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4:50: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代高效农业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这次全市高效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推进会是继全市重点工(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推进会之后,召开的又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于推进全市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加快发展,对于促进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规划的有机衔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前期市农林局、农开局、仙女镇等相关部门和镇进行了调研论证,拿出了一个初步的规划建设方案。刚才,大家实地察看了现场,*副市长作了情况介绍,相关部门和仙女镇进行了交流发言,*市长、*副主任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我表示赞同。下面,我再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
加快重点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是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和重要举措。我们今天看的现代万亩花木园区,区域范围主要是328国道以南、宁通高速以北、京沪高速以东、宜陵镇西湖大堤以西,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我市从丁伙镇、邵伯镇到仙女镇、大桥镇花木产业带的核心区和主要生产基地,这个园区区域位置特殊,产业有特色,布局有特点,无论是对城市建设、发展现代服务业,还是对新农村建设、区域协调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规划建设好万亩现代花木园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这个园区作为我市生态园林城市的主要窗口,城东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试验区,高效农业的示范基地,扎扎实实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
二、突出工作重点
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园区规划建设,要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现代万亩花木园区要着力抓好“十大工程”。
一是农业结构调整工程。主要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是今冬明春,328国道、雅典娜路、花木大道等现有主要干道沿线视线范围内的土地要全部调整到位;第二步是从明年开始用2年左右的时间,整个区域内所有土地调整到位。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主要是区域内的花木大道、桥梁、排水系统、供电设施等工程的建设,年内首先要完成花木大道的建设任务。
三是花木市场扩建工程。阿波罗花木市场要按计划加快建设步伐,三期工程10月底基本建成,元旦前正式对外开放。同时,要注重市场内部设施的完善和质态的提升,充分展示对外形象。花木市场西侧预留空地要实施与花木相配套的项目,其他项目原则上不予考虑。
四是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除保留少数重点骨干企业外,区域内不得再建新的工业企业,现有中小工业企业实行有计划的搬迁,个别化工企业今年内必须关停或搬迁。农民住房原则上要迁移到雅典娜路以西整体规划建设。从现在起到元旦前要按照规划对雅典娜路、花木大道等沿线进行拆迁改造,对区内农民住房要进行有计划的置换。
五是花卉园艺整合工程。要充分发挥雅典娜园艺和龙川盆景园的带动作用,同时加强资源整合,与鲜切花生产基地、阿波罗花木市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发挥优势,互为补充,全面提升。
六是农民康居工程。农民住房要按照“三集中”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配套、统一管理,力争打造某第一、苏中一流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同时,对庄台的改造也要逐步实施到位。
七是便民服务工程。高标准、规范化建设园区内的便民服务中心,其中横沟村的便民服务中心要以村部为中心,统一规划设计、完善服务功能、提升对外形象。其他村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也要以此为样板,抓紧规划,尽快实施。
八是旅游综合开发工程。按照“生态、旅游、休闲、观光”的总体目标,既要突出高效农业的生产,又要体现观光旅游的服务效应。要注册成立旅游公司,研究旅游观光线路,搞好交通工具配备,加强公交线路规划设计,将阿波罗花木市场、龙川盆景园、雅典娜园艺等景点串点成线。
九是休闲娱乐配套工程。主要包括餐饮、娱乐、休闲等内容,要有计划地组织实施,能够让游客停留下来进行消费。在具体场所的建设上,可以通过置换农民的住房进行改造等方法进行。
十是特色文化工程。要运用市场化的方法,加强调研论证,把高效农业与观光旅游、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为广大市民群众和游客服务。
对以上“十大工程”,要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逐项提出要求,明确责任单位,列出序时进度,狠抓组织落实。
三、精心组织实施
指导思想已经明确,工作重点已经突出,现在关键是抓好落实。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现代万亩花木园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由许煜同志任组长,市人大刘主任、市政府袁市长等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和仙女镇负责人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仙女镇和相关部门都要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区域范围内的横沟、砖桥、同桥、新火等四个行政村,要按照整体规划建设要求,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的统一指挥下有序推进。
二是制定实施方案。会后,领导小组要认真研究实施意见。围绕10月底、元旦前以及明年4月18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制定相应的工作目标,按序时推进,力争今冬明春取得一些实实在在的效果,其中旅游项目明年4月要正式对外开放。
1利用好当地的资源和有利条件
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得依赖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这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基础。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具有自己显着的特点,只有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因此,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对资源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避免过度,并注重环境保护。
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农产品销路不畅,那么现代高效农业的生产经济效益将难以实现。因此,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时候,应该掌握市场的需求信息,并根据市场的需求,确定产业的门类、产品的种类、数量、质量标准等,并注重提高产品质量,使农产品能够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加大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资源产业,利用科技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改革农业科研立项和评估体系,提高农业科研的效率,改进技术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现代高效农业发展实际需要。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农业科研水平和研发效率,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体系,加强科研成果的运用,使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推动高效农业农业的发展。
4做好资金投入、资金管理和农民培训工作
增加政府对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保证资金的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工作,使他们更好的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更好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
5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注重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必须重视发展生态农业。例如,改变秸秆、杂草等直接燃烧的情况,用作饲料,改善土壤肥力等;对农业产品进行多层次的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又如推行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产品质量,还能够为广大农民致富开拓新途径。总之,发展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有利于保护农业资源,并能够防止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推动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
6发展特色农业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发展特色农业,以某一特色产品为起点,适当延长食物链或者加工链,进而开发出一系列的农产品和食品,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物能资源、废弃物等等,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为目的,形成产业化生产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7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充分发挥专业经济组织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培养农民经纪人队伍,推行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强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农民之间的联系,提高农业的产业化和规模化水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核心,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坚持特色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思路,将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结合起来,注重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建成高水平、有特色、规模化的产业体系,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8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基本形成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基础
扬州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四季分明,光、热、水农业生产自然基本三要素组合较为协调是全省气候生产力较高的区域。全市农业作物和畜禽品种丰富,据农业部门统计达430种之多。自2004年国家出台“三补一降”的惠民政策措施以来,小麦、大麦、中稻、玉米、豆类、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回暖,粮油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呈持续状态,收购价格比前几年虽有所回升,但仍一直在中低位徘徊,农民单纯在土地上靠传统农业种植产品实现增收空间余地极小,为改变农产品生产结构较为单一的状况,扬州市三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充分运用本地农业生产优质资源,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和优化配置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重点建设了优质粮食、优质油菜、蔬菜、林业、花木、禽业、食草畜禽、特种水产农业优势产业。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培植新的产业优势,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进行了大胆探索,立足高效扩规模,集聚产业强特色,“缩粮扩经”的路子越走越宽,已经初步奠定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的基础。
2.因地制宜抓特色,农业区域优势逐步凸现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中,扬州市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推动了县城特色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特征明显、生命力较强的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亮点。
地处扬州市北端的宝应县是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试点县。特色农业的种养遍地开花。荷藕、慈菇、水芹、金禾西瓜、劲久乳鸽、文宁鹧鸪、龟鳖蟹及“六小”特水生物种植饲养,形成了宝应“东有藕荷、西养特水、南长棉桑、北种瓜菜、中圈畜禽”的格局。其中荷藕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制成品出口量均占全国之首,荷藕产业涉及13万多农业人口,2万余劳动力,企业近30家,190多个流通组织。年创收入2亿元之多。藕产品系列畅销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占领日本70%以上的市场分额,年换汇超过3千万美元。
地处运河东长江北的江都市猪鬃制品加工出口业居全国第一,“花木之乡”的美称誉冠华东,省内最大的猕猴桃基地也在江都;其他特色农业品种发展也已成规模,如:丁沟镇的蚕桑业;小纪镇的蔬菜、精养水产、生态林立体种养;宜陵镇的油菜、花木、特种经济作物;大桥镇、丁伙镇花木种植等各具特色。在江都市仅花木销售产值就占农产品总产值15%以上,全江都市从事花木农民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高邮市近些年重点发展“绿色五业”――鸭业、鹅业、米业、渔业和林业。高邮鸭是我国三大名鸭之一,高邮鸭蛋制品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仪征市重点发展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邗江等郊区域突出沿江开发,大力发展江鲜水产和无公害蔬菜。
3.坚持创新抓推广,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竞争力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进程中,坚持实施农业“三品三创”工程。以品种创新为基础,品质创优为保证,品牌创响为带动。下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壮大规模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扬州市农业科技优势,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以扬州大学、省家禽所、市农科院等农业科技院校的科研优势为依托,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力度。先后承担了省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3项,引进、示范、推广农林新品种60多个,成功选育了丰优香占、扬麦系列、扬州鹅等一大批优质农业新品种,全市农业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以达70%和80%。形成了一批以“高邮鸭优质农产品牌”、“双兔”、“馋神”驰名商标,“红太阳”等省著名商标的一系列优质、高效、特色的农业产品,把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逐步转化为农民的增收优势,在发展中提高了扬州市特色农业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建设园区抓集聚,特色产业化龙头规模不断壮大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入园、新机制运行”的原则,通过园区建设集中发展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农产品。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实践中,从市场发展、产出效益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由小规模粗放经营向大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由低层次、低品位向高层次、高品位转变,由一般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而要做到以上这几个转变,关键是要抓好特色农业发展链条中龙头企业的培植。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
为此,扬州市政府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途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市核心区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各级农业园区以有64个,其中,市级以上的16个。在重点推进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高邮鸭产业园、江都万亩花木园、邗江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仪征经济林果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并具有特色的园区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以加大制度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形成围绕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资源与品种的加工流通企业300多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0个。其中,高邮鸭集团、宝应荷仙集团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另外有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40家
市级龙头企业。
5.面向市场抓质量,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日臻完善
实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优质化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特色农业产品较之一般农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但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特色农业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扬州市政府从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把特色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组织管理、标准管理、监督检测和产品认证认定体系,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组织制定市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50项,建设罗氏沼虾等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形成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400个。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标准化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从生产制度标准上,为特色农业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6.引进“三资”抓投入,促进特色农业向创汇农业发展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经验,以扬州已发展形成的特色农业优质资源条件和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建台”、“搭台”、“借台”等措施,构建“三资”降落农业的平台,强势推进农业利用“三资”的规模和水平。2005年全市新增农业项目506个,引进外资5760万美元,民资和工商资本19.8亿元落户农业。全市建设了一批以特色农业为标志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发展了高邮鸭蛋、扬州鹅系列、花木、扬州包子、观赏金鱼等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新兴出口创汇企业,农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长,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特色农业由内需到走出国门跨进国际市场,为特色农业产品发展扩大了市场空间,也使特色农业产品为农民开辟了一个增收的渠道。
二、扬州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
扬州市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坚持: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各级政府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确定发展特色农产晶和形成主导产业,不搞行政命令和强迫摊派指标。具体措施是在发展主体上,市政府提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乡,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增收效益惠及到户”。发动农民自己确立发展什么特色农产品,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我创业”的精神。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农民主体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中,不断地发现典型进行宣传,扩大示范效应。并在政策引导上整合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支持蔬菜设施栽培、种草养鹅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丘陵山区茶叶基地开发,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三资”投资特色农业,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特色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力求做大做强高效特色农业规模。
2.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
根据各县(市)区各自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求,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产业与发展品种上,强调突出各县(市)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突出效益目标,与国家、省、市有关发展规划相衔接,以此确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以此形成了目前扬州市各县(市)区相互各有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在全市已建成50个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比例达50%以上。
3.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
如何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和获得更大效益,关键是形成一定规模。为此,扬州市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初期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规模的指导思想,注重引导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基地,重视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乡镇特色企业集群,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功能完善、布局相对集中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集群。
4.坚持注重实效、持续发展
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扬州市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多村一品”。既鼓励农民个人发展,也引导农民走联合经营发展。不从领导政绩上去考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增收,特色产业能否在市场中持续发展。
三、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几点启示
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切实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从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创新理念,在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上求突破
要立足本地区农业全局上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济济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建立竞争力强、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体系。
2.创新组织在提高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上求突破
要在大力发展以规模大、档次高、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的基础上,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引导建立特色农产品的专业经济人或专业销售体系,加强本地域特色农产品推广和宣传。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壮大包括特色农产品在内的批发市场。
3.创新机制,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
创新特色农业投入机制,加大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不断增加特色农业投入。大力引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求在发展中使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上有重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支撑。
4.创新科技,在特色农业科技带动上求突破
特色农业产品如同普通农作物产品一样,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不可能有长久优势存在的,也不会有更宽广的市场。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继续保持住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种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组织实施农民教育“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力度,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
5.创新经营,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上求突破
在特色农产品发展上,品种是基础,品质是保障,品牌是目标。目前许多农产品虽然已经形成地域特色和品种特色,但由于生产、加工分散,许多特色农产晶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或者有品牌,但在市场上不够响亮,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回应。大力培育名牌特色农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推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发展。使特色农产品能创造出更好的效益,使农民能够得到更多的增收实惠。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水资源;高效用水;实现途径
我国水资源短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越来越严重了,作为占用水量80%的农业用水必须提高水的利用率,以让有限的农业水资源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此,发展高效用水的现代化农业是长期的战略任务。
1、现代化农业高效用水的概念
农业水资源是一个相互配合、彼此依存的耦合系统,只有调节好农业水资源系统内部的土壤―水分―肥料―空气和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系统内在的潜力,充分发挥农业水资源的效益,减少外部资源的投入,获得低投入、高产出的效果,最终实现优质、高产、低耗、高效的目标。
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相对而言是指在同等条件下少投入水资源获得同样的产出(节约),或同样投入水资源获得更多的产出(高效)。衡量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标准是:节约利用水资源,水资源利用率高;有效利用水资源,水资源产出率高;投入少产出多,经济效益高;不造成资源退化、枯竭,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不污染环境,保持高质量的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高的资源效益(I)、经济效益(II)和生态环境效益(III)三者的统一。从水资源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国农业水资源有限的基本国情,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第一含义应该是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亦即水资源效益高),其次才是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2、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理论内涵
效率是一个应用的概念,广义理解,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一般是指农业水资源利用的程度和有效性,至少包含两层含义,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与水资源产出率。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反映资源利用的广度,后者反映资源利用的深度。围绕农业水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高低,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可通过一些意义明确、层次清晰,易于操作的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来表达。
3、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3.1人口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年均降水总量61889亿m3,其中约有45%转化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55%消耗于蒸散。平均年河川径流总量27115.2亿m3,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全国土地资源详查资料,按耕地面积算,1995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0336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全国总用水量5548亿m3,其中农业用水占64.6%,据2004年水资源分析,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预测到2030年,人均水资源量将下降25%~30%,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3.2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平衡,其总体特点南方多,北方少。南方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6.596%,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0.996%,而占全国土地近2/3的北方地区,水资源拥有量却不足全国水资源量的20%。从单位面积土地水资源拥有量来看,全国平均2947m3/hm2,南方地区平均为6542m3/hm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的1倍多,而北方地区平均为883m3/hm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
我国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与耕地资源的地域分布差异较大,水资源与耕地资源的配合较差。南方地区耕地总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2/5,水资源量占全国的4/5,北方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的3/5,而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5。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占有量最高的西南地区达到92832m3/hm2,而耕地水资源占有量最少的华北地区只有5621m3/hm2,仅相当于西南区的6%。水资源不足是此类地区耕地资源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
3.3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浪费并存
农业用水虽为大户,但农业用水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严重。一方面,我国输水方式仍以渠道为主,输水过程由于蒸发、渗漏等原因,水分损失较多,并且灌溉方式落后,灌溉水量往往超出作物实际需水量的1/3,甚至1倍以上,北方地区95%以上的耕地仍采用地面灌溉,灌溉水利用率渠灌区一般只在30%~40%,井灌区也只有40%~50%,比发达国家低20%~50%。另一方面水的利用效率低,我国粮食作物的水分利用率在1kg/m3,仅为发达国家的1/2。
3.4生态环境状况恶化
在我国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8%,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为6818.3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4.26%,耕地表土流失量每年约为33亿t,占世界每年耕地表土流失总量的14.35%,是世界上耕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流失量看,全国耕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0%左右,而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1/3。随着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2004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693亿t,其中工业污水占2/3,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占1/3。2005年监测显示,全国有80%以上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江河遭受污染的河段已达53.3%,其中劣V类水占到28.4%,特别是北方黄、淮、海三大流域既是我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也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已经严重影响到工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即使是在水资源相对丰沛的南方地区,季节性水质型缺水也时有发生。
另外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并且随水土流失进入水体,成为地表污染的来源,从而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失调。
3.5工业及城乡发展发展迅速,与农业争水矛盾加剧
1972~1993年,我国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量从19.1亿m3增加到1403亿m3,2004年达到1779亿m3。近30年来,工业和生活用水基本引自农林或灌溉水源地,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农业节水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出现干早,农业用水在大量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的条件下,2000后全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增加,2006年达4900亿kg,充分地说明了我国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长。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水资源紧缺、浪费严重和利用效率低下。为了解决或缓解农业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不可再继续沿用传统的高耗水种植模式和扩大灌溉面积的外延型增长方式,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的内涵增长道路。
4、现代化农业高效用水的条件和实现途径
农业高效用水是以最少的水量获取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量和创造最高的经济价值。通过工程、农业、管理等技术措施,使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得以提高。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关键在于减少灌溉水从水源进入农田直至被作物吸收利用这一过程中的无效损失。从水资源到作物产量形成,满足作物用水需要,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
5.1通过灌溉输配水系统,将水自水源引至田间,该部分的水资源损失主要包括渗漏和蒸发,这一环节是提高输配水的有效利用,其主要措施是节水工程技术;
5.2在田间灌溉水转化为土壤水为作物所吸收,该部分的水资源损失为田间储水损失,主要包括深层渗漏和田面蒸发,这一环节是合理地调控农田水分状况,使引至田间的水最大限度地为作物所利用,提高水资源在田间的有效利用,其应用基础是田间水转化关系,主要指标是采用先进灌溉技术、田间覆盖保墒技术和改进灌水方法等。这是当前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科研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5.3土壤与大气环境条件下作物本身的生长生理机制,该部分的水资源损失主要作物的无效蒸腾,其主要措施是选用耐早作物品种,采用节水灌溉制度和抑制作物无效蒸腾的化学及生物机制,这是目前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
以上三个环节中,第二、三两个环节是在田间发生的过程,是以内涵为主挖掘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潜力的研究。这三个环节中都应采用管理技术,使先进的管理技术贯穿于整个农业水资源的利用过程。为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我国农业继续沿用传统的高耗水种植模式和扩大灌溉面积的外延型增长方式是根本行不通的,对于有限的资源而言,只能提高其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走农业水资源节约、高效、可持续利用的道路。若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全面推进农业水资源高效节水技术、配套和完善灌溉供水工程设施等一系列措施,将我国灌溉水利用率和作物水分生产率分别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则可节水约900亿m3,这不仅可满足未来农业用水需求,而且还能向国民经济其他行业转移约300亿m3的水量。
5、结束语
总之,在水资源本身不足的情况下,由于农业用水存在很大浪费,水资源就更为短缺了,所以发展高效用水的农业尤为重要。提高水的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未来农业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出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一、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现代农业必须实行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这在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情况下是根本办不到的。即使有所分工,也是自然分工,而非社会分工:农户为满足自身需求,不仅不能实行专业化生产,往往还要搞多种经营,土地的细碎化在小农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与此相反,在实施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后,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自然而然地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形成了一系列专业化生产基地。
2、农业现代化必须增加科技投入。传统农业不可能是现代农业和科技农业。但是,实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后,农业科技创新的活跃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显示了农业科技发展的光辉前景。
3、生产经营的标准化和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狭小的规模和手工操作既不需要也无法实施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但是在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发展以后,标准化生产就提上了议事日程。现代规模经营可以实现对农产品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志,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标准化格局。
4、生态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传统农业虽然包含着某些自然生态的因素,如有机肥的施用、耕地的轮作等,但是小规模经营不仅限制了它的发展,也减弱了它的作用和效力。实施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后,为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多措并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
1、提供保障,有效夯实土地流转基础。通过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夯实土地流转基础。稳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耕地和“四荒地”等农村土地承包登记工作。确认承包地块四至、面积,测定地块空间位置、绘制电子平面图,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簿,依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重点加强对土地流出农户农民的培训,提高科技水平和致富能力;狠抓劳务输出指导和服务,树立劳务输出品牌,推动劳动力稳定转移就业;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带头人,辐射和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建立促进土地流转的社会保障制度。承包方也可自愿将承包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经营。建立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对于承包土地全部流出的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优先纳入各类教育和培训计划。
2、创新机制,加快培育规模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土地向种、养产业流转。引导有资金、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各类人才和返乡创业人员受让农户流转的土地开展规模经营,并帮助协调其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提升农产品品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鼓励农户通过出租的形式,将土地向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流转,再由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管理,发展农产品基地。不断加强合作社内部管理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极大地提升合作社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推动龙头企业以租赁方式流转农户承包地建立农产品基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支持工商、民间、外来资本依法利用流转土地投资建设设施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促进高效农业园区化、规模化。
3、加大扶持,引导政策向规模经营集中。从政策上促使资金、产业、金融和保险政策向规模经营倾斜,为发展和规范农村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保障。加大财政资金对规模经营的扶持力度,重点用于支持流转市场建设,对粮食、蔬菜、果木、花卉等作物规模经营给予扶持。财政、农业等有关部门整合各类支农资金和项目,优先扶持、服务于规模经营主体,特别是优先扶持承担国家、省级安排的小麦、玉米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及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统防统治、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各级基建类和财政专项补助项目,发挥对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专业化生产的带动力和组织优势,增强项目的实施效果,更好地发挥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依法开展权属清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农业再保险体系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三、规范流转行为,促进土地依法有序流转
1、提高认识,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政策法规,教育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依法进行土地流转加快土地流转。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农村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四项原则,尊重农户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充分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
【关键词】现代 农业 科学 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现代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法宝。近几年来,安阳县委、县政府为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紧紧围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路子和市委、市政府“农业立市、工业强市”的战略构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为基础,通过规范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高效农业发展等手段,积极探索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新机制,促进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农村生产要素向农业聚集,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家庭承包责任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对接,初步走出了一条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上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截至2007年底,安阳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已达1.3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6%,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87亿平方米、占总耕地面积的9%。其中规模经营面积在6.7万平方米以上的有5.54亿平方米,种植粮食作物的有4400多万平方米,占总流转面积的65%。同时,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效农业“百亩园”、“千亩方”、“万亩区”和产业带,形成了吕村绿康无公害高效农业示范园、天康食用菌示范基地和北郭洋凡、白壁邢牛、永和苏奇村、崔家桥赵马房等高效农业蔬菜大棚,以及安丰胡萝卜、洪河屯、安丰优质棉花和裕禾公司野菜、日本甜柿等基地。其中吕村蔬菜大棚达133.4万平方米,安丰胡萝卜面积突破667万平方米,崔家桥瓜菜867.1万平方米,裕禾公司特色农业基地333.5万平方米、日本甜柿333.5万平方米。现代高效农业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迅速在我县铺开,极大地推进了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布局调整,不仅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还对周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当前我县农村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人均耕地少,农民增收方式单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不发达是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众多因素中的“瓶颈”问题。尤其是人均耕地少,农民工资性收入低是众多问题中的主要矛盾。要解决这个问题,当务之急是首先解决人均耕地少的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农户弱小、土地细碎、经营分散的制度,调整生产关系,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水平,这对于我县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已刻不容缓。
(一)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内在要求。农业现代化要求要用现代化科学管理办法组织管理农业,在不改变家庭经营的前提下,由贸工农一体化的规模经营方式,取代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只有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社会化程度,才能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运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有利于机械化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土地向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流动;有利于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投入农业开发,有效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经营效益;有利于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密集型且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效农业生产,是当前形势下实现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举措。
(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应对国际市场挑战的必然选择。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农产品竞争,而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低。我国农业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高成本的经营方式,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的国际化竞争形势,农村土地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山地农业;贵州经济;高效山地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227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土面积辽阔,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山地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并在我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领先地位。
1 贵州山地农业基本条件
1.1 地形地貌
贵州的地势西面高东面低,海拔平均高度在1100m左右,其中有92.5%的土地是山地和丘陵。贵州是世界上岩溶地貌的发源地,地貌主体是亚热带岩溶化高原山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类型最多,危害最重,程度最深的省份。到2012年,贵州全省的石漠化面积已经达到302.38万hm2,占贵州全省面积的17.16%。在这样的条件下,贵州人民想要发展山地高效农业是十分困难的。
1.2 气候条件
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温变化小,冬天不冷,夏天也不会很炎热,全年的平均气温在15℃左右。这导致贵州的山地农业气候的资源主要特征有:气候类型多样,热量充足,降水丰富,热水光可以同期,夜间雨较多,阴天雨较少,光照不够,湿度过大,风速小。同样贵州的气候资源还有很多优点,例如,气候温和且湿润,光热水的匹配很协调,辐射呈散射状态,光合有效辐射多。
1.3 土壤条件
土壤的肥力,土层的厚度和土壤自身的酸碱度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都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贵州的土壤类型主要有黄壤、石灰土、红壤和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可以种植的农作物也不同黄壤上可以种植油菜、茶树、玉米、小麦、烤烟;石灰土上可种植乌柏、杜仲、玉米和豆类;红壤上可种植油菜、油桐和亚热带果木;砖红壤性红壤上可种植玉米甘蔗和油菜。土壤的条件也限制着贵州发展高效山地农业。
1.4 水源条件
贵州省的水资源人均占有量是高于全国水平的,但贵州省的水资源分布是不平均的,全省的水资源利用程度仅为7.5%,是十分低的,贵州已经成为我国缺水的一个省份,干旱成为限制贵州山地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
影响山地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地形、土壤、气候和水源这些自然因素,但这些自然因素相对来说是比较稳定的,贵州想要发展高效山地农业就要对这些不利因素做出改造。
2 贵州山地农业高效发展的问题
2.1 地理位置的边缘性
边缘性不是指贵州的地理位置的边缘性,而是说贵州地理空间上的边缘性。贵州距离我国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地区都很远,无法参与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社会分工,也无法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增长辐射。贵州山地的边缘化使得农业经济系统与其他的经济系统发生断裂,形成一种封闭的状态,限制了贵州农业发展。
2.2 基础设施的落后性
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一般都有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体系可以起到引导周边经济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有效利用周边资源的作用,这是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优势。贵州山地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欠缺的,这就导致贵州的经济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
2.3 文化教育性的落后
贵州山地人民的教育素质虽然因为国家扫盲行动的开展而得到了提高,但与我国的平原地区相比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经济发展较慢限制人民素质提高,人民素质不高导致经济发展落后,这就造成了贵州地区的一个恶性循环。
3 高效农业发展对策
3.1 发展方向
由于山地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可以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的优势,创建有本地区特色的自主品牌,对水土等资源进行治理,加上生态环境的恢复和建设。
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和贵州地区都在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做努力,建立相对完善的,可以促进贵州地区发展的基础设施,这样可以促进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了才能对教育文化,品牌建设,水土资源治理等的做出更好的规划。
4 结 论
为了完善和提高我国的山地农业发展,我国的专家学者做出了很系统的研究,以上只是影响山地农业发展的一小部分问题,解决办法也是比较重要的几点,希望可以对同贵州一样的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帮助。
秧草,又名金花菜、南苜蓿、“草头”等,1―2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古老的蔬菜之一。因富含植物蛋白和维生素B2,能越冬生长,无病虫害,故为天然的绿色食品,因味道鲜美,故与长江三鲜――“河豚、刀鱼、鲥鱼”齐名。
2009年,扬中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扬色农产品――秧草,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并且启动了万亩秧草产业化工程。扬中市还专门成立了扬中秧草产业化办公室。两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扬中秧草产业化工程迅速发展,现有露地秧草6000亩,大棚设施栽培秧草1600亩,年产超过1000万斤,经济效益突出。
扬中市锦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业致力于“天然、有机、营养、美味”的秧草系列产品开发与销售,是一家专业从事秧草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包括秧草包子、秧草水饺、咸秧草、速冻秧草蔬菜等。产品已作为扬中接待礼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
秧草产业成为扬中市发展现代高效农业首选的必然性:
一、独特的生长环境
扬中市位于亚热带季风中部气候区,气候适宜,地处长江冲积平原。这种特殊的土壤和气候,为秧草的生长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
二、浓厚的“秧草情结”
扬中人对秧草怀着特殊的感情,在期间,秧草是“救命草”。可以说,扬中家家户户腌秧草、吃秧草的景象已成为一种特色,已成为扬中人心中的“大事”。
三、纯正的绿色食品、保健食品
秧草于秋冬季生长,天然无虫害,整个生长过程无须施农药化肥,无污染,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据《本草纲目》记载,秧草可“洗去脾胃间邪热气,通小肠、诸恶毒……可久食,利五脏”。
四、秧草的比较效益高
秧草于9月开始播种,可收获6―8茬,一季可收获1500公斤。平均单价为4元/公斤,净收益在4500元。农民种植秧草效益比种植小麦增加了3000多元,秧草种植的比较效益高,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
五、江鲜烹饪之必需品
扬中也素有“中国河豚岛”、“长江三鲜数扬中”、“扬中三鲜甲天下”、“中国江鲜菜之乡”等美名。秧草作为扬中土特水产的主要配菜之一, 随着扬中“江鲜节”的举办,秧草已经成为扬中的一张名片,每年的“江鲜节”期间,当地每天都要消耗掉10吨秧草。
一、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优势
1.资源优势
六盘水市境内最高海拔2900.6米,最低海拔586米,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差异悬殊,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5℃,夏季平均气温19.7℃,冬季平均气温3℃;年降水量1200至1500毫米,无霜期200至300天。土壤垂直带谱发育完备度好,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和黄棕壤,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5%,高者达到15%以上,氮素营养相应较丰富。野生植物种类繁多,野生药用植物达1899种。银杏、光叶珙桐、红豆杉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种;金荞麦、天麻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4种,中国特有药用植物49种,贵州特有药用植物15种,少数民族药用植物226种,民间草药82种。野生刺梨、猕猴桃、银杏、红豆杉、山楂、樱桃、葡萄、杨梅在全市均有分布,荣获了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和中国红豆杉之乡称号。
2.区位优势
六盘水市处于滇、黔两省之间,与昆明、成都、重庆、贵阳、南宁五个省会城市的距离约为300-500公里。沪昆高速、杭瑞高速、都香高速、盘兴高速贯穿全境,株六铁路复线、 水柏铁路、 内昆铁路贯穿腹部,沪昆高铁经停盘州,六盘水月照机场通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大连等15个城市。六盘水具有毗邻5个省会城市的独特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为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提供了良好交通条件。
3.产业优势
自2010年以来,六盘水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茶叶、精品水果等现代高效农业产业。至2016年底,发展茶叶18.1万亩,蔬菜44.87万亩,果园20.83万亩,中药材 11.01万亩,烤烟12.27万亩。建成省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32个,建设贵州六盘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个,创建贵州六盘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培育省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59家,市级农业重点龙头企业20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村覆盖。
4.政策优势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努力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以下简称:三变)的农村“三变”改革,鼓励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房屋等资源、资产和自有资金、技能入股经营主体,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经过3年多的探索实践,农村“三变”改革激活了农村各类要素资源。自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共对1416.41万亩集体土地、70.81万亩承包地、6.4万亩宅基地、546.1万亩林权进行确权登记,共有36.79万亩集体土地、19.09万亩“四荒地”、40.9万平方米水面和56.88万亩承包土地入股经营主体。2017年,六盘水市被农业部批复增补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是继1987年、1988年全国新一轮农村改革试验区后,贵州省第三个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主要承担农村“三变”改革试验任务。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从国家、省级层面提供了政策支撑。
二、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劣势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六盘水市地处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地形地貌,山高谷深、坡陡,生态脆弱,耕地破碎。耕地总面积460.6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1.6亩。其中25度以上坡耕地占47%;97%的耕地为山地,石漠化面积占32%。地表河网多呈现河谷深切、河床狭窄、水流急、落差大的特征。耕地未实现全面灌溉,大部分耕地未通机耕道,肥料、种子和收获成果的运输还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需求较大,农业生产成本较高。
2.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力不足
六盘水市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还未实现零突破,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数量不多,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整体实力弱,科技水平还不高,多数龙头企业还在从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处在产业链的低端,市?鼍赫?力不强,对当地农业发展带动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3.农业资源分散
1978年12月,党的召开后,实施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3年,六盘水市农村基本上实行“大包干”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1983年全市农村人均收入90.83元,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230元,33年增长了90.6倍。但是,由于在实践过程中“分”得充分、“统”得不够,导致了农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模式,给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带来不利。
4.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识不强
当地大多数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意识不强,在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的情况下,仍然按照传统方式,种植传统农作物,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持观望态度,有的担心种植新作物的产品销售不出去,会造成收入水平下降,导致部分农民对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积极性不高。
三、六盘水市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的对策建议
1.持之以恒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抓住全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机遇,在省级划定的粮食生产区域外,将25度以上坡耕地,退出低效农作物的种植。结合当地气候、环境、资源禀赋和农业基础条件,发展效益高、覆盖农户广的农业产业。在低海拔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当地红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打造猕猴桃产业带;在中海拔地区,结合全域旅游景区的开发,发展旅游休?e观光农业;在高海拔冷凉地区,布局高寒山区冷凉蔬菜、中药材等特色经济作物。根据产业需求,配套发展上下游产业,最大限度延长产业链。
2.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革
六盘水市作为全国农村“三变”改革的发源地,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按照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要求,以股份合作为纽带,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动资源变资产,集中农村土地等资源,规模化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量化财政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入股经营主体,推动资金变股金,解决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中资金难题。
3.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系指在自然与经济再生产交错进行的生物有机体同环境之间能量转换、物质交换和循环的过程中,所必须投入的物质和社会条件有机整体的总称;或者指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相互制约环节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素质等农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总称。农业基础设施包含物质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地区,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把物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加快农村组组通公路、农业机耕道、农业灌溉供水、农业供电、农业物联网、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农产品线上、线下交易。保障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二是加强社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在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员,提升农民文化素养。建设一支爱农民、懂农业、爱农村的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