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1-03 14:44:3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积极心理学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统计 概率 数据收集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18-0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高度社会化,大量的信息数据需要处理,出现许多决策问题需要人们去分析、评价。统计知识及其方法已渗透到了人类活动的每个领域,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中一个重要部分和数学应用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因为在信息社会,收集、整理、描述、展示和解释数据,根据情况作出决定和预测,已成为公民日益重要的技能。因此就小学低年级“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心理特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美国的《课程标准》认为统计方法和概率知识在信息社会里越来越重要,生活在21世纪的公民必须很好地掌握,因此认为:(1)统计和概率的思想方法在小学低年级就可以也应该开始学习。例如让儿童调查哪一种饮料最受欢迎,甲班学生高些还是乙班学生高些等等。这些调查活动可以使儿童很早就领会到许多事情,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就可以做出判断,进行预测,同时也学会了调查的方法步骤。同样地,关于机遇、可能等概率的思想很早就可以通过游戏使儿童有所接触。(2)强调操作、实验,培养探索精神,重视调查研究。(3)注重实际和应用,对低年级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做到:会收集数据、组织数据,对数据的表现会作出解释;探讨机遇的概念,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依据《教育心理学》中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使增加的“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在教学中遵循有效教育,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习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学习“统计与概率”应以掌握学生学习的特点为前提
学生学习的特点一般表现为:(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通常要越过直接经验的阶段,而以学习间接经验知识为主。(2)学生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认知活动。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教是为了学,学则需要教,教与学互为条件,互为依存,失去了任何一方,教学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有学习策略的,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4)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和激发学习动机的过程,受其动机水平的支配。
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学校门前马路上某一分钟的车流情况,请学生统计这一分钟之内各种车辆的数量。事前,教师未作任何提示,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实践,而后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与热烈的交流中,在自己与他人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有的画的全是竖条和横条,长短、疏密不一;有的画圈,大大小小;有的画“正”字……)总结出画“正”字是收集数据时所采用的一种比较有效的统计办法。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有所体验,掌握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感受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
2.学习“统计与概率”应以培养思维品质作为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突破口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由于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对理解也有重要的影响。小学生理解的对象主要是感知阶段所获得的表象,理解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表象的思维加工水平。如让学生在“分一分,数一数”的活动中学习整理数据的方法,在教学中通过数家禽的活动唤起学生的统计意识;调查自己跑步以后的脉搏比静止时快多少,并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数据的分类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简化象形统计图,使统计图逐步、简明、抽象。再如,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或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可能性。例如,随意从4个红球和1个黑球的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黑球的可能性谁大?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能用“一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统计的内容是用数字描述和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应注重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如,可以设计成一个活动,使学生主动的投入其中,提出关键的问题,搜集和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推测,并用一种别人信服的方式交流信息。同时体会对数据的收集、处理获得某些新的信息,以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有条理的思考,体验与同伴的合作,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实践能力。例如,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那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每个月都有多少同学过生日?”、“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欢的运动?”“我们最喜欢的动物?”……然后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各种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建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相关活动,如把各种图表制成墙报,手抄报等。
3.学习“统计与概率”应重视智力活动中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了智力与能力之外,而又决定智力活动效率的一切心理因素,它的组成有3种:一是个性意识倾向性,诸如兴趣、爱好、动机、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二是情绪和意志;三是气质、性格与认知方式。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也应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一是发展兴趣;二是顾及气质;三是培养良好的性格特征;四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中以兴趣和习惯最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情景引入教学,课件演示动物运动会的热闹场面: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在参加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提问:看到这个情况,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有兔、狗、猴3种小动物参加比赛,它们正在进行长跑、跳高的比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实施教学,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用统计表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使学生在学习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出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参与合作交流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与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对“统计与概率”有所了解和体验,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之成为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陆丽萍.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积极心理学提倡对积极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注重激发人心理意识中潜藏的正能量,让人的心理能够朝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进而推动人身心的健康发展。积极心理学作为全新的心理理念,主要对三方面进行研究,分别是群体层面、个体层面以及主观体层面。无论是对哪一层面的研究,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激发人的正能量,让人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及工作等。[1]
二、在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导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实施路径
(一)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作为教学目标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积极心理这一目标,然后围绕这一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工作。积极心理学对个体自身隐藏的积极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个体积极心理素质,心理学的这一内容值得教师借鉴,教师可以将此应用到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过程中,以此来激发学生心理的正能量,让学生能够积极应对生活中遇到的磨难。与此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幸福感进行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生活的信心,提高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以此来促使学生能够乐观生活。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为学生设定阶段性学习目标,短期目标实现的难度比较低,所以当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目标之后,其自信心、学习积极性都会得到提升,这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学生多鼓励,给予学生更多积极的心理暗示,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能够以满满的正能量来面对生活。
(二)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开展教学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是每个人心里都有隐藏的正能量,所以此理念认为积极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激发人心理中的正能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在这一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提高对积极心理体验的重视程度,并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核心来开展教学,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开展教学是需要达到教学目标的,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将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讨论或者是参与实践等方式来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观点更有力,通常会以具体的心理案例来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探索,从而寻找出其中隐藏的积极结果。[2]教师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找到正确的思路,帮助学生通过心理体验来解决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对积极心理体验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己心理积极性的挖掘,以此来促使自己心理健康发展。
(三)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两者处于对立状态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的教学自然无法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积极心理学理念融入其中,构建完善的积极心理教学体系。在构建教学体系中,应该将高校教育工作都融入其中,将课堂教学影响、家庭影响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等因素归纳到一起,然后通过召开座谈会或者是真人现身说法等方式来使课堂内容不再空洞,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理论联系实践,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身体验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辅导,以此来促使学生心理疾病能够得到尽快解决,其心理能够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高校应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导下对当前的心理教学进行深入改革,以此来促使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作者:杨柳 单位: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教学 教育理念 教学模式
会计教育的研究是现代会计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国内会计教育界正在着手于深化会计教育改革。我们知道,目标是行动的指南,会计教育改革要有成效,首先必须结合时代特点并立足中国实际,确立适宜的教育目标,才能为会计教育改革指明基本方向。而教育目标的确定,又离不开恰当的会计教育理念。本文就会计教育理念的更新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传统的会计教育的特点及不足
1、 偏重于教育会计专业知识。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这些课程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重通常在50%左右。其他课程不但课时数少,而且经常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这种格局与经济发展快速多变的特点是不相适应的。
2、 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在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下,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报表,但在如何利用这些生成的信息帮助解决日益复杂的企业与会计问题方面则显得不足。
3、 侧重于教育国内会计制度,忽视了现代企业向全球性发展的趋势。在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里,对其他国家的会计制度进行介绍或研究的课程几乎没有,最常见的是仅仅开设一门《国际会计》。这种框架显然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4、 传统的会计教育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如《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两门课,在授课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而在课时上却按完全独立的两门课安排,教师之间在这方面往往也交流不够。《经济法》与《税法》也存在类似问题。
5、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部就班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讲授课本知识,等到课程结束时学生也不一定能够形成对该门课的一个总体认识。甚至会有这种情况:会计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后,竟不能系统地回答什么是会计,会计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这不得不让我们对传统会计模式究竟教会了学生什么产生了疑问。
二、 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教育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正面临着企业环境和会计行业本身的快速变化,会计职业界提供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广泛,专项服务越来越专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相比较而言,会计教育长期以来却无大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教育的改革,以减少教育与实务的差距。
1、 从社会需求看
根据对国际性及地区性的会计师事务所所作的调查发现,在国际性的事务所第一次面试时,最重视的因素依次为应试者的领导能力(leadership)、整体平均成绩(overall grade point average)、会计学成绩、会计工作经验,地区性的事务所在第一次面试时,最重视的因素依次是会计学成绩、会计工作经验、整体的平均成绩及领导能力等。而对会计师的调查显示,目前大学会计教育最应有效加强的会计课程依次为税务、审计、财会、成本会计、资讯系统及管理课程等。这些需求有的是我们已经满足了的,而有些则是我们做得不够的。
2、 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人们需要不断地创新,包括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理论以及各种创新的相互结合。只有持续创新和全面创新,才能保持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知识经济,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传统的会计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匮乏的。
3、 从对会计专业认识提出的要求看
199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针对进入会计业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职能素质(functional competencies),包括建立决策模型、评价风险、选择相关可靠的度量标准、报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二是人格素质(personal competencies),包括适合会计行业的个人特质、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与人合作、沟通、领导、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三是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broad business perspective competencies),包括全球视角、战略思维、行业观念、市场/顾客导向、资源管理、法律观念等方面的能力。会计职业界对会计人员需求的压力也促使会计教育的变革,要求会计教育界从自身内部进行会计课程的战略性重构。
《台湾会计研究月刊》中的〈2011年会计师专业远景何处寻〉一文中提出了会计应具备的五大核心能力,其具体内容是:沟通和领导技巧(communications and leadership skills)、策略性和关键性思考技巧(strategic and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以顾客、客户与市场为主要焦点(focus on the customer,client and market)、整合咨讯之阐释(interpretation of converging information)、以及技术娴熟性(technologically adept)。
这与AICPA的提法有着惊人的类似,我们对此加以关注不难发现,这些要求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大环境中也同样存在着。
三、 改革后会计教育理念的基本特征及教学改革设想
(一)、基本特征
1、注重于培养知识全面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会计教育,应当在培养专业意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口径,扩展学生基础知识范围,使其具备较为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和较为宽广的考察社会经济现象的视野,真正构建起金字塔式的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未来日趋复杂的会计工作需要。
【关键词】新理念;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其中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前提,教学行为的革新是关键。然而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它是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没有定型的模式可依的。课改即将为教育工作者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面对即将来临的课改,作为一名计算机老师,深感自身责任重大,但我决不退缩,我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入,以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去。
本文主要就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中计算机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
面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职业教育还存在着办学模式单一,筹资渠道不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近几年来,普高热及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使得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年年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疲于奔命,以至于有许多学校没能在加强内部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增强学校竞争力上做足文章,致使学校计算机教学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设备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2)师资匮乏;(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落后。
在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中,学术型的、专门从事理论研究的人才通常只是少数,大量的需要的是实用型的、能直接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应该是职业教育,其中,中等职业学校就担负着培养大量“IT蓝领”的任务,所以,改革现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改革
针对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信息产业发展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我校去年曾开展了一个与之相关的课题研究方案。该方案将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改造成以下各专门化专业:①信息处理与应用;②图形图像设计与制作;③网络管理与维护。各类专业都实行学分制。通过各专门方向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操作技能,具有解决和操作本专业方向基本技术的能力,结合有关课程的学习,在校期间能取得一至多门本专业方向职业资格证书,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能较好摆脱因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而导致就业难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个高新技术领域,具有发展迅速和知识复杂两大特点。但是它涉及面极广,并且只有与各行各业结合才有生命力,这给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个难题。教学的实践证明,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用"滚雪球"式的方法学习,用层次结构组织教学。按照基本目的和教学规律,认为可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一)教学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当前计算机信息基础课程改革的讨论中,有人提出"应当搞与平台无关的教学"、"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等观点。对这些见解,本人是不赞同的。实践证明,这些都是无法进行的。例如,程序设计不要讲哪一种具体的语言,如何叫学生上机调试程序?自己的程序是否正确?再者,不讲平台,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成了纸上谈兵了吗? 也有人提出"教学内容不应当赶潮流,追逐新的软件"的观点。对此笔者也不敢贸然苟同。一方面,本人认为计算机信息课程的教学决不能成为某家公司的培训班,不能为某一家公司所左右;另一方面本人认为,赶潮流、追踪新技术正是计算机信息学科的重要特点,我们不但要追踪新技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追踪新技术的能力。
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程序设计的教学中应该选命令式的语言还是可视化的语言?笔者认为,要看教学目的是什么。从培养学生程序能力的角度,应当选命令式的语言;从提高程序开发效率的角度,应当选可视化的语言。由于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中程序设计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程序式思维的训练,自然应当选命令式的程序设计语言。为了兼顾提高程序开发效率,可以在用命令式的语言讲完程序设计之后,再用少量学时讲一下同种语言的可视化版本
(二)教学大纲和教材应当有明显的时间性
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新月异的变化,必然带动这一学科的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另一方面,由于设备、师资、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计算机与信息的基础教育必然是多元化的。这种多元化,除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外,还表现在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间轴上选取的区间的不同。也就是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是永远不会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水平并驾齐驱的,而只能是一个动态的跟踪过程。跟踪新技术潮流是这一学科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任何企图像数学、物理、化学那样将教学内容保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都是不符合信息技术发展规律的。明显的时间标志,便于同一水平上的交流。时间上的差距,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对教学水平落后的职业学校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对先进的职业学校来说,如何探索新的教程及其体系也将成为一个永恒的课题。本人期望能形成"1997"、"1998"、"2000"、……等一系列不同时间性版本的大纲和教材。这个系列将描述出我国计算机信息基础教育内容不断前进的轨迹。同时它不要求把所有的学友校都拉在一个水平线上。设备先进、力量强的学校可以选新一些的大纲和教材;设备落后,力量弱的学校可以选较陈旧一些的大纲和教材。例如,选用Windows3.X作为基本教学平台,同时也兼顾了DOS。
(三)精讲多练与计算机不断线
在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上,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提出近几年计算机基础教育要上一个新台阶应当着重解决的十个问题,其中提出"压缩课内学时,增加课外学时是发展的趋势"。但是,具体怎么作呢?也就是说,课内与课外应当各设多少学时呢?笔者认为,应当把课时分为三部分:课堂讲授(包括习题课)、课内上机和课外上机,现阶段这三部分基本以1:1:1的比例为好。为了不增加学生的负担,每部分以2学时/周为宜。也就是说,每门课的课堂讲授应控制在40学时以内,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科学、更合理,就是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只要改革科学合理,大家就会理解、支持、执行的。这样细水常流,再加上以后开的计算机选修课和渗透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专业课,正好可以实现"计算机不断线"。
(四)改革投资渠道 改变计算中心的职能
在研究课程大纲和内容改革的同时,必然要涉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计算机信息这门课程来说,这些更为重要。但现实是,计算机升级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计算机软件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图形界面的使用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机器的速度、容量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大致3~4年就得淘汰一批机器。这对经费本来就很紧张的教育部门来说造成了无法解决的困难。但是,我们还惊喜地看到了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化意识的增强,居民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很大的改变,购买个人计算机的比重正在增加。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尽管计算机在不断升级换代,但价格也在急剧下调。目前一台586兼容机大约4000元人民币。若3---4位学生合买一台,每人1000元;按照目前学生的消费情况看,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合算的。学生花了这么点钱,在整个大学期间便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机器了。对学校来说,既节省了费用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省下的买机器的钱用来进行网络建设,不仅解决了上机难的问题,还可以在网上开展其它教学或活动。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种情形下,学校计算中心变为网络中心,任务将由现在的提供机时服务转变为提供网络服务,唯一给学校带来的问题是,要在学生宿舍中留出放机器的空间和台子,并要安装个小小的电源插座和进行网络布线。
三、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探索
为保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各中职学校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力度、提高设备利用率是保证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
计算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专业,课堂上讲授的大部分知识都需要让学生在机器上进行实践操作,并要求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改革后的新课程对计算机设备的要求相对较高,因此,计算机设备的数量和档次的保证是使计算机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2、加强现代教学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断改革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是顺利实施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改革后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大都运行于Windows平台,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现代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室和相应的辅助教学软件等,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可视化程序设计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等方面都是大有必要的。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得以顺利实施的基本保证。
就目前来说计算机教师还比较缺乏,大多是教师是半道改教计算机学科。但计算机技术是上一世纪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项技术,不论是软件知识的更新还是硬件技术的发展都极为迅速,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毫不过分。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使学生掌握行业最新知识和技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计算机作为高科技,它的发展日新月异,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时刻面对的,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较其它学科快得多,能力要求更强。作为计算机的教育工作者,不能有半点松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关注和学习计算机的新知识、新技术和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除了教师本人坚持自修之外,适时地对新出的优秀的教学软件进行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把这种动态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是推动计算机教学更好效果最直接的动力。
4、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办学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因此,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关键。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动手操作和创造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除了强化教学管理,认真抓好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理论、专业技术教育外,还应注意向学生灌输生存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敢于创新突破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利用源于生活的教学素材
概念教学有很多形式,并且有大量值得利用的教学辅助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概念拟定合适的教学设计方案,对于教学素材的选择也要具有针对性.对于那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体现的知识点,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化的教学素材,构建学生对于理论概念的感性认知,提高学生理解与掌握这些概念的效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让概念教学清晰化与直观化,尽可能地降低学生理解概念的障碍,帮助学生把握概念的核心与实质.教师可以以生活实例切入,在学生形成对于概念的基本认识后,再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促使学生抓住知识要点,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我带了一袋糖果,并创设教学情境:谁回答对第一个问题将得到一颗糖,回答对第二个问题的学生可以得到两颗糖,后一个回答对问题的学生得到糖果的颗数将是前一个学生的两倍.学生的参与热情顿时高涨,纷纷要求回答问题.这样,让学生在游戏中思考、体会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实践证明,学生的参与度越高,教学效果越明显.这是一个生动直观的教学范例.虽说不一会学生就会发现糖果明显不够,但是正是借助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乃至性质都有了一个基本认知.有了这个铺垫过程后,学生不仅会带着很大的热情展开对于知识的探究,在理解这个概念的实质时也会更加轻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构建新旧概念之间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接触到的一些新概念,往往是对于学生学过的概念的延伸或者拓宽.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尝试构建新旧概念之间的有效桥梁,以旧概念的复习作为向导,逐渐引入新知识,降低知识理解上的障K,促使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框架与知识体系.在数学教学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在学习新的概念时,如果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类似的概念,教师就要考虑构建新旧概念之间的桥梁,利用相近或者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再加工.
例如,在讲“单调递增函数”时,我先举了一个例子:在初中时就讲了一次函数y=x,y随着x的增加而增加,把这句话用数学语言翻译出来,然后抽象化,就得到递增函数的定义.由于y随x的增加而增加是学生在初中经常见到的,因此不会感到陌生,而是容易接受.将这个例子引入课堂,辅助新知的教学,拉进了学生与新概念的距离,使学生理解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时不会觉得困难.对于那些已经出现过的相似概念,在新概念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上述教学策略.
三、善于利用教学生成资源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化学课堂;教学设计
化学新课程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手、信息收集和处理、获取新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为目标。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是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转变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学生也要转变相应的学习方式。这些都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来实现。
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准备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表现,也是教师体现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的重要途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活动以及教学手段与媒体的选择与使用作最优化的全面构思和合理安排,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的目的。因此,教师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尤其显得重要。怎样才能成功地设计出好的化学教学设计呢?现就笔者的一些感悟,与同仁们共同探商。
一、对化学教材进行认真地分析与研究
教材是根据教育目的与学科任务编写和组织的、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体系。教材主要指教科书而言,还可以包括教科书以外的教学文字材料、教学音像资料以及学科图表等教学资料。化学教材的分析与研究,是化学教师把握、领会和组织教材以便有助于教学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它是教学准备的首要工作。它对于教学“计划——实施——评价”的内容及过程,对于每个年级以至每节课的准备,对于讲授内容的精选和处理,对于学生课业负担的控制以及教具的选择与研制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学化学教师要经常对章、单元、节或每课的教材进行分析与研究。其主要步骤包括:认识和理解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和理解中学化学教材
认识和理解教材是教材分析与研究的第一步。认真阅读教材,熟悉本段教材的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和段落,达到能概述内容的要点、编写层次与顺序的程度,为认识和理解教材奠定基础。认识和理解教材,通常应该做以下几项工作:识别教材的内容;2把握知识、技能的要点或知识点;理解教材编写的思路与内容的逻辑关系;明确教材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确定教学目标,构思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教学在课程理念上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的方式以及学生学的方式起着决定和制约作用。
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使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巩固哪些知识?为学习哪些知识做准备?(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内容?(4)要培养学生哪方面的技能?并达到什么程度?(5)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的观点?(6)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等等。
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
3.确定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认识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经过提炼加工,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这项工作既是教师制定课时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设计教学方案和实施教学过程的基本依据。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分析研究教材的关键步骤。
例如:《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第1课时)一节中, 知识上的重点和难点是:金属钠的化学性质;方法上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初步学会观察法和实验法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科学思想方法。教学时应注意“方法主线”和“知识主线”的融合,即以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主线,以金属钠的性质为认识、研究方法的案例,使其成为本节教材的暗线。
当然,每位教师所面对的学生不同,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对教材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更是每位教师的才华和艺术的生动体现。
二、转变教育思想,把握好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我们应该坚决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比如,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讲解时,笔者一改原先的原理讲解——装置——步骤,注意点——演示——系列教师讲解的知识形成方式,变成师生先共同进行原理(铵盐与碱的反应)学习,然后师生共同设计实验,并找出注意点,由学生自己寻找装置,然后亲自操作,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与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由于这一改变更加注重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牢牢地掌握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学习方法。
其次是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曾有多少年来人们认同韩愈所说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当新的教改呈现在我们眼前时,这句经典失色了。
新的课程要求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应努力进行着教师角色的转变,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
教学过程实际上相当于牧羊人放羊的过程,牧羊人的任务不是教羊怎样吃草,该吃哪一颗草,而是把羊群引导到水草肥美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相当于牧羊人,应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在生活中寻找知识,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激励中拓展知识,与学生在共同学习中进步。
三、注重学情分析,做到有的放矢
化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很多教师按常规备课、写教案、做教学设计,教案写得很好而教学效果不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脱离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按照认知建构的观点,学习过程是知识不断重建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情况,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
许多教师(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教案、教学设计比赛和说课比赛中,对“学情分析”这一环节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处下手进行分析,于是就出现“学情分析”空缺或贫乏现象,这也是教师教学基本功缺陷的一种体现。学情涉及的内容非常宽广,学生各方面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兴趣点、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学生个性及其发展状态和发展前景,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学生的生活环境,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感受、学生成功感等都是进行学情分析的切入点。学情分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分析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即学生学习该内容时所具备的与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技能、方法、能力等,以确定新课的起点,做好承上启下、新旧知识有机衔接工作。如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第1课时)一节课的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了氧气、氢气、二氧化碳、铁等物质的性质,在认识这些物质性质的过程中运用了观察、实验、比较等研究方法,但要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进行整合,可能困难较大,而本节以通过研究金属钠的性质为案例,体验应该怎样更科学、更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并为学生提供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因此,上课时教师要做好适当的架桥铺路工作。
2.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经常听到教师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现代学生的个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上才能有的放矢。
3.分析学习知识时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阻力往往会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困难与发展的障碍,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这些困难与障碍,并且能够及时地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学生就能获得真实的发展。因此,在备课中要努力去关注和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障碍,具体分析这些困难和障碍产生的原因,思考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四、注重学习过程,努力保证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
中学化学教学更要注重学习过程,力求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兴趣得到培养,个性得以形成,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教学设计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不把所有的知识结论都直接“告知”学生,而是指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让学生自己得出知识结论,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但是,“重结果”仍然是当前教学中比较普遍的情况。
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过去,我们的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潜心钻研、求真务实,花更多的精力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真正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个性张扬、全面发展,成为适应时展的新型人才。上述目标是新课改的落脚点,它的实现,必须在教学设计中给予充分重视,努力把握好每个环节,体现学科特色,体现学生的需求,让成功的教学设计去引领整个教学过程。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英语;教学;管理
中国分类号:G633.41
前言
在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对外开放政策实施以来,国家队英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于英语教师的培养以及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也是下大力气进行了投入,但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果,尤其是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哑巴英语”、“应试英语”、“中国英语”等等,都在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着讽刺,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英语教育的发展以及国人整体英文水平的提升。所以,在新的课程改革基础上,面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如何将新的教学方式与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中,使学生真正会说英语、会用英语,提升我国的英语教学质量。
一、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教学的困境
1新课改后的教师主观问题分析。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变化,目的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这无疑对于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益处,但是针对我国教育的现状,英语科目的教师更新速度较慢,特别是在一些初中学校,许多英语教师有着常年的教学经验,且通过这种教学经验教育出的学生,其应试能力相当高,教师面对英语课程改革的态度一般是:只要学生的成绩能够提高,就是好的教学方式,而学生真正的英语应用能力则放在了其次。这使得英语课程改革在一部分地区很难推行。
2 新课改精神领会不深入。一些初中英语教师在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中,没有对课程改革的精神进行深入理解,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课程新标准对于英语教学的要求,属于国家的纲领性文件,教师必须吃透其中的内容,并能够深刻的体现在教学之中,学校可以将英语教研组作为一个学习单位,定期进行新课改的学习,并且在平时教师可以互相听课评课,以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3师生课堂定位不准确。学生的学习成效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教学流程上,要根据学生进行设计。新课改的精髓是调动一切拥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还是根深蒂固,教师过分强调“教”,而学生依然被动的去学习,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而非师生之间的配合,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显现出来。
二、改革教学理念
英语学科一直以来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学科之一,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印象也停留在“背诵”上,这对于英语教学与英语在我国的发展是一种悲哀,也直接导致了英语课堂的死气沉沉和枯燥无味。对英语教育教学进行改革,最重要的是“创新”,教师应该在教学环节推陈出新,不再是“一言堂”模式,大胆且积极的将学生引入课堂,使其成为英语教学的主体,每节课可以分配给学生一定时间,有组织、有纪律的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活动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能够避免课堂出现沉闷的现象,如果将课堂全部交给学生,则可能导致课堂的秩序混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创新教学方式
1.小组合作教学法。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如果涉及到一些生活场景方面的课程,可以将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并且分角色进行对课程的学习,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入语境,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本原是应用而不是背诵,学生也能够在表演的过程中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表演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学生也不会产生反感;学生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还可以加深彼此的友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音乐教学法
为了使英语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引入音乐教学法。教师可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单词进行总结,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的英文歌曲给学生播放,学生在哼唱歌曲的同时,就能够熟悉英文单词。实践证明,多数学生通过音乐教学法,能够掌握英文单词的发音,并能够拼写出单词,还能够了解单词的基本用法和语境。此外,一些英文俚语以及一些英文的习惯用法也可以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全面构建。
3.重视学生预习环节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以及学生的分段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留出预习作业。我们以“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一单元为例,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收集身边人的生日,比如父母、朋友、老师、同学等等,还要掌握生日的表达方式,这些情况在课余的时间,分为小组完成。教师在布置任务中,还要要求学生将新的句型进行标准,对于不懂的知识点与表达方式,学生要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研究,之后在课堂由老师统一讲解。
3.拓展课外活动
学习英语的本原是为我们服务,是工具学科。所以,在进行英语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构建立体的英语教学环境。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以英语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是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英语角、英语沙龙等,这些形式都可以为英语学习者提供英语交流和使用的平台,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
小结
学生自身的积极参与才能够使课堂学习的效果得到提升,学生与教师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以及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因此,在初中英语的教育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来,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提升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峰,新课改理念下中学教育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年06期
新课改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对教师本身的重新定义,课堂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住性学习,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传统的教师概念需要重新定义,倡导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方向的引导者;同时教师还是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者。
二、创新教学手段,精心安排课堂教学活动
传统的物理教学注重对于学生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教师大多采取单纯的教材内容的传授方式,将物理知识作为书面化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当代物理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对于学生“学”的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探索学习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探索获取知识,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或者进行探究性试验的方式。物理学习的探究活动作为新课程改的一项新的教学理念,要充分体现出新教材基础上物理教学课堂上的应用价值,物理教师应当以探究为教学出发点,以实验活动为中心,让学生从实验活动过程当中体验物理的基础原理和规律性,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的具体产生过程,进而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动力。探究性试验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学习物理进行动态性的构建,以便使学生在探究实验当中完善对于物理知识的构建和真正掌握。
三、增加在教学实践当中的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我动手的能力
物理实验室人类获取知识且开始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是科学探究工作的基础。探究实验教学活动是新课标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探究实验教学的目标是以新课标物理教学的理念为理论依据,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兴趣为目的,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实验和知识获取的严谨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学习的精神。在探究实验的具体设计过程中,体现出物理科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因此,对于实验本身的有效性的传达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形成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和动手实验的的良好物理学习的习惯。
四、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新课改过程中对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得教师由班级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方向的引导者。但是,无论教师角色怎样的进行转变,学科教学对于每位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要求都是没有放松的,这也凸显出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的必要性。(1)增加对物理学科的专业书籍的阅读量。教师在选取书籍时,可以与其他教师进行经验学习交流,对教学当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谈论和研究,这样可以充分的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专业书籍的不断阅读和学习不仅教师自身可以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升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2)课后进行教学内容的梳理和对教学过程的重新评估。新课改在改革过程中提出教师在课后要多进行教学反思,多记录课堂教学当中的遗漏和灵感或者学生提出的代表性的创新意见,这些都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请款,及时的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是为教师日后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3)加强对探究实验的操作与演示能力的学习。在实际探究实验过程当中,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总是存在不同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在试验开始之前设立引入环节,以便增强学生对于实验过程的印象,从而提升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直观感受,以便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一、重视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师生关系就是一个教与学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总是一味地强调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权威性,却忽视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必要的交流与沟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扮演乖乖听话的学习者角色。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都由教师自己说了算,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发言权。在这种严肃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很少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遇到问题时大多会选择沉默。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活跃性就会大大降低,且这种沉闷的课堂氛围也很难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提升,就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更加轻松地探讨交流,通过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氛围相较于以前也会更加活跃,从而有利于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思维活动也更加活跃。
二、重视课前导语的趣味性
导语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导语对于一节课来说就相当于一首乐曲的前奏,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引起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新知识的讲授做铺垫等一系列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课堂上一定要重视课前导语的趣味性,要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导语,使得学生在上课的一开始,注意力就被有趣的导语吸引住。这样,有了兴趣作为基础,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会更加高效地进行。概率问题是高中阶段一个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很多学生一遇到概率就会犯糊涂,从而使得他们丧失了学习概率的兴趣。为此,在上到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就特别选用了带有一定趣味性,且能够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变得较为直观化的方式来作为导入语:同学们,我们都听过“三个臭皮匠,赛个诸葛亮”,那么是不是真的如此呢?现在我们就来用概率的知识给大家分析一下。现在有一个问题,诸葛亮能够独立解决的概率是0.8,而三个臭皮匠能够独立解决的概率则分别为0.4、0.45、0.5。现在,我们就来思考一下,在这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个人能够解出这个答案的概率跟诸葛亮0.8的概率比较一下谁比较大呢?通过这个有趣的导入语,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刻被激发了出来,他们纷纷饶有兴趣地开始探讨到底三个臭皮匠能不能赛过诸葛亮。就这样,在热烈的探讨之下开始进入了今天的学习。
三、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是形成兴趣的有效动力,很多时候,在课堂教学中,一个有效的问题瞬间就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通过问题的好奇与思考产生对知识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通过问题的引导来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兴趣。例如,我在给学生讲到“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就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所处的教室,看一看教室这样一个长方体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时候,大部分的学生很自然地首先把一些相交和平行的直线找了出来。接着,班级中有几个学生发现,在教室中,有些直线之间既不是相交又不是平行的关系,这样的直线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就会自然地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异面直线”的概念就这样呼之欲出了。而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之下,会对异面直线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
近年来,随着教育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工具越来越频繁地出现着各个学科的课堂上。与传统的教学工具相比,多媒体工具更具直观化、动态化的特点,因此,它能够完成很多传统教学工具所无法完成的事情,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效果显著。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较强的学科,尤其是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很多数学概念、规律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要求会更高,而这时候,如果教师能够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形象直观的优势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就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空间几何的结构等知识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清楚地从不同角度向学生展示空间几何的内部结构,在学习椭圆、双曲线等知识时,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动态地展示点的轨迹所形成的各种图形等。这种多媒体工具的引入不仅可以增强知识的直观性,同时,这种视觉刺激更加显著的教学工具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如今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之下,我们要时刻把兴趣的培养作为有效开展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之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一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志鸿.浅谈高中数学兴趣培养的基本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1,(11).