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2 15:00: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地摊经济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前 言:众所周知,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正是由于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它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但是,在房地产经济发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其过度发展而带来的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制约房地产行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以及其他行业的持续发展,重点解决房地产行业的相关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的工作应该被提上日程。
一、解析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直以来,房地产经济都处于快速发展的状态,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以及持续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房地产行业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我们都知道,房地产行业是一个涉及范围广泛且与其他行业有着密切关系的重要行业,基本上可以算是各个行业的基础,其不仅带动了家电、装修、建筑等行业的不断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
众所周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住房,住房问题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房地产行业的不断发展更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房地产行业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才能得到持续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才能得以真正的提高和改善,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进程。
(三)不完善的房地产市场
尽管现阶段我国房地产经济正以不断发展的趋势持续上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却暴露出了房地产市场发展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城市,多数的房产都存在泡沫现象,房价的大幅度上涨,严重的超出了人们实际生活水平所能承受的范畴,这样的发展,不仅会影响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严重的还会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牵连。除此之外,房地产经济带来的巨大利润,促进大批的企业开始向房产行业进军,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冲击了不健全的房地产市场,使得原本就不是很完善的房地产市场变得更加不合理、不健全。
(四)房价变化幅度明显
过去的几年,房价始终处于大幅度上涨的势头,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居民住房几乎出现了漫天要价的情况,不合理的增长幅度,使得人们苦不堪言。尤其是现在房地产在供需环节上出现的问题,使得一些建筑规模比较庞大的高端住房几乎无人问津,而商品房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些保障性住房也几乎无法协调供需之间的平衡,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会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恶性的循环发展,使得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愈发的不完善、不合理。
二、我国房地产经济面临的问题
(一)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问题
房地产经济的资金来源大多是银行贷款,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直接的影响。资金是房地产建设不可缺少的物力资源,金融政策、金融市场的变化都会对房地产经济造成直接影响,由于房地产开发具有资金量大、占地广、地域性强等特点,房产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以支撑整个房地产项目的开发,需要从银行筹集资金,因此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是影响房地产开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市场问题
房地产的市场化发展跟市场的关系密切相关,一旦市场结构发生变化,供求关系将发生改变,直接冲击房地产市场。当市场需求量大的时候,价格也会随着水涨船高,加快房地产大面积的开发和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然而,一旦市场发生逆转,房地产经济就会出现萧条,如果对市场判断失误,就会出现“鬼城”,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资金压力,甚至崩盘。
(三)房地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问题
国家根据对房地产经济实际情况进行的系列宏观调控,相关的政策有可能刺激房地产经济的增长,也可能影响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宏观政策是为了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良性发展而制定。因而,宏观政策调控是把双刃剑,是影响房地产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展望我国房地产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
房地产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自身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核心地位。不仅能够不断的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还能大幅度的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未来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朝着健康、良性的发展方向不断努力。
(一)逐渐完善的房地产市场
尽管目前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但是,纵观全局,我国的房地产经济仍然还是有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趋势的,也就是说,房地产市场还是有不断上升的时期存在的,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一定会得以真正的显现,除此之外,国家的相关政策也会对此加以调整和改善,及时高效的引导房地产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保障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换言之,房地产经济还会在以后的国民经济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二)对房价的合理调整
过去的几年,房价迅猛的上涨速度,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正常的生活,也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们都知晓,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房地产经济的不断发展是成正比例的,一旦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势必会受到牵连。因此,若想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政府就必须对房价做出恰当的调整策略,只有房价的上涨幅度得到切实的控制,那么其自身就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出现,现阶段政府对房产行业实行的房价环比下降措施正好验证了这一点,所以说,未来的房价,一定会朝着日趋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未来房地产业对低收入群体居住环境的保障作用
任何行业在市场经济的条件要求下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可以遵循的,房地产行业同样适应这个规则。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行业的自身规律都表明了这样一个立场,即:未来的房地产发展,一定会充分的统筹兼顾到低收入人群的居住环境,并努力做到与环境以及资源之间协调好关系,充分发挥房地产经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四)国家政策对房地产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有力影响
为了促进房地产行业的良性发展,国家有必要出台一些相关的宏观调控政策,尤其是要严厉打击那些恶性囤积的行为,以此来给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保障。除此之外,就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供不应求的问题,我国必须对房地产税制实行重点改革,从而为房地产市场的循环有序发展夯实基础,协调好房地产税费改革与其市场之间的关系,不断的促进房地产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房地产经济是国民经济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就如今的房地产经济而言,它不仅是金融的一部分,也是国家重点政策之一。所以,对房地产经济的评论不能一概而论,它与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形式都是息息相关的。目前我国的房地产经济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样的严峻形式,若是还想继续保持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不仅需要房地产行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国家宏观调整政策的大力支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国未来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必将朝着快速、健康、持续的方向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姬建朝.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外资,2012(07).
[2]张燕生.我国房地产经济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市场,2010(31).
世界遗产地区;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体系;生猪产业链;CDM项目申报;低碳畜牧;低碳住宿;低碳物流
[中图分类号]F224;F299.2;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8-0053-02
一、世界遗产背景介绍
1.概念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狭义的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
2.四川省世界遗产
四川旅游资源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据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截止2010年8月1日,中国已有40处狭义世界遗产,74处广义世界遗产。归属四川省域的就有5处狭义世界遗产,1处广义世界遗产。包括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双重遗产“峨眉山―乐山”;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四川省丹巴县、理县、茂县的“藏、羌碉楼与村寨”也已录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9.6数据)。
二、低碳经济简介
2009年12月7日到18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参加了这次会议。毫无疑问,这次大会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次会议被称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
低碳经济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低碳经济是指在市场经济机制的基础上,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手段降低能源消耗,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三、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1.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保护世界遗产地区环境,防止污染以及气候变化可能对其的影响与破坏。
2.发展低碳经济能够提高世界遗产地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益,有助于当地其他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3.发展低碳经济顺应国际形势,是积极承担国际环保责任的表现。
四、以低碳产业体系分析世界遗产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1.世界遗产地区畜牧业
当代中国人继承了中国人既有的“和”的概念,讲究天、地、人合一,讲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现代城市中久居的中国人对自然有着很深刻的向往,也正是利用这一点,世界遗产地区可以开发畜牧旅游业,增加畜牧业本身的附加值。
2.世界遗产地区旅游住宿业
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建筑房地产相关能耗(包括建筑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能耗等)已达到社会总能耗的46.7%[1]。同时,由于房地产业的相关产业极其广泛,发展低碳房地产的同时能够带动一系列的相关产业进行低碳升级,产生连锁反应,由此可见房地产业的节能减排潜力巨大,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建筑势在必行。
五、对世界遗产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建议
1.国家政府急需健全双遗产地区的低碳法律制度
对于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的建立问题,以公民碳排放权为法理基础概念并以此理念设计中国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国内碳交易制度和碳税制度是当前的主要观点。其中的公民基础碳排放权是以整个自然界碳排放可以承受的总量除以世界人口数,得到的一个个人允许的基础碳排放值。但是由于实际操作的约束性,我国低碳经济的制度设计以及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总结归纳出一套由中国特色的方案。
针对世界遗产地区,更需要健全法律法规通过以下功能来达成节能减排、抑制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威慑功能,主要针对想要违背“低碳”理念谋求个人利益者。
(2)惩罚功能,是针对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者,让触犯了的人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惩罚。
(3)救助抚慰功能,是针对因为违法者的违法行为而深受其害的人。
(4)教育功能,针对所有公民,既包括违法分子,又包括其他人。
(5)美化功能,一旦以上功能发挥了其应发挥的作用,人类的生存环境无疑会越来越美丽,此所谓美化。
2.世界遗产地区景区管理创建“低碳景区”
峨眉山景区于12年前已实行统一乘坐旅游交通大巴的方式。景区还在酒店和农民旅店饭店大力推行节能措施。多年来,峨眉山的森林覆盖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
目前,九寨沟景区已编制完成了《智慧九寨专项规划》,并将在此基础上编制中国首个《低碳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力图通过规划摸清低碳家底,打造低碳产品,完善低碳设施,优化低碳服务和塑造低碳品牌。
世界遗产地区可以景区管理可以此二者为典范,以加强景区管理,走上真正的低碳经济之路。
[1] 刘水良,吴吉林,尹华光.我国世界遗产管理危机与对策研究[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年01期.
[2] 杨效忠,王荣荣,韩会然.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世界遗产开发和保护模式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0年05期.
关键词:区域 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互动式
项目基金赞助:
1、2010年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都节能减排现状、问题及建设低碳城市研究》阶段研究成果
2、四川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攀西生态脆弱区低碳经济发展研究》(2009ZR0065)阶段研究成果
低碳经济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对其研究的兴趣吸引了众多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目前,研究低碳经济的各类学者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在各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我国各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优先。如何创新思路,寻求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结合点,变“两难”为“双赢”,建立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区域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入手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低碳经济的范畴辨析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概念的涵与外延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一直未有定论,特别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这两个概念的界定更是难上加难,有人提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路径,有人提出低碳经济包含循环经济……。笔者认为首先需要准确定位“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与循环经济相比较低碳经济涉及的范畴要小一些,对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要更有针对性一些,具体来说低碳经济是实践循环经济的一种发展模式。不能因为“低碳经济”的提法新,整个世界范围内都在大力推进就认为“低碳经济”模式能够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切问题,我们认为低碳经济所涉及的范畴只限于“气候问题”和“能源问题”两个部分。目前针对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从“减少碳排放量”和 “增加碳汇聚量”两个方面在推进,通过聚焦上述两个方面,低碳经济实质上把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落实到了一个可观察、可操作的层面,通过研究和实践,将来或许我们可以将成功发展低碳经济所获得的经验应用和推广到“二氧化硫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及“水污染问题”等一个个具体的资源环境问题。
■二、低碳经济的实践模式
现阶段区域层面的低碳经济实践模式总体而言,主要包括“减少碳排放量”与“增加碳汇聚量”两种模式。
2.1减少碳排放量
在区域层面上减少碳排放量主要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其二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都可以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1.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单位GDP能耗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我国广大地区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比较低的,也就是单位GDP的能源消耗量与先进国家比较还很高,资料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是欧盟的4.6倍,是日本的8倍。一方面我国能源使用效率低,另一方面我国浪费能源的现象却层出不穷。可以从两个层面和三个层次上来探寻如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1)两个层面即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
(1)技术层面
由于现阶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关键核心技术主要掌控在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关技术引进举步维艰,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引进核心技术的过程中,提高我国自主研发能力,构建适应区域层面实际情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相关技术体系。
(2)制度层面
由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政府管理能源方式和全国性能源市场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我国还没有形成有利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制度层面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通过设计适应的制度安排杜绝浪费能源的现象,进而通过经济激励机制的建立促使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主动研发和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技术。
2)三个层次
(1)宏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区域性社会
(2)中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产业链、产业园区及社区
(3)微观层次
构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企业和家庭
2.1.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必须认识到我国目前的能源供给结构是“多煤贫油少气”,短期内能源供给结构的刚性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目前国内各省区在政府主导下都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我们认为目前这种推进新能源产业的热潮值得商榷,因为各地大力推进的结果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的错误配置,在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不宜过急过快,需要审时度势,量力而行。
2.2增加碳汇聚量
增加碳汇聚量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探讨,其一是碳的自然汇聚,其二是碳的人工汇聚,总称“增加碳汇”。
2.2.1碳的自然汇聚方式
这种解决办法是充分利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碳的化学反应过程,把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变成碳化合物,通过改变碳的存在形式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植树造林是其具体的实际模式,其主要特征是通过碳元素的循环实现碳的汇聚,具有可持续性。
2.2.2 碳的人工汇聚方式
该方式是通过运用碳采集技术、碳捕获技术汇聚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然后进行深海或地底埋存来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这种方式与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填埋方式较相似,其主要特征是由于没有改变碳的存在形式,只是暂时将二氧化碳汇聚起来,可持续性方面尚存难题。
2.2.3 两种方式的比较分析
我们认为我国广大区域有现实操作意义的是碳的自然汇聚方式,因为我国不少地区以森林为主的一系列碳汇资源相对比较富集,随着CDM(清洁发展机制)机制和碳交易市场的完善和发展,在增加碳的自然汇聚方式方面会有优势。而碳的人工汇聚方式所涉及的碳采集、碳捕获及碳埋存等技术,目前在我国不少地区还没有可利用的技术支撑体系,暂时没有可操作性。针对自然汇聚方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融入CDM(清洁发展机制)框架和国际及国内的碳交易市场,以“碳排放权”供给者的身份进入CDM框架和碳交易市场,通过“排放权交易”获得市场补偿,促进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初步探悉
以上对低碳经济实践模式的研究虽然都是初步尝试,但是应该肯定这些尝试给出了我们研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方向和基本方法。另外,笔者认为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可以从另外一些方面作补充。如根据总书记提出的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引入和谐社会的“和谐度”这个概念就发展低碳经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整合。从外部效应理论出发,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度而言可初步得出:
我们知道无论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还是自然活动(自然变化、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都可以划分为正的外部影响(正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影响(负外部效应)两大类。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大,负外部效应越小说明其和谐度高,反之相互之间的正外部效应越小,负外部效应越大则说明其和谐度低。
“一个地区要获得发展,或者要有自然资源优势,或者要具有资本、人才、技术、品牌等后天获得性资源,而且后者对前者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根据前面对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分析结论,我们认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理解为通过增加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正外部效应,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增长,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能够恢复,进而提供充足的生态环境服务,使人类的福利水平不断升级;而低碳经济建设则可以理解为通过减少人类活动给予自然的负外部效应,以维护生态环境的质量,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可见,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都是通过改善人类活动模式来影响自然环境状况,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不断提高升级。
和谐度提高的过程可以认为是由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的促进自然环境增长的拉力和由低碳经济建设所产生的防止自然环境退化的推力而形成的推拉合力所主导的人与自然关系不断协调的和谐演进升级过程。
■四、总结
全面推进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模式是一个大系统工程,同该地区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工业问题、“三农问题” 、资源资本化等诸多问题从各个角度都直接或间接相关,应该认识到不可能仅靠单一项目、单一工程、单一方面、单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就能取得进展。而要有全面的、综合的、系统的发展与建设方案,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区域层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需要得到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除了要在认识上统一思想、步骤上配合、行动上协调、措施上配套外,还要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等各种手段和措施,以低碳经济建设带动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建设,建立低碳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互动式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区域层面的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培军; 刘学敏. 生态建设产业化 产业发展生态化[J].北京:求是,2003(4)33~35.
[2]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68~670
[3] 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4~55
[4] 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6~57
[5] 张坤主编.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87
[6] 冯之浚主编.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60~162
[7] 马江.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151
一、潍坊“三区”建设中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
在潍坊实施“三区”战略发展过程中,适值2008—2009年经济危机之后世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绿色经济、新能源等产业已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在潍坊实施“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一)区位优势潍坊在“三区”战略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首先交通十分便利,潍坊素有“胶东咽喉”之称,是连接胶东半岛与内陆腹地的主枢纽,地处半岛城市群的地理中心和交通枢纽,济青高速公路横贯东西。其次具有明显的空间优势,潍坊北部沿海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节点,该区域拥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滨海平原、447平方公里的滩涂和1999平方公里的浅海,具有充足的发展空间。从2004年开始,潍坊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滨海新城,努力将其打造成潍坊的城市次中心。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步伐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紧锣密鼓,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赋予了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叠加的优越条件。
(二)资源优势潍坊市海岸线长140公里,滩涂面积667平方公里,浅海海域近2000平方公里,境内资源十分丰富。2009年4月14日在北京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指出:中国城市综合区位资源优势度竞争力中,潍坊居第二位。在土地资源方面,潍坊市积极推进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积极为滩涂开发、北部“六纵两横”(“六纵”指利用潍坊区域内的潍河、堤河、虞河、白浪河、丹河、弥河六条河流,实行层层拦截蓄水,建成六条河道水库。“两横”:指新修两条东西向人工河,将六河串联)水网和生态林场、林带等建设项目提出用地指导意见,确保各项建设因地制宜,发挥更大效益。力争到2013年,全市完成改造村庄600个左右,腾出存量集体建设用地5万亩以上,增加的建设用地流量指标,优先用于“三区”建设。在矿产资源方面,潍坊境内分布着棕壤、褐土、潮土、矿姜黑土和盐土5大土类,目前已发现金、银、铁、煤、石油、蓝宝石、重晶石、沸石、膨润土、花岗岩等矿产种类58种,已探明储量的36种,开采利用的42种,有12种矿产储量居山东省首位。同时潍坊市积极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开展新一轮地质找矿活动,为“三区”建设提供后备资源保障。突出地热、重晶石、铁矿等重点,积极申报矿产资源勘查项目,寻找更多的紧缺资源储备。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矿产企业优化重组。完善矿业权市场配置机制,努力实现矿产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为低碳经济发展储备了更多的矿产资源。在太阳能资源方面,潍坊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年日照时数大于2200h,根据《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我国太阳能资源区划指标,潍坊属于资源Ⅲ类地区。潍坊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2530.9h,其中春季平均日照时数为722.1小时,夏季为672.4小时,秋季为616.6小时,冬季为519.8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5000MJ/m2(见表1)。据此潍坊市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发展低碳经济产业,特别是在建筑、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等领域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从而节约煤炭等传统资源。如目前潍坊市已出台低碳示范社区建设指导意见,将在低碳社区推行“6+X”体系,即强制选择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墙体保温材料及节能门窗、供热分户计量装置、节能照明产品、地源热泵和绿地系统6个必选项目。另外,要具有应用沼气、雨水收集、中水利用、LED照明、新型墙体维护结构、光伏发电、智能新风系统、垃圾无害化处理等自选项目中的内容。在浅层地热能方面,潍坊市区有760.8平方公里地质体适宜采用土壤源热泵,占城区总面积的34%。潍坊市地下水温度为16℃~16.5℃,全市地下水源热泵适宜区面积196.846平方公里,占规划用地面积245.24平方公里的80.3%,市区地下水热泵适宜区热储量为17.136×1013kJ,相当于585万吨标准煤的总发热量。潍坊市的海岸线长140公里,位于滨海开发区,水温较适合应用海水源热泵系统。因此浅层地热能资源较为丰富,为发展低碳产业提供了一定的资源保障。
(三)产业基础雄厚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是一系列低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在这一方面潍坊市已具备一些前期条件。潍坊市北部沿海地区特色产业集群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初步形成了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机械装备、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并在海洋装备制造、新能源、临港物流、现代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滨海旅游等特色高端产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突破,最大限度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了现代蓝色产业体系的雏形。产业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潍坊市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实现了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通过实施先进制造业领域的百项技术研发项目,加快了传统产业的高新化、信息化改造,带动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依托“三区”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对天然卤水、膨润土、萤石、重晶石、石灰石等矿种进行精深加工,由出售原矿和初级产品向深加工产品转变。在盐、溴行业精深加工,全力打造“高效生态化工基地”。由此潍坊市产业正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累积高端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如潍坊市高新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形成了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四大产业”,电声器件、半导体照明、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三大亮点”,建设完善了光电子、软件、生物医药、电声器件、潍柴动力、台湾工业、歌尔LED、新材料产业“园区”,并积极创建国家级半导体照明、光伏、电声器件、新型动力“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而这些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正是低碳经济范畴,由此潍坊市高新区已初步形成低碳经济产业链。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近年来潍坊市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四大领域的新能源。在太阳能发展方面,重点发展光伏产业和光热产业。光伏产业领域,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能耗低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风能方面,利用潍坊市北部沿海丰富的风力资源,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机、塔架、风叶、主轴、机械传动、风机变频等产品,加快推进风电设备制造本地化,做大做强风电设备制造业。通过新能源的发展,使能源结构不断优化,全面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山东半岛新能源基地。在技术领域,近年来潍坊市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使全市70%以上重点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3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批企业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的历史性跨越。“十二五”期间,潍坊将继续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潍坊市设立的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等支持信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四)生态经济呈现规模优势近年来,潍坊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别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市生态经济已呈现规模效应。首先,城市建设中体现生态城市建设的主题。潍坊市在市区建设工程中充分注重修复生态,打造生态建设示范区,对“EOD模式”(以生态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进行的先行探索和建设已取得明显效果。在北部沿海地区,根据规划对有关水网和生态林场、林带等进行绿网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加强对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的修复和保护,努力遏制海域环境生态恶化的趋势,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近岸湿地生态系统,不断优化海洋生态。其次,在资源利用上,潍坊市按照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突出重点、率先突破的发展理念,做到了有序开发,节约利用。对浅海、岸线、滩涂、海洋空间、淡水、地下卤水等各种资源,由分散粗放利用转向集中集约利用,实行集中连片、科学开发,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截止到2010年11月,潍坊市对北部卤水企业进行了整合,由原先的169家压减到105家。再次,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坚实基础。潍坊市的循环经济在企业、园区(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潍坊北部沿海的卤水企业,积极借鉴山东海化集团“一水五用”的经验做法,推行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盐、溴深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由单纯销售原盐、溴素向化工和医药等领域的附加产品延伸。通过循环经济让那些原本被“抛弃”的资源在产业链中重新回归。潍坊的盐化工循环经济已经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完全成为一种区域性循环。这种区域循环实际上已是低碳经济的产业模式了。
二、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虽然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具有多种有利因素,但机遇与挑战并存,潍坊“三区”建设中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着巨大挑战。
(一)自然条件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西部,背陆面海,地势总体特征是南高北低,南部为山区、丘陵,北部沿海为滨海平原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特点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春季风多雨少;夏季炎热多雨,温高湿大;秋季天高气爽,晚秋多干旱;冬季干冷,寒风频吹。潍坊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并且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从时间分布看,水资源量年际波动较大,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6倍。年内降水多集中在汛期,占全年降水的70%~80%,而且汛期来水又往往集中在几场洪水过程中,洪水资源难以有效利用,且汛期局部地区洪水成灾。从地域分布看,水资源南多北少,差异明显。南部山丘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北部沿海地区相对贫乏,属绝对贫水区。受全球性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不可预见的突发性水旱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资源禀赋呈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趋势。目前潍坊探明的煤炭储量、石油保有储量、天然气保有储量较山东省都较少,能源资源极度匮乏。潍坊的水利资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7.2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2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处于极度缺水状态,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特别是潍坊北部沿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严重,按照潍坊市规划的蓝色经济区发展目标,到2015年北部沿海地区水资源缺口预计达3亿立方米左右。油、气等能源资源几乎全部依赖外地调入。如95%以上的煤炭需要市外采购,80%的电力需要网供,动力机械、纺织服装、造纸包装等支柱产业60%以上的原料依赖市外采购或进口。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能源的消费量和土地占用量不断加大,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二)人口问题潍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潍坊市是地级中等城市,截止到2008年底,户籍总人口862.5万人。2009年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30568元(按年末汇率折算为4477美元),在山东省17地市中位居第12位。潍坊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由于人口数量多导致潍坊市人均资源相对紧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潍坊市土地总面积1600489公顷(2400.73万亩)占山东省土地总面积的10.19%,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重,全市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515人,为全国人口密度的4倍多。人均土地0.194公顷,为全国人均土地的20%。人均耕地0.0195公顷,为全国人均耕地的86%,耕地后备资源相对较少,可供开发为农业用地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资源已经很少。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低碳技术;碳源碳汇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已成为世界和我国关注的焦点,目前各国都在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恶化间的矛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径。
2010年3月15日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到,要重视低碳发展,主张从以消耗换发展的增长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建立宜人居住的生存环境,这是低碳经济时代必须具备的应对能力,这既关系到我国产业繁荣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也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存、健康和未来。
一、低碳经济的背景及认识
1. 低碳经济的产生背景。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业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及经济结构逐步迈向生态文明正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我国对低碳经济的认识。2007年6月,中国正式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年12月,我国发表《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着重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将可再生能源发展列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提以煤炭能源为主。
二、低碳经济在我国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1. 低碳经济发展困难缓慢。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主要靠煤、矿产资源的消耗,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当前处于高能耗阶段,同时也是高碳经济时期。由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成为能源消耗大国。为了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碳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下去。应用在低碳经济的低碳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难度大。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由于低碳技术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领域,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由于一些低碳技术难以实现,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
2.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首先,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大量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扩大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其次,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经济发展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再次,能源资源禀赋的特点。在中国能源探明储量中,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将长期存在。煤的碳密集程度较高,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所采用的能源基础设施的技术、设备能长期影响温室气体的排放,采用低碳的燃煤发电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 低碳经济发展瓶颈。我国在采取的减排行动中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仅仅依靠降低能源消耗中的碳排放。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加快低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我国相应建立健全相关市场和监管体系,进入碳总量控制时代。我国设定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经济的激励政策,扶持低排放行业发展,减排技术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对高能耗企业,这种高耗能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将不复存在。技术和资金将成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
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全球经济向着可持续的低碳经济发展,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低碳经济,有必要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低碳技术将成为国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制定低碳技术战略规划,以及制定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的规划,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低碳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
2. 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我国尽快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来使低碳技术创新。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一项具有大规模减排效应的技术。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同时,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吸收、消化利用和二次创新。
3. 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制度创新,消除制度障碍,推动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制定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以提供法律保障。制定完善的碳排放贸易制度,促进碳贸易发展;强化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推动能源结构、价格体系调整,推动再生能源发展机制的运行,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和制度创新。
关键词:低碳经济;公路运输;发展趋势
我国一直在提倡科学发展观,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节能减排的要求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而在所有的交通运输体系中,公路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量排在第一位,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公民的汽车保有量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因为公路运输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
1低碳经济理论概述
1.1低碳经济的定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一个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或者是很少的温室气体的排出。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有效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进而减缓全球变暖的气候危害。同时这也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效减缓了气候的剧烈波动,避免了恶劣气候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1.2低碳经济的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主要是从人的道德层面来约束人们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两个方面。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式,必须要以生态文明为发展的前提,以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依据。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应该有所变化,我们对大自然的态度不应该是控制自然或者是战胜自然,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然,尊重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低碳经济的发展意义
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意义:一是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表现,保护了大气环境。二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低碳经济的产业一般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的新型集约型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也为了保护我们共同生活的、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1.4发展低碳经济对公路运输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影响
第一是可以落实国家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控制公路运输碳排放量。低碳经济对公路运输中矿产资源的流失有着有效的约束作用,公路运输的碳排放量也比较多,通过低碳经济的制约,有利于强制性的实现公路运输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能源结构的调整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是通过节能减排可以有效减少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在公路运输工程中,大量的消耗矿产资源是运输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可以节约能源、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公路运输减排观念不强
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会上明确要求各个国家深化节能减排系统,共同保护我们共同生存的地球家园。但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我们不得不承认,我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就是以重工业为主的高碳经济,能源矿产的消耗量很大,煤炭占据主要地位。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排放量占世界碳排放量的30%,减排工作还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在减排工作中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缺少对公路运输碳排放量知识的了解,虽然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提倡低碳经济,但是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节能减排观念不强,影响工作的开展。二是节能减排意识不高,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全民节能减排工作。
2.2公路运输碳排放技术有待突破
公路运输的过程中碳排放量本身就比较大,而在公路运输中碳排放交易的关键技术还比较滞后,不能满足节能减排的需求,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科技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但是我们国家也还缺少碳排放量交易行业的技术型人才,对碳排放量的认识比较滞后,教育行业还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所以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还不到位。应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力度,国家进行财政扶持,大力推进人才培养工作,为公路运输的事业发展储备足够的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体系。
2.3公路运输能源消耗量十分巨大
公路交通运输中,运输车辆需要消耗大量的石油或者天然气,这些矿产资源的消耗也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这些不可再生型矿产资源的消耗,不利于可持续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另外,这些矿产资源的消耗也是公路运输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罪魁祸首,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2.4公路运输造成的大气污染十分严重
因为工业社会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量很大,而公路运输优势促使人们经常选择这种交通运输方式,但是在公路交通运输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尤其表现在尾气排放这一点,尾气中含有大量的碳氢化物、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3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的发展趋势和展望
1)公路运输工作人员必须树立节能减排观念。我们要求节能减排并不是说就停止经济的发展,公路运输要做到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并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2)公路运输要构建完整的节能减排框架。不论是在法律法规规定、国家经济政策、社会和国家引导的各个方面,都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构建完整的节能减排框架。3)要加强和发达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我们上面也提到过,我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技术也遇到瓶颈,应该加强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政策制度,使公路运输的发展能够更加契合低碳经济的主题。4)建设降低公路运输二氧化碳排放政策。最好能以有效的法律文件出具有约束力的法律政策,以强硬的手段来限制公路运输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运输车辆制造时注意碳排放量的限制,针对不同燃料的车辆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共同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5)开发车辆能源限额系统。虽然我国目前没有这种限额系统的存在,但是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这种限额系统在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耗、降低公路运输碳排放方面有着非常有效的作用。对车辆使用的能源资源进行限额,就像在城市内对出行的私家车进行限号一样,对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6)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要协调公路运输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就要加快交通运输业的转变方式,它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统筹协调多种运输方式,为了满通运输的需求,要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优势。在进行货物运输时,结合距离的远近和货物的品种选择最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比如说港口的集装箱运输是水运的枢纽,铁路运输的运输量大、运输距离远,适合长途运输。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可以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形式,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7)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公路运输在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的重要性,并且对相关的技术越来越重视,对公路运输的节能减排也提上了日程。所以公路运输的发展前景是良好的。目前,我国公路运输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技术瓶颈,但是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会推进交通运输事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低碳经济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4结语
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的了解,详细分析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国公路运输发展存在的问题,同时也积极地寻找方法改善公路运输的不足之处。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国际发展的大趋势,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共同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经济。让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更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让他们能够有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
作者:王汉丽 单位:河南省滑县交通运输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经济 CTI模式
从茂名这座城市的发展史来看,她是一座因石油而兴起的年轻的油城,那么她又是如何成为我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的呢?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对一个地方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应当考察这个地区的区位因素。
一、茂名及周边农村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资源
茂名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拥有大面积山丘属微酸红壤,日照时间每年长达2000小时。
(二)基础设施
茂名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井然有序的城市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和管道共同形成了茂名的交通网络,同时茂名还有功能齐全的现代通信网络和充足的水电供应。
(三)农业和工业
茂名是我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形成了以荔枝、龙眼、香蕉为主,多种经济作物并举的产业结构。同时茂名还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茂名石化公司目前拥有年135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和年1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
二、区位因素与政策分析
在对总体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有必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中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方面内容,每一方面的建设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部分相互联系的。就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其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都离不开工业和城市,其所生产的各种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也离不开工业和城市。因此如何用具体的措施将政策与区位因素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繁荣农村经济的措施
在促进茂名周边农村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金、科技和信息三大要素渐渐成为拉动茂名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于繁荣茂名周边农村的经济,提高农业的产业结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资金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即工业反哺农业。其实质是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来源问题。茂名既是工业城市也是农业城市,其工业企业纳税额占茂名市税收比例35%以上.每年茂名市又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得来,生产出的农产品出得去。在资金链上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工业成为了农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科学技术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从一定角度上讲,科学技术的运用就是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里不仅仅是怎么种的问题更是种什么的问题,即如何根据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的问题。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茂名市水果局曾在全市组织开展荔枝、龙眼等水果优良单株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普查筛选出50多个优质水果品种,并且建立种质资源园,逐步繁育推广。
(三)信息为繁荣农村经济提供方向指引。现在的市场是顾客主导、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市场,因此获得及时准确地信息十分重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茂名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茂名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中华金果(茂名)电子商务网》等专业网站为辅助,上联省农业厅、下联各县,横向联接全国各省,纵向延伸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的信息网络。
四、致富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茂名市繁荣农村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的来分析,在工业发达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中,资金、技术和信息是三个最为基本的因素,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这三个方面,这三个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基本的致富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位的直接需要时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农村很难高效的地运转。充足的资金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和高效的运转;科学技术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当今各种原材料都在涨价的背景下,提高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是促进增收的好方法,在农业上的运用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的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要想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高产、稳产,这显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资金的投入,人才、技术的投入最终转化为产品,产品是用来满足需求的,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能使生产要素得到应有的回报,而需求来自于市场,要获得市场,首先应到信息。因此,资金、技术、信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
从上图可见,资金、技术和信息之间与繁荣农村经济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和运作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而在目前农村金融还未充分的情况下,这种资金的最初主要来源是政府,在这里就是政府每年从工业所上缴的税收中提取固定的一部分用于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繁荣的过程,因此,就要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因此要想合理的配置,就要将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市场需要的产品的形成上,进而获取最大的利润,换句话说,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要以市场为主导,而市场的获得首先离不开信息的获取。一旦启动起来,卖产品所得到的一部分回报就可以作为进一步的投资来源,这对于扩大内需和繁荣农村金融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水库移民 经济 发展模式 探讨
大中型水库工程的建设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库区移民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德州地区水库库区移民以生产安置为主,库区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减少了,千方百计让移民致富,是事关水库建设成败及农村稳定、农业发展、移民安心、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解决移民及移民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当地的重要任务。通过对乐陵市杨安镇水库的深入调研,我们深刻体会到政府的综合帮扶政策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有力实施,成为推动库区移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1.水库基本情况
乐陵市杨安镇水库位于乐陵市中部的杨安镇、寨头堡两乡交界处,水库占地4.2平方公里,总库容1880万立方米,设计蓄水位16.65米,总投资9448.6万元。主要包括饮水、围坝、入库泵站、湖心岛、生态区和输变电等工程。总投资1.8亿元,是集公共供水、休闲旅游、生态养殖等于一体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乐陵市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此项目的建成可从根本上解决乐陵水资源缺乏的矛盾,结束农村“吃水难”的问题,并且对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库涉及2个乡镇16个村,2287户,受益人口8170人,生产安置人口5729人。
2.水库生态园建设基本情况
为实现库区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根据乐陵市杨安镇水库的地理位置和库区情况,大力发展以旅游观光为主的库区生态园,拉动经济发展,实现库区农民增收。
为提升旅游品味和经济效益,以杨安镇水库为中心,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在重点县项目区及辐射区开发建设了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水利建设、旅游观光、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生态农业观光园采用综合帮扶、企业注资、移民入股的方式进行多方位融资,实行效益分红制度。生态农业观光园包括六园、三区、两带。
六园包括:百花园,百菜园,生态养殖园,湿地公园,有机藕园,百果园。
1.百花园:占地面积约为600亩。室内大棚种植面积150亩,分切花和盆花两大类。花卉品种40种以上,包括薰衣草、蔷薇、向日葵、等普通花种和观赏凤梨、蝴蝶兰、海棠、凤仙等高档花卉。百花园内生产销售、园艺观赏、养生休闲等功能齐全。
2.百菜园:占地面积约1100亩。其中露地栽培和塑料大棚分别为680亩、280亩,高智能大棚140亩。优质蔬菜品种达到20种以上,如韭菜、菠菜、枸杞、番茄、黄瓜、芹菜、花椰菜等。此外还开发了市民农场、观光长廊等乡村旅游观光区,实现了功能多元化。
3.生态养殖园:介于百菜园和湿地公园之间,占地100亩。种植了适宜苗木品种,园区内散养、放养、圈养了优质地产良种鸡,如草鸡、京海黄鸡,苏禽青蛋壳鸡等。年养殖规模达6000羽。林上种(养)殖的同时在林下开展了游戏、游艺活动。
4.湿地公园:占地330亩。其中水面约40亩。引种适宜的水生植物和放养适量的水禽,坡地种植地方性经济果林,尤以桃林为主,配套设施完善,具备休闲娱乐功能,是良好的生态栖息地和独具特色的湿地公园。
5.有机藕园:占地面积约620亩。优选适于地方种植的水生植物如湖北红莲、醉莲、蒲菜、水芹等。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成为集生产、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家园。
6.百果园:占地1400亩。培育了优质特色品种50种以上,包括苹果、柿子、樱桃、山楂、板栗等。成为集生态示范、采摘游乐、生产创收于一体的综合果园。
三区包括:休闲娱乐区,水源生态保护区,综合服务区。
1.休闲娱乐区:位于水库西边,即现在的水库公园,占地面积约600亩。包括景观观赏区、文化体验区、休闲健身区、湿地游园区等。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场所。
2.水源生态保护区:杨安镇水库的主体区域,包括入库泵站和出库泵站的部分地段,占地面积约3000亩。功能定包括水源供给、湖景观赏、休憩娱乐等。
3.综合服务区:占地面积50亩。包括广场、生态停车厂、农特产品、旅游纪念品商店、游客服务中心和生态厕所,提升了景区旅游服务职能。
两带包括:农耕文化产业与商贸带,引水生态廊道。
1.农耕文化产业与商贸带:位于园区入口主干道两侧,占地面积约480亩。通过联接泰山体育文化、调味品文化以及枣文化,形成了乐陵的形象展示口。
2.引水生态廊道:位于园区南部,占地面积约300亩。沿岸两侧除栽植地方性树种如杨、柳植物外,水生植物与岸生植物相结合,形成了水生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灌木、乔木兼备的立体景观。
3.农业生态园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1经济效益。目前乐陵农业生态园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在生态园未见效益时候移民每年可以领取600元的保障金,当产生效益时根据移民入股资金进行额外分红,对拉动了乐陵市当地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另一方面,解决了移民务工问题,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施工及其日常维护优先考虑移民,保障其有活干有饭吃。在当地引起了非常不错的反响。目前生态观光园有机韭菜示范园已经建成,园区采用覆盖防虫网技术,生产过程严格按有机产品标准进行。园区生产的有机韭菜已经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注册了“韭鼎”牌商标,在济南沃尔玛超市和银座商城卖到了50元一斤。
3.2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社会效益也已慢慢凸显,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当地的环境,提升了乐陵市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4.乐陵市杨安镇水库发展模式的启示
水库移民关系到移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做好水库移民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我们要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县市应通过综合帮扶的形式大力发展库区生态文明建设及库区景观,利用水库现有资源创造经济价值,实现移民稳定增收。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政府政策支持、企业融资、移民入股等多种融资方式,建立高标准的休闲娱乐生态园。既能够增加移民收入,又能提升本地区整体形象,打造样板工程,真正实现移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楠.我国大型水利工程水库移民管理经验总结[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8年03期
[2]王显勇,陈兆开,任泽俭.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6
【关键词】:低碳趋势;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研究
【引言】:低碳这一理念主要指的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低碳理念下低耗能、低污染就是最为基本的理念基础。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地球人口字在不断的增加,经济以及科技发展速度也十分的迅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对于能源的消耗也在不断的增加,这就致使社会成为了一个巨大能源消费型社会。我国就目前发展形势来看,城市化发展是较为显著的一个趋势,在这种环境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在不嗟脑黾樱如果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程度改善区域小气候环境就成了我国较为重视的一个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就由此衍生出了低碳趋势下的低碳园林,为了更好地实现低碳园林这一理念,本文也对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低碳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需要遵守的原则
1.1彰显自然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城市化进程虽然能够给我们生活带来较多的便利,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隔绝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联系,在这种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遵守低碳这一设计理念,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彰显自然,尽可能的实现修护自然、维护自然生态圈平衡这一点。
1.2尊重场地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设计人员还需要在设计过程中遵守尊重场地这一点,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将地域精神完美的诠释出来。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场地特征和其自身所处的地域环境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而地域环境这一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园林设计具备一定的归宿感以及认同感,让其更加富有文化精神。所以说,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尽可能的做到尊重场地这一点。
1.3自然施工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要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遵守自然施工这一原则,也就是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顺应大自然生长规律,以此来更加满足于低碳这一理念。比如说,在对园林水闸进行设计的时候,最好是将闸孔正对水流,这样才能保证水流的通畅,同时还能避免水流对于水闸闸基不均匀的冲刷所造成的问题,最终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又比如说,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由河流的话,最好是保护其自身形态,以此来实现自然施工这一目的。
1.4景观异质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异质属于一个景观生态学理念,其主要指的是景观要素以及组分在景观中的不均匀分布情况以及时空变异程度,也是景观最为基本的属性[1]。而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其强调的就是景观类型以及变异程度之间的差异性,而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景观异质这一设计原则也是园林发展的动力,十分符合人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
2.低碳趋势下园林景观设计方式
2.1积极利用可再生资源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其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污染、改善环境,而要想实现这一点,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就一定要积极利用一些可再生资源,以此来符合低碳这一设计理念。在低碳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低消耗、环保属于最为基本的理念,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使用低消耗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这样不仅能起到良好的设计效果,还能起到节约不可再生能源的目的。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最好是选择那些可以定期补充以及重复使用的能源,就比如说风能、太阳能等,就比如说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对于照明所用的电灯就可以使用太阳能电灯,这样不仅起到照明的效果,还不会有污染。
2.2园林景观水体低碳设计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水体设计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园林景观中较为重要的一项景观。在对园林水体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水应该是设计主体,因此,在实际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景观选址进行合理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利用自然地形以及水源来进行水体景观设计,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来降低能源的消耗;此外,为了避免对能源的浪费,在设计过程中也不能过分追求水体景观效果,这样才能在确保其观赏性的同时对能源进行保护,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最终就能形成较为良好的水循环。
2.3园林景观建设材料选择
在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还需要合理的选择景观建设材料,针对这一点,在实际园林施工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仅要考虑到材料的质量,还需要考虑到材料是否节能环保,尽可能在施工过程中选择一些节能环保的材料,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于低碳这一理念[2]。比如说,在材料选择过程中,施工人员可以选择一些塑料或者是木质材料,尽量少使用钢筋混凝土材料,因为塑料以及木质材料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循环使用,这样就能实现低碳环保这一目的。
2.4将低碳景观设计和园林景观审美功能结合在一起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其不仅要遵守节能、环保这一设计理念,园林景观功能的实现也属于其中较为关键的一项设计内容,会直接影响到园林建设的美观性以及存在的合理性。如果从园林景观构成元素来看的话,一般情况下其主要存在人文、植物景观,其中,人文景观指的是人工所造的景观,比如说喷泉、座椅等;而植物景观则是花草、树木等植物。在对这些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首先需要考虑其美观这一点,同时还需要对低碳这一点进行考虑,最好是选择一些符合当地地质土壤特征、生态气候的植物,这样就能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问题,从而就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此外,对于人文景观设计,最好是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人文景观设计[3]。最后,在对园林用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最好是将其设计为可循环利用的水系统,将园林中所存在的废水、雨水、地上水等水源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及利用,这样就能避免水资源的浪费,同时还能降低园林水系统设计的分散性以及复杂性;另外,在对园林景观中垃圾回收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最好是要考虑到园林景观整体协调性,这样就能维持园林景观美学这一点。
2.5园林景观养护工作也需要具备环保意识
在低碳趋势下的园林景观设计工作,还需要考虑到园林景观养护这一方面,在园林养护过程中,维护人员如果使用机械设备来进行养护工作的话,就会产生较多的烟尘气体,而气体中所存在的二氧化碳就会加重温室效应。因为,为了能够有效地实现低碳园林景观设计这一目的,在对园林景观进行维护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最好是使用人工维护的方式来记性维护,尽可能减少机械设备的使用,这样就能起到良好的环保作用。此外,在对园林植物进行灌溉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还需要考虑到水资源的保护这一点,在灌溉过程中多安装一些喷灌设施,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灌溉效率,从而也能节约水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全球气候变难这一时展趋势下,低碳这一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越发的重要,因为只有坚持低碳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才能有效地改善环境恶化这一问题,园林景观设计其本身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是低碳趋势下的产物,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将低碳理念贯彻到整个设计以及施工环节中,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低碳设计这一目的。
【参考文献】:
[1]. 低碳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问题[J]. 建筑知识,2016,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