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革命性
半封建社会(2)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妥协性
二、的产生
1、发源地: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外商企业中
思考:它比早还是晚?
指明第一个特点:先于民族资产阶级产生,资格老
2、分布:看教材41页表格]
分布集中在沿海和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
无产阶级主要分布在三种性质的企业中,外商、洋务派、民族资产阶级
联系41页的小字材料,指明第三个特点,深受三重压迫、剥削,革命性强
无产阶级不同于农民阶级,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在地里干活,而是有时间规定的,并且在固定的车间工作。指明第三个特点,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
3、来源:破产的工人和手工业者
指明第四个特点,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4、的特点:
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特点: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独有的特点
5、无产阶级早期的斗争
背景:中:1,封建体制****,闭关锁国、严重阻碍经济发展;2,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 冲击清统治。外:1,十九世纪初期,资本主义上升势头;2,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占领中国市场 向华大肆进行鸦片走私。
(1) 林则徐 湖广总督 地点:广州 措施:主动了解外国形势,组织人力翻译外国书报;坚决同鸦片贩子斗争: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
1839年6月3日 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
(2)1840年6月 开始
虎门之战 1841年初 英国强占了香港岛 2月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
三元里 广州郊区 一次规模较大的自发群众抗英斗争。
吴淞口之战 江南提督老将陈化成
(3)影响: 人们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向西方学习”;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据《四洲志》;姚莹《康輶纪行》 徐继畬《瀛环志略》;
《》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圆;通商: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协税——进出口货物所应缴纳的税款,中国政府须同英国政府商定。
危害: 破坏了——中国主权和 关税自主权 司法权。
影响——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中国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增加了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4.进入了阶段,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4) 第二次 1856年10月 英国 法国; 帮凶 美国 俄国 导火线——“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事件”
俄 美 法 英 《》: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白银200万两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860年 焚烧了圆明园
(1) 林则徐 湖广总督 地点:广州 措施:主动了解外国形势,组织人力翻译外国书报;坚决同鸦片贩子斗争:英国政府代表、驻华商务监督义律。
1839年6月3日 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
(2)1840年6月 开始
虎门之战 1841年初 英国强占了香港岛 2月 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
三元里 广州郊区 一次规模较大的自发群众抗英斗争。
吴淞口之战 江南提督老将陈化成
(3)影响: 人们开始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向西方学习”;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据《四洲志》;姚莹《康輶纪行》 徐继畬《瀛环志略》;
《》 割地——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圆;通商: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协税——进出口货物所应缴纳的税款,中国政府须同英国政府商定。
危害: 破坏了——中国主权和 关税自主权 司法权。
影响——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中国从此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增加了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4.进入了阶段,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转自环 球 网 校edu24ol.com
(4) 第二次 1856年10月 英国 法国; 帮凶 美国 俄国 导火线——“马神甫事件” “亚罗号事件”
俄 美 法 英 《》: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白银200万两
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860年 焚烧了圆明园
关键词:导学 历史课堂教学 策略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案与教材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引导相结合,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导学案的编写是课堂学案导学的首要环节,教师首先要研究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在充分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二是要突出层次性特点,能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下面以《高中历史必修一》“”一课为例,说明导学案的设计和运用。
编写要素
学习目标:
1.掌握,的原因、经过及结果。
2.了解前夕中外状况,分析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学习重点:战争原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内容。
学习难点:联系条约内容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
教学用具:使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直观情景的视频。
教学环节:
一、提前一天发放给学生印制好的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问题1: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外交四个方面比较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国情。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2: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目的是什么?
问题3:中国为什么要禁烟?你认为当代青少年对应持什么态度?
问题4:《》的内容是什么?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危害?
问题5:第二次是如何发生的?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精讲释疑: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2.联系条约内容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当堂达标: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当鸦片未盛行之时,吸食者不过害及其身,故杖徒已足蔽辜;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材料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材料三:“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终止之理。”
(1)材料一中的人物是谁?此人向道光帝上书的目的是什么?道光帝接受他的建议了吗?为什么?
(2)请看材料二,他为“国家生死”进行了哪些斗争?
(3)根据上述材料,你怎样评价林则徐?
(4)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
二、课堂自主学习
同学们对照学案设计的问题,认真研读教材,思考并完成问答,对有疑问和没把握的问题,鼓励他们相互合作,讨论解决,同时老师要巡视同学们自主学习情况,做一些点拨。
三、分组合作、讨论交流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学案上设计的合作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教师通过巡视,有选择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并给与必要的指导。
四、精讲释疑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及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进行精讲。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遇到的第一个难懂概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对教学的辅助功能,提供视频,板书参考答案,进行精讲。另外,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节学习内容的难点,教师应联系条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分析梳理,得出结论:使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五、当堂达标
关键词 历史;阅读能力;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0-0095-02
十多年的一线历史教学实践让笔者深深地感到:培养历史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必经之路。而且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好地贯彻素质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讲,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一时期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传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就如何增强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谈几点心得。
1 统摄全局,整体阅读
历史是曾经鲜活的现实生活,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有阶段性也有连续性,有局部性也有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现在的教科书一般都章节化比较明显,鲜活的历史被明显地割裂开来,所以在学生学习历史之前,要先向学生交代清楚,学习历史不要僵硬地按章节学习,在阅读章节时,既要注意历史的阶段性,还要注重历史的前后和内在联系。
比如学习“”一课时,教师一定要向学生出示一些同时期的世界历史背景知识,让学生阅读并总结出英国挑起的真正原因。如果不这样做,无论如何学生也不会明白英国为什么会挑起这场战争。再比如国共两党关系问题,是历史考试当中的重点问题。单就某一章节,是不可能全面认识这个问题的。只有把中国史所有关于国共两党关系的内容全部学完,并注意连续性和阶段性,才能总结出两党的两次合作、两次分裂,以及此状态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从而才能更好地把握国共两党现在的时局及走向。
2 有的放矢,明确阅读目的
指导学生认真地阅读历史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的钻研,根据教学目标出示具有代表性的思考题,可以用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有的放矢。可采用默读和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的阅读会产生疲劳,影响阅读的质量。随时抽一个学生可增强学生的阅读效果,这种读法更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效的阅读要从阅读目的开始,有了明确的目的,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提高学生的兴趣,反之则会劳而无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首先让学生明确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阅读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前,先确定阅读的目标,了解该课的知识结构:找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爆发的原因,在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重大发明;对中国、英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然后带着问题去读书,把问题解决了,也就完成了本课内容。
3 仔细推敲,抓住关键词句
3.1 抓住关键词
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开始”;第二次是中国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中的“进一步”;是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中的“大大”;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的“完全”。抓住以上关键词,就可以理解和把握中国是怎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3.2 抓住承接和递进的关键句
如“学习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客观上促进了的产生和发展”;“完成了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抓住关键语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3 抓住能够揭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词句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综合国力弱(因),巴黎和会外交失败(果)――掌握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就可凭借推理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经过反复训练,能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精读笔记
有时教师让学生自由复习,有的学生想把课本知识从头到尾通读一遍。想法很好,可是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学生都收效甚微,其做法是:就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一节课下来看了一章;过几天再上历史课,如果还让自由复习的话,很多学生还是从第一章第一节开始,重复操作,浪费大量时间。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学年初培养学生做好每节课的笔记。如记笔记的时候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记题目和内容;课堂上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上记教师的板书,板书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可以揭示本节课的知识线索、知识结构,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系统化;应及时记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的注意事项。如果想抓住整本书的脉络及重点知识,就利用几个小时读一下笔记,不就可以了吗?节省的时间就可以尽情地搞自己的拓展和提升练习了,历史成绩提高就显而易见了。
5 巧用多媒体整合教材资源,加快阅读速度,提升学习能力
有的历史课,重点内容少,时间充足,抓住有利时机,明确阅读目标,让学生迅速阅读书上或老师补充的一些资料,抢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比如在讲到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时,可以在PPT课件上出示一段关于引发内战原因的材料,然后设计问题:美国内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双方斗争的焦点是什么?本次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抢答次数多学生难免会成为瞩目的焦点,这样也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很好的榜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寻找快速阅读的方法,这时别忘了告诉学生大家共同的老师――网络。学生应该很快能掌握一些快速阅读的方法,一年下来,他们的阅读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的。
6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阅读视野,营养学生
适当的时候在课下给学生布置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如在学到拿破仑时,可以激起质疑:拿破仑为什么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神话?他的神话被打破是在哪次战役中?他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在一百年后,还有人疯狂地研究拿破仑的死因?学生会对这些问题比较感兴趣。再比如学到两万五千里时,在上课之前就布置学生从网上阅读一些关于的小故事,在课上让学生讲一些新鲜的故事,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是一个很好的新课导入,一举多得,岂不美哉!其实泛读的最佳时间是放假时间,笔者曾经在寒暑假之中布置一些读书心得,如布置学生完成《传》的读书心得,民国时期服饰的阅读摘记,的由来摘记,等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愁得不到提高吗?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方法指导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课程体系对教师的角色做了更明确的定位,即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那么,如何成功地扮演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呢?笔者认为,关键的一点是指导学生学习,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好“四个训练”。
一、训练学生“会读”
目前,学生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细读,掌握全部教材内容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精设计、巧安排、重引导、多点拨,训练学生学会分清主次,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学生也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指导阅读时教师要多动脑,导读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学生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读时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并要求学生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必须要求学生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学生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训练学生“善思”
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课堂上要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1.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设计,对问题层层设疑,步步发问,顺着历史线索寻找前因后果,以此训练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讲“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 (2)美国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学生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教师鼓励、诱导、启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赞科夫也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岳飞时,学生提出“他为什么不先率领军队打败金朝再回去?”在关于“在历史上为什么对武则天褒贬不一”的辩论课上,一个学生认为是由于她是位女性,历史上妇女地位低下,她当了皇帝违反了封建社会的常规,因此过去很多人要贬低她。又如,在讲“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时,启迪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发问,谈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同学都从刘备求贤爱才的角度去认识思考,但有的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如果在今天,他这种做法是会错过很多机遇的。”
三、训练学生“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
讲完新课的集中练习,是引导学生及时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环。在课堂练习的问题上,教师要掌握的原则在于如何把学生的学习激情推向。教师或出示课堂练习,让学生以问答题的方式对讲授内容的重点、双基逐一复述;或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师生角色就本节课应掌握的知识一问一答,教师鼓励学生竞争,看谁会提问题,看谁多提问题、看谁提的问题准确科学,看谁表述的答案正确简捷;教师或在讲课过程中有意不点破重点,而把寻找知识题眼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总之,教师给学生创造出轻松的环境,设计出质疑的方式,使课堂学习气氛能迭起。学生久经锻炼,便会从教师的强化训练意向中逐渐领悟把握重点,掌握双基的方法要领,提高鉴别、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用好复习方法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教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就要提示学生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